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篇2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戚建强,李红.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2009(09).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产业是把农业用产业的形式经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方面发展,形成农业的产业链,而与此同时,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做到科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消费的目标。

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入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系统内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一个新的农业体系。新农业体系的建立,是把地区的资源整合,从众多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它也是生态农业和产业模式的融合,两者互为补充,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多个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1资源利用模式

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多种产业类型,有环境消纳型、生态建设型等,把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心,投入适量的成本,在不改变材料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生产,确保安全。种植与养殖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会把产品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再次使用,用人为的方式修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其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把日常生活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为产业资源使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以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

1.2发展驱动模式

发展驱动模式包含的产业类型是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而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制定农产品规范体系,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为前提,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其制定生产标准的同时,也会规定农业生产使用的技术,规范产品加工与储运,以为规范化生产打好基础,而对于规模化生产产生的废弃材料,会用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把可循环使用的废弃材料作为生产材料,重新在生产中使用,实现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1.3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包括两种生产方式,即个人、合作,其中合作是公司、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建立合作,共同生产,就像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是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加入不同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构建农业、牧业一体化的生物链,促进资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利用,符合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特点是,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农业产业排列,建立一个循环,整个产业链中,物质流是生产的废弃物。随着这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小企业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导致污染加剧,因此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保产业链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缩短与污染物零排放的距离。同时,其也会建立一个生态网络,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以让农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2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1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大量林地与草地被用于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进而造成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出现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情况,同时,农业生产中,种植人员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超过了发达国家使用的限值,可能让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并间接影响作物,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家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庄家收割、日常生活的垃圾,都会影响生态环境。此外,其也存在农业土地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农业种植通常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虽然一个家庭有大量耕地,整体人均耕地数量却非常少,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升。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污水、废弃物等随意丢弃在环境中,并未作进一步处理,作用于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即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垃圾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原有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垃圾的处理要求;二是农业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污水、家禽粪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其三,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了土壤质量,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农村的基础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村缺少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规,对保护工作认识不足:

2.2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农业生产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各类农业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增加农业产品的输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实现绿色生产,在原有生态农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其对策包括以下几点:2.2.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并减少资源的使用,不断调整整体的布局。即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指导产业的布局工作,并用环境监管辅助,用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收益,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可以派专人进行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并利用生态农业的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构建多个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化设备,遵循种养结合的原则,减少碳的排放,并建设农业园区,保证园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对农村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包括饮用的水源、土地等。2.2.2以预防工作为主,对重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预防环境问题的出现,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治理。比如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游客的数量逐步增加,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污水也随之增加,这些垃圾、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加工、处理,确保其符合排放的标准后再排放。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但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由此,要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利用各项资源[3]。此外,为解决化肥使用过多的问题,可在农业种植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田地种植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化肥浓度,同时,也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或是低残留的农药,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出现,精确施肥量,并引入缓释、控释化肥的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且也会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并使用清洁能源,用清洁生产的方式生产。如此,有利于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有机农产品。2.2.3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机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需充分发挥农牧业的作用与优势,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让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挂钩,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建立环境保护机制,进而强化参与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生态旅游为例,相关人员可建立一个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评估资源开发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需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传承民族文化,是主要包括:学习村寨的语言,了解其语言文化,向下传承;保护特有的建筑和设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保持建筑的原貌;传承民族特色饮食,用农家乐的方式让游客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传承民族的手工,并把优秀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摒弃落后的风俗[4]。同时,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环境监测体系,规范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于重点区域,比如饮用水的水源、矿产开采区,可作为生态补偿的优先区。且监测体系建立后,相关部门需根据各工作内容的划分,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工作违反规范,可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2.4加大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力度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有明确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外,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管理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即可以某个生态农业区域为中心,向外拓展,与周边区域建立农业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产业服务的内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扩大知识的普及范围,发展环境与生态文化,且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农民学习环境保护的技巧,并对基层干部展开培训,以让农民、干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自觉使用健康的生产方式,减少生产后废弃材料的产生。如此,可强化社会环境保护的认识,并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协调,平衡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正视产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不同方式优化,以减少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J].生态经济,2012,(06):115-121.

[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

[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23.

篇4

现代农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抓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手段。为进一步加快优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快推进2014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三化”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数量增长向效益提升、由初级交易向品牌销售、由注重生产向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的快慢,决定着成片推进农村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三)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客观要求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州优势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小、总量少、商品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为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为一体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014年各县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信心,抓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突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在提高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和组织化“六个水平”上下功夫,促进基地提质增效,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五大产业基地,切实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发展。2014年,全州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万亩,其中:青稞30万亩、玉米10万亩、马铃薯10万亩、小麦5万亩、油菜5万亩、蔬菜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0.6万亩、低产果园0.4万亩。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要达到30万亩,其中:青稞10万亩、玉米5万亩、马铃薯6万亩、小麦1万亩、油菜4万亩、蔬菜4万亩。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启动实施“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在全州每个县建设1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标准示范区,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二是扎实推进“百千万生产示范工程”。加快泸定产业基地强县蔬菜培育县建设,力争将丹巴、得荣酿酒葡萄基地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每县建设百亩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千亩标准示范园、打造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着力抓好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两化”互动,创新基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基地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等五大产业。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合作社示范社;立足产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着眼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集团消费与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基地稳定增收。

三、突出规模效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2014年,各县要把提质增效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加大推进力度,推动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在万亩示范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万亩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州面上产业基地发展。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各县要认真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加大力度,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3月20日前报州农业局产业科。二是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耕地形状、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农田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便民道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三是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四是加快农机化发展。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一要加快良种化进程。加强农作物育种攻关,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特色品种,同时加快基地良种更新换代,着力引进效益好、高产优质、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努力提高基地良种化水平。二要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突出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集成运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绿色植保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播和机收等农耕农艺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着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创新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机制,加强粮食、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种粮大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推行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四要加大科技培训。依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机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内容,拓宽培训范围,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狠抓农业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在完善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必然要求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抓住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机遇,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种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标准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种植者按标生产。二是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严格生产、加工、流通等的环节全程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向产后环节延伸,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逐步形成以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加工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重点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要开拓产品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连锁营销网络,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突破传统的产销模式,提高营销效率。

四、强化组织保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加强领导、完善规划

各县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指导、协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主动融入产业带建设,找准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要素配置,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争取支持、整合资金

各县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尽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要加强横向联系,争取相关部门配合,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寿光蔬菜;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钻石模型对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解释

迈克尔・波特提出“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1)生产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机会;(6)政府钻石体系内的各关键要素相互强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因此“钻石模型”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现象。

二、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1、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寿光地处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中南部土地肥沃,地下水丰富;2、具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3、交通基础设施便利。从1995年开始,我国先后建成并开通了寿光至北京、上海等地的多条“绿色通道”,与国内300多个城市建立了产销网络;4、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成了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先进的电子拍卖市场,全国首家网上蔬菜交易市场以及遍布城乡的蔬菜代购销售网络;5、人力资源优势。寿光有大量的著名专家和蔬菜科技人员;6、技术引进和创新优势。先后从世界范围内引进蔬菜良种2,000多个,经过试验,成功推广400多个。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

(二)需求条件。需求条件是指该种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需求。随着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对蔬菜的需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需求的变化,寿光种植了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需求。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寿光蔬菜及加工品出口额接近4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6。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是蔬菜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对寿光蔬菜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特别需要加速其产业的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实现上中下游产业组织的整体联动和优化升级,为蔬菜产业集群及其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生产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寿光蔬菜的生产组织结构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蔬菜的生产以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为主要模式,企业的生产基地较少;二是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中介组织建立了农户与批发商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蔬菜的销售;三是蔬菜局负责蔬菜生产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生产,蔬菜检测中心及各乡镇的蔬菜检验所负责蔬菜品质的检验,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四是通过种子企业、各种培训机构、示范园区和专业协会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创新。至于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寿光蔬菜生产采取了“大市场、大流通、差别化”的经营战略,蔬菜的生产主要以外销为主,产品多销往国内的大中型城市,与10多个国家和国内300多个城市建立了产销网络,实现了“大市场、大流通”。为了提高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寿光市不断进行引进、创新和研发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继反季节蔬菜生产之后,又开始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并实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加强了产品的差别化程度,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五)机遇。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促进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和扩张。

(六)政府的作用。针对信息不对称性,寿光市政府重点引导市场体系的加速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地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从总体上对蔬菜的发展做区域和产量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寿光市则重点投资建设了乡村公路网,为蔬菜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总之,寿光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机遇,政府六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农业产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地条件和气候条件。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时,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统筹规划,选择具有特色的产业,初步形成规模经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在集群初步形成后,高级要素的作用则日益突出,随着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积累才能获得的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等将决定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

(二)需求条件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市场,很难想像一个产业能够得到发展,同时,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要求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品种,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促进集群的健康发展。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对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展可以降低集易成本,促进农业种植技术的扩散,其发展随着农业产业集群的不断成熟,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也要规划好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四)生产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性,在此种情况下,生产组织的方式、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选择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因此,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生产联合组织来完善生产组织和经营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6

为培育一批懂政策、晓科技、会管理、善经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强的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民勤县农广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从业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就业技术技能为抓手,启动实施了“百万中专生培养计划”。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每年为全县农业领域内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

1 培养措施

1.1 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农广校围绕县上提出的“打造教育名县”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的方式,从农口部门、单位和职业学校中选择一批理论知识高、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农民中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1.2 是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县农广校先后购置电脑30台开办了多媒体室,购置图书1万余册开办了科技图书室,创刊发行了《民勤新农村资讯》,购置了农业科技直通车,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和手机科技短信平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根据县域农村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1.3 是强化农民科技素质提升。通过近年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学校组织撰写了《民勤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每年为县域农业产业培养一批具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型人才。

1.4 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对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的学生,学校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加大济困帮扶力度,为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减免学费,这样既减轻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了素质,学会了技术,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提高经济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 是依托“百万中专生计划”和我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在职村干部中专学历教育。为有效提升在职村干部整体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学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到现在已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目标,为推进全县重点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培训成效

2.1 加快了我县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与普及。目前,许多毕业的中专生已在全县农业的各个领域充当了主力军,为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农民,通过两年的中专学习,他们不仅自己懂得了种养技术,而且义务承担了本村的技术指导,在他们传、帮、带和技术指导下,从业农民基本掌握了现代农业实用技术。

2.2 促进了全县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面对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农民在认识上不统一,技术上难把握,甚至有的农民还有抵触情绪。许多毕业的农民中专生置身于生产一线,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现身说法,使周边群众对新的生产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意识到保护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与发展主体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

2.3 造就了一批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推进主体生产模式的发展,这些农民中专生带头示范,乐于奉献,带头搭建日光温室、养殖暖棚,带头栽植特色林果,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村社连片搭建的温室、养殖暖棚、栽植特色林果。创出了反季节蔬菜、特色养殖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新路子。

2.4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过中专学历教育,激发了青壮年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许多农民中专生由于刻苦好学,乐于助人,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成了村社主要负责人,在他们的传授和谋划带动下,全村农民掌握了种养技术,实现了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特色林果业,经济收入有了保障。

2.5 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受传统因素影响,我县的农民习惯于大片种植,大田漫灌,但通过近几年他们在学校学习和“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这些农民中专生开拓了视野,实现了自身的变革,选择了设施农业,选择了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暖棚养殖、无公害栽培、特色林果。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的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得以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指的是为了尽快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和良性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农业技术中,再运用生态经济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高产优质与生态循环相统一的全新农业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当代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以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经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自我积累和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现状,整合农业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统一,生产健康无污染且高收益的农产品,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新兴农业生态体系[1]。

2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技术来完成。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进程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推广体系不健全。首先,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果部门间缺乏合作,不仅不利于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范围,也不利于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导致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难以调动大众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

2.2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于设备采购、人才聘请、技术研发等。当前投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不理想,经济效益低,可以用来投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加快建设速度。其次,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中,阻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资金压力,完全没有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3]。

2.3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必须有充足的高级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在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突破,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现有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很难满足研发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源头上提高对应聘者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考核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不大。农业技术在发展,如果不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个人的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度[4]。

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快处理好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规章制度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约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把职责具体到个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促进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了解。因此,国家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须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能顺利执行。众所周知,生态农业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广和指导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购设备、聘请员工、研发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本预算工作,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适当加大商业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贷力度,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资金,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3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给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重要影响,有关部门要为进一步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优化技术人员的结构。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把员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提高技术人员的应聘门槛,采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筛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其次,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6]。

篇8

【关键词】农村科技教育;双重社会价值;农业技术;农民科技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并逐渐开始走向国际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都是农民,他们是农业产业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农民科技素养的低下是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要对农村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提高农业发展资源,这是“科教兴农战略”真正的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1.农村科技教育提出的意义

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关系,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将农业发展起来,国家的经济才能够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农业要想获得迅速的发展就要从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进行,其中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业劳动者都是凭借老一辈或者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农业活动的,这种农业生产具有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经济效益低的特点,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再加上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业产品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并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减慢,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除了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外,还必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高素质劳动者,由此我们提出科教兴农的战略。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教育培训,使农业劳动者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中,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农村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加速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从小的方面来看,农村科技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其教育在传递农业技术和提升农民科技素养上的重要意义,农村科技教育通过科技的作用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并激发农民的潜在发展能力和素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农村科技教育资源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农村科技教育资源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整合,教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信息资源比较匮乏。农村科技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由此可见,农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它需要各个地区的科技、农业、教育等多个部门站在同一的战线上,为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一些农村的农业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为政,在规划上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2]。再加上农村教育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硬件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教育中不能通过较快、便捷的途径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很多教师因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且工资低、福利少,而不愿意到农村来进行授课,这就导致农村科技教育在师资力量上有所不足。

二是,农村科技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农民不能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都开始向城镇转移,而剩下的劳动力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他们具有科技文化素质低的一般特点,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科技知识宣传中只会被动接受,而无法成为其有效的受体,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再加上,农民的居住比较分散,平时也大多都忙于农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般教育方式的科技教育很难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因素。

3.彰显农村科技教育双重社会价值的有效措施

要想使农村科技教育在传递农业生产技术和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方面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农村科技教育应对自身的内容进行拓展,创新农业科技教育的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逐渐加速产业化进程,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单纯的针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进行教育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3]。根据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教育除了进行常规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还有技术改造培训之外,还应该包括新兴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并且要增加生物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知识的教育。另外,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农业科技教育还应该对产前的各种农产品的新品种、新农资以及新农机等优良品种和苗种的选育,以及产后的加工、存储、营销等方面的过程和技术等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农村科技教育应在实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加强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只有使农民在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才能真正的提高对农业科技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农业科技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农民的教育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我们提出,在各地农业部、教育部以及农技站等所属的农业科技教育单位的领导下,并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所提供的技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队伍,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队伍可选择几个农村科技教育中比较关键的重大课题作为起点,通过构建面向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大课堂对各项实用技术进行应用和推广,使农民对新农业技术进行掌握和运用,并逐渐培养其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总结语

农村科技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更加贴近农民实际的教育方式。教育是农业科技教育的核心,农民是教育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对自身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新技术的实践和推广,整合农村科技素质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传递以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实现农村科技教育的双重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新辉. 农村科技教育的社会价值重建[J].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5):73-74

[2]谭代全. 开县农村科技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4):105-106

篇9

当前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除了面临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的紧迫任务之外,同时还面临着城镇化发展空间严重失衡的严峻挑战。如何认清形势、正视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关乎“百镇建设试点行动”的最终成效。为此,本刊记者与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教授进行了探讨。

新形势下三个新要求

记者:郭教授,您好。最近省委出台了一个旨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6+5”方案,其中提到实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即打造100个特色小城镇,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四川小城镇建设样板。您如何定义“特色小城镇”?

郭晓鸣:我认为特色小城镇是通过对城镇自然生态的保护、历史文脉的传承、功能结构的完善、景观形象的打造、文化内涵的塑造,凸显小城镇特色品位,改善生态宜居环境,努力形成融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等特色于一体的个性小镇,体现出发展有活力、街道有景致、建筑有风格、旅居有情趣、文化有品位、民生有保障的城镇特性。

记者:关于城镇化这个话题我们已不是第一次交流了,这次主要谈谈问题,抓准了“病根儿”才能“医治”出成效。在您看来,当前我省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怎样的?

郭晓鸣:在统筹城乡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小城镇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需要应对一些新的挑战,我认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要素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小城镇成为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十分重要的中转站,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农村和小城镇之间以及小城镇之间的多种要素,流动规模将更大,速度将更快,从而导致多种生产要素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小城镇将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和要素的优化整合和配置。

第二,产业发展具有新的有利条件。随着农民工代际转换加快,部分外出农民工逐渐回流。其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回乡重新务农而是流向小城镇寻求就业或创业机会。因此,小城镇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外部需求的有效推动,二三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多种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将获得难得的机遇。

第三,制度创新空间将进一步加大。“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城镇化是我省扩大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党的十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县域地区和小城镇发展将得到更多重视和政策支持,这必然为进一步深化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土地制度和户籍等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重要机遇。

第四,原有的管理体制受到挑战。随着小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及农民工进镇务工经商,小城镇对其他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加大。这些因素使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异质化需求日益显现,进而对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小城镇的社会管理体制。

在新的形势下,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面临三个新要求:一是转变发展模式,二是实现产业重构与发展,三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直面发展中的五大问题

记者:小城镇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已逐步成为支撑新型城镇化和缓解“三农”矛盾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基础依托。但就当前现状看,小城镇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带动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充分。其中主要问题有哪些?

郭晓鸣: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第一,全域性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目前大多数小城镇是以封闭的镇域范围空间为对象编制的,就城镇建设谈城镇建设,与周边农村相互分隔,未能充分体现城乡融合的基本理念。这就使小城镇在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利用以及自身定位等重要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致使其发展迟缓。

第二,人口集聚功能仍较薄弱。近年来,四川小城镇人口规模总体上呈扩张趋势,但小城镇规模仍然总体偏小,人口集聚力不强,人口规模不足直接导致其功能残缺,对农村腹地的带动力较弱。

第三,产业带动力依然不足。当前绝大多数小城镇中传统农业比重大,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不足,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导致小城镇对农业产业的带动力不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第四,投入和管理权限等重要政策不到位。大多数小城镇财力较为薄弱,普遍是“只能保吃饭、无钱搞建设”的状况。就管理权限的定位而言,侧重于“农村事务管理”的定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大部分乡镇一级政府可能有其合理性,但从发展角度看,“城镇事务管理”已经上升为主要任务,但目前其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相应不足,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第五,制度明显存在。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土地资源不能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农民进入小城镇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更多的农民因此选择了亦农亦工的兼业状态,辗转于农村和小城镇之间。另一方面,城乡社会保障的双轨运行,导致农村居民社保、医保等难以与城镇对接,进镇落户的农民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农民工向小城镇的转移和集聚。

强化特色产业发展

记者:在当前一方面统筹城乡力度全面加大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全面提速,另一方面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诸多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之下,四川应当如何抓住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推动小城镇加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 云南省

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配置,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有了剩余,农民开始为剩余的农产品寻找出路。但是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给剩余的农产品寻找出路,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的生产方式急需创新。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一些地方开始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尝试由县供销社牵头或自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技术辅导和交流的形式,组建农民技术队伍,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一、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合作组织。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云南省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从2004年开始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给予资金扶持,并于2005年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等给予政策扶持。在政府扶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规模以及经营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实施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由此,云南省各州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截至2011年4月,云南省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7258个,其中拥有注册商标的有460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有306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245个,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认定注册登记管理的有48个。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稳步提升。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推动辖区各地州发展多种优势产业,如花卉、蔬菜、茶叶、水果、烟草等产业,并统一联系市场销路,形成了“市场连合作社、合作社联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体系,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在促进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从成立之初的数量稀少、组织程度低、管理分散的技术协会,发展到现在产业遍布种植、畜牧、水产、林业、运输业、加工业、以及销售服务行业等各个行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组织。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建水县马军村果蔬协会的成效

马军村果蔬协会是建水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协会入会会员从成立之初的88户发展到如今已有504户。协会会员来自种植业、养殖业、营销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各个行业,其种植的水果、蔬菜远销国内外。2010年当地经济总收入为4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54元。在当地农民发展致富的过程中,马军村果蔬协会功不可没,它带动当地农户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马军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马军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很突出,在马军村果蔬协会成立之前,当地村民种植品种单一、种植方式传统落后、种植零散,同时受经营规模、信息、资金和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把握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产品卖往何处等市场信息,有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马军村党总支在组织村干部和果蔬种植能手到优势产业区以及沿海地区考察后,根据本地的特点并结合先进地区的经营理念成立了马军村果蔬协会,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服务,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当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蔬菜、水果等种植,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减少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马军村果蔬协会成立以后,全面拓宽良种良法引进推广、生产流通服务、农产品初级加工等各个产业环节的合作领域,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和经营,促使多种社会资源在市场调节下,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或流动,将农村不同利益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人力、物力聚集于一体,按市场要求进行优化组合,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本村的果蔬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马军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销路。马军村果蔬协会积极联系外地购货商,争取农业订单,解决会员们销售农产品的后顾之忧。协会不仅在昆明、广东、上海、哈尔滨等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地,拓宽国内市场,还借参加云南省科技产品首届推介会和越南边贸会的机会,把本村产的果蔬农产品带到洽谈会上展销,其中的脐橙、番茄、朝天椒被评为优秀产品奖,提升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协会在拓宽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协会与日本客商签订订单生产无公害红葱,打开出口蔬菜的突破口,使建水的蔬菜销往国外,让协会成员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外有了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目前,马军村民种植的蔬菜水果远销昆明、四川、广州以及越南、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年签订单12000多吨,年均外销12000多吨,年均收入1120万元。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发挥一头联结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头联结农户的作用。马军村蔬果协会通过请专家、技术人员传授技术以及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增加生产效益。协会会员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近几年来,马军村先后推广种植枇杷、柚子、水蜜桃、油桃、南韩指天椒、美国番茄等6个优良品种;推广柑桔修剪、嫁接、高枝接三项技术;完成600亩辣椒、紫甘兰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和650亩的蔬菜漂浮育苗和112亩机插秧的种植推广,建成漂浮育苗工厂,年产优质苗上千万株。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抵御市场风险、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相关建议如下。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联结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自我发展和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明确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农村工作重点来抓,让农户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收入中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组织内成员一起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

2、制定财政政策,扶持发展

资金是一个组织的血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样需要充足的资金进行运转,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大部分成员是相对弱小的农户,他们无法提供充裕的资金,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一是可以进行信贷扶持,通过放松贷款条件如提供少量担保或不提供担保以及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政策,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顺利贷到款项,从而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可以提供税收优惠,政府应对农户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少征税或不征税,以此来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完善组织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参差不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内部组织相对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长期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协助他们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组织结构体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应加大监督力度,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在执行日常事务时是否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不按照规定执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这些才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地运行。

4、加强组织与组织间的交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他们还是可以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那些起步晚、竞争能力弱的合作组织可以组织会员到省级或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考察和学习,通过组织间的互相交流,加强横向联系,互相吸取对方的成功管理经验,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壮大自身组织。

【参考文献】

[1] 廖乐焕:论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选择

――以云南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2] 明晓磊、周兴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万平茶叶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例[J].消费导刊,2011(2).

[3] 由东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2).

[4]董红丽:云南省建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的探讨[EB/

OL].省略/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

ID=14264,2011-11-08.

[5] 傅夏仙:农业中介组织的制度变迁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