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育;构建;和谐教育;三位一体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和谐教育的特征
1.1和谐教育具有智育与他育相结合的特性。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条件,心育是关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的学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抓好智育就要认真研究智育规律,遵循智育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类层次学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当抓好德育、体育、心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恶、能鉴美丑、热爱劳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过程。科学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素养教育尚还做得不够,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强。和谐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为完整和完善。
1.3和谐教育是方法和艺术的统一。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讲求艺术,艺术地进行教育,才能焕发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单纯地讲求方法会走到技术至上的羊肠小道上去,单纯地讲求艺术会撇离科学育人的轨道,只有坚持方法加艺术,以方法为基础,艺术地实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艺术使教育不仅成为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更使教育成为一种魅力无穷的创造。这也是和谐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谐教育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要求。受教育个体除了遵循社会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向。尊重这种要求和趋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教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是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在德育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美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目的,只有通过“和谐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和谐教育是重视整体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谐,应当坚持:①学校本位;②师生主体;③办学民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①师生协同,生动主动;②整体优化,重视创新;③发展个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体,持续发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
2.1建立协同民主融合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和谐教育美。处理好教育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或者是注重了创新,而忽视了继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说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干脆把严格的学业考核也统统看作是“应试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致使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被大为弱化,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没有了,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开始混乱,学校管理开始混乱。这其实是忽视了继承,而创新思路也不正确。因此,在和谐教育中必须做到继承和创新二者的结合。
2.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学生个体的发展层次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否则既容易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其实质在于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谐德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德育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中国父母的最大心愿,而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是每位家长必须认真对待、慎重考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重症”就是农村的家庭教育。本文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问题的种类,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提出解决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若有人问:是成人重要还是成才重要?如果二选一的话,大部分家长会说成才重要,许多家长只关注“我的孩子成绩排到全班第几”,平时只和语数外老师联系。2.忽视心理健康。当前人们已形成一个共识: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而且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初中学生这个群体也不例外。不良的家庭氛围、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最初原因。许多事例可以让我们作出这样一个推断:任何一个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总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任何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总或多或少存在家庭原因。3.缺少情感交流。记得在一次班会上,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记忆里最快乐的生活片断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说与父母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或娱乐时感到最温馨、最快乐,他们把亲情间的交流看得很重。也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他没有这样的回忆,因为从小到现在,他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管过他,是爷爷奶奶照顾他,他最快乐的事情是放假回家,拿到钱就出去玩。可见在学生们眼里父母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并不十分重要,而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亲子间的交流是否温馨更重要。有研究证明,缺少亲子交流的孩子往往显得孤僻、自卑、焦躁、易怒。这样的孩子最容易患上情感缺失症,当他们感到在情感和亲情上找不到寄托时,他们就会去寻找其它寄托:如有可能结交不良的朋友、早恋、网络成瘾等。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而言,真诚的鼓励比不当的批评更为重要。有些家长不懂得学会积小胜为大胜,不懂得只有通过体验小的成功,才能追求更大的成功这些道理。
二、针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篇3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中央、省、市、县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联系较为紧密的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战略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增长点,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
一、准确把握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优势
一是预防性优势。社会矛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特点,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司法行政机关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保障三大职能,在根本上具有超前排查了解矛盾纠纷、及时调解稳控激化态势、准确分析把握规律特点、科学提出预防预警意见的优势,能够发挥专业性、社会性、前置性的预防功能,起到全面、深入、实效的预防功效。
二是机制性优势。司法行政机关具有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培训提升人民调解员调解能力的职能,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在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网络,重点抓好调委会主任和首席调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在机制建设方面,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立足于抓小、抓早、抓苗头和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的工作原则,依托基层调委会,组织广大民调员和信息员经常进村入户,了解信息掌握情况,对于发现的个别苗头性纠纷信息要及时反馈,对辖区内的稳定状况要定期通报,对于一些倾向性并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矛盾纠纷信息,在及时上报的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和防范机制,做到超前谋划,超前防范,把事态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搞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变被动调解为主动介入,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防范,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资源性优势。社会管理涉及执政兴国的各方面,深及科学发展的各环节,触及和谐建设的各领域,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司法行政机关职能较多又相对分散,一方面造成管理不便,工作职能不能交叉;另一方面也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优势所在,主要表现在,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广、对象多、手段全,各方面的行家里手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鉴定执业人员、公证员、人民调解能手等等,可以说是众多的优秀人才都齐聚司法行政这个大家庭,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资源性优势。
四是服务性优势。司法行政机关的各项职能,在跟进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个体需求,在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益型、公众化、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中,能够彰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践行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群众工作路线,发挥全力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关系、规范行为秩序、助推依法治理等作用。
五是亲民性优势。司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部门,肩负着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倡导社会法律道德风尚,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等重要职能,发挥着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营造民主法治环境、规范思想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必将更深层次地调动和集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因素。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即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又能达到当事人在不伤和气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做到不因一件纠纷的输赢而影响当代甚至是后代的关系,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找准司法行政工作基本任务
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落实、贵在利民。司法行政机关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中央关于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职能作用确定基本任务,创造性地提升工作站位、打造工作平台、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标准,争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锋队”。
(一)立足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服刑劳教人员管控,突出抓好监管改造工作。一是创新工作载体。依托 “____县楚风生态园有限公司”敖家坝药材产业基地,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____县社区矫正劳动教育培训基地”。购置课桌椅、档案柜60余套,基地内设集中教育室、谈话室、心理矫治咨询室、技能培训室、过渡性安置办公室,蓝球场、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健身器械。分区域、分批次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开展量化评比,建立个人档案。对“三无”刑满释放人员开展社会适应性过渡安置帮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013年以来,先后在该基地开办法制教育轮 训班八期,培训对象达265人(次)。二是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创新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模式,把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监管工作当作全年重中之重工作来抓:摸清底子,对全县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对象按照“严、普、宽”管理类型分别造册登记,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10万元投入到矫正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了司法E通全覆盖。通过区域监管、信息交换、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的智能化,提高了特殊人群信息化监管水平。三是实行不定期走访摸底排查,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实行与村((社区)组织联动跟踪、巡防调查、回访问查和家属监管、社区帮教、信息反馈、活动告知等监管机制,进行全方位动态掌控,做到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完善补救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二)立足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突出抓好法律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公证律师、法律援助队伍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学习《公证法》、《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和新近颁布出台以及执业执法活动中经常适用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司法解释、执业执法程序和相关业务,履职能力和执业执法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加强教育,规范执法。采取学习教育、警示教育、抽查卷宗、案件评查、回访当事人等不同形式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服务态度、履职行为、廉洁自律适时进行跟踪督查,执业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三是畅通渠道,接受监督。为保障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县司法局开通了举报电话,设立了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干警办证办案的投诉举报,同时定期不定期对卷宗进行抽查,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坚决从源头上杜绝各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三)立足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突出抓好人民调解工作。一是提升人民调解文化氛围,营造群众“崇尚道德”的仁和礼让精神。在巩固原有人民调解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立足团结、和睦、友善、互信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弘扬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礼敬谦和的古朴之风,增进广大民众之间互信、包容、礼让的做人之本,积极营造尚和、尚礼、尚善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落实人民调解防控机制,营造司法行政干警和人民调解员“在岗有责”的敬业奉献意识。因地制宜,坚持和落实社会矛盾纠纷集中统一排查、信息联络反馈、领导接待、凝难复杂纠纷联合调处、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和责任倒查追究等矛盾纠纷防控调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司法行政干警和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三是坚持调解优先原则,营造部门“联动对接”的协作调处观念。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联系基层、贴近群众、信息灵通、方便快捷的优势,摸排清查和梳理掌握各地矛盾纠纷信息情报,积极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预测和排查调处工作;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调对接,整合调解力量,建立人民调解协议履行和诉前民事纠纷调处机制,以机制联动应对处理各种行政争议,处理化解各种复杂疑难社会热点问题
(四)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帮扶弱势群体,突出抓好服务民生工作。一是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减少审批程序,畅通绿色通道,对需要法律援助的老、少、穷、病、残等弱势群体给予真情实意的关心,做到应援尽援。二是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在汽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制作悬挂大型广告宣传牌,公开法律援助受理范围、对象,以及联系电话,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条件。三是援助服务进一步优化。广泛运用电话、手机、互联网等方式,推行延时服务、误时服务、预约服务、流动服务,提供网上咨询服务。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采取援助与非诉讼调解等手段提高办理援助案件水平。
(五)立足于增强法制意识、强化法治理念,突出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是按照法律“六进”的要求,采取送法下乡、进村讲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学生带法回家、法制宣传中心户组织学法等多种不同形式开展全县普法教育;二是以举办法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咨询解答等方式方法加强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经常适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三是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结合起来,在调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宣传法律,讲解法理,普及法律,从源头上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控制工作;四是以综治维稳、工商、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联合组织深入乡((镇)加强对“三八”妇女维权、“3.15”维权和专业法、部门法的宣传普及,围绕全县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五是结合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工作,积极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宣传讲座和安全知识教育,与政法各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法进校园和“学生带法回家”活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各种不安定因素从源头上得到及时预防和有效遏制。
三、着力提升司法行政机关为民服务水平
司法行政机关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解决思想障碍、制度束缚和保障瓶颈,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转变服务方式、激发管理活力、提升综合效能。
(一)融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司法行政机关要自觉立足主体多元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探索整合社会管理力量的有效方法,增强与各类管理主体的协调互动能力。既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也要努力争取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调配合,更要努力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水平。
(二)规范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工作效能。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钱,依法健全完善 各相关业务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用制度作保障,推进机关管理规范化,服务群众热情高效。
篇4
关键词: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情绪情感也日趋丰富,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切创造力无不源于人的想象。音乐欣赏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是审美的体验活动。学生在聆听乐曲的时候,会引发回忆,触动内心的感受,唤起情感,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就会在头脑中确立个人的音乐艺术形象。人的知识阅历存在差异,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头脑中的音乐形象也就不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会塑造出一个个鲜明可感的音乐形象,并从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而且也能使想象力逐步丰富起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音乐是美的,音乐的美使人振奋、使人愉快、使人忘记烦恼和忧愁,从而对事业和生活充满美好的幢憬。音乐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乐观情绪的培养、坚定意志力的形成和奋发向上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挖掘音乐的美,启迪学生智慧,健全学生人格。例如欣赏名曲《花好月圆》,教师可充分挖掘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领略其无穷的感染力,使身心放松,回忆美好快乐的生活,《命运》激昂的旋律能使人精神振奋。
4.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德育的意义在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音乐教育能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则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领略到祖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黄河大合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作品,犹如一面面历史的镜子,以歌叙史,以流畅奔放的旋律、质朴无华的情感,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召唤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内容缺乏系统性。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大多数院校只在一年级开设,仅仅安排32个课时。高职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将音乐欣赏课列入公共课序列,开设两年,才可以从容地与现行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衔接。
2.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教师是关键。根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2%为宜。咸阳市区8所高职院校中,有近2/3院校教师的配备数仅为2-3人,数量上严重不足。我院艺术系音乐教师主要担任艺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兼任其他系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活动,欣赏课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教学方法与实际脱节。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与艺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都是音乐院校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强调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的讲解,缺少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认识,教与学脱节。一是脱离了高职学生音乐知识的基本现状,使高职生困惑地认为音乐难懂;二是偏离了高职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展知识面的这一目的;三是教学活动仅局限在艺术的层面,而忽视了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难以达到提高素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境界的目的。
三、上好高职音乐欣赏课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高职音乐欣赏课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才,而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教师应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的总结,不断改革和修正不适应艺术素质要求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保证音乐欣赏课能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一是全面了解大纲。二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中外音乐、古典与通俗、声乐与器乐的教学比重。三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
2.教学内容要有特色。教学内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才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应遵循教育部规定的“一纲多本”的原则,应注意选择一些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有一定水平和深度的曲目。一是要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高职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它的德育功能,音乐欣赏课所选用的内容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因此教师应寓教于乐,用那些反映社会本质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要注意作品的大众化和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应将一些典型的、大众化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三是开阔学生视野。学习中外词曲作家、指挥家、音乐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领略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风情。接触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和大型歌、舞剧交响曲等,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渗透文学、历史、经济、政治、地理等知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四是应按照音乐结构进行教学。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即曲式结构,它是体现音乐作品形式美的组成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构成、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及这些基本的组成。如在选择曲式结构时,可按单乐段――二、三段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回旋奏鸣曲――交响乐这样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作品体裁时,可先选声乐作品,到特性乐曲作品,再到小型或中型的乐曲,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全面提高。
- 上一篇: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 下一篇:离任审计关注重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