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发展机遇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化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71-0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我国农业是否现代化、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比较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变革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提高对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不断采取科学的手段,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我国的农业产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阐述现代农业的内涵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同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和理解不同,美国认为,现代农业包括食物以及纤维体系两大部分,并且可以划分为3个供销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密不可分。第一个环节是产前环节,此环节主要负责供应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料;第二个环节是产中环节,该环节一直贯穿整个农业的始终,从播种、栽培一直到收获为止;第三个环节是产后环节,主要是对收割的农业进行后期的加工和处理,以便制成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进行销售。而日本则认为现代农业大致以农业和食物关联产业为定义。对于我国来说,现代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三个领域。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国农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村人均机械设备明显增多,并且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逐渐提高,极大的增加了我国农业的产量,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农业机械也逐步使用在了经济作物和牧草等新的领域,使得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不断为农业提供越来越优质的服务,再加上不断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体制,使得我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竞争力也获得显著提高。然而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然而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和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首先,传统的机械化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低下,再加上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后难以适应,使得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难以获得真正的改善和提高。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较低的机械化水平导致我国的农业现状难以获得改观,难以达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延缓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水平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使得我国的农业竞争力较小,难以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三、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否获得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我国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等重大问题,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后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机械化发展体制,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制度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大力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加大补贴投入和力度。过去农业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影响了对农业的正常投入和使用,为了避免设备不足的现象,在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贷款、设备基金等多种方式进行集资加大对机械设备的购买,以便其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农业的生产需要。甚至可以对部分机械设备进行免税,从而减少设备成本,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第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的认识并使得农民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设备进行农机作业,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然而,在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广大农业相关人员来说,能否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03).

[2]李颖,杨慧敏,组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内部就业途径[J],甘肃农业.2003(10).

[3]李昌洲,山东省无公害农业施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2(06).

篇2

关键词: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对策

0引言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辖区包括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秦州区、麦积区两区,总面积14325km2,全市常住人口332.30万。天水市境内海拔在700~312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水量570mm左右,无霜期240天,年均日照时数2032h。境内气候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3.21%,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天水市现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达20多种,盛产苹果、葡萄、花椒、桃、梨等干鲜果品和多种蔬菜,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是农业大市,甘肃省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产业化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1天水市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天水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林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15年,粮食总产达126.96万t,落实蔬菜播种面积125万亩,总产量323万t,实现产值58.3亿元,中药材面积发展到27万亩,产量6.4万t,产值16.8亿元。全市累计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66个,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2980项(台),创新农作物栽培新模式150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160个面积达682.8万亩,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575.3万亩、脱毒马铃薯494.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543.4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示范面积74万亩,主要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治率、良种覆盖率分别保持100%和98%以上。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4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95.1万亩。农业向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流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2天水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015年,天水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3.1万kW,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8.1亿元、纯收入2.72亿元。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95.5万亩、77.55万亩和113.5万亩,成功开展了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试点,微耕机、脱粒机等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具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成功创建了一批农机综合作业示范区。但全市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仅为36%,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基础条件的制约

天水市属黄土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结合地带,境内山多川少,山大沟深,梯田化率比较低,93%的耕地是山旱地,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仍不通农机路,农机无法开展田间作业。

3.2经营模式的制约

当前农村土地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地块零碎,作物插花式种植,土地流转经营比例不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大中型机械应用受限。

3.3农机装备结构的制约

一方面高性能大中型机械、农业生产重点环节急需的综合作业机具增长缓慢,而微耕机、小型脱粒机等微小机械数量猛增,机具利用率严重偏低。另一方面动力机械增速高于配套作业机具,农田作业机具拥有量低,加大了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突破难度。

3.4复合型技能人才缺乏的制约

农机化技术属于机械学范畴,农艺技术属农学范畴。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与学科建设的影响,真正熟练掌握相关农机农艺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员较少,严重制约了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研发与推广。

3.5管理体制的制约

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农艺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政策制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等许多方面不能很好融合,形成合力,甚至出现各自发展、互不关心的现象。

3.6农业技术人员主观认识的制约

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是农机被动服从农艺,缺乏农艺主动适应农机的认识。

4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对策

4.1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农业产业布局

天水市农业局根据境内地形、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及各县区农林优质特色产品分布情况,确定了“南林、北果、东牧、西菜、中加工”的农业产业布局。即天水市南部西秦岭山区地带发展林业,东部靠近关山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北部干旱丘陵山区发展果业,西部渭河川道流域发展蔬菜,将市中心区域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只有连片种植并达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促进农机农艺主动融合,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2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部门协作

为更好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各县区应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或农机农艺融合专家小组,并由主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任组长,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会商制度,协调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技术研究、技术配套和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可以更好地解决因管理体制造成的各部门间职能条块分割形成的问题。必要时可探索将现有农技与农机研发、管理、推广部门合并,彻底解决繁琐和相互推诿的弊端。

4.3制定适合农机农艺融合的标准化作物生产技术体系

组织农机与农业管理、科研和推广机构联合攻关,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探索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制定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4.4建立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

以种植大户或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进行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积极性。天水市现有多处农业示范园区,如秦州区秀金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麦积区花牛苹果产业园、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甘谷县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秦安县蜜桃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清水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张家川县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三阳川循环农业示范园、清水县核桃产业示范园、武山县现代农业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等,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农业生产新技术,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

4.5加强农机研发,提高优质农机装备供给能力

《中国制造2025》和《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两个纲要,确定了未来十年农机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任务。天水市要积极组织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水农业学校等从事机电工程、机械工程、农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天水市农业、农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首钢岷山机械厂等从事农机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加强农机研发,解决天水市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急需的机械化短板问题,如中药材栽培与挖掘、果品采收等机械的研发与采购。

4.6加快新型农机的引进试验步伐

农机部门要积极外出考察,引进推广对当地现有农艺适应性强、机器可靠性和经济性均高的农机具。农业技术部门可在作物各种生产形式上按照当地定型的农机具性能、形式,规划农业种植方式。尽快解决玉米收获、马铃薯种、管、收等重点生产环节机械化问题。

4.7通过培训促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市县农机、农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并充分发挥天水市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中心的师资优势,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和相关能力。

4.8继续改善农机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条件。

5结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协调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两者只有高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农艺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天水市要继续加强对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协调好农业各部门的职能,狠抓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农机研发与引进步伐,尽快补齐中药材栽培和苹果、桃等林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短板,促进天水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桃林.着力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机科技推广,2017(1):4.

[2]李伟国.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7(2):4.

[3]李伟国.农机机械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式[J].山东农机化,2017(3):12.

[4]肖文娜,李庭奇,赵丽.阜阳市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02.

[5]天水市农业局,天水市“十三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OL].2016.

篇3

1.1土地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此轮土地承包期为30年,自1996年开始到2026年结束。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使农民格外重视土地。虽然靠种地务农收入不是很高,但是相对稳定,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传统的土地经营形式和农民传统的惜地观念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

1.2市场服务体系的滞后制约了市场化运作进程

市场服务体系缺乏统一规划,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农产品流通不畅,没有形成一个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

1.3劳动力素质不高、缺少经济技术能人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

由于前几年的体制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机会少,工作学习热情低,业务水平提高缓慢,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1以“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切入点,通过土地流转,使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已明确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方向。只有实现了土地的流转才能实现农业最大可能的规模化生产。通过深入的调研,对的土地流转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摸清各乡镇、村屯土地现状。以土地确权登记试点为契机,积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土地确权后,积极宣传发动。把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地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积极引导新型组织和资金向现代农业的方向上发展。同时积极宣传政策、培训农民,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形成。三是鼓励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做好政策推动工作。既鼓励土地托管,也鼓励土地租赁;既鼓励企业经营,更鼓励合作经营。根据实际,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2.2抓好发展,强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了农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市场流通、政策扶持等各个环节,因此,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2.3加强培训,培育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和优秀的合作组织

篇4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机 农艺 结合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16-01

1 农机农艺之间的关系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种植,随着农业机械装备的不断发展,种植方式多样化的转变。在探讨农机和农艺相互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农机离不开农艺,农艺也离不开农机,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未来的农业发展将是结合现代的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新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农机和农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结合所带来的高效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给农机农艺相结合带来了居多的挑战。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发展新的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又巩固、充实和完善了先进的农艺技术,推动着农业生产向前发展。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支撑着农业的发展,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机械化工艺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选择更适合的技术工艺路线,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探索,推进种植模式的转型升级。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水平,让农机装备在各生产环节充分展现了机械化作业所带来的优势;农机与农艺融合加速了农艺技术的发展,农艺技术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种植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确保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确保了农艺技术的实施,农艺技术的提升推动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它们共同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农艺与农机的共同发展,农艺为农机提供技术的支持,农机为农艺提供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属于同等地位的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共赢,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高效发展的进程。

3 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效相结合

3.1 加强组织领导

农机农艺想要实现完美的结合,首先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农机、农艺工作者和农业工作者建立相关沟通、相关配合的平台,定期进行工作联系、交流、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力推进,共同提升。

3.2 加强农机农艺科学研究

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应考虑到农艺技术的实施,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实施方案时应考虑到机械化种植的可行性。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研究部门应协调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进行结合研究,让农机适合农艺技术,让农艺技术配合农机。农业技术人员更要注重研究适合本地区的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加强试验合作,找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农机装备,找出最适用的科学技术种植路线。推动本地区农业高效、有序地发展。

3.3 确定适合的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

现有的农业机械装备各式各样,种植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盲目地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生搬硬套,要寻找适合当地耕作的农机装备和技术路线。(例如: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中可选的农机装备、技术路线很多,但只有适合当地耕作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找出适合当地种植模式的机械,同时对农业装备进行适当的改进,让两者互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3.4 加强培训引导,加大示范推广

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有效地引导学员在农业生产中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现场会等手段将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为学员提供科学的指АMü宣传报道、演示会让农民朋友了解、熟悉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中。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头示范,逐镇开展示范推广。

3.5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农机农艺融合需要广泛的推广才能让农民所熟悉,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让周围的种植户都能看到两者相结合所带的效益,实现高产、高能、高效的预定目标。示范基地的建设需要逐镇逐村的建设,已达到全覆盖的目标,让大家眼见为实,主动地参与进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文.农机与农艺结合探析[S].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20-221.

[2]李志伟.浅谈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S]. 中国机械,2015(18): 84-85.

[3]胡绪琴.农机与农艺结合初探[S].科学种养,2013(9).

篇5

[关键词] 农机技术 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28-01

农业机械化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农机技术的推广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1 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农机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此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更新农业装备可以有效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农业装备的应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对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装备和大型高效农机具等现代农业装备的大量投入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物质装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能力,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加强和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农机化的推广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机械化深施肥技术和高效机械化施药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化肥和化学药剂的利用率。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阻止化肥等药剂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减少农业对化学药剂的巨大需求,进而从源头上减轻农化工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2 制约农机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2.1 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

虽然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投入农机技术的比重仍较低。政府补贴政策尚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加上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田间道路建设缺乏管理,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对农业重视的增加,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大多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高科技、复合型的农业机械偏少,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设施农业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民家里农业机械设置比较低,农业机具繁多、机型繁杂,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地区和天气的影响很大,作业量不充足,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服务在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许多地区设有农机管理机构,然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体系不规范,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还没有形成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而且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政府对于新项目、新技术研制推广缺乏力度,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缺乏农机化信息人才,加之许多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 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3.1 坚持与时俱进,落实农业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此外,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还要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用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的动力,感受到农业机械带来的好处。要有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利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机械化优势,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农民为主体的机制,以及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各种单位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协调农机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提供服务。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促使配置、投资、运用步入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扩大补贴覆盖面,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策略,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和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随着时代与时俱进,树立正确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宁波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宁波市政府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颁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了18项政策措施。这不仅为宁波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还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本文以宁波市9个区(市、县)(海曙区、江东区除外)2006年农业科技进步状况为例,来分析宁波农业科技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进步进步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目前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但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广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除了资金、劳动等经济要素外,所有能带来农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生态改善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的过程。本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新知识,改造、革新、开发新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合理有效配置的资源,把新知识、新技术和原有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的过程。因此,本文更赞成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之说,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农业科技进步基础、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出、农业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宁波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

二、宁波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1、农业科技进步基础

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具有受教育水平低生产技能高的特点。宁波市各县(市、区)农民素质水平远低于全国且差距较大(见表1),2006年,宁波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是26.7%,全国平均是49.50%。但是,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较高,万人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00.8人,而全国平均仅59.35人,宁波市除象山县,其他8个区(市、县)该指标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者生产技能高是宁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硕果。

表1宁波市九个区(市、县)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2006年)

项目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象山县

宁海县

宁波

浙江

全国

初中以上农业劳动力比例

24.30%

32.20%

24.30%

26.40%

23.80%

19.50%

27.70%

23.70%

26.80%

26.7%

29.0%

49.50%

万人农业技术人员

200.65

182.41

200.65

263.44

296.72

271.77

119.93

33.65

245.36

篇7

关键词:“四化”同步;山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5.89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增长9.8%。农村3种主要支柱产业规模14.11亿元,支柱产业产值率97%。

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结构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农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比重较小,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农业模式还不多见。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多偏远乡村农业生产受到交通条件制约,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乡村因地理因素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周边带动作用不足;同时由于各个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对种植品种也有不同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缺乏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服务。

(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制约

由于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够便利,盐边县16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县域内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交通线的乡镇或村社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机作业领域狭窄,山区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利用农业机械,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维护困难较大,对农业生产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较为紧缺,质量不高。实际耕地面积不多,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20.82万人,按盐边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29.2万亩计算,人均耕地1.42亩;项目区总人口81343人,耕地10.17万亩,人均耕地1.2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高标准农田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9.2万亩的22.95 %。中低产田22.5万亩,占77.05 %。

(三)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国5%左右的水平。盐边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要产业,且三者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种植业服务收入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65%、畜牧业服务收入占25%、渔业服务收入占7%,即使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盐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不少于0.7亿元/每年,因此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较大。

(四)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盐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8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体上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农业技能培训不足,2012年盐边县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162户,培养新型农民800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应用,也是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不够,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三大产业信息化相关性都不是特别高,相对而言第一产业与信息化相关性较强,这个现象说明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决一般性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之外,尚不能大范围、大规模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场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目前盐边县农村164个行政村中162个行政村电话全覆盖,95个行政村通固网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GDP增长依赖工业,农业对经济贡献不大,2012年第一产业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17.2%、第三产业增长9.1%;2013年第一产业增速4.6%、第二产业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5%,GDP增增长8.5%,一、三产业增长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以工业拉动为主,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贡献不大,2012年农民人均农业产值约8000元,基本上与人均农业产值持平。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盐边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背离、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高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盐边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背离现象,农业化对工业化支撑力度不足,工业化没有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应有的拉动。盐边县工业化的明显特点是依赖矿产资源、制造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工业化进程会加剧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差距。从城乡收入来看,盐边县人均GDP较高,在省内排名第四,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镇服务功能有限,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大,农村居民难以依托城镇服务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达2.5:1,农村居民对城镇服务体系运用不足。农业发展对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潜力较大。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发现,盐边县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说明农业生产还没有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因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与每千人初中升学人数相关性最高的是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基础教育需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说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教育需求的提高,进而促进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6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28%,非农就业比重40%,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93%,相差53个百分点,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

四、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盐边县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基础,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工作在农村能源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减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使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创造市场空间。

(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运用信息化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决策水平,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盐边县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发展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解决盐边县乡村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提高政府对于农民的服务水平和农村、农业管理业绩。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家库,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提高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入学率、搞好教育设施硬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满足城镇化与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工业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需求。结合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问题。在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整合改进偏远民族村寨、荒僻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品种改良等手段在县域经济范畴内解决农业生产短板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长期农业发展应该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解决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促进特色农业竞争力建设,使农业生产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力争使特色农业向国内和东盟市场发展。

(三)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发展教育产业,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基础教育保障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提升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教育产业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由研究中心、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成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服务。深入挖掘工业潜力、提高发展内涵,在工业发展中适度降低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降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依赖,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不足的城镇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适当关注、奠定发展基础。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促进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防止乡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后产生的留守问题和乡村文化衰退、产业衰落、新农村建设停滞问题。防止农村环境污染,避免河流、农田受到污染损害,防范“乡村病” 的发生。

(四)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和盐边县以农为主的乡镇发展实际,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农业生产集中的乡镇,优先提升这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人口转移合理权衡,以提高投资效益。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生产技能培训,使县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不断提高,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农业经营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盐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发展精品农业的条件,结合目前盐边县农业产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赋予新的市场特点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关键所在。盐边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在不同乡镇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在农牧品种选择、养殖与种植生产技术、农牧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以科技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改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手段来实现品农业的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搞好农业管理创意和农业服务创意以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聚集。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冷冻储存和展销等配套物流体系。依托主要干道发展农产品外销,积极开展特色产品跨区域贸易,盘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农业科技领头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五、结论

“四化”同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建构,是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框架性对策,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更新观念是运用“四化”同步思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四化”同步发展思想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进程中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面力量协调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历史、现在、将来相结合,努力促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3]唐祥来.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朱靖红,肖倩.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7).

篇8

关键词:农村银保互动;实践;发展对策

当前金融支农中存在农业生产和信贷风险较大、农户和农村企业可抵押担保资产不足等问题,亟待建立农村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和抵押担保机制。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互动可以达到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可降低保险、信贷机构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本文对张家界地区农村信贷+保险业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银保互动机制的建议。

一、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情况分析

(一)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快速,无直接结合的信贷产品但总体上为农业借贷增加信用保障

从有无财政支持上分,农村保险业务可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两类。从2007年试点以来,农村地区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较快,2008年张家界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1508.2万元,理赔支出为623.0万元,水稻、棉花、油菜等承保面积达到60%-70%。

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中,2008年财政方面投入1084.21万元;农民投入424.0万元,得到理赔收入623.0万元,农民总体上受益199.0万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08.2万元,理赔支出623.0万元,赔付率为41.4%,另提取保费收入25%的巨灾风险准备金,此后还有收益508.15万元。可见,农业政策保险分担了农业生产风险,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总体上为农业生产借贷提供了履约保障。

政府保费补贴及补贴金额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有重要影响,被调查的200位农户中,认为开展农业保险有必要的占85%,但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补贴很少,不会主动购买的占77%,而在政府进行适当补贴后愿意购买的占到76%。

(二)农业企业抵押财产物保险是分但信贷风险和促进信贷增长的有用载体

农业商业性保险无财政补贴,张家界地区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农发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办的以企业抵押财产物保险+信贷业务,二是农信社为小额贷款农户开办的人身意外险+信贷业务。

农发行在对商业性农业信贷项目中,一般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抵押物进行保险。2007-2009年9月农发行农业信贷+商业保险业务中,农发行相应贷款为6.07亿元,占同期累放贷款10.5亿元的57.8%;保险公司赔付率为34.0%。

通过保险,降低了借贷资金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履约能力,增加了银行对企业放贷的几率,而保险公司相应拓展了业务,企业支付较少的保险成本之后增加了资金的可获得性,银行、保险机构及企业的福利都有所改善。但农业企业可资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如通过创新对企业部分流动资产进行保险和抵押发放信贷,可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三)农户人身意外险和信贷业务推动了保险业务和信用社中间业务收入增长

张家界的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是农信社,开办的主要是农户贷款和人身意外险业务,2007-2009年9月保险公司该项业务保费收入513.87万元,赔付率为3.1%;农信社发放相应贷款4.19亿元,占同期累放贷款33.8亿元的12.4%,代销保险业务费82.2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6.0%。据对慈利县联社的调查,目前参与保险业务的借款农户占借款农户总数的15%左右。

由于农户几乎没有可资抵押的财产,通过人身安全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信贷资金风险,这是一种金融创新行为。但对农户而言从总体上看实际作用不明显,因为发生意外风险的概率较低,该项保险的赔付率较低,因此可降低有关保险费率,以尽量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二、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中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与银行机构之间协作创新金融产品的力度不足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与保险双方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需要各自“为政”,而不是从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形态的内在要求出发来建立配套制度上的合作机制,实现彼此互助和协调发展。同时,基层机构金融创新缺乏自,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由上级行掌握,难以有效和充分参与信贷保险产品的开发。

(二)“农业保险+信贷”的险种少、相应贷款覆盖面窄

当前农村银保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力度太少,缺乏相应的信贷产品;农业保险中,政策性保险所占比重大,商业性保险绝对量较小、比重不高;与保险相结合的农业贷款占整体农业贷款的比例还较低;农业保险品种少、范围小,农户对柑橘、玉米、农村房屋等保险业务的需求意愿较强,但缺乏相应产品;一些具有可资担保的农村资产没有相应保险支持,张家界某木业公司在向信用社借款300万时要求对其所抵押的林场8000亩进行保险,几家保险公司认为风险难以控制而不受理,经过反复申请某保险公司对其承保,但客户和保险公司私下约定承保后如发生意外不进行赔偿。

(三)部分产品中各参与主体的风险、收益匹配不对称

在部分信贷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中,农民需承担贷款利率和保险费,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给银行机构,并承担保险风险;银行机构通过保险业务可降低信贷风险,又可得到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三者风险与收益匹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相当部分农户对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等有抵触情绪,据对200位农户的调查,只有不到10%乐意接受该项产品,慈利县农信社业务人员反映,办理该项业务的农户中,90%左右是在被说服后和为了得到贷款而接受该项产品。农信社代办此类保险,除规避信贷风险,占保费16%左右的手续费有利于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引导,积极开发相应农业信贷和保险产品。当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快、覆盖面较高,可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各种农业政策性保险+信贷产品。保险、银行机构加强合作,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商业保险和信贷产品,并可共享有关信息和资源,以降低拓展业务的成本,长远来看也可为进一步降低农业融资费用提供空间。

(二)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银保互动业务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保险的保费、赔付情况等要素的测算和对保险产品、费率、条款的管理和审批。如目前有的农业商业性保险费率应适当降低,参与保险的贷款项目的风险得到分散和转移后,银行贷款利率可适度下调。

篇9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策;扬州市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40-02

一、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析

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察结果显示,2011年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为78.54分。从近两年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六大主体指标得分看,江都区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设施装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方面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而在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支持保障三方面,发展存在不足(见下表)。

1.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江都区一直把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观。2011年江都区农业生态环境类指标完成最好,实现目标值的95.9%。其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53%,已提前完成既定目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比重达88.24%,完成目标值的98.04 %;林木覆盖率达19.8%,完成目标值的86.9%。

2.农业设施装备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江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器具,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江都农业设施装备类指标得分为12.3分,完成目标值的87.8%,其中,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1%,完成目标值的95.29%;高标准农田比重为49.59%,完成目标值的82.6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为76.05%,完成目标值的84.5%。由于江都圩区众多,加之部分水利设施老化,2011年江都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指标值比2010年有所下降。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标志。近年来,江都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江都农业产业经营类指标得分为13.21分,完成目标值的77.7%。其中,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为100%,已提前完成既定目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71.27%,完成目标值的89.09%;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为72.47%,完成目标值的90.59%;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65,仅完成目标值的26%。可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将是提高江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所在。

4.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是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江都克服了秋冬春连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的历史性突破,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提升。农业产出效益类指标得分为17.98分,完成目标值的74.9%。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34.53亿元,完成目标值的73%;粮食亩产达594公斤,完成目标值的96.7%;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18.1%,完成目标值的85.3%;农民人均纯收入11 998元,完成目标值的52.1%。可见,在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仍将是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稳步提升,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艰巨。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都通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农业市场信息等措施,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类指标得分为12.16分,完成目标值的71.5%。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41%,完成目标值的79.2%;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为86.9%,完成目标值的89.5%;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83%,完成目标值的85.6%;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1%,完成目标值的28.9%。由此不难看出,江都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较为艰巨。

6.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现代农业离不开财政金融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保障。近年来,江都一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11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玉米、棉花、小麦、油菜良种补贴及机动鱼船柴油补贴资金10 041万元。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江都现代农业支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还相当滞后。2011年,农业支持保障指标得分为9.46分,完成目标值的67.7%,尽管该指标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六大类指标中,得分和完成率都最低。

二、加快推进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几点建议

1.以推进服务社会化为重点,健全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当前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农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其中最薄弱环节是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针对这一状况,要以政策为引导、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一要构建政府财政投入、信贷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农业投入体系,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二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和农业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向农户放贷的积极性;三要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推进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各种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四要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鼓励农机、农资、植保、信息、技术、仓储、运输等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2.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要立足本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业科技进步。一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业本领;二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带动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科技素质和水平;三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3.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针对目前江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要切实抓好各项富民政策措施落实,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力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4.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江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要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件: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辐射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升;加快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蔬菜、花木、渔业等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5.以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在农业设施装备方面,相对于农业机械化进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江都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针对这一状况,要坚持把水利作为江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好水利设施保障工程,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6.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巩固江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二要深入开展农村能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户用沼气管理服务水平;三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生态观光农园、主题农庄和农家乐专业村的发展;四要以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生态景观效益增强为目标,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玉洋.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9,(12):152-155.

篇10

尽管农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其作用却无可替代,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农业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倘若农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波动可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是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囊括范围也比较广: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装备现代化等。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顺应农业发展需要。纵观现代化生产,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两者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高科技、高附加值甚至是太空技术应用到农业中也习以为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适应了农业不断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化的协调发展换一种方式来说是设施农业与工厂化农业的有效结合,航天技术和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也不可能简单的表示为农机技术,鉴于此,新形势下的研究者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寻找一个准确方向,能够将现代农业与后现代农业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再者,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装备化并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机械设备化,而是多领域的合作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能够全面服务于农业生产。

2.分析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需求

在中国农业科技大纲中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要想根本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的目标是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质量与要求等方面的需要,既能够减少人力物力,又能够达到创收的目的。再者就是对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应当充分考虑到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最后才是拓展农业科技领域,不管是农业机械化还是农业设备化,都可以简单的将其归结到农业科技领域的范畴,充分依据现代化需要调整方向与专业结构,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化要与科技发展战略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达到农业工程高新技术的水准,从而满足现代化生产需要。

3.新形势下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发展重点

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有关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当前是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设备化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参与到激烈市场竞争中,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两者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直到21世纪中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跟大成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备化要想与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以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寻找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因为不管是整体还是技术角度来说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仅仅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设备化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只有各方面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