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

篇1

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更加碎片化,实时化,个人化。社会化媒体与电商的奇妙结合,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让营销更实效更精准。对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数字营销电子商务探究基础上,大胆提出数字营销拥抱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搭载社会化媒体的新兴营销模式,对未来的社会化媒体整合营销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营销;移动互联;自媒体;数字营销

1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化媒体营销

1.1 社会化媒体营销基本含义

社会化媒体营销(Social Media),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的交互和提炼实现信息的分享和广泛而深远的传播。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平台,利用时下最流行的互动沟通工具,使生意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企业直接跟客户互动交流,将本来的弱关系转为强关系。营销工具一般包括论坛、微博、微信、SNS社区、twitter、博客、facebook和youtube等,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和传播。

1.2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

1.2.1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753.1亿,调研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美国有80%的企业参与社会化营销,facebook正准备把5亿用户转变为在线购物者。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应该把关系当作一笔重要的生意来做,越来越重视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潜在消费者互动,搭建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化营销。

1.2.2社会化媒体营销主要特征

(1)移动性与及时性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企业社交、社会化电子商务等新兴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崛起,而附身于手机媒体上的移动社交工具便有了移动性的特点。社交媒体的及时提醒服务,在离线状态下也可以及时接收,具有及时性特点。

(2)服务性与个性化

社会化媒体带给用户是全方位的服务体验,用户可以转发、评论、随意@,并且以社交关系为基础,消息开放,社会化营销是一种对话式的营销,它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所以要结合具体用户的行为特点,有个性化针对性开展。

(3)自媒体化与整合性

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即个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社会化媒体可以广泛分享用户体验,做到以个人为起点的传播。社会化媒体整合了各种社交工具的应用,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移动互联数字营销

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是数字营销趋势,在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移动互联也相应推动商业价值变现以及许多新生事物的发展等。

2.1 推动数字化“超媒体”出现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最底层以产品为中心,其次以平台为中心,而最高层则是以社区为中心。每隔一百年,媒体就会发生一次变革,上一百年被定义为大众媒体的百年,而在下一百年里,信息将不仅是被推销给人们,而且是在人们所处的无数个链接中被分享,所以基于关系的“信任推荐”将是未来网络营销的圣杯。社会化媒体、社区网络建立的是关系搜索引擎,而移动互联则推动数字化“超媒体”的出现。它不仅解构了传统媒体,还重构了当代的媒体环境。

2.2 催生O2O商业模式

O2O就是生活消费领域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现实世界互动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即Offline to Online的离线商务模式(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AlexRampell在2010年首次提出O2O概念时指出: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O2O商务规模至少是目前互联网模式下电子商务规模的10倍以上。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规模达到5.4万亿元,增长38.5%。未来的十年,无论是线下的零售企业,还是线上的互联网企业,在这个“虚实互动的O2O新商业模式”引领下,将出现新商业时代的营销、支付和消费体验革命。

2.3 变现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

在终端、应用、平台、管道等要素的轮番驱动下,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根据Gartner的报告,到2015年,企业的网络销售有一半是通过社会化网络和移动产生,预计到2015年,人们通过社会化电子商务的花费将达300亿美金。企业应该明白,移动互联和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变现的渠道,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到潜在或现有客户,直接跟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聆听他们的声音,把本来的弱关系转为强关系。在社会化媒体主流化的时代,需要把传播力转化为营销力,将虚拟的ID过滤为真实的个体,以实现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变现。

3 未来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十年,而未来则将属于移动互联网,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00个亿。网民从个人电脑到移动端的迁移带动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

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人与媒体、信息的创造传播模式,社会化的变革正在改变着营销环境。自媒体时代正在降临,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平台,通过人际传播的社会化营销逐渐瓦解旧有的营销格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足以改变每一个人和世界各行各业的行为方式。数字营销已经成为整个营销传播领域的主要趋势,未来营销和传播显现出数字化趋势。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让数字营销拥抱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搭载社会化媒体的新兴营销模式,打造全新数字营销平台,无疑将在数字营销的市场中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报告(2012-2013).2013.02.05

[2]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营销,企博网.2012.10.26.

[3]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企业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国广播网2013.10.20.

[5]胡世良、钮钢、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篇2

陈国权在《寻找适合报纸的场景》一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导致报纸的场景价值被取代,报纸也就失去了媒介竞争力。面对此种困境,报纸应重拾优势,为自身寻找到合适的“场景”。

江鸿在《融媒体时代党报转型路径探索》中认为, 2010年后开启了党报转型的2.0时代,各级党报(包括党报下辖的都市报)在转型实践中摸索出了4条转型路径。

在2013年至2016年我与腾讯网合作的网络媒体趋势研究中,每一年我都在试图描绘出网络媒体的进化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下图所示,其中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门户时代,虽然也是新媒体,但事实上还是传统媒体的延续,包括它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构成等等。到了WEB2.0时代,用户参与是主要特征,这也是众媒出现的基本前提。而众媒阶段,是多种媒体形态、多种传播主体的共生。

众媒表现为什么?2015年的“网络媒体趋势报告”中我梳理了5个“众”:其一是媒体形态的 “众”,即媒体表现形态的多元化;其二是生产主体的“众”,即万众参与;其三是传播结构的“众”,今天的大众传播变成了一个新的模式,它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以社交传播为基础的,这种社交化的传播使每一个人成为了传播网络中间的节点,社交化传播变成大众化传播新的模式,虽然它没有替代传统大众传播,但是毫无疑问是和过去不一样的模式;其四是媒体平台的“众”,新媒体不仅仅要重视内容,也要重视怎样把用户关系结合在一起,怎样把服务和社交结合在一块,某种意义上关系平台和服务平台也成为了媒体平台;其五是多屏跨界的“众”,从终端角度来说,终端多样化也是一种“众”。

2016年我们看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另一种动向,这个动向可以称为“智媒”或者“智能化媒体”,其主要特征是三句话:

第一,过去以人为主导的媒体将发展到未来万物皆媒的时代。

第二,未来的媒体将是人和机器的智能融合。

第三,这样的智能化媒体具有自我进化的可能。

智媒的技术基础,我仍把社会化媒体放在核心位置,即使是谈人工智能也离不开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社会化媒体的铺垫,当然还包括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

未来所有新闻生产环节里都会出现智能化的影子,这种智能化对用户分析环节带来的影响就是场景化的分析和精准判断。在写作环节,智能写作、机器化写作,在未来都可能普及。传播的体验方面除了无所不在的泛在传播还包括新闻体验的临场化,在用户反馈环节,当我们用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做未来用户分析的时候,可能把用户反馈深入到生理层面。

未来新闻生产模式5个动向

无论是众媒还是智媒,都意味着未来是一个泛传播时代,这个时代会带来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从智能化角度看,未来的新闻生产模式可能会有5个方面的动向:

第一,个性化新闻。除了已经普及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外,未来的个性化新闻还可能有一种模式,即对话式新闻呈现,也就是让社交机器人和你对话,慢慢琢磨你的个性,为你ふ摇⒊氏趾鲜实母鲂曰的信息,这是国内外媒体正在尝试的事情。未来还会产生所谓的定制化信息的生产。

第二,机器新闻写作。现在基本的共识是机器人在有现成模版的情况下可以用循规蹈矩的方式完成新闻写作。但未来有一天机器也可能做有温度的创作,即使那样,人的写作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探索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的创作的能力,机器应该更多是帮助我们去发现选题、帮助我们挖掘深层次规律、帮助我们预判传播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只是在目前的这个层面上做一个写消息的机器。

第三,传感器新闻。首先我们要注意传感器作为一种新闻采集的手段对我们新闻生产的影响。当每个人戴着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时,拥有这些设备数据的技术公司对某个地区的居民的身体状况的深层次动态的了解可能会比媒体要了解得更多。所以,可能未来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新的合作的伙伴为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从更广的广度获取新闻信息。传感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在“用户反馈”方面,它可以获得用户生理上的数据来准确判断信息在用户那端产生的影响。

第四,临场化新闻。很多人喜欢网络视频直播,更多是因为可以超越电视记者的视角、超越导播的视角看过去媒体看不到的视角。 “你所见即你所得”,就像看剧场表演和看电影的区别一样,看话剧时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不一定在主角身上,有人可能被角落里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配角吸引。电影和电视把我们的观察限制在某几个焦点上,而未来媒体的临场感和电视塑造的二维平面中的临场感不同,用户参与的视频直播,以及AR/VR,会重建我们对现场的观察能力。

第五,分布式新闻。我们可能有很多的新闻的题材、报道是所谓的分布式的。分布式是借用的计算机的术语,是从“分布式计算”来的。分布式新闻意味着在报道进展过程中包括报道深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主体共同参与,这里一定会有专业媒体的核心的地位,但是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用户、甚至未来来自于智能物体信息资源的贡献。

以上是智能化媒体时代可能产生一些大的新闻模式。我不认为这些模式是未来的唯一,我们需要的是关注这些动向并且及早为这些动向到来以后如何确立人的价值做相关的思考。

未来“生态”的四个维度

第一,用户平台的重构。关于新媒体的认识不应完全建立在用户平台等概念上,但是无论如何,未来我们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和用户相关。用户平台这个部分,是影响未来整个传媒生态的非常重要的维度。

过去我们谈的用户平台都是“人的平台”,尤其是今天语境中的社交平台,但我们可能需要注意到,在物联网技术推动下,未来的用户平台,是人、物体、环境三者融合的平台。有的时候人的行为与需求的观测需要借助新的参照物,一个人的数据化需要借助物的平台,比如说人的活动轨迹更多用手机GPS数据来描述,我们需要把物体平台的数据纳入到我们关注的范围。还有环境相关的数据,以及虚拟环境的营造,物体、环境这些都是用户平台的构成要素。长远来说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更复杂的连接关系。

第二,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在未来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专业媒体、自媒体以及其他机构将共同作为传播者。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加工的系统将有可能从专业媒体中独立出来。一些技术的强势者在自己的技术平台上去搭建一个为媒体提供服务的平台。例如谷歌去年推出的News Lab,这一系统的优势就是数据的分析。2016年推出的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在进行产品推广的时候,特别当面向媒体人做推广的时候,也在强调自己的数据的势,媒体人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去分析最近几天热门话题大概是哪几个,如果做选题策划还可以从数据系统里寻找资源,并且当你完成报道需要做可视化生产的时候,系统里都有相关的工具。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我们的关注,并且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回应。

第三,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分发平台”这个词新媒体用得很多。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们自产自销的局面到今天多元化新闻分发平台共存,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入侵的典型线索。第一代新媒体分发平台是门户网站,把多来源媒体内容进行了聚合再以人工方式进行分发。到了搜索引擎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搜索引擎用技术进行多来源信息搜索,并且通过算法进行分发。社交媒体用人际网络完成大众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构成的大众传媒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的大众传播时代、人际传播时代没有办法企及的。

接下来出现的分发平台是个性化分发平台。个性化推送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信息茧房”,也就是人们被自己所关注的小小的信息天地所包裹,最后变成“井底之蛙”。未来算法需要提升以达成一种平衡,个性化服务和公共化信息服务的平衡。

接下来新一代的平台也会出现在VR/AR、视频方面。

另一个现象是,我们现在很多平台看上去是解决生活、工作需要的,比如说淘宝、地图、天气服务平台等等,但是这些平台慢慢出现了部分媒体化的痕迹,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在抢夺我们的用户,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新闻分发平台,特别是在专业新闻领域,这种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第四,信息终端与生态的重构。在智能终端领域,除了可穿戴设备之外,未来在物联网领域中家居内部发生的智能化的变革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的模式。家居类每一个智能物体可能都变成对人的一种数据化描绘,或者需求的外化。这个似乎没有涉及到公共信息的层面,但是个人信息活动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车也将是未来的信息终端,从传媒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关心的不仅仅是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包含了车和人的互动、车和车之间的互动,而未来车可以和交通系统互动,例如车和红绿灯系统互动,可以挑选一个堵车更少的路径,车还可能和急救系统连接在一起,可能和保险公司系统联系在一起,可能在警察系统连接在一起。车也可以为公共信息系统,例如路况信息,贡献自己的数据。

以上这些动向,都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与生态的变化,我们不能无视这些变化,我们也需要在已经变化的版图中调整自己的坐标,在这种坐标下重新建立起我们的价值。

“为了让机器时代人还具有价值”

关于人的价值的思考,是我们最终必须要思考、要面对的问题,甚至最后会成为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对于技术的驾驭能力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于技术认识的深度,以及对人和机器未来关系的思考。

算法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更多警惕,我们对这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陷阱的思考,甚至是判断陷阱和风险的能力需要逐步提高,否则我们在某一天会因为算法而迷失。我们还需要在机器给我们描绘的现实图景之上的解读能力,包括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的真伪判断的能力。

篇3

营销平台:腾讯微博

营销背景

品牌好感和实际销量,是一切营销追求的最终目标,只要其中一点能够达到就是成功的营销。北京汽车连接了腾讯微博的社会化和QQ汽车商城的电子商务特性及优势,让品牌价值提升和实际销量增长并行不悖。

北京汽车“E系列”在2012年3月上市之后,推出了各类媒体平台的互动活动。7月开始北京汽车与腾讯合作,成为第一个入驻腾讯QQ汽车商城的汽车品牌,利用QQ汽车商城北京汽车官方旗舰店尝试了99台腾讯定制版本“E系列”车大促销活动,获得了非常理想的销售业绩。

营销诉求

北京汽车希望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延续这种全新营销模式带来的热度,用独特且有吸引力的方式,提高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与消费者进行更直接、更深度的沟通。

时间规划

2012年9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活动策划

北京汽车微卖场“不平等交E开学季”活动,是北京汽车利用腾讯微博微卖场为平台,邀请用户对活动微博进行转播降价,每转播一次原价58800元的北京汽车“E系列”就可以降价0.5元,当价格降到130元时,参与转播降价的用户即可以130元“秒杀”购买这辆“E系列”汽车,并有机会抽奖获得QQ蓝钻。

用户首先可以通过腾讯社交广告,腾讯微卖场Banner、重磅推荐,腾讯微博QQ旅游、活动大队长、微活动等活跃大号转播,或腾讯微博找人、推荐品牌、企业、活动、微群、搜索页,腾讯AIO(All In One,指弹出窗口)网购频道等渠道了解到活动信息。并点击链接进入活动主页——腾讯微博北京汽车微空间参与转播活动,同时可以收听北京汽车官方微卖场微博。

用户转播降价的微博也形成二次传播,通过他的影响,更多好友点击关注活动详情,好友影响好友,引发更多转播。活动微博内容的短链接也可以让用户通过微卖场回链到微空间,关注北京汽车品牌,并打通QQ汽车商城北京汽车官方旗舰店,用户可以查询“E系列”全系车型、与客服在线沟通、查询经销商、预约试驾等,甚至可以直接下单预付定金,到线下4S店签订购车协议并提车,真正完成网上购车流程。

合作亮点

直通销售。130元能买到什么?一顿饭?一件衣服?130元的超低价能买到车,这句话本身就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每次转发立即降价的活动机制,也可以激发用户多次转发,亲眼见证因为自己的行动而改变价格。腾讯活动后台与北京汽车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绑定,参与转发降价的用户成为北京汽车的潜在客户,便于在线客服、当地经销商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

社交关系助推。北京汽车转播降价活动能够吸引超过千万次关注,基于腾讯微博上的海量用户及用户之间或强或弱的社交关系链。在腾讯公布的Q3财报中显示,腾讯已经拥有超过5.07亿微博用户,每天有6500万消息在腾讯微博上。海量社交关系扩大了活动的受众知晓度。

多平动。除了在微博用户社交关系之间的传播,活动信息覆盖了腾讯社交广告、腾讯微卖场、腾讯新闻弹出首页等优质媒体,还联动了电子商务、汽车频道等资源,创建了一个可以一站式购买汽车的整合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活动微博进入QQ汽车商城北京汽车官方旗舰店,这样就打通了线上用户与北京汽车线下旗舰店的数据信息,便于挖掘潜在客户,以及品牌营销人员后续为参与转播,对北京汽车品牌有兴趣的用户提供预约试驾、跟踪销售等服务。

持续发力 不断升温。在微卖场130元购车活动之前,北京汽车在汽车品牌中首开先河,在腾讯QQ汽车商城推出99台腾讯定制版新车促销,取得可喜成绩之后乘胜追击展开了130元秒杀系列活动,从9月开始到12月,共计提供4台130元秒杀“E系列”汽车,此外每月还会送出QQ蓝钻等虚拟礼物,让活动热度不断升温。

项目总结

M:可衡量的效果

活动至今,北京汽车官方微博目前粉丝16万多,北京汽车E系列官方微博目前粉丝13万多,通过微博活动增加粉丝30多万,共吸引37万余用户参与活动,传播覆盖受众达到1亿多。同时,参与转播降价活动的用户有2000多名转化成北京汽车真实有效的潜在客户,各地4S店已经在线下与这些潜在客户进行了更深入的沟通。活动达到了提升北京汽车品牌、“E系列”汽车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的同时,也促进了线下的最终销售。

I:互动式的体验

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网友可以自己动手让商品降价,另外转播活动微博时,会自动生成进入活动页面及QQ汽车商城的短链接。网友更倾向于发动自己的好友一起加入,因此通过腾讯用户的社交关系链,让更多用户由此进入活动,用户自发形成良性传播互动,扩大了北京汽车的品牌影响力。

N:精确化的导航

北京汽车在活动之初做了一些调研,发现腾讯用户主要特征为年轻群体,覆盖地区也涵盖了从一线大城市到五六线的乡村。这与“E系列”要影响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年轻群体、家庭用户这样的目标消费群体较为吻合。腾讯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微博、社区、论坛、商城等各个领域资源的打通,也为北京汽车更准确地接触到目标客户打下良好基础。

D:差异性的品牌沟通

北京汽车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线上活动扩大品牌及产品的关注度,不管是本次活动的电子商务QQ商城还是社会化媒体腾讯微博微卖场。为确保与用户及时沟通,这次北京汽车还专门设立了针对网上平台的售后服务部门,通过专职在线服务人员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网友关注产品之后,在线服务人员就可以迅速反应,第一时间与经销商进行信息对接,帮助用户进行预约试驾,完成了线上线下的良好对接。

【广告主专访】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汽车品牌

北京汽车市场部部长 王铭东

这是北汽第一次尝试微卖场转播降价形式,北京汽车非常重视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自“E系列”汽车上市之后,在每个不同阶段都尝试了创新的互动活动。

这也是由北京汽车的企业理念所决定的,在信息化互联网社会,不管是社会化媒体还是移动互联网,都是未来营销发展的方向,汽车品牌要探索如何利用新的媒体平台、渠道,认真分析媒体平台本身的价值优势,针对不同优势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完善市场推广工作,达到互惠互赢的效果。

篇4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高校大学生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为主体的自媒体在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也因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其中微博以“使用简单、传播迅速、篇幅短小简洁”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微博诞生于2009年8月,发展的第一年微博用户数达到6000多万,因此2010年也被称为“微博元年”。截止到2015年3月,中国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就达到1.98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发表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的重要群体。

一、微博的主要特性

(一)信息传播更为自由、随意

微博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短小精悍”。也就是说微博用户在信息时必须控制在140字以内,这就赋予了所有网民微博信息的能力,微博用户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组织语言的情况下即可发表实时动态或信息。同时,微博多样的分享形式也促使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如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和网址链接等都可用来分享。而每一个微博用户只要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就可建立个人账户,绕开了实名认证以及信息系统的控制使得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和随意[1]。

(二)信息交互更为迅速

微博简短的文字内容大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无论电脑微博用户,还是移动设备微博用户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多条的微博信息。而其采用的关注机制也促使微博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主动。每位用户可以关注任何其他微博用户,当你关注另一用户时,你就可以接收到该用户分享的实时信息。相反,你的粉丝越多,那么你的信息就会被传播的更为广泛,并且可以和越多人进行实时互动。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微博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提供新途径

现代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使用接触率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和杂志。而以微博为主体的新媒体出现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的新平台。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媒体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接触率高达99.4%;而其中超过70%的大学生认同微博的传播途径,相比其他传统媒介,微博无论在广泛性、时效性上都占绝对优势。

(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倾诉、宣泄个人情感的平台,扩大人际交往

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情感敏感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困难并且急于倾诉时,微博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宣泄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以及表达自我意见。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自由表达意见、倾诉、宣泄和娱乐的空间。

同时,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大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和网友进行互粉和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在现实生活存在交流障碍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上和网友进行顺畅的互动,而这些朋友可以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虽然虚拟网络交际与现实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微博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从而促进人际交往[2]。

(三)微博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提高社会责任感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高校时期既要学会课本专业知识,也要掌握社会生存技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社会信息、文化、思想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许多政府机构都已开通官方微博,越来越多的政府信息、社会新闻都第一时间的在网上公布,这为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了解新闻时事提供了便捷平台。而在自媒体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现在自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微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非理性”舆论、价值观误导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微博的匿名功能使得用户在发表意见和状态时可以无所顾忌。同时我国互联网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对于网络出现的不道德、非法行为约束力缺乏掌控能力,这些都使得过激、粗俗和虚假言论在微博等网络社区上盛行[3]。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即依赖网络信息,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虚假负面言论所误导,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冲击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宣传并灌输统一的主流思想文化意识,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然而微博内容则趋向多元、随意和碎片化。比起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这种新型、快捷的信息接收方式,这大大的削弱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4]。而主流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碎片化信息的冲击。

(三)过度依赖于虚拟社交,忽视了现实社交

网络社交有便捷、快速、经济消耗低,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等优势。这种社交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大学生拥有较多闲暇时光,更容易出现过度沉溺依赖于网络社交的情况。根据马传谊在“大学生微博交友情况统计”中的数据显示,36.66%的大学生会因为微博而逃避现实交往,22.59%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微博交友,12.27%的大学生有过微博交友的经历[1]。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大学生已经对虚拟社交产生依赖,网络社交虽然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却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有些学生甚至将网络社交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政策和建议

(一)积极开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微博具有内容简洁,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快以及互动性的特点,相比传统的教育传输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新型的信息输送方式。因此,高校因加快现代化、数字化改革的脚步,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定时分享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达到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即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也突破了传统教育只能局限于课堂的限制,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也能增强学生主动接收教育的意愿。

(二)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环境复杂,高校网络监控存在技术和条件困难,这需要学校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突发事件以及热点新闻等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空间,及时的舆论引导可以有利控制事态的导向。因此高校应成立属于自己的舆论控制小组或者相关负责人员,观察学生的网络动向以及网络言论情况,适时引导学生的舆论从而形成高校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氛围。

(三)开设“网络信息辨别技巧”相关讲座或课程

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思考能力有待提高。网络信息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的特点,不法者在网络散布虚假消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以及辩证思考能力,对于这些虚假、片面的消息缺乏自我辨别能力,这也是微博等网络社区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在微博展开热门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

参考文献

[1]马传谊.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34(1):114-118.

[2]李清,张家平.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2):123-125.

[3]贾杏.自媒体环境下媒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73-74.

[4]刘文文.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湖北:湖北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小说等一系列微事物的兴起引领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的产物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的主要特征

1.指尖传播突破空间限制。目前,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个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账号。大学生可以将随手拍下的照片配上简短的文字等上传网络,分享见闻。指尖一点,整个世界尽收眼下。

2.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拥有强大的交互性,微博的“关注”功能和微信的朋友圈“转发”功能,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度。

3.信息传播碎片化。进入“微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繁多,传播快速便捷。面对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世界,传播内容的“迷你化”导致大多数人在零散的时间里只对“快餐式”文化、“碎片化”知识有渴求,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度学习。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现了变化。

一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传统的课堂校园空间模式转向了全方位突破的发展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固定的环境学习固定的传播内容。“微时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转发、评论,接受教育。高校之间的朋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隐性失陪”,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使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的世界限制在眼前几寸大小的屏幕,他们忙着各类点赞、刷屏、求关注,却忽略了与身边人的沟通,同学之间虽处一室却常无交流。

二是校园舆情监控难度加大。“微时代”多种传播方式的出现,使学校舆情监控工作难度大大增加,给校园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自由性赋予学生高度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行走的自媒体。高校学生的舆论信息无法保证真实性,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多数没有得到证实的信息一经就在“朋友圈”不断复制粘贴得到大肆传播,这很容易将一些虚假新闻带入校园,造成学生群体的盲目跟从。如果高校教育信息与微博中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截然相反,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混乱乃至背叛。

三、“微时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面对“微时代”的激流,教育工作者不能后退,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1.加强“微时代”高校微网络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如建立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微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建设微网络过程中一是增强真实性,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热点,以生为本。目前,各地高校已建立起代表本校特色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号,为学生提供了诉求的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有正确导向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要增强互动性,要特别注重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使师生能在平等的环境下交流探讨。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起利用微媒体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意识。“微时代”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今天,你微信了吗?”甚至一度成为大学生流行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媒体,加强正向的舆论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传播榜样精神,宣传先进事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学生需求,从中找出教育工作的突破口,顺应时展潮流,转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印象。

3.要加强高校微网络队伍建设,为长效持久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这支微网络队伍能准确抓住“微时代”的特点,熟悉“微时代”下的各种微事物,具备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能力,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可以对校园微网络进行监督把关。

此外,注重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骨干利用微媒体对朋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微信,以浅显俏皮的语言发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青年教育,2011(3).

篇6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特别爱发微博的人、过分关注自己粉丝数量的人、喜欢发自拍的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有自恋情结。自恋的人往往需要他人的肯定,而在网络上,人们很容易呈现出跟现实不一样的“理想”形象,因此,自恋、夸耀等行为更容易得到彰显。

在网络上晒自己的照片,展示自己的文采,不是为自己看的,是写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看的,若是没有人来踩,若是孤芳自赏,这个博客怕是写不下去了。因此,很多人会非常关注自己的粉丝数量,甚至是以粉丝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自己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魅力指数。对于他们来说,拥有更多“粉丝”,就拥有更多关注,同时也增加了随时记录、分享生活的兴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我们不断在他人或自己想象的观众面前表演自我,留恋自我的形象。乐于拥有“粉丝”和人们的“自恋”心理有关。正是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关注自己“粉丝”的消长,也关注他人“粉丝”的增减。

微博放大自恋指数

究竟是社交媒体让人们变得自恋了,还是本来就自恋的人通过它表现了出来呢?付瑶说:对一些人而言,网络的社交媒体只是一个记录生活点滴的储藏室;但也有人认为,那里是一个可高度自我控制的网络环境,可充分进行自我印象管理,刻意呈现出一种身份给别人看。而属于后者的人本身就具有自恋倾向,这些社交媒体成为了他们展示个人外显自恋倾向的一种媒介而已,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个媒介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人越来越沉溺在自恋的感觉中。

对于为什么这样自恋的人越来越多,付瑶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个人财富的增加、城市化的加速、独生子女的增多、个人主义的盛行推高了越来越多个体的自恋水平。越来越自由,对他人的依赖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事自己就可以搞定;再加上现在人们对独生子女过度关注和赞美的教养方式,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在这个追星时代,名人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美貌、名牌、流行歌曲、时尚元素,这种自恋情结极具感染力,很多普通人也喜欢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秀自己,个性中自恋的部分也就逐渐被放大。

自恋的人觉得自己独一无二

究竟什么样的人是自恋的呢?付瑶给出了解释:自恋一词的英文是Narcissism,直译过来是水仙花。来自一个美丽的古西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的人往往自我认同极高,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缺乏对他人的理解。自恋的人如果受到挫败,没能及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就会倍感抑郁和绝望。

自恋的人通常会表现为: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要求过分的赞扬;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当然也包括上述所说的在微博上不断的放自己的照片晒幸福换取大家的关注与赞美等等。

总娇宠孩子可能造成自恋

付瑶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自恋情结的形成与早年的原生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成长环境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1.家庭环境。单亲家长往往对孩子比较宠爱,父亲或母亲如对对方怀恨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是不可爱的,不宜接触,促使自恋的产生。

2.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过分娇宠孩子,过分称赞孩子,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

3.心理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昵、宠爱,使有些孩子在父母的高度认同和关爱中对自己产生了极高的自我评价和链接,从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4.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就会促使过度自恋的产生。

病态自恋的人会很累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那适度与不适度的界限在哪里呢?付瑶说:自恋是心理上的化妆品,适度得体的“化妆”,即愉悦自己也让观者赏心悦目。拥有健康的自恋心理的人,会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并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能区分自己的想象与现实的差别,在面对理想的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世界、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希望自己过得好,也愿意别人得到幸福。这样的自恋舒适美好,就让他自然的存在就好。

但一旦有下面的特征,就可能走进了心理误区,进入病态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绩,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权欲倾向明显,期待他人给自己以特殊的偏爱和关心;缺乏责任心,常用自负傲慢、妄自尊大、花言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辩解;在面临批评和挫折时,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羞辱或空虚;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实上却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和称赞等等。过分自恋,其实与自私无异。凡事看到的都是自己,渐渐整个世界也都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了。因缺少与他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他们活得很累。

学会爱别人,摆脱病态自恋

付瑶表示如果过分自恋了,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自我纠正:首先尝试着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身边的人。是用欣赏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感受他人的美好。

其次,尝试做一个自我分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列出自己的性格优势及劣势,同时列出与自己的性格相关的真实事件。一份真实的自我分析可帮你打碎自恋的幻觉镜子,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甚至有好些行为连自己都无法忍受,还自恋吗?更容易找回自己的真实。

篇7

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凭借其信息海量、传播体系全球化、传播空间开放性、廉价易得以及传播形式跨媒体等特点成为当前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并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工作方式创新以及进行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同样对期刊编辑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网络时代,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网络时代编辑的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对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各种能力素质提出如下几点建设意见。

数字时代是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数字时代给出版业发展营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由此而对出版人的能力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

首先,文字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与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内容上看,多媒体的有效整合成为必然趋势;从功能上看,已由单一传播方式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从手段上看,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与网络平台的结合,不仅使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甚至连纸张载体都变得不太重要了。如目前发达国家正积极推行的“按需印刷”,使整个出版运作能实现个性化定制、零库存销售,已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变化,对出版人员的编辑业务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数字时代的出版人员,除了要扎实掌握编辑业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具有在各种新型媒体出版中具体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出版物生产流程中,编辑业务主要是纸质出版物内容的删选把关。载体的单一性使得知识内容的筛选把关也相对较为简单。数字化时代的出版往往涉及多种媒体的互动与触合,一种知识内容可以产生多种形式的出版产品。这就使得编辑业务中不仅删选把关的要求更为复杂,如出版主题内容的选择要考虑适应多种媒体的要求等,而且要按各种媒体的特定要求运作,还要具有使各种载体出版产品熟练地进行转换操作的能力。这对编辑出版人员的基本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强烈的市场意识与灵活多样的选题策划能力。对于中国的图书市场来说,已经走过了图书稀缺、信息饥渴、知识普及的时代,无论是科技图书出版,还是大众生活图书出版,读者对知识学习、文化消费的选择,从形式、手段、数量、质量、细分需求上,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面向未来,图书选题策划将是多样化的,不但需要关注读者需求多的大众市场,还需要关注有特色的市场,能够从原来认为是鸡肋的小众市场中,挖掘到有价值的选题。

综观未来,个性化出版将成为出版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出版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读者定制的图书,将可能为出版单位带来丰厚利润。对于专业图书的个性化出版来说,策划编辑将需要具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更加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并以灵活多样的策划方式,组织多样化的选题。欧美一些专业出版社,如Elsevier、Wiley,他们的专业图书销量并不大,但恰恰就是这些专业图书,不但以高价、无退货为出版社赢得丰厚利润,同时还积累了将来数字化可重复应用的内容,并创立了自己在小众专业图书市场的领先品牌。例如,Wiley公司的高端金融类专业图书,从专业工具应用、专业手册、专业指南,到认证考试,无一不体现该出版社对小众专业图书品牌的着力塑造,一大批世界该专业的专家更是成Wiley的核心作者,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市场,对大众图书来说,个性化地域性出版也具有强大的市场魅力。例如,四川地震后出版的有关地震知识、地震中的自救方式等图书,就可以满足当时特殊人群的需要。在策划这类图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策划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选题策划组织的高效执行力。

2 从数字化时代出版人才所需的业务能力素质

前面提到的数字化时代对出版人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大体可归结为三类:一是要求出版人必须具有新的编辑业务能力;二是要求出版人必须具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三是要求出版人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无疑,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数字时代出版人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下面分别对这三个方面内容进行具体描述。

对数字时代出版人的新的编辑业务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内容上,二是在工作手段上。从工作内容上看。编辑业务由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稿、校对六大基本环节组成,与传统的编辑业务能力相比,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新的编辑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选题与组稿这两个环节能力要求的变化上。数字时代的出版物选题,由于多媒体互动的技术条件日益普及,所以任何依靠单一媒体的出版产品,其盈利的机会都要远逊于能够进行多媒体运作的产品,为此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在策划出版项目运作时,必须考虑选题在多媒体上运作的可能性,要具有对选题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如策划图书选题时,要考虑将其转化成光盘等封装电子出版物以及Ebook等数字化网络出版物,还可考虑制作成Mp4,以及利用电讯系统、通过手机接收阅览的手机出版物。编辑人员要熟悉各类媒体的产品及其运作要求,具有在各种媒体上都能熟练操作选题的能力。数字时代的出版物组稿,由于稿件资源的分布面更广更宽,作品数量大为增多,而质量则参差不齐,加上多种媒体的出版产品对稿件资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为此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有很强的稿件资源控制能力。包括资源开发能力,即善于从海量的作品资源中选取有用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将其转化成受市场消费者欢迎的出版产品;资源质量把关能力,即能对作品质量进行准确鉴别,以确保拟开发成出版产品的资源质量;资源有效转化能力,即能组织作者将书稿资源按照各类媒体的要求加工成可用的作品。从工作手段上看。数字时代的编辑业务操作,大都是通过计算机终端利用网络进行的。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网络平台、多媒体转换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依赖,为此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与此相关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能熟练地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到选题及编辑加工所需的资料;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处理书稿,与作者联系等对外交流;多媒体转换能力,能将一种媒体的出版产品熟练地转换成另一种媒体所需的文本格式,为另一种媒体的产品生产创造好条件。由此我们可以说,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员,应该成为知识内容产品数字化加工制作的专家。

2.2 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素质

数字化时代的出版单位,无论是出版社、期刊社、报社,还是数据库或网络平台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都需面对由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组成的多元化的出版市场。各类市场都有着不同的盈利模式,其运作程序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具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编辑出版人员的市场预测能力,即能通过对各种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对自己主持运作的出版产品的市场表现作出相对准确的预先判断。只有具备了此种能力,编辑出版人员才能对选题的形成做出较准确的经济价值评估,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内容产品的呈现方式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掌握控制市场的主动权。编辑出版人员的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即能通过对各种消费者特征与消费心理的调研把握,有针对性地对拟推出的出版产品进行装帧设计,使其能更受消费者青睐。推向市场的出版产品,是一种整体产品,除了内容要有针对性之外,其外在包装如文字的表达、插图的绘制、封面的安排等,也要符合特定消费者群的审美要求,并要与产品内容紧密配合。所以,编辑出版人员的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对于产品的市场行情有着重要的意义。编辑出版人员的宣传促销能力,即能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传促销方式与手段,准确地揭示出版产品的市场卖点,以促进出版产品市场销售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出版产品市场寿命的有效延长。实践证明,编辑人员由于熟悉出版产品的内容,也对需要这些知识内容的消费者的分布有大致了解,所以他们参与宣传促销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由此而对编辑出版人员宣传促销能力的要求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员,应该成为精明的数字出版产品市场的营销能手。

2.3 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素质

正如前面所说,数字时代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及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使出版业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每一个出版项目的运作,都与各个社会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出版项目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离不开众多社会系统的协作与支特。编辑出版人员具有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就能为出版项目的运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能争取相关社会单位的顺利合作,这就为出版项目的运作成功打下良好基础。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员所应具备的社交公关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能按照出版选题规划要求顺利地寻找到相应的社会资源,并顺利转化为作品。包括通过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部门的广泛联系,收集选题内容信息;通过与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联系,物色合适的作者等。

其次是能根据出版流程需要顺利地寻找到最佳的社会合作单位,并顺利开展合作。包括通过与各种印制单位的普遍联系,挑选到最佳的产品印制合作厂家;通过与各种运输单位的普遍联系,挑选到合适的产品承运单位;通过与各种市场中间商的普遍联系,寻找到最优的产品经销商等。

再次是能按照产品上市的要求顺利开拓出尽量多的社会需求,并转变成特定出版物的市场消费。包括根据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策划设计各种社会公关战略,根据出版市场开拓要求制定与执行各种社会公关策略,根据出版产品宣传促销需要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公关活动等。

由此我们可以说,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员,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我对大学实习实践教学系统的完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建议:增加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中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其中三分之二的课程都能安排实习实践内容;精简实习实践课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增加学生动手直接操作的时间;在几门专业主干课程学完后,安排20天左右的阶段实习;延长毕业实习时间,至少安排3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毕业实习,且要加强组织,对社会实践要有统一要求,要将其纳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一加以安排,包括占有一定学分等。

参考文献:

[1] 余朝晖,佘斯勇.科技期刊编辑网络应用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策略[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篇8

1传统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2]。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大众传播中呈现出其强烈的“内向性”传播特点。它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传播圈子,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传播格局。只有在文化边界的内部,民族文化方才显现出活性和生命力。因此,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依赖于“熟人关系”环境下的口口相传。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性与内向性所导致的文化向心力与影响力,是传播过程中必须加以利用的利好条件,但同时,自我循环的圈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掣肘,也使得传播的深度无从谈起,其可持续性更是逐年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路径,加强传播,已成为了一条发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必经之路。

2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面临的社会需求

在现代社会,保健及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初入职场的新人需要一定的方式调节自我,舒缓工作压力;年轻的女性白领期待一定的保健养生讯息为其带来养颜塑形方面的指导;办公室一族希望借助简单的动作缓解伏案工作导致的职业病与亚健康状态;中年人群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繁忙之余也期望能够调理身心,保养逐步下降的身体状况……需求决定市场。近年来,各大都市报与电视节目纷纷开拓健康频道,保健品的市场规模更是一路走高,“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公认的“潜力股”。相较其他保健方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于身、心、息的调和,更适用于当代国人的需求。对于庞大的体育需求人群而言,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经济、实用,动作简单、易学,文化渊源深刻,且没有太多空间和器材方面的限制———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动作,如搓手浴面或叩击命门等,都能够对身心起到纾解疲惫的作用,同时,养生功理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经络理论,具备科学性及可信度,正是现代人调理身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

在以用户分享和信息聚合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部分传统体育组织曾及时抓住过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浪潮。王用杰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健身气功健康传播研究》显示,以“健康网站”为关键词在雅虎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查询,可发现3360个查询结果。创建于2007年4月的中国太极拳网,更有着每日30000~60000人次的百度访问量,被称为是“访问量最高的武术网站”。然而,虽然这些网站曾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上功不可没,但在日新月异的“微”时代,它们难免显得有些过时。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可说是抵达了一个瓶颈。分析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网站编辑未与时俱进在浏览相关网站时发现,由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组成部分较为繁杂,相关信息也十分琐碎,网站的排版与编辑颇不尽人意。大部分网站对于网站信息的处理仍然只是简单的“博客式”搜集和罗列,搜索与阅读并不舒适,更少有具备互动功能的站点,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以及精英阶层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2“微”媒体平台呈现传播空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7]。这一数据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而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使用“体育养生”为关键字搜索公众号,所得的结果只有15个,其中已认证账号主体仅有4个,且无一不是以营销宣传为目的的商业性主体,可见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微信上传播的时间不长,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在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影响力更是几近空白。

3.3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的对接错位浏览各类传统体育养生网站可知,其大多为体育养生功法介绍、练习视频以及其音乐等,可以看出,其目标受众主要为养生功法练习者。而根据数据显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的人群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据了总人数的39.34%。那么,对于传播的最大主体———中老年人而言,他们接触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新媒体传播途径于他们而言是否有效值得怀疑。如此,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的对接错位,使得传播效果难以提升。

4移动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体育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主动推进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是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因而,以微信为首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无疑将成为当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4.1微信的传播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提出的“强弱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强连接”与“弱连接”。“强连接”指的是人类在传统社会中接触最频繁的“熟人关系”,如父母,同事,朋友等,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基于广泛社会关系的,相对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广播里被提及的人,这样的社会关系,被称为是“弱连接”[9]。对于微信而言,其主要功能流通于熟人关系圈中,可以说,微信传播是基于强关系链接下的产物。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亲密的互动关系形态,并持有相似的态度,社交双方互动的频率也会更高。这一社交特质正吻合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因而,在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微信传播时,可着重把握好人际之间的有效信息扩散,因熟人关系中,行动者更乐意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其在现实社会中积累的信誉口碑,在虚拟环境中也同样有效,从而使得口口相传的点对点人际传播成为可能,以这一途径进行的传播效果往往更为强力有效,也加强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深度。同时,微信媒体订阅号和自媒体账号功能则提供了一种弱关系链接。这样一种“弱关系”,为信息抵达不同的圈子并进行传播提供了桥梁。在信息扩散中,弱链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经营好微信的弱关系链接,将是传统体育文化的微信传播工作中的另一重点。利用好订阅号和自媒体功能等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条件,也是扩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拓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广度的要求。

4.2微信应用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可行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分别是父子、师生间的口口相传时期,相关学校、行业内的圈内人际传播时期,以及web2.0时期的网站传播时期。在网站传播时期,其形成的垂直化传播方式一直被认为在发挥着“长尾效应”功能,大多数传播者更倾向于将新媒体传播作为补充,而非主要手段之一,倾向于等待其传播效果的积累,而非主动推进。然而,在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需求正在增大,web2.0时代的传播理念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长尾效应”作为营销理论是以利益的获取为目的的。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目的,不仅在于文化的价值实现,更在于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继承。只有推进传播工作,强化传播效果,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尾端”地位向“前端”推进,才是发展繁荣之道。要达到这一效果,则需要尽力化“小众”为“大众”。因而,开拓受众圈子,扩大传播范围,是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首要工作。微信可以说是“微”时代最大的“互联网+”平台。自2011年微信面世起,其用户的数量便迅速增加,截止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突破3亿。根据《统计报告》显示,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毫不夸张的说,至少有1/3的国民在使用微信。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可能性,而其以中青年及青少年为主的用户群,则正好填补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原有传播主体的空白。同时,微信的碎片化传播特质吻合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多元且琐碎的特征,使用微信进行传播使得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更易被重整,被接收以及被二次传播。这样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传播广、精准投放、接受快速的媒体,无疑给当今陷入瓶颈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关键而宝贵的新机遇。

5微信在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结合以上所述,本文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上,以体育养生文化为例,利用微信这一新兴传播途径,深化传播效果,可从构建入口级平台与在地垂直服务两方面入手:

5.1用户至上,精心构建微信服务号入口平台“用户”一词,在企业领域常被提及,在传媒领域却较为新鲜。然而,社会功能的完善使得人民自由自主选择成为了必然,而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则决定了传播的效果。正如学者周志懿所言,“原来的媒体是给人看的,现在的媒体不仅是要给人看,还要给人用”。[11]因此,要做好服务号,首先应深入挖掘服务号的功能,精准定位用户,如在用户关注之初即发送简单问题,定位其社会角色,了解其主要需求,进而根据不同情况,将用户的需求放到首位,从这一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尽量做到细节化、细致化、个性化、立体化,提供“量身打造”的贴心服务。例如结合LBS定位功能,提供用户所在地的实时天气预报,或是所在地附近传统体育养生教练的小段虚拟教程。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推送“办公室解乏六式小功法”“夏日固肾养颜妙招”等功法教程,内容以持续时间短,简单易学,辅有简明功理介绍为要,以加强推送内容的实用性与可信性。也可偶尔小段由“颜值高”的年轻运动员进行的配乐功法展示,或是制作有趣的简短功法动画教程,以增添公众号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提升关注度。此外,还可结合微信的社交功能,“查看附近的人”,开启约课、约练等服务,以构建相应的用户体育社交圈,通过社交圈进行二次传播。“用户时代”的到来,说到底就是受众的需求与角色发生了变化。传播是对需求的适应。要做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微信传播,则需要抱定用户至上的理念,为适应这种变化改进传播,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体育养生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这就意味着“传播”不再是未来的唯一任务,“服务”将是其多元化平台上的新使命。在服务中传播,在传播中服务,不急于灌输文化,而是着力于提升传统体育养生服务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则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就成为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5.2携手企业,走垂直服务的新路当前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总体上依靠着国家的重视和体育总局的宣传扶持,社会层面的传播工作少,传播效果低。本文认为,社会方面的参与对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要将社会力量合理有效的运用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工作中,或许在微信平台上与相关企业合作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入口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优势和用户基数,而企业最有优势的则是在地性的资源。融合微信与企业带来的优势,就是将新媒体“连接人与人”的传播方式,扩展到“连接服务与机器”。具体的举措有三,其一是利用特定的时间节点,模仿马年春节时的“微信红包”模式,在企业服务号、养生相关服务号以及朋友圈中大量发放“养生红包”以提升用户关注度;其二则是玩转O2O垂直,走垂直服务的新路。垂直服务,指的是利用媒体自身在地资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例如与当地养生会所携手,提供细分化深度养生资讯,上门教学,上门按摩等等,做实打实的在地服务,进行内容价值变现,服务价值变现,用户认同变现,以求养供,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之路。如此,将“互联网+”的态势收为己用,连接各路在地资源做“养生+”,或将成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未来发展模式;其三,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或还可借助合作品牌自身的用户黏性与粉丝团体,进一步拓展传播范围,进行文化渗透,并借助合作品牌的粉丝社交圈,进行进一步的传播,扩大影响力。对于合作品牌的用户而言,这样一种传播方式会带来具象化的文化感受,从而提升其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该品牌的兴趣及接受程度。用户对于此类信息的态度也很可能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其对于相关公众号的使用感受与体验也将有所提升。

6结语

篇9

关键词 新媒介;青少年负面影响;特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9-02

网络以及手机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介最为广泛的用户就是青少年,这样一些不良的信息就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一些青少年由于网络游戏或者是通过手机社交上当造成的损害愈来愈突出,对此,加强对青少年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的理论研究就比较重要,能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1 新媒介的主要内涵及特征分析

1.1 新媒介的主要内涵分析

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以及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介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自身所占据的优势使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也对青少年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新媒体的内涵现今还没有权威的定义,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着多种形式,有的被称为是数字媒介,有的则称为是参与媒体等,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在概念上也会不断的发生变

化[1]。从新媒介的形态层面来说主要是和传统的媒介相区别的。其中的手机媒介以及网络媒介等是和传统媒介有着很大差别的。

1.2 新媒介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介自身也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比较快,和传统的媒体相比在传播的效率上有着很大层面的提升。还有是新媒介的多元化特征比较显著,对于新媒介的传播途径以及方法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手机短信以及微博和社交软件等形式都能进行信息的传递。另外就是新媒介的廉价性特征比较显著,对于信息的费用几乎是零费用,这就对传统的新闻产品制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就是新媒介的消解性,对传统媒体间的边界得到了消解。

2 新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探究

2.1 新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青少年作为是新媒介中应用最为庞大的群体,对青少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对青少年的思想层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来看主要是由于网络游戏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对于网络用户的群体在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用户占网络游戏用户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远远大于整体的网民[2]。主要是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当中对角色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由于长期的网络游戏就会使得青少年迷失自我,并形成错误的观念等。

再者,青少年在对新的媒介使用下,由于没有正确的认识也会造成青少年对社会的不信任,信息在网络上比较繁多,并很难去辨别真伪,一些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中对网络的可信度是否定态度的。而大多的谣传以及不良信息也是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形式进行传播的,这就会对青少年在信息社会安全上存在很大的怀疑,存在着恶意的围观以及不良信息的扩散使得社会集体丧失道德底线等。

另外,新媒介对青少年的行为层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是无边的网,在内容上是良莠不齐的,一些不良的信息的泛滥就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中的诈骗行为对青少年的诱导就比较严重,青少年缺乏经济来源,而在网络游戏中的一些装备是需要Q币进行购买的,一旦沉迷于网络就会在这一方面投入大量的金钱,为能够获得资金就不惜欺骗家长老师,从而就会逐渐的诱导青少年犯罪等[3]。再者就是新媒介中的一些暴力文化和黄色垃圾等对青少年的危害也比较严重,长此以往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认知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2.2 新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第一,新媒介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背景下,要能够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要通过新媒介的优越性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建设。新媒介作为巨大平台能有效构建自己空间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通过Q群以及电子邮件等作为载体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积极探索思想教育的科学方式。在学校教育方面要能进一步的完善加强,可通过多样化的主题班会以及座谈会等为学生讲解新媒体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老师要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得到有效加强,从而来提升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以及提取能力[4]。

第二,要对青少年的理性观念进行构建,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群体化的现象在社会微博当中比较鲜明,例如浙江温岭女教师虐童案就是极化现象的典型。在虐童图片于少数的新闻网以及微博中进行流传中,已经有不少网民带头采用恶毒的极端言论来表达自身内心的愤慨,而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在绿色微博下进行对信息筛选,保障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介过程中能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减少青少年的情绪过度的外泄,并引导其能够对社会的现状理性看待。

第三,由于新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所以也需要在社会教育层面得到有效加强,这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新媒介自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要能够将新媒介的发展空间进行精化,保持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对于网络媒介的发展就要在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完善,对网吧的管理得到加强,还要通过对网络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一些技术的使用下对一些不良的信息进行过滤,这样才能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四,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也要能够得到有效加强,当前的一些青少年家长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直接怪到学校以及社会的管理上。但是家庭的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的因素,保证家庭教育的完善,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处在叛逆时期,家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家庭要引导青少年合理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在生活上也要能得到科学规律化的进行,对新媒介的应用要结合时间的安排适当的使用,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健康等等[5]。

第五,要能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能采用多种信息技术以及先进教育理论,将教学效果得到良好呈现,按照青少年的年龄特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保障青少年在新媒介下得到最大化的思想正确发展。

3 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青少年在新媒介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要从多方面进行措施的实施,结合实际对负面影响的内容加以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具有两面性,在对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针对青少年对新媒介的使用要能科学合理的呈现,保障青少年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勇.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张荷花.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与控制措施――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例[J].今传媒,2014(2).

[3]任秀芹,刘颖,颜士科.手机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2).

篇10

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社交网络让人们有了一个暴露在公众世界的机会。很多普通人也喜欢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秀自己,个性中自恋的部分逐渐被放大;现在对独生子女过度关注和赞美的教养方式,也很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造就了自恋的流行病。专家指出,我们正面临一场“自恋大流行”。适度自恋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自信心的体现;但是过度自恋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对自己和他人来说或许都会是一种伤害。女性如果一味活在“理想自我”的幻影中,不仅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而且容易发展成一种病态的自我依赖,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精神折磨。

互联网社交媒体促成“自恋大流行”

近日,美国互联网信息专家称,频繁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会让人们的自恋倾向越来越严重。通过对3.7万余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自恋人格倾向特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及。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情结,只不过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比如,男人更喜欢吹嘘自己曾经的荣耀和辉煌等,用外在的成功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女人的自恋则更多表现为对自己容貌、身材的关注,喜欢照镜子、被夸奖等。专家指出,自恋“流行病”是指人们在社交媒体频繁个人的生活隐私,语言以自我为中心,并过度在意自己的被关注度。

研究发现,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让人们变得更加自恋。较为自恋的人,似乎更容易沉溺在微博上,更新留言,一些造型惹眼的照片,显示最近的心得感悟等。因为自恋的人往往需要他人的肯定,而在社交网站上,人们很容易呈现出与现实不一样的“理想”形象,自恋、夸大等行为更容易得到彰显。因此,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热衷于不厌其烦地暴露自己,他们通过微博的形式,把个人信息向关注者进行狂轰滥炸。这些人甚至很自我地认为,无论男女,每个人的生活细节都应该和陌生人分享一下。

女性化妆上瘾也是一种过度自恋

有的女性清晨化妆,会因为一点点不如意而反复重来,宁可不吃早饭或者上班迟到也要化到满意为止。这种对化妆欲罢不能的“上瘾”心理,已成为困惑都市女性的一种心理疾病。

化妆上瘾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化妆的过度依赖,而“病情”最严重的常常是先天条件最好、学历最高、容貌最美的女性。专家指出,这类女性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她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追求完美。可能会因为在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些不完美让她们感到失望,所以她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似乎是用自己的完美来弥补社会和生活的不完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心理补偿”。因此,她们在任何一件与自己有关的事实上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过分认真、一丝不苟,容不得自己有半点马虎。渐渐地,她们便会从自尊、自爱、自我要求高转化成为自恋。倘若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疏导,就会再从自恋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自恋狂。

对于女性来说,妆扮过分和装扮得体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很难掌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因此,专家告诫:“女性化妆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化妆品成为你心理疾病的根源。”

7大特征提醒你自恋过头了

现在很多女性都懂得欣赏自己,这其实也是自信的一种象征。但是女性过度自恋则是一种心理的病态,这对自己和他人来说或许都会是一种伤害。专家指出,过度自恋的人通常会有这些心理特征:

1.只有自己才是值得爱的。过于爱自己的女人,心理就像一面用来自我欣赏的镜子,任何时候的自我意识中,兴趣点都在自己身上,与外界交往,也只是在求证自我的魅力指数。对于自己的任何性情、身体器官、容貌等过分在意,总是要找出几点能证明自己很优秀的理由,即使是自欺欺人。过度自恋的女人会对他人的疑问预备好完美的解释,即使说服不了别人,也会摆出一副不屑的表情。

2.要求男朋友绝对忠诚。自恋的女人心理其实很脆弱,所以需要时刻求证自我的魅力,以强化自信心。找个男朋友,就绝对不能容忍他对其他女人表达好感,无论从表象还是从内心,都要绝对忠诚。否则,自恋的女人就会有些神经质,自信心就会崩溃,所以给自恋的女人做男朋友,要有绝对的宽容心和自律心。

3.认为自己的魅力绝对强大。自恋的女人,看自己的优点时总会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时会用“变色镜”。她会从另外的角度把缺点也说成优点,从而毫不心虚地给它赋予色彩感,并在公开场合予以充分展示。所以自恋的女人在说话的声音、语调、走路的步态、身体语言等方面,具有特别的敏感度和自我训练度。因为她无时无刻不站在自我的门口,一只眼盯着外界,一只眼进行着内视。她们总会不失时机地展示自我的魅力,尽管这种魅力让局外人觉得惨不忍睹。

4.自信心受损时易迁怒于他人。自信心受挫,这对于一个自恋女人来说可能是最难接受的,她们花尽心思来努力捍卫的东西,一旦受到实质性的伤害,会变得绝望、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这时,她们最容易把心中的不满和无名火撒在自己的亲人、朋友身上,显得不可理喻。

5.意识深处总有一面自我欣赏的镜子。自恋的女人,意识深处总安置着一面镜子,以便随时用这面镜子来欣赏自己。同时,拿这面镜子照照其他的女人,来做一些对比,找到自己足以自信的东西,或是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6.认为别人说自己坏话都是出于忌妒。自恋的女人总是在与自己恋爱,善于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宽容。当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时,一般情况下,自恋的女人就会表现出不屑,认为这些人是在忌妒自己,并会耿耿于怀。

7.自私的外在表现就是爱说别人自私。自恋的女人,因为本质上过于爱自己,所以感情上表现出相当的自私。但其自私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说别人自私。在她的逻辑中,你越在意她,她的魅力才越强大,所以你要不惜任何付出,甚至是生命,让她来得到自我魅力的确证。否则,她会用折磨来残忍地报复你。

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专业心理治疗

专家指出,过度自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类患者往往会因人际关系不良,现有工作状态与理想目标差距太远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事实上,极度自恋的本质是极其自卑。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不像一般自卑的人,直接为自己的缺点、不足而痛苦不安,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对自身的缺点故意视而不见,采取遮蔽、回避的态度,甚至刻意美化自己。他们往往无法从现实的不适应、不如意的痛苦中超脱出来,在自己制造的这种美丽幻想中获得自恋的快乐,而心理上的这种巨大满足,又诱使自己继续欺骗、演戏、幻想、陶醉,以至于形成了一种自我无法再意识到的习惯。因此,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迫切需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