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和非融资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和非融资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资和非融资的区别

篇1

关键词:金融租赁;融资租赁

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同,融资租赁行业分为“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审批和监管,融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和国税总局审批和监管,造成了两类公司在经营管理和监管模式上的不同和区别

一、“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的相同处

1.法律定义相同

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结合标的物的性质、价值、租金的构成以及当事人的合同权利和义务,对是否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作出认定。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不管是金融租赁还是融资租赁,在法律上是一致的,法理上没有区别。

2.会计定义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第五条规定: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会计注重的是实质,不管是金融租赁还是融资租赁,其会计处理都要按准则的标准来处理。会计定义是相同的。

3.税务定义相同

税法的制定依据法律,企业依法纳税,不管是“金融租赁”还是“融资租赁”,其税法和征收政策相同。都曾被划归为“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以后,融资租赁被划定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特殊产业,单独制定税收政策。金融保险业虽在现代服务业范畴,但没有进入这次营改增范围。

4.业务操作原理相同

租赁企业最基本的直租和售后回租等业务,其操作原理都要依法而行,都不能离开融资租赁的法律标准,都要遵守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原则。

二、“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的不同处

1.法律授权不同

银监会对金融租赁公司的审批和监管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目前尚未见到人大通过的法律文件允许商务部对融资租赁公司的前置审批和监管进行授权。商务部只出台《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监管,没有规定审批事项。

2.产业归属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进行风险控制,监管部门按照放款人监管。融资租赁公司是非金融机构企业,按照“风险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的要求进行风险管理。没有进入资金市场资格,借款比例不会超过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限制,实际做为一个信用销售公司来监管。

3.财税政策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政策待遇:“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根据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准备”。融资租赁公司是非金融机构,不能享有上述待遇。

4.业务范围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除银行系外,还可以吸收股东存款、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融资租赁公司中只有中外合资企业,可以从股东处借款,但不能吸收股东存款。也不能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5.租赁标的物范围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的租赁标的物限制在“固定资产”,监管可以窗口指导来调整固定资产的经营范围。融资租赁公司的标的物限制在“权属清晰、真实存在且能够产生收益权的租赁物为载体”。融资租赁标的物的灵活性与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不符。

6.计提呆坏账准备金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可以按照《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在没有发生损失前计提呆坏账准备金。而融资租赁公司的租赁物发生了损失才可以计提准备金。

7.租赁资产登记方式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的租赁资产在人行的《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而融资租赁公司的租赁资产每个季度向《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传入经营数据,以此作为公示登记。

三、结论

篇2

与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规定相比,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简称“所得税准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那么,应如何正确理解所得税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以往的损益表债务法又有哪些区别?实务中应如何具体操作,准确披露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文以保险公司为例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分析。

一、收益计量理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在确认收益计量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资产负债观,二是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收入费用观则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损益表再有资产负债表。

新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深刻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保险公司常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权益)。比如,保险公司期初投资一项初始成本为100万元的金融资产,期末时其公允价值为120万元。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上首先确认资产的价值为120万元,同时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为20万元的收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将2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入资本公积。而在以前的收入费用观下,只有已经处置此项投资之后才确认收益,因此在损益表上不反映这20万元的收益。

二、从资产负债观正确理解新所得税准则

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两个新概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和“暂时性差异”。这是所得税准则的核心要点,也是贯彻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而以往所得税处理规定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贷项来源于损益表,仅是会计利润乘以税率与应交所得税倒轧出的一种纯粹递延调节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实际上,损益表债务法是基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分析进行会计处理,力图通过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来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原则,其结果既不符合收入费用观的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严格的资产负债定义。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如税法允许5年内弥补的亏损。那么,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区别何在呢?时间性差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区别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将所得税支出视为经营费用而非利润分配,均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递延所得税都代表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

1、核算对象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对象是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债务法则是时间性差异。

2、对“递延税款”含义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差额。

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计算出累计的暂时性差异,再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而所得税费用则依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期初余额相比加以确定。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具体操作实务

在实务操作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核算过程如下:(1)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应交所得税。(2)比较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金额。这比损益表债务法下仅针对损益表的收入、费用口径和时间性差异范围要广。(3)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所得税影响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暂时性差异金额×适用税率。(4)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就保险公司具体业务来看,暂时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项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增加或减少资产账面价值。但计税基础仍然是其历史成本。因此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盈亏部分的账面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当期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是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责任准备金是其最重要的成本。会计基于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的要求倾向于多提准备金,而税法规定了准备金提取比例,其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比如税法计提的准备金小于会计计提数时,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此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进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反映为权益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相应增加资产账面价值,只有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处置时才将以前年度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处置年度的损益。但现行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仍然是历史成本。因此,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当期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浮盈情况下,借记“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实际处置金融资产时,暂时性差异转回。

篇3

商务部融资租赁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的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根据《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及商务部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企业是指根据商务部有关规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业务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活动。

融资租赁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在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设备进出口、商品流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产融结合、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申请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的境外投资者,还须符合外商投资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配备具有金融、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和从业经验并具有良好从业记录的人员,拥有不少于三年融资租赁、租赁业务或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经验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风险控制主管等高管人员。

第五条 融资租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 商务部对全国融资租赁企业实施监督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

本办法所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第七条 鼓励融资租赁企业通过直接租赁等方式提供租赁服务,增强资产管理综合能力,开展专业化和差异化经营。

第二章 经营规则

第八条 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条件下采取直接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委托租赁、联合租赁等形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第九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以融资租赁等租赁业务为主营业务,开展与融资租赁和租赁业务相关的租赁财产购买、租赁财产残值处理与维修、租赁交易咨询和担保、向第三方机构转让应收账款、接受租赁保证金及经审批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十条 融资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应当以权属清晰、真实存在且能够产生收益权的租赁物为载体。

融资租赁企业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融资租赁企业不得从事同业拆借等业务。严禁融资租赁企业借融资租赁的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

第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进口租赁物涉及配额、许可等管理的,应由购买租赁物方或产权所有方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融资租赁企业经营业务过程中涉及外汇管理事项的,应当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十三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风险资产分类管理制度、承租人信用评估制度、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以及风险预警机制等。

第十四条 为控制和降低风险,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对融资租赁项目进行认真调查,充分考虑和评估承租人持续支付租金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降低违约风险,并加强对融资租赁项目的检查及后期管理。

第十五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融资租赁企业在对承租人为关联企业的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该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融资租赁企业在向关联生产企业采购设备时,有关设备的结算价格不得明显低于该生产企业向任何第三方销售的价格或同等批量设备的价格。

第十六条 融资租赁企业对委托租赁、转租赁的资产应当分别管理,单独建账。融资租赁企业和承租人应对与融资租赁业务有关的担保、保险等事项进行充分约定,维护交易安全。

第十七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强对重点承租人的管理,控制单一承租人及承租人为关联方的业务比例,注意防范和分散经营风险。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租赁物的权属应当登记的,融资租赁企业须依法办理相关登记手续。若租赁物不属于需要登记的财产类别,鼓励融资租赁企业在商务主管部门指定的系统进行登记,明示租赁物所有权。

第十九条 售后回租的标的物应为能发挥经济功能,并能产生持续经济效益的财产。融资租赁企业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时,应注意加强风险防控。

第二十条 融资租赁企业不应接受承租人无处分权的、已经设立抵押的、已经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的或所有权存在其他瑕疵的财产作为售后回租业务的标的物。

融资租赁企业在签订售后回租协议前,应当审查租赁物发票、采购合同、登记权证、付款凭证、产权转移凭证等证明材料,以确认标的物权属关系。

第二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充分考虑并客观评估售后回租资产的价值,对标的物的买入价格应有合理的、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定价依据作为参考,不得低值高买。

第二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

第二十三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缴纳各种税款,严禁偷逃税款或将非融资租赁业务作为融资租赁业务进行纳税。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商务部及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商务部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应依法加强管理,对所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应严格保密。

第二十五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经营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按照监管要求和职责配备相关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监管水平。

第二十六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情况通报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租赁行业突发事件。

第二十七条 在日常监管中,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重点对融资租赁企业是否存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应及时提报相关部门处理并将情况报告商务部。

第二十八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关联交易比例、风险资产比例、单一承租人业务比例、租金逾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对于相关指标偏高、潜在经营风险加大的企业应给予重点关注。

商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协助了解有关情况。

第二十九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商务部书面上报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融资租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监管情况。如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上报。

第三十条 商务部建立、完善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融资租赁企业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管理,提高融资租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三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按照商务部的要求使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如实填报有关数据。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填报上一季度经营情况统计表及简要说明;每年4月30日前填报上一年经营情况统计表、说明,报送经审计机构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含附注)。

第三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变更名称、异地迁址、增减注册资本金、改变组织形式、调整股权结构等,应事先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涉及前述变更事项,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备案等相关手续。

融资租赁企业应在办理变更工商登记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登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修改上述信息。

第三十三条 商务主管部门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培训、从业人员资质认定、理论研究、纠纷调解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护行业权益,配合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监督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十四条 融资租赁企业如违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融资租赁的计算方式1.决定租金的因素

2.租金的支付方式

租金通常采用分次支付的方式,具体类型有:

(1)按支付间隔期的长短,可以分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等方式。

(2)按在期初和期末支付,可以分为先付租金和后付租金两种。

(3)按每次支付额,可以分为等额支付和不等额支付两种。

【提示】实务中,承租企业与租赁公司商定的租金支付方式,大多为后付等额年金

3.租金的计算

租金的计算大多采用等额年金法。等额年金法下,通常要根据利率和租赁手续费率确定一个租费率,作为折现率。

融资租赁与其他租赁的区别与传统租赁的区别

融资租赁和传统租赁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传统租赁以承租人租赁使用物件的时间计算租金,而融资租赁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融资方式,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由于它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当今已成为企业更新设备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业务方式后,三十多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来,租赁的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市场潜力很大。

与分期付款的区别

(1)分期付款是一种买卖交易,买者不仅获得了所交易物品的使用权,而且获得了物品的所有权。而融资租赁则是一种租赁行为,尽管承租人实际上承担了由租赁物引起的成本与风险,但从法律上讲,租赁物所有权名义上仍归出租人所有。

(2)融资租赁和分期付款在会计处理上也有所不同。融资租赁中租赁物所有权属出租人所有,租赁物作为长期应收款;承租方计入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分期付款购买的物品归买主所有,因而列入买方的资产负债表并由买方负责摊提折旧。

(3)上面两条导致两者在税务待遇上也有区别。融资租赁中的出租人可将摊提的折旧从应计收入中扣除,而承租人则可将摊提的折旧费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在分期付款交易中则是买方可将摊提的折旧费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买者还能将所花费的利息成本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此外,购买某些固定资产在某些西方国家还能享受投资免税优惠。

(4)在期限上,分期付款的付款期限往往低于交易物品的经济寿命期限,而融资租赁的租赁期限则往往和租赁物品的经济寿命相当。因此,同样的物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较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所获得的信贷期限要长。

(5)分期付款不是全额信贷,买方通常要即期支付贷款的部分;而融资租赁则是一种全额信贷,它对租赁物价款的全部甚至运输、保险、安装等附加费用都提供资金融通。虽然融资租赁通常也要在租赁开始时支付一定的保证金,但这笔费用一般较分期付款交易所需的即期付款额要少得多(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买方至少需现款支付15%的货款)。因此,同样一件物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提供的信贷总额一般比分期付款交易方式所能够提供的要大。

(6)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交易在付款时间上也有差别。前者一般在每期期末,通常在分期付款之前还有一宽限期,分期付款一般没有宽限期,交易开始后就需支付租金,因此,分期款支付通常在每期期初。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abstract: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business has provided a broad space.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business products richness handling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 work, commercial bank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however,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rather more obscure places, and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busi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目前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式仍相对比较简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挖掘仍嫌不够深入充分,银行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创新,但是业务人员通常忙于具体工作,对业务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各行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商票融资等基本形式,对比较复杂的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业务,因其涉及环节较多,风险难以控制则数量有限。

    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如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为背景的融资,就有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商业发票押汇、商票贴现、汇款押汇等多种不同的称谓,各家银行的制度规定也各不相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2.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影响业务操作效率和质量。在业务初期,部分对国际贸易融资缺乏足够了解的业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加之市场竞争、业务营销的需要,在没有深入了解贸易背景和客户资信的情况下,降低条件为客户提供了打包贷款、授信开证等国际贸易融资,导致部分银行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不良贷款及信用证被动垫款。基于这一情况,部分银行业务人员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操作难度更大,再加上贸易合同、信用证、保函等均涉及英语资料,更觉陌生与深奥,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敬而远之,为其设置了较高的条件和环节要求,导致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普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更难申请,审批环节更多、时间更久,致使客户错失商机,进而影响了银行相关业务。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在实际业务中,银行和客户更习惯于选择传统的贷款品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总体发展规模与市场提供的空间和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4.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5.贸易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银行在操作业务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借鉴了国外及港台银行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法律基础的不同,如果不根据我国的法律规范银行、客户及国外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就可能产生业务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金融和商业票据、货权、货物、担保、信托等,要求法律上对上述各种行为的责权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但相关的立法对上述方面缺乏非常明确的规范。

    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银行可通过对企业上下游贸易链所产生的资金流、物流的跟踪,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而如果有物权为保障,银行就可以不仅着眼于企业的规模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授信条件,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

    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例如,根据部分大客户的出口项目需要,银行为企业提供集预付款保函、信用证保兑、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福费廷于一体的综合。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2.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较强,风险因素涉及层面相对较多,其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具有自身的不同特性,必须在风险管理的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转变,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信贷业务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具备国际结算知识,能够分析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并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难以配备足够的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因此必须集中银行内部的精通国际结算业务及信贷业务的人才资源以评估客户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建立专业科学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估体系,可成立与信用审批中心为并列或隶属关系的押汇中心以专业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和要求,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评估客户信用,控制风险。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3.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与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关注企业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担保方式不同,国际贸易融资更应关注进出口项目本身贸易背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资金流或物流。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客户在银行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的记录可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4.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

    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如根据企业改善财务报表和加快核销退税的需求,推荐使用无须担保的福费廷、应收账款买断、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等。

    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短期出口信用险项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保险与融资于一身,投保企业既可得到付款的保证,又可得到融资的便利,出口商在向银行申请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之前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无疑给融资银行多了一层保障,有利于申请企业取得银行的融资支持。

    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如在进口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可利用银行提供的假远期信用证方式实现远期付汇的目的。

    5.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立法部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应收集分析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和资料,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银行内部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网络贷款 家庭农场融资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和家庭农场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可以实现投资、支付、信息中介和资金融通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网银、宝宝军团,后续P2P、移动支付等也都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借贷平台,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并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群,而P2P平台从中赚取一定利息差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P2P还有一种更广泛的概念,泛指互联网金融,即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简单说互联网金融是大概念,而P2P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里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为不易从银行取得融资的部分小微企业主或者个人等提供一条民间的渠道进行融资,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门槛低、风险较低,然而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的投资渠道。

家庭农场,这里是指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农业经营单位的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在研究中,家庭农场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为他人劳动的农业和自己劳动的农业具有不同的结果,家庭农场区别于工商资本农场的雇工农业。第二个特征是要具有一定规模,而规模上限为在现有基础下,家庭成员生产能力所产生的最大经营规模,而规模下限是保障农户生活消费的最低规模,以区别于小农户。第三个特征是家庭农场注册,家庭农场型的农业企业要进行工商注册,便于识别和设立专门的政策支持,同时方便政府的管理。第四个特征是具有稳定性。稳定性决定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经验与技术的积累。家庭农场稳定性是必然要求的,要包括生产、规划、融资、农场继承和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以区别于兼业农民和各种承包的短期行为。

家庭农场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现代农业组织的发展,不仅仅保存着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要求和农户经营农业的优势,还战胜了小农户生产的弊端,而这特点也是家庭农场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家庭农场新模式的优势还体现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减少耕地闲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吸收部分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等。

当前,对P2P网络借贷与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互联网金融(或P2P网络借贷)和家庭农场融资两个领域的单独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的问题研究还尚少。

传统信贷制度与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有显著优势的同时,仍存在限制性因素。如土地规模细碎化导致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难、农业技术支持不足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等,其中较为显著的障碍是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从传统信贷的角度看,现存信贷制度对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第一,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一是传统信贷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对资金需求比较高的要求。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同于以往的普通农户,在生产经营环节上对资金的需求更高。但是,家庭农场企业不得不面对农业先天劣势、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传统信贷准入门槛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难以满足银行信贷资质认证的较高要求,这些困难都成为家庭农场在融资环节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二是传统信贷不能满足家庭农场较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和较长时间的融资期限。家庭农场一般属于集约化经营,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同时需要先进设备的购置费、承担较多土地流转费,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需求,以及需要较长的融资期限。另外,家庭农场农业季节性劣势、农产品销售劣势等因素,都使得家庭农场融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高风险项目,并不符合传统信贷业务严格的风险控制要求,家庭农场融资也因此被排斥。而对于有足够资质完成银行信贷资质认证的家庭农场而言,能够缓解其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就现有融资配套体系而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其需求。这体现为融资渠道过于狭窄,金融产品匹配度低,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等,这就需要一条适应家庭农场的民间融资渠道。

第二,现存信贷不适合家庭农场,需要找到没有抵押物的信贷。根据贷款用途进行划分,我国现在的传统信贷业务主要有: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等种类。现主要介绍两种常用的现存信贷:第一种是流动资金贷款,这是一种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正常进行,满足需求者在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由于流动资金贷款具有贷款期限短、周转性较强的特点,并不适合家庭农场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企业申贷。第二种是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购置、改造及其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的中长期本外币贷款,是银行为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这种业务看起来符合家庭农场融资的需求,但是,固定资产贷款的申请条件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家庭农场企业,由于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市场变动影响较大。所以对于银行来说,给家庭农场贷款风险是很高的,而且家庭农场企业并没有高价值的抵押。目前现汇贷款和票据贴现可以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比如,满足客户外汇资金融资需求,企业流动资金方面的需求等,但对于家庭农场企业来说并不太适合,家庭农场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内进行,所以一般不考虑这种贷款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需要寻找一种适应家庭农场的民间融资渠道;现存信贷不适合家庭农场,需要找到没有抵押物的信贷。而P2P网络信贷模式因与家庭农场的经营较为契合,能够较大程度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从而为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P2P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具有灵活、便捷、借贷门槛低等特点,能够解决家庭农场短期融资问题和实现无抵押借贷

P2P网络借贷的特点较大程度满足家庭农场融资需求,能够缓解家庭农场无抵押贷款和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P2P指在网上实现借贷,借入者和借出者均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群或小微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型。它能很好地体现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发展个人信用体系或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和满足个人或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这三方面的社会价值。P2P网络借贷双方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借贷,而且一般额度都不高,无抵押,完全是一种信用借贷,这与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达成共识。同时,由于家庭农场经营一般是由零散农户集合而成,它在组织结构上具有集合性的同时又具有零散性,这种家庭农场的模式正与P2P网络借贷的便利性、灵活性的特点较为契合,因此,P2P网络借贷可以较大程度满足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家庭农场可以通过P2P网络借贷来满足融资需求,实现无抵押的举措,但是家庭农场要想更好地融入P2P网络借贷模式,还需要依靠以下措施来解决无抵押贷款和网络贷款融资的问题:首先,网络借贷存在较高风险,网络金融平台很多,企业必须要客观考察,多方比较,选择实力雄厚,安全保障较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其次,家庭农场具有集合性,规模不一,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具体情况来整体规划融资方案;再次,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来进行借款额度的限制。国内主流的网络借贷平台大都采用这样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比如利用房子、车子等物品进行评估;最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容易产生欠款不还和欺诈的违约纠纷,导致借贷双方无法认证彼此的资信状况,作为合作家庭农场企业来说,必须制定好以便规范管理的一套完备规则。

互联网金融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经营者也需提高对P2P平台的识别力

一方面,需要考虑P2P网络借贷在家庭农场中应用时存在的风险,确保家庭农场无抵押贷款和融资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产生季节性波动。所以,作为家庭农场要考虑风险保障,对企业自身的资金链运作,要尽量降低风险,做好财政预算和应对策略。一方面,对于家庭农场企业来说,如果还没有完全偿付到期的还款,要对借款人产生逾期罚息以及逾期管理费。然而违约后违约金额还是有一定的收回率,并不等于完全损失,同时还要承担信用降低的风险。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大量放贷人信息中可能存在擅自从事金融活动者,会因为“非法集资”、“非法吸引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责任,可能出现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资的情形。这些情况都会间接或直接给借款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无端对家庭农场的运作造成较大的打击。

另一方面,需要找到适合家庭农场自身的P2P网络借贷模式,确保家庭农场融资到位和减小无抵押贷款的风险。作为借款人的家庭农场经营者自身应该主动应对现在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一定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在融资过程中陷入违法的圈套之中。其次,要多方考察了解借贷的P2P平台,如今的网络借贷平台多如牛毛,选择实力雄厚、可靠的平台。再次,必须具备理财知识、鉴别能力与社会常识,在选择了好的平台之后,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服务。最后,壮大自身发展,实行有效的生产营销策略,最大效用地使用贷款,并做好还款计划,避免逾期还款、信用受损等风险。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①MertonR.C.,Bodie Z.:《Deposit Insurance Reform: A Functional Approach》,《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3.

②和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发展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③江维国,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财经科学》,2015年第8期。

④Phillp Strallan,Jamesp Weston:《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98.

⑤严谷军:《社区银行与小型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篇6

关键词 证券 流通 属性

作者简介:陆晖,深圳海关,研究方向:证券法、公司法。

证券是表示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即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文书。该观点脱胎于票据法理论,强调权利与书据的紧密结合,并由此形成二元权利理论体系。然而这种静态的观察在逻辑上形成自洽的体系,却未必与社会生活相符,特别是当下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众筹融资、P2P网贷等,都难以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正如有人评论道:“(权利与文书相结合的)证券法理论基于一个接近过时的上市实践,将有价证券的本质特征归纳为与其记载的权利相结合的文书,在现代商事活动中苍白无力。”笔者从权利的变化出发,希冀以动态角度为证券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对证券经济活动的考察

(一)证券权利的宣示

一项权利并不能单纯依赖主观的自我确认,更需要以某种可以被其他主体所识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权利确认和保护的前提。股权作为一项权利,当然也需要用某种形式予以明确和表彰,而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表彰则需要视其满足何种社会需要而定,从理论上来说,金属、木材、丝绸并无区别,而轻便、经济等因素决定了人们采用纸张作为证券的表彰形式。而更进一步,人们将证券赋予文义性、标准化等特点,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另一个需求――流通。如果没有流通需求,股份公司的股权与有限公司的股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股份公司完全可以不采用证券而是用股东文件来表彰权利。如果没有流通需求,公司进行债权融资完全可以用格式合同的方式与债务人订立合同。有观点认为借贷合同需要和投资者逐一商量从而效率不高,而债券则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况。然而这只是不了解金融活动的一种想象。不可否认债券确实有效率高、谈判成本低的特点,但如果融资公司以格式合同方式进行融资,投资者同样只有接受与不接受两种态度,其效果与债券有何异?又怎么会出现需要对融资条件进行逐一谈判的局面?债券的产生并非只为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流通,而这种流通需求则是债券产生的内在动力。

(二)证券交易的原因

综合各种因素,证券发行和交易至少有以下三项原因:一是生产的融资需求,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生产的扩大产生了外源性融资需求,在单一的货币资本不能满足这种融资需求情况下,融资者通过向社会公众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这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资本的增值需求。对于经济社会而言,保持经济利益持续增长以达到增值是资本的内在需求,其外在表现就是经济主体为获得预期经济利益而进行资金投入以达到增值。这和融资需求互为交易的对方,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是金融风险管理需求。由于金融市场上不同主体对风险的偏好不同,从而产生资产的风险管理需求,参与者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资产配置以达到控制风险目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后来有部分衍生品又发展成为独立的金融工具,实质上是风险的互换或转移,与资金需求无关,有时甚至是参与者之间的一种“对赌”,如金融危机时在香港金融市场上杀伤力很强的累计期权(Accumulator)就是典型例子。

二、证券流通属性的概念

通过以上对证券的经济关系的梳理,可以看出证券的社会基础乃是流通需求。流通性是证券的本质属性。证券流通作为一种金融现象,金融学将其描述为金融交易,而金融交易的抽象性解说则是消费机会在不同时点转移,即当前消费机会与未来消费机会互换。在法学意义上,证券的流通属性可以认为是金钱债权在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于传统证券的二元权利理论,法学家谢怀蛳壬曾做出过精彩的论述,以证券权利与载体的关系为考察点,其核心是建立在权利的表彰上,即把权利通过可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载体形式表彰出来,把对载体的处分等同于对权利的处分,通过权利表彰,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进而把对权利的证明、流转、处分等也具象化。二元权利结构的逻辑起点就是那张纸――权利的纸质载体,关于证券的理论都是在这张纸上构建起来的。笔者认为,该理论更注重权利的静态描述。

而证券处于不断的流通中,其价值也在流通中得以体现,所以从动态方面揭示流通属性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其实,学界对于证券的流通性早有研究,如有人强调“证券权利的生命在于流动性”,但理论通说一般认为流通性是证券的特征。笔者认为,从动态视角来看,流通性乃是证券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从一般权利到证券的关键。对于证券流通性本质,域外立法也许能提供一些借鉴。如美国《统一商法典》不再恪守传统所有权的立场,认为“证券权益”(securities entitlement)是包括一系列权利的权利集合;《荷兰证券交易监管法》也强调证券的流通性,即证券权利是可转让的。

三、证券流通属性的特征

(一)证券流通的目的性

证券的流通性本质,并非指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是指这种权利本身就是流通的、运动的。从理论上说,只要不是人身性的权利都有流通的可能,而只有那些在流通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的权利,才成为证券上的权利。正如货币之于资本,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资财能否转化为资本,关键在于所有者是把其用作消费,还是……通过其运动获取收入并最终获得收入才可以转变为资本。”又比如股份公司的股票,从证券法上观察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购入股票时并不是为了控制该公司或参与经营管理,而是希望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动而获取金钱上的利益。股票的价值在交换中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围绕股票交易,所以人们设计出一套持有、证明、流转制度。而与其相对的其他权利凭证如车船票,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应的服务而不是进行流转交易,凭证所表彰的权利并不是通过流通来体现其价值。 (二)证券流通的同质性

证券流通不同于商品或服务流通,后者是沿着“货币――商品”的路径发展,即以货币(金钱债权)换取某项商品或服务,在该场合中发生法律关系的双方,持有货币一方最终目的是获取商品或服务,另一方是为了获取货币。虽然有时出于管理或营销目的,会出现付出货币和获得商品相分离的情形,但这种分离并不是金钱债权交换,最终目的仍是货币(金钱债权)与商品(服务)的交换。这样就可以解释,包括邮票、饭票、商业预付卡等在内的众多代表一定金钱权利的凭证不能成为证券的原因,这些凭证虽然也表彰一定权利,但是这种表彰却是建立在付出货币(金钱债权)与接受商品(服务)相分离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货币――商品”的交换。而证券流通就是金钱债权与金钱债权之间的互换,不涉及其他商品或服务,“证券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的货币运动,表现为投融资双方直接进行货币和证券的交换,没有任何导致货币权属变化的中间环节。”

(三)证券流通的功能性

证券是运动的,也必须在流通中才体现出生命,这不仅根本区别于合同、职业证书等凭证――后者只是静态的权利宣示;也区别于满足其他社会需要的权利凭证,比如以支付为功能的票据。从票据的产生及其功能来看,不论是汇票、本票还是支票,支付手段都是其最原始最简单的作用,也是其作为法律制度被设计出来所满足的最重要的社会需求。当然,票据的经济作用还有信用、结算、融资等手段,但这都是从“代替现金”的支付手段衍生出来的,票据最核心的功能仍然是支付。所以票据并不是证券。需要指出的是,票据与投资于票据的投资基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性本质在后者身上展现无遗,法律本质上亦属于证券范畴。

四、以流通属性分析金融创新产品

一项法律制度并非能凭空设计,背后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生活关系的变化,除了逻辑的抽象思考,也要对这项制度背后的社会关系进行考察,更要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检验效果,完成实践――抽象――实践的理论发展过程。正如日本法学家我妻荣所言,“要明确这些法律规则或法律概念所规范的经济关系,再通过这种经济关系去明确抽象的法律规则及法律概念的实质的意义。”

(一)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监管层和实务界引起较大范围讨论,目前其法律性质尚未形成定论。融资者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注入公司形成公司资本,投资者凭出资获得目标公司的股权,“证券是具有融资功能的权利凭证……它是能够给购买者带来投资收益的特殊凭证”,从这一点来说众筹应属于广义上的证券。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融资公司没有制作符合证券理论形式要件的“证券”,而是制定统一格式的股权认购书和股东名册,以此来确定股东地位。如果应用二元权利结构理论探讨众筹融资,建立于纸质证券基础上的理论显得勉为其难,难以对这种新型金融产品进行定性。然而,必须要看到的是,众筹融资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融资之初就已经明确了投资者的退出机制,融资公司会明示投资者可以选择在后续的多轮融资中将股权转让从而实现收益,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亦是在公司未来发展中通过出让股权而获利。换言之,这种股权投资在一开始就被赋予流通属性,并且是在交换中产生价值。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表彰,也不论这种表彰方式是否具备传统证券的特征,众筹融资都符合流通性本质,应该属于证券。

篇7

但是,消息公布后,企业债(城投债的主要载体)价格并没有大幅下跌。于是有很多论道者怀疑:市场的麻木是合理的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有关部门为什么颁布这项通知。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政府一开始寄望于靠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支持来投资基建以保持经济增长,但结果欠佳。之后,国家转而支持国有企业,效果还算可以,但是力度欠缺。最后,地方政府干脆利用自己的融资平台亲自上阵。

这个应急的积极财政措施原本并没有大错,但事情一到地方上,就好像总会起变化。

首先是项目投向出轨,之后便是额度上大幅度超支。慢慢的,中央政府逐渐意识到,如果再不管理各个地方上的投资过剩,早晚会爆发系统性风险。所以,有关部委主动着手管理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我们分析,地方的盲目投资最终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牵连中央政府。

第一就是地方投资的全面过剩终会使局部风险向全国蔓延。而事情一旦发展到整个经济和中央政府层面时,法不责众的无奈会再次在中国上演,这正是现今潜在的最大风险。

所以,中央部委大力整治地方融资平台在当下是非常正确的决定,这不代表正规的平台公司将会损失再融资能力,这些监管政策只是保障平台公司合规合理地开展有计划的投融资项目。

牵连中央政府的第二种渠道是,地方政府在过度投融资的过程中淡化其与中央政府的区别。

由于依仗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总是有局限的,所以当地方政府过度消费未来财政能力时,最好的、最能掩盖其薄弱的偿还能力的方法就是说它依靠着中央政府,因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经济和资源负责。

但是,如果每个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都给投资者画同样的饼,那么他们集合起来的总数将远远超过中国经济这块真正的“大”饼。那时,美国曾经历的金融危机将在中国上演。

现在,中央各个部委正在为防止这两大险境的发生而努力。

现有以企业债形式存在的城投债由于需要中央发改委统一审批,所以这些企业债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中央各部门审批过的合规项目。所以,这次整治对于这些合规、合理的项目融资不会产生太多影响。

但对那些地方自己擅自做主投资的项目而言,由于它们失去了“中央”层面的保护,因此为这些管理松懈的项目而来的融资计划可能更为不规范,这类项目应该是这次整改的主要目标。

篇8

【关键词】融资融券 定价 风险控制

一、融资融券概论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就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交易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证券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暗含做空机制,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买入证券时,必须事先有足额资金;卖出证券时,则必须有足额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这意味着股价下跌时也能获利,改变了单边市场状况。

2.具备杠杆效应,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

3.改变了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在融资融券制度下,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不只存在委托买卖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须将融资买入的证券或者融券卖出的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作为担保。

二、融资融券的历史进程

2006年1月6日,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券商将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早在1993、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在当时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券商违规融资、挪用资金、重仓庄股,客户不顾风险借国债之名炒股,众多券商身陷亏损黑洞。1996年,证监会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新《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这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而近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三、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在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只允许作多的单边机制,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运作中处于一种非协调非对称的跛行状态,经常只能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其稳定态,缺乏做空机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缺陷。

2.有利于证券业的规范经营和资产重组。目前我国券商多而小、布局不甚合理,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拓展业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那些内控机制达标、资产质量优秀的券商将会率先获得推出该业务的资格并迅速吸引客户,整个经纪业务市场将面临客户资源的重新整合。

3.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方式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机构融资市场三个市场有机联系与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能够顺畅良性循环,降低银行和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风险分析

1.体制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具有创造虚拟供求的功能,并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扩大银行的信用规模,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造成通胀的压力,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使证券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形成泡沫。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倒闭或其他原因不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虽然各国对信用交易都要求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但仍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股市波动性强,投资者还不够理性,而且还存在着股价操纵等行为,由于融资融券杠杆化的作用,突然的急速上涨和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融资融券的风险管理

1.监管层的风险管理

首先,对券商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需要与投资者打交通,又少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与纠纷,也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层必须对其严格把关。

其次,对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要设置适当的门槛。考虑到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这种门槛设置不能太高,否则融资融券政策就成了方便少数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政策。

最后,适当放宽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投资对象或标的,拓宽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2.券商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将使券商经纪业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证券交易量增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券商的巨大“利好”,但券商万不可忽视其中的风险。如果券商是自己进行融资融券交易,那券商是在自营,与一般投资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券商如果大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经营的话,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以免陷于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如果券商是为市场里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券商要做好处理“呆账坏账”的准备。为此,券商应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容忍度,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

3.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使用得当,可以赢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反之,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想准确把握时机是非常难的。国内证券界人士也表示,融券交易虽然意味着可实施做空,但具体操作较难把握,一般不要以不确切的不利消息作为做空的理由。而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可能碰到陷阱。在做空某只股票时,需要提防这只股票的庄家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建林,罗涛.关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现实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篇9

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一方面,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的运营和规模拓展,则要通过融资来解决一定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来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布局资本结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权益资本,也要有适量的债务资本。如果只有权益资本,企业会因总资本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最大化。而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科学配比,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但企业也必须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偿债能力低于预期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高地估计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在融资期限到来时,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一旦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偿债能力,还有可能导致破产或兼并的发生。

(二)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不合理

这种融资风险经常出现在从事中长期项目建设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虽然根据项目本身的用途、未来的前景等因素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企业迫于贷款条件要求、长期利率等因素考虑,或是对项目建设周期中其他风险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预期,因而常选择短期贷款占据更大比重。如果企业未能在既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就无法用投资回报偿还短期债务。反之,短期建设选择长期贷款为主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市场因素影响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利率上调、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汇率明显变动的情况,也将增加融资风险。贷款利率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受汇率波动影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成本也有可能上升。而近年来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少从事规模生产或建设的企业,需要提前预定或储备大批材料、设备,企业按照融资时的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后续还要继续追加成本。

(四)融资权益受损

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乏大量的风险充斥其中。例如当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难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由此也造成诸多的权益损害,使风险随之增加。

三、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举措

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融资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融资是必然的选择,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极为重要。但是融资本身应当是一种理,即融资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资规模过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更大,融资规模不足,又会给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带来影响。保持合理的权益与债务资本比例,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对融资工作持审慎态度,要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财务水平为依据,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二)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贷款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的产品。面对不同的融资选择,企业也要善于合理决策。不同融资渠道的侧重不同,成本不同,风险也有所区别。例如,企业从事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建设,可以选择传统的银行贷款;参与BOT建设则可以选择项目融资;外贸进出口企业可选择贸易融资;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领域的融资则要更为谨慎,企业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三)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即使企业认为所做出的融资选择是理性和科学的,也不能被动等待风险转变为现实再组织应对工作。因此,企业应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系统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效果评估工作。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前,风险管理人员要对目标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的重大融资决策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执行,并且要严格对融资合同的审核,清晰界定违约责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实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对风险做出预警。

(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篇10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公允价值;财务报表附注

2006年2月,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对于财务会计报告所披露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除了采用常用的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外,笔者认为,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一些特殊项目也应予以充分关注,判断这些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以便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

一、关注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价资产的范围及合理性

(一)关注资产负债表中可能以公允价值计价资产的范围及影响

新会计准则变化最大的是多种资产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政府补助收到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均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也使得上述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余额可能反映的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作为新会计准则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它的优点体现在满足了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企业掩饰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企业使用历史成本计价从而误导社会公众的情形。但公允价值也有它的缺点,比较突出的是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带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的双重属性,尽管可以采用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进行确定,但是对于那些需要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的现值技术,都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主观不确定因素的主观判断。主观上的可操作性就造成了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操作上的困难,也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因此,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非常有必要对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予以充分关注,判断其应用的合理性。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均采用公允价值。但在核算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时,两者却有很大区别:假设期末股票投资的公允价值下降,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则借记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样会使企业本期利润减少;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则借记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投资市价的波动没有在利润表中体现,除非是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并确认减值损失,这种隐藏的浮亏才会在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体现,仅是公允价值的变动是不影响企业利润的。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分类来进行利润调节,如将低价买入的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将较高价格买入的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尤其在现在的金融危机情况下,更应关注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数额变化及可能对企业的损益产生的潜在影响,防止企业企图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来体现利润,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隐藏亏损的情况。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计量还是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企业可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这两种后续计量方式的区别在于:如按成本模式后续计量,企业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若发生减值还要计提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这样会使得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降低,由于费用的增加必然使利润表中的利润减少;若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企业无需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但在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需要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同时调整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假设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上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企业的资产总额会增加,利润表中的利润也会增加。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后续计量方式的区别带给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很有可能采用上述后续计量方式的选择或转换调剂利润。因此,报表使用者在阅读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时,一是关注上述后续计量模式采用的合理性及其对财务状况和损益的影响;二是关注企业有无将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情况,影响企业的利润是多少;三是必须关注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减原因,了解企业有无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进行转换的情况,如果有,影响当期损益的金额是多少。

二、关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及其谨慎性

尽管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和方法,但对于计提条件、计提比例、计提金额等方面,也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职业判断,这也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所以,在阅读财务会计报告时必须充分关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谨慎性。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列示中,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均按扣除对应准备后的差额列示,同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各项减值准备的详细情况,包括期初、期末余额,本期的增减变化等信息。在阅读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采用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还是账龄分析法或销货百分比法、提取比例确定的合理性,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按单项、类别还是产品系列计提等;二是企业当期是否发生有关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变更,变更的理由是否合理,调整的金额是多少;三是是否有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尽管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但对于存货、金融资产等计提减值准备还是可以转回的,若存在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要予以充分关注;四是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谨慎性,如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是否合理,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企业滥用准备的情况。

三、关注利润表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及金额变化

(一)关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项目潜在的风险

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对大部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单独体现在利润表中,使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的本质是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如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的变动损益。这部分未实现的损益将来可能会因为公允价值的下跌而减少,尤其是金融危机下更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时,需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项目可能的变化,潜在地利用其进行平滑经营业绩,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二)关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金额的构成

新会计准则大大扩展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内容,如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取得的捐赠收入等内容发生的当期损益计入两项目。尽管利润表中在营业外支出下单独列示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但也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损失,这还远远不够。财务会计报告的阅读者还应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更多的信息,分析其项目构成,分析其对当期利润及以后各期利润的影响及潜在的风险。

(三)关注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金额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均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并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一个项目,“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可代表企业当期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在分析该项目时,可将本期金额与企业其他各期金额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同时可与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详细信息进行结合分析。

四、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一些潜在的危险信息

财务报表附注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部分,是对财务报表的补充说明,它提供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在新会计准则下,阅读财务报表附注应关注以下可能传递一些潜在危险信号的内容。

(一)或有事项的披露是否充分

新《或有事项》准则中明确规定了需披露的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情况及披露内容,而或有事项的披露中经常会出现企业披露不充分的情况。或有事项由于其潜在的风险,往往会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索。因此,在阅读财务报表附注时,需要关注对预计负债方面的揭示是否存在不明确或回避揭示情况;债务担保的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存在没有披露而为子公司等关联方的担保事宜;披露内容上是否存在没有披露或有事项产生的财务影响和补偿的可能性,也没有解释未披露的原因等问题。

(二)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及关联方交易占该类交易的比重

新《关联方披露》准则扩大了关联方的范围,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作了详细规定。而关联方之间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转移或出售资产、关联方费用分摊等做法来调剂利润,关联方交易往往会成为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常见手段。因此,有必要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关联方披露内容、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关联方交易金额在企业所占的比重,若所占比重较大,则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三)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适当性及其影响金额

企业若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则需要财务会计报告阅读者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的适当性和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导致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差异。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中尤其要关注企业自愿进行的变更,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改变折旧方法、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等。

(四)企业分部报告信息所反映的风险

《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包括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若企业披露分部报告,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有必要结合各分部所处的区域经济条件、行业的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 以确定各分部发展前景及对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

总之,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企业的一个途径,有必要对其容易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进行分析,注重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营运效率,更多地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