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基础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哲学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其次,是现代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传统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及取缔。因此传承方式要顺应时展的主流思想,现代传承方式因文化层次、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行为、遗弃观念日趋严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竞技体育文化所替换。因程中应从国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法,从体育产业、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赋予传统武术应有的法律保护效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更加有力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赋予传承人及参与者应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不断传承的结果,不同的人群、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者,传承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参与者是民族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参与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等于没有了传承者,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给予传承者应有的权利和必要的生活保证,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如:采用传承者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制度,举办参与者传统体育文化及运动项目运动员级别制度并与升学考试挂钩等法律权利,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和法制化,从而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
篇2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统计学课程有着明显的特点:(1)具有非常多的概念,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十分复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方面存在诸多困难。(2)具有非常多的计算公式,且这些公式计算难度较大,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排斥和条件反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信心和态度。(3)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及推理性。同时要求结果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对于想象力和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4)实践应用和现实教学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完全理解统计学真正的意义,学习统计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大多数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上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沿用多媒体或传统的讲授加板书等单一教学手段授课,不能很好地将统计分析软件和教学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概念及公式,却不懂得运用现代统计工具对问题进行系统地处理。同时统计学中出现的大量、繁琐的公式与概念,使得学生对作业和考试产生畏惧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因此更差了。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单一,仅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现代统计学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互相作用、相互结合,共同推进应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的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历史证明,统计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改革,都带给了统计实践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专业统计软件不断开发,其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也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从而使处理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成为现实。因此,应用统计学教学中应把统计的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正确应用的条件、计算原理以及基本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2.社会实践方式、课堂教学以及模拟实验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推进统计教学形式的改革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训练和实践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及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一个班作为样本采集对象,并形成合适的模拟课题,将学生分为若干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以考查其实践能力。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抽取小样本、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核、输入数据和整理资料、估计和分析,到编写调查报告、形成总结和调查体会,全部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实践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思考
教学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教授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效果。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同类归并法
统计学科中很多关键名词具有相同的意义,但在不同章节有着不同的叫法,这种现象使得学生极易对概念产生混淆与错乱。因此,及时对相同意义的名词进行统一整合和归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并清楚地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典型案例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热门资料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学科中的具体章节,巧妙地把其融入公式、原理及抽象概念中去,精心设计出既有现实教学教育意义又有实用性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统计教学活动经调整后已成为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示其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统计教学经改革,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及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大量从事实践统计的机会。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潜能加以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实践创新、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学生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大量的实践统计经验,从而提高应用统计的能力。
篇3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群,王振林.“比较法”在《统计学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资讯,2007(04):122.
篇4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改革生物统计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遗传变异现象的数量特征的科学。试验设计是科研工作未进行之前对整个试验研究课题的设计,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二者相辅相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作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该门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之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怕学,教师怕教。针对课程特点,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一、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
1.章节内容关系紧密,连贯性强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本科教材中,常用统计术语、资料的整理、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属于描述性统计部分,是理论基础;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回归与相关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内容,属于理论的应用部分;描述性统计与理论应用又为试验设计提供相应的原理和实验分析方法。如果学生对描述性统计部分尤其是常用概率分布内容理解不透的话,则后续章节中的假设检验部分将很难理解,进而导致学生越听越不懂,越听越没兴趣。
2.公式多,计算多,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解记忆难度大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以及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和计算等多而且难记,概念也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如常用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t分布及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等,各种分布的特点不一,内容复杂难懂;基本统计量及三大显著性检验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多且难记;总体与样本、精确性与准确性、参数与统计量、自由度、秩次距等概念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感到难懂、难记、难用。
3.以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内容广,理论抽象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涉及内容广泛。一些计算公式都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知识推导出来;一些原理,如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可加性原理、小概率原理、无效假设原理等理论抽象难懂,需要在一定的概率论与数学基础上理解,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灵活运用。
二、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教学模式传统,手段单一。该门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由于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繁琐,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②教与学脱节,实践环节薄弱,该门课程公式多,概念多,理论抽象,在讲授过程中,虽然能结合一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但仍显抽象,难理解,直接导致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懂,难记,不会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③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对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等科研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接触,直接导致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学习也没用,萌生不爱学、不想学的思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只有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现状,我们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养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3]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38):68-69.
篇5
1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1统计知识越来越普及
①国内报刊杂志、广告、网络等传播媒体对统计概念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②在初中到大学的教材中,统计知识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中招考试、高招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中统计知识的分值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③国内企业对统计认识也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越来越趋向于数据化,对统计知识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些无形中加快了统计知识的普及速度。
1.2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数据的艺术”,处理对象是大量的数据,仅凭手工处理,难度相当大。计算机使大量的统计数据整理变得便捷,使复杂的统计分析过程变得易操作。因此,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谓是必然趋势。
1.3统计学与其他专业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
统计学做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凸显统计学的作用,才能促进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努力把统计学的方法用到具体的学科上,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不仅促进具体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统计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与其它专业学科也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比较多
统计学内容丰富,现在的统计教学不仅包括了社会统计学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部分内容,而且还包括了统计推断的部分内容。
2.2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
统计学的特点是: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复杂,计算公式多、计算复杂并有一定的难度等。学生不做课下阅读,掌握比较困难。统计学还牵涉到数学知识和数理统计知识,而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由于课程体系的原因,学习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有限,而且基础不好,这无形中又加重统计学的学习难度。
2.3学生兴趣不高
统计学概念抽象,理论难度比较大,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很多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过程中经常抱怨:“不知道学的有什么用,讲的是什么,很多知识没学过等”。
3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改革
3.1系统教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统计模式,统计教学强调社会统计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引进西方的数理统计学。现在的统计学教学基本上都是兼顾社会统计和数理统计,但偏重予数理统计知识的讲授。社会统计和数理统计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把两种方法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这样势必造成内容上的不协调、不一致。在过去几年的统计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以对总体的认识为主线把两种统计学方法建立在一个系统内,适当删除一些不能归纳在这一系统的内容,让两种方法更加协调、一致。
3.2以统计思想的传授、统计方法的应用为主,以统计理论的原理为辅
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学习统计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一是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二是社会实践中的直接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强调以统计思想的传授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为主。
3.3统计教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统计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得统计学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更加快捷,使复杂的统计分析变得简单。因此,我们在统计教学过程引入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二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主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实现;三是通过课堂演示的方式使同学掌握怎么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4统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经济类、管理类等非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未来的专业的统计工作者,大部分非统计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是微观分析方法,他们需要将所学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对微观生活的研究中。
3.5强调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和分析能力为目标
篇6
关键词:经管专业;统计学;课内实验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展开研究的重要工具。为此,教育部加以规定,统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三本高校也不例外。以笔者所在武昌工学院的统计学教学情况来看,经管类各专业都开设了《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课程,为48课时,全部都为课堂讲授形式。重理论,轻实验。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全部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统计学概念而无法产生对其本质的认识,更别提统计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只是纸上谈兵。统计概念无法理解,统计方法无法运用,统计思维无法建立。统计学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笔者基于此展开探讨,通过引入课内实验来解决统计教学模式的僵化,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达到三本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统计学课内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课内实验的开设是统计学性质决定的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因此,统计学就是利用数据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特征和发展规律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它是来源于统计活动,从人类结绳记事开始就进行了统计。统计学的性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类实践来加深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加强对统计方法的验证和使用。而课内实验就是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比如,以小组调查的形式要求学生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统计调查。通过这种课内实验就可以使学生对于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有了一个生动的印象。
(二)统计学课内实验的开设是三本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所要求的
三本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这本身就要求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课内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统计学课内实验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在小组调查中,组员有不同职责,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才能完成整个统计调查项目。同时,通过开展统计学课内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管理问题进行数学模型分析的能力和意识。比如,市场预测、成本分析、指数变动等等都可以通过课内实验进行巩固训练。
二、统计学课内实验的设计思路
(一)分模块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
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模块进行,同样,课内实验也可以采取分模块形式。目前,统计学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统计数据的推断性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等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各部分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课内实验。
对于统计学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就某一个统计研究目的进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用各种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应撰写分析报告,对最终的成果进行汇报。综合性实验较为复杂,时间较长,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有选择地进行。
(二)手工计算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
三本高校学生的数学功底薄弱,使得他们在整理统计数据并展开描述性分析时总会出现畏难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手工计算训练,即在课内实验中有意识地增加计算题比重;另一方面也应该培养学生关于统计软件的运用能力。可以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来选择具体的实验工具。
篇7
【关键词】实例教学;临床医学专科生;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具有一些有别于其它医学课程的特点:概念多,公式多,内容的逻辑性强,与数学的联系密切,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然而对临床医学专科生来讲,由于入学分数较低,高等数学基础较差,且掌握得较粗浅。因此要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医学生所学的大部分医学课程主要是对形象思维和识记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在接触到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后,一时难以适应。大部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抽象的原理和繁多的公式,以及大量的数字运算感到头痛,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由于学制短,所以课程负担较重,让学生抽出时间去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显然是不可行的;临床医学专科生开设医学统计学的学时数较少,总学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在课堂时间内教师也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为学生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精,学有所用。结合自己从事临床医学专科生教学的实践体会,本人认为从实例入手来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从实例入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实例为切人点,通过实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实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这里所说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医疗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模拟的一场实验或现场调查,有时为了使所讲述的内容变得生动一些,也可以拿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作为实例。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
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具体表现如下:
1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
从实例入手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觉得统计学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是他们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和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改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不够重视的现状。通过实例会把一些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把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如果直接从概念或公式讲起,容易使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甚至是枯燥。而从实例讲起,结合实例会使学生觉得统计学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甚至每天都在和统计学打交道,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统计学中所讲述的原理和方法,统计学只是将有关数据的收集、表达和分析的学问系统化而形成的科学,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统计学的思维过程是符合一般科学思维规律的。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在学习过程当中就不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会把医学统计学完全当成数学课来学,这是学生初学该课程时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通过具体实例,先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有一个具体直观的领会,然后再给出科学、完整的表述,这样会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难以捉摸,从而减轻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强他们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如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起,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内容生动性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实例讲起,会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正确运用方法上,而不至于出现对方法的误用。这正是学习这门课的目标之所在,也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重心之所在。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公式非常多,如果把课堂时间过多地放在对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和具体统计演算上,容易使学生陷入公式推导和大量计算的“泥淖”中,弄得焦头烂额,即使勉强掌握了推导过程却已无暇顾及其它,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忽视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方法所适用资料的特点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这显然有悖于学习该课程的初衷。统计学中的公式都是由实际问题引申出来的,一般都有其实际意义 ,过分追究公式的数学含义及推导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不必要的;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使用,大量复杂的统计计算可由计算机代为完成而不必手工计算,让学生在具体计算上花太多时间是不划算的。
从实例讲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实例,把问题先摆出来,让学生考虑一下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和点化,会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带着问题会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时会自然而然地引出所要介绍的概念或方法;即使学生想得不对或有异议,对照着正确的说法,剖析问题之所在,会加深学生对所介绍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变异系数(CV)这个指标时,我们举例:有两名成年人,体重分别为70kg和71kg,二人的体重相差lkg,另有两名新生儿,体重分别为2kg和3kg,体重也相差lkg,都是相差lkg,那么两名成年
人体重之间的差别与两名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比较起来,差别一样大?还是两成年人体重之间的差别大?或是两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大?学生会说,两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大。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会说,虽然都是相差1kg,但两成年人的体重可以说是非常接近,而两新生儿,一个是正常体重,一个则是低体重。这时可以适当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当两组数据均数相差悬殊时,直接比较两组差别大小,没有实际意义,通常还需要结合两组数据各自的大小来看。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要比较两组数据差别的大小,不仅要看两组数据本身相差的情况,还与两组数据各自的大小有关,这样就引入了变异系数的概念:CV=S/X×100% ,这也是变异系数所适用的两种情形之一。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从实例人手,围绕某一问题思考解决方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改善听课效果。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实例入手来复习回顾已学过内容,常可以把多个概念贯穿于一个实例中,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个概念的内涵而不至于把概念混淆到一起;如果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溶人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统计学内容连贯性的理解。比如在复习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模拟一项调查研究:欲调查保山市农村地区成年未孕妇女的贫血患病情况。针对这项调查,我们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选择的变量是什么?研究的总体是什么?如果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抽样研究方法,则样本如何确定?如何获得样本数据?所得样本数据的类型?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推断选用什么方法?如何选择统计检验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复习,会使学生对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实例入手来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需注意的一点是,在介绍新方法时,所选用的实例应尽可能简单、常见,最好是学生所熟悉的资料。因为有时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不只是方法本身,还与介绍方法所用的资料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非常不典型有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接受方法的难度。比如在给学生介绍直线回归的有关内容时,如果所举的实例是儿童年龄与身高,身高与体重,年龄与血压,大鼠进食量与体重增量等这样的一些较常见、典型的资料时,因为学生对资料非常熟悉,就会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法的理解上,使方法得以很快被学生接受,等到把方法掌握熟练了以后,再用所学方法去处理那些不常见,不典型,甚至是复杂的资料,问题也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统计思想;企业;认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50-01
企业统计由于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作质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企业统计人员素质较低、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统计服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统计指标体系与企业经营所需指标体系不一致、原始记录不全及统计台帐不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历史条件、政治因素相联系的。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
(一)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的形成
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
(二)比较常用的几种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
所谓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三、对企业工作中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一)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四、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篇9
关键词: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过窄
以往的统计学教育方式重点在于研究事业、大型企业及政府部门的相关需求,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有金融市场学、投资学、风险评估学等科目。大部分院校都以将本专业的学生培养为高精尖型人才为目标,灌输大量高深的理论性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层次不适用于时机问题处理,就业面过于狭窄,无法自己做出创新或突破性的研究。因此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自身所学知识大多不符合实际,无法应对市场需求。
2.单一知识结构下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家对所学科目进行改革之后,统计学是一门应用范围极广的学科,需要注重与其他科目有关联的地方。其他的科目会对统计学造成影响,亦或是其他学科某一观点在统计学中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会陷入轻视基本经济基础的误区,自身理论知识模糊不清,无法清晰表达,而且不善于从统计数字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但是他们在数理统计、概率分析以及数模演算上独具优势。因此统计学的学生更擅长做各种运算和演算,却无法解决一些实际的经济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本专业的教学模式让科目安排变得不甚妥当。突出表现在这几点:首先,教导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数理统计、数模演算的科目设置较多,甚至某一知识在诸多科目中均有涉及,多次重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案没有创新,与当下实际应用的统计学知识严重脱节,相差甚远;最后,教学模式单一,无法突显出各个阶段的统计学教育的不同之处,也无法显现各阶段学习的重点。
3.“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下教学与实践脱节
重视纸上谈兵而轻视实践操作是这些年高等院校本专业培养模式的最大误区,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到今天仍有许多高等院校老师仍无法摆脱这种束缚,做出突破性的教育革新。从理论层次与学生大谈空谈现实的课题。这点可以从每年学生实习的情况,以及毕业实习的情况显现出来,学生都反应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思路毫无头绪,无法大施拳脚。依靠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背离了开设本专业的初衷,更是与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背道而驰。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了一纸空文,进入社会后,一身才学好似付诸东流般施展不出来,自然就胜任不了许多工作。
二、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的构建
本次科目调整之后,高等院校在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中做出了深入研究,联系本专业教学模式的特色,大胆开拓,创新性的提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FWSC”模式。此模式旨在开展Foundation(牢固根基)、Wide areas(拓宽途径)、Stage(细分层次)、Classification(双向教学)的模式。
1.“FWSC”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FWSC”的教学模式同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有固定的培养目标,符合本专业的教学现状和专业前景。“FWSC”的教学模式在培养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数理统计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切合实际的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让本专业的学生能自主解决基础性的实际应用统计学问题。“FWSC”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足以应对行政部门和普通企业面对的统计学问题,能得心应手的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FWSC”的教学模式能将所学知识的深浅层次相联系,致力于搭建理论学习和实际问题处理的桥梁,让学生既能领会统计学专业的相关技能,又能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和工具。“FWSC”的教学模式将本专业教学的重点放在科技信息技术层次。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一大堆枯燥无用的概念和公式,而是拓宽视野,熟练应用理论,掌握软件的操作流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FWSC”的教学模式最终能使每一名学生都大大受益。它在教学步骤中就锻炼了学生概率统计、数模分析、探索信息、自主操作、严谨演算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模拟解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把每一个概念都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从数据的采集入手,分析信息,亲自运算,妥善处理,操作软件,并且撰写结论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投入到团队协作中去,积极创新,通力协作,有了问题互相交流,自身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2.“FWSC”人才培养标准
“FWSC”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此次科目调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符合本次调整的专业要求。“FWSC”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拓深了W生的专业层次。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统计学基础,又让学生拥有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社会招聘的统计学专业相关岗位要求来看,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篇10
一、统计学中的几种常见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
(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1.均值思想。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二、对统计思想的若干思考
1.要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