统计学路径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路径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路径分析

篇1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客体依恋;社会支持;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182-04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其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成人依恋来源于早期的母婴依恋经验,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加工和重组,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个体运用这一模式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个体的预期、策略和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成人依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品质及行为特质,如情感、主观幸福、自尊、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等,而上述这些特质均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国外也有研究发现成人依恋与各种形式的物质依赖有密切关系,因此,推测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

成人依恋可通过影响个体的交往方式,对社会支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陈新等采用队列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存在量效关系。我国民办大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11年底统招学生达到500万。该研究以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调查对象,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125名大学生,获得有效问卷1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78%。其中男生579名,女生521名;理工科学生563名,文科学生537名;大一年级学生313名,大二年级学生316名,大三年级学生309名,大四年级学生162名。

1.2 方法

1.2.1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该问卷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的2个网络成瘾量表组成。(1)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对其中5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即判断网络成瘾。林绚晖等的研究证实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6。(2)网络成瘾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rt 5点评分,根据总分判定测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程度。王军的研究证实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1。由于各研究判断网络成瘾的评分标准并不一致,故本研究仅用该量表评价网络成瘾程度。

1.2.2 关系问卷该量表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4种依恋类型,测试者对每段短文进行Likert 7点评分,最符合自己情况的类型即是测试者的依恋类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8。

1.2.3 亲密关系体验问卷有36个题目,包含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分量表,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是0.77和0.82。采用Likert 7点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消极成人依恋程度越高。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第1~8,11~13题为单项选择题,采用1~4的计分;第9~10题,如回答“无任何来源”记0分,回答“下列来源”,有几个就计几分。将3个维度相加即社会总支持,指被试在人际方面获得的总体支持。该量表的Cronbackα系数为0.896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使用SPSS 21.0进行一般统计描述、t检验X2检验、相关分析;使用AMOS 21.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从1 100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大学生100人,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09%。其中男生63名(63%),女生37名(37%);文科学生40名(40%),理工科学生60名(60%);一年级学生23名(23%),二年级学生33名(33%),三年级学生25名(25%),四年级学生19名(19%)。

2.2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筛选出的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构成“网络成瘾组”,从筛选后剩余的问卷中,随机抽取性别、年级和专业相匹配的100名大学生构成“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学生依恋回避维度得分分别为(3.73±0.58),(3.37±0.80)分。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分别为(4.00±0.69),(3.40+0.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0,5.28,P值均

2.3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社会支持比较表2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网络成瘾组的各项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

2.4 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网络成瘾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正相关,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均呈负相关。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均呈负相关。依恋焦虑与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与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2.5 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做路径分析。以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为潜在变量,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为社会支持的指标变量,以网络成瘾为应变量。通过极大似然法不断拟合,最终建立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分析模型,见图1。对路径分析模型检验结果显示,X2=5.521,dF=8,P=0.701,GFI=0.991,AGFI=0.976,RM-SEA=0.000,NFI=0.963,CFI=1.000。综合以上各检验结果,认为本次路径分析的路径图拟合较好。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09%,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安全依恋类型人数少于非网成瘾组,而不安全依恋类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人数均多于非网络成瘾组。说明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消极依恋的个体更易发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组大学生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说明缺少社会支持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路径分析模型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作用;而依恋焦虑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因此揭示了自我价值感对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作用。Armstrong等的研究发现,低自尊者具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而Greenberg等的研究则认为,自尊与网络使用相关无统计学意义。自我价值感低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到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他们便在虚拟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感、展现理想自我,这可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动机。依恋回避没有对网络成瘾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依恋回避体现个体对他人的信任,依恋回避程度高的个体社会支持体系建构不良,而网络空间可以使人获得情感、工具性、信息和社会成员支持。因此,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求支持和认同,满足心理需要,久之容易导致网络成瘾。Kraut等研究证实,网络使用的增加会使个体的社会疏离感加深。

相关分析显示,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相关,而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均相关;AMOS路径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社会支持没有影响,而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说明在成人依恋的2个维度中,依恋焦虑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不大,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作用明显,与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依恋焦虑程度高的个体由于自我价值感低,在主观上感觉社会支持不够,但客观上不回避甚至过分卷入亲密的情感关系,因而他们可能并不缺乏社会支持。依恋回避程度高的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度低,对亲近和依赖他人感到不适,回避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因此导致缺乏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社会支持影响网络成瘾。对于网络成瘾大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和发展安全型的依恋模式,不仅能有效抵御网络成瘾,而且可以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良好适应。

4 参考文献

[1]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D4.

[2]朱海东.成人依恋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36-39.

[3]李同归,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47-49.

[4]KASSEL JD,WARDLE M,ROBERTS JE.Adult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college student substance use[J].Addict Behav,2007,32(6):1164-1176.

[5]李同归,何吉波,郭晓飞,等.自考生的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1019-1020.

[6]陈新,李凤华,龙理良,等.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40-245.

[7]刘鎏,陈伟.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研究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74-79.

[8]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9]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毛英明,毛巧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5-49.

[10]YOUNG K,PISTNER M,O’MARA J,et al.cyber disorders:The mental health concern forthe new millennium[J].cyber Behav,1999,2(5):475-479.

[11]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4):989-991.

[12]刘连龙,胡明利.网络成瘾与其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1):126-129.

[13]高允锁,王小丹,吴玲.医学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家庭环境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11):1477-1479.

[14]BARTHOLOMEW K,HOROWITZ LM.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J Peas Soe Psychol,1991,61(2):226-244.

[15]杨安博,任真,陶晓春.性别在企业员工成人依恋与工作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2):418-423.

[16]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66.

[1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127-131.

[18]刘继文,李富业,连玉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3。

[19]肖蓉,宋鸽,姚星光,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J].广东医学,2010,31(11):1464-1465。

[20]ARMSTRONG L,PHILLIPS JG,SALING LL.Potential determinantsof heavier interact usage[J].Int J Hum Comput Stud,2000,53(4):537-550.

[21]GREENBERG AU,LEWIS SE,DODD DK.Overlapping addictions and self-esteem among college men and women[J].Addict Behav,1999,24(4):565-571.

[22]晓燕,魏岚.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测评初探[J].心理科学,2008,31(3):689-691.

[23]KRAUT R,PATlERSON M,LUNDMARK V,et al.intem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 Psyehol,1998,53(9):1017-1031。

篇3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民营医院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32-01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in Two Grade Hospital Nursing Teaching

Tian XiaohongChen Lei

(Deya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Sichuan ,Deyang, 618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CP) in two grade hospital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110 interns are divided into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pathway group. The traditional group take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pathway group take CP teaching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given at last.Result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pathway group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P

[Keywords] Clinical pathway; Private hospital; Nursing teaching

护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能力、实现知识技能转化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护理教学的总体效果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外科专业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质量效益型的管理模式[1],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临床路径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CP)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临床教学的效果。2010年7月我们将CP引入普外科护理实践教学,并与传统带教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近2年内在普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110名护生, 按照实习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传统组和路径组(2009年7月-2010年2月为传统组,2010年7月- 2011 年2月为路径组),传统组53名,路径组57名,实习时间4 周。两组护生学历层次、教育经历、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由资历相同的临床护理教师进行带教与指导,具有可比性。1.2 研究方法 传统组沿用传统实习带教法,为护生进行入科介绍、各班老师带教,跟班不跟人,教学内容按实纲制订。路径组采用CP教学,实施组长负责制的专人带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 制定临床教学路径 为保证临床教学路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护士长组织各带教老师,针对大纲要求及护生不同实习阶段的知识需求,结合专科特点,制定“教学路径表”。路径表由教学时间、内容、方式、效果评价等部分组成,每周末进行效果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周: 1)介绍环境、人员、工作流程及相关制度; 2)讲解职业安全与防护;3)初步学习注射、无菌技术、吸氧、灌肠等基础技能操作;4)初步学习手术区备皮、各种引流、 胃肠减压及换药室管理等基本技能;5)学习普外科常见病围手术期护理与健康教育。第二周:1)独立完成各种注射、灌肠、导尿及各种引流护理等;2)逐步掌握应用护理程序对创伤急救、急性腹膜炎、甲状腺、乳腺、腹外疝、肝胆等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3)掌握独立接待新入院病人,学习规范书写护理文书;4)跟随医生查房。第三周:1)护理实践能力考核:即护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病例,从人院至出院等对病人实施全程整体护理实践,将健康教育贯穿在护理实践的每个环节,并完成整体护理病历,带教老师随时检查指导;2)业务讲座;3)护理查房。第四周:1)继续完成护理实践能力考核,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异问题;2)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3)评价整体教学情况,修正并完善教学路径。

1.2.2 实施方法 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发放教学路径表,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及学习目标。实习期间老师依据教学路径进行实践教学,并在路径表上做好记录。护生根据路径内容提前预习、针对问题查阅资料。每周末评估教学效果,如出现变异及时分析原因,修改并完善教学路径,直至达到教学目标。

1.2.3 综合评价 出科前对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能力、对带教方式满意程度3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实习结束前对护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测评,两项平均成绩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一般,80分以下为差;将第3-4 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实践并完成护理病历作为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出科前ld发放问卷,调查护生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1.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护生综合能力测评以及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测评比较分别见表1、表2。

表1 两组护生综合能力测评情况比较( n =110 )

表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方法满意度比较( n =110 )

3 讨论

3.1 CP规范了教学流程,明确了教学目标 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教学时,带教老师按照路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时间性、循序渐进地、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2]。一方面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护生预先明确整个教学内容,促使提前预习、查阅资料、收集素材,纠正了传统带教中盲目的教与被动的学。

3.2 教学内容系统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围绕教学路径安排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能力考核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不断评价教学效果基础上及时、恰当地修改教学路径,保证了教学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先进性,有利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表1)实施CP 教学后,路径组护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实践等综合能力测评明显优于传统组(P

3.3 促进师生沟通,调动学习积极性 CP教学要求师生按照教学路径完成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价,促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及时沟通,不但密切了师生关系,还调动了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好的学习效果,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本研究也证实了(表2)护生对CP教学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实习带教(P

3.4 保证带教管理的有效性 由于教学内容及时间明确并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便于进行教学效果测评,通过测试可获得护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也可以对老师带教能力进行评价,优化了带教过程[3]。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实现了带教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学生和老师均能受益,有利于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优化教学资源配置[4]。

综上所述,CP教学有利于护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可以提高带教质量和带教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认为路径教学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宁志,郭爱勇,陈飞等.医院质量管理的临床路径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39-140.

[2] 戴晓天,杨和平,胡建林等.呼吸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2002,15(1):40-41.

篇4

【关键词】 自我概念;社会支持;适应,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30-02

Effect of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TEN Qin*, ZHANG Ning. * The Hospit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210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m to improve resilience. MethodsBy using Connor-Davi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Self-Esteem Sca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78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ResultsCoping style, self-esteem level had a marked effect of reunification to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There were three marked paths:self-esteem coping styles resilience; deal wi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s resilience; self-esteem resilience. ConclusionCoping style and self-esteem level have 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self-esteem level has in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has in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styles.

【Key words】 Self concept;Social support;Adaptation,psychological;Mental health;Students;Poverty

复原力着重关注个体对逆境“反弹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之一[1]。高校贫困生是带有转型期特征的中国社会特色问题。有研究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2];在行为(社会功能)方面,贫困生相比普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存在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3];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学生[4];在应对困难和挫折方面,贫困生较少“求助”,更多选择“幻想”的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不常与他人交流或从同学、朋友处寻求支持和安慰,不善于缓解内心的紧张与压力,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5];在复原力方面低于非贫困生[6]。本研究尝试用多元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自尊、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与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大二在校学生416人,其中贫困生78名,占18.75%。贫困生为具有生源所在地乡镇以上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且在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获得助学救济的学生。

1.2 测量工具

1.2.1 Connor-Davison韧性量表(CD-RISC)[7] 共2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总分越高表示复原力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CD-RISC量表考察被测学生的复原力水平。

1.2.2 自尊量表(SES) 该量表用以评定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8]。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采用由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应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9]。

1.2.4 应对方式问卷[8] 包含6个分量表: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得分为与复原力正相关[6]的应对方式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减去与复原力负相关[6]的应对方式分(自责、幻想、退避),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应对方式越能提升复原力。

1.3 施测方法 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问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主试由从事心理学教学与咨询的大学教师担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的方法有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分别以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水平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有显著的回归效应,Bate值分别为0.366和0.234,而社会支持的Bate值不显著,3个因素共同解释复原力34.2%的变异;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对应对方式都有显著影响,Bate值分别为0.270和0.339,共同可解释应对方式22.3%的变异;自尊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不显著,Bate值为0.193,只能解释社会支持3.7%的变异。见表1。

2.2 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 根据表1回归分析得到的标准回归系数(即路径系数),建立路径模型如图1。

由图1中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影响的路径中,有3条显著路径:自尊应对方式复原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复原力;自尊复原力。其中社会支持对复原力的影响,是经由应对方式,再间接影响复原力,因而社会支持对复原力的影响是间接的;应对方式直接显著影响复原力,这条路径是直接的。而自尊对复原力影响,一条是直接路径,一条是经应对方式的间接路径。

3 讨论

复原力本质上是个体在困难情景下的应对能力,且内涵着积极的适应结果。复原力的建构和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个体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遇到新的危机,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这些新的能力又再次成为复原力的重要元素,如此这样,一直不断地建构才发展出复原力[10]。乐观进取的人格特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技能包括自尊、自我价值、自我认同等在内的自我观念及个体从外界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帮助是复原力重要的保护因子[11]。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模式、社会支持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6]。研究结果显示,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自尊水平还通过影响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复原力,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提示在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应对方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自尊是一种个体能意识到的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产物。作为一种适应性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从而表现出适应[12]。即社会适应过程,也就是维持和获得自尊的过程。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自我统合”的关键时期,其自尊、自我价值感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与比较过程中,来明确和确立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的。高自尊者因其正向的、好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悦纳感,会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因而具有较高的复原力。

社会支持是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重要保护因子。从性质上可分为2类,一类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获得主观支持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的过程。因为虽然被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并能“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13],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

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也是复原力的一个重要保护因子,“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是贫困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应激事件时,选择勇敢地面对压力、积极应对还是选择逃避退缩,决定了心理的适应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且每一次面对危机,问题的解决,必定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高复原力者,在遇到危机应激时会更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模式,作为复原力保护因子,不是直接降低危机因子的数量及累积性,而是协助贫困大学生转化对危机因子的观点及想法,从而间接降低危机因子的威胁。

研究结果提示,自尊及应对方式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重要因素,且应对方式是影响复原力的中介变量。着重发展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自尊水平,有可能提高复原力,改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 ANTHONY EJ.International year book;Volume 3.NewYork:Wiley, 1974:201-230.

[2] 林晓桂,何少颖,赵凌波,等.高校贫困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63-365.

[3] 康育文,陈青萍.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2.

[4] 孔德生,王昕,张微.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60-61.

[5] 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8(10):148-149.

[6] 滕沁,张宁. 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9):835-836.

[7]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

[8] 汪向东,陈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9]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2005:206-207.

[10]LUTHAR 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EB/OL][2008-06-26]. bsjh.hcc.edu.tw/guid/guid3.htm.

[12]张索玲,张丽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27-328.

篇5

【关键词】 护理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 应用效果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iral Myocarditis/LIU Bao-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2):089-09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iral myocarditis.Method:A total of 76 children with viral myocarditis underwent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ure rate,recurrence rate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94.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52.6%),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5.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23.7%),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97.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73.7%),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pathway; Viral myocarditis; Applic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sh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5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2.034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是由于病毒侵犯心脏导致的炎症,临床除了心肌炎,个别患儿可见心包炎和心内膜炎[1]。如果治疗或护理不当会引起患儿出现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炎,严重患儿甚至造成心功能障碍。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对其中的38例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38例患儿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11岁,平均(3.6±0.5)岁;其中轻型8例,中型21例,重型9例。对照组38例患儿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11岁,平均(3.8±0.6)岁;其中轻型9例,中型22例,重型7例。两组患儿在临床上均出现发热、心悸、乏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两组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经实验室检查,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等。(3)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免疫疾病的患儿。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依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给予患儿大剂量的Vc、能量合剂等治疗,并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生脉饮注射液(国药准字Z31020250,上海玉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1 mL/(kg·d)+

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国药准字Z32021256,上海新亚药业高邮有限公司)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国药准字H53022074,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0~250 mg/(kg·d),以上静脉滴注药物1次/d,疗程为14 d。

1.3.2 护理方法

1.3.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日常休息和活动:病毒性心肌炎造成心功能损害,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尽量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治疗一段时候后,病情有所好转,可适当下地活动;(2)日常饮食:患儿在治疗期间应食用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水果宜食香蕉等润肠类。切忌暴饮暴食,防止过饱造成胃部膨胀压迫心脏。(3)预防感染:感染会直接造成心肌炎的病情加重,因此心肌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感染很重要。在治疗期间应与感染患儿隔离,同时叮嘱恢复期患儿及其家属不要串病房,避免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病房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对病房的空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1次;(4)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后可直接侵袭心肌,也可为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病毒侵袭,例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等。这些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对于心肌有特殊的亲和力,在引起呼吸道炎症、肠道感染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同时向心肌发难,病毒性心肌炎就是这样形成的。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的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拒食等,年长儿自诉心前区不适、心慌、憋气、头晕等。查体可发现心率增快,第一心音低钝,奔马律、心律失常或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测均可发现异常。临床护理中一定要主要手足口病并发的心肌炎,防止感染。(5)心理护理:患儿家长经常会担心患儿的预后,因此经常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易感染患儿,对患儿的病情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家长的顾虑,积极地配合治疗。

1.3.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合理的制定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序的表格式护理计划,其中包括住院的治疗内容、时间、费用、最终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将时间设置为横轴,将诊断、检查、用药、护理方法、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计划设置为纵轴,制定一个治疗日程计划表[2]。(2)具体护理措施:①首先对观察组所有患儿进行护理查房,观察患儿的病情,并进行讨论评估。②依据临床护理路径制定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全程的护理,病情记录护理的全过程。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安装路径实施护理,要做好记录,并说明无法实施的原因。正确实施护理路径的患者,则在护理路径表上表以“√”,反之以“×”代表。此外,在路径表中要记录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评估,制定相应的人性化护理措施也需要加以记录。③临床护理路径表需要放置在护理病历中,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和患儿的家属积极的沟通和讲解,以便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由护士长亲自将护理路径表讲解给患儿及患儿家属,并且为其讲解护理路径的相关常识和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使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护理路径的方法、过程及其目的,增加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在整个护理路径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每完成一项护理路径的时候,都需要详细的记录护理过程并签名。在患儿出院后,要对患儿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及家属的满意度。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儿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治疗效果。(2)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后5个月内的复况。(3)分别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共20道问题,每道题5分,满分为100分。满意:>80分;比较满意:50~80分;不满意:50分。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恢复正常;(2)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恢复正常,但是仍需继续观察治疗;(3)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好转心电图及心肌酶无明显改变或出现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临床护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护理理论的发展,护理路径在临床得以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提倡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个人化护理,以临床实践为标准,将护理路径融入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已经被国内外的医学机构得以充分地采用。首先提出临床护理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医院,该项护理方法一经问世,就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地应用,作为一种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的护理措施,而且能够将形式管理与结构管理有效地结合到一起[4-5]。此外,还具有规范治疗方法、减少治疗费用、降低住院时间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因此,此项护理模式被国内外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所重视和提倡。

以往的护理模式,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治疗,为患者提高心理、生理及文化等方面的整体护理[6-7]。而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依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病情及治疗方法制定一种清晰明确的护理路径表,而且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能够使患者从入院之后直至出院的整个过程都在有计划、有次序地接受治疗和护理[8-10]。该护理模式是由医院的护理人员共同依据某种疾病的病理、治疗、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准确时间、准确内容的护理计划,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院的人力资源[11-1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以侵犯心脏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会导致全身许多系统受到影响而并发其他的疾病[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让患者自身能够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案的制定中,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了明确的概念。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护理,不仅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的交流,使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得以提升,而且提升了患儿的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资料

[1]孙玲红,孙琦,龚有红,等.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24-25.

[2]崔晓薇,李江,张顺英,等.完善现代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71-72.

[3]陈保红,耿亚,孟平英,等.生脉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5):317-320.

[4]印芳颖,孙景辉,韩燕燕.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中骨桥蛋白表达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46(9):710-711.

[5]赵宁志,郭爱勇,陈飞,等.医院质量管理的临床路径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39-140.

[6]雷鸿斌,王娴默,易光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02.

[7]李艳,程国尊,扈昕虹,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5,22(3):149-150.

[8]张洪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新药-通脉液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12,8(6):12-13.

[9]张勇,孙灵丽,陈相健.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82-84.

[10]徐美玉,赵建美.牛磺酸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浆内皮素,丙二醛变化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25-327.

[11]倪宏.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西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20.

[12]谭忠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7):866-868.

[13]沈国华.11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31(2):222-223.

篇6

1.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100; 2.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公共卫生科,广东深圳 518100; 3.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100

[摘要] 目的 探寻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依据。方法 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当前福田区家庭医生专业技能及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现状。 结果 目前家庭医生的专业技能仍有差异。以福田区家庭医生为例,存在从事全科执业时间不等(1~2年为67.16%,3~4年为32.84%)、专业背景不同(内科医生44.28%,儿科医生21.39%,其他34.33%)、技术职称不同(初级31.84%,中级39.80%,高级28.36%)等区别;存在专业背景不同、从事全科执业时间不等、技术职称不同等区别;已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中老年人占6.61%、儿童占6.8%,两病病人占7.36%;在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的服务中,老年人占21.9%、两病病人占18.86%、儿童占16.22%。结论 根据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并且采取规范的服务路径,能够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家庭医生;服务路径;分类依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1-02

[基金项目] 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路径研究(JCYJ20130402163036370市科技创新(2013)171号)。

[作者简介] 裴宇慧(1962.11-),女,广东深圳人,本科,全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全科诊疗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工作。

老龄化、慢病海啸及不断增长的医疗负担促使我国医疗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家庭医生服务应运而生。家庭医生是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该种模式发展迅速,并且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该项目针对于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依据进行具体的研究,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201例家庭医生中,男医生112名,女医生89名,年龄在29~40岁之间,平均年龄(34.2±1.4)岁。参与家庭服务的时间1~4年不等,平均时间为(2.1±0.1)年。

1.2方法

对201个家庭医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的年龄、专业技术背景、现有技术职称、从事社区工作年限以及签约对象的构成比,不同类签约对象的服务需求比。发放调查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100%。依照调查的结果,从供方与需方两个角度来探析家庭医生的服务路径[1]。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家庭医生从事全科执业时间、职称等及签约对象性别、年龄构成等数据均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

2结果

由表1可知,参与该次调查的201名家庭医生中,从事全科执业时间1~2年者明显多于3~4年者;初、中级职称明显多于高级者,内科医生明显多于儿科医生及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在从事全科执业时间、技术职称和专业背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表2可知,签约居民中中老年人、两病病人、孕产妇、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儿童所占比例与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中的中老年人、两病病人及儿童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签约居民中相应人群所占比例。

3讨论

3.1分类依据分析

对201个家庭医生的调查问卷以及福田区家庭医生服务两年来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两年内201个家庭医生团队共签约76 646户,签约人数达225 324人,其中老年人占6.61%、两病病人占7.36%,儿童占6.8%,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占48.14%,孕产妇占1.76%。提供家庭医生服务364 528人次。其中老年人占21.9%,两病病人占18.86%,儿童占16.22%,孕产妇占4.09%,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占38.15%。结果显示签约对象的构成比中,两病病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超过半数,而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比中,两病病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需求明显超过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因此,需要根据签约对象的这个特点,采取针对重点人群的家庭服务流程及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2]。

3.2家庭医生资质分析

针对于对家庭医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平均年龄(34.2±1.4)岁,专业技术背景内科医生占44.27%,儿科医生占21.39%,其他34.34%,从事社区医生工作平均(2.1±0.1)年,由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两病病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范及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技能。①家庭医生在上岗前应该接受规范的培训,要具备全科医生的理念及技能,以免发生其他的安全问题[3]。②建立家庭医生双向转诊平台,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有效的转诊途径[4]。③制定家庭医生服务指南、规范、路径等,引导规范并督促家庭医生服务工作。

3.3家庭医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从该次调查分析来看,当前福田区家庭医生服务存在着家庭医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和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显示,中级职称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中所占有的比例最高,低、中级家庭医生人数明显多于高级医生(P<0.05),导致家庭医生整体能力较低,无法对患者展开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5]。由于具有低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医生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临床经验较少,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缺乏充足的经验,很多的患者疾病类型较为复杂,并且患者常常伴有多种疾病,因此,导致在对家庭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诊的情况,耽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严重的阻碍了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6];其次,从与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和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人群情况及结构来看,提供家庭医生服务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儿童所占比例较签约居民中所占明显更高,家庭医生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

3.4家庭医生服务路径

针对当前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现状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当前家庭医生服务应当以有需求的重点人群家庭开展约定式服务,为中老年人、儿童、两病病人提供约定式服务,为此类人员提供随访、预约及健康干预服务,并积极引导此类人员的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中,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卫生服务工作。葛敏《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路径、服务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讨:以长宁为例》一文中提出在急停医生制度的实践路径中,应当立足于人群依从性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按照时间路径和程度路径,按照”按需服务、分类服务”的原则,以“四医联动”对象、慢性病家庭为签约服务重点,依次向老年人群、有需求人群家庭扩展,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7]。王陵等在《特区家庭服务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中提出,深圳特区家庭医生服务应以考虑居民年就诊次数、类型等对老年、妇女、儿童及其他人群开展相应的生命周期健康干预[8]。张玮的《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文章中更是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路径分析的极为透彻,该次对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进而通过对其他学者的文献研究,并且结合该次研究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效果。

综上,根据重点人群分类,并且采取有效的临床服务措施,能够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睿,王夏玲.家庭医生式服务助力社区卫生发展[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13(24):213-214.

[2]张新建,胡睿,王天鹅,等.时代呼唤 家庭医生式服务应运而生[J]. 中国社区医师,2011,3(21):490-491.

[3]顾旻轶.家庭医生取经欧美[J]. 中国医院院长,2011,10(13):152-153.

[4]张玲.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15(4):359-360.

[5]薛锦花.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25-126.

[6]李瑞杰,马其波.电子家庭医生:一种新型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J]. 中国医院院长,2012,11(23):350-351.

[7]葛敏,江萍,芦炜,等.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路径、服务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讨:以长宁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5):420-422.

[8]王陵,宋书仪,周小平,等.特区家庭医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41-1243.

篇7

关键词:Web挖掘;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829-02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中心,如何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发现有用信息,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因此Web挖掘应运而生。而随着电子商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Web挖掘技术为电子商务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研究的热点。

2 Web挖掘概述

Web挖掘[1]是数据挖掘[2]在Web中的应用,它将传统的数据挖掘思想和方法应用于Web,利用相关技术从Web资源和行为中抽取感兴趣的、有用的模式和隐含信息,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挖掘、Web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信息学、统计学和神经网络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技术。

根据挖掘对象的不同,Web挖掘一般可以分为三种: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是从从Web文档内容及其描述的内容信息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文本文件和多媒体文档的挖掘;由于有用知识除了在Web页面内容中,也包含在页面结构中,所以Web结构挖掘是从万维网的组织结构和网页的相互链接中进行挖掘,发现页面间的关系,改进搜索引擎的性能;而Web使用挖掘则是通过挖掘相应站点的日志文件和相关数据发现站点浏览者的行为模式,识别用户的喜好、满意度,发现潜在用户,增强站点的服务竞争力。

3 Web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使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Web挖掘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在电子商务中进行Web挖掘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数据、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和模式分析。

3.1 收集数据

Web挖掘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大量的原始数据,也就是收集数据。在Web上可以用来挖掘的数据量大,类型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

(1)服务器数据:数据最直接方便的来源,客户访问网站时会在服务器上留下相应的访问日志信息,记录每次网页的请求信息,还可以存储其他的一些Web使用信息,比如Cookie,以及查询数据等。

(2)客户登记信息:客户通过Web页输入的、提交给服务器的相关用户信息,客户登记信息需要和访问日志集成,以提高数据挖掘的准确度,进一步了解客户。

(3)在线市场数据:主要是传统关系数据库里存储的有关电子商务站点信息、用户购买信息、商品信息等数据。

(4)Web页面:HTLM和XML页面的内容,包括本文、图片、语音、图像等。

(5)Web页面超级链接关系:页面之间存在的超级链接关系。

3.2 数据预处理

电子商务中能得到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但一般都具有不完全性、冗余性和模糊性,不能直接用来挖掘,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为挖掘提供简洁有效的数据。

3.3 模式发现

当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就进入模式发现阶段利用挖掘算法挖掘出有效可理解的信息,方法有分类分析、聚类分析、路径分析、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和依赖性建模等[3]。

(1)分类分析将数据项按预先定义的类别进行划分,能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

(2)聚类分析把有相似特性的用户集合到一起,能从WEB信息中聚集出具有相似特性的客户,划分客户群,帮助企业开发和执行市场策略,比如自动给一个特定的顾客群发送销售邮件等。

(3)路径分析挖掘访问路径,能发现Web网站中访问最频繁的路径,改进网站结构。

(4)关联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间的关联规则,能发现用户对各页面访问关系,更好地组织网站空间。

(5)序列模式挖掘出交易集之间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模式,能预测用户的访问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广告服务。

(6)依赖性建模是开发出一种能表达出Web领域中各种变量之间显著依赖性的模型,不仅能为分析用户行为提供理论框架,还具有预测Web资源消耗的潜力。

3.4 模式分析

通过模式分析从模式发现找到的模式集合中筛选出需要的模式,同时,网站的内容与结构信息也应用到模式分析过程,用以辅助对模式挖掘出的结果进行过滤,分析得到有价值的规则和模式,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图形界面的方式显示出来。

4 Web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意义

4.1 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电子商务中,传统客户与销售商之间的空间距离己经不存在,客户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转换到竞争对手那边,只需点击鼠标即可。网站的内容层次、标题、服务等既能成为吸引客户、也能成为失去客户的因素。因此应尽可能的迎合用户的浏览兴趣并不断调整自己来适应用户浏览兴趣的变化。通过对客户访问信息的挖掘,了解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动态地调整Web页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例如通过关联分析得到85%的客户浏览网页A时,同时浏览网页B,则说明网页A和B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可以在网页A中加入网页B的超链接。

4.2 挖掘潜在客户

对商家来说,发现更多潜在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是至关重要的,通过Web挖掘对潜在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和聚类分析,帮助商家识别出潜在的客户群,对这类客户实施一定的策略使他们尽快成为在册客户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4.3 改进网站设计

网站上页面内容的安排和链接如同超市中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把具有一定关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有助于销售,比如著名的沃尔玛超市“尿布与啤酒”事例。利用关联分析,锁定客户动态调整网站结构,让客户很容易地访问到所需的页面,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增加下次访问概率。

4.4 聚类客户

通过分组具有相似浏览行为的客户并分析组中客户的共同特征,帮助电子商务的组织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客户,向客户提供更适合、更面向客户的服务,使商务活动对客户和销售商来说更具意义。

4.5 降低公司商业成本

节约成本是企业盈利的关键,通过Web挖掘,快速获得有用的市场反馈信息,预测未来客户的购买行为,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营销活动。

4.6 广告效益评价

利用Web挖掘对大量消费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可精确地评价各种广告手段的效益,并组合设计出最佳的商品宣传组合方案,根据关心某产品的访问者的浏览模式来决定广告的位置,增加广告针对性,提高广告的投资回报率。

5 小结

Web挖掘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Web挖掘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利用Web挖掘技术对电子商务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挖掘,发现相关信息,可以指导企业更好地运作和向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有效提高商业站点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韩家炜, 孟小峰. Web挖掘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4):405-411.

篇8

1.1 研究背景

保险被看作当今中国的朝阳行业,并且在保险业发展的进程中,为客户所提供的保险服务正趋于多元化、高效化以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纵观国内当前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能够看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保险业所提供的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保险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业人员经验丰富,产品险种设计更加理性,理赔服务也是根据条款、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而国内当前保险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国民对待保险业方面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保险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推销的方式来进行营销。

首先不少客户对商业保险认识不足。许多客户只注重社会养老保险,觉得商业保险可有有无。加上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造成民间借款盛行,有的客户认为金融理财高于商业保险,有的企业主对企业财产保险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般不会出险等等,造成了商业保险潜在客户较多,实际下单不多的现象。

其次保险业在销售的过程中,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普遍存在。需注意的是,作为保险行业的营销人员,在向客户介绍保险产业时,应该全面的、准确的及客观的对不同保险产品进行介绍,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保险产品。

再次,现阶段保险行业在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不容乐观。当前保险公司的总部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风险,则将部分权限授予给分公司,而在此背景下不但无法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还会产生服务脱节的情况。关于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其一,销售人员的保单时效较低,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客户签单后,需要通过总公司或者省级分公司来对保险单进行核实,并进行出单,然后再将保险单返回给分公司。其二,当保险销售后,存在跟踪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最后,保险公司的产品存在“理赔难”的问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包含两点:其一,在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到签订协议后,并没有彻底对保险产品中的条款彻底理解。其二,其原因是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在向客户介绍产品的过程中存在误导行为,而误导因素包含营销人员自身专业知识了解少、从自身利益考虑等多个方面。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已经意识到购买保险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就是因为“理赔难”的问题,导致多数人出现望而却步的情况。

1.2 研究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平安保险服务创新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在中国平安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坚持人性化的服务链体系,客户满意度高达96.02%。较去年同期提升2.2%,充分体现了平安“客户至上”的核心营销理念。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样的服务特色,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户青睐于平安保险,但同时平安保险在服务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平安保险问卷数据为例,具体探究:

1. 中国平安是如何对服务进行创新的?其服务创新有何特色?

2. 中国平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有什么优势?

3. 各服务创新因素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关系如何?

1.3 研究创新

本文创新如下:

1. 本研究从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三个不同的流程来探析中国平安保险的服务创新,即服务链创新。

2. 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来探究中国平安保险的核心竞争力。

3. 本研究总体分为5个维度,并在各维度中细分若干元素,通过对各元素和各维度的数据分析来探究维度间与元素间的关联性,发现其服务创新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为平安保险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保险

保险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合同约定,规定投保人需要向保险人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用,以在被保险人出现意外或者发生事故而导致的疾病、伤残以及死亡等情况,保险人需要根据合同对其进行赔偿的商业保险行为。

2.1.2保险产品

2.1.3平安保险产品

平安保险公司可以算是国内保险行业的开拓者以及领军人物,在保险范围基本涵盖了各大保险产品领域,并且发展不错。

2.2 服务创新

2.2.1服务链的定义

服务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其中涉及到物流技术、系统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在服务链运营过程中,主要是将保险、银行以及政府等核心部门相结合,以构建完整的消费服务网络。

2.2.2创新

2.2.3 服务创新的定义

所谓服务创新,是指在发展的进程中对传统的技术、思想或者产品进行优化与改善,来实现服务创新的目标。当对服务进行创新后,在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在该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2.3 核心竞争力

2.3.1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密西根大学普拉哈教授与伦敦商学院加里?哈默尔教授在1990年所提出的,两位学者在撰写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在组织内部经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特别是如何对生产技能与技术进行协调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对此,从企业中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层面来分析,核心竞争力是指隐含在企业核心服务或产品中的技能与知识。

2.3.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的决策力,其核心竞争力包含创新能力、开拓进取的文化力、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以及诚实守信的亲和力等多个方面。此外,可以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团队或者群体中相互弥补的知识与技能的组合。

2.4 相关研究文献

2.4.1保险行业的服务创新

所谓保险服务创新,是指保险公司借助于对服务管理与服务理念进行强化的方式,来实现对服务产品、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方式优化的目标。

1.保险服务创新有利于维护客户利益。由于保险行业起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具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西方国家的保险行业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他们对待客户能够准确的定位,并科学的细分。需注意的是,保险行业是服务型企业,因此在对经营理念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从4P转变为4C理论。

2.保险服务创新有利于树立行业形象。由于保险业在发展初期并没有意识到客户的重要性,便形成“两张脸”的说法。具体来说,是指保险公司笑脸面对客户的投保,而用臭脸去面对客户的理赔,这对于保险行业的形象具有较大的影响。

3.服务手段多样化。为了给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众多保险公司纷纷通过开通中国客户服务热线、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经验,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营销体系,对于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4.2保险产业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

1.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理念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客户为中心思想的战略发展目标,公司的所有活动都以客户至上为原则。注重服务创新的保险产品更加能够反映出客户的整体需求,并且随着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关系营销更加注重的是营销中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这种伙伴关系能够保证服务人员与客户双方的长期获益。注重服务理念的理赔要求,实现最快、最准确、最周到的服务理念。对于服务理念来说,始终贯穿于保险服务领域,保险延伸服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保障客户利益的基础,也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趋势,扩大为客户提供的保险责任,能够赢得客户的青睐,实现保险公司的服务目标。

2.服务手段的创新。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先进经验,弥补了中国保险行业的不足,中国保险服务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要加大融入力度,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个人道德修养。实现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

3.服务内容的创新。客户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保险服务内容也要顺应这种多元化趋势进行发展。要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与此同时,要在差异化的层面上加大服务力度,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差别化的服务。

4.服务制度的创新。服务的主体是以人文本,不但要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还要对保险公司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管理。服务制度上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服务中心上,更加体现在保险公司整体的业务处理和运作方面,这个过程始终要以客户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4.3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特点,分别为扩展性、贡献价值性、难以模仿性。首先,扩展性是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力;其次,贡献价值性是指核心竞争力能够提供用户从最终产品感知到价值;最后,难以模仿性是指核心竞争力很难被同行企业所模仿。

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中国平安保险产品,如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所示主要研究其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其服务流程中的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及核心竞争力个人与组织间的创新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变量是保险服务链创新的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核心竞争力的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并探析其两者间的关系。

3.2 研究假设

假设1: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三个维度间,关联紧密,处于高度正相关性。

假设2:在服务创新里,服务中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假设3:个人核心竞争力与组织竞争力间的关联性一般。

假设4:与个人核心竞争力关系紧密的维度,与组织和竞争力间的关系也紧密。

3.3 研究方法

3.3.1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能够更精确的了解中国平安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给其带来的绩效程度。

3.3.2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平安保险服务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电子问卷设计

电子问卷细分为四项指标进行调查,确保了信息的精准性,每项指标逻辑紧密,利用链条式的方式逐一进行调查研究。

2.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星”是国内当前最专业的在线调查平台,主要包含问卷调查、投票以及测评等多个领域。

本次预计发放400份电子问卷在“问卷星”网站上,共收问卷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占总量的92.3%。

3.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对300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并把统计的数据逐一输入至SPSS和Amo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之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3.3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主要是指测验的结构是否可靠与稳定,而效度则代表着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事物的程度。

3.3.4路径分析

本文将对问卷调查后获得的数据进行路径分析,从来找出平安保险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程度。

3.3.5回归分析

本文将对问卷调查后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来找出平安保险服务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程度。

第4章 数据调研分析

4.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从信度结果,服务链创新的一致性为0.941,核心竞争力的一致性虽然为0.959,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中的协调中各变量的一致性仅为0.306,个人核心竞争力中教育程度中各变量的一致性为0.673,一致性一般。因此本调查问卷有着较高的稳定度和可靠度。

4.1.2 效度检验

从效度检验的KMO,问卷中5个变量的KMO均大于0.70,各个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较强,且球形检验的P

从效度检测,提取出1个主成分能解释服务前创新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所有变量的73.440%和75.565%。提取出2个主成分仅能解释服务中创新,服务后创新和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所有变量的66.769%,87.829%和83.976%。

4.2 调查问卷数据整理与数据调研结果分析

4.2.1 基本信息分析

1、所选的样本中,男性受访者人数为127人(42.3%),女性受访者人数为173人(57.6%),性别分配比例差距不大,具有一定代表性。

2、按年龄构成分析,26-35岁的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59.3%),18岁以下为0%,可见,中国未成年对保险并不关心,且对这方面的知识较少。

4.2.2 服务前创新分析

在渠道创新方面,平安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结合了当下流行的APP、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这使大部分受访者所亲睐的(均值4.783分)。从均数看,在Q2新险种的接受和Q4“一账通”的使用得分较低(仅3.79和3.71分 ),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年受访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对新形式的支付方式和险种较为排斥,不愿意尝试。

4.2.3 服务中创新分析

在业务能力的角度看,美中不足的是Q8中是否希望年轻员工为您服务中32和82位受访者,分别打出了1分和2分的低分。其实从Q7,Q9,Q10,Q11,Q12的数据反馈来看,平安保险每一位员工都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

4.2.4 服务后创新分析

问题的均数都达到了4分以上,体现出平安保险在售后服务创新上做的是非常出色的。理赔效率无差评,仅8.3%的受访者给予中评,这与中国平安2014年年报中96.02%的客户满意度相吻合,这也体现了以平安保险“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客户最为关心的“理赔”环节放在第一位。

4.2.5 个人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教育程度调查中,其均值高达4.56和4.89分,这显示着平安保险在员工培训方面及其重视,在员工专业化培训(4.89分)的同时,不忘对其道德素质的培养(4.56分),使员工全面发展,员工的优秀也是对顾客满意度的强力保障。但专业能力中略显不足,Q21员工发现问题的能力仅为3.66分。

4.2.6 组织核心竞争力分析

受访者对平安保险服务流程的流畅度给予了肯定(4.88分),但在管理层协调中,有66.7%的用户给了其中评,建议今后平安管理层在,人际沟通能力、员工激励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更加透明,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

在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3.77分)和消费者沟通(3.96分)上,平安做得还有所欠缺,部分消费者觉得其保险产品高于预期。

受访者对平安在同行业汇中的品牌形象给予了肯定4.7分,品牌形象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在中国平安保险履行承诺的评价中,差评、中评皆有不少,因此中国平安应切实调查其原因和不足,并进行反思和整改。

4.3 路径分析

路径系数的检验表明,服务后创新0.078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后创新对个人核心竞争力基本无影响。发现服务后与个人核心竞争力间相关性较小。

其余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个人核心竞争力和组织核心竞争力均为正向影响,其中服务中创新对于个人核心竞争力0.569和组织核心竞争力0.401的影响最大。同时个人核心竞争力系数大于组织核心竞争力,可得出在服务创新中,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更为突出,服务行业硬件的品牌外固然重要,软实力也不可或缺。

3个观察变量和2个自变量的方差及其显著性检验表明,方差均为正值,且变异量标准误估计值均很小,说明模型界定合理。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也具有显著性,从相关系数大小可见,观察变量(创新服务前、中、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高度正相关。但在个人和组织的方面略显不足,路径系数为0.350,因此平安保险应将个人与组织和竞争力紧密连接在一起。

4.4 回归分析

个人核心竞争力中并没有服务后创新,包含服务前创新、服务中创新,且服务中创新和服务前创新的T检验的P0.05),所以在回归分析中同样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故在回归分析中没有输出呈现出来。

组织核心竞争力中包含服务中创新、服务后创新、服务前创新,且服务后创新、服务中创新和服务前创新的T检验的P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1.中国平安保险是家不错的企业,短短几年以傲人的成绩跻身世界500强,并以每年递进50位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充分说明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服务创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2.调查问卷的总平均分为4.32分,说明总的来说消费者对平安保险是满意的,也说明平安保险的服务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与提高。

3.中国平安保险在服务创新上与整个服务(链)的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性,处于高度正相关,能相互协调和互补,体现出平安保险在服务创新的流程上做得很好。但平安保险在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4.中国平安保险服务中创新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联性大于服务前创新和服务后创新,其路径与回归系数均是最大的,因此服务中创新是平安保险的优势所在。而有的客户对保险理赔及投诉上处理不全满意,需提高这方面处理的效果和速度。

5.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保险人是平安保险公司整个服务链创新的纽带和灵魂,其工作业绩及服务质量的优势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

6.中国平安保险在售后服务创新方面做的较好,而在服务前创新与组织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待提高。在对新产品推广方面,平安保险应创新出更符合大众、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平安管理层在组织协调中,需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员工激励方面增加透明度,便于消费者了解。同时,平安保险还需通过降低成本、促销打折等手段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7.保险人是平安保险公司整个服务链创新的纽带和灵魂,其工作业绩及服务质量的优势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年轻员工有的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外聘人员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均有待提高。

5.2 研究建议

5.2.1服务创新建议

1. 服务创新相对来说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若要快速的建立起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服务创新来实现是条捷径,服务创新能够节省成本,也是实现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方式。

2. 服务创新应该具有差别化和个性化,才能凸显出服务创新的核心。企业不仅要创新有形产品,更多的还应该对无形产品进行创新,也就是服务创新。只有具有弹性地扩展产品的灵活性,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实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 服务创新的高水平的服务内容,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高质量的超值服务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同样对设计产品的差异和增值起到了促进作用,成为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服务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5.2.2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不断推进服务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培育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首先,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形成自身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其次,保险企业加强保险文化建设,提高保险员工的诚信观念。最后,保险企业加强建设保险文化,提高人们对于保险的有效需求。

2.组织学习、培训优质员工,增强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一是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险种。二是改造完善现有险种。三是力求在个别重点行业建立起差异化的险种组合及费率档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四是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篇9

关键词:协同护理;2型糖尿病;影响作用

2型糖尿病是各型糖尿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可以伴随患者一生,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技术,患者和家属也是重要参与因素[1]。基于此,笔者开展了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力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78例。电脑随机将其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含60例。A组患者中有女性20例,男性40例,年龄30~78岁,平均(55.2±3.4)岁。B组患者中包含女性22例,38例男性,年龄32~75岁,平均(54.6±3.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P>0.05,不可进行统计学对比。患者入选标准:①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②依据2006年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筛选后,患者均高血压和高脂血症;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模式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用协同护理模式,B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协同护理模式:该模式提倡患者与其家属一同参与护理过程,帮助患者恢复健康。①与患者及其家属一同建立DM学习目标,选择合适方法实行计划,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积极参与。②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讲,教育其进行饮食上的改善从而配合治疗,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教育需让患者学会计算每日饭量、摄入热量总数、自行测量血糖水平,初期每周一次,之后渐渐增加频率。③教育患者自我护理方法:专业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与患者多加沟通,增进信任,提高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及热情;帮助患者寻找合适的锻炼方式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从心理和生理上共同控制血糖、血压。出院前,告知出院后自行康复需要了解的知识。定期随访,关心患者恢复状况。

1.3观察指标患者入院初和出院后1个月的血糖、血压、血脂及情绪。分别采用的标准为[2]:①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饭后2h血糖≤10.0mmol/l;②血压控制良好:血压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则差异不可进行统计学比较;P

2结果

比较患者入院初和出院后1个月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和情绪状况,A组患者情况改善相较于B组更加明显,组间差异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P

3讨论

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2型糖尿病很为常见。这类慢性疾病可以伴随患者一生,降低其生活质量,暂时尚未发现根治方法,常是住院接受治疗。然而,住院治疗只占据患者整个治疗生涯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时间患者是居于家中,处于自我管理和家庭治疗的过程中[3]。因此,糖尿病的预后不仅受到住院治疗效果的影响,平日的自我管理、治疗和护理过程对其康复情况也是有着重要影响力。

传统护理模式只注重管理患者在院期间的行为,缺乏医患的互动。而协同护理模式则注重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住院治疗,加大了教育宣讲力度,提高了患者和家人对疾病的认识,帮助其学会自我护理[4]。在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同时加以协同护理,B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在出院1个月后,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和情绪改善情况有很大差异,A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远好于B组(P

综上所述,对比常规护理模式,协同护理模式能够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更显著的改善身心状况,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和采用。

参考文献:

[1]孟萍,王菲,刘明.协同护理模式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129,132.

[2]赵晓霜,李春玉,李彩福.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63-65.

篇10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方面。但是,目前的国内外对什么是教育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只是有一个观点逐渐被国外学者所重视,那就是以“学”为中心,认为教育质量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变化发展。它还体现在增值性的质量观方面。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它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规定的教学标准及其实施效果的总和,学生及其相关方(包括学生的父母、雇主、其他的学校和其它社会组织等)作为高校的顾客,是高校提供的教育项目、课程和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因此对高校而言,顾客满意就是学生及其相关方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用户反馈。[1]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学生满意度评价可作为一种适切的评价方式。

一、理论背景

(一)服务质量理论

GrLnroons(1982)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把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服务期望水平和实际服务绩效的感知水平比较结果。[2]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把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有关服务优势的一个总体判断或态度”[3]。Liljander和Strandvik(1993)从关系层面上度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设想和理论的基础,将感知服务质量研究扩展到对感知服务价值的研究。[4]GrLnroons(2001)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界定,他认为可能应该用感知服务特征模型替代原来的感知服务质量模型。[5]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于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使用者对于期望服务与实际感知服务的差距的主观判断的结果。

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以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理念,当高等教育成为服务产业之后,高等学校中的学生满意度,就成了学生对于教育价值和学习经历的认知和主观体会的多重性概念,Astin(1993)认为是一直期望与实际感受互动下的结果。[6]大多数学者是在顾客满意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生满意度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如Oliver等(1989)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对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结果与经历主观评价的喜好程度。[7]Bryant(2001)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当高校学生的期望得到满足或者超出满足状态时,学生所报告的对自己大学经历的满足感觉。[8]

(二)高等教育学生发展理论

Tinto(1993)认为学生满意度是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个体互动的函数。学生的院校满意度不仅是体现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示供求双方相互作用成效的重要指标。[9]

由于学生满意度指标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持续学业、毕业率密切相关,它成为高等院校判断自身教学功能实现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服务质量所持有的期望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后的感觉。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学生满意度测评是学校为了满足他们作为消费者表达的一种行为方式,同时也是他们对自身使用或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指的是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其满足教育需求主体学生显性或隐性的需求程度。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则反映了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现实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对比。

・教育管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

(三)基于服务质量理论的学生满意度模型

在对顾客满意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学者们基于适应水平理论、比较水平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等理论基础陆续推出了顾客满意度模型。顾客满意度模型分为理论模型和指数模型两个阶段。最著名的理论模型有Oliver(1980)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影响范围最广的满意度指数模型是1994年创立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在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模型,刘慧、路正南(2012)从学校形象、学生期望、价值感知、质量感知、学生抱怨、学生忠诚、学生满意度7个指标构建了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的结构模型,结论认为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质量感知和学生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影响力最大的质量感知,总体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形象。[10]杨兰芳、陈万明(201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感知价值、学生忠诚、质量感知、学生期望、学生满意、高校形象等6个潜在变量18个标识变量和15N假设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及潜在变量的路径关系分析发现,在整个满意度测评体系中,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学生期望和质量感知中的方差贡献率较大。[11]刘凯等人运用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从学生期望、高校形象、感知质量、学生满意、学生信任、学生承诺、学生忠诚和感知公平等8个结构变量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8个结构变量能有效测量高校大学生的满意度水平。[12]本研究在整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感知公平、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感知管理、校园文化、感知质量、硬件支持为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同时在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模型,并对模型的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是2015年自愿参加CCSS调查的南京X高校提供的数据,学校按照5%的抽样误差和60%的预计回收率进行完全随机抽样。经过检验,样本分布与原始抽样分布无显著差异。有效问卷作答学生统计如表1。

(二)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概念模型,将不可直接测量的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因果模型,然后根据构念,找出可以测量的观察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建构要经过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方法设定、模型检验和模型修正等几个步骤。[13]本模型在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SCI)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整合提出了全新的一个模型,从而构建潜在变量并建立模型结构。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梳理,提出学生满意度模型指数的12个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 1:感知公平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假设 2:感知公平影响学生满意(正向);

假设 3:硬件支持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假设 4:硬件支持影响人才培养(正向);

假设 5:感知管理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假设 6:感知管理影响人才培养(正向);

假设 7:感知质量影响学生满意(正向);

假设 8:校园文化影响人才培养(正向);

假设9:校园文化影响感知管理(正向);

假设 10:校园文化影响硬件支持(正向);

假设11:校园文化影响感知公平(正向);

假设12:校园文化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由以上假设我们形成了本文的假设模型,见图1。

(三)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形成

在模型假设中,各变量名称、各变量所包含的子纬度及其在此基础上,遵循重要性大、代表性好、敏感性高、独立性强等原则,最终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上一层测评指标展开的,而上一层次的测评指标则是通过下一层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如表2所示。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主成分因子分析并剔除部分变量后的问卷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首先,我们采用了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根据统计学规律,一般认为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0是可接收的最小值。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各题项的信度如表3。

数据结果表明,感知公平的5个因子的Alpha系数为0.208,硬件支持4个因子的Alpha系数为0.822,感知管理3个因子的Alpha系数为0.849,感知质量6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841,学生满意6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951,人才培养6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810,校园文化5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864,因为感知公平的Alpha系数为0.208,信度低于0.70,故舍弃。剩下30个因子的整个量表的Alpha系数达到0.92,这说明主成分因子分析后30个因子的问卷仍然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

效度上,我们用潜在变量相关系数进行讨论,结果小于0.8表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此,我们运用SPSS21.0对题项做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如表4。

1.设定模型评价和假设检验

在对研究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之后,本研究利用SPSS-AMOS软件来计算假设模型的各路径系数和相应P值。数据表明,其他路径系数检验均在可接受范围,但“人才培养感知管理”、“感知质量校园文化”路径系数检验的P值分别为0.215、0.727,均大于0.001,故不显著,所以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设定模型的修正

为了进一步优化模型,本研究依据假设模型的检验结果、理论关系以及各变量相关系数的强弱对研究模型进行了修正,以期获得一个最优拟合模型,修正模型比假设模型更为符合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修正模型结果详见表6。

3.模型解释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功能揭示潜在变量之间、可测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中可以通过路径系数来体现。

(1)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由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用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路径系数来衡量的效应。如表8中学生满意效应的结果,由校园文化到学生满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128,那么校园文化到学生满意的直接效应就是0.128。这种情况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校园文化”潜在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学生满意”的潜在变量就会直接提升0.128个单位。

(2)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是指原因变量通过影响其它变量,从而对结果变量产生的间接影响。在只有一个其它变量的时候,间接效应的大小则是两个路径系数之间的乘积。如表8中校园文化、感知管理、硬件支持效应结果,从校园文化到感知管理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909,感知管理到硬件支持的俗蓟路径系数是0.575,那么从校园文化到硬件支持的间接效应就是0.909×0.575=0.523。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校园文化”对于“硬件支持”的影响每提升1个单位,那么“硬件支持”就会间接提升0.523个单位。

(3)总效应

总效应是指由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总的影响,是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如表8中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效应的结果,从校园文化到人才培养的直接效应是0.127,校园文化到人才培养的间接效应是0.509,那么从校园文化到人才培养的总效应则为0.127+0.509=0.635。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每提升1个单位,“人才培养”就会提升0.635个单位。

四、结论与建议

1.从直接效应来分析,人才培养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对于专业而言,培养专业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入学期间学校要给予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与帮助。从学生视角而言,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培养自身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数学与统计信息分析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2.从间接效应来分析,硬件支持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对于学校食堂而言,学校要不断改善其硬件设施及伙食条件;对于图书馆而言,学校要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条件及增加藏书量;对于实验室、体育馆而言,要不断提高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数量。

3.从总效应来分析,校园文化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在社交方面,学校要鼓励来自不同城乡、民族、家庭背景的学生相互接触,提供社交机会,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他们自身认知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在兴趣爱好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体活动。在时政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等重大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在学习方面,学校应该建立与完善学生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学习制度。

综上所述,根据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深化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提供研究案例。第二,加大硬件支持。硬件支持反映了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学校要改善图书馆环境,增加和改进图书文献的量和品质,加强教室室内温度的适宜调节以及改善实验室设备等。第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对校园环境感知产生影响,还对他们在校的教育经验满意度以及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和学业收获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应更多从制度、文化等层面采取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校园支持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从而最终提升学生对院校的总体满意度。[13]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本研究是基于2015年CCSS的调查数据,数据的选取仅是南京X高校的数据,而不是在全国所有同类院校中随机抽取的样本,因此其代表性有待检验。第二,虽然本研究建立的路径分析模型能够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且数据较好地拟合了被调查数据。但是,如果还要对各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关系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和完善相关理论。第三,感知公平对于学生满意度的信度低于0.70,为了更好地将感知公平作为学生满意度的预测指标,还需要对CCSS调查的项目进行补充与调整。

参考文献:

[1] 郑雅君,熊庆年.“高校学生满意度”再认识[J].江苏高教,2016(4):56-60.

[2] GRONROOS C.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R].Helsinki,Swedis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1982:68-72.

[3]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fall):41-50.

[4]LILJANDER V,STRANDVIK T.Estimating Zones Oftolerance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Perceived Service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3,4(2):6-28.

[5] GRNROOS C.The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oncept-amistak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1,11(3):150-152 .

[6]Astin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62-74.

[7]Oliver,R.L.,Desarbo .W.S.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J].Journal of Consumer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Behavior,1989(2):1-16.

[8]Julie L.Bryant.Assessing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Campus Experience:The Noel-Levitz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J].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Yol,2006:134-135.

[9]Tinto V.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54-60.

[10]⒒郏路正南.基于PLS路径建模技术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J].高教探索,2012(2):30-36.

[11]杨兰芳,陈万明.基于结构方程的高校学生满意度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八所高校本科生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