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4 18: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牌农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沧州市;品牌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03-02

近年来,沧州市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打造和培育了一批名牌农产品,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给地方农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沧州市在品牌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制约着农业品牌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沧州市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化生产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农产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进行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外市场检测的一道道“绿色壁垒”。沧州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红枣之乡、鸭梨之乡,红枣和鸭梨是传统出口产品。然而,20世纪末,由于部分乡村片面追求高产,不能严格按标准化生产,加之市场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品质退化,国内市场萎缩,出口屡屡受挫。为了再铸梨、枣之乡的辉煌,沧州市由质量技术监督监部门牵头,会同林业、农业、食品专家,共同修订了河北省第一部鸭梨标准化实施方案,沧州的鸭梨产业经过培育龙头,扩大基地示范区、推行标准化管理,并重返欧美市场。高端产品成为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北京京客隆的订单商品,同时销往东南亚各国。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导与示范,使得沧州鸭梨产业焕发了勃勃生机。“东方果品――中国和东方的骄傲”。这是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泊头东方果品公司举办的中国鸭梨出口美国仪式当天的题词。到目前,全市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80%以上,累计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04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72项,严格控制农药、重金属等涉及人体生命健康的残留量。

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引导和规范,需要调动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沧州市农业生产虽然有一些好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是很大,我们的农产品基地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沧州市农产品多是由千家万户的农民所生产,在种子种苗的供应、技术标准的实施、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难以做到一致,产品产量无法保证。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品牌意识仍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沧州的农业标准化结出了累累硕果,共打造出42个河北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如“小放牛”、“大司马”、“大浪淀”等农副产品商标均荣获省著名商标称号。黄骅冬枣、沧州市金丝小枣、泊头鸭梨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十月红冬枣”成为了中国国际航班头等舱专供食品;青青牌无公害蔬菜产品畅销京津及东北、华北地区,摆上了钓鱼台国宾馆的餐桌;泊头鸭梨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鸭梨的价格卖到了一美元……但是,我市的品牌农业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共有180个,仅占全市注册商标总数的14%,作为金丝小枣之乡,沧州至今还没有一个取得“中国驰名商标”。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品牌培育的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的广告宣传局限在沧州市范围内,广告形式也比较单一,如“好想你”、“沛然”是枣业加工的品牌,在沧州市,该企业的户外广告宣传牌随处可见,但在沧州以外地区却难觅其踪影,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广告的投入也几乎是空白。农业加工企业要想永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产品的品质,不断创新产品,并且要更加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育。

(三)龙头企业取得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沧州市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实力不断增强,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2007年泊头东方果品有限公司,2008年河间国欣农研会、青县小洋人集团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08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如河北万雉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基地的示范作用,使泊头市蛋鸡存栏由 达到550万只,年产鲜蛋9 000万公斤,收入4亿多元,无公害蛋鸡饲养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和支柱产业。

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的发挥。首先,仍有相关部门对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项目存有偏见,认为抓农业产业化项目不会有大发展;其次,在现有龙头企业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管理不够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其带动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最后,企业融资困难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管理部门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一大实际障碍。虽然各级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因专项扶持资金有限,且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有关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仍有待深入。

二、沧州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实施“品牌兴农”战略,事关地方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大局,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是品牌农业不可动摇的根基。推进农业标准化,要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优粮工程基地等与推进农业品牌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

(二)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

首先,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要特别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农副土特产品,实施商标国际注册。其次,要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开辟品牌宣传专栏,积极挖掘、培养、宣传全市涌现出的典型,通过成功名牌的典型宣传,让名牌兴企、质量兴市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投资洽谈会和旅游节庆等机会,大张旗鼓地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政府和各品牌创建主体都要加强互联网的利用,通过网络进行品牌传播,通过网络为农产品供求双方提供一条互动交流的快捷通道,扩大农产品市场范围。

(三)进一步扶持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培植和壮大品牌建设主体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培植和壮大创牌主体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基础。通过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和“经纪人+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农业,高起点、高平台地创办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农户合作等方式来扩大规模,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创响、品种创新、品质创优,走品牌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的道路。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Strateg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Agriculture in Cangzhou of Hebei

LI Yin-xin1,WANG Feng-xia2

(1.Cangzhou Normal College,Cangzhou 061000,China;

2.Ca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arty school, Cangzhou 061000,China)

篇2

农业问题向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与农业息息相关,繁荣的小农经济为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业领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农产品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建品牌、培育名牌已成为提升农产品价值及形象,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课题以上饶市品牌农业万年贡米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与研究如何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在分析和调查本地农业资源及农业品牌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得出现阶段万年县在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万年县品牌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二、万年贡米品牌农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保护万年贡米农业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于万年贡米原产地面积十分有限,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种其品质、成分组成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对于万年贡米的特定区域的农业地质环境和自然因素进行特别保护。

(二)逐步实现万年贡米“五统一”

万年县政府将万年贡米产业列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并且贡米生产企业逐步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广告宣传、统一价格、统一监督检查,按照规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工。

(三)提升万年贡米文化附属价值

万年贡米目标定位做高端产品,突出文化的支持和引领,强调万年稻米的“进贡”身份,在众多大米企业的文化较量中,优势非常明显。万年贡米集团大打“稻作发源地“这一理念下,利用稻作文化把“万年贡”做成高端礼品米。

三、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纵观万年贡米的发展,其品牌化之路折射出中国当前不少品牌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对品牌农业的内涵、农业品牌的创建管理、品牌农业战略、品牌农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等不同视角来研究品牌农业的发展不失为良好的角度,对我当前和今后的品牌农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品牌意识淡薄的主体多,有积极性的少;大宗农产品品牌多,特色的农业品牌少;从事初加工的品牌多,精深加工品牌项目少;农产品质量宣传的多,监管措施和可执行的标准少。许多农业企业和大户没有长远发展产业的谋划,创品牌意识相对淡薄,或停留于现有的品牌,不想也不愿去申报更高级别的品牌。不少龙头企业主要还是靠种养、卖初级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同类化、同质化还较为普遍。这都是万年贡米在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极大的制约了万年贡米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发现,万年贡米虽然历经悠久岁月,并依然保持贡米的地位,但知名度并不高,影响范围仅仅辐射江西及其周边省份的一线城市,在与其他大米的竞争中也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四、针对万年贡米发展现状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

1.制定发展规划;首先万年县政府要根据绿色大米发展需要和全县大米产业的发展形势,制定出全县绿色大米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县统一调配、部门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确保绿色大米产业发展的有序、规范。

2.推动产业化经营;要将绿色大米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到全县一盘棋,县委县政府要协调好农技部门、粮食部门、企业和种植农户的关系,形成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各尽其责、订单收购的管理模式。

(二)万年贡米集团

篇3

吉林市自然资源丰富,在农业领域中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自身品牌推广上,相对薄弱,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区位优势。本文针对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在品牌推广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1从粗犷型发展向集速型发展转变

吉林市地处辽阔的东北黑土平原,农业资源雄厚,作?榧?林省经济发达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交通、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都为农业的纵向化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目前,吉林市立足国家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结合自身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从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向集速型的农业发展转变,目标是建立区位优势集中并高速发展的崭新模式,让吉林市周边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利用。

1.2从传统型农业向创新型农业过渡

吉林市周边的5个县级市有着极强的区域资源优势,在农业领域,舒兰、蛟河、磐石、桦甸、永吉等都具有自身的农业领域优势。在过去,吉林市依托自身的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获得了市场的认同,成为吉林省优质农业产品的产地。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中小企业,抓住市场发展先机,使得吉林市的农业获得了良性合理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让传统型的农业优势不足以获得市场领先占有率,需要合理地向创新型农业转变,对农产品深加工、高端品牌建立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市场机会发掘。这些都是当前吉林市在农业领域发展中,获得高度理念认同的[1]。

2中小企业在品牌推广中表现出的问题

2.1自身规模小,品牌建立受局限

因自身规模偏小,农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在自身品牌推广中的效果偏低。如在资金的保障、品牌定位、渠道的建立等不同环节中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压力。当前,吉林市周边的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在资金上大多处于需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获得经营资金的保障,当出现一定的经营风险后,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人力方面,因自身规模的限制,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并在内部人员培训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在品牌的建立上,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农业品牌的定位数量和质量处于国内同行业偏低的水平,不能通过品牌的发展获得自身产品销量的直接推动[2]。

2.2保障程度低,政府扶持需完善

当前政府对于吉林市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是最为强化的时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保障的效果。如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价值体现。但从整体保障角度上分析,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农业品牌推广方面,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区位优势推荐、产业集群效益优化、资源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3]。

3合理发展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品牌推广对策

3.1结合自身特色提升品牌价值

中小企业在自有的品牌推广上,需要立足现有规模现状,利用有限的资金,关注自身的优势,并发展和稳固经营优势,使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高端品牌的概念,如推广有机大米、特色种植等。吉林市自然资源丰富、肥沃的东北黑土以及发源长白山的松花江水,都为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发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特点,在渠道建立和优化、物流配送、目标市场针对性研究等方面主动提升自身的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新优势,让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品质方面,更要体现在配属建立等方面软竞争实力的优势。让品牌价值可以获得符合时展的特点。

3.2提高保障力度,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不仅需要在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农业领域中小企业一定的保障和扶持,还需要深入合理的研究和分析。中小企业的品牌推广方面,政府需要有效地介入进来,如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具体农户,去合理地开展应对市场变化环境,在对生产市场进行客观调查基础上,有效发展前景项目。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适度进行绿色农业融资渠道的建立,鼓励银行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保障基础上,为农业领域中小企业提供互惠互利的便利条件。引导中小企业剔除风险较大的经营项目,立足吉林省农业战略发展规划,谋划吉林市农业发展布局,主动寻找和消除发展壁垒,为中小企业的品牌推广提供便利。

篇4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

1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小拱棚等21.8万栋,设施总面积达到11.77万亩,国家投资8818万元,年产值10亿元。如大通县温棚经济受益农户已达到8100户,乐都县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8.2%。全省已建成1228家奶牛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专业村、生猪规模养殖场,肉牛规模养殖(育肥)场、国家总投资2.3亿元,每年新增效益3560万元。设施农业已日益成为各地竞相力促的重要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2.2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相对不足,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加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农民自筹难度大。

2.3设施农业科技服务滞后,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2.4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较低、经营理念落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

2.5设施农业先进的机械化程度很低,许多温棚缺少微耕机、二氧化碳发生器、温控设备等。

3发展思路

3.1积极培育多元投入主体,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一是中央、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扩大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资金规模,持续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金融部门应进一步调整和扩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三是要加大设施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省内外企业及外资进入设施农业发展领域,有效拓宽设施农业投入渠道。四是要鼓励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乡村经纪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使农民成为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

3.2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加强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一批节本增效配套技术及高效种养模式,增强科技成果吸收、转化能力,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

3.3打响设施农业品牌,增强生态绿色优势

品牌是设施农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有好的品牌,才能有好的价格,有好的价格,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要充分发挥青海省冷凉气候、环境无污染的条件,重视增加设施农业名、优、特、稀品种的生产比重,着力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维护和提升设施农业"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形象。二要积极推动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产品生产基地。三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知名品牌。四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手段,有效整合品牌资源。

3.4一要下大力气推动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篇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中国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发达国家发展特色农业的成效和经验,对中国发展特色农业有许多启示,值得中国借鉴。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体系

美国农业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农场主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经营农场,农场十分重视市场信息,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美国农业部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为农产品运销加工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荷兰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建设,遍布全国的花卉拍卖市场,为供需双方提供直接交易的场所,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快了鲜活产品的流通速度。荷兰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开拓农业的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欧洲大陆农产品分销中心。澳大利亚面向市场发展农业,确定农业产业和区域布局,还通过拓展休闲农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为了保持本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澳大利亚积极倡导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

2.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

法国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将不同农作物和畜牧生产集中在适宜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农业分工实现了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高度的农业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法国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使法国的农业由弱变强。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畜牧业、园艺业中出现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农业工厂化生产,农产品向适宜区集中生产的趋势稳步强化,形成了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玉米、大豆、葡萄、棉花产业都呈现集群式发展。园艺业之所以成为荷兰的朝阳产业持续走强,是因为推行了花卉集群生产与管理。大量与花卉产业相关的企业、产品和服务通过合作与配套,在荷兰威斯兰地区形成了共生互补的“花卉群落”。依靠产业集群化发展,荷兰园艺业形成了高效完整的产业链网络,竞争优势突出。

3.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健全科研推广体系

法国不仅建立了多类型的农业研究机构,而且还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人员。葡萄酒是法国的一大特色农业,众多的葡萄酒研发机构与葡萄生产部门联合密切,许多大学教授也是酒庄庄主或负责人,政府对葡萄酒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补贴高达90%。温室农业是荷兰农业的亮点,温室中广泛采用了现代工业技术,包括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保证了园艺产品的质量,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荷兰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面向市场、尽快将科研成果商业化,成为澳大利亚科研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澳大利亚拥有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并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各州都有对应的培训委员会,联邦和州政府给予培训资助。

4.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实施严格标准化管理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澳大利亚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农业标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力求量化,有利于准确的检验和测试。法国实施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护。如法国葡萄酒的分级是终身制,不同级别对土地、产量、品种、酿造工艺都有严格的限制,并且每年都抽样检查,对不合格者降级。荷兰通过健全质量监控机构、制定严格质量标准、实行质量认证制度和产品质量信誉认可等措施,来确保花卉产品的质量。不同花卉产品的质量标准,由相关花卉中介组织根据产品质量法案分别制定,由国家植物保护局、国家植物检验总局和国家新品种鉴定中心等政府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可证书后,产品方可上市交易。

5.发挥好中介组织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有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政府、院校、科研、媒体、企业等从不同角度为农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而且各级协(学)会及行业组织也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农协除了充当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外,服务主要集中在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进行会计核算和分析农产品产销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等方面。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为农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主要组织包括采购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等。荷兰还有许多的行业协会、商品协会,以加强农场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美国农业部,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参加者,又要协调和保障农业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美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组织和公司,从农用物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包装和销售等所有环节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6.强化环境和资源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澳大利亚一直致力于推动本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不断加强土地、水、矿产、森林等生态资源的管理,增强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优化和提高;努力改善水质,推行节水系统;努力减少工业和城市垃圾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努力减少农药残留、化肥、重金属对农业的污染等。早在1989年,荷兰就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通过立法、政府计划和税收等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农产品产销都要在市场上通过环境质量认定来显示身价。近年来,荷兰大力提倡和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耕作面积每年平均递增30%以上。美国提出“可持续农业”新农作制度,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开发。在美国,农场注重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料、肥料等方面的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肥力;残茬还田免耕法的实施和推广,明显减少了化肥用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地保持了水分。

二、目前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不断增加,形成了许多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基地,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农业品牌的形成是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关键,也是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成果的体现。许多地方扶持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特色农业的产业链,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但是,中国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营粗放和服务欠佳

在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长期以来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造成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低下。政府的服务功能还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尤其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完善的政府服务功能更是不可缺少。例如,一些地区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水平还很低。生产标准化的不足,是导致农产品品质波动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户没有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在缺乏相关产业化企业和农户组织的地区,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对农户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2.产业链短而单一

从纵向上看,中国特色农业的产业链还比较短,在培育、推广、加工、销售等环节薄弱。尤其是龙头企业少,大多特色农产品停滞于初级加工阶段,许多特色农产品仅简单包装后以“土特产”形式存在。由于特色农业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难以充分带动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从横向上看,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开发的产业链比较单一,缺少关联、辅助产业,尤其缺乏从事技术咨询、种子培育、市场推广、产品包装、经营融资等相关服务农业的企业。横向产业链的缺乏,使政府承担了过多的技术推广、标准化管理、品质检验等任务。特色农业生产的集群化不足,也是造成效益低的重要因素。

3.市场化水平不高

市场化是特色农业实现经济价值的必要条件。与工业相比,中国特色农业在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传统的特色种植养殖物种,历史上曾颇有些名气,然而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下,由于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使这些特色农业物种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在工业产品的挤压下,一些特色农业物种正在快速消失,甚至一些稀有特色农业资源濒临绝灭,造成了很大损失。特色农业市场化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组织不健全,大量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采取各家各户“三轮车+自由市场”的流通方式,无序竞争、互相压价,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

4.知名品牌较少

知名品牌的形成,是特色农业效益持续的有力保证。目前特色农业知名品牌的缺乏,大体表现在:一是注册品牌多但强者少,品牌之间缺乏差异性,存在恶性竞争;二是企业品牌多而原产地品牌较少,涉农企业一般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设和价值的提升,而原产地品牌由于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加上小而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其开发和推广的速度缓慢;三是品牌保护不力,一些知名品牌被大量伪造仿制,一些传统品牌被非原产地抢注商标,甚至被国外抢注,极大地限制了品牌的市场价值。此外,品牌观念、品牌推广经验、品牌立法与执法等方面的缺陷,也是制约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形成的重要因素。

5.适用技术更新慢

目前普通大宗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良种普及率已大幅提高,但针对小规模特色农业的适用技术开发还很落后。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发育不健全。特色农业生产往往依靠农民的经验,这造成了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低下,也具有较多风险。特色农业技术进步慢的原因:一是特色农业种类繁多,现有技术供给体系尚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二是很多特色农业的规模过小、利润微薄,难以承担技术研发费用;三是由于特色农业技术的共享性和公益性,难以从市场得到相应的回报,技术供给的激励不足;四是受分散的经营方式和农民教育水平低的限制,先进适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

三、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务。笔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健全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特色农业科研投入长效机制,增加农业科技用于特色农业科研的专项投资,引导和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特色农业科研进行投资;保障农业科研队伍稳定,建立特色农业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尤其要加强特色农业小品种小产量农产品的生产、收获机械的研发和普及,实现特色农业生产资料的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加强绿色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特色农产品生态质量;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满足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2.并重开发和保护特色

农业资源加强对传统种植养殖物种、传统生产工艺等潜在特色农业资源的抢救和开发,建立各级特色农业资源基因库;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科学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合理整合特色农业资源,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幅增加对特色农业资源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严格保护特色农业集群区域的生态环境;完善特色农业资源保护立法,并严格执法;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并实行依法保护。

3.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成长,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集中扶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配套服务;加快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各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对标准化生产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增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信贷支持,完善特色农产品保险制度;将企业品牌和原产地品牌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市场化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途径上,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把潜在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项目,把特殊工艺转变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区域农业的发展,要重点培植支柱特色农业。支柱特色农业是在区域农业发展中居主导作用的产业,不但技术含量高、经营规模大,而且能延伸为农业产业化链条、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发展。加强乡镇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5.提高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大力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更高层次的联合和合作,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主经营、自愿结合、市场调节、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合同制度等,并引导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把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

6.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农业发展银行 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农发行响亮地喊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宣传口号。那么,如何才能塑造和树立起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笔者在此略做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赋予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法律地位

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需要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一是尽快出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条例》或制定《农业政策性银行法》,从法律上明确农发行的法律地位、功能作用、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方式、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等内容,明确界定农发行与政府、财政、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商业银行等外部主体的关系,从法律上促使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支农轨道。同时,考虑到农发行承担的绝大部分是“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因此,要在法律上对农发行经营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明确给予适当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并逐步提高农发行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不断增强农发行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和持续支农的能力。二是营造良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金融生态环境,制定《粮食法》,修订《企业破产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明确对挤占挪用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等行为的法律责任,保护农发行的合法权益。三是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品牌保护。农发行在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品牌保护意识,切实增强保护金融知识产权的意识,注重用商标法来保护自己,尤其是对于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整体品牌和一些独创性强、复制壁垒低的中间业务产品,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严防品牌的仿冒行为,加强对品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培植政策性金融精品,实现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定位

要按照增强农发行支农主导作用的总目标,逐步把农发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和中西部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近期,可考虑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统一归口管理目前由商业银行和相关部门管理的其他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扶贫资金和国家其他支农资金,把粮棉油信贷支持领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和加工领域延伸,适时开办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我国农村的转贷款业务等。并积极研究探索介入农业保险领域的方式和途径,尽快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另一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发展格局,强力打造农发行的支农品牌。通过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效益明显、影响重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将粮棉油收购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打造成为拳头产品、金融精品,增强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提供优质服务,获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满意与认同

面临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多层次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获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满意与认同,塑造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

一是创新客户关系管理,奠定客户服务基础。以综合业务系统为依托,发挥数据大集中优势,采集、整合会计、信贷、客户等信息及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相关信息,建立以客户规模、客户特征分布、客户贡献率、违约率、违约贷款损失率等为内容的客户分析机制。

二是创新服务功能与手段,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随着农发行业务多元化,应对客户实行差异化、一对一服务,定期走访客户,及时掌握反馈客户需求信息,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创新设计个性化信贷产品和贷款方案,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完善信贷业务授信和转授权管理,适当下放小企业评级、授信权限,对于金融资源丰富、管理水平高、资产质量好的部分经济强县支行,适当扩大信贷审批权限,强化这些行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拓展能力;完善重点客户直接营销机制建设,扩大省分行对选定重点项目直接评估的直销范围,提高办贷效率,不贻误企业商机;对于优良客户的信贷业务,实行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与指导,加强对国际国内粮棉油市场和行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帮助企业及时把握销售时机,搞活经营,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同时,积极加入全国及区域性的各类结算系统网络,研究并尽快开办信用卡类业务,采用个性化的结算方式,使农发行的结算功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便利、快捷、高效的结算服务。

四是倡导文明礼仪服务,树立良好职工群体形象。实行标准化服务,严格执行总行制定的服务规范,还要制定各行各专业具体的服务标准,搞好示范服务,树立一个或几个示范服务窗口,对于追求高雅、完美的服务境界,对于提高全行服务质量,树立农发行良好品牌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创新服务,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行个性化服务、差别化服务、情感化服务、“一站式”服务,不断扩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以扩大农发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凝聚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力量

按照总行提出的打造现代农发行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要求,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的前提下,打造农发行的生存发展空间、体制机制基础、信贷客户基础和机构网络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效益评估、风险内控和经营考核机制,构建制度先进、运作规范、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把农发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凝聚内在力量。

五、通过品牌沟通、传播、营销和管理机制,提升农发行品牌形象

一是完善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品牌形象。农发行必须建立起一套统一、规范、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以有形的企业形象彰显无形的品牌文化内涵。目前,农发总行已经设计制做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各级农发行要严格按照手册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统一规范行名行徽标识及标准色,统一办公事务类用品、广告宣传类用品、公关事务类用品等各类用品的制作,统一各机构的营业环境布局等,充分体现农发行作为一级法人的统一性、整体性,提升农发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 创新 转型

自2009年起,潍坊市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超过百亿斤,优质农产品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品牌经营取得初步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一万元。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越加突出,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只有重新定位和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潍坊农业经济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 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011年,潍坊市农业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2%。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增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略有下降。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3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了2.8%。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41.2%;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3万亩,同比增长43.1%;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同比增长90%。

二 潍坊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潍坊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正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潍坊目前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式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状态,规模小、效率低、效益差、产品流通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效益。

3.农产品生产分散经营,产销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是小规模生产,产销脱节,谈不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增值。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

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片面追求农产品收益,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阻碍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三 发展潍坊现代农业的建议

1.实施龙头企业示范工程,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

将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示范,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

首先,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充分发挥潍坊农业资源优势,鼓励国有、集体、民资、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扩张龙头企业总量,形成有主导产业就有龙头带动的格局。

其次,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每年确定100家示范企业,在财政、信贷、土地、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实行扶优扶强,促其快速膨胀。

最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使农产品加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

2.实施有机农业示范工程,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为有效破解农产品质量不高这一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瓶颈,确立以有机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全市农业走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首先,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把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再创潍坊农业新优势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促进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

其次,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思路,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机构基础上,在乡镇一级设立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每半月实施一次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不合格产品实行追根溯源,跟踪执法。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条件。

最后,精心培育农业品牌。对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从创建之初就确定品牌培育方向,所有产品全部实现商标化和品牌化销售。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打造形成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扩大潍坊农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实施市场开拓示范工程,拓宽产业化发展空间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市场制约这一突出矛盾,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办法,积极举办示范性市场开拓活动,逐步拓宽市场空间。

首先,全方位开拓国外市场。定期组织农业企业和基地,到潍坊市农产品出口比较集中的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潍坊农产品推介会,在巩固扩大日、韩、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欧盟、美国、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主攻国内大中城市市场。每年都到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全国著名的连锁超市举办农超对接活动。同时,邀请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农产品基地挂牌,开展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

最后,规范完善产地市场。对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把市场办成实体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产业布局,可对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昌乐西瓜批发市场、安丘姜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昌邑苗木批发市场、潍坊茶叶批发市场等十大产地市场进行重点改造,使其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产品的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4.实施组织化示范工程,增强产业化经营活力

针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实际,改变过去“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探索建立符合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的有效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在对已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形式上,既有劳动合作,也有资本入股和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在合作内容上,既有生产型合作,也有产品营销型合作和产销型合作,并通过现场培训、示范引导等方式,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逐步引导农民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方式向合作化、组织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产业化经营注入新的活力。

5.实施便农服务示范工程,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

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实施便农服务工程,为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同时,结合潍坊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拿出扶持资金,集中扶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取得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等,同时协调银行举行“银企合作推介会”等,为龙头企业争取信贷资金,扶持和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朱素蓉、熊健.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5)

[2]刘颖.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选择[J].江汉论坛,2003(6)

篇8

关键词:“万山红遍”品牌企业 创新服务模式 挂牌扩园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也就是在较短时期内,迅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差、收入低的问题,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实践证明,实施品牌战略是一条有效地途径。

品牌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商品化、市场化,产品生产达到产业化、标准化以后,政府或企业,为突出地方特点,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以提品或服务方式,增进产品竞争实力,对整个产品生产和流通在总体上部署。农业品牌产品生产,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标准化,使龙头企业联合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

1.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服务企业

江苏丘陵地区,主要是江苏省西南方低山丘陵,地跨南京、镇江、常州、扬州等六个市区,在省级农业区划上称之为宁镇扬丘陵农业区,全区土地总面积1.34×104km2,占江苏丘陵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1.6%。区内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4.6-16℃,大于3℃和10℃积温分别为5200-5500℃和4740-4950℃,年无霜期220-240T,年降雨量940-1200 mm。全境低山、岗、河坝、湖泊分布其间,并有长江贯通,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条件。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一按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省省级区划基础上,改原先行政区划设置的地区农业科研所为农区科研所。该所一贯以发展地方农业为己任,担负着江苏丘陵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并投入较大地力量于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江苏丘陵农区特点,发掘地方农业资源,针对丘陵地区“地薄水少”的农业立地条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江苏丘陵果品产业。“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引选和推广江苏丘陵地区应时鲜果新品种,经多年研究,探索出了多树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农业新技术的科技支撑力量。重视稻、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近年来选育出近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选育的“II优084”超级杂交稻,创世界水稻高产纪录;以镇麦4号、5号为代表的镇麦系列小麦高产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推进了区域内粮食生产。蔬菜花卉品种引选工作,走创汇农业之路,90%以上用于出口;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以新农药品种研究和开发相结合,成立专门研究部门,并建立现代农药实验公司,以高效、低毒、低成本的绿色环保型农药为主攻目标,先后研制了8个农药新品种,注册登记的3个新品被列为省内外推广补贴或重点推广产品。近年来,注重品牌战略,并积极实施,于2008年注册申请“万山红遍”企业品牌商标和“亚夫”牌应时鲜果商标,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在江苏丘陵大地上做了新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9年,以“万山红遍”挂牌的农业园区被评为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万山红遍”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企业商标。

2. “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品牌企业

“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品牌企业,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江苏省科委领导,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立的农业实验基地发展而成的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白兔)科技示范园区。上世纪90年代在上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把缺乏基础设施分布零散的试验基点,改造为技术先进、设施较全的具有现代农业雏形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引进多种丘陵适生果树无花果、葡萄、梨、桃、樱桃、草莓等,精心研究十多年,已逐步形成多树种整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白兔园区取得成效的经验下,进一步扩大园区,以推进区域内农业发展,选择具有江苏丘陵特征的环茅山地带,建立了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生态科技示范园;果树专业化科技示范园;种养加结合牧草示范园,园区面积共计近150公顷。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口号鼓舞下,园区作为推广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窗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2008年,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申请注册了“万山红遍”企业品牌。四大园区统一使用“万山红遍”品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外观包装等,并对新增服务点或果农,也纳入统一品牌的企业内。以挂牌扩园方式,加强科技服务,2009年末,在苏南苏北挂牌面积500公顷,使“万山红遍”品牌企业达750公顷,品牌销售2500万元。2009年被评为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万山红遍”牌桃、梨被评为省名牌产品,“万山红遍”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3.“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品牌企业近年来运作及业绩

近年来,“万山红遍”农业科技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树立企业形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原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农业企业创立品牌的重要性缺乏完整的认识,从而忽视了对农业品牌的创立与维护。积极联系省内外有关商标管理的权威机构来所以讲座的形式,加强品牌管理知识的普及,并请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专家讲解企业内品种保护、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观念上提高了对品牌的认识水平。近年来,“万山红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3.1 提升龙头企业地位,进一步发挥示范效果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突出专业优势,立足江苏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热心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省、市级下达科技创新项目31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5项。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有机稻米生产、有机果品生产及成果应用,作为创新重点。以整村推进,扩大有机农业示范效果,组织有机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增加迅猛,由刚开始的152户,一年间增加500多户。入社农户人均年收入已达10000多元。桃超弱修剪技术、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技术、梨棚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在“万山红遍”园区及挂牌农户果园,以品牌企业统一技术规程,向周边市区推广。

3.2 激励科技服务创新,建立科研与服务良性互动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然而,分散式经营农户,普遍科技文化水平低下,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当代新型农民。“万山红遍”品牌企业,将农民培训作为重要的科技服务内容,以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着力落实“所农民专家培训”计划,在邻近市区的科技服务点,选拔优秀专业果农为培养对象,每年度开展科技培训20多场次,现场观摩结合课堂讲座,一年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万山红遍”品牌企业,科研上紧抓重点,研究果树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等急需解决技术的难题,科技服务上力求创新,走专业化社会服务新路子。在多点建立果树专业合作社,统一供药,统一销售等,效果大大超过预期。

3.3 丰富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近年来,“万山红遍”品牌企业以挂牌扩园,串联中、小果园,帮助建立专业生产组织,使各区域内应时鲜果生产有规模、上品位,增大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份额,丰富了农村市场,并大量地农产品销往区域邻近大中城市。2010年,“万山红遍”企业品牌销售额成倍增长达4000余万元。

3.4 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确保农民增收

“万山红遍”企业注册为省著名商标后,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品牌效应“立竿见影”。为加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注册了江苏应时鲜果省级著名商标即“亚夫”果品商标,严格管理品牌产品质量。只有规定品种,符合质量要求,隶属“万山红遍”挂牌园区或企业的产品,才能冠以“亚夫”品牌。品牌农产品的应市,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渠道,赢得了商誉,为农民谋得了实惠。

3.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朝现代农业迈进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实施“双品牌”战略以来,搞好科研与服务良性互动。在区域内农业生产及发展方式转变上,勇于实践,推陈出新。通过品牌企业的示范带动,把品牌农产品的生产管理纳入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轨道。品牌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区域的拓展,规模的扩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随之广泛应用,从而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4. “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品牌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经几年的发展,“万山红遍”品牌企业作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立足科技创新,在扩大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在服务形式上寻求突破,加强与邻近市区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等的联合,培训农民专家,果树专业户,发挥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品牌资源共享,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连年上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品牌企业的开始阶段,在打造品牌形象上投入了较大力量,表现出科技服务强化了,而科学研究松劲了。通过挂牌扩园,企业规模逐年扩大,科技力量略显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科研成果或有成果档位却不高,加强科研后劲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品牌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与外观包装实行统一要求,对品牌农产品的销售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品牌往往“创立容易维护难”,树立优秀品牌企业形象,需要一贯严格把握质量关。“万山红遍”是江苏省著名企业商标,园区扩大,在更大范围内享有声誉,对挂牌园区的生产标准不能含糊,如对冒用品牌的果农,要严格监督,要确实认识到品牌是企业永恒的无形资产。“万山红遍”品牌企业,至2010年末,所内四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所外挂牌园区面积达1400公顷,范围大了管理增加了难度,目前技术指导是工作的侧重点,对产前、产后服务,如销售渠道、农资供应等仍未有隶属品牌企业的合作组织,要定人定岗负责这类工作。如何把“万山红遍”品牌企业搞得更好,需要抓紧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加强科研后劲,做到科研、服务“两不误”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虽然,有着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基础,桃、梨、葡萄、草莓四大果树种类的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具有独到的研究,四大园区对丘陵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各具特点。但,企业发展迅速,规模逐年扩大,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科研上力量尚欠缺,科研没有深度,难出成果。科研是农区所的立足之本,也是农业科技企业的优势所在。目前,“万山红遍”品牌企业还处于拓展时期,要日益重视科技创新,争取多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

4.2 加强维护品牌,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近年来主要突出于科技服务工作,以品牌企业串联大小专业农户,农民培训、挂牌扩园双管齐下,加速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始终要把品牌形象与品牌维护放在同样高度来对待,维护品牌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严格管理品牌商标使用,在果品采收时节,要紧抓质量关,挂牌园区的生产农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上市。

4.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企业运作机制

科研需要人才,服务需要人才,农业科技发展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创建著名企业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着专业人才多,而懂技术又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象。要充分挖掘培养和引进企业管理人才,为品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在企业发展中,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建立多种合作组织和网络渠道,使品牌企业顺畅发展。

5.几点启示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探索科技服务新路子,从试验示范园区的单个窗口,到现在通过挂牌扩园如繁星点点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众多品牌园区,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分散经营以及业外高收益,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了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科研部门、推广部门都在寻求较为恰当的方法,“万山红遍”品牌企业,近几年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为现代农业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5.1 政府大力支持,勇于探索发展新方式

自领办江苏省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区域内展示窗口以来,上级政府给予关心和支持,成立“万山红遍”品牌企业并成为江苏丘陵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仍大力扶持和指导。“十一五”期间,共下达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对四大科技园区课题研究上,作指导性安排,侧重有机农业方面的技术研究,在科技服务上,与邻近市区密切配合,使“万山红遍”品牌企业顺利地挂牌扩园,发展壮大。应当说,“万山红遍”品牌企业的发展是政府对江苏丘陵地区高效农业发展的总体考虑。

5.2 力求科技创新,品牌战略扩大效果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拓展时期,着重于科技服务范围和面积,已着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增科技人员,配备各园区研究项目。品牌企业的技术大多来源于四大科技园区的试验研究,已逐年增加科研投入。科研成果能直接应用与“万山红遍”品牌企业的大小果园。

5.3通过农民培训,加大科技转化力度

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产业化是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集中体现,产业化生产是地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发展途径。“万山红遍”品牌企业,发挥品牌优势,企业内资源共享,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培训,提高果农的素质水平,是“万山红遍”品牌企业年度的重要任务指标。以现场指导、课堂讲授等形式,每年度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奠定了企业的龙头地位。

5.4 重视自身建设,部门协调配合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充分整合资源,科学划分专业,以四大科技园区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以挂牌扩园为动力,强化科技服务,企业内合理分工,部门协调配合。

5.5 坚持服务“三农”,确保农民增收

“万山红遍”品牌企业,按照所统一部署,遵循“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走特色化、自主化、品牌化、合作化的江苏丘陵农业发展道路。在“万山红遍”品牌企业的带动下,在区域内了涌现了葡萄、草莓、桃等地方知名的生产专业户,起到了“树立一个品牌,拉动一方经济”的效果。近年来,“万山红遍”品牌企业,直接或间接传授给农民的专业项目近百个,给农民增添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等.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和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50-67.

篇9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抢占市场份额,只有发展以稀为贵的特色产品。实践证明,开拓、建设和普及特色产品,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建设特色产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有利于脱贫致富和进行农村小康建设。上世纪末我国虽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离较高标准的全面小康还有一定距离。以贫困人口来说,全国现在还有3000万人,农村尚有6000万人刚刚解决温饱,且标准偏低,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人祸就可能返贫。一般来讲,大部分贫困地区特产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好,污染少,发展特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发展农产品品牌战略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产品的标记,发挥好了它的作用,更是这种产品的无形资产,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一,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是品牌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及食品的品牌消费意识在不断提升,如有70%的城市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农产品和食品的原因就是来自对品牌的信赖。这种情况说明,农业及农产品品牌意识在各类主体中正日渐浓厚。第二,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第三,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第四,名牌商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对产品质量不敢掉以轻心,害怕砸自己的牌子。创名牌的过程必然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品牌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有助于消费者的损失得到补偿。

二、实施品牌战略是带动农产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对实施品牌战略有模糊概念。不少农产品企业一听说应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立即把目光投向其他农产品生产商发展的名牌产品,以为只要与这些生产商多取得联系,把农产品贴上他们的商标销售就是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实施品牌战略的直接含义是自己发展品牌商品,利用产品自身贴近市场、主导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品牌商品。这是一个庞大而繁重的系统工程,是要狠下功夫的,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成功的。

2.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很多农产品企业认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件事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农产品销售抓上去,其他的事都要放一放。其实,把销售抓上去诚然重要,但研究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形象更为重要。与其在销售上下工夫,倒不如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从这里寻找突破口,从而找准方向,使农产品企业有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3.不知如何着手。或趋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或趋于农产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的物质条件不充裕,农产品企业在当前实施品牌战略时茫然无措。首先,一个迷茫的举动是想看别人怎么做,特别是自己的同行怎么做,然后去跟着学样。其实,这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一种崭新的知识,所谓新知识经济,并没有太多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其次,创新本身就是追求一个新字,要各显神通才是,怎好跟在别人后面学样。万事要抱定一个宗旨,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唯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品牌产品来,那才是有生命力的。

4.深层次原因。一是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分散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低下,权益保障能力较差。二是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不同农户之间在技术、资源和生产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别,难以维护品牌的内在一致性特点。上述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品牌创立形成直接制约,突出的问题是规模结构不合理,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粮食中仍有70%以上以原粮方式出售。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给人以档次较低和质量不高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品牌的附加价值,也对品牌创立形成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和建议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强化品牌培育和依托品牌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中普遍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

2.时刻保持紧迫感。不论是大型农产品企业的经营者还是各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导者,都要通过学习现代农产品知识和了解国内与国际农产品发展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地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大途径。有志于农产品开发的经营者、企业家,应从这样的高度和理念,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农产品的品牌战略。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对品牌农业的带动力。一是在市场导向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和现代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农户的带动,将品牌经营的理念融入到各个环节,逐步打造并形成具有增值潜力的特色农业品牌。二是推行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既顺应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时代要求,又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完善精品农业发展规划,以放活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和资金全力推动土地向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向特色农业产业集中,以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4.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