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体质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中体质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中体质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

一、磨炼学生意志,逐步加强体能训练

在中学阶段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强化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争取以德育人,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探索更有利于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做好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体育训练中,“训”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练”。一个人的体能是在不断练习过程中逐步强化的,仅靠一朝一夕的锻炼提高体能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兴趣,磨炼意志力,立志为国。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加强体能训练,在课堂上做好指导工作,把学生的激情激发起来,把精神凝聚到一块,让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做好体能训练工作。教师在做好基本的示范动作后,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

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自信乐观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自信乐观的精神。体育活动项目为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有效实施体能训练,积极参与体育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在体育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比如在教学跳绳和呼啦圈时,有的学生喜欢玩更多的花样,一个个都有自己最适合的跳法和转法。对此,教师要客观看待,一方面和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标准运动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热爱体育运动的信心和决心,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快乐,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心,焕发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相反,在体育课上,有时候教师随意对学生批评一句,可能导致某个学生一整天不愉快,或者使学生产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的逆反心理,时间长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起到相反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而敏锐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让客观的评价语言产生强大的助推力,千万不要认为是学生就随意批评,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仅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更关键的是由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心理品质决定,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私心。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高素质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为任何一项有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和德能。因此,在做某一项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之前,可通过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愉快地参与体育比赛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使学生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做好重点指导,通过加强规范的体育项目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加强学生的良好体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言一行,时刻秉承以德育人的教育教学原则,为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营造和谐环境,在强化体育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思想品德。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机智勇敢、思维敏捷、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学实践中,在加强学生体质培养的同时,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学科间的配合,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在教授体育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化,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示范动作要正确,姿势尽可能优美,让体育教学在学生欣赏力与美的过程中完成。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要关心学生,这既是体育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必需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那些文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体育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体能发展,争取培养成身体健康、成绩优异、品德高尚的学习榜样,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长期关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关注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夯实体能基础,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国.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J].学周刊,2011,(14).

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函数 解题

高中数学解题受到函数概念认知的干预,在高中数学习题解答中,函数模型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想高效解答高中函数习题,利用函数模型解答是最正确的行为。高中数学中最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函数,大多数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认知程度不够,导致函数习题解答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畏惧心理。高中生必须具备函数概念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函数习题中遇到的困难,减轻对函数乃至于数学的畏惧心理。

一、认识函数

1.认识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

学生大量接触函数是在高中时期,函数是大多数高中生心目中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高中时期函数是数学课中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想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解决函数这个对高中生来说很难的问题。对一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就是函数,高中数学学习中,函数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是最难懂最难学的知识点,函数在大多数高中生心目中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导致函数学习中存在很多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并不是说没有办法提高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认知,深入了解函数模型和概念,能够有效解决函数中的难题[1]。函数同时是高考数学科目考查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对函数概念进行深刻把握具有重要意义。

2.了解概念,破除认知障碍。

函数的概念: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在一般书籍和资料中,函数的概念就是用x和y表示一个函数模型,函数习题中经常解决的是实际存在的问题,高中学生的函数学习任务就是利用函数模型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函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也不陌生,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函数就不一样了,大多数高中生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常常不能灵活运用函数模型,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知障碍就是这样形成的[2]。所以必须提高学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高运用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对函数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函数的了解方法

1.参考资料,实地思考。

高中学生深入了解函数概念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参考相关资料,翻阅对函数模型有一定解释的书籍,通过书籍中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有深入认识。高中函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利用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通过相关资料和书籍对函数概念有深刻认识之后,要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把习题放进实际生活环境中解答,这样关于函数的一切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化和生活化,再把和习题相关的函数模型运用到习题解答中,就能快速高效地解答函数习题。

2.结合实际,举例分析。

枯燥的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往往不重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乐趣及让学生更信服,需要相关函数例子佐证。

案例:

题目:纳税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尽到的义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商铺和企业必须向税务部缴纳一定的税务。某市对于服装业的税收标准如下:每月销售额在2000元以内的征税400元,超过2000元的,前2000元收300元的税款,超出2000元部分的税率是3%.

问:(1)写出该市服装业征收的税金y(元)和营业额x(元)的函数关系式。

(2)该市某一个服装店7月份的营业额是50000元,这家服装店七月份该缴纳的税金为多少?

分析:这道函数习题背景就是我国一般的纳税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纳税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题目中表达的情况,对税金(y)和营业额(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行设定,这样不仅解决了函数习题,而且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答。

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受到函数概念认知的影响和干预很大,用函数习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深刻的认知,灵活地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函数概念解决。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乃至高考数学科目中,函数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高中学生必须学好函数。利用函数模型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数学解题受到函数概念认知干预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朱健忠.例析三角函数的解题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21(7):14.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1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参见研究的患者来自我社区自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间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共计97例,均资源的参见此次的研究。患者都被确诊为高血压且行药物治疗,97例患者这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中有烟酒史患者42例,患者年龄在48-82岁,平均年龄58.3±5.8岁,高血压病程在3-28年,患者中有冠心病、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死等合并症。常规组和干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常规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性的护理措施。

1.2.2 干预护理组 在常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为期3月的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有:为患者宣传讲解糖尿病的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清楚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护理办法;1-2周为患者行健康教育的授课,主要包括日常饮食,运动、合理用药指导、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办法、卫生行为的矫正等方面的知识;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其体重,运动计划、血压监测计划、情绪及心理调节计划,可以采取面谈示教、电话指导等措施,并建立患者执行情况记录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宜的指导;充分的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及心理情况,个体化针对性的做科学的心理疏导和护理;1-2周到患者的家中进行探视,评估当前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就医及服药等情况,做专门的记录。

1.3 护理效果评估标准[4] 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生活质量的评定按照生存质量见表进行评估,主要有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方面,每项指标的总分为100分,并测定患者总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分为优、良、一般、差、很差5个等级[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组在护理干预之后在卫生行为即锻炼、膳食、监测等方面明显地要优于常规组,两组存在的差异及每组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好于常规组,详细结果,见表2,两组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性发展,对于血压的控制非常不易,常常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十分的显著。该病受到患者的遗传、生活习惯、膳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也作为一种心身病,非药物治疗法现在在社区或者综合性医院都得到普遍的重视。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指的是其在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功能和感觉,是囊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综合性概念。在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体指其对自己目前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健康程度、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满意度的感觉及评价。老年人作为特殊的人群,在护理干预中会有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针对患者年龄、个性、文化水平等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恐惧的情绪,增强患者对生活的希望,提高患者克服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新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行为,有效地控制血压的水平,减缓甚至消除高血压,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措施可以让患者改变其以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行为,让患者及其他的健康人都有了一定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了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也增加了治疗的效果,将血压保持在一定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护理干预让患者清楚地了解到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演变的过程及改变过对人体的危害和预后的护理,患者能动性地积极控制血压,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恶化,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月仙.护理干预在改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51-52.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1.36.119.

[2] 肖元满.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2):121-123.

[3] 付丽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21):137-138.

[4] 张珍.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22).

[5] 阙秀芳.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J].内科,2012,07(3):318-319.

[6] 张红梅.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26-27.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7-01

1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民众有更多的财力来提升自己子女的生活水平。理论上而言,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有更加充足的财力和物力进行身体锻炼;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的整体水平不断趋于下降。除身体健康外,我们还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体质与其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关系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体质概念界定

体质,即人的身体质量,它是在先天性和后天性基础上表现出的外在身形结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等组成的具有相对综合和固定的特点。它包括了外在的身体、内在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表现出的对环境的适应,运动能力等方面。

和其他生物不同,人在进行相关活动时,除了看得到的物质活动,还包括相应的思维、情绪、情感等抽象的心理活动,这些是难以被察觉到的;一方面,心理活动需要相关的生理活动作为基础,而心理活动也可以对生理活动的产生、发展进行一定的控制,所以说,生理和心理两种活动本身就是密不可分且相互统一和联系的。

2.2 心理健康概念界定

随着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多样化,到目前为止,相关心理健康概念的表述也越来越多,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中的心理百科全书中提到:“心理健康作为名词时是特指一种状态,主要指此时的个人在和外界相处时所获得的自我满足,能否较好的融入社会,当其作为动词时,指的是为维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不安等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两点上,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有相似的概念。教育部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为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一是心理健康主要指此时的个人在和外界相处时所获得的自我满足,能否较好的融入社会,二是指的是为维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不安等所付出的努力,该标准还要求学生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排解情绪和自我发泄,形成坚强的意志形态,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

2 体质健康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长时间以来国内外专家始终都在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也在不断的突破。体育美国学者迪什曼从事游泳、慢跑、骑自行车、力量训练与跑步等体育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些运动能够有效治疗抑郁症,据统计可高达85%。伯格(Berger)等人的研究表明,很多体育活动像游泳、慢跑、有氧体操、健美训练、帆船、瑜伽、放松训练等运动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情绪。另外,中等强度(最大吸氧量的60%一75%)的体育锻炼经过规律化,每次活动持续20-60分钟也能够缓解情绪。

从刺激与反射的层面上对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的分析,心理学指出,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经过持续的反馈可转化为相互强化作用。例如:人的行为模式与自我概念形成相互强化的反馈全,也就是积极(消极)的自我概念带来积极(消极)的行为,但是积极(消极)的自我概念可通过积极(消极)的行为实现巩固。若是将心理健康转化为行为模式,则良好的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不良的体质健康肯定会引起不良的心理健康,相反不良的心理健康能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体质健康产生怀疑,也不喜欢积极的投入到强化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行为中,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此类消极的相互影响作用可导致学生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想要使得这样的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就一定要基于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出发,利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产生正确的信念系统,继而利用合理情绪模式创建正确的行为模式,可以很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

3 身体锻炼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探索

季浏基于国外近期的资料得出关于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的结论:强化唤醒水平、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增加社会满足感、治疗心理疾病。

蒋碧艳,祝蓓里利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中国修订版和《运动力量等级量表一》,根据上海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度研究。其结论体现出体育锻炼能够缓解抑郁、紧张、愤怒、疲劳、慌乱,提高和自尊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可呈正比例,体育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动的坚持性。

结合以上论述,尽管锻炼身体能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探索目前也没有确定的结果可供参考,但是专家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理健康问题中恰当的运动锻炼具有积极作用,占重要地位。

4 结语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存在着潜在的关系,人类的遗传特点是心理和生理相同的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则是构成其结构的主要因素。运动锻炼的意义体现了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并且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心理健康状况随着体质地提高而有所提升。所以作为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指定合理的教育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此降低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应该增加高校体育课程的时间,学校应该将学生的适宜体育锻炼提上教育议程,以体育课程为理论,提供有效的根据。

参考文献:

[1] 侯乐荣,张艺宏,秦朗,居媛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3):229-232.

[2] 包晓明.运动营养干预对增强北京市中学生体质的效果评价[D].泰山医学院,2011.

[3] 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天津体院学报,1994,9(3):16-21.

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系统 延时性 后作用性

1.引言

系统就是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教学则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系统就是为实现“育人”的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教学系统的具体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和教育措施等。也可以说是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条件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整体。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体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研究与了解体育教学系统的特点、各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合理使用教学原则,科学地进行各要素的组合和利用,从而发挥体育教学系统的最大效应。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INTERNET检索,搜集整理了有关教学系统、教学的延时性和后作用性的专著和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检索并阅读了教育学、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并注意对相关文献资料作重点阅读和分析,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补充。获取的文献和资料为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依据。

2.2逻辑分析法

本文研究过程获得的资料以文字材料为主,也包括部分数据和图表资料,根据所获资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及讨论问题的要点和特点,灵活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等逻辑方法,以使文章更加严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学系统的延时性

所谓的延时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良好影响,它不是立即见效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良好作用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教学效果,盲目追求快,要注意教学系统的延时性。

3.1.1应用延时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否真正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学生是否正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和正确解答习题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延时性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过程。在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解答,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在课堂上才肯动脑筋,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发展。因此,采用延时性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所以,学生此时在得到教师外在肯定的同时,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从而很好地树立了自信心。

3.1.2在测试中运用延时性,既可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又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

测试是体育教学中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素质的不同,因此成绩必然存在差异,再加上考试临场发挥情况、精神状态、应试技巧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仅依靠一次测试难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会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挫伤学生练好体育的自信心。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应一改以往评价学生优劣的方法,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

在测试中采用延时性形式是指允许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和认为自己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进行补测,同时,取消学生之间按测试分数排列名次的做法,减轻学生身心负担。体育评价表有一项,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测试成绩不满意时,可以申请再考一次,选择较好的成绩记录。这种延时性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认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认真去总结,改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实施体育教学延时性形式之后,促进了学生的身心,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测试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充满自信。

3.2体育教学系统的后作用性

体育教学的后作用性就是体育教学的很多教学效果不能立刻表露出来,需经过一段时间方能表现出来。如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作用性。现实中体育教学系统的后作用性表现为四个方面。

3.2.1生物学后作用。

生物学作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作用,这一作用是由其自身规律决定的,体现了体育育人的特殊性,即体育重在育体,重在对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在校期间养成锻炼的习惯和打好体质基础,对今后更好地从事社会竞争,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3.2.1.1生理机能得到提高。

生理机能是体质的基础,通过体育教学的各种形式,可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的生理机能,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这些基本生理机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

3.2.1.2发展智力水平。

体育锻炼可促进神经系统结构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准确性。同时体育教学系统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横向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以及全局观点、系统观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2.1.3增强适应能力。

一方面,体育教学系统的组织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体质的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适应能力也会增强。

3.2.1.4娱乐身心。

体育教学系统是内容实效性与学习主动性的高度统一,并表现出娱乐化的特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身体得到发展,而且心理上得到满足。学校体育中的成功和胜利的结果,还可使学生受到精神鼓舞,增强自信心。

3.2.2教学后作用。

体育教学系统的实施过程,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三要素,是人的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寓教育于身体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学系统的教学后作用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得以实现。

3.2.2.1通过体育中的德育,培养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在学校体育中,进行德育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热爱集体、勇敢顽强等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

3.2.2.2通过体育中的美育,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

体育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其教育形式既不是理性的说教,又不是抽象思维,而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直观欣赏产生美感,具有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因而更易于接受。

3.2.3社会学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生活能力的人。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其效果如何,最终将体现在每个学生的体质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鉴于此,我们把社会学作用看作是体育教学的最终作用。良好的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3.1改善生活质量。

一方面可运用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充实余暇时间,使生活内容更丰富、更有情趣。另一方面利用运动这种“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调节上班后的紧张,提高生活效率。

3.2.3.2延长工作寿命。

体育锻炼可延缓身体机能下降的速度,保持状态,使人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3.2.3.3提高劳动力质量。

人是劳动力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质量(当然包括劳动力身体质量即体质)的优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则是培养未来劳动者良好体质的重要途径。

3.2.4文化学作用。

体育历来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体育的发展除依靠经济的发展外,还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参照系统,进行反思比较,产生与一定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体育价值观念,以推动体育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既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一些其他作用,如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等作用。这其中的每一项作用与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不能立即展现出来,但具备这些好的素养与素质的学生,早晚会在体育课堂之外表露出来,也就是体育教学系统的延时性与后作用性。

由于体育教学系统延时性与后作用性的存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树立过多的短期教育目标,在工作中树立“育人”这一长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向学生灌输体育带给大家的益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高振荣,陈以街.信息论、技制论、系统论120题.出版社,1981.

[3]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4]王伯英,曲宗湖.现代体育教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快乐

一、“愉快体育”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1、思想内涵,日本学者认为:愉快教学是重视每—个人不同运动所具有的独特乐趣,并可以愉快地从事运动学习的这样一种体育,并强调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快乐感,喜悦感,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充分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多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收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我国,快乐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单调、呆板,教师单向控制教学的局面,对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主动学习动机的激发,更有效地发展个性和培养能力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2、特点:“快乐体育”把体育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它的内在乐趣和丰富的情感被视为学习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学生能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调整自己的学习与练身行为;且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并能及时充分的发展,在整个学活动中保持良好情绪,并能不断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与快乐的成功体验。

二、“快乐体育”的概念

所谓的“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心,达成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动学习。它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以苦为乐,乐此不疲则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情能持之以恒,进而及以走向成功的必然性。

必须考虑的三个重要因素:一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思想,方法选择上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二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培养,及一定的身体条件;三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器材和场地条件。若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基本要求,随意的快乐式体育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三、教学特点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实行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以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4、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四、“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快乐体育思想将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才能出现主动学习的趋势,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快乐体育教学理应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因此应将快乐体育思想渗透到现代体育教学中,然后再设计出多种具有快乐因素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就是每一课,每一内容的体育教学都包含有愉快学习的因素,以下几种具有快乐因素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可供参考:

1、以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也就是将体育教材的内容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因素贯穿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

2、以音乐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即把优美欢快、激昂热情,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于整堂体育教学课中,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

3、以舞蹈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方法。即根据舞蹈的艺术性,健身性等特点,以男女生喜爱的现代交谊舞、健身操、韵律操等活动内容为主,另外,也可选用不同民族的舞蹈为活动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以影视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即充分利用电影、录像、挂图等器具,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进行演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

5、以野外活动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即把体育课堂放在校外,例如登山、越野等,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培养个性和意志品质。

6、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即借助小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互相协助,以共同达到掌握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目的。

7、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一起制定学习方案,自我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8、以情景教学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这是一种在有意设定的教学景象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去做想象性思考,并做模拟练习,这样极易激发起学生对这种教学活动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以上几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法应紧扣教学主题,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五、“快乐体育”的实践意义

l、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概念,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人格教育。

2、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调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的更新教法。

篇7

关键词:特殊体质;运动处方;健身;教学

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健身运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 ,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运动处方相当于医生开的病历和"方子",健身计划或锻炼计划相当于"药",训练或练习的方法好比治疗的方法。特殊体制的中学生的诊断就要相对复杂的多了,"方子"肯定是有千差万别的了。因此本研究首先是对特殊体质进行分类,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制定出有效的运动处方,增强这些特殊体质群体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有效地运用运动处方的形式提高这些学生的信心和身体素质。

一、相关概念界定

特殊体质:指的是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基本正常,因肥胖等多种原因所致,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强,运动能力与同龄人相比明显较弱。主要有肥胖型和瘦弱型,这两种体质的学生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过程,增强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体质,为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积累经验。

运动处方:指的是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个体学生,结合个人具体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根据医学检查资料(运动试验或体力测验等),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性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的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疗的目的。

通过对当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训练以及日常的活动中都能按常规要求进行,但是存在个体学生差异,因为特殊身体原因(包括过于肥胖或瘦弱或小儿麻痹以及先天或后天残疾等学生),这样的特异体质使他们在心理上也有了自卑心理。尤其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上,不能按正常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习,但是他们也是教学的一份子,如何让这类少数特殊体质学生身体得到安全、健康、有效的体育锻炼,特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从体育课、课外活动等专业角度,培养这些特殊体质的学生渐渐失去的体育参与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能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来提高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对中学生实施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体质干预策略,不仅是体质研究中实践领域的有益尝试,也是践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成为改变现状的力量,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状况。

二、特殊体质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分析,探究中学体育教育中对特殊体育教育的价值意义,以及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运动处方、课程评价、课外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具体操作方法。提高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促进这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提升他们对体育的认识;拓展学校体育教学的新途径,丰富中学体育教育资源,提升体育教育价值,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特殊体质教育、运动处方的制定等方面的论文资料以及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体育学等有关方面的论文和论著,并上网收集相关政策法规,结合研究的课题进行对文献的解读,理论的理解,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编写中学体育健康体质调查问卷,和特殊体质体育教育调查问卷,了解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教育的现状,以便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专家访谈和专题讨论法

通过专家访谈和专题讨论确定研究范围,界定相关概念,提高问卷编制的有效性,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4、筛选法

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进行筛选,从中列出特殊体质学生的问卷并进行在统计分析。

(三)运动负荷强度控制方面。

健身运动处方是根据健身的需要来安排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它遵循"高质轻负"的原则 ,在运动负荷安排和控制上既考虑运动的实效性 ,更考虑运动的安全性、乐趣性和健身的有效性 ,三者通过外在的形式统一起来。传统体育教学是根据提高运动成绩的需要来安排和控制运动负荷。它遵循"大运动量原则",信奉"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动作的"难、新、险",这就使运动负荷往往超过安全界限 ,有时甚至达到极限 ,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的身心伤害。

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体质档案,动员学生和家长如实告知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对患有疾病的学生到医院做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登记制定出适宜的运动处方,通过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特殊体质学生安全管理中家庭与学校分别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生突发疾病的抢救、应对知识,学校制定学生突发疾病应对预案.特异体质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应得到及时的关爱,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健身运动处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激发和唤醒特殊体质学生的主体运动意识。加强体育学习方法 ,提高体育意识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 ,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最适合自己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 ,然后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身自主性、创造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健身的主人。

三、结语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研究基点,通过研究,我们积累了一些对特殊体质学生的经典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体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增。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有所改善,部分学生效果明显。了解了各种体育活动的锻炼意义,不同的体育活动对不同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以及健康饮食和科学锻炼相结合。健身运动处方教学真诚面向全体学生。它根据每个特殊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 ,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保证每个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健身运动处方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只是为少数较有运动天赋的服务。

因此通过对特殊体育课程的界定, 中学特殊体育课程可以理解为是一门以适应特殊需要学生的个体水平和发展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特殊需要学生健康, 矫正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克服特殊需要学生因身体疾病、残疾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发挥与增强其残存能力等为目标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燕丹,梅雪雄,鄢春生.关怀视野下普通中学特殊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1).

[2]潘菊红.关于我国中学开展特殊体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7).

[3]范连禄.浅述如何正确引导特异体质学生走进体育课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4]刘明.体育教学中体质异常学生的安全隐患与防护措施[J].教学探析,2011,(3).

[5]刘玮宏,李恒军.运动处方研究综述[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0,(3).

[6]蒋岱.解放孩子必先解放教师[J].体育师友,2001,(5).

[7]吴丽芳,等.中学特殊体育课程标准研制依据及特点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

篇8

摘 要 学生站不住,跑不了,稍微运动量大些就呕吐、晕倒。当人们质疑大学生体质的时候,往往会将矛头指向高中体育。面对高考升学压力的大环境,处于尴尬边缘境地的高中体育教学是否能勇于突围,唤醒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上海教育与体育界正在试图做出解答。

2013年上半年,上海市教委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正式启动,在首批17所高中进行了试运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上海市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运动习惯养成、运动专项水平提高、终身运动伙伴的建立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高中体育专项化 改革

一、“高中体育专项化”指导思想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上海市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运动习惯养成、运动专项水平提高、终身运动伙伴的建立的重要举措。上海市教委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的体育教学改革设想。高中阶段,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使学生在1到2项体育兴趣项目上持续地进行学习,争取在3年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专项体育技能。

二、专项化改革预期目标

(一)构建全新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二)使学生“锻炼成为一名业余体育专业者”。

三、体育课“大变脸”

2013年1月至7月,上海市教委在全市各区县所辖的17所高中70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共设置20个专项;100个项次,其中较集中的专项依次为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足球、排球、网球、武术等8个项目。在专项化教学中,学生按兴趣选项后重新编班,实行小班化教学,共编设310个专项教学班,每班学生人数在二三十人。有7所学校、4个专项、9个项次实施了分层教学,涉及篮球、足球、健美操、游泳四个项目。在课时安排上,大多数试点学校采用了“80+40”的模式,将两节体育课连上,保证学生有充分锻炼的时间。

位育中学,高中一年级将原先每周三节体育课中的两节统筹在一起,总共进行80分钟的专项化项目教学,开设6项目。其中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射击排球、射击。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填报项目来进行选项。教师将学生所选项目进行汇总,并按照一、二、三选项顺序编班,额满为止。同时指导教师还可以指定部分特长学生优先入班。每班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全年级分成6个专项课教学班,进行教学。

位育中学开设了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排球以及健美操等六大项目供学生选择,由6名教师进行专项授课;乒乓社团的张芯瑜说:“以往想打乒乓球,只能偶尔在体育课上挤出一部分时间,到教室挥动几拍,进行几个来回。而现在的标准乒乓馆;我们有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和同伴一起学习、训练。”

四、体育教师“新考验”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体育组长苏翔老师这样评价专项化改革,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爱好,通过基础课程和专项课程的结合,让学生们在不同的项目中得到快乐;对体育教师则完全是全新的挑战,教师首先必须掌握专项的体育技能,其次还要调整两节体育课连上带来的体能不适。

更加现实的挑战是,在目前体育师资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才能确保教学改革正常进行。由于课程时间从40分钟上升为80分钟,对体育教师的体能考验尤为突出。此外,教师需同时具备专项化能力、分层教学的指导能力和“兼项”水平。专项化改革“逼”出了高中体育师资软肋,也促使学校寻找增加编制之外的解决之道。苏翔老师介绍说,位育中学与不少高校一样也存在着技术能力大不够及超负荷工作量的等这个那个的问题。因此,采取了与位育少体校的教练,以及华师大体育系运动训练专业的老师学生,引进这些师资资源来帮助学生提升体育专项化水平。我带的乒乓球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技术的学习渴望,在课下的练习也明显增多了。

五、体育教师理念方面

在传统观念中,往往只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看成是在学校里“玩耍”,或只追求在学校的短期身体锻炼效果。事实上,体育与健康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教学科目。体育与健康学科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并偏向于实践性,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锻炼手段,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方法,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与健康不仅要把学生身体锻炼好,保证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所以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已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这种认识,在确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目的时,必须考虑到体育与健康的现实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锻炼身体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自己终生受益。

篇9

关键词 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

1 前言

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缺乏必要的重视,这就使的一些学生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例如:体重超标,肥胖学生比例明显越来越大,学生的近视率急剧提高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阳光体育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在阳光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阳光体育通过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从而养成终身的习惯,这样才能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目标提供保障。

2 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强大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都与他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已经下降到不容忽视的阶段。通过我国前后五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潮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在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也从原来的增强体质转变到现在的终身健康。虽然有一些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教育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改善,并且初具成果,但是就目前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还是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和统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并不能引导学生产生健康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已经不在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们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造成了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对未来的工作要求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只是形成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阳光体育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需要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开展的,阳光体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它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立、具有健康体魄的综合性人才。在本质上,体育教学中的阳光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仅要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还要通过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好处,影响周边社区和社会团体,使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高校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必须要做到这四个方面:①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科学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③建立统一的活动课程体系,让师生共同参与④完善体育课程理念,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样才能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观念。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价值观,并积极的参加到阳光运动体育中来。

一个人能够成长、成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身心健康,只有在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高校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对于现在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我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鼓励青少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所以,高等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调整和改进教学结构,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未来担负国家重担提供前提和保障。

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要注重突出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参与性,以高校教育的形式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中体育活动主要有学科性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锻炼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课余体育锻炼又包括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是体育活动的重点。通过课堂的引导使同学们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也是课程教育形式的一部分。

建立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将教学、活动和比赛融为一体,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获得教学理论,这是保障阳光体育的基础。要想长远的影响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就要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体育行为。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的完善的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

5 结束语

将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来,认真的思考阳光体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从而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 杨明,李丽.关于开展高校阳光体育长跑运动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篇10

摘要:终身体育的概念得到当今社会的认可,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本文总结了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影响,并提出对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达成终身体育目标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终身体育;课程;改革

一、前言

终身体育思想自诞生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为其指出了明确的出路。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的进步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终身体育思想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1987年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6年制)》,大纲中提出:“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制定独立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适应终身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这也是根据“终身体育”等新的教育思想演变而来的。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体育与卫生艺术教育司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其体现的基本特点为:强调体育教学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

2000年10月教育部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了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也改革了课程教学评价。

在2003年,国家教委又根据课程改革的需求进一步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它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同时,它还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基础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终身体育目标的达成

(一)明确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987年国家教委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观转变,注重学生的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化发展;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注意教学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培养学生个性。

(二) 优化体育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部分都是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等。现阶段的教学则是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注重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注重体育教学活动的艺术化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艺术。因此体育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并依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基础、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途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辅助,但理论教学也不容忽视,健康意识的培养,技能学习的提高,规则意识的培养,体育态度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理论教学。我们应因人而异地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把体育健康课程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体育健康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终身体育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的最高境界。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和终身体育目标的达成,应着重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体育教学方式,始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