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的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2]戴玉.农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水利工作农村水利工程 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洪工程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管理以及建设和其他有关水利方面问题的工作,包括水环境、农村水工程以及水资源。它涉及到河流、堤、沟渠、站、闸以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田间灌溉设施、提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农村蓄水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生活供水设施和灾害设施,是为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开始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来转变。在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渠系利用系数较低,居民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严重,水利科技含量比较低,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这一系列问题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农村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开始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开始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指令性的计划开始向指导性的意见转变,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2、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需要正确理解水利产业的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作用和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兼有一定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面养殖、供水以及水利综合经营等;另一类是公益性较强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资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除涝工程等。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许多工程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农民按照这一划分,把防洪除涝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实际上,流域性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是圩区治理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农田灌排工程师农业生产性工程建设因为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也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而应该把农村作为主体。

4、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水质不达标,必将导致很多人都不健康,因此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为水质不能保证必将引发一些矛盾,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二、今后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1、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的改革。农村水利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其原因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置。在其工程管理和建设中,应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工程特点和类型灵活掌握,还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或者由水利站直接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权租赁、承包或者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

政府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来管理现在的农村水利,也不能把农村水利当做“包袱”甩掉。政府要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对经营者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对因其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灌区面积的,应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2、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是实施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力度。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目前,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加强治理,保护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4、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要加强对灌排技术标准的研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要切实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和供水保证率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高标准的灌排服务。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使农田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5、提高农村供水能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建设,才能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的用水。同时,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6、强化防洪工程的管理。1、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养护工作可以通过市场化、企业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困难;2、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可以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经营性资产或者水土资源,再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获取收益;还可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或者用足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

三、主要措施。

1、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税费改革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制度化的新的农村投入机制。一是抓好一事一议试点工作;二是坚持分级负责、划分事权原则,明确投入主体;二是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组织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修建防洪基础设施;三是使农民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利用市场引导农民投资兴办农田水利工程;四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将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

2、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应保持与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村水利,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转变。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社会稳定和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多研究、多调查、多分析并拿出切实的对策,才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水利建设,转变加大水利推广力度和技术示范,尽快实现经营和公益相分离、专业和综合相结合、指导和科技相协调,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源瀚 张书文.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

篇3

关键词:制定;农村土地;深度性;广度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和海洋等六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为突出,这场革命在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类新的社会经济产业和经济形态——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行为等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强有力的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化将为各类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处理、分析等提供全新的技术可能性,促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管理“十五”计划纲要》富有远见的提出,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国土资源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厅要统筹考虑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是一定的,而我县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建设用地指标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争取更多指标只是一个方面,而立足于我县原有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本所在。

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小调查。 选择了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行政村除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建设用地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将范围缩小在一个乡之内,原因有几点:

一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

二是南楼乡作为正定县传统的农业大乡,其占地情况较其他乡来说要少得多,对此分析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能够代表一个县的整体情况;

三是有利于对乡镇总体规划中下一轮修编工作进行探讨。

一、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将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摸清楚,分析其有没有内涵挖潜的可能性,找出乡镇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的可行性,试图找出一种内涵挖潜的方法,摆脱以大量浪费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内容

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重点是独立工矿,永久性建筑,公共设施,科教文卫,土地利用状况包括用地数量、闲置数量、用地手续的办理;调查每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单位、以及各权属单位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及涉及矛盾纠纷情况;而不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及部分特殊用地的调查。

三、范围

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和乡直独立的工矿行政区域内,关于建设用地情况的调查。

四、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内业判读所有目标地块位置,量算面积,外业逐宗一一核实,并纪录闲置土地面积,及问询权属单位、用地性质等情况。重点调查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重点沟通。

将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工作交由中介组织去做,既不用政府投资,又不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向土地权利人收费,而土地权利人,也不会因为不熟悉土地手续的办理,而多跑冤枉路,国土资源部门、中介组织和土地权利人各得其所,职能分工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既提高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又转变了政府职能。

五、步骤

(一)调查的准备阶段。将涉及范围内的图件、文本资料整理好,准备必要的测量仪器及其它工具。

(二)实施阶段。春节以前,由于时间上的关系,只做内业工作,判读调查范围内地块的位置,编号,量算面积,设计调查内容表格及调查线路等。

   (三)整理阶段。安排上班以后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将调查内容汇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如下:

1、在这个工矿行政区内原有建设用地闲置率很高,为43.4%,很多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土地管理混乱,大部分没有正式的用地手续,或是手续不完备、不正规;

3、乡政府对这些地块实际行使着管理权和收益权,土地监察对此是一个真空;

4、砖窑复垦工作进展程度缓慢;

5、由于土地管理的混乱,也一定程度上给该乡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6、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该乡的招商引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将原有的建设用地内涵挖潜足可以,用地指标分配并不合理;

对于以上结论,我认为由于调查工作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调查结论只供参考和讨论。

对于本篇主题,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和反映出的问题,我得出的观点是:

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贯穿整个大矛盾体系的主线,是搞好整个农村工作的主动环节。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协调起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是主要带动力量,因此二、三产业用地的规划布局是整个建设用地治理的牛鼻子,以此为切入点,确实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治理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也才能使我县的土地规划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极大的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

具体措施有如下几条,以供讨论。

1、对原有建设用地,特别是独立工矿、公共设施、行政机关等用地,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采用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和执行工作。

2、对于农业用地,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出发点,合理利用各类农业用地为原则,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原则上将各乡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降到最低,除留给村镇进行空心村改造的建设用地指标外,其余建设用地应对每个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进行详细审批的基础上,在适当分配指标。

4、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实行资产管理和经营。

篇4

__镇位于始__南部,距县城45公里,东与江西全南县相邻,南与翁源县交界,西与隘子镇接壤,北与深渡水乡相连。总面积194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5万。20__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21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635元。

__镇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山地面积达24万亩(人均15.4亩),耕地面积却只有1.1万亩,真可畏“九山半水半分田”。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相对发达地区和平原地区而言,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普遍比较缓慢,一些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

从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的加大,生态建设、水利配套、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投资快速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全镇的农业生产条件。但由于__镇底子薄,基础差,欠帐多,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

2、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山区的大部分农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种土地,靠山“吃”不到山,农业企业力量又极为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4、农村劳动力技能低、难以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__镇的现状是:有文化知识的青年人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在家耕种的农民主要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由于缺少文化,不懂技术,没有特长,农业产业效益低下。

山区农村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紧紧依靠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彻底改变山区农村的落后面貌:

一、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区农村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走好“三步棋”:一是发展主导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营造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在具体操作上,注重资源优势观念,积极开发本地资源;注重规模经营观念,实现连片规模开发;注重特色经营观念,努力开发名、优、新、特、稀产品;在经营方式上,积极探索“种植规模化,经营分散化”;在山林问题上,要坚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搞活;在科技兴农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联系到__镇的实际情况,就是要做好“山、水、田”三篇文章,具体来说就是山上育林,山坡种果,田里种桑,水中养鱼,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山区农村经济。二、是培育龙头企业。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要以资本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企业,逐渐做强、做大。如,可在__镇大力发展林业精加工企业,改变以往靠卖林木资源来获得收入的做法、鼓励和引导林木加工企业积极开发木制成品、木制工艺品,在延伸林业产业链条的同时,不断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林业协会、蚕桑协会、水果协会等,充分发挥其连接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本着“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合理调节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条块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要强调处理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二、发展乡镇工业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振兴山区农村经济,必须对发展乡镇企业有个认识上的再提高和措施上的再落实。山区农村在发展乡镇工业上要注重两个结合:一是发展乡镇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二是发展乡镇工业与乡镇服务业相结合。要完善机制,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乡镇工业向墟镇集聚,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加强乡镇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改变乡镇工业的“低、小、散”格局,改变乡镇功能混杂无序的状况。山区农村在发展乡镇工业上,要解放思想,改变“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的区域界限,积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努力从优化资源配置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要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发展精品特色农业,把__镇生态、绿色、无公害的特色产品如香菇、木耳、米粉、豆腐等推向外地,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提高山区农村干部的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当务之急。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引导和教育。要引导农民在经济发展上要树立“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去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山区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依靠技术发展生产,依靠知识发家致富。

篇5

关键词:旅游城市;近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城市为住的工业经济和以农村为主的农业经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与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而作为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城市近郊,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经济构成既有工业经济的特点,又有农村经济的特点。从国外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现代工业在城市的发展,对近郊农村发展有名单的带动作用。用高效的生产力转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利用工业经济思维,将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现代农业。

一、 旅游城市近郊农村的定位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城市职能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每个城市根据地域,历史,发展趋势不同,都有其独特性。有的城市明确以旅游为开发方向。这种城市,其旅游产业在经济中占据很大比例,其行业发展好坏对城市影响巨大。而一些污染指数较高的企业或者对城市景观有影响的企业,就必须迁出城市。则从各方面考虑,近郊景观成为企业迁出的首选目的地。另一方面,近郊农村可以借助旅游城市所带来的人口流动,进行贸易活动,提供自己特色产品成为另一个优势。

二、 旅游城市近郊农村的发展模式

虽然同为旅游城市的近郊农村,但是由于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地域不同,自身资源情况不同,所以近郊农村的发展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详细分析各种因素,综合比较,因地制宜,逐步规划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 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的发展能够消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快速持久的带来说如增长。通过工业发展,还能够带动近郊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指标的综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由于主体城市定位为发展旅游行业,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需要把一些企业外迁。近郊农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当仁不让获得外迁目的地。企业外迁近郊农村,首先就是厂房成本降低,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其次近郊农村作为旅游城市的辐射地,交通发达便利,而且缺少了城市中的拥堵,更具优势。而作为旅游城市,必定修建了发达的交通系统,这为企业迁往近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近郊农村劳动力素质相较偏远农村更好。具有更好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意识。而且工厂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可以在城市居住,近郊上班,这方面更能吸引企业入驻。而且近郊农村消费水平较低,相对应其工资水平也低于城市,可以进一步减低企业成本。

2. 发展旅游经济

近郊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一个是依靠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客流量,开发自身独特的田野风光和乡土风情。或者是把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改造,包装成体验休闲旅游项目。例如发展观光农场,种植特色作物,并把采摘的机会让给游客,并配套相应设施,或者人员讲解,可以让家长带孩子进行亲子体验,寓教于乐。可以办一个农家乐,将池塘,菜田,养殖结合起来,游客亲自钓鱼,亲自选菜,亲自喂养家畜。然后农场主进行食材加工,或者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饭,体验农村文化。再辅以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就能打造城市旅游之外的另一个旅游景点,甚至能反哺主城区的旅游业。另外一种模式是保持原有生态风貌,利用近郊农村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或名刹古寺,或历史遗迹来打造成旅游景点,丰富中心城市的旅游内容。农村旅游休闲模式因为是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习惯,利用现有资源,所以投资很少,适合近郊当地农民创业,并且其具有可观的收益,短期内就能获利。而且不会让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农民少了后顾之忧。所以打造旅游休闲经济模式百利无一害,是农村发展的新模式。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各地游客能够带来大量外部信息,能够让农村居民增长见识,从思想上推动农村发展。近郊农村发展旅游城市,除了区域优势和旅游环境外,近郊农村居民生活更贴近城市居民,能够了解旅客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优势。而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进行统一管理,各个村镇、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旅游方案,避免因雷同产生不利竞争。再者,虽然质朴是农村居民美德,但是政府应严格管理,维护好旅客利益,保持旅游城市良好形象。

3. 发展商贸经济

旅游城市为区域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而发展旅游城市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必然完备。这些要素为近郊农村打造商贸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不同于城市商圈,近郊农村可以打造物流产业园,或者其他大宗商品等占地面积大的物流市场,把其土地租金廉价的优势发挥出来。以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经济发展新模式。近郊农村发展物流产业能够从大量流动人口中快速积攒口碑,打开知名度。但是打造商贸经济缺点同样明显。物流经济需要完备的配套设施,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聚齐起一定规模。这些都需要政府主导。而政府在规划时也要慎密调研,充分挖掘当地优势。另一方面,物流经济创业风险较大,需要近郊农村居民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

三、结语

发展农村经济,减小城乡差距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近郊农村因其地理位置,在发展自身方面占据独特优势。本文以旅游城市的近郊农村为切入点,讨论了近郊农村发展经济的几种模式。总之,近郊农村的发展,还是要根据其独特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让农民真正从发展中获利,建设健康新农村。只有农村和城市都发展了,才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鸿雁.陕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2]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级概念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10(12).

篇6

【关键词】农业政策;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政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发展方向和内容就进行规划,从而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规划发展方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政策概述

农业政策一直是引导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纲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呈现出发展滞后的局面,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逐步实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例如,2003年我国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2006年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2007年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2008年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等。新时期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结构

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投入以及土地使用效率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首先,农业政策对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例如2003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耕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其次,农业政策影响农业的资本投入,例如2007年我国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广大农民开始增加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农业政策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

农业政策能够对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取消农业税等农业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农业统计数据显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收入增长率比取消农业税之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税的取消在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同时,却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弱化了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效果。第二,农业政策的出台对农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农业政策的出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减少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中的比重,相反会增加在住房、旅游等其他方面的支出,进而影响消费结构。但是农民收入提高会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一起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与农民消费理念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其他因素存在较大的联系。

三、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第一,政府应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对粮食实行最低限价并进行收购,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之长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极大地影响,但是农业补贴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增强。第二,必须创新农业补贴的方式,政府可通过农机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减轻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创新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这就要求农业政策应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一,应创新农业组织结构,通过农村劳务市场、农产品产销会、农业技术服务协会、农机合作社等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第二,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通过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调整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协作化。

3.合理配置资源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一,加快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土地从承包面积小、效益少向土地集中、效益提高方向转变,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逐渐法制化、规范化。第二,农村应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协调水利费、基建费、科技费等费用支出结构,实现农业资金配置的最优化。

四、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规划性和指导性意义。我国应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台积极性农业政策,激发农业生产热情、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2]黄思文.浅析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29)

篇7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未来发展

1. 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1.1 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主导、公民主动参与的一共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全网络建设,社会保障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理论上来讲,社会保障是国家为国民正常生活建立起来的一个安全体系,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权利,然而农民的生产经营特征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极低。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量的50%以上,担负着国家农业发展的重任,对这部分人口进行社会保障建设,是巩固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必须。我国从21世纪开始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新农合”的建立,由政府、个人、集体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维护建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标志。目前,新农合在农村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80%,这标志着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我国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工作初见成效。

1.2 农村社会保险类的发展

“新农合”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事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公共医疗设施差的问题。除了医疗保险之外,其他社会保险类型也开始在农村推行,其中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推行最为瞩目。农村养老问题是农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靠子女养老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在农村凸现出来,人口紧缩政策导致农村青壮年所要负担的老人增多,养老十分吃力,一些地区和政府开始将城市养老制度推行到农村,鼓励民众购买养老保险,虽然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不广,大多数农民对购买保险用以养老的方式认可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漏洞,但是,养老保险确实已经在农村开始推行,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村人民生活方式改善的表现;另一个保险项目的发展也标志着农村社会保障的变化,即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保险,传统的农村生产活动依靠土地,只存在耕作风险,不存在失业风险,但是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保障打工的收入,成为保证农民家庭正常生活的关键,而参与失业保险,这能够有效地避免农民工的失业造成的家庭经济风险。虽然农民工购买失业保险的比率不足10%,但是,这已经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1.3 社会保障给农村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社会保障还包括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这两项是专门针对缺乏生活能力、生活极为困苦的人群进行的,受地域发展限制,这样的人群通常存在于农村当中,因此,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不断发展给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解决了大部的“极度贫困”问题,“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使50%以上的极度贫困的农村家庭脱贫,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直接提高了农村整体的生活面貌;除了农村低保政策的推行之外,国家还将留守儿童和老人作为特殊的享受社会福利和优抚的人群给予相应的救助,留守儿童和老人是农村生产模式变化后产生的特殊群体,这部分群体得到的救助,直接解决了农村家庭生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能够得以保证,其整体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就会有所提升,农村社会治安也更好。

2. 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存在差距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使得农村开始呈现出与城市相等同的社会保障结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在逐渐完善,这是社会公平逐渐发展的表现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农民心理特征因素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较之城市更少,无论是筹资方面还是社会保障资金应用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发展道路都更加坎坷,社保资金始终处于缺乏的状态,使得社会保障事业推行较为困难;另外,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一致,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保险额度无法与城市人口相比,有一些社会保障待遇,农村居民根本享受不到,例如农村居民没有“住房公积金”保障待遇,然而,农村居民仍旧存在在城市购房的需要。这些差距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推行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方向。

2.2 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发展比重失衡

社会保障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证某一区域的人民生活安全,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发展应该是平衡的,而对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来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项目发展比重失衡的问题,虽然率先开展新农合是应农村居民生活需求而开展的医疗保险普及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保险类型不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因此社会保障项目的普及应该是同步的,单纯解决看病问题,而仍旧面对着养老、经济收入、住房需要等生活压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说是全面地提高了,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生活安全维护存在“短板”,这也是社会保障发展重要解决的问题。

2.3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缺乏监管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是这样一个管理格局:民政部门管理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管理新农合、而养老保险则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这种政出多门、条块化、垂直化的管理格局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监督机制和力度的不够,在农村社会保障中,部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利用制度的漏洞为亲朋好友攫取国家社会保障提供的物质利益。这种现象在低保评定、救济发放、医疗报销、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午餐经费使用过程中屡见不鲜,在许多地区严重存在,极大地造成了社保资金的浪费,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3. 农村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拉平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的差距

使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的差距缩小,真正体现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单独对农村居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科学的,而农村与城市融合又是国家发展之必然,因此,要展示社会保障的公平,使农村居民能够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就必须尽量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主动成为城市社会保障所维护的群体中的一分子,这是拉平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差距的最有效办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包括了居住环境建设,同时还包括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平衡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速度

农村社会保障各项目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的安全需要导致的,但是,社会保障由于具备安全维护作用,就必须以“风险规避”为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民工群体的迅速扩大已经使养老和失业等问题凸显出来,社会优抚和救助也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生活的需要,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成为未来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要对农村居民生活问题进行客观的调查和科学的预计,以此来制定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路线;另一方面,一切有利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收集、优化利用的方法,都应该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中来,以此促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发展。

3.3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真实有效

要成立省级和县级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有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分管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部门统一由委员会管理和监督,在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避免各自为政,分割管理造成的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为农村社保的转移办理,和城乡衔接提供方便。完善农村社保监督机制,引入人大、政协、群众、司法、媒体等监督力量,参与到社保监督工作中来,对社保工作中的资格认定、资金发放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社保工作在阳光下开展,社会保障各项资助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及时发现和惩治各种农村社保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得到了基本的保护。发现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问题是进行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估计的正确方法,而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必然也是以农村居民的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进行的。

参考文献:

[1]叶金国.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5(07):101-102.

篇8

我国农业真正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予了农业发展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优化。我国农业的基础水平较低,农业发展经历了艰苦的创新过程。农业经济的强大,关系到我国多种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的研究方式。在经济不断发展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也发生着诸多的变化,重点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变化上。农业经济管理要实现对我国农业的积极促进作用,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锤炼,正在向农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前进,在这样的局面下,农业经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管理突出体制的优势,通过管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管理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村发展思想解放的引导。我国农村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发展思想上的禁锢。尽管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环境在很大程度有了进步,但是,农民思想上仍然存在封闭、保守的观念。农民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农民的本身素质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问题上,把自然环境条件、市场概念、产品组成、成本管理、调控手段等内容对农民进行普及,实现了农民经济发展思想上的解放。

2.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推动力。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现代化农业在土地资源、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业区域布局、经营方式、合作原则上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与现代化农业的内容相一致。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符合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农村工作的具体应用。

三、农业经济管理与农村发展实际的结合。

1.农业经济管理要与农村的资源与布局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是通过完善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掌握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管理是深化农业资源与布局调整的重要手段。我国农村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的重任是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就是要符合农村的发展历史,符合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2.农业经济管理要结合农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在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催促下,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建立的信息体系。农业信息系统依靠数学工具、信息手段和计算技术,建立了服务于农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为农产品交易、资金流通、农业再生产提供了智力支持。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生产互相交织的模式。

3.农业经济管理要与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农业经济管理的两个基本属性中,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而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和协调。农业经济管理对生产力水平的决定作用属于自然属性,而对生产关系调整为社会属性。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不断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适应。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地区环境和人文环境制定政策,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出地区农业发展的明显优势。

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确权;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39

农村土地确权的内容直接Q定了农村集体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开展农村集体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农村土地经营和转让的试点的应用和拓展,并且应当加速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所有权等权利的鉴定登记机构的工作的完善性、全面性以及有序性。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有效的保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1 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确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因此农村土地确权对于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度,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不动摇。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的规模和范围十分的庞大,因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工作开展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的清晰度始终都不够理想,并且产权管理责任的分配不明确,对于产权的保护措施开展的也相对不全面,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有效改革[1]。将土地确权应用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可以使得农村的集体产权的关系更加的明确,此举使得农村能够更好紧跟我国城市的发展步伐,共同做到经济的飞速进步。

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边界的扩展速度也在不断地增高。因此农村集体产权归法也在不断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存在着流失问题。并且随着农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农村土地占有赔偿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和冲突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因此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2 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

2.1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保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广大的农民,是农村在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所要坚持和明确的基本原则。我国的相关法规章制度,例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宪法》都对于我国的土地确权和集体产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的集体产权实施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确立产权的法人地位,因此制度的实施效果仍然不够理想。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保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可以使得我国的集体产权实施过程中的产权法人地位更加明确,从而使得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得以有效的改革。

2.2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强化农村土地的集体产权保障

农村土地确权应用的基本内容就是应用法律的方式明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涵义[2]。从土地管理的角度上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主要具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农村集体产权中的发包权。农村集体产权中的发包权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拥有对其所有土地或者是国家依法分配其的土地资源的发包的权利;农村集体产权中的调整权。农村集体产权中的调整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正常情况下已经签订的合同不能够随意的调整或者是变更,但是如果在承包过程中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和不可预期的因素,可以应用农村集体产权适当的调整合同上规定的内容;农村集体产权中的管理权。农村集体产权中的管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在国家和政策和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对于承包放流传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3 总结语

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当明确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农村土地确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探究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保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以及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的应用强化农村土地的集体产权保障。通过开展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促使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的种类和划分制度更加明确,从而使得我国的农村在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下迎来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建筑 节能减排 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缓解现在能源危机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农村的住宅设计上就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在设计中融入节能减排的理念,建立节约型农村住宅,减少农村的能源消耗。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的倡导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村建筑的节能减排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农村建筑节能减排的设计方向

就目前情况来说,世界上各国都对建筑节能减排作出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有些研究已经在建筑上进行了一定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看来这些节能研究的方向都是借助于某些高新的技术手段,或者是通过更换和改良建筑物的保温材料以及增加建筑的附属设施,例如新型的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的方向是存在其片面性的,也是不符合建筑节能减排发展的规律的。在农村建筑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建筑本身的设计方案入手,从而达到所要求的节能减排的目的,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在建筑建成之后为了节能减排而在做出一定改造处理所带来的麻烦,例如,在暖房工程当中所造成的火灾事故等等。通过可靠的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在建筑初期就进行节能设计,将整个建筑组成一个整体,使建筑当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进行有效而紧密的联系,让它们可以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可以比普通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百分之五十甚至以上。对于建筑的节能减排设计,主要是针对于农村住宅的采暖设计,而采暖设计的重点就在与房屋的屋顶设计。住宅屋顶能够接受到多少辐射的太阳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住宅内部和外界进行热交换的数量,从而影响到其能源的消耗总量。近年来,随着可以的发展,太阳能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农村住宅的建筑过程当中,所以在住宅建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后期的太阳能设备的安装工作,这对于降低农村住宅的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具备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住宅节能减排设计的基本途径

在上文当中已经提到农村住宅节能减排的设计方向是对于农村住宅建设时的设计,而减少外力。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屋顶是农村住宅设计的重点。但是,在农村住宅设计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的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出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农村住宅,本文的节能减排设计途径,主要是根据蔬菜大棚的采光原理,进行农村住宅的采暖设计,减少农村住宅因为在冬日采暖的过程当中所造成的粗放性的采暖浪费。

屋顶的设计最主要的目标是减少农村住宅所造成的采暖能源消耗,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北方农村在冬季取暖是多是采用燃烧秸秆和煤,这就导致了秸秆难以还田,同时在燃烧取暖的过程当中还造成大量的废气,对于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能源造成了很大的消耗。所以就必须要从取暖方面入手,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农村住宅以为内取暖所造成的消耗。屋顶的节能减排设计理念主要是来源于农村的蔬菜大棚,在大棚技术当中采用的是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以便于更好的采光和采暖。但是由于塑料薄膜远远满足不了住宅建设的需求,所以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为了可以达到大棚的效果,就应该采用建筑性能更佳的夹丝钢化玻璃来进行建造。也就是在建筑的过程当中,将原来覆盖于屋顶的瓦片,转变为夹丝钢化玻璃。这在整体的建筑过程当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如何解决好在我国北方冬季白天进行采暖,晚上进行保暖的任务。如何解决好夏季白天进行隔热,夜间进行放热的工作。第二,如何解决好屋顶眩光的问题。第三,怎样控制阳光通过屋顶的钢化玻璃射入室内的日射量。

在以上的三个问题当当中,第一个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建筑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应该对屋顶的钢化玻璃进行一定的处理。在农村住宅的设计当中,必须要将屋顶的夹丝钢化玻璃设置为两层,同时还要在两层玻璃当中设置一块能够自由移动的遮阳片。这样就使钢化玻璃和遮阳片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在具备优良的采暖功能是,还具备隔热以及保温的功能。因为遮阳片是可以自由的移动的,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阳光日射量的需求,人们就可以根据房屋内的温度和光亮,采取对遮阳板的控制。其中,第二点是如何处理好眩光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在天花板的位置,安装一套格栅天花,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日射所产生的眩光,同时还对于屋顶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农村住宅的节能减排设计当中,针对于第一点中的遮阳板的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功用的就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季节对于阳光和温度的需求不同,然后有效的调节室内的温度,大大的减少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当中冬季的取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于我国农村的住宅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时,还是应该将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理念应用于建筑物本身,这不仅可以有效的而减少能源消耗,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后期改变所造成的麻烦。本文主要介绍了节能减排当中节能取暖能源消耗的屋顶设计,希望可以对我国北方农村住宅的冬季取暖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沁笛,单明,杨铭等.农村建筑节能低碳化发展途径及减排潜力[J].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