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受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的束缚越来越大。姜堰是农业大县,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基地县,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养殖业废弃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亟待破解,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4]。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清化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种节约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区种植业面积累计达76.19万公顷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56.45万公顷次,推广应用配方肥9.63万t、商品有机肥2.15万t,共节约化肥(折纯)施用量12 479.5 t,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显。通过科学选用防治药剂,积极推行植保统防统治、农企合作、智能农药喷洒等技术措施,全区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8.6%,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区农药施用总量(折纯)9 377 t。
1.2 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完善秸秆收购、利用补偿机制,促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推动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从源头减少畜禽粪便产生量、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沼气工程建设、生产有机肥等途径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近年来,姜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都达到92%以上。
2 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养殖户的粪便处理问题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支撑,部分地区小散户的养殖污染还比较严重。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运行的质态一般,服务手段少、能力低、规模小[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也尚未健全,未达到全覆盖要求,虽然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无害化收集点,但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2.2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姜堰区坚持生态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化肥农药减控、畜禽粪便和秸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生态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上力度不够,存在技术单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问题。
3 可行性分析
3.1 农业产业基础坚实
姜堰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生猪养殖基地、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示范县,也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推进市,河横生态环境建设获“全球500佳”称号,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较好的基础。
3.2 农业科技进步领先
姜堰是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淡水研究所、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3个、校企联姻产学研工作站36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7个,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坚实
目前,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累计建成“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家,其中4家获得“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截至2016年,全区工商注册的植保服务组织90个,已经建立20个市级示范组织,培育省级“五有五好”植保服务组织3个。姜堰区创新农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机构+农药企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该农企合作植保服务新模式被省推介到农业部农药“零增长”首选模式。
4 对策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为途径,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姜堰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1 多举措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经建成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其较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增加投入、购置畜禽粪便运输工具及设施,配备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服务队建设,保障基本运营经费,完善服务网络,促使其根据本区域畜禽生产实际满负荷生产、运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集中处理、利用畜禽粪便的功能作用,辐射服务中心周边5 km范围内的非规模化养殖企业。加大推广全价日粮配合、节水养殖等技术,推广“干清粪”“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生产工艺,大力推广“猪沼饲、猪沼粮、猪沼果(菜)”等养殖模式,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本位发酵、异位发酵”等技术,努力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利用效果,积极推广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和高效秸秆还田机械,制定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标准,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达到秸秆全量还田、效率高、质量好且不影响当季作物生长的要求。同时,通过适当的农艺措施协调秸秆分解与后茬作物生长的关系,发挥秸秆还田带来的优势。在全区各镇选择一个机械化还田基础较好的行政村,开展秸秆机械化深翻还田整村推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每3年要进行1次深翻还田作业。
4.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组建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收集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送至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集中加工处理,或将发酵好的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渣沼液输送到田间地头。通过购置运输车辆,建设贮液池、灌溉管网等设施,开展储运配送服务,推进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牧结合的推广进程。
建立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区各镇(街)设立废旧农膜临时回收网点1~2个,定时集中运送到专业处理机构委托处理。
在已经建成的6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配套冷藏、储备、运输等设施建设,配备收集点值守人员,强化收集点服务能力建设。
4.3 做好清洁化生产工作
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肥技术,调整优化用肥结构,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积极应用畜禽粪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化学防治与物理、生物、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4 倡导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鼓励在冬季进行休耕,根据实际情况在休耕区域实施冬耕晒垡和增施有机肥。通过冬耕晒垡,重点解决长期少免耕带来的耕作层浅、土壤紧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等问题,耕作深度≥20 cm。同时,在休耕区域增施适量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机肥等。
以提高种稻效益、发展绿色种稻为出发点,立足种稻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重点推广稻鸭、稻渔、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以里下河农区附近乡镇为重点推广区域,以现有示范户为核心,向周边规模种植户辐射。
4.5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融合l展
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溱湖风景区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气日旺为目标,结合高效规模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建设,实现以农产品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着重建设溱湖湿地景观观光区、河横田园风景观光区、中艺园农技农艺体验区、沈马线特色果品采摘带、溱湖大道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打造苏中休闲观光农业之乡,形成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生态,加大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生态健康和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设规模沼气工程配套“三沼”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加工、堆沤直接还田物联网应用体系,实现种养结合;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三沼”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建立农田生态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对农田氮磷控源治理、湿地净化处理、田间生态林建设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药等智能化生产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应用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防统治。全面推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1] 潘其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43.
[2] 李从平.重庆市云阳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发贵.梁平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与治理建议[J].畜禽业,2013(12):44-46.
篇2
一、服务我县“三生”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抽派培训对象
以服务“三生”产业建设为宗旨,以培训涉农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为主,同时选派一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参加培训。
共举办3期培训。第一、二期为《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级领导干部;第三期为《茶叶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
抽派学员涉及12个科局、14个乡镇及部分茶叶种植、加工大户。有各乡镇、县委办、政府办、农办、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局、环保局、水务局、农机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招商局等。
第一期从4月4日-4月12日,培训了10天,第二期从5月19日-5月30日,培训了12天,第三期从5月27日-6月2日,培训了7天。
共培训159人。第一、二期培训99人,其中县级领导干部7人,科级领导干部91人,一般干部1人;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60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8人,村干部21人,科局和乡镇一般干部14人,大户16人。
二、紧紧围绕我县“三生”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
为了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我们专门与西南大学联系培训课程,使培训内容与凤冈“三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二期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1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与规划;生态家园富民村建设;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及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我国生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期茶叶技术干部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0个:茶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良种选择搭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及标准化;名优茶加工机具选择、使用与维修;名优茶包装与保鲜储存;名优茶品质检技术与方法;名优茶市场促销;茶叶不同采制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生态茶园的生理配置与茶叶的品质关系。
三、以专家、教授讲课为主,与参观考察基地相结合,增强了培训效果
西南大学先后有10余位专家、教授进行讲课。培训注重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论”知识与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与我们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针对性很强。专家、教授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深入浅出地阐述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知识广度,既具理论指导性,又有可行实践性,浅显易懂。同时,每一期培训专门安排有1天时间考察参观西南大学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由西南大学派专人负责跟踪解说。培训期间,还与专家教授就培训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
四、增强了干部发展“三生”建设的能力,为“三生”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对“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实现凤冈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认识,对提升领导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使干部开阔了眼界。“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培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生态产业与传统农业,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凤冈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现状分析与展望未来等,把现代农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以立体、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员感受到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前景,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深化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专家、教授通过理论讲解、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阐述得十分透彻,把高深理论浅显化,干部树立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理念,对指导凤冈“三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为促进凤冈“三生”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①干部思想有触动。通过培训后,干部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术,能够运用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结合本职工作、本乡镇实际,认真撰写了心得体会或调研材料,积极思考凤冈的“三生”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或设想。②“三生”建设有推动。培训使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县委、政府对干部培训的重视,对“三生”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使干部认清了县委提出“三生”建设的发展战略思路的重要意义和长远眼光。“三生”建设符合凤冈农业大县这一实际,是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使干部坚定了“三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③产业建设有行动。西南大学培训,为全县培养了一支直接服务于“三生”建设的干部队伍,为茶叶产业建设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的生产技能,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训回来后,一些科局、乡镇围绕茶叶产业、畜牧产业等大力开展培训工作。④生态产业有带动。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使茶叶种植、加工大户进一步提高了技术能力,提高了茶叶示范基地的种植水平和标准化程度。
五、加强对培训期间的组织领导,严格纪律要求,树立了良好形象
篇3
关键词 花卉苗木;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沭阳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90-01
沭阳县为全国特大花木之乡,具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地理优势和人文文化底蕴,对花木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花木总面积2.67万hm2,新河镇2000年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颜集镇2001年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苗木花卉是加强绿化生态建设、完善生态功能、美化人居环境的重要物质载体,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对推进社会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花卉产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1]。分析沭阳县苗木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花卉苗木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来花卉苗木的发展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 沭阳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1.1 园林苗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不断发展,拉动、刺激了园林苗圃的迅速发展。沭阳县花卉苗木总生产面积2.67万hm2左右,但以分散经营为主,品种多但量比较少,未形成规模经营的格局,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其他非苗木生产行业的资金和人员也大量涌入苗木市场。
1.2 非公有制苗圃成为主力
近几年,由于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利润空间巨大,大量游资涌入,非公有制苗圃发展迅速,从事苗木生产的数量空前增长。除了从事苗木生产经营的农户数量增加之外,房地产、建筑及电子等其他行业的非农业人士也投资加入到苗木生产中,导致从事苗木生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致使生产出来的苗木质量良莠不齐。
1.3 经营品种增多,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
随着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要求不断提高,如今园林绿化苗木品种日益增多,不再是单一的树种,人们从美化、香化、观赏和采摘角度扩大了绿化树种的范围。近年来,随着引进树种的渠道增加以及科研部门的育种、推广力度加大,种苗生产经营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使广大育苗、经营者在苗木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机会,种苗的采购及调剂跨地区、省际的日趋增多,带来了苗木产业的繁荣。
1.4 产品结构比例失调
沭阳县的苗木生产以中小规格为主,大规格苗木严重缺乏,这严重阻碍了苗木产业向更高层次过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道路还是小区绿化,人们对一次成景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规格苗木自然成了众多经纪人的首选植物。着重培育中小规格的苗木,忽视大规格苗木的培育自然不是明智之举。应利用自身有利的土地资源,在保留有增长价值苗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前景较好的大规格树种。沭阳县苗木生产模式基本上都是一年生或二年生就脱手,很少有多年生的大规格树种。农户可以专门利用部分土地培植树种至多年,抢占大规格树种的市场先机。同时,种植户存在盲目种植当前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花卉、苗木,而忽略了其他品种的培育,导致农民减收、市场混乱。这种盲目跟风种植的做法必定会严重影响沭阳县当地的生产效益,导致一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甚至倒闭。
2 发展对策
2.1 规模不宜盲目扩大,应重视种植结构的调整
当前就苗木生产的总面积来说,沭阳县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具有庞大的存圃量。特别是生长1~2年的小规模苗木占总面积中的近50%,其短时间内不能出圃,进行移植及扩繁需要的土地面积可增加2倍[2]。大规模的苗木总量上存在空缺,但经过价格、时间及地区之间的调整后供需基本达到了平衡状态[3]。由于增加了苗木种植的新品种及提高了苗木的培育技术,苗木生产的速度加快,3~5年应该可以基本上达到充足供应常规大规模苗木的目标。因此,苗木种植面积的扩大不应再继续。当前应着眼于调整苗木的种植结构,对常规小苗木的生产面积进行压缩,对大规模苗木加大繁殖的速度,特别应对合格苗木的生产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小种植的密度,培育的方式应做到科学合理,尽快地培育出各种苗木,以用于城乡郊区的绿化[4]。
2.2 实施标准化、精品化及规模化生产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发展对绿化需求的增加,对苗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标准化、精品化、规模化,以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实现苗木市场的良性发展。目前绿化工程对苗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长势整齐一致、干高和粗度统一、冠形优美等[5]。但是目前,沭阳县的不少种苗生产仍处在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及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规模较小的苗圃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过渡。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不仅可实现苗木生产的高产优质,还能适当延长造林季节,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这一育苗方式是标准化、精品化及规模化培育苗木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严格管理种苗市场,提高竞争力
要严格管理种苗市场。以国家颁布的《种子法》为依据,加大种苗的质检和执法力度,严把苗木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苗木,绝不能出圃上市,更不能用于工程造林中。通过苗木协会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园林绿化苗木市场,完善行业协会职能,用制度约束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组织苗木生产者在苗木培育管理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走出苗圃,走向城市,参观考察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在苗木应用中多观察、多调查、多学习, 随时了解造林绿化用苗情况和掌握好种苗信息,从中找出自己苗圃生产中的差距和问题。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实现苗木市场的规范化运行,杜绝苗木市场的无序竞争,以此促进苗农的增收。
3 参考文献
[1] 龙文.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产业:农民增收新亮点[N].农民日报,2010-04-12(7).
[2] 左燕平,龙栋至.浅析我国园林苗圃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133-135.
[3] 曹海波,吴锋华.兴国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75.
篇4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所在
房地产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低碳经济中林业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发展趋势
论房地产评估市场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
论建筑蒌程中施工质量管理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对策
浅析“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
试论新形势下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之路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当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化工循环经济思考及建议
中国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
企业民主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对贸易融资业务初探
浅析银行海外代付业务发展
我国银行业的历史问题与对策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抉择
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景气预警指标研讨
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贷款难点与策略
低碳经济中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解决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策略
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探讨
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研讨
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外贸企业重要性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块的探究
政务信息系统的成本测算与控制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我国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法律对策
论当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机制建设
论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试论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篇5
[关键词] 棉花育种 山东省 现状 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在于品种优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培育能力的加强,我国山东等地区推广的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的新品种棉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的棉花良种培育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山东棉花良种培育的现状
山东作为我国棉花生产大省,一直以来都把棉花良种的引进、培育、繁殖和推广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不断进行优良品种的更换,并每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棉花的生产,改进品质。山东省棉花良种培育历来都秉承高产优质为核心,育种技术突飞猛进,充分发挥了其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1.棉花良种品质的改观
山东等地区棉花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内原棉品质不过关,与国际棉纤维水平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导致各个棉花生产大省出现大量囤积。根据调查可知,我国原棉质量水平还处在国际中等水平,仅能满足我国目前纺织业的需求,纤维长度勉强能够满足中支中高支纺织的要求。
2.棉花抗虫育种的状况
在棉花抗病育种方面,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其他主产棉花区主要对棉花两大检疫性病害——黄、枯萎病开展育种工作。随着抗病育种技术的成熟,大批抗枯萎病品种得以成功培育,使得抗枯萎病的问题全面解决。抗黄萎病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出最早的一批耐黄萎病品种,辽棉1、2号,之后相继培育出中棉12和陕1155。随着我国在这方面得不断研究发展,育种方法和水平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一些新品种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部分抗病品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棉花品种抗性状况
实现棉花持续增产的基本保证在于其品种的抗逆性。抗枯萎品种的培育基本上达到了标准水平,但对黄萎病暂时还没有康黄萎病品种出现,近年来的研究在抗棉铃虫品种方面已经攻破,但在抗红蜘蛛、盲蝽蟓及蚜虫方面还有待提高。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是制约我省及其他产区棉花生产一种大因素,对于这类自然逆境抗耐性的成果不明显,导致棉花产量损失较为严重。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确保棉花产量,必须提高棉花品种各个方面的抗性。
二、山东棉花良种培育的发展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对我国棉花品质育种水平提出更好要求。国内各棉花重产区也相继制定出详细的育种目标,并随之展开了各项工作。另外,随着枯萎病的扩大蔓延,在规划过程中,确定不同级别的抗性育种指南尤其是对康黄萎病指标更为重要。根据山东等地区多年来的实践结果,现在的抗病品种产量比常规品种和耐病品种低百分之十之多,由此可见,兼顾抗性品种的话,必然导致产量的降低,所以,在制定目标计划时,首先要考虑到选择培育不同抗性品种,使得增产效益最大化。
棉花良种育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优异的棉花种质资源,忽略对品种资源的研究,将对棉花育种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育种的物质基础就是种质,伴随着育种技术的突飞猛进,对育种目标的形状要求越来越高,各个棉花重产区都十分重视棉花优良种质的创新、开发、利用,广泛收集育种需要和棉花生产的各种优异原材料,不断扩大品种资源的收集范围,研究不同种类棉种的抗黄萎病、抗棉铃虫、抗旱碱以及高纤维等种质,丰富棉花遗传基因,扩大其变异源,建立广泛的基群体,使之成为中长期棉花育种的基因库。在棉花良种资源鉴定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鉴定其遗传规律和生理变化规律,对各项资源做出综合评估,选出具有优良基因的品种,另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创造育种需要的各种优异新种质,包括生物工程、杂交、辐射等。此外,新抗旱抗洪源、抗虫源等基因原材料的注入也是扩展种质的重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主要棉花生产区,棉花育种途径总共可以分为两大类:利用杂种优势;选育优良品种,其方法也可以归纳成两种:选择变异;创造变异。原始的杂交方法主要是单交、复交、回交,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现代已经发展为阶梯式杂交,互选互交、聚合杂交、相互修饰回交等一系列新进的方法,并通过这类方法可以培育出一批高质量的多抗品种。创造变异的方法从杂交到外源基因的导入、辐射技术和基因转化发展非常迅速。选择变异包括集团选择、系谱选择、系统选择、室内鉴定、室外鉴定(田间鉴定)等多元选择技术,但都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
三、总结
文章简述了棉花良种培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强调在棉花育种过程中,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做好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提高棉花育种技术水平,增加育种的科技含量,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棉花良品育种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喻树迅,范术丽.我国棉花遗传育种进展与展望[J].棉花学报,2003,15(2):120~124
[2] 谢德意.我国棉花品质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6):15~17
篇6
关键词 玉米田;除草剂;使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45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7-0084-02
玉米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2 880万公顷,产量1.655亿吨[1]。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玉米田除草剂在玉米种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玉米田除草剂的作用特征、使用技术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总结我国当前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1 玉米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玉米田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反枝苋、马齿苋、藜、蓼、苘麻、田旋花、苍耳、铁苋菜、苣荬菜、鳢肠等。玉米生长较快,封行早,特别是夏玉米。只有那些比玉米出苗早或几乎与玉米同时出苗的杂草才对玉米造成严重的为害。出苗较晚的杂草对玉米的产量影响不大[2]。
2 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田除草剂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生产中,除草剂混用极为普遍,它因扩大杀草谱,提高药效,降低除草剂的使用量、残留量等优点而被更多的农户所接受,为玉米田除草剂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然而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其药效不能高效发挥。不合理的使用除草剂所造成的残留药害、杂草抗性等现象时有发生。
2.1 几种常用的除草剂
目前,我国玉米田常用的除草剂品种有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阿特拉津、2,4-D丁酯等[3]。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阿特拉津土壤封闭处理,主要防除一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土壤湿润有利于药效的发挥。苗后茎叶处理2,4-D丁酯,主要防治阔叶杂草,在玉米4~6叶期,杂草2~6叶期施用效果最佳[2]。
很多厂家纷纷把不同的除草剂生产成各种混剂,以利于扩大杀草谱,提高药效,降低除草剂(尤其是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量、残留量和防治成本。例如乙阿合剂(乙草胺+阿特拉津)、都阿合剂(都尔+阿特拉津)和普阿合剂(普宝乐+阿特拉津)的广泛施用,不仅扩大了杀草谱,而且能够降低阿特拉津的用量,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和污染。
2.2 玉米田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2.1 影响玉米田除草剂药效发挥的环境因素
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是其自身的毒力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玉米田中施用除草剂的药效发挥除受自身的生物活性大小影响外,还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2]。这些环境因素有:1)土壤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墒情等)影响杂草的出苗和生长,从而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土壤墒情差,杂草出苗不整齐,不利于除草剂的药效发挥;2)气候条件。光照、温度、降雨等都会对除草剂药效产生影响。光照能够加速易光解除草剂的降解,降低其活性。高温、高湿利于除草剂药效发挥,而干旱少雨阻碍除草剂在杂草体内的传导或移动,造成药效不理想。此外,环境条件不适宜,错过最佳用药时期,也能降低除草效果;3)生物因子。不同的杂草种类或同一种杂草不同的叶龄期对同一除草剂的敏感度有差异,所以,杂草的群落结构和杂草大小对除草剂的药效影响极大[2]。另外,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参与除草剂的降解,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为保证除草剂的药效,应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和作物长势来确定最佳用药量与施药期。除草剂在使用时,要满足施药规定的用水量要求。若土表干燥,施药时可提高喷药量或施药后及时浇水。对春季特别干旱的地块,可使用茎叶处理剂,对土壤中分解某种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较大时,应适当增加该除草剂用量,以确保取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2.2.2 除草剂药害的发生
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会引起玉米的药害。引发药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用药不当。除草剂的误用和混用不当,都会引起药害。玉米田中使用的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很长,加之一些地区实行轮、套作,就会造成对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给农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施药方法不规范。有的农户连年使用一种除草剂品种,会使农田杂草群体向这些除草剂无法防除的方向演替,除草剂药效降低。农户为了提高除草效果,常增加除草剂用量,结果便是药害加重[4]。另外,除草剂施用时期不恰当、施药不均匀也会引起玉米药害;3)施药器具使用不正确。喷施过除草剂的喷药器应清洗干净,如果未清洗干净,残留有除草剂,当再次使用时,可能会造成其他敏感作物药害。同时,农户使用的喷雾器性能不佳,施药不均匀,漏喷、重喷现象时有发生,也会造成玉米药害。
为预防药害的发生,我们应选用质量可靠的除草剂,适时、适量、均匀施用。施药后,彻底清洗施药器具。施用长残效除草剂,应尽量在玉米前期施用,严格控制用药量,并合理安排后茬作物[2]。
2.2.3 杂草产生抗药性
长期、大量的使用同一种除草剂,易使杂草产生抗药性。我国东北大部分玉米田长年采用莠去津或其复配剂进行化学除草,连续多年使用后玉米田杂草对其产生抗性,如马唐,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它对莠去津的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降低[5]。
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剂型的除草剂,按一定比例将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混配,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或控制杂草产生抗药性,有助于延缓抗性杂草种群的形成,同时又能增强药效,扩大杀草谱。
3 玉米田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除草剂的推广普及能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粮食产量,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面积会进一步增大,玉米田除草剂将保持继续增长的发展趋势。长残效除草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更多农户的广泛关注,我国玉米田除草剂急需发展短残效产品和混剂。此外,开发出苗后对玉米安全且又能除禾本科杂草、特别是防效快的新型除草剂[3],探索和研制对环境安全性的除草剂增效剂、安全剂、解毒剂,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宋小琴,路战远.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6):119-121.
[2]强盛.杂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09-234.
[3]刘仲辉.玉米田化学除草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94-195.
篇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问题;对策;辽宁兴城;曹庄镇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47-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三农”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只有保证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才能圆满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因此,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需要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1]。
1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镇政府忽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观念落后
兴城市曹庄镇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当地总体耕地面积不大,且农村劳动力人口充足,依靠人工作业完全可以进行生产,没有必要推广农业机械化,这种对农业机械化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全镇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势必在竞争中落后。
1.2 镇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且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农业站工作人员的数量相对于镇政府其他部门较少,缺乏新进人员,造成镇政府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落后,由于没有对农机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在职培训,导致先进的技术无法在全镇推广,全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业站失去意义,形同虚设。另外,农机站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较低,也无法满足农民对机械维修的需求。
1.3 市对镇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扶持力度不高,资金不足,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发展
实际上,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向地方发放的财政补贴逐年增加。但是相对来说,农业机械化财政补贴力度仍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干旱灾害时常发生,粮食减产致使农民欠收,只有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安心搞好农业生产。
1.4 农业机械设备结构比例失调,大型农机较少,小型农机居多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千百年来传统的手工劳动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且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都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没有集体协作的意识,因而农民使用的都是中小型农机,大型农机很少。这种现状导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农业生产的成本较高,农民收入也相对较少。我国已经基本具备生产各种大中型农机设备的能力,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订购适宜当地条件的农机设备,形成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能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全面重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转变落后观念,并进行宣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仅能使粮食增产,而且能使农民增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需要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各级、各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业机械化,逐步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
2.2 重视培养基层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
对乡镇一级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再教育,保证农业机械化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从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基层技术人员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人物,起到“上传下达”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这些技术人员向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面对面地传授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人员也能在传授过程中切身了解到机械设备的不足与缺陷,做出信息反馈,从而有利于机械设备的改进。地方政府应该把对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列为常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响应国家的号召,跟上社会的步伐。偏远地区、乡镇一级的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受地域、交通、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及时、迅速地了解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比先进发达地区落后一步,相关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2]。
2.3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把扶持农业机械化的资金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障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例如优惠的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地方政府可适当吸收社会资金,拓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各级、各地方政府积极鼓励社会上闲散资金进入农机服务领域,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3]。
2.4 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机械设备结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生产情况不尽相同,东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地,西部内陆地区多为山区,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这就意味着各地的机械设备结构应该有所差别[4-7]。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机械设备结构,如有必要,也可联系机械生产企业订购特殊的机械设备,以满足当地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参考文献
[1] 周国猛.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和作用[J].农家之友,2010(8):32,49.
[2] 方清.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184.
[3] 胡美云.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机,2010(1):12-14.
[4] 贾热斯·赛山拜.富蕴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4):247.
[5] 运光然.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1,30(9):265.
篇8
1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1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行,实现了农民生产和收益的分离,将农民从田地里抽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内在价值,农民即使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仍然也能从土地租金中弥补从事非农生产的机会成本,给农民提供了多样的工作方式选择,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生产中转移提供了条件。中江县常年在外务工农民超过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0%,务工年收入超过50亿元。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在家的妇女、老人为业主打工,年人均收入超-18-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8卷第11期(总第415期)过万元。调查显示,流转土地农民收入普遍比流转前提高了20~30%。如南华镇民主村,该村土地流转面积大,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为业主打工,每天收入50~60元,比流转前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增收近30%。
1.2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推进,有利于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土地的价值可以由市场供需决定,土地价格的正确引导,带来土地生产资料的高效配置。不仅如此,农业生产由分散化向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土地从生产效率低的农户向生产效率高的农户流转,因而提高了农地生产效益,并降低了农地闲置和荒废。
1.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较好效果。一是畜禽产业规模养殖发展加快,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广东温氏集团入驻中江并实施“五包一定”养殖发展模式后,养殖户深得实惠。二是休闲服务业发展快。通济镇以特色水果、油桃产业为载体全力打造的“市外桃源”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缴纳税收30多万元,成为中江、三台县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南华镇依托县城在涌泉村、苏坝村发展农家乐,目前特色农村风情的农家乐已发展到8家。富兴镇借助交通区位优势,抓住地震灾后重建机遇,充分发掘人文资源,将观碑村刘家老院子集中安置区打造成为颇具特色的农家乐。
1.4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
随着政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视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在不断加快加大,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农村土地的价值得到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收入的增加,不仅调动了农户积极性,还能促进农村分散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经营,加速特色农业成片的生产和种植,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截至2016年底,中江县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5.48万人,承包土地农户36.45万户,承包土地面积6.87万hm2,农村土于地承包经营权流转42611宗,流转面积10717hm2,参与流转农户70188户。1.4.1按流转类型分。农户转包土地面积5820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4%;出租土地面积4536hm2,占流转总面积的42.59%;转让面积6hm2,占流转总面积的0.06%;互换土地面积106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03%;其他形式流转土地面积249hm2,占流转总面积的2.31%。1.4.2按流转期限分。5年以内的5888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5%;5~10年的1795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7%;10~20年1901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8%;20年以上1133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0%。1.4.3按流转主体分。流转给龙头企业737hm2,占流转总面积的6.9%;流转给农民合作社6783hm2,占流转总面积的63.3%;流转给家庭农场163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5%流转给外来个体业主3034hm2,占流转总面积的28.3%。1.4.4按流转用途分。用于种植粮食作物5675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3%;用于种植蔬菜1146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1%;用于种植果树1204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1%;用于种植药材1230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1%;用于种植食用菌38hm2,占流转总面积的0.4%;用于养殖395hm2,占流转总面积的4%;其它用途1029hm2,占流转总面积的9.6%。1.4.5按流转规模分。1hm2以上总共流转690宗,流转总面积为5018hm2,流转出农户数34596户,其中:业主承包33hm2以上的29宗,面积1366hm2,承包7~33hm2168宗,面积2427hm2,1~7hm2493宗,面积1225hm2;1hm2以下41921宗,面积5699hm2。
1.5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增产增收
中江县结合粮经产业新村、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基地等建设,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三位一体模式,着力解决“谁来种田”“谁来种粮”等问题。全县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5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31.9亿元,同比增长10%。各类农民合作社639个,入社农户10.98万户,带动农户16.86万户,分别占全县农户数的29.05%、44.60%,家庭农场也迅速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32573hm2,总产量79.20万t,比上年增加2.12万t,实现“九连增”。出栏生猪123.77万头、牛5.65万头、羊19.81万只、小畜禽2541.87万只,肉类总产量13.78万t、禽蛋总产量48568t,实现畜牧业产值80.03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377元。
2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主要特点
2.1流转方式日趋多样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保留承包权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目前,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包括转让、出租、互换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还有一些创新的流转方式。其中,转让方式较多,随着工资和农业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工日益增多,农村闲置土地随之增加,农民工将其土地经营权以现金或实物的形式进行转让;进行土地互换,方便土地集中种植和管理。
2.2流转数量逐年增加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放开,土地流转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00年参与土地转让的农民占比9%,流转面积占比12%。与华北和东北相比,土地质量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流转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2%和14%。随后土地流转逐年增多,每年基本比上一年增加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随着政策鼓励,土地流转数量不断上升。
2.3流转市场发展滞后
当前土地流转规模和效率仍然很低,这与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相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缺乏。信息不对称对土地流转影响很大,增加了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和成本,结果导致想转出的转不出去,想承包的包不了。其次,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滞后。土地流转缺乏规范引导和专业指导,导致流转随意性大,尤其是流转过程不规范,土地价值无法评估,抑制了土地流转的收益。
3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3.1土地出租
土地承包方保留土地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出租给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农业生产型企业,通过约定承包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实现土地流转。在平等互利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
3.2土地入股
在基础上,农户将承包的土地以资产作价的形式转化组建土地股份公司,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权的股权化,农户既可以参与经营也可以只参与股东分红,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经营的集约化。提升了农业土地流转的收益。
3.3股份合作
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股份分红的基础上,融入了集体合作社经营方式,遵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从而实现合作社对农村土地的集中管理,高效经营。合作社的收入分配方式实行土地保底和效益分红双重原则。
3.4反租倒包
一种创新的土地流转模式,是指有些公司或集体组织通过与承包农户分别签订承包合同,将土地集中在公司或者集体组织手中,然后又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后分派给农户经营,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各自义务和权利。通过这种集体组织力量推动,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
3.5农业风险调控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相对收益低、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者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缺少贷款抵押,资金筹措难,农业开发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加之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影响更深,竟争力更大,农业增产难增收。因此,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选择重点放在风险可调控方面,以确保投资回报率。
4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打破土地细碎化,整合土地资源
农村当前的生产经营都是呈现分散化和条块化,整片的土地较少,大多农户仍然是条块化种植。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现状极大地制约了土地流转效益,因而土地流转规模和面积都处于起步的阶段。借助土地流转政策东风,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破除土地细碎化瓶颈,可以设立专项财政基金,以乡镇或村进行土地整合,提高土地规模质量。
4.2创新土地社保功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大范围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统筹下,积极推进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社保政策和制度,比如以土地换社保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符合区域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农业土地社保功能,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此外,当地政府可以借助本地企业或引进对应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接土地流转,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多种形式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从而为农民提供收入保障。
4.3推进中介组织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流转规模不大,流转速度不快,流转质量不高,流转效益不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中介机构和服务。各地政府可以以企业为主体或者以乡镇政府派出机构为主体,主动搭建土地交易流转平台和中介组织,不断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和中介服务,提高乡镇土地流转的组织能力。
4.4做好政府监管,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巩固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积极引入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强对规模较大面积业主租赁土地资质信用的审核和监管,确保我国1.2亿hm2农业耕地红线,为经营者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流转后重点适应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的市场需要,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实现产业扶贫,长效扶贫。按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范虹 单位:中江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德方,王硕,吕晓东.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影响问题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6(1).
[2]徐道龙,王田甜,郭静静,等.农村土地流转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宏观经济,2015(7).
[3]王兵.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4(10).
篇9
关键词 水稻;现状;优势;问题;发展趋势;陕西横山
横山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是该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横山县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焕发水稻产业的旺盛活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对横山县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调查。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中游,榆林市中西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水资源丰富,浇灌方便,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5.8 h,年平均气温8.6 ℃,≥10 ℃的有效积温3 259.7 ℃,无霜期146 d,且雨热同季,生产水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横山县水稻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
1981―2007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由1 533.33 hm2增加至5 333.33 hm2,增加3 800.00 hm2;稻谷总产量由4 800 t增至4.4万 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比例由7.5%提高到40.0%;平均产量由3 127.5 kg/hm2增至8 214.0 kg/hm2,提高了约1.6倍。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到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 000 hm2。
1.2 栽培技术
横山水稻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传统生产阶段、塑料薄膜育苗卷秧移栽阶段,发展到目前全面推广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阶段,产量分别由1 500~2 250、4 500~6 000 kg/hm2增加到现在的8 250~9 000 kg/hm2。其中京系21和通粳288栽培面积占87%,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普及率达96%。
1.3 加工作坊
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稻谷加工企业2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 200 t,小型大米加工作坊逾60处,几乎遍布全县每个水稻种植村,年加工能力逾6万t,主要以个体户、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初加工。
2 发展优势
2.1 水资源优势
横山县共有大小河流114条,稻田主要集中在无定河和芦河两岸,其中无定河在县境内流经6个乡镇1个农场95 km,年平均流量19.12 m3/s,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5.66亿m3,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55%以上。流域内主干线及各支流都没有污染源,水质洁净,为优质淡水资源。
2.2 技术优势
通过水稻生产的2次技术革命,农业部门已将小苗卷秧带土移栽技术、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完全传授给了广大稻农,水稻产量已由最初的1 500~2 250 kg/hm2,迈上了6 000~7 500 kg/hm2的台阶,目前已突破了9 000 kg/hm2大关。品种也逐渐被优质高产品种所替代,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3 品质优势
横山县水稻生产区处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毛乌素沙漠南缘,远离工矿企业区,土质砂壤,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水源洁净,排灌方便。通过引洪漫淤、冬闲过水,加厚耕层、抬高田面、增强地力、淹埋杂草、溶盐消碱,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生产优质大米。加工后的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
3 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水稻以家庭为主体的千家万户自主生产,仅有的几个水稻专业协会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作为村级基层政权,只有宣传、引导、服务的义务,没有强迫干预的权利,要将一个村几百户的种植意向统一起来,难度大,政策也不允许。种植水稻的田块,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不适宜机械化作业[1-2]。
3.2 稻田大面积撂荒或者改种其他作物
由于种植水稻的作业环境差,渠道维护难,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种植水稻的纯收入多年基本保持在6 000~7 500元/hm2,明显低于同期种植玉米、大豆、西瓜等其他作物,致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截至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为2 000 hm2,有逾666.67 hm2改种玉米、豆类等其他作物,其他稻田全部撂荒。
3.3 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3];大米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财政底子薄,扶持能力有限,历经多年,横山大米的品牌依然没有形成,影响了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横山县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建设重点
4.1 发展特色水稻,打品牌战略
按照优质水稻生产标准要求,规范目前推广的水稻旱(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4页)
育稀植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机脱技术。按照“示范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横山县优质无公害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大力推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2年内把横山县大米注册成为全省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形成横山水稻生产特色,打造横山大米品牌。
4.2 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稻区
到2015年建成一批水稻龙头企业,5 333.33 hm2无公害水稻全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真正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加工大米达到3.2万t,实现产值1.28亿元,75%的农户参与水稻产业生产与经营,稻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元。
4.3 倡导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组建由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摞荒稻田、闲弃滩涂向种田能手、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放心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把品种、技术引进来,产地品牌打出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4]。
5 发展趋势
5.1 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合作社(协会)或家庭农场将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植规模统一起来,提高稻农的组织化程度,对田、渠、路进行统一规划,推广机插、机收、机脱等机械化作业技术。
5.2 加大水稻补贴规模
继续增加水稻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为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应形成水稻良种的育、繁、推支持长效机制,设立水稻引种、繁育、推广专项资金,每3年引进一批包括优质杂交种在内的水稻优良品种,对水稻原原种种性保纯、良种繁育及农民使用良种予以补贴,使稻农形成年年使用良种的良好习惯。
5.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6 参考文献
[1] 王婷.榆林沙区衬膜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构建[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 王婷.榆林沙区水稻施肥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88-89.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化水平整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并没有在我国各个地区普遍使用,有些地区还存在农业主要依靠人力的现实情况,还有一些已经运用到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地区也普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农业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装备不足;科技含量较低等等一些问题。所以说,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再给农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样,不管任何事有弊必有利。
1.1科技含量较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哈哈,而农业又是三农中的重中之重哈哈,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量和农民收入,随着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以来,农业水平相比以前有了不小的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是决定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普遍存在科技含量较低情况,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赶不上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之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主要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再把这种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实中的农业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准哈哈,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持续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哈哈,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1.2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的地区,农民有能力购买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机械,这不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存在的现象就是农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来完成,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大概都以一万到十万之间,就算最小的也要五千左右,即使现在国家和地方对于购买机械产品有补助,但那也是九牛一毛,起不了什么太大作用,而这样的价格对于经济条件很有限的家庭来说很难愿意花那么多的钱去买,即使买了也是最便宜、质量最差的机械产品。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相比,经济较发达地区能买得起更为先进的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产品,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对较高,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也就较快;而地区较偏远、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1.3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的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在不同区域的使用会存在不同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水田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低。每年我国稻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目前为止,我国种植水稻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机械及自动化产品很少有适用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土地抛荒现象,这和机械化水平较低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农作物来说,收货机械化是农作物需求最大的一类,而对于南方来说,在施肥、播种、收割等方面机械化水平都还存在欠缺的问题,有的机械化产品还存在一定缺陷,这对农作物生产及收割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由于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的缺陷,直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1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资金投入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很难发展机械产品,随着近些年来承包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对于机械化的标准也有了更高要求,以往小型机械化设备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情况,如果仅仅依靠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企业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更应该考虑吸引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如果能有政府对机械化产业的大力投资,那将会使机械化产业发展更加有保障。
2.2发展的同时提倡走节约、绿色化道路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发展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的同时,也应走节约、绿色化道路。机械使用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多使用低消耗、高效率的机械设备,对于农业使用的机械化及自动化设备要懂得循环利用,对于以后生产的机械化设备更要注重走环保型道路,为以后的使用提前做好基础准备。在发展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的同时做到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机械化未来发展的趋势,研发制造更先进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发展的同时更要同时做到节约、绿色发展。
2.3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机械产品的发展也将运用到计算机与电子技术,这对机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会带来空前的发展空间,小型、微型芯片的出现也将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更大空间,电子设备的完善将会带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能适应更多的不利环境,也会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
3、结语
农业是我国“三农”中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帮助,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还尚存一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农业机械化设备也有了更高要求,以满足现在农业的需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