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隆阳区提出了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190.018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3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17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8.40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25.2:34.1:40.7调整为23.9:34.8:4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80亿元,比上年年增长6.8%。农业产业方面,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0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7.9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43万亩,收购烤烟18.47万担,甘蔗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核桃总面积达109.8万亩,“百万亩核桃大区”目标顺利实现。桑园、茶叶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咖啡、蔬菜、甜柿等产业稳步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连续4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从宏观上来看,隆阳区的农业产业有了明显发展,但是从微观看,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47元,离全国人均10489元尚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市、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压力大、任务艰巨。隆阳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仍较为滞后,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强而不优,优而零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很突出,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把隆阳区农业的自然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构建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1.传统的农本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隆阳区传统农本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农民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迷信于政府指导,缺乏自主意识和向土地要生产力的创新意识;二是缺少开放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缺少规模经营意识,缺乏合作,固守于自给自足的保障性生产;四是相信传统的农业经验,对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不够。
2.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符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程度的好坏。隆阳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在隆阳区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还要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要结合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要在农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建设、落实信贷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帮组和支持。
3.农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隆阳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的布局和调整力度,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布局分散、资金整合程度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另外,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产业调整优化难度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争地现象日益凸现,产业发展难以向最佳适宜区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布局和发展步履艰难,优势难以发挥。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特色优势难以体现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隆阳区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不少,但加工规模不大、加工技术相对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特而不优、优而不精,优势特色难以体现,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企业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5.市场信息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优势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开拓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影响和制约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优势的发挥,从而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
三、进一步优化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创新思想理念体系
在隆阳区传统“二元结构”壁垒尚未打破的前提下,创新思想就是要革除不合适宜的思维观念,树立只有城乡一元结构和城市反哺农村才能使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树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城乡统筹就业和保障体系,以城乡产业一体化改变城乡产业二元现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理念。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努力实现隆阳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商贸旅游国际化协调发展。树立大农业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工业和服务业上来,实现隐蔽性失业的大量被土地束缚在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农民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达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2.完善公共管理体系
一是要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政府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创建现代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就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为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制定产业政策。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指引发挥公共管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隆阳区的农业产业政策应体现明确的导向性:一是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隆阳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有利于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隆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四是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隆阳区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制定与产业政策配套的服务措施。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中产业政策引导在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制约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的实际,适时制定和支持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3.努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一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推广蔬菜、水果、茶叶、肉类和水产品等鲜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进程。用3―5年时间,建立完善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率先执行有关国际国内质量认证标准,切实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等质量认证申报服务工作,对获得国家级以上质量认证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二是构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体系。重点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体系;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以乡村公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信息网络、市场流通等为重点的生产生活设施体系。通过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工程,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
三是构建市场信息流通体系。在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以城区、蒲缥、潞江坝火车站为依托,着力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中心,促进主导产品有序流通。加快建设区、乡综合经济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向龙头企业、农民和外界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
4.加快实施三大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隆阳区产业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做好布局发展。保山坝区以无公害蔬菜(含水生蔬菜)、油菜为主;西邑、丙麻、瓦渡、杨柳、瓦房及汉庄、辛街、蒲缥以烤烟、蚕桑、油菜、透心绿蚕豆为主;潞江的江西、芒宽、杨柳下半山以甘蔗、香料烟、咖啡为主;蒲缥坝区、潞江的江东以蔬菜为主,板桥的山区、瓦渡、瓦窑以茶叶为主。通过优化布局,以村、社、组、大户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和大户,实现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篇2
(一)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优质化、机械化方向推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目前,武功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向提质增效转变,在传统的粮食生产上,向集约化、规模化、优质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如武功镇、代家三农中心创建的整镇推进粮食基地和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创建粮食高产万亩小麦、玉米示范片4个,现代农业产业正由点到片、由片到面辐射,发挥了试验、示范、推广、带动效果显著。粮食产量达到了24.9万吨,稳定了基础,保障了粮食稳产安全。
(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在由单纯的粮食种植向多种产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农民群众致富就业门路拓展,土地集约经营的愿望日益迫切,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5万亩。农业产业化以个体、合作社、企业、公司等形式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应运而生,各类经营模式异彩纷呈,发展势头良好。一些经济实体和实业家以巨大的投资和超前的眼光纷纷投资农业产业化生产中来,全县家庭农场8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5家,入社农民3万多人;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4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5个,县镇级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家,市级18家。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布局合理。2014年底,主导产业猕猴桃面积达到8.6万亩,逐步形成规模化、特色型农业产业化。杂果以河道、贞元、代家等镇(中心)北部的苹果、游凤的薄皮核桃、南可樱桃等果品达到3万余亩,果业总产达到10.65万吨,产值5.3亿元。蔬菜产业规模化效益呈现。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2.7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9864亩,清水莲菜2905亩,大蒜及其他露地蔬菜11.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9.38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8亿多元。一村一品特色突出,武功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村60个,带动从业人员7.7万元,产值达到6.8亿元。畜牧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3月底,武功县生猪存栏59.06万头,牛存栏4.71万头,羊存栏2.6万只,家禽存栏181万只。规模化养殖场386个,其中部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场6个。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迅速,苗木花卉面积达到3万余亩,产值超过5亿元。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周边群众致富,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增强
通过调研证实,经营状况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具有带动农民群众就业致富的作用。如陕西新世界核桃良种苗木有限责任公司,有良种核桃苗木基地1600亩,采穗圃300亩,繁育良种核桃苗木400万株,产品销售省内咸阳、宝鸡、安康、汉中、铜川以及省外甘肃、宁夏、青海、河南等区。一是土地收益率提高。每亩租金年收益800到1200元;二是增加就业和收入。吸纳120个就业岗位,增加季节性用工360人,累计支付劳务费用630万元。一些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低,也无技能的群众不离村给企业打工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优化了生态环境,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群众满意度高。
(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带动了其他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为市场输送了新鲜蔬菜,特色果品,优质蛋奶和肉类产品,丰富了群众饮食的多样性;为粮食深加工企业提供了小麦、玉米、蔬菜原料,为葡萄酒业提供葡萄原料,为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以及消费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扩大了就业,延伸了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发展快、规模大、起点高、亮点多,优点突出,特色显著。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劳动强度大、档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设施大棚管理上,一是自动化管理程度不高。个别采用机械作业,如自动卷帘,喷灌、浇水。其他大多数作业基本都是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不高,自动化控制水平空白,如温度、湿度控制,时时都离不开人,少有疏忽就损失惨重。如有一户人家没有及时给大棚通气通风,致使温室大棚温度达到80℃,里边种植的作物全部烧死的现象。二是对大棚机械作业缺乏了解,长期依靠人工作业,设施大棚户推广微型耕作机械使用处于空白状态。三是缺乏现代管理观念,大棚设施现在都采取塑料薄膜,使用寿命短,很少有采用长久耐用的新材料建设温室大棚。四是管理的新技术应用不多,技术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人工口传、身教,自觉看专业书籍和网络学习的少,科学管理、科学种植知识缺乏。
(二)果品蔬菜生产销售环节上,企业和农民增收风险加大
一是果品、蔬菜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化学药品,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化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在果品蔬菜质量上,一些群众只看产量和效益,不顾长远现象问题突出,如个别群众在猕猴桃、草莓生产中,违规使用膨大剂等,致使瓜果味道不正,也难以存储加工。过度使用药物,致使蔬菜、瓜果药品残留超标的事也时有发生。虽然一时得利,但从长远看不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也影响农业产业化企业声誉和发展。二是加工储存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民收益。现在是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收益受市场销售影响程度加大,果蔬菜加工和储存能力不强,到收获期大量的农业产业化产品进入市场,本地消费能力有限,价格必然下降。如果储存能力不强,遇到外部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将会遇到一些果品蔬菜腐烂滞销,直接影响企业和群众收益,损害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可能会有群众怨声载道,或者向媒体诉苦等,影响政府形象。三是群众对农业产业化商业保险不清楚,也无参加商业保险意识。
(三)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化要求不相适应
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更需要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一些产业化项目点在水、电、路上,存在浇水灌溉难,电力不足,有的路段为了防止大型运输车对路面的损坏,就在道路上设置限宽桩墩,造成大型车辆无法通过,致使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运输成本和难度加大。
(四)农业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强,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需要
农业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自发的群众组织,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职能作用无法体现。二是没有稳定的收入和经济基础,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经济来源。三是根据产业需要搭伙为群众搞一些便利化的服务,收费很低,没有盈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对农业产业化产品质量约束力不强。广大群众普遍关心食品安全,健康消费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绿色消费、无公害消费市场前景良好,农业产业化的生存和发展就是让普通百姓都能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肉,发展好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投入,解决好农业产业化生产、储存、加工中的存在的水、电、路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高速增长期,政府投入要着重加强基础建设投入,在安排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补助投入上,政府不但要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还要在投入方向上向普惠型水利建设、电力服务、园区道路建设补助投入转变,加速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水利灌溉、电力供应、道路交通运输的制约瓶颈,实现水利服务公共化、电力供应及时化、道路畅通便利化,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公共需要。
(二)继续做好技术服务和引导、示范、推广工作,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一个发展期和成熟期,农业产业化发展,周期长、投入高、成本大、存储难、环节多、效益难以预期。在发展期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和服务,才能形成规模化,逐步形成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服务公共化、产品品牌化。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强技术服务指导,主动向产业化发展跟进,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和指导产业化发展遇到的林业、果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方面各种问题,特别在病虫害防治上,要积极向群众传播学习防治病虫害新技术、新措施,减少病虫害损失。同时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切实为群体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病虫害防治和管理先进技术。在产业化发展上,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引进、示范、带动、推广工作,防止一哄而起,避免不讲科学的盲目引进发展的倾向,主管部门要通过小面积引进试验取得经验,让专业户示范、引领、带动,逐步大面积推广的科学方法,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减少产业化发展遇到的阻力、降低损失和减少风险。
(三)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引领,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发展农业产业化
要引导群众面向全国开拓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管理有利于源头追索产品质量,促进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的生产,有利于增强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农业产业化企业要向规模化要市场,向规范化要企业,向标准化要消费群体的观念;要在管理上,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内部运营管理体系,增强生存发展能力;要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下工夫,开展产、学、研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合作,如长宁的制醋业,应加快向醋饮、美容、保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值;要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自动控温、自动检测湿度、自动灌溉、全程机械作业、测土配方、改良土壤、立体化种植、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提高科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运用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综合开发,发展绿色、循环、多种经营方式新模式,提高综合利用和整体经济效益,如林下种养殖,特种养殖等,要向综合利用、优质高效、规模化、规范化种养殖业发展,提高综合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群众参加农业产业化商业保险,增强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在手工布艺方面要发掘文化艺术魅力,在充分发掘本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入艺术元素,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手工布艺中,提高文化艺术含量,布艺企业要与艺术家合作,将艺术家的创造运用到手工布艺制作中去,提高文化艺术在手工布艺、刺绣价值。要提高现代高新科技在手工制作方面的应用,提高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坚决破除传统经营方式和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现代化发展。
(四)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产品质量标准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标准,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质量,最终占领市场,为群众提供优质农业产业化食用产品。要打好农业产业化产品质量宣传战,扩大市场知名度,利用网站和现代化通讯手段,改变政府服务方式,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网站,利用专业网站为群众提供全面服务,或者利用手机信息及时提醒服务信息,将有关有机农业产品生产标准、检测向农民宣传,促进有机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的大面积推广。
(五)将创业基金、贷款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向
农业产业化发展倾斜政府部门要继续关心农业产业化企业,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加大引导农民、企业向科学化、自动化、立体化、综合性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农业产业化优质增效奠定基础。要将创业基金向农户和本地群众发放,形成更多群体参与产业化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贷款上,银行要及时向群众提供信贷支持,政府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供贴息贷款扶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
(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介武功农业产业化品牌
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面广、及时的优势,及时推介武功农业产业化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商务物流,开拓武功农业产业化产品电子商务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入信息化的新境界。
(七)让农业产业化成为全民创业的一个最好的基地,培育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榕江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下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带来的是高风险,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小生产与大市场”、“卖难”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榕江县一方面着力产业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民经纪人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宣传及报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为从终端拉动榕江县农产品的销售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2]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J].综合经济导刊,2000(5):33-34.
篇4
关键词:粮食产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0-02
一、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边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以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粮食供给全国1/6的人口,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牢牢稳固了“排头兵”的地位。
1.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足的耕地面积成为黑龙江省固守产量大省头衔的有力保证。2004年以前,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2004年开始,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落实“一免两补”等惠农富民政策,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维护种植面积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786.3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1 151.9万公顷。
2.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黑龙江省1949―1982年的33年间,全省粮食产量年均递增2.1%;自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年均递增7%;1990年以来增产明显,且产量基本稳定;进入21世纪以后,粮食产量更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9年开始,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重大部署,黑龙江省正式启动了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目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4 000万吨以上,粮食商品量3 200万吨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 570万吨,粮食商品量达到4 465万吨,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夺得全国双第一,粮食总产达到5 76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
3.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合理,大型优质客户资源丰富,为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全省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 500万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150户。全省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8 600万亩,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畜禽、乳品和山特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在发展粮食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粮食产业发展的步伐迈的还不够大,与农业大省的发展定位尚有差距。
1.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开垦、放牧和大量的建房,忽视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耕地被毁,生态环境恶化,水土大量流失。据有专家预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如果不加快治理,再过40年,北大仓的黑土地将不复存在。
2.种粮成本不断提高。近几年,虽然国家支农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受种粮农资价格、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8%―9%的速度攀升,粮食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受到威胁。
3.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化程度均属于较低的省份之一。拥有资源优势的黑龙江水稻产区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区,发展潜力巨大,但其拥有巨大粮源优势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大收益。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5 012.5万吨,加工总量为1 040万吨,占比仅为21%。黑龙江省虽是产粮大省,却不是粮食加工强省,与国内先进省份在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上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的开发都还停止在“原”字头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产品。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模式
(一)粮食信贷业务支持模式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综观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对粮食产业的支持模式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1.粮食信贷业务初步建立(1994―1998年)。1994年农发行成立后,粮食信贷业务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从事政策性任务的企业,这些粮食信贷业务依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证承贷主体执行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
2.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运行(1998―2000年)。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现重大调整,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也出现了相应调整,成为专司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储备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该阶段农发行发放的粮食贷款全部是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贷款实行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了农业发展。
3.粮食信贷业务市场化(2000―2004年)。2000年开始,国家调整了保护价粮食收购范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先后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该阶段,农发行坚持市场定价,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收购,满足企业从事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二)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支持模式
2004年5月开始,全国范围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所有粮食品种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信贷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最终确立。其粮食信贷范围、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粮食收购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多主体并存的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格局。
总体上看,农发行各发展阶段的支持模式都是以支持粮食产业全方位发展为基本目标,支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了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调控市场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
1.全力支持粮食储备规模有效增长。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可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在储备粮资金供应上,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以确保储备粮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市场性收购资金的投放工作。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适应粮食市场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积极支持粮食加工及贸易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性收购,强化市场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确保国家制定的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3.加快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经实践证明带动农户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最有效途径。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
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保险的参与和扶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黑龙江垦区得到了尝试和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互制保险模式。但由于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系统,覆盖全省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健全,鉴于此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以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功能。
2.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业务。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可由其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更好地吸引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到粮食产业发展中来,进而改善农业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为国家粮食安全创造条件。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把农业贷款担保业务作为今后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有效解决全省粮食产业发展风险高的后顾之忧。
3.设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国家为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日渐萎缩的不利局面而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的精神,抓住时机,准确把握村镇银行的准入政策,积极筹建并成立有利于扶持“三农”发展的村镇银行,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
1.开办农机金融租赁业务。黑龙江省具有开展大型农机设备融资租赁的条件和环境,在大型农机具方面一直保持着刚性、线性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对农机需求旺盛,农机化工作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趋势,这些均为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提供条件。
2.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发展粮食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为全省发展粮食产业搭建的融资平台主要是以贷款为主的债权形式,难于较快实现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创新融资方式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
1.完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各种信贷管理制度,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对各项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规范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信贷上报的速度、简化信贷受理的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粮油信贷业务已由传统的流通领域逐步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整个产业领域延伸,随之而来的信贷风险也由单一风险向多元化风险转变。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提高粮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3.实施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粮油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方法,完善激励和惩罚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以政策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不同层次的经营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
[3] 宫海鹏,胡胜德.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7):30-31.
篇5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近年来,青海省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互助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互助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土地总面积为3 423.9 km2,其中耕地面积6万余hm2。近年来,互助县立足实际,依靠当地丰富的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等农产品资源,采取多渠道融资,多成份发展的方式,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优势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
近年来,互助县立足冷凉气候特征,顺天应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建成了以浅山为主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达1.87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31%,脱毒马铃薯面积达1.53万hm2,脱毒化程度达82%,菜用型、加工型专用薯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0%,商品薯达20万t以上。形成了以脑山为主的优质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集中连片建立高标准脱毒种薯和优质种薯繁育基地,面积达8 373 hm2;以半浅半脑、脑山为主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种植油菜面积达2.4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0%,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2.2万hm2,占油菜总播种面积92%,杂交化程度达88%;以川水为主的优质蚕豆、蔬菜生产基地,蚕豆种植面积达5 006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8.3%,蔬菜面积2 667 hm2;以北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超过400 hm2。
1.2 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多样
1.2.1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互助县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壮大。目前,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其中:青稞酒加工企业1家,即青海青稞酒有限公司,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年生产白酒17 667 t,产值21 968万元,从业人员1 000人。马铃薯加工企业2家,即青海绿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年设计加工能力7 000 t,2007年生产马铃薯淀粉1 416 t,产值510万元,从业人员109人;另一家是青海振青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7年10月份建成投产,年设计加工精淀粉2万t,从业人员60人。油料加工企业2家,即互助县丰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食用油2 000 t,产值1 280万元,从业人员84人;另一家是青海西海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油菜籽4.5万t,产值1.18亿元,从业人员50人。另外,外贸公司,年加工精品蚕豆1 200 t,产值360万元,从业人员15人;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产业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白灵菇、双孢菇等珍稀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生产,产值达200万元,从业人员69人。规模以下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其中:油菜籽加工企业54家,年生产食用油4 050 t,产值2 916万元,从业人员420人;青稞白酒生产企业3家,年生产白酒160 t,产值176万元,从业人员95人;食品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油炸薯片20 t,产值40万元,从业人员15人;马铃薯粉条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马铃薯粉条80 t,产值32万元,从业人员14人。
1.2.2 市场发育逐步成型,带动功能日益显现
互助县共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个,其中:粮油综合批发市场2个,即白马寺粮油综合批发市场、五十乡粮油综合批发市场;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1个,即包家口马铃薯批发市场;油菜专业批发市场1个,即南门峡粮贸公司。4个专业批发市场共有管理人员17名,从业人员283人,占地面积5.51万m2,固定资产240万元,年销售各类农副产品4 655万kg,经销额3 670万元。其中销售油菜850万kg,马铃薯3 200万kg,蚕豆40万kg,豌豆5万kg,小麦180万kg,青稞30万kg,蔬菜350万kg,带动农户1.4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9%。
1.2.3 个体运销大户和个体中介组织发展迅速
互助县共有农民销售大户319个,从业人数520人,经营总量3 058万kg。其中销售麦类360万kg,豆类320万kg,薯类1 200万kg,油菜560万kg,蔬菜618万kg。经销总额3 202万元,经营收入345.4万元。全县共有各类农副产品运销大户368个,从业人员791人,经营总量4 880万kg,其中麦类200万kg,豆类400万kg,马铃薯2 600万kg,油菜760万kg,蔬菜920万kg。经销总额4 588万元,经营收入195.2万元。
1.2.4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市场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性,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发展。2005年8月在由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村各种流通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和种植大户组成成立互助县马铃薯协会的基础上,扶持成立了蔡家堡乡东家沟村、西山乡刘家沟村2个马铃薯分会,截至目前共成立互助县边滩乡马家村、西山乡张家沟村马铃薯协会,东和乡、南门峡镇尕寺加村的食用菌协会,台子乡下台一村蔬菜协会等17个农产品专业协会和西上街果蔬品专业合作社等7个专业合作社。协会以推广和营销为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帮助解决农民买难的问题,向会员单位和广大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维护合法权益,规范交易行为,为互助县农产品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订单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流通
互助县将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订单农业工作的力度,扩大订单面积,2013年,全县订单农业面积达2.53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1%,较上年增加1 333 hm2。订单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制繁种龙头企业的发展,为促进互助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起步,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差,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营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地区的干部群众对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囿于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衔接不够紧密,群众缺乏诚信意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2)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优无势、有质无量、品牌效益差的问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3)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生产加工能力低,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高科技含量产品少,效益差,举步维艰,带动能力弱;蔬菜、蚕豆等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4)市场发育程度低,已建成的农产品市场服务功能不全,规模档次低,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场现象并存,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5)龙头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加工旺季无流动资金,贷款难度较大,受资金制约,错失了发展机遇,部分前景看好的项目缺乏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3 今后发展思路
3.1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
依据互助县农业资源优势和气候特征,重点发展油菜籽、蚕豆、马铃薯、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以现有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以青稞酒、精炼油、精淀粉、优质蚕豆、速冻保鲜蔬菜为主要品牌的优势产业。种植业结构要建立以浅山、半浅半脑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hm2左右,低位浅山种植面积达50%以上;以脑山和半浅半脑为主的优质油菜种植基地,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hm2,占种植面积的40%;以川水、浅山为主的蔬菜、蚕豆种植基地,蚕豆面积稳定在5 000 hm2左右,蔬菜面积达到2 667万hm2;以脑山、北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制种和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杂交油菜制种面积达到533 hm2,种薯繁殖面积稳定在9 066 hm2。
3.2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3.2.1 落实扶持政策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制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政策,在办证、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重点倾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2 加大招商力度
突出开发领域多元化招商,从大田种植向设施农业扩大,从种植业向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发展,从单纯注重引进资本,向“引资”与“引智”结合,把外地优势的资金、市场和人才、技术引进来,以此推进种养、加工、流通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兴办一批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2.3 培育优势品牌
依托比较优势,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扩大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龙头企业的效益,逐步创立起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强化了企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后依托互助县农产品优势,着力抓好6大龙头企业:一是以青稞酒集团公司为主的青稞酒系列保健酒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t。二是以青海西海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互助县丰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精炼油加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年力争使精炼油生产达到1.3万t以上。三是以青海振青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海绿源实业有限公司为主的精淀粉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t以上,成为互助县马铃薯加工的支柱企业,争取年产1万t马铃薯全粉项目的立项实施。
3.2.4 马铃薯种薯脱毒化
以青海省霍普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实现全县马铃薯种植脱毒化。
3.2.5 选育作物新品种
互丰公司以杂交油菜研发为基础,实行油菜、马铃薯、豆类、麦类等农作物及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作物的新品种引育,制繁种,示范推广工作,推动全县现代农业进程。
3.2.6 发展珍稀食用菌和蔬菜生产
以绿革公司为主,开发研究生产无公害绿色珍稀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
3.3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一是对现有农产品集贸市场进行改造,合理布局,创建专业批发市场。二是以互助县农产品产销服务公司为龙头,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探索新形式下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新途径。三是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经营灵活、涉及面广、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兴办专业协会和其他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四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抓好农业网站建设,逐步实现网上销售。同时,为群众提供农产品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五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六是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对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运输本组织主营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除防疫检疫外禁止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检查收费,确保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
3.4 正确引导,建立和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龙头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开展生产。二是完善利益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组织等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保障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利益。三是搞活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民间流通协会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产品的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保障生产营销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利益“双赢”格局。四是健全销售机制。以建立专业市场、规范合作组织、成立产业协会等为载体,推动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并通过农民经纪人推销、商促销、批发商团销,形成政府搭台、中介组织运作、经纪人唱戏的新型市场经济服务体系。
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转化
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渐成雏形。河西(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武威)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酿酒原料基地;陇中、陇东(兰州、白银、定西、平凉、庆阳)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南山区(天水、陇南)成为油橄榄、花椒等农产品基地;南部民族地区(甘南、临夏)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肉牛、肉羊和细毛羊基地。(2)龙头企业稳步成长。截至2011年底,全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9家,龙头企业带动成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3)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甘肃省重点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突出特色、培育发展;完善政策、扶持发展;试点示范、带动发展;强化指导、规范发展等有效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龙头企业实力弱,辐射功能不强。一是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本不多,固定资产少,自身实力较弱。除去27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外,省内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2)龙头企业融资困难。一是资金总量供应明显不足。二是信贷资金供给结构性不足,使企业可获得贷款与需要不匹配。表现为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之间的供给矛盾突出。三是贷款方式死板,基本是抵押和担保贷款,贷款来源以政策性银行为主,融资渠道狭窄。(3)产业化发展区域不平衡。河西和陇南地区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河西五市农业生产总值共计212.65亿,占全省的31.4%,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6.18%;陇南两市农业生产总值共计117亿,占全省17.3%,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10.65%。陇中、陇东地区较为平稳:陇中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共计44.26亿,陇东地区共计168亿。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6%。南部民族地区发展较慢: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区农业总产值共计21.69亿元,占全省比值仅有3%。
三、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重点培养的龙头企业的特征:品牌效应强、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二是培养重点龙头企业的手段:第一,各地政府应大力实施帮扶政策,在政策上适当向本地龙头企业倾斜,促使其能快速发展。第二,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其他省区大型龙头企业培育的成功经验,加强交流。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帮助金融机构根据甘肃省龙头企业的地域、行业和规模特点,开发金融产品,合理设置信贷管理机构和贷款审批程序,形成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机制。第四,建立健全中小银行组织体系,学习借鉴其他省的经验,创办股份制的区域性中小银行或民间金融公司,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创业提供融资服务。(2)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在现有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培育新品种,开发新项目,力争将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和南部名族这五大地区都搞成有特色、有创新、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区域。(3)优化农业科技体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和健全科研体制,优化科研系统结构,探索科学有效的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体制。其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第三,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推广示范科技成果,同时及时解决农户在应用科技成果时遇到的问题。(4)建立专项网络,促进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筛选发展条件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信息网;通过在网页上开辟政策法规、实用技术、质量追踪、科技推广、农事农情、供求信息、等栏目,实现合作社产品的网络销售;建立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农民提升农产品质量,使甘肃农产品直接走进超市,促进实现“农超对接”;建立地方特色产品的“网上门店”,开展网络等新兴渠道的营销;运用专项网络将产销结合起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冰舟,谈存峰.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2]陈文华,姜晓霞.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J].甘肃金融.2010(12)
篇8
[摘要]本文就乐都县在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对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乐都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乐都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农业产业化是乐都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形式,对乐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乐都县农业结构战略眭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打破封闭的小农业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乐都县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出乐都农产品的品牌,才能全面增强乐都农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乐都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乐都县农民的脱贫致富。
2.乐都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乐都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水平比较低,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从产业化运行结构看,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不高,人数不多,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一般表现为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的流通渠道不畅,农户不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的变化,往往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市场行情的长期变化发展,缺乏有效的预测、分析、防范和适应。
二、乐都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地区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影响农民增收
乐都县地处青海东部湟水河下游,东西长64km,南北宽76km,县域总面积3050km2,耕地2.471万hm2,其中水浇地为0.736万hm,剩余都是浅山地和脑山地,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283万人,农业人口24.2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86%,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近几年,虽然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县县乡公路、水利基础设施、通讯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发展资金不足等原因,许多山区乡镇的乡村公路不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仍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致使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出售难,价格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特定的人文价值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当地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过于浓厚,市场经济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小农经济意识下的当地农民小富即安,缺乏自律,满足于自给自足,缺少开阔的视野、远大的目光,更看重眼前利益而难有长远打算。
第二,思想观念落后,农民适应市场能力低。首先,务农人民的素质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我县农村由于大多数青壮年人外出大工,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在家务农。因此,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收能力差,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的难度较大,一些先进的、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很难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价格、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而投入的劳动成本较高的尴尬局面,势必影响农民增收。其次,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风险大,一旦受到自然灾害,就会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3.科技文化水平落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科技含量太低、技术装备落后是乐都农业难以快速成长起来的重要内生因素。由于乐都县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更是使其难以借鉴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另外,乐都农业高新技术型企业极少,且水平差、层次低,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这些都限制了乐都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风险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会引进和推广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这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从目前情况看,乐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识字不多的半文盲占45.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2%,初中文化的占15.5%,高中文化的占8.8%。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技术支持,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的结局;农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瞻前顾后。
4.投资力度不足,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乏力
现代农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的投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本前提,而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造成支农功能未充分发挥。金融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心有余而力不足。
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严重缺位
第一,龙头企业发展滞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靠龙头企业来带动,但乐都缺乏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现有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
第二,市场发育缓慢。农村供销合作社作用日益萎缩,很多已经名存实亡。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监管力度不大,依法管市、诚信交易的氛围尚不浓厚。
第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未被明确,管理体系和自律机制不健全。受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制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三、推进乐都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建立科技体系,依靠科技带动发展。重视“第一生产力”,推广农业科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保证。农业产业化需要紧密联系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创出优质名牌产品才能占领市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目标。
第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两年来,县政府为了更好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渠道,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经过培训后,农民的素质、挣钱能力和市场意识有所提高。今后,要进一步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人手,强化农民工劳动监督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工工资。下大力气组织一批有实践经验、有技术能力的师资力量,对农民工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培训。
第三,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农民的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努力改变因交通、通讯、水利等公共设施的落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被动局面。
第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现阶段,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构筑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一要大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要继续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注重效益”的思路,引导农民千方百计从事市场前景好、增收潜力大的种植业。二要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使其尽快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三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推动设施农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五,实施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调整农业结构的投入力度,支农资金由分散使用改为集中使用保重点,用于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各级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信贷资金上予以支持。二是用地审批政策。对畜牧养殖业需要建设固定性基础设施,土地管理部门在用地审批上,要依法加快审批,尽快办理有关手续。三是优惠政策。对按规定新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扩建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为加工农副产品而兴建的加工、冷藏、仓储、交易设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依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尊重农户经营承包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户集中连片开发。
篇9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0]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牛新胜,毛文峰,《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8月,第250-255页。
篇10
市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关于我市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缴纳垦复金有关问题的请示》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关于我市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缴纳垦复金有关问题请示
全文市人民政府:
根据省人民政府《广东省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缴纳复垦金办法》(粤府〔1995〕61号)的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为加强我市的耕地保护和建设,现将我市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缴纳垦复金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占用农用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省的规定缴纳土地垦复金。
占用菜地除按省的规定缴纳土地垦复金外,还应按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田,也应缴纳土地垦复金,并按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农田建设基金。
二、土地垦复金的征收标准(按每平方米计算):
(一)广州市区(白云、黄埔、芳村、海珠、天河)内,水田、旱地、菜地25元,鱼塘、园地12元,其他土地3元。
(二)县级市辖区及珠江管理区内,水田、旱地、菜地20元,鱼塘、园地10元,其他土地2元。
三、土地垦复金的收取,在县级市辖区内的,由县级市国土部门负责收取;市区内白云区的罗岗镇、九佛镇、钟落潭镇、竹料镇、神山镇,雅瑶镇由白云区国土局负责收取,白云区其他镇和黄埔、芳村、海珠、天河区均由市国土局统一收取。收取的土地垦复金统一交同级财政部门在农行开设专户储存。
经批准占用农用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标准缴纳土地垦复金后,凭收款单据向国土部门领取用地批准文件。
四、土地垦复金按省20%,市20%,县级市60%的比例分级安排使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提取3%拨给国土部门用作征收管理经费。
其中市统一收取市区土地垦复金按20%返回各个区安排使用。白云区有审批权的6个镇收取垦复金,按县级市的分成比例安排使用。
五、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项目申请免收或减收土地垦复金的,按省的有关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