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两种模式在备课过程中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案主要是演示文稿、视频等电子文件,这种可视化的教案综合了图片以及声音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量。传统教学的教案主要是纸质版的经过教师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内容的框架,只对教师是可见的,而学生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来学习。教案中涉及的内容一般也都是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难免单一晦涩,容易使学生感觉乏味。
二、两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为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并辅之以黑板进行讲授。可视化的课件集各种数据模型以及模拟过程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对一些教学设备难以模拟的情景进行模拟,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电教媒体的直观刺激下,学生浮想联翩,萌发说的冲动,从而在理解的情况下,达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下,教师省去了很多课堂板书,但是一些学生却因为专注于抄写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而忽略了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只是匆匆忙忙记录笔记,而很多课程难点却被隐藏了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的关注焦点在老师的身上,教师通过语言以及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是一个整体的交互式的过程。教师会随时在黑板上记录难懂的部分并进行解释以增进学生的理解,但是这种课堂形式效率不高,很多时间浪费在了板书上。
三、两种模式在课间休息中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因为有多媒体的辅助使教师可以在课间为学生营造一些轻松欢快的氛围。很多教师选择在课间休息时间为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曲,或者一些短小的搞笑视频,缓解一下学生上课紧张的氛围。但这种形式的课间,少了老师和学生接触以及交流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间休息时间很多学生会选择请教教师一些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难点,或者和教师进行一些交流谈话,拉近师生关系。但对于那些不善提问或者交流的学生来说,课间休息只是停止那种上课的气氛而已。
篇2
关键词:概率统计;毕博平台;模块;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O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65-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简称概率统计,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数学分支,也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率统计运用广泛,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所以它是高等院校大部分专业必修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课之一。如何教好和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针对这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的特点,结合我校引入的毕博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对毕博平台的建设和利用,使得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笔者谈几点体会如下。
一、引入案例式教学
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随机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类现象。所以相对于其他数学课程而言,概率统计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案例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比如,我们讲期望的时候,可以引入“赌金分配问题”――1651年夏天,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帕斯卡在一次旅途中偶遇贵族公子梅累,梅累提出关于他的赌局的赌金分配:“梅累和赌友投掷一枚骰子,各押32枚金币,约定如果梅累先掷出3次6点或者赌友先掷出3次4点就赢了对方,当赌局进行梅累已经掷出2次6点,赌友已经掷出1次4点时,梅累被国王召见,赌局不得不中止,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赌金64枚金币如何分配?”又比如,在讲贝叶斯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案例:“顾客在某超市买了一瓶变质饮品喝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疑为食物中毒),结果该顾客被送往医院急救才脱险,但花费医药费一万元,该顾客要求超市赔偿医药费,超市又要追究三家供货商的责任。已知超市从甲乙丙三家供货商进货的比例分别为35%、40%、25%,且各供货商的次品率分别为2%、1%、3%,由于顾客不小心将饮品外包装弄花,无法辨识此饮品来自哪家供货商,如果超市想让三家供货商共同支付医疗费,请问甲乙丙各自支付多少医疗费用才合适?”诸如此类的案例问题,我们在毕博平台上专门建立了案例模块,举出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可以借助于毕博平台的讨论版块,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的模式是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所不可及的。学生们通过自己讨论,获求解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数学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二、借助电子教案模块
如果说案例模块的建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借助于毕博平台上的电子教案模块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在毕博平台上,我们一方面将课程的所有课件放置在电子教案这个模块,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预习,能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事先有了解,课堂上能更有针对性地听课。另一方面,我们将概率统计中一些比较经典的试验以动画的形式也放置在这个模块,比如:对应于几何概率的蒲丰投针试验,对应于中心极限定理的高尔顿钉板试验,对应于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的关系的二项分布逼近泊松分布,等等,这些试验由于课时的原因,不可能详细地在课堂上演示,所以借助于这个平台体现,弥补了不能详细展示这一缺憾,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这些现象,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从现象去挖掘本质,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借助于数学软件模块
在毕博平台上,我们建立了数学软件模块。在这个模块里,我们主要提供了SPSS软件。SPSS软件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之一。它功能强大,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很多相关问题,把我们从繁冗的数据计算中解放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体育课上记录14名学生乒乓球得分的数据,男生女生各7名,他们的得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比较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男女得分时的明显差别。
1.建立数据文件,数据文件中有筛霰淞浚变量“得分”记录学生成绩,变量“性别”记录学生性别,其中1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
2.选择检验对话框,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进入“独立样本T检验”主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选择变量“得分”,将其移入“检验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性别”,将其移入“分组变量”列表框,并且单击“定义组”,在弹出的“定义组”对话框中“组1”“组2”文本框中分别输入“1”和“2”,单击“继续:按钮,返回主对话框。
3.单击“确定”,得出结果。
由此表可以看出,男生的平均成绩为82.7143,女生的平均成绩为76.8571,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四、习题模块
学习数学,看得再多也不如动手练练。在毕博平台上,我们建立了习题模块。在这个模块里,我们有一些针对于不同层次同学需求的相关的自测题。比如,对于一般要求的学生,我们有课后习题及相关答案;针对中等要求的学生,我们有我校过去十年的概率统计期末考试的真题及答案;针对更高要求的学生,我们有考研试题中的概率统计的相关例题与答案。所以这个模块的建立模式,完全是依据同学们自身的需求而建立,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五、论坛交流模块
在毕博平台上,我们建立了这门课程的论坛交流模块。在此模块中,我们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探讨,比如:不可能事件与小概率事件,二项分布与指数分布,等等。通过论坛的讨论与交流,让大家对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再者,在此模块中,我们同样引入一些案例,让大家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弄清楚问题的本身,也能将我们所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应该说,论坛交流这个平台给大家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更贴近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总而言之,毕博平台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由传统单一的“老师传授,自己看书”方式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多,但是往往资源和工具相对会比较零散。我们建立的概率统计的毕博平台,正是将这个这些零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节省大家寻找资源的时间和精力,让大家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概率统计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全新.《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18-21.
[3]李建军,刘力维.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3,39(2):118-120.
[4]祁蕾茜.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概率统计教学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132-133.
Discussion on Teaching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Based on BlackBoard
YIN Ling,ZHOU Mu-liang
(Higher Mathematics Staff Room,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Guangdong 523808,China)
篇3
关键词:数据挖掘;统计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TP31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Comparison of Data Min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Kong Pengxiang
(Laiwu Iron&Steel Group Co, Ltd.,Training Centre,Laiwu271104,China)
Abstract:Data mining from statistical analysis,but different from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Data mining is not intended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echniques,on the contrary,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mining is an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Keywords:Data mining;Statistical analysis;Compariso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管理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挖掘出大量的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知识。这种思想的结合形成了现在深受人们关注的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其中,数据挖掘技术便是KDD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一、数据挖掘简介
(一)数据挖掘的含义和功能
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汇聚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可视化、并行计算等不同学科和领域,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般说来,数据挖掘是一个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大规模海量数据中建立模型和发现数据间关系的过程,这些模型和关系可以用来做出决策和预测。它强调对大量观测到的数据库的处理。它是涉及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及数据可视化等学科的边缘学科。
作为一门处理数据的新兴技术,数据挖掘有许多的新特征。首先,数据挖掘面对的是海量的数据,这也是数据挖掘产生的原因。其次,数据可能是不完全的、有噪声的、随机的,有复杂的数据结构,维数大。最后,数据挖掘所采用的技术涉及到: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可视化、并行计算等不同学科和领域。
二、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最初是作为一门实质性科学建立起来的,它从数量上研究某类具体的现象(如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随着统计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统计方法在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内的有效应用,加之统计方法体系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统计学已从实质性科学中分离出来,转而研究统计方法,成为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即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从本质上看,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数据(或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正如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统计定义为“statistics:the science of collecting,analyzing,presenting,and interpreting data”即“统计: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
三、数据挖掘与统计学的比较
数据挖掘来源于统计分析,而又不同于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数据挖掘是统计分析方法的扩展和延伸。大多数的统计分析技术都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和高超的技巧,其预测的准确程度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使用者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而随着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可以利用相对简单和固定程序完成同样的功能。新的计算算法的产生如神经网络、决策树使人们不需了解到其内部复杂的原理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获得良好的分析和预测效果。
由于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根深蒂固的联系,通常的数据挖掘工具都能够通过可选件或自身提供统计分析功能。这些功能对于数据挖掘的前期数据探索和数据挖掘之后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统计分析所提供的诸如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线性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功能都有助于数据挖掘前期对数据进行探索,发现数据挖掘的题目、找出数据挖掘的目标、确定数据挖掘所需涉及的变量、对数据源进行抽样等等。所有这些前期工作对数据挖掘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而数据挖掘的结果也需要统计分析的描述功能(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方差、四分位、个数、概率分配)进行具体描述,使数据挖掘的结果能够被用户了解。因此,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的合理配合是数据挖掘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小结
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的产生,促进了统计学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使用数据挖掘和统计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做出贡献,是统计学家和数据挖掘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数据挖掘和统计学应该相互学习和渗透,各自分工,协同工作,共同为挖掘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有价值的知识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Micheline Kamb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韩明.数据挖掘及其对统计学的挑战[J].统计研究,2001,8
篇4
关键词:概率统计;概率论;统计学;统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84-02
一、概率统计
概率统计是本科非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三门数学基础课里应用味道最浓的一个(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是其他两科),但由于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往往给学生留下一个走马观花、教学目的不明确的印象。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效果,开课之际就需要让同学们明确了解几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概率论?什么是统计学?为什么把这两个数学的分支包括在同一门课里?为什么要学习概率统计?
二、概率论
拉普拉斯曾说“Probability is common sense reduced to calculation”,即概率是把常识浓缩成计算。因此,概率论可以被看做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条思路,是我们解释和分析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衡量并计算日常生活里每一个行动和决定所面对的未知因素,所承担的风险。它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控制风险,比较、选择决策。更重要的,概率论是理解、学习统计科学的基础。统计学(Statistics)是收集、组织和解释数据的科学。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统计数字、统计分析、统计决策是现代信息社会里交流、沟通的基本语言,它对现代科学所起到的作用就像英语对全球化的世界所起到的作用一样,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标准化的桥梁。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门学科向计量方向的发展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成为统计学前进的强大推动力,使得统计理论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发展更新,成为社会经济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国民经济中的GDP,工业统计、农业统计、教育统计、物价统计、人口统计,股市行情、物价指数、市场信息、趋势预测,考试中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可以说,有数据,有模型的地方就要用到统计理论。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概率论是通过模型和系统来研究它们所产生的信号和数据应服从的规律、形式和变化趋势;而统计学是通过观察到的数据和信号来分析并学习未知的模型。因此,这两个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了概率统计课,这门课所培养的是从大数据里找规律,讲道理,做预测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统计学
近两年来,笔者在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承担了三个学期的概率统计课教学工作;从1997到1998年,笔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担任了四个学期的统计课(Introductory Statistics)的教学工作,这两个课堂之间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首先,学生的情况类似,哥大选修统计课的多为本科一二年级经济、心理、医学预科专业的学生,宝德的学生均为二年级会计、金融专业的学生。但课前的要求就不同了,国内的概率统计课要求学习过一年的微积分,而美国的统计课大多数都不要求微积分。国内的概率统计课从教材到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概率轻统计的倾向,加上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是前面的概率论部分讲完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统计部分就草草结束了。很多时候,都只能简单地介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根本讲不到实验设计,最小二乘回归和方差分析。由于教学上对概率论的偏重,学生可能在随机变量的概念、计算上花的功夫最多,对统计思想和数据分析的理解就不够了。相比之下,哥大的统计课是一个螺旋前进的过程。直接从数据开始,不讲概率,一维数据的均值、中值、异常值,数据的图形描述(直方图、箱线图等),导出钟形曲线,直观地理解正态分布;对二维数据介绍频率表,回归直线,模型里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实验设计,随机抽样的概念和优点。到学期中间第四章,才开始学习概率的定义,随机变量,从此学习几种重要的抽样分布。然后再回到前面学生已经接触过的模型里,继续学习统计推断的思想和方法。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十分具体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软件,会用模型,会解释软件的计算结果。尽管美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不一定能掌握好基本概率、随机变量的计算,但对抽象模型和实例的联系以及对模型的描述、统计逻辑的表达都要好过我们的学生。可以说,美国大学的统计课可以作为非数学、非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期间唯一的统计课程,而我们的概率统计课更像是为后续的统计课打基础。
四、统计思维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笔者尽可能地引进、吸收美国统计课的优点,强调数据分析,模型拟合,课堂上的互动。希望为学生不仅能继续打好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基础,也能促进学生统计理念、统计思维的形成。例如,在介绍无偏概念的时候,引入美国总统大选的爆冷门例子,1936年罗斯福击败兰登,1948年杜鲁门击败杜伊,解释大选前民意调查的结果与最终的选举结果相反的原因是调查抽样的偏差。又例如,在学习假设检验的时候,和反证法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拒绝原假设相当于找到一个反例,接受原假设相当于没有找到反例;因此前者是一个更值得信赖的结论。又例如,在介绍古典概型的时候,让学生猜测班上(45人左右的班级)至少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往往学生会大幅度低估这个概率(当班级里有40名同学的时候,此概率已达到89.1%)。再在黑板上一一记录全班同学的生日,显示确实至少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既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加深学生在计算概率的时候对“至少”的理解。又例如,讲独立性的时候,课前让一个学生投硬币100次,记录下“正”“反”的结果;再让另一个学生“编”出一个长为100的序列,模拟投币100次的结果。请这两位同学把他们的结果写到黑板上,老师大多数时候都可以猜出哪一个序列是真的,哪一个序列是“编”的。因为编的序列会在“正”与“反”之间变化过于频繁,由此向学生介绍投币一百次“正”与“反”之间的变化次数的抽样分布,同时加深对随机性的理解。又例如,向学生介绍著名的Monty Hall问题;电视娱乐节目有三扇门,其中一扇背后有奖品(汽车),另两扇门后是空的。参赛观众选定了一扇门后,主持人打开了其余两扇门里的一扇空门,问参赛观众是否要换一个选择。一部分同学认为换另一扇门能提高中奖的机会,另一部分认为换与不换不影响中奖的机会。在引导学生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计算概率之后,指出问题的答案要依赖于主持人是否事先知道汽车在哪一扇门后。如果主持人不知道车在哪扇门后,换与不换的中奖率都是50%;如果知道,则不换的中奖率只有1/3,换的中奖率达到了2/3,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例子强化学生对条件概率的理解。再例如,在介绍独立性和伯努利概型的时候,让学生先计算NBA球队之间季后系列赛(七场先胜四为胜方,设每场比赛双方的胜率均为50%,且各场比赛结果独立)要打四场、五场、六场和七场的概率。然后把理论上的概率与历史记录的频率相比较,发现四、五场的概率与频率非常吻合,但六场的概率要小于实际的频率,七场的概率要高于实际的频率。引导学生来解释这个误差的原因,同学们会充满热情地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也许各场比赛结果独立的假设不符合现实;也许决赛双方实力有明显差距,胜率50%的假设不合实际;也许五场比赛之后,落后的一方信心丧失,领先的一方信心高涨,增加了领先一方第六场比赛的胜率。这个例子表面上是锻炼学生利用独立性计算概率的能力,但更有价值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拟合、模型解释的练习。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越来越被数据围绕着,新闻、天气预报、广告、民意调查等等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统计数字。如何用数据来提高说服力,如何通过统计分析来表达具体的理论和观点,如何准确理解他人引用的统计数字都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的能力。统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把宝贵的信息从无处不在的噪音里分离出来,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金融、医药、生物、工程、社会科学的钥匙。教好概率统计课,学好概率统计课将是大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核心之一。
参考文献:
[1]吴赣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8)第4版.
[2]Moore,McCabe,Craig: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of Statistics 2009 b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3]彭铁鹏,张晓洁,江珂珂.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以中美两所大学的课程计划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篇5
关键词:动脉血;采集部位;进针角度
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液气体分析,血气分析常用于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可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案、调整药物、观察疗效等,提供准确的依据[1]。和静脉血标本采集相比,动脉血采集难度比较大,血管位置深,只能靠触摸,且不易一次成功,患者感觉也很疼痛,因一次穿刺不成功后,与患者沟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纠纷,若血标本采集的质量不高,又会直接影响结果,而且对血气分析仪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快速采集动脉血是临床护士必须具备的一项操作技能,常用的动脉血采集部位有: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根据患者的动脉搏动感强弱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动脉进行操作[2]。笔者根据不同部位选择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1采集方法比较
1.1桡动脉不同进针法的效果比较 垂直进针法:取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动脉采血器,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用1 mL注射器抽吸1250 u/mL的肝素溶液0.5 mL,来回推动活塞,是肝素溶液遍布针管内壁,然后针尖朝上,排弃针管内的空气和多余的肝素溶液,将活塞推至针管顶端后不再回拉,以保持注射器内无空气,患者取坐位、半坐位、平卧位,取血上肢外展放松,掌心向上将腕部伸直,用消毒棉签消毒患者穿刺部位和穿刺者的左手中指和食指,确定动脉后,食指和中指分别上下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采取血标本后,按压穿刺点,迅速将针头插入橡皮塞或塑料泡膜中,防止血液与空气接触,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4~5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匀并15 min内送检,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用力不易掌握,容易刺破血管甚至伤及骨膜,造成血肿,且疼痛明显,疼痛剧烈者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穿刺成功率下降。 斜行进针法:患者平卧,掌心向上,用一小枕垫高腕部,让患者的手尽量背屈,以绷紧皮肤,常规方法消毒患者穿刺处皮肤及穿刺者的左手中指和食指,右手持注射器以30°~40°进针,在向前斜行穿刺时用食指的触觉判断动脉的深浅及走向,快速穿破血管,抽取血标本后按压,迅速将针头插入橡皮塞或塑料泡膜并15 min内送检,用食指固定法采用斜行进针,与静脉穿刺方法相同,进针快,疼痛反应较轻,同时,用食指触摸固定桡动脉搏动明显处,辨别血管深浅,能弥补因肉眼无法直视而不能正确判断血管所在位置造成的失败,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1.2股动脉不同进针角度的效果比较 垂直进针法:取5 mL含肝素溶液的注射器或一次性动脉采血器。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的一侧,嘱患者下肢稍屈曲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患者局部皮肤及操作者食指、中指。双指触及患者动脉最明显处,从正中位置同时向两边分开0.5~1 cm,稍加压固定,右手持针在食、中指中垂直进针,刺入血管后,血回至1ml处拔针按压,送检方法同上。斜行进针法:用物准备及消毒方法同上,以左手食指、中指按压住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注射器以30°~45°进针,在向前斜行穿刺时向食指触觉到动脉最强处进针,快速穿破血管,抽取血标本后按压,迅速将针头插入橡皮塞或塑料泡膜并15 min内送检,此种方法因股动静脉位置靠得近,外侧有骨神经,斜刺易深入静脉或神经,在膀胱充盈时斜刺过深(如儿童),易损伤膀胱造成感染出血。因此股动脉采血以垂直进针为佳。
1.3足背动脉不同进针角度的效果比较 取1 mL含肝素溶液的注射器或一次性动脉采血器,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将患者脚掌自然下压,使足背绷紧,采血时常规消毒穿刺区皮肤和操作者的手指,右手持注射器,左手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最强处,找准穿刺点,两指分开绷紧皮肤固定血管,穿刺时应将针头与皮肤呈15°~20°角进针,且针尖斜面向上,当观察到动脉血液在注射器针柄内的处波动时,即可轻拉针栓抽血。取血后拔出穿刺针,迅速将针头插入橡皮塞或塑料泡膜中并15 min内送检。因足背动脉表浅,垂直进针容易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因此不宜取垂直进针法。
2体会
采集动脉血时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进针方法,安全简便的操作方法,为抢救及治疗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建议今后探索更多的穿刺角度的影响指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概念抽象、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收集分析数据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兴趣不浓,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应用类比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量。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类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69-02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为基础,研究医学领域随机现象,分析数据规律,并推断特征的应用性学科,对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医学统计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2]但目前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效果不是很理想,并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统计学知识的时候,经常发生统计方法使用错误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及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数据枯燥无味并且计算复杂,并且与高等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笔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目前教学《医学统计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应用类比教学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能力。
一、《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1.高等数学基础薄弱,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运用能力差。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概率论是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学生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理解和运用能力上都比较差,所以在教学《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中,根据教学目的,老师在教授所用到的公式和方法的时候,如综合指标中的变异指标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抽样估计中的不重复抽样;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的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及估计标准误;以及动态数列分析等等,只能侧重点介绍应用,无法再次详细介绍公式推导过程,因此学生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硬使用,无法深刻理解统计推断的意义。
2.《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抽象难懂。《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方法论的根基出自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部分概念源于此,这些概念抽象难懂,如随机事件及概率、同质与变质、偏态分布与正态分布、总体与样本、抽样与抽样误差、总体推断与假设检验等,这几个概念都是基础的概念,但是却难以表达,不同于《高等数学》中严格的逻辑推理型思维,学生要在短期内接受并形成统计学思维,进一步的应用,是非常困难的。
3.医学统计学涉及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枯燥乏味。医学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最后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收集整理数据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兴趣下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数据的收集却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认真做好这一步,才能有效地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二、应用类比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
针对以上《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难点,笔者经过多年的该课程教学经验,应用类比教学法在授课中进行尝试。类比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新的思维方法的教学,通过类比,大大地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热情,激活原有知识结构新的生长点,促进知识迁移。[3]
1.应用类比推理来解释《医学统计学》中所用到的公式和方法,问题类比推理也称为类比问题解决(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或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analogical transfer),它是通过已经解决的相似的老问题(源问题)方法去解决当前的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靶问题),[4]医学统计学这些生硬难理解的公式,可以通过这样的类比得以解决,如对相关系数公式的理解,可以转换为余弦函数的内积运算,我们把两个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就叫做“相关系数”,通过这样的列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公式的要点和推算,对深刻理解统计推断具体重要的作用。
2.类比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本、动画、声音三种媒体对抽象难懂的概念处理,让抽象过程用动画表达出来,如在概率实验中,采用了随机分配印有5个数字兵乓球(分别为1、2、3、4、5)给一个家五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儿子)的方法,生动地表示为五人分别获得1、2、3、4、5兵乓球的概率。随着抽样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20%的概率,将抽象中(1、2、3、4、5)的概率分别用在标准1~100%的长条上运动的箭头表示。[5]使用这种多媒体的类比课件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形象突出,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3.通过类比教学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和分析的能力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第二课堂带动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的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查找和阅读参考文献,深刻知晓获取数据的重要性,数据是进行科研工作的最基础的材料,医学生提高了获取实际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基本技能和素质,[6]才不会感觉数据收集及分析过程的枯燥无趣,运用类比教学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如类比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选择合适自己收集到的数据的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感受程序语言在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建模上的优越性;类比各种医学统计模型,通过比较,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医学统计学各类数据合适的统计方法。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挖掘领域得到了科研工作者前所未有的青睐,而医学统计学作为一门医学生最基本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医学研究论文都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思维,为了培养杰出科研型医学人才,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笔者运用类比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在稳步提升,而且在类比教学中,教师也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提高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科研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2]潘发明,丁宁,范大志,等.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初步实践[J].安徽医药,2014,18(1):210-212.
[3]陈红俊,孙天山.类比: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J].化学教与学,2014,(2).
[4]畅娜丽.数学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1-2.
篇7
不完全竞争的内涵及其经济成本
萨缪尔森在书中首先定义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是相对理想化的完全竞争而言的一类市场结构,市场所有厂商不像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都是价格接受者,而是对它们产品市场价格有一定程度控制力。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价格,那么,该企业就是属于“不完全竞争者”;当个别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控制某一行业的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当然这种一定程度控制力并不意味他们具有全部的价格决定权,且决定价格的自由度在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并不排除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因为它们之间常会相互竞争以增加自己的市场力量①。
不完全竞争市场根据竞争受限制的程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垄断是不完全竞争的极端形式,市场中单一的出售者控制某一产业。这个单一出售者即为垄断者,为它所在产业的唯一生产者,同时,没有任何产业能够生产出接近的替代品。寡头是指几个出售者控制某产业,其重要特征是每企业都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垄断竞争是指一个产业中有许多卖者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
萨认为,不完全竞争将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其经济成本主要表现为:提高价格和产出不足。在垄断中尤为明显②。
而斯蒂格利茨通过考察市场结构的特性来区分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他指出,竞争经常不是“完全的”,往往受到某些限制。按竞争受到的限制的程度,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大类:垄断、寡头与垄断竞争。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可能导致以下主要四个问题:限制产量和获取高额利润;管理松懈;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以及倾向于浪费性寻租支出③。
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的因素
为什么存在不完全竞争?萨缪尔森在教材中指出,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主要有三个因素:
1、成本(规模效益)。当大规模生产出现规模效益并降低成本,即当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水平出现在占该产业总量的相当大的比例时,该产业中的竞争者就会越来越少。只有少数大企业可以生存下来,结果出现了不完全竞争。
2、进入壁垒。它是指阻碍新企业加入某产业的各种因素。除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的一种很普遍的类型外,法律限制(如专制、准入限制、关税和配额等)、进入的高成本(巨大的物质与无形投资)以及广告(扩大知名度、形成名牌效应)和产品差别等也会形成进入壁垒。
3、战略的相互作用。当某一产品市场上的几个主要生产者认识到自己的经营决策会相互依赖于竞争对手的行为时,它们就有可能采取某些策略(如勾结、缔结卡特尔等)限制竞争,从而形成不完全竞争①。
而斯蒂格利茨指出,不完全竞争的存在是由于一些进入障碍使竞争受到限制。进入障碍主要有以下形式②:
1、政府政策,包括对垄断的特许(专利)和对进入的限制(许可证)。
2、关键生产要素的独家所所有权。当一家厂商拥有一种不能被制造的投入的全部供给时,进入的可能性即被排除。
3、不完全信息。缺乏信息会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消费者对新进入者的产品质量缺乏信息,这也阻碍消费者转向消费新产品,从而限制了厂商的进入。
4、规模经济。当平均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这时缺乏竞争是自然结果。
5、市场策略。这些策略(如掠夺性定价、多条生产能力和限制性定价)它在使潜在进入者相信,若它们进入市场,便会遇到抵抗,并因此无利无图。
6、限制性作法,包括反搭售、独家经营和价格歧视,以及其它都在阻止进入或促进勾结的作法等。
政府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策略
为了克服不完全竞争的弊端,萨缪尔森书中指出,政府通常采取的干预策略有③:
1、 反托拉斯政策。它是指2、 禁止某些行为或控制某些市场结构的法规,3、 这通常是限制大企业
滥用市场权力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禁止不利于竞争的活动、破坏垄断结构以及防止可能会减少竞争的企业兼并。
4、 鼓励竞争。它是广泛运用于遏制反竞争弊端的重要方法,5、 对减少不同6、 层次企业的
进入壁垒起着关键性作用。
3、管制。是对企业无节制的市场权力的一种限制。管制理由:抑制市场力量、纠正负外部性以及矫正信息的不完全。管制告诉企业的是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给产品定价。然而管制也存成本,其主要表现为效率的损失和大量的收入再分配。
4、政府所有(国有化)。它在市场国家得到广泛运用,但实行垄断的政府所有制同样面临许多问题。
5、价格管制。它部分是用来抑制通货膨胀,部分是为了压低某些高集中的产业价格。实践表明,管制政策通常是一种效率很差的工具。
6、税收。用来减轻收入的分配效应,对垄断者征税可以减少垄断利润,但对扭曲的
产量却没有明显影响,有时税收提高了边际成本甚至更大幅度地提高价格和降低产量。
美国产业政策中的三种主要工具是管制、反托拉斯和鼓励竞争。在规范的企业之间注入强有力的竞争,几乎总能使这些破坏性代价降到最小的程度。消除进入与退出的壁垒和禁止勾结行为,是防止垄断定价和鼓励快速创新的最有效方式。
而针对不完全竞争的缺陷,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将采取相应政策促进竞争④:
1、国有化。政府接管某一产业的所有权,以此来避免不完全竞争导致的配置无效率。而实际上,国有化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生产效率损失,因为政府通常不是很有效率的生产者,被国有化的经理们常缺乏降低成本和锐意现代化的动力。此外,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化会使这些行业受制于一些政治压力。
2、管制。原则上,管制机构力图使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然而,管制也面临两种批评意见:一是认为管制常采用无效的形式;另一是认为管制机构有时偏离公众利益。
3、竞争。尽管完全竞争在多数市场无法出现,但鼓励竞争总是多少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在竞争在行场合下,竞争能够抑制较高垄断价格。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即使潜在竞争(进入威胁)也会使价格不上升到平均成本之上。
4、反托拉斯政策。它旨在促进竞争,不允许厂商支配市场,同时对限制竞争的行为加以约束。政府采取反托拉斯政策的方法通常有:①宣布市场支配为非法。②界定市场,当政府为在一定范围内促进竞争而贯彻一项政策时,需界定具体市场。确定市场的两个因素:地区边界、产品差别。③对限制性作法加以约束。今天,通常采用“合理的准则”来界定非法限制性作法,即如果一作法能够证明是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合理的商业行为,则该作法可接受。
不完全竞争与技术创新
传统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者把价格定得过高,赚取超额的利润,并不顾产品质量。,对于这种悲观论调,萨缪尔森引用了熊彼特假说给予反驳: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传统理论忽视技术变革的动力①。而实际上,垄断和寡头是创新和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源泉,他们有得到暂时的额外利润。如果解散大企业使他们成为完全竞争者,在长期,会由于产业的分散化使技术变革放慢。
斯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论述,那些需要技术创新的行业几乎都必然具有不完全竞争性②。P402)
对技术创新与不完全竞争通常存在必然联系,他给出了三种解释:①专利制度。专利制度限制了竞争,使市场呈现不完全性,但它给予发明者暂时的垄断地位,允许他获得自己发明活动的收益一部分,使其具有创新动力,也增加其创新风险承受力。②作为不变成本的研究开发。不变成本的大小有助于确定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变成本越高,不完全竞争的可能就越大。由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属于不变成本,支出较高研究开发费用的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对较大产量水平范围内是向下倾斜的。因此,在这种不变成本较大的行业之中竞争往往是受限制。③干中学。它表明厂商从生产中获得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其生产成本随经验(产量)的积累而下降,对于十中学是很重要的行业来说,早先进入的厂商比其他厂商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其成本将低于其潜在对手的成本。因此,这种行业的不完全竞争也是必然的。
此外,斯指出,一方面,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可能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若市场没有足够的竞争,不仅研究与开发是有限度的,并且还会因与完全竞争相联系的产量限制而导致效率损失。因此,经济必须努力取得一种平衡,它使竞争足够充分以鼓励竞争,又对竞争所限制以使创新的厂商可以从它们的创新活动中得到足够的回报。
结 论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78-03
本研究试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教学论、比较体育学、 社会学、发展战略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湖北 、湖南、广东五省市的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着 力构建一套适应我国目前篮球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旨在为我国篮球技术教学方法的改 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样本构成: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师97名。样本区域覆盖面:样本取自北京、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5个省市在教学方法改革相对 较为活跃的16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
1.2研究方法 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教学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频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 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80.83%。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信度检验 。
对本次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采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检验效 度的评价方法,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检验。向有关的专家教授12人进行了调查,再进行 问卷修改,经二轮专家咨询、审阅、再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问卷能全面准确满足本研 究要求的专家占83.33%,说明这份问卷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本文采用重复测试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在问卷调查15 d后,对原问卷进行第二次调查, 测量一致性的指标R=0.928,P<0.01,该测量结果完全达到了社会测量学所要求的信 度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 我国学者张子沙教授等曾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进行了综合归类,将教学方法体 系按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情况分为认知或传授、协作或交流、练习或操作、自学或自练4个大 类,这一分类方法所构成的体系得到了我国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图1)。本研究引用这一体 系来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旨在为我国篮球技术教学改革 提供参考依据。
2.2不同地区普通高校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析
2.2.1上海、湖南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 上海和湖南两省市在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分类(图2)。
2.2.2广东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 广东省当前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分类(图3)。图3广东现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2.2.3湖北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湖北省当前篮 球技术教学方法分类(图4)。图4河北现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2.2.4北京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北京当前篮球 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结构(图5)。图5北京现行篮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2.3不同地区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地区各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体系结构 既有共同特点,也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表1)。
2.4制约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表2可见,在调查表列举的12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得分值(X)都大于或等于3 .0 000。这表明 大多数被调查者一致对这些因素持认同态度。通过专家问卷调查,75%的专家认为它们可以 作为影响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按照上述12个制约因素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方式进一步归纳,可分为直接因素和 间接因素两个因素群(图6):
2.5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优化模型 综合各地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实践,我们得出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结构由21种 教学方法所组成(图7),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根据教与学的关系,把这些教学方法分为四 类:认知或传授类、协作或交流类、练习或操作类、自学或自练类。
3结论与建议
1)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体系结构的优化。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 况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作用,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方法的 协调运用。
2) 教学方法体系结构的优化改革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篮球教师要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
3) 教学方法体系结构的优化改革必须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
4) 篮球技术教师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修养,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以丰富篮球技术教学手段,提高篮球技术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网络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870-03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Learning Network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JIANG Yong-she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For the current "Computer Appli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self-learning network using the actual, obj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of self-study differences in the network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in th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ive semesters of practice, demonstrated the self-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net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study of the feasibility and network efficiency.
Key words: computer-based courses; self-learning network; traditional teaching; comparative study
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学习形式,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当今的学习者,尤其是倡导学习者自主性、独立性,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信息时代。“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入门公共基础课,众多高校开展了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与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也在不断深入。至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学校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级别为大学一年级,课题起止时间:2010.3~2011.9。
1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内涵
网络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进行的意义建构、问题解决与社会化交互的整合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能积极有效地对自己的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活动进行监视、控制、调节、反思和评价。[1]网络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或信息揭示下运用一定的网络媒体,主动探究、积极合作、超越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确定学习进度、自主检测和评定学习结果、自主补漏和矫正。
传统教学是指在校园中或教室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者与学习者同时处于同一空间,在教室中学习者由于环境影响必须遵守某些行为规则及某些沟通型态。大部份的教学者仍然担任叙述者或信息传播者角色,学习者通常是被动的接受信息。[2]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其基本程序是: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评判、学生答卷、教师给分。
2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共同点
首先,二者的教学目的相同,都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掌握,达到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教师都需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情况等,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方法,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并主动自觉的学习。
3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的差异分析
3.1知识传播的差异
传统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送,师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包括肢体语言、说、听及情境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同时,还有情感交流、上课老师的身教、言教等,这些都熏陶或影响着上课的学生。传统教学的最大缺点是:受到时空的限制;不易达到个别化的教与学,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够。
网络自主学习教学形式,传递的是数字化教育信息,可开展交互式同步或异步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完全受教师控制与课堂的限制。互联网汇集了的大量资源,没有地域界限和时空的限制,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能使学生冲破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限,让学生接受优质的远程教育,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网络自主学习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等的限制,学习上可能缺乏自觉性与自制力,在广袤无垠网络里如果没有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很难自主地去进行学习。
3.2知识内容的差异
传统教学通常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依据教材,整合自身的知识与学生的需求,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点的划分与重难点的讲解与任课教师的个人喜好与水平有直接关系。其特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直接、成熟、系统。
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备的教学内容知识库,这个知识库不是把传统教学里的教学内容简单的套用到网络上,而是利用团队(课题组)的力量,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再分类,重新组织成符合网络自主学习特性的知识体系,形成在线课程、试题、教学大纲等一系列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化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归纳、总结获取知识。
3.3教与学主体的差异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通常以教师的思路为中心组织教学,大部分情况下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与课程体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充分调动起来,需要看教师的个人水平。其特点是教师易于控制上课进度,易于把握、了解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知识内容整体推进。
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中,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自由安排课程学习计划,不像传统教学中统一进度、统一重点。
3.4学习态度的差异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学组织中常常缺乏主动参与的环节,部分学生容易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学习。对于喜欢上该教师课的学生与能跟上进度的学生,则如鱼得水,学习态度积极;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则不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由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是一种形式上松散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主要靠任务驱动、学习兴趣、高度自律精神主动从网上获取信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容易逃避学习。
3.5反馈系统的差异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后作业的批改;一种是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传统教学的学生有严格的组织体系,一个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有限和稳定的。教师和学生平时比较熟悉,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情况,信息反馈效率比较高。
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主要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信息统计、留言版,或通过E-mail等方式。信息反馈可能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较松散、单一,缺少人文关怀与交流,信息反馈效率不高。
4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的成绩,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课题实践自2009-2010(2)学期开始,表1中是五个学期该校学生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考试(下简称省一级)的分数统计。其中前两个学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后三学期采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表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省一级考试成绩统计表
表2《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省一级考试成绩各分数段统计表
通过表1可看出,后三学期比前两学期合格率明显提升,特别是后两学期教学为16学时的情况下,平均分由54分左右提升到了 60分左右,成绩提升了7分。表2的数据显示出各分数段学生的百分比有明显进步,其中0--19分人数比例持平;20―59分人数比例由60%下降到37%左右;70―79分的人数比例上升了3倍;80―90分的人数比例上升了约8倍,90―100分人数也有所提升,整体成绩分布趋于更加合理。
结合考试内容:理论测试题占30%,操作测试题占70%。说明在操作题占多数的情况下,基于教师直接参与的网络自主学习教学组织是有效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大幅提升,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5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比较
5.1传统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专业性与有计划的教学组织。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能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学习。
成熟、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直接获取。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会因为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不感兴趣,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学习效率高。
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达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5.2网络自主学习优势
网络自主学习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基础组织教学。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网络自主学习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的轨道上,学生可自主定进度,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改变被动学习的观念。学习观念的转变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锻炼学生创造性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在知识探讨上师生地位趋于平等,教师解决的不再是自己设计的问题,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趋于一种讨论式的交流。
个性化教学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基础好的同学与基础差的同学都可以依据个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时间,互不影响,同时还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可方便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得到统一,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平台,可集中本课程最优秀的教师,组织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全体学生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享用相同的教学资源。避免因教师的差异而造成的教学资源不平衡与学术观点的偏差,使学生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把先由老师讲变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请教老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问题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明确学生利用网络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由于网络的普及与海量资源,学生会不自觉地浏览各种网站,消耗大量时间。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形式组织教学,由于教学平台中有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量规评价、丰富的知识内容,会不断驱动学生学习,从而把学生探索的注意力引导到课程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网络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6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教学改革中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为学生提供“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在线学习资源―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环境[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要重视传统教学的优势,合理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即网络自主学习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使学生从理论、技能、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庄科君,贺宝勋.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系统框架和自主学习行为层次塔[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篇10
摘 要: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由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首先分别阐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分别分析与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将探讨通过分析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风险管理理论 启示
风险管理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1-2]。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学者针对以股票作为标的资产的买进期权提出了定价公式。该定价公式认为可以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中预测出期权存在的风险,同时标的资产的价格还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预期。这一理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风险价值模型作为风险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模型是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的具体风险进行了考虑。然而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管理范围较窄,主要以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为基础,无法使经济主体的风险得到有效反映。
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3-4]。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6]。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五、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7-8]。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弥补与纠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上,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均作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然而目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仍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与投资决策心理等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立体的理论体系。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栋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探讨[J].商情,2011,(31):6-6,136.
[2]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3,(12): 91-92.
[5]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经济论坛,2013,(5):93-94.
- 上一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 下一篇:城镇燃气管道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