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我国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加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进程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到1999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5%,中国为31%。200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4.9%,2010年49.68%,2012年达到52.57%。但是城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远远不能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城市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国家的必要选择,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推动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2)我国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我们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农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撑点,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在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农业方面有着确定性的作用,目前,农业信息量大、种植种类繁多要求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体制;同时,在城镇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化来提升竞争水平,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对城镇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化时代需要顺势而为。在发达国家,原始的工业结构正在被信息化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目前,中国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时期,在这种趋势下,城镇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由于人群的爆发式聚集和产业升级遇到的瓶颈,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管理、资源匹配、环境发展、民生需求等诸多难题,都要求有更有效的手段去整合协调,信息化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城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说城市化信息管理分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分为管理层应用和服务层应用这两个方面。然而,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化的信息管理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时主要是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分析与管理。
(2)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时,城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信息能力,只有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数据的集中采集和分散管理。对城市化进行信息管理必须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与分析,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散的管理方式。
(4)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开发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备具体的系统,才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管理。
四、加快我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加快实施和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城镇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由于欠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闭塞,居民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更不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城镇内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且引进相关的技术。
(2)走集约型的产业化信息管理道路。由于小城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对小城镇的信息化管理必须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数据库,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城镇中的小型企业进行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缩小管理规模。
(3)充分发挥城镇区内的现有优势。对城镇的信息化管理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利用当地的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等进行管理,减少城镇信息化管理中的资金。
五、信息化管理为城镇发展带来的效益
信息化管理将为城镇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优化城镇工业的结构,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的发展信息服务,使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再次,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误区,提高城镇发展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不仅给城镇带来了发展,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新动力。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为城镇化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速度;信息化的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动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科技方面的知识,逐渐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脚步。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发展。
六、结束语
加快城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下,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在加快,但是由于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任务依然是一个关键难题,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需要在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如田,李茜.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J].小城镇建设,2008(10).
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发展对策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加速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不同地域当前小城镇发展现有基础,创新发展思维理念,才能确保小城镇获得良好发展前景。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无法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发展规划不合理
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城镇发展规划上的不合理性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在发展规划上合理性不够,导致重复性建设现象很严重,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很大,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小城镇,没有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未能发挥后者辐射带动效应。有的建设规模过小,容纳人口只有几千人,难以对企业和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配套制度不健全
支持小城镇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力度也不够,有的政策不仅无法起到促进作用,还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譬如,近年在多地试点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因流转政策不明晰、合同制定不规范、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户观念意识弱、土地承包不稳定、政策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无法大面积铺开。
(三)产业带动不明显
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发展思维意识不够超前,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没有带领小城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导致近年小城镇出现经济增速缓慢、劳动力吸附性差、乡镇企业效益不好等现实问题。如果小城镇没有纳入附近城市规划体系中,又导致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嫁接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也因“水土不服”而难以获得很好效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对策
面对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其发展获得良好前景。
(一)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要统一规划小城镇发展布局,防止重复性建设,避免有限的土地等资源被过度浪费。城市群规划时,要将小城镇一并考虑于内,使其充分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构建城市和乡镇共同发展良好态势。要保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在充分考虑小城镇人口增长、资源基础、地理区位等条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适于小城镇自身特点的相应政策,既不忙目攀比,也忌因循守旧。
要以实现小城镇规模化发展为牵引,优先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自身基础好的重点乡镇,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积累发展经验的同时,实现辐射带动效应。在扭转发展规模过小态势过程中,吸引聚集更多的乡镇企业,促进其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乡创业。
(二)加快配套制度落实
小城镇要想获得更快更好发展,配套制度制定落地是关键。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落实。
土地流转方面,应首先在国家层面做好相应立法工作,使土地流转全过程拥有法律支撑。秉持自愿有偿合规的原则,引导农民认清土地流转带来的得失,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专业中介机构负责此项事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信息、土地交易、手续办理等服务。户籍改革方面,要实时对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条件成熟的小乡镇应大胆放开户籍限制,而以职业和居住地等要素确定身份和落户地,促进劳动力实现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方面,要将进城农民纳入乡镇社保体系中,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建立符合当地发展基础的社保方式,从而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其获得更大的归属感。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坚决关停重污染小企业、小作坊,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要做好土地资源集约化规划使用,在保持耕种土地红线基础上,使土地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
要抢抓小乡镇第二产业发展机遇,搞活乡镇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应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小企业兼并重组,孵化一批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中企业。同时,以税收等政策为杠杆,引导城市企业向小乡镇转移,在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和开发乡镇剩余劳动力资源基础上,为小乡镇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三、结语
发展建设小城镇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小康社会宏伟发展蓝图的必由之路。必须时刻秉持实事求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和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2]沈利生.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8(6).
篇4
1信意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并不断发展完善多尺度、多品种、多分辨率与多属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库管理平台;开发建设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面向社会及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等。近年来,GlS的社会应用广泛开展,专业化高水平的GIS开发商大量涌现,GIS的平台功能与表现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制约GIS充分应用的瓶颈为基础数据标准与质量,尤其突出表现在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标准与数据质量。提高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数据标准与质量。是测绘具备行业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城市测绘行业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敷据库建设。有效提高基础数据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作为单位发展信息服务的基本GIS平台,大力发展GIS产业。基础平台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各种专业服务平台研发奠定基础,同时也满足自身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发展的支持需求。基础平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在GIS产业中的服务能力、经营能力及生产效率。与数据库建设同等重要。在GIS应用中应注重地图制图专业应用,更好的实现涌绘产品的有效表现与多样化服务。
2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的建设
管控体系是总的体系发展的保证性要素,是一项关联面非常广的活动。各个领域和企业自身的状态不一样,所以呈现出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具体的阐述体系创建时期的一些重要内容。对于该项创建活动来讲,单位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意义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的确定是决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向与基本依据。基本定位依据自身的自身实力、基本业务、政府支持与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依据行业动态与社会潜在的需求;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依据基本定位、发展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据对社会的服务承诺与具体业务确定。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研究发展定位与方向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如今,该体系的创建要明确为测绘行业的关键前进方向。在后续的时间之中,领域的各个机构要以有序的体系和方式来带动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因为体系创建活动很是繁琐,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明确测试的目的,并且要论述清楚各个时期的具体活动,对于建设活动开展有序的调节,经由对组织模式以及管控体系等等的调节,切实的实现对资源和装置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使用。为了实现管控的力度,要设置有许多管控步骤和它对应,要设置有序的组织体系,而且要给与其适当的权限。建立起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工作,从而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依据ISID900l要求结合行业各单位实际业务及管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它是被具体情况论证的有序的管控体系,是获取资格的基础规定。该项体系的创建,必然会带来运作和生产等体系的变化。切实的探索和完善目前的品质管控系统,以此来合乎当前的测绘活动的规定。认真地分析技术管控的措施,强化管控的力度,是确保信息管控活动能够顺畅开展的关键内容。该项管控活动关键涵盖策划完善院科技进步与技术发展各阶段规划: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并引进推广新技术:及时获取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保持使用的技术标准有效及适用:制定院技术管理各项规定并负责监督执行;制定完善院日常生产工作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检查验收标准,较大或者复杂项目的技术设计;人员技术培训及技术应用总结评价等工作。
作者:刘影 单位:辽宁达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篇5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地方高职院校;信息化
1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地方高职院校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现状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地方高职院校提出来了新的要求。农民问题是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有一小部分农民需要进行专业化转化,如专业化经营和土地规模化等;二是农村城镇化中人口就地转移的市民化问题和大部分人口异地化转移的城市化问题。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生态宜居、节约集约与和谐发展,要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城市集群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目的,全面提升城镇的质量和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对地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发挥信息化优势,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如下:
1.1城镇人口增加过快,城镇化率逐年递增
根据2008—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情况简明表(表1)的数据显示,我省在2008—2014年间城镇化率的上升幅度达到了10.21%,从2008年的44.3%增加到了2014年的54.51%,增长的幅度达到了10.21%,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我省的城镇化人口结构在2012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省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83%,相较于2011年提高了2.1%,到2014年末,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51%,城镇化增长较快。
1.2城镇化率增幅波动过大,城镇人口增长率不平衡
首先表现出城镇化率增幅波动较大,表1所反映的是2008-2014年间我国城镇化增长率在0.8%-4.83%之间大幅波动,2011-2012年间的4.83%是该段时间内的城镇化率峰值,2009—2010年间的0.8%是该段时间的谷值,2013年和2014年的城镇化增长率分别为1.67%和1.01%,涨幅被动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以此同时,这种不平衡也表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率上,在2008—2013年间的波动幅度在1.14%—8.17%之间,谷值是2013—2014年的1.14%,峰值是2010—2011年间的8.17%,之后便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表现出了城镇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势头。
1.3学校战略定位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相偏离
城镇化是发生在区域内部的,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服务于大中城市与服务区域与城镇化建设,其占率目标是迥然不同的。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将其战略目标定位在服务区域和城镇化建设之上。受经济和社会的限制制约,地方高校在实际的办学中往往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输出到东部大城市,以便于这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在服务事业、制造行业等领域成为熟练工人,而忽略了致力于本地创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对地方高职院校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2.1面向区域,聚焦城镇,确立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一味地针对大中化城市不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为了避免城镇化建设当中出现人才外流、产业欠发达、空心化等问题,要从新定位服务战略,在高职院校中要将发展对象定位在新型的城镇化上,根据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以及区域性特点,积极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寻找城镇化发展的新空间。一般地方高校都具有较强的信息化优势,利用信息化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为毕业生留在本地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寻找就业与创业的机会。
2.2发挥信息化优势,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结构现状
城镇化建设为个地方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专业的设置必须主动的去适应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表明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地方高职院校应发挥信息化优势,做出对发展城镇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的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科学的调整专业的设置,优化服务产业的进程无疑是转移农村生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调整专业设置,发挥信息化优势,主动应对挑战,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地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来调整人力供给的变化,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结束语
城镇化不但是多种拉力和推理的共同作用,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可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满足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不但要高度重视地方高职院校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将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统筹到城镇化发展中来。与此同时,地方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不断的探索创新,服务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玉凤、人的城镇化关键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
[2]高建军.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篇6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关系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应当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成为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村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镇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要建设新农村,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随着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这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只有保持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农村的具体政策体现。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推动的合力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否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达到,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
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同样,农民收入的提高,单靠种地也是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的,必须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因此,发展产业,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四)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金融;资金
湖北省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为了能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尽快改善湖北省经济落后的状况,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对资金的要求日益增高,如何在有效的资金中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目前所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实现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湖北省已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当前湖北省尚处于城市型社会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和资金不充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度受到制约。为打破与城镇化发展不适合的瓶颈,释放制度红利以推进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湖北省跨越式经济的必经之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将大批农民带进城镇,从而提高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交通、文化、娱乐、房地产也会得到广泛需要,同时还能扩大生产需求。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还能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批农民进城,也为服务业创造了大批的劳动力,而服务业也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就业的机会,一举两得。因此,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跨越式经济的巨大动力。湖北省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实现经济发展迅速的目标,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利于水泥、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的发展。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泥、钢铁等产业的需求也急剧增多,产业结构也得到提升。湖北省确立了“一主两副”核心战略缺乏周边城市群的支撑,造成武汉市一城独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改善这些问题。只有解决此类问题,才能实现湖北省经济发展迅速这一目标。
二、资金支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城镇化,即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中小城市与县城经济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因此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它更需要农村居民在社会管理制度与就业结构方面与城镇居民平等互利。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必须得到资金的支持,也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支持,以便更多的农民工从就业窘境中解救出来,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其次,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需要四化同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工业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打下基础,信息化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所以只有四化之间相辅相成才能推进经济发展。同时,四化同步发展也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经济发展,才能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
再次,中小城市与县城经济的城镇化也需要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很重视城市的集体发展,同时更注重环保。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衍生许多信贷需求。所以说,资金支持对中小城市与县城经济城镇化是极其重要的。
三、资金约束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亦日益增长。根据我省2015年各大城市吸入人口统计,中小城市吸入人口130万以上,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吸入人口60万以上。为满足人口增长,建制镇周边村庄已被新社区建设覆盖。随着资金需求的增加和现实中资金约束扩大,从而导致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制约。经过这几年努力,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已经超越了全国十几大城市,此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急剧发展阶段。要想达到城镇化建设目标,仍须努力。
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由于金融信贷管理机制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贷款手续的繁琐导致县级银行无法发放贷款。而信用贷款审核部门只注重企业本身而忽视该企业是否有还贷能力而发放贷款,从而使得融资平台资金受限,从而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虽然政府不断调整民间资产的准入范围,但发贷机关还是存在制度障碍问题,因此贷款问题无法解决。
四、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而新型城镇化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若想提高我省经济发展,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长来看,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消费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有效。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我省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得到提升。对于正处在跨越式发展中的湖北省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支强心剂。
参考文献:
[1]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研讨会”述要[J].决策导刊,2012(12).
[2] 张宏乔.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学刊,2015(05).
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 新疆 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去年年底,通过调查发现,新疆的城镇化率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得多;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多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甚至没有达到百分之二十。要想促进新疆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进行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来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的贷款;新型城镇化在空间集群分布方面,由城市集群替代了原来的大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协调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的共同发展。同时,生态发展、节能环保要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样在城镇建设中,就有着更大的资金需求。
第二,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简单来讲,就是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新疆地区相对比较的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仍然采用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加大基本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等,从而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市民的归属感进行强化,让农民主动转化为市民,这样就需要较大的资金需求。同时,要想解决农民的进城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更多的农民,促使农村生育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那么在金融方面,就需要大力支持保障房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比如娱乐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等。
二、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
(一)要结合新疆的资源优势,创新形式支持新疆的民生发展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新疆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那么,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在去年,有银行对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采用的形式是有偿取得矿业权,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这种创新模式十分有效。要想将丰富的矿产资源盘活,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政府也可以增大向融资平台的资金注入力度,做强做实这个融资平台,同时,还需要为新疆的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积极的筹措资金,不断的促进新疆地区的民生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要对新型城镇的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比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等,扩大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对地方的股份制银行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也需要将大城市中的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逐渐地向中小城镇延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将证券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提供给城镇经济主体。
(三)要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的资金需求,坚持关注民生以及温暖民心的原则
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新疆民生发展状况不太理想,有着较大的资金需求量,那么就需要大力促进民生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风险的防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强化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利用财政资金和援疆资金来进行信用结构的构建,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促进新疆地区民生项目建设。另一个方面是创新形式,对于一些特殊的民生项目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发放贷款,比如保障房的建设、棚户区的改造等等。
(四)加强城镇基础实施融资金融创新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实施股权融资计划,在一些有条件的城市,集合优势资产,设立股份公司,争取可以在国际以及国内的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商事,以此来获得建设资金。其次,可以扩大信托类金融工具融资,将产品定义为城镇基础设施,打包一些有着较好发展前景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设立信托资金,在市场中出售。然后,对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基金的发起人可以定义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吸引不同类型的资金,比如保险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等等。
(五)对银行业参与城镇化的融资模式进行创新
要加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利用外国银行贷款,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给充分的发挥出来,在扩大城市地方中小银行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中小银行的数量,同时,对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
(六)加大人口转移和转换的金融支持,推动城市化进程
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金融支持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在供给方面来讲,要加大对城镇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从需要方面来讲,要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对住房信贷门槛进行适当降低。其次,要满足转移人口提升自我的金融需求,从金融方面来支持城镇转移人口的教育需求、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等,鼓励城镇居民大胆的创新,不断的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还需要对城镇金融服务进行大力创新,大力建设支付渠道,增加各种金融设备的数量,对银行卡的使用范围进行不断的拓展。
三、结语
近些年来,新疆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都需要不断的创新,拓展思路,不断的提高新疆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了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王伟.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2,2(2):123-125.
篇9
一、以“文化广场”建设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文化广场是浬田乡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该乡抓住了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牛鼻子”,是应对区域激烈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突显本地特色的新亮点。
浬田文化广场总投资2D0万元,占地6000平米,分为文化区、健身区、休闲区、中心区,广场内古樟成荫,青砖小道蜿蜒曲折,石桌、石凳、石椅点缀其中,安装健身器材3套,铺设栏杆160米,占地1000平米的花岗岩地面可以容纳2000多人在此休闲娱乐,丰富了文化生活、提升了圩镇品位,吸纳了51户村民到街道购地建房,进一步聚集了人气,繁荣了经济。
二、以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聚集人气指数
新型农村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浬田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2012年,全乡有3个村列入了县新农村建设点,分别是仙峰村委移民村、塘下村委塘下村、历山村委南溪村,涉及农户126户、476人,分别成立了村理事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以村庄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一气”为重点,以“三清三改”为配套,建设农民新家园。采取“上级争取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社会捐资一部分”的形式,切实夯实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200万元,投工投劳8000余工日,农村面貌明显改观。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点都进行了垃圾清运、污泥清除、路障清理,拆除残墙3650余平米,完成硬化通村公路5.65千米,硬化巷道23968m2,绿化面积122002,修建排水沟3612m,埋设涵管14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户通自来水100%,有68户农户新建了三翁式水冲厕,兴建垃圾池12个,铺设彩砖和花岗石1400平米,3个点分别按规划修建了休闲广场,并修建了篮球场、配备了体育器材,栽植各种绿化树1800余株,绿化小苗2万余株,村庄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全乡7个非新农村清洁工程点都聘请了保洁人员配备保洁专车,加强日常卫生打扫,整治村庄环境、保持村庄洁净。
三、以美丽乡村和商贸宜居统筹结合增强承载能力
浬田村委会刘家村是涅田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以列入国家、省老建扶贫点为契机,积极整合资金,突出特色,高起点规划打造。一是改造天秤路。投资320余万元对天秤路进行高标准改造,拆除了门前房后的乱搭乱建,改造下水道1300米、硬化路面2800余平米、铺设人行道彩砖5000平米,对临街房屋墙面统一进行粉刷、统一规范店牌、统一要求门前卫生“三包”,在村内池塘边砌块石360米,铺设彩砖地面1600余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才3处,铺设栏杆260米,花岗岩地面休闲娱乐场所2000余平米,村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提升了圩镇品味。二是兴建建材专业市场和居民住宅小区。总投资5000万元的建材专业市场和居民住宅小区位于圩镇,已完成了25.6亩的征地工作,测量、规划设计、土地评估和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等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聘请了专业技术员把建材专业市场与居民住宅小区相结合,进行优化组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以“一村一品”为要求,以技术推广为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涅田乡政府引导农民走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子,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综合措施,发展“一村一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多方调查,收集多项致富信息,重点发展了葡萄、花生种植,温氏养鸡、正邦养猪等优势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12年该乡新增葡萄种植专业户12户;发展规模养鸡专业户45户,年出栏肉鸡达270万羽;发展规模养猪专业户16户,年出栏肉猪达5200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刘高盛返乡投资135万元,整合土地70亩创建井冈蜜柚和油茶种植基地。基地的示范带动已成为该乡“一村一品”新转型产业,也将成为示范带动农户走上致富的成功捷径。
篇10
“智慧城市高地”下的弊端
现在来看,“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还在2008年就由IBM公司提出来了,2009年就开始在国内热起来。虽然已经过去4~5年的时间了,但是“智慧城市”绝对还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在股市还有个“智慧城市板块”,其中的成分股往往是股民们追逐的对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甚至仍然还在规划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不久前住房建设部在全国开始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据说国家发改委将在今年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现在已知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人们主要从技术和业务应用层面讨论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联网(其中尤其是RFID)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第四是上述这些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业务应用。而就城市信息化业务应用来看,主要是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业务,如所谓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但是,目前,我们尚没有任何人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规划和认识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仍然只是延续IBM在4年前从该公司开拓中国信息化业务市场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的智慧城市,根本就没有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去重新理解和认识。
我曾经在去年就撰文提出,目前人们在认识智慧城市时,存在着“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为,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当前,还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就是人为地打造所谓的“智慧城市高地”,将当前的智慧城市人为地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割裂开来。例如,有人就专门撰写文章,阐述所谓的数字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区别,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高明、更先进,让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一种横空出世的产物。因此,如今的智慧城市好像成为某种噱头,成为一些企业、部门开展新的信息化市场、增加新的公共项目建设的工具。
受这种不良倾向的驱使,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若干不利的局面。
1、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及其战略缺陷
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1、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很久以来,信息化一直被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思路;当前,根据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中,信息化都占据重要地位。
从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工作往往体现为几个具体的“Logo”。例如,初期是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是数字城市,从2008年开始,智慧城市成为各国信息化工作的主流思路和基本方向。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大战略相衔接,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最高战略,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只注重在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电子商务层面着眼(如成立专门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机构),而对于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如城市公共管理、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等共性技术建设内容方面,则重视不足,缺乏统筹。因此,尽管信息化具有如此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体现,也就是说,信息化缺乏一个合适的落地实施的战略战术安排。这可以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缺陷。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与以前的单项IT技术的创新发展不同,近些年来所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具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相互之间围绕海量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决策分析的、前后相互连贯的产业链条的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威力更为强劲的信息化宏伟浪潮。
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进行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是不适应这种技术发展要求的。从住建部所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来看,不仅有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还有城区和县级单位,显然有违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规律。而且,试点本身也未对如何应对这一轮的产业链式信息化浪潮提出有效的顶层应用规划方案,因此我们难以对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智慧城市试点寄予过高的期望。
3、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根据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上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基于当前城镇化本身的内在要求。其实,在这些要求当中,信息化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应该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
然而,虽然信息化和城镇化都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重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层面(如城镇化建设),都未对此加以明确。而且,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缺乏衔接和协调。这同样可以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缺陷。
上述三个维度,都从战略层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智慧城市不仅难以深度融合工业化,也难以深度融合城镇化。
让智慧城市建设赋予新型城镇化以智慧
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
这虽然看过去好像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其实这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布局。实际上,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2、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对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应为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4、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