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

篇1

1农业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当今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亦即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新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

1.1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和物质生产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

(1)新兴产业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促进了新兴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的诞生,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等。农业信息产业作为农业领域的先导产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先导作用,并促使农业产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即农业产业内部高技术化。

(2)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同时,农业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和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两高一优”生产模式所代替,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比重将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重将提高,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的调整。其中,劳动密集型比重将下降意味着又有一部分劳动力将被解放,为他们流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创造了前提。由此可见,推进农业信息化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1.2促使农业就业结构知识密集化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与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脑力劳动相对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具体表现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多地需要智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促使其就业人员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武装自己。

1.3促使农村消费结构信息网络化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既受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也反映信息时代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开始出现服务化、信息化的趋势。例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个人计算机、电话、电视机等)逐渐为家庭所必需;农村家庭不仅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服务,而且基本生活费用的开支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实现。

1.4促使农业投资结构“软倾斜”

在整个农业经济总投入中,农业信息技术与咨询服务产业的投资比重不断增加。在投资趋向上,不仅重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等“硬投入”,而且还注重智力、人才、农业信息服务等“软投入”。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上述诸种优化作用是其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

2农业信息积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是生产力,且是知识生产力,能增长知识和智慧,信息、知识、智慧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影响,是生产力三要素的融合剂,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它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支持,此时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和资本,通过信息化的作用达到紧密协作、有机组合,进而减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信息化的这种效用贯穿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并集中体现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农业科学管理决策等重要环节上。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己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知识和智慧都是以农业信息为基础的,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农产品和农业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物质的比重相对降低,农业信息和智力劳动的比重相对增加。

农业信息市场构成市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产品的有偿交换成为规范和普遍的市场行为。一项新的农业知识技术可以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一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可以使农产品适销对路,获得巨额收入。同时,现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①产前。要根据消费的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指导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②产中。要根据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要素信息,在各阶段各环节上实行生产控制,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的实现,以实现总的目标产量;要把各种新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要根据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对成本的支出实行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产后,要根据市场消费信息确定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要根据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及对手的实力与其运用的策略确定竞争的方式与方法,以在竞争中取胜。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与决定农业内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密切关系,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决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物化才能创造使用价值,才能发挥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加快了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使农业生产经营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3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农业推向市场,在市场规律这双无形的手指引下将农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经营,以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农业信息化正是从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上化解市场不确定性,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息平台。

3.1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将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3.2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不但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而且对于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升级,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3.3提高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信息流通效率

农业信息化能保证农业信息畅通,有利于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的商品流通,克服产业化过程中的低层次的农产品相对过剩。

3.4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

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打破传统资源的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展前景

“互联网+”的理念开始出现,并运用在各个领域。在农业发展中也有了应用推广,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及时的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并提供农事信息指导,提高农业中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加快建设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1.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传统行业的改造,提高行业效率。而“互联网+农业”就是众多企业、个人围绕农资电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互联网金融进行尝试,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将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结合起来[1]。这是国家发展中对农业的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升级的要求。

1.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1)保证农产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近来频发,对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消费者的信心产生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产品的正常销售,使得部分农业产业发展艰难。推广应用农业互联网技术可以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为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提供保障。2)促进农民增收。虽然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元化,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保障。运用互联网推广农业技术,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可以得到保证,并培育出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3)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将互联网运用在农业技术中,可以全程控制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农业资源,并提高科技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而且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农业经营网络化,颠覆了农产品买卖的传统格局,推动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同时也使得农业管理更加精细化,服务也更加便捷,通过有效的结合互联网和农业技术推广,实现了农业资源管理的现代化[2]。新农民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掌握农产品地理分布和价格走势,并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农业生产。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农业组织实现规模化,实现现代农业组织的整合,将农民、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消费者都联系起来。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推动农产品电商趋势

未来几年我国农业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会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和农村再生资源电商的发展,农产品电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新媒体互联网会在消费者圈子中流传推广,突破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电话沟通、自媒体运用会越来越多,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商机。

2.2农业众筹和预售

电商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售卖,在产品形成前就有了众筹产品的创意,会提供更多的内容和可选产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推进农业的生产革新。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还提供了农产品预售,开拓销售渠道,保证食品的健康安全。

2.3农业复合型业态

农业传统的营销模式销售面窄且成本高,影响品牌的知名度。目前互联网对农业生产、销售、服务和资金等产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发展带来机遇,推动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绿色食品产地直供和体验式旅游农业等的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体验、民宿和产品销售等复合型新业态开始出现[3]。

2.4区域性的协会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农产品电商的区域化越来越明显,区域性的协会开始成立。通过平台建设,实行专业化的分工,基地对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电商发展并提供服务,专业生鲜物流企业管理其物流环节,标准化、产品安全性和冷链物流三大难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业务发展也有了区域化的趋势。第三方农产品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发展起来,有了巨头竞争的发展趋势。同时社区电商也发展起来,统一农产品的性价比和购买渠道,以社区为主力的移动端涉农电子商务开始占据主体,实现了农产品的一体化销售。

2.5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

目前我国整体的农产品品牌缺位,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未来电商会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广阔市场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电商快速增长,但物流成本比较高,目前中高端产品上电商产品比较多,其具有品牌依赖性,如果不能完成品牌打造,在未来的竞争发展中就很困难。

3结束语

现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并推动了各个领域产业模式和经营手段的改革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就可以实现推广手段的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和智能化,影响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销售等所有的产业链环节,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是一种驱动,可以有效的推动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许永丽.浅谈“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青海农技推广,2015(3):6-7.

[2]杨林,于继庆,刁希强,等.浅析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1(9):25-26.

篇3

2017年春节假期,开阳县接待海内外游客76.1万人次,同比增长36.4%;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8.6%。2017年1月,全县财政总年收入累计完成14875万元,同比13.22%;截至2月10日,县内57户规模以上企业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达100%……这是开阳县在新年伊始呈现的发展新景象。

2017年,开阳县着力做好大交通、大园区、大旅游和小城镇“三大一小”建设工作,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生态型、融合型城市转型跨越。

大交通带来大活力

“大交通”即是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作为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突破发展制约、促M区域协同的核心抓手,全面打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围战”,重点推进“一联四射多环线”大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实现与贵阳中心城区、周边节点城市的产业同布局、同发展。

“一联”就是加快推动开阳至贵阳主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力争早日融入贵阳“半小时经济圈”,着力打通“外循环”促进区域融合协同发展。

“四射”就是加快推动开阳至双流、花梨、楠木渡、南江四个方向纵向道路联通,将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有机连接。

“多环线”就是加快推动S102、S207、S208等各区域乡镇横向交通互联,以及村级公路建设,畅通“内循环”搭建县域发展框架,促进“微循环”激活乡镇发展潜力。

同时,在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上,积极争取贵开城际铁路至郑州、久永货运铁路延伸经开阳港至瓮安的规划建设;力争开阳港提等升级列入国家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规划,加快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建设,确保2017年实现通航。

大园区带来大转型

“大园区”即是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载体,优化园区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力度,着力破除园区发展“散小弱”的局面。

做“优”做“精”工业园区。围绕“一区两带七园”规划布局,大力推动一流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突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一定位,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巩固培育提升一批本地磷煤化工企业,打造年产值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10家。围绕磷煤化工、新型建材、医药食品等领域,引导人才、项目、技术、金融资本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努力引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四带七区十园百场百寨”产业规划布局,加快7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全省引领型示范园区2个,新增省级示范园区1个。以举办贵阳市第五届农业嘉年华活动为契机,打造10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推动农旅一体化、茶旅一体化、康旅一体化发展,促进“十里画廊”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带、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提档升级。围绕“贵阳都市特色农业发展区”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集农户、基地、合作社、集体经济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建设。

大力实施茶产业全产业链打造计划,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新型营销业态,延伸和完善农产品产销链条,促进园区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园区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60%。

大旅游带来大融合

“大旅游”即按照“一核三带一城四线”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深入挖掘和开发生态、环境、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打响“水东硒州・诗画开阳”旅游品牌。

突出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健康、民生等融合联动,重点打造以生态文化体验、避暑度假养生、户外观光运动、温泉水疗康体等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打造“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温泉养生”三张品牌,形成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发展格局。

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高品质旅游景区打造,不断完善景区设施配套,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创建5A级景区1个,新增4A级景区4个,打造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1个。充分发挥南江大峡谷、香火岩、紫江地缝等景点在旅游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示范带动周边旅游村寨建设,推动旅游由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加快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加快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重点打造城镇、高速匝道等节点与景区之间的“旅游车窗线”,提升景区内部交通和绿道环线。建成4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改造提升5条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带,打造开阳旅游“多日游”经济圈。

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依托贵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充分发挥电信、移动和联通等通讯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建设。2017年实现南江大峡谷、白马峪温泉、十里画廊等重点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到2020年,完成全县国家A级景区智能查询系统、导览系统、电子交易系统、门禁系统建设及改造工作,完善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

小城镇带来大支撑

“小城镇”即是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提升群众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

做“优”城市布局。突出城市功能定位,注重“多规合一”,有序推进城市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田园、林地、产业、生态空间布局,形成协调一致、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百园之城”建设,促进产业、城市、景观有机统一,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公园城市风貌。稳步实施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老城居住环境,推动新区建设。

做“特”小镇业态。大力推进小城镇试点县建设,着力构建“西部工贸型特色小镇、东部高原湖泊港口型小镇、南部田园式精品小镇和服务型旅游精品小镇、北部生态农业型小镇”的格局。避免“摊大饼”,着力“蒸小笼”,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一乡(镇)一品位”原则,突出全县16个乡镇小城镇规划,全面实施整县提升、改革提升、规划提升、项目提升、镇村联动提升、生态提升、文化提升、产业提升“提升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一批绿色小镇、风情小镇、乡愁小镇、滨湖小镇等新兴小镇业态。

做“靓”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程,打造和提升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让优美环境和产业成果相互映衬,实现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三生共赢”。

篇4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 农业信息化 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22-02

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要素不断地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已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生产阶段的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还是销售阶段的农产品电销平台,抑或是职业农民网络再教育等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已成为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重大需求是个性化、专业化与低成本、可持续。以农业为应用背景、农村为实施环境、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瓶颈问题是:农业生产环境多变,信息要素难以大面积、低成本、快速准确地获取[1];农业生产过程分散,异质、异构、海量、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技术缺失;农业生产主体复杂,需求千变万化主动扑捉困难。对此我们应集中我国优势力量突破农业传感器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形成系列装置、装备与仪器仪表; 着力解决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农业设备智能化;加快建立国内农业信息化标准,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标准化。为我国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及“村村通”“信息入乡”等项目的实施,全国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各省市、各行业部门都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和组织规划,数据规格不一致,表达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相互兼容,形成无数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2]。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日趋重视,特别是近期围绕“十”精神,国家各部委开展了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部署。目前国外已经利用大数据有效地提高了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优化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大数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发展我国农业大数据集成平台势在必行。山东农业大学率先于2013年6月18日建立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打开了先河。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也陆续成立[3]。

2 发展优势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省立足人才和技术优势组建了国内一流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开发推广项目为平台,科技共建为纽带,农业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具有农业科研单位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覆盖全省14市5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5亿亩,增加效益15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农业发展和全省新农村建设[4]。

该省在高新技术引领农业方面,一直致力于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与示范工作。拥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Mail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等高配置服务器)、农业多媒体制作传输设备(包括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直播机房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农业网站建设及资源建设开发工具,能够满足农业信息资源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开展信息服务的要求。同时在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了多个农业网站,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在信息系统开发、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能够为研究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3 建设目标

农业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动态产生、不完整、不确定、多维度等特点。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预测、干预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的决策系统和专家知识库多以简单数据分析或往年经验作为依,可靠性差;且数据多以区域数据和单品数据为主,无法进行全局分析。这样情况下决策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将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OLAP)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势在必行。这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有新的突破。

开展农业大数据研究工作将填补辽宁省大数据研究的空白,依托农业大数据及相关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全面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参考,指导农业科研和生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及应用前景广阔[5]。

该研究将增强农业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农业区划、品种适宜性、灾害预警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辅助分析与决策指导作用;对实现农业精准化、农业资源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农业决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促进物联网、三维可视化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普及应用,引导和鼓励更多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该省精准化农业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对海量农业数据、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国家农业公共数据描述和表达方式的制定提供现实经验;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63-71.

[2] 光峰,姚程宽,王维进.农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8):75-77.

[3] 宋长青,高明秀,周虎.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大数据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4(5):16-20.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互联网+农业”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中,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要想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就要结合互联网,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1“互联网+农业”的概述

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特征是很富有时代性的,主要表现为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得到整合。将网络的优势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众所周知,“互联网+”这种发展模式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对农业进行政策引导以及给予一定的支持,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跟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给其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其他产业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互联网+农业”能够使我国农业发展实现重大改革,实现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使农业资源高效率地整合,最终使其生产模式实现跳跃式发展。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中,通常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生产智能化类型,在这种类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业技术得到提高。第二种是农业电子商务类型,使用该种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农产品O2O,实现更有效率的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三种是信息化发展类型,打造一个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农业生产人员和经营人员互动频率更高,从而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2“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2.1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互联网+农业”这一发展模式非常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如能将农业经济发展跟互联网发展高效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新型农产品的发展,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并且使农产品产业链得到延长。通过“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实现市场资源配置,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对农业经济的生产规模以及后续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2.2实现了由资源型农业向技术型农业转变。在“互联网+”时代,农业发展跟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将会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从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最近几年,农业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等方面,这些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以资源型为主要发展方式,我国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因此,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能够使农业实现转型和升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2.3节省农业发展资金,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通过“互联网+农业”,农业发展成本得到节省,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效率,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跟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那么就能够同时为农业生产人员和经营人员快速提供信息。众所周知,现在面对的市场环境是随时都会变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竞争,只有把握好市场环境中的信息,才能游刃有余地去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第二,节省农业流通成本。通过搭建网络交易平台,交易程序由烦琐变为简单,农产品的流通也随之加快。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获取和学习更加便利,最终新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能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2.4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得到提升。在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时,“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科学化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依托互联网平台,农民可以学会更多的经营和管理知识,乃至获取信息知识的速度也会加快。而且,他们还能够不断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把更多更好的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提升他们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互联网+农业”的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策略

诚然,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调研发现,已经有多个省份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我们应当侧重于如何改进产业发展思路,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数据,以及紧密结合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升级得到带动,农民更加富裕。主要创新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互联网+”发展高效农业。众所周知,在转变农业经济方式的过程中,高效是其中一个凸显的特征。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开发,农业产业链延长,农业分工更加细化,农业门类增加。依托互联网智能化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农业经济发展更加高效。第二,借助“互联网+”发展精细农业。在精细农业中,空间信息技术得到利用。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与环境层面的效益得到提升。目前,就我国而言,可以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比如GPS、RS等技术。运用这些技术,可实现精准播种、施肥,乃至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借助“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最近几年,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如火如荼地建设。其中,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京东商城和淘宝电商平台力争打造规模化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它们建立直销网络模式,促进了专业化网络销售平台的发展。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平台,农产品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客户面前;其次,通过云端网络技术,农产品信息和质量得到监控,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生产经营者,为决策人员提供参考。

4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农业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应当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尽早实现。

作者:许金 单位:法库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1]黄艳红,陈梦倩.浅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商,2015(38).

[2]徐珍玉.“物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J].上海信息化,2015(6).

[3]李丙金.“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6):134-135.

[4]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5]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

[6]汪勇,张蓉.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迁[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1):135-136.

篇6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英德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英德提出要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现代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城乡环境宜居化、区域合作多元化”为战略抓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走廊、构建生态家园四个环节,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养老养生、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绿色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实现率先跨越发展,为走绿色发展之路作出示范。

推动产业集聚 营建生态园区

英德是清远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一直以来,英德在确立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发展战略时均立足于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打造“广清一体化”方面,英德提出要立足清远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成为“广清一体化”和清远加快融入珠三角的纵深腹地。

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曾强调,工业始终是英德的主业,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园。事实上,英德也依托现有的三大工业园(清远华侨工业园、英红园、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工业突破、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5年,英德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68亿元,增长11.8%。清华园、英红园成功申报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三大园区新增动工项目19个,试投产项目13个,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2.1%。

今年,着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仍排在英德市经济发展重点工作之首。英德市围绕“三大抓手”加快振兴发展,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清华园、英红园回归市直管,并抓住省级产业集聚区成功申报的机遇,积极推进英红园并入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简称“两德”合作区),借力发展。今年上半年,英德市实现生产总值114.46亿元,同比增长7.0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4亿元,增长13.2%。清华园、“两德”合作区两大重点园区(产业集聚区)新引进项目5个,合同投资额4.56亿元;新增动工项目12个,10个项目建成投试产;实现工业增加值13.75亿元。

英德以园城同建、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统筹园区与所在镇的市政、公共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发展高水平教育、优质医疗保健等高端服务机构,增强园区对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园区营建成为“宜工、宜商、宜居、宜乐”的现代生态产业新城。

抓好重点项目 培育绿色产业

“重点项目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客体,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汪耿东书记强调。

近年来,英德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重点项目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趋明显。

去年10月,神华国华清远电厂在英德市沙口镇举行2台100万千瓦机组新建工程开工仪式。该项目一期工程将建设2台100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工程投资额为89.76亿元,计划于2018年实现双机投产,年均纳税可达6.78亿元。同年,汕昆高速英德段控制性工程金门隧道动工建设、省道348线英德仓辆帕段改建工程完成投资7500万元、国道106线改造工程完成……英德市重点项目建设在2015年取得不少新成果,全市91项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91.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9.2%,其中37项清远市(含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1%。

据《英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明确指出,“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是2016年英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七大主要任务之一。今年,全市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0项,总投资80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亿元。

其中,英德还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进智慧家居、新材料、先进装备、高端旅游、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稳步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绿色转型。据了解,在今年计划投资的80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38项现代产业工程和5项生态旅游工程,而38项现代产业工程中,以“新材料”字眼命名的公司和项目就有11项。

实施精品战略 建设智慧旅游

近年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全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的兴旺、京广高德西站的开通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也为英德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英德立足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山水为骨架、生态为主题、地质为特色,做足“山水、乡村、休闲”的大旅游文章。

2015年,英德市启动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北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英西峰林旅游产业集聚区规划4项规划,构建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养生养老休闲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其他特色旅游为补充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同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0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6亿元,分别增长28.7%和32.1%,并荣获了“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称号。

英德市长黄镇生表示,要树立大旅游发展意识,推动英德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紧抓实施“广清一体化”和“广清对口帮扶”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全方位的合作联动,为投资商提供优惠、便利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的旅游重点项目在英德落户。英德积极整合全市优质旅游资源,统筹规划,规模化连片开发,以实现旅游发展规模效益,打造北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石门台生态休闲旅游区、英西峰林旅游产业集聚区。

为推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商贸物流业等产业的有机融合,英德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医疗旅游的同时,加快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积极主动与阿里巴巴、携程网、腾讯微信通等电商巨头和OTO企业开展合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差异性营销推广,促进英德智慧旅游建设。

农业创新发展 农村电商果硕

英德资源丰富,历来有中国红茶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黑皮冬瓜之乡、中国黑皮果蔗之乡等美誉。近年来,英德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应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同时,英德还特别注重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构建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的粮食、蔬菜、肉类、水产等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等专业示范园区和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相结合的综合示范园区。

此外,英德积极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适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同时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的精细化程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

为实现特色产业、实体经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对接,英德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扶持农村个体经营户通过互联网二次创业,打造农业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电商经济。

2015年,英德正式“联姻”阿里巴巴集团、全市50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开业、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清远市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峰会和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场会先后在英德召开……

据统计,2015年,英德市50个村级服务站总交易量95131单、总交易额为1114.77万元,排在全省前列;以“即送网”网上超市为代表的各电商项目全年销售额8000多万元;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获广东省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获广东省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等。短短一年,英德农村电商结出累累硕果。

今年初,英德市农村电商再传“喜讯”:英德获得省级广货网上行专项资金支持共154万元。为全面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伐善步伐,英德还将制定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完善相关物流快递体系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涉农综合服务平台与村级服务站的整合,实现商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畅通。

篇7

关键词:旅游;新业态;江苏;特点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913X(2016)09-0169-04

一、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特点

江苏国民出国门旅游的同时,外国游客也不断进入江苏旅游,实现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双向国际化。目前,江苏国民出境旅游势头高涨,亚洲短线及欧美洲的长线都有持续上涨的趋势;同时江苏省政府也主导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国际旅游资源,升级旅游设备,培养外语人才,赴海外参加旅游推介会,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一)走出国门去旅游

江苏省人民出境游已经成为平常事,据省旅游局统计数据得知,截至2014年10月底,江苏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人数达到124.7万,全年超145万人次,江苏旅行社组织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分布是:亚洲占87.3%,其澳台占50.9%;欧洲占9.3%;非洲占0.3%;美洲占1.4%;大洋洲占1.7%。出境旅游目的地排名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泰国、日本、新加坡、法国和马来西亚。2014年赴韩国、日本游客增幅最大,均超过100%。2015年赴泰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江苏游客均以超过100%的比例上涨。

(二)走向世界旅游舞台

培养江苏旅游品牌:一是江苏省“畅游江苏”国际品牌走向世界。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旅游形象,扩大“畅游江苏”品牌国际影响力,2015年江苏省旅游局委托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古之奇迹今之传奇:中国大运河”纪录片,面向欧美主要国家宣传推广江苏省运河旅游资源;二是国际慢城彰显国际旅游品牌。高淳县桠溪镇于2010年12月在苏格兰举办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慢城”。慢城金花旅游节每年一度,已举办七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慢城“国际、绿色、参与、时尚”的特色,既有传统经典民俗活动的延续传承,也有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活动创意。三是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参与国际奖项评选。江苏省在有关国家及香港地区设立“江苏旅游推广中心”,积极参加2014年香港旅游推介会,签订12个重点项目;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主动参与长江旅游推广联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广联盟的各项推广活动。举办2015“江苏台湾灯会”交流活动和苏台美食嘉年华。2014年中国盐城・西班牙马德里旅游项目推介会举行,盐城市与西班牙诚信基金会签署了互送客源协议;盐城市旅游推介团赴韩开展了包括“美丽盐城与您相约”盐城旅游图片展、盐城旅游特色商品暨美食展、盐韩旅游文化交流、盐城旅游(韩国)推介说明会在内的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各具特色的市场化推介宣传活动、积极创新地推进机制,让盐城有机会、有实力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面前。盐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从苏南到苏北实现全面国际化。

(三)打通国际旅游通道

江苏省目前从苏南至苏北国际航线丰富,数量充沛,实现澳洲、欧洲、美洲、亚洲空中版图全覆盖。南京禄口机场为江苏游客走出国门,迎海外游客进入江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禄口机场现开通南京至美洲、欧洲、澳洲等多地的直飞航班,有客、货运航线通航国内、国际约八十个大中城市,国际包机及航班每周二百多班,定期国际客运航班主要通航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新加坡、泰国曼谷、韩国首尔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北等6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16个城市,客运包机通达马尔代夫、曼谷、普吉等东南亚旅游城市,定期货运航班通航台北。境外25家航空公司已在南京禄口机场运营航班或包机。2015年南京开通到美国洛杉矶首条直飞航线,加密由泰国酷鸟航空南京到曼谷航线,2015年常州机场开通直飞老挝航线,该航线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国内与老挝之间的航空市场,促进苏南地区与老挝之间的旅游、经贸往来,便民出行。此外,苏北盐城有航线直飞首尔,中国台北、高雄。

(四)优惠政策迎海外游客

江苏省的入境旅游发展较早、水平较高,入境旅游人次数和外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并稳定持续上涨。对外国游客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为5A级旅游景区,如苏州园林、南京中山陵、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镇江金山寺等,以上景区(点)所在城市每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也较多。从各大洲入境游人次来看,2013年江苏省累计接待亚洲人为102.8万人次,占外国人的53.1%,足以说明亚洲是江苏省入境游主要客源市场,其中日本、韩国是入境旅游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外国人停留江苏旅游,南京禄口机场口岸对51个国家的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免签期间,活动范围限于江苏行政区域内,该51个国家是江苏入境游市场重要的近程、中远程客源,这一政策将对江苏入境游市场产生重大利好。江苏省旅游政务部门正在打造专项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如南京古都游、南京明城墙游,倾力推出“南京一扬州―镇江”三日精品旅游线路。多语种江苏旅游宣传资料将在多个国际友好城市投放。

(五)打造世界级旅游资源

江苏省不仅有国内顶尖的旅游资源,还有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三项:苏州园林、明孝陵、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项目,大运河江苏段仍是黄金水道,年运输量超过10条铁路的运输量。大运河遗产中江苏列入申遗点段的河道6段、历史遗存22处,比重为40%,承担大运河申遗最重的任务。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一座座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留下杰出的建筑精品,苏州盘门最初由伍子胥所建,是我国古代水陆并联式城门的杰出范例;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代,为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成为中国古桥的代表性精品;无锡旧城南门外形成以运河为轴、清名桥为中心的繁华街区,呈现长达1.6公里的“水弄堂”奇观,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景观。大运河项目中扬州遗产点最多,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2009年扬州率先实施保护规划,成为各地运河保护楷模;积极牵头沿线35个城市联合申遗,扬州为大运河申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2011年率先建设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等手段,给大运河守护装上“电子眼”,对影响运河遗产价值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测;并以统一的接口、指标体系延用到大运河沿线31个遗产点(区),实现大运河遗产全线的监测预警。此外还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古琴、昆曲、云锦织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传统桑蚕丝织工艺、中国剪纸、端午节、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二、江苏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

(一)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企业

一是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南京河西新城、苏州工业园区、盐城市城南新区、昆山市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市张浦镇被列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江苏省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新增10个城市(区、县、镇)。二是旅游企业响应智慧旅游号召。2014年在9月23日常州召开的江苏省智慧旅游推进会上,为高度认可并激励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在智慧旅游研究和建设方面工作,江苏省旅游局将中国电信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南京基地、江苏有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被评选为首批11家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基地。其中江苏有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起建立并运营全国首家专业研究旅游信息化的智旅动力网站;是国家旅游局《旅游目的地信息分类与描述标准》起草编制单位;编著出版《智慧旅游一旅游信息化大趋势》;先后参与制订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宁夏自治区、苏州市、宿迁市、镇江市、淮安市、徐州市、余姚市、威海市等省市的智慧旅游规划和实施方案;2014年山东省旅游局海外营销联合中标单位;参与编撰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智慧旅游实践与探索》。在促进智慧旅游推广与教育培训方面,有客科技公司通过坚持不懈的多年努力,成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主办单位,先后在国内各地举办13届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为江苏和全国各地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培训多达4万人次的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在智慧旅游专业机构建设和工作方向上,有客科技公司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与服务机制。此外,江苏省大力推进同程旅游网“畅游江苏”展示馆和途牛“畅游江苏”旗舰店上线运营。

(二)推出智慧旅游卡,实现一卡游遍江苏

2014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江苏省旅游局在全省各地陆续发行面向全国游客的江苏智慧旅游卡。持卡人凭这张多功能旅游芯片卡,可在省内包括旅游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超市和休闲场所等江苏智慧旅游卡特约商户直接POS机消费,享受便捷、优质和约定的折扣优惠服务。针对自驾游的持卡人,该卡还可以令其享受南京所有停车场优惠刷卡并叠加高速公路ETC过关优惠政策。该卡相关旅游线路主要覆盖省内1日、2日短线游和部分旅游商户,业务覆盖全省范围,包括80%的省内热门景区和境内外旅游线路,真正将智慧旅游落到了实处。

(三)举办智慧旅游营销会,倡导使用“三微一端”建设智慧旅游

2015江苏智慧旅游微营销培训会在镇江举行,江苏省、各地市旅游局领导、旅游行业专家学者、省内5A、4A级景区营销负责人等近四百人出席会议,参加培训并共同探讨江苏智慧旅游发展新方向,会议主要围绕“旅游景区WIFI覆盖及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旅游营销”、“微博微信双平台上的旅游运营推广”以及“蚂蜂窝旅游攻略推广”等话题,运用新鲜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提出对江苏省各市及下一阶段互联网+旅游特别是全省旅游系统3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建设的意见,并对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新媒体终端,加强全省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加强旅游电子商务的运用等提出要求。目前,微信公众号在13个市级旅游部门全面推开,全省18个5A景区拥用21个微信公众号,部分景区还开通了服务号。江苏省旅游局着力提升全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已将无线Wifi免费服务纳入四个专项行动之一,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实现全省4A以上景区,及4星以上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覆盖100%;其次,加快建设“畅游江苏”网群,完成江苏旅游资讯网13个省辖市频道和7个重点县(市、区)频道建设;最后,开发“畅游江苏”导游手机客户端系统,运营“畅游江苏”官方微信服务号,启动江苏旅游客情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建设。

三、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特点

(一)普及带薪假期政策,奠定全民享受旅游的时间基础

江苏将职工带薪年假纳入地方考核,通过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以此来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这为全民旅游提供了时间基础,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开黄金周、小长假的高峰出游,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最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全民共建旅游

江苏省为经济发达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江苏省乡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依托城市周边地缘优势、围绕山水名胜、展示江南文化、重现农事活动,将特色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发展的格局。江苏的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已具规模;整体经营效益明显提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长;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明显;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到2014年底,江苏省各类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市星级乡村旅游点及综合示范区、农家乐的村居等可接待游客的床位数已超16万张,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2亿人次,全省各类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为505.48亿元。乡村旅游凸显了乡村田园风光观光旅游与名特优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消费体验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江苏省农业结构调优化整和现代农业发展高效实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带动本地就业作用明显,乡村旅游的发展,较好地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已达26.4253万人,同比增加10.8%,其中,本地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同比增12.3%,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4.5%。全省乡村旅游经营农户数已达31588户,增长15.50%。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明显,涉旅农民年收入高于普通农户25%以上。全国、省级、市级星级单位、特色景观名镇村、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等各类乡村旅游镇村的建成,促进了全省农村、山水田林路的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和配套,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的改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015年江苏省围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的目标,启动“旅游强县、旅游强镇”评价体系制定工作,积极稳妥开展试点;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全省和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做到有序、科学合理发展;要加大投入,多元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等多方投入、农民自愿”的原则,广泛吸引资金;多种方式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三)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全民轻松旅游

2016年江苏省将建立6大省级游客集散中心,加快提升基础公共服务,让每一位来到江苏的游客都能“顺畅、舒畅、欢畅”。江苏省政府重点建设环太湖、沿大运河、黄河故道风景路,优先建设旅游景区、度假区连接道路。以高淳国际慢城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苏州古城等城市特色旅游街区、镇江句容等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加快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此外,还将在南京、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徐州等城市建立省级游客集散中心,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立体式全覆盖承运体系。高速公路服务区、水上服务区都要承担旅游服务功能,将通往重要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设置范围。

(四)援助伊犁旅游,实现互利共荣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发展自身同时,不忘旅游欠发达地区,从硬件、软件双方面帮助伊犁旅游发展,为实现全国旅游大众化发展贡献力量。二十年的援疆情把江苏与“塞外江南”伊犁紧紧相连,促进了自治州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苏伊两地双向互赢。2008年,新疆伊犁州官方旅游网正式开通运行;2009年,伊犁州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开放;2014年,江苏与伊犁州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商诸多事宜并逐一实施。2015年江苏开通首趟伊犁旅游专列(南通一伊犁),千余名游客参与由伊犁州党委、政府和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举办的“以旅为桥促交流,苏伊交融一家亲”的活动。以此为起点,江苏还将陆续有13趟旅游专列开进伊犁,预计游客达九千多人次。江苏旅游援疆干部在疆期间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江苏省企业投资当地旅游生态景区建设项目累计7500万元,2005年起江苏省内旅行社向新疆输送游客累计约十万人次,江苏省青旅等主要旅行商在旅游旺季合作开通新疆旅游包机业务,每周三班一直持续到2008年。江苏省借鉴沿海地区发展旅游的好办法,为伊犁旅游发展出主意、积极建言献策。江苏省旅游局还充分发挥省内旅游院校智囊的作用,以高级研修班、专业研讨座谈会、职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形式,先后为伊犁旅游行业提供了近千人次的培训,内容涉及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景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项目策划与开发、旅游饭店创新管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有力推动了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面向新疆旅游行业干部员工和高考落榜生招收“1+2”大专学历班,为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档升级创造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江苏与伊犁的旅游合作将更趋紧密,一方面将继续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院校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向交流活动,定期带领省内有影响力的媒体赴新开展采风宣传;另一方面将着力培育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重推丝绸之路和世界遗产之旅精品旅游线。

四、江苏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特点。

(一)发展旅游新业态

江苏省在加强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细化旅游需求,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休闲度假产品,推进一批填补江苏省旅游产品空白的项目,推进工业旅游、医疗养生、文化演艺、体育科普、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取得新突破,尤其是推动文化演艺、低空飞行、邮轮游艇、医疗旅游、体育旅游、夜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二)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强化旅游富民思想,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推进乡村旅游升级,突出江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魅力乡村;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和发展引导,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业态的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支持各地办好乡村旅游节,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举办乡村美食大赛;继续开展“畅游江苏、美丽乡村”重点网络媒体乡村游记者采访活动,利用媒体推广江苏乡村旅游。

(三)与金融行业深度合作

农行江苏省分行将通过扩大代款规模、提供多种贷款服务、开发专项贷款服务、研边旅游融资产品等方式,构建全方位江苏旅游投资服务体系;积极与省、市旅游平台公司、发展前景点公司开展合作;三年间,将向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包含意向性融资额度150亿元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支持。

(四)大力打造自驾游产业

江苏省重点推进全省自驾游、落地自驾、房车营地建设。2015年江苏将扩大“畅游江苏卡”的发行与消费,实现旅游全要素的刷卡无障碍;落地自驾项目在徐州试点后又在苏州升级,南京、镇江、无锡、常州、宜兴等地都将设立落地自驾游实体服务店,“高铁+租车自由行”的旅行方式在江苏有望成为旅游“新常态”。

篇8

陈国斌是一名毕业于中央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2001级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的学员,42岁的陈国斌曾打过工、摆过地摊,养过蜂,收入还算不错。但他认为在阿力玛里土地上劳作才更有作为。

2001年,六十一团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当时很多职工对葡萄前景不看好,宁愿放土地不管也不肯种。陈国斌通过市场调研,认准葡萄会变成“珍珠”,他大胆承包了500亩土地,在地里全部种上葡萄,并聘请园艺专家历夫伦任长期技术顾问。葡萄挂果后,亩产值达4000元。随后,他又建起了16个葡萄育苗暖棚,葡萄苗销售旺季时,他日收入2万元,一个春季16个暖棚就纯挣60万元。他还陆续投资100万兴建了一座面积600多立方米的现代化全自动恒温保鲜库,实现了葡萄的保鲜贮藏和反季节销售。他种植的鲜食葡萄远销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

陈国斌每日必看中外新闻、阅读各类报刊,并喜好广泛结交客商,南下北上调研市场,因此眼界越来越开阔。2006年,他把自己的经营模式重新做了个定位,由以往的盯着园子搞种植变为瞅准市场多方营销,将自己种植的500亩葡萄园由主业降为副业,将主要精力用在招商引资建工厂,投身物流做经纪,搞活冷库赚租金上来。2006年秋天,他从八十三团、八十九团、九十团等地大量收购葡萄运往广州,收购价格高出这些团场往年市场平均价。仅一个多月,1600吨优质葡萄就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广州,不仅让农五师的葡萄种植户们尽享增收的喜悦,他也从中净赚了10余万元。他还利用地处霍尔果斯口岸的地缘优势,分季节将6个冷库全部出租。夏末,他的冷库堆满了鲜桃;初秋,鲜食葡萄大量入库;从入冬到春末,冷库贮藏苹果和梨。一年下来,6个冷库可以为他赚回近20万元。

陈国斌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伊犁地区葡萄种植面积达7万亩,每亩按产商品果800公斤计算,亩需包装箱1100只,但目前当地还没有一家正规的保鲜包装生产厂家。陈国斌找到了广东客商张坚强,两人不谋而合,决定合作建厂。2006年7月12日,由陈国斌引资400万元兴建的旺发贸易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开业,这一消息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各地客商当天就争相签订订单。因为是伊犁地区独家生产,加之质量过硬,产品供不应求。

陈国斌去内地考察,发现内地专业育苗基地育出的葡萄苗多为一级品,成本低、成活率高,在疆内非常畅销。他从内地购回50万株优质葡萄苗运到疆内销售。每年可以销售苗木20万株,每年可轻松获利15万元。

至此,陈国斌经营的葡萄园走上了引种、育苗、种植、贮藏、包装、销售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为推动团场林果业规模化、优质化和高效化发展,2008年,六十一团决定建立优质果品苗木基地,团领导请陈国斌让出一些地。陈国斌当即答应,将准备更新品种的100亩酿酒葡萄经营地让出来。

2009年,团领导又找到陈国斌,让他将一些酿酒葡萄地让出来,给少数民族贫困户种植,并承诺给他一定的补偿。陈国斌爽快地答应,和妻子商量后,将正值盛果期的经营地280亩酿酒葡萄、准备更新品种的100亩经营地、地边的24间房屋及投资10万元自打的机井全部让出来,并义务指导少数民族职工种葡萄。

“每年白白把80多万元让给别人,这人是不是钱多昏了头?”一些人对陈国斌的做法不理解。而陈国斌却说:“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比我个人富裕意义更大!”

2010年,让出大片葡萄园的陈国斌依然没有闲着,赴外省考察,与浙江客商共同投资2500万元在阿力玛里建起了葡萄榨汁厂,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既解决了加工问题,又为本地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这也使他的年收入突破了400万元。

篇9

[关键词] 四在农家 乡村旅游 促进 发展

“四在农家”是遵义市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的社会主义新农建设模式,其创建活动得到中央文明办和贵州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6个省(市)和我省所有州、市(地)的许多农村都在学习借鉴“四在农家”,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简称“富学乐美”。其内涵十分丰富:“富在农家”,就是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乐在农家”,就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美在农家”,就是以人为本,把心灵美、生态美、环境美结合起来,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其中,“富”是基础,“学”是条件,“乐”是动力,“美”是目标。

一、“四在农家”的形成与发展

1.“四在农家”的形成

“四在农家”源于遵义余庆县。2001年初,贫穷落后的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的村民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现状,成立柑桔协会,学习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规模种植红金桔增收致富,进而硬化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善人居环境,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家庭美德,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爱国守法、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使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余庆县把罗家坡和大屯村民组的经验总结归纳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示范推广。这就是“四在农家”的雏型。

2.“四在农家”的发展

2002年初,“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遵义市各地开始试点。2003年,遵义市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组开展了“四在农家”的创建工作。2004年,遵义市在全市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使覆盖面达80%,受惠农民达85%,标志着“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由试点示范转入连片创建、整体推进阶段。目前,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已达45万余户,硬化通村、通组、连户路1590多公里,180多万人口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35%左右,覆盖1300个乡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条件改善,传统美德正蔚然成风,科技、文化、体育等各具特色活动蓬勃开展。

二、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再加以它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对资源和环境破坏小, 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 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地农民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资源的保护, 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四在农家”活动推向深入。

2.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资本积累少,缺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资金,严重影响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四在农家”所形成的清新整洁的村野环境、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和村民传统而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成果,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的方式开展,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为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的同时,也将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

3.为农村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强调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核心吸引力。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以祭祀、建筑、农事、节庆等多种多样形态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乡村旅游可以让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精神财富得到传播和发扬,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恢复、保护和弘扬。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在“四在农家”建设中,集中兴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增加了当地居民保护自己传统文化及其依存环境的积极性。

4.实现旅游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四在农家”创建模式,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抓住“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这个有效载体,捆绑使用“四在农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着力开展“四在农家”,打造城郊型、小康型、生态型、自然村寨型等一批中高档乡村旅游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并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当地就业途径,使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农产品就地消费,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四在农家”求富的首要目标。

三、“四在农家”构建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居住环境改善为旅游发展提供可依托空间

“四在农家”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引导村民自觉改善居住环境,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定位村庄功能,严格编制规划,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将乡村公路建设、房屋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考虑,实现村容寨貌清新、整体环境优美、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经过整治与建设,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宽度60公分~80公分的连户硬化路面,连接50%以上的村民组的通村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依托的空间。

2.特色产业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在农家”活动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以茶叶、竹业、果业等特色产业为支撑,集中发展“特色、规模、品牌、生态、效益”农业,涌现出凤冈县土溪坝、余庆县白泥镇具木冲、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白鹤园等一批不同产业的示范点。遵义市东部的凤冈县田坝村,昔日是干旱频繁的贫困村,在“四在农家”活动中,建设了1.5万亩茶园,并在其中插花似的修建了新式农舍376户,形成了采春茶、品香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仅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

3.乡村旅游示范点初见成效

“四在农家”在其创建点中选择开发条件优越乡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的示范与探索,并采取实地参观学习、理论培训等形式予以提升。2006年,桐梓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集中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漂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2万人,长住客人达6000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400万元,覆盖5万多农户的256个“四在农家”创建点,正在成为吸引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乐园。2007年6月,又有近6万重庆人陆续来到桐梓县的农村山庄避暑旅游,乡村旅游呈现一遍欣欣向荣的景象。

4.观念更新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农家”尤其是“学在农家长智慧”活动,以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宣传栏、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修建,以及专业学术讲座、职业道德与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更新群众思想观念,实现信息共享,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功能配套、管理到位、服务规范的接待点。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以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集中兴建总规划面积8.5万平方米,房屋占地2.7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户居住,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

5.初步形成众多的特色文化村

桐梓、红花岗等地的“四在农家”乡村创建点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变化的“文化墙”、“美术街”、“诗词碑”和“格言牌”等,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形成了特色独具的文化乡村。至今,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四在农家”特色文化村不断涌现,如余庆县黄金榜村新建152户黔北新民居、57户农家旅馆、农民餐饮、农产品销售点及4个文化表演队,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又如余庆县金橘园、湄潭县龙凤村、仁怀市上坪村、红花岗区文武村、正安县新州镇尹珍大道一条街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瞬时即用的资源。

四、以“四在农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1.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本着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建筑风貌,以及环境保护,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用以指导乡村旅游建设。力求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四在农家”创建点上拓展乡村旅游。具体依托遵崇高速公路等覆盖面大、纵贯全境的公路、铁路网来打造旅游线路,在基础条件好、群众强烈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规划旅游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然后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就需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切实保护好还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和乡村旅游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建立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

现有的“四在农家”旅游点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而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又无权过问,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解决。由于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故应建立一个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以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的问题,杜绝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3.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更多的客源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旅游活动的进行创造了条件和方便,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宣传,销售,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处于旅游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它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旅游者需求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旅游者达成旅游目的的中介;第二,从旅游目的地供给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显而易见,旅行社是拓展旅游市场的急先锋。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要想不仅仅局限于重庆、四川这两个市场,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源量,实现有规模地发展,就一定要与旅行社合作,进一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适当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它不仅具有生产、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旅游、教育、医疗和生态功能。它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农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顺应了“四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而今,“四在农家”已使烤烟、茶叶、生猪、蔬菜、水果、药材、竹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四在农家”活动把追求富裕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在这些“四在农家”成果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能给传统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更有利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5.培训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只有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游客需求的能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才能使游客得到最佳的旅游体验。而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的智慧,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不可忽缺的。因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界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建成重庆人的避暑胜地

遵义与我国著名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毗邻,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春暖风和,盛夏热而不酷,冬无严寒。再加以黔渝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特别是遵崇高速公路使重庆进入遵义仅2小时,让重庆游客出行更便捷。而“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通村连户路建设,使乡村旅游景点通达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最后,“四在农家”的生活设施工程使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这些对于酷暑盛夏日均气温高达40℃以上的重庆人极具诱惑力。2006年盛夏,就有3000多重庆人陆续来到遵义桐梓县大娄山脚下的乡村租房避暑。2007年五一期间,到桐梓县旅游的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人数达到4541人,使往年无人问津的有限乡村旅馆供不应求。故只要以“四在农家”创建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原则,突出休闲避暑的主题,夯实基础,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创立品牌,建设遵义为避暑胜地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跃平汪志球:建设新农村: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气象[N].人民日报,2006-02-06

篇10

绿色杏花岭

荒丘裸岭,黄土漫天。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曾经是严重制约东山地区发展和太原市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建设绿色东山、宜居东山、富裕东山,是杏花岭区人民共同的梦想。

2010年,一场大规模、高标准的生态建设攻坚战在东山地区打响了。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杏花岭区已在东山地区完成长沟、牛驼寨、杨家峪、榆林坪四大重点片区绿化,累计新造林6.2万余亩,提档绿化3万亩,种植各类苗木605万株。曾经的山庄头垃圾填埋场,已变成风景宜人的森林公园;东坪垃圾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正在实施。东山地区从南到北的一条绿色长廊已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区林木绿化率由三年前的23%提高到33%。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委书记魏民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省、市“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战略部署,杏花岭区将东山生态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变。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杏花岭区初步打造出种苗研发、高档盆花种植、苗木培育和花卉种养交易四大基地,以花卉苗木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农业产业框架基本形成。至“十二五”末,全区花卉苗木产业产值将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提前实现翻番,使东山绿得更有内涵、更有希望、更有创造力。

现在的东山,对当地38个行政村的农民朋友而言,已成为一个蕴含着绿色财富的美丽家园;对杏花岭区63万人民而言,已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摇篮;对省城420万人民而言,已成为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杏花岭区在太原建设“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宜居杏花岭

杏花岭区是山西省城太原市的旧城区,老建筑多,老街巷多,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多。2010年,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小街巷集中连片改造作为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提升城区品位的重点。杏花岭区委书记魏民说,到目前为止,该区已累计完成了9个片区的综合整治。仅在2012年,就实施了坝陵北街、同乐苑等5个片区的综合改造,涉及小街小巷57条,惠及居民8.8万人。以现代化为基干,特色化为神韵,人性化为根本,这些片区现在已全部成为环境优美、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精品街区,受到了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艰难而富有争议的工程,但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居环境和居民群众住房条件的有效途径。当前,杏花岭区迎晖苑、路景苑等18个棚户区和七府坟、小枣沟等6个城中村改造正在加快推进。2011年,剪子湾村在全市35个城中村改造中率先完成整村搬迁,村民全部喜迁新居,新村建设正在进行。大东关街104号院棚户区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动迁工作;一年之后,回迁楼主体封顶,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杏花岭速度”。

社区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基层阵地。近年来,杏花岭区按照“环境一流、设施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标准,完成了10个精品社区和35个标准化社区建设。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强化了社区的基本服务功能,更为开展各具特色的便民服务创造了条件。同时,杏花岭区把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初步构建起“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管理”的组织体系,社会服务管理正向着精细化、信息化和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和谐杏花岭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杏花岭区积极推进“百校兴学”和校舍、校园安全工程,区实验小学、第一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五一路小学、新建路小学、后小河小学改扩建工程全部完成。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名列全省第一。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将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提前完成。各项社会事业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使全区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小事就是做大事”,这是杏花岭区秉持的理念。杏花岭区委书记魏民讲到,在民生问题上,他们通过解决群众的一件件小问题,换来了全区社会更加和谐的大效果。针对困难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困难家庭多、矛盾纠纷多的区情实际,杏花岭区启动了“访贫问寒送温暖,排查矛盾大接访”活动,副科以上干部全部参与其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排查化解矛盾。活动开展三年多来,已救助困难群众2万余人,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领导干部“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中,全区26名市管干部全部深入到社区、农村,深入到百姓中,短短两个月时间,提出124条促进当地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化解了24个问题,走访慰问困难家庭106户,为基层、为群众解决了66个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