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农业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农业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山区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差,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无论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是交通基础设施,都不及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且农业的抗灾能力也较低,农业收入很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的财力有限,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加上投入的资金都较为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脚步。

1.2 龙头企业规模小

就我国目前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龙头企业少,规模较小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从而导致其自身的带头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加上经济实力有限,导致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2 如何实现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

2.1 走绿色农业之路

近几年来,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的向农田输入,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导致了大量农产品被污染且流入市场,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食品备受人们的青睐,因此,走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不仅符合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要求,而且也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

2.2 走科学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中国的农业逐渐走上了高产、节能、低耗、安全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山区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落后,在农业发展中采取的科学技术也较少,因此,仍然存在着农民科技素质差、农业开展手段落后等问题,以山区的玉米生产为例,目前,部分山区对于玉米的种植方式,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扣种、埯种等方式,玉米除草采用的大多都是人工除草,采用畜力拉犁趟地。这种耕种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玉米的产量也不高。

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想要实现山区农业现展,走科学发展之路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推广适合土地耕种的高效新品种和新技术,以此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次,要不断改变农村的生产观念,让农民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对于农民来说,农作物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养家糊口的物质基础,由于很多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他们眼中,那么新产品和新技术是否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都是未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些未知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总会有些抵触心理,宁可守着原有的产品和技术,也不愿意接受新鲜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益处的东西。这时,就要求重视对农民思想的引导,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农民尝试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比如说,建设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此来做给农民看,实际的效益摆在农民面前时,农民心里的顾虑也就自然而然会消除;最后,要注重倒灶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多形式多渠道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取得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全力举办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积极组织农产品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提高农产品含金量和附加值。

2.3 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

经过多年对农业现展的研究来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以农业抓农业的思想理念,大力开展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由于我国山区的经济水平相对来说较低,相应的农业结构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先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以此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现行的农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首先,企业要根据市场的根本需求与农户的生产情况,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系到一起,将农民的经济收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企业的加工增值,可以将更好的流入市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实现山区农业现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选择最最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对该项目的发展力度,比如说,东北三省的土地资源肥沃,土地形式大多较为平坦,非常适合玉米和土豆的生产,在这种条件下,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带动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就要重视玉米和土豆的生产,将玉米和土豆产业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核心,开展其他附属的农业项目。最后,要注重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实现山区农业现展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支持,但是由于山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每年的收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引进机械化设备,因此,为农业项目招商引资也是不容忽视的。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要在土地、税政、财政、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将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山区农业现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根据山区农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措施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走绿色农业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山区农业的发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从而促进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提高国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贤女,金英燕.创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J].现代农业,2011(07).

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 唐山; 发展思路; 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75-00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来服务城市游客的新型休闲模式。

一、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唐山市各级政府正逐步探索将唐山的优势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实现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在唐山市周边县区,一些以休闲旅游和度假为卖点的旅游区已初步具备休闲农业的雏形,如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北部山区的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其次,市区内各类观光农业类企业不断兴起,达到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2012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

二、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规模优势;2.档次较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消费者的亮点;3.管理经营素质偏低;4.休闲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形式相对单一;5.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分工不明确;6.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7.休闲农业与城市休闲存在断层,缺乏客源和价值链的有效流动;8.跨区域合作不充分,外部资源利用不够。

三、唐山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

1.统一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针对唐山市休闲农业大部分还只限于浅层次开发,规模小、档次低、经营粗放、文化内涵弱化等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有序推进,使唐山市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2.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在不改变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前提下,对固定节假日的休假时间进行制度创新。

3.加大扶植力度,适当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投资,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业化。

4.完善监督体制,制定相关行业准则,加强市场监管,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产业,着力建设好旅游观光带和休闲观光园区建设,尤其要下力搞好休闲农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要打造多个旅游休闲农区,为丰富休闲农业市场提供强力支撑。

(二)从行业发展角度

1.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优势品牌。一个休闲产业的资源价值的高低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外,还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联合区域,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农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休闲农业产业带,使游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

2.完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休闲农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配合,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休闲农业人才支撑。建立有唐山特色的旅游休闲农业职业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相关专业,或增设关于休闲农业的实用化课程,重点招收本地农村高中毕业生,并研究制定毕业生回乡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扶持政策。

对全市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从休闲农业企业的角度

1.做好个和特色产品、休闲产品开发工作。一是不同消费时段的产品开发;二是不同消费档次的产品开发;三是不同消费内容的产品开发。如开发与休闲相关的以家庭度假、保健减压、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休闲服务产品系列。

唐山旅游资源很丰富,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深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个最富吸引力的卖点,因此要注重借助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自然景观资源旅游的同时,挖掘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努力提高休闲农业服务及产品的知名度与口碑。宣传卖点是休闲农业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可根据需要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广告部门,配备业务熟练精明强干的人员从事宣传工作。利用如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和现代的新闻媒体,结合事件,策划特色节庆,举办主题活动等。

3.营造轻松舒适的生活氛围,打造现代休闲消费理念。

4.创新多形式的活动载体,打造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结合市民不同层次的精神享受需要,先吸引本地人走出来参与。可在城郊区域推出假日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形式,租给城里人耕种;让消费者体验原始的水车老牛、石磨石碾、种瓜点豆,或传统的豆腐、香油、食品加工小作坊等实际操作。

篇3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篇4

为进一步加快棚栽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棚栽业开发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现就2011年棚栽业生产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扩规模、提质量、抓典型、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相结合,加大投入扶持力度,重点在发展新型日光温室和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规模和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二、目标任务

全年新建新型日光温室1000棚,推广自动卷帘技术2000棚、滑轮放风技术6000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500棚。新建2个菜、沼、畜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每个示范园新建棚不少于200棚,养猪场规模不少于2000头)。

三、主要措施

(一)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按照省政府推进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的要求,继续实行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市场引导、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户自主自愿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设施蔬菜生产规模。新建棚上,积极推广山东寿光五型大棚建造技术,重点在半地下、厚墙体和厚草帘上下功夫(要求半地下不低于50公分,墙体厚度不低于1.8米,草帘厚度不低于5厘米)。要坚持把空撂旧棚恢复作为巩固棚栽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采取改造、转包、租赁、分解转化大户、强化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全力加快空撂旧棚的改造步伐。各乡镇新建大棚必须于3月20日前动工建设,确保当年建棚当年完成。

(二)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各乡镇和蔬菜局要全面推行技术员包棚包户技术责任制,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生产服务,着力提高大棚质量效益。要以生态农业示范园为载体,大力引进推广高产新品种、实用新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引导群众实行区域化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有机栽培、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对各乡镇的蔬菜生产进行定期抽检,及时通报,努力创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促进棚栽业向果、菜、畜、菌、花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全面推广真武洞镇方界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批菜、沼、畜配套发展的循环示范典型,坚持走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每个乡镇要抓一个循环农业示范点。

(三)加大菜农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寿光在蔬菜技术方面的优势,寿光的培训资源,采取远程视频、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办法,对我县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今年计划培训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菜农12000人(次),各乡镇要按照蔬菜局的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工作。

(四)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类型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提升棚栽业开发效益。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宽流通渠道。县蔬菜局要做好蔬菜生产、销售、信息搜集和等服务工作,配合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公司和农产品物流园区,搞好育苗、销售和市场建设,促进棚栽业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演进规律;低碳高效;思路;模式

作者简介:刘静暖,女,吉林财经大学经济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01-03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最早可从春秋时期找到出处,但具有当代价值的,当属魏晋时期学者们把气候自然力上升到农业生产要素层面的探索。①据气象学研究,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目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象,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在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以后,低碳农业进入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方向。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实施农业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型,不仅是振兴区域经济的需要;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需要;更是减少气候灾害、保障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维持人类健康及贯彻十精神的需要。

一、低碳农业符合农业生产方式演进规律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代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基本度量指标,以低碳农产品为核心、以碳汇产品为支柱的新兴农业生产体系,强调在生产链条中凸显二氧化碳低排放特质,旨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农业小气候环境、保障消费者健康,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全新农业可持续发展范式。低碳农业具有“三性”特征,即低碳农业发展的全球性、外部性与长期性;低碳农业具有“三化”特征,即低碳农业的综合化、产业化、现代化特征;低碳农业具有“三可”特征,包括碳排放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检测。现代低碳农业是高效率的农业,符合农业生产方式演进规律。

从生态学视角看,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原始低碳低效农业、到化学高碳高效农业再到现代低碳高效农业的历程。在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自然界充满敬畏。被动地选择顺应自然、依靠刀耕火种、畜力、人的体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该方式,单位粮食产量的资源消耗少,碳排放低,对气候环境干预少。反过来,单位资源投入的生产效率低,属于原始低碳低效农业。

从资本主义初期至今,随着科技进步高歌猛进,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深入,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由敬畏改成无畏,由顺应改成凌驾。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化学工业与机械工业的运用,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施用,农业产出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单位粮食产量能源投入与碳排放激增,对气候自然力的扰动频繁、猛烈,农业生产进入高效高碳阶段。高碳的化学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污染强度大、污染周期长、治理困难的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直接导致臭氧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区域气候恶化,极端天气频发,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供给。高碳的生产方式引致土地日益贫瘠、土壤碳库水平下降、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遭遇挑战。吉林省地处白山黑土的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资源之一,素有“大粮仓”的美誉。然而,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碳的生产方式已导致吉林省黑土地对生物、生态和粮食的原生态承载力递减,有些区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自然力基础日渐脆弱。

随着人类对高碳高效农业的反生态做法的反思,人为降低气候灾难意识的提高,民众、企业与政府趋向于认同了农业发展方式只有走出高碳发展误区,转化为能源低投入、高效利用、二氧化碳低排放的现代低碳高效农业,才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类健康的天人合一生态目标。这种高效低碳农业既有优于原始社会低效低碳农业的高效,又有优于化学高碳农业的低碳,是一种人类积极主动选择生态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次质的飞跃。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出发,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大省、商品粮基地,农业是区域重点产业。虽然目前商品粮增产百亿斤粮食计划已基本实现,但粮食的可持续增长,就目前的地力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吉林省的区域环境水平、区域生态水平、区域抗逆水平三个“指数”在国内排名靠后,位列第22。说明吉林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环境牺牲为代价,不具可持续性。改变发展模式,要求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升级。

二、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在农业低碳化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面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应在种植、养殖与林业碳汇方面下功夫。

首先,种植业低碳化发展。吉林省在减量农业、绿色农业产品认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都为下一步的低碳种植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低碳种植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点,遵循低碳农业发展规律,选择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坚持低碳高效原则。低碳种植业应该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不能恢复到最初的低碳低效农业,也不能发展当前的高碳高效农业,要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减量替代原则。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循环利用原则。把循环经济的理念灌输到低碳种植业发展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提升对发展低碳种植业的认识,在生产、流通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低碳化升级,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和土壤碳汇工程,从而让百姓吃到放心的粮食蔬菜。

其次,畜牧养殖业的低碳化。《牲畜与气候变化》指出,牲畜及其副产品实际上至少排放了 325.6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排放的51%,远远超过粮农组织先前估计的18%。目前,吉林省在畜牧种植业协调共进的循环农业、沼气池建设以及低碳畜牧养殖技术方面已有较多的实践。未来发展低碳畜牧养殖,应坚持如下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发展低碳畜牧业应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各类资源,注重节约用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实现减投节能;综合效益原则。加强低碳畜牧养殖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以最适量的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生态安全原则。畜牧业的低碳化不仅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更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低碳畜牧养殖是生产绿色畜牧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科学系统原则。发展低碳需要养殖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实现农业环境友好,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政府的规范引导、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大力提升社会各界对低碳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发展标准化和循环化的畜牧养殖业,做好低碳畜牧养殖产品的深加工、加强畜牧业生产污染的治理。

最后,碳汇林业的发展。依托于长白山原始森林,吉林省是全国闻名的林业资源大省,具有发展碳汇林的自然优势。在自然条件方面,目前吉林省拥有经济林面积约为7.92万公顷,天然林面积571.2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148.22万公顷。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部政策法规,强调要在继续大力造林,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加强现有森林保护与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碳汇。③虽然吉林省的碳汇林业建设尚处起步摸索阶段,还没有正式进行碳汇林业建设试点,也没有启动林业碳汇项目,但发展趋势和潜力已日渐明显。针对吉林省碳汇林建设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坚持如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碳汇林业的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在保持和增强吉林省森林碳汇能力的同时,以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碳汇林业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法则,综合运用政府补助和市场机制,减少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成本,推进吉林省资源碳市场的发展;充分争取碳汇基金项目原则。吉林省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积极争取国际、国内碳汇项目资金,辅之以自筹资金,多方筹集资金来共同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通过设立育林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碳汇体系、培育碳汇交易试点,发挥森林资源大省的林业碳汇优势,为区域经济、环境做贡献。

三、吉林省低碳农业模式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福建采取了福建台湾农业研究中心主导模式,通过发展碳汇农业、有机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开展低碳农业实践。广西主要采取立体生态循环、绿色植保保护、免耕栽培、科学节肥减排、高效节水灌溉、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替代等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江苏采用立体种养节地模式、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用化学品替代与休闲观光农业等发展低碳农业。吸取国内低碳农业经验,结合省情,整合优势资源、规避劣势与风险,选择的发展模式如下:

(一)低碳农业产业集群式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的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④根据吉林省自西向东依次为草原、台地和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差异化设计,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粮食、绿色畜牧业与绿色中草药生产加工集群,从而提升区域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其中,西部草原地区,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围绕绿色畜牧养殖业,培育无污染的肉、乳、特色产品与加工企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绿色畜牧产业集群。中部台地(黑土地),是世界闻名的黄金玉米带,承载着粮食供给压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黑土地地力优势,减少化肥施用,增加绿色有机肥,生产有机粮食,并形成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集群;东部山区是绵延起伏的长白山山脉,是天然的中药药材库。充分发挥药材库优势,培育绿色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区域药业产业集群。将绿色畜牧业、绿色粮食产业及绿色中药产业三个子集群有机结合,形成互助共生的吉林省大农业低碳产业集群。

(二)低碳农业“5R”模式

在农业生产中遵循循环经济“5R”原则,即以循环经济方式发展低碳农业。所谓循环经济的“5R”原则,即为减量化(d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生性(Reproduce)与替代性(Replace)原则。⑤其中,农业的减量化原则,靶向农业生产输入端资源过度投放。要求从生产源头节约使用资源,用较少的资源(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实现既定生产目标;再使用原则,靶向农产品低效利用。旨在延长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排放;再循环原则,靶向农业输出端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当成垃圾丢弃;再生性原则,靶向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不可再生资源。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要在保证资源再生性前提下,使资源的消耗速度慢于资源的再生速度;替代性原则,靶向农业生产使用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要求,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吉林省通过遵循农业“5R”原则,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如采取如精简包装、秸秆资源化、沼气和太阳能利用等方式。

(三)农产品碳标签模式

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国家纷纷设计建立食品、家电、汽车等低碳认证机制,产品张贴碳(足迹)标签,鼓励减少碳排放,承担相应的气候生态责任。吉林省发展低碳农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农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加强对低碳农产品认证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通过对农产品碳足迹认证升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长效有序发展。对低碳农产品实施碳标签制升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农产品初级品生产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生产源头的低碳化;其次,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加工过程低碳化;最后,在流通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低碳化。通过全程控制实行整个农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减量化。

(四)林业碳汇模式

针对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为了充分发挥吉林省的林业资源优势、有效利用林业政策红利,应通过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可交易化,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集结政府、科研机构、金融企业等各方力量,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学术专业机构科技保障和金融企业的资金支持,构建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培养专业碳汇交易人才,从而实现碳汇林经济效益的有效补偿。其一,设立育林基金。吉林省发展碳汇林业,增加资金投入,专款用于造林绿化增加碳汇。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义务植树,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西部地区要更新改造“三北”农田防护林,开展荒漠化治理,加强“四旁”绿化。其二,加强已有林地保护。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三,建立碳汇交易市场。目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省情况,积极申请引进碳汇林业项目,选取合适的地区率先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林业碳汇发展。

注释:

①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124.

②张忠华、李昭昭. 吉林省森林碳储量估计及碳汇价值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③吉林省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

篇6

正确认识草业地位保障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农业部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

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牧区民生加强民族团结——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爱无边

肉牛的人工授精

盛夏生猪养殖须知

奶山羊的选配与管护

饲料青贮技术要点

胆酒顺气散在家畜结症临床上的应用

浅谈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一起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控制

猪蓝耳病的防治

太原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探析

山西省奶牛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发挥畜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成效显著

浅谈珠光体耐热钢的焊接

50%乙草胺水乳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夏玉米安全性的研究

国外土壤捡石机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

曲柄摇杆机构的计算机仿真分析

甲烷浓度与沼气检漏报警一体化测试仪的研制

应用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研制我国畜牧业装备产品关键技术与装置

基于专家知识的恒压供水控制算法研究

试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措施

对新荣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技术的分析和探讨

晋中地区农户不良耕作习惯对当地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分析

棚室蔬菜栽培严防“多氮症”

晋北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旱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浅谈红枣栽培模式和丰产管理

胡萝卜汁酸奶工艺的研究

露地西红柿栽培技术分析

论农机监理工作发展现状及对策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浅析

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校正试验初探

一位科学家的感言

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机化步伐

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手持GPS接收机定位精度的试验研究

浅议农产品质量安全性问题

道路清扫机总体设计中主要参数的计算分析

两茬平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特点及机具配套的探讨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与探讨

小型联合收割机发展方向及设计思路

大力推广深松灭茬联合整地技术

温州市推进水稻机械插秧的思考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试验效果分析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浅析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的重要性

农机培训学校的办学思考

苎麻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初探

影响轮胎使用寿命的因素分析

篇7

无公害瓜菜高效发展

按照打造“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瓜菜栽培技术,着力提升果蔬标准化生产水平。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综合服务等措施,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营销模式,推行土地有序流转,农户自主经营方式,建成金积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和东塔、郭桥等7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瓜菜栽培技术。2011年种植无公害瓜菜8万亩,其中设施温棚瓜菜定植2.76万亩,实现产值2.7亿元。以“马兴”西瓜、“三郎”果蔬瓜菜种植为重点的拱棚种植基地,完成大、小拱棚定植4.5万亩,实现产值2.1亿元。“艺花”牌金冠苹果被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评为金奖;农字号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范围不断扩大。大力实施日光温室升级改造工程,投资3536万元改造日光温室2000座,全年设施农业新增产值2346万元。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利通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初步表现形式为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观农家景为主的“农家乐”形式。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农耕文化和穆斯林风情文化,休闲农业已从简单的垂钓、餐饮逐步向餐饮、休闲、采摘、娱乐一体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吴忠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利通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两年来,抢抓国家沿黄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国际)黄河金岸马拉松赛”等平台,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该区休闲旅游知名度,把休闲农业发展列入长远规划,对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企业实施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措施,促使企业加强业务技能、转变经营理念、拓展经营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同时组织各休闲农业企业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形成发展合力,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

目前,利通区有休闲农业点(农家乐)12个,2011年年底休闲农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468万元,年营业收入2085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上缴税金38.3万元,从业人员395人,农民就业人数385人占从业人员的97.5%,实现年接待人数48万人次。其中,东塔万亩绿色果蔬生产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规划种植辣椒1280亩、番茄1830亩、葡萄间作各类蔬菜2260亩;马铃薯、西瓜、茄子2300亩;秋复菜3100亩等精品特色种植片区,露地果蔬种植面积达1.077万亩。园区建成后,年向市场提供新鲜瓜菜5100万公斤,优质果品875万公斤,实现产值6000万元。

休闲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当前人们休闲之余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渗透,促进了城乡关系新变化。

清真食品产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利通区按照“打造中国的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流通、集散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思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清真产业政策,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服务措施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主的清真产业发展迅速,清真美食享誉区内外。

篇8

宜宾市南溪区富正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茶叶精深加工,提取茶多酚等系列产品,不仅打破了传统茶产业格局,拓宽茶类资源的利用,提高了茶叶附加值,还扩大了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产品下游将利用茶渣培育高档蘑菇,以供出口;产品上游将建万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和相应的茶叶加工基地,将有效解决全市夏秋茶滞销难题,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3年,宜宾市全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236.5万吨,比去年增长1.6%;油料作物预计达到9.5万吨,增长4.5%;蔬菜产量预计达到231.4万吨,增长3.9%;茶叶产量预计达到3.9万吨,增长3.9%。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14元,同比增长12.8%。

经过多年的强力推进,宜宾已初步形成茶叶、酿酒专用粮、林竹三大主导性产业和现代畜牧、蚕桑、特色水产、蔬菜、水果、烤烟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并跻身全省前列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宜宾市以龙头企业带动、以产业协会、专合组织加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日趋完善,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上半年,12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5亿元,利润5.5亿元,入库税金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33.9%和41%;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户,直接带动农户27.8万户。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持续较快发展。上半年,宜宾市新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83个,比去年末增长了9.4%,工商注册登记率达到81.1%,比去年末提高了4.6个百分点。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宜宾市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个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已开始形成并不断向贸、工、农一体化延伸。发展特色农业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南溪区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基地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农业部蔬菜科技示范县”,“四川特色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县”,有高质量的蔬菜食品加工原料,该区企业以当地优质新鲜蔬菜为原料,辅以现代化生产设备和科学生产配方,生产出品质高雅,风味独特,美味健康的“蜀香居”、“一江”牌榨菜、大头菜、萝卜干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市场,不仅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还为增加就业、扩大农民收入和地方税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不断兴起和壮大,部分解决了农业产值长期低下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和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篇9

(2006年4月6日)

各位领导,各兄弟乡镇代表:

这次,县里组织召开这个座谈会,给我们就如何更好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项目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我们昆阳镇主要是来向各兄弟乡镇学习取经。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昆阳“农家乐”项目发展的一些情况。

一、昆阳镇“农家乐”休闲游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游一般是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风情生活,原创:经过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形成一个既有农业经营特色又有观光旅游功能的区域。自2004年开始,我镇开始注意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积极开发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家游项目,在素有“昆阳后花园”之称的水亭办事处后岙、城西蒙洋山、石塘溪岙等地创办“农家乐”,目前,我镇已有初显规模的“农家乐”游点三个,为农业农村开辟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且有明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在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项目上我们做法是:

一是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我们主要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景点作依托开发“农家乐”。如水亭后岙休闲游景点,自然条件优越,植被富裕,青山绿竹连成一片,马蹄笋、野生淡水鱼等农渔产品丰富。我们以后岙水库水上乐园、农业观光园为依托,利用中国马蹄笋基地和龙戏塘游泳池这两个休闲游点来开发“农家乐”,吸引游客。还有蒙洋山的休闲农家小吃、休闲垂钓区,石塘溪岙的梅花鹿基地、奶牛基地等。

二是在项目推介上游客直接参与。让游客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这是我们昆阳“农家乐”的一个特点。在城西蒙洋山“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休闲垂钓区,在水亭后岙“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马蹄笋采挖区,在石塘溪岙“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杨梅采摘区,让游客亲身体验一些休闲劳动,增加游客的兴致。在项目推介上我们突出“吃”、“喝”、“挖”、“挤”四个字。吃的是农家小菜,喝的是新鲜鹿血酒,挖的是马蹄笋,挤的是鲜牛奶。

三是在项目开发上坚持集体和民资相结合原则。从目前我镇筹建的农家乐游区看,投资主体具有多样化,有政府投入、村集体投入、民间个人投入等多种投资主体。如水亭后岙休闲游点,水库的基础驾驶是政府建设,游泳池是个人投资,停车场是村集体投入。

但是从目前我镇创办的“农家乐”来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缺少整体规划,定位、建设目标不明确;二是在土地使用、生活用房建造等方面受到限制,发展空间小,同时“农家乐”的相关经营政策还未明确,与旅游业的对接还在探索,造成“农家乐”发展缓慢;三是“农家乐”带来的排污、环保、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还得不到有力解决。

二、“农家乐”的发展思路

在“农家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理清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观光休闲、游憩、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

一要突出“古”、“土”、“绿”。不宜搞太多太洋的固定建筑,该“土”的要“土”,体现古老朴素的农村生活情调,“洋”的只求实用。要充分利用农作物及各种绿化植物,装点整个游区,造就一个新“绿”空间。

二要突出“新”、“奇”、“特”。农业观光园要以种植蔬果、花草、粮食和养殖各种畜禽、鱼、鸟和展示农耕文化观景为重点,通过不同的栽培方式和农艺技术,赋予植物生长状态人工造型的奇特感,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让人们既能感受到公园般的清新、雅静,又能使人们了解和学习农业,将农业旅游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三要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传统农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已被逐渐淡化了,但一些令人兴奋发笑,原创:想亲身体验又留恋忘返的操作方式等传统农业文化更是现代农业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推介可以让游客亲历亲为的旅游项目。

三、发展“农家乐”的对策措施

一要加深对发展“农家乐”的引导。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将大力扶持和引导,争取吸引投资者前来考察环境,投资兴业,使观光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同时要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制定发展“农家乐”的扶持政策,加强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营造发展“农家乐”良好的大环境,推动全区“农家乐”的健康发展。

篇10

记者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省分行”)了解到,2013年,省分行认真落实总行“两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战略,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一巩固、三突出、一择优”的业务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着力防控各类风险,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行业务经营实现了稳步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信贷支农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末贷款余额636.34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76.11亿元,同比多投放50.78亿元,贷款投放量创历史新高,业务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粮油信贷业务进一步得到巩固。省分行始终把支持粮油收调储作为全行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相关工作抓细抓实,为保障农民增收和维护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累计发放粮油收购贷款14.27亿元,同比增加7.8亿元,保证国家粮油收储和调控政策顺利实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择优支持农业科技、粮油精深加工,努力形成对粮油全产业链的信贷支持格局。全年粮油类商业、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科技贷款余额26.43亿元。

二是立足省情,进一步强化支农功能。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全年共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73个,金额88.9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水利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突出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全年累计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8.6亿元,贷款余额10亿元,比年初增加1.9亿元,增幅24.1%,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交易物流、农村连锁配送经营和商业网点建设。择优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累计发放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40.3亿元,择优支持蔗糖和园艺花卉等产业,有效支持了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4年,省分行将继续巩固粮油收调储传统业务,紧抓国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遇,紧跟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桥头堡、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滇中经济圈建设战略规划步伐,立足省情行情,以支持粮油收调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重点,丰富产品、优化结构、防控风险,推动全行各项工作再谱新篇章,为巩固云南粮食安全,推进云南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