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彻底解决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乡品位,全力打造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健康和谐的城乡环境。

二、任务目标

加强乡镇(街道)、村两级环卫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实现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目标,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三、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3月13日至3月31日)

各乡镇(街道)成立环卫管理所,指定专人负责,搞好调查摸底工作;确定纳入2012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2012年必须达到60%,力争70%)名单,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模式,并上报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至9月30日)

4月30日前,各乡镇(街道)结合实施方案,按标准(每200人配一名保洁员)组建保洁队伍,配齐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管理人员;与各村签订《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合同》,积极组织村民清理“三大堆”(柴堆、粪堆、土堆),保持道路、庭院卫生整洁。

7月31日前,各乡镇(街道)按照标准配备保洁车辆及辅助工具、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每10-15户设置一个标准垃圾桶)及生活垃圾清运车辆(每150个垃圾桶配备一辆生活垃圾清运车),对生活垃圾收集点进行平台硬化,完成各项环卫基础工作和硬件设施配置,并投入使用,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按有关要求建设移动压缩垃圾中转站,配备专用清运车辆。

9月30日前,完成辖区内村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对“三大堆”和村内村居周边垃圾死角进行彻底清理,建立完善各项环卫常规性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出台配套的规章措施,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正常运转。

(三)自查整改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

10月底前,各乡镇(街道)对照工作目标和验收标准,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对自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限期整改。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1日至12月31日)

12月底前,由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进行检查验收,确保纳入2012年度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居全部达标,并定期检查考核,实现长效机制。力争2013年底,各乡镇(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环卫管理机构运行正常,环卫设施达到标准要求。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住建、财政、公安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乡镇(街道)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明确专人具体抓,确保按期完成。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单位职责落实好相关责任,各乡镇(街道)作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各辖区内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引导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并将生活垃圾运送到县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

篇2

关键词:农村供水;城市化;以人为本

水,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的基础,获得安全饮水,人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和生存环境的破环日益严重,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水,也未幸免于难,水质型缺水,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更为突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农村供水模式。作为经济社会较发达的浙江省,近几年在农村推广的城市化供水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1 概述

据2002年底浙江省饮用水调查,浙江省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369万,自来水普及率65.4%,其中饮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人口为1748万,占农村人口的48.3%,列全国前列,但尚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未喝上自来水,其中约有1000万人受污染水,高氟水等不安全水的影响,有 110万分布在山区和海岛的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在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中,又有400多万饮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2003年―2007年要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是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1.1 浙江省经济社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00元和4940元。

1.2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确定千万农民饮用水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标准为:1、水质指标2、水量指标3、方便度指标4、保证率指标

1.3农村供水的现状和特点

1.3.1 农村供水的现状

农村型供水大致有四种情况:一、利用地下水;二、利用水库水,加简单处理;三、自来水总表制供水;四、乡镇小水厂供水;前两种供水模式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及水库水污染严重,大多已被淘汰。

1.3.2农村供水的特点

农村供水的现状,决定了农村供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水具有随意性。二是供水的不稳定性。三是供水设施管理缺乏系统性。四是供水缺乏前瞻性。

1.4城市化供水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化供水模式,即由供水企业投资建设管网(新建小区由投资方委托供水企业建设),安装用户计量表,供水企业负责管网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同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直接向用户收取水费的供水模式。

(2)因水资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城市化供水模式有别于其它商品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其固有的特点。

(3)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即对农村的供水方式有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表现为供水模式由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化及城市供水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必要性

2.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既要抓好思想引导,又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营造资源配置的公平环境。总理指出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因此政府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2]。

2.2 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其直接指向是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3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存在的问题

3.1 各方意识形态的认识

(1)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主导,应加强对供用双方的引导,鼓励社会各方的参与,必将加速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进程。然而,有部分政府部门,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重视不够,安于现状,怕找麻烦,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进行遇事能拖就拖,能推则推。

(2)供水企业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供水企业的投资收益低,甚或亏损,因此部分供水企业对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不够热心,不够关注,不够主动,没有制定系统的规划,没有详尽的实施方案,等、靠、要思想严重。也有部分供水企业,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过程化整为零,一年的任务几年完成,既完成了政府的任务,又减少对自身的影响。

(3)农村用户

农村用户作为农村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受益主体,然而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农户对政府推进的城市化供水模式有抵触情绪,对原有供水设施和供水水质的不安全性认识不够,无理阻拦工程建设,造成工程的延期或管网的变更。二是部分农户缺乏大局观念,往往在管网建设中破坏整体规划布局,造成工程费用的增加。

3.2 资金来源

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建设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单位的拨款或支持资金;二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三是农村用户筹集的建设资金;重要资金来源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

3.3 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管径较小,管线较长,构筑设施较简单,投资较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设计报酬较低,因此设计部门在设计前往往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2)施工建设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项目实施周期较长,项目产出低,施工条件较差,施工过程需协调部位较多,因此施工单位不够重视,疏于管理。

(3)运行管理阶段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交付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水司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水司的投资收益大大降低,甚或亏损,因此水司疏于对农村供水设施的管理。

4 结束语

稳步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改革,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融机制。工程建设狠抓质量,巧妙布局。运营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可靠。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切实落在实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提起宗地统一编码工作,相信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陌生。它是在新形势、新时期下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准确性、科学性,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需求,促进土地统一登记的有效手段。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进入国土资源部年度重点工作,受到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高度重视。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工程,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有着怎样意义和效用,在湖南省的进展情况如何,本文试图为你解开这些疑点,真实、全面地展现宗地统一编码工作。

国土管理新形势推动宗地统一编码

宗地统一代码是在地籍信息化、城乡地籍一体化及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宗地统一代码存在于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确权等地籍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地籍信息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宗地统一代码标识关联信息,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共享和服务等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宗地编码分别采用城乡两种不同编码方式,即农村采用“县级行政代码+乡镇+村+宗地号+宗地支号”的方式,城镇采用“县级行政代码+街道+街坊+宗地号+宗地支号”的方式。

城乡不同的编码方式,在构建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宗地编码出现重复或者空白。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难以做到宗地编号与实地的一一对应。各地在地籍数据库建设实践中,对编码规则的执行中也各不相同,导致目前各地的宗地编号形式多样,不尽统一,难以实现全国地籍城乡统一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行政区划调整较大,尤其是乡镇一级调整变得频繁。以乡级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籍号,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持稳定,进而影响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利用。

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编码模式,无法体现宗地的权利归属和权利类型,无法发挥土地权属的核心优势,不利于维护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

基于此,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多次指出,要加快开展全国统一的宗地编码实施工作,让全国每宗土地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实现全国宗地编码的标准化,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011年5月,在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部署会议上,王世元副部长提出加快推进全国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在开展全国宗地编码研究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逐步形成了《宗地编码规则》初稿,并完成了试点方案的编制。根据试点方案要求,天津、辽宁、上海、四川、广西、海南、宁夏及深圳市这8个各具特色且地籍工作基础较好的试点地区,将以二次调查数据库和已建立的城镇地籍数据库为基础,按照宗地编码规则,有针对性地选取2~3个县(区),采取对比试验方法,对辖区内全部宗地进行统一编码,重点检验编码规则的科学合理性。2012年1月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国土资发〔2012〕4号),要求各地划分地籍区,启用宗地统一代码,开展省级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籍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宗地统一编码工68作的进一步发展。

湖南省宗地统一编码注重结合省情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湖南省启动了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湖南省的宗地编码工作是在深入研究湖南地籍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情况,以省级示范点建设为引导,在充分继承现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的。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土地调查所的刘华平告诉记者,相对于天津、上海、辽宁等16个试点省市,湖南地籍管理尤其是宗地统一编码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江苏省在二次调查中全面采用1∶5000航测影像,同步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权属调查,地籍工作经费充足,农村集体所有权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已经完成;海南省在二次调查结束后就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相关经费由省财政安排。

为了更好地契合省情,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编制了《湖南省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强调湖南的宗地统一编码主要做好五项工作:科学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设计各县(市)编码转换规则、推广编码成果应用、创建省级示范区、推动地籍信息平台建设。

刘华平表示,在设计技术方案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各地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工作基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区分已建立和未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或地籍数据库两种类型,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差别化制定宗地统一代码编制技术路线。

以试点推动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发展

2011年7月,在湖南省地籍工作会议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宗地统一编码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进行了部署。此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多次组织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地籍部门学习了国土资源部的《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与《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部要求,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组织10名从事城镇地籍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等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就《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征求意见稿)深入讨论,形成修改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2012年4月,湖南省在地籍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株洲市天元区和长沙市望城区首先开展了省级试点,以期为全省工作全面铺开提供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承担了株洲市天元区试点的技术支撑工作。经过充分搜集资料、与株洲地籍工作人员的详细讨论,初步确定了以“以现行乡镇街道为基础,结合典型线状地物”的划分方式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

2013年5月,在收集完最新的天元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成果和二次调查以来城镇区域已发证宗地资料后,按照部要求,结合试点区域实际,完成了天元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以及农村所有权宗地的编码。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药品管理法》。以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建立制度完善、运转良好、成效显著、惠民明显的城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力争把区打造成为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示范区、食品药品安全消费放心区、食品药品诚信经营模范区。

二、工作内容

(一)构建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完善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导,卫生、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食品药品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工作责任,药监分局与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签定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食品药品监管站与各食品药品经营单位签定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并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二)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监管网络。

在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成立食品药品监管站,并确定1名食品药品专干,聘任2-3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受药监分局委托行使一定的执法权,由区法制办发给行政执法证),在各行政村(社区)选择并培训1名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建立全方位覆盖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

(三)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加强电子监控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监督执法系统、综合办公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为主的食品药品“五大系统”建设。添置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必备的硬件设施,努力掌握新的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

(四)构建诚信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严控质量风险

建立全区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专业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警示制度,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和购买使用广告药品及医疗器械。公安部门要加大对违法食品药品安全的打击力度,对犯罪分子构成强大威慑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区食品药品企业信用档案,对全区食品药品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划分,实施分类管理。

三、工作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7月)。成立区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动员会,制定下发《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评价指导原则》、《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试点乡镇食品药品专干、监管员、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做好2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试点。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在总结试点站工作的基础上,邀请省、市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确定全区乡镇监管站建设模式和标准,召开现场会,通过以点带面,在全区全面铺开“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迎接省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考评验收检查,听取意见,狠抓整改,进一步提高我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分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协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主任、药监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分管领导为成员,加强对区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专人负责,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履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争取各方支持。

努力争取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力支持,确保建设试点经费及时拨付到位。同时,按照规划,区财政适当安排2011年至2013年的创建工作经费。

篇5

一、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

目标任务: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年“绿色乡镇”创建任务,年创建单位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创建水平,使我区乡镇绿量大幅度增加,绿化档次和水准明显提高,风景名胜区的基础建设步伐加快,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得到进一步保护,景区安全等各项管理日趋规范,乡镇公园绿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标准要求:

1、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有一座公园,公园绿化面积占陆地总面积为70%以上,能够满足群众休息、观赏及文化活动的需要。

2、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8.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5平方米以上。

3、乡镇建成区道路、乡镇住宅集中区及各单位庭院绿化美化,房前屋后种植乡土植物。

4、江、河、湖等水体沿岸绿化及沿街护坡挡墙垂直绿化。

5、乡镇历史文化保护措施有力,注重文物古迹及所处环境保护、古树名木保护。

6、乡镇环境建设与管理到位,镇容镇貌整洁美观,垃圾收集处理有序;乡镇各项环保监测指标合格,大气、水环境良好。

7、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档案资料分类整理、内容齐全。

具体工作参照《省绿色乡镇标准》和《省绿色乡镇验收考评表》执行。

二、工作步骤

创建“绿色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的通知》要求和职责分工,“绿色乡镇”创建工作由区建设局牵头协调落实并负责指导“绿色乡镇”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全区“绿色乡镇”创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区创建“绿色乡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区建设局。各“绿色乡镇”创建单位要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绿色乡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乡镇长是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绿色乡镇”创建单位要区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于年月20日前报送区“绿色乡镇”创建办。

2、科学编制规划。一要注重规划的整体性。要加快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已完成乡镇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或已完成的乡镇总体规划有绿地系统规划章节,纳入乡镇总体规划统一实施。二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根据各乡镇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特点,合理分布绿地,科学配置植物种类,统筹考虑乡镇绿化建设。要按照《省绿色乡镇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乡镇公园、水体沿岸、建成区道路、住宅集中区、单位庭院等创建区域的具置和范围,做好一次性规划布点,分阶段实施。三要注重规划的长远性。注重品位,提高绿色建设档次,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型绿化。四要注重规划的可行性。因地制宜,全面实施平面和立体绿化。能绿则绿,规划建绿,见缝插绿,镇中映绿,路旁植绿,拆墙透绿,环镇建绿,拆违建绿。五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不得随意改作它用,更不能随意进行新的经营性开发建设,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要按规定的绿地指标,与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原已建成的绿地,如被违规占用、挪用和改变用途的要限期整改到位,确保“开发一片,绿化一片”。

3、落实责任主体。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规划设计、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协调管理、政策落实等工作,确保“绿色乡镇”创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要认真总结年第一批“绿色乡镇”创建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基本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督促指导第二批“绿色乡镇”创建单位制定年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动工作落实到实处。各“绿色乡镇”创建单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进一步细化创建工作,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奖惩,做到管种管护管活,见苗见树见绿。

4、打造绿色精品。一要按照“四绿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珍贵化、色彩季节化、林分高质化、效益最大化”要求,认真做好造林绿化规划,积极开展乡镇绿化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二要注重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突出自然山水及田园风光特色,因地制宜确定植物种植结构,采用的绿化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加强养护管理,塑造绿化精品。乡镇公园绿化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绿地养护管理良好,能够满足群众休息、观赏及文化活动的需要。三要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的保护,要把各地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绿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与绿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化特色。四要按照绿化总体目标、分年度、季节对绿化任务进行分解,划分时段,适时造林,保持各乡镇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

5、全程严格监管。一要强化技术指导。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城镇绿化工程建设工作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对绿化建设工程开展跟踪反馈、查遗补漏、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二要强化督促检查。各责任部门要加强对“绿色乡镇”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建立和完善督导制度,推行领导挂钩、对口帮扶等措施,指导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要建立每旬通报、逐月考核、半年督查和年终考评制度,确保创建活动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和互评活动,及时纠正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三要强化考评问责。为确保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乡镇要在年底前对本乡镇绿化建设项目、指标完成、“绿色乡镇”创建工作等情况进行自评,年底由区建设局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对辖区内的“绿色乡镇”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成效明显、任务完成好、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任务完成不好、效果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问责。同时,要做好迎接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考评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四要强化信息报送。建立项目旬报、月报制度是省、市绿化委的硬性要求,各创建单位要按照要求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畅通的信息报关渠道,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把信息报送工作纳入考评内容。

三、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绿色乡镇”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实施难度大、涉及面广。各单位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促的工作机制。要落实工作责任制,按属地分管原则抓好落实。

2、用活政策,加大投入。要加大对创建“绿色乡镇”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实行项目与政策的捆绑,多途径争取国家、省和市专项资金支持。各创建单位要用活用好省出台的鼓励加快造林绿化的12条扶持政策,统筹安排各级补助的绿化经费。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城乡绿化市场机制,把城镇绿化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种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

3、履职尽责,优化服务。区直各有关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改进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要依法依规及时给造林经营者颁发林权证,充分调动各界积极性。要扩大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扶持更多的农民参与造林绿化。

篇6

一、任务目标

围绕城乡环卫一体化目标,建立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垃圾中转站、村级收集点、环卫队伍,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环卫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

(一)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村人口规模、垃圾产生量,在村级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池,1000人以下的村建设2个垃圾池,1000-2000人的村建设3-4个垃圾池,2000人以上的村建设4-6个垃圾池(垃圾池的标准为长宽高2:4:1.2或2:3:1.2,垃圾池开口为1米或1.2米,外墙统一刷草绿色涂料);有条件的村可以购买垃圾收集桶。对于各村按照标准建设的垃圾池,镇财政每个给予500元的补助资金;购买垃圾收集桶40个以上(含40个)的,给予1000元的补助。同时,镇政府给每个党总支配备1-2辆垃圾运输车。

(二)加强环卫组织建设。镇政府成立环卫所,各党总支设立环卫一体化工作站,党总支主任兼任工作站站长,负责所辖区环卫日常工作。各村按照人口总数的2‰配备保洁员,具体负责村内环境卫生的保洁、垃圾的收集以及垃圾收集点的卫生清理,实行定人员、定标准、定路段、定责任,做到日产日清,保洁常态化。

三、运作模式

(一)实行环卫有偿服务制度。根据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结合村级实际,由村级负责向每户每月收取8元的环卫服务费,其中4元上交镇环卫所,用于支付各村收集点到镇垃圾中转站的运输、车辆保养等费用;各村自留4元用于支付村级保洁员的工资及管理维护费用,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不能截留、挪用。

(二)建立科学的运作程序。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作程序,建立科学的环卫一体化运作程序。一是村收集:坚持每天一保洁、一天一清理的工作制度,各村保洁员每天定时保洁、定时收集垃圾,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收集池内。二是镇转运:各环卫工作站定时将所辖村垃圾收集池内的垃圾运至镇垃圾压缩中转站。三是市处理:垃圾经压缩后,由市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建立村民自治长效机制。大力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等不良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形成人人爱护环境、户户遵守制度的浓厚氛围。各村要把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对于乱扔垃圾、不按规定上交环卫保洁费的群众,采取相应的村民自治措施。

(四)扩大环卫工作的覆盖面。对于全镇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参照有关规定购买垃圾箱,上交保洁费,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篇7

一、基本内容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商品房预(销)售管理、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含档案管理)和信息统计三部分,是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一个子集,更突出对个人住房整个交易过程的监管。建立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可以全面掌握个人住房的基础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实现全市住房信息共享和查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为宏观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具体内容包括:

(一)按照上级要求,要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住房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网络及硬件平台。

(二)制定个人住房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依据此标准建立覆盖全省各市、县(市)的个人住房数据库。

(三)建立覆盖各县(市)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平台。

二、工作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建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方针,分期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市为重点,通过指导、检查和督促市(县)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并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标准、规范,要求市(县)进行数据整理,建立城市个人住房数据库,用以保证全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建立市、县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业务办理的网络系统。建立包含历史档案的完备数据库,建成市、县住房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网络及硬件平台,实现市县住房信息共享和查询,进而实现全省、全国联网。

三、工作任务

计划用1年左右的时间,依托我市房地产管理系统网络资源,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标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以住房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系、科学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和预警预报体系、保障有力的决策支持与宏观调控体系以及可靠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全面监管。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11月10日前,制定机房建设、软硬件采购及系统搭建实施方案,同时做好房产基础数据整理的评估分析,制订电子数据迁移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市本级完成历史档案录入,可进行市本级个人住房信息查询;各县完成系统建设的软硬件采购、安装调试,完成房屋历史档案数字化扫描、录入、楼盘表数据关联,建立房产电子档案数据库,实现个人住房信息查询。年11月底前进行模拟运行和试运行工作。

(三)全市网络开通运行阶段。年底前,实现市、县联网,完成与省厅平网。

五、保障措施及系统要求

(一)商品房预(销)售管理。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房项目的预(销)售审批,在网站平台上公布可预(销)售商品房的信息,实行网上签约和合同即时备案,规范预(销)售审批的业务流程,公开商品房供应信息。

(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实行内部网络业务流程系统,完成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业务办理,规范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业务的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统计与市场信息。定期为政府决策和消费者、开发者、中介机构提供相应数据。

篇8

关键词:城市转型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16-01

淮北市是一个由单一的煤炭城市,逐步发展为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为主,多行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能源基地,是皖东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淮北市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融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然而淮北市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发展刚刚起步,土地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亟待突破。

针对在城乡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淮北市展开积极探索。

1 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修编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空间布局规划及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重点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利于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突出“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特色,编制或修编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详细规划。

2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立足做好农业、工业、流通三篇文章,促进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商贸流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土地制约

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

积极探索在城市规划区内,以“农民集资建房+政府补贴”的运作模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节约集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办理转用手续后,通过公开拍卖,获得的土地收益返还用于补偿农民集资建房。鼓励濉溪县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平台,逐步破解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

4 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加快城市“东进、西延、南扩”,实现相山组团与濉溪组团、烈山组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市域南部开发力度,壮大百善、临涣区域副中心,打造段园、石台、南坪、五沟特色重点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快东部新区开发建设,“十二五”末,东部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7万人。

5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扎实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 发展成果城乡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和谐发展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加强职业培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

7 加速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出台《淮北市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组织县区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立足自然生态资源,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以创绿色小康村、创文明生态村、创清洁示范村、创移风易俗村的“四创”活动为中心,因地制宜开展旧村改造,建设美好新农村,积极推进烈山区榴园村、矿山集东山、高岳办刘楼村、百善镇道口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旧村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项目。

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统筹力度,切实发挥好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的拉动作用,结合“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在126个自然庄深入开展村庄“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整治行动,推进土楼村和桥头村等城乡一体化建设。

8 财政引导,重落实

严格按照《淮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集聚引领作用。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配合市财政等部门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的统筹力度,重点用于引导小城镇、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吸纳并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

加大对全市132个城乡一体化项目的督查督促力度。实施重点城镇带动战略,以规划为先导,加快百善、临涣、石台、段园、五沟等重点城镇道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参考文献

篇9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放在同等位置,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队伍、完善考核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环境卫生全面改善。

(二)总体目标。从2013年起,逐步建立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管理机制以及“户保洁(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多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2013年将镇、镇川镇、麻黄梁镇等公路沿线重点乡镇和重点村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2014年将其余乡镇、镇办事处纳入一体化管理;2015年扩大到各行政村,基本实现城乡环卫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机制长效化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完善工作制度。在总结和借鉴市环卫处以及其他县区环卫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及各镇村环卫工作实际,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和建议,按照切实可行、利于操作、便于考核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各乡镇、环卫所(站)要认真梳理总结环卫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进一步修订完善,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环卫一体化工作推进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健全工作机构。在中心城区现有八个环卫所的基础上,根据建成区面积的拓展,适时设立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确保新开通道路和建成区及时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各乡镇、镇办事处也要按照环卫一体化工作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尽快成立环卫工作站或环卫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各行政村要设立环卫工作队,由1名村干部担任队长,每50—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确保城乡环卫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

(三)强化设施建设。按照环卫一体化工作总体要求,加大城乡环卫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环卫设施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加强垃圾压缩站、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根据实际需要,逐步配置垃圾转运车辆,距离城区较近的8个乡镇(镇、牛家梁镇、金鸡滩镇、麻黄梁镇、古塔镇、青云镇、芹河乡、小纪汗乡)要将垃圾统一清运至市垃圾处理厂处理;其余乡镇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址建设简易垃圾处理场;各行政村每5—10户家庭按要求配置一个垃圾收集箱。通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硬件基础。

(四)分批逐步推进。利用三年时间,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根据各乡镇人口规模、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因素,逐年分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等11个公路沿线乡镇及所属83个行政村纳入一体化管理范围;2014年将其余13个乡镇(镇办事处)、187个行政村纳入一体化管理范围;2015年将剩余各行政村全部纳入一体化管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创建办和环卫局负责同志担任,财政、监察、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卫局,具体负责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环卫局负责拟定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总体规划和考核办法,对各环卫所(站)日常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检查;住建局负责指导各乡镇环卫基础设施的选址和建设;财政局负责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经费预算和拨付;监察局负责环卫一体化工作进展情况的效能监察;教育局负责各学校(幼儿园)环卫知识宣传,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环保分局负责配合住建局和各乡镇做好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建设;卫生局负责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物价局负责垃圾处理费收费许可证的办理、年审工作;水务局负责全区水资源保护区及河流、水库等重点区域的环卫工作;宣传部和广电局负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宣传报道;团区委、区妇联负责动员广大青年、妇女积极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公共卫生习惯;其它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与本部门相关的环卫工作。

(三)保障工作经费。要多渠道筹措落实环卫工作经费,确保环卫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卫经费投入机制,由区财政局和区环卫局牵头,根据各乡镇、街道(镇)办事处实际清扫保洁面积以及日常工作考评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环卫工作所需经费进行核拨;二要整合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经费,向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适当倾斜;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优先安排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压缩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要通过动员企业赞助、民间捐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支持。

篇10

一、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l.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严重失调、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城市功能辐射弱;2.政策体制差异太大;3.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不健全;4.社会阶层结构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5.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差别太大; 6.农村居民整体综合素质较低;7.生产力水平不高。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根据我区当前的实际,要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实施我市村镇规划“123”工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先行者”,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建设必须要以科学、合理及适度超前的规划为指导,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按照《防城港市村镇规划“123”工程实施方案》(防政办发[2005]83号)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快实施我区三个建制镇和22个行政村的规划工作(工业区内行政村也要做好搬迁安置)。通过做好村镇规划,指导村镇各项建设,把镇、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完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村镇,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1.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2.盘活土地市场,依靠全社会力量,启动建设热潮;3.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4.制订优惠政策,引导政府、社会资金投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三)打破城乡封锁,加强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保障,针对我区的现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状。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力市场、资源配量、国民收入分配和金融体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国民待遇平等的政策。2.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近期应特别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统一管理城乡就业,加速劳动力的流通,为其他要素的流动提供人力保证。3.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向劳动、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4.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订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住宅登记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有偿调剂和有偿退出,制订符合实际的新型土地征用补偿办法。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培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开发效益。5.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体系。废除修订传统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