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战略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战略

篇1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技术的重要形式和现代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引起信息传播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方式,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所倚重的媒体形式和重要工具。公共档案机构兼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质,它和政务信息、历史文化等公共信息不仅密切相关,甚至于共同存在,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源。社交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管理工具,对于公共档案机构的影响颇深。

美国国家档案馆(The U.S.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社交媒体的应用已逐步形成完整的网络,深入到国家档案馆以及联邦政府文件档案工作的各个角落。其在2010年12月8日就已经了《SocialMediaStrategy》(社交媒体战略),宏观指导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应用。

二、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战略

(一)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与社交媒体

NARA是联邦政府档案工作行政管理的领导中心和最高管理机构,不仅直接管辖档案馆及地区分馆、联邦文件中心和总统图书馆,而且依法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规定、标准,对联邦政府机关及白宫等机构的文件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1]

社交媒体是用来定义和描述通过Web技术在网络上进行的社交互动和用户信息集成的术语。个人或是组织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创建,编辑,评论和共享。社交媒体是人们用来分享意见、观点及经验的工具和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会媒体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流行的社会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blog、vlog、pod? cast、wikipedia、facebook、plurk、Twitter、Google+、网络论坛等,某些网站也加入类似功能,例如百度、Yahoo!An? swers、EHow、EzineArticles等。[2]

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DavidS.Ferriero在2012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上作了题为《NationalArchivesandSocialMedia》(社交媒体世界中的档案馆)[3]的演讲。他的发言中指出:“由于国家档案馆在联邦机构和白宫使用新技术管理档案工作方面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所以国家档案馆应该率先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他希望档案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日常的工作,并和美国公众保持联系,这种新技术就是指社交媒体”。截止到2013年5月,NARA已经在13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至少145个专页和项目(其中不包括OurArchivesWiki和公民档案工作者板块两个项目),是社交媒体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公共档案馆。

(二)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的社交媒体战略[4]

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NARA)在2012年8月12日了其媒体战略《SocialMediaStrategy》。NARA认为,社交媒体将有可能改变其机构以及其服务于客户和美国公民的方式。它致力于提高公众的参与和协作,以期待变得更加开放和透明。NARA认为社交媒体工具将帮助它实现这样的使命,更好地保管政府档案,并使得档案信息资源更容易被公众获得和使用。

NARA认为社交媒体就是社区和对话。该机构的社交媒体战略将基于六个核心价值观来促进NARA的转变。其将专注于所希望从事的三个主要的社区: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社区,政府社区,公民档案保管员。该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社交媒体的六个核心价值观

《SocialMediaStrategy》的立足依据就是六个核心价值观:一、协作:作为NARA的一员及合作者和公众一起完成国家档案馆的使命。二、领导:领先与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三、倡议:引导充满激情,创新,责任的机构。四、多样性:使NARA成为尊重多样性和所有的声音的伟大场所。五、社区:关心和注重政府社区,公民档案保管员和员工社区。六、开放性:创建一个开放的NARA,表达真实的声音。

2.员工社区内革命性的通信和协作

该战略的目标就是使NARA成为一个伟大的工作场所。NARA将使用社交媒体工具,跨越NARA各级部门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共享。该战略认为,开放是整个组织集体潜力解锁的钥匙之一;对等通信和交流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协作,提高效率并减少摩擦。由于有机实践社区的出现和直接可以使信息到达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工具,国家档案馆或者个人都将有机会成为领导者,并影响社区内部的思维。协作网络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专家或令人惊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该战略将倡导创新的精神,使NARA成为讨论和尝试新事物的安全之所,并采取以下的相关策略:一是授权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有效地开展工作。二是在NARA内部发展一个精通社交媒体工具的专家领导组。三是实施并鼓励使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四是实施并鼓励使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专业交流。五是实施和鼓励使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信息和状态更新的共享。

3.政府社区

该战略指出,国家档案馆将在政府机构(注重政府社区,包括联邦档案管理者,解密的利益相关者)和公民及对档案利用感兴趣的群体之间引路;将努力使NARA更有高效。政府社区成员的意见,专家咨询,知识将获悉和塑造国家档案馆的行动计划;将信奉、开发和投资新技术以推进国家档案馆的使命,通过促进创新、协作和灵活应用技术,将用较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增加员工的科技知识、积极主动,并成为在社交媒体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领导者。国家档案馆将以身作则,为创建和捕获国家档案馆自己活动和工作的社交媒体档案开发最佳实践。相关策略如下:一是创建与政府社区谈话的空间和平台。二是参与联邦档案管理者、解密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公民和关注档案利用的公共团体的在线网络空间和对话。三是开发和演示社交媒体档案管理的最佳实践。四是实施NARA电子文件管理最佳实践。

4.建立和加强我们和研究人员以及公民档案工作者的关系

国家档案馆认为研究人员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探寻历史线索和追查证据的无畏精神是令人震惊。研究人员通过绘制和连接的历史线索和证据,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公众历史并激励国家档案馆。现在,很多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聚集于NARA和其他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研究之中,他们的故事和贡献将更加有助于凸显政府档案对于国家历史的意义。

公众中许多人是自然的分享者,国家档案馆希望培养这种冲动,并鼓励那些国家档案馆称之为公民档案保管员的研究者。通过绘制档案风景来为研究人员、历史学家、谱学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志愿者以及公民档案工作者按照其他记录的档案工作者创造导航工具分享者其遇到轨迹及档案信息。国家档案馆希望创造并使这些探路者信息成为标志杆、标签、和故事进行协作的网络空间和平台。所有这些将使得未来的研究更加顺畅并帮助那些还不知晓国家档案馆的历史爱好者获得档案所记录的信息。通过更多的对话来更好地了解历史,寻求交换对国家档案馆之间的见解,从而一起改善高国家的文献遗产的利用状况。相关策略如下:一是参与研究人员、公民档案保管员和潜在的公民档案工作者花费时间的网络空间。二是确保国家档案馆的资源和服务,能够找到和实现共享。三是查找,鼓励和认可公民档案保管员。四是为研究人员、公民档案工作者创造机会和平台来帮助国家档案馆并使他们互相帮助。五是将国家档案馆的目录嵌入社会网络的目录,并邀请公众提供网上信息。六是寻求,鼓励并认可国家档案馆基金会的支持。

(三)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应用

美国国家档案馆在2011年2月了主题为

《Guidanceon Managing Records in Web2.0/SocialMe? dia Platforms》的NARA公告,为国家档案馆及联邦的相关机构利用Web2.0/Social Media Platforms等提供了工作指南。

国家档案馆(NARA)已推出了一些Web2.0技术平台,并与Twitter,YouTube和Facebook和Flick等签署了协议,创建了国家档案馆网站在这些平台上的应用。NARA使用这些工具和网站创造了与公众沟通新方式。其不仅在Blog、Facebook、Twitter等平台上分别建立了数以十计的专业和项目,还在很多文件、图片、视频共享的平台上例如Flickr、Historypin、Youtube等开设了很多项目。

此外,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开设立两个最能体现其社交媒体战略核心理念的社交媒体应用板块。

一是Our Archives Wiki(Our Voices Our History? Our National Archives)(我们的档案维基):2011年5月,美国国家档案馆首开先河,开创了自己的“维基人”,“我们的档案维基”。为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家谱学家和档案工作人员提供了有关国家档案馆研究的知识和信息共享空间。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档案馆维基的共建:创建新的或编辑已经存在的关于国家档案馆掌握的历史题材和档案的页面,扩展在线目录的描述,个人转录的文档,添加信息以建立新资源,并将它作为在档案研究中记录有用信息的工作簿,进行相似科目和项目的协同工作。截止到2012年8月,共上传9万余份数字档案复制件到维基百科共享。

二是Citizen Archivist Dashboard(公民档案工作者控制板块):[5]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在2010年5月24日的博客中讲述了一个优秀的公民档案工作者对于发现和保存国家档案的积极努力,并在2010年7月2日的名为“Citizen Archivists Makingan ImpactattheNation? al Archives”的博文中,再次肯定了公民档案工作者在国家档案管理和史料的发现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公民档案项目号召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挖掘“公民档案工作者”的力量。

2011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公民档案工作者”板块。任何普通公民都可以:为国家档案馆网站上的档案图片和资料添加标签或者注释;转录网站上的档案,以便与更多的用户更容易地利用(国家档案馆转录试点项目),在档案馆的维基上创建新的网页和编辑现有网页,分享你的研究,扩充在线目录;针对任一历史事件上传相关图像资料;在NARA和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合作中,转录和抄写旧的航海日志、了解过去的天气情况,以期待科学家的气候研究提供帮助;参与国家档案馆旨在激励档案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各种竞赛活动;了解和参与国家档案馆的各种会议、论坛,查找相关活动并发表意见和看法等。

由于使用开源代码与社交媒体平台对接,档案信息同步在多个社交媒体网站上,人们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上的功能,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工作者的权利。从档案网站到社交媒体网站的这一跳转,使关注人群瞬间爆棚,档案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正如网站标语所描述的“让所有人与国家档案馆共同分享档案的知识与智慧”。这一开拓性的创举带来了丰硕成果。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统计,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正式上线的两周内,许多公民档案工作者为1000多页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2012年4月,美国国家档案馆第一次面向社会开展调查,以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490万人次。[6]

篇2

即使诱惑如此巨大,我怀疑很多组织在面临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内部协作的问题时,仍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高德纳咨询公司最先提出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组织在这方面尝试的失败率非常之高。

原因在于,社交战略往往在执行层面遭遇卡壳。

读过我最近的报告《社交媒体化的流程与战略》之后,一位名叫苏珊的读者向我指出,IT团队之所以无法推行社交战略,是因为他们从制度上就没有获得足够的授权。她认为,很多组织的战略决策都封闭在董事会内部完成,普通的员工根本无法探知他们的战略远景,遑论有效地执行。

她说得很对。对于社交化的工作模式来说,传统的决策机制过于缓慢。最近一期《哈佛商业评论》刊登文章称,一家排名全球200强的公司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确认并正式一条推特,来回应网上的质疑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员工能够更有效地沟通与协作,提升的那点速度也抵不过复杂的流程所浪费的时间。

同样,运用传统方式来监督工作情况的管理者,一旦进入社交媒体,也会陷入到信息的大海之中。诸如博客、在线视频一类的工具可以使高层管理者与世界各地的下属直接沟通,并且获得实时的反聩,这些社交工具产生大量的数据,经过精密分析之后,管理者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对组织的洞察,透明度大大提升。组织中任何一部分的成功经验都会被迅速地发掘出来,并且传播给其他区域的管理者,迅速复制。

然而,仅靠技术工具还无法实现社交商务的全部价值。《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评论》2013年的最新报告称,约有70%的C级管理者认为社交媒体将改变企业运行的方式,说得更深一点:为了挖掘社交媒体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企业必须主动变革。

“实时营销”的概念由此被不断地提起,但前提是组织本身必须作出改进, 向“实时商务”的模式转型。而这样的转型究竟意味着什么?

与上一次面对互联网浪潮时的变革相比,这一次的挑战又不相同。甚至时下流行的所谓“社交媒体战略”也不能解决问题。

社交化的组织形态由松散的独立个体相互联接而成,看起来就像是军队、学校或者宗教组织那类传统的形式。在这类结构中,执行决策由顶层下放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高层管理者只负责下达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具体的操作方式则由一线人员决定,这些组织内部保持着严格的层级制度,但是实际运作起来却与现代的集权组织大不相同。

篇3

一、社交媒体营销理念及发展

互联网增长最热的领域之一就是“社会媒体”,即具有互动性、以社区为主的网络平台。互联网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社交媒体营销的关键是全方位的建立关系。即让顾客或者是未来顾客参与进来,让他们一起传播企业的讯息,甚至是让他们“拥有”企业的品牌塑造权。而传播的形式,就是最有效的“口碑”。也就是说,企业主动跟顾客在各个触点建立关系,从而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的载体,加大营销力度: 加强品牌价值、帮助促销、增加生意额和盈利。

因此,社交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交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Flickr 和 Video 等。在网络营销中,社交媒体主要是指一个具有网络性质的综合站点,而它们的内容都是由用户自愿提供的,而不是直接的雇佣关系。社交媒体营销包含的三个重要方面:

1. 创建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视频,tweet,博客来吸引关注,并且自然成为了病毒性内容。病毒性传播不是通过购买广告位,而是用户自发传播。

2. 建立多种渠道让公司品牌的粉丝或者公司能够以多种方式来推广自己 ( 双向的) ,比如Twitter,Myspace,Facebook 等。

3. 开展对话。社交媒体营销不是全部都是由企业控制,允许用户参与和对话。一个设计不好的社交媒体活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社交媒体营销必须要全员参与并且尊重用户。

随着社交媒体网站逐步流行,许多企业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活动。在美国,有 Facebook、YouTube 和 Twitter 等网站。调查显示,美国超过100 人的企业中,大约 80% 已经在利用社交网站做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了,其中包括品牌塑造、客户服务、产品服务展示、促销、公关、整合、线下活动、电子商贸等等。美国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做营销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现在有许多企业都准备增加在社会化媒体营销投入。Altimeter Group 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 82%的受访者将发力品牌监测领域; 接下来的是 77% ~ 78% 将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辅导他们使用社会化媒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社交媒体营销即将武装到企业的全员。2011 年社交媒体营销将向体系,流程,常态化发展。

社交媒体网站也在我国蓬勃发展。调研机构Netpop Research 2010 年 10 月的一份研究表明,92% 的中国大陆网民使用某种形式的社会媒体。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的助理教授 MichaelNetzley( 迈克尔•奈兹利) 说,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中国网民在网上内容的制造和消费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的确,他们不仅在网上观看视频节目,阅读内容或下载图片,他们还是积极的内容贡献者,比如发表博客,在论坛发言,上传手机图片和分享内容。上述调查中 76%的人说他们会把有趣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很显然,社交媒体并非只是中国人用来娱乐的形式,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特别是当传统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的时候。

奥美广告中国公司( Ogilvy China) 的数字战略总监 Kaiser Guo 认为,“中国互联网上关于品牌的交流很多其实是通过公告板( BBS) 进行的,BBS 就是人们可以就任何话题发帖,并且对帖子进行回复评论的网络平台。”提供在线 BBS 服务的天涯网就开设了几百个不同的讨论版,用户可以在社区里讨论任何话题,从重大社会问题到护肤心得都可以。我国网民还是喜欢一些本土的网站,包括数百万计的博客,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社交巨头 QQ 以及无数的在线论坛。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交网络平台在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塑造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二、实施社交媒体营销的常用工具

随着社交网站逐步流行,许多企业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活动,以拓展网络营销渠道。下面提供几种可供借鉴的社交媒体营销工具。

( 一) Twitter 与 Facebook 状态更新

目前,Facebook 和 Twitter 是最大的两个社交媒体网站,其社交网络功能随时为企业效力。借助这两大社交媒体网站企业可以接触到粉丝和好友,这是依靠口碑相传的广告从未能达到过的效果。将这些功能为企业自己所用,比如在 Facebook 状态更新里与本企业和产品有关的信息。通过Twitter 促销信息,让企业在 Twitter 上的关注者( 以及他们的关注者) 前往该企业的商店购物等。

( 二) 博客

许多人认为博客只是网络日志而已。不过,对于企业主来说,博客还可以是非常得力的营销工具,能让他的顾客及时获悉有关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最新信息。使用博客新产品的新闻,或是一些如何使用这些产品的想法,或是商店最新的动向等。企业还可以借助博客内置的功能定时并管理博客,提供符合业内标准的 RSS 源,让博客实现文章同步更新功能。

( 三) Facebook 商店

除了使用 Facebook 个人页面,企业还可以为自己设立 Facebook 粉丝页,借助它为企业网店做广告,以此招徕用户,并向用户提供最新信息。不过不要止步于此。有一个 Facebook 应用能直接在企业的 Facebook 粉丝页面上添加链接至企业的网络商店。该应用将以标签形式显示在 Facebook 粉丝页面。企业还可以选择在某个特定分类( 比如特供商品、促销商品) 下展示哪些商品等。此外,企业还可以为旗下子公司也设立网络商店,并展示在各家子公司的 Facebook 档案页上,同时也能选择将展示哪些商品。

( 四) YouTube 视频

在产品展示页添加视频片段,这样做让企业的产品栩栩如生并改善访客体验。产品图片非常重要,但产品视频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售出商品。使用 YouTube 视频集成,可以直接在企业商店网站的控制面板里搜索 YouTube 视频,然后选择将视频片段立即展示在产品页面上,比如产品评论、产品展示或是病毒式广告视频等。

( 五) 社交书签

电子商务网站的访客并不总是当时就决定购买某样东西,但一旦准备好了,他们又会回来下订单。企业可以给产品增加社交书签,让回头客购物时更加方便。给网站上陈列的商品添加社交书签后,顾客能立即把商品收藏到浏览器、电子邮件甚至是其他社交网站上,比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

( 六) 移动应用

现在的手机不仅仅是手机,事实上,它们可以说是手掌上的电脑,能够用来上网冲浪,实时与好友分享产品、信息和评论等。因此,为 iPhone 或其他智能手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手机网站界面也非常重要。企业需要准备为移动浏览而优化过的首页、产品页、分类页、查看购物车和付款功能等。这样用户就能用手机轻松浏览你的网站、将商品添加至购物车并付款购买。

三、社交媒体营销的应用及效果

社交媒体营销不仅能够提高品牌的认知度,维系老客户,还能帮助企业瞄准有自己特色的细分人群,利用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反馈,鼓励客户参与到企业产品的创新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因此,通过社交网站的营销活动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 一) 增加品牌认知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品牌吸引网民眼球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它们都在寻求更多的网络宣传手段,比如在社交网站上播放植入式广告的视频节目。《苏菲日记》是一部 40 集的互联网剧集,它给公司提供了植入式广告的机会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方式。这个剧集由索尼电影( Sony Pictures) 和 中 国 电 影 集 团 ( China FilmGroup) 共同制作,主角是一个名叫苏菲的 18 岁女孩,她搬到上海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在这个网络电视剧中,观众可以进入苏菲的博客,以在线投票的方式决定情节如何发展。《苏菲日记》在中国各大流行的视频网站,譬如新浪和优酷上免费播放,在最初播放的三个月里就吸引了超过 1500 万名观众。第一季的主要赞助商包括 51jobs. com 和倩碧( Clinique) 。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都在主角的生活中自然地展现出来。

社交媒体还可以塑造品牌,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品 牌 也 从 社 交 网 站 中 尝 到 了 甜 头。“MISSNIUNIU”是一本针对年轻女士的在线杂志,创始人白手起家创建自己的品牌。由于没有预算在电视和报纸上做昂贵的广告,这本杂志就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吸引关注度。结果该杂志六周之内就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吸引了 135000 次访问和 6000 多个用户。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还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广试用并最终促进销售,当企业宣传活动形成病毒效应时尤为明显。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最成功的社交媒体宣传活动应该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价值,同时要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个因素很关键,因为虚假的社交媒体宣传会很快被挑剔的网民迅速曝光。2008 年,家用电脑制造商联想在中国的视频分享网站上播放视频,讲述的是一位男士跟踪“红本女”( Red Laptop Girl) 的故事。这次网络营销旨在宣传联想的 IdeaPad 笔记本电脑,收视率也暂时急速上升。但当中国的网民发现整个故事纯属虚构后,对于联想品牌的负面情绪也立刻在社交网络上弥漫开来。鉴于社交媒体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如今一旦出现任何辜负客户期望的事件,马上就会让企业尝到苦果。可利泰的一款锁具,价格高昂却能够被轻而易举地撬开; 戴尔笔记本电脑发生自燃。这些事件由于网络的推波助澜,引发如潮恶评。同理,对于那些始终信守品牌承诺的企业来说,社交媒体也会弘扬它们的美誉。跟不上社交媒体发展的速度当然很危险。但是,另一个没那么明显却同样重要的危险就是,企业因为社交媒体而分心,忽略了营销根本。

( 二) 维系老客户

除了增加品牌认知度外,有些公司还利用在线社区来保留现有的客户。德国的汽车生产商宝马公司( BMW) 没有选择在大型的社交网站上做宣传,而是在几年前就推出了面向全球受众的 BMW互联网社区,包括 15 万多中国的宝马用户在内的注册者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创建自己的档案,上传照片和视频,讨论驾车体验以及分享对最新车型的反馈等等。

( 三) 瞄准目标群体

尽管社交媒体的潜力很大,但是公司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在线战略来接近和吸引消费者是一个关键问题。沃顿商学院的伯格教授认为,要利用社交媒体来营销就必须改变企业的思维定势。“以前的方法是集中在对消费者的宣传上,而这些新型媒体则是鼓励双方对话,鼓励消费者对品牌提供反馈。而且,这些社交媒体促进了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公司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反响。这些工具非常有效,但也必须小心对其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要求公司要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比如他们的喜好和倾向。Onecircle 的创始人熊尚文( Robert Hsiung) 认为,社交网站可以为品牌提供更细分的目标群体。“你要想好你希望接近什么样的人群,然后选择合适的平台与他们交流。许多中国的社交网站现在都瞄准了有自己特色的细分人群。”

( 四) 建立互动、收集客户反馈

企业必须准备好用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受众的意见。对网民的沟通内容进行监控只是最开始的一步。要想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必须加入在线对话,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无论是通过宝马的BBS 社区或苏菲日记等与受众反馈同步更新的内容。同时,社交媒体战略最好与公司的整体营销战略融合。加州大学斯隆研究中心的唐娜•霍夫曼教授( Donna L. Hoffman) 在最近于《麦肯锡季刊》上发 表 的 报 告 中 指 出,“公 司 不 应 该 只 是 在MySpace 上购买广告,他们应该把社交媒体作为自己营销计划的一部分。”

( 五) 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

咨询公司 PlusEightStar 的创始人本杰明•杰斐( Benjamin Joffe) 鼓励公司把在线渠道视为一种即能产生更多创新机会又能与消费者互动的形式。“品牌商需要认识到一点,消费者并不只是你的目标,而是你的利益相关人。和消费者互动的活动不应仅局限于抓住他们的眼球,让他们观看一部电影,而活动结束之后则烟消云散,而且对公司内部运作也没有影响。公司应该更多地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创新,并对品牌本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美国数字营销专家戴维•米尔曼•斯科特( DavidMeerman Scott) 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本营销学书籍当中表示,大量活生生的例子表明,如果企业用户无法同客户展开实时交流,则市场业绩将遭受打击。只有通过与客户展开实时交流,各大企业才能随时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最新情况,并及时对各自市场战略作出调整。

篇4

关键词:媒介整合 媒介生态 媒介组织 媒介市场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也为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实现再造与重生,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电视作为具有多重优势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挑战,也最有可能在媒介融合中率先突围,在重新布局中建成新型主流媒体。

重新布局的主要依据

媒介融合是现实与趋势的召唤,技术创新的眼花缭乱使融合充满了想象空间,而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具体操作,则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分析。首要的问题是,新媒体到底改变了什么,还在改变什么。这是实施全新布局、介入与深化媒介融合的依据与着力点。理论总结刚刚兴起且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一个基本观点是新媒体的出现与崛起使传播生态、媒介产业、媒介组织、传播对象及其相关的各种传播模式与方式、媒介要素聚合与离散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面临着舆论场收缩、影响力衰减、受众群瓦解、收入比下降等严重挑战。而循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发现,至少在关乎媒介生存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发生了革命性、本质性、结构性的牵动全局的变革。

一、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影响媒介生态的诸多条件中,技术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新媒体的出现,都或快或慢地改变着原有的媒介生态,从而改变着所有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今天,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新“技术――社会”生态环境,无疑正在建构着全新的媒介生态。相对于前互联网时代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建构的大众传播生态圈,新的媒介生态正在迅速生成。其主要特点,一是社交媒介迅猛发展,迅速崛起。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QQ、客户端、APP等为代表,形成了以私人圈、交友圈、粉丝圈、产品圈、营销圈等为特征的无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圈,构筑了庞大的社交媒介圈,大有冲击、整合、吞噬一切媒介之势,成为新媒介生态的最鲜明特点。二是随着社交媒介圈的无限膨胀,传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的单一媒介生态,演变为由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介双圈互动,新型的人际传播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颠覆传统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跨大众――人际传播模式构成的复合媒介生态。三是复合媒介生态的主体相应由原来的大众传媒为主,演变为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元、多层、多维的泛主体、自主体、微主体等。四是新的媒介生态中,信息与新闻传播路线与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由原来大众传媒的单向、一对多、体系内转载,变为互动、几何式转发、病毒式复制,信息的瞬间聚合离散能量与能力爆炸式扩散。五是媒介生产、传播、效果评估、评论等媒介综合评价方式方法与体系均呈现出重大变化,相比新的社交媒介,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生产、评估的盲目性、模糊性更强,针对性更弱。大数据、云计算将成为新型媒介生态中主要工具。

二、媒介组织发生了重大质变。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均以某项传播技术和某种编辑方针为核心和主业,展开新闻报道和媒介产业。具体的媒介组织形式表现为通讯社、报刊社、电台、电视台。近年来,媒体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即是媒介组织再造,表现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成立,地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全省一张网等。媒介组织的变革总是有原因的,在报业、广电改革为重点的媒介改革时期,改革出发点大多是为了做大做强、整合资源,甚至期望整合后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升级。新媒介组织包括的资源大多是原有社刊资源,频率、频道资源量的增加与衍生的子报、电视剧、广电购物等传统资源的再放大,变革动力也大多是行政主导的外部推动。然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传统媒体陆续开设了网站、网址。如果说此时只是媒介组织增加了一个部门,变化不大的话,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当某一版面、某一记者、某一栏目、某一频率频道发出自己的第一条微博、第一条微信,收获了第一条评点、第一个粉丝时,或者说,当这些林林总总的新型媒介的评论、粉丝、好友突破一千、一万、十万、百万乃至更多时,当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些变化不定的新媒介时,媒介组织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主要表现,一是由传统的增加业务即增加部门,改变为全员向新媒介发力,而新媒介又呈现出个人化、个性化的明显特征。二是由此媒介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签发变为即发、快发、碎片发,媒介管理权限也不得不下移至最基层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空间由媒介空间向现场空间转移。三是媒介采、写、拍、制、播的技术、管理和传播全流程发生了变化。四是媒介产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单一产品改变为同一信源多向多时多维分发,单一产品正变为复合式的“产品包”,包中的产品组合则根据多种终端的需求不断重新塑型、全新烹制、重新上架。五是就媒介拥有而言,所有的媒介组织都将变为拥有多种大众与社交等传统与新型的媒介集团,因而所有的媒介组织都面临着媒介组织再造,而再造的重点、方向还在探索之中。

三、媒介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前互联网时代,媒介市场中报刊、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分割着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广告投放。先是以都市报为标志的报业崛起,再是汽车时代到来的广播繁荣,而电视则依其一定时段内的技术优势持续保持增长势头。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只会发生结构固化的量变,传统媒介共享着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的媒体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这一切被快速打破,媒介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一是新媒介异军突起,作为新增板块进入媒介市场并快速增长,媒介市场原有结构被迅速打破。二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快速结合甚至融合,使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兼营、兼容乃至融合新媒体,新媒体的理念、技术基因迅速植入传统媒体。媒介市场原有结构被迅速打散,不断重整、重组。三是新媒介本身的内涵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快速刷新,媒介市场传统的超稳定结构被打破,并将持续变动下去,呈现出结构变革的动态性特点。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的调查研究中,到2043年,日报的读者将归零,到那时,媒介市场又将呈现出全新结构。

重新布局的突围重点

实际上,依据上述三大变化,宏观上媒介融合的重新布局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端倪、方向与范畴。

一、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重新布局,建构全新的大众――社交媒介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面对的已经不是以大众传媒为核心建构的大众媒介生态圈,需要在巩固、维护、升华大众传媒生态圈的同时积极调整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建构以媒介价值和品牌为核心,以观众――用户为对象,以服务――参与为模型,以体验――收获为基础,以共享――共生为目标的开放型、成长型的全新媒介生态圈。

(一)大众传媒生态的重新布局。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电视应当如何保持、提升自身的生态优势,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排除干扰和影响电视发展的机制、体制、资源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更加明确了电视与具体电视台自身的优势与力量,才有可能进一步行动。对那些频道多、收入少的台来说,首要的就是按照宣传要求和成本核算,大力削减现有频道数量,以便优先保证新闻生产与传播,集中力量凸显自身优势。其次,要深化改革,把频道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资源,保证公益性频道的国家、公有属性,牢牢建构电视舆论格局,同时,大量释放市场性、经营性频道,不以行政区域划分频道资源,而以市场方式分配非新闻性频道资源,形成几个全国性、区域性强势电视集团。微观而言,电视台需要明确理清自身的价值、品牌、服务对象和成长方向,借鉴国企改革的方式,对收视、收入双低迷又没有成长价值的频道和栏目实行关停并转,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有概念、难实施的办台模式和思想,集中优势资金、技术和人才办好一两个主要频道,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制播分离运营本地或外地的频道和栏目,守好舆论主阵地和经营主战场,以改革的精神和方式开拓区域性、全国性和平台性的电视、视频市场。特别是在城市台中,许多弱势频道、边缘栏目的收视人口往往不及主持人的微博、微信的粉丝多,无论从舆论引导、服务观众、经营发展、成本核算等角度,都应该及早决断,关停止损,把有限的力量投送到更有影响力,更有前景的领域和方向中。目前,许多省市台已经实现电台、电视台合并,完全有条件在新的框架、基础上,重新布局区域性的大众媒介生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做好加减法,形成主频道、主品牌、名主持、名记者构成的有影响力生态要件,形成精、奇、特、新的生态特点,把更多的力量向新的社交媒介生态转移。

(二)积极介入建设布局以电视媒介核心价值为内涵的社交媒介生态圈。在第一个布局后才能进入新的媒介生态中全新布局的第二个方面。有统计表明,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每两名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人在超过一家社交媒体网站进行过注册。电视在社交媒介生态圈中要建构形成以自身品牌为核心的社交媒介生态,将大众传播力延伸融入社交媒介,并形成影响力。首先,要进行社交媒介战略布点,根据自身的实力、特长、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在不同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建立客户端,可以媒体、频道、栏目、名编、名记、名主持人的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公共和个人账号,形成直接、间接、整合的社交媒体群,这也是多数国际国内媒体正在积极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普遍做法。问题是要突出重点,有所突破,不少媒体社交账号要么形同虚设反应不及时,要么进入瓶颈不知如何突破,反应一阵之后便是沉寂,沉寂之后便是放弃。这都不利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其次,精心培养社交媒介的品牌大V、品牌大圈、大群。要从媒介整合的战略出发,重点培养人格化、标志化、品牌化的社交媒介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大V,并以大V为核心建构品牌大群、大圈、大客户端,在信息传递、新闻首发、重要评论等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品牌大V,不断提升他们在社交媒介生态圈中的影响力、引导力。第三,加强社交媒体的转发能力建设,在社交媒体战略布局中,划分层次、领域,研究媒介大V和公众大V的圈群成份和影响力边界,形成定向、定量、定时的社交媒体转发覆盖能力,确保以此强化舆论引导,保证社交媒介生态中导向正确,真消息、正能量占上风。第四,采取多种模式,建构媒介社交平台。有条件的新型媒介集团可以自建社交媒介平台,没有条件的电视媒体要依托现有社交媒介平台,建构自己的媒介社交平台。同时,要以社交媒介的思维方式运营好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账号,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新媒介、新媒体在新的社交媒介生态中的作用。第五,提高与社交平台合作的战略层次,要从电视媒体发展和媒体整合的战略高度主动提升与社交平台合作的战略层次,在开设账号的基础上,要与社交平台开展区域性或全局性的资源、宣传、技术等合作。一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与投入,把视频云端、大数据与社交平台合作托管,进行再开发、版权合作等;另一方面,社交媒介也可以获得更充分的资源,推广、推介、植入电视媒介品牌,更好地满足电视媒介的整合需求与品牌成长,探索出整合的更多更好模式。最后,紧跟技术潮流,及时实现媒介升级与叠代。例如,不少电视台的网址受制于出口流量限制和内容质量与数量的限制,已经没有大的传播与市场价值,应该尽早通过叠代解决,实现台属网络媒体的重组。

实现了上述两个布局,只是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同步开展在大众传媒圈和社交媒介圈的交互布局,这才是真正的在布局中融合,在融合中布局。重点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整合这两个生态圈的媒介布点、媒介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后台、两圈呈现、多维分发,进而在实现技术交互的基础上,实现思维交互、组织交互、呈现交互,进而融合成一个媒介集团,拥有多种传播领域和传播阵地。因而,只考虑大众传媒生态布局,或只注重单纯社交媒介生态布局,都是不完全、不完善的。当然,这是一个技术、组织、战略运营的实践过程,但交互与融合的方向、思路与战略应当是基本的遵循。

二、在媒介组织再造中重新布局,建构生成全新的媒介融合组织。在新的传播技术出现之初,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关注大多停留在技术融合层面。实质上,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新旧技术的融合乃至扬弃只是媒介融合的最基础部分,技术融合提出并推进媒介融合,而作为传媒组织,媒介融合要求组织再造以适应――推动――提升媒体融合,最终生成新型媒介集团。因此,就媒介组织而言,媒介融合中的重要问题是媒介组织再造,这要求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组织进行重新定义与定位。

从产业视角观察,传统的电视台是内容生产与渠道控制叠加的内容+渠道型的媒介组织,不同的台因内容生产与渠道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而导致实力不同。应当承认,因上星政策、区域覆盖、区域经济的千差万别,中国的大多数电视台市场化程度不高,内容生产的广告转化率与版权价值也不高,传统播出渠道如无线覆盖已经基本无直接市场价值。有线网络则一方面因全省、全国一张网而日益进入集中化垄断化的产业经营,与台的关系远近不同;另一方面,三网融合与新的互联网电视平台与各种盒子极大地冲击着、消解着传统的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价值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的传统定位必须改变,要在技术融合、市场细分与价值链整合当中重新定位新型电视媒介组织。

(一)要注重内容生产,成为视频为主的内容提供商。首先是做好新闻等公益性内容,这是电视台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和应有资源,做出适合不同新媒介的终端产品,发挥其最大的传播价值与市场价值。其次是向市场提供特内容。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电视被视频的大海包围,也只有投入到视频的海洋中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新价值体系。因而,一定要打破传统的自产自销式的内容生产,打破改版再改版的封闭的恶性循环。在所有的新节目中注入新媒介基因,注入超越本台的市场基因,绝不能再为了满足播出和填补时间做节目了。最后,要作好视频内容的版权管理与评价,不制作没有版权价值的节目,改变小而全的电视台频道与栏目结构,结合大众传播生态的结构变化,集中力量做好新闻与特,其他的内容生产力量全部面向市场,重新集结,为市场制作内容,使电视台从电视频道内容提供者向视频平台内容提供商转变。

(二)拓展传播渠道,成为渠道参与商。在前互联网时代,电视台控制了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两种主要的视频传输渠道,而在互联网时代,渠道呈现了多平台化、多通道化、多终端化的立体、网状、非线乃至量子与混沌的复杂结构,没有一种渠道可以被某一机构垄断,或者说,被垄断的渠道其价值日益衰微。因此,电视媒介融合必须把重点放在渠道拓展与利用上。首先是保持并增值传统频道。如保持并维护好公益性的无线传输,积极参与、控制区域性有线电视网络,在本区域实现台网一体,这既是确保舆论、导向之道,也是电视台内容分发增值的主要渠道。同时,积极参与控制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高清化、平台化、智能化,把有线电视网建设成为城市智慧化、家庭智能化的基础平台,实现多元增值。其次是以多种形式积极开拓多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渠道。可以推送多种特色化的网络节目和APP,以产品开拓渠道;可以整合多个媒体,共同推出联合平台,如全国部分媒体共建的全国城市网络电视台CUTV;可以和网络、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新的区域平台和渠道,有条件可以资本投入方式参与新渠道建设与运营;可以建立区域化的媒体网络联盟、新媒体网络联盟和社交媒体网络联盟,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运用现有的社会化平台与渠道,占领那些最热的社交平台。总之,要通过掌控主渠道,参与新渠道,借力社会渠道,合作多种渠道,形成自有内容产品的分发、分销、分享平台与渠道,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与有利的内容产品增值渠道体系。

篇5

确实,今天有74%的互联网用户都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换句话说,你的品牌如果想有一个庞大的潜在粉丝基础,就需要在社交媒体上表现积极。但是社交媒体也是一种工具,在上面的一个小错,你也会伤害到你品牌的声誉。所以在我们最大化的利用社交媒体时,最正确的事情,是避免别人的错误。

美国专栏作家John Boitnott最近在inc.com上分享了社交媒体上的10个错误。

1.让错误的人接手

你在社交媒体上的主要原因是和世界分享你的声音。所以,如果你把你的社交媒体账户行为外包给人家,你如何能实现你的诉求呢?更糟糕的是,如果你有一个不合格的人,像一个实习生,管理社交媒体,又会如何呢?这种会有大量错误,比如某个人不能完全理解如何解释你做的。这不是说你永不需要外包你的账户活动。你不能一天的任何时刻都在线。只是记住要找到一个最合格的人或者人来做这个工作,在正在执行的战略基础上一起合作。

2.受到攻击

安全对于任何有社交媒体账户的人都是主要的问题。2013年,比如,数字安全公司Trustwave发现有31.8万Facebook账户被破坏。你的社交媒体账号被黑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会导致你的账号被搁置,也失去粉丝的信任。

要阻止你的账号被黑,确保你有一个创意性的密码,用社交媒体管理工具,只允许特定的个人进入。多看看那些如何保护你社交媒体账号的建议。

3.别太个人化

分享你的品牌个性是必要的,因为他能帮助你从其他品牌中分别出来,而且告诉粉丝Logo后面的人是怎样的。但是你不能对你的社交媒体账户太过个人化。给予负面反馈,或者分享敏感的话题,如政治、宗教,会伤害你的品牌声誉,回绝你的追随者。

4.不去创造原创内容

战略家John Rampton说,“你想把自己培养成这个行业的权威人物,同时和你的受众互动。但是你不能通过重复别人的工作来做到这点。”这不是说你不能分享相关的图表,视频或者已经写好的文章。这只是说你应该创建原创内容,来吸引你的特别受众。世界顶尖的DJ之一,Skrillex,是这么做的完美典范。当你能平衡你的原创内容,和其他人的,你会改善流量,接触新的到访者,也继续把你自己看为行业领导者。

5.标签劫持

无疑你已经在到处用标签,这没有啥错。研究证实,包括标签的形象比那些没有的,会得到更多的喜欢。但是你必须小心使用标签,尤其是谈到用户劫持你的账户时。比如,有一个经典的麦当劳的失误,就是当这家快餐连锁店请求客户分享他们的#麦当劳故事,这导致人们讲述可怕的故事,而不是那些温暖人心的孩童记忆。

最容易避免这个的方式是清楚地定义你的标签,这些这就能接触到正确的受众。用关键词和标签会带来标签被劫持。

6.为假粉丝和点赞来付费

虽然你可能不得不为接触你的一些受众而支付广告费,付钱来提升你的粉丝数和赞是一件可怕的,应该避免的技巧。因为这些人不会像你品牌的真实粉丝那样投入,他们对你的社区的贡献几乎没有。真实的粉丝更愿意推广品牌认知,也成为品牌的推广者。看上去购买粉丝是一个提升粉丝量或者转发的好主意,但这最终会损害你的品牌。

7.为了全部使用他们,使用每个平台。

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不赖,但是你不必在每个社交网络上出现。比如,一个律师事务所应该有一个LinkedIn和Facebool账号,但是它需要一个Pinterest或者Snapchat的账号吗?不,做一点调查,发现你的受众在哪里可以出现,主要坚持在这些平台上。

8.向你的追随者发垃圾邮件

在一个频繁的基础上分享内容或者状态是绝对必须的,但是你不想做的过了头。最终,追随者会厌倦你对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刷屏。所以,你在Facebook、Twitter上的贴帖子的频率如何?这会基于你的追随者的规模、网络自己的算法,以及你的追随者有多活跃而改变。

按照Buffer,有这样一个分解:

Twitter:每天14次,从半夜到晚上10点,中部时区,从不超过每个小时一次,周末,每天7次,从早上3点到晚上9点,大约每3小时一次。

Facebook:一天2次,一周7天,早上10:08,下午3:04.

LinkedIn:一天一次,早上8:14,周末不需要。

Google+:一天2次,早上9:03,晚上7:04,周末不必。

9.不使用管理工具

管理所有你的社交媒体账号是吓人的,也是耗时的过程。这是你需要使用你的社交媒体管理工具,像Buffer,Hootsuite,SocialOomph,或者Sprout Social来安排内容,和团队成员合作,监控结果的时候了。但是不要自动匹配你所有的更新。追随者会很快破译你不再花时间在真正和他们交流和投入。

10.别用网站流量,目标和ROI来追踪行为

篇6

一、通过劳动力规划预测未来

人才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中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最核心之一即是劳动力规划。企业的战略在发展和变化,人才战略需要能够高度匹配企业战略;企业战略随着市场环境而发生变化,人才战略更需要基于企业战略规划,更好地模拟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规划,擅长基于既定战略、结合原有人才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规划;而基于大数据的劳动力规划,则需要更广泛地分析历史、行业、全球、地区的数据,并结合政策信息、人口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模拟未来战略发展、演变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动力结构、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因此,人才战略不再是单纯的计划,而更多的是立足于长远的规划和演进,进而帮助企业战略落地和校准企业战略方向。例如,大数据分析帮我们更好地预测到人口红利消褪的2020年,劳动力的主要构成、文化习惯、管理方式创新等。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囿于大数据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劳动力分析的大数据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源补充。

二、在人才招聘中互联互通

社交媒体的活跃,不仅仅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更广泛的社交方式,对企业的渗透也在逐渐深入。一方面,以社交媒体的“去中介化”为起点,完全颠覆了传统招聘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雇主可以透过社交媒体固有的“大数据分析”机能更好地全方位考察候选人;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崛起,帮助候选人更容易透过社交媒体多角度了解雇主,尤其是雇主品牌。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移动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基于大数据的社交招聘,正通过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而逐渐占据招聘的主流地位。同时,与云端的人才测评等的高度融合,更加速了招聘走向大数据化和社交化。

三、通过学习培训了解个人和组织

《论语》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做到“知之”难,做到知“不知”更难。我们习惯性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样习惯性认为已经为自己做了比较正确的职业规划,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商业环境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决定了我们在“知己”方面的严重误判风险,以及组织和个人发展方向的盲目乐观。以学习和培训为例,新兴岗位培养体系的无法借鉴性,加之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加速,决定了传统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动因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更针对性地、更合理地安排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发展方式、职业生涯规划、继任计划等,成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和重大契机。大数据一方面提供了更广泛的参照样本,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加科学、量化地看到自身能力的补充方向和发展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从“要我学”真正转化为“我要学”。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更需要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社交技术,充分利用员工(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和已经潜意识的分享“冲动”,更好地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服务企业战略的学习体系。

四、以高绩效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执行企业的战略。而大数据时代的绩效管理,则进一步需要帮助高绩效员工“画像”,以此“画像”塑造员工、发掘员工、招募员工。通俗而言,即是透过大数据分析,将高绩效员工的行为特征进行量化描述,进而基于此可视化描述形成员工行为准则和选拔标准,帮助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机制和团队能力,以高绩效行为准则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绩效管理与大数据的结合,不在于缺乏高绩效人才行为的洞察模型,而在于历史数据的可参照性欠缺,以及对标数据的完整性不足。

五、相助人才盘点洞察微末

不同的企业里面,分别有哪些岗位的离职风险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组织单元里面,哪些人有潜在的离职风险?离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一般无从回答或仅能凭感觉回应。以大数据的人才盘点为基础,可以将基于样本的分析模型,应用于足够丰富的大数据,进而更清晰地盘点隐藏在人员结构之下的能力/潜质分析、绩效/产出分析等。同时,反过来优化分析模型,可更好地盘点人才,包括结构的盘点、发展趋势的盘点(离职倾向、绩效提升/改进点等)。这是对传统的智能分析“以结构和因果为主进而发现问题为原则”的跨越式升级,形成洞察微末,进而“防微杜渐”的真正的决策支持。

六、大数据之“惑”欲说还休

观察行业,我们欣慰地洞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大数据视为升级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契机,逐渐应用在招聘、绩效、人才盘点、学习与发展等领域,更加推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到完整人才发展的跨越。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的强大阻力包括:对“云技术”/云应用的不信任、顾虑甚至抵触,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对原本内部管理数据的安全顾虑,进而保守封闭,导致大数据不大(充分)等。这些障碍,不仅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更无法真实获取对标数据,因此,也无从谈起大数据的真正应用。

篇7

你见过最好的社会化购物网站是什么?

在未来,媒体公司会成为零售商,零售商也会成为媒体公司吗?

“在线社交+电子商务”的趋势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的话题。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多的基于编辑,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而社会化媒体更多的是多对多的信息传播,它赋予了每一个人产生内容和传播内容的权力,所以大家都愿意自发地分享信息,这个信息分享的方向是多对多的方向。这也是社会化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所在。

当今,社会化媒体对企业营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营销的活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而社会化媒体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把它叫社交化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化的电子商务在国外也是新生事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以社交网站的方式结交朋友、彼此推荐中意的商品、对商品发表看法。

在未来,在线社交和电子商务融合的社交媒体化的电子商务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融合?很多网站都曾经尝试过、现在有更多网站正在做着实践。

1月26日,凡客诚品旗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凡客达人”正式上线。在社交媒体化的电子商务方面,凡客达人在国内算是先行者之一。

在刚刚上线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达人们在各自的空间展示穿衣搭配,发表自己对于衣着服饰的独到见解。普通用户可以关注自己喜爱的达人,跟踪他们实时更新的内容。也可以随时申请成为达人之一,自己的百变形象。

为了网聚人气,凡客达人还启动了“达人招募”活动。凡客对人气火热的达人,还将提供专业团队扮靓、代言人佣金、凡客VIP服务等奖励。

“凡客此举让全民都来给其当代言,是很微妙的营销方式,这也是对其品牌文化的最好宣传。”某淘宝服装品牌负责人称。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某种程度上,建立自己的“类媒体力量”,是电子商务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后非常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将撬动其品牌的附加值、忠诚度提升,一方面也能对“广告——流量——转化销售”的模式做很好的补充。他认为,电子商务企业增加媒体性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自己的完整版SNS,但是同一个品类、同一个品牌、同一个文化认同的用户,参考一些社区的属性来组织和影响,一定会更有效率。

其实在中国,除了凡客达人之外,还有不少企业在尝试电子商务企业和社区的结合,比如淘宝就有淘江湖和淘帮派,京东商城拥有全球最大的3C产品评论库……

篇8

(一)传播视频主题多样化,音乐、体育具有较高热门度通过对YouTube上具有一定点击量、较为热门视频的分析可知,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的音乐、饮食、影视、娱乐、习俗等方面,对于中国文化的呈现是多方面的。由于视频分享网站的视听多媒体特性,音乐主题的样本占到了30.1%,其中既有中国的古典音乐,也有现代的流行音乐,还有对国外音乐如《江南style》的中国式改造。影视剧尤其是中国的电影在YouTube上也有一定的收看比例,但数量不多,比重约为8.3%。饮食文化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得到国外受众较多关注的内容,在YouTube中的关注度也仅次于音乐和体育,比重约为10.5%。此外,YouTube的热门视频中,还包括人文景观和旅游类、武术类、习俗类、综合类等内容,但比重较低。具体情况详见图1所示。

(二)中国文化形象以正面为主,少部分领域呈现负面形象本研究对于视频样本涉及的中国文化形象的评价性质进行了1~5分的量表编码,其中非常正面为1分,比较正面为2分,中性为3分,比较负面为4分,非常负面为5分。依据以上得分标准统计,最后得分为2.56,说明文化形象还是偏向正面的。本研究还设置了“正面评价数/负面评价数的比值”指标来考察视频的受众评价度(见图2),大部分视频的正面评价都大大超出其负面评价,负面评价数超过正面评价的仅占6.87%。其他学者在对YouTube等国际新兴自媒体、社交媒体的研究中指出,环境、民族宗教等议题涉及到的中国形象偏向负面[4]。与之相比,中国在YouTube中的文化形象呈现出相对的“正能量”。从内容的倾向以及受众的评价反馈来看,文化传播的负面形象主要集中在饮食、体育等方面。中国尽管具有优秀的饮食文化,但YouTube上展现的中国饮食文化形象仍有较多的且影响较大的负面内容,《LACRUELDADENLACOMIDACHI-NA》、《SOPRENDENTESOBRELACOMIDACHI-NA》、《DigustingLiveAnimalEatingInChina》、《SnakedinnerinChinaVeryCool》等展示中国烹饪食用蛇、鼠、活鱼、猫等不佳内容的视频大都具有逾百万次的观看量,而与之相比,《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展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作品在YouTube上平均只有几十万的观看次数。作为现代社会和消费文化重点的体育领域也成为YouTube上中国负面形象的来源之一,较多体现在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不足等方面,这也是需要纠偏和改善之处。

(三)观看次数和受众反馈热度呈现较大落差,总体传播效果仍需加强文化传播的视频由于内容和质量的参差不齐,其本身的分异也属情理之中。但是作为依据热门程度的非概率抽样,本研究中的样本还是显现出较明显的幂律分布特征,少数具有高度点击量的视频占据分布曲线的顶端位置,而大多数视频的观看次数迅速下滑,在200万次左右呈现出显著拐点,超过200万观看次数的视频约为11.5%,观看次数最高的也只有500多万次(见图3)。而在同样以“China”为关键词的未分类的前530个热门视频样本总体库中,观看次数超过200万次的约为22%,最高观看次数达到8000多万次,文化向度相比之下仍然偏“冷”。从受众评论次数来看,视频在受众反馈热度上的差别也十分悬殊,评论数超过7000条的约为7%,多数视频的受众参与评论状况以“长尾”之势在低位徘徊(见图4)。而在具有高受众评论度的文化内容视频中,负面内容占到了半数。这些都显示着中国文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视听传播,亟待加强优秀的精品内容、经典内容的建设,增强其传播效果。以韩国《江南style》音乐视频为例,其在You-Tube上已有逾17亿的观看次数和600多万条的受众评论。“时至今日,《江南style》已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它已变成帮助推销韩国出口商品,包括饮料、化妆品乃至电器的文化品牌。而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其在软实力建构上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来说,需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的文化特质和功能,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交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精品供给,大力推动更多、更优秀的文化视听内容通过YouTube的全球舞台走向和融入世界。图4视频的受众评论数变化曲线图

(四)电视节目是传播的主要来源形式国际社交媒体文化传播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影视剧、MTV、纪录片、微电影、自拍视频等。对于当前阶段的中国文化传播来说,最主要的来源形式还是电视节目,包括电视的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直播转播节目等,电视节目在各类形式的视频数量中所占比例达到了54%,其中娱乐节目所占过半,《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兴重要力量,反映了YouTube上中国文化传播的娱乐化态势。此外,由于YouTube和社会化媒体具有内容分享、自媒体的特征,录像、网友自拍摄内容也占较大比例,达到17%。MV、MTV等音乐视频的YouTube传播也比较便捷,占到了12%。电影的传播由于其他渠道的竞争和替代,其比重不大。纪录片、宣传片、网友自制自创视频的比重都很小,有待继续提升。具体情况详见图5所示。图5各类形式视频所占比例

(五)国内外不同来源的视频在数量和形式上存在较显著差异从这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视频制作来源国来看,国外拍摄制作的只占30.08%,中国拍摄制作的占到了67.67%,未知来源的为2.26%。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各类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直播节目等电视节目都占据着视频来源的主体。从传播实效来看,国外视频的平均观看次数为1180736次,国内视频为1113730次,差别不大。其中,来源于国内的视频内容主要取自国内的电视节目,约占61%,其主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娱乐、新闻节目,此外也有一小部分的国产电影和专题宣传片。来源于国外的视频内容中,电视节目占到了45%,纪实录像占到了35%。国外视频中录像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国内,这也体现出国外的视频制作者、提供者对直接进入中国拍摄录像的依赖程度。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生成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内容制作与供给,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外在对于中国文化的间接传播和二次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六)“传统中国”文化传播的丰富程度显著超出现代文化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和举措中,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资源。在You-Tube中,“传统文化依赖症”表现比较显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数量较多,涉及饮食文化、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传统的风俗习惯、古典音乐、中国功夫等。而中国现当代新兴文化成果、文化要素的呈现则相对单薄,大部分集中在电视节目、影音节目和当代竞技体育项目等方面,缺乏丰富有力的“现代中国”文化形象。以题为《ThisisChina》的一个热门视频为例,它对中国的呈现主要还是故宫、舞狮、琵琶、茶、饺子、太极拳、京剧等传统文化符号,而该片段只在最后几十秒中出现鸟巢等现代文化要素,时间短,且内容意象简单、贫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当代文化通过一些影视节目加强了向国际社会“走出去”的力度,但仍然缺乏优秀的现代文化资源。有研究者指出,“以往在大力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过程中,给国际公众留下了太多传统中国的意象。‘古色古香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代中国的魅力和形象”。YouTube中优秀的现代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不仅需要加大现代文化精品的建设力度,而且还需要改善现代文化因子的传播结构。

二、对策建议

YouTube已是全球化时代的典范新媒体和占有很大市场及流量份额的重要信息平台。当前,中国文化在YouTube中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方面,加强YouTube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不仅是针对YouTube的个案需要,也是以YouTube为重要代表的社会性媒体和视听新媒体的迫切诉求。

(一)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视听精品内容建设,夯实文化走出去的资源基础尽管我国并不缺乏视听文化资源,但是在国际社交媒体的舞台上,还是凸显出承载中国文化的精品视听内容在建设和供给上的短板,尤其缺乏我国自制的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优秀视听作品和经典力作。以点击收看状况为例,YouTube中动辄上千万收看次数的热门视频并不罕见,而本研究中观看次数居前的热门视频其平均观看次数只有112万多次,绝大多数的观看次数不超过200万,这体现着社交媒体的经典力作在YouTube上传播的匮乏。就文化主题的热度来看,文化方面的视频在观看次数居前的530个视频样本中占25%,属于YouTube传播的主要维度之一,这既说明文化传播在YouTube中具有丰富的受众需求和发展潜力,也显示着当前对于这种需求和潜力的重视及开发的不足。我国需要推动适合于社交媒体传播的优质视听文化建设,及时开展和实施对外文化传播的社交媒体战略。

(二)引导和发挥网民主体的作用,推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公众文化外交”就本研究而言,来源于国内的热门视频大多数仍是电视节目和电影,而普通民众拍摄或自行制作的视频只占很小一部分。不隶属于任何正式传媒机构或文化组织的网民,其自拍或自制的DV和视频内容未必十分精致,却由于贴近受众需求,主题鲜活、生动等原因也可以取得良好反响。如leeds212上传的题为《VeryfunnyChinesewowvid-eo》(国内题为《魔怔世界》)的一个草根自制视频在YouTube中获得了120多万次的观看量,这已经大大超出国内一些热门的电视、音乐、电影的收看量。国外民间主体对中国的文化经典、风土习俗、饮食、人文景观等文化内容的拍摄纪录和纪实,呈现出比国内间接推广更为直接有效的传播力,但是这些视频的质量及其所反映的中国形象都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优化。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和典型的“自媒体”,YouTube凸显着个体性、社会性的网民在内容制作、国际信息扩散中的巨大作用,也提出对于公众文化外交的迫切需求。

(三)调整社交媒体对外文化传播的要素结构,加大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力度国家的对外文化传播应是传统与现代要素的整合与平衡,中国在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过多的历史文化要素对现代文化形象的遮蔽。当前,YouTube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较为丰富,而有效的现代文化传播在结构上相对滞后,当代语境下新的文化内容及其传播形式与社交媒体的融合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要积极促进传统媒体的“社交化”和国际化发展,探索微电影等适合于社交媒体受众特点和互动特征的媒介产品的国际传播,重点关注音乐、艺术等当代文化领域社交媒体的转换和传播,进行社交媒体平台中文化走出去的资源整合、组织整合与平台整合,对我国社交媒体平台中反映中国当代文化的优秀视听作品开展系统的推广工程,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形象的构建和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

篇9

用户对于服务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服务的有形化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点评来实现。SAS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用户点评对酒店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UGC的存在显然让我们从一个价格透明的环境转移到一个价值透明的环境,如果酒店要保持竞争优势,那酒店经营者就必须将内容整合到其策略和战略决策过程当中。因此,旅游酒店服务行业如何利用大数据,了解消费者在意什么,并借以思考如何提供给他们独特的价值就成为酒店服务行业品牌塑造极具挑战的一件事情。​​

四季酒店从事社交媒体营销的Felicia Yukich这样说道:​​

“我们相信在大数据时代能胜出的品牌一定是和他的消费者一块创造的。四季酒店一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能让公司在迅速适应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交流体系中去。”​​

四季酒店作为一家世界性的豪华连锁酒店集团,通过在数字渠道讲故事和利用一体化的内容策略来与用户进行交流,以使其沉浸在品牌体验当中。通过四季酒店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笔者来探讨如何在酒店旅游服务性行业当中发挥社交媒体的力量,如何采取策略树立品牌。​​

一、社会化营销在品牌战略中的地位​​

NetAffinity预测2014年酒店营销的趋势中,社交媒体增加流量是一大趋势,酒店营销应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线上和移动端,让旅客在行前,行中和行后都参与到社交网络中,而且基于位置的服务,多屏化,视频互动等也成为几个明显趋势。​​

四季酒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营销努力。​​

比如,在Twitter上的虚拟品酒会;在Facebook上及时与粉丝互动对话,充满活力;积极参与Foursquare和Gowalla基于位置服务的App应用;在Youtube信息让四季酒店成为重要的搜索关键词。这都是四季酒店在社交媒体上的尝试,基于酒店营销在社交媒体上的重视。​​

数字媒体平台占到了四季酒店品牌推广努力的50%,以用来方便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培养消费者忠诚。四季酒店集团总裁兼CEO泰勒:“我们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超过了营销总支出的50%。每家酒店都有一名社交媒体经理。有些酒店不止一名。他们的职责不光是解答客人的投诉,还要与客户交流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时在社交媒体上与我们交流的可能就是楼上房间里入住的客人。他们过去直接给前台打电话,现在他们发推特信息(Tweeter)或写博客。”​​

二、专业团队运营管理社交平台​​

自2009年起,四季酒店集团就已经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其品牌度。也正是在2009年,消费者开始期待品牌能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与其进行互动。因此,四季酒店设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运营社交平台,管理内容,将内容传达到所有数字传播渠道。目前四季酒店在主流的社交平台都开设了自己的账户,并投入足够的资源与消费者互动。比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LBS,Tumblr,Blogs&Microsites,Google+和Four Seasons Magazine。这些社交平台会让四季酒店与消费者可以随时互动和了解。​​​​

四季酒店抓住社交媒体平台成功的核心:“真实性”“参与度”。​​

像他的数字营销高级副总裁Elizabeth Pizzinato所说:“这不是简单地创建Twitter账号或者Facebook页面的问题:社交媒体渠道所依靠的是即时性、参与度和真实回应。所以企业要准备好面对配置社交渠道关键资源时带来的额外管理压力。”有专业的部门进行平台运营,管理用户的评分和点评,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在线声誉和盈利能力,对于豪华酒店尤为重要。​​

三、具有效果的内容策略​​

四季酒店集团能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务与它的内容策略是相辅相成的。​​

专业化的运作部门通过内容倾听消费者心声,将其付诸行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四季酒店社交平台的内容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户生成内容,二是在线上和线下渠道提供引人入胜的体验,消费者会在不同的活动当中与品牌进行互动。比如四季酒店集团进行的婚礼筹划专题策划,开设专门的Twitter和Pinterest账号向消费者提供来自酒店员工的专业建议和在四季酒店举行婚礼的新娘所分享的故事,以互动的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和专业的体验。​​

再比如,2013年四季酒店的Maxine畅游曼哈顿竞猜活动,这是一个针对订单来源是商旅群体,推出的家庭周末旅行的活动方案。它启用了所有社交平台用于此次活动的营销,包括Pinterest、Twitter、Instagram和Vine。通过照片和酒店为每个家庭定制的照片和个性化服务,入住酒店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与Maxine交流的机会。这次活动帮助四季酒店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定位目标客户群的方式,并将竞猜活动弄得十分诱人。活动实现了所预期的商业效果:酒店在周末的收入同比增长了5%,Facebook的粉丝数增长了10%,Twitter粉丝数增长了19%。​​

篇10

2009年10月20日,通信巨头爱立信宣布,与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签署一项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共同开发新的移动应用,希望此举能使千百万用户尽享移动互联网的乐趣。

对此合作,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与开心网合作,共同探索多媒体和互联网市场所提供的无限商机。未来,电信、互联网和媒体产业必将融合,爱立信能为这一融合的市场提供优越的多媒体产品和解决方案。”

而此前,手机巨头诺基亚也宣布和国内最大的SNS平台人人网(以前为“校内网”,一个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交网站)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最新的3G手机诺基亚N97mini和诺基亚N97i,将内置人人网互联精灵(Widget)。据了解,诺基亚上述系列手机的用户只要通过内置应用程序,即可登录人人网,与自己的好友进行无线互动。

事实上,对社交网站的青睐并不仅限于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两家通信巨头。据《IT时代周刊》记者了解,目前,包括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手机厂商对社交网站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纷纷与社交网站联姻。

社交网站为何能成为手机厂商的座上宾?

爱上SNS

社交网站的一夜走红,让手机厂商看到了另一片诱人的蓝海,摩托罗拉就是其中的代表。

9月10日,摩托罗拉,这个落魄的手机巨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一个新品会,被外界视为它的一次自我救赎。因为,它这次推出的新品――Moto Cliq手机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时尚元素: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大屏幕、侧滑全键盘,而其主打卖点则是SINS――社交。

据了解,Cliq手机安装了一个叫Blur的社交平台,用户在该平台上可以同时访问Facebook、MySpace、Twitter、Gmail等时下流行的社交网站,并在一个界面中进行管理,成为连接所有社交平台的公共平台。

摩托罗拉开发的被称为全球第一款真正的社交手机还有一个外人不知的故事。两年前,摩托罗拉的里克・欧斯特罗向老板提出一条建议,但这条建议险些被否决。当时,在摩托罗拉绍姆堡总部大楼12层的一个会议室中,这位37岁的软件主管提交了一项建议:利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针对刚刚萌芽的社交网站开发一个新的产品线。时任摩托罗拉CEO爱德华・桑德尔和现任联席CEO格雷格・布朗共同听取了这条建议,但有几名摩托罗拉高管却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摩托罗拉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复杂了,没有必要再增加新产品线。欧斯特罗回忆道:“这一提议引发了争论。”

但桑德尔最终同意投入资金开发这一项目。如今,欧斯特罗的想法还被视为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核心战略的典范。现在,用户通过这款手机,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同步到相关联的每个社交网站中。从通讯录到电子邮件,Cliq手机的所有功能都被植入了社交网站。欧斯特罗说:“用户的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希望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事实上,除了摩托罗拉,对社交网站感兴趣的手机厂商有很多。在中国市场,索尼爱立信虽然已经很少被消费者提及,但其对社交网站的兴趣却在所有手机厂商之上。早在今年6月,索尼爱立信在北京就了4款造型时尚、功能领先的WCDMA手机。让人略感惊讶的是,索尼爱立信在这4款手机中嵌入了开心网的相关客户端程序。

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索尼爱立信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主管卢健生表示:“3G使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新娱乐需求与索尼爱立信所倡导的‘通信和娱乐的真正融合’理念不谋而合,这给我们带来了为用户提供更具创造力服务的机遇!”

之后。三星、阿尔卡特等手机巨头的最新机型中,都无一例外地加入了捆绑SNS的旗舰产品。诺基亚在“2009诺基亚大会”上推出的X3、X6等产品,也都以SNs应用为主要卖点。而在9月,三星更是在2009国际通信展上展出新手机“Corby”,捆绑的是Facebook和MySpace,而在中国版本中,则被本地SNS网站人人网代替。

合作背后

手机厂商集体看好社交网站,背后掩藏着什么目的?

《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手机厂商与社交网站合作,看中的是社交网站背后的庞大用户群。截至9月16日,Facebook的用户数已达3亿,而据7月份统计,其用户数才25亿,也就是说短短两个月,用户数净增5000万。手机厂商通过与SNS合作,显然是希望将这些社交网站的用户群转化成它的潜在用户。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上,手机厂商更希望将社交网站旗下的忠实用户吸引过来。据了解。与诺基亚合作的人人网是中国最大的SNS网站之一,拥有注册用户8000万。而与索尼爱立信进行合作的开心网,其用户也超过5000万,并以每天20余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

目前,国内社交网站的用户主要还是通过计算机联网访问。但随着3G网络的完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成趋势,社交网站如何将线上拥有的用户群转移到线下,也成为它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作为最能体现移动互联网魅力的终端――手机自然成为粘合用户的最好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合作成为必然。

爱立信与开心网的合作,就不难看出社交网站的心态。据了解,开心网和爱立信进行合作,目的是在未来能向开心网迷提供全新的移动功能,包括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管理自己的虚拟空间、与好友互动以及了解在线社区的最新动态。例如,除通过手机向开心网上传并实时分享照片或视频外,特定粉丝群的用户还能通过接收手机短信,随时掌握偶像的最新动态。开通了“位置服务”的手机用户甚至可以查看其好友位置,看能否把他们约到附近地点,见面聊天。

开心网总经理程炳浩说:“我预计在未来二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在SNS业务方面会全面超过传统互联网所带来的流量和人气,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而通过与爱立信合作,开心网可以提供有趣、创新和易用的移动应用程序。”

摩托罗拉开发社交手机也出于这样的心态。摩托罗拉高管认为,将Blur与Android整合在一起,将帮助手机用户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站,而摩托罗拉也将借此脱颖而出。据悉,这一创意给MySpace的高管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摩托罗拉Cliq手机的所有应用都与MySpace建立了联系。例如,用户可以利用“好友状态”功能告知好友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

由于摩托罗拉以往很少在软件领域获得成功,因此Blur有望成为摩托罗拉的一大突破。但想要与苹果和RIM等更擅长软件的公司竞争,摩托罗拉还将面临一定的挑战。桑杰・贾也承认,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困难。

双赢

现在,手机厂商和社交网站的合作正处于蜜月期,但随着用户群对社交网站热情的减退,手机厂商和社交网站之间的关系还能这般亲密吗?但从现在来看,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去年,苹果电脑在人人网上发起一次营销活动,品牌的主页名为“苹果大学”,主要提供有关苹果产品的信息,包括从PC转向Mac的视频演示,同时每月向会员发放小礼品。苹果还鼓励会员与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线社区里去,成为“iPod之星”。

这一活动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即使是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也从社交网站中尝到了甜头。“MISSNIUNIU”是一本针对年轻女士的在线杂志,创始人白手起家创建品牌。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在电视和报纸上做昂贵的广告,这本杂志就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吸引网友关注。结果该杂志6周之内就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吸引了135,000次访问和6000多个用户。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手机厂商和社交网站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对于双方来说,既在消费者当中扩大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将更多的用户笼络到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