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叶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叶的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高职;茶艺专业学生;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现代茶文化和茶艺产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高职茶艺专业应运而生,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茶艺专业通常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比较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掌握茶叶生产、加工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茶叶消费者的需求、掌握现代茶叶营销技巧,能从事茶艺服务和茶叶加工与营销管理,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茶艺领域及茶产品产、销第一线从事茶艺应用、开发推广、茶产品生产、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必须以就业、以岗位群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高职茶艺专业的学生,正是需要面向茶产品的生产、营销、应用等诸多工作领域,与消费者建立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在高职茶艺专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取得职业成就、享受职业生活的重要因素。把专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建立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企业的思想认识是高职学校的重要教育任务。

一、高职茶艺专业学生在服务意识上存在的不足

服务意识是指服务人员在与服务对象交往中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服务意识是服务行业从业者对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从业人员内在素质中对服务的感受和修养的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能自觉主动、发自内心地转化为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日益达成一种共识。然而,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职业能力较差却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价值观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服务的理解有偏差,服务意识淡薄。高职茶艺专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特色明显的专业,由服务意识不足而产生的问题也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不安心工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职业意识欠缺,以自我为中心;职业能力不强,怕苦怕累。这些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茶艺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培养茶艺专业学生建立和提升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茶艺专业培养的是茶文化产业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假如掌握了技能,但劳动观念、服务意识不足,对茶艺专业的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1.提高茶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茶艺专业的学生即使具备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巧,也并不能保证学习质量、服务质量一定会提高。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具备积极的服务情操,促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为学生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2.有利于提高高职茶艺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没有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就无法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合格人才。通过“服务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3.有利于人格健全,为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一个正确的行动导向。健全的人格是服务意识形成的根本,为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一个正确的行动目标。通过向茶艺专业学生进行服务意识塑造的培养,可使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和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帮助自己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

三、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高职茶艺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重视、循序渐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茶艺专业学生从入校起,就要通过每日接触职业性课程以及从相关的顶岗实习中,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有赖于培养过程的系统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基础知识结构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高职人才。

1.分阶段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在学生入校之初可以利用专业介绍、入学教育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培养,通过参观茶厂、茶艺馆、职场交流、新老生座谈会等让学生正确认识行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涯规划。教师可在《中国文化概论》、《茶艺学》、《中外礼仪》等基础理论课程中,融入人生观、职业观、行业意识等教学内容,做好职业养成教育。进入二年级则主要进行课程培养和行业培养。通过《茶叶加工与品评》、《茶具鉴赏》等实践课程引发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并联系企业参与学校教育,使学生尽早地接触行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或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职场交流的讲座或鼓励学生到行业进行实践从而培养服务意识。在实习管理环节,则应针对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

2.提高教师认识水平,以身作则诠释服务意识。茶艺专业教师应经常参加行业资格培训,到茶艺文化一线企业挂职锻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考虑,教师教书育人也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是教学的宗旨。教师的身体力行能更好地向学生们诠释服务意识的内涵。

3.更新职业教育观念。通过情感认知、角色体验、主动发展三个阶段养成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情感认知阶段,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服务”,这也是养成良好职业意识的前提。正确认识茶艺服务是培养茶艺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关键,这种意识应该是自觉主动做好茶艺服务工作的一种愿望和观念,它发乎于内心,表现于行动。角色体验是通过模拟实训和茶艺企业实习,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学习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磨练意志力,提高操作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在学校与茶艺企业的配合下,树立起学生的职业意识。主动发展阶段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主动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跟上社会进步和茶产业发展的脚步。

为了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模式,高职茶艺专业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茶文化传播和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整体提升茶艺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加大阳光心态教育,培养学生享受服务过程;设立目标,明确服务的真正驱动力。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教育者的心理素养及服务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强化服务意识,使其成为现代服务行业的急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东.茶艺专业职教特点分析及施教方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5):84.

篇2

    论文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本院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前职业成熟度现状,比较不同学制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调查结果发现,本院药学专业学生的总体成熟度较高;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高于五年制学生,尤其是个人调适能力三年制学生显着高于五年制学生。但学生中还存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能力不足,职业选择缺乏主动性等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职业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他们来讲,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职业成熟度正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很好的切人点。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做出与相应职业发展任务相适应的职业决策与处理适应职业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川,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行为。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本院自2005年起,除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初中生外,开始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学生。本研究通过比较药学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特点,旨在了解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现状,给专业教师及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台湾孙仲山教授等专家的职业成熟度问卷Likert的积分方法。以本院药学系实习前三年制与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三年制学生89份,五年制学生82份。

    一、数据分析

    1.总体职业成熟度

    样本中,学生总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为3.65,其中职业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分值相对较高,分别为3.89和3.77;而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的分值相对较低,为3.48和3.50。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条件评估>个人调适>信息应用>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认知。

    2.不同学制学生职业成熟度总体比较

    样本学生中,三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3.67和3.63。在八项结构因素中,除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条件评估外,三年制学生的其余五项平均值均高于五年制学生。其中,个人调适三年制学生显着高于五年制学生。

    3.典型高分值题目

    题目“靠工作的收人养活自己比较有尊严”:分值最高,样本学生平均值4.6,说明学生从年龄上跨人了成人阶段,心智上比较成熟,有了强烈渴望独立的意识。

    题目“我认为选择工作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外在环境的影响”样本学生平均值4.4,说明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外在的工作环境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题目“我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我有兴趣的职业”样本学生平均值4.3,说明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兴趣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4.典型低分值题目

    题目“找工作时,我会先考虑薪水多少,再考虑有没有发展”:使用反向计分,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4,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难度的日益增大,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对于选择工作的所考虑的因素,很多学生把经济收人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其职业发展。

    题目“想到选择工作就让我烦恼”:使用反向计分,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9,说明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学生感到有些不自信和不能把握。题目“我知道现在哪种行业最不容易找到工作”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9,说明学生对职业本身不甚了解,缺乏对职业市场的评价能力,这和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信息量偏少有关。

    二、结论

    1.本院药学专业学生总体职业成熟度较高

    171个样本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为3.65(平均分最低为1,最高为5。一般而言,低于3即欠成熟,高于3则较成熟)。学生自从进人本院起,专业方向已定,经过专业课学习,即将踏人实习单位,在心理上也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和设想。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认知等选择项上,样本学生的分值相对较低,说明学生对自我认识还不够,相对缺乏主动选择职业的能力,并且主动收集相关职业资料,并加以分类保存,作为自己选择职业方面的参考方面意识还不强。

    2.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

    在样本学生中,三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3.67和3.6。说明尽管年龄相仿,但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尤其体现在个人调适一项,三年制学生分值(3.75)显着高于五年制学生分值(3.60),在后续的T检验中,差异显着(P<0.05)。由于三年制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教育,知识体系较为全面,人校年龄又相对较大,心智已经较为成熟,基本具有独立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对自己和自己的职业选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只要加以.辅导,把握方向即可。而对于五年制的学生来说,由于初中毕业人校,人校年龄较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有待培养和加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可能往往都是听从家长的建议,有时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能力不足,职业选择缺乏主动性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对于这类学生更应该加强职业方面的教育。

    3.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笔者发现,本院高职学生的总体成熟度较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做起。

    (l)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自信心表示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其成功的第一步”。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中尤其是五年制学生中存在着职业选择能力不高的状况,辅导员及专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必要的测试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学好专业技能,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和准备。

    (2)加强职业认知教育

    针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学校不仅要从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着手开展教育,更应当在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系部可以邀请药学专家或药学专业的一般从业者,只要具备了一个合格职业人的条件,请其现身说法,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一个更符合现实的职业形象认知。

    (3)加大职业信息量的提供

    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要自己主动去寻找工作,而不是等着工作自动降临。消极的态度只能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学生人校起,专业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本专业职业内容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让学生了解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尽快地进人职业角色,树立职业理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邀请药厂、药店、药房等专家给学生介绍最新药学专业进展及相关信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明确之后,每个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增强职业选择的主动性。此外,系部可以通过讲座、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面试技巧,使其更顺利地进人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勘察设计行业; 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27-02

1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提出及作用

最近,笔者所在城市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的综合设计院,接连出现8名在该院任职高级工程师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2人在该院担任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职务)辞职,跳槽到当地某新成立勘察设计公司并担任要职,4人任公司副总经理(1人为常务副总经理,1人兼任公司总工程师),4人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辞职的原因除了谋求个人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外,也与该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层次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偏多,上升空间较小,人才队伍发展后劲不足;职业发展通道单一,长期从事相同岗位工作,缺乏横向的流动调配和交流,如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同一部门或同一岗位上担任同一职务长达十多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组织生产效率,造成骨干技术人员流失。如何解决既有利于实现勘察设计组织长远发展目标,又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避免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和职业发展“一条路走到底”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

职业发展通道是一种对前后相继的工作岗位和经验的客观描述,展现某一种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的一般路线或理想路线,它是建立在将职业角色放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为专业技术人员合理使用和拓展能力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包括确定某一职业进口和出口通道,职业的纵向流动通道、职业的横向流动通道等三个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通常以工程技术类、项目管理类通道为主,企业管理类、市场营销类通道为辅。

建设职业发展通道,一方面,有利于勘察设计组织明确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变动和人事流动,使个人在此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具备担任更高职务或胜任其他岗位的广泛能力,使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强化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我职业价值观、需求、兴趣、目标和行为的认知程度,能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组织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从而能够自主地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某些潜能。同时,对勘察设计组织中,部分天生具有某一方面才干的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建设能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根据个人的专长合理使用,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成长阶梯,促进其能力的发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2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主要内容

(1)归并职种,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

职种是指组织内部的职业种类,一般来讲,工作性质、职责和知识、技能要求相同或类似的职位,可以打破组织部门界限,全部归为一类,形成一种职种,勘察设计组织的职种一般可以分为企业管理类、工程技术类、市场营销类、工勤辅助类等。以职种为基础,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就是将所有的职位纳入到不同的职种中,每个职种根据其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和自身特点设定层次,这样,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否在职位层级中得到提拔,只要在本职种内不断提高自身的任职能力和工作业绩就能获得晋升,其报酬水平就会相应提升,个人价值就可以得到实现,同样可以实现职业发展。

(2)设计职层,划分职级

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其职业生源分为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离职阶段,职业成长周期一般为20年左右。因此,需要在一个职种内按照职层、职级来确定员工的职业发展阶段。一般来讲,每个职种可以划为3-5个职层,例如基础层、骨干层、中坚层、核心层。确定职层之后,按照勘察设计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根据每个职种的职业要求,划分职级,职级是依据同一职种的从业人员所需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职业素质、任职年限、履职责任和管理职责等因素,结合该职种员工职业生源周期特点进行划分。不同职种的职级有所差别,职级设置要同职级晋升可能需要的年限相匹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周期较长,晋升年限较短,可以设置较长的职级。确定了职级就解决了每个职种的任职者在对应的职层上所对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有多长的问题。

(3)设置任职资格,确定晋升办法

在确定每个职种的职层和职级之后,必须确定相应的任职资格和晋升办法,这是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重点,目的在于使组织能够清晰表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比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现在大致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与组织要求相比,还有哪些不足,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在哪里。一般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的变化,其职业发展应提升一个职层,而只是有了小的量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一个职级。任职资格的设置具体应该包括学历、学习专业、工作经历、职称、工作业绩、注册执业资格等方面的内容,应做到容易判定和便于操作。每一个职层、职级的晋升应该做到适度适中,可以采取低职级全额晋升制和高职级差额晋升制办法。这样,既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晋升需求,同时又做到有升有降,体现竞争激励。

(4)制定跨职种转换的管理办法

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组织需求和个人能力的最佳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或个人兴趣除了可以在每一个职种进行纵向发展外,还可以横向发展,既可在同一职种内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轮岗,又可在不同职种之间进行转换,如专业技术人员由工程技术类职种向企业管理类职种转换发展。对跨职种转换的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在具有专业继承性和相似性的岗位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在有相应岗位空缺又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职种职层任职资格及本人条件,经审核允许进入新的职业发展通道,从制度上避免专业技术人员“一条路走到底”。

3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1)按照勘察设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通道建设

勘察设计组织大多是是从原来的各类设计所、研究院改企建制发展而来,承担着国家或地方大中型基础项目勘察设计和科研攻关工作,其员工大部分是由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就业能力突出,对报酬的要求不再认为是生活的必须,更追求对工作价值的认同,工作地位的尊重,工作变换与流动的个人职业增值,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愿望明显。勘察设计组织的生产设计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紧密联系,担负一定领导职位的技术人员既在从事管理工作,又要参与具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在建立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的时候要注意工程技术类与企业管理类通道的转换对应关系,留够职业发展空间。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向组织中的管理者方向发展,也可以向组织中的专家方向发展,组织中的专家应该获得跟管理者同样的报酬、权限、地位和尊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应该全面,除薪酬待遇与岗位价值要一致外,同时应该在出国考察、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组织疗养、集体旅游、专家申报等方面对表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倾斜激励。

(2)及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性向和职业锚的分析工作

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清晰认识自己的职业性向,了解自身的职业锚倾向,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发自己的能力和潜质,增强职业发展的成功性和职业满足感,也有利于组织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否则,个人的职业发展容易走弯路,组织的职业发展目标也将受到影响。以笔者所在单位一位道路设计工程师为例,该技术人员因设计工作业绩表现优秀,被单位提拔为分管项目生产的副处长,主要职责为协调生产项目完成进度及与业主等建设单位的对外联系,不再从事具体的勘察设计工作。然而,对外沟通协调能力并非该技术人员强项,从事该项工作也并非其自愿和喜好,这样导致该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非常不顺,也影响到组织的生产项目完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组织没有分析该技术人员的职业性向和职业锚,组织认为对该技术人员进行职位提拔是对其工作表现和能力的认可,希望其朝领导管理工作方面发展,该技术人员自身缺乏职业性向和职业锚判断等方面知识,认为这是组织的安排必须服从。最后,经对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性向和职业锚分析,对其职位重新进行了安排,调整为承担一定技术管理工作的副主任工程师,该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重回“正道”,最终成为行业内一名比较知名的勘察设计专家,设计项目屡获大奖,在个人职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为组织迎得了荣誉。

(3)做好离职率分析评估工作,促进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不断完善

离职率的高低反映了勘察设计组织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和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离职除正常的退休或组织裁员、辞退外,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单方面选择的离岗,如辞职、“跳槽”、调出等。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专业技术人员离职后,90%以上仍将从事原有的专业技术工作或者与勘察设计行业有关,转行的可能性不大,其去向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大部分是被挖或主动“跳槽”,前往民营或其他国有勘察设计单位担任高层或一定级别职位,这种职位原单位因机构级别、职数限制等原因而无法提供,还有一部分是“炒老板鱿鱼”,自愿辞职,利用在勘察行业积累的人脉及业务资源,创办勘察设计实体,在勘察设计行业单干。专业技术人员离职的原因并不主要是薪酬待遇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组织成长程度太低(受制于体制或机制问题),一大部分作为核心业务骨干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处于“天花板”状态,如职称升到高级工程师后就难于继续发展,晋升空间受限,或者组织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过多、“藏龙卧虎”,论资排辈现象又严重,导致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感到“出人头地”无望,在“职位不晋升,职业不成功”和“出人头地”传统观念影响下,此类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因此,在建设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过程中,还需要对组织离职率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和追踪,促使职业发展通道不断进行完善,构建能够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完善薪酬待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公平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迅速地回应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中出现的困惑和危机,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更多的能力提升与发展机会,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美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伯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企业管理咨询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场独立 场依存 英语听力教学

[作者简介]许梅英(1963- ),女,河南扶沟人,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和英语应用语言学。(河南 周口 46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培养‘零适应期’中学英语教师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教师[2012]1111号)、周口师范学院201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培养‘零适应期’中学英语教师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15)和周口师范学院2011-2013年度重点学科培育对象“英语语言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88-02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如学习过程本身因素、学习者的个人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环境等。在现代外语教学研究中,人们非常重视对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因为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外语学习者的认识,最终提高教学效率。认知风格研究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个具体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认知风格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他们发现认知风格是导致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因素之一。本文拟探讨认知风格主要维度之一的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差异及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以期为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效率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指导。

一、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

在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在吸收、处理和存储信息时,常常表现出个体差异,这种整体的、自然的和一贯性的个体差异被称为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多维的,学者们常常采用成对的二分法进行表述。在二语习得领域,场独立和场依存的两极风格分类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场独立和场依存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 & Goodenough在1981年提出的,用于描述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所谓的“场”是指周围的环境,它会对人们感知和加工信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者根据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依赖程度以及感知、筛选、判断、处理、存储和重组信息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把人们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认知风格。这两种认知风格是人类认知活动中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地说,在认知活动中,场独立认知风格者很少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善于抽象分析,常常依据内在的参照对信息进行感知、筛选、判断、加工、存储、重组和理解,从而得出结论;而场依存认知风格者,在认知活动中,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常常以外部参照为依据,对信息进行感知、筛选、判断、加工、存储、重组和理解,他们不善于抽象分析,常常以整体的方式看待周围的一切。

二、场独立者与场依存者在二语学习方面的差异

最近有关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在思维方式、课堂表现、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地说,在思维方式方面:场独立者在学习中倾向于自主、创新、随意和求异,喜欢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善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倾向于在抽象分析的水平上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对语言的具体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比较关注,并能够充分地进行分析,因此,他们在二语书面和口头测试、完形填空测试等方面成绩比较好;而场依存者则表现出条理性、依赖性和因循守旧的学习倾向,偏好从现有的认知方式出发寻找解决问题。在课堂表现中,场独立者倾向独立思考,喜欢单独学习,常常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完成作业,喜欢竞争并获得肯定。而场依存者则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喜欢教师明确讲解与指导。就学习内容而言:场独立者对科技性强、逻辑性强的文章感兴趣,对论说文等理论性强的文章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偏爱听说和写;而场依存者对文学性强、描述性强的文章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偏爱听说和读。在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二者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场独立者喜欢发现式学习,喜欢个人钻研;而场依存者喜欢教师的详细讲解和指导。就学习动力而言:场独立者主要凭借内在动力来激励自己,而场依存者则主要依靠外来动力。在与同学的关系方面:场独立者不喜欢与同学一起学习,而场依存者则喜欢与同学一起学习。就与教师关系而言:场独立者很少主动接近教师,而场依存者则能主动接近教师。

三、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差异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认知风格的目的是为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寻找某一种有利于学习的认知风格,因为认知风格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是度的区别。英语听力理解是英语语言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听力理解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因听力材料的隐性和听力过程“转瞬即逝”的一过性的特点,听力理解又常常被认为是一项最困难的技能,因此也是英语学习者的难点和重点。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种元认知过程。要想听懂一段听力材料,听者必须首先要有一定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然后,对听力材料进行语音听辨,再在音素、音节、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等各个层面进行认知解码、语义转换、语义重构、信息储存、信息提取、记忆等一系列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时,听者必须在意识层面,对这一复杂的认知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适时调控,并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合理运用一系列的听力策略、听力技巧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语音分辨、信息筛选、处理、记忆、储存和提取,才能顺利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听力活动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知差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率,因为认知风格不仅影响学生选择学习策略,也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再者,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匹配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地说,场独立和场依存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对高师英语专业英语听力教学在听力材料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师要了解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认知风格的差异。因材施教是听力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差异是因材施教、提高听力教学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借助有关认知风格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倾向,让他们知道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感知、处理、加工信息的方式,是一个可变的维度,不是非此即彼,要么是场独立,要么是场依存。因为认知风格不是始终处于认知风格连续体的两极端点上,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以便我们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听力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在英语听力材料的选择方面,我们应充分考虑场独立和场依存者的认知倾向差异。据笔者调查,英语专业听力课程都有固定的教材,在选择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倾向的学生在语言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差异,选出一部分理论性强的听力材料让场独立者发挥其特长,同时又可训练场依存者所欠缺的分析能力;选择一些文学性强的听力材料让场依存者有用武之地,同时又可训练场独立者所欠缺的鉴赏能力。

最后,在听力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我们应充分考虑场独立和场依存者的认知倾向差异。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设计听力课堂活动的时候,应考虑场独立和场依存者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以提高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可采用匹配性的听力教学策略。场独立和场依存的认知风格是人类认知系统中所特有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活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匹配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设计听力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时,我们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充分考虑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制定与他们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以发挥他们各自认知风格的长处,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听力教学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解码方式与自下而上解码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还可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可以让学生先听材料的大意,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听力材料大意的问题,以发挥场依存者的特长;然后再让学生听材料的细节,并提出一些有关听力材料细节的问题,以调动场依存者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还可以采用失配性的教学策略。尽管场独立和场依存的认知方式是人类认知风格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变化。一位优秀的外语学习者应该根据学习对象和任务的不同,灵活地、交替运用与场合和语言任务相适应的认知风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手段促使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因为认知风格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培训扩展和丰富的。匹配性教学策略为学习者认知风格的长处提供了充分发挥的条件,但其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未得到暴露。因此,我们在设计听力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时,既要注意匹配性,又要注意失配性,从而促使听者的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朝相反的方向转化,避免认知风格的局限性,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听者。例如,在听有关逻辑性很强的科普材料时,可以多问场依存者一些问题,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听有关社会文化的材料时,可以多问场独立者一些问题,以提高他们对社会文化材料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的诸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为我们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效率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理论支持。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首先,应了解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认知风格的差异,这是我们因材施教的基础;其次,在选择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倾向的学生在语言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差异,交替选用适合他们认知风格的听力材料;最后,在听力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既要采用匹配性的教学策略,以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同时又要采用失配性的教学策略,以促使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拓宽和丰富他们的认知风格,以适应不同的听力环境和听力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琳.认知风格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J].外语教学,2002(3).

[2]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分析报告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3]王立非.认知风格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1998(4).

[4]郑航.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的选择[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朱中都.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篇5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篇6

关键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企业顶岗实习;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26-02

高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以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前提,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形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获得真实职业体验,从中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实现顺利就业。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以来,各地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了各种各样的顶岗实习。从2008年开始,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进行了顶岗实习。从顶岗实习反馈的情况看,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严重缺陷。顶岗实习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实习不到两周,实习时间长些的不到两个月也会离岗。学生频繁离岗,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引起了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疑,堵塞了今后学生顶岗实习的渠道。

鉴于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着高实习率、低稳定率的严重问题,我院课题组从2010~2011年上半年先后走访了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46家企业和单位。通过问卷、QQ、电话、面谈等方式对23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为今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顶岗实习现状及分析

顶岗实习的企业情况 顶岗实习单位一种是学院统一联系的大中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占顶岗实习单位的67.4%。215名学生中有147名学生分布在上述单位中顶岗实习,占实习学生的68.4%。另一种是学院同意学生自己联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占顶岗实习单位的32.6%,有68名学生在这种企业顶岗实习,占实习学生的31.6%。调查分析表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很大。大中型国企和外企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网络健全,理念先进,管理严格;对顶岗实习学生配有专人负责,有较详细的实习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规范到位,发放及时;这些企业生产安全有保障,生活、文化设施齐全,饮食起居方便,实习学生情绪稳定。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较为普遍,管理网络不够健全,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一般对顶岗实习学生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培训;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一般比较低,发放时间的随意性很大;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不择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任意延长工作时间、让学生加班加点,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生活、文化设施简陋,工作强度大。被调查的在中小企业顶岗实习的68名学生中,有49人因无法接受这种环境而离岗离岗原因如表1所示。

企业指导教师情况 被调查的46家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共配备了161名实习指导教师。其中具有硕士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24人,大学专科学历的63人,中专学历的37人,普通高中学历的18 人,初中学历的12 人;有技术职称的8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28人,助理工程师36人,技术员11人,其余为普通工人。可以看出,企业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以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为主,不了解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心理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双方沟通不畅,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以及与企业关系的关系上面临的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教育。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远离学校、实习时间长、人员分散,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校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往往难度较大。顶岗实习企业有的指导教师教育能力偏低,精力有限,只负责带班顶岗生产,只关心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无暇与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形成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谁都管、谁又都不管”的局面,造成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思想苦闷,以致离岗。

学生对顶岗实习认可情况 被调查从事机床设备操作的82名学生,普遍认为顶岗实习对自己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而从事自动线生产和物料工的学生,认为实习工作是重复劳动,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意义。被调查学生中,对顶岗实习岗位满意的占38.3%,比较满意的占26.4%,不满意的占35.6%;超过68.1%的学生认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累,认为劳动强度一般、可以承受的占25.34%,认为劳动强度较小、工作比较轻松的占6.53%。很多学生自认为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他们对到第一线的工作情况估计不足,使得其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离岗。例如,在实习中,学生与普通工人安排到相同的岗位,而补贴待遇与普通工人有较大差距时,学生极易出现不平衡心理;安排到比较艰苦的岗位时,怕吃亏、怕多干工作,怕脏、怕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对工作逐渐失去兴趣,表现出在实习中工作不积极、不配合等,最终选择离岗。

学校对顶岗实习管理情况 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离岗率高、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有学校和企业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同时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首先,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如理论知识教学。对学生自主联系落实顶岗实习单位没有要求,只是考虑到实习难如同就业,学生能找到一份实习岗位就不错了。至于实习单位条件、实习环境、实习内容能否到达实践教学的要求,学院没有严格把关。其次,由于学校连年扩招,师资紧缺,只派少数教师走马观花式地巡视检查;派无工作经验的助教或新入职的教师作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由于没有实习指导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缺乏有效应对,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再次,监管缺失。在分析学生实习成绩时,发现实习成绩几乎全部合格,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通过自主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本没有到实习单位报到,最后,通过各种关系获得了实习证明中的资料,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校统计看到的只是高顶岗实习率和实习通过率,而从顶岗实习单位调查看到的则是较低的顶岗实习稳定率。

提高顶岗实习稳定率的措施

必须建立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法律法规,为了保障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合法权益,使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工作有专职部门负责,学校必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顶岗实习工作。具体事项包括实习协议书的签订、保险的购买、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实习过程中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等问题处理。该机构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承担起在生产安全、劳动保护、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工作。2010年,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夯实了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工作,健全了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预案,使顶岗实习实践性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要有条件地选择顶岗实习单位 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第一,应尽量联系大中型国企、民企和外企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单位。第二,应严格遵循专业对口的原则选择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第三,要求顶岗实习企业按实习学生人数比例配齐指导教师。选派有一定文化层次,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鼓励他们不定期地给实习学生现场授课,调动实习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干的积极性。学校要根据他们的授课情况,付给一定的报酬,以激励技术人员。学生不得自行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如果学校在联系顶岗实习企业时无任何要求,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不仅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这样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可能持久的,还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严格顶岗实习前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 强化顶岗实习前对学生和带队教师的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实习企业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尤其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调动学生学习和带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明确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一切为了生产”和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间的区别。使学生明白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专业也可能不一定十分对口,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日后就业竞争能力。对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和对指导教师的考察要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对顶岗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随下批顶岗实习学生补习,否则不得毕业。对于有些指导教师不负责任,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遇事心中无数,则视为考察“不合格”,不得参与年度考核评级。

选派好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学校必须选派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的领队或指导教师,能和顶岗实习学生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工作。注意观察每位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展工作,要求实习学生模范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纪律。对于实习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要及时和厂方协调沟通给予解决;对于一时难以办到的,要劝导学生理解厂方的难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刚刚进入企业的前一两个星期时间主动开展教育工作,这个时期是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变化最大的时期。通过指导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企业,从课堂到车间,从只能动口到动手实干的转变过程,以尽快适应工厂的环境。切忌选派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时滥竽充数的现象,建议最好选派熟悉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或带课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梁建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2]万翠莲.职高学生“顶岗实习”带来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3]姚辉波.校企多维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篇7

论文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本院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前职业成熟度现状,比较不同学制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调查结果发现,本院药学专业学生的总体成熟度较高;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高于五年制学生,尤其是个人调适能力三年制学生显著高于五年制学生。但学生中还存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能力不足,职业选择缺乏主动性等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职业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他们来讲,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职业成熟度正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很好的切人点。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做出与相应职业发展任务相适应的职业决策与处理适应职业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川,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行为。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本院自2005年起,除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初中生外,开始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学生。本研究通过比较药学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特点,旨在了解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现状,给专业教师及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台湾孙仲山教授等专家的职业成熟度问卷Likert的积分方法。以本院药学系实习前三年制与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三年制学生89份,五年制学生82份。

一、数据分析

1.总体职业成熟度(见图l)

样本中,学生总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为3.65,其中职业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分值相对较高,分别为3.89和3.77;而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的分值相对较低,为3.48和3.50。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条件评估>个人调适>信息应用>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认知。

2.不同学制学生职业成熟度总体比较

样本学生中,三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3.67和3.63。在八项结构因素中,除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条件评估外,三年制学生的其余五项平均值均高于五年制学生。其中,个人调适三年制学生显著高于五年制学生。(P

3.典型高分值题目

题目“靠工作的收人养活自己比较有尊严”:分值最高,样本学生平均值4.6,说明学生从年龄上跨人了成人阶段,心智上比较成熟,有了强烈渴望独立的意识。

题目“我认为选择工作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外在环境的影响”样本学生平均值4.4,说明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外在的工作环境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题目“我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我有兴趣的职业”样本学生平均值4.3,说明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兴趣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4.典型低分值题目

题目“找工作时,我会先考虑薪水多少,再考虑有没有发展”:使用反向计分,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4,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难度的日益增大,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对于选择工作的所考虑的因素,很多学生把经济收人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其职业发展。

题目“想到选择工作就让我烦恼”:使用反向计分,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9,说明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学生感到有些不自信和不能把握。题目“我知道现在哪种行业最不容易找到工作”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9,说明学生对职业本身不甚了解,缺乏对职业市场的评价能力,这和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信息量偏少有关。

二、结论

1.本院药学专业学生总体职业成熟度较高

171个样本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为3.65(平均分最低为1,最高为5。一般而言,低于3即欠成熟,高于3则较成熟)。学生自从进人本院起,专业方向已定,经过专业课学习,即将踏人实习单位,在心理上也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和设想。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认知等选择项上,样本学生的分值相对较低,说明学生对自我认识还不够,相对缺乏主动选择职业的能力,并且主动收集相关职业资料,并加以分类保存,作为自己选择职业方面的参考方面意识还不强。

2.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

在样本学生中,三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3.67和3.6。说明尽管年龄相仿,但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尤其体现在个人调适一项,三年制学生分值(3.75)显著高于五年制学生分值(3.60),在后续的T检验中,差异显著(P

3.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笔者发现,本院高职学生的总体成熟度较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做起。

(l)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自信心表示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其成功的第一步”。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中尤其是五年制学生中存在着职业选择能力不高的状况,辅导员及专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必要的测试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学好专业技能,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和准备。

(2)加强职业认知教育

针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学校不仅要从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着手开展教育,更应当在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系部可以邀请药学专家或药学专业的一般从业者,只要具备了一个合格职业人的条件,请其现身说法,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一个更符合现实的职业形象认知。

(3)加大职业信息量的提供

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要自己主动去寻找工作,而不是等着工作自动降临。消极的态度只能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学生人校起,专业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本专业职业内容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让学生了解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尽快地进人职业角色,树立职业理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邀请药厂、药店、药房等专家给学生介绍最新药学专业进展及相关信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明确之后,每个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增强职业选择的主动性。此外,系部可以通过讲座、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面试技巧,使其更顺利地进人社会。

参考文献

[1]Luzzo,D·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aspiration-current occupation congruence and the career matunity undergraduates[J].Joum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1995,32(3):132-140

篇8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艺术技能课程;专业实习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决定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就幼师层面来看,我国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允许各校自主设置课程,自此,不同的幼教机构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

近年来,大专层次的幼儿教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笔者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获得了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计划与招生简章2o份,对当前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尽管由于从网络中获得的课程计划或招生简章写作格式和内容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分类和全部课程,且有完整的计划表,有的则只列出了课程名称不能完全反映课程设置的准确情况。但是,课程的出现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人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1调查分析

本研究按照网络文本中课程的出现率来确定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共分为五个等级:

很重视——出现率80%以上;

较重视——出现率60%一79%;

一般——出现率35%一59%;

不太重视——出现率10%一34%;

很不重视——出现率低于9%。

按照这个标准,将调查所获得的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各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见表1)

从表中分析可见,大专机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的特点:

1.1专业基础理论课受到普遍重视

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传统“三学”被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门课程在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幼师课程计划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计划中就出现了,而且多次的课程计划变革并未对这三门课程做大的变动。因此,这三门课程一直延续得很好,只是“幼儿卫生学”的名称有一些改变,在95教学计划中改成了“幼儿园卫生保育”。

此外,幼儿园管理、幼教科研方法和儿童文学的出现率也相对较高,前者出现率高与培养目标有关,正如第一章所述,“培养幼儿园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陈述率是很高的,所以,需要以相应的课程来配合;幼教科研方法出现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反映了当前我们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视,事实上也反映了对教师通过研究进行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园通过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映,而且,这门课程有普通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在教学中也容易把握;儿童文学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基础,而语言教育在幼儿园中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儿童文学也是必然的。

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是与当前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紧密联系的课程,但重视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原因之一是这两门课程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内容重合。幼儿游戏已经被包含在学前教育学中,幼儿园课程则是在近年来课程改革开始之后出现的一门比较新型的学科,而且,其体系与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都有重合之处,因此,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只好舍弃;原因之二就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虽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有关文件中早已规定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将一日生活游戏化,因而,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的关于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和游戏问题虽事关重大,但重视程度仍不够。

其他的一些课程没有广泛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学科在出现,其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如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二种原因是:一些旧有的学科体系不健全,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法规,或学科内容不稳定,如学前比较教育学,或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合,如学前教育评价等等,因而导致施教中的困难。

1.2各科教法和活动设计类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

从调查结果看,对这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都在一般以下。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两个不同教学计划的产物,前者是从5o年代延续下来的,后者是从95计划开始的。由于单纯的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幼儿教师掌握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这两种课程的开设存在?昆乱现象,有的是按照原有的六科教学法开设,有的是将其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门科目,有的是选择某些教学法再加上活动设计。另外,《纲要》又提出了五大领域,与原有的“六科”不一致,因此,有的学校又按照五大领域开设五大领域教育,但由于五大领域中将科学与数学合并,美术与音乐合并,而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的学校又将五大领域与原来的六科教学进行了融合。这样,导致大家在这类课程的设置上差异较大。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类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即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幼儿社会教育。这三门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它们受重视程度偏低?笔者分析认为,一是由于这三门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导致的。其一个共同特点是内容重要,但构成一门学科又显得单薄,因此,目前较难构成一个较为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因而容易被忽视;二是受传统定势的影响,幼儿健康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属于六科教学法,同时,教育者还没有把创设环境的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美术技能就会创设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在环境创设中所包含的教育意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缺乏对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技能和能力的重视。

1.3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

美术和舞蹈是这类课程中达到“受重视程度最高和较高”的两门课程,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幼师教育中重视艺术技能课的传统是相一致的。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音乐类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一般,但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真正的不重视造成的,而是由于对音乐学科的分科过细造成的。本来在教学计划中只是一门音乐,却被分成了音乐、乐理与视唱、键盘、声乐、幼儿音乐、音乐欣赏等不同科目,有的还分出了器乐、管乐,甚至有的还将视唱与练耳分开,这种分割导致了出现率的下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率并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真实重视程度,一门学科被划分得如此之细,已经可以对其重视程度窥见一斑了。

有的学校注意到了幼儿的特点,因此,在学科中意图突出这方面,表现在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学科设置的提法上,这是一个好的趋向,但也可以看出,出现率是不高的。此外,对幼儿音乐和舞蹈的创编提得也很少。可见,在艺术技能课的教学中,仍然是突出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些技能怎样转化为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或其他教育的策略。

1.4专业实习课程出现率最低

在有关课程计划和招生简章中,只有20%的大专机构提到专业实习,这个比例还是所有层次中最高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很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并没有把专业实践看作真正的课程,并未认识到专业实践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忽视实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扭转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

多年来,在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这与过去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认同有关,因为幼儿园用人标准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各个幼师教育机构对艺术技能课的绝对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教师之问的能力结构具有个体差异,有技艺突出的技能型教师,有偏爱思考的科研型教师,有长于上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于组织的管理型教师……同是技能型教师,有的突出音乐技能,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舞蹈教学等,这也构成幼儿教师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因此,不能在课程设置上强求一律,尤其是艺术技能课,一般要求有前期的基础,否则,要达到一定水平需要相当的功夫,如果学生把时问和精力都投放在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往往造成不仅难以补短,而且更难扬长。

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实现更需要教育活动能力强的教师。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而现代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及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能力更为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幼儿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但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除了唱、弹、跳、画之外,还包括说、写、操、编、做等,涉及到语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发扬原幼师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传统优势,又要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技工型”培养模式,避免艺术技能课程的过分细化,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来发展他们的某种艺术特长,使得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需求;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造、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准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拓展实习的时间和空间。建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将实习的课时数加大到至少16周,以发挥实习环节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要拓展实践的空问范围。通过组织学生多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演练和比赛、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改变传统的将实践局限于幼儿园的状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幼教场所和社区机构,接触家庭,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开拓实践的空间;也要改变将学生局限于某个班级教室的状况,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幼儿园的不同的场所,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心理场中获得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

篇9

根据市政管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可将施工的全过程分为管道铺设前的准备、管道铺设和施工场地恢复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关键工程是:

1.管道铺设前的准备

1.1道路的拆除与恢复

城区管道施工时,将有一定数量的既有路面被破除。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路基质量,施工时要求管道在道路上开挖时,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计算出开口宽度,并用白漆标注出开挖线,用切割机将路面切断,表层的破碎沥青面层及路基渣层,由挖掘机开挖,路基稳定砂层合理堆放以备回用,余土由自卸车运至弃土场。管道施工完成后,沟槽回填质量将直接影响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功能。

该工程管顶上500mm内回填素土,采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填,回填时每层虚铺土层控制在250mm以内。每层夯填完成时,专职实验人员测量其密实度,以保证压实率达到95%以上。根据原道路结构情况,进行道路恢复。

1.2地上、地下公用设施的保护管道

沟槽开挖时,应根据地质土层情况及时采用支撑,以免造成滑坡、塌方。开挖边坡及支撑形式要交项目监理审查,得到认可后方能施工。

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时应上报防止其下沉或变形的措施、加固工程计算书及图纸,并交项目监理审批。

某些地段需要排水,以使开挖人员始终在干燥环境中工作。排水过程不得使地面产生过大的沉降,影响现场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采用钢板桩加固。在高压线下开挖时,挖掘机要求不在电线正下方工作,必要时采用人工开挖。在公路边上开挖沟槽,在靠近公路一侧设立安全和警告标志,如护栏、路障及危险旗,在夜晚悬挂红灯。

开挖过程中,遇有电缆、管道或其他构筑物时,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会同处理地下管线和各种构筑物,尽量临时迁移;如无法迁移,必须挖出使其外露,并采取吊、托等加固措施。

2.管道施工

2.1沟槽开挖与支护项目

土方的工作量占整个工程的很大比重,在开挖前逐一探明地下既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送交业主和相关管理单位确认,以便进行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保证开挖工作持续进行。

2.2管道安装

2.2.1管材的选用和检查

管材及主要配件由选定的合格制造商提供,管材进场后,由施工方材料工程师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当外观检查不能确保管材的质量时,进行内、外压试验。进场的管材必须是经过专业实验室批量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的产品。

2.2.2下管

根据测放的中心线,用细绳控制好管道的一侧边线。采用轮胎式吊车下管,吊车沿沟槽开行至距沟边缘1m处,以避免沟壁坍塌,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下管时用专用吊钩或柔性吊索,严禁用钢丝绳穿入管内起吊。同时有专人指挥,绑(套)管子应找好重心,平吊轻放,避免扰动基底管道相互碰撞。在施工现场狭窄不便机械下管的地段,采用人工压绳下管。有架空线路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管节下入沟槽时,避免与槽壁支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严格控制水平与方向。管道的安装一定要符合质量要求:管道必须垫稳,管底坡度不得倒流水,缝宽应均匀,管道内不得有泥土、砖石、砂浆、木块等杂物;管座混凝土应捣实,与管壁紧密结合;管座回填粗砂应密实。

2.3管道闭水试验

管道回填土前应采用闭水法进行严密性试验。

2.3.1闭水试验前的检查工作

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合格;管道未还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算并大于水压力的合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坚固不漏水。

2.3.2闭水试验的方法

排水管道作闭水试验,宜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上游段试验完毕,可往下游段倒水,以节约用水。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每3个井段由监理工程师任指定一段进行。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从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2m计。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m计。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

3.施工场地恢复

3.1管沟回填

管道安装完毕并经水压试验合格后,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及时进行管沟回填。管道回填采用人工回填。检查井回填前先将盖板座浆盖好,并通过测量保证标高准确后,井墙和井筒周围同时回填。管沟回填前清除槽内遗留的木板、草帘、砖头、钢材等杂物,且槽内不能积水。将所有回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其最佳含水量附近。还土时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层进行,管腔两侧也同时进行。工程完工后,迅速仔细地复原所有施工地面,使之恢复施工前的状态,达到监理认可的程度。并维护上述地面直至缺陷责任期结束。

3.2路面恢复

3.2.1沥青混合料摊铺

摊铺沥青混凝土前2h-3h,在水泥稳定砂基层上用汽车式沥青喷洒机浇洒透层沥青;在与路缘石、雨水口等其他构筑物侧面浇洒粘层油。在路面接搓或与检查井、雨水口接触处应涂刷一层薄沥青。在铺筑过程中现场应设1人―2人来回检查,防止车辆、施工人员及其他机械碰撞支撑杆或钢丝。摊铺前将熨平板预热15min-20min,使其接缝处原路面的温度达65℃以上再新开始铺筑路段,应使高度为各层的厚度乘以各层的松铺系数,使熨平板与路面横坡一致,然后在全宽度范围内填5块木块,使熨平板放稳。当接着已铺好的沥青层铺筑时,应量出横缝处新铺路面的实际厚度,再乘以各层的松铺系数,确定在已铺路面上应垫的高度。再在全宽度范围内垫5块木块,使熨平板放稳。开始摊铺时,逐车检测混合料的温度,应不低于130℃。调整摊铺机的振夯频率及振幅,使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具有80%以上的初始密度。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高职公共教师 专业发展 困难

公共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成分。为了更好地分析公共教师的情况,这里针对高职公共教师的专业发展特c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质量,增加他们的就业优势,这里结合高职公共教师的发展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大数据时代高职公共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数据时代我国高职公共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如下:

1.教学情境方面。就该方面而言,大数据时代将高职公共教师所处的教学情境变得更加复杂。大数据时代背景要求高职公共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及丰富的学科知识。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教师在教学情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约23.19%的公共教师认为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足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19.58%的高职公共教师在公共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无法解答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

2.学科身份方面。相对于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公共教师的地位相对较低。由于他们无法直接满足高职院校的提升学生就业率需求,因此公共教师在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动力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缺失。调查结果表明:31.84%的高职公共教师形成了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感;20.36%的高职公共教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缺乏学科归属感倾向。这种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高职公共教师在学术以及职业方面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

二、大数据时代高职公共教师专业发展困难调查

通过对我国多所高职院校公共教师实际情况的调查,得出以下几种问题:

1.教学方法问题。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可以从随时从移动智能终端、计算机等设备中获得即时信息。这种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无法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国高职公共教师虽然察觉到了学生的这种需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应用在公共课程中的教学方法种类相对较少。

2.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大数据时代为高职教育带来了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课程。这种基于信息化操作能力的教学课程对高职公共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公共教师占高职院校公共教师的比例不足18.73%,而年纪较大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以及接收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能够灵活应用上述几种信息课程的高职公共教师占比约为37.51%。

3.公共教师角色问题。大数据时代要求高职公共教师将自身的角色从传统的教学角色转化成结合学习与教学的复杂角色。而事实上,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已经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公共教师比例不足67%。因此,在实际的公共课程教学过程中,约33%的高职公共教师无法满足学生在个性化学习、问题提出与回答等方面的要求。

三、大数据时代高职公共教师的专业发展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措施的应用,促进公共教师的良性发展,间接促进各类公共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1.公共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在促进公共教师角色转换的同时,利用各项培训措施提升公共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该措施的利用可以提升他们在公共课堂上的地位,公共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会他们学习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公共教师数据素质培养措施。数据素质是大数据时代对公共教师提出的主要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职公共教师应该将数据意识应用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多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学习偏好、知识学习速度等数据的收集,得出有针对性的公共课程优化方案。

3.公共教师交流、继续教育机会提供措施。高职公共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公共教师自身的努力很难实现专业发展目的。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该为公共教师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使得公共教师能够通过与本学校专业教师、其他公共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经验。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机会的提供,增加公共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对于高职公共教师而言,继续教育培训机会的提供能够显著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上述机会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间接促进专业发展目的的实现。

4.公共教师自身观念优化措施。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优化公共教师不合理观念也是一种提升高职公共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竞争要素、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等内容,扩展公共教师的思想和观念范围,帮助公共教师形成恰当的观念认识。应用这种措施之后,高职公共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增强对专业发展的重视,通过主动学习实现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目的。

结论: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面临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掌握及应用水平低、角色转换困难等问题。为了提升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良性发展,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公共教师应用提供充流、继续教育机会、培养教学能力与数据素质等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