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学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统计学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统计学认识

篇1

为了落实“统计与概率”的两大核心目标,教学时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过程性

统计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一种观念的建立,光靠讲解是不行的,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具有数据意识,就得让他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统计学习的定位为“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即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做出相应的决策。现行苏教版教材中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它的特点是事件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中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因此,必须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下面,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第一个片断为例,谈谈这位教师对统计全过程的落实情况。

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动物做巧克力的问题情境——小动物们分别做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巧克力,并提问:“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统计。为了突出本节课统计的特点,在收集、整理信息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听录音动态呈现信息的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第一次听完录音后,全班没有学生能准确地记住各种形状的巧克力的个数。通过组织讨论,学生认识到必须边听边记,不及时记录就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对收集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怎样记录呢?教师又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于是在第二次听录音时出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有人边听边画,即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即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形;还有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了简单的符号记录,如画“√”或“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并评价和学习他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使学生认同了先分类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然后教师安排了第三次听录音,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收集信息的全过程,突出了记录方法的教学。接下来,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呈现一张统计表,让学生认识到描述数据的简单方式——统计表。最后,根据统计表,教师通过问题“你还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统计的步骤,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二、重视知识性

在一些关于统计的研讨课和随堂课中,教师都能尽量地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但从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似乎顾此失彼,即关注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却忽视了统计的基础知识与方法的教学。如某教师课始就精心创设了统计一个班级学生历次成绩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花了很多时间,但到了认识折线统计图时草草收场,导致描点、读数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等知识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现在的统计教学,不是淡化统计方法的教学,相反,这是统计教学中的重点。无论何时,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例如,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的记录方法等,像上述三听录音的课例中教师就注重数据的收集与记录方法的教学;数据的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统计图表结构、特点和图表中数据的表达形式、数据的阅读理解等。此外,还有“可能性”内容中对可能性大小的求法,及以可能性大小为基础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判断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操作过程,要同时关注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统计知识的积累、统计能力的培养等。

篇2

[关键词]儿童中心 兴趣 天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46-01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么看待儿童,如何认识儿童。这种观点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用怎样的方式影响和引导下一代,继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得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1]这是杜威《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杜威挑战传统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论”的宣言书。实际上,这种尊重儿童发展的观点,早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里就有了。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以及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上帝的灵魂”等。在杜威看来,当时教育弊病的根源在于“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2]为此,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要求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给儿童自由,把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

然而,杜威这种尊重儿童的观点并不被人们所赞同,甚至有部分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放纵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系统的知识,而时间又在他们慢慢的摸索中流逝了。另一方面,这些人认为这种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事实并非如此,对进步教育运动中忽视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这一现象,杜威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在当时的进步学校里,一些教师由于盲目崇拜儿童的天性,担心自己作用的发挥会影响到儿童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因而采取“放手”政策,致使儿童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甚至是无意义的知识。与此同时,他认为教师要有辨别儿童的即时兴趣和长久兴趣的能力,并以儿童的长久兴趣来促进儿童的自然生长;教师要有能够随时观察并了解儿童思维的能力,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因此,杜威并非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他反对的是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反对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从而抑制儿童理智活力,扼杀儿童创造才能的传统教育。或许,这种观点并不被大家所认同,但杜威对儿童的尊重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杜威认为教育应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上,使学生的个性与合作精神共同发展,把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力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使学生即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或主体。

总的来说,杜威尊重儿童的教育观使我们对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儿童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儿童,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同时,他们既不是成人,也不是小大人,而是有着特殊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无限潜能可以开发、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性格差异等。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让其依据兴趣自由发展,但同时,又要给予他们以适合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以及儿童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正确观念和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都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设置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因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而且,要避免把学生看作是成人和教师灌注的容器。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教学不能无视这些观点和态度,而应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帮助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此,教育既应该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与学习风格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重视当今社会对各种各样的人才的需要,把两者统一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能忽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于这个社会,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学 篮球 课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18-02

自2002年实行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体育同其他课程一样得到了全面的扩展和改革。广泛的、经常的课余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课余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具有运动潜能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一种教育过程。铜仁市位于贵州省的东部,东接湖南,北邻重庆,冬季较冷,夏季较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铜仁市篮球课余训练的发展。本文拟从训练不够科学化、教练员战术指导思想落后等方面对铜仁篮球课余训练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出铜仁市中学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铜仁市中学课余训练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铜仁市七所高中参加篮球课余训练每所学生25名,未参加训练的2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有关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文献,并进行收集、整理,从而为本文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2.抽样调查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随机抽取七所中学,每所参加篮球训练和不参加篮球训练的学生共50人。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训练保障情况

1.训练时间的保障

篮球是一个要求技巧性较高的集体对抗性项目,要做到全面的技术和熟练的战术配合,就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障。从统计资料表1可以看出,整体呈减少的趋势。另外,现阶段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时间减少了1―2小时,比原先的训练时间减少了近20%。

表1 2007―2011年铜仁市七所高中篮球课余训练的时间

2.训练场地和器材的保障

对铜仁市七所中学的场地进行调查看来,平均每个学校只有3块场地用于教学和训练,场地使用过于紧张。所调查的七所中学中,除了铜仁三中、铜仁一中和二中的器材能满足平常训练所需外,其他四所中学训练器材严重不足,通常难以达到训练的效果。

3.医务监督的保障

医务监督是实施日常训练的必要条件,没有医务监督,日常的训练只能凭借经验。通过对七所中学的调查来看,每间学校虽然都有医务室,但由于医护人员的水平普遍偏低,对运动人体医学、生理学等所知很少,这严重影响了训练的科学性。

4.运动员的伤病情况

铜仁市课余篮球训练代表队中,有相当一部分队员由于伤病等原因无法适应大运动量的训练。他们中一部分队员拥有良好的技术、比赛经验和较好的心理素质,但他们由于长年受伤病的缠绕,无法正常参加大强度训练。

5.教练员水平

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在技战术的指导思想上受其专业、文化程度的影响,制约了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发展。据调查,七所中学篮球课余训练中有的老师不仅是教练员,而且还兼任教学以及学校的领导事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训练的时间。

(二)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参加比赛的情况

1.比赛的级别、规模

铜仁地区体委和教育局决定,每间隔2年举行一次铜仁地区中学生篮球“三好杯”运动会,参加比赛的队伍几乎包括了九县一特区的篮球运动员。除此之外就是省三好杯篮球赛,资格要获得地区三好杯冠军球队才有参赛权,扼杀了很多优秀的篮球苗子。

2.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经费问题

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经费主要集中在比赛阶段(包括赛前1个的急训经费),日常训练没有任何经费。

表2 2007―2011年铜仁市七所高中篮球课余训练代表队经费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7―2011年铜仁市七所中学课余训练代表队在日常训练期间没有任何运作经费,教练员没有任何训练补助,队员只是在个别时期内享有一定数额的训练补助。铜仁市七所中学课余篮球训练代表队中有60%以上对补助不太满。训练补助对训练影响较大的占40%。如果日常训练补助能有所改变或略有补助的话,将会调动80%队员训练的积极性,这样将对代表队工作训练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三)铜仁市中学课余篮球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从教练员来说自身的专业技术不够,文化水平不高,不是科班出生,训练方法简单化。教练员往往易于速度低就抓速度,跳不起就蹲杠铃。尤其对负荷强度缺乏科学的设计,诸如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的间隔等一些训练强度的主要构成要素上,不能反映其训练特点,也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对战术的讲解较差,存在经验主义。2.运动负荷评价指标不科学,破坏了青少年的身体平衡。3.重体能而忽略了心理素质的训练。4.选材时过于重视已有优越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球员综合素质的选拔。

因此,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心理素质训练、体能训练”为主要途径的训练模式将成为今后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关注学生运动员中生理指标变化对身体的积极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其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本着以人文本的观点,重视兴趣、动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要想改善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现状,就要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比较,制订出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本文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如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切实做到有利学生运动员技战术与运动身体素质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2.加强对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代表队经费的赞助,加强学生运动员的生活补助,以提高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

3.建立健全岗前培训体系,对资历不够的教师和教练员进行岗前培训,增加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篮球理论知识、生理知识等,以便科学合理化的训练。

4.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应予以重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把智育、德育、体育并齐发展。多举办一些像地区三好杯的比赛,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练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交流,以便相互进步。

5.加强对训练投入的重视,改善训练、比赛和生活条件,具体措施有:延长训练时间、改善场地器材等。调整落后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争取高档次高水平的比赛。

【参考文献】

[1]周登篙.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297-306.

[2]张力为,庄灵.优秀学士论文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1-26.

篇4

论文摘要: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和认同困惑,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内容、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和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英语已成为了全球通用语,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借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被英语同化,据估计下个世纪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将有80%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专家都开始呼吁通过教育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失语”的产生。川在各种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期对西方文化接触较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学习的任务是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具备灵活应用该语言的能力,而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需要从英语国家各民族文化中获取养分,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英语水平。在长达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热衷于追逐外国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意识。西方文化逐渐左右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很容易使学生的文化立场产生变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产生困惑。大学生面临的这些种种文化困惑最终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文化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到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这无疑是与我们国家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深人,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我国外语教学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有种倾向是只注重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不重视中国文化。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只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甚至牺牲中国文化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所以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重视语言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出了在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研究也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间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在外语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不但不会冲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相反它能使学生在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并可以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

(一)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大纲修订说明》指出,“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把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确定如下:为了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西方文化统治的工具,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实施双向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更好的把握自身的文化特点。

至于具体的中国文化内容,季羡林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现实性,反映时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及促进作用,因此,应注重导人影响中国社会至深、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对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希望大学生能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后,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使他们得到理论思维的训练,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原创性。

(二)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基本原则

1.文化创新原则

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世界各族文化日益从原本封闭隔离的状态走向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交流,并在这一融合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在这种形势下,所谓的文化认同只能以文化创新的姿态出现。创新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认同,也是对文化糟粕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我们应该坚持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兼取各文化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

2.对比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对比原则就是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教师鼓励学生在中西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同时进行对比,并告诫学生实事求是,不进行优劣方面的评论。通过对比,让学生既可以深刻体会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又能够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持中国文化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人的中国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人相关的文化内容。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分量,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在初级阶段,多教一些普及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方面主体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到了中高阶段,则要多讲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5.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的适度。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中国文化输人的量和度。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输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途径

1.中西文化对比法

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融人文化教学,合理配置文化教学内容,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最终使学生理解交际行为各个层面背后所隐含的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会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

2.翻译法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翻译的作品如果能够让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视为成功之作。所以,译者须对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有很好的把握。同时,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文化意蕴的缺失牵制了翻译的水平。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

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遇见不知道英文说法的事物时,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如果处理好中国文化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认同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包容多元,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在译作中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

3.值日报告法

英语专业中《综合英语》课是学生必修的英语主课,学生也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综合英语课程上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英语值日报告已是老师们使用已久的方法,因为富有创意的值日报告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现在每次综合英语课前15分钟左右的中国文化报告时间,为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交流平台。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有关中国文化的PPT材料,各学习小组派成员轮流上台作汇报,汇报形式不限,大概10分钟左右。汇报完后,师生共同参与答辩和评论。这对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综合实戏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综合实践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大方法。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收听收看中央电视9台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除上述具体的教学策略外,英语教师自身内涵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能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势必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应立足本土文化,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文书籍、报纸和杂志,促使他们时刻注意吸取、积累有关母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法的自觉意识‘其次,英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目的语文化与主体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本体的性质”。所谓本体性,指其有本质的、不可动摇的首要地位;它既是教学永恒的基点,又是教学不变的主题,还是教学根本的出发点归结点。离开或偏离该本体,也就谈不上外语教学。而文化教学则是外语教学的特有形式,并不具有一般语言教学所有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它在外语教学中属于第二位的或次要的或“辅助的性质”。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之根本目的服务的,它从属于语言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摆正它们各自的位置,既不可用语言教学来替代文化教学,犯“文化缺乏症”;也不可“本末倒置”,以文化教学来冲击语言教学,犯“泛文化症”。

(二)正确处理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我们应尽力培养学生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减少学生民族中心主义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是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

(三)避免把英语文化教学变成中国文化课

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因此,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这对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没有必要极端地阻止外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而在英语课上只谈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是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而且英语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中国文化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人工湿地;氨氮;季节影响;负荷率;温度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70-3

1 概述

人工湿地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和维护简单、生态友好等优点,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废水、河流污染治理等应用广泛,特别在处理村镇污水中具有显著优势,是政府、环保专家和受服务者一致推崇的技术。但这种系统脱氮规律认知尚存在盲点,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不同条件下对总氮去除效果迥异,去除率20-80%不等(北美数据库关于湿地系统统计信息(USEPA,1993)),严重制约了其应用。

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是人工湿地除污染的重要执行者,其生长受季节影响严重,相应地,季节对人工湿地系统除氮效果也显现出一定影响,明确不同季节人工湿地系统除氮规律对其管理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季节对人工湿地去除NO2--N, NO3--N, NH4+-N,TN速率的影响均有报道[1-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本文拟从水温和污染负荷率这两个关键季节影响因素出发,分析表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串联工艺对NH4-N的去除动力学受季节影响的规律,为明确人工湿地系统除氮规律提供支持,为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常年稳定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2 材料与方法

2.1 人工湿地系统

试验系统由两个自由表面流(FWS)和两个潜流型单元(SSF)间接串联组成,如图1所示,1#表面流单元长15m,宽15m,高1.0m;3#表面流单元长30m、宽15m、高1.0m;两个潜流型单元均长30m、宽15m、高1.5m,基质厚度1.0m,水面距基质表面0.15m。

图1 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在自由表面流湿地(FWS)及潜流湿地(SSF)分别种植水葫芦、大瓢和芦苇植物,芦苇最初种植密度为2株/m2,经过几个月运行之后,已经长成了60株/m2。

表1 原水水质指标

Table1 Raw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2.2 系统的运行操作

本文通过连续监测了一年期各湿地单元进出水指标,进水温度变化范围为0.4-26℃,进水污染物组分随着河水流速及流量成季节性周期变化,本次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评价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氨氮的去除效率随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与季节相关参数温度和进水污染物负荷率等之间的关系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为人工湿地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推广提供支持。

系统首先由原水泵将水抽至原水箱,再由进水泵及流量计控制进水流量,保证湿地内的水力负荷率(HLR)在一个常数值,由于1# FWS与其他单元湿地面积不同,在1#FWS的HLR为1.62m/d, 其他单元为1.51m/d两个不同值,在FWS里我们假设内部植物及挂膜体积相对于整个湿地对流量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及3#FWS里HRT分别为7.81和15.62h,再加上在2#及4#SSF里的停留时间分别为3.85h,因此在人工湿地内的总停留时间为36.13h,进水通过FWS之后再由重力作用进入到SSF里,最后从砂率池出水直接排入河流。

2.3 分析方法

每周取水样一次,分析指标包括氨氮、PH、DO、CODmn、Temp等,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标准方法分析各水质指标。

2.4 反应速率和温度系数的计算

通常来说,基质的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生物反应过程经常用一级动力学反应来描述[5],在研究过程中以污染物各组分每月的平均值作为基础来研究反应速率及温度系数。一级动力学模型通常的表达方式为

式中表示氨氮的出水浓度(mg/L); 表示氨氮的进水浓度(mg/L); 表示体积去除速率常数(d-1); 表示面积去除速率常数;HRT表示水力停留时间(d);HLR为水力负荷(m/d)。温度对体积去除速率常数及面积去除速率常数的影响可以用Arrhenius 方程来修正。

表示温度在20℃时表示体积去除速率常数(d-1); 表示温度系数;T表示水温(℃);将(3)式两侧同时取对数,得到ln( )关于(T-20)的线性回归方程,以ln( )为斜率,以ln()为截距。通过相关系数R来评价所有线性回归的适应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度的影响

1月至3月及11、12月,湿地的月平均进水温度为2.28℃(范围0.8-3.6℃),高于当时的月平均环境温度,FWS与SSF出水温度相比较进水温度而言没有明显变化。在整个研究期间,河水中氨氮的浓度范围在0.5-16mg/l之间波动,其浓度在温度较低季节含量相对高,在温度较高季节含量相对较低,从图2可以看出,氨氮的浓度与水温成显著负相关,分析认为,这一规律与季节有关。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气温、水温较低,同时永定河处于干枯季节,降雨量少直接导致河流中污染物组分浓度升高,反之,夏季水温高,降雨量大,这种现象发生变化。

图2 氨氮的进出水浓度、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Fig.2 The influent AN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 changed with tim。

通过计算,当湿地内部月平均温度从1.35℃到24.3℃时,体积去除速率常数Kv变化从0.13-7.0d-1,并且其变化情况是与温度成正相关(图3),因此在整个系统的个单元内,可以看出氨氮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各单元Kv20的值分别为1.135、1.939、1.686及2.682,也可以看出两个SSF(1#,3#)的Kv20要高于两个FWS(2#,4#)值,水生植物芦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θ对于氨氮的去除在四个单元内没有明显的区别,其值在1#、2#、3#、4#分别是1.077、1.187、1.086、1.079。

然而,氨氮的总去除率却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成指数降低的趋势,在四个单元里选择3#FWS及4#SSF进行研究分析,在3#FWS单元氨氮去除率从1.9℃的2.99g N•m-2•d-1到24.8℃的0.015g N•m-2•d-1;在3#FWS单元氨氮去除率从1.6℃的1.38g N•m-2•d-1到22.8℃的0.015g N•m-2•d-1(图4)。在3#及4#单元内即使在高温较大θ值时,也没有出现较大的氨氮去除率,这个可能是因为在高温季节,与河水中的氨氮负荷率较低有关系。

图3 氨氮体积去除速率KV与温度的关系

Fig.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V for AN removal and the monthly mean water temperature

通常生物反应取决于温度,因此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温度低于15℃时硝化作用是更敏感的,温度系数(θ值)相对来说也更高。本研究中,计算得出的θ值(15-26℃)要高于其他参考文献[6-8]所述,并且更接近于所能查到已知文献记录θ值的上限。这个结果意味着,在本研究中存在着其他季节性的相关参数增强了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在FWS单元KV20的值(1.135和1.686 d-1)及潜流SSF单元KV20的值(1.939和2.682 d-1)均要高于文献所记录值,并且FWS单元KV20值低于潜流SSF单元,这可能因为整个系统作为一个串联工艺,后端单元的污染负荷低于前端单元,即使在相同去除量的情况下,污染负荷基数小去除速率则越大。

通常认为,较高的温度系数(θ值)可以代表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提高氨氮的去除率。但是事实上,氨氮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种说法是矛盾的,温度系数(θ值)并不是提高氨氮去除率的唯一相关参数,其他与季节性相关的参数也影响氨氮的去除率。

人工湿地内氨氮的污染负荷也是随季节性变化的,并且与水温成负相关。因为人工湿地的进水来自于永定河,在寒节氨氮的浓度随着流量的减少而增加,在暖季节正好出现与前者相反的状态,氨氮的去除率随着污染负荷的增大而增加,直到到达一个极点。

3.2 氨氮负荷率的影响

表2 与氨氮去除有关的温度动力学参数

Table.2 The kinetic parameters related to temperature for nutrient removal

在3#FWS与4#SSF单元氨氮的总去除率随着污染负荷率(MLR)的增加而达到一个峰值(图4),在FWS单元里氨氮的最大稳定去除率(1.75g Nm-2d-1)是在负荷率为15g Nm-2d-1情况下达到的;在SSF单元里氨氮的最大稳定去除率(1.60g Nm-2d-1)是在负荷率为10g Nm-1d-1情况下达到的;但是在整个系统内部氨氮的去除百分比却是随着污染物负荷(MLR)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

从图5可以看出氨氮的体积去除速率是随着氨氮负荷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为了消除温度对污染负荷(MLR)与去除速率常数关系的影响,通过温度校正后的KV20来取代KV值,来阐明真正的污染负荷率(MLR)对去除速率常数的影响(如图8)。其中KV20‘可以通过KV值除以θ(T-20)来求得,θ值选1.05,主要是因为θ=1.05是经过研究者们针对温度的影响而进行修正后并得到大家认可[9-11]。本研究中所得到的θ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也能很明显的反映污染负荷率(MLR)与去除速率KV的关系,污染负荷率(MLR)与校正后的去除速率KV20‘的也具有类似关系,KV20‘经过校正以后明显高于KV值(图6与图5相比)。在3#FWS单元(幂值-0.1784)污染负荷率(MLR)对KV20‘的影响程度要低于4#SSF单元(幂值-0.3559)。

图4 对氨氮去除率及去除效率随氨氮负荷率(MLR)的变化

Fig. 4The changes of AN mass removal rate and AN removal efficiency with the AN mass loading rate

图5 氨氮负荷率(MLR)与氨氮去除速率的关系

Fig. 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V for AN removal and the AN mass loading rate (MLR)

图 6 校正后(θ=1.05)氨氮去除速率与氨氮负荷率(MLR) 的关系

Fig. 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erature corrected kV (kV20′) based on θ=1.05 for AN removal and the AN mass loading rate (MLR)

氨氮的去除速率常数KV和KV20′与氨氮负荷率成幂函数负相关(KV和KV20′αMLR-n),氨氮负荷率对去除速率常数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当温度环境系数采用参考文献的θ=1.05校正以后,氨氮负荷率与去除速率常数的相关性在每个单元都有所下降,结果表明温度对去除速率常数的影响依旧存在,除了温度对较高的θ值有影响以外,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氨氮的校正去除速率(KV20′αMLR-n)与负荷率的关系比(KVαMLR-n)更能真实反映负荷率对去除速率的影响。

4 结论

(1)通过计算,本研究的四个串联湿地系统单元去除速率常数KV20分别为1.135、1.939、1.686及2.682,且潜流湿地单元Kv20值高于自由表面流。通过温度系数(θ=1.05)校正以后,结果表明除氨氮负荷对去除速率有一定影响外,温度也是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本研究选择在恒定水力负荷条件下运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影响因素,因为一级动力学方程是描述负荷与处理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且假设系统处于稳态和推流,虽然一级动力学方程对考虑因素比较单一,但是对描述湿地运行处理状态还是有一定意义。研究通过人工湿地系统现场处理污染河水,对于几个因素同时变化的可能性,在今后的更加深入的试验研究中中应加以区分这些参数的影响。

(3)冬春季节河流水量小、污染重的季节最需要且有利于湿地净化,但温度会成为限制因素,考虑通过人工措施(比如大棚温室)适当提高湿地温度,可提高净化效率并缩小湿地规模。

参考文献

[1]C.A. Prochaska, A.I. Zouboulisa, K.M. Eskridge. Performance of pilot-scale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as affected by season, substrate, hydraulic load and frequency of application of simulated urban sewage. ecological engineering31(2007) 57-66.

[2] Douglas J. Spieles 1, William J. Mitsch. The effects of season and hydrologic and chemical loading on nitrate reten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a comparison of low and high-nutrient riverine system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4 (2000) 77-91.

[3] 聂志丹,年跃刚,李林锋,等.水力负荷及季节变化对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影响.给水排水,2006, (11):28-31.

[4] 左丽丽,郑蕾,丁爱中.不同季节潜流人工湿地除氮效能分析.第八届环境水力与生态学会,贵州. 2008.09,

[5] Shuh-Ren Jing, Ying-Feng Lin. Seasonal effect on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by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ing polluted river water in southern Taiw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27 (2004):291-301.

[6] Huang, J., Reneau Jr., R.B., Hagedorn, C., 2000. Nitrogen removal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employed to treat domestic wastewater. Wat. Res.34(9),2582-2588.

[7] IWA Special Group on Use of Macrophyte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2000.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Pollutant Contro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No 8. IWA Publishing, London, England.

[8] Reed, S.C., Crites, R.W., Middlebrooks, E.J., 1995. 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second ed.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9] Reed, S.C., Crites, R.W., Middlebrooks, E.J., 1995. 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second ed.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10] Kadlec, R.H., 1997.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aspect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performance and design. Water Sci. Technol.35(5),149-156.

篇6

关键词 非统计专业 统计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Vocat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of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DUAN Xingcong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Gansu 730021)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which occurs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on statistics. Also by means of analyzing reasons from some respect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ideas for improvement in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s, deep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tatistics,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reforming assessment mode.

Key words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统计学作为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如何从数量角度认识现象,挖掘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的数字,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非统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统计学及教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对统计学的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与本专业联系不大,对学习本专业并无帮助,不能认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因而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来学习本课程。其次,认为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太大。目前财经类及管理类学生招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相对而言对数学基础较差。且对数学的兴趣较低,碰到统计学这样有大量数字及公式的课程,很难有学习的欲望。造成大部分学生感觉到统计难学。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差,造成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差,不能达到学习统计学应有的目的。

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如在例题的选择上,各专业无实质差别。另外,不同专业对对本门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以我院开设的会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对统计学要求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的分析,从而能深入了解本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及规律;而物流管理专业应加强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资料的收集来看,两个专业要求也大不相同。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资料的收集过程,因而一般不需要额外进行资料的收集,或者说对资料收集的要求不高;而物流管理工作本身却需要详实的资料来完成,因而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较高。这种工作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两个专业对统计学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还以资料的收集为例,不同行业的资料收集方式千差万别,而目前统计学仅仅是把资料的收集的一般性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但与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2)实践性教学内容少。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感性认识,不能深刻体会所学方法的实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将理论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既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还基本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预设资料、提出要求,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但仍没有脱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4)分析工具的使用。目前,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来提高效率。在统计工作中也是如此。但大多数统计软件专业性极强,很难广泛采用,尤其是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的成本高而实际使用率很低。

3 对改进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传统统计教学过程强调的专业的广泛适用性而忽视了专业的针对性。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突出专业特点。当然这要求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专业、相关行业的特点和需要。另一方面在安排实践性教学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与专业或行业相关。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让学生从资料的收集开始,针对具体工作环节,完成统计工作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确定适合本专业的课题,然后由学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可采取分组协助的方式。通过实践,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3)教学组织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学习讨论来解决问题。理论的讲授应以实践活动为核心,重在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一个实践环境作准备。充分发挥老师作为学习的中介者、组织者和问题的发现者的角色。

(4)教学过程中淡化计算的技巧、公式等内容,更多地从统计的原理、概念出发,灌输统计思想,提高学生对统计认识的高度,使其上升为认识观。由于计算技术的进行,计算公式、计算过程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本身已经不是重点内容,关键是原理,即关键是认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至于具体计算过程则交给计算机即可。

(5)在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灌输统计学思想,通过对统计学思想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统计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6)改革考试模式。从单纯的笔试转变到包括实践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1.

篇7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篇8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 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 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 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 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 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 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 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 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 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 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 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 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 2004,(05) . 

[2]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03) . 

篇9

一、数理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数理统计思想。

二、数理统计思想的特点

数理统计思想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数理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数理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数理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数理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数理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数理统计思想

就是统计实际工作、数理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数理统计的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数理统计学理论,是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数理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

数理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四、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

1.要更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数理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要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推断性数据分析和探索性数据分析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数理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3] 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2007,(08).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