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建设途径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city, but als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m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can meet the people rising housing demand. Ecology city? Ecological city is the real intention? How to build ecological city? And so on all sorts of understanding. But it is because know the blind spots and error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such and such mistakes on the job.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 put forward to build zoology city specific pathway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way
引言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生态城市“不仅已经成为不少城市追求的目标,而且已经成为公认的城市发展方向。我国已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但什么是生态城市,其真正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偏差。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城市生态化发展。
2.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2.1利用新能源,节约有限资源
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首先即是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有限资源的消耗。城市的交通和建设过程中应体现节约消耗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规划中体现节约能源的观念,更要在建设中体现出来。并且新能源的有效利用并不需要以消耗更多的经济资源为代价,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利用。以经济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的环境效益并不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真正目的。
2.2绿色建筑,绿色城市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能源的利用,同样也离不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应在确保工作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从城市建筑和住宅建设的科学、生态、环保,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和谐自然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循环发展的经济。绿色城市设计和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的绿化,而应形成从建筑的设计和思考、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经济的发展方式等各方面充分体现。
2.3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自净能力
传统城市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废弃资源的处理,那么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应具有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型城市应建立垃圾和污水的循环利用程序和方式,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增强城市的自净能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应在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其投入和设施的建设也应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原则。
2.4注重生态城市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生态城市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过程,由于生态型城市建设涉及社会领域的各方面,而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应注重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在发挥城市的各项经济发展、居住生活的一般功能方面还应注意生态城市的系统,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具有整体的系统。在对城市的整体性规划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型城市的实用性。无论生态城市的建设有怎样的理论标准必须可实行程度,使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成为实际。
3.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能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
3.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
3.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
3.4 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在规划阶段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要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先落实公共交通发展用地,优先制定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在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中明确其地位。
4.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城市建设文化。其具体内涵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其各项内容的具体指标也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而提高。总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应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泉、叶兴平.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 城市规划.2009
篇2
1.1降低生态环境的质量
由于城市在建设与发展中需要砍伐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且需要炸山取石,这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影响到城市面貌。另外,大范围毁林还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就导致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最终降低了生态环境的质量,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1.2水体环境的污染工业
在日常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燃料的使用与“三废”的无限度排放,给大气环境以及水体环境等都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当河流处于汛期时,水体环境遭到的污染程度是最严重的。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必然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1.3水土流失还会城市的排水防洪产生严重的影响
当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严重,那么城市的排水防洪能力必然会不断下降。一般来说,水土流失严重会堵塞城市中的排水管道,此时管道的泄洪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最终影响到城市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2城市建设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2.1水土保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排水抗洪能力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建设各种基础设施,还应当建设园林景观工程,大量种植树木、花草,从而实现水土保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2水土保持有利于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饮用水的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采取措施来建立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建设生态保护带、直立带等防护体系来提高水体质量,确保水质的安全,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
2.3水土保持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制定的一项重要方针,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过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够改善生态系统,维持期稳定,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具体解决措施
3.1城市水土流失的具体原因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于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尤其实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因此开发商规模的用地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甚至还有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毁坏山林,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最终导致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其次,城市的规划部门忽略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这就导致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只是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再次,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对水土流失造成较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表植被日益破坏,径流量越来越大,导致城市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2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以及对策
1)做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资源的保护是提高环境质量,降低城市灾害几率的必要途径。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城市建设和水土保持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与环境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以调查评价水土资源为基础,编制出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将水土保持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并强调其必不可少的地位。并且在工作中要划分出城市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并重点监管和治理。
2)加大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3)加强植被建设。要从耗水量小、城市景观生态学、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除了生态方式外,应适当的采用工程措施。一些利用生态修复无法达到效果的区域就必须要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例如建筑工地,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坡面台地、护坡墙改善地面排水等工程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另外,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建设项目中,将水土保持与整体工程同时设计,并做到同时施工竣工和验收,水土保持建设的经费要纳入工程预算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土保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努力,对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从而使城市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
4总结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必要性;节能减排;建设
前言:本文将就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相应措施,期望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
一、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现状
1.1未及时处理城市污水
我国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径流污水。在这三个主要污染源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最大。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公共卫生设施、商业区卫生设施和家庭卫生设施。这些卫生设施中产生的洗涤污水和粪便通过城市的排水通道流人城市的地下污水区域。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工业日常污水包括大量难化解且腐蚀性高的废水,特别是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更大。除此之外,城市径流污水也是重要的城市污水来源,它具有非常显著的季节特征,并且成分十分的复杂。 就目前来看,这些城市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净化,导致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工作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在新城区建设和扩张时,没有及时处理好新的开发建设和旧的城市雨、污水系统的关系,造成旧的污水系统无法满足城市日新月异的开发建设的需要,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城市景观绿化水面的污染尤其严重。
1.2 未及时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以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垃圾,使得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产生于商场垃圾、生活垃圾和餐饮服务业中产生的垃圾,这些生活垃圾日产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将严重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未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及时处理,成为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一)资源与环境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资源的耗费是离不开的。但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大部分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境地。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花费的高昂的治理费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消耗资源与原料,因此实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家园的需要。假如我们当代城市建设,只是一味的搞粗放型发展,浪费与消耗资源,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城市竞争力减弱的问题,更是让后代子孙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和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繁荣昌盛的战略性问题。
(三)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有之路。但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总体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在城镇化进程,导致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一味的进行粗线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不能体现城市灵魂和形象,更是不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美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路线和途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机构,生态城市建设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监督、奖惩措施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确保其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现在处理污水需要将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不断形成点源、面源以及区域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水回用循环体系,将城市污水资源的总利用率进行提高。同时,针对学校、宾馆、家庭、政府机关等相关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不是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达到基本用水水平后,可以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
(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实施综合管理,制定严格措施,防止废弃物乱丢现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围城、工业废物堆积的现象,还应该建设垃圾处置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消除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三)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工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四) 鼓励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城市生态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制度,普及环保理论、环境伦理、环境国情省情市情、环保政策和法律等生态科学知识,树立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切实提高公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社会舆论及公众举报,对污染者、生态破坏者以及执法者施加压力,由此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把公众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经常性组织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培养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利益机制,建立环境诚信制度,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监督权、议政权和索赔权。建立以走访、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反馈公众参与意见,使公众参与到政府环境政策和规划的编制、城市环境立法工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增强公众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了解,把建设生态城市的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结语
综上所述,把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城市结合起来,是加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通过环境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杨志峰等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 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1.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1.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缺乏力度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1.4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高技术产业在我国是资源密集度较高、知识密集度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信息技术的高技术产业,基本上是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组装产业。核心技术、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增长方式粗放导致的必然结果。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特征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1.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2)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3)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4)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5)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应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6)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7)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3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心和方向
(1)产业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城市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必然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改善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国实现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或者说,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中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工业是生态建设的重点,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产业方向上,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应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标准,并把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把经济生活中传统的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止,即实现清洁生产。在管理上,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推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战略的总思路。
(2)生态建筑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建筑体现了以人和自然为本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结点。它是由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通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经济过程和人文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耦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生态建筑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3)发展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建设的保障。
所谓“生态服务业”也可称为“生态第三产业”,也就是指第三产业的生态化。生态城市必须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如商业、交通通讯等流通部门保证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经济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影响。交通的密集和拥堵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饮食服务业造成的油烟及消费过程中严重浪费现象等也会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在重视实体生态产业发展同时,要重视城市生态服务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公益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服务基础,通过新型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生态意识。
(4)绿色消费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消费是实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和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促进和制约关系。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一是要引导消费者向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向发展;二是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置,提倡“绿色生活”;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提倡“绿色家园”;四是提倡适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4 选择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二者的关系从“经济优先发
展、先污染后治理”发展到“清洁生产,污染零排放”,又发展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历一次大的调整。而基于生态优先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顺应知识经济潮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1 国内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西方的工业化是20世纪主导生产模式,以不可再生的石油作为能源。“石油经济”倾向于集中趋势、规模化生产,生态压力超过生态承载力,带来环境负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自主创新为主,日本采取了模仿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独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1)新加坡、南韩、我国台湾、我国香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anies~4)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东盟三国(asean-3)外扩内联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3)菲律宾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4)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越南社会主义过渡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煤炭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因此,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中应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倡导节能型经济,加速再生能源对石油的替代。循环再生产模式与节耗经济应成为追求目标,把前向关联产业废物作为后向原料资源,使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需要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4.2 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城市的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仿照生态体系中的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的机制,将现行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使园区经济和环境同时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在产业布局上,把相互之间有较强“食物
链”关系的各产业主体放在一个园区内,并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生态园区。这既可大大节省建设投资,又可以有效地利用废物,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4.3 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题,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具体设计需要遵循四化原则,即工业园区化、园区循环化、产业知识化、企业清洁化。
参考文献
[1]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1.
[2]王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陕西生态城市建设[j].商业研究,2007,(2):21-231.
[3]黄肇义杨东援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1.
[4]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5-111.
[6]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17-251.
[7]国家发改委1“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r]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4).
[8]李赶顺,张玉柯,等.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9]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8.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原则;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作为居民人类主要活动的聚居地和政治、经济和精神活动的中心,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关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人们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由居民和所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当中人口高度密集的,生活中的垃圾不断增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物质和财富在城市里聚集,能够增加商品和信息交换的便利,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等。近几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工业水平越来越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带来的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一定的修复和改善,将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沉重的打击。
建设生态城市能够发挥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减少由于生活和生产带来的污染,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城市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它能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有效的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现阶段不理性不科学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阻碍作用。
3生态城市规划布局原则
3.1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城市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自己的优势,则需要在当前的建设过程中依托目前城市的优势,来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业、人口、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环境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城市,以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来推进城市的建设。
3.2 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
目前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园林城市的打造,重点突出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品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树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实现了自然、传统、创新和时代气息相互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以绿来装饰城市,以美来突出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3.3 区域创新规划体系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其区域的特点及优势以科技发展模式的方式有效的体现出来。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要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研发力量和政府科研职能部门等是该体系的动力要素;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职能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是其功能要素;法规、机制、基础设施、激励措施和技术硬件等是其环境要素。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4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
4.1 城市绿地要进行生态化建设
目前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当中,都离不开对绿地系统的建设。城市绿地的建设不能仅仅是将各绿色空间组合在一起,对景观景致的简单塑造上,而是需要将城市整体的生态性进行研究,进行合理的配置。所以在城市绿地的生态化建设可以利用斑块理论来进行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应是斑块、基质用廊道沟通形成的整体。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城市所在地域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斑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从而构筑出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新物种的形成,生物有可以生殖繁衍的环境,所以对于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有利的。
4.2 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绿地和水,所以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丰富,同时其也大量生物和两栖动物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生息繁衍的场所。自然原则是在对自然水系进行加工、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地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砌或裁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大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有效的增加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亲水功能,充分发挥绿化带的生态作用,使城市的人居环境品位得以提升。
4.3 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在各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全体城市居民共同使用的物品,是一座城市功能及吸引投资的重要指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才可以有效的修复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当前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当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努力提高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提升服务的水平,从而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同步进行。
5结语
城市生态建设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的工程,其以人与自然为其发展的核心,是需要一个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处理了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关系,这对当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云.刍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1(8):141-142.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6).
[3]杨建森. 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5).
[4]沈清基. 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 城市规划,2008.
篇6
态规划的编制以及规划措施加以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实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生态规划研究综述
从城市诞生之初,生态规划的理念就存在了。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19 世纪末以前)、发展期(20 世纪初至20 世纪50 年代)和成熟期(20 纪60 年代至今)3 个阶段。萌芽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主要反映在城市的依水而建、向阳而居,主要理念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对生态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以赖特的“广亩城”、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为代表,其理念围绕城市生态格局的发展变化,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生态环境的相融。成熟期的生态规划,其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标准、方法研究。提出了低碳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等规划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科学实施。
二、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如何与融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笔者认为,低碳生态规划应立足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等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管理、编制和实施中去,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实施。
1. 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 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 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
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其区域的特点及优势以科技发展模式的方式有效的体现出来。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要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4)道路步行系统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步行系统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它不但是现代城市个性化的代表,还是城市节能的表现,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当前,步行系统规划主要由商业步行区、住区步行区、休闲娱乐步行区和交通集散区这四个部分组成,而且这四个方面根据城市特色,有着不同的规划模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时候,要从各个部分进行全面的处理,并且结合当前的低碳理念,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建设则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完全的表达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低碳理念,这不但减少了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对城市居民的生态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于绿色环境的工程建设对城市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从而使其更适合人们居住。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以保证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要结合各种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环境。目前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园林城市的打造,重点突出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品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树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实现了自然、传统、创新和时代气息相互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以绿来装饰城市,以美来突出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 生态城市 建设规划 发展
【分类号】:TU:80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引起“城市病”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相反会加剧城市的环境恶化。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1 生态城市的渊源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1981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早在 3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形成了一套人类生态理念体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而在古代欧洲城镇和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也能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
2 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到动态平衡状态。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3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
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
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
6)结构合理: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7)关系协调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4 建立生态城市的方法
首先,应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建立生态城市尽责、尽力,这是一种自觉参与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市民的参与将会改变一切。
其次,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量去贯彻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将无法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文教、环保、医疗、宣传等。要将这些方面都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轨道上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生态城市建设的统一的职能部门是不行的。该部门应以市长为负责人,主要负责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再次要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宏观调控。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以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生态调查,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对城市“生态和谐度”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根据此综合评价进行区域整体生态规划,确定城市的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合理标准,确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绿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能源、生态文化、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等等,实现城市乡村化、园林化。
第四,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措施和方法,保证生态城市的顺利进行。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和措施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就可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目前,人类不仅要和自然作斗争,也要和自身作斗争,而生态城市将结束这场自我毁灭的战争,结束和自然为敌的状态,创造一个舒适、宁静的人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镇华 《中国城市森林》
2. 新浪网《城市生态安全与评价》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是人类社会“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最早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型的城市模式。它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为原则而建立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居住区;同时,它具备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并且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和谐性
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其一,是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其二,生态城市既能营造人与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自然环境,又能营造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关心人进步的社会环境。
持续性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协调地发展。
循环性
生态城市须改变现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运行模式,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利用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高效、循环利用,使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整体性
生态城市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整个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被称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已是当代人类活动的主旋律。但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严重的工业化污染阻碍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的工厂和工业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建国以来,城市的工业化程度日益加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西北地区尤为严重,部分城市长年缺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与此同时,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使大量城市淡水资源严重污染。有些城市(如敦煌、西安等)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陷。
各种城市垃圾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难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各种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迅速增加。而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低下,到2001年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只有30%。并且绝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或以自然填沟等原始方式处理,对资源、大气、土壤等造成极大危害。
噪音、电磁污染日益加剧影响城市环境改善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加快,房地产开发热火朝天,这些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城市车辆集中,近几年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致使交通拥挤,既造成空气污染,也带来噪音污染,城市面貌大受影响。另外,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电脑、手机等各种通讯设备的运用引起的电磁污染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此外,城区的高强度开发挤占了生态系统的支柱―森林和绿地。由于工业开发的需要,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以及因缺少植被覆盖和大量热能释放而造成的热岛效应等问题,都成为当今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城市污染与生态危机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最终将制约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如何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营造美好的人类聚居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建设生态城市立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循环经济及其发展的理论核心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发展性、生态性、协调性和经济性基础上的多种理论有机整合。首先,建立在发展性基础上的理论,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极限性角度出发,指出如果人们持续地以不合理的方式开发资源并不断地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极限,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社会突然地、不可控制地瓦解,因此必须建立能重复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循环有序地发展。其次,建立在生态性基础上的生态控制论强调社会应该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人类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其三,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协调性基础上,协调三种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内容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协调各个生产环节内部运行的目标和机制才能保证三种生产的发展和其间的正确联系。最后,建立在经济性基础上的生态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既利于生态环保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是一种环境合理性与经济高效性在本质上统一的21世纪主流经济,它绝非狭义指环保产业、生态农业,表达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统一性。
上述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作为现代生产、现代生活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性理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常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耗损量大,经济增长的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很多,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与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高达8%以上,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强化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循环经济的物质清洁闭环流动模式理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生态开发模式,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要素城市生态资源短缺问题。
倡导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矛盾的最佳途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由于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所以它使所有物质、能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续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能够做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并把废弃物排放量压缩在自然环境的消化接受能力之内,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工业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城市是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是既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又与外界紧密相关的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整体,循环经济理论为我国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化道路,寻求新型工业化之路指明了方向。生态工业正是运用了循环经济理论而发展的一种符合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高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功能稳定协调的新型工业组合和发展形态,其最高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甚至为“零排放”。城市工业的生态化发展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又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为进一步带动科技创新和生态城市建设开辟广阔的天地。
此外,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的规划、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创建一个环境优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真正的生态型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战略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安全生产与舒适生活的需要。其核心是遵循城市生态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地有效利用。因此,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必须立足于循环经济,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具体措施如下: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并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制定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机制。以循环型社会为发展目标,制定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促进污染源治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注重培养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加强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逐步改善整个环境质量。另外,在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区域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以生态规划为基本运作方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和龙头。城建中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如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等。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坚持:超前性,即在时间跨度上要大,在空间上地域要广,既要考虑近期建设,更要考虑长远目标;预见性,即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协调性,即既要强调个性,又不能影响总体风格;前瞻性,即吸取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进经验,集思广益,避免急功近利和城建中“地不分南北,城市不分大小,面貌大体相同”的“特色危机”,结合自己的市情、地方特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的最终实现。
开发和推广生态技术,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及相关领域专家探讨、研究,发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编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鼓励研究机构积极开发生态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小区和生态住宅,推广生态产业,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生态型产品,保证城市的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和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奖励。
推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而特别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繁荣,还应确保该城区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区的利益。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建立城与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平伙伴关系,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群系统,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
总之,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社会公众的全方位支撑体系,并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向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开发[J],2004
篇9
【关键词】 环境工程;必要性;节能减排;建设
一、生态城市的意义
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保护并利用可以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尽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调节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污染处理,更包括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经济活动模式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系统的文明健康发展, 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经济上。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城市周边绿地、湿地、河流、湖泊受到很坏的影响。许多地区将湿地改为了建筑用地,造成城市防洪抗旱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城市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引起灾害的频发。在现代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环境工程能够为城市规划指明方向,指导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以此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如今、面临飞速化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系统却越来越遭到破坏,地下水枯竭、河流污染、雾霾天气等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环境难题。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一)资源与环境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资源的耗费是离不开的。但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大部分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境地。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花费的高昂的治理费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消耗资源与原料,因此实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家园的需要。假如我们当代城市建设,只是一味的搞粗放型发展,浪费与消耗资源,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城市竞争力减弱的问题,更是让后代子孙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和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繁荣昌盛的战略性问题。
(三)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有之路。但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总体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在城镇化进程,导致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一味的进行粗线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不仅不能体现城市灵魂和形象 ,更是不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美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应该受到城市建设的重视,必须要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持续、环境良好、生态协调的发展环境。
三、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现在处理污水需要将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不断形成点源、面源以及区域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水回用循环体系 , 将城市污水资源的总利用率进行提高。同时,针对学校、宾馆、家庭、政府机关等相关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不是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达到基本用水水平后,可以用于绿化、景观、 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和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防止污水资源的扩散。
(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实施综合管理,制定严格措施, 防止废弃物乱丢现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围城、工业废物堆积的现象,还应该建设垃圾处置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 消除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三)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工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促进设备更新,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然,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建立相关回收利用部门,进行深度开发和回收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宜居水平将影响到企业的落户、影响到人才的落户、影响到原有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同时注重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展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重点,进行环境监测的分析,实现现代城市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林伟毅 . 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J]. 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篇10
关键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关系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more and more of the facts prov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 human life with serious disaster. How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every person on earth must carefully consid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QinZhouShi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he main environment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anagement plan.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城市作为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地区,目前已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钦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钦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
钦州市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近年,由于钦州的区位优势突出,市委、政府采取措施得力,在“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五大发展方略的引领下,特别是实行了业主制建码头、仓储的形式,建设迭起,实现钦州港口和产业跨越式发展,城市的依托作用日益显著,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需求也日益紧迫。经过多年的建设,钦州市已初具规模,截止2011年,钦州市中心城区建成绿地面积175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4.13%,绿地率29.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1.17%、29.82%、5.07%,荣获“广西园林城市”。在2011年12月3日第四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喜获“2011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荣誉称号。
据近年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钦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钦江流经城市的江段上游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下游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类区标准;交通干线噪声达到国家交通干线噪声标准。
二、 城市建设存在的环保方面的主要问题
由于钦州市是个新兴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尚有些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1、城市环境功能没有明显分区,工业布局不合理,老城区是一个大的混杂区,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管理。由于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建设的工业企业位于城市的中心,与居民区、文教区等混杂在一起,工业的排污直接威胁着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由于没有明显的工业布局,城市的上风向、城市的江河上游布局工业排污企业,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环境。
2、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道路骨架没有拉开,城区外缘道路没有形成环路,缺乏分流能力,全部车流、人流汇集到有限的几条主干道通行,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二是一些道路断面设置过于保守,宽度不够;三是新开发区的道路建设跟不上,存在不少断头路和之字路、急转弯路。以上这些都造成了城市车流的拥挤,行车时速下降,堵车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城市交通噪声上升,扬尘及汽车尾气污染增加,不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
3、城区排水管网不完善。主要有:一是城区排水服务面积小,排水管管径过小,排水管网密度低,老城区部分和河东区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造成某些地段污水流向路面,严重污染城市环境。沿原尖山干渠的居民和单位将污水直接排入水渠,直接污染了渠水,影响城市景观,也影响了下游尖山人民的用水安全;二是不少地段管径小,多年不清理,淤塞严重,造成排水不畅,部分地段由于管道破裂,常有污水外溢,影响了市容环境;三是旧城区部分区域仍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污水合流,既不符合环保要求,又容易造成管道淤塞,降低城区抗内涝的能力,一遇大雨就造成部分路段受淹,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污管网也不利于城市污水统一收集送污水处理厂处理。
4、城市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污水管网不完善,没有达到设计能力,没有真正发挥污水处理厂去除城市污染的能力。直接流入江河的污水,造成城市江河下游水质严重污染,羡慕直接威胁到钦州近海的水环境。
6、城市绿化覆盖率偏低,城市公共绿地少,城市公园建设滞后,居民缺少休闲活动的场所。
三、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的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措施和手段,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和工业的发展,会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建设会破坏自然景观,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会制约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又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防污、治污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合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园林绿化等都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建设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及时调整和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和港口建设。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基本目的是从城市所地区域的生态平衡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规划土地等自然资源及城市劳动力的利用,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同周围其他区域性生态系统(森林、家业、海洋)的正常关系,保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的协调、完整,改善环境质量,使城市生态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它作为一个战略性计划,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环境工程,力求实现“三同时”和“三统一”。
2、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整顿、治理和保护,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布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得以更好地进行污染物的总量削减。综合整治内容包括:从城市环境保护出发,对布局、功能区划分和产业结构作合理调整,综合防治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配套与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此外,还要选择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垃圾焚烧工厂,增强对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由此可见,加快城市建设也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建立城市环境质量市长负责制的环境管理体制,形成“市长责任,部门参与,统筹安排,全民参与”的城市环境管理体系。
4、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环境管理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城市环境。
5、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6、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城市迅速向周围拓展和延伸,新开发的区域要按照生态城市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资产的不断增值。2012年以来,钦州市把园林绿化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实施“园林生活十年计划”创建广西园林城市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开发与绿化并重、发展大工业与优化生态环境并行,坚持开发建设到哪里绿化带就延伸到哪里,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各区域特色,做到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另一方面坚持科学布局,既注重绿化品种的搭配,又注重植物造景与地形地貌、房屋道路的协调和谐,既注重整体绿化效果的美感,又考虑到物种的色彩与季节的变化问题,打造滨海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把好质量关,对不符合设计标准和施工要求的,责令整改,确保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一处,建成一处,达标一处。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采取“挤地建绿、道路配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拆围透绿”,努力解决绿化用地紧张的矛盾,加大资金投入,做到能栽必栽树,丰富街道景观,增加城市绿量,提高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