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影响
引 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形式也在不同的变化着,但是在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的基本观念去没有多大的变化。世界建筑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现代建筑就随之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是现代建筑建造的主要依靠,比如水泥和钢筋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材料的依赖。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的提高了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对人们的生活和交流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建筑中应运而生。
1 后现代建筑理论的产生
就现代建筑来讲,对材料和结构的准确性、单纯性、功能性都有所讲究,而到七十年代以后,人们追求的是建筑的多元化的无统一目标,因而建筑理论因此而产生,建筑的意义开始被来自不同的建筑家、理论家从美学角度、政治角度、伦理学角度、语言学角度、现象学角度进行讨论。那些曾经仅仅受到形式、功能、经济三方面制约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多学科的建筑理论的时代到来了。在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改变对对象、主体的研究,而逐渐的加大了对建筑的规范、过程的重视,认为建筑不是单独的存在的,而是和社会环境、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密切相连的。
2 后现代建筑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2.1 过度强调建筑的装饰性
设计师在对后现代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过度的强调建筑的装饰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建筑师对古典主义进行折中处理以及过度融入通俗文化。这些运用具有比较强的装饰性,这能够让更多的人欣悦接受,但也会造成一些分无所适从。现代建筑能够快速的发展最主要原因便不在于其装饰,而在于建筑的实用性,然而后现代建筑太过注重装饰,随之时间的流逝这必然会遭到大量的反对。
2.2 装饰细节和既定符号的使用,容易过时
在建筑的装饰中,最容易体现时代特征的就是建筑的装饰细节以及一些既定的符号,就建筑而言,若是建筑装饰的时代特征过于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很容易过时,就会被时代的潮流给掩盖。当今社会,随之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都趋向于追求时髦,而真正被人们关注的是那些经典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较少的装饰符号,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现代建筑的衰落,其优点也是其致命的弱点。
2.3 过度的滥用通俗文化符号以及历史符号
后现代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就可以分出高低,在那个时代这足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然而后现代建筑却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设计时依然采用古老的手法,折中通俗文化符号和历史符号的使用,对那些比较珍惜古典文化的人很难接受,于是后现代建筑的衰退是理所当然的。
2.4 商业过度推广
当形成国际式风格以后,建筑发展和商业推广密不可分,建筑商业为了更大程度的吸引客户,获取利润,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然而那些前卫特征非常明显的建筑通常不适合进行商业的推广,然而后现代建筑却遭到过度的推广,其建筑风格寿命大大饿缩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很少于建筑商再对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推广了,他们认为这种风格已经远远的落后于时代的潮流,直至被淘汰。
3 后现代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后现代建筑理论对我国复古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对历史与复古主义的追求,这同样也是后现代建筑反对现代建筑的一种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后现代建筑为了到达视觉上的观赏效果主张采用装饰的手法,进而满足现代社会人们丰富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只追求单调的功能主义。后现代建筑最为关注的就是现代建筑在设计上全然抛弃“古典主义”,后现代建筑不追求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不同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素材以及设计中的一些细节和手法,作为一种隐含的方式,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历史和复古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建筑设计中包含的历史和复古主义风格,极大的体现了对传统和现代的包容性,这里不但包括了传统文化,而且现行通俗的文化也包含在内。
3.2 后现代建筑的符号拼贴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将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些传统构件通过将其变形、抽象和裂解称为符号拼贴,然后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和典型意义传统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加以拼贴运用,继而使新建筑和传统建筑在某种方式中有一定的联系。该手法和装饰点缀法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此手法更强调对建筑抽象的提炼,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俗成习惯。近年来,该手法广泛的应用在传统商业街的重建中。
3.3 后现代建筑中对传统建筑设计深层含义的演绎
相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建筑形式势必向更深层次的建筑文化内核转变,试图从美学、哲学的某些内涵进行诠释。因此,在建设设计中通常选择若干给概念入手,发掘蕴藏在里面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如西安的阿房宫宾馆,再设计中就掘弃“仿形”而着重对“表质”的设计,以简洁的立面、夸张的尺度,表现出现代建筑的古朴、雄浑和粗放的西北文化的内在气质。下斜上直,使体现出古城的文化,又暗含出歇山屋顶之意;宽大舒展的裙房设计,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秦汉高台风,菱形饰块的反复出现,使建筑的地方性得到很大的体现,汉陶式样的人口门斗,不但蕴涵这传统文化的气质,而且还能表达时代的精神。传统的深层含义的演绎,通过都带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的特征,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4 在中国建筑行业中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些反思
当后现代建筑理论传入到中国以后,我国建筑设计出现了很多复古主义泛滥的现象,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增添一些没有一点实际用途的小亭子,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设计师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建筑单调的局面,但是这也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由于建筑师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当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趣味,而缺乏一定的创新,滥用复古主义。很多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用钢筋混凝土来模仿木头的本身,实际上这根本就不符合传统精神,长此以往,会对传统精神的研究和发挥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在融合传统精神的时候,必须将传统理念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完美的结合,深入的挖掘传统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才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5 结 语
虽然后现代建筑的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常出现,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所谓的“后现代建筑”都不是真正意思上的建筑而是在现代建筑上进行了一些表面的修饰而成的,并没有将后现代建筑的理念真正地将运用在建设设计中。因此,我们国家在发展建筑行业的时候,应该深入的挖掘传统文化,找出适合我国建筑的发展形式,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合到现代建设中,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与诗性的逻辑――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再检讨[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
[2]余小荔,袁媛.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2.
[3]王敏.浅谈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差异[J].山西建筑,2006.
篇2
关键词:极简主义;无印良品;设计
1.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设计不是简单或简陋的设计,而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技巧,以呈现出对象最接近木质的纯粹和精华,简约而绝不简单。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其背后包含着深层复杂的思考及精准的计算,有时为了达到对“简约质朴”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费时耗料,以实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与素材、物质与精神的精确平衡。从这一点来说,极简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朴素”,而是一种极度物质享受过后,反过来追求“清心寡欲”的另一种形式的“奢侈”。
极简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的禅宗文化是相同的。日本人将禅宗思维和审美情趣深深地融入到品包装设计“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正是禅宗“无念为宗”思想的反映,其设计以自然、简约为设计原则,追求素朴的禅味,营造了富有现代意味的“禅境”。
2.关于“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MUJI)这个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的日本品牌主要从事的是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作为日本的本土品牌,最开始是1980年西友百货的自有品牌,像顾客提供一种“经济实惠”的产品,使品牌能更加贴近日本的生活,不浮夸崇尚潮流。“无印”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没有花纹的含义,引申为无品牌;而“良品”则是优质产品的含义。它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追求自然,还原产品的本质;以朴素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者;在精神上赋予产品独特的“禅”文化,表达了对“禅”文化的崇拜和敬仰。
“无印良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倡导了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简约的设计原则还原商品价值的本质意义,并将其品牌理念升华至文化层面。虽然“无印良品”标榜平实,反对浮华,但它的售价其实并不是特别低廉―比起奢侈品牌来当然要低得多,但比起人多数人众品牌来还贵出很多。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极简主义精神上的追求的认同。
3.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
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日本店名“无印”意为无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以“无中生有”为设计理念,即设计源于平淡的生活,又以极简主义的形式、自然质朴而适用的设计服务于生活。具体表现为设计的“真、朴、素”思想,“真”指设计的合理性,注重以人为本,以理性的态度利用资源,简化生产过程和制作程序,“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细致的合理性”;“朴”指设计的自然性,设计回归本性,去除浮华而还原本质,简单的设计让人一目了然,十分贴近生活;“素”指设计的形象性,摒弃华丽,删繁就简,无论是形态、材质还是色彩都力求纯净简单,以极简主义的包装形象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观。
4.自然朴实的材料美
当代极简主义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只对材质进行最低限度的加工,以保留材质本身的美感。为了带给人平实、放松、自然的感受,人量使用天然材质,如棉、麻材、月旨、藤、再生纸等;为追求简洁的质感,也常选择玻璃、木、树、不锈钢等光滑平整的材质、选用何种材质的原则是能让材质木身特性最人化地发挥出产品的功能性,同时能把这种和谐的感受带给使用者。
5.纯净简洁的色彩美
无印良品包装的色彩设计讲究单纯化,除了无印良品红色方块白字的品牌标识外,在每种包装中一般采用单一的色相,很少使用几种色彩的并置与对比,而对半透明材料的偏好使整体呈现了异常纯净的色彩意象,“隐喻着设计师对于揣测使用者的需求,并想象其与环境的互动融合关系,既隐晦暖昧不明确又似乎隐约可见的一种朦胧美感”。
6.简约精炼的形态美
无印良品的创始人原研哉说:“我的设计概念是删除多余的东西,不需要多余的东西让设计变得复杂。”无印良品包装设计正是遵循了简约的原则,以渐趋近于“无”的包装形象展现出来。从造型设计来看,无印良品的包装造型基本采用规则的常用形态,没有任何艺术的夸张与渲染,力求形式简洁,以商品本色示人。无印良品的很多日用品多采用统一、简单的打包方式出售,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包装将商品的内容直接显现出来,包装的形可谓简约到极致。从包装结构来看,淡化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纤巧、别具匠心的折叠意识,减少包装结构的复杂性,使商品尽可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装饰设计来看,无印良品的包装设计以“素饰”为主,即设计中淡化一切装饰的意味,没有繁褥华丽的设计图案,没有柔美精致的装饰线条,没有新颖别致的文字设计,其包装设计中唯一可见的装饰也就是印有无印良品标识的商品标签,一切装饰语言都趋向于“无”。
7.结语
今天,在许多人的眼里,极简主义己不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极度的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物欲也被淡化,追求的是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极简设计是目前的潮流,也是未来的趋势。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过度设计充斥市场,无印良品的设计可谓是由绚烂至极中归于平淡,以其特有的素朴美学反映了质朴纯粹的生活方式设计,对当代的设计美学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日]渡边米英.无印良品的改革[M].麦卢宝全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
篇3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审美设计;表意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设计已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建筑艺术水平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作为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审美文化正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不断变迁,单一的局限于设计层面的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不断提升设计的艺术水平,提高装饰的欣赏性和实用性,注重审美的表现和意境的营造成为现今建筑装饰设计的主流趋势。
1 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建筑装饰设计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作为建筑本身所包含的一个项目,以建筑对自身的要求为依据,建筑装饰设计可被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以建筑本身为主体的装饰设计,另一部分为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环境的装饰设计。
1.1 建筑本身装饰设计
以建筑本身为主体的装饰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建筑自身的结构加以装饰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表意。大部分人对建筑设计的评价和欣赏,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上的装饰设计。所以,利用装饰设计,赋予建筑结构一定的美感,使其成为整个建筑中最具意境的一部分,对提升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2 建筑环境的装饰设计
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环境的装饰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布局和格式进行装饰设计,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使其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例如:在建筑的墙壁上绘制壁画,不仅能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还能使建筑与所处环境更加和谐。
1.3 二者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环境的装饰设计都是由以建筑本身为主体的装饰设计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环境的装饰设计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审美的滞后性。
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得出,与以建筑本身为主体的装饰设计相比,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环境的装饰设计虽然可以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但更容易受到审美趋势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的情况下,甚至可表达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2 建筑装饰设计的作用
2.1 建筑装饰设计的实用性
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建筑装饰设计并不是单单为了美化建筑物才出现的,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装饰设计同样来源于生活,并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换句话说,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建筑装饰存在的前提,只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完备的建筑装饰才具有美学价值。如果某一装饰仅仅是因为美观才出现在建筑上,其本身并没有任何使用价值,那么,该建筑装饰设计就只是对材料的浪费,即使再具意境,也没有任何美学价值。
2.2 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审美成为人们对建筑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建筑装饰既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部分附加在建筑上,也可以寓于建筑之中。在审美方面,建筑装饰设计要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它既可增加建筑的逻辑性,使建筑体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又可以体现建筑的灵魂。同时,建筑装饰设计也可充分的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提升其美学价值和审美作用。
2.3 建筑装饰设计的表意性
众所周知,不同的装饰材料和工艺对建筑自身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艺术氛围有着重大的影响。建筑师可以通过符号和知识的相互融合,依托于建筑中的砖瓦草木,为整个建筑增添一种意境之美,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建筑装设计的整体性和文化魅力。
以中国古代的园林为例,园林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来源于建筑本身,更多的来自于周围环境中的假山、奇石和花草等。在整个园林之中,建筑师将所有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直接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 建筑设计的审美与表意
3.1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与表意
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观念中,表意和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应紧随当代潮流,根据时代的变化设计,在保证完善的功能性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出当时世界的审美观念和时代潮流。
以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流水别墅为例:大多数情况下,流水别墅建于茂密山林之中,并紧邻河溪。周围环境中茂盛的草木和清澈的溪水可赋予建筑一种别样的动态之美。在审美上,流水别墅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装饰设计的审美,还可感受到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和谐相处的美。在表意上,流水别墅体现了当时时代的主流哲学观念,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由于受到“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影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表现出了一种注重建筑的审美功能而忽略表意功能的趋势。在当时的建筑设计师看来,只有有用的事物才是真诚的,这与之前的价值观念完全相反。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而言,装饰仅仅是一种由技术决定价值的、物质化的产品,其作用只是美化建筑物,而没有其他的内在品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装饰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放弃了装饰设计表意的功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建筑功能的追求上,这就直接导致了现代建筑对表意功能的忽视,使得建筑装饰设计的表意功能名存实亡。
3.2 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与表意
与现代设计装饰相比,如果说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是一种表现建筑的设计,那么,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就是一种意义建筑的设计。在后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理念中,通过建筑装饰品的设计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历史传统等,它与文字和绘画相似,都可以经过特定的符号表达自身的意义。
在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设计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建筑装饰,在传统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部分具有古典意味的符号进行创新,赋予其时代的特色,使建筑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后现代色彩,并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4 小 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就现今而言,在日益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们对建筑的审美和表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设计已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美化,而是一种创造性和选择性的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代主义;多元
在对待最近几年直接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现代建筑时,中国人的心态倒是很像极端自信的法国人。但是法国境内的许多知名建筑设计都是由境外设计师完成的,而这些设计也总能引起生性高傲的法国人的阵阵骚动。当年,贝律铭在主持设计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时,巴黎人以至整个法国都极力反对金字塔式的入口设计。法国《费加罗报》都长篇累牍的载文和漫画攻击这个设计。撇开其设计手法如何运用古典比例与传统暗合不说,大师的力作接受了时代的检验,该方案完成之后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设计之一,最终也为法国人所接受。
中国与法国一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对自己传统文化持自豪心态的人民,国内产生这种抵制国际潮流的情绪实乃正常。另外,在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并且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以后的风格被视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内部原因。然而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情结,法国在建筑设计上对国际趋势相当冷淡。法国的建筑设计自现代主义一开始就明显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而只是沉浸在以反理性主义面貌出现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的传统式设计的浪漫与温情之中,并发展出一种显然与时代脱节的过分装饰的奢华的贵族气息的设计风格。由于缺乏建筑大师,法国许多重要的设计项目都交给了外国人设计,如引起广泛注意的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由高技派大师英国的罗杰斯(Rogers)与意大利的皮阿诺(Piano)合作设计的作品,巴黎著名的拉德芳斯区的规划与建筑也由外国人设计。在法国工作多年却长期未受到法国人应有重视的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是瑞士人。法国现在很少有达到国际高度的建筑师,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中难见法国人踪影。
那么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目前国内建筑界热衷于研究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从十大建筑到中国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总能找出大批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而优秀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反映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而就在中国发展由十大建筑所引发起来的折中的古典主义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出现反国际主义的苗头,并发展出以1966年文丘里(Venturi)发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中国在设计观念,设计手法依旧保守,落后的今天没有理由以民族特色甚至是文脉为借口拒绝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设计所传递的信息:现代建筑首先应反映时代感,满足现时代的各种需求。国内大力提倡文脉主义,说到底就是文脉主义的设计观念也是80年代伴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才为我们认识到的。中国的建筑毫无疑问要反映中国特色,而提倡文脉却不能抵制时代的潮流。在把握了文脉的实质(人与建筑,建筑与所在城市以及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反映时代需求当是首当其冲的要求。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要把握时代脉搏,接受各种新的建筑观念不仅仅要打破狭隘的民族心理障碍,更要提高民众的设计意识与审美观念。而这一点也是制造现代建筑良性发展的群众基础,而不至于知识分子们空头呐喊而粗俗建筑却广有市场。
如黑格尔所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说明建筑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那么建筑设计也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艺术作品的接受标志着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结,接受的实现需要创作者与欣赏者双方的共同努力。艺术接受者本身素养如何会对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大的反作用。整个国民设计素养的突出自然会对该国设计水平的繁荣产生侧推力。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公众的思维一方面保守性很大,另一方面个体审美水平的相互发展差异也很大。这样,经常会产生公众对设计师精心设计,努力探索的设计作品不认可,不接受的情况。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在美国学习建筑并在此开业,而由于其解构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美国社会充分认可,反而要寻求到欧洲深入发展。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由于其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形象怪异,不合常规,在整个以开放包容自居的欧美社会里也受到了相当的保留。就接受者对设计的反作用来说,因为整个国民对设计的重视程度高,思维开阔,西欧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意大利,西班牙却有着相当突出的设计水平。尤其是意大利一向以前卫激进的设计令世人侧目。早在1912年,意大利的前卫设计师就提出了未来主义的充满了高技术工业细节的城市与建筑预想。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对以后的现代建筑及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大利设计领域的活跃正与其整个国民对设计的重视程度高,并把设计看作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密不可分。
因此,国内要提高本民族的设计水平,活跃设计氛围,不仅仅是所谓精英知识分子们著书立说,探索设计实践所能完成的,更需要大量的公众的参与热情。要在设计师的引导下,人人参与设计。做到设计师与大众的广泛交流。
总之,有理由相信:在认清形势之后,面对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在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下以及随着国民设计与审美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会出现广大中国建筑师所孜孜以求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现代建筑理论》,刘先觉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西方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原先流行的思潮突然在知识界失去了影响力,后现代主义便于上世纪 60年代与法国后结构主义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并非起源于哲学领域,相反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后现代文学艺术、建筑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JohnWatkinsChapman),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现代建筑大师们如勒。柯布西埃,试图精心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的机器。
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手法主义)[1].正是通过文丘里等先锋派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狂飙表现,以及建筑评论家们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使得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争论形象化了,进而为普通人所体验、所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向受社会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影响的建筑设计领域,此次成了培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一片土壤。
当然这些先锋派的建筑师不仅从理论上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寻找合理的解释,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设计创作中。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筑设计中挥洒创作热情,还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1972年文丘里设计的富兰克林庭院,不是在遗址上对原有建筑物的重建,而是以其“幽灵式”的想象,采用一个模拟原有建筑的不锈钢骨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历史。1977年他在华盛顿宾西法尼亚大街设计的自由广场,则以一种平面的设计语汇结合历史片断,形象而简约的展示出场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从而消解了传统纪念性广场高耸的中心式构图。1980年查尔斯·摩尔为新奥尔良的一个商业和工业综合区设计的意大利广场,以历史片断的拼贴、舞台剧似的场景,戏谑式的细部处理,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2]体验,几乎成了后现代主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代名词。
就在这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以历史片断、符号、隐喻、媚俗、戏谑等手段张扬着自我和取悦于大众时,他们的同行景观建筑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应尽管显得有几分迟钝,但仍然有些前卫的景观建筑师在这股新思潮的鼓舞下,从毕加索、最低纲领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摩尔(Robert morris)等艺术家那里学习运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具冲击力的设计;从地景设计师如罗伯。斯密森(Robert Smithson)、麦克尔·赫瑟(michael heiser)等艺术家那里学习新的视觉观念;从文丘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麦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建筑师的作品中学习用历史片断、光和色来限定空间的技巧,在景观设计领域积极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二、景观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实验。
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首先是从小尺度场所开始的。1980 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3]在《景观建筑》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面包圈花园(Bagel Garden),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广泛讨论,它被认为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后现代主义尝试的第一例。面包圈花园坐落在波士顿一个叫Back Bay的地区,在那里每条狭长街道两边排列的都是可爱的低层砖房,它们集中了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每栋建筑前都带有一个临街的、开敞式的庭院。面包圈花 园是个小尺度的宅前庭院,用地范围22×22英尺,面朝北方。花园空间被高度为 16英寸的绿篱分割成意大利式的同心矩形构图,两个矩形之间铺着宽度为30英尺宽的紫色沙砾,上面排列着96个不受气候影响的面包圈。
小的矩形内以5×6的行列式种植着30株月季。场地中还保留了象征历史意义的两棵紫杉、一棵日本枫树、铁栏杆和石头边界。在设计中,苏瓦兹想创造的是一种“既幽默又有艺术严肃性的”[4]场所感。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象征傲慢和高贵的几何形式和象征家庭式温馨和民主的面包圈并置在一个空间里所产生的矛盾;以及黄色的面包圈和紫色的沙砾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对比。这个迷你型的庭院以具有历史风格的花篱、紫色的沙砾、以及隐喻Back Bay地区象兵营式排列的邻里文脉的面包圈,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缩影。这个花园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小尺度景观设计的新视野——就是把传统的、有限的景观想象和新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新景观。从而使这个迷你型的花园在学术性及艺术文脉两方面成为新设计的导向。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为约翰·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这个占地1英亩的广场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双层停车场的屋顶,位于两栋玻璃幕墙建 筑之间,上面分布着一些高出地面约有3m左右的冷却塔和通风管。因为是个屋顶广场,所以考虑到屋面的结构承重能力,景观设计只能在50m×100m 场地中部一条12m宽的狭窄空间中展开。SWA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设计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广场,重点强调远处洛基山的景观,同时减轻屋面上机械管道设备对场所的视觉干扰。在设计中SWA一改流行的传统轴线手法,而选择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参考点,来解决广场与周围玻璃幕墙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狭长的洛基山视轴的关系。
首先,广场两侧的镜面幕墙赋予整个空间狭长的、眼花缭乱的、不可思议的迷惑感。顺着广场狭长的轴线向远处的洛基山方向看去,用玻璃镜面包裹起来的,突出屋面的通风管道和冷却塔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神秘置于这个超比例的、形式滑稽的广场空间中,它们与地面形成倾斜的箱型体。这种充满动态感的姿态和黑白两色的菱形的磨石子地面,构成视觉上的迷幻和不确定感。此外设计者在建筑物出、入口两侧布置了略高于地面的草地,上面排列一组高矮有序的白色圆柱体,它们和反射在后面建筑物玻璃镜面里的映射,构成对修剪过的树林隐喻意义。这个设计的鲜明特征是采用了大量的镜面材质、倾斜的体型、产生错视的黑白菱形水磨石铺地,以及不对称的几何形体。
设计者利用镜子扭曲视觉以增加看到的尺度和视觉,从而产生一种古怪的类似基里科[5]似的超现实主义品质,将人这个场所体验主体消解为迷幻场景的一分子,有时甚至完全失落在这个梦幻般的场景里。最后,设计者在广场中间的契入一个狭长的切口,将广场分为两部分,使两栋建筑都有各自的广场空间。在这个狭长的切口里,设计者将传统的喷泉水渠和花草并置,产生出一种传统的乡村风景,令人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既充满幻想、又有点迷惑的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空间里,寻找到些许现实的支点。
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10]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场地由南北两条直线连接两端半圆形曲线,构成类似运动场的形状。沿场地东西长轴哈格里夫设计了一条主路,用地中部一个新月形的斜坡堤将场地自然非为两部分,二者间高差变化以坡道和台阶过渡。用地西部,沿主路两边布置的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和木制的座椅;草地上果树栽种方式是和中部新月形线型相一致的。东部在主路的尽端是两条成锐角的斜路,将人流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由此形成的三角形用地是硬质铺地,以栽种的树木强调边界。中部新月形的斜坡堤上种植着四季变换的花草,斜坡的上层安置的是休息座椅,下层一边是网格式的喷泉区,一边是开敞的草地。
喷泉通过喷射形式的变换表现出随着一天中时间的转换,其形式由清晨的雾霭、小涌泉,到下午强力的水柱喷射,而晚间水柱在灯光作用下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和眩目。此外喷泉自我排水的设计系统,不仅使人可以观赏它的变化,而且还允许人们进入其中,嬉戏玩耍。场地中部一条由南向西和由南向北的两条斜线乍看上去显得有点生硬,实际上最符合人们走捷径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构图简单的景观设计,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和生活片断。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00年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了水使Santa Clara山谷兴旺的这段历史。西边用地的果园也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Silicon山谷高科技的暗示。这里的后现代文本不仅仅只是为一些设计人士所解读,而是通过哈格里夫把这些历史元素和片断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并且传递给大众。
1991 年由 hanna/Olin和Ricardo Legorreta合作完成的潘兴(Pershing)广场受到抽象派雕塑、大地艺术、现象学和绘画的影响,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多义性和视觉革命的特点。潘兴广场位于洛杉矶市中心15大街和16大街处,它的历史可是追溯至 1866 年,经历过多次设计。20世纪50 年代一个1800hm2的地下停车场建在它的下面,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了无家可归者和贩毒者的集聚地了。因此它也是城市雄心勃勃重建公共空间计划的开端,社会进步的见证。
设计者在总平面设计中采用直角分块的手法,将大空间分解为彼此功能独立的小型叙事 空间,多次重复的直角网格式平面划分手法是对原有城市网格状的历史机理的隐射。此外,设计者在粉红色混凝土地面矗立起10层楼高的紫色“钟楼”,并且与之相连的水渠的墙面也是紫色的。墙上有方形的窗户,它把广场的视觉框限成小的花园区。广场的另一侧是淡黄色的咖啡屋和一个三角形的停车站,它背后是另一片色的墙。
沿着广场前的街道是原有的通向地下车库的坡道,和一个连续人行道、斜坡相交一起。在这组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抽象雕塑和后现代视觉革命中获得灵感,将三维体量引入水平向的广场空间,营造出类似现代艺术品展览的氛围。广场中央是一片桔树林,是对典型的洛杉矶特点的直接暗示。圆形水池和一个下沉式的圆形剧场为公园提供了两个规则的几何元素。水池以灰色的鹅卵石构成一个大的碗状的圆,水从水渠的墙面流入水池里,再通过一条锯齿形的类似地震后形成的裂纹向广场之外的空间延伸。可以容纳2000人的圆形剧场铺着草地和粉红色混凝土的台阶,四棵对称布置的淡黄色的棕榈树形成对舞台空间的暗示。整个广场的设衡。此外,钟楼和水渠的形式体现出对地中海传统符号的拷贝,场地中大量采用了高大的棕榈树,表现出浓浓的拉丁风情。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设计者在创造这个多意性公共空间的热情,以及对这个汇集着多种族社区的城市的尊重。
三、结语
上述各历史时期美国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只是20世纪美国新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不过透过它们仍然能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总体轮廓。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因此决定了在纷扰复杂的后现代语汇中,景观设计师们汲取最多的是历史文脉元素,代表隐喻和玄想的符号单元。因此和他们同行的作品相比,除了部分采用鲜亮的色彩对比外,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此外,景观建筑师尽管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注释
[1]见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p290.
[2]戈德伯格对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的评价。引自孙成仁《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规划师》,1998年1期p81.
[3]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研究生院教师。
[4]Martha Schwartz Back Bay Bagel Gard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January, 1980,p44.
[5]Chirico Giorgio de,基里科(1888-1978):意大利画家,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者,早期作品受尼、采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为希腊神话人物画《赫克托耳和安德洛墨达》。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
[2]金广君。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世界建筑导报(SWA事务所专辑)1998,(1)
[6]孙成仁。后现代城市设计倾向研究(博士论文)[C]1999
[7]Steven Best & Dougla s Kell ner,朱元鸿。后现论——批划的质疑[M].台北:台湾巨流出版社。
[8]Martha Schwartz.Back Bay Bagel Garde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0,(1)。
[9]Contemporary Landscape in the World.
篇6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细节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业得到高速的发展,很多大城市的建筑设计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了应对现代人对建筑要求的越来越高,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发现注重技术的传统建筑设计失去了社会的主导地位,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上必须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据调查发现,现代人开始日益注重对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的使用,更愿意购买在设计上综合性较强、功能较多、注重环保和更贴近人性的建筑。对此分析现今十分注重环保节能的时代,在现代建设的设计理念更应充分体现环保节能,充分利用新能源、新技术,这将是今后现代建筑设计中必然面临主要问题。
1、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1.1、建筑的目标
建筑目标就是根据客户要求,从建筑实体考虑,也就是说实现建筑的安全、质量、效益、外观三者的有效统一。同时,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社会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在建筑设计中还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关注。
1.2、个性化建筑设计
个性化设计主要表现在建筑造型和风格方面,建筑设计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技术和艺术追求的统一体,个性化的实现需要多种学科的整合。在建筑物个性化设计中,必须实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建筑实现的可能性和艺术性。
1.3、建筑设计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不仅要根据大众对于审美的要求,还存在于设计师自己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追求。如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善、设计师自我审查、感官的追求、独特性的的设计。
2、建筑设计相关的细节问题
2.1、中国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1、中国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空间构成的应用
风水文化是具有民族烙印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建筑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海口国际交易中心的设计方案,设计师利用九宫图进行建筑布局,确定总入口的位置,在空间构成上疏密有致,在形式和功能上形成张弛的效果。将写字楼、宾馆、会馆三面围合,形成具有现代感的院落模式,这种建筑群的空间构成在风水学中叫有利于气的汇聚于畅通。
2.1.2中国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功能分区的应用
在现代的建筑功能分区中,只要明确主题,加上局部元素的丰富,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现代气息。正如"朵云轩艺术中心和上海京剧院迁院工程#中,用中国文字作为总平面布局的意向,将两栋建筑设计成具有生命力的公共场所,面对面的两栋建筑间形成的步行街,加大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减轻了主干道的压力,同时营造了轻松、休闲的空间氛围。
2.1.3、中国古典元素在建筑使用性质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对古典元素的理解和提炼,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以“取其意、延其形、传其神”为原则,形成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中式设计理念。
2.1.4、中国古典元素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的居住建筑中对古典元素的运用不只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大胆创新,将中式建筑的精髓注入到现代的建筑空间设计之中。
2.2、抽象艺术在建筑设计之中的应用
现代城市建筑中,多数建筑己经实现了抽象艺术和建筑设计的融合,比如建筑室内空间的装演、家具特色、建筑外观造型等等。不管是在建筑形态还是在建筑色彩上,现代城市建筑对抽象艺术的应用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实现了建筑设计和抽象艺术的完美融合。
2.2.1、再现性语义抽象
抽象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简洁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回味悠长。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抽象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2.2.2、非再现性非传统抽象
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但是,对于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我们却能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常见到。
2.2.3、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一般来说,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都会先对建筑的外在形式和结构进行大致的构思,然后将其构思内容在图纸上勾画出来。当抽象艺术理论引入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图纸上描绘其所构想的建筑造型时,要结合非传统形态下的建筑设计进行合理的思考和综合,在图纸的绘制上要将以前较为死板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去掉。尤其是为建筑配置配景时,要省去配景的细节部分,利用抽象理论将其抽象的画出来。
2.3、色彩的应用
色彩这是城市的建筑语言以及形象直接的体现,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将时代的气息体现出来。外墙的色彩是建筑物的面容,颜色以及质地在视觉之上重量感以及冲击力。当前比较容易见到的问题则是在色彩的使用上,设计者对于建筑元素考虑较多,但是对于周边空间以及环境的因素则较少考虑,使得整体的不够和谐。特别是在一个狭小空间之中,对大体量的建筑外墙整体使用过于沉闷或过于强烈的单色,比如说纯黑、大红以及橘红等等,则就会在色彩在视觉上造成了过于暗淡或者是过于强烈的刺激。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里,比较容易给居住者在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或者是焦躁不安的产生。
2.4、建筑的防盗和安全
做好建筑物的防盗以及安全设计可以有效保障住户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通过相关的资料显示,在这之中主要途径就是由户外下水管、空调架、楼梯间的外连接横梁或者是楼房之间的较小通道等可以到达高层住户阳台或窗户,并且从这里就可以入户。所以,设计之中应该考虑到非封闭阳台是否同公用走道接近,其他结构条件是否有供翻越的可能;种种管道是否安装在临近阳台或者是窗口;设计之中种种管道、避雷装置等等垂直管线应该考虑到应该远离阳台或者是窗台的部位等等。
2.5、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比较廉价、清洁的家用装置,在生活之中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太阳能热水器和同型号的电热水器相比较而言,一年就可以节约电费几乎是1200元,省下了2000度电。这样的话对于我国一个煤炭、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电力紧张的耗能大国而言,应该适时的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及支持,然而在诸多地方也发生了政府以及开发商禁止用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事件,尽管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此些设计桌子红基本都没有考虑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细节问题和对城市景观产生一定的破坏。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建筑内涵更加丰富的理解和要求,对建筑设计的细节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者,都有责任强化对“精细”的执着,提高设计质量,找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益求精,在细节上下功夫,减少乃至消灭缺憾,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张鹏.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细节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187.
[2]温若佳.建筑细节设计多方位思考[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6:43-45.
篇7
关键词:建筑史;反建筑史;矶崎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uman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whether Chinese or west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human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In modern architecture is very valuable for reference. Building general history compilation are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completed on the substantive building types of classifying way, and for those who only exist in medium without physical entities of the building have not been completed, which few refer to Japanese architect rocky battery new proposed "reverse architecture is the real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is article does not comment on what kind of view is right or wrong, only discuss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he impact, in this sense, whether or not completed building built buildings, is the whole macro big part of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 tremendous impact, it is useful to humans, and treated equall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history; Rever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Rocky battery new;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TU-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为例探讨已建成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简述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创造 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活动要求。在奴隶社会里,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上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1)陕西博物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对古代皇宫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用水泥取代了传统古代的木质结构;处处体现现代与传统相互结合,整个博物馆既具备了传统元素又具时代气息。它的色彩构思更加突破了以往的红墙黄瓦的沉闷格局,反而以白、灰、茶三色为主调,使整个建筑庄严、典雅、宁静,具有雕塑感。
(2)传统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上海金茂大厦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如上海金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3、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理念。无论是北方的传统建筑还是江南的自然林园,都有许多能体现出古人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古代如此,现在也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保护环境等等,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的现代社会开始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现代建筑更注重对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1、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主要建筑思潮简述
(1)19世纪的复古运动
19世纪在欧美出现的建筑上的复古运动是19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事实上,这场运动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复古运动是有着巨大进步意义的,而且在建筑形制上有所创新。只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兴起,一直绵延不断的复古建筑才成为现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障碍。
(2)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时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莫里斯的“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新艺术运动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这两场运动又被称为“新建筑运动”,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形式基础。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这些理论用勒・柯布西埃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在实践中,也这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金属、漆成自色的混凝土和大面积玻璃窗的使用,非对称的、非装饰的立方体形式的采用等。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学说或学派,对其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也无一致的理解。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2、西方近现代建筑思潮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将继续发展、变化和充实。20世纪最后2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建筑思潮有的已销声匿迹(如粗野主义),有的虽不成气候但仍有出现(典雅主义),甚至后现代也成了强弩之末。但是相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卓越作品仍然不断出现,例如“纽约五人组”的“白色派”代表人物之一理查德,迈耶的作品就是突出代表。
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未建成建筑的定义
1930年以前,建筑通史是忽略未建成的建筑的,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如果抛开未建成,建筑史就难以继续了。
在漫长的建筑史中,20世纪是杂志、展览、照片及影像等媒体具有最强大影响的时代。媒体的作用可以使得未建成的建筑具有物理性实体建筑相同的历史作用。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因此宣称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如果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
(一)矶崎新的“反建筑史”
矶崎新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超前的设计观念对日本、亚洲乃至现代世界建筑潮流都影响重大。矶崎新宣称“反建筑”正视建筑本身,认为唯有“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40多年的建筑事业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即构成了矶崎新的反建筑,他对这些反建筑的述说也组成了其宣称的反建筑史。
1、20世纪60年代――空中城市
矶崎新20世纪60年代的未建成作品是多个空中城市方案和“孵化过程”,它们具有自由连接核心筒的自生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的功能和密度,同时过去和未来的废墟景象也同时被重合出来。
2、20世纪70年代――电脑城市
在70年代矶崎新最重要的未建成项目“电脑城市”规划中,计算机辅助设施的概念扩展到整个城市的范围,设计了一个蕴含着既存的各种机构的解体和再整合过程的城市模型。在这里,计算机网络被全面渗透到城市的各种活动中,这个城市被可以调节气候的穹顶所覆盖,被包容在其中的各种设施都具有可变的内部结构。
矶崎新的这个“电脑城市”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对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在编和分解,预见未来城市即是分散型的如便利店般包罗万象,又共存着中央集权式计算机的表象。
3、20世纪80年代――虚体城市
80年代矶崎新的代表作是“东京都新都厅舍”。矶崎新的这个设计方案充斥着柏拉图式立方体或可以解释成“风水”的几何体,并“明知故犯”地拒绝采用超高层,提出一个错综体结构的办公楼和一个体现民主的内庭广场。在此,矶崎新所关心的不是建造什么或今后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关心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如何去更改限制建筑设计的任务书,认为不修改任务书就无法建造建筑。
4、20世纪90年代―蜃楼城市。
矶崎新在这个10年的重要未建成作品是在中国的“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以被压缩了的亚洲时空为舞台,前者是反映当今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的异想;后者探索者信息资本时代网络型都市模式的多种可能性。
(二)媒体时代的反建筑史
媒体时代使得空间和时间概念近乎消逝,而仅存“间”,如在网络中,因网络具有同时性,所以时间为零,而空间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矶崎新的未建成是对20实际媒体世界的这种现象的回应,这种回应过程超前而注定成为未建成。矶崎新的未建成建筑编织了一幅20世纪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反建筑史。这种汲取了未建成的建筑史与以往的建筑通史完全是不同的风格。
(三)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现存建筑将不复存在。那时,建筑史学家将怎样回顾现在?除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外,媒体储存的信息将成为依据,当作为原型的实体消失时,建成与未建成之间的差距亦随之缩小。将来的人们,有可能在矶崎新的未建成作品中,发现未来建筑的前兆。
结论
现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恶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把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建筑发展史,不论流派,不论国别,不论古今,均可对现代建筑发展从思想到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未建成建筑则是对传统建筑通史的有益补充和修正,两者共同构成了一部人类建筑发展的宏观历史,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建筑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筑史和反建筑史应该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2]矶崎新 著,胡倩译.未建成/反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牟晓梅,李冬梅,牟卫东.西方当代建筑的发展状态与趋势[J].煤炭技术,2004.11.
篇8
流于形式的传统符号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使得中国建筑师找到了运用传统建筑符号的捷径,将传统符号直接嫁接到现代建筑造型上,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令建筑师们无法投入地研究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导致传统建筑符号以及元素的运用大多只是流于表面。
而更多的开发商和政府选择则更为容易的抄袭,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说,ARTDECO、托斯卡纳、法式宫廷、英伦小镇出现在原本根本没有这种基因存在的中国。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的国外设计师,在设计中国项目之前反倒会深入研究一下中国古老的文化所存在的当代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浩瀚如海,在短短几个月的前期准备时间里很难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融会贯通形意互通,最终只能选择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这样一条大家都能理解和包容的思维方法,导致建筑作品的形成也只能是在某个局部的节点,借喻一点中国元素,如灯笼、竹简、铜鼎等。
比如拥有中国特色的银泰红灯笼造型以及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龙鳞外观等,这样的造型充分说明了设计者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无知和设计时心态的浮躁。T3航站楼历时四年建成,相当于12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个造型呈“平面Y型”的建筑备受争议,原本取义“中国龙”造型的建筑设计,建成之后却有人说像人字、像翅膀。而原本设计的“龙鳞片”天窗,后期为了节省建筑成本,也把原来的檐缩短了很多,现在变成小秃檐,完全没有设计之初的光影效果。而T3航站楼内部商业设施的设计元素也受到专家的否定,其建筑内部空空如也,建筑、空间和那些怪异的装饰元素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
北京的七星酒店也是这样一个运用传统建筑元素不成功的例子。七星酒店与鸟巢毗邻,其中最醒目的要数高192米的写字楼,建筑顶部弯曲而上的“龙”的造型是整个建筑的“亮点”,但正是这样的造型,让人产生定位不明的感觉,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祥云”或“火炬”,整个顶部造型显得机械僵硬。设计师将中国文化中“龙”的造型表现的过于直白和具象,没有将中国文化中传统元素进行抽象和升华,而只是流于形式,不仅没有艺术价值可言,甚至连美感都丧失了。
与之对应的,是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往往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有建筑必须保持与上千年来的城市发展风貌完全一致,用无为而治的做法更简单地取代了对文化思考研究的难题。江苏、浙江大量的城市新建的建筑必须是灰瓦白墙,丽江市的建筑政府要求无论住宅、商业、酒店、甚至体育场,都必须是飞檐翘梁,这种简单粗暴的思考方法相比较于研艺不精而言,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传播与受众内心满足。
如何拯救你 传统建筑文化?
面对诸多“山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古典建筑”,改变这一局面的解决方法只有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捷、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正如大师梁思成,几十年穷其一生对文化进行内核挖掘,抽丝剥茧,形成简单的表达思想,对现代的国际化设计理念再加以充分的相互理解和无缝对接才能取得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的强大效力。
在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清晰地表达建筑的所指,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在建筑造型的处理中,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来部分的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如传统建筑的屋顶、檐部、柱头、窗套等部分,并严格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
篇9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筑 风格 古典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在市场上的建筑大约有三类:现代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俗称欧式或欧陆风格)和申式风格。从专业角度讲,建筑师应该多做些现代风格的建筑,或是高申国精神的现代建筑,而后现代主义风格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分类方式。以罗伯特.斯坦恩的理论演变出以下这几类建筑风格,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这个风格也有人称为“符号性古典主义”。 潜伏的古典主义:它采用传统质 风格为动机,实际多半处于一半现代主义、一半传统风格之间,并且完全不准备拿传统和古典开玩笑,没有任何冷嘲热讽的动机。原教旨古典主义:它主要强调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现代建筑家的首要任务是把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规范的古典主义:顾名思义这是主张建筑设计应在各个方面吸收传统精华的复古派。现代传统主义:这种风格其实与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更加讲究细节的装饰效果,因而更加丰富、奢华、艳俗。当然还有好多其它建筑风格及流派包括: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哥特式建筑、功能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可可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有机建筑、折衷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指一种简约、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20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直到二战后,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才成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在西方强势文化影响的大背景下,符号性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似乎更受广大购房者青睐。但在整个建筑领域,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多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却是绝对的主流。因此在居佳建筑领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变成主流,应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趋势。就是在当下,现代主义风格的居任建筑也占了一半以上的量。理论上讲,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更能与当代的居住功能、建筑材料、主流的社会审美相匹配。但在浮躁的行业风气的影响下,大多数设计师更愿意选择成熟、安全的古典样式去模仿,而不太情愿潜心设计原创性更强的一些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由于缺乏创新, 这就造成目前市面上优秀的现代风格住宅匮乏, 客观上助长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近十几年的卷土重来,但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阻档的,相信这阵风很快会弱下去的。
新古典主义建筑: 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简化或局部使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浅色为,装饰味比较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目前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则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几十年来,新古典主义建筑传承了很多经典的比例和构图关系。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功能第一的原由,建筑的体型和虚实关系, 与正统的古典主义有较大的差别,尤真是多高层住宅。面对新的功能、形体、材料,当代设计师除了在大量研习经典古典主义作目的构图和审美标准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在构图和审美上应与经典古典主义沿袭一套标准相同脉络,应是在满足当代生活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态。基于中国当代社会如此巨量的建筑实践,在若干年的沉淀后,中国建筑在新古典主义这一风格的建筑发展上应该会有所贡献。新古典主义派的设计特征: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艺术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去照搬古代设施、家具及陈设艺术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颜色看起来明亮。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当代居住建筑的体现也是多少年来几代建筑师挥之不去的情结。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每年都有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居住建筑出现,期间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晶。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层数都较低,因此在多低层住宅产品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案例,但在高层住宅上却鲜有成功案例。同时,随着土地的集约化使用,高层住宅将是今后建筑量最大的产晶。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住宅建筑中路:慢慢其修远兮。即使在多低层建筑中,因为时代背景导致当今的生活方式、建筑材料、技术与传统的完全不同,完全地复制古建筑也已行不通。基于以上种种,在中式建筑中,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各种冠以新中式建筑风格之名的产昂,不管这些作品是否成功,它们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广大设计师不懈努力方向。
建筑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该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讲究人情味并使用非传统的色彩,以期创造一种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元素兼容并蓄,既对立又统一。设计手法因此也可以达到多元化,灵活多变,利用多种不同的材质组合空间,光亮的,暗淡的,华丽的,古朴的,平滑的,粗糙的相互穿插对比,形成有力量但不用生硬,有活力但不太稚嫩的风格。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运用了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在作品中,强调了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装饰对于视觉的象征作用,装饰意识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筑构件构成的通透空间,成了大装饰的重要手段。后现代设计运动的装饰性为多种风格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使不同的风貌并存,以这种共享关系贴近居住者的意义和习惯。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风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现代主义运动摒弃的广阔的历史建筑中,承认历史的延续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东西,对历史风格采取混合、拼接、分离、简化、变形、解构,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强化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运用分裂与解析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形式、意向格局和模式,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将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理性的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的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和宽容。
结语: 建筑体现了一种文化,它的根立足于其生长的沃土。建筑现代化要突出时代特征建筑要突出时代特征,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学习优秀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梁展翔.建筑[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8.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发展方向
建筑与人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人类生活及意识形态决定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形态。简单的讲,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下是笔者对建筑设计风格及其发展方向做出的论述,愿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人文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依据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从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二、建筑设计的方法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是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建筑设计的方法主要分为六种:(1)平面功能(流线)法(2)构图法(3)结构法(4)符号象征法(5)建筑沿革法(6)综合法,这六种方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是以上五种方法的综合。三、建筑设计风格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 现代主义风格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 生态伦理风格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4 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艺术探索风格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四、发展方向
1、建筑设计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以框架结构为主
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据统计,人们对住宅极为迫切的要求就是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