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笔记整理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笔记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笔记整理

篇1

    不完全竞争的内涵及其经济成本

    萨缪尔森在书中首先定义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是相对理想化的完全竞争而言的一类市场结构,市场所有厂商不像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都是价格接受者,而是对它们产品市场价格有一定程度控制力。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价格,那么,该企业就是属于“不完全竞争者”;当个别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控制某一行业的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当然这种一定程度控制力并不意味他们具有全部的价格决定权,且决定价格的自由度在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并不排除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因为它们之间常会相互竞争以增加自己的市场力量①。

    不完全竞争市场根据竞争受限制的程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垄断是不完全竞争的极端形式,市场中单一的出售者控制某一产业。这个单一出售者即为垄断者,为它所在产业的唯一生产者,同时,没有任何产业能够生产出接近的替代品。寡头是指几个出售者控制某产业,其重要特征是每企业都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垄断竞争是指一个产业中有许多卖者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

    萨认为,不完全竞争将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其经济成本主要表现为:提高价格和产出不足。在垄断中尤为明显②。

    而斯蒂格利茨通过考察市场结构的特性来区分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他指出,竞争经常不是“完全的”,往往受到某些限制。按竞争受到的限制的程度,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大类:垄断、寡头与垄断竞争。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可能导致以下主要四个问题:限制产量和获取高额利润;管理松懈;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以及倾向于浪费性寻租支出③。

    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的因素

    为什么存在不完全竞争?萨缪尔森在教材中指出,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主要有三个因素:

    1、成本(规模效益)。当大规模生产出现规模效益并降低成本,即当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水平出现在占该产业总量的相当大的比例时,该产业中的竞争者就会越来越少。只有少数大企业可以生存下来,结果出现了不完全竞争。

    2、进入壁垒。它是指阻碍新企业加入某产业的各种因素。除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的一种很普遍的类型外,法律限制(如专制、准入限制、关税和配额等)、进入的高成本(巨大的物质与无形投资)以及广告(扩大知名度、形成名牌效应)和产品差别等也会形成进入壁垒。

    3、战略的相互作用。当某一产品市场上的几个主要生产者认识到自己的经营决策会相互依赖于竞争对手的行为时,它们就有可能采取某些策略(如勾结、缔结卡特尔等)限制竞争,从而形成不完全竞争①。

    而斯蒂格利茨指出,不完全竞争的存在是由于一些进入障碍使竞争受到限制。进入障碍主要有以下形式②:

    1、政府政策,包括对垄断的特许(专利)和对进入的限制(许可证)。

    2、关键生产要素的独家所所有权。当一家厂商拥有一种不能被制造的投入的全部供给时,进入的可能性即被排除。

    3、不完全信息。缺乏信息会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消费者对新进入者的产品质量缺乏信息,这也阻碍消费者转向消费新产品,从而限制了厂商的进入。

    4、规模经济。当平均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这时缺乏竞争是自然结果。

    5、市场策略。这些策略(如掠夺性定价、多条生产能力和限制性定价)它在使潜在进入者相信,若它们进入市场,便会遇到抵抗,并因此无利无图。

    6、限制性作法,包括反搭售、独家经营和价格歧视,以及其它都在阻止进入或促进勾结的作法等。

    政府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策略

    为了克服不完全竞争的弊端,萨缪尔森书中指出,政府通常采取的干预策略有③:

    1、 反托拉斯政策。它是指2、 禁止某些行为或控制某些市场结构的法规,3、 这通常是限制大企业

    滥用市场权力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禁止不利于竞争的活动、破坏垄断结构以及防止可能会减少竞争的企业兼并。

    4、 鼓励竞争。它是广泛运用于遏制反竞争弊端的重要方法,5、 对减少不同6、 层次企业的

    进入壁垒起着关键性作用。

    3、管制。是对企业无节制的市场权力的一种限制。管制理由:抑制市场力量、纠正负外部性以及矫正信息的不完全。管制告诉企业的是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给产品定价。然而管制也存成本,其主要表现为效率的损失和大量的收入再分配。

    4、政府所有(国有化)。它在市场国家得到广泛运用,但实行垄断的政府所有制同样面临许多问题。

    5、价格管制。它部分是用来抑制通货膨胀,部分是为了压低某些高集中的产业价格。实践表明,管制政策通常是一种效率很差的工具。

    6、税收。用来减轻收入的分配效应,对垄断者征税可以减少垄断利润,但对扭曲的

    产量却没有明显影响,有时税收提高了边际成本甚至更大幅度地提高价格和降低产量。

    美国产业政策中的三种主要工具是管制、反托拉斯和鼓励竞争。在规范的企业之间注入强有力的竞争,几乎总能使这些破坏性代价降到最小的程度。消除进入与退出的壁垒和禁止勾结行为,是防止垄断定价和鼓励快速创新的最有效方式。

    而针对不完全竞争的缺陷,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将采取相应政策促进竞争④:

    1、国有化。政府接管某一产业的所有权,以此来避免不完全竞争导致的配置无效率。而实际上,国有化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生产效率损失,因为政府通常不是很有效率的生产者,被国有化的经理们常缺乏降低成本和锐意现代化的动力。此外,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化会使这些行业受制于一些政治压力。

    2、管制。原则上,管制机构力图使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然而,管制也面临两种批评意见:一是认为管制常采用无效的形式;另一是认为管制机构有时偏离公众利益。

    3、竞争。尽管完全竞争在多数市场无法出现,但鼓励竞争总是多少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在竞争在行场合下,竞争能够抑制较高垄断价格。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即使潜在竞争(进入威胁)也会使价格不上升到平均成本之上。

    4、反托拉斯政策。它旨在促进竞争,不允许厂商支配市场,同时对限制竞争的行为加以约束。政府采取反托拉斯政策的方法通常有:①宣布市场支配为非法。②界定市场,当政府为在一定范围内促进竞争而贯彻一项政策时,需界定具体市场。确定市场的两个因素:地区边界、产品差别。③对限制性作法加以约束。今天,通常采用“合理的准则”来界定非法限制性作法,即如果一作法能够证明是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合理的商业行为,则该作法可接受。

    不完全竞争与技术创新

    传统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者把价格定得过高,赚取超额的利润,并不顾产品质量。,对于这种悲观论调,萨缪尔森引用了熊彼特假说给予反驳: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传统理论忽视技术变革的动力①。而实际上,垄断和寡头是创新和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源泉,他们有得到暂时的额外利润。如果解散大企业使他们成为完全竞争者,在长期,会由于产业的分散化使技术变革放慢。

    斯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论述,那些需要技术创新的行业几乎都必然具有不完全竞争性②。P402)

    对技术创新与不完全竞争通常存在必然联系,他给出了三种解释:①专利制度。专利制度限制了竞争,使市场呈现不完全性,但它给予发明者暂时的垄断地位,允许他获得自己发明活动的收益一部分,使其具有创新动力,也增加其创新风险承受力。②作为不变成本的研究开发。不变成本的大小有助于确定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变成本越高,不完全竞争的可能就越大。由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属于不变成本,支出较高研究开发费用的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对较大产量水平范围内是向下倾斜的。因此,在这种不变成本较大的行业之中竞争往往是受限制。③干中学。它表明厂商从生产中获得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其生产成本随经验(产量)的积累而下降,对于十中学是很重要的行业来说,早先进入的厂商比其他厂商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其成本将低于其潜在对手的成本。因此,这种行业的不完全竞争也是必然的。

    此外,斯指出,一方面,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可能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若市场没有足够的竞争,不仅研究与开发是有限度的,并且还会因与完全竞争相联系的产量限制而导致效率损失。因此,经济必须努力取得一种平衡,它使竞争足够充分以鼓励竞争,又对竞争所限制以使创新的厂商可以从它们的创新活动中得到足够的回报。

    结 论

篇2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模式改革 自学能力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2002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确立了九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统计学。统计学应用性很强,其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学科,现阶段在教育、工程、体育、心里、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对课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本文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的缺点,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工具,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正因为如此,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往往很难理解,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理解记忆很有限,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其实不然,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特别是限定式问题,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简单易懂,也方便记忆,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后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涉及的计算,利用学生在高中就很熟知的线段来形象描诉,计算公式也更加好理解,如图2。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章节结束后,得到详细表格,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

[5]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 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7] 莫维冰: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08(4).

篇3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教学;问题;对策

1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 三多两难” ,即概念多 、 原理多、 公式多、 难理解、 难记忆。二是高度抽象性。 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 如果不和统计实践紧密联系, 往往是很难理解的, 如置信区间、 参数检验等。 一般来说 ,统计学课程主要阐明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 :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前三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四阶段, 当然在学习统计分析前, 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经济与管理问题 但目前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却没能实现这一目的,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 各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单一,严重阻碍了统计教育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教学目的单一

许多统计教师在制定管理类专业教学目的时,往往只注重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传授, 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模式、 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水平。

1.1.2 教学内容单一

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学内容多是抽象地介绍定义、 理论和方法, 很少涉及统计在各专业的具体应用。大多数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恰当的应用背景, 对于统计理论和统计意识的理解 、 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学生学完统计学之后,既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具体的应用更是无从着手,统计学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帮助也就无从谈起。

1.1.3 教学方式单一

填鸭式的满堂灌仍普遍存在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统计知识的传授上,上课记笔记 ,复习背笔记 。课后做作业也只是为了掌握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考试还是考笔记 ,这样往往缩小了学生思考、 判断、 发挥、 创新的空间, 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习难度大,学生兴趣不足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断层,由于接触的社会经济现象少,事物显得抽象 , 难理解,加上传统统计学教学中大量冗长的数学计算,使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缺乏兴趣。 而且,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底子较差,有些院校管理类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招的,在文科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看到数字和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 ,缺乏学习信心。

(1)统计学课程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 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

(2)对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其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

1.3 考核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

统计学多为考试课 ,考试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 、 多项选择 、 判断、 简答和计算, 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 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 。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短期突击和强化也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奏效, 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 而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却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在某种程度上像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的学习 。 这就需要教师在考核方式和方法上多动脑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缺乏与统计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 、 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 ,但主要是从概念 、公式 、定理出发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而不是从现实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说明统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 应用的条件等,由此造成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差,不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和科研问题。同时,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很少,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的设例, 或是纯“ 编写 ” 的案例 ,基本上都与实际的经济 、管理工作脱节, 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了统计学课程,却难以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不会利用统计方法和技术对专业问题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预测 。  2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建议

2.1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统计学教学, 不但避免了枯燥的板书和讲解 ,而且降低了教学的抽象性 ,使一贯以枯燥 、难懂而著称的统计学变得生动而充满现实生活气息 ,还增加了课堂容量。学生的积极性 、接受程度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注意师生传统教学,即: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 、实物演示等,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2)在教学内容上, 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 电子表格功能 、 数据分析功能, 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统计软件的使用, 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 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 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学生不仅会使用普通函数计算器进行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还会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 电子表格功能 、 数据分析功能,提高学生实际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

2.2 改革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多做一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 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 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什么问题 , 如何解决, 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 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解读计算结果, 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3 增加统计实践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应用种学习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势明显,但仅仅采用多媒体演示 ,还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要真正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解分层抽样的时候 。 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 , 每组独立抽样 , 然后计算样本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并对总体均值作出区间估计 , 最后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分析。这样 , 可以把一节原本比较枯燥的课上得立体、生动。还可以就某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问卷设计 、 抽样和数据收集、 数据处理、 分析方法的选择、 撰写分析报告等几个环节, 可先由学生 自己完成 , 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这种边学边用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 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 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 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

2.4 采用综合考核形式

篇4

    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 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

    ,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五十四到七十二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结论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经管类专业;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它几乎被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1]。作为一种决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促进企业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因而统计技术能帮助企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在设计阶段的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小批量生产等;在销售阶段的营销策略研究、预期销售额的测算、顾客回报率的评价和风险分析等[4]。因而,应用统计学课程被设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对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培养其统计思维,训练其应用统计方法,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社会经济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统计学的教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其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欠缺,不会用统计方法或滥用统计方法的现象特别严重。利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在经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Excel和SPSS开展统计学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但目前的经管类专业统计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从基本概念到计算公式、例子等编著方式,形式上更像数学类教科书,具有丰富统计学案例及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为工具解决统计问题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而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对基础强调得比较多,软件介绍以及上机操作应用较少,学校不安排实验课程或实验课时量较少,这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一问题与市场的需求相违背。

二是经管类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在学习应用统计学前,就对课程产生恐惧感,认为该门课程枯燥难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学生基本上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概念和公式进行死记硬背。大部分高校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单向灌输方式。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推演,学生则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课后“背概念”、“做习题”等,课堂气氛较沉闷,这种机械式“教”和“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训练机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的新要求不相符合[6]。

三是高校经管类课程基本上都采用了小组案例分析或小组作业讲解的教学方式,然而小组内完成作业的往往就一两个同学,搭便车现象无处不在,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也往往就一小部分同学,小组作业变得华而不实。

二、结合统计软件开展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统计资料,并能从中得出结论的基本技能。教师在讲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应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尽量减少数理上的推到论证,着重讲解统计方法的应用及其在计算机上如何实现,让学生在Excel、SPSS等计算机软件操作过程中去体会数据整理、分析的统计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计理论讲授的枯燥性,统计软件的将统计数据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Excel2007或2010、汉化版SPSS操作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简便、输出结果简洁,还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最重要的是Excel和SPSS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省去了人工进行复杂数学计算的过程,也省去了画图的过程与时间。而且Excel和SPSS更注重菜单式操作,不需要编程实现计算,学生更容易掌握。顺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结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教学体现了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

三、结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学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1.选择适用的教材

不要选用数理推导过多的统计教材,而应加强案例教学,侧重介绍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对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解释与推断。国内教材如贾俊平编著的《统计学基础》内容编排得较为不错,注重案例教学,但只有一些基本的Excel操作步骤,缺乏SPSS软件的操作步骤。然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统计案例,通过Excel和SPSS软件来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比如,讲解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如果纯粹从理论上讲解问卷设计的方法、原则,难免落于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可以拿些现实中的问卷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讲解、剖析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形式更鲜活生动[2]。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统计学案例的准备以及在Excel和SPSS软件中演示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小组开展统计学基础学习与课后巩固,并采用抽查组内成员的形式进行考核

对于经管类学生,开展这门课程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他们形成统计学思维,利用统计学来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类问题。因而在对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概念等的考核上,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程度[5]。结合我院学生应用统计学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完成作业,抽查个人到讲成习题讲解的方法来完成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1)将全班同学按5-7人的规模进行分组;2)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就给各小组布置上机操作的作业;3)安排习题课,从每组中抽点一位同学讲解老师布置给所在小组的作业;4)要求学生不仅小组完成作业,而且组内成员必须掌握解题方法,并且能讲出来让全班同学明白;5)根据学生习题讲解的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评定,并把此成绩作为小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加强了团队内的合作,迫使组内的同学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数据分析、数据解释与数据推断的过程,杜绝搭便车的现象。而且以小组作业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分享了学习经验,巩固了应用统计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总结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

3.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法可分几个阶段进行: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堂教(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40页)学要求选好案例,在理论课讲解完成后,教师将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课外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统计数据的构成,指标之间的关系等。师生双方的充足准备是案例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

2)案例分析讨论阶段。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探讨可利用的统计方法,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进行决策等。

案例分析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吸纳知识、运用知识的主动出击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用适当的教材,使传统的理论教学与Excel和SPSS等软件有机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分组展开统计课后练习与知识巩固,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共同分享,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合理设置统计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管类的应用统计学教师,应结合统计思想、统计软件和统计案例的教学法来进行应用统计学的课程讲授。不仅要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还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经济管理的专业出发,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的案例;具备熟练应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

应用统计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重视对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和分析,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解释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做到让学生学会用数据来分析管理的现象和经济意义,为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顺应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袁俊.企业统计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2(10):23-27.

[3]罗亚非,朱远程.经济管理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5(08):

19-21.

[4]欧阳敏华,祝建文.SPSS软件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与咨询,2007(5):72-73.

[5]刘洋,李小龙.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研究与体会[J].赤峰学院学报,2009(4):180-181.

篇6

关键词:剖宫产;指征分析

当前国外已经将剖宫产率控制在5%~2O%,而中国国内的部分地区剖宫产率则高达40%~60%,甚至超过这一范围,这些情况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1]。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100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剖宫产指征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1 000例,均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剖宫产的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28.6±2.9)岁。初产妇656例,经产妇344例。同期分娩产妇共3 217例,剖宫率为31.08%。

1.2 方法:了解患者剖宫产的各项指征,并对有关因素展开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第1指征统计各项指征的构成比,详细地计算剖宫产率。

1.3 记录标准:按照病历记录后对各病例剖宫产指征进行整理,出现多项指征需要按第1指征进行记录。此外,对有医学指征与社会因素需要按照医学指征作好笔记。其他指征包括:脐带绕颈、尖锐湿疣、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采用相应的构成比率计算各项指征所占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相应的构成比和率。

2 结果

2.1 剖宫产各类指征的比例: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共3 217例,剖宫产率为31.08%。剖宫产各类主要指征:见表1。

2.2 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无医学指征剖宫产(要求手术)、巨大儿、臀位、脐带因素等,其中要求手术占16.90%。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以担心产程疼痛、认为剖宫产安全、担心难产而急诊剖宫产为主要原因。

2.3 新生儿情况:1 000例产妇共娩出新生儿1 011例,其中,980例新生儿Ap-gar评分>7分,31例Apgar评分≤7分,新生儿窒息率为3.06%(31/1 011)。

3 讨论

研究显示,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在整个剖宫产人数中的比例占到了21.10%。如果只是根据胎心监护或者羊水来对胎儿窘迫判断,将会出现一些误差。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孕妇行剖宫产偶尔出现并发症状,且无法找出引发胎儿窘迫的原因和异常情况。若出现胎儿窘迫,孕妇需要参照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通过全面分析观察,避免出现过度诊断,有效控制剖宫产率,这样既不会盲目增加剖宫产,也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资料显示,无医学指征占剖宫产的l6.90%,且近几年一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剖宫产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2]。具体表现在:①孕妇及家属对于剖宫产的安全性过分依赖,而很少关注剖宫产并发症带来的危害;②孕妇不相信阴道分娩的实效性,承受不了疼痛;③传统的迷信思想,通常选择所谓的“好日子”,措施最佳生育时期;④为避免医疗纠纷,产科医师故意放宽手术指征。

医学专家分析,接受不同的分娩方式不会对性生活造成直接影响。而剖宫产后则会使新生儿出现肺炎、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等危险性症状,削弱了婴儿的免疫能力。然而有文献报导[3],二次剖宫产的腹直肌粘发生率为25.8%,大网膜粘连发生率为13.5%,腹膜、膀胱腹膜反折粘连发生率均为15.7%。

医生和孕妇需要对剖宫产指征熟练掌握,孕妇需要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注重理膳食,补充营养。加强对产科并发症的预防,有效地进行孕期宣教,让孕妇和家属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自然分娩,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 华.新生儿窒息406例产科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94.

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astering situa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the nurses in our hospital,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The knowledg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the nurses was assessed.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was (39.50±2.53), and the score rate was 66.83%. The level of passing was met while the excellent standard was not achiev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score were mainly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professional title. Conclusion The management on the nursing staff with relatively low educational level and low professional title in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our hospital should be enhance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organize some cultural activities, increase the way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invite some experts and professor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o a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mastered by the nurses into clinical care.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s; Nurses; Hip fractures; 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症是骨质量、骨密度下降和骨强度减低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严重者,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外伤即可引起骨折,这种骨折称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1]。国外研究者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一半曾发生过骨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且骨折引起的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增加迅猛。医院专家研究发现,我国因骨折导致的经济负担高达100亿元,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花费金额已超过50亿元[2,3]。如果不及时干预,因骨折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再增加30%以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宣传和引导,护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护士不仅要为老年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更重要的是给老年人讲清楚引发骨折疾病的原因[4]。本研究旨在分析其影响知识掌握因素,为我院培训及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更好地让护理人员为老年人宣讲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我院上班、并持有护士执业证的32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所有护士知情同意愿意配合研究,排除参加工作时间小于1年或不愿意参加此次研究护理人员。本研究经医院学术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现场问卷考核方法 经文献记录参考,形成初期问卷和试卷,并经我院领导和医学专家检验内容实用性和一致性,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内容效度为0.942,Cronbach’s α系数0.674。问卷包括:(1)护士一般资料情况;(2)知识部分有60项条目,包括饮食方面和运动方面等,其中单项选择题40个、多项选择题20个,总分60分。多项选择题为选择“不知道”或答错计0分、选对一项计1分,单项选择题选“不知道”或答错计0分、选“是”或答对计1分,按照达到总分数80%(48分)以上为优秀,总分数的60%~80%(36~48分)为合格,总分数60%(36分)以下为不合格。(3)获取相关知识途径。

1.2.2 半结构式访谈 18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通过随机选取方法,由研究者逐次进行访谈。应选择安静不易打扰的地点进行访谈,依据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根据情况对提问顺序、方式、题目灵活调整[5,6]。访谈时首先取得被访者的信任,要耐心倾听,不予被访者引导和暗示,当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追问,深刻理解被访者的观点,注意观察被访者心理变化及肢体语言,访谈全程做好录音和实施笔记,每次访谈时间为45~60 min,样本量的最终确定以资料达饱和为准。

1.3质量控制

调查员的选择应经过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调查员在调查问卷结束后现场抽取15%的问卷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7]。访谈由经过培训的研究生进行。访谈资料在结束后24 h内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件,文字稿件由两名研究生仔细阅读,对稿件内容熟悉后分析整理,为提高其准确性,整理好的内容由受访者本人再次确认[8-10]。

1.4统计学方法

反复回顾全部个案资料,访谈资料分析采用现象学7步资料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数据分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整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 护士一般资料情况

发放问卷320份,收回320份,回收率100%;从参加问卷320名医护人员中随机抽取18名半结构访谈人员,其中护理管理人员6名,护理人员12名,见表1。

2.2护士知识得分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知识考核,320名护士平均得分为(39.50±2.53)分,得分率66.83%,见表2。

2.3 护士知识得分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影响知识得分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称、月收入等。两者比较:在文化程度上,本科学历与大专学历比较差异明显(P

2.4护士知识得分多因素分析

以护士知识总得分为因变量,自变量是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α=0.05、β=0.10),得出影响相关知识得分主要因素是护士文化水平及职称,见表4。

2.5 护士获取知识途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士的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报刊杂志和网络,见表5。

2.6护士半结构式访谈知识得分影响因素

半结构访谈后总结出两方面问题:(1)护士知识得分较低的主要因素为缺乏专业全面的培训和指导;(2)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时间概念,把学习当成负担,培训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考核及奖励制度约束,见表6。

3讨论

篇8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高危药品;安全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5年开展药品使用安全管理前,收集了护理部、药学部、重症监护室所使用的105次高危药品资料,并对其质量自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后发现,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共存在23次不同程度的问题:贮藏不规范、备用药物账物不符、未严格执行高危药品双人核查、无醒目标识分别为5次、7次、5次、6次,分别占21.74%、30.43%、21.74%和26.09%。

1.2管理方法

1.2.1成立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小组

安全管理小组长和高危药品质控员分别由科室护士长和选派的3名重症监护室高年资护士担任。药学部协助多项工作的开展:①制定重症监护室管理制度;②高危药品目录和使用流程;③对科室护士进行有关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④指导日常工作;⑤对高危药品的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⑥对发生药物使用的不良事件进行处理或者上报;⑦持续关注高危药品的管理并制定整改意见。

1.2.2制定完善高危药品目录

根据重症监护室患者所使用药物的情况,参照2012版美国药物安全使用协会对药品的分类及我院药学部设定的高危药品目录,对我院重症监护室高危药品目录重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上交到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和备案。审核通过后,详细列举和张贴重症监护室所使用的高危药品的名称、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并将这些信息制成表格,以便在使用时可以随时查阅。

1.2.3建立、健全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1)日常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由护士长派固定的人员负责。负责人主要检查药品的质量和数量及使用期限并对药品进行整理。负责重症监护室高危药品质量的专业人员在每周例行一次检查后要及时地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每个月管理小组都要监督高危药品的使用质量,一旦发现药品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紧急召开全体会议,及时进行处理和改进,并在后续管理中进行优化。(2)使用专门的柜子并根据原包装分开放置高危药品和其他药品。一些听起来和看起来比较相像的药品,或者是同一种药品不同使用剂量的药品也要分开放置。冷藏药品必须放在冰箱的固定位置上,药品冷藏的温度进行每隔8h、一天三次的登记,并对相关数值做好记录。一些特殊的药物要设置专门的柜子进行特殊管理,并标上使用期限。以10%的氯化钾注射液和10%氯化钠为例,他们都应该在标好明确的标识以后分别放置在专门的抽屉中;麻醉药品要保存在设有密码的专用保险柜中,不同的看管人员要做好交接工作。(3)根据卫计委的规定,高危药品标识一律要贴在药品包装盒右上角;红色三角形标签标志着该药品有效期是6个月;在使用用高危药品时,注射器和延长管也要贴上专用的标签;高危药品的排放要根据时间顺序,自右向左摆放有效期限的药品,并要遵循“先进先出”的使用原则,既先用即将到有效期的药品。所有的护士都要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取药,在补药的时候要遵循左取右补的原则。

1.2.4制定和完善资格准入和培训制度

及时地对护士的药学理论进行培训,对于护士的安全用药而言,必须要明白药品的潜在危险性。一些临床护士并不完全了解高危药品信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受年龄和医护人员工作经历和专业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所以,要定期地组织护士认识高危药品,尤其是对于资历比较浅的护士更要做好高危药品使用的培训工作,避免唯医嘱是从情况的出现,对于未参加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或者实习生等,必须让其学习和培训完高危药品使用方法后再使用药物。

1.2.5严格执行双人核查制度

护士接到任务后,必须要严格执行双人核查制度,并及时地核对患者和药物的信息,比如:患者和药物的名字、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等;在给患者药物时,要告诉患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严格执行给药“5R”原则,即:患者、药品、剂量、途径、时间的“五正确”原则。护士在拿到医嘱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要敢于质疑并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确定无误后在执行。

1.2.6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

制定重症监护室高危药品使用制度并规范其使用流程。对于一些生长抑素和硝普钠等特殊的药品要用红色输液牌进行警示,严格控制使用的滴数;为了保证患者的健康状况,保证安全使用高危药品,要及时地观察和监测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问题一旦出现,要迅速采取措施,及时告知医生。

1.3观察指标

收集由我院护理部、药学部、重症监护室开展的高危药品专科质量自查的120次检查资料,对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缺陷进行记录,并比较分析2015年收集的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缺陷资料。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安全管理前后高危药品管理缺陷比较。

3讨论

2000年美国药物安全使用协会第一次提出了高危药品的概念,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我国很多医院为了规避高危药品使用的风险,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4]。但是即便如此,在国内外的很多患者还是会因为不当使用高危药品受到伤害甚至是死亡。一般重症监护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用到高危药品,医护人员要面对大量病情危急的患者,压力大、难度也大[5]。针对我国重症监护室的现状,避免重症监护室不良用药而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我科设置了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管理高危药品的使用,权责明确到个人,对于重症监护室高危药品目录进行详细描述,并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熟记于心,而且会随时更新高危药品目录;精细化的存放高危药品,并对潜在的危险张贴醒目标识;各个科室及时检查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尽量减少危险的发生。综上所述,只有对重症监护室的高危药品实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安全管理,方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晓霞,王春红.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应用舒适性护理的效果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13):79-80.

篇9

关键词 统计学 R软件 计算机模拟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Higher Institute Biology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Courses

TANG Yi

(Academy of Scienc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 Statistics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to use statistical theory and methods to collect, collate, analyze data, and explore the inherent law of life sciences to solve production, vital capacity practice specific issues. How to design a curriculum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biological statistic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faced worth deep thinking. Statistics stage presence teaching students lack a sense of participation, single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students lack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other issu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can introduce computer simulation demonstration, increase course examination session,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tatistics; R software; computer simulation; course assessment

高等院校生物类本科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尽管三个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差异,但统计类课程(一般为生物统计学)是三个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统计类课程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原理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探索生命科学内在规律,解决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但统计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繁多,计算复杂的特点,对于初步接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本科生而言,具有相当难度。而且,随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调整,统计类课程的课时有被压缩的趋势。此外,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日趋成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统计课程设置在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有鉴于此,如何设计统计课程才能应对生物类本科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值得深入思考。

1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参与感

教学中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课堂上缺乏参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己看书,不听教师讲课;(2)玩手机,玩笔记本电脑,玩平板电脑;(3)不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课堂上缺乏参与感的原因固然有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统计类课程理论性强,需要公式推导,且前后课程知识点联系紧密,部分学生基础薄弱,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较难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据统计,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间为15~20分钟。以一节课40分钟计算,大约50%~62.5%的时间教师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意味着这部分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1.2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成绩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一般用课程作业考核,期中、期末成绩采用考试方式考核。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难以完全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统计思想的理解深度。

由于课时所限,课堂讲授内容有限,课程重点和难点较集中。考试前,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可掌握相关内容,但对其中蕴含的统计思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培养。另一方面,课程作业以题目为导向,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1.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体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缺乏主动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意识;(2)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欠缺选择分析方法的能力;(3)缺乏分析数据的技巧;(4)缺乏将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联系的能力。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存在多方面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思考。传统的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而从传授知识到学习知识之间缺少练习、反思过程。这些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2 对策

2.1 引入计算机模拟演示

PC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得教学中涉及的统计学方法和思想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目前常用的统计软件包括R,SPSS,SAS,Matlab,Minitab,Stata,MS Excel 等。其中R软件是免费、源代码开放软件,可通过网站和镜像下载,并可针对具体教学需要安装不同Packages。而且R具有强大的图形展示能力,因此是一款非常适合在统计课程教学中使用的软件。

R软件可以实现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1)统计描述,常用的函数有mean(算术平均数),sqrt(平方根), sd(标准差),var(方差),range(极差),median(中位数),和sum(求和),max(最大值),min(最小值);(2)统计绘图,barplot(柱状图)、pie(饼图)、hist(直方图)、stem(茎叶图)、boxplot(箱线图)、plot(散点图);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lattice 等程序包输出更为复杂图形;(3)统计检验, t.test(t 检验),aov(方差分析),chisq.test(卡方检验),cor.test(相关系数检验)。

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通过调节函数的参数,实现动态图形输出,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2)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加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3)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编写相关程序,使软件完全为教学服务。

2.2 增加课程考核环节

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的成绩评价体系,扩展为课堂问答、课程作业、期中项目训练、期末考试。课堂问答通过讲授新内容时提问原有知识点,达到巩固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课堂问答可计入平时成绩,最终反映到课程得分,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期中项目训练通过学生自由分组,共同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项目选择上特别要注意控制项目难度。难度过大或者耗时太长的项目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因此,难度应控制在课程涉及到的统计学知识范围内,或者稍微扩展。

增加课程考核环节的优点在于:(1)培养学生利用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发挥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的积极性;(4)使得课程分数更准确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生参与科研首先需要教师具有科研经验并接受过完整的科学训练。教师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教师应为本科生设计科研题目和科研步骤,在题目设计时应侧重统计方法的运用;再次,教师应在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报告等方面继续指导。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科研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科生参与科研具有以下优点:(1)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2)培训学生掌握科研规范,为撰写科技论文打下基础;(3)增加学生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光华.陈明辉生物类三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教论坛,2009(5).

[2] 沈文飚,袁家明,闫祥林,刘川宁.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

篇10

一、 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以汉中地区初中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汉中市龙岗中学与第四中学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进行学生生物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为98.7%,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问卷编制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学习习惯划分为课前习惯、课中习惯和课后习惯三个一级维度。依照概念逻辑一致的分解原则,将一级维度进一步分解为二级子维度。依次类推,直至将各级维度分解到最终的具体题项。根据心理学测量工具编制的一般原则,特质相似的题目分散排列,正反题交互排放,最后形成自陈式的“生物学习习惯问卷”。该问卷共包括37个题项,采用李克特4点形式计分。

3.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大约历时10分钟。

4.数据处理

对每份有效测试卷进行编号,建立基本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管理及审核。对于经过系统整理的有效数据,在SPSS(18.0)软件平台上进行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

1.生物学习习惯测验工具的统计分析

(1)生物学习习惯问卷的信度分析

为了检验生物学习习惯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作为其信度的指标。

表1 生物学习习惯问卷的信度分析

根据多数学者的观点,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以上,则该测验或量表信度甚佳;如果信度系数介于0.80~0.90之间被认为比较好;如果信度系数在0.70~0.80尚可接受[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总测试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接近0.9,说明测试卷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好。另外,将生物学习习惯的全部变量(项目)分成相等的两半,然后计算这两部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算得分半信度为0.869。统计学中一般认为分半信度大于0.7比较好,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

(2)生物学习习惯问卷的效度分析

生物学习习惯维度的划分与问卷形成的过程严格依据“内在逻辑一致”的原则,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与学生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学生物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项目编好后,与有经验的一线生物教师进行探讨,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估。在吸取了项目评价修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生物学习习惯的最终测验内容与形式。另外,在问卷编制过程中,采用同质性题目分散编排、正反题项交互排列的基本策略,以保证最大限度地降低无关因素的影响,增加问卷测量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测验的内容效度。

表2 生物学习习惯问卷的结构效度

从表2可以看出,生物学习习惯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300~0.650之间,皆达0.01显著水平,且其相关情形属于中低度正相关,表明本问卷之各分问卷方向一致,但彼此尚有一定的独立性。而总问卷与各分问卷的相关系数介于0.700~0.999之间,且皆达0.01显著水平,呈中高度正相关,显示各分测卷与整体概念相当一致。

2.中学生物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1)中学生物学习习惯总体分析

计算学生在生物学习习惯整个问卷以及各分问卷之间的统计集中量与差异量,并根据平均得分确定分值分布,结果如下(表3,表4)。

表3 生物学习习惯总体水平分布分析

表4 生物学习习惯的相关统计量

根据统计量分析,生物学习习惯的平均分为110.904±0.861,且分值主要集中在90~129分之间,此部分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90%左右,而分值处于70~89分和130~149分这两个区间的人数仅占很少的比例。说明现代中学生的生物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习惯很好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因理想的正态分布偏度系数为0,本调查中生物学习习惯总分与各分卷得分的偏度系数均为负数,也验证了学生的生物学习习惯还需进一步提升。

(2)中学生物“课前学习习惯”分析

表5 中学生物“课前学习习惯”情况统计表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生物课堂之间经常进行预习与进行课前拓展的学生不足10%,仅占很少一部分,很少预习和从来没有预习与准备习惯的人占大多数。由此可见,中学生课前学习习惯是需要加强的。

(3)中学生物“课中学习习惯”分析

表6 中学生物“课中学习习惯”情况统计表

对于“课中学习习惯”,本研究主要从“听讲”、“记笔记”与“课堂练习”三个方面评价。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生物“课堂练习习惯”相对较好,79.82%的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在练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练习任务。但是,“课堂听讲”与“记笔记”方面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问题相对普遍,46.79%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上课情绪比较低落;88.99%的学生上课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回应率也较低,很少或从来不回应的约占43.12%,而积极回应的仅占10.55%。另外,缺乏良好的课堂记笔记习惯,95.88%以上的学生很少或从来不记笔记,只有很少同学有较好的记笔记习惯。即便是对记笔记的同学而言,如何重点记录,以及记笔记过程中的精加工策略使用也相对较少。

(4)中学生物“课后学习习惯”分析

表7 中学生物“课后学习习惯”情况统计表

首先,在课后“做作业习惯”方面,73.85%的学生态度严肃认真,60.55%的同学能将学习效率放在第一位,而且学习时能够很好地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74.77%)。对于各门学科,无论喜欢与否,能做到相对公平对待,不厚此薄彼,只有17.43%的同学经常把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作业推到最后迫不得已时才去完成。但是课后完成作业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主次,能够“要求自己做完作业再玩”的人数仅占7.79%;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也相对较差,只有6.88%的同学能够做到习惯性地学习迁移。另外,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与疑惑,缺乏努力探究与坚持不懈的习惯,大约有86.33%的学生会半途而废,放弃对难题的追索。其次,目前汉中地区中学生课后 “考试习惯”水平相对较低,不注重平时积累,缺乏系统总结的学习习惯,对于章节与单元学习内容,经常总结的仅占2.75%与4.12%,而且考试过程中也没有“从易到难”的答题技巧,缺乏考试答题的策略性习惯。

3.生物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以性别与年级为自变量,生物学习习惯总分与各分测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8、表9)。

表8 性别与年级对生物学习习惯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9 性别与年级对生物学习习惯的统计量

根据表8、9综合分析,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习惯总分、课中习惯得分与课后习惯得分上,统计差异均不显著(t=-1.848,t=-1.041,t=-1.759,p>0.05)。但对于课前习惯而言,男、女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水平(t=-2.226,p

不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生物学习课前习惯上差异不显著(t=1.523,p>0.05),但在课中习惯、课后习惯上均呈现出明显差异(t=2.360,p

三、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不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困难的重要原因[3]。从目前汉中市初级中学生物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生物学习习惯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学习习惯优秀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偏低,属于典型的非优势群体。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与巩固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成效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习惯将是新课程背景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生物学习习惯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操作。

1.加强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意习惯的积累、养成与巩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生物学习习惯整体水平偏低的心理根源。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结构体系相对庞杂,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意识,鼓励塑造优秀行为习惯的动机。

2.注重学习习惯的阶段性指导

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学习的时间性原则,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加强学习习惯的指导与培养。不同阶段具体指导时,根据学生生物学习习惯的表现强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与训练。例如,对于“课中学习习惯”训练阶段,由于学生具有长期的课堂练习优势,“课堂练习习惯”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在学习习惯指导时,可适当弱化“课堂练习”方法指导,把重点放在“如何记笔记”与“如何更高效地听讲”等这些习惯的培养。

3.进行学习习惯性别分化指导

性别是影响生物学习习惯的一个调节变量。女生从心理上比男生成熟相对较早,而且社会规范无形中也要求女生比男生更安静、顺从、自觉和守纪,所以女生对学习行为的自我约束程度相对较高,表现为课前预习等方面的习惯相对较好。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生物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整体上统一指导,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尤其是课前习惯的形成,培养重心应适当地向男生倾斜。

4.遵循学习习惯培养“趁早”原则

调查结果表明:生物学习习惯具有明显的年级差异,与年级之间呈现出一种比较典型的负相相依变化关系,即年级越高生物学习习惯水平相对越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学习任务难度、学习兴趣、思维发展水平等变量均有关系。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结果反映出一个重要信息:培养学习习惯的心理时期越早,负面的干扰信息相对越弱,越易形成正向的行为习惯积累。

5.强化学习习惯反思性指导

反思与总结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学习习惯形成与巩固的重要推力。在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指导学生制定学习习惯的反思清单,定期检验、分析与评价学习习惯培养的成效,不断查漏补缺、扬长补短,帮助学生快速形成稳定的、可以普遍迁移的良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特点,遵循学习习惯发展的心理规律,因材施教、因类指导,加强学法引领,强化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良好的课堂与课外学习习惯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