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

篇1

讯:摘要:我们经常认为社交媒体主要盛行于西方国家,但自上周我的亚洲和东欧之行后发现,它已经走向全球化,且在不同地方,它的平台、商业模式和前景也有很大不同。

虽然以西方为主导的社交媒体在过去四年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它最近在亚洲的兴起更加引人关注。然而,就像MySpace、Facebook、Twitter以及正在起步的Pinterest(目前正呈指数发展)的发展轨迹一样,一旦用户数接近于实际的极限值,该社交媒体的发展将变得非常缓慢,而这一现象目前在亚洲尤其明显。

/zt/mtyx/) 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篇2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化网络;社交媒体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社交媒体在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世界绝对是最热话题之一。随着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变了信息分享和传递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品牌的认知过程,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直接越来越迅速。

登录主流社交媒体,诸如微博和SNS(社交网站)早已经成为很多中国网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社交媒体目前早已超出“社交”功能,在领先商业组织的利用和影响下,具有诸多广告、营销、公关等特征。企业对社交媒体营销的投入毫无疑问正在迅猛增长,但许多人对这些投入的是否值得和效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很多企业都知道什么是社交媒体。毕竟,若把Facebook看成一个网络国家,那么它的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很多企业老板和高管还可能了解社交媒体如此强大的原因——能够放大口碑效应。但谈到如何驾驭社交媒体影响力,他们就显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尽管企业纷纷积极开设官方微博,但真正了解社交媒体究竟是如何与消费者互动,并借此拓展产品和品牌认知度、提升销售和盈利、激发顾客忠诚度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对许多企业老板和高管而言,社交媒体仍然一团迷雾?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首先,源自社交媒体的朦胧本性,尽管谁都知道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在线讨论产品和品牌、寻求并分享相关建议,但企业究竟可以在何处及如何影响这些对话却不清楚。毕竟这些对话横跨各式各样、不断增加的平台,出现在多元且分散的群体之间,可能是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也可能花好几个月酝酿。其次,没有一个适合且统一的指标来衡量其对营销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大量资源(不管是财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投在一项收效尚不明确的项目上,实在很难说得过去。

一、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社会媒体推动了人们发现、阅读并分享新闻、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变革。社交媒体将人们从内容的阅读者转化为内容的者,将单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化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将个体从受众变成了媒体。

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更是一个足以代替真实感知的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

社会化媒体创造了新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一般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参与。社会化媒体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

2.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均可免费参与,鼓励大家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或隐私内容除外)。

3.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广播”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形成互动交流。信息传播的效率成倍提高。

4.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大家可以很快形成一个社区,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交流。

5.连通性。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快速融合到一起。

6.多平台。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媒体不受平台限制,任何能够连接网络的终端都可以作为服务平台。

二、中国是新兴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大国

全球社交媒体正在爆炸式增长,中国无疑引领着这一潮流。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扩张速度堪称全球之最。到2011年12月,中国共有5.13亿名互联网用户,而德国只有6700万人,印度1.21亿人,美国2.45亿人(图1)。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是年龄不到35岁的群体,其中25-34岁的用户群占40%;中国约有2.5亿名互联网用户集中于一二三线城市;超过一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周上网12个小时以上。其中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2.35亿,年增长率达到33.7%。

麦肯锡一项针对57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调研发现,一二三线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此外,中国也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高达91%的受访者表示,最近六个月曾登入社交媒体。这一比例远高于日本的30%、美国的67%、韩国的70%。中国互联网用户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也比日本、美国来得长。例如,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天花46分钟在这类网站上,日本消费者仅为7分钟,美国消费者37分钟。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增加,消费者花在其他网站的时间减少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麦肯锡的研究还发现,在内容获取上,社交媒体的使用已逼近门户网站,有40%的个人电脑使用者通过门户网站取得内容,36%通过社交媒体;不过,搜索引擎还是最大的内容来源,有80%的个人电脑使用者运用搜索引擎获取内容。

篇3

讯:campalyst的数据显示,社会化网络营销几乎被美国前250零售网站所采用,其中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的采用比例最高,在90%以上,而google+和Pinterest的采用率也高达67%和61%。

从社交网络为这些零售网站带来的粉丝量来看,Facebook也是高居榜首。平均粉丝量为93.6万。而从TOP10品牌在这几大社交网络的平均粉丝量等指标来看,差异也是很大。从粉丝量的分布来看,在Facebook上粉丝量过百万的品牌有43个,Twitter上只有1个。

从行业差异来看,Facebook上粉丝量最高的行业分别是大型零售商、玩具、服装服饰、电脑电子,体育产品。Twitter上则是服装服饰,玩具,大型零售商,健康美容,电脑电子产品;YouTube上则是电脑电子产品,玩具,服装服饰,家居装饰,健康美容;google+上面则是电脑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大型零售等;Pinterest上则是家居装饰,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等最热门。

/zt/mtyx/) 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篇4

【关键词】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模式

社交媒体融合了Web2.0和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最新理念,使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得更多传播、分享、交流的自由。学术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方便地进行学术信息转发、交流分享思想观点、获取文献原文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来参与学术活动,学术信息交流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一、社交媒体及其发展现状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虚拟化W络通讯工具和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已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国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有Fae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ln等。在国内,社交媒体经历了BBS时代、社交网站时代、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发展至目前主要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为代表,另有百度贴吧、人人网、朋友网、豆瓣、知乎、美拍、天涯社区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网络社交应用平台。按照社交媒体属性的不同,可将其归为创作发表型、协同编辑型、资源共享型、社交服务型、即时通讯型五大类型。

目前社交媒体已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量来源,二者占比分别为46%和40%。据2017年1月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依然作为最典型的网络社交应用排名前三,应用率分别为85.8%、67.8%、37.1%。可见,具有即时通信功能的社交媒体最易成为社群型网络媒体。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交流典型模式

(一) 博客、微博:学术知识转移模式

博客(Blogger)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可随时张贴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网站。目前,有许多科研机构、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随时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术会议信息、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通常被称为学术博客。学术博客使学术交流不再局限于基于著作、学术期刊、专家报告等传统型学术交流模式,进而转向开放、随时随地、泛在化的交流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学术博客平台既可以是知识的生产源,也可以是知识的传播源;既可以是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后的正式出版类学术信息,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存储于专家大脑中经过显性化处理的隐性知识。学术博客相互之间通过博主的转载分享、评价交流,实现各知识节点的相互转移。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与博客相比,更突出信息的即时性、快捷性。微博用户群因拥有大量专家学者、学术机构,使关注用户能够及时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的知识信息。此外,微博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各层次学者的跨界交流,碰撞出个人创新观点。

(二)维基百科:学术知识协同生产与共享模式

维基百科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支持的协作式写作中,每个人都可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甚至探讨,是一个最大、最知名的网络知识社区。所以Wiki帮助我们在一个社会网络(SNS)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与其他社交媒体相比,维基百科能够针对特定的领域知识或主题概念汇集大众智慧,构成网络“合作实验室”,互联各方面的专家发挥个体学科特长,形成个人能力与智慧的相互叠加,使产生的知识信息更权威可靠、更受广泛认同。通过参与维基百科的知识信息编发共享,个人的传播行为和掌握的知识、观点通过在wiki平台上共同修正完善,最终形成“共识”性概念或经典性论述。

(三)腾讯QQ、微信:学术信息传播与互助分享模式

QQ、微信同属腾讯公司旗下的社交产品,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特点,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可以群聊、发表评论、撰写日志文章,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用户规模达到6.66亿。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应用是微信,其次为QQ,占比60.0%。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由于QQ、微信强大、易用的信息交互功能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学术交流领域重要的虚拟平台。通过QQ或微信朋友圈、QQ群进行学术信息分享或文献原文、会议资料互助传送的优越性已被大众广泛认可。网友通过建立QQ、微信学术群,使学术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知识生产传播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三、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传播的典型案例

(一)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由具有50余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主办,是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2007年正式上线。网站设有博客、会议、论文、项目基金、实验室等频道,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多样实用的学术信息。尤其是备受学者们欢迎的科学网博客目前已在各个学科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学术会议资讯、专家报告观点、权威论文转发等学术信息极大地吸引研究人员积极加入,成为更多的信息传播“节点”,高效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10年来,科学网博客已经成为上百家新闻媒体,特别是国内严肃媒体和境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源泉,大大促进了科学传播。

(二)网络问答社区――知乎

知乎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凭借其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和独特的产品机制,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里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将高质量的内容透过人的节点来成规模地生产和分享,构建高价值人际关系网络。其发展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2017年1月,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预计完成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2017年知乎将面向广泛的知识消费者和机构伙伴建立大型知识平台。截至2017年1月,知乎已拥有超过6500万注册用户,平均每天有1850万活跃用户访问和使用。2016年全年,知乎用户提出了超过600万个问题,撰写了逾2300万篇回答和151f篇文章。

(三)学术类微信公众号

微信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生活方式。目前许多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进行视频直播。学术刊物每期的出版论文目录、论文全文、重要学术会议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推送至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大型学术研讨会可以将会议通知、日程安排、著名专家的报告演示文稿、报告录音、学术讨论信息等通过微信平台即时。《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科学网、现代大学周刊、爱思想网、唧唧堂、博士圈及MOOC成为首批10个最具影响力的、高品质的、最具学术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其中MOOC公众号位列榜首。

四、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与获取模式代表了“去中心化、开放性、共享性”的思想理念,这种去中心化的理念赋予用户平等而个性化的地位,充分刺激用户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更有效地挖掘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使得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同时,开放自由的和转载会很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信息冗余、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相信随着互联网管理政策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李娜,胡泳.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4,(12).

[3]张h,朱庆华.Web 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

[4]王学东,杜晓曦,石自更.面向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J].情报科学,2013,(3).

篇5

[摘 要]对于微博营销这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微博营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微博营销的特性,并对微博营销的盈利模式做了预测。

[关键词]微博;微博营销;网络营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95亿。当大多数人使用微博进行沟通、交流,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微博的社会媒体特征就越发的凸显出来,面对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特意或被迫的推开了企业微博营销的大门。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 公开的博客形式,是当下基于用户关系的、最新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营销是一种全新的以Web 2.0为基础的新媒体营销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长度在140字以内的微型博客,快速宣传企业新闻、产品、文化等,形成的一个固定圈子的互动交流平台。

一、我国微博营销的发展现状

1、微博营销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新浪、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在2011年都把微博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最大的微博营销平台——“微传播”网也应运而生。目前中国大多数的微博网站的关注重点还在“跑马圈地”,许多企业也只是依靠单纯地品牌和活动信息来聚拢品牌消费者,而没有较多盈利模式的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快速即时且拥有一些跟随者的网络服务,将为不少企业带来潜在的营销价值。微博上真实的声音,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接触到消费者微博营销现状与发展态势初探心理、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获取市场动态。微博是希望被关注的人或企业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在,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一些商业嗅觉敏锐的媒体、公司、机构,如《新周刊》、凡客诚品、长安福特、星美影城、光大银行、山东航空公司等等都已经在第一时间注册了微博,拥有了一大批“粉丝”。事件营销、人物打造和名人效应是现阶段最为成熟的微博客营销方式。比如,注册新浪微博的姚晨同时也是联通3G代言人,通过这一层身份充分与网民进行沟通,较强的互动性带来了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营销潜力和说服力。但这些营销方式一般限于突发性事件或新闻娱乐信息,如何借助微博进行营销植入、进行实物商品的营销是当前微博营销亟待解决的难题。虽然我们可在微博中看到个人、媒体、企业商品的营销,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验证和评估。

2、微博营销给社交网营销带来影响

微博是BBS、社交网站、博客等三大产品优点的整合者和集成者,可成为黏着性更高的网络营销方式。微博在短期内对博客、社交网站短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微博与博客、社交网具有很高的用户重叠比例,用户使用目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微博对用户目的性更强,并且用户使用微博后减少了登录博客、社交网的次数。不过,鉴于微博字数上的限制,不可能让任何人在微博营销上成为统领者。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微博营销和社交网营销各有其优势,微博营销和其它社交网营销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共存、竞争、共赢的关系。

3、微博营销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运用微博营销初步尝到甜头的当属去年开放的Follow5微博客,他们接连成功举办了孙楠大连公益演唱会和水木年华北京工体十年启程演唱会,开创了国内微博营销的先河。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也不甘落后,都渴望从这个将来可能成为的新媒介形式里分得一杯羹。微博营销在中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如微博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注册和使用的便捷性、专业细分的精准性、信息的分类处理、虚假信息的监控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时如何使微博营销引起连续性关注,产生集团效应也是需要进一步思索的问题。

二、微博营销的特性:

1、操作简便,传播快捷

微博营销的接入方式多样化,且门槛低,优于传统的广告行业,信息的主体无须经过繁复的行政审批,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相较于博客来说,一条关注度较高的微博在互联网及与之关联的手机WAP平台上发出后短时间内互动性转发就可以抵达微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微博的传播速度更快,关注的人更多,时效性更强。一条微博,最多140个字,即使增加一些图片、视频,也只是简单地设计一下,就可以完成一条信息的。

2、即时沟通,交互性强

微博本身所具有即时性特征,使微博成为直播性价比最好的营销方式;而交互性强的特性,培养了企业和用户之间一种超越买卖的持久的情感关系,也促成了一种天然的口碑传播。微博营销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多与粉丝或是被关注的人互动,那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好微博营销。

3、成本低廉,受众广泛

微博营销的成本比短信比博客营销或做论坛营销的成本低很多。微博可以通过手机以及短彩信随时随地信息,与短信相近,但是短信传播方式是“One To One”,而微博则是“One To N To N”。通过粉丝关注的形式进行病毒式传播,影响面非常广泛,同时,名人效应能够使事件的传播量呈几何级放大。

尽管微博营销在当下的表现并不明朗,但微博未来可能呈现的价值和发展态势不可小觑。根据以上解析,我们可以对未来微博营销做出这样大胆的推测:

一是与电信运营商短信分成。很多用户更乐意通过手机以短信的方式微博信息,这也为电信运营商带来很大流量,那么,利益分成就可能成为一种盈利的来源。但是这时深受喜爱的微博关注功能是否保留,不得而知,所以直到目前,尚无一家网站实现这个目标。

二是植入广告参与分成。新浪博客曾创造过广告分成的前例,但对于微博,一旦加入广告,极有可能如手机广告的泛滥一样导致人们的极大的逆反心理,所以这种推测能否成功有待观察。

三是VI P收费。目前这一业务尚无网站开通,是否能成还要以观后效。微博的价值在于简练,在于面向最普通的大众,意义在于广播形式。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现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运营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方向。未来五年,我国将大力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在数字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个发展方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根据这个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的介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它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数字媒体根据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过程中,又分为逻辑媒体和实物媒体。逻辑媒体是文字、图形、声音等等能够让人们产生感觉的一种编码媒体。实物媒体是基于逻辑媒体信息传输、信息显示的新媒体。逻辑媒体与实物媒体相结合,构成了新时代的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专业是指培养具备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现代综合素质人才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着重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以求能够让学生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等等。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方向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相关的影视、图书、新闻等等文化媒体行业。当然,还有国家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电视台等等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创新制作方面的企业。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媒体企业,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明确的,这就表明,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基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导向。

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培养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国际数字媒体专业学校合作,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实行双语教学,聘请知名数字媒体的教师,加强学生的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我国数字媒体专业高校携手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加强与数字媒体企业合作,在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后,跟企业签署双方合作协议,培养技术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无论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都是为了数字媒体市场的需求,拓宽数字媒体专业的就业之路,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以此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导向。

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了解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数字媒体数字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

从数字媒体专业就业方向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单一,但是也能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当然,数字媒体市场的广阔,也显现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是由于借助西方国家的经验,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规模不断增长。就拿我国影视媒体产业为例,现今影视产业推出大批的影视明星,这些明星通过公众形象和社会舆论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这种“产业链”的效应表明,数字媒体理念可以渗透于每个文化媒体行业,也可以进军每个创新制作企业。

数字媒体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是很有希望的,国家自从近几年支持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开始,数字媒体产业被定为媒体专业技术的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城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相关院校新增数字媒体专业,根据沿海城市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改善数字媒体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据预测,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大力支持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旨在培养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又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的学生,带动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沿海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数字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打开数字媒体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广而多,就业选择易而多。

现在社会是信息技术社会,人们生活当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从“道听途说”变成影视广告,新闻播报等等。影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种有声、有图的信息传播。现今影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商场、学校、车站等等公共场所,可见数字媒体技术覆盖率宽广。那么,这种覆盖率就可以表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广泛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相较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注重内在的“涵养”。据业内人士统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求市场不比技术专业小,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是大的,每年约15万人。一般设计类和传媒方面的公司对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这种需求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很明确,发展前景广阔无比。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遇,明确就业方向,成为数字媒体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高,艺术修养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尹贵.浅析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26-227.

篇7

【关键词】社交网络 社交文化 移动社交

一、社交网络的现状

“社交网络”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如果说Facebook的出现预示着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那么2006年Twitter的出现则正式宣布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我国,社交网络虽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但“微博”、“人人网”等互动媒体也以惊人的步伐追赶着。特别是2012年,微信犹如一匹黑马迅速占领市场,使得中国的社交媒体形成微信、人人、微博三分天下的局面。①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社交网络用户达2.53亿,手机微博用户2.02亿,占到所有微博用户的65.6%。②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移动客户端的形式来发送自己的最新动态,大大加快和便捷了信息的交换和流动。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传统交往资源的依赖逐渐降低,对社交媒体尤其是手机社交媒体的信任度在不断提升,手机社交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社交网络兴起的时代背景

社交网络作为当今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正逐渐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人们对任何一个工具的使用,都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不完全是因为赶时髦。因此,包括国外的Facebook、Twitter或者我国的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在内,其使用热潮形成的背后所蕴藏的正是人们希望生活在融洽和睦的社会网络当中。

自19世纪工业社会来临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在加速趋向于合理性和效用性。工业化的效率至上把人封闭在轮廓坚固的组织之内,使人们发誓对金字塔型的指令系统单一效忠。它与传统欧洲社交文化所营造的松散群体,即所谓“不即不离”的人际关系不能相容。③

而进入21世纪,随着后工业社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到来,灵活松散的社交人际关系更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活动,这就为社交网络的出现与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与时代背景。正如喻国明教授在《传播规则变革背景下传媒竞争力构建》中说到,游戏规则的改变,技术要点在于要顺应大众文化和流行心理的潮流。社交网络作为人们建立关系网的工具,能重新给人们归属感,让人感觉自己归属于社会,归属于亲密伙伴织成的小团体。这种技术,正是顺应了每个人分享自我、了解他人、寻求共鸣的游戏需求。

三、社交网络改变了传统社交文化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技术会引起人和社会做特定的调整。而在人们不停交换各种信息的当下,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传播和接收讯息的方法,也造就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身。传统的社交文化正在发生迅速的改变,社交网络技术将构成一种新的社交文化体系,反过来,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着整个社会。④

1、积极的方面

在Web1.0或者门户时代,用户常常只是一个ID符号,而基于Web2.0的社交网络却能拓展用户的真实交际圈。通过好友间的彼此互动,用户不仅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人际交往圈,而且还能将原先忽略或的人际关系找回来,在不知不觉中用户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随着虚拟世界中的交际圈被扩展到现实的生活中,从现实——网络——现实的循环往复使得越来越大的交际圈正在形成。⑤

同时,社交网络中插件应用的个性化和娱乐化,也顺应了人们轻松灵活的社交需求,为提高社交网站用户的黏性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内嵌的网页游戏类应用,如争车位、买房子、农夫果园等,以娱乐为社交纽带,使得数千万用户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拓展社会关系。

另外,社交网络利用其庞大的在线群体,给社会组织和动员带来了快速、自发的特性。如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讲述了一名遗失手机的妇女通过网络人肉搜索找回手机的案例,恰恰证明了社交网络带来的组织力量,即群体可以为了某个目标简单、快速地组织发动起来。

2、消极的方面

然而,社交网络的不断打造升级也为社交文化带来了新的流弊。手机绑定客户端使得用户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换信息,地铁里、公车上,人们不停地用手机更新自己的状态或者评论回复他人。但在高速的信息交换中,信息的庞大、不确定性致人于迷茫,信息的快餐化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丧失了严肃和谨慎的态度。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道,“电视机的出现使得公众接收到大量琐屑的垃圾信息,使得公众丧失了独立的思考性和批判性。”相比电视让人们被动地接收信息,如今的社交网络更是使人们主动参与进来寻求和制造信息。长期浸泡在各种碎片信息混杂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变得麻木,失去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各种网络炒作和网络热点与公众一呼一应,加之商家的投资包装,使得一个网络垃圾文化时代正在到来。⑥

正如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⑦在社交网络大潮汹涌的时候,我们或许也应该对自己日益习惯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多一些反思。

结语

在格奥尔格·西美尔看来,社交作为人性的本质,不只是消磨时间或铺张浪费,而是人们为了人性化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⑧从我国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个人的情感表达”、“与他人的沟通”的确成为社交网络的主要功能。⑨

然而,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人们在获得各种便利、满足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生活也被各种垃圾信息所埋没,冗杂的内容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信度与效度。另一方面,由于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进行人际关系的开拓与维系现实交往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线上线下无时无刻的社交状态极易使用户产生社交疲劳。

因此,如何使社交网络及其引发的新的社交文化更健康,如何在信息冗杂下帮助用户迅速辨别出有效信息,如何在用户社交疲劳下产生新的创意不断激发社交网站用户的兴趣,如何进一步满足和便利现代人群松紧有度的社交需求,都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江志强,《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8大趋势预测》,新浪财经

②吴红晓,《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传媒》,2013(2)

③⑧[日]山崎正和:《社交的人》,译文出版社,2008

④王建磊,《App: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崭新视角》,《新闻记者》,2011(11)

⑤⑦孙慧娟,《SNS社交网络服务——对现实世界人的社会关系的延伸》,《剑南文学》,2012(2)

⑥欧阳文勃,《“人人”爱“微博”——对中国社交网络的反思》,《新闻传播》,2012(8)

篇8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新媒体;现状;策略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年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4.001

1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1]。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诸如微博、微信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一系列原生态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传统媒体也将注意力转向互联网平台,并借助新型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融媒体特点的新媒介形态。

新型媒介实时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突破了农业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单一的销售模式,电商角色也由最初的中间收购商向生产和销售综合体转变,农业电商销售模式和营销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

1.1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重视

当前电商交易成本已经不单指电商资金成本的消耗,时间成本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投资成本,对整个电商运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传播方式提供了大量的、不断迭代的信息资源,处在这一信息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时效性越发敏感,终端消费者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取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于是逐渐形成了及时有效的农产品信息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农户能够以最快速度获悉市场动态,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农产品信息,从而优化消费者产品消费体验,得到消费群体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

1.2营销方式呈交互、精准态势

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的“面对面”信息交流平台,消费群体就产品信息同电商进行直接交流,而电商也能够通过消费群体的产品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产品内容和营销手段,增强营销的针对性。例如,微信营销是一种伴随微信手机应用,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展开的全新营销模式,其特点在于电商与消费者可以实现“点对点”、私密、非公开的对话,消费者能够与电商直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沟通,电商通过消费者的反馈,在消费需求和自身产品特点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精准营销”。

1.3广告宣传阵地转向互联网平台

当前新媒体环境中的互联网平台孕育出一系列以移动智能端为代表的传播媒介,这些媒介一方面具有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运用超链接技术对视听元素进行整合优化,突破了传统营销模式单一性局限,实现了较低成本便可以比传统媒体广告更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智能终端媒介进一步丰富了用户体验,对用户的关系网络和信息结构进行了重塑。对于农业电子商务而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产品在商品特点上的局限,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电商宣传理念将发生转变,对互联网营销更加关注。

2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吉林省农村地域分布广阔,偏远山区交通运输设施简陋,运输能力薄弱,许多地区不在物流派送范围内,严重制约了地区间经济互通水平。作为农业电商销售体系中关键模块的信息系统尚不健全,计算机占有率低、农民互联网操作技能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到农产品销售信息的传播效果,制s了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和配送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2.2农产品品牌意识亟待提高

当前吉林省的品牌传播仍停留在营销传播阶段,对品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作物产量高,主要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水稻,虽然产量大,但大部分粮食都流入了国家粮库,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国家收粮的指导价格[2]。吉林省知名品牌很少且其影响力多限于本省市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创建和维护品牌的意识不强,只依靠大销量的获利模式,在国内市场中缺少核心竞争力。

2.3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尚不成熟

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省去了流通中的繁琐环节,供应链条首末端的组织能力越发重要,线下的供应和组织能力成为了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线上销售平台虽然活跃,但由于线下供应链各环节间缺乏有效分工协作机制,使整个农产品在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障碍。于是农业供求信息大量离散于电商参与者之间,供应链两端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最终影响电商运营效率的提升。

3国内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3.1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美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体系比较完善,2005年,美国农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9%,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极大便利了物流运输[3]。农场的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科技对生产成本的压缩,也提升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利润空间。

美国农产品电商行业集中度高,呈现明显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和门类,建立起的相对应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并为农产品电商提供从产品信息流到物流运输、资金流配套的一整套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这为农产品电商企业专业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篇9

>> 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 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 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策略与研究 图书馆用户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读者特点与服务对策 试论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及信息服务探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增值服务体系构建 分析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及用户服务创新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模式研究 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隐私保护研究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图书馆社交网络微服务研究 基于科研社交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探索 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调查与分析 网络环境下高等学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忠诚度影响因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4 ] 中文国际.全球十大社交网排名QQ空间第3人人网第9[EB/OL].[2015-03-25]..

[ 5 ] 邓志文,都平平,秦丽,等.面向社交网的图书馆信息主动推送方法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5(3):84-89.

[ 6 ] 邓胜利,周婷.社交网站的用户交互动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72-76,84.

[ 7 ] OCLC Program & Research Overview[EB/OL].[2015-05-18].http:///research/activities/vandr/as-

ist2011.pptx.

[ 8 ] 李金波.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2,36(6):170-174.

[ 9 ] 都平平,郭琪,李雨珂,等.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学科信息交互推广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84-90.

[10] PHILLIPS N K. Academic library use of facehook: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6):512-522.

[11] OCLC. Sharing, privacy and turst in our networked world, a report to the OCLC membership[EB/OL].[2015-05-13].http:///us/en/reports/pdfs/sharing.Pdf.

[12] 刘征.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4(6):117-119.

[13] 王红英.MOOC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5(2):32-35.

[14] 吴英梅.基于社交网站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6):108-111.

[15] 李志超,刘文云,周泰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社区模式[J].情报科学,2012,30(6):831-834.

[16] 上海图书馆微群[EB/OL].[2014-09-29].http:///296559.

[17] 刘奕捷,吕荣胜,刘燕权.美国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现状:纽约州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8(12):17-25.

篇10

【关键词】社交网站;网络社交游戏;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4;G206.2

一、引 言

近年来,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的用户规模呈现指数级的增长。SNS网站发展非常迅速,获得了广泛使用并且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据网站排名公司Alexa提供的数据,著名SNS网站Facebook仅次于Google,已成为访问量排名全球第二的网站。伴随SNS网站的流行,网络社交游戏走进了网络世界,并且与网络中的社交圈子的完美结合,使社交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猛。

二、网络社交游戏

社交游戏(Social game)又名插件游戏,英文全称为Social Game,是一种运行在SNS社区内,通过趣味性游戏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社交游戏交流的互动网络软件。网络社交游戏的发展得益于SNS社交网络的流行(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帮助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中搭建和维护社会关系网络。大量SNS网站不断涌现,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用户,并出现了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巨头。而社交游戏是在SNS网站中过互动娱乐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游戏。网络社交游戏是网页游戏与社交网站结合的产物,它依托大型SNS网络社区,游戏操作简单,强调好友之间的互动,兼具大型网络游戏的特点,一般有详细完整的情景设定与游戏规则。与传统大型网络游戏不同,网络社交游戏基于Web技术,依赖于SNS提供的开放平台接口OpenAPI,是一种属于基于浏览器内核的微客户端游戏。仅需打开浏览器,点击即可直接游戏,极为方便快捷,因而受到上班族白领的青睐和追捧。

三、社交网络游戏相关研究

作为一种新兴的游戏类型,网络社交游戏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也吸引着一些研究者的目光。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研究社交网络游戏的书籍,但很多著作中已经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著名传播学者[美]保罗・莱文森的近期作品《新新媒介》、[美]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撰写的《Face book效应》、[美]朱丽亚・盎格文著作的《谁偷了My Space―被社交网络改变的疯狂世界》等。

近年来,国内外均出现了一些针对该主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技术开发,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1)技术开发角度。该角度主要研究以技术为支撑游戏产品的设计,探讨了例如功能设计、界面开发、软件体系结构等方面。顾林,唐昭琳采用应用开发框架技术,提出一种可复用的社交网络游戏应用枢架,可以有效减少底层关键技术的重复开发。夏洪刚结合了技术接受模型(TAM)。网络外部性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以“开心农场”为例,对网络休闲游戏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2)心理学角度。探讨用户在参与网络社交游戏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成5个层次,由高到低分别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岳牧蓉等7以台湾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学生人格特征对Facebook游戏使用的影响。叶莉芳和江志玉通过对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使用实名制社交网站的心理动机由六个维度构成,即好友联络动机、自我展示动机、互动娱乐动机、扩大交际动机、信息获取动机、休闲享受动机。

(3)社会学角度。该角度探讨网络社交游戏对社会规范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用户隐私泄漏,用户诚信缺失等负面效应。Nazi等针对社交网络游戏情境中的虚假用户资料进行研究,发掘了真实资料和虚假资料的特征集之间的差异,对检测社交网络中的虚假身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吴浩通过对120位“开心网”的用户进行调查,分析了社交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原因和探讨对策。

(4)传播学角度。从虚拟社区的视角出发研究人际交互的规律。范小青认为网络社交游戏增强了朋友间的人际交往,扩大了交友圈,游戏中的人际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的社会资本。国外学者MckYee(2006)在其网络游戏的动机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用户进行网络游戏的动机可分为三个大类:成就、社交、沉浸。孙慧分析了社交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传播模式,并研究了参与者在游戏中的人际传播状况对其现实人际传播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四、网络社交游戏发展现状及趋势

根据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eMarketer的研究显示:全球社交性游戏收益规模2009年仅为8600万美元,2011年增长为6. 39亿美元,2012年的规模为8.26亿美元,到未来2014年整体的收益预估为15. 26亿美元。从全球视角来看,Zynga无疑是目前排名第一的社交游戏公司。中国的SNS平台基本上按照Facebook的基本框架发展起来的,但这些网站的用户定位更加明晰,人人网(前校内网)定位于学生群体、开心网定位于白领阶层。以中国国内视角来看,游戏业被列为文化部“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到2015年,游戏产业市场收入的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但是,在这些华丽的数据背后,社交性游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游戏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短暂、用户流失率高、付费比率低等问题都困扰着社交性游戏的开发商、运营商。与生命周期长达5-7年的大型多人网络游戏(MMOG)不同。目前网络游戏产品生命周期相当短,一般只有6个月。

如何提高社交性游戏用户的顾客忠诚度已然是网络社交游戏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每个游戏开发商在提升身竞争优势时不得不攻克的一个难题。而拥有一个开放性极强的社交平台,跨越PC和移动两端,则具有更加强烈的吸引力,不是偷菜失去了观众,而是平台不够开放不够跨越。其实一个开心农场的关闭不能代表社交游戏的终结。在移动游戏中加入社交属性以及平台化网络游戏向移动终端的转移,能够提升用户黏性、提高游戏产品的用户留存度、以及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社交网络的不断扩大,为网络社交游戏的下一轮增长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同时,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将回在网络,多媒体表现,平台融合等当面给网络社交游戏带来极大的提升和便利。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基于云技术等数据互通的支持,网络及移动通讯间跨平台数据互通成为发展的首要方向,这将进一步体现网络游戏运营商的价值和作用。二是,产品竞争更加激烈。成功运营的游戏在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一方面是吸引新旧玩家延长自身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是提升游戏的互动体验。这就说明缺乏品质和创新点的网络社交游戏将被挤压,难以维持。三是,游戏产品研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播载体”更新的,更是对互动传播模式的冲击,使得时时在线、社交性传播、信息个性化聚合等成为新的传播模式和开发理念。网络社交游戏的迅猛发展,吸引了社交平台运营者们,它正发挥着打开社交网站新盈利渠道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林,店昭琳.一种可复用的社交网络游戏发框架设计[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26(4):479-482.

[2]孙慧.社交网络游戏参与者的人际传播研究―以农场游戏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0:55-58.

[3]范小青,薛松岩,莫森,等.社交网站偷菜游戏的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研究[J].中国出版,20l0(23):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