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篇1

论文摘要:木文在对农业产业化中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一些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并把它和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贸、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方式。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已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本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副产品有效供约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当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控部门(主要是农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有信息支持系统来提供有效信息服务与支撑。本文对农业产业化中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以利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科学决策和止确引导。

1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特征

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法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方法的表述,信息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中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特征,是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1.1综合性

从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从行业来看,它是农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其中每个行业也是一个综合体,如农业是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从地区上来看,它是各乡、各县、各市、各省横向之间和乡、县、市、省纵向之间立体交义、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总之,农业产业化是多环节、多行业、多层次、多因素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政府部门作用农业产业化宏观决策,迫切需要有关这个系统的总行信息。

1. 2战略性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白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能不能顺利实现这个转变,是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走势方面的信息需求特别迫切,以利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等。

1. 3动态性

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着的,农业产业化系统的运动性和可变性,就是其动态性。动态性特征要求政府部门在把握农业产业化系统运动和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实现整体目标,并重视改进和完善信息系统,注意信息反馈,随时进行调节和控制。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着农业产业化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以便有效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动态管理。

1. 4区域性

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教育程度、社会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使得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色。区域性特征要求当地政府部门侧重收集、掌握与白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

1. 5层次性

从农业产业化系统来看,可分为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等多层次。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部门来看,可分为中央、省级、市地级、县市级、乡镇级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乡、县市级政府部门对微观、中观层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市地级、省级、中央政府部门对中观、宏观层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

1.6开放性

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不但要从系统外输入资本、技术、人才等,而且要把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向系统外输出。开放性特征要求各纺政府部门不仅要收集农业部门的信息,而且要收集科技、经济、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有关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息:不仅要掌握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要掌握外地区、全国乃至世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国内外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动态信息。

1.7实践性

政府部门收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关信息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提高农业产业化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止确性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因此,政府部门的信急需求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实践性特征使得政府部门密切关注农业产业化的现有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方法与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化中的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等农业产业化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与热点问题。

1.8多样性

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从信息需求形式上看,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二是从信息需求范围上看,有部门的、行业的、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信息:三是从信息需求内容上看,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包括政策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等。

2关于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2. 1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

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是农业产业化决策的基础;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是农业产业化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建设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动态信息数据库、龙头企业数据库、农业产业化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等。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上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规划、协调、指导各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数据库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江苏各地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数据库。如,宜兴市陶瓷批发市场动态信息库、张家港市羊毛衫批发市场动态信息库、吴江市丝绸批发市场动态信息库、灌云县棉花主副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数据库、邳州市银杏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数据库等。

2. 2加快政府部门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

铁路和公路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命脉,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命脉。当今,建设信息网络,上网信息,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大事、实事。首先,农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快办公和信息系统建设,并与上下级农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连通。江苏省2000年将现代农业住处体系建设作为为农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江苏省农业信息网从无到有,在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市场信息收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网站:其次,要逐步实现与经济住处网、科技信息网、教育科研网、电信网、广电网、因特网的互联互通,以便动态地反映各国、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进行监测、预警,提高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2. 3明确各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责

各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除为本级政府农业产业化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化信息发展规划、计划和有关政策法规,组织、协调、引导下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开展业务工作外,在收集、处理、传递、利用信息方面又有所侧重。国家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侧重于收集和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信息:省、地市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侧重于收集和省内外、市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观信息;县市、乡镇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侧重于收集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微观信息,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经验与教训。

2. 4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信息咨询服务

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市场和技术等方面信息的来源渠道,因此容易导致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或者不能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其市场竟争能力。针对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市、乡镇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收集它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并经过一定的分析加工后为农户和加工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既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中取得成功的有效做法,也符合中国实行政府部门职能转换的大方向。如南京市六合县开办了全市第一家农业信息台,该县农民通过境内任何一部电话,拨通“95100”这个特殊号码,根据语音提示就可以查询到有关农林生产、技术和市场的信息,现己成为该县农民调整结构的好参谋。可见,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可以改变当前在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重信息资源建设、轻信息资源利用,重计划任务的完成、轻市场信息需求服务”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篇2

一、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支农资金增长较快与财政资金引导的瓶颈

数据显示,这十多年是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形势转好、农民增收较快的时期。依据200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在7%—9%之间。相对近几年我国农业的产业贡献率在3%—8%之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应该说是力度强劲。江西在用地、用电和投入等方面也给予了大量政策倾斜。省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由2006年的2500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亿元,2009年再增至1.3亿元,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提高附加值。但相对于整个农业产业化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来说,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

(二)农业产业化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薄弱

与中部和发达省份比较,江西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积累慢。2010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有66个,江苏有43个,江西只有27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山东省有8120家,河南省有近6000家,江西省仅有250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山东省有1.2万亿元,江西省只有1303亿元。这说明,龙头企业靠自有资金积累来推动自身发展,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农户收入低,参与农业产业化自有资金不足。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8.56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土地、劳力、技术相比,资金是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从资本市场和外商投资获得资金能力还不强

近年来,江西推进龙头企业上市工作卓有成效,但证券化率低于全国水平,亟须快步跟进。目前,农业产业龙头上市公司只有煌上煌、正邦科技、仁和药业等几家企业,在数量和融资规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利用外资方面,相比沿海发达省市,如2010年江苏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311个,实际利用外资16.99亿美元,是江西的5倍多。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融资难点分析

(一)金融支持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江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导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新产品、培育金融支持示范主体、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切实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年末,江西省涉农贷款余额为3337亿元,比年初增加618.7亿元,同比多增98.29亿元。从服务网点和贷款规模看,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且各行间加强分工合作。农村信用社主要是提供农户小额贷款为主,2010年涉农贷款余额达1002亿元,贷款占比达79.6%。农行江西省分行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从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季节性收购等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已与江西180家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发放贷款38.9亿元,贷款余额达31.7亿元。在成绩面前,我们还清醒地看到,金融支持还存在诸多不足。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1、服务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一是近年来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发展战略明显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文化等第三产业转移,本来大量的农村存款应该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而抽调用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逐步减弱。二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且与商业银行执行基本一致的风险控制要求,导致农户因不符合银行风险控制要求贷不到款。针对龙头企业快捷性、全国性结算要求,结算模式无法满足其结算需求。三是以支持“三农”发展而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已偏离了支农方向。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县级以下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大多为经济开发区新设立的新兴企业。

2、涉农贷款政策制约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一是涉农贷款由于缺乏抵押物。对于农户而言,宅基地上的房产是最值钱的资产,但这些资产,在银行的风险评估中占据的比重极低,几乎不构成抵押。龙头企业的自有资金大都投向了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又不可抵押。二是涉农贷款利率普遍上浮。涉农贷款机构出于效应和风险考虑,信贷额度逐步减少,且利率上浮。据了解,江西涉农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普遍上浮了10%—30%,使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成本大幅增加。三是涉农金融产品期限短,反担保手续费高昂,抑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增加了农户、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

3、农业企业自身的局限使金融支持持谨慎态度

一是我省大多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和市场约束大,抗风险能力差。二是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管理风险较大。我省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管理上往往还停留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企业决策不规范,内部管理随意性大,制度执行不严格,财务管理混乱,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大大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

4、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影响投保积极性

目前江西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有油菜、花生、棉花、烟叶、能繁母猪、肉鸡保险等险种。相对其他保险险种和保险规模来说,农业保险占全省总保费的比重在0.1%左右,且财政给予的保费补贴比例较少,难以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5、信用环境障碍和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

早在2001年,江西已经在多地试点开展过无需抵押的小额农贷产品,农户经过信用评级、授信,可获取一定数额贷款。在这段探索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户诚信意识缺乏,存在逃避贷款债务的现象,催生了大批不良贷款。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由于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且金融机构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

三、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融资体系

一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支持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为农业小额贷款机构提供批发性融资服务,解决其无资金可贷问题,同时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向和风险控制。二是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能力。对经验绩效优良的小额贷款公司,提高其注册资本和融资资金比例。三是对于主要从事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既要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又要风险适度可控。如对贷款对象可以适当宽松一些,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可以适当提高一些。

(二)建立政府涉农贷款贴息基金

针对部分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率上浮问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贴息贷款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贴息贷款基金,专项用于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贷款贴息,并明确最高贴息额度和贴息期限,使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三)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一是建议从农业龙头企业入手,选择特色种植业出台江西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范围。二是尽快建立符合江西省情的风险分散机制,即设立以保险公司农险经营盈余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可区分来源渠道,分别由保险公司和省级负责管理和运营,同时实行赔付封顶政策,赔偿责任以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为限。

(四)构建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平台

一是要继续支持省级非盈利担保公司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力度,专门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二是支持地方政府组建不同形式的担保公司,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和城市商业银行参股融资,在市场准入和相关政策上给以优惠,形成多层级的担保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机制

篇3

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换到“投资拉动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GDP由1985年的4545.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956.1亿元,增长了40多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业自身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金融资产总量由1980年的4427.4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59173.3,增加了120多倍。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则由长期以来的“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第一产业GDP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著。于是,政府将“三农问题”提上日程,并逐步推行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等。而一切的关键,便是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发展的协调性与速度的统一。

二、问题分析

1.变量与数据分析

本文旨在研究金融深化、农业发展、农村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农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总产出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选择第一产业实际产值与第一产业从员人数的比例来代表农业发展水平(NF);我们选择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与农总体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来代表农业产业化水平(CY)。根据各国城市化进程的统计数据,城市化大致是非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总体呈现“s”型。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在一定层度上反映为非农人口在农村总人口中所占比例(CZ)。而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各种理论研究存在分歧,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主张避免重复计算,选择经济货币化程度指标(马歇尔K值)。现在广多采用M2与GDP的比率来定义经济货币化程度。麦金龙早期的研究显示金融发展首先表现为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其二,主张完全反映整个社会金融发展规模,采用金融资产总量与社会实体财富的比率,即金融深化指标(FIR)。分析所采用的样本数据取自于1980-2005年的年度数据,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等。

如图1,1985-2005年间,中国经济、金融高速发展,而农业总产出却增长不大,所占GDP比重不断减小。其中,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同时,农村城镇化的人口指标维持在一定波动。

2.单位根检验

首先,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我们对平减过的各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为:LOGCY、LOGCZ、LOGNF与LOGFIR。利用Eview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发现LOGCY为平稳变量,而LOGCZ、LOGNF与LOGFIR为非平稳变量。将LOGCZ、LOGNF与LOGFIR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分别记为DLOGCZ、DLOGNF与DLOGFIR。再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均为平稳,故三者均为I(1)过程。经过处理,各变量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均为平稳。(具体如表1显示。)

*检验类型中的C、T、0分别表示:包含常数项、包含线性趋势项与常数项、二者均不包含

3.格朗杰因果检验

首先,对LOGCY与DLOGCZ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变动的关系。由表2可知,在滞后1期时,农村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变动互为因果。在滞后2、3期时,在90%概率下农村产业化单向引起农村城镇化变动。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城镇化变动短期内是农村产业化得原因,而农村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变动具有当期和长期影响。

其次,对LOGCY与DLOGNF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产业化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关系。由表3可知,在滞后1-3期时,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没有引起农村产业化变化的概率值均在较大水平,即我国农业发展独立于农村产业化进程。二者之间概率值不稳定,说明了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村产业化进程并不平稳。虽然在滞后1期时,LOGCY的变化没有引起DLOGNF变化的概率值为0.6871。但滞后2-3期时,因果检验结果比较显著,说明农村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具有中、长期影响。同时,二者之间概率值不收敛,说明了农村产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扩大。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在中、长期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产业化进程并不平稳。

其三,对DLOGCZ与DLOGNF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关系。由表4可知,在滞后1-3期时,农村城镇化没有引起农业发展水平变化的概率值均在较大水平,即我国农村城镇化并未对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而在滞后1-3期时,农业发展没有对农村城镇化产生明显影响。滞后3期时,在95%概率值水平下,DLOGNF引起DLOGCZ变动,说明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长期作用。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长期作用。

其四,对DLOGFIR与LOGCY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产业化与金融深化的关系。由表5可知,在滞后1-3期时,金融深化水平的变化不能解释农村产业化变化。在滞后1期时,LOGCY的变化没有引起DLOGFIR变化的概率值为0.4783。但滞后2-3期时,因果检验结果比较显著,说明农村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具有中、长期影响,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在中、长期具有单向因果关系。

其五,对DLOGFIR与DLOGCZ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农村城镇化与金融深化的具体关系。由表6可知,在滞后1期时,金融深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滞后2、3期时,在90%概率下农村城镇化都是金融深化的原因。同时,滞后3期时,DLOGFIR与DLOGCZ的因果检验结果比较显著,说明金融深化对农村城镇化具有中、长期影响。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村城镇化变动在中、长期是金融深化的原因,而金融深化化对农村城镇化具有长期影响。

最后,对DLOGNF与DLOGFIR进行格朗杰因果检验,分析金融深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由表7可知,在滞后1期时,金融深化与农业发展的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滞后2-3期时,农业发展水平变化引起金融深化的概率值均在较大水平,即我国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产生长期影响。而在滞后1、2期时,金融深化水平变动不能很好解释农业发展水平变动。滞后3期时,在90%概率值水平下,金融深化引起农业发展。因此,根据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在1985-2005年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具有中、长期作用。在长期条件下,金融深化与农业发展互为原因。

3.VAR模型分析

经过单位根检验与数据修正后,格朗杰因果检验可以确定:在

中、长期条件下(金融深化、农业发展、农村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这四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对农业产业化水平、金融深化比率、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水平进行VAR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2阶的情况下,VAR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性,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所以VAR(2)模型为最优模型。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出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模型受到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首先,分析金融深化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冲击。金融深化对二者总体呈正向冲击,即随着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农业会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资金主要由镇府提供,而政府投资的增加造成FIR在农村的扭曲。而宏观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就造成了冲击的波动性。

其次,分析农业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冲击。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农业发展带有正向的冲击,即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对金融深化前期的负面影响可以理解为,在政府投资主导的模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对于金融的“内生需求”――政府投资比重下降与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资本利用效率与流动性加强,带来总体平均利润水平上升。而这些与现阶段宏观金融发展所强调政府信用(主要是投资)的现状相矛盾。

其三,分析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深化的冲击。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带有正向的冲击,农村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过程,而诸如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等条件的缺失,长期制约我国农村的工业化与服务业化。农村城镇化对金融深化总体带有的负面影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主导投资与金融深化“内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最后,分析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农村城镇化与的冲击。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总体带有负面的冲击――前期农业发展促使农村城镇化,后期农业的发展又制约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发展对金融深化前期呈现负面影响,后期带有正面影响,总体程负面影响(滞后5期内)。前期体现了产业转型的经济“阻滞”,但这种转型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步吸引私人资本与正常信贷,从而推动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4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大部分县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井陉县为例,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

(二)小而散、弱而低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井陉县在探索标准化生产新路子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红小豆、中药材、脱毒甘薯、冷水鱼、奶牛、柴鸡等农业产业,涌现出金柱奶牛养殖场、南沟设施蔬菜等十大农业典型。但该县现有龙头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现代科技要素比较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三)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由于缺乏对全县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企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目前该县现有龙头企业以养殖业居多,尤以养猪业比较突出,有的乡镇甚至多达几十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四)利益机制不够健全。该县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但双方履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从而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五)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六)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稳步跨越,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乃至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

二、思路与对策

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创新体制与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从而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带动力强、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县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要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深化农业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强、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在借外力发展壮大本县龙头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县内“能人”及工商私营企业老板投资种植加工等农业生产,逐步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区域种养特色化,特色种养规模化,规模种养高效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开发,总量上水平,规模上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逐步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为此,要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布局,稳定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首先,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群众在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创造。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尊重他们生产经营的自。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经营,都要由农户和龙头企业自主决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选择,也必须尊重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宣传、引导、服务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随意干涉。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尤其要尊重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农民的权益。

篇5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正在逐步变革,“三农”和农业产业化都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新形势下,省政府正组织实施“全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安庆市政府正在启动“农业产业化3261提升行动”,都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来抓。

面对新形势,对照省和安庆市的目标要求,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等五个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讲,全市龙头企业中,除少数几个规模较大外,大多数是规模一般,实力一般,产业和产品科技水平不高,仅仅是一般化的养殖或种植,简单化的加工和制造,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空间不大。全市农业产业化关联度较低,在带动本地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新的形势下,全市农业产业化要面对更高的目标要求,实现新的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对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1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运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等手段,帮助其通过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市内其它行业的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创办龙头企业;结合本地初级农产品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种、养大户和其他各类农村能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学的分工和协作,形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配套成链的龙头企业集群。到2012年,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两至三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龙头企业。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对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形成的粮油、畜牧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等三大特色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良法、加工技术和装备等关键环节,狠抓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像鸿润的串串绒,霞珍的生态羽绒,友源的茶饼干,乐健的超高麦芽糖,双龙(丝绸)的“桑、蚕、丝”一体化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应支持这些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由一次加工向多次加工发展,开发高端产品,形成高附加值。

三是依靠品质和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桐城市是国家认定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均为食品或食品原料产业,要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几个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以鸿润、霞珍为主体的羽绒加工产业集群,以青草香、顺兴为主体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以乐健、友源为主体的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以玉润、天元为主体的禽蛋产业集群,以双龙(畜牧)、兴隆、农帮为主体的三元杂交猪产业集群,以双龙(丝绸)、海锦、振兴为主体的棉茧产业集群。依靠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聚集度,提升产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产品,通过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等手段,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竞争力。

篇6

关键字: 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巴东

湖北省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该县北部与神农架相连,高峰林立。中部为山原地貌,地势相对平缓。南部与武夷山相连,地势平旷。从自然条件方面来看巴东地区具有发展农业并不具有什么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山地较多,耕地面积不算丰富。但是巴东地区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逐渐走上了一条具有巴东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巴东地区农业发展获得了生机,提高了农民收入。巴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巴东县域经济与农业产业化

所谓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农业经营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一体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县域经济是以一县的所有资源为依托,以县级政权为管理主体,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经济体。巴东是我国的农业大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湖北巴东县,根据自身农业生产环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初具规模。早在2007年,巴东县农业生产建设就开始呈现出规模化、区域化的特点,农业的产业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县域经济获得巨大发展。

农业产业化对县域经济的贡献

(1)农业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巴东这样一个农业县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巴东县通过认真分析本县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政策上的支持,为巴东县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其次是财政支持,巴东县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资,确保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第三是大力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尝试新技术和新品种、新模式。2014年巴东县在官渡口镇碾坪垭村进行了“油菜树”试种实验,获得了成功,亩产达到350多公斤。今年易达公司已经在官渡口、信陵镇、茶店子、沿渡河4个乡镇8个村示范种植“油菜树”100多亩,均获得成功[2]。第四,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巴东县创办了农民培训机构,专门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并且专门派技术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巴东县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值大大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农业产业化,巴东县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巴东县的柑橘、蔬菜、魔芋、药材、茶叶等种植纷纷走上产业化道路,柑橘产业年产值两千多万元,形成了柑橘主产区,产品行销全国各地,逐渐成为知名品牌。巴东县的药材产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种植面积超过2.1万亩,年产值六千多万元。被列入国家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基地和湖北省地道药材GAP示范基地。茶叶产业基地年产值接近三千万元,并获得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各种经济作物纷纷实现产业化,对巴东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巴东县通过农业产业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巴东县的柑橘、蔬菜、魔芋、药材、茶叶等种植纷纷走上产业化道路,每一项都能为农民增加收入。目前,巴东县蔬菜种植面积达二十多万亩,年产值达两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五百多元。魔芋产业面积达到六万多亩,产量十几万吨,全县有五万余户从事魔芋种植。着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县经济水平提高,农村的建设也获得了经济支持,巴东县清太坪镇成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青山绿水、红瓦白墙,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这是巴东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3]。

结语

巴东县通过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技术支持等措施大力推进本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但使许多传统的经济作物获得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种植,而且还引进了许多新兴作物,逐渐形成了具有巴东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使巴东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业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整个巴东县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都说明了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颖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4-6

[2]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75-77

篇7

同全国一样,西部地区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已经迈出了农业经济制度创新最成功的一步,然而西部农业及农村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又是不争之实。以下试从组织创新角度对西部农业产业化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西部农户生产经营"小农户大市场"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户为基础,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间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在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作方式。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进行,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但长期以来对农户的组织和利益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家庭经营的内容、范围、水平等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大多数农户就像一盘散沙,无所谓向心力和疑聚力,农业生产沿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都逐步形成了市场交换关系,社会对农产品的批量、花色、品种、档次、质量、加工深度以及流通方式等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农户应以市场为导向,并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上升为现代产业化经营。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西部地区较全国更为突出的农业发展上的"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突出存在的"小农户大市场"矛盾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市场要求的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小农户分散、小型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2)大市场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与小农户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

(3)大市场条件下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小农户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4)大市场经营的强风险与小农户生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5)大市场经营的强风险与小农户的弱抗风险之间的矛盾;

(6)大市场要求完全竞争、利益均等的市场经营关系与小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相称之间的矛盾。诸多矛盾的交织使西部地区农户的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整合,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流,大规模组织分工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市场和价格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如果说造就了亿万个生产经营独立的农户,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市场机制再一次把农户组织起来。

二、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发展滞后,制约了西部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消费层次较高,城市工商业辐射大,城乡联系多的地区孕育发展,并逐步向中部及西部扩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呈东、中、西梯级递减。根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查,到1996年底,与农户有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有11824个,它们的地区分布见表1所示,西部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处于明显落后水平,仅占7.4%。依据我们对云南贫困山区的调查,中间组织更是风毛麟角。

没有一批形式多样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支撑,西部的特色农业资源就无法商品化、市场化。

表1我国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地区分布状况

分布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合计

个数(个)

百分比(%)

6611

55.9

4336

36.7

877

7.4

11824

100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广阔的组织创新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主体主要有用户群、中间组织及农户群。尽管它们之间的联结构多种多样(从简单的层状到复杂的网状),但经营主体的功能以及相的基本关系可用图1所示。(图略)

1、农户群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分散单一的农户群作为经营主体尽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这并不能说明要恢复到先前的生产队组织模式,相反,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农户有了较明晰的产权,并因此形成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激励机制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约束机制,这一条件使农户得以将经营跨出家庭的范围,得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各种中间组织成产业化经营系统并与市场连接。可见农户群的这种家庭经营形式不仅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而且是农业产业经营最可靠的制度保证。

2、中间组织的形式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

具备哪些条件的组织或个体可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间组织呢?根据中间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中的基本地位和功能,一种行之有效的中间组织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要有较强的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能力,能为农户群的生产提供较稳定的市场,保障商品流的畅通;

(2)要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能给农户群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西部农村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也就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性资金,因此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保障农户群的生产得以持续进行;

(3)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培训能力。随着农业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有的不断提高,单个农户很难具备适用农技的应用能力和接受科技辐射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户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4)要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农业仍是风险较大的弱势产业,农户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产品滞销更是农户难以承担的经营风险,因此中间组织要义不容辞地为农户分担风险,解决农户群的后顾之忧;

(5)要有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实现各项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产供销、农工商以及产前、产中、产后各坏节都要有效衔接,因此中间组织必须具备较强的产业组织与管理能力。

不论中间组织的形式怎样、规模怎样,应该说凡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个体与组织均可成为联接市场与农户群的中间组织,并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运行。只不过能力越强的中间组织的运行效率越高。可见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中间组织形式上具有广阔的组织创新空间。

3、中间组织与农户群的结合方式、内容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之间不能是简单地联接,二者必须视具体因素要有实质性的整合,并通过结合内容融为一体。这种结合的方式、内容和结合水平体现了中间组织的产业组织水平。有的是以产品的生产加工为纽带方式结合;有的以产品的销售为纽带方式结合;有的以资金为纽带方式结合;有的以技术服务纽带方式结合……,而多数则在多方面实现结合。总之可视经营内容、范围及其他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不能局限于某方面的结合,在结合方式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总之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核心是中间组织的创新以及经营主体之间结合方式的创新。

四、几种常见中间组织的比较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一带农民和农业参与都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形式,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值得西部借鉴,见表2所示。

表2几种常见农业化中间组织比较

类型

基本形式

与农户的基本关系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一)公司

乡镇企业、城市商贸加工企业、合资企业等

合同关系

(中间组织与农户均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市场机制结合,互相依存,实现双赢。)

产业化组织与经营,包括:

1、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向;

2、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

3、部分生产资料与资金支持;

4、技术开发与培训;

5、风险分担;

6、按合同价收购农产品;

7、产品深加工等。

(二)产销一体化公司

农垦农场

紧密型关系

(农户居被动地位)

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营为一体

(三)合作组织

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农户联营体等。

互助合作关系

(是以农户为主体的民办或民办公助互助组织。)

主要在生产外的流通、服务、加工环节等领域开展互助合作。

(四)协会、研究会

牲禽养殖或瓜果种值专业协会等

松散型关系

1、从事技术、经验交流;

2、开展信息、技术服务;

3、为农户牵线搭桥等。

(五)批发市场、商人

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批发、收购的买卖关系。

1、提供市场借需各种信号;

2、购买农产品;

3、市场组织者又有引导的功能等

(六)农业大户

致富带头人或加工专业户等。

合同或信誉关系

同类型(一),各项功能弱于(一)但运转灵活。

(七)复合型组织

公司与类型(三)、(四)(五)、(六)等复合而成,如公司加合作社

取决于与公司的复合体类型。

公司起主导作用,另一复合体起辅助作用。合作社等组织维护农户利益,又为公司减少组织成本。

应该说以公司作为中间组织并与农户联接的方式最能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由于公司较其它形式的中间组织实力较强,往往使经营主体的功能发挥最为充分,是一种最有成效的较高组织模式,是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模式。如云南两烟生产所创造的公司加农户的烟草生产经营模式在全国可算是经典之作,云南两烟的生产经营分为三块:一块是烤烟种植,由千家万户烟农个体经营,第二块是烤烟的收购和销售,由地区烟草分公司经营,第三块是卷烟生产,由卷烟厂承担。后来又为解决生产企业不管供应,销售单位不管生产,各自为政互相制约的矛盾,玉溪卷烟卷烟厂从1986年开始实行将卷烟厂、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合三为一的管理体制,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

但是,在实践中,究竟选择何种形式,要与当地的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盲目拔高和助长是不可取的。即使就全国来讲,以公司作为中间组织的也只占45%(见表3),非公司形式仍占较大比重。

表3我国1966年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结构状况

类型

公司

合作组织

批发市场

其他

合计

个数(个)

5380

3384

1450

1608

11824

百分比(%)

45.5%

28.6%

12.3%

13.6%

100%

西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农业产业化尚处初级阶段,大力鼓励与引导发展非公司型中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重要视农业大户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待这些非公司型中间组织羽冀丰满,发展壮大之后它们再转变为公司是水到渠成之举。

五、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政府资源应由向农户直接倾斜为主转变为向中间组织直接倾斜为主

首先是由于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利地位,致使过去政府对农户的各项直接扶持措施收效甚微;其次是中间组织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居于龙头地位,直接扶持中间组织容易收到较了效果。最后,中间组织兴则农户兴,一个中间组织能带动成村、成片的农户,甚至能带动一个县、一个州的农户,因此,各级政府资源应由向农户直接倾斜为主向对中间组织直接倾斜为主转变,这样也有利于政府资源发挥四两拨千斤之功效,政府的科技资源、资金供给以及财政、税收等政府要有利于中间组织的发展壮大。

2、中间组织形式选择上要坚持市场原则

不同的中间组织形式适应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营范围,采用何种结合方式也应视具体情况,因而各地采用的中间组织形式必然是灵活多样的,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更不能照搬什么固定模式搞一刀切。政府的硬性组合不仅不能使中间组织有良好运作,甚至还会伤及广大农户的利益和积极性,一切要由中间组织与农户通过市场机制作出自主选择。

3、中间组织与农户的结合上要体现双赢原则

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进行的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因此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就成为产业经营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经营主体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与长期稳定发展。这里特别要强调中间组织要充分顾及到农户群众的利益。如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华曦牧业有限公司在养鸡生产上采取的公司加农户模式之所以运作成功,它们的作法是坚持了六个统一:

(1)统一养鸡技术培训;

(2)统一供鸡种(鸡苗);

(3)统一供饲料;

(4)统一技术服务;

(5)统一提供50%的流动资金;

(6)统一保价收购。

这六个统一原则基本解决了农户在养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技术上得到保证,又为农户分担了风险,实实在在地保障和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因而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近130多户农民家庭致富。

篇8

1.相关理论

明确城镇化将以何种方式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对今后政策的制定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城镇化将从以下3个方面来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

(1)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会使得原先破碎分散的土地逐步集中,进而使未来的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农村的土地流转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要完善农业保险范围和发展路径,提高农业保险效率,必须进行发展模式和服务等创新。樊帆则认为,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广阔舞台。汤鹏主则主张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在当今制度下,土地流转制度必然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因此,土地流转后形成的规模农业生产主体都将无一例外地迫切需要农业保险。

(2)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必然对农业保险提出新的要求。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农业产业化会通过加强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组织两方面来提高农业需求、降低道德风险。唐瑾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要求构建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石晓军和郭金龙认为,农业产业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的本地产业化,因此,政府有动力推动特色农业的全面保险。农业的产业化是一种必然,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3)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

人力资本意识的逐步唤醒,就是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更多的要求。这里指的是“人力资本意识对保险需求的直接影响是认识到要对不确定的人力资本价值进行保障,而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全面的风险保障意识的唤醒。”这种意识的唤醒进而对于农业保险有着更多的需求。综上所述,笔者将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划分为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本的唤醒三个方面的影响。为此,笔者搜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各省农业保险需求即各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因变量,来衡量这3个方面在现阶段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

2.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得到以下假说:假设1:土地的集中,农民的收入更多的从工资性收入转向于经营性收入。土地流转意愿越强,使得土地的集中趋势越高,进而使土地用于大型的生产。土地流转意愿越高,农业保险需求越高。假说2:生活环境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地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催生出多元化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假设3:公共教育的普及,对于现有的生活,人们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快速发展。

(1)土地流转意愿。

参照曹建华等采用的近似方法,土地流转采用土地流转意愿来衡量。农户土地的流转意愿和行为选择也有人探讨过,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度的指标进行评价。

(2)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

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使得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保持基本不变。对于各省、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笔者选用各省、市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为第三产业占比)来衡量。即: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值/GDP

(3)高中以上文化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比重。

教育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而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是城镇化的目标和愿景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的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对于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则采用各省、市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来衡量(以下简称为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比)。

(4)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反映省份农业保险需求水平的指标是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于先是考察各省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时间序列,因此,研究中没有采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进行量纲化。

二、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各省的农业保险收入来自于2006~2013年《中国保险统计年鉴》。各省城镇人口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第三产业值、高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均来自于2003~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2.统计分析

(1)省份的农业保险需求变化。摘自2013年的《中国保险年鉴》,因为数据较多,只选取了由北到南的5个省(市)在2005~2012年间其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入数据。全国范围内各省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景况。不同省份的增长速度与增长水平有着较大差异。黑龙江、安徽、湖南省保费增长较快且水平较高,北京市与海南省农险保费收入增长平缓且水平不高。同时,不同省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较早期水平出现了较大的“跳跃”,回归分析很难去涵盖不同省份的发展变化,因此,选用相关系数度量农业保险需求与三大因素的关系。(2)相关性分析。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农业保险需求与流转意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相关程度越高,其绝对值可以比较不同现象相关程度的高低。结果如表1所示。

三、结论与分析

全国各省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是逐年增长的。但增长的方式和增长的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地差异。从各省(市)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看,大多数省(市)的土地流转意愿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并不强,只有黑龙江省、浙江省、湖南省等几个省份的系数达到了显著相关的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验证假设2的猜想;对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性有着较大差异,近似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有些省、市的相关性较高,有些省、市的相关性较弱;除广西、贵州外,其余省份的高中以上文化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对于以上结论分析如下:

1.原有农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方式

高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水平的几个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等都有着厚重的农牧业基础,有着广泛的种植或牧养面积,且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较大。

2.土地流转因素

土地流转因素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并没有假设中的那么大。可能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一是逐渐消失的土地红利。在土地红利上,下降了太多。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被卖得差不多了。有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3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37平方米,再过两年,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会超过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的土地资源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再者,中国农村的土地红利价值低微,因为现今农村实行的集体土地制,缺乏基础设施的农村土地成本非常低廉。二是现今土地流转的制度并不完善。土地流转虽然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土地用途改变、保障机制不健全、运作欠规范等问题。三是土地流转的后续安排欠缺。如土地流转必然使得土地集中化,大量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如何解决这部分劳动力亦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农业产业化因素

农业产业化表现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上升,许多省、市的农业保险需求增长与之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山西、江西、河南、福建、贵州、甘肃、新疆等地都表现出较低的系数,除福建省外,其余省、市的发展动力和所依托的产业模式相关,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省、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并不高,只有0.3%~0.5%。不同省份的工业化水平或者说发展阶段不同,因此,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乃至农业保险的推动就有所差别,这个因素许多学者都有研究。

4.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

人力资本意识的唤醒与农业保险需求的水平有着高度相关性。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保险需求有着高度相关性,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教育也具有“迁出效应”。许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们会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会在学成之际,去大城市寻求更多的工作薪水待遇与深造机会。由此造成大城市人才的聚集和小城市人才的流失,从而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政策建议

由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保险

黑龙江、新疆等农业基础较好的省、区,土地流转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作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土地流转;现代化程度高的如北京市、上海市和海南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作用性较强。但教育是一个周期较长回报较慢的育才途径,应尽早开展教育改革,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

2.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提升农业保险发展的层次和内容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建议;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78-02

近年来,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积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支撑进一步突显,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已见雏形,农业产业化工作在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突破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1发展思路

1.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西吉县农业产业化资源及区位优势,依托西吉县重点发展万亩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和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五大工程”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2培育主导产业

1.2.1马铃薯产业。建设完成西吉马铃薯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扩大原原种生产规模,完善种薯交易市场。加强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1.2.2特色蔬菜产业。充分利用西吉县气候冷凉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1-2]。

1.2.3草畜产业。大力实施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以提高草畜产业综合效益为目的,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肉牛养殖,突出基础母牛扩繁、肉牛育肥和品种改良,适度扶持发展肉羊育肥和生态养鸡,加大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加工调制,狠抓畜牧业关键技术推广,促进草畜产业扩量增效。

1.2.4旱作节水农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沟播、节水补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扩大示范规模,合理布局作物,提高技术标准,提升示范效果。

1.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农村集镇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专业户。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设和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速。

1.4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西吉县马铃薯、西芹等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及人才,突破农产品加工、流通薄弱环节,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争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努力把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转换职能,搞好服务。在整体布局规划、政策信息引导、协调利益关系、调控市场供应、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确保西吉县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2发展措施

2.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既要考虑当地和周边市场,又要考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注重潜在的市场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着眼于提高西吉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2.2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西吉县马铃薯、西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改变以前规模小而分散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2.3坚持以质取胜,促进产业升级

质量安全是检验优势农产品成效的重要标准。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从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4坚持尊重农民意愿

实行区域布局、规模化生产,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

3建议

一是加大对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百万只蛋鸡养殖供应工程和百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项目要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引进和应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贮运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积聚[3-4]。三是加大对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根据生态移民的实际,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四是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4参考文献

[1]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2] 王丽娟.以区域品牌战略带动白城农业产业化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2-44.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物流、网络系统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

现代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物流的特征及现状

1、农产品物流的特征

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和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具有多重身份,其行为模式比较复杂,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并受到农户个人的文化素养、偏好、心理状态、经济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对市场信号和经济信息的认知、判断、反应上,即可能是有理智决策,也可能是盲目从众;从数量特征上看,农户作为供应商其数量弹性很大。

农业物流客体和物流工具的多样性。农业物流客体主要为农副产品及其中间产品、产成品,此外还包括其他辅料、包装物等。农业物流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层次不一,由于物流客体和物流工具的多样性因素决定了农业物流主体在联结模式的数量上呈几何级数增长,加剧了农业产品物流路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业物流路径的复杂性。其主要原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产品消费的普遍性。物流过程可描述为:农业投入物流工厂或工业城镇为起点,经由各种运输方式到达农村,直到千家万户呈强发散性;经过农业生产、收获等环节后,农产品由少聚多,由支线向干线汇聚到制造厂或分销商呈强收敛性,经过加工或流通加工后,向分销商、零售商扩散呈中度发散性,最后从各零售网点扩散至千家万户消费者呈发散性。其物流路径的特征模式表现为:强发散性+强收敛性+中度发散性+强收敛性。

农业物流环境的制约性。由于农业物流环境具有全方位性,其制约性表现在两个相关联的方面。一方面农业物流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影响农业物流的范围和绩效;另一方面宏观物流环境、国家物流政策、农产品产业化规范及标准化等对农业物流形成外部约束和局限。

农业物流时间竞争的双向性和局限性。由于农产品自然生长周期缺乏伸缩性,使物流的时间竞争受到局限。

农业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

2、我国农业物流的分类及物流现状

农业产品物流的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按物流的不同阶段划分,可以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按物流客体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

我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农业生产具有地域广阔、季节性、周期性强的特征,与制造业相比可控性低,常常面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综合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况。入世对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农业物流建设的政策引导和科学理论启发,导致对物流观念缺乏,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技术落后。使得我国的农业物流滞留在简单化操作,在入世后根本无法与国外农业竞争。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已成为削弱我国农产品在市场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农业竞争与风险的加剧对物流时效性的要求逐步提高。农业物流尚不能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农产品需求。

三、构建现代农业物流网络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农业产品生产存在的固有特征及问题,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上问题建立起合理的物流网络系统以达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1、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当形成完整的物流网络化系统观念

依据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宜构建区域物流网络系统。

点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区域中心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中心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摊开。中心区的生产、供应、销售的社会化程度较高,能与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农产品物资流通,加快以中心区为核心的区域物流发展速度。

线辐射。线辐射一般以辐射干线(如铁路、公路、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上下游地区摊开。辐射干线上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好,现代化程度较高,两者之间的物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面辐射。面辐射可以分为摊饼式辐射和跳跃式辐射。摊饼式辐射是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周边地区进行物资流动的过程,使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并逐渐向外推移。跳跃式辐射是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发生物流联系,使落后地区进一步发展。其中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短、阻力小、物流成本小、物流利用率高。

2、依托农业区域物流中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物流中心的建立应当注意地理位置、占地规模、流通功能及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的集成。

地理位置。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应当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流通中心。三者均应位于产业中心及次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一般可选择在交通枢纽地带,可以衔接陆、水、空等运输方式,使物流基地内部物流网络与外部物流网络相适应。

占地规模。一般而言,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大,集多种功能设施为一体,是发挥综合协调和基础作用的物流设施的区域集合体,是大规模集约化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区和物流线路的交汇点,是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规模宜在70万平方米左右。

流通功能。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三者是综合性、区域性、在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为一体,成为产供销企业之间的桥。物流活动必须具备的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成为具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并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配送等业务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商品的运动达到高效、协调有序。

3、建立共同配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立共同配送是将众多流通单位处理同种的或异种的商品配送功能整合起来,促使他们共同利用仓库、车辆等设施、设备,有效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将小批量货物转换成商品集运,形成大批量配送,实现低成本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物流经过共同配送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连锁经营,将采购供应、验收入库、储存保障、储存保管、配送运输等功能衔接起来,形成顺畅运行的物流配送系统,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共同配送具体方式的创新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物流保障。

4、实现信息网络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农业信息网络化是指在其物流领域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并能完成其在多媒体、高效率的综合网络上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最终达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过程。在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中应注意建立自动识别系统(条形码、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智能交通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通过以上系统的建设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合理运行为农业产业化过程服务。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实现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中要在明确思路、建立观念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特点立足我国现有的资金、技术支持平台,创新性的构建农业现代物流网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服务。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小卉主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J]. 2006.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