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日渐开放,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逐渐朝着“规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以综合效益为中心,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本文作者客观阐述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能力 提升 策略 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在日常运营中,为了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企业优化调整各类业务的一系列管理与运营活动,比如,生产、营业、财务。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适宜的运作模式,优化完善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多角度、多层次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对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注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基础,运用发展的眼光,统筹规划,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优化完善“公平、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渐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做好铺垫。同时,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可以避免企业价值被模仿、复制,而这关乎企业竞争的成败,经营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组成要素,也就是说,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组织弹性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日常运营中,随着各项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必定会减少,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至关重要,可以改善其盈利情况。企业必须多角度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营成本,顺利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同时,在生存发展道路上,良好的组织是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关键所在。一旦内部组织框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将不断下降,无法根据社会市场环境变化调整相关的策略,阻碍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改善组织弹性,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理念的创新直观重要,是有效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关键性内容。企业领导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经营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要多角度、多层次适时引入最新管理理念、管理观点,比如,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企业要借助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确保一系列生产与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制定的经济管理方针以及目标顺利实现,拥有科学的管理与全局观念,促使自身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运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管控企业内外环境,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埋下伏笔。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在运营管理中,企业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优化完善已有的经营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有效管理、约束、限制乃至引导与疏导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确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现象,有效防止“权、责、利”混淆,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借助合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逐渐提高自身的整体执行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有效解决已有组织模式问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效融合,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具实践操作性、管理效力。企业还要以经营管理制度为中基点,制定合理化的奖罚制度,全面推行经营管理制度,促使内部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经营管理中,认同企业文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化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完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
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注重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加强信息化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动态变化。一直以来,我国都特别重视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应用,但这不等同于机械、复制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客观需求,借助最新经营管理理念,优化创新已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益,要注重信息化建设,随时掌握产品各方面最新信息,比如,生产、制造,降低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避免内部资金链断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要优化完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使其具有“扁平化、无边界、虚拟化”的特点,促使各职能部门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有效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顺利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赢利的重要保障,关乎企业市场经营成果。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注重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等,逐渐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确保各项生产与经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以此,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成燕云,杨高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篇2
关键词:企业持续盈利和长远竞争能力实现途径
1.企业要实现高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发展快慢、好坏和持续性。企业要实现高效管理,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1提升企业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管理水平和个人素质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受企业自身条件影响,也受国内、国际大的市场形势变化影响。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即决策者能够高瞻远瞩,把握大势,根据千变万化市场形势准确判断企业自身在行业中所处位置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企业领导者具有较高个人素质,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工作不余遗力,处处为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着想。这也会带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树正气,抑歪风,企业上下会形成良好工作氛围,企业各项制度、各项措施就能顺利实施,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1.2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是要通过干部提拔和薪酬激励等措施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使职工有工作动力;二是要加强各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专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技术工人培训力度,增加培训经费投入,提高职工驾驭现代化企业发展能力;三是要重视员工企业价值观的培养。要充分依靠企业价值观作为驱动力,使员工得以发挥主动性,为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企业的经济价值而大显伸手。要多培养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职工,要让职工敢做事、做实事。四是要重视员工执行力建设。强的执行力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一个完美的决策方案,如果执行不力,也会被葬送。现代企业不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不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关键是这些管理制度、方法、经验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2.企业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需要
企业的改革创新,主要是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创新。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借鉴先进单位好的管理经验为己所用。企业还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就足以证明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据经济参考报消息,201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达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9%,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但在乘用车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汽车“大市场、弱品牌”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步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才能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3.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超前谋划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决策者要对企业发展进行超前谋划,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把企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看得更透一些,先他人一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里以宝钢集团为例:据《企业观察家》杂志介绍,2012年,在整个钢铁行业还在寒冬中难以自拔的情况下,宝钢净利润为103.86亿元,同比增长41.1%。不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宝钢之所以能够逆势增长,在很大方面得益于宝钢非钢产业的合理布局,极大地弥补了其在主业上的损失。这足以说明,宝钢集团准确预判出我国钢铁行业投资迅猛,产能将产生过剩,钢铁暴利时代终将结束的局面。所以,宝钢对自身发展做出了超前的、科学的谋划,进而给企业带来极大地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4.企业发展中要严格控制成本
企业无论在高盈利期还是在困难时期,都要树立低成本理念,要厉行节约,要学会成本控制,要把低成本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每个环节和每名职工心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一个企业如不重视成本控制,在市场发生大的波动时就会陷入困境,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严重的将会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这里同样以钢铁企业为例。钢材利润(每吨)的购买力一直是衡量钢铁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据大连路阳科技整理的信息显示:2007年高峰期时我国钢企吨钢利润达到了1000多元,2010年有财务报表的钢协会员企业扣除投资收益后的平均吨钢利润仅149.98元,2012年全行业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吨钢利润仅有2.6元,2013年按钢铁主业利润计算全国86家重点钢铁企业平均每吨钢利润仅为八毛四分钱。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如果不控制成本,在市场发生大的波动时,企业盈利能力就会受巨大冲击。所以,降低企业各项成本,是企业常抓不断的盈利手段。
总之,企业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长远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观察家[J]杂志,宝钢全力布局非钢产业 金融业成盈利关键
篇3
关键词:统计分析职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统计分析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对象的特征,对其研究,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是统计设计、调查、整理之后出来的,通过把得到的信息进行研究、论证,发现企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预测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指导,并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做好规划。
一、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发挥
统计分析人员通过对企业统计资料的掌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找出形成的原因,分析探究原因,根据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针,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分析企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企业管理工作,为其改进提供有力根据,因此可以看出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把独立的数据进行统计、排列、汇总、做报表等,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信息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计工作者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探究数据里隐含的问题、规律、对企业发展的认识等,发挥了统计工作的作用和职能。
二、统计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统计分析工作始终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步,它是企业数据的来源,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很少企业注重统计分析工作在生存经营管理中所起的分量,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问题依然存在统计分析工作当中。
1.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很多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亏损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掌握企业发展规律,没有认清统计分析工作的实质,没有意识到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2.工作人员素质的局限性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专业的统计理论知识,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因为它决定着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企业认识不到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对岗位设置不够重视,有专职统计人员的企业很少,一般企业都是由兼职人员完成工作,没有系统全面的统计知识,更不能做出科学的数据。
3.统计工作质量较低
企业没有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将会导致统计数据不实、指标不准确、记录不完整、台账不完善,没有真实及时的信息数据,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失去统计的价值,严重的情况将使领导的决策出现失误,给企业生产运营造成损失。
4.统计方法落后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另一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有的甚至是比较传统的统计方法,没有利用信息化的统计方法,目前很多企业数据来自财务,没有采用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很少采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的专业软件。统计工作人员采用传统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质量不高,因此数据很难反映企业运营的规律,反映企业存在问题,统计工作将失去本身的意义。
三、企业如何提高统计分析职能
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做出的统计分析报告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是企业掌握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决策者为企业拟定决策的根据,决策者要想为企业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和重视,只有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正确的市场信息,才能确保决策者能正确掌握市场发展,做好企业发展计划。
2.加强对统计工作者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岗位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指导,定期考核,打造一支专业性更强的统计分析队伍。其次是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多方面的学习,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较高的素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加强统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加强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掌握统计工作的方法,推进基础设施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真实、全面、系统,同时加快对统计工具的开发和研制,彻底对统计工作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工作。
4.加强对统计信息库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把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带上了信息化的道路,实现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信息化,必定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抓住信息化的机会,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库的建设,确保信息的实时准确,确保数据科学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
四、结论
统计分析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督和指导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对企业的管理发挥重大作用。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统计人员能力,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加强统计工作的创新,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发挥更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充分发挥统计分析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浅谈企业统计分析[J].管理观察,2010(21).
[2]杨泽军.统计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篇4
1相关文献回顾
科技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企业重视科技投入,政府对高科技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关于科技企业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内容。如李冬伟等发现智力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绩效具有正向影响。马鸿佳等以我国377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网络能力、信息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杨军敏等对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了研究。已有文献对科技型公司的绩效、资本结构等研究较多,绩效受经营能力直接影响,但关于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鉴于此,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建立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评价。由于科技型上市公司中涉及的行业较复杂,单一年度的年报数据过于片面,因此采用连续时间的年报数据作为比较,从不同时间截面和不同行业两个角度对实证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2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样本选择和分布状况
2?1样本选择选取2004~2008年共五年作为样本的时间范围,选取沪深两市中上市公司名称中含有“科技”具有明显识别的公司进入初选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在初选样本中,首先剔除财务异常的ST股,其次对照我国高科技企业目录剔除不属于该目录的上市公司,再次查看余下的上市公司概况,剔除无明显科技含量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46~62家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其中2008年62家,2007年61家,2006年52家,2005年47家,2004年46家。
2?2样本分布状况2005年,我国证监会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JR/T0020—2004),在此标准中按照营业收入比重作为分类指标共分为13个大类,按此标准将2004~2008年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状况统计(表略)在科技型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中,制造业(表1的C类)所占比重最大。在13个大类中,所选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样本仅分布在三个大类:K社会服务业、G电子信息技术业和C制造业中。制造业在科技型上市公司中所占的份额最大,超过70%,而且逐年持续增长。由于制造业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所占份额较大,进一步对制造业科技型上市公司进行了细分,有四个次类的份额也比较突出,分别是:C7通用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约占30?65%、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约占11?29%,C5生物医药制品制造业约占9?68%,C6金属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约占8?06%。由于一些制造业科技型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多样性,无法将其确定为某一次类,因此余下的制造业科技型上市公司归入C3其它制造业中。
3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构成及评价体系
3?1经营能力的构成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致力于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企业通过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能力的首要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能力的强弱。企业获得利润以后,仍然需要再投入再获利,形成企业内部资金链条的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发展时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周转不灵,轻则导致企业经营面临短期风险,重则导致企业失去信誉从而面临后期经营风险,因此企业的发展能力、现金流能力、周转能力也是企业期经营能力的重要表现。公司上市后在获得低成本融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向股东分配利润,否则股东会以脚投票的方式抛售上市公司的股票,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的不稳定,因此股东获利能力也是评价上市公司长期经营能力的内容。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经营能力可以由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周转能力、现金流能力、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七大类能力构成。
3?2经营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经营能力分解成盈利能力等七大类,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科技型上市公司长期经营能力的表现;周转能力和现金流能力是反映企业的灵活性,是科技型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能力的表现;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则是反映企业在一定周期内的稳定发展能力,反映科技型上市公司中期的经营能力;而股东获利能力是科技型上市公司赢得股东,获得充裕资金链的后盾。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将经营能力进一步细化成14个二级指标,(表略),由此构建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模型
4?1主成分评价模型霍特林在1933年首次提出了主成分分析法,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互相独立又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70%-100%)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得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这就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
4?2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完成。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总方差分解表、最终评价结果(表略)
5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将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从时间角度考虑,其次从行业角度考虑。结果分析如下:
篇5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经营者;企业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18-021 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者管理问题分析
相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者高度集权、管理成本高企、败德行为以及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矛盾重重等问题[1],由此而产生成本[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科学的择优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由政府部门委派。他们并非都有成为一个企业家所要求的才能,其经营目标多元化,经济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3]。
1.2 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 目前经营者不能反映经营者的天赋与劳动的特殊性,也损害了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的产权,于是产生了大量的问题[4]。
1.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经营者往往集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等大权于一身,从而失去对经营者的监督[5]。
1.4 缺乏适当的约束机制 如今的国有企业几乎没有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经营者具有国家干部身份。他们既不面临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也没有因经营失败而被解雇的压力。国有企业经营得好坏对他们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不会有切肤之痛[6]。
1.5 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具有干部身份。即便他们经营不善,也要么是继续留任,或是被派往其他单位再作“官”。他们不会被淘汰出局[7]。
2 国有企业经理人及企业家的特性分析
国有企业经营人首先是经理人,拥有独特的能力或人力资本,应具有经营能力、创新能力、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8]。
其次,经理人的劳动是复杂而又具风险性的劳动。复杂劳动理应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同时也是无限劳动。一般员工劳动可以按日、小时计算,而经营者的劳动时间是较难计算的。将一个企业办好,经理人需要忘我地、不计时间地劳动。据有关部门调查情况显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完全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的几乎没有,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占62%,其中20%的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劳动时间越长越应获得较多的收入。经理人的劳动具有风险性。作为企业经营者,他是企业的首脑虽经济舞台的主角,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集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在市场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奋力拼搏,其劳动要承担极大的风险[9]。
最后,具有创新精神、能对经济环境作出创造性反应、推进企业不断发展的经理人才能称为企业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家的作用逐步地被大家所认识[10]。吴邦国同志认为,“抓住企业家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改革的关键,抓住了人才这个共性的问题。一个企业的成功,固然取决于机制政策等条件,但一个企业家的作用举足轻重,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和才能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经营者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其成长与经济发展的选拔机制、淘汰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监督机制[11]。
3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供需状况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需要从外部获得,或者从内部培养。从两个方面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表现为找不到真正有能力的经营者,或者有能力的经营者不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3.1 人才选拔视野过窄致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素质堪忧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是由政府部门从国有企业范围内选择和任命。收入或预期收入少导致国有企业的人才缺乏,或得不到锻炼。而选择的视野太窄导致选出的人才素质堪忧。
3.2 整体上缺乏锻炼与积累使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总量不够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较多地依靠政府的扶持来管理企业,未能真正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锻炼,在能力上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3.3 报酬过低使得优秀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供不应求国有企业经营者应该与其他经营要素一样,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其报酬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由于企业家是社会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而且我国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动(特别是流进)很不充分,因此其供给弹性不足。另外,企业家人才受制度、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一个供给滞后效应。同时企业的数目在短期内也难以大量的变动,所以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当企业经营者的报酬被人为地压低后,其供应量更是减少。
同时,报酬过低也使优秀的企业家流向其他高报酬实体,造成“列币驱逐良币”和优秀企业家被低效使用的现象,而具有潜在经营能力的人也不会或不乐意加入进来。此外,还会引发经营者腐败,以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来弥补收入的不足,或者是行为的短期化。
3.4 猎头公司的抢夺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状况更甚 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才的同时,国内外猎头公司频频出击,抢夺经理人才,致使国有企业经营人才进一步短缺。
4 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机制是应对其短缺的根本途径[12]。具体对策如下:
篇6
随着全球化贸易体系的形成、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而企业自身产业结构的健全、资本体系的完善与内部管理的良好,能够保障企业顺利完成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与完整,无疑会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员工管理与资本经营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流程、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探讨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决策;影响
现代企业的产品经营竞争,属于自由贸易产品经营竞争模式。自由贸易的产品经营以产品品质、价格、服务、售后等作为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要有着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不定时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产品销售情况与资金流动情况,以此来指导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财务报表能够对企业的产品产量、产品销售状况、资金流动情况、人员与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准确的记录,而对这些记录结合天时、地利、人和进行精准分析形成企业财务分析第一手资料也就是企业财务分析报表,是能够指导企业在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经营决策环节。
一、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
1.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含义财务报表主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等方面内容,能够提供各种企业的财务经营信息。财务报表不仅包含企业的经营利润、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等方面信息,而且包含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资本结构、资本变动状况。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整理各种财务信息,对这些财务信息进行精准的量化分析,指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来指导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在参考财务会计报表后,针对财务会计报表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发展。会计部门主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流动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计算,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财务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还运用单位变量确定法,对企业的单一变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决策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企业经营方案,根据企业经营方案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利润。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企业生产经营方案、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生产经营方案能够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督,保障企业生产、企业资金的安全与透明。
2.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会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其记录形成简洁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需要运用文字、数据、公式、图表的形式进行表示,以达到简洁易懂的效果。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能够被企业管理者理解,企业管理者在浏览财务报表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改革与调整。财务报表需要能够明确反映企业的资金总量、流动资金数额、生产产品数量、产品销量等一系列信息,为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应指导。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流程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对企业的经营利润、商业经营能力、管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企业的经营利润指的是企业在短时间内各项经营所获得的总利润,企业经营利润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利润、成本节约利润、企业管理获得利润。企业财务报表的经营利润分析,能够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营利状况、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各个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企业的经营能力指的是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内部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优化整合,来完成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管理状况密不可分: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资金、生产产品的快速流转。资金与产品的快速交易转换,能够带来更多的闲置资金,也能够加快企业资本的重新利用与利润的不断产出。企业的财务分析需要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状况、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单一指标的企业财务分析,不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准确判断,也就不能达到指导企业经营的目的。
2.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定分析标准与目标。企业会计部门需要根据财务报表的不同用途,运用不同的分析标准与分析方法,进行企业各种经营因素的分析。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的生产因素分析结果,与国家制定的生产因素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各种生产因素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问题治理。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中,主要存在企业债务沉重、资金短缺、虚假投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问题。(2)策划分析方案。企业财务数据能够表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但财务数据不能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企业高层需要在浏览各项财务数据后,制定出详细的企业问题解决方案、企业生产指标方案、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与企业资金流动方案。只有之当初准确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才能推动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逐渐增长。(3)整理核实信息。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各种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与确定。只有保障企业经营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够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发展工作。(4)得出结论。在完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数据核实后,需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整体评价,包括:企业发展中的优势之处、企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发展项目等。
三、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与局限性
1.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企业在对各种生产因素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后,能够得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能够发现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其次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统计,得出企业的产品经营范围、资金损失状况。企业管理者在获得相应的资金流动信息后,能够根据资金的流动方向,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适当调整。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提供众多的企业管理信息,在减少企业管理与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财务报表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利润包括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成本节约利润、企业管理利润等。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损耗成本进行统计,通过企业生产总成本、经营利润的对比,可以得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各种问题进行梳理,针对主要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外债状况、流动资金数额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得出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的不合理的投资活动,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流向产生严重影响。企业失败的投资活动会产生众多的企业经营风险,也会损失大量的发展资金。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监督,避免各种风险所带来的资金损失。
2.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财务报表分析在对企业生产成本、损耗成本、经营利润、资金流动状况、资本结构、外债状况、流动资金数额等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与实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较大差别。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1)企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过去生产经营状况的统计与分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数据都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企业财务报表会与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2)其次企业财务分析所运用的比率分析法,是对企业各种生产因素进行财务分析。企业选取不同的财务经营时间段,会具有不同的经营数据。而对不同的经营数据进行比率分析法的分析,会得到不同的企业财务分析结果。(3)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与知识素养,但它们通常以企业财务数据作为财务分析的主要角度,而不会从企业经管理角度进行企业财务分析。
四、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与管理的脱节财务报表分析主要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生产经营信息,以指导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指作为参考数据,而不能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由于企业高层故意忽视财务报表分析结果,自主操控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向,导致财务报表成为企业经营中的摆设。很多企业经营者一味追求企业的虚假宣传、面子工程,而将企业的产品品质、经济效益放置一边,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2.报表分析的片面性财务报表分析还会存在分析片面性的问题,分析片面性与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思想的片面性有较大关系。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会由于自身思想的片面与技术的生疏,导致财务报表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不同的财务会计具有不同的专业认知与发展方向,在进行各种财务报表分析时候,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疏漏情况。各种财务会计性格、专业方向的差别,会导致财务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的差异。
3.虚假财务报表问题企业会计部门主要运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财务分析。而企业中的虚假财务报表问题,是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会计部门所进行的虚假财务报表分析,会得出错误的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利用错误的财务信息作为指导,会使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遭受严重危害。
五、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报表分析的改革思考
首先要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要求,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对象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会计部门要掌握一系列的财务报表分析流程,根据相应的流程开展具体的分析工作,各个流程工作人员的职责要分配清楚。其次在财务报表分析前,需要对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需要时他们掌握专业的财务分析知识,以保证其能顺利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同时在运用现代科技印象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准确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分层次进行分析处理,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全面。然后财务报表的分析要对各种账目进行准确统计,以保证账目的真实可靠;随后要运用定量、定性的财务分析方式,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外来债务的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对各种客观不确定因素进行数据分析,例如:市场经济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情况等。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不断的改革调整。除此之外综合绩效评价法、价值评估法的引入,能够使企业的各种财务生产因素的分析更加全面化、准确化;最后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不定时公开,以保障财务信息的透明。
六、结束语
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与投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但财务报表分析由于人为原因、市场外部环境的干扰,也会出现与实际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的状况。因此只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与调整,才能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
参考文献:
[1]齐慧生.财务报表分析对管理层决策的参考意义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6).
篇7
论文摘要:兼并企业在兼并目标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作为兼并方,在选择兼并目标时不能盲目、随意。为使目标企业的选择更加规范、具体、系统、科学,需侧重对目标企业进行产业环境、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分析。
我国目前兼并市场的主流,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有偿兼并和国有资产在国有单位之间的无偿划转。就兼并市场供求关系看,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濒临破产企业数量较大,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许多有兼并意愿的企业找不到买主。兼并企业在兼并目标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作为兼并方在选择兼并目标时,不能盲目、随意。同时,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在产权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作为经营该种商品的投资者就必须要了解企业的价值。而如何对并购进行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选择就成为投资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被兼并企业进行分析,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搜集大量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是目标企业分析的前提,目标企业分析内容主要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环境分析主要针对目前被并企业所处产业的发展阶段,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产业的基本状况和竞争情况。在产业分析中我们可以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朝阳性产业可以选择进入,对夕阳性产业由于市场饱和、竞争加剧,企业一定要慎重进入。考虑到产业因素,兼并方具体选择经济界人士看好的产业和景气行业中的不景气企业。比如,一些有实力、前途的企业往往会由于狭小的空间难以扩展,而另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景气的企业却占有较多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这时优势企业就可能并购劣势企业以获取其优越的上地资源。无论是战略防御还是战略扩张都可以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并购两种途径实现,但在多数情况下,并购途径更为有利。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变化了的环境而调整战略时,并购可以使企业低成本地迅速进入被并购企业所在的增长相对较快的行业,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现有的各种资源,从而保证企业持续不断的盈利能力。
二、财务状况分析
依据被并企业公开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对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成效进行分析。财务报表本身就可视为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结果来表述企业价值的报表。企业通过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可进一步掌握并购企业具体情况。
(一)对报表主要项目分析
1、资产负债表是通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来揭示企业价值的一种会计报表。但它是用历史成本反映企业取得各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价值的。所以,它并不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利益主体的决策需要。因此,有兼并意愿的企业就要将历史成本的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现值资产负债表,即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产的现实价值和投资者拥有的现实企业价值份额的分析。
2、损益表是通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盈利状况来揭示企业价值的会计报表。因为企业价值的大小除了可用企业资产价值之和表示之外,还可用企业盈利的资本化或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来表示,用这种方式表示的价值是企业的经济价值。企业的经济价值对有兼并意愿的企业界极为重要。
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人和流出状况的报表。企业通过流人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可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如对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是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正负相间的。
(二)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除对目标企业的报表进行相关分析外,还可利用具体的指标进行更细致的研究。通过这些指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比较,可在总体把握被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1、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它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短期债务以及有多少可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偿债能力越强。如果用流动资产偿还全部流动负债,企业剩余的是营运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越多,说明不能偿还短期债务的风险越小。因此,营运资金的多少可以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份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如果目标企业低于这个比率,则说明目标企业短期负债过多。这时,企业就要分析其原因。因企业所并购的目标企业都是亏损性企业,有兼并意愿的企业就可根据流动比率的分析考虑在短期内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偿还。
2、速动比率。它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这仅是一般的看法,因为行业不同,速动比率会有很大差别,没有统一标准的速动比率。例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商店,几乎没有应收账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大于1。这就要求企业深入被兼并的目标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因为账面上的应收账款并不一定都能变成现金,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比汁提的坏账准备要多。同时,像工程施工单位季节性变化也可能使报表的应收账款额不能反映平均水平。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原因具体分析,以免对自己造成误导。
3、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可以说明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并购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通过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并购的目标企业,有兼并意愿的企业可了解到其借人资本的代价。在企业所得的全部资本利润率超过因借款而支付的利息率时,企业所得到的利润就会加大。相反,运用全部资本所得的利润率就会低于借款利息率,则对企业不利,因为借人资本的多余的利息要用企业所得的利润份额来弥补。同时,企业通过分析还可看出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如果目标企业举债很大,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企业就借不到钱。如果企业不举债,或负债比例很小,说明企业畏缩不前,对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为企业今后对其目标企业进行改善提供了数据。
4、总资产周转率。它是销售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即总资产周转率等于销售收入除以平均资产总额。该项指标反映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办法,加速资产的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同时也可看出目标企业资产总额所能代回的收人情况,次数越多,说明企业用较少资产赢得收入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差。企业可查找原因,是存货过多销不出去,还是因资产闲置老化等原因,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改善存货积压状况还是提高资产的生产能力,这些都是企业在并购时应考虑的问题。
通过这些指标计算分析目标企业,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比较,可使企业在总体下把握被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其中,偿债能力分析的作用在于判断被并方债务清偿能力,兼并方在被并企业无力偿债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被并企业债务及并购后是否有能力改变其不良状况的经营环境,这都是有兼并意愿的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都只益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确定企业价值所用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又是并存的,没有风险的盈利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是确定企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为了正确地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估价,就必须对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和调整。
(一)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分析
主要是根据调整后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直接进行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而每一大类指标又是由若干明细的指标所组成,这些不同的盈利能力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企业的现有盈利能力。企业风险水平可以分解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反映风险对盈利能力影响程度的杠杆也有一些。财务风险除了可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外,也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即还本付息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对其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分析,根据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
(二)对并购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调整
主要是根据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构成、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进行。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变化趋势。把握住这些情况后就可以对企业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得估计企业价值所需的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特别是根据风险水平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调整时,应充分注意社会对待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态度,因为社会对待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态度会通过对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和价格。
四、经营能力分析
篇8
关键词:经营学;创业;经营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2 -03
一、民办商科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历史的年轮已经跨入了公元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是世界之最,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经过了18年的摸索和积累,当我们回头看时,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进步的同时,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指我国本三批次招生的民办高校,以下同等概念不再重复解释)的毕业生依然稍显不足。近几年来,与公办本科毕业生相比较,就业率落后将近20个百分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就业成为当下最关注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应选择多条出路,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创业梦想。
(二)民办本科应用化
是什么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陷入困境?是什么破坏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哪些因素使得社会给应用型本科学生贴上了“压缩饼干”的标签?经过认真分析、比较,我们看到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能力飘忽不定,究其根源,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不够成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跟进措施不够、缺少复合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落后的教材建设、低效的教学方法和设备等,可以说是造成上述状况的主导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办学缺乏特色,毕业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就业率自然要落后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
新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是高级蓝领中的金领。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改变不成熟的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瞬息万变、培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师资、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因材施教的专用教材、提高符合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改善相应的教学设备。
(三)双创背景时代化
2010 年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了顺应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改革浪潮,我国越来越强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学生拥有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具有竞争力,才能使学校的就业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创业教育是当前创新、创业时代的必然要求,具有长远意义。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否拥有丰富的相关创业知识,是其能否紧跟时代的脚步、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美好创业梦想的决定性因素。
创业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新课题。激发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形势下,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在专业上、教学上办出各自的特色,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剧烈竞争,是民办高等院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民办商科创业者经营能力培养分析
(一)经营学的概念
出海钓鱼,重要的是要有钓鱼的经验,同时还要有钓鱼的工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经营者要想“钓到鱼”,固然需要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有效工具,“经营学”就是其中必备的主要工具之一。
传统教学中,往往把“经营”和“管理”理解为一回事。世界公认的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法国的管理大师亨利?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根据《汉语大词典》对经营和管理的解释,经营:策划,营造;规划,营治;周旋,往来;艺术构思;经办,管理。管理:料理,治理;过问,理会;管束。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人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与企业经营活动接触的各种各样的体验,都想知道“什么是经营”。对企业而言,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成功企业,还是困难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必须考虑“如何经营”。
(二)经营学在日本的应用
日本在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迅速增长,这其中的奥妙让当时的很多西方国家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多种途径去研究日本济发展的成功之道。答案不仅仅是因为日本当时出台的成功的经济政策,同时还因为有成功的企业经营案例,其中经营学的教材普及为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日本的高等学校商学部和经营学部,由原来的商业教育发展到经营学教育,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经营”“管理”在日语中是汉字写的。日语“经营”的意思是经营、管理和运营。经营学在日语词典中翻译成“经营学;企业管理学”,这与中文的解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经营和管理是一回事。根据日本经营学词典对经营管理的理解,认为经营管理有各种各样的用语解释。第一种解释:“经营”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生产财务和服务;“管理”有从事经济的组织的企业的管理,两者的含义解释是不同的,有区别的。第二种解释是来源于法国的著名的管理思想家亨利・法约尔(20世纪初)的阐述,事业的经营所必要的5项职能是技术、营业、会计、财务、安全和第6项职能管理,“经营”涵盖了这6项职能。“管理”的目的是达成事业的效率,必须遵循14条原则。所以“经营”和“管理”的概念不一样,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在日本,公司里“部课长”的层次称为管理者,而“社长”和“最高领导层”称为经营者。经营决定企业政策和战略,要求达到最高的水平。管理是管理阶层作出管理和监督层面的业务决定。经营和管理都和决策有关,这一点和英文“management”是共同的,只是层次不一样。
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两者密切相关,经营的领域非常宽泛,其中也包含了管理,但不等于两者相同。
对于“经营学”来说,日本对其研究深透,出版了大量的关于经营学的教材、期刊等书籍,相当成熟。在日本,青少年从15岁开始(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生)就要了解经营学的相关知识,学习通俗的经营学简易读本。说明在日本这个国家,他们从小就开始对孩子灌输经营理念,加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学习经营之道的相关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就是一个经营经济的社会,我国商科的学生毕业后,仍然缺乏经营的头脑和相关的知识链接,所以一进社会往往不能适应,更不知道如何创业,因此,没有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率只是一些空图虚表的数字。
(三)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在我国,经营学的知识散落在报刊、杂志、书籍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体系,只有西方管理学。西方管理学的内容基本上转述的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希望通过经营学的视角,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做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在创新创业中要增加勇气和信心,获得智慧和力量;其次,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民办高校培养商科创新创业人才所面临的挑战。
与其说大学生创业很重要,不如说懂得如何经营更重要!创业虽不难,但守业却不易,创业期间的关键因素就是经营得好与坏,经营者就是创业者。市场经济就是一个经营经济的社会,追求的是效益和效率。有经营,就会需要经营者。然而企业中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在概念上确有质的不同,两者的区别如表1,经比较分析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对,经营者是把事情做好。
(四)经营者的作用
在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中,优秀经营者是最具能动性的关键因素,经营者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而且越来越重要。企业只有拥有了与其相融洽的制度设计,并高效合理地运营,企业才会有好的经营成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然而,从广义上讲,企业制度设计及运营都包含于企业经营之中。可见,企业经营是企业获得高效益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息息相关。
企业经营成果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经营者的差异性。在同样资源条件及市场环境下,不同的经营者经营同一企业会有不同的经营成果。企业经营人员更换了经营思想,会立竿见影,使企业得到新生或是陷入危机和混乱。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存、规模扩大或永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经营者需要具备的的基本素养与经营能力
(一)基本素养
1.品格素养
品格是指品质、道德。经营者作为员工的标杆和榜样,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譬如谦虚谨慎、正直诚实、公平公正、严于律己等。反之,那些徇私枉法、贪污行贿、投机取巧、独断专行的人,则不具备经营者的基本素养。
2.知识素养
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等于没有能力。现代经营者必须学富五车,才能适应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理论是成为优秀经营者的基本条件:
(1)文化基础知识:语言、数学、物流、化学、哲学、政治、历史、地理、计算机等,这些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知识。
(2)经济管理知识: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型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有其自身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经营者只有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经营管理者。
(3)专业知识:经营者在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从事着各自不同的行业产业,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经营者必须熟悉本行业、本产业、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经营管理者。
(4)市场经济理论知识:除了掌握市场经济本身的理论,还要掌握与财务经济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税收、证券、价格、信息等经济杠杆和要素的知识。
(二)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1.市场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变幻莫测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其中有很多不定因素。要想参与市场激烈的竞争,把握市场份额,抓住市场机遇,这就要求经营者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的同时适应环境、随机应变、沉着冷静、审时度势。
2.战略执行能力
经营者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战略目标之后,最直接的效益反馈就是企业员工认真执行并贯彻落实。否则,任何远大的战略目标都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作为经营者要在员工中以身作则,躬亲示范,组织带领大家主动执行企业战略规划,实现预期目标。经营者的战略执行能力决定了企I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企业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
3.科学决策能力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经营者需要掌握科学的决策能力,在市场中抓住机遇和规律,把握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动态、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行业发展与变化等情况,帮助企业调整发展方向、制定战略目标,以此整合企业资源,顺应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
4.经营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经营者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学习型的企业就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包括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品牌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等都是创新的永恒主题。只有剔除循规蹈矩、一尘不变、不思进取,才能使企业蓬勃发展、兴兴向荣、长盛不衰。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素质,注重经营
上海交通大学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这些素质,学校一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其实经营学中都贯穿了这些素质的具体的内涵。
(二)不断学习,凝练积累
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作为佛瑞斯特的学生,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更理想的组织。他出版的《第五项修炼》提供了一套使传统企业转变成学习型企业的方法,使企业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从而避免了企业“夭折”和“短寿”。
学型组织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讲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人才的竞争,学习型组织理论讲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学习力。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意识到,企业想要在一个充满频繁的合并、快速的技术进步、大量的社会变革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功地运行,就必须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与潜能,提升人生价值;只有通过学习,分析传统组织的缺陷,转变传统的领导行为和方式,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进一步铸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三)勇于实践,积极创业
知识来源于实践。经营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和创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阻碍事物发展的枷锁,找到影响事物前进的原因,从而赋予企业更加科学有效的生命力。没有实践,知识就如纸上谈兵;没有实践,能力也无从谈起。经营者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形成经营质量与经营能力之间互动关系的良性循环。
(四)经营业绩,实现目标
没有业绩作支撑,企业不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绩效制度的建立,能引导、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之追求更高的战略目标。良好的经营业绩是企业经营者综合能力展现的结果,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只要把握好学习、实践和创造业绩三个环节,能力就会不断提升,业绩就会节节攀升。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8.
[2] 杨鑫.经营学概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
[3] (日本)占部都美.经营学词典[M].东京:中央经济社,1992.
[4] (日本)铃木英寿.经营学说[M].东京:同文馆,1976.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6] 张成林.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篇9
关键词:战略规划;财务分析;企业投资决策模型
1传统金融分析在投资决策之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投资之中,投资人员一般会针对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和创业的实际技术效率进行考察和分析后再决定对于该企业的投资,以实现投资人和被投资公司双方都在投资之中获利。对于企业经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于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和研究得出。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的管理随着公司经营时间的延长也变得更为熟练。在公司经营中,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代表着管理层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的管理越好,公司内部不必要的资金周转就越少,管理层的工作就更为熟练。同时,在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分析中,还需要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风格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合适的管理形式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可以反映企业在偿还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能力。在企业经营中,一般会向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设施要求或解决财政周转上的困难,应对长期或短期债务的能力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效果和企业的经营质量。一般在企业经营中会使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与负债的比值,主要是用于表达企业在债务到期之前是否可以进行变现用于偿还负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资产中,由负债所获得资产的比率,表现了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和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存货周转率是指在该年度内企业经营的营业收入与存货余额的比率,这个指标说明了企业在运营之中的获利能力,主要的计算公式为营业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表现了企业销售能力和企业经营中的获利能力。这一指标的高低说明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存货堆积水平,在一般情况之下该指标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存货堆积情况越少,产品的流动性越强,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现金的流通能力越强,企业的营业水平越高。有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会造成与外部的经济交流减少,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也会下降,但是可能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水平,因此,在实际企业经营状况检查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在企业经营中表示企业的现金流动速度,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应收账款和所收到的账款的比率,其常用的公式是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表现了企业经营过程中账款现金的流动速度。在企业经营中,周转率的比值越高,说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收款越快,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所花费的资金和时间越少,企业经营中帐目缺陷的发生可能性越小。该比率越高,说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越高。除了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之外,企业的经营效果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判断,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时间内,公司内部主营业净收入的额度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比率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经营利用的质量和企业对于经营利润的应用情况,其主要的计算方式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和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市场经营中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销售和经营能力越强,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通过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投资人员应该对该企业的基本状况、行业发展、企业的财务情况和企业的股利策略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投资人员可以在投资过程中按照这些步骤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再对企业进行投资,防止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2嵌套式投资决策理念
2.1理论基础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投资企业需要一种新的投资理论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规划进行指导,虫洞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于我国企业创新投资规划步骤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以帮助投资人员发现企业投资战略的问题,以便于企业投资规划人员进行修改。在投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本企业的资金不受损失、金融资本的价值保持以及长期收益。投资是实现企业管理者长远意图和计划的一种手段,其中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人员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预期。传统的投资决策模型仅关注企业的财务分析,忽视企业的动态经营环境,对于经营环境的简化和影响的减少不可能对投资过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投资决策模型的优化过程中,根据虫洞理论的核心思想,新的投资模型必须对企业经营中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便于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完成投资决策。在模型构建中,按照虫洞理论,企业的投资战略规划一定要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分析相结合,并创新当前的规划理念,有效构建在投资环境之中的虫洞,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产业链的变化,与该企业的经济资源和收益规划相结合,实现投资中的虫洞效应,实现投资规划的基本目标。在优化上,一方面投资规划人员要通过投资战略的变更来保证投资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投资规划的总体发展方向,并依照被投资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对投资进行一定的调整。另一方面,投资规划人员还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来对实际投资的数额和计划进行微调,实现投资目的。
2.2嵌套式投资模型的构建
对于嵌套式投资模型的探索和设计可以从投资过程和投资战略管理规划进行分析和设计,对于投资企业来说,资本投资的过程和战略管理过程都是企业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以经营利润增加为模型的目的,其构建的投资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型中,投资决策是对投资方案的优选和优化,投资决策和战略规划会报据企业在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弯化,并针对风险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但是两类行为对于风险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投资决策对风险的评估和防治是通过企业的经营盈亏分析、灵敏度分析以及经营概率分析完成的。
3结语
鉴于投资决策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多重因果及交互影响等诸多特点,投资决策中最大的难题是投资决策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与实际操作简单易用的约束之间存在冲突,从战略管理过程和资本投资过程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二者的嵌套关系,嵌套投资决策模型的构建可以较好地对投资过程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静,韩维芳,刘念.投资效率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6(10).
[2]郑玲,王培培.战略管理会计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趋势——基于价值链的分析[J].财会月刊,2016(07).
篇10
一、软预算约束的成因之一――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导致软预算约束的观点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软预算约束的成因。内部人控制意味着企业经理拥有企业的大部分控制权,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企业经理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说明企业有了生产经营自,可以自行做出决策,同传统经济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第二,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理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意味着他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第三,由于控制权与企业经理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内部人由于对企业控制权及其相关利益的重视,会想尽办法,通过进行院外活动等手段,以寻求政府的支援,或者通过利用私人关系进行融资等手段以挽救垂危的企业。”李稻葵(1998)认为,由于掌握企业控制权,可以给控制人带来极大的个人利益,所以控制人往往非常重视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而,由于内部人对自己手中控制权的重视,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就会有很强的动机去寻求帮助,以维持企业的存在。其实,维持企业的生存,也就是维持了自己的权力,软预算约束也就产生了。由于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软预算约束,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即一个由内部人控制的企业得到救助,其他由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也会产生被救助的预期,当所有企业都形成这种预期时,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发生了扭曲,更多的资源被用于在职消费等内部人控制行为上,更少的资源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低效率的产生也就不令人奇怪了。而当所有的企业都是低效率时,救助这些企业就成了政府事后有效率的选择。
控制权对内部人的重要性引起了软预算约束问题。当企业陷入生存困境时,对内部人来说,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让企业破产倒闭,自己冒失去权力、甚至失业的风险;另一种就是寻求保护,解救企业,这样自己可以保住地位,也就保住了权力和利益。那么,对于一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员来说,明智的选择自然是后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经理会想尽办法寻找外部救助了。而当企业所有者为企业提供帮助的时候,软预算约束也就产生了。
二、内部人控制导致的软预算约束的“硬化”治理机制――经营者激励
硬化预算约束不能只依靠产权改革,特别是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所有权重要,但不是产权改革这一个口号可以解决问题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硬化预算约束的过程。国家试图运用各种方法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改革经营者激励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现代公司制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复杂程度高,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两权分离,必然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问题,委托关系中道德风险问题就不可避免。国有企业重组,不仅包括权力的重组、资本结构的重组、生产的重组,还包括治理结构的重组,而形成经营者的有效激励,使经营者能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行事,保障委托人的利益,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企业的项目投资中,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也是一种委托关系。投资人投资的目的是从项目中获得收益,而经营者的目的是获得个人收益。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委托人,而企业经营者则是人。作为理性经济人,经营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对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努力程度缺乏信息,只能从一些外部信号上加以判断,而且随着专业化生产程度的不断提高,委托人对生产过程、经营决策具有不完全信息,这样经营者往往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如果经营者付出努力,即使是差项目,也可以获得与好项目同样的收益,但由于经营者存在委托人软预算约束的预期,当预期会得到救助的时候,经营者会选择不努力。可见,软预算约束降低了经营者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硬化预算约束就要对经营者形成激励,使其有按照委托人目标努力工作的动力,避免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则是在下文要分析的硬化预算约束方式。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还可细分为政治晋升、荣誉激励、经济激励等内容。在计划经济时期,政治激励、荣誉激励是主要的激励方式。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经营者激励方式趋于灵活和多样化,经济报酬激励的作用逐渐提高,奖金、年薪、股权、期权、期股、退休保障等多种多样的经济激励方式得到大力推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正在由精神激励为主向物质激励为主转变。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机制。经营者激励是委托理论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原因在于,在委托关系下,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拥有对自己努力程度的私人信息,由于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为了减少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只能通过其他一些指标间接地观察人的努力程度。这些间接指标反映了人的努力程度,因而与人的报酬水平直接相联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准确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才会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这种考核指标是订立激励合同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经营者市场的发育都比较成熟,依据这些市场所提供的信号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比如,股价的高低变化就反映了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可以作为一种评判标准;产品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说明了企业的利润高低,也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经营者市场上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大小反映了经营者的才能和过往业绩,还可以据此判断经营者的能力。但在我国的转轨过程中,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几种市场还都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经营状况。首先,在股票市场上,由于我国企业股本的特殊结构,也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存在机构坐庄的情况,所以无法用价值投资的眼光去衡量企业的发展前景,更无法依据股价的高低判断企业的经营业绩好坏,所以无法通过股价的变化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其次,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发达,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政府任命而不是通过市场进行选择,所以本身就不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更无法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也无法依据经营者以往的业绩进行判断;第三,我国的产品市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三种市场中可以说是发展最好的,但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大小、利润高低并不完全是由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努力水平)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结果。所以,产品市场的经营指标也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因此,如何为国有企业找到一个客观明了的业绩评价标准,成为激励合同制定中的一个难题。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激励机制的设计。如何构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机制,是提高经营者努力程度,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的一种方法。经济学家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股权激励是建立人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实践已证明,年薪制是各种短期激励方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所以将年薪制与股权激励结合起来,构建以年薪制和股权激励为主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解决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会有较强的积极作用。年薪制是一种基本的经营者短期激励方式,但容易造成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所以还需要研究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股权激励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者长期激励方式,它从报酬水平和报酬结构两方面提高了激励效应。经营者股权激励是指公司制企业通过经营者享有公司股票期权或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方法,把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激发经营者通过提升公司的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财富的一种激励方式。在西方,股权激励制度近2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不仅解决了长期激励问题,实现了经营者利益、股东利益与企业价值的整合,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持续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所以受到了企业的极大青睐,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如此,在过去的10多年中,由于股权激励的迅猛增长,也使得公司高管薪酬中股权薪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两位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凯文・墨菲长期跟踪研究各种激励手段对经营者的激励效果,从薪金和股票期权的激励对比和研究中得出结论: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最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这种形式赋予了企业的经营者以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其所得不是一般的报酬而是特质资本的产权,而产权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讲是绝对高于其他物质资本的激励作用的;第二,股票持有本身所具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投机性对企业绩效和其价值提高有更好的刺激作用,而对经营者则更有吸引力;第三,经营持有股权的方式也有利于解决“内部人”问题,通过持有股权使企业的经营者和非经营者自动减少非生产性消费,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绩效提高。但目前我国的年薪制和股权激励这两种激励方式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如何将年薪制与股权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客观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