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高端医疗保险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高端医疗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高端医疗保险

篇1

    在人才流动率高企的背景下,企业补充福利计划成为留住人才的王牌,其中就包括高端医疗险。据悉,目前高端医疗险市场主要购买者是企业客户。

    一旦被保险人发生意外或突发疾病时,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提供的SOS紧急救援服务进行医疗转运、治疗等。在上述案例中,患者之所以获得这一服务,就在于企业投保了一份高端医疗险。

    事实上,案例中的直升机运送仅是高端医疗险服务当中的一大亮点。企业通过购买团体高端医疗险,来满足员工对进口药品、特需病房、便捷就医等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从而达成有效的员工激励。高端医疗险与普通医疗险有什么不一样的保障范围?

    目前通常所说的商业健康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四大门类,而最为常见的是医疗保险。其中,针对高端人群设计、超高保额、突破国家医保限制、就医直付、覆盖广泛的医疗费用保险就是俗称的“高端医疗保险”。

篇2

2017年1月13日,网络大V“急症科女超人”于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诊所招聘信息时,透露其管理的一家综合门诊,于2016年12月接诊患者突破1800人次。这个数字对于一家中高端全科诊所来说,颇为不错。

于莺预估随着保险的加强,“客流量仍会持续上升”,这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似乎正在迎来一个高速成长期。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6年中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2010年-2015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9%;按这一速度成长,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到2020年或将接近万亿元规模。

随着北上广地区大型公立医院高端服务部门逐渐发展起来,民营医院在全科和部分专科优势较为明显,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全科到专科高端消费流程已经打通,一些新款的商业健康险应运而生,但在现有医疗体系下,能否发展壮大,还待观察。 健康新险种盯住高端客户

郑是美中宜和国际保险部副经理,是公司2015年从保险公司挖来的专业人士之一。随着郑和其他同事的加入,美中宜和在2016年底联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高端保险计划。

这是一款面向儿童的医疗保险产品。家长缴纳8000多元年度保费,获得一个美中宜和全科医生初诊服务的服务包,比如体检、电话咨询等。每管理一名参保者,美中宜和每年从保险公司接受一笔固定诊疗费用,就是所谓按人头付费。即使患者一年之内没在医院就诊,保险公司依然给付这笔费用。

此前,高端医疗保险的签约医院主要采用按项目服务,服务量越大收入越高。按项目付费下,医院有动力做大服务量,从保险公司多获得费用赔付。而且,很大一部分高端医疗险是个人投保。有些投保者等到疾病风险较高的时候才去投保,出险概率高,这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为了保证利润,高端保险公司选择持续上涨保费。这导致中国高端医疗保险保费近年水涨船高,三五万元的保费,让很多高收入阶层也望而却步。投保人数少,使一些保险公司干脆选择部分放弃市场,不再接受个人投保高端医疗保险,专注于公司团体市场。

和睦家网络管理总监司伟塔告诉《财经》记者,根据医院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的情况来看,中国高端医疗保险实际上并没有开拓出太多的新客户。

合理控制保费价格和诊疗费用,高端医疗保险应该能够在中国中高收入阶层中吸引更多客户。

2015年,和睦家联合永安保险推出针对成人、儿童共同投保的家庭保险。这一保险计划过去一年吸引到1000多参保者,八成以上都属于国内消费者。

上述两种新保险产品的特点是,由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共同管控患者就医流程;保险公司适当降低保费,吸引更多客户投保;医院适当控制费用,牺牲客单价,获得更多患者;患者投保成本适当降低,而且有一家固定机构专门管理自己健康,也就是患者看病先到固定机构进行初诊,建立健康档案。如果患者确有需要,则由该机构联系预约转诊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

这跟已有的主流高端医疗保险产品不一样。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投保患者在高端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高端病房看病,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患者选择范围比较宽,只要是保险公司认可的机构就能去,高端医疗保险公司甚至以服务网点众多来吸引客户。

新产品的前景还待观察。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博士后李明强指出,消费者在这一新模式下首诊选择受到限制,与过去的就医模式相比可能会不适应。当然,合理转诊和健康管理也许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可以使保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起始保费在1万元左右。

郑认为新保险产品“在商业逻辑上是通的”。类似新型保险产品借鉴的是美国管理式医疗的理念。早年间,美国保险公司向医疗机构采购医疗服眨也是按项目支付。随着费用不断上涨,保险公司和患者不胜其扰,出现不同形式的管理式医疗。在管理式医疗模式下,保险公司甚至直接投资医院,参与到医疗流程中;保险公司适当限制患者就医,强化预约转诊流程控制,引入按人头付费等结算方式,从而控制保费和就医费用失序增长。

这样的探索并不是毫无风险。早年间,部分保险公司曾经联合高端牙科诊所探索管理式医疗模式,但是最终因为无法拓展市场而黯然退出。

时机很重要,中国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2015年规模约在30亿元左右,在保险市场走热、人们的观念改变的大背景下,新型险种的试水,很有可能会把一部分中端消费者也吸引进来。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罗英就指出,部分中等收入阶层也许不会给自己购买高端保险,但是在公立医院儿科就医难背景下,他们可能会给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合适的中高端医疗保险产品。 社保缺口正是商险机会

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超过4万亿元,全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更是超过1.2万亿元;而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仅有0.24万亿元,总体依然偏小,潜力较大。尽管政府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2016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应该能够超过4000亿元,增速超过70%。“我自己承保的业务增加了230%。”保险经纪李杰告诉《财经》记者,从业15年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

市面上,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提成已高达10%到40%。这意味着,包括李杰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的从业者,2016年的个人收入应该非常不错。

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可谓一片繁荣,堪比2016年中的房市。

在李杰拿到的业务单子中,九成以上都是重大疾病保险(下称重疾险)。重疾险的常见模式为,投保人一旦被诊断为事先约定的可涵盖的少数重大疾病时,保险公司将会一次性给予大额补偿款。此外,中国市场上的商业重疾险普遍具有返还功能:如果在约定保险年限内,投保人没有患病,保险公司还会将本金和利息返还。

尽管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但是中国政府举办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有限,实际报销比例偏低。福建泉州白血病患儿的家长庄龙章告诉《财经》记者,自己孩子治病花费了超过25万元左右费用,实际报销也只有8万元,这还不包括误工造成的家庭收入损失。

因为看病贵,很多人选择商业重疾险,一旦生病可以从商业保险公司直接补偿一笔费用,避免因病致贫。2015年,重疾险保费收入规模为1690亿元,占整个商业健康险的三分之二强,超过98%都是由个人消费者购买的。

重疾险市场利好,也催生该险种的各类销售服务企业出现。丁云生曾经是一家跨国保险公司高管,2016年他自己创办了一家重疾险销售培训企业,出版两本重疾险销售的培训教材。他告诉《财经》记者,商业健康险分为报销型医疗保险、重疾险、失能险和护理险等。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主要是前两者。

前述中的两个新保险产品属于报销型医疗保险。不同于重疾险,这类保险不返还本息,投保者看病,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约定进行赔付。业内人士也称之为“消费型保险”。

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报销型医疗保险收入720亿元,其中,80.8%近600亿元来源于团体保险,主要由企业为员工集体购买,大部分来自于所谓“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由于社会医疗待遇有限,大量药品、耗材、服务项目不能完全报销,还需要患者自付一部分;完全自费的也不在少数。为了提升员工的医保待遇,一些企业就购买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在北上广,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都会特别提出,员工福利包括补充医疗保险,以吸引优秀员工。一般来说,享有这一商业保险的员工,门诊起付线实际下调到500元,即他们看门诊只要超过500元就可以报销。而且,社会医疗保险仅部分报销的药品、耗材、服务项目等,保险公司则会支付剩下的部分。

这类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由于购买企业比较多,市场比较透明,成本和费用信息越来越公开。太平洋保险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年轻人比较多的科技公司,人均保费在五六百元;中老龄员工占比较高的国企,人均保费可能到两三千元;一部分公司可能给部分中高层管理者追加部分保费,再报销一些自费药品和自费服务项目。 保险体系结构失衡

在欢庆2016年保险市场一片繁荣时,仍有必要审视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结构问题。

返还本息的重疾险,设计借鉴了寿险和意外险,现在长年占据商业健康险的三分之二份额。李明强告诉《财经》记者,此类保险在东南亚比较多见,发达国家市场主要见于前英联邦国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因为发展较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长期依附在寿险之下,曾长期由寿险公司销售,专业健康险公司发展缓慢,是寿险公司做大的。“有病看病,无病养老”看似是重疾险的优点,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就指出,“在保单设计中,保险企业列出一系列重大疾病;只要投保人患有其中任何一种疾病,保险公司就向投保人支付约定的赔付金额。至于患病投保人是否治疗,赔偿金是否足够支付医疗费用,都与保险公司无关。”

而且,一旦患者遭遇一次约定大病以后,商业保险公司通常就不再接受再投保。因此,这类保险实际上无法为患者提供持续的费用补偿。

因为这一类保险部分具有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市场看重的其是其返回本利的保险设计,而不是保险本该具有的对冲风险的功能。

国内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以补充医疗保险为主,长期与社会医疗保险绑定,保险产品设计相对单一。社会基本医保由政府主导、强制参与。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已花去不小的开支,再购买中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形成双重成本,压力较大。

除了受社保挤压,大型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走强,也让保险公司的生意不好做,因为门庭若市的大型公立医院缺乏和保险公司配合的意愿。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称,中国医疗保险企业“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依旧薄弱,进而导致其无法获取必要的患者信息,为成功的产品设计和定价提供支持”;同时,商业保险提供商“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有限,使之难以制定有效的风险和赔付率降低举措”。

民营医院数量虽多,但服务能力普遍偏低;部分中小型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逐渐劣质化,始终无法从医疗服务市场上被淘汰,这使保险企业可以信任的民营医院比较少。

朱俊生分析,“由于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滞后,掌握大量患者资源的社保机构进行费用控制尚且困难重重。商保承保的患者只是医院患者的一小部分,根本无法与医疗机构形成谈判格局,自然无法控制费用。费用控制完全掌握在供给方手中,这就会让保险公司设计费用报销型产品非常被动。”

篇3

特色不一

年交2.3万元人民币,最高赔1200万元人民币。

据了解,中英人寿推出的“寰宇一家”国际医疗保障计划,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保额高,最高保额可达1200万元人民币,这在业内推出的高端医疗险中处于顶阶水平。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保险的保额看起来比2009年法航事件中96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赔偿还要高很多,但是这得缴纳多少保费呢?

2009年法航事件中,赔偿96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产品是中国人保寿险的“畅享人生年金”,这款保险并非普通的航空意外险,而是一款理财保障类产品。以3年缴费获得24万元人民币保额为例,27岁的男性需要每年缴约56.42万元人民币保费,3年共需缴约169万元人民币;35岁的男性需要每年缴约60.45万元人民币保费,3年共缴约181万元人民币。但“寰宇一家”国际医疗保障计划的这款保险只要年缴保费2.3万元人民币,年报医疗费最高可达1200万元人民币,还都直接由保险公司付钱,不用垫付。只不过,中国“畅享人生年金”可保终生,而“寰宇一家” 国际医疗保障计划通常是一年一买,如果每年都购买的话,算起来两者所缴纳的保费也相差不远。不过,一年一交的方式,还是让以往高高在上的“富人险”门槛降低了很多。

说到“富人险”,其实早在1999年,友邦保险与中国平安人寿就推出了专门为富裕人士量身定做的“幸福定期A款”计划;从2005年到2008年,中国太平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也纷纷推出针对新兴的富裕族群设计的“富人险”;2009年,中国太平人寿继“卓越人生”系列后又推出“金盾2009”,中英人寿则推出了一款针对国内高端客户和亚洲外派高端客户的“尊荣岁月”保险产品。当日历翻到了2010年,“富人险”又开始扎堆出现,继中国平安推出“金裕人生”,中国人寿推出“福禄尊享”系列后,中英人寿又推出了第二款富人险“寰宇一家”国际医疗保障计划。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富人险”,其实是高额保单的一种俗称。业内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但通常认为年缴保费2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者保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可以初步归入“富人险”之列。这种保险拥有的特定客户都是高端人群,保费比一般产品要高,对应的保障额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产品。

保障服务更全面

除了高昂的保费和超高的保额,“富人险”在保障范围上也有更多更广的延伸。特别是高端医疗险,相比普通的商业健康险,高端医疗险进一步放宽了对特需医疗、自由选择医院、自费药报销这三个环节的限制,使被保险人就医更加人性化,保障更为充足,完全不受社保范围限制。以中国太平人寿的“太平金盾团体医疗保险2009”为例,它涵盖了门诊、住院、生育、牙科、体检等绝大部分的日常医疗需要,保障金额最高可达50万元人民币,其最大特点是突破了社保医疗保障范围限制,在保额范围内皆可报销,可充分满足客户对包括特需医疗、自由选择医院、自费药等特殊需求。

中英人寿推出的高端医疗险“寰宇一家”,保障区域更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安享医疗保障,而且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客户选择的自由度更大、更宽。而在服务上,“寰宇一家”提供24小时中英文双语医疗咨询援助服务热线,仿佛“24小时贴身的私人医生”。其涵盖住院及相关服务、特定器官移植手术费用、门诊费用、体检及医疗援助等五大项内容,包含癌症治疗、肾透析治疗、处方医疗辅助装置等多种特殊的医疗保障责任,更有为家长陪护未成年人住院、无理赔住院津贴、紧急医疗转运等更多人性化责任设计。

中国人寿推出的“国寿康优全球团体医疗保险”则以高达1280万元人民币的最高保额为特色,而且只要被保险人的配偶及子女符合身体状况和年龄条件,均可直接成为附带保险人,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

为什么保险公司会相继推出“富人险”呢?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高端人群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就是收入高、压力大、生活无规律、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他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希望寻求到适合自己的高端医疗保险。而买一份高保额的意外险也是希望给自己的家人一份保障,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家中顶梁柱遭遇不幸而生活穷困潦倒。

并非交费越高越好

“富人险”虽说服务好,但也不是购买了就一定能得到你所认为的保障。远的有知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当年受伤后,在美国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保险赔偿,但是这些巨额保险赔偿只能在美国用。国内的“富人险”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中英人寿的“尊荣岁月”国际医疗保险,150万元人民币保额所保障的地区为中国(含澳门及台湾,不含香港)、新加坡、泰国;300万元人民币保额所保障的地区为中国(含澳门及台湾,不含香港)、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而中英人寿的“寰宇一家”会特别提醒,保障地是否包含美国。

此外,不同的保险,缴费的年限和保障的期限都有所不同。有些保险可以选择一次性或分期交费保终身,而有些保险则是一年交一次。比如中英人寿的“寰宇一家”是一年交一次费;而中国人寿的“福禄尊享”,则可以保终身,同属中国人寿的“福禄双喜两全保险(分红型)”还可以选择保险期限到多少岁。

同时要提醒大家的是,“富人险”大多属于消费型险种,如果没有发生赔付,交了一年的保费就无法再拿回。

因此,每个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而不是看谁保障高,就盲目地选择。

篇4

你一定要有:社保类少儿医疗保险

孩子出生后就有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基本保障,它的保费便宜,在医保覆盖范围内,可报销50%~70%的医药和住院费用。和商业医疗险拒绝患病后投保不同,社保类少儿医疗险在查出患病后,仍然可以投保并正常报销。这类保险每年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办理和缴费,错过了也不能补缴,这一年也就没有保障。上学的孩子可以通过学校参保。

不同年龄段,你有不同的商业险选择

0岁~16岁:少儿消费型重疾险

如果有重大疾病,门急诊和住院费用被社保型医疗险报销后,自费部分的支出只能通过商业重疾险分担。通常儿童消费型重疾险一年保费几百元。而相同保额的返还险,一年保费几千元,如果投保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疾病的理赔,到期保费返还收益率极低。

商业重疾险的好处是除了报销型,还有更方便的给付型——不需事后报销,疾病确诊后持正规医院的确诊报告和医师级医生出具的诊断报告,就能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保额直接支付而且没有使用限制,比报销型保险更加实用和及时。但给付型医疗险只保住院的费用,而且补贴部分通常低于80元/天,一般最多只能赔30天。

住院费用一般包括几大项:医药费(非自费药与自费药)、检验费、床位费、膳食费、手术费等。投保消费型保险时,最好选择医药费、检验费、床位费等项目罗列明确,并且注明了可报销比例的产品。儿童商业医疗险的保额存在制度性的限制。除非附加了寿险责任,否则中国法律规定:给付型保险的保额上限为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放宽到10万元。

6岁以后:商业意外险附加医疗保障

孩子入学后发生意外的概率变高。因此学龄儿童除了基本医疗保障外,可以选择补充附加医疗保障的商业意外险,应该侧重实报实销的费用型住院医疗保险,意外产生的门诊和住院费用支出也能报销,还可以添一份住院津贴保险,弥补家长为照顾生病孩子而耽误的工作收入。

商业意外险以消费型居多,每年保费100~300元。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有复合型的儿童险,既包括重疾赔偿也包含意外赔偿,有些还包含儿童的意外责任险。和给付型医疗险一样,儿童意外险的保额也有最高10万元的限额。

给孩子买意外险时要注意:理赔范围和免赔条款非常重要。越便宜的商业保险越有可能在免赔条例中设置更多的限制。因此,签字之前,合同中所有赔付条款的细节一定要全部弄清楚;选择最实用的选项:烫伤、跌落、气管异物、运动受伤等。“儿童绑架勒索津贴”之类的就算了吧;附加医疗险最好选择能用于非医保类药物的,补充基本医疗保障的空缺。

需要国际医疗保险吗?

国外出生的:投全球医疗保险

全球医疗保险是一种高端医疗保障计划——保费高,每年大概1~6万元,限制条件少,赔付范围广,涵盖了境内私立医院、境内公立医院国际部和特需门诊、境外公立和私立医院的绝大部分医药费。

全球医疗保险,也属于消费型保险。如果保险生效期间没有发生赔付,保费也不返还,但有的会提供续保保费折扣。有的全球医疗险接受儿童单独投保,有的必须是父母中的一人先投保,才能把未成年子女纳入计划,但是只收第一个孩子的保费,之后参保的孩子都可以免保费加入计划。

选择高端医疗险时,特别要注重一个硬指标:保险公司争取到多少公立三甲医院与之签署直付协议。私立医院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比公立的好,但中国内地的权威医疗专家仍然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的特需部。所以,保障计划能否在三甲医院特需部直付,也是重要的选择标准。

国内出生的:投亚洲儿童医疗保险

如果你的孩子在中国出生,厌倦了公立三甲医院无休止的排队和拥挤的环境,价格相对低一些,专门为亚洲儿童设置的医疗保险其实更适合你。

篇5

不同人群对健康险的购买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催生了相应的产品。以下特色健康险产品值得关注。

针对女性

典型产品是太平洋安泰人寿推出的“美丽人生”保障计划,对身故、全残,各类重大疾病,女性特定疾病、手术以及意外整形手术提供全方位保障,赔偿金额最高为保险金额的1.8倍。

以30周岁女性投保10万元保额为例,选择20年期缴费,年缴保费3630元。30~70周岁,如果身故或全残可获得10万元赔偿,如果生存到70周岁,将得到10万元的满期金。不幸患癌症、急性心肌梗死及重大器官移植手术等21种重大疾病,可得到10万元保险金作为医疗费;若发生女性特定原位癌、意外伤害面部整形手术、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女性特定手术,将分别得到2万元的保险金,总赔偿金额最高可达18万元。

针对男性

典型产品是平安康盛终身男性重大疾病保险。这项保险涵盖了男性容易出现的25种重大疾病:一类重疾包括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重要器官移植、慢性肾衰(尿毒症)、多样硬化症和失明等20种疾病;二类重疾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失语、失聪、主动脉手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

针对老人

老年人群健康险保障的缺失,一直以来是消费者的心头大患,现在也出现了针对老年人的产品,代表是瑞福德健康险公司推出的金福寿中老年保险计划。它的投保年龄可高达65岁,从30~85岁都有保障。保障内容涵盖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烧烫伤、一般的住院、重症监护、手术、器官移植、意外医疗和老年护理等42种重大疾病。

针对儿童

典型产品如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少儿健康险”。这个险种是一种专门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重症肝炎等重大疾病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疾病、小意外开设的险种,即主要分为“涵盖29种重大疾病”的“康恒健康保险”和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疾病、小意外”投保的“爱心卡”。

友邦保险公司的儿童重疾险附约,列入了I型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凡0~16周岁的健康儿童,只要投保儿童寿险,即可同时附加儿童重疾险附约。光大永明推出了为出生满90天~17周岁的儿童特别设计的“明日无忧”重疾险。在孩子成年后于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7种成人重大疾病保障,共达33种之多,孩子在5周岁后即可获得保险金额2倍的重疾保障。

针对高端人群

篇6

医疗旅游:时尚体验与投资商机

黄金周旅游要去哪里?

随着十一假期的临近,各大旅行社渐渐忙碌起来,咨询旅游路线的电话络绎不绝,各种旅游广告也是异彩纷呈。

名胜古迹是从来不缺少游客的,但是旅游的同时,将治疗体检和休闲相结合,让身体得到健康、恢复能量、去除病患的新型旅游方式目前还尚未在国内开展起来:这就是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

目前,这类旅行方式已在国外一些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及医术精湛的医疗服务机构展开多年,并且已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中高端收入人群接受并了解。

■案例

境外就医降低医疗费用:BLUERIDGE的好生意

美国近年来正在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另一个是因保险费用昂贵等原因不加入医疗保险的人群不断扩大。

如设在北卡罗来纳州的BLUERIDGE纸制品公司,目前雇员有2000人。根据美国法律,公司不但要给雇员上医疗保险,且还要给雇员供养的家庭成员提供医疗保险。为节省费用,该公司自己设立了职工的医疗保障计划,借以有效利用企业的医疗保险开支。即使这样,在过去5年左右的时间内,当地医疗费用上涨的幅度,仍然迫使该公司为每位雇员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翻了一番,达到2006年人均9500美元。

不堪重负的BLUERIDGE公司近来打起国际医疗旅游业的主意,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与当地一家专门经营国际医疗旅游业务的公司建立固定业务关系,委托其为本公司雇员及家属看病安排理想的海外治疗方案。

不久在公司的安排下,BLUERIDGE公司的雇员卡尔・加瑞特今年9月份在未婚妻的陪伴下飞往印度新德里,接受胆结石手术治疗。

BLUERIDGE公司不但支付加瑞特在印度的医疗和吃住开支,还报销他未婚妻的往来机票。即使这样,当加瑞特康复回美后,公司还和他分享了此次医疗旅游为公司节省的医疗费用,加瑞特收到一张上万美元的支票。

篇7

关键词:医疗保险  改革  可持续发展

        1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情况

        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费用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负担沉重、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②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统一。由于原有的这套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称《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在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各省市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省市基本上都根据实际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保基办),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由社保基金办负责审核并选定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拟定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以解决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2 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医改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政府的责任,向中低收入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市场化推动外资和民营医院向高端发展,为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阶层提供高档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才可充分体现其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政府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卫生服务市场的参与者,通过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监督和调控有竞争的卫生服务市场,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约束医疗费的上涨,引导医疗市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2.1 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降低医疗保险风险

        基本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险的基础,是职工应普遍享受的医疗保障,也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体现社会公平性的宗旨。只有全民参保才可使医疗费用在全民中分担,降低医疗保险风险。同时降低医保道德风险,提高医保抗风险的能力,使医保能够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2.2 建立第三方购买制度,约束医疗费用的上涨

        在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下,参保者在寻求医疗服务时,比如:大额门诊、门特等还必须缴纳全额医疗费,然后再向医保机构报销。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即这些参保者在就医时还相当于自费者。若有拒付,则由患者自己承担,医保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在于控制病人,而不是控制医院的行为。本来,民众缴纳保费给医保管理者,是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经纪人,代表自己同医院讨价还价。但是,现在的医保管理者成为民众的“婆婆”。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市场体制中,政府要想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完全有新的招数。就是让医疗保障管理者扮演好医疗服务第三方购买者的角色。把医疗服务中传统的医生-病患的双方关系,转变成为医生-病患-付费者的三角关系。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约束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2.3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统筹规划医疗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篇8

一、完善医院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1、实行不同组合的混合支付方式

实行不同组合的混合支付方式是现阶段医保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举措,医院应该设计多种形式的付费机制,控制医疗费用,规范医生的诊治行为,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保服务质量。医院实行多种组合的混合支付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医疗支付形式的弊端,按照病种付费诊断升级,而且很可能会诱导病人重复住院,或者出现分解收费等问题;而实行总额预付制度,如果过分考虑节约,可能会导致医患矛盾;此外,这一混合支付方式的提出,源自于支付方式各自具有的局限性和长处。如果医院的医疗管理等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可能会导致人为限制处方金额,不执行出院标准,病人尚未稳定便安排病人出院,推诿疑难重症患者等问题的发生。

2、严格控制医疗费用

通常情况下,医保部门只可以对参保者正常规定范围内的费用进行控制,但是为了保证我国集料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卫生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非医保人群以及诊疗项目、目录外用药、检查费用的控制,严格控制我国国内过快上升的医疗费用。

3、调整医院医疗资源配置结构

首先,严格控制各级政府举办的国有公立医院的存量资源,控制其数量、规模、装修标准以及设备购置等,对于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应该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并严格控制规模。其次,进一步缩短过长的医院战线,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调整现在的不合理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在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现行的医疗机构服务结构和存量资源。最后,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医疗服务的宏观调控。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利用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在向高端人群提供各种高级设施和医疗服务时获取的收入,应该适当提取一部分用于贫困人群的医疗费用减免。此外,应该注意限制医院内部高级病房和病床的比例,限制医院内部实施“特需医疗”的资金使用,掌控好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比例和使用方向,对于全国大部分医院而言,只能用于提供重急危症的住院诊治;对于一些高级病房或者“院中院”应该使其从各大公立医院中剥离出去,并且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规范其收费行为。

4、加强行业管理

医院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职业规范、日常监管、技术准入、医保与非医保患者权益保障、医疗费用定期信息等基本的监管制度。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确保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二、健全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是一种医院保险经纪补偿制度,也是医疗保险方对医院以及医生提供医疗服务时消耗的,以及对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产生的医疗费用,并分别给以补偿的经济活动或者制度的总称。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由于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是医保职能最终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医保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直接影响到医保基金的流量;影响到供需双方的行为;是进一步深化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需要客服现行支付制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诸如支付与结算方式不严谨,医院内部静态管理的定额支付,严重滞后于医用卫生材料的变动成本变化,缺少适时的调整机制;还有很多医院内部为了弥补结算不合理,定额标准较低带来的各种损失,而实施“挂床住院”“分解住院”“推诿重症患者”“降低入院标准”等,并且还有很多医生给病人使用疗效欠佳的药物。

其次,建立系统的支付制度,完善的医保支付制度应该建立系统的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并包含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原则、结算、谈判、财务以及监管与风险控制等系列制度机制和规定。在实际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实施工程中,应该明确支付的主客体以及支付范围,选择合适的支付策略和支付时机,科学确定医疗支付的方式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和使用多种不同地支付手段,并实行有效地内部监督管理。

最后,完善医疗保险现行的费用支付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支付制度的原则,其一,建立医保制度对费用上涨到有效控制和预警机制,医疗服务、药品的价格谈判协商机制,费用风险分担机制,医疗资源的调节机制等。其二,应该进一步加强管理,对于支付方式中的不足,进一步明确监管的重点,在加强费用控制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强化控制医疗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标准。其三,相关部门应该确保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摒弃在把医疗服务作为牟利手段的行为,严格自我约束和自律机制,逐渐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的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篇9

通过研读、分析新医改方案的相关内容,我们不难得到以下结论:对于行业的子市场——大型医疗设备市场(这里所说的大型医疗设备是指价值较高的医疗设备,如CT、MRI、CV、高端DR、高端US、大生化、PET、加速器等,主要是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新医改对其不是利好,而是利空!因为新医改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态度很明确:严格控制——控制设备的数量、档次、采购资金、采购方式、采购流程、收费标准等。

我们不妨就有关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新医改内容之一:

“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

分析:

通过下面对新医改方案的研读,我们可以体会到:“政府主导、公立医院主导”这一新医改的宗旨的背后,就设备而言,就是政府更多地参与设备的采购——直接控制设备的增量和总量,直接控制采购资金,直接进入采购环节和流程,直接控制设备的收费标准等这对于设备市场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而且是长期的。

新医改内容之二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分析:

目前,政府是以设备配置证的形式,控制设备数量的增长,只是有些省份控制得不十分严格,但是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这种控制将更加严格,加上政府控制医院规模,控制医院贷款,这样就既控制了设备需求,又切断了设备采购资金的来源,对设备市场的增长可谓釜底抽薪!

新医改内容之三:

“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

分析:

政府为购买设备出资,政府为医疗机构购买设备,即政府更多地参与或干预设备的采购,使得医疗机构在采购设备中的自主权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医疗机构采购设备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政府过多地介入设备的采购,还增加了采购环节,使得采购流程更复杂,采购周期更长,厂家费用更高,总之,会制约设备市场的增长。

新医改内容之四:

“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分析:

很明显,降低设备收费标准,势必降低医院购买医疗设备的积极性,对设备市场无疑是绝对的利空。

新医改内容之五:

“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

分析:

如果完全按照医院的床位数来制定设备的配置标准(目前的标准是这样制定的),而不考虑其年收入,则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医院、乡镇医院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自然,设备的市场同样会受到制约。而这些医院年收入较高,说明其门诊量较高,因此有必要采购相对高端一些的设备来提高医院的诊治水平,这对医院和患者均是有利的,同时,他们也有条件购买相对高端的一些的设备,因此,在制定设备配置标准时,不应仅以床位数为依据,还应将年收入作为设备配置的依据,这样才合理。

新医改内容之六:

“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分析:

国家将投资370亿对县级医院的设备按照一定的配置标准进行“填平补齐”,这对设备市场应该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较大的利好。但根据近期讨论的县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讨论稿),标准中要求的、准许配置的设备,绝大多数县医院早已经有了,甚至标准中不允许配置的设备,很多县医院也已经有了,如MRI,即县医院设备的配置标准(讨论稿)甚至落后于现实医院的配置,而理论上,标准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以此标准为依据,对县医院的设备进行“填平补齐”,则没有什么太多的设备可以补,设备市场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当然,对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按照设备的配置标准进行设备的“填平补齐”,由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设备缺口较大,又由于此类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只能是低端产品,则近三年低端设备的市场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低端设备主要涉及低端X光机、监护仪、低端超声波诊断仪、低端生化分析仪、灭菌器等基础医械。国家将主要采取集中招标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然后投向这类医疗机构。此时,中低端国产医械有一定优势。但可以预计,在未来三年的政府采购高峰过去后,市场将会快速萎缩,也就是说,该利好的影响是短期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填平补齐”设备与设备没有关系,当然对设备市场不会产生影响。

新医改内容之七: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分析:

民营医院采购设备对性价比要求比较高,他们只买与自己实际需求相适合的设备,他们不会像现在的公立医院那样大量配置最高端的设备,同时尽量延长已有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民营医院数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高端设备的需求,而会少量增加中端、中低端设备的需求,这将有利于国内厂商,但长期而言,设备更新速度会放缓,对设备市场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的影响有多大,只能视民营医院数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量来判断。

新医改内容之八: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分析:

公立医院是医疗设备的最大目标客户,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医疗设备市场的走向——市场容量、产品需求结构、采购模式、营销模式等等。公立医院管理改革,必将对厂家的营销模式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改革后,卫生部主管部门与公立医院的关系如何变化?集中采购如何发展?医院设备采购的决策模式怎样变化?目前还没有定论,所以对厂家的影响还不确定,但厂家必须密切关注。

新医改内容之九: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

分析:

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报销范围和比例的提高,都能促进医疗需求增长,表面上应该对设备需求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设备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的存在,使得这种促进作用难以变为现实。

不过医疗需求的增长,对医用耗材等的增长肯定会有促进作用。

新医改内容之十:

“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分析:

这对于中低端设备和部分专用设备的销售会有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应该是短期的。

新医改内容之十一:

“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

分析:

由于没有任何细则,本条对设备市场的影响尚不能确定。

新医改内容之十二: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分析:

这对于医疗IT厂商是绝对的、长期的、直接的利好,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网络应是最佳的选择,医疗信息网、医疗保险网、电子病历、个人健康管理等发展空间极大。有人估计医疗IT市场将有150亿的规模。可惜,医疗IT不是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只有恭喜医疗IT的份儿了。

篇10

关键词:碎片化;统一;全民医保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66-05

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首次以国字号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全民医保”概念,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近几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职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居保)三大制度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在制度层面上的全覆盖。然而,三大制度独立运行,相互分割,必然导致制度不公,对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冲击,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途径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终实现“让人人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更深层次的目标。

一、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当前,城职保、城居保、新农合三大制度并行,涵盖对象分别是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目标是达到城乡人口全面覆盖。截至2014年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接近6亿,覆盖城镇人口近80%,相比2007年,覆盖面翻了一倍多;新农合在2014年底参保人数也已达到7.36亿(2014年新农合参保人数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参合率相比2007年增长超过10%。上表1展示了2007-2014年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概况。

(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覆盖范围来看,三大制度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但也必须认识到:三种制度针对不同人群,差异性较大,使得衔接困难,不能形成统一整体,故当三种制度并行时,必然产生各种问题。究其制度本身的缺陷,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普惠性不够突出。普惠性要求一项制度应符合以下两点:其一是遍及全民,其二是经济实惠。但从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并不满足这两点要求,即普惠性不够突出。首先,三大制度的覆盖面不全,仍然存在“真空地带”,如户籍在农村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有地理阻碍,而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又有户籍阻碍,从而使得这一部分人群“无辜”被排斥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之外。而在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的劳动力不在少数,且这部分人群对基本医疗保险的需求恰恰又是最为强烈的,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将会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巨大隐患。另外,其他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低收入体制内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有限,个人负担的比例仍然比较高。由表2显示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到,自2010年,三大制度都全面实施以来,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重从未低于30%,表明个人负担并未减轻。而从三大制度的缴费形式来看,参保者不仅需要支出医疗保险费,而且,一旦发生大额医疗费,仍需自己支付相当比例的费用,这对本身经济能力有限而选择参保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

2.公平性严重不足。判断一项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并且能否保证公平正义也是制度的最大效用。[1]所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应该以公平为原则,即每一个参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均等化。但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显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基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异突出;而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均,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另外,三大制度是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其制度设计上必定也有所不同。

第一,城乡差异。在政府投入方面,政府卫生支出有一半以上流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同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贴也基本集中在城市。从表3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对比情况即可发现:城市人均卫生费用远高于农村,在2010年,前者约为后者的3.5倍,虽然近几年两者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截至2014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仍然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2倍有余,差距依旧明显。在资源配置方面,更是严重不合理。城市地区因为经济能力相对突出,社会发展较快,有实力引进先进的医药设备、高端的医疗服务以及高素质高技术型人才,而农村地区在各项配置上都处于极端落后状态,这不仅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服务机会方面严重不均衡,同时导致医疗资源供给和居民需求分布不匹配。从现实生活中即可清晰看到这一点,多数农村居民患病时,由于农村医疗条件较差,不得不去城市医院看病治病,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使得城乡医疗资源的使用呈现“两个极端”:城市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农村医疗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现象又转化为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诱因,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差序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地区差异。从地区整体水平上来看(详见表4),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2012年的人均卫生费用均超过3000元,其中北京更是达到5750.79元,为所有省市中最高的,而中西部地区2012年人均卫生费用超过2000元的省市并不多,其中,中部地区更是一个没有,西部地区最高的也就是新疆的2536.29元,都达不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经计算:东部地区2012年人均卫生费用平均水平为2855.23元),与北京相比,更是不及一半。正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在地区间存在差别,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无法享受同等的医疗服务,直接造成了地区间人民健康水平的差异,同时也使得基本医疗保险投入低的地区居民对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满意度较低。

第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差异。三大制度在人均筹资、补偿水平、受益对象等制度规定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在人均筹资水平方面(详见表5),除城居保人均筹资水平与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相当之外,城职保人均筹资水平与这两者都存在巨大差距,虽然城职保与它们的差距逐年缩小,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差距依旧显著。在2014年,城职保人均筹资水平仍是新农合的6.8倍,是城居保的5.3倍;在补偿水平方面(详见表6),从绝对数上看,城职保人均补偿受益人次大于新农合人均补偿受益人次大于城居保人均补偿受益人次。从相对数上看,2011-2014年间,城职保人均补偿受益人次基本保持在新农合人均补偿受益人次的2倍多,而新农合又约为城居保的2倍左右。在受益对象方面,相对于城镇职工群体,城镇非就业群体和农村居民在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差异可能使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资料来源:2010-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有关资料

3.约束性明显不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约束性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医药价格不合理;二是医疗资源不足而浪费现象严重。由表7即可看出,从2011年到2014年,医院病人次均门诊和人均住院的费用涨幅均在一倍左右。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人次均门诊和人均住院费用增幅更是令人吃惊,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次均门诊和人均住院费用增幅都在10%以上,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增幅达到11%。单从涨幅来看,2014年,无论医院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费用涨幅都相对较高,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涨幅更是达到7%,这与2014年我国GDP增速7.3%很是接近了,甚至有超过GDP增速的趋势,这无疑给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带来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大概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但医疗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尤为严重,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和2014年,全国医院医生资源的闲置率在10%左右,而全国医院病床资源的闲置率更是超过10%。[2]

二、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现行基本医疗制度体系出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是制度“碎片化”的结果,要想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需构建全国统一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制度由“非均衡化”走向“均衡化”不仅是制度本身自我完善的一种必然趋势,更是社会潮流和人心所向,于国于民都意义深远。

任何制度建设都有一个艰辛的发展历程,构建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样如此,现阶段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制度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依旧重重,注定了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这样一个工程中,有几个核心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是框架内容的问题,即构建什么样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既是理想目标,也是行为准则,必须首先确定下来,否则接下来的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其次,是道路选择的问题,即如何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呈现出多元并行格局,这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要想打破这种格局并成功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应采取循环渐进的方式。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社会差异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废除原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需全面充分地考虑各方面利益群体,一旦有所差池便会引起某些利益方不满,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震动”,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最后,推进全民医保制度的配套改革,保证该项制度平稳有效施行。

(一)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设计构想

我国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是全国民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但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没有形成共识。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进行大胆的设计构想,因为有部分重点方面是统一的。[3]10详见表8。

(二)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以城乡统筹为基础,整合城居保与新农合,形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构建大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开端,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否则之后的道路就会变得愈发艰难。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户籍制度逐步瓦解,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也被日益打破,造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分割的主要障碍逐渐消除,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借助城乡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态势,利用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手段,增加城居保和新农合之间的共性,为渐进式推动两制度整合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三步走”战略的开端,在打好了基础,提升了可能性之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路径,即找到整合城居保和新农合的切入口。王禄生等曾提出构建城乡“2+2”制度板块,即“在一个县域内,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但是非正式就业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不高,城乡居民差距较小,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并入新农合存在适宜性;而在大中城市的市辖区内,虽然非正式就业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但是城郊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较小,将新农合并入城镇居民医保也存在适应性。[4]笔者认为,这种“2+2”模式可以作为两制整合为一的过渡阶段,避免了两制中存在差异的“剧烈碰撞”。待到城市和乡镇差异明显减弱,发展步伐基本统一的时候,统一两制的制度设计,彻底完成两制整合,形成新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步,以实现公平为目标,弥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城职保制度,初步形成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职保参保人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存在较大差别,造成两种制度在多数核心项目上有很大的不同,无形中给这两种制度整合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推动这两制的整合成为了整个“三步走”战略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做好制度整合的准备工作。与第一步思路相似,在这一步中,不断缩小居民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的差异。如调整两制的费率和基本待遇支付水平,使之逐渐靠近、规定统一的统筹层次等。另外,在外部环境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加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贴力度、统一基金管理模式等。

其次,在完成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尝试打破制度界限,瓦解制度壁垒,实现两制的不同社会成员在发生身份转换时自由衔接。如太仓市建立城乡居民医保与城职保的互接制度,即城乡居民进入用人单位并按规定缴费即可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职工退出用人单位亦可通过直接缴费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当然,以上仍然是一个过渡阶段,外部环境的统一和制度建设的趋同为搭建同一制度框架覆盖所有人群,形成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接下来,就是不断缩小职工和居民群体间筹资水平及保障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彻底完成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的整合,真正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基础公平性。

第三步,以持续发展为夙愿,补充其他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民众医疗需求的“基础公平”,具有明显的普惠性和共享性。但这对于全体民众来说往往是不够的,原因在于各类群体的承受能力和医疗需求是不同的,形成“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多种“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能够最大程度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保障了所有民众均等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益,不因身份职业不同有所区分,从而保障医疗“基础公平”;其次,尊重不同群体对于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追求,又能凸显“比例公平”,[5]使得整个医疗保险体系的适应性增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三)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

1.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在目前公立医院逐利化、以药养医模式普遍通行的医疗服务体制环境下,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并没有给公众带来实质性的福利改进,更多的是带来了医疗机构的片面商业化发展和部分医务人员的“灰色暴富”。[6]同时,在实行全民医疗保险以后,信息不对称或者监管不力都会刺激医疗服务费用进一步攀升,造成个人和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在推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同时,必须对医疗服务体制进行改革完善,保证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并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离。

2.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资源分配高度集中于大中城市和综合医院,广大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7]造成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承担医疗任务方面出现“两极分化”,而这一现象又使得医院卫生资源严重紧缺,基层机构卫生资源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引发基层机构卫生资源向城市医院流动,进一步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事实上,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效益上看,首先直接节约了医疗服务成本,其次,与城市医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机制,避免医院在实施医疗服务时“坐地起价”,同时,对医药价格的快速增长也有一定的约束。从社会效益上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公共卫生防疫和保健,并且能够保障民众的医疗需求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具有医院无可比拟的及时性和便捷性。

参考文献:

[1]于翠平.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5).

[2]童大焕.中国医疗价格是同类国家两倍[EB/OL].http://.cn/pc/200601/20060113329403.shtm.

[3]郑功成.中国社会医疗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王禄生,苗艳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引发的理论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4).

[5]王俊华.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论与思路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5).

[6]吕惠峰.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可行性方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柏雪.卫生正义的思考:推进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