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政策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建设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建设政策

篇1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 如何在保证耕地的条件下,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为了优化土地结构,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推动城镇化发展而出台的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问题。但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易受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为此,本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一、增减挂钩概况

1.概念

土地增减挂钩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这种政策是以国家总规划为依据的,其目的是将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城镇建设地块归在一起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来增减项目区建设用地,并确保在不减少土地面积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整理土地。

优势

(1)对城镇化中的问题进行控制

从我国目前城镇化建设现状来看,城镇化建设处于高峰时期,城镇化乱象现象较为严重,城镇中的土地城镇化,人留在农村,或人来到城市打工,乡镇还留有住房。这种城镇化现象与城镇化整体目标相悖,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将复垦用地和拟建城市用地组合成一个项目区,采取先建后拆的方法,对土地和人口进行同步城镇化,即有多少土地就城镇化多少人口。这样不仅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明确方向,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聚居地的特点是多、散、乱且结构不合理,城乡建设土地挂钩政策实施后,能引导村庄和人们向一处聚集,使农村聚居地向规划形态转变。政策落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能逐渐融为一体,这样便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的改进,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中一些障碍,便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化土地结构,集约土地利用率

我国以往对居民点整理时,以满足项目用地需求为主,增加多少项目就聚并多少村庄。这种对区域结构和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的方式,给城镇化建设工作留下许多问题。基于增减挂钩政策对居民进行整理,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而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处理的,计划拆建的农村居民点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中的居民点会逐渐被拆除,使居民点连成一片。这样不仅能减少居民点多、乱、散和农田不成片问题,也能增加耕地和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指标用地,最终实现优化土地结构和集约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山东省增减挂钩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农村基础建设设施得以改进,农民生活条件得以提高,并建设了一批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通过项目拆旧建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节省了1667hm2用地面积,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我们在看到城市建设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策的异化

从目前各省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增减挂钩政策偏离了原来优化土地结构,减少城镇化建设矛盾的初衷。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区地方为了突出地方业绩,在未征得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擅自扩大增减挂钩试点范围,强拆或圈占超出增减挂钩计划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使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宅基地,搬进社区化小区;二是一些地区为获得最大化土地级差收益,违背增减挂钩规定跨县使用征地指标,以此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获得挂钩城市中心指标;三是一些地区为了使地理位置优越且增值潜力较大的村庄城市化和实现最大化利益,将试点范围迅速地扩大,从而扩大圈地范围;四是一些地区为招商引资,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免费划拨土地和工厂上,而不将过多的心思放在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优化土地结构上。这些以牺牲农民利益而进行的城镇化建设,长期下去易给城镇化发展埋下隐患。

2.挂钩资金紧缺

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挂钩的前期资金筹措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置换过的建设用地转换为工业项目后,政府需要承担大部分资金,而这种项目收益较低,资金平衡度较差,易造成政府财政负担;二是农村居民点拆迁后需要大量的土地补偿款和土地整理资金,这些资金投入后回笼期较长,如果资金短时间不到位,又可能出现建新不拆旧或项目停顿问题。因此,如何平衡政府预期收益、合理筹措、运用和利用挂钩资金,已经成为政府财政风险的关键性因素。

整理出来的耕地质量较差

宅基地复垦过程中,要求耕地占用和补充之间必须达成数量和质量的平衡。而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较为注重耕地数量的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占一补一,但补充的耕地质量却无法达到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甚至使高质量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增减挂钩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来看,我国在宅基地在国家层面上,还未形成单一且完善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宅基地产权和流转制度等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致使宅基地在管理等不到政策上的支持。即便在旧城改造方面,国家出台了一些城镇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因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现有的政策不能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

三、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1.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制度机制

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农村用地进行整理时,也要尊重农民,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辅以人性化措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民俗和居住习惯,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且满足当地人们需求的建筑。同时也要适当的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和特色建筑,使土地整理和文化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二是要将复垦出来的土地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之中,并通过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政策对富余土地进行处理,将土地级差收入用于农村建设之中。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群众,将群众工作做实做细,签订好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并收取楼房预付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杜绝强拆强建、违规操作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

四是要搞好服务设施配套。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村制宜,本着同步推进的原则,搞好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好养殖小区,解决群众庭院养殖和农机具存放等生产生活问题。

为了确保这些工作顺利进行,相关部门还应该以农民权益和意愿为依据,建立健全的农民权益保护制度机制。

2. 整合资金,确保投入

资金作为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重要保障,其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政府投资为主,政府财力条件虽然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民利益,但是多数县和乡镇政府并没有大量的流转资金,这就需要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整合资金,确保投入。

一是可以依托于地方企业投资,已确定的搬迁集中安置、建配套设施不需重新投资建设、耕地整理工程量较小、投资较少且项目区内搬迁积极性较高对回迁补助金额要求较低的项目,选择企业投资方式,以减少政府财政风险;

二是多元化投资,即企业、个人、地方政府和项目所在地村、社共同投资。可以将整理出来的耕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出租,并依据项目实施前的约定以股金的方式进行拍卖取得的资金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分担政府财政风险;

三,可以由县级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以项目区耕地整理指标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以减轻政府负担。

以莒南县为例,土地增减挂钩专线深入抓好增减挂钩与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县直有关部门支农资金整合。引导鼓励村集体组织进行市场化运作,在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扎实推进民主决策,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群众自筹资金比重。这种做法在当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做好指标双挂钩工作

我国现有耕地与人口占有量严重不均衡,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耕地数量的平衡,也要重视耕地质量的平衡。为了确保耕地质量的平衡,首先,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耕地质量评价系统进行完善,以便更好的运用和评价耕地质量,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和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挂钩;其次,限期内整理复垦出来的耕地,要按时完成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置换归还。

4.完善挂钩法律制度

因现在的挂钩增减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使得建设用地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后而找不到有效的依据,进而使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对增加挂钩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首先,要求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必须办理审批手续和变更登记手续;其次,项目试点区相对集中的农民住宅使用过程中,必须用农用地行为依法办理;再次,非农民住宅建设用地要依法征收、出让或划拨。

总结: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城镇建设土地紧张、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在以后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内容作进一步研究以便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昌平,刘学熙,张慧.土地“增减挂钩”与农民“集中居住”是大势所趋[J].商务周刊.2011(01).

篇2

关键词:城乡建设资金

1.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构成

1.1资金构成

我国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为财政补助和引导性投资,按其资金来源大致可分为6大类:财政税收、行政收费、贷款债券、资源收益(如土地收益等)、企业融资和其他渠道。

1.2财政主导资金投入方向

政府部门及财政主导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税收及行政收费渠道,其中包含有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拨款主要以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基金的形式支持地方建设,主要投入方向为非经营性建设项目和准经营性建设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地方财政拨款一般作为中央财政拨款的配套资金和城乡建设重点领域的专项财政划拨,如在规划编制、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村庄整治等领域的专项补助,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和部分城镇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贷款贴息补助等。燃气工程等经营性建设项目主要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

2.贵州省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情况

2.1“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城乡建设领域投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城市(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2006--2009年投资235.6亿元),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138.48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03.5万人,基本保障了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

同期贵州省省级建设部门专项资金以贴息、补助等方式累计投入18.29亿元,引导和带动了一大批社会资金的投入,对城乡发展的贡献较明显。除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外,专项资金还重点投向资源特色突出、建设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县城。

2.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制约,贵州省设市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导致基础设施水平严重滞后于周边省区。省级建设部门专项资金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的政策杠杆和经济杠杆,因投入数量太小,不能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

贵州省与周边省区设市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指标比较表

贵州 云南 广西 湖南 重庆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6.29 10.00 13.98 12.59 9.78

污水处理率(%) 56.21 85.34 73.44 59.20 88.36

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6.81 6.07 6.42 6.31 8.4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6.13 8.89 9.60 8.47 11.2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7.44 36.29 33.69 36.59 38.48

注:来源于《2009贵州建设统计手册》资料。

“十一五”期间是贵州省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虽有较大数量的资金投入,但其空间分布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主体,众多的中小城市、县城及建制镇、乡所在地的投入较少,投资空间与城镇化吸纳空间的错位,较大地影响了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加大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的必要性

3.1加强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依托和载体,加快城镇化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贵州省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条件较差、资金投入欠账较多,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阻碍了贵州省城镇化的进程。“十二五”期间,只有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镇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贵州省城镇化的加快发展。

3.2加大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是拉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手段

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的作用为在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和引导地方配套投入的同时,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镇开发进程,为城镇资源收益的产生和滚动发展创造条件。

以茅台镇环境整治建设工程为例,项目初步概算需要资金约50亿元,在省人民政府投入1亿元的同时,省级财政通过住建厅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投入3000万元,实现贷款融资4.0亿元,取得受信贷款7.0亿元,拉动企业投资意向9.3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约5.73亿元,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城市土地价格得到合理提升,城镇资源收益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保障城乡规划编制,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保障较落后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是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贵州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政府及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等原因,贵州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仍然十分滞后。一是“十一五”污水处理规模系按2010年规模设计,二期污水处理厂建设需在“十二五”起动。“十一五”期间县城以上城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是配套管网尚不完善,收集率不高,COD减排不理想,配套管网后续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垃圾处理设施资金到位率低。根据估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需投资约87.0亿元,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需投资24.6亿元,两项总计111.6亿元。“十二五”期间应继续设立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补助资金。

3.4是引导城市路网建设,启动城市土地开发的客观需要

2009年贵州省设市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6.29平方米/人,县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5.73平方米/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省市也有较大差距。根据黔党发(2010)7号文件要求,到2015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人。根据估算,“十二五”期间城市路网建设需要投资355.2亿元,资金需求巨大,完全靠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通过适度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建立城市路网建设贷款贴息补助专项资金可以带动社会投资并通过土地出让产生收益,带动城市建设滚动发展。

在贵州省城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建设欠账较多,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建设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推动“十二五”城镇化加快发展,应扩增贵州省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引导力度。

4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资金的策略

4.1稳定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贵州省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为实现“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目标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巨大。同时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直接投入的建设资金不可能太大。应把握好需求和可能的关系,在稳定现有投资渠道和财政补助框架的同时,应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投资渠道,按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总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配套中央财政收入、带动地方财政投入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4.2 严格控制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投入的领域和区域

省级财政用于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金应严格控制投入的领域和区域。投入领域以政府主导并需要财政资金引导的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并按专项资金构成分项控制。投入区域以“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并需要财政资金引导的城镇为主,包括位于黔中城镇群和重要交通干线(清镇―胜境关、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凯里、贵阳――都匀、贵阳――毕节、贵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等)沿线的城镇,对建设旅游大省有极大促进作用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目的地城镇。

4.3 建立和健全对省级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生育政策 社会保障

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来,我镇个体企业主男孩户存在领养孩子现象,有了领养孩子的先例,就出现了个体企业男孩户对象发展自已生育的现象,这两个主要原因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目前,我镇计划外对象怀孕后经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对象户拒绝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很多个体企业主计划外生育二孩的意愿日趋强烈。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起到很强的限制和引导的作用了。因此各省级单位调节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很必要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城乡生育政策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合城乡生育计划的二孩生育政策,以不断的促进生育政策的完善,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

一、加快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在生育问题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口数量瞒报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很多城镇的计划外生育始终处于反弹势头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总目标实现困难重重,我镇也面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局面,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随之减弱。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通过政府将城乡的行政级别的提高使一部分农村居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但是实质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发展的很好但是子女依旧在农村接受教育,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竞技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需要有更多劳动力来补充这部分的需要,有多余的劳动力能够照顾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再次,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上发展不完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叫娇生惯养的习惯,同时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能体会互助和分享的意义,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偏差;最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内需来推进的,而人是拉动内需的唯一的因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保证城乡的人员的充足;除此之外,实行城乡二孩的生育政策,可以调剂人口的性别比例,打破性别失衡的局面。综上所述,适度调节城乡的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

二、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过程中二孩生育政策的可行性

这一生育政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作为一个思想很前卫的大都市,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上海就宣布了符合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说上海是公然违背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个效果积极的,是明显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缓解了这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的消费。

2.1 “二孩的生育政策”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意愿,养育两个孩子可以保证养老,能够使生活丰富,能够完善孩子的性格,在对城城乡居民的调查中,生育子女数的平均值为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居民赞成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赞成养育一个孩子的意愿远远的偏离了正常值。

2.2 “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性别比,缓解城乡老龄化的进程,维持整体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而且能够稳定并促进计划生育率,这对城乡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3 “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违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政策,我理解的这个低生育水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生育率这个区间保持在1.5左右就可以视为正常;

2.4 “二孩生育政策”的前提还得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保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条件,而且整体城乡对教育的认识也字逐步的提高,这也就保证了城乡的孩子有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三、实行城乡统一的二孩生育政策必须落到实处

有些农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存环境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也不能得到快速的更新,加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省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审批宅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时,现在审批宅基地已经实行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的优惠政策,收益分红方面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还没有到位,还有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拟定处罚条款,由政府、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和奖励。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我们第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农村地区,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二,必须从国家政策的高度狠抓落实,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加快城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缓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进而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生育政策的稳定。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实行统一的生育政策是大势所趋。“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满足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可以保证国家低生育水平的号召,同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是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孩生育政策正处于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结合点上,所以要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在目前对政策研究尚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要以现实情况为标准,在实际调查中,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加紧制定科学的城乡计划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为准则,不断的促进龙岗镇生育政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张小林,梁丹.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

篇4

关键词:政府投资 全过程 造价控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42-0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控制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建设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招投标)阶段、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主动进行工程相关经济指标的测算,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控制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该文主要针对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1 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普遍存在重后期轻前期的现象,造价控制主要表现在项目实施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

(1)在项目决策阶段,部分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就直接上马,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层的经验与眼光,即使经过专业的投资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从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对本地区有利的角度去论证。

(2)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往往只从技术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而没有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指标进行设计,设计的结果片面地增大工程投资额。另一方面,建设方为加快工程推进速度,往往压缩设计环节时间,设计质量难以保障,直接导致后续项目管理的各项工程变更及索赔事件。

(3)在发包阶段的招标环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采用清单计价,招标文件中设定招标控制价。实际应用中,招标文件条款不严谨,招标工程量错漏,合同条款不完备,内容不清晰等情形时有发生,这些都可能引起工程纠纷,加大项目管理难度。

(4)在实施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多,现场签证管理混乱,导致结算时难以掌控,工程造价屡屡增加,结算价经常超出合同价。

(5)在竣工阶段,由于决策、设计、招标等前期阶段没有有效的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大增加政府工程预算支出管理难度,严重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

2 重点及对策

2.1 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的源头。

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达到70%-90%。因此,决策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结合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特点,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做好下列工作。

(1)完善决策监督机制。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决策制度系统:建立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决策听证制度;设立财政评审程序;建立决策失误追究责任制。通过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实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前期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有章可循,项目决策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2)规范中介咨询市场制度。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没有量化的经济效益,项目建议书是否合理,投资估算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咨询机构乃至咨询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工程咨询行业管理,规范工程咨询职业准入,不断提高工程咨询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专业投资咨询机构的作用。

(3)提高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积累工程建设数据资料,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库,制订工程建设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在项目前期,设计方案未细化的情况下能初步估算建设投资,项目决策的效率大大提高,可靠度也有保障。

2.2 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

(1)实行设计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工程设计招标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有利于业主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促使设计单位调动精干力量或与其他设计单位,甚至外国优秀设计单位合作,吸收各方先进设计理念、经验、技术,提高设计成果的质量。同时,通过招标环节规范建设市场行为,既保障各方利益,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应用价值工程等手段,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在工程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的目的不只是强调降低工程投资,而是要通过价值工程的应用,使设计方案达到综合效果最佳,既有合理的投资成本,又有必要的功能,同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又有最佳的项目周期成本。

(3)控制建设项目投资规模,推行限额设计。实践证明,合理、科学地确定投资规模,推行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一些设计单位只从技术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而没有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指标,项目决策层片面追求高标准建设,造成资金浪费。通过有效的设计奖惩机制,将限额设计的要求列入设计合同,将限额设计的思想灌输给设计人员,才能合理实现项目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4)推广标准化设计,缩短设计、建设周期。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或修订的设计标准规范和标准设计时,应做到通用性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设计单位在设计中采用标准构件,既能满足技术要求,又节约设计费用,缩短设计周期。采用标准化设计,有利于实施阶段施工工作的开展,提高建设效率。

篇5

1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即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研究,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主要是指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耕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的配置效率。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挂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挂钩模式的探索与分析,其中,挂钩模式的探索分析是重点,学者们探索提出的挂钩模式大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主导型,第二类是市场主导型,第三类的农村集体自主型。此外,针对挂钩政策的实施,还有学者通过分析重庆地票制度这一典型案例,进一步探索出了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研究方向,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针对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状况,所提出的解决对策,虽然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挂钩模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市场和群众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对土地资源配置发挥作用。因此,这一研究方向虽然稳定,但是太过于保守,并不能完全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也有以李健健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了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直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彻底统一,条件并不成熟,很多必备条件尚未具备。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不管完善通向这一目标的条件,将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铺平,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过渡性前提,当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这一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研究的主要历史背景。其带来的问题是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障碍,也是需要改革的主要对象。当前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侧重点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

1.1 从制度层面研究

这里的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利益分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中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认为产权制度不完善、产权主体不明确是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付光辉(2011)和吴翔华(2011)[1]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各项全能不完善,主体不明确,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合理以及宅基地使用年限不确定是阻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主要制度。中国和会科学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2009)[2]认为平等是统一城乡建设用地的首要原则,从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取得和供应制度、税费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等四个方面对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唐燕和许景权重点关注了土地增值利益分配机制,杜萌(2014)[3],李建建(2014)[4]和郑云峰(2013)[5]都从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税费体系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倪树高(2009)[6]等人也从制度与政策方面进行了研究。陈燕从税收一体化的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行了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既能够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由原来的“经营者”变为“监管者”,通过土地极差收益中获得税收来保障稳定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张合林(2013)[7]等人运用现代土地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分析工具,研究了建设用地市场的演化动力极其发展路径,构建出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度框架,并提出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以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2 从法律层面研究

部分学者在研究此问题时,关注到了宪法法律上的滞后性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阻碍,例如,蔡继明(2014)[8]认为完善法律制度是建立城乡见识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关键,论证了修改宪法第十条的必要性。郑云峰(2013)也提出了修改土地管理法法规的观点。同时也有学者从立法角度上进行分析,例如,曹笑辉(2014)[9]等人从目标价值与立法价值两个角度对现行土地市场制度与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制度进行了分析,并从基础规范和矫正规范量两方面进行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探索,认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并非指某个单一制度,它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转都想要一个综合性的“制度群”来加以规范。

1.3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焦永利(2014)[10]等人对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论证了城市合约理论与全要素效率改进观,运用经过修正的经济学模型展开分析,运用修正后的“效用-福利”模型分析了土地征用制度,运用修正后的土地供需均衡模型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重点运用并推广“佃农模型”,提出了“超大城市非土地要素效率损失假说”并进行了检验。马凯(2006)[11]分析了市场分割的效率,并对市场分割进行了系统的制度性分析,通过对农民和政府的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博弈论理论阐述了其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市场的动机,进而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趋势。

1.4 从保护农民权益角度研究

在我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构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倪维秋(2010)[12]等人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从维护农民经济权益,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进行了研究。谭文兵(2014)[13]在其文章《城乡等值化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中运用城乡等值化的理念分析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可采取的对策,他认为,科学便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前提,大力推动农村产业化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协调发展的长远保障,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培育的有效方式。全坚(2011)[14]等人在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强调了农民根本利益的保护和土地所有权的完善要注重平等、公开等原则。

1.5 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现象研究

朱艳丽(2014)[15]借鉴部分省份已有的模式对吉林省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行了分析与构建。戴伟娟(2011)[16]以安徽芜湖、江苏苏州和广东省在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方面的政策为例,对地方上的制度创新或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邹伟(2011)[17]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郊区农民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徐艳红(2014)[18]等人专门研究了内蒙古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杨芷萍(2011)[19]以上海奉贤区为例从制度层面研究了农村建设用地改革问题。徐万刚(2010)[20]则基于“小产权房”乱象透视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现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国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为今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少有学者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行一个非常系统、全面、透彻的分析与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2 国外研究综述

2.1 对土地产权方面的研究

国外学者在土地产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Ruden(1990)对土地产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土地市场类型、农业生产与发展类型,以及农户组成的类型等是影响土地产权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市场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资金与劳动力,而土地产权越明晰,交易成本就会越低。

Eric Lichtenberg(2004)]等人通过研究我国(中国)的农地保护政策,进一步提出明确稳定的土地产权有助于推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Eva Pils(2010)研究了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指出了政府征地推动力房地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拉动了GDP增长,与此同时,在征地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权利也遭受到了一定的侵犯,并指出了中国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补偿标准低、土地产权不明确、小产权房问题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农村土地产权保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2.2 对土地市场方面的研究

在土地市场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发展体系较为完善,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土地市场也发育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PavelCiaian(2012)等人对影响土地租赁与买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指出主要的因素包括农地政策、土地市场规则、市场交易成本、契约、用途管制以及社会资本等,并得出结论:其中市场交易成本对土地市场影响最大。

Alain Durand-Lasserve(2013)等人指出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存在土地产权不明确的现象,同时由于土地管理不合理,在城市无限度的扩张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并以巴马科为例,基于土地供需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巴马科土地市场与交付方式的系统动态性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正式土地市场与非正式的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AnkaLisec(2008)等人提出了农村土地的交易程序模式,为农村土地市场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3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政策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农村土地市场的运作机制、土地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以及农村土地市场政策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东欧国家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农村土地市场,实行土地的私有化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的土地市场建立过程,俄罗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建立了农村土地市场:第一个阶段确立了土地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的规定,实行土地税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第二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分配土地,为土地多种经营形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第三个阶段正式确立了农村土地市场体制,实行土地私有化。此外,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也逐步建立了土地市场。

3 总结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更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城乡建设用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国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为今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少有学者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行一个非常系统、全面、透彻的分析与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3.2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发展体系较为完善,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土地市场也发育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相比于中国的建设用地使用程度而言,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更加丰富,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3.3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径,是打破我国二元结构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充分的生存和生活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付光辉,吴翔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制度探析[J].土地市场,2011(1)

[2]王小映.平等是首要原则――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选择[J].中国土地管理,2009(4)

[3]杜萌.着力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J].农业经济2014(4)

[4]李建建,戴双兴.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J].经济研究参考,2014(23)

[5]郑云峰,李建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问题探究与对策前瞻[J].宏观经济,2013(1)

[6]倪树高,杨海红.稳妥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程[J].浙江经济2009(3)

[7]张合林,贾晶晶.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及配套政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5)

[8]蔡继明。完善法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6)

[9]曹笑辉,汪渊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求索,2014(1)

[10] 焦永利,叶裕民.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以三个模型为工具[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

[11] 马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趋势[J].资源与产业,2006(3)

[12] 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称雄统一建设用地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

[13]谭文斌.城乡等值化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6)

[14]全坚,韦燕飞,严志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6)

[15]朱艳丽.吉林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析 [J].行政与法。2014(5)

[16] 戴伟娟.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模式比较――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经济制度改革,2011(2)

[17]邹伟,胡礼兵,舞裙.南京市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郊区农民意愿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5)

[18]徐艳红,梁吉,王友凤.城乡统一建设用市场构建思路 [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19]杨芷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方向研究――以上海奉贤区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1(10)

[20]徐万刚,杜兴瑞,李保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于“小产权房”乱象的透析视角[J].社会科学2010(2)

篇6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 结构分析 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8-1

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其用地结构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城市问题的产生,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日益加快,加强对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的分析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存在的问题

(1)城乡建设过程中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城乡建设会较多地涉及到城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城镇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较低、城镇化规模较小,所以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土地资源浪费。另外,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的大多是农产品加工业,这种集散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城镇化的综合功能比较低。所以从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地方特色和发展的重点都不突出。

(2)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存在冲突

城乡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换句话说也就是,必然会征用农业耕地。当前农田的空间布局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建设的发展;另外,部分城市单方面重视农业规划,在不改变当前耕地布局的情况下,造成了城乡建设的混乱,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用地矛盾

城乡结合部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在乡村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其发展也越来越快,进而成了城乡争夺的一个核心区域。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到的人员构成也日渐复杂,所以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用地矛盾成了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

(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

在城乡建设之初加强对其用地结构的合理规划,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协调好各种类型的城市用地之间的关系。当前对城乡用地结构进行规划时,大多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该区域具体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区域性发展目标以及区位优势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化发展思路,必须避免之前“摊大饼”发展模式的出现。独具针对性的空间布局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带来说,可以通过合并的方式,适当地提高它们的经济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经济职能,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整合;二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为了扩大其管理权限,可以实行“撤乡并镇”的方式,通过实行诸如户籍、税收、用地、信贷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农民向小城镇汇集。另外,布局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规划必须要有弹性和预期性,这样才有利于城镇建设的顺利开展。

(2)加强对“城中村”的改造

“城中村”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农村周边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逐步扩大,农村逐渐被城镇包围起来,并呈现出城市逐步吞噬农村土地的现象。“城中村”的出现,对城市而言不仅影响了其美观,还加重了城乡管理的负担;对农村而言,农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加强对“城中村”的改造,第一,相关领导必须加以重视,在发挥其监督、指导、组织作用的同时,为这一改造活动提供良好环境;第二,要对农民进行合理有效的安置,由于改造过程中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在农民失去了耕作土地这一经济来源后,必须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对农民进行有效安置;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城乡建设主体之间的产权过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第四,要处理好政府、开发商、农民的利益。“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所以政府必须要积极拓宽其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融资;为保证开发商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必须适当地降低开发成本;农民作为重要参与者,政府必须制定切合合理和易操作的补偿政策和安置措施,加强对农民的人文关怀。

(3)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空间管制

在城乡建设用地规划过程中,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必须对其进行空间管制,并对其进行边界控制,具体来说管制空间主要包括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这四种,在规划布局之初就对这些区域进行明显划分和管制,能有效减少违法用地和乱建现象的发生。具体来讲,第一,已建区就是指已经开发建成的用于居民住宅、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方面的用地,这些地区的开发程度比较高,但其边际效益已成递减趋势。就今后的发展而言,已建区更注重对其进行功能上的完善。第二,适建区是指通过对该区域及周边区域建设的适宜性的分析和评价,认为以该区域当前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可以承载适度的建设活动的区域,在已建区建设饱和之后,适建区将成为城乡建设的重点发展区域。第三,限建区主要指那些农业用地较为集中且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区域,城乡建设中要对该区域建设活动的强度、位置和时间进行严格限制。第四,大致来讲禁建区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频发区、水源涵养、农业及生态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在禁建区内要严格限制与之不相关或不相符的建设活动。

(4)健全土地置换机制

在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所以,针对当前城市普遍存在的市中心工业用地较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率低的现象,政府部门在杜绝此类问题发生的同时,要对当前现状进行适度地改变。健全土地置换机制,就是要将那些支付地租能力较差、经济效益较低的行业搬迁至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地区,这些腾出来的好的区位地块用于金融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整个城市各行业的合理规划,能实现对同类型企业的集中管理,进而有效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

3小结

城乡建设过程中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布局的优化,实质上是在明确城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基础上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农民、农村土地和耕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黄陵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规划管理

引言:

做好城乡规划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完善的要求,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黄陵县的城乡建设规划的工作已有一定的深度。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县的基本概况和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概念、依据及原则进行阐释,然后对如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进行探讨。

一、黄陵县概况

黄陵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发展优势。辖区有6镇1乡3个社区服务中心构成,总面积为:2292平方公里,人口近13万;拥有黄帝陵等优美的旅游景点及丰饶的自然资源。为给十二五规划建设添砖加瓦,如今我县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城市建设方面,制定了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并不断的围绕目标努力,现已取得一定成效。如轩辕大道和商业大街的兴建等;在电力供应方面,通过与西北供电网的连接及提高本县的发电量等方式,实现了对生产建设及经济开发的能源的充足供应;在交通方面,通过进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与主。

一、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原则

(1)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方案。

(2)依法行政、科学规划:在进行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相关方案的过程中,做好依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程序进行。

(3)关注民生: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方案时,必须要立足于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然后对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相关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4)可持续: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方案设计中,必须依照可持续的原则,对城乡发展的规模、步骤以及标准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其实现有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二、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探讨

由黄陵县进行城乡规划的事实可以知道,黄陵县首先对城乡建设进行了目标的确立,制定了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然后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使工作有据可依,还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工程的步骤;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各方的配合以及相关辅助工作的配合,使得城乡建设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黄陵县的规划工作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城乡建设规划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各部门紧密合作。

在进行城乡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做好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这是工作开展的基础。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设的推进,我国现处于“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时候,必须紧密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才能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使之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城乡规划部和土地、经济部等相关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对规划范围内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项目进行良好的规划管理,使项目的引进、选址的规划、方案的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的审批等能够高效进行。就目前来说,很多城乡建设问题都是由于相互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所导致的;在沟通的过程中,将城乡建设的各种目标以及相关事宜确定好,这样在之后的建设中才会不出现问题。

2.抓紧政风行风建设。

政风行风建设是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暗箱操作、拖拉、推诿等情况已经不是个例,而是影响工程进行的很重要的问题了。当发现这种问题时,应该进行严肃的处理,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之前,也要对相应问题进行说明,让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政风行风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参与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施工项目的对政风行风进行规范的措施和方法,在进行相关内容的制定时,要实现审批的文字量化明确、限时办结。同时,在具体操作中,施行“批复、批准、批驳”的行政审批模式,确保工作的有序性,这样同时还能够明确责任到个人。为了确保相关人员的政风行风不出问题,也要根据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责任制度的确立,让城乡规划建设的责任能够落实到个人。这样对于约束相关人员的政风行风具有重要的帮助。把相关的审批环节至于服务中心大厅办理;破除“官即管”的观念。这样不但能很好的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还可以避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效益化,从而实现审批程序的公开、透明,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3.优化行政资源。

优化行政资源,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 并联审查, 限时完成”的审批模式,使报建单位只要到规划主管部门去进行审批就可以,无需到各个职能部门去一一盖章;

用“并联审批”取代“传统的串联审批”,从而避免报建单位不知往哪跑、多跑等无用功的情况出现。

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

(1)规范公示内容和程序。

首先,对规划许可内容、办事程序、时间期限以及建设项目的批前、批后等工作进行明确。然后,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和相应的投诉方式以及其受理的程序和时限。最后,形成横向覆盖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察三大职能, 纵向覆盖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的“ 阳光规划” 体系。

(2)拓宽公示的载体和形式。

根据要公开的内容选取适合的公开方式,从而拓宽公的载体和形式,进而是群众的了解度更深、监督力更强。例如:通过相关的公示大厅、公示牌、报纸以及网站进行公示,实现项目审批规划公示的“四位一体”;通过广场咨询、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以及规划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公示;通过征询、咨询、论证等方式,对公众关注率较高的内容(如:居住区和公共设施)进行公示;依托行风监督员、专家组、咨询委员会、规划协会等队伍或载体开展公示。

(3)加强公示的互动和沟通。

在实施公示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公众参与,对群众的意见要及时答复。具体操作:设立相应的举报电话、公布信箱以及渠道等。这样就可以增加市民对公示的参与性,从而使监督的效果趋向良好。当收到群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时,要进行及时整理,然后给群众做出相应的答复,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监督的效果。另外,也要重视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执法教育和监督,从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效能监督机制入手,立足实效,强化措施,推进城乡规划系整体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13-01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给不断减少,土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农村“空心村”等不断增加,通过迁村并点或整村搬迁的方式腾出土地进行复垦,结余土地指标用于建设用地供应的方法应运而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其中之一。为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需要对其可行性及对策措施等进行探究。

1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

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人口众多与耕地相对较少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中,建设用地需求较多,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可以提供耕地保护的动力、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从其发展背景看,既有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则来自农村:农村居住点布局散乱,人均居住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特别是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缺乏统一标准,空余宅基地较多,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下,“空心村”较多,村民居住条件较差。

2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对策措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实施利国利民,但项目具体实施中涉及众多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国土及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基层乡镇负责实施的方式进行,要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推进机构,在乡镇成立专门的项目指挥部,在具体实施村庄形成工作小组,对资金、规划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加强政策制定和宣传、面积测量及认定、拆迁补偿协议签订等关键环节的组织领导,形成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项目实效。项目实施成效如何,关键是规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为此,要在正式实施前,组织有关基层镇街对辖区土地状况、新增土地潜力等进行摸底,对辖区内农民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编制完善规划。安置区建设要统筹考虑居民需求和经济能力,在坚持集中居住、节约用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档次和层次的户型,特别是在安置区选址、安置房建设标准、拆迁补偿办法等工作环节,要全面征求群众意愿,并按照民主化流程,在经过村民大会等讨论程序后再予以公布实施。

三是强化考核监管,维护群众利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各项工作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到众多资金等问题,必须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和监督管理办法,坚决杜绝项目实施中的各类“跑冒滴漏”问题。考核监督和管理办法要及时予以公布,让群众有全面了解,确保通过正确引导,使项目实施全程都依法依规实施,保障群众权益不受损害。要加强源头控制,在项目审批中就要对项目区基本情况、土地和资金平衡测算情况、投融资操作方式、实施步骤以及群众意愿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在群众意愿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予以审批。项目审批后,国土部门要与基层乡镇等单位联合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制定完善土地整治实施方案和规划,并逐级向上级部门报备审批。

四是搭建操作平台,规范运行流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项目操作,由政府部门成立投融资建设公司负责项目资金和建设等工作。投融资公司作为特许经营主体,要通过贷款抵押等方式融资,并通过项目招标等方式确定安置房建设主体单位,后期可通过项目结余指标获取政府资金用于贷款利息偿还或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全过程,都要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村民与村委会、村委会与镇街以及村委会与投融资公司、镇街与投融资公司等都要签订协议,规范各项目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安置房建设中,要坚持从施工设计单位、施工材料等全部内容都要公开招标,严格按照与村民协议标准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按时交房。

五是上下互动协调,统筹各方实施。要加强相关部门以及镇街、村居与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确保项目全过程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特别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把握好政策实施与村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严格土地复垦验收、安置房建设验收等标准,确保实现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具有诸多社会效益,但现阶段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无法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改变又会影响传统的民俗保留等,容易造成民俗文化消亡;居民集中居住后脱离了土地,如果不能及时开拓增收渠道,容易降低村民收入。

针对上述问题,在项目实施中要坚持慎重原则,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项目实施利国利民,但具体到项目区居民,就是要尊重居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在居民全部通过或达到一定比例后,才对项目予以审批、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前要统筹考虑好居民增收渠道、乡土民俗文化保留、生态环保等问题,切忌不顾实际的盲目开展项目,目实施后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也要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让农民收益。二要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项目规划审批通过后,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规划,按有关实施办法予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对复垦土地要严格标准,统筹规划好道路、灌溉水源等配套设施,确保建设为高标准农田,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推进项目。项目实施中要坚持个性化原则,在安置区建设、集中居住后居民增收等都要立足项目区优势和长处,积极引进乡村旅游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实现土地复垦后的集中规模化高效实用,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土地粗放滥用等问题,真正做到让居民事前同意、事中顺心、事后满意。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使用现状,在适宜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复垦具有相当的比较效益,对项目实施流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项目实施水平,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1.优化城乡发展规划。目标区域一体化,突出以功能区打破城乡界限,强化县域规划的衔接配套,争取并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强化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完善县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围绕洋口港、二级编组站等重点区域和重要发展节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结合我县的片区规划和产业特点,完善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根据交通的拉动引导和产业的发展集聚,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规划,重点提升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沿海各镇和交通节点各镇的承载功能。开展县城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编制3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规,加快编制和完善县域供电、通信、物流规划、县城历史街区保护、地下空间利用和人防规划,深化完善四大工业片区规划,编制工业片区近期建设规划、各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规,以及特色园区规划和建制镇总体规划。

2.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确立一级规划、二级建设、三级管理理念,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坚持规划的先导性、科学性。严格规范规划编制、决策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招标、听证、公示、评审机制,不断增强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和规划执行的透明度。

3.加大规划监督力度。建立以人大、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并重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强化规划的效能监察,进一步加大规划执行的督查和执法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突出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城乡建设

按照城乡规划,继续强势推进城乡建设。年城乡建设预计总投资超过50亿元。其中,交通建设重点工程14项(高速公路工程1项、干线公路工程2项、县镇公路工程8项及农村四级公路、桥梁、绿化工程等),计划投资16.54亿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56项(改造工程15项、改造拆迁工程16项、路桥工程17项、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8项)。计划投资35.94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8.94亿元(区3.9亿元,海安镇1.26亿元),社会投资27亿元。同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做好项目规划和申报储备。

1.加快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大框架。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和国道改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实施通榆运河海安段升级改造工程和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以及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配合实施海洋铁路建设。开工建设省道改建工程,建设县镇公路8条28公里、镇村公路200公里,公路绿化250公里,改建农村公路桥梁80座。实施、路、路改造,东路、路(含整治)、路、东路(路至路、路,含至老通扬河水系沟通)、路、南路(含大桥)新建和路南延、大道南延、大道西延、大道延伸工程,大道南延、大道东延、大道北延以及东部产业新城次干道工程建设。

2.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吸附力。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镇中村的改造力度。加快实施公司区域、路北侧路东侧区域、公司区域、水泥制品厂区域、老汽车站区域、等区域改造开发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东大街区域、万力集团区域、桥北侧区域城东侧区域、贵都广场东侧区域、油漆市场区域、南路东侧路北侧区域、南路西侧路北侧区域、北路西侧路南侧区域、黄海路北侧如海河东侧区域、海光路南侧镇南路东侧区域、北侧镇南路西侧区域、七星湖东侧等区域的拆迁改造工程。抓好城市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和社区绿化景点以及亮化工程建设。实施公园(苏中植物园)、人民广场、东洲公园、河整治工程、七星湖二期工程和城市亮化、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添城市灵性,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等中心镇的旧镇和镇中村改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弃宅进城进镇,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重点新社区建设,严禁农民点外建房。

3.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增加承载力。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抓好供排水、道路、通讯、电力、广电等基础设施和商贸等配套建设。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整合相关乡镇水厂,确保农村饮用水质量;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理机制,实现县域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继续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实施河整治,完善污水处理收集系统;加快各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污水集中处理。

三、强化综合管理,高品味展现城乡形象

1.切实加强城乡长效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三位一体”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效果,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切实加强拆迁安置管理。严格执行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公开拆迁许可办事程序,强化对拆迁实施单位、评估机构的资质和行为管理,严把政策,规范拆迁行为,妥善解决拆迁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3.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依法加强工程造价和抗震设防管理,规范招投标活动和建设工程交易行为,严格施工图审查制度,积极落实建筑节能设计,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推进保证金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保证社会稳定。

4.切实加强专项安全管理。继续加强拆除、施工、运输、燃气安全等专项治理,强化应急管理,努力做好供水、防洪、交通运输等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创新体制机制,高效能服务城乡发展

1.实现城乡建设投入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包装城镇经营性土地和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引外来资本或社会资本投入城乡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

2.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确保开通一、二级客运网络线路,力争开通1至2个镇的三级网络线路,新建城乡客运一体化站亭20个,确保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最大限度满足城乡群众出行需要。深化公司化经营改造,推进运力结构调整,开展货物配载、物流专项整治,培育1至2家专业化物流企业,实现公路、水路运输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

3.确保房地产业发展良性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现状,把握发展趋势,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切实解决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困难。严格规范农民安置房规划建设和销售管理,切实加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

4.探索土地资源整理系统化。充分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积极化解城乡建设的土地瓶颈,提高城镇土地经营水平。围绕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和效益集显的目标,积极争取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开展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会养老保险”的“两置换”工作,营造有利于城乡科学发展的和谐环境。

为切实做好年的城乡建设工作,重点强化以下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营造浓烈的城乡建设氛围。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的宣传力度,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城乡建设的意义和城市以及县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增强加快城乡建设信心和决心,凝聚社会参与城乡建设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城乡重点工程建设强势推进的浓烈氛围。

篇10

(一)加强城镇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城乡建设统计主要从数量方面反映我国城乡建设状况和发展水平,从宏观和微观上反映城乡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城镇化监测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夯实城镇化监测的分析基础,为加强城镇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进政府统计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主动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大势,持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积极适应统计现代化这一发展潮流。2012年2月18日,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成功实施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等统计四大工程。统计“四大工程”建设成功实施,使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迈入了“统计报表无纸化、数据采集电子化、传输处理网络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的信息化时代,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深刻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的卓越创举。城乡建设统计是我国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综合统计提供重要的行业基础数据。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夯实统计现代化基础,不断实现统计生产力的新提高。

(三)促进城乡建设统计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城乡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在经历了几次大的修订后,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科学、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管理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了与行业管理相适应的、由多种调查形式组成的统计制度方法。特别是2012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统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计[2012]150号文件,就进一步促进城乡建设统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十二)条专门针对“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文件要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构建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统计信息系统。”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城乡建设统计事业的发展。

(四)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

城乡建设统计是城乡建设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城乡建设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城乡建设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的关切就是城乡建设统计发展的动力。2010年初,当房价数据遭到有些人的质疑后,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新的《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直接采用建设行业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代替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报数据。目前,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已成为全国房价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国家统计局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改革来源于建设部门统计的基础数据,在满足了社会公众需求的同时,也给建设行业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提高城乡建设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五)实现统计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由此产生的大数据已成为各国争相开发利用的重要战略资源。大数据是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中电脑或传感器等装置自动生成的电子化记录,不易有人工错误,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利用大数据作为生产统计数据的重要参考,并在相关统计领域将整理后的大数据作为原始数据源,有益于统计部门生产出更加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更好地提供统计服务。积极开发利用这一战略资源,要大力研究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升统计信息化水平。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大数据的统计应用,为实现统计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和完善城乡建设统计系统功能,山东省莱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编制开发了城乡建设统计报表软件系统,新系统于2007年启用,统计报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政府综合统计顺势而为,通过成功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使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与之相比,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在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目前,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主要实现了部门级应用,即每个部门能够实现自主采集、输入和查看本机数据。例如,城乡建设统计报表软件系统无论是原先使用的长达公司软件系统,还是现在使用的北京久其软件系统,都主要依托单机操作。工作中,省、市、县等城乡建设统计人员需要在各自部门层层采集、层层上报、层层录入、层层收审统计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导致统计数据中间传输环节过多,统计数据无法实时传送,统计人员无法实时沟通,统计工作效率降低。

(二)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无法整合城市(县城)

建设统计范围与村镇建设统计范围城乡建设统计包括城市(县城)建设统计与村镇建设统计。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城市(县城)建设统计与村镇建设统计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反映全国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和村镇房屋建设发展状况的《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制度》。为了反映城乡的不同现状,城市(县城)建设统计与村镇建设统计在形式上分开单独进行统计。因此,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两个相对独立的报表系统。然而,从统计范围来看,只有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整合后,才能全面反映整个行政区域建设行业发展状况。为此,城乡建设报表制度对全国城市的城区、县城与村镇统计范围的划分作了明确的规定:“统计时要求做到城市、县城和村镇统计数据不重复、不遗漏。”工作中,省、市、县等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分别由不同部门收集统计数据,录入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系统。由于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无法整合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范围和村镇建设统计范围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无法自动校核两者统计数据是否重复、遗漏。所以,有些地方行政村重复统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范围和村镇建设统计范围相互交叉的地方,重复统计问题突出,影响了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的质量。

(三)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统计分析

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城乡建设统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结构化统计数据,给我们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层城乡建设统计人员只能从现有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寻找统计分析数据。如果统计资料保存不完整,无疑将增加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即使找到了所有需要的统计数据,在做横向、纵向比较等统计分析时,还需要再次手工整理分析。这些都影响了统计数据多角度、逐层深入地挖掘应用,影响了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不健全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商务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感受到了控制不力造成的风险、损害。比如,2013年支付宝转帐信息被谷歌抓取、如家等快捷酒店开房记录泄露等事件。整体上,2013年我国信息安全环境不容乐观,有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亿。随着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统计部门越来越重视统计信息化安全建设,但是还存在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网络安全设备相对不足、现有系统应用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尚未健全、存储备份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

(五)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人才短缺

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是城乡建设统计事业发展的三大基础。现在市及市(县)以下城乡建设统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统计人员,统计专业知识薄弱,统计信息化知识欠缺。另外,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城乡建设统计工作基础,阻碍了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发展。

三、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统一的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可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以满足城乡建设统计业务和办公自动化需要为目的,依托政务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和通信网络,建设完整、统一、高速、适用的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基本实现调查对象和调查人员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全国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的工作模式,转变基层统计队伍工作重点,从过去繁重的数据收集汇总、报表填报转向对原始数据的核查和基础统计工作的督导,有效消除可能存在的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数据汇总效率和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控性。在需要调查员直接采集数据的工作中,普遍应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采集原始数据,并通过网络向全国数据中心实时报送原始数据。从而实现制度设计、任务布置和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存储、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城乡建设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建设统一的城乡建设统计业务应用软件系统

在现有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完善、方便使用、标准统一、友好兼容”的总体要求,以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为依托,以整合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范围与村镇建设统计范围为重点,以满足各项统计调查数据采集处理、实现不同专业数据共享为目标,建成规范统一、稳定易用、功能强大的城乡建设统计业务应用软件系统。

(三)建设统一的城乡建设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依托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和全国统计数据中心建设,以统计应用软件规范为标准,研究开发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可自定义的多种分析指标,采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预测分析等多种方法,按不同需求对统计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析和展示,对全行业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测,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力,努力揭示行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影响因素,增强对行业经济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敏感度,适时提出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发挥城乡建设统计对行业管理和宏观决策的引导功能。

(四)健全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

在现有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国家有关安全保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明确并完善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安全域划分和安全管理保障,完善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统计数据的监察、安全审计等保密系统建设,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从制度建设、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等方面逐步健全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确保统计资源安全。

(五)加强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城乡建设统计发展和改革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针对当前城乡建设统计人才队伍现状,需加强统计教育培训。首先,需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重点加强对统计制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统计调查技能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其次,将参加教育培训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第三,实施城乡建设统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列入城乡建设统计专家库的统计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精心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分析、熟悉国家统计法规、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统计人才,发挥高端统计人才在城乡建设统计方面的组织推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建设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