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产业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产业的前景

篇1

钕铁硼永磁材料 稀土永磁 应用前景 发展建议

一、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现状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用途十分广泛,在多种新材料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其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现代工业开发、利用稀土已有一百多年,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稀土资源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廉价的稀土出口逐渐统治了世界市场,一度占有世界97%的稀土市场份额,2012年仍然供应着世界稀土90%以上的需求。钕铁硼永磁材料属于高性能稀土新材料,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稀土材料被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工信部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明确将稀土功能材料列为发展重点。稀土磁性材料居于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的目录首位,而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位列第一位。据2011年工信部统计数据,在我国稀土应用领域,稀土新材料应用占66%;在稀土新材料领域,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占66%。意味着在我国的全部稀土应用中,钕铁硼材料占44%。因此、钕铁硼产业的发展是整个稀土产业的发展的关键。

二、钕铁硼永磁材料应用前景钕铁硼永磁材料是世界磁性最强的第三代永磁材料,钕铁硼磁体已逐步替代其他磁性材料成为主流磁性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节能、环保”的发展基调及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确保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动机采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提高了效率和稳定性。每台混合动力汽车需用钕铁硼2.5kg,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为每台5kg。我国已出台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长是困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如果借鉴法国电池换用模式,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大发展。2.风力发电风能是一种清洁的永续能源,我国将风能作为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的主要替代能源之一。与传统齿轮箱机组相比,永磁(钕铁硼)直驱发电机组成本略高,但发电量提高了3-5%,低电压穿越能力强,并网容易。且永磁(钕铁硼)直驱机组故障较少、维护成本降低20%。中国南车集团已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欧盟的风力发电发展较早,陆上风电技术成熟,目前正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据欧盟制定的2020年能源行动计划,风电占欧盟电力消费的比例将达14%,因此未来五年欧洲风电的需求潜力巨大。摩根斯坦利预计,今后永磁直驱电机将占海上风电装机的70%,2015年全球永磁直驱电机将占全部风电机组的15-20%。

三、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建议1.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钕铁硼资源。 钕铁硼材料产业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为前提。该产业是国家重点整顿和支持兼并重组的稀土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对稀土原材料企业实施了准入制度和配额生产措施,目的是为了保护稀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钕铁硼产业要遵循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淘汰落后产能,适应下游应用需求。钕铁硼产业发展要照顾相关产业,实现发展联动。稀土矿是多元素矿,在主要原料钕的开采同时也大量开采了镧、铈等元素,大力发展与镧、铈相关的稀土催化剂产业,防止资源浪费,实现均衡发展。2.鼓励钕铁硼产业基于原料基地的集群发展原材料氧化钕对于钕铁硼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钕铁硼产业发展依托稀土原料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将有利于企业规模化、集约化,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国已形成宁波、京津、山西三大钕铁硼产业基地,基于资源优势的包头、赣州钕铁硼产业基地正在发展壮大,我国已在世界钕铁硼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建立“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技术创新设立钕铁硼产业发展基金,提供以下功能:支持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为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为创新型企业孵化和培育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保障。钕铁硼发展基金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资金效率。可以更好的进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政府引导和支持能与市场机制、尤其是资本市场衔接起来,实现政府、企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加强技术科研投入,开拓创新性研究。加快下一代磁性技术研发,组建国家级钕铁硼研发中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专利封锁,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服务下游应用产业做大做强。4.规范贸易渠道,争夺产品定价权利用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的渠道优势,规范钕铁硼销售,打击走私。推动钕铁硼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在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推出相关交易品种,争夺国际钕铁硼市场定价权。

参考文献:

[1]胡伯平.钕铁硼稀土磁体产业发展及市场前景

[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2,(12):1-19.

篇2

关键词:辽宁省;健康产业;机遇;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陈明山.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

篇3

2012年,在经济阴霾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市场境况堪虞、企业规模增长放缓、各个细分市场的订单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总体而言承接前几年的高增长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下降势头,但是,这并不代表市场没有增长空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热潮未退,下游消费电子刚性需求仍存,也对中国PCB制造业形成较强支撑。

2012国际线路板及电子组装展览会(2012 HKPCA & IPC Show) 于11月28-3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1号及5号馆拉开序幕。作为华南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业界交流平台,本届展会以“行业盛典 共创未来”为主题,规模再创新高。展会期间,《印制电路资讯》特别走访展会主办方,并对会长钟泰强先生(以下简称钟会长)及名誉会长黄燕仪女士(以下简称黄女士)进行了采访,两位来自港资大型PCB企业的高管,分别分享了他们对新兴消费电子热潮、经济走向以及人力成本增加等方面的精彩观点。

《资讯》:2012年已经接近尾声,请谈谈今年中国PCB产业的发展现状,港资企业2012全年的市场订单是怎样的状况?

钟会长:由于欧债危机迟迟不能解决,欧洲仍在衰退边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成本上升,而中国仍紧随其紧缩政策,全球经济环境仍未明朗,这在2012年影响到与全球PCB有关的业务。2012年第二季以来整体的市场环境未如理想,全球PCB厂商的业务均有下降的迹象。就细分市场来说,多层板逐渐收缩,而HDI和软板等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带动而有不错的成长。新兴电子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每9个月左右就已经面临更新换代了,终端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推动了上游PCB制造供应链的可观增长。就长远而言,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非常强大,厂商绝对不能看得太悲观而有所松懈。

黄女士:值得一提的还有汽车电子和医疗电子的市场,最近几年仍然稳定增长。5年之前,汽车上的电子装备还不是很多,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车上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对深耕这一行业市场的PCB企业有很大利好。虽然在全球整体市场份额中比例不是很大,但其稳定持续的小幅增长,对软板、软硬结合板的需求将稳步上升。此外,随着国民健康产业的发展,作为医疗辅助设备和工具,应用在医疗领域的电子产品未来增长可期,这些行业市场都可以关注。这些市场对PCB制造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高,较早切入这些市场的港资PCB企业,在其它电子市场不尽如人意的情形下,仍能获得不错的市场份额和获利空间。

《资讯》:全球经济走势不明朗,而国内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请谈谈PCB产业近年来受到了哪些影响,PCB企业又是怎样面对这些挑战的?

钟会长:受惠于中国线路板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事实上,PCB的发展与上游供应链及下游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PCB行业的发展成就了国内设备材料供应链。目前中国的PCB产业链尤其是华南地区最为完善,各种基材、原物料及辅助材料、化学药水、专用设备等都有很多优秀的供应商,他们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不仅质量提升稳定、可靠性得到验证,且由于自行开发品牌产品,PCB制造的成本也因此大大降低,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多PCB企业的选择。下游电子产业,一批国内大型电子公司如中兴、华为这几年都有不错的成长,对PCB制造业也有相当大的带动。

黄女士:国内劳动法已经出台,条例在工人加班时间方面有了一些限制,作为制造工厂,意味着需要招募数量更多的工人,以满足产线需求,加上国内人工成本最近两年来大幅提升,企业遭受的压力更大;此外环保方面的政策越来越严格,上游板材、金价、铜价等物料价格变动频繁,还有政府税收政策在不断调整,PCB工厂既要考虑人工、环保的成本,在上下游产业的挤压下,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弱,制造业的生存环境确实更加艰辛。不过,我们仍然相信产业的前景,危机中的企业也有发展和提升空间,比如在专用设备的自动化研发方面,更多的机械化将抵消部分成本上升的压力;汽车产业虽然有中日事件,但本地品牌成长很快,汽车电子也不断有新品推出,另外医疗电子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产业持续稳定的需求还是带给行业一些希望和空间。

《资讯》:从2010年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市场成为PCB产业不多的几个亮点,能否谈谈您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对应的PCB市场变化的一些看法?

钟会长:全球PCB产业发展至今,多层板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不仅国际大厂可以做到,国内大部分厂商也都能满足客户要求,而在当前经济环境的收缩形势下,普通多层板需求萎缩,给PCB制造工厂带来一些影响;而反观微孔板方面,因工艺流程与多层板迥异,整厂需重新规划,且设备、技术、人才等投资比较大,所以现阶段仍以国际品牌厂商为主,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旺盛需求带动下,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利润率。

新兴市场对高端PCB如HDI、Anylayer等的要求不断提升,现在业界已可以做到10层,不久还可以做到12、14层,构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适应电子产品轻薄短小趋势,PCB不仅越做越小、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当然价格也水涨船高、获利可期。2013年一旦欧洲环境改善,加上4G的推动,高端PCB还将迈上新台阶。内销方面,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一直在坚持不懈的进行着国际化的进程,如中兴、华为、小米等不仅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而且在国际化市场中不断拓展,市占率得到提升。

在全球化市场中,中国和东南亚优势都很明显,制造和组装成本相对很低,而由于产业链完善,对客户反应迅速,目前全球绝大部分PCB包括欧美高达30、50层的高端板都是在中国采购,彰显中国制造、本地组装的巨大优势,而这也刺激外资、台资、港资等在大陆竞相设厂扩建,预计2020年中国PCB市场份额上升到50%以上,而且PCB生产技术越来越走向高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也将越来越大。PCB企业方面,港商由于对4G应用等尖端应用把握得较好,仍然占有一定优势,但内地也追得越来越近,中国的PCB市场竞争更激烈。现在的PCB制造不仅要求反应迅速、制造速度快、技术要求高,板材方面也有很多特殊要求,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策略,PCB企业应根据市场寻找发展机会。

《资讯》:2012即将成为历史,您怎样看待2013年的行业前景?

篇4

关键词:银发产业;老年健康产业;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老龄社会的趋势。时下,1对夫妇照料2对老人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格局已屡见不鲜,老年服务需求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而老年市场中产品与服务资源却供给严重匮乏,这助推了银发产业的大力发展。综合性的银发服务体系在国家老年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融合了老年人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精神娱乐需求等内容建立了一体化银色服务市场平台,成为当今经济市场的“潜力股”。

一、银发产业需求与内涵

1.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趋势。老龄委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经突破2亿,预计至2025年可能超过3亿,2033年甚至可能突破4亿。全国老年人数将在今后20年迈入稳步增长期。国际标准界定,国家老年人数(60岁以上)占总人数十分之一时为“老龄化社会”,当达到14个百分点时为“老龄社会”。因此,我国即将由“老龄化”转型为“老龄”社会。

2.银发产业基本内涵。银发产业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形成的新型综合服务体系。在社会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和老龄社会的趋势中,银发产业被灌注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银发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与保健服务,除了本位产业之外,银发产业发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与子产业,涵盖了金融、保险、卫生保健、护理养疗、旅游休闲、教育等诸多产业。银发产业横跨了制造业、服务业,面对“421”这座结构金字塔,产业的突出多元化使之聚沙成堆,商力无限。

二、银发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1.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作为发展中的新型服务类产业,国内银发产业整体缺乏标准化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研产售”一体化产业集群。面对老年保健品基础行业的“一枝独秀”,其它潜力巨大的衍生产品却仍然匮乏,创新产品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打入市场,例如老年电子服务类产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落后也使银发产业的现实构想进展缓慢。发展滞后的老年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国外银发产业借鉴分析。日本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直把银发产业当成经济体系中的大力丸,这也让英国杂志惊叹:“日本正把经济变为银色。”日本用其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了养护筹资问题,产业侧重于预防健康与精神追求服务。韩国作为亚洲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卫生体系与预防保健产业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在短短12年内用不到7个百分点的GDP就实现了全民医保制度,对银发市场的判断和投资相当效率与准确。

3.银发产业前景分析。社科院预计银发产业在未来20年间有望达到20万亿的产业规模,这期间必将创造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健康消费,拉动经济内需,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年龄的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市场也会逐步发展得结构多元、内容丰富。银发产业将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型为以“预防”为中心,朝向医疗卫生、现代服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发展壮大,有望形成我国卫生经济转型的新蓝海。

三、银发产业建设对策

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也将助推银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下是对银发产业建设发展的一些建议:

1.银发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这是我国重大而迫切的“银色”任务。当前现有的护理保险制度尚缺乏护理保障,政府要有计划,逐步深入地建立商业性银发护理保险体系,这是国家养老的必然趋势。

2.老年护理业和老年社区服务业作为银发产业的主导产业需深入开发和实践。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体系既是社会养老的迫切需要,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可实现银发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3.构建成熟稳固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银发产业摆脱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的必经之路。相关部门应协同市场大力宣传“银色”商机,积极引入投资者,成立专门的老年产业融资机构,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服务机构创造持续稳固的资金流。

4.依托老年人不断提升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拓宽银发消费市场。针对老年人对旅游、文化活动、体育、保健等各种需求引领“银色"产品的开发设计,打造老年品牌,突出银发休闲娱乐,丰富银发市场,实现“老有所乐”。

5.兴办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银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结合老年健康和老年福利教育促进老年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改变老年人陈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认知,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

四、展望

银发产业“钱”景可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蓬勃发展的银发产业将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实现社会“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最美夕阳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希琳.“银发”时代新“钱”景[J].经济, 2013(12)

[2]芮晔平.发展“银发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J].现代经济信,2013(16)

篇5

关键词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S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16-02

1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状况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水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内需是主要市场,出口量仅占加工总量的20%左右。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原料的使用领域,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速度,这是振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个重大举措。

2 产业用纺织品的广泛应用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很多应用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Ⅲ。

2.1 建筑用纺织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准求的提高,各种建筑材料包括防水材料方面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水泥砂浆内渗入的合成短纤维可增大抗拉、抗折强度,减少干缩裂缝,用高性能纤维的增强塑料对土建结构加固方面也有所发展,推广前景广泛。

2.2 卫生医疗用纺织品

它包括一次性手术衣帽、医用敷料、绷带以及一些功能性纤维制品,医疗纤维器材如缝线、人工血管、人工肾、人造关节、人工肺、人工心脏瓣等。

2.3 农业用织物

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兴农势在必行,农用薄膜、非织造布、输水管道等需求很大,其用于蔬菜可增产,提早上市,覆盖后仍透气、透湿,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用纺织品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2.4 土工织物

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治理都需要大量的土工布。

2.5 渔用纺织品

渔业主要用在捕劳及养殖两方面,我国是水产大国。年达500万t-6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4~1/5。而我国渔用纤维材料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30多万t。

2.6 其他

内饰材料包括汽车附件、蓬帆布、环保用材料等,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对过滤材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3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现有的产业用纺织品普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偏低,部分重要领域还是空白。但是随着产业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如下项目想成为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制成的平面材料,与土壤、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土工工程材料共同使用,是一种高档多功能土工复合材料。满足当代建筑的需要。

3.2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

目前,国内的高档医疗防护非织造布和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基本依靠进口。高档卫生材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亟需重点发展。

3.3 农用纺织品

农用纺织品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但是农用非织造保暖材料、纤维基增强膜材料等农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尚处于空白。

3.4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用纺织材料作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目前还未突破国产高性能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等核心问题。纺织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建筑及土工材料,车身和车内结构件,高速列车头及车厢,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4 我国现阶段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相关行业在整体竞争水平和实力上与发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

4.1 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国外企业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抗风险能力强。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的差距,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2 产业配套基础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薄弱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等问题。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度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和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

4.3 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制定工作尚需完善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产需衔接盲点多等。

4.4 国际接轨程度低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门密切关注国际纺织品标准的机构较少,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

5 展望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凋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体现了巨大的开发应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针对我国农用纺织品发展的现状㈣,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需要明确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客观清醒地认识现阶段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形成有效机制;

2)重视品牌建设,针对我过产业用纺织品严重滞后的问题,不断完善上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准,引导和扶持企业在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创新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断完善自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

3)行业标准化的实施

应在相应部门和组织的引导下,指定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将技术指标和检测水平与国外接轨,规范经营降低成本,避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坚定行业发展信念,确定投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技术结构,锐意创新,定能在的新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创新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橱彩云,杨经霞,产业用纺织品,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朱民儒,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进展,产业用纺织品,2005,12:11-16。

[3]裘愉发,论产业用纺织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8。

[4]曾斌平,加速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探讨产业用纺织品,1998,16(2):1-4。

[5]胡申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上海纺织科技,2005,10:155-158。

篇6

在明明白白就医的强烈需求刺激下,一种健康管理加导医、挂号一条龙服务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很多资方关注的焦点。其服务内容是,由健康管理服务为切入点,给每名顾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一旦顾客或顾客的家庭成员不幸成为患者,还将为其设计求医路径,即指导患者应该上哪家医院的哪个科室向哪名专家求医,甚至同时帮助预约挂号。

相对于存在法律争议、经营风险较大、模式尚不成熟的虚拟医院,此种模式既安全,又迎合了大众需求。

然而,由于服务成本较高,目前此类服务锁定的目标顾客通常为年收入过百万元的“高端人士”,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看一次病花费几百元都心疼不已的普通百姓,绝不会花成千上万元钱办一张“健康年卡”。

当然,有需求便有市场,此类服务目前也正在逐渐“瘦身”,以便压缩成本,向较低收入人群渗透,俨然有产业化、大众化的苗头。

一位相关产业的投资人坦言,健康管理和导医服务现在能够蓬勃发展,是由于国家健康守门人体系不完善。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游离于医疗服务主体之外,基层医生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健康管理”和“导医”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的关系,或许还没有民营健康管理机构与大医院医生的关系紧密。在此类机构背后,通常都有一支或明或暗的医疗专家团队。

同样的,该产业的前景是否光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健康守门人”制度的落实程度。后者落实得好,前者的市场空间便小。因为前者实际上是在为健康守门人补位。

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普通百姓享受由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提供的健康守门人的服务,而追求更高水平服务的高收入人群则自负更多的费用,享受市场提供的高端定制服务。

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游离在外,大型医疗机构的专业化和复杂化也是患者及家属就医无序的推手。

篇7

一、什么是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软件是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嵌入式软件不是纯软件,它与硬件紧密结合,具有软硬结合的特性。嵌入式软件与嵌入式系统密不可分,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3类。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种支持嵌入式系统应用的操作系统软件,具有通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点,能够有效管理复杂的系统资源,并且把硬件虚拟化。嵌入式支撑软件是用于帮助和支持软件开发的软件,通常包括数据库和开发工具,其中以数据库最为重要。嵌入式应用软件是针对特定应用领域,基于某一固定的硬件平台,用来达到用户预期目标的计算机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是最活跃的力量,每种应用软件均有特定的应用背景,专业性较强,是我国嵌入式软件的优势领域,不像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那样受制于国外产品垄断。

嵌入式软件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字电视、掌上电脑、数码产品、可视电话等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电话交换系统、电缆系统、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交换设备等通信领域;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开发、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工业领域;自动柜员机、信用卡系统等商业和金融领域;汽车电子、车载导航器系统、交通监控系统等交通领域;以及CT、超声仪器、磁共振仪器、心脏起搏器、X-光设备、理疗控制系统、电磁成像系统等医疗电子领域,嵌入式软件都得到广泛运用。

二、目前国内外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新一轮汽车、通信、信息电器、医疗、军事等行业的巨大智能化装备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迅速,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从国外看,据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嵌入式应用带来的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球消费性嵌入式应用市场将达到250亿美元。据IDC统计,目前全球嵌入式软件产品产生的工业年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微软、风河、甲骨文等都是全球嵌入式软件的巨头。

从国内看,嵌入式软件发展速度一直高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全球嵌入式软件的发展速度。2005年,我国嵌入式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061.4亿元,同比增长41.3%,在全球嵌入式软件产业中所占比重为4.8%,在国内整个软件产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3。其中,嵌入式应用软件同比增长42.6%,高于整个嵌入式软件,在整个嵌入式软件产业中的份额达到94.9%。2006年我国软件前100家企业排名情况看,前10家企业中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企业有6家,如华为、中兴、海信等。从产业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嵌入式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少数几个省市。浙江这几年来出现了一批制造嵌入式软件企业,如宁波波导、杭州新利、浙大中控、浙江中正、杭州数维、杭州华越、杭州海康威视、嘉兴万众等。从企业分布来看,华为、中兴、海信、大唐电信等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嵌入式软件产业偏重于应用软件,在基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等领域缺乏竞争力。从应用行业领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医疗、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

三、发展嵌入式软件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嵌入式软件是我国软件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面临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1.发展空间很大。2006年我国电子制造业规模预计达到3.7万亿元,占全球电子工业产值的30%以上,名列世界第二,许多电子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全球产量的50%以上,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制造业每年仍将以20%的发展速度递增。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嵌入式软件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下,我国嵌入式软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8%,达到3339.6亿元的规模。在电子产品等领域,嵌入式软件有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从手机行业来看,手机是嵌入式软件的最大应用领域,占一半以上份额,尤其是3G的即将启动,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都为嵌入式软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据统计,2005年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527万台,并将在随后3年内保持50%以上的平均增长率,预计2008年会达到1764万台。未来5年内,我国智能手机占整个手机市场的份额将会从目前的6%多一点迅速提升到20%左右。作为保障智能手机功能顺利实现的支撑性软件、数据库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从网络通信来看,嵌入式软件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通讯设备领域应用增长趋缓,但仍不可或缺。嵌入式软件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通讯设备领域的应用主要有:路由器嵌入式协议软件、交换机嵌入式协议软件、网络防火墙设备嵌入式协议软件、路由器与交换机设备嵌入式Web网管应用软件等等。尤其是在网络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嵌入式安全防范软件的地位日益重要。从信息家电来看,数字电视、IPTV电视及机顶盒将是信息家电领域中嵌入式软件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各项标准进程的加快,以及厂商的积极参与,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2015年前,我国现有的3.7亿台模拟电视机都将升级,数百家电视台的设备也要更新。由于数字电视信息量成倍增加,在图像压缩、数字传输、数字接受、数字显示等方面顺利实现不仅需要大量的硬件支持,嵌入式软件的功用也不可替代,可从系统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各个方面满足数字电视的软件技术需求,电子节目菜单、音视频点播、嵌入式浏览器、游戏等功能已被广泛采用,在数字电视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数码产品来看,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数码相机市场将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07年将达到80亿元的规模。嵌入式软件在数码相机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对摄像过程的控制、数字影像的采集与编辑,以及数码相机与其他电子产品的联结,都需要嵌入式软件的支持。今后几年,我国MP3、MP4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5%和200%,到2008年,MP3、MP4整体销量将分别突破1000万台和260万台。MP3、MP4都需要嵌入式软件的支持。从汽车电子来看,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娱乐性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汽车电子快速发展,也为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它正由简单的车载音响系统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娱乐中心,这对图像处理芯片和嵌入式软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其他新的应用市场快速启动和发展,也给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如GPS导航、车载蓝牙免提等。从工业控制领域来看,工业控制仪表、税控收款机、核磁共振仪、飞机电子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等诸多领域对嵌入式应用都有增长性的需求。从医疗电子领域来看,数字医疗在发达国家的医院优先运用,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今后几年将逐步进入我国。据专家估算,这一领域至少有300亿元的大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与开发前景。数字医疗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技术和知识工程、面向社会的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的系统,包括数字化终端,这类终端以嵌入式软件为核心,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直接接触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它通过局域网络将医院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患者就诊流程、管理流程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即应用远程通信技术来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无论哪种形式的服务,都为嵌入式软件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国家大力支持。在嵌入式软件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004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联合颁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把嵌入式软件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2006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软件产业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指出,要借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我国内地转移的契机,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推动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3.省市重点发展。我省和杭州市已提出要把嵌入式软件作为今后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例如,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提出,要发展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智能卡操作系统、移动设备嵌入式软件平台、数控机床嵌入式软件系统、医疗仪器嵌入式软件系统、车载智能监控软件、智能仪表嵌入式软件及应用系统等)。

四、临安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对策措施

临安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发展定位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一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国家重点发展的嵌入式软件包括用于信息家电、移动通信、网络接入、仪器仪表等设备的核心软件。二是赛迪顾问对嵌入式软件市场的调查分析报告,认为我国嵌入式软件整体市场中,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医疗电子嵌入式软件和数码产品嵌入式软件等细分领域最具投资价值;手机嵌入式软件、电信设备嵌入式软件和智能家电嵌入式软件其次;金融商业电子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嵌入式软件、办公设备嵌入式软件和媒体出版电子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发展时间较长,竞争比较激烈,投资价值较小。三是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明确了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发展重点。根据以上3个方面,结合对当前国内外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临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际,考虑与杭州现有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对接,今后临安嵌入式软件产业的重点和目标是:发展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医疗电子嵌入式软件和数码产品嵌入式软件、手机嵌入式软件、电信设备嵌入式软件、智能家电嵌入式软件、数控机床嵌入式软件等,着力打造杭州西部嵌入式软件基地。

为此,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营造环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好软件园,加大园区和项目的包装力度。积极向国家信息产业部、省信息产业厅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

2.引进企业。根据上述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企业。同时,考虑到嵌入式软件是一种应用性极强、产业链上下游联系极为密切的软件产品,要尽可能上下游企业一起引。微软、甲骨文、中科红旗、英特尔等上游企业,凯思昊鹏、汉王、人大金仓、东软集团、科银京成等嵌入式软件企业,海尔、海信(家电),华为、中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通信),电装、富士通天(汽车电子),日本大隈(数控机床)等下游企业都是我们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要加强接触和沟通,想方设法把它们吸引过来设立分公司和研发机构。同时,也要利用区位优势,引进杭州的一批嵌入式软件企业。

篇8

智慧城市前景良好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经初步呈现,各方也都比较看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产业的理论框架和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些新兴技术引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概念,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出现的;智慧城市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概念,不仅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融合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智慧城市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截止到2011年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余个;到2012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9个,增长了72%。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逾千亿元,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大规模的应用和持续的运营也将立刻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智慧城市产业注入活力。物联网、3G和4G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存储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有交叉和涵盖关系。这些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住建部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并开始推动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工信部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始征求意见,相关标准制定的工作,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是一场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货币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拉动投资的又一突破口。

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望获得更为确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医疗信息化应用将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效用。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今年1月,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将使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要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有望达1820亿元。

篇9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体育休闲产业以健身和休闲为主,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所以构建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目的。

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关内容概述

1.1体育休闲产业概念阐释

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使其中的三个要素都得到发展,即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料,三种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欠缺都无法使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1]。第一,产业的产生必然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也自然存在相应的投入;第二,产业想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需要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体育休闲产业来说就需要提供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服务。当前这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休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良好。体育休闲产业自然不再是之前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发展模式,而是实现了生产化和产业化,这种转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体育休闲产品的大量出现。

1.2医疗保障体系概念阐释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们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部分,为受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底横”主要是指低收入或困难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主要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进行补充。“顶横”部分主要是针对更高医疗服务需求者,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来满足。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包括在校学生、儿童、没有收入的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者);农村居民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2.当前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研究现状

2.1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律体系等密切相关,尤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外的体育休闲产业组织特征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竞争体制,使体育休闲产业在国外的门槛比较低,也就说相关的企业只需要持有一个从业执照就可以开办相关的体育休闲企业,政府的企业评估机构也没有对从业的人员数量、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等作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国外,不少的体育休闲产业都是由中小企业来经营的[2]。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相关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对消费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消费性价比大大提高。由于国外体育休闲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和医疗体系之间的结合模式也较为完善。

2.2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内发展现状

体育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参与人群广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也具有明显的娱乐特征,也有不少相关的关联产业[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体育休闲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作用也逐渐加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现代新型服务业。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以该理论来评判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体的把握,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还处于起飞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国民经济所起到的支撑力和拉动力都不够。因此体育休闲产业不管是在质量、结构还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60-70年代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我国体育经济之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中“二八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人已经率先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4]。总体上而言,我国当前的体育休闲产业仍然处于起飞阶段,整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其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就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结合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有相关文件下发,但是具体实施较少,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3.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3.1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结合河北省实际,河北省政府在2015年5月29日颁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29日)。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的第二条“主要任务”中的第五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案中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健身指导。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康复科。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鼓励在健身场所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这一“促进康体结合”的精神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战略也为京津冀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据此,河北省体育局面向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广大群众,着力打造和培养的户外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特色品牌。目前已命名扶持了73个极具品质和发展潜力的户外健身活动基地,带动了环京津地区户外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初具规模,为本研究奠定了环境基础。

3.2研究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河北省的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是将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之目的。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①疏通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优化产业,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②建立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政府与人的联动机制;③拓展系统科学前沿理论在休闲产业与医疗体系战略研究领域的运用;④为河北省乃至中国重大产业发展与医疗战略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路径探讨

4.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创造合作发展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得到确立,加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一些在计划经济发展下形成的体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事业就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认识,一次是思想解放之后人们不再将体育运动看做是消费活动和福利事业,第二次则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建立[5]。这也为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价值,从而决定了体育休闲事业不仅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身体健康的需求还需要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这就和近几年我国所倡导建立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相吻合。就河北省的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而言,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理念,对其核心理念框架进行重构,积极寻找和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共同价值,进而实现有效整合。

4.2优处产业内部结构,构建两者发展体系

经济学上认为一个产业如果出现了问题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化解和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则需要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建立相关的内部结构优化政策。通过内部优化政策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福利水平,这就使体育休闲产业的公益性大大增加,和医疗保障体系所具有的公益性相互连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人———健康———休闲———产业”协调发展,使医疗保障体系和体育休闲产业之间可以更好互补。在充分发挥内部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使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结构升级,进而变得更加合理化。

4.3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支持优惠力度

不管是体育休闲产业还是医疗保障体系都是和国民身心健康相关的事业,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更需要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对于河北省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就河北省支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经费支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无法支撑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更无法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返还国有资产占用费的形式使两者之间得到更好的融合发展,提高体育休闲产业的扩张能力。另外对于一些个人、企业或者团体为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融合所提供的设施方面的赞助要将其纳入公益性的捐助范围之内,比如用赞助额抵消个人或者公司应该交纳的所得税等。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各级政府也要认识到经济结构变化对人们消费方式带来的影响,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推广体育休闲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相关项目,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5.总结

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国民的身心健康,因为目标的一致性为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河北省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认清当前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核心发展观念,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汤龙斌.环桂林市旅游圈“农庄式”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2]张森.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张建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动态评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3.

[4]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篇10

卢奇骏:

1969年生,河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副部长。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国资管理体制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参与和主持了20多项大型政府政策研究课题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自SIG(蓝牙特别利益小组)于1999年制定蓝牙技术标准以来,蓝牙技术作为一种短距离(一般在10米之内)的无线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

与其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相比,蓝牙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开放性:目前,SIG拥有2500多家成员公司以及厂商,发起者均为业界龙头,如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微软等。蓝牙协议是公开无偿使用的,符合当今新技术发展的理想模式。二是低成本:与其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相比,蓝牙技术无需基站,应用范围之广、涵盖面之宽是同类技术无法比拟的。三是便携性:蓝牙产品体积小、功耗小,具有便携优势。四是能耗低:蓝牙产品使用ISM无需授权的2.4GHZ频段,充分利用了1MHZ带宽,并且采用空中接口技术,降低了电流消耗。五是安全性:相比于其他同类技术,在多干扰的环境下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同时,采用加密匙和限制数据访问的方法,使蓝牙传输的信息更安全。此外,蓝牙还具有低辐射、全向性,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

近年来,蓝牙技术不断变革,蓝牙产品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其产品的应用领域从手机、笔记本、耳机等手持终端,扩展到各行各业,如汽车、医疗、工业控制、办公应用、电子商务等,所涉及的技术、功能、市场等要求越来越高,产业链也日益复杂。在我国,蓝牙产业已经具备雏形,随着蓝牙消费时尚的形成,3G及NGN的快速发展,今后1至3年有望形成“蓝牙风暴”,出现爆发式增长。

但我国蓝牙产业仍存在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技术方面:生产厂商各自采用的芯片、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差别很大,而蓝牙协议中的许多互联测试规范尚未推出,使蓝牙产品的兼容性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产业层面: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品种少,使用不方便,质量参差不齐――目前蓝牙产品主要集中在蓝牙手机和耳机两大系列产品,蓝牙键盘、鼠标、蓝牙适配器等产品刚刚兴起,而蓝牙信息家电等产品尚未经营。在市场层面: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低,加之部分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抑制了消费者的需求。在价格层面:产品主要定位于高端客户,价格偏高,市场需求规模较小。在消费层面:消费者认知程度低,尚未形成消费偏好和消费文化,导致市场需求增长迟缓。在产业协同方面:缺乏运营商的有力推动,缺乏舆论的宣传和引导,使新产品的推广阻力重重。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尚未出台规范和引导蓝牙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支持,对厂商的行为缺乏有效规范。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我国蓝牙产业一直未能出现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各类蓝牙产品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成本偏高;企业小而散,研发能力弱,产品性价比低,难以有效刺激市场需求。目前只有IVT、哥尔等少数蓝牙产品生产厂家凭借较强的研发实力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取得盈利;大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不佳。

鉴于蓝牙产业发展的宽广前景,今后亟需从产业的高度,从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重视、研究和支持蓝牙技术和蓝牙产业的发展。

首先,标准先行。应由权威机构抓紧制定我国蓝牙技术标准。由行业管理部门牵头,标准化机构及中介组织参加,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跟踪和研究工作,抓紧制定符合国情的蓝牙国家标准。

其次,落实行业管理机构和体系。应在信息产业行政管理系统成立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体系。

第三,整顿市场秩序,为蓝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加强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规范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不合格厂家的惩治力度,使劣质产品退出市场。

第四,加大产业协同力度。一方面加大舆论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蓝牙产品的认知度,转变消费偏好;同时,运营商应在发展3G业务的同时,积极推广使用蓝牙技术和蓝牙产品,既能推动该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多元增值业务的融合,增加盈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