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如何融资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如何融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如何融资

篇1

千万别碰民间借贷

我以前从事的是餐饮行业。小肥羊算上加盟店的收入有六七十亿元,这个规模在内地餐饮业里排名第一。但在人口只有700万的香港,一个未上市的餐饮公司年销售额也可以有这么大。除这家公司外,香港还有几家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大型餐饮集团。为什么香港餐饮业的集中度如此之高,而内地餐饮业的集中度如此之低?

这是因为中国的餐饮业习惯自我积累,挣点钱,开一家店,挣点钱,再开一家店,10年开了10家店,20年开了20家店。这也是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惯常之路,但香港的公司不是。以美星为例,它和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每当有楼盘开业的时候,美星餐饮就跟着进驻,所以它发展得很快。另外几家,则是通过上市保持了很好的发展。而本土自我积累型的企业发展太慢,想要快速发展,就需要借助外部的资金与力量。

传统民营企业借助外部资金时有两条路:一是银行贷款;二是民间借贷。但这两条路都很难走。

小肥羊曾经找过银行贷款。2004年年底,小肥羊要囤积来年秋天前的羊肉,于是找银行贷款。银行要抵押物,我们没有,银行让我们找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也要抵押物,因此无法贷款。

我找到小肥羊的开户银行——包头商业银行,它了解我们的现金流。我说,你们要是给我们贷款3000万元,以后就长期合作,小肥羊明年年初增资扩股,会增加大量资本金,这次要是贷不了,以后就不合作了。银行内部协商后,又做了上级领导的说服工作,最后批了这笔3000万元的贷款,但是利率要上调70%。

第二年小肥羊增资扩股一亿元,我兑现了承诺,将这笔钱存在了包商银行。2006年后,又进来两亿元资本金,我们手头有了3亿元现金,不需要贷款了。可这个时候,银行却希望我们贷款,还给出了很优惠的政策,利率下浮30%。

再后来,我投资了一家马铃薯企业,贷款利率也要上浮,有些银行还要求缴纳50万元的信用费。这对民营企业非常不公平,还没贷款,就要先交信用费。银行拿信用费干吗呢?挣利润!一个企业50万元,二十个企业就是1000万元,银行业绩一下子增加了,但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就高了。

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喜欢银行,但是银行不喜欢民营企业。中国的银行贷款结构有问题,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是小微企业,基本上贷不上款。小肥羊现金流特别大,在国外贷款是没问题的,而在中国贷款要看资产规模,哪怕是一堆没用的资产也行。

当前,中国的金融利率还是受管制的,这使得民间借贷大量存在。去年内蒙古发生了好几起高额利息的民间融资,其中包头有两三起,我的一个朋友把5.7亿元借给高利贷,一年当中变成零,都没了。不仅在内蒙古,在长三角、珠三角也出现了很多中小企业主跑路的情况。

民间借贷通常二分、三分利,一年就要20%、30%的收益。在中国,很少有行业能达到这个收益,做实业基本上不可能靠民间借贷赚钱,所以企业最好别走向民间借贷的路,一旦走向民间借贷,离死就不远了。

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那么,民营企业如何打破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传统融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是从银行的间接融资转向私募的直接融资。未来,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融资的比例将显著提升。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金融“国十条”,其中一条是放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此外,今年国家有一个很大的政策变化,就是搞场外交易,比如中关村、天津泰达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交易平台等。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上市交易规模都在扩大,甚至内蒙古最近也在筹办一家股权交易所。小微企业的未来融资将从民间贷款、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已经有成熟的模式,先是天使投资,之后是VC投资,最后是上市。

直接融资有几个好处:一是引资;二是引智,吸引好的团队;三是定方向。一家企业被风投投资后,企业就变成毛驴,风投变成赶驴人,每天拿着鞭子让企业快跑。企业如果不引进风投,自己慢慢发展,弄多大算多大;一旦引进风投,它跟你对赌,你发展慢了,就得多给风投股份。企业有了外力的督促,就会发展得更快。

在直接融资之前,你要想好自己是否真想做大。我接触过很多民企老板,有的老板没有很大的胸怀,觉得一年赚一两百万挺好,有车、有房、能出国旅游,没必要搞大。事实上,不同的发展模式取决于老板的价值观,如果觉得企业不大、自己经营也蛮好,那就不要苛求自己。一些企业上市后,社会压力很大,有点问题就被媒体炒得很厉害,创始人睡不着觉,顶着压力忙公关,各种事儿很多。中国民营企业环境不好,大家必须理解这点。

如果你决定了融资,选择做大及上市之路,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规范,不规范会有很大风险。中国的政策环境越来越要求规范,如财务规范、税务规范等。不难发现,现在上市越来越难,想在销售利润方面做点文章,几乎没有可能性。有家企业为了早一年上市,想去补缴之前一年的税。我劝那个老板千万不要这么干,一旦你去补税了,就证明你之前偷税漏税了,税务局据此处罚就更麻烦了。

靠并购发展

以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自我积累型;二是外力推动型;三是并购发展型。现在,小微企业想做大,绝对不能单靠自我积累,必须靠外力推动。以近几年发展很快的双汇为例,它基本上把各个省的肉联厂都收购了,成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集团销售额达到500亿元。

小肥羊发展也是靠并购。2004年年底时,小肥羊有上百家加盟店,直营店只有16家;2010年年底时,直营店从16家增加到240家,其中至少购买了五六十家加盟店,贡献了很大的利润。小肥羊收购加盟店时,给每家店三倍市盈率及一半装修款,如果对方不卖,就取缔对方到期后的加盟权。被收购的五六十家店,平均每家店增加100万元利润,总共有五六千万元,每股收益增加五毛。小肥羊卖给百盛时的市盈率是35倍,给加盟商3倍的市盈率,却得到了30多倍的市盈率,增加了10倍,很划算。就此而言,小肥羊的资本运作是并购发展的一个典型。

篇2

【关键词】“新36条” 民营经济 投资领域 融资困难

一、“新36条”下河北民营经济面临的机会

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民营经济创造了中国80%以上的新产品、65%以上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在全国56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的企业数量达到80%以上。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5年之后,国务院于2010年05月13日再次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新36条”出台已两年多的时间,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在“新36条”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河北省民营经济如何借助“新36条”之风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解决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36条”为民营经济提供的最大机遇就是使民间投资的领域和空间大大拓宽。“新36条”实施细则指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政、铁路、能源、水利、电信等多个领域,河北省民营经济拥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分析

(一)法律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自2010年5月13“新36条”出台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截至2012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各领域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全部出台。然而细则并没有给出具体性意见。比如例如在铁路部出台的细则中,诸如哪些干线线路民间资本可以参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运营价格如何核定等都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寄希望于当地政府具体的细则上。自2011年开始,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西、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陆续出台地方细则,明确鼓励民资进入相关领域。而河北省与之相关的细则并没有出台。如何根据“新36条”结合出符合河北省省情的地方细则是发展当地民营经济的关键。

(二)民营投资领域仍受多方限制

尽管“新36条”对民间资本涉足领域拓宽了,但是在能源、电信和铁路等领域,国家依赖的仍是国有垄断央企,民营经济进入这些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一些国家投资的“铁、公、基”项目基本上都是有国企来承担;医疗、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等项目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也非常有限;国家虽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省在这个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仍然欠缺。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的场所。但是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通过上市融资的机会还是非常少的,同时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也很难获得批准。由于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那么银行贷款就成为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信誉透明度低、财务不规范、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加上商业银行受经营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商业贷款,即便是获得了商业贷款,企业也会承担非常高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河北省市场上为中心型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机构少,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就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民营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由于资金短缺,即便是能源、电信和铁路等领域民营企业开放,民营经济也很难进入。

(四)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粗放型的企业,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风险抵抗能力差。其在产业结构方面良莠不齐,既存产业结构层次低、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如部分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整体来看,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足,很难和国有企业竞争。

三、发展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建议

如何借助“新36条”,使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完善民营企业的生存法律环境

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环境的支持。民营经济作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法律层面上予以确认。这就要求,河北省结合“新36条”的内容和要求出台适合本省省情和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鼓励和扶持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和利益,消除民营经济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歧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进入领域

“新36条”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领域。因此河北省应在“新36条”的内容指导下,放松对河北省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和垄断行业。在民营企业进入的过程中使其享受到和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

(三)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

一是银行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比如建立对民营信贷的专门机构和专项信贷资金;建立多种资产评估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通过版权、商标权、技术专利、品牌价值等作为质押物来帮助民间文化企业融资,加大民营企业对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河北省政府为民营企业建立政府担保体系。比如苏州市政府投入了50亿元发展了57家担保公司,银行对此非常信任,民间投资者融资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通过对支持力度的加大,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提高其积极性。河北省政府出面投资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担保公司或机构,为我省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

(四)加快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样不仅会加快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还会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成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资金、税收优惠、补贴等形式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使河北省民营经济借助“新36条”之风获得更快发展,这对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解决就业、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智军.民间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效应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发展障碍 融资问题 产权问题 人才问题 管理问题

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29条”、“非公经济36条”等一系列政策,民营企业如鱼得水,异军突起,从“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30年,民营企业由最初开始出现,逐步扩大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但是,近年来民营企业却发展缓慢,其经营艰难日益为大家所感知,甚至在度过欧美金融危机的寒冬之后,也并没有迎来明媚的春天。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本人认为影响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融资、产权、人才、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融资困难制约发展

民营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其中77%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这一直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业主、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合伙集资等内源性筹资方式筹集,并通过其他方式再投入。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环境的一些不利因素,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资本供给结构不均衡和私募股权的集体错位等融资问题,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着因资金不足而倒闭的风险。2011年接连发生的温州几十家民营企业老板“跑路”现象,主要就是融资难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是从民营企业自身看。第一,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效益低,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赢利性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风险大,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第二,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担保要求。金融机构往往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民营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地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第三,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相对较大,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从而也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

二是从外部环境看。第一,我国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起一个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与民营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民营企业融资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已远远超过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倾斜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制,对于民营企业支持有限。第三,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管,而民营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存在“惜贷”心理,使得金融机构不敢贸然向其提供贷款。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尚未成熟,为尽量缩减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其稳健运营,我国的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有诸多限制。第五,外资已经对内资形成冲击。外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内资的投资空间。

二、产权不清制约发展

产权经济学家的创始人科斯指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人们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处置这些桌椅的权利。”在经济学者看来,清楚的产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前提。但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都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

一是公司原始产权模糊。产权所有者界定不清,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或是公司股本没有量化给股东,企业有了效益后无法按股分红,股东意见大。产生这类产权问题主要是因为多数老板在公司创业伊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项目上,特别关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看得见的问题,而对公司如何构建、如何运作以及公司产权怎样量化和归谁所有等问题重视不够。

二是公司股权单一,甚至老板一股独占。与老板一起创业的元老级员工,有些在技术、专利、营销和管理等方面投入很大,本来对企业和老板寄予厚望,到头来却只不过是一个打工者,企业一旦做大了,他们在心理上便产生了不平衡,牢骚满腹,与老板离心离德,甚至发生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种情况是民营企业做大了以后普遍出现的问题,也是一些民营企业骨干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公司股权平均化、分散化。由于股权过于分散,公司决策权集中不起来,“三会一层”的作用无从发挥,导致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改制企业中。有些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在改制成民营企业过程中,通过职工工龄补偿金置换国有资产时,将工龄视为决定职工股权多少的惟一因素,结果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畸形。

三、人才匮乏制约发展

在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各个因素中,企业发展主要受人力资源投入因素、资金投入因素、科技投入因素和经营管理投入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在这四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人力资源这一最关键的因素。

一是企业的所有者自身缺乏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能力。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也是企业的最高层经营者,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国的短缺经济时期靠自己的智慧、勤奋获取了第一桶金。而当企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时,他们的能力常常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经验不足、决策失误较多、管理水平低、个人素质信誉较差、自以为大、独断专行、不思进取等等。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他们很难看到自己的不足,正如管理经济学中讲到的“水桶底”效应,如果水桶底出现短缺或漏洞,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是企业缺乏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其形成的背景,往往在“用人问题”上存在很多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任人唯贤而任人唯亲,激励机制落后导致人才流失等。其后果只有一个:企业缺乏人才,不能形成核心人力资本。第二,民营企业的“家长式管理、家族化用人”危害大。虽然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家长”的个人魅力和家族成员的天然亲和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功不可莫,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长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的管理、决策、人才任用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对企业元老的使用、安置问题处理不当。一方面,对待企业元老不公正,伤害了他们的利益,进而影响到现有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元老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但企业没能及时作出调整,使得企业有能力的新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或受到压制,最终不得不离开,甚至搞一些派系斗争,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四, “用错人”。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人才的能力估计失误,被任用者虽然对企业很忠实,但他们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另一种是人才的忠诚度不佳,继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企业价值观的扭曲,同时引起企业的信任危机。其结果是导致企业人才危机:一方面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不敢用人。很多企业因此又回到用家族成员的老路,形成走不出去的怪圈,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在民营企业中,优秀人才总是缺乏或是工作不稳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招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和培养不出人才,这导致了企业人才缺乏。在这种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下,没有资源、没有地位、没有成就感、没有成长机会、没有激励机制,人才得不到重视,工作没有动力,不但无法在企业里形成良好的招人、管人、服人、用人机制,难以形成系统的招聘、职能界定、考核、奖励激励运作体系,而且还进一步严重影响到企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

四、管理水平低制约发展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虽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族式管理导致低利率现象。家族式管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企业领导者对非亲属的外来人员不太信任,在很多关键权利职位上企业所有者会安排自己的亲信或是元老级职工。过分依赖亲情,顾虑亲情,在处理公司事务时就会出现低效率现象。

二是民营企业管理理念不强,管理方式落后。第一,缺乏科学的工作标准是民营企业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由管理者的主观意志确定,这就很难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公平处理工作事务,使得员工容易产生失衡心理,滋生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第二,规章制度执行不科学。许多民营企业机械刻板地执行规章制度,使得员工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容易产生反企业心理,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是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许多民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认识不足,没有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而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作用。人心不能凝聚,企业也很难健康发展。

在创业初期,民营企业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然而,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发现自身发展的障碍因素,对症下药,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吕政、郭朝先:我国民营企业的新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困境 融资体系

同其他国家的中小企业一样,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自身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环境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也同样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使其无法及时获得发展资金,融资缺口的不断扩大,融资结果的不合理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各项不利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最优的金融策略,以此建立起分层次、多样化的适合民营企业融资的融资体系,才能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具体如下:

一、内部融资体系

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前景不明朗、盈利较差、规模较小、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等原因,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信贷等方式获得足够的外部资金,为此,企业内部融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初期,要合理分配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比例,选择合理的股利政策,构建完善的内部融资体系,真正降低企业融资加权资金成本,最大限度提高公司的价值。

二、间接融资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但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均衡,民营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使得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资金市场融资。为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民营企业融资的间接融资体系尤为关键。

1、加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结合我国现行商行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转变授信的所有制标准,以经济效益原则作为是否贷款的标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增强资金利用转化效率;灵活运用多种贷款担保方式,如信用、担保、抵押等;降低门槛,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供多元的服务。

2、搭建民营金融机构的平台

首先,应逐步放松对民营金融中介机构生长和进入的限制。国家政策导向应着眼于放松民营经济进入金融行业的限制,大力培育各种适合民营企业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促进民营企业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应矫正政府角色定位,消除政府在信贷资金来源上的垄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开辟更多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我国目前融资渠道尚不发达,所以应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融资选择余地。

3、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活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民营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民间金融业务,如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管理和规范,创建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等。

三、直接融资体系

直接融资是资金盈余部门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短缺部门的证券的融资形式,它具有直接性、长期性、不可逆性、易流通等间接融资无法比拟的优点。为此,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建立直接融资体系。创造条件,推挤制度革新,大力发展二板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的债券投资和股票融资等主板市场融资,是构建完善直接融资体系最为关键的问题。

四、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民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非均衡、风险等级不一致和契约不完善等缺点而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贷款风险加大,最终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对象,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融资资金。因此,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于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地市、省、国家分等级的担保体系,组建信用担保协会,发展社会服务机构等形式,形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五、社会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困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融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高效、诚信的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强有力的民营企业社会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各种制度保障、环境营造和技术支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和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扶持的观念,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创新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信用等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出准确企业价值判断和风险投资判断,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提高融资效率。加快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使之与中小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可以有效化解借贷双方信息非均衡问题,从而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现代社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如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一样,只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体系,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深化和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研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对策建议

引言

随着民营企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认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不断茁壮成长,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民营企业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民营企业,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的企业,许多民营企业犹如昙花一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融资问题就是让企业倍感头疼的问题,如何能让民营企业更好的处理融资问题,同时让它迸发更大的能量,这是我国民企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 民营企业及融资概述

1.民营企业的界定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2.融资的定义

所谓融资,融资就是说企业为资金筹集所发生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通过科学分析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和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二、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1.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缺少“土壤”和“养分”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密不可分,而且民营经济在对外贸易中,也展示了不俗的“战绩”,三十年来,我国约50%以上的出货值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企业在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企业制度不完善,信心不对称,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等诸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银行在企业融资中起着重要的原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从银行贷款之难,令企业望而却步。

2.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1)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信用度低的现象。

据调查,有80%的民营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并且,由于一些民营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此引起了严重的信用危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利益,所以商业银行从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考虑,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时比较谨慎,民企的贷款难可想而知。

(2)民营企业实力较弱

由于民营企业的在资金上不像国企有宽松的融资环境,所以企业在实力难以与之抗衡,企业对市场依赖过强,如果失去一个或者两个大客户,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只有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才能是企业在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一部分,但是企业融资困难,使技改资金短缺,对企业投入资金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十分不利,造成民营企业实力偏弱。

(3)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

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许多地方反映,对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就可能被有关领导机构甚至司法机关予以追究。

(4)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制度还未完善

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因担保问题尚未解决而难以运作;抵押贷款因市区多数民营企业未能解决房产、土地等相关证件而被搁置。抵押担保落实难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5)银行惜贷

由于银行的的首要原则是盈利性,提高盈利水平,必须保证借贷的安全性,而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企业的财务风险较高,而银行对其报表审核,却难以通过其资产进行放贷,银行为了防范风险,不能将贷款贷给民营企业,而且在同样的情况下,借给国有企业却没有这样的顾虑,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在遇到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各家银行都在缩紧银根,在此期间,企业更难贷到资金。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现状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素质

对民营企业来说,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自觉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制度,不断了解市场动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积极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在财务方面,不做假账,做到财务透明,和银行做好沟通,提高企业的信用。

2.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

民企都对融资充满期望,但是对企业如何能得到合理的融资却不知所措,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融资顾问要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经常处理融资问题的经验,并有广泛的融资渠道,有把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要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

3.政府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的民营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

这样可以调动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的积极性。针对民营企业数量多、范围广、布局分散的特点,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分层分类指导,对于一些新型行业,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与优惠,鼓励优胜劣汰,采取适者生存的竞争性措施。

4.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通过中介机构,为企业建立经济档案和为法定代表人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在当前体制下的的企业信用体系。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评级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对民营企业有很大程度上的不信任。应当为企业提供有偿的信用担保服务,积极为商业银行化解、分担贷款风险。

5.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

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指由地方政府、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出资组成的地方(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社、信托、租赁、典当等多种金融组织的总称。只要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标准,无论其所有制性质如何,只要经过央行机关批准,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开设地方性金融机构。并强化监督、鼓励竞争,形成规范的地方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聚集更多闲散资金,支持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

6.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企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力度分不开,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加快建立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分散、本小的民间资本形成组合投资,增强民间资本投资金融领域的能力;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营运资金 管理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和吸取我国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经验与教训,加快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二十一世纪竞争环境的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现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地方各级政府也为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也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措施改善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是,各金融机构在改进金融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等方面还有缺陷。所以,融资难仍然是摆在民营企业头上最突出的问题。

(二)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有些民营企业奉行“现金为王”的理念,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导致现金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编制现金计划,对闲置资金没有充分利用;有些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较高,面临的风险也增大,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规模。

(三)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谨的库房管理制度,库房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些人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现存货过期变质,库存数量不准确等问题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出了问题也是草草收场,无人深入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不注重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因此,掌握好现金的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三、改善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现金管理规律

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刚刚建立时,往往具有大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生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增加,所需的流动资金的增加,企业将面对资金的压力。由于资金的支出加剧,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经过了这一“化蛹为蝶”的困难阶段,企业投资逐渐收回,现金也随之充裕。

(二)转变观念,增加融资渠道

稳定的融资渠道能够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力的保障。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由于其规模小,主要依靠个人投资或利润留存的方式来追加投资。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内源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外源筹资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和短期银行借款筹集短期资金。此外,筹集短期资金的方式还有短期融资债券、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票据贴现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筹资组合,在尽可能多地使用流动负债的基础上,注意本企业的清偿能力,保证企业的信誉,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加强存货管理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存货的管理和记录必须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做。结合企业的特点,采取定期盘点和轮番盘存的方法,清查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量,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确保账实相符。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四)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开源节流”一直被认为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由于会计利润是当期收入和费用成本配比的结果,在任何收入水平下,都要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做好预算,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提高利润、增加企业价值。

(五)加强企业财务预算,提高企业营运效率

财务预算能使企业正确预测风险,及时得到资金的各种信息,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避免部门间冲突,提高内部协作效率。此外,销售部门在销售、费用等预算指导下,还可事先对市场有一定了解,把握市场变化,减少存货的市场风险。因此,财务管理应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构建科学的预测体系,进行科学预算,包括销售预算、采购预算、投资预算、人工预算、费用预算等。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海芳,如何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J]. 财务与会计, 2008, (19) :48.

篇7

【关键词】并购;民营企业;财务风险

一、民营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偿债、运营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财务风险在企业并购风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到支付困难,大到企业破产,都和财务安排不当有关。

(一)目标锁定阶段的财务风险

目标锁定阶段是并购的前期准备,也称事前阶段。企业在并购前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市场环境、行业前景及生产能力和企业价值做详细的了解和评估。同时又要对本企业的自身价值和企业并购能力做出正确的衡量。目标企业的选择、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风险:

目标企业过去的运营状况等信息披露的是否全面,如果是上市公司相对来说会全面一些,并购企业获得信息相对容易一些。如果不是上市公司,那么信息获取方面相对困难一些。另外,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水平不尽相同,有的披露的不够充分,有的披露的不够真实,这都使得并购企业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全面真实的了解目标企业,进而出现过高支付,使并购企业负责率过高,陷入困境。

(二)并购交易阶段的财务风险

并购交易阶段也称事中阶段,这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融资和支付。由于企业选择的支付方式和融资策略不同,从而会出现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在筹集大量资金,选择融资方式时出现风险,我们通常称其为融资风险。融资方式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如何利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在短期内筹到所需资金是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需要根据并购企业状况,如大量采用内部融资,就要看企业并购冬季了。企业外部融资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认股权证等。如果对目标企业只是短时期拥有,就需要大量的短期资金,这样就可以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但还本付息负担重。安排不当就会出现财务危机。若要长期持有,就应根据资本运营结构来确定融资方式。不论采取何种融资方式,都可能出现融资风险,这就需要根据目标企业情况,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降低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当前,国外大企业并购普遍采用换股并购或混合并购支付模式。我国民营企业的并购中则多以现金支付为主,现金支付不但简易,而且目标企业股东乐于接受,有利于并购的顺利进行。但同时现金支付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风险,使企业在并购后承担过高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发展。如何选择支付方式事关重大,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借鉴外国经验,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

(三)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运营整合阶段是并购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据统计,近一半多的并购失败企业最终失败在并购整合阶段。因此,对运营阶段要倍加关注。运营阶段包括整合资源、生产运营、归还债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偿债风险等财务风险。

目标企业的行业背景、企业状况可能与并购企业有所不同。因此,并购企业经营起来会耗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并购企业可能会遭到损失。

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可能导致企业致富困难。尤其是采用现金支付的企业在并购时,使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并购后,如果资金投入跟不上,企业必然举债,这就造成目标企业的债务比率升高,股东权益下降,也会给并购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其他财务风险

1、财力不足风险

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一些民营企业忽视了收益往往发生在远期,而成本发生在近期,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时热情采取并购行为。这种超过自身财务能力进行并购“蛇吞象”式的并购行为,往往使民营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财务协同效应无法产生。

2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会在提供信息时使自己暴露无遗,并购方就不能顺利获得反映目标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完整信息资料,处于不利地位的民营企业承担着最终导致并购决策失败的风险。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

3、非理智财务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选择的一种企业扩张的发展战略。然而,中国企业并购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出于挽救亏损国有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而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不从自身实力出发,明知不可为而硬着头皮并购,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风险,给将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4系统风险

我国现阶段一些企业并购带有一定程度政府推动的特色,这种推动通常会以给并购方带来经济利益的“优惠政策”的形式出现。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补偿。政府从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稳定出发,为了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严重亏损的难题,会向民营企业承诺一些如资产定价、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然而有些收购案例中优惠政策最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些政府官员当时为尽快促使并购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权限(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 的承诺。

某些部门上一届领导许下的承诺由于其调任,下一届领导不予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机制,对此缺乏相应的约束治理办法。

二、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不但影响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整体布局。为了防范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民营企业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并购。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其目标多元化、体制复杂,必须在进入前充分了解,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忌超过自身财力盲目做大。比如个人养老金问题、国有职工身份转换问题、离退休职工医药费报销问题、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的隐性债务问题等,这些问题加重了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负担。针对这一难题,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在并购时,只买资产,不买产权和人,不承担债务。这种并购模式称为资产并购,即由国有困难企业出资产,民营企业出现金,共同组成一个新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优势,深挖国有企业的潜力,为民营企业所用,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其好处是负担轻,能顺利解决隐性债务和职工安置等问题。

(二)信息对称化

首先,民营企业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现象,通过多方大量收集信息改善并购方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利用其专业和经验优势,核查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予以深入核查,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在并购决策时,选择风险较小或基本上没有风险的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

其次,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确定并购交易价格的关键。企业并购工作的核心是资产评估,它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科学评价的同时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实施并购的一方希望以适当的价格(能使并购方的投资获得满意的回报) 对并购对象进行并购,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并不多。在资产评估上,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尽职调查,全面考虑影响企业价值判断的各项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准确地评估。既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高于国有企业净资产的真实价值,使民营企业蒙受损失,也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低于真实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价值有许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民营企业可以与目标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到准确、完整和真实的标准。

(三)优化决策程序

政府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完善对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政府有责任积极配合民营企业解决。同时,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当借助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者能够提供公正、专业、中立的判断,确保民营企业的权益,降低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达到双赢的结果。(四)妥善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机会,更要加强自身判断能力。重点是消除并购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强化政府有利角色,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重组国有困难企业的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民营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根据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只能将优惠政策作为或然条件,而不是并购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胥朝阳.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诱因与防控[J].审计月刊:2005 (1):68-179.

[2]李道国,高永如.企业购并策略和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7-88.

[3]张文魁,张学源.民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把握商机防范“陷阱”[J].投资北京,2004:1617.

[4]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1-211.

[5]辛茂荀,范年茂.公司并购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9-10.

篇8

【关键词】金融市场;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我国还是“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越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甚至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就消失了;抑或一时显赫;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是在“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解决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民营企业所处金融市场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依然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的间接融资体系。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在发放贷款等金融服务中不可避免的把追求质优的、有发展潜力的国有及大中型企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忽视了大量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银行从成本、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时,也往往把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发展前景不明、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民营企业排斥在服务范围之外。在信贷管理上,商业银行推行授信授权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放贷更加谨慎。对信贷人员实行以资产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就形成了在贷款管理上只有责任而没有利益,从而使得银行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产业“惧贷”心理。依法收贷环境差,削弱了银行放贷积极性。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自我积累的内部融资为主。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预在国内上市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股票上市额度),但存在着银行信任度低或是贷款担保条件苛刻的问题。现实往往是商业银行即便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也存在金额小、期限短的事实,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由于贷款期限过短,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另外,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较少,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外部担保,通过资金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艰难。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原则上只能到国内主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融资或海外上市融资,但主板市场上市对中小民企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内质要求过高,一般民企无法企及;海外市场更谈何容易,不但要满足海外市场较高的上市要求,而且受到国内一些因素的阻挠。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信用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这样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①欠息,无偿债能力;②贷款用途不大;③不守信誉;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经营无固定场所;⑥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⑦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⑧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的一个数据表明,6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信用等级偏低,难以满足外部融资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与国有企业相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范围较广,风险高,权益资金比较低,对贷款具有“急、频、少、大、高”(贷款急、频率高、额度少、风险大、成本高)的要求,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成本,加之经营业绩不稳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亦加大了经营风险。信用的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也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内信用体系刚刚出现,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个人信用较为落后,商业信用遭到破坏,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贷款手续多、限制严,人为增大融资成本。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可抵押物少,银行对抵押物的条件又比较苛刻,也导致民营企业贷款困难。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机构不放心

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3.所有制的歧视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三、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一)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6页)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二)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可以解决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民营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资金,企业作为会员向基金出资),其目标是向那些业务经营良好,具有发展潜力但是缺乏财务担保的民营企业提供信用保证。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担保(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进行风险贷款,同时将获得第三方担保人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充当第三方担保人的通常是政府所属的非盈利机构,还包括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另外,可以鼓励建立民营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互助担保基金由一定区域内的民营企业组成,具有民间自质,互助担保基金会员可以利用联合信用的方式向银行取得融资。为解决大力发展小额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多渠道为民营企业融集资金。尽快推动设立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门资金,建立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进一步增加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帮助担保机构规范化发展,并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项目备选库。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已是普遍现象,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弱肉强食的今天,资金问题往往能使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法立足,已趋于消亡。而在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我外部制约因素,适时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则会助民营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金融综合改革;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B

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的金融体制出现了明显的失衡,银行体系有钱,而中小民营企业却贷不到钱。表明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适应中国当今经济的发展,没有从分发挥其作用。如今的金融形式迫使中国不得不进行金融改革。国务院决定以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意义重大而深远。选择温州,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温州本身民间资金充裕、民间融资发达,但却缺乏监管,融资利率高引发高风险。二是因为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受融资难等众多问题的影响,经济开始下滑,出现一系列经济问题,前景令人堪忧。

由温州一场民间借贷引发的“高利贷崩盘”连锁式剧烈反应,表明温州民营企业和民间借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促成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是寻求金融市场改革的新的突破点对于全国的金融市场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其示范性作用不容忽视。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中,特别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地方金融管理、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是消除温州民营企业发展中突显的障碍,规范民间融资发展,让金融能更好的为温州的实体经济服务。那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至今,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到底几何?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与民营企业融资之关系分析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融资问题解决初现成效

由于温州市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企业发展规模较大,民间资本充足,民间的融资活动非常频繁。最近几年,温州的中小规模企业陆续出现财务危机,主要成因是资金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甚至还有公司所有者外出逃避债务的现象。众所周知,温州老板跑路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这项改革不仅仅对温州经济的恢复发展意义重大,更是我国对新的金融体系的布局的一次崭新的尝试。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启动已经4周年,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探路者,温州市按照国务院确定的12项改革任务,以破解“两多两难”为目标导向,以构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资本市场、地方金融监管“四大体系”为基本框架,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对接三升三降”,实现了15个先行先试的“全国率先”,形成9个“全国或全省复制”,改善了金融业“三个不协调一个缺陷”的状况,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处置方面,全市金融运行进入筑底回升、增长蓄势阶段,不良贷款爆发势头减弱,企业新出险数逐步降低,向好态势基本明晰。

据报道,至2016年3月13日止,温州市全部的4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累计共借出219.8亿元,成交总额75.94亿元,借贷总体成功率稳定在30%以上,平均月利率约13%。

在金融改革中,为了消除温州民营企业的筹资障碍,温州市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通力合作,制定了金融服务创新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1+4”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4个实施细则子方案。其中明确了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余额的占比“底线”。企业直接融资量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量占全社会融资增量的11%。

据悉,作为我国第一部民间融资管理法规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初稿已经完成,在有关“地方金融管理职责权限、民间融资备案登记、放款人管理等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将取得突破。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内在联系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这是由企业具有的财务特点与作用决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对资金运动所做的一种管理,资金的有效运行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整体实现。财务管理的实施应保证筹措资金的流畅性、恰当运用资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所预期的经营目标。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融资活动,是决定企业资金来源、债务风险的重要过程,自然成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温州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温州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弊端彻底突显出来,融资问题暴露无疑,由此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融资难作为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原有的一大问题,在金融改革中已初见成效。金融改革12项内容中“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重新发展各类债券产品”等措施确实减轻了企业融资的巨大压力,明显拓宽了企业筹资渠道;通过建设规范的地方金融体系,成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达到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目的;另外,在监管体系中,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民间资本的监控。一系列的措施明显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流通渠道,对于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表现出了突出的作用。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方案中还着重谈及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切实有效的民间借贷备案管理制度和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完善民间借贷监测系统。二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发起设立或入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方式进入地方性的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将使民间金融透明化、合法化、规范化,注重与解决温州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使其更好地为温州实体经济服务。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与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企业融资方面,温州金融改革建立民间资本管理机构,规范民间资本的投向.另外建立地方金融监督机构,防范融资风险。在金融综合改革中,融资难问题明显地得到了改善。投资方面,在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放心大胆的对多项实体经济项目进行投资,不必时时当心资金链的断裂突然断裂。

企业融资问题得到改善,即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得到缓解,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正是温州民营企业所需求的金融环境,可以说是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温州经济的发展。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综合改革前民营企业融资情况

一直以来,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然而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爆发,使温州人民对温州民营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自2011年4月初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跑路起,温州的民间借贷的高风险日益开始浮现。民间融资问题一时间成了掣肘温州经济发展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并非仅仅如此,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温州多家民营企业开始连续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企业主“跑路”、温州经济受到震荡,社会稳定受到影响,问题变得异常严重。

温州企业家“跑路事件”将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真实困境显露无遗,并发的一系列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更是将温州民间融资的丑陋面目展现在国民面前。

企业家外出逃避债务的现象不断发生,同时企业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维持在高水平,温州民营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一降再降。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③,“温州市不良贷款率为3.8%,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以上,远高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对于银行来说,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前者,这样一来,对于原来就缺钱的温州民营企业贷款更是举步维艰。银行有钱不愿意给企业,企业只能在民间进行高利率融资,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使企业陷入危机,面临破产。

然而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损害远不止于经济层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温州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企业与融资机构之间的信用度越来越低,银行不相信企业,不愿意贷款给企业,企业拿不到钱来发展实体经济,开始转为投机,恶性循环,使得温州经济岌岌可危。不仅银行与企业互不信任,就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不断地削弱。温州的金融体制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岌岌可危。

(二)金融综合改革后民营企业融资情况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后几项内容改的是金融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目的在于培育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改革一年来,新增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6家,累计开业运营32家。2012年新增融资额为110多亿元,占全社会融资量的13%,另外还推动4家民营企业上市。另外,完成382家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新增信用贷款146亿。此外,18家融资中介机构被已营业的4家民间借贷服务登记中心引入,借贷成功率超过30%,月均利率为13%左右。

在温州金改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的成立。这项改革改善了民间融资自身的合法性,也使民间资金借贷更加公开化。这项改革措施不但使企业的民间融资渠道得以拓展,还使得企业或个人的投资渠道得以畅通。

另外,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后,使民间融资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消除了不必要的怀疑,使温州信用体系得到重建。

随着金融综合改革的进行,温州民营企业同时也在建立与现在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的内部相互制衡及相互监督,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职责分明,监控严明,信息透明,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监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融资作为财务管理中一大重点,在企业中必须得到重视,金融改革只能在外部影响企业的融资问题,企业内部的融资规范还需要企业内部完善,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金融改革的推进相互配合,共同改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促进温州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中温州民营企业在融资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关于企业财务融资难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温州金改还在初步试验阶段,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发展村镇银行与贷款公司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实的难点是,如何将小额贷款公司转换到村镇银行。

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正规金融相比,小贷公司在吸储与利率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因此转换成村镇银行的意愿性不强;第二,按照系统制度设计,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转为农镇银行,就需要满足银行的资本监管政策,从而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由和灵活性降低;第三,民营企业作为控股人并不具备的优势,因为银行贷款前审查平台和信用风险跟踪平台民间都需要与银行合作才能实施。

同时,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数额少、财务制度不健全,加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往往存在财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很难符合银行放贷的要求,从而无法获得贷款,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银行方面融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解决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使民间资本规范化和组织化,更好地为温州民营企业服务,从而促进温州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温州市金融办的数据,“在2015年9月21日至12月31日这三个月间,温州利率水平一直处于20.86%-22.24%之间的高位”。

作为金融改革主要内容之一的利率市场化,是金融综合改革时的必然之举。为了让民间组织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就必须实行自由、公开的金融交易准入审核标准,在这样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让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和国有银行展开公平竞争,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阳光化、规范化的民间借贷无论如何能够为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合法有效的资金渠道,而这与原来的民间高利贷相比,也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瓶颈 环境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2002年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五大难题》中曾明确提出,“中国民营企业还面临融资环境不良的挑战,实行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有一定的难度。”厉以宁也在2005年提出这样的观点,“民企融资难如不解决,将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会使非正常融资得不到遏制,增大金融业风险,社会就业压力也无法缓解,国企改革将大大放缓。”①据此可以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营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广义的民营企业可理解为各类民营企业的统称;狭义的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一般所说的民营企业指的都是狭义的概念,即非公有制企业。值得强调的是个体经济虽然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但由于个体户不是企业,因此,本文所说的民营企业就是指私营企业。

中小民营企业,根据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文件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论述,对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含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集体企业、非国有法人出资的企业、有自然人出资但不是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部由自然人出资的企业、民间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凡是它们所在的行业的从业人员、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的指标数值达到中型标准或以下的(就业人数在30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0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0元以下的),就是本文所指的中小民营企业。

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现状分析

金融环境。第一,现有的金融制度还不完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最突出的主要是价格和利率扭曲,现存的金融制度不能如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问题尤为突出。

第二,金融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与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仍是银行贷款,在资本市场上能够筹集到资金的企业少之又少。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第三,受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所限,企业信贷门槛高。一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在中小企业密集的市(县)两级行政区域范围内,金融机构往往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贷款权,即使有贷款权,国有商业银行也对贷款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原则上是重点支持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或大的企业集团,或者是那些有大企业集团提供担保的客户,从而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排除在信贷门槛之外。

第四,提供的信贷服务单一。一直以来,大多数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给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方式主要是抵押担保贷款。其他类型的服务方式,比如信用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较少提供,客观上也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困难。

第五,地方金融机构受资本规模所限,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或者主观上缺乏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意愿,将资金大量上存或购买国债获得利息收入;或者因为自身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就很低,在给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法律环境。发达国家总结了多年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实践操作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而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套相应的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②直到2002年6月,我国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允许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从法律层面上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配套体系的建设上,至今还没有设置能够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金融机构,配套的法律体系建设也有待加强。首先,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当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立法,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缺乏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其次,法律的执行环境较差。地方政府可能默许或纵容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这使得银行大大削弱了对中小民营企业投放贷款的积极性。

政府宏观调控。我国为了搞活企业,曾提出这样的要求:商业银行应重点扶持国有企业或大企业集团,首先确保国有企业或大企业集团的信贷,这样的要求客观上加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用歧视和信贷支持的不平等。一些银行甚至规定,对在一定金额以下或注册资本不足100万元的企业不予批准贷款,从而切断了“银行”这个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更加突出。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环境现状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经济规模较小。目前,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较少,直接后果是竞争能力较差、经营风险高,进而导致抵御风险能力差,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从而使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放贷慎之又慎。③

传统上中小民营企业独特的管理方式,导致信用度较低。传统上,中小民营企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家族式企业,使用贷款有较大的随意性,信用程度容易受到质疑。

中小民营企业要受抵押担保资产的限制。目前,抵押担保贷款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符合银行抵押条件的资产很有限,而且银行设定了较低的抵押率,往往只占抵押物价值的30%~50%,导致企业实际贷到的款项额度较低,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改善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是破解融资难的关键

通过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只有基于环境视角,积极建设和改善内、外部环境,才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正确思路。任何企业生存都要依赖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建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积极加强自身环境建设,通过改变自身条件,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是走出困境的上策。换句话说,内部环境改善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关键,外部环境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强化信用观念,建立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信用机制。④首先,银行不会放弃信用好的企业,如何建立银行对企业的信任是首要的问题。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信用机制建设,并从基础做起,切忌浮躁。包括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比如按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银行提供详实、可信的申请贷款的资料。其次,提高中小民营企业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随时记录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随时登记,随时补充、修改信息,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争取银行的信赖,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对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⑤融资不是融到的资金量越多越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不足也许会丧失很多投资机会,但也不能盲目追求融资总额越多越好,资金过剩闲置会增加机会成本,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

第三,提高投资的准确性,保证预期收益。与大企业相比,银行不愿意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的原因之一是,投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中小型民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增加了不能偿债的风险。

第四,确定最佳资金结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最佳的资金结构是指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

第五,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也是内部建设的主要内容。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培训学习至关重要。

第六,增强财务透明度,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适当公开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信息,使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状况,提高信贷效率,这样也会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是其发展的基础,外部环境是发展支撑。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最终还是要靠加强自身环境建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外兼修。(作者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刘露:“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及路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6月。

②孙俊,杜信立:“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监管环境策略探析”,《金融论坛》,2008年第2期,第37~41页。

③胡松:“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5月。

④周文娟:“我国私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