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的处置原则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废物的处置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促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通知》(发改价格〔*〕1874号),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所有产生并委托他人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均应按规定缴纳危险废物处置费。
第三条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按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包括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其他社会源危险废物。
第四条危险废物处置收费(不包括放射性废物送贮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收费标准按照补偿处置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
危险废物处置成本主要包括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含处理,不包括回收利用,下同)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运输费、动力费、维修费、设施设备折旧费、人工工资及福利费、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对第三方财产及人身损害险、操作人员工伤事故险)。
第五条危险废物处置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危险废物处置费最高收费标准,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级价格、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纳入*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建设的区域性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其处置收费执行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各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环保部门加强对危险废物处置成本的监控,对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应简便、有效、易操作,按不同的收费对象采取不同的计费办法。
对医疗废物,原则上根据医疗废物产生量按月计收。有病床的医疗机构,可按病床数或产生的医疗废物重量计收;没有病床的医疗机构,可根据每月医疗废物平均产生量按定额计收。医疗机构交纳的医疗废物处置费计入医疗服务成本。
在我省按国家规定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前,有病床的医疗机构经当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准,可以从缴纳医疗废物处置费之日起,在住院床位费现行标准基础上每日每床加收不超过2元,作为弥补医院支出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后,应将医疗废物处置费用计入住院床位费中,不再另行收取。所有医疗机构一律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门诊病人加收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对工业危险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原则上按危险废物的重量计收。
第七条对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其回收价格由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与利用单位双方议定。
第八条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应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内,与委托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商定具体处置价格,签订处置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对不同地区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一视同仁,在签定有关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标准的协议中,不得有价格歧视行为。
第九条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直接向委托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收取危险废物处置费。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收取的危险废物处置费,应首先用于支付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费用。
危险废物处置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危险废物处置费。
第十条收取危险废物处置费后,应取消与危险废物处置相关的其他收费项目。
已交纳危险废物处置费,且危险废物已被收费单位接纳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对该部分危险废物不再交纳排污费,也不再交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十一条各地人民政府在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时,要改变分散处置的模式,尽快实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要按照国家和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规划,合理确定处置设施的布局和规模,防止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要逐步关闭过渡性的简易处置设施,不断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
城市集中的地区,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区域性集中综合处置设施。设施的建设,要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颁发的环境标准和规范、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以及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消防、职业卫生防护要求。
第十二条各地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鼓励国内外资金,包括私营企业投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危险废物处置运行机制。
各地人民政府在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时,应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应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降低处置成本,确保危险废物处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
第十三条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经营许可证、转移联单制度等有关规定。
处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处置标准处置危险废物,不得减少处置环节,降低处置质量,造成新的污染源。
第十四条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处置单位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达不到环境保护标准和不按规范进行操作的,应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或者在处置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的,由环保部门依法查处。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或处置单位直接向环境排放(倾倒、丢弃)危险废物或将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篇2
统一确定打包收费数额。2011年潍坊市物价局、潍坊市卫生局、潍坊市市政局出台的《关于医疗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费收费标准和计收办法》规定:设有固定床位的医疗废物产生单位,按“出院者实际占用床位数”,每床每天2元;门诊患者转为住院的固定床位医疗固体废物处置费,从第二天计算;设有门诊的医疗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按就诊患者数收取,每人(次)每天0.1元;医药研究所、疾病控制、医药生产经营等机构按日产医疗固体废物量收取,每公斤0.5元。潍坊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按照上述标准向处置协议单位收取集中处置费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将处置费用转嫁给患者。根据这一规定,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承受能力,每年与潍坊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沟通协商,统一确定年度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数额,实行打包收费,处置费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医疗废物产生数量等合理分担。各单位处置费收费数额由卫生局文件形式统一公布。2012年共缴纳医疗废物处置费60.9万元。明确处置费用缴纳方式。冠以医院、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合同约定缴纳医疗废物处置费用。社区卫生室、个体诊所、企事业单位卫生室、门诊部等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在执业资质年检时一次性缴给代收医院,在各单位缴纳完毕后一次给潍坊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统一处置监管,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考核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各类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监管医疗废物处置是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为此,我们强化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监管职责,加强考核奖惩,建立起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医疗废物处置监管机制,保障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运行。成立领导小组。抓好医疗废物处置是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是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关乎医疗质量,体现了医疗卫生机构乃至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一名副局长具体分管,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将工作任务明确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各医疗卫生机构也成立领导组织或安排专人(兼职)具体负责。全市上下形成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层层有人管、有人干的工作格局。健全监管队伍。卫生监督机构、医政科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市疾控中心防疫科、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科负责对医疗废物实施指导管理,基本形成了横到边、竖到底的管理网络。在实行委托处置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卫生监督大队具体负责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日常监管,监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和日常管理,定期分析各单位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卫生监督大队对不实行无害化处置,作为对医疗机构不予年度校验的条件之一,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查处。对新开办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办理执业许可的同时,责成其按照相关规定向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缴纳医疗废物。卫监大队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每季度巡回监督检查一次,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对拒绝整改的,依法予以处罚。2011年先后对两家未按规定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的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市爱卫办把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纳入国家卫生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积极进行督促协调。卫生局医政科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列入每半年一次的业务综合考核,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对医疗废物收集、保存到处置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诸城市人民医院、舜王卫生院积极抓好代收缴协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季度向市爱卫办和卫监大队提报医疗废物代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正常运行。近年来各监管机构积极发挥作用,保证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全市未发生因医疗废物处置不当而造成的事故。严格考核奖惩。一是完善各项处置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医疗废物处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处置情况月报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建立了规范的运行和管理制度。每个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设立了收集日志,负责处置的科室有处置记录,整个收集、运输、处置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工作考核。卫生局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纳入全年综合目标考核,半年一考核,全年总评,兑现奖惩。环保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职责,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强化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日常监管,依法查处违规违法单位,促进了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处置。总之,近年来通过推行以“三统一,三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废物处置监管模式,我市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有效杜绝了传染病、院内感染和环保事件的发生,达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3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有效控制医疗废物扩散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和改善卫生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活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时,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实行定点集中无害化处置,建立健全以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为主体,布点合理的全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体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发生。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机构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第十三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四条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第三章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贮存
第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应设专人负责、分类收集。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第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第四章医疗废物的运送和处置
第二十条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医疗垃圾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和处置。
第二十二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使用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车辆。医疗废物专用车辆应当达到防渗漏、防遗撒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不得运送其他物品。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监控装置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及规范。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档案,每半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第二十六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纳入医疗服务成本,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解决。
第二十七条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必须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票据。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等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交换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核实,依法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检查,了解情况,现场监测,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四)查封或者暂扣涉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场所、设备、运输工具和物品;
(五)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疏散人员,控制现场,并根据需要责令暂停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三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三十六条物价、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废物收费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四)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五)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
(六)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
(七)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四)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
第三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三)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
(四)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六)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处置不当所引发的职业暴露事件不断出现,已经成为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问题。应从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转运、贮存、交接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规范化的医疗废物管理系统,教育引导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断完善操作规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杜绝由于医疗废物导致的职业暴露发生,对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污染环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疗废物;医疗机构;管理
21世纪以来,各类传染病频发,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机构作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面临不断出现的“新”病原体挑战,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1],成为新的焦点,因忽视生物安全从而导致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事件屡有发生[2],由于医疗废物处置不当所引发的事件尤为突出。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性垃圾,如使用过的棉球、手术后的废弃品、过期的药品等,因其携带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3]。若处理不当,不但医务人员面对一定的感染风险,引发医源性传播,而且由于其空间污染的特性,可导致环境污染,引发疾病的流行。建立规范化的医疗废物管理系统,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医源性传播[4],可以有效地降低传染病的流行风险。
1医疗废物分类
依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目前通常将医疗废物分为损伤性、感染性、病理性、药物性和化学性废物五大类,最常引起生物安全事件的是前两类。医疗机构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可分为固体和液体废物两类,不论固体还是液体废物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高压灭菌)后,固体废物存于医疗废物暂存场所,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清运处理;液体废物在调节pH至中性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医护人员常常由于处理注射器和针头等损伤性废物的方法不当而发生职业暴露,医疗废物收集及处置人员也是发生锐器损伤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或病理切片后废弃的组织、病理腊块等病理性废物以及废弃的药品、疫苗等药物性废物,特别是废弃的减毒活疫苗,应严格按照感染性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化学消毒剂等化学性废物应由有资质的部门集中回收处置。
2医疗废物的管理
2.1建立管理体系
医疗废物作为医疗机构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容易被忽视。首先应该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要正确分析医疗废物管理涉及到的部门,查找可能存在的危险环节并评估其危险性。
2.2建立制度
2.2.1分类收集制度
工作人员应将处理好的医疗垃圾分类收集,严禁将损伤性、感染性废物等混合收集,收集的物品不得多于包装袋盛放量的3/4,用黄色胶带缠绕封口(或48h内),贴上专用标签,标签信息应包括医疗垃圾分类、重量、产生科室及时间,由指定人员转运到临时贮存地点保存。
2.2.2转运制度
医疗废物转运应指定专门人员按规定穿戴工作手套等防护装备,按照规定的专门路线使用专用的医疗废物周转箱和专用平车进行转运。转运人员应检查医疗废物包装,确保医疗废物的完整性,严防洒、漏事件的发生;核对医疗废物标签信息,无误后方可运送。运送交接后应及时对运送工具进行消毒,并将运送工具放置于固定地点加锁保存,以便下次正常使用。
2.2.3集中贮存制度
贮存医疗废物的暂存地应为独立的密闭房屋设施,房间内应有上下水,设施地点应便于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清运,并远离生活区。暂存点应设有医疗废物标识和禁止吸烟、禁止饮食标识并有防蝇防鼠设施,暂存点应加锁由专人管理,通常贮存时间不超过2d,冷藏贮存不超过7d。
2.2.4交接管理制度
医疗废弃物的转运,临时贮存及与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清运均要实行交接管理,以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交接登记应包括下列信息:交接日期、来源、分类、重量、交运人,登记资料应保存3年,以备检查。
2.2.5人员管理制度
从事医疗废物的管理、转运、贮存、交接等相关人员应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相关专业技术以及防护知识的培训,重点关注新分配及新调入人员,所有人员均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不使用保洁等非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尤其是收集、转运工作,以降低不必要的感染。应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并注射乙肝、麻疹等相关疫苗,必要时贮存相关人员的本底血清。
2.2.6应急处置制度
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洒漏事件,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洒漏物,吸收溢出物,从外向内倾倒适当的消毒剂,保留15~30min后进行清理。洒漏医疗废物清理后要对污染地面局部喷洒漂白粉或0.5%含氯消毒液,保留15~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如果医疗废物污染到皮肤黏膜或发生皮肤刺伤,应首先对伤口进行挤血,然后用水冲洗,对能用消毒液的部位可进行消毒,然后用水冲洗15~20min,同时立即报告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对事件的危险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2.3注意事项
2.3.1选择有资质企业生产的锐器盒
锐器盒为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锐器盒放置锐器不应超过锐器盒总容积的3/4。
2.3.2医疗废物处理的首要原则
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供应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因此高压灭菌器的高压效果至关重要。每年应对高压灭菌器的高压效果进行至少一次评价,每次高压灭菌均应放置3M指示带以监测高压效果。
2.3.3医疗废物收集后的处理
医疗废物收集后一定要用胶带缠绕进行封口,使得封口后的医疗垃圾不易打开,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一日一清,不要过夜,严防流失。
2.3.4转运用的医疗废物周转箱和专用平车要及时进行消毒
一定要让消毒剂保留15~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切不可缩短消毒时间。在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尤其是单位领导者中普及医疗废物的法律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医疗废物处置不当造成危害的后果,科学合理地制订各种制度将医疗废物纳入规范化管理十分重要,教育引导涉及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转运、贮存、交接等诸多环节的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建立正确的工作规范,不断完善操作规程,确保环环相扣无缝连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系统,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切实杜绝由于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导致的职业暴露发生。
作者:顾文辉 单位:北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由继红.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28):169-171.
[2]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29):207-209.
篇5
关键词: 环境管理; 环境评价;
1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
我国近年来在危险废物的处理水平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 ,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的危险废物防治方案, 因此,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管理方案 , 采用法律法规、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的方法 , 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
1.1 危险废物产生量及分布特点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我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长, 但由于处理处置设施的缺乏, 多数危险废物暂存于临时设施中, 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统计, 2002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0116万t, 其中, 按种类分, 碱溶液和固态碱、无机氟化物、含铜废物、废酸或固态酸、无机氰化物、含砷废物、含锌废物、含铬废物等产生量较大。按行业分,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于 99个行业,重点有20个行业,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占总量的 40%。另外, 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的含有镉、汞、铅、镍等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管等危险废物。200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行业还产生放射性废物 11153万t。由此可见, 我国危险废物具有产生源数量多、分布广泛的特点, 不利于管理, 今后必须提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降低危险废物污染的风险,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 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目前, 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金短缺, 设备落后,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发展较缓慢, 大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安全处置。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主要有: 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稳定化 /固化技术、焚烧技术、安全填埋技术, 其中安全填埋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的途径看, 清洁生产和实行系统内的回收利用应优先加以考虑, 但从我国的技术和经济现状来看,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近期内对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妥善的处理处置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今后我国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大致是: 提倡采用无废或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开发稳定化固化技术;大力发展与应用焚烧技术;加强区域性安全填埋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
2.1 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涉及危险废物的现行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还缺乏与之相应的 《实施细则》。法律责任以行政处罚为主, 刑事责任不够严厉, 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运营机构的收费、税收、资质认定、技术等级认定等还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危险废物的管理远没有进入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规程。
(2) 有关管理机构对危险废物的认识及管理不足。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体制不完备, 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全过程管理的意识不够, 管理水平有限。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危险废物的巨大、潜在危害性, 相当一部分危险废物管理机构对所辖地区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及处理基本情况尚不清楚, 因而对其疏于管理。这种现象导致危险废物流向复杂, 流失严重。
(3) 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将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性状、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向环保部门申报登记。但由于我国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考虑成本等因素, 没有按要求进行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一些无处置能力的废物产生单位,将废物交给个别小企业, 他们将其中一部分加以“ 利用 ”后, 其余倾倒掩埋, 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4) 处置技术、设施落后, 处理能力不足。由于受经济能力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低下, 设备落后, 目前全国很少有符合环境标准的处置场, 并缺乏设计、管理和运行经验, 对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水平还停在较低级的水平, 大量危险废物只是进行简单处理, 远没有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
2.2 建议与对策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我国 《固废法》虽然已初具框架, 但其下一层次的法规还不完善的现状, 应出台一系列行政法规, 将 《固废法》中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条款加以具体化, 建立系统可行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危险废物的污染监测、登记管理及风险评价制度, 并制订统一的危险废物风险评价方法与准则, 特性鉴定及分析测试方法, 为今后危险废物的有效管理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处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 要完善 《刑法》、 《民法通则》, 规定出量化标准, 以便在执法与制裁时做到有标准可依。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是 1998年颁布施行的, 随着大量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危险废物种类, 该名录已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必要时应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2)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力度, 全面推行管理制度。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负责本辖区危险废物管理的机构, 配备具有工作能力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在组织上保证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尽合理的方面, 环保管理机构与环保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两个不相应的金字塔状, 从基层到省市, 国家环保机构愈健全, 人员素质愈高, 呈现倒金字塔状; 从国家到省市、县乡 ,环保问题越迫切、越突出、任务越繁重, 环保问题严重性由上至下呈金字塔状。因此应调整这种环境管理体制与环保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面, 加强地方特别是县级环保管理工作。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法制意识。今后可针对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 采用各种信息载体、培训班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 提高全社会对危险废物的认识, 增强民族的环境意识。重点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的出现形式、危害性以及防范措施、监督和举报的方法以及途径等重点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4) 建立集中处置设施, 实行危险废物集中控制。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也是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必由之路。废物集中处置可以避免各企业单独处理所造成的高成本; 便于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控制手段 (如收集装箱化、运输机械化等),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危险废物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处置和就近处置的原则 , 避免危险废物转运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5) 完善危险废物交换体系。依据国家有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危险废物交换体系的试点工作和废物交换系统的运行机构、操作内容、运行方式、废物交换对象、废物交换服务渠道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为废物交换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指导。
(6)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危险污染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关于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处置设备、工艺, 并重视以上工艺的推广; 进一步完善废物资源化的各项鼓励政策 (如减免税、优先投资、资金补偿等 ) , 促进有关单位治理危险废物积极性的提高;增加危险废物的科研投入, 加快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进程。
3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1989年3月, 我国成立了国家环保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 组织对有毒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将开展危险废物评价提上议事日程。到现在为止, 危险废物的评价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只是包含在固体废物体系和环境评价之中, 要想从根本上防治、利用和管理好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环保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二是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与处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二者在评价的内容上有较大差异。
3.1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的环评
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源调查: 危险废物的种类, 组分, 排放量, 排放规律; 尚未确定的, 必须通过危险废物的鉴别。防治措施的论证。提出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措施: 如综合利用、焚烧处置、安全填埋等处置方法。
3.2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与处置设施项目的环评
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4月 15日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 (试行)》,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场址选择,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防治措施,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监测与管理公众参与结论与建议。
其中,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场址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进行比选,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其场址在选择前应进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气候、应急救援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要避开人口密集、宗教圣地等敏感区, 危险废物焚烧厂厂界距居民区应大于1000m, 危险废物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与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进行, 应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等工艺全过程;而且必须进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此外,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不论其规模如何, 一律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由项目的建设单位向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 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须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之前完成。
篇6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医疗废弃物,是指列入《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医疗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放射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在大理州行政区域内从事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县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市*、交通、发展改革、规划、建设、计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废弃物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按照分类收集、运送工具符合卫生及环保要求、指定地点贮存和集中化、无害化处置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应当符合专项规划,不符合专项规划建设的处置设施、场所应限期予以拆除。
第二章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应当委托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被委托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的要求处置医疗废弃物。
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医疗废弃物。医疗卫生机构不得自行处置应当实行集中处置的医疗废弃物。
第八条暂时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经县市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设置临时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并按下列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弃物: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弃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及时定点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医疗废弃物,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明显的固定警示标志,集中填埋场地必须远离水源地。
前款规定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具备集中处置条件后,应当按照县市环保部门规定的时间,停止自行处置,并对临时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消除污染后,予以拆除。
第九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在处置过程中应当按照排放污染物许可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弃物,应当按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质量合格,符合卫生、环保要求的医疗废弃物包装物或容器;
(二)医疗废弃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消毒;
(三)医疗废弃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弃物类别相适应,并有相应的分类标识;
(四)对隔离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在规定时限内就地简易消毒,再分类贮存、转运。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委托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弃物,应当签订医疗废弃物处置协议,并在处置协议签订之日起10日内,将协议文本报县级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医疗废弃物转移时,必须办理交运手续,填写医疗废弃物转移联单,并各自保存5年以上。5年后移交县市环保部门统一保管,保管年限从移交之日起,不得少于10年。
第十三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必须保证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转。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确需暂停或停止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运转的,应当在15日前报经属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情况紧急时,可先自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后,及时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影响医疗废弃物正常处置时,应当按照《医疗废弃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规定的期限,将医疗废弃物转移到临近受委托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确定医疗废弃物管理责任人,明确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并建立登记制度。
第三章处置管理
第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事医疗废弃物收集、转移、贮存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环保、卫生、安全以及紧急处理等专业知识、技术培训。环保、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计生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支持。
第十六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必须按协议规定的时限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转移医疗废弃物,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收集、贮存、处置医疗废弃物。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必须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登记,保存登记资料,并于每年1月20日前,将本单位上一年度医疗废弃物登记资料分别报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八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现医疗卫生机构交付处理的医疗废弃物的种类、数量、重量发生重大异常变化时,应当及时向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定期对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于每年1月20日前将上一年的检测、评价结果向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医疗废弃物运输必须遵守交通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医疗废弃物运输必须使用有特定标识的专用车辆。专用车辆在执行医疗废弃物运送任务时,*、交通、卫生、环保等行政部门应给予配合和支持。
医疗废弃物运输专用车辆必须由取得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驾驶。运输过程中必须配备一名以上经培训合格并持证上岗的押运员。、
第二十一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医疗废弃物流失、泄露、扩散的紧急处置预案,并报所属县市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医疗废弃物在运输途中发生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立即向所在地的环保、卫生、安监、*部门,以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各自职责督导、实施紧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弃物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弃物处置费用。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医疗废弃物处置费用,医疗废弃物处置费用直接纳入医疗成本。
医疗废弃物处置费用标准,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审核制定。医疗废弃物处置单位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者擅自制定收费标准。
第二十四条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帮助,按照职责分工,对从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活动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疾病防治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当按各自职责,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二十五条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公开电话、传真、网站等,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第二十六条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二十七条大理州辖区内对外开展医疗服务的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适用于本规定。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办理。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八条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的行为,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擅自处置医疗废弃物的,由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
集中处置单位未按要求处置医疗废弃物的,由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
违反医疗废弃物收费规定的,由同级价格监督检查部门负责查处。
第二十九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规定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7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国务院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传染病病人及疑似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
《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根据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北京:广告词乱谐音将视为违法
在如今的广告用语中,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几乎成为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今后,这种被商家津津乐道的“创意”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有语言专家认为,商家“篡改”成语、常用语所产生的歧义,已对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造成误导。今后,这一现象将得到纠正。因为北京市通过的《北京市实施若干规定》指出,包括广告语在内的各类汉语言出版物应使用规范汉字。“违反规定的,由市工商行政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江苏:严打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面对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日趋泛滥的情况,江苏省工商等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省工商局要求对于未取得“医疗广告证明”或未标明医疗广告证明文号医疗广告的,处以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对以与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一致的机构名称医疗广告的,所宣传的诊疗科目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核准范围的,使用患者名义作宣传的,处以3000~5000元罚款;对于媒体不依法审核广告,导致虚假宣传的,依法处以没收广告费并处广告费3~5倍罚款。
深圳:率先为捐献器官立法
深圳市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这部《条例》是我国内地第一部关于器官捐献移植的法规。该《条例》从摘取与植入、管理与监督等各个方面对人体器官移植的原则、范围和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
《条例》指出,鼓励个人身后捐献人体器官;捐献人体器官实行自愿、无偿的原则;禁止以任何方式买卖人体器官,患者不得以任何方式有偿获取人体器官,但应当支付移植手术所需的正常医疗费用;对倒卖人体器官的,处以违法所得10倍罚款;对出卖自身人体器官的,没收违法所得;对购买人体器官的,处以售价3倍的罚款;特别是对于门诊部、诊所及其医师违规实施人体器官的摘取或者植入手术的,将处以30万~50万元左右的罚款,并吊销其执业许可证及医师的执业证。
买卖人体器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条例》还明确指出,近亲属中有已经捐献人体器官的患者,在接受人体器官移植时享有优先权。对擅自更改患者排序位次的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并处以1万元罚款。目前我国器官移植范围主要涉及角膜、肾、肝、心血管和骨髓等。《条例》明确指出,胚胎、、卵子等不在移植器官之列。
上海:为中小学食堂卫生打分
篇8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的管理,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第四条本市危险废物的管理,实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本市及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对本区域内的危险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公安、卫生、安全监管、城管、交通、价格、工商等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责,协同做好危险废物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危险废物管理的宣传教育,普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
第七条本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危险(特种)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集中处置规划批准范围内的危险废物。
第八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申报事项或者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内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提前15日向原申报备案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九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具备处置条件和能力的,必须委托本市危险(特种)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或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不处置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委托本市危险(特种)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或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危险废物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进行安全性预处理,使之符合处置单位的接收要求。
第十条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规则》的规定,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部门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对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在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时不得混合进行。
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十二条收集、运输、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危险废物特性选择安全的包装材料进行分类包装,并按国家统一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十三条转移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各县(市、区)区域内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至本市危险(特种)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提出申请,领取并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在危险废物转移前3日报告市环境保护部门。
本市区域内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出市外处置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经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报市环境保护部门,由市环境保护部门商接受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批准。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
本市区域外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到本市处置的,应当持有移出地环境保护部门商本市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按规定出具的批准文件。否则,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向本市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本市区域内的单位或个人亦不得接收危险废物。
第十四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每转移一车、船(次)同类危险废物,应当填写一份联单。每一车、船(次)有多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每一类危险废物填写一份联单。
接收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联单填写的内容对危险废物核实验收,发现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特性、形态、包装方式与联单填写内容不符的,应当及时向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通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
第十五条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
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第十六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容器、包装物或者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第十七条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施及焚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应当达到国家《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焚烧产生的残渣、烟气处理产生的飞灰,应当按照危险废物处置要求进行安全填埋处置;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第十八条危险废物贮存、处置设施和场所必须严格管理和维护,未按规定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停止运行。
第十九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及时通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样品;检查部门和人员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二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违反本规则规定,由环境保护部门或其他法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9
关键词:危险废物 处置方法 管理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V44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危险废物的定义、来源及危害
1.1 危险废物的定义
不同国家和组织对危险废物有着不同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以外的具有化学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它对人、动植物和对环境有危害的废物。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危险废物是指除生活垃圾和放射性物质之外的,由于数量、物理化学性质或传染性,当未进行适当的处理、存放运输或处置时,会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废物。我国定义: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废物特性的废物。
1.2 危险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我国将危险废物分为47大类共600多种,包括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及其他社会源危险废物等。按生产源的不同,危险废物可分为工业源和社会源两类。就其属性而言,危险废物又可分为无机废弃物、油类废弃物、有机废弃物、其它有害废弃物等。
1.3 危险废物的危害
由于危险废物是一类特殊的废物,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或传染性,不但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而且可通过各种渠道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破坏生态环境。随意排放和贮存的危险废物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直接污染周围的大气、土壤及水体,降低该地区的环境功能等级,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难以恢复的危害。
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危险废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可通过各种渠道(如皮肤接触、呼吸道、食物链等)直接或间接地为人体所吸收,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和隐患。短期危害是因为摄入、吸入、皮肤吸收、眼接触或燃烧、爆炸等危险性事件引起;长期危害则包括重复接触导致的长期中毒、致癌、致畸、致变等,其危害不可估量。
2.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危险废物治理包括处理和安全处置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使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目前工程上处理危险废物的方法有:焚烧、热解、安全填埋、固化处理以及物理、化学与生化处理等。
2.1 危险废物的界定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危险废物不再只是工业生产的产物,其来源还包括居民生活、商业机构、农业生产、医疗服务,甚至包括不完善的环保设施等。
在环保设施运行过程,特别是废水在处理过程中,通常要截留相当数量的悬浮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污泥 ,是固体废弃物和水的混合物;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细菌、合成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 ;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经合理处理可以稳定化、无害化,但对于含有重金属的废水,经生物方法处理后 ;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约有50%转移到污泥中,经物化法后,几乎所有重金属都会转移到污泥中,一旦重金属含量超过有关标准,或者经危险废物特性鉴别具有危险特性,则该污泥就属于危险废物,必须妥善处理。而危险废物焚烧后收集的飞灰和生活垃圾焚烧后的飞灰,因焚烧物中的某些重金属和二恶英会附着于灰尘颗粒上,因此也属于危险废物。
2.2 危险废物处置后续工作
危险废物被送至处置中心处理后会产生大量废水。与其他废水相比,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的废水有以下特点:来源广,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多变,故也需进行妥善处理。
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选用广谱工艺、设备及药剂,即采用有针对性的预处理与混合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方法和药剂,设备应有较大的调节余地,操作运转可以采用间断与连续相配套的方法。此外,FeSO4、Ca(OH)2作为还原剂和中和剂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也会导致整个系统污泥量较大,出水硬度增加。如其它类似的重金属废水处理项目中废水成分单一,则可以考虑采用NaHSO3(或Na2SO3)作为还原剂,NaOH作为中和剂,使沉渣产生量大为减少,达到减少排放的效果,同时可以回收较为纯净的氢氧化物沉淀。另外,有些重金属废水中还含有有毒的氰化物,CN-是多种金属的强络合剂,当废水中CN-浓度超过2 mg/L时,需要加入NaClO彻底破坏CN-,然后再进行去除重金属的处理。
2.3 危险废物分类和收集方面
在生活和生产中,许多属于危险废物的固体废弃物未从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中进行分类收集。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居民区及商业机构垃圾中危险废物的比例在0.1075~0.12%,虽然这个比例因居民区和商业机构类型不同其确切值的变化很大,但一般认为城市垃圾中85%的危险废物来自于居民区;而一般工业固废中约有5~10%为危险废物。目前危险废物与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都存在混合处理,按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或生活垃圾进行处置。
3.危险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
顾名思义,危险废物是一种对环境及人体健康极有危险性的物质,唯有高效严谨的管理才能将危害减少消除,将其对环境和人类的负面影响力降到最低。而我国在危险废物管理上起步较晚,意识不强,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规范完善危险废物管理。
3.1危险废物管理中存在问题
(1)贮存处置失范
部分企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瞒报、漏报,对危险废物去向不能明确说明,自行简单处置或委托无资质单位处置;国家出台的危险废物鉴别系统不完善,无法鉴定某些副产品是否为危险废物,给了许多企业草率处理危险废物的可乘之机,逃避环境监管。此外,现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部分企业的危险废物出路难寻。
(2)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基层环保部门大多未成立专门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固体废物管理人员严重短缺,技术力量明显薄弱,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力度不够。运营单位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
结论
3.2针对危废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1)宣传安全文化,健全问责机制
(2)严格环境准入,完善管理制度
①抬高项目环保门槛
②规范管理危险废物
③坚持信息公开
(3)开展专项督查,杜绝管理漏洞
①严格查处处置中心环境违法行为
②加强专项整治
③加强对重点行业整治
④倡导典型引路
(4)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障能力
危险废物是人类工业发展的产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极大负面影响,其妥当处置和严谨管理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环境事业发展不力,而使的危险废物的处理相比其他国家止步不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危险废物的处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危险废物无论是处置方法还是管理体制都无法跟上现展的步伐,有很大研究空间可供挖掘。
参考文献:
[1]张津博,浅谈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民营科技2012年第5期;
篇10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公用设施以及单位和个人进行装饰装修、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料等废弃物;工业垃圾是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工业垃圾包括:玻纤、醋糟等;渣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服务行业的锅炉燃煤产生的煤渣等固体废弃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镇非生活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和利用等处置活动。
第四条镇村管理办公室是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条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第六条镇村管理办公室根据镇区建设、施工情况,组织制定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处置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建设工程需要回填的建筑垃圾及炉渣。
第七条产生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及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处置前5日内,向镇村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同意后方可处置。
第八条建设、施工单位须在施工结束后15日内将建筑垃圾处置完毕;企业产生的工业垃圾自行拖到指定地点倾到,产生炉渣的单位必须日产日清。
第九条凡需利用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回填场地的单位和个人,须向镇村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统一安排回填地点、时限等。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混入生活垃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化学品、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化学品、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的,责任人应当及时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责任不清的,由产生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及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处置。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弃置场或者受纳未经核准倾倒的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
第十二条产生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的单位和个人须按有关规定缴纳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处置费,并签订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清运责任书。
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镇村管理办公室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的,责令限期改正,对施工单位处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单位处以10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二)将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混入生活垃圾,将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化学品、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三)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渣土的,责令立即清除,并对单位处以2000元至3000元的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