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贸市场 改造建设 发展现状 主要做法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86-02
经过近3年时间的工程建设,2009年底,总投资近1.1亿元,在原址基础上实施菜市场改造提升的余姚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下简称农批市场)正式投入运行。改造后的市场占地面积达203亩,总建筑面积为16.98万平方米,拥有交易大棚18座,经营用房800余间,并分为粮油副食、蔬菜、水产、水果、肉禽蛋共5个交易区,设有920个经营摊位,从业人员近5000人。其中,新增交易大棚8座,新增经营用房500余间。同时,市场总建筑面积实现翻番,并配套有万余平米的停车场、装备精良的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行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交易辐射效应实现同步扩展。
目前,作为余姚市的菜篮子行业龙头企业,农批市场承担着全市60%以上的“菜篮子”供应任务。2011年,农批市场实现成交总额50.25亿元,比改造前(2009年底)增长35.33%,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和解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余姚市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着力发挥菜篮子民生保障作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近年来余姚市农贸市场建设发展现状
推进实施农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保证老百姓“菜篮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放心菜”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人口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去年,浙江省政府更是明确了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新定位,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将“三保”(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新目标,使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更放心,体现了政府对抓好这项民生工程的充分重视。因此,推进农贸市场建设不仅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任务,更是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生保障的重视与否,其基础设施的好坏、环境卫生是否优美、交易是否兴旺、秩序是否良好、消费者是否满意等,直接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社会公益责任的价值担当。
经过近年来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余姚市农副产品流通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共存与发展的体系格局,构建了以农批市场为龙头,以城乡菜市场为基础,以农村菜市点为补充的农贸市场网络,其中菜市场仍是群众日常食品消费的主要业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市经注册登记、有一定基础设施和服务规范的菜市场有70余家,其中隶属于市商务局市场管理开发中心(下简称市场中心)直管的有10家,占18.32%;乡镇或村集体投入的有50多家,占57.76%。这些菜市场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设有摊位16000多个。另有自发形成的、设在农村道路边上或相对空旷地点的菜市点不计其数。目前,城区菜市场平均摊位在280个左右,服务半径约500-1000米之间,为周边15000人到30000人提供服务。由于人口密度的关系,乡镇菜市场的服务半径比较大,但实际服务人口比城区少。2011年,单单市场中心直管的市场年商品成交额已超过65亿元,实现就业安置6000余人。
当前,余姚市农贸市场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菜市场,其特点是:市场空间范围小,经济容量有限,人流、物流、信息流主要受地理位置限制,以经营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用消费品为主,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滞后,主要还是摊位式的交易市场。受制市场网点布局建设的自发无序、投资多元且弱化、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管理功能弱化等问题影响,制约了农贸市场进一步加快改造提升建设的步伐。
篇2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流通渠道 现状与问题 对策
1.引言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新鲜的蔬菜、水果、鲜肉、蛋禽、鲜鱼、活鱼等容易腐烂、容易变质的农产品。由于生鲜农产品其易变质易腐烂的特性,所以就需要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及销售者在合理的价格下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所走的流转路线以及所经过的经济组织,因此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可以表现为农产品从农户到最终消费者所经历得路径,包括了各种交易方式、物流以及所参与的经济组织。构建有效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需要结合生鲜农产品特点与渠道特征使两者达到较好的融合。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产品批发、零售的经营者,组织化程度低,组织机构不健全。在这样的状况下,由于主体对于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全,对于市场需求不明确,易导致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的盲目,最终导致农产品生产者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甚至亏本经营同时在销售上又难以实现突破。
2.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与问题
2.1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一)供销社发挥作用日益加大
目前,宁波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中依靠以供销社为核心或以供销社参股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的鲜活农产品连锁超市已经达到8家,在互联网上搭建了“宁波市农产品营销网”、“宁波市农产品网上展销中心”等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供销社还通过与大型的连锁超市进行合作,开展“农超对接”这一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在组织活动方面,宁波市供销社在上海、宁波等地举办大型的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在东北等地举行果蔬类农产品推介会,在上海、宁波居民社区设立“移动菜场”等,为鲜活农产品进入多种渠道的销售终端提供服务,并通过提供系列政策与努力培育宁波本地的生鲜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平台,为生鲜农产品扩大市场面提供帮助,解决本市的农产品的渠道问题。2010年,以供销社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系统共从生产者购进的农副产品达到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97%,为解决宁波市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网络销售成为新的流通渠道
2006年,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产品流通,我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05年10月以来,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信息化的通知》精神,宁波市依托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和通信运行设施,借助互联网,积极构建农民网上交易信息化平台。目前已注册3万余人,全市3051个行政村有2700个村联系点。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宁波市农民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总额近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三)农超对接不断加强
宁波在农超对接模式上在不断的探索与扩大。2008年11月,宁波市农业局会同宁波市供销社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在农业局及供销社的牵头下,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连锁超市和宁波从事生鲜农产品配送的公司与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对接,现场就签订购销合同2000多万元。2011年6月全市已有36家超市与1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达成的交易额已达10060万元,涉及蔬菜、水果、畜禽、水产8大类900余个品种,仅华润超市一年的供销量就达2100吨,涉及鲜活品种近70个。
(四)农企合作共创市场
农企合作是将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起来,以合作达到互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加工后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加工后的农产品其附加值更加高所以更对的企业选择将农产品加工之后投入市场。截止2011年6月,宁波全市的24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了2000多个产业基地,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l28亿元, 伴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与这些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相互合作的农产品生产者也不断的增收,提高了收入,两者实现了共同发展。
2.2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相对落后
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主体以及市场建设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量不断加大。生鲜农产品流通量的不断加大,对于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物流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在物流渠道方面建设的相对滞后,物流的时间和效率远远不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物流成为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软肋。宁波市物流运输一般采取常温运输,而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 ,蛋损失15%,损失率较高。
(二)农批、农贸市场环境制约渠道消费
农批、农贸市场相对于超市最大的差别在于购物环境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在农贸、及农批市场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管理,往往都会处在一个相对脏、乱、差的环境,对于生活条件日益发展的市民,对于这样的环境的包容度正在不断的下降。其次越来越多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更加强烈。据调查,超过90%的宁波居民选择超市作为购买生鲜首选地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农批、农贸市场在食品安全上远远的被有安全保障的超市所取代。购物环境、食品安全问题若得不到改善农批、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
3.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对策探讨
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多样,每个渠道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市的生鲜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应对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我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应不断的进行变革与发展。
3.1加大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
我市农企合作共同发展的这一模式,在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农产加工企业在我市与农产品生产者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加工企业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消除了产品销售的困扰,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同农户的合作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生产的影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的总体深度不够,对与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较低。因此,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应加强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引导,推进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使企业不断的提高加工的深度,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效益与收益。
3.2建立有效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提高物流水平
物流配送水平与运输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国外,物流配送常以最有效的渠道,以最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同时通过采用冷链运输减少消耗。因此我市在生鲜农产品物流渠道建设上首先应提供政策支持,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因政策限制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其次应适当降低农产品物流在收费公路上收费标准,降低因这方面造成的成本上涨。在次,应鼓励、支持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帮助其不断采用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运输上的差距,减少因物流技术水平落后造成的生鲜农产品消耗。
3.3加大对于传统农批、农贸市场的改造
尽管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化,传统的农批及农贸市场在我市的市场份额正受到不断冲击,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其在生鲜超市未覆盖的地区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成立容易,市场准入门槛低,能够为远离生鲜超市的居民提供较为便利的购买场所,因此对于这些传统的农批、农贸市场不应取消,而应加强对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上。在基础建设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上,市场经营者与相关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职能部门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市场经营者自觉进行市场的基础建设,通过努力创建一个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其次,市场经营者及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于商户经营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降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4.总结
建立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对于解决农产品生产者销售难,消费者购买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现状与问题,有助于流通渠道参与者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在环境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发展。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宁波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建设上将会继续发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将会更加的有序、有效,现有的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政策的不断调整而解决。
参考文献:
[1]鄢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探析[J].农村经济.2006,(10):82-84.
[2]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年5期.
[3]魏毕琴,姚顺波.连锁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优化研究[J]. 农村经济. 2008(10).
[4]章胜勇,阎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营销的突破口[J]. 农业经济.2004(12).
[5]韦道菊.浅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9).
[7]杨雪.我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8).
[8]周发明,曾福生.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05,(11).版).2006,(01).
[9]叶陆艳.推进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进超市[J].宁波经济. 2009.12.
篇3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互联网; 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落实三农服务,使农民成为该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以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普及为前提。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作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必要性。农村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是横亘在当前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上,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就当前状况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农村信息化工作上包含着电子商务,如何在农村推广电子商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威海市农村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 项目意义
本次科研实践立足于威海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目前实用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形式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展利用情况,并加以宣传推广。
2 项目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调研威海市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其目前总体发展态势,并进行相关研究。
3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出纸质问卷300份,电子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调查人群覆盖面较广,年龄层大约为15—75岁,受教育程度不等,包含务农、从商、学生和无工作者等人群。
3.1 电脑普及率分析。 在调查人群中有高达60%的人拥有电脑,而且拥有电脑人群中有60%能够简单操作电脑。而在与农村干部的谈话中,我们也发现,有38%家庭拥有电脑,从这些数据上看,在农村进行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广,设备应该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生活水平下,电脑普及率应该已经到达一定高度。在网络以及设备方面,我们认为,在农村进行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推广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3.2 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 有27%左右的农民或多或少对电子商务都有一定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却对电子商务概念模糊,所知甚少。约一半的人知道网上购物,但对于30岁以上人群来说,他们仅局限于知道网络购物,真正进行尝试的人群比例非常小。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仅有25%左右的人选择了网络销售,而这些村民多数是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这说明,在电子商务的普及推广上,需要进行的工作还很多。
3.3 农业信息的收集。 农民多是通过网络获取天气气候以及政策信息,而通过网络获得收购价格只是少数一部分,是农民们不知道网上可以获得收购价格的相关信息,还是在获取收购价格渠道方面仅仅通过洽谈方式了解,这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4 村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您觉得村里是否重视农村信息化,并定期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相关知识的推广”这一问题上,仅有19%的人选择了“重视,村里经常开展相应的培训班活动”这一选项,但我们也应该注意,有48%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 我们访谈中发现,这类人群大多是并没有主动关注相关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村级政府在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应该是有一定的重视,也做了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只是因为推广方式有点问题而导致效果不明显;但也有相当的人群认为村里不重视农村信息化,这表明村庄的工作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3.5 对网络购物的认识。 约59%的农民们对于网上购物还带有很大的偏见,并没有真正了解网购,而且思想仍停留在某个阶段,他们情愿走路到实体店进行选购也不愿意冒风险选择网购。所以要更好的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首要便是改变农民的观念,对于网购一贯的错误认识,同时需要教导农民如何辨别真伪,其实,这与在城市推广电子商务是一脉相承的。
3.6 电子商务的推广。 在涉及如何推广电子商务的问题时,村民在言谈中或通过问卷的形式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农民是有这个需要和学习的欲望的。35%的农民希望有关人员能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导。这个方法能实施固然是最好的,不过像这种长期示范、教导的形式是不现实的。另外,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宣传的和通过亲朋好友推广的都约占25%,可见农民最愿意相信的是榜样和亲友,这对于电子商务推广形式的拓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另外,还有约15%的农民希望从村干部那里学到这些知识。村干部里大学生村官和信息员,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员,他们自身都比较了解电子商务,又对农村实际情况比较了解,通过他们推广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效地降低了各种成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将促进农村流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2006.
篇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system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rural farmer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urban integr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n this paper, the Delphi method and AHP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farm products, and look for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respect of He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河南省;流通体系;农产品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circulation system;agricultural products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013-02
0 引言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集散基地。201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5638.6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总产量为7011.68万吨,肉制品产量为677.35万吨,奶制品总产量为330.43万吨。平阔肥沃的土地资源、良好的光热资源、充沛的水资源及农业劳动力资源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
但是,河南省与农产品配套的流通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流通环境看,农产品流通欠缺全局规划,未能形成“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农产品生产环境,没有形成区域特色[2];农产品流通分由多个涉农部门指导,未能形成有效的、直接的管理系统和监督机制,进展缓慢。从流通客体看,农产品生产市场导向不明,大多数农户盲目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卖菜难的现象发生;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户仍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的质次价低产品充斥市场,而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科技含量、功能型、营养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外销产品比例较小。从流通主体看,河南省农产品流通大多仍以农户自找销路为主,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农户在市场上话语权较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从流通载体看,虽然河南省公铁空运输便利,但农产品运输全过程冷链流通率较低,导致农产品流通损坏较为严重,农贸市场近几年空前发展,但多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轻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建设[3]。从以上看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因素诸多,本文将尝试在河南省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用德尔菲法构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指标体系,并用AHP法找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关键因素提出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1 河南省农产品流通指标体系构建
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主要由流通环境、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主体以及流通渠道五要素构成。流通环境是指农产品流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对农产品流通建设起保障助推作用;流通客体是指农产品及具有附加价值的农业商品;流通载体是指农产品流通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流通节点,如交通设施、农贸市场、期货市场等;流通主体是指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个人或组织,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个体购销户等;流通渠道是指从农产品生产至消费者的环节及形式[3]。
根据以上五种因素,初步设计了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然后,采用德尔菲方法对初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改进和补充。本项目共挑选30位熟悉省内农业生产发展的专家,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确定出较合理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关键因素确定
可以看出,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诸多,若每一项都单独进行分析,将不能对症下药,突出重点,人力、财力、物力将不能得到最优配置。因此,下文将用AHP法对关键指标进行确认,找出符合河南省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的瓶颈因素,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结构化、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评价方法。它首先将问题所涉及的各因素进行分类,找出相互关系,构造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为分析决策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定量依据[4]。
第一步,首先建立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目标层(A层)、准则层(B层)、方案层(C层)。准则层即为上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方案层即为上述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具体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第二步,分层次建立判断矩阵,测定各因素的权重。本文构造判断矩阵的数据是由30位河南省农产品领域研究学者和企业带头人按照调查问卷规则进行打分所得。判断矩阵及单层次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三步,单层次排序的一次性检验。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一次性指标和一次性指标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C.I.=■;λ■=■■■;C.R.=■
上述单层次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CR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通过计算得出各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进而最终得出最终目标的影响因素的总排序结果。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14个因素的关键度排序依次为C14、C6、C11、C5、C12、C10、C7、C13、C4、C3、C8、C9、C1、C2。按照权重大小和聚集情况,我们将这14种因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最重要影响因素,分别为C14农产品产供销合作水平、C6农产品中介组织发展规模、C11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水平;第二类,次重要影响因素,分别为C5农贸市场建设水平、C1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C10农产品种植集中度、C7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第三类,一般影响因素,分别为C13农产品运输仓储水平、C4农产品运输交通设施建设水平、C3政府投资力度、C8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水平、C9农产品市场适应状况、C1政策科学性及C2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在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配置条件下,应有限改善第一类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第二类的次重要影响因素。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科学工程,影响其建设的因素诸多,经过对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AHP方法对诸多影响因素加以分类,找出关键瓶颈因素有针对性的建设。今后,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要侧重产供销合作、农产品中介组织、电子商务平台、农贸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设。本文为今后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M].河南省统计局.
[2]任秀萍.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研究[J].社会发展,
2012,7:65-66.
[3]鞠红.河南省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报告[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35-36.
篇5
一、积极配合街道政府关于本辖区的泔水猪的清理和整治工作
我街道毗邻苏州市区,几年以来外来养殖户纷纷涌入本街道,今年年初我街道就有养殖户222户,猪存栏达到39769头,外来养殖户全部以饭店、企业的泔水为原料,而泔水中易繁殖各种病原菌且来源复杂,直接用未经加工处理的泔水饲养生猪,不仅给生猪业带来了一定的疾病风险,且给肉食品的安全上市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外来养殖户的泔水往往在养殖场周围随意摆放,造成苍蝇满天飞,进一步引起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而这些生猪的粪便、尿基本属于无处理无利用状态,这些因素造成xx街道的环境脏、乱、差。
我站积极配合街道政府关于泔水猪的清理和整治工作,主要以宣传和引导、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首先本站检疫员分片分区对全街道的养殖户进行排查摸底调查登记,对于以泔水为主的生猪养殖户进行重点地宣传,让他们知道泔水养殖的危害性。并积极配合街道政府进行联合执法活动,对非法养殖进行坚决地打击和取缔,通过这些卓有成效地行动,取得了满意地成效,截至目前为止,泔水养殖户基本全部离开了本辖区,目前只剩下养殖户30户,存栏5920头,他们饲养生猪都是以饲料为主。
二、狠抓动物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的健康稳定
1.上半年畜牧业发展现状
大力发展畜牧业, 不仅可以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对缩短城乡差距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各级政府一直很重视畜牧业的生产发展。
上半年我街道生猪养殖 47669 头,出栏 41749头,规模养殖户30户,肉鸡规模养殖户6户,共养殖19450羽,出栏 15150羽,肉鹅规模养殖户6户,共养殖 13150羽,出栏 9150 羽,蛋鸭规模养殖户4户,存栏 4420羽,肉鸭规模养殖户1户,存栏600羽,上半年出栏 XX 羽。规模奶牛场1户,存栏奶牛148头。
2.着力做好动物免疫工作
做好各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养殖业的疫病风险。因此做好免疫工作,对于促进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站根据上级要求,重点开展了以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新城疫、禽流感这五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通过我站工作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这五种疫病免疫密度达到了100%,猪链球菌达到了80%以上,
3.加强动物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
按照区农业局的监测计划和要求,我站高标准严要求完成采血送检工作,根据区局的免疫抗体的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告知养殖户,对于免疫抗体不理想的畜禽,及时通知养殖户进行补免。通过以检促防的方式,提高我街道畜禽的免疫密度,减少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病率。
三、加强检疫检测监管工作,确保肉食品的安全上市.
1.加强产地检疫工作
产地检疫关系到肉食品的安全上市,关系到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因此把好产地检疫关,是我们检疫员的职责。我站检疫员分片分区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接到养殖户的报检电话,不管刮风下雨,在第一时间到达养殖场,按照检疫章程进行检疫,先查看免疫档案,分别进行群体和个体临床检查,同时按比例开展瘦肉精检测,全部符合要求,才出具产地检疫合证明,上半年共报检460次。
2.加强屠宰检疫工作
猪肉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一直把屠宰检疫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半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生猪屠宰条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上半年,按生猪瘦肉精检测抽检比例10%,莱克多巴胺抽检比例5%,在重要节假日期间, 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抽检比例分别上升至15%和10%,共完成瘦肉精检测 份, 莱克多巴胺 份,无“阳性”生猪出现,共屠宰检疫25091头。
3.加强对畜禽养殖场、兽药经营部、农贸市场、饲料厂的监管工作
我站监管人员定期深入养殖场,发放《致全区畜禽养殖户的一封信》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在畜禽生产中违禁药物的决定》等法律法规资料,提高养殖户的安全养殖意识,并对养殖场是否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剂进行检查,确保我街道畜牧业生产的安全稳定。
我站认真对xx的三家兽药经营部(xx南桥畜禽服务部、顾咏梅兽医门诊部、永康兽医门诊部)进行监管,检查是否经营农业部公布的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剂,上半年共出动人员36人次,有力地维护了兽药经营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篇6
我县农业产业化提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大张旗鼓地规划“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基地农户,还是龙头企业均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2.4体制上创新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农资;连锁经营;前景;政策支持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 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 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 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 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篇8
近年来,河南省的零售业正吸引着国内外的零售企业巨头纷至沓来。随着国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河南投资环境的变化及内、外资零售巨头发展战略的改变,中国中部成为他们发展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有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五星等为代表的外资、合资零售企业在河南落户。同时,大商集团、北京华联、世纪联华等全国性大型零售企业也已在此“安营扎寨”。但是相对于城镇市场的一片繁华,农村零售市场的开发却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城镇市场不同的是,农村零售市场有其独特的特性。具体体现如下:
(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特殊性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支持“三农”的政策,农民也相对富裕起来,但由于受到多年消费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是将钱花在了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之上,他们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在吃饱饭的基础上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住上舒适的房子。因此,农村零售市场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二是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需求比较多,三是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多年来形成的购物习惯,使得农民在购买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农贸市场和农村集会,更愿选择价格低廉的产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农村的零售店铺虽然冠以超市的名头,但实质上更像是杂货店。其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的产品销售,在店铺选址、店铺装修、产品结构、产品陈列及促销等方面与城镇仍有很大差距。
(二)消费者需求产品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信息等条件的限制,使的农村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认知度不高,产品偏好不明显,更谈不上忠程度。但是,对于农村消费者而言他们更看重产品的美誉度,更注重亲朋好友的推荐和介绍。因而,对于零售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保证产品质优价廉,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口碑效应。
(三)消费者选择的局限性
虽然随着城镇零售业竞争的越演越激烈,很多零售商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三四线市场,但是就目前来看,真正在农村安营扎寨,规范化投资经营的零售企业少之又少,因而,农村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只有到多年形成的农贸市场或“赶会”完成购物,即使有所谓的超市也只不过是冠以超市之名,很难见到正规零售超市的身影。业态的单一使得农村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选择性大大受限,最常见到的都是夫妻店、家庭店,很难看到都市中大型超市的身影,更别提多样化的购物中心。
(四)消费者质量意识的欠缺
笔者曾调查过农村市场,深感农村产品价格低廉,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产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有些产品已经过了保质期,但是由于农民质量意识的淡薄,使其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更多关注的是价格。同时,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产品是由村子周围附近的一些小厂所生产的,这些企业在资金实力、生产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但因其产品价格低廉,销售异常火爆。
(五)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性
据资料显示2012年我省企业网络销售额逾30亿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助推了零售业的进程。但是,落后的网络设施设备,滞后的物流配送体系,使得在农村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很多消费者对网上购物更是知之甚少。即便有所关注,但昂贵的物流费用也打消了其购物的初衷。
二、SWOT对河南农村零售市场的分析
(一)优势(slxength)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曾进行过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在农村人口中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牛)消费需求。河南是人口大省且有多半的人口在农村,如何开启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于零售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需要智慧。
(二)劣势(weakness)
1.基础设施的落后
就目前来看,基础设施的落后仍然是阻碍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不便、电力供应紧张、信息建设滞后等现象在广大农村表现仍比较普遍。而基础设施的滞后增加了商品流通和管理的成本,限制了农民的消费和购买,成为农村零售业长足发展的绊脚石。
2.经营者观念的局限
酒香不怕巷子深。传统的农村零售经营者更多是把精力放在了如何降低产品的价格,如何通过渠道的取巧来使得成本更低。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农民消费观念的日益改变。零售经营者也必须转变观念,既要注重成本核算,还要在产品结构、产品陈列、店铺选址、产品促销以及服务理念上下足功夫,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机会(opportunity)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为开启农村零售市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职业角色从农民转变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提升。城镇化不仅引起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而且促进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优化。零售企业如何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和把握,结合自身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才能够在城镇化进程中分一杯羹。
(四)威胁(threat)
目前,苏宁、国美等大型零售企业一开始关注并抢滩三四线市场,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对城市市场的角逐,更多还要看如何更好的去开启农村市场。未来农村零售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内零售企业的较量,更多企业将会参与进来。尤其是对于世界500强企业,其经济实力和经营理念都要更胜一筹。沃尔玛就是成功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典范。因而,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跑马圈地,占领先机,既是策略更是战略。
三、开启河南农村零售市场的策略
(一)监管力度的增强
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使我省农村零售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要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对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更好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政府监管部门要提升执行力。工商行政部门要走出去,多检查,多抽查,本着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后,要加大对农村零售商的支持和培训。积极转变其经营思想,关注产品质量,努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多渠道全方位解决其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力争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广大农村中小型零售商的成长壮大提供帮助。
(二)商品结构的调整
相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农村消费者的需求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农村零售超市既要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日常用品和食品,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销售农副产品,如化肥、农药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同生产厂家合作,加大对农民的引导和培训,科学合理的使用农副产品。只有真心站在消费者立场,让消费者获益,企业才能蒸蒸日上。
(三)业态的更新完善
夫妻店、杂货店在农村随处可见,虽然其方便了农村消费者,但是业态的单一和落后制约和影响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牵线引导。2012年我省全年共举办各类促销活动236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07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在全国第5位。在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面,我省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了80家乡镇商贸中心、20家配送中心、500个直营店,对2000个农家店进行了信息化改造。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农家店突破5万个,全国第一,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销售额占农村消费的近30%,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多万人。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规划好业态类型和网点布局,使零售店铺的建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促销手段的多样化
促销对于城镇消费者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在农村零售市场难得一见。通过加大促销力度,让更多的农村消费者了解认识零售,在促销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通过促销手段的多样化,让消费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式,切实感受零售就在身边,并与其利益休戚相关。而促销的有效开展还需要物流配送的有力支持。现代化的配送中心除了要具有存储、集散等传统功能外,还应具有采购、加工、调运、信息等功能。我省的农村商品配送中心总体看现代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信息化水平不高,而信息化水平是配送中心各种职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因而对于企业来说既要做好台前的“促销”更好搞好台后的“物流”,打好组合拳。
(五)加大人员培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
得人者得天下。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渐更新和消费领域的逐步扩展,现有农村零售业的服务水平已经成为零售市场营销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为了防止农村居民“走出去”消费,促进农村零售市场发展,培育专业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零售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商品的宣传和介绍,引导农村居民进行消费,为农村居民提高售前和售后的优质服务。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决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侵犯消费者权利的活动。
篇9
关键词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现状;成效;经验;建议;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4-02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截至2011年底,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基本已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截至2012年底,完成全国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商洛市农业局2010年已经建立了市、县、镇、村监管与市、县、镇检测及企业内检室的“三级四层”监管、检测体系;2012年,全市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建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总结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不但能够为其他地市提供借鉴,更能促进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开展。现将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经验及建议总结如下。
1 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及成效
商洛市市、县各级政府始终把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抓。2002年明确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8年全市7个县区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2009年提出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2010年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省厅称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市126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均挂牌开展工作,有16个示范镇标准化检测室,55个区域性重点镇检测室,46个企业内检室建成运转,1 750个村级监管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据统计,全市乡镇监管站有监管人员672名,监管车14辆,农(兽)残速测仪200多台件。
“商洛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能力,使“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发快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经覆盖了所有镇和83%的村;认证“三品” 241个,登记地标保护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产业贡献率达到35%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6年的75%提升到当前的96%以上,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 经验
2.1 政府重视,强力推进
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商洛市鼠药经营管理办法》等。2005年召开了全市绿色无公害产业新闻会;2006年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座谈会;从2008年起每年都将绿色产业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2009年市委书记亲自向省委专题汇报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市编办2010年下发了《关于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的通知》,核定了各级监管和检测机构的编制、机构设置和职能。
2.2 健全体系,强化工作基础
2.2.1 整市推进,健全监管体系。以完善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2道防线”为重点,市县财政近5年来投入了经费近2 000万元推进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三级四层”行政监管队伍。市农业局成立了监管科,7个县区农业局成立监管办公室(股),所有镇设立了监管站,全市所有村都设立了监管员。二是建设“三级四层”检验检测队伍。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在全市所有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内设检测室,并赋予了监管检测职能。在生产基地、企业和市场建设自律性内检室,设立企业内检员。三是建立执法队伍。市县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执法支(大)队,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四是完善技术服务队伍。落实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信息等方面的职责,为生产者提供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服务。
2.2.2 突出重点,夯实监管基础。市农业局专门制定印发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标准》,以有效地规范乡镇监管站的建设。一是统一监管站名称,明确行政隶属和业务指导关系,确定了监管检测职能。二是核定人员的配置,确定了镇领导小组、镇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基地内检员的职责。三是规定监管站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建设标准。四是要求监管站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不得少于2万元。五是把村级监管员纳入到镇监管站的范畴,延伸监管工作到村组。六是量化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及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的工作任务。七是制定了监管站考核办法。八是规范了监管、检测工作等行为。各县区根据按照标准,强化措施,不断完善镇级监管站建设。
2.2.3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工作。为了强化工作,市农业局制定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局属单位监管责任分工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县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2.3 强化工作,全面提高安全水平
2.3.1 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工作中应从生产抓起,努力做到“生产环境不污染、违禁农药不使用、化肥施用不超量、农药残留不超标、产品质量有标准、包装标识有规范”。市农业局编印下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手册》3 000余册,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积极地开展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攻关、引进、研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农鼠(兽)药、无害化肥料和抗病虫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从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育、种养技术、产品包装、加工贮藏、检验检疫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全市“三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全面落实质量安全首责制,严格生产过程,规范生产记录,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
2.3.2 抓宣传培训,提升认识水平。抓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意识,提升监管水平。一是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光碟,利用市县流动农检车广播,在农村、社区、批发市场、镇农贸市场开展流动宣传[1-2]。二是在“商洛农业信息网”设专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动态、专项整治、县区工作开展情况、监管经验等进行宣传。三是在“商洛农情”上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导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四是每年集中开展1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五是县区每年均开展2次以上镇、村级监管员和生产大户,企业、基地的内检员的培训活动。六是市区每次监管会都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县级监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七是每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市农技干部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内容进行安排。
2.4 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消费安全
为了加强监管工作,市农业局编印了《监管工作手册》下发到基层。一是加强市场准入。全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数据库,对重点市场派驻监管员,实行一对一监管。结合市场准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对达到标准的超市进行挂牌。定期对市场经营的“三品”开展查来源、查包装、查产品认证有效期、查质量[3-4]。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2004年起,全市实行农鼠药经营的“三证”齐全、定点销售、统一进货、销售档案、售后责任追究5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投入品市场整顿。三是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市、县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数据库,对重点基地派进专门的监管员,定期对辖区内“三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及市场的内检员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四是加强监测预警。市级开展市区农产品市场重大节假日的安全抽检和每季度1次的全市全面抽检。县级对辖区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每7 d 1次的抽检和重大节假日的农产品市场抽检。乡镇适时开展辖区内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产品收获前的检测、乡镇集市的农产品抽检。市、县每季度进行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析。五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市农业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扎实开展单项整治活动。
3 建议
3.1 整市推进,健全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建立健全“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落实工作场地和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仪器,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机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才能保障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3.2 坚持标准化生产,管好第一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
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标准化生产环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下良好基础[5]。
3.3 政府推动,部门配合,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
部、省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市委、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对县区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市、县区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才能促进该项工作的均衡开展[6]。
3.4 夯实责任,加强监管,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发展
农业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各单位、各部门都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对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市场实行全程监管。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的不断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2] 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7-9.
[3] 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4] 郑国龙,陈美珠.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实践与路径[J].农业质量标准,2007(3):17-19.
[5] 王鹏祥,王笑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2476-2478.
篇10
关键词:城乡物流;配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16
1 引言
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关系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也关系到“三农”问题。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2号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规划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行业资源,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及客户的满意度。
城乡物流联系着城市和农村。目前,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城市产品流向农村的物流运送还不是很畅通。很多快递还不送到农村,只到地级市或者部分县城。如何让农民享有平等的物流服务,关系到“三农”问题、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季节性、易腐性和易损性。沈阳曾发生农产品积压滞销的现象。沈阳“胡萝卜第一村”连续遭遇2次大规模滞销,2015年最严重的,全村共滞销2000多万斤胡萝卜。这种矛盾更多地体现在流通领域。因此,沈阳城乡物流配送的优化和创新迫在眉睫。
文章对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找出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沈阳城乡物流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的现状
2.1 物流基地布局现状
沈阳地处沈阳经济区、环渤海湾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沈阳物流业的稳步增长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托。沈阳市已成功入选全国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014年,沈阳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21.3亿元,比2003年增长195.5亿元,增幅达155.4%,年均增长12.95%。沈阳市7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和15个物流中心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已入驻各类物流企业2000余户,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36户,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其中还包括34家国外物流企业。按照发展规划,到2017年,沈阳将基本实现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目前,沈阳市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呈现出“一园、多中心”的产业布局,形成了具有区域辐射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物流产业园区,培养出了多个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同时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物流企业和服务品牌。
一园。沈阳目前有七大物流园区,即张士物流园区、沈海汽车物流园区、铁西装备制造业物流园区、苏家屯物流园区、浑南(公共保税)物流中心、望花物流园区、沈北新区物流园区。其中,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比重的是沈北新区物流产业园。2015年,该园区入选2015年度“全国优秀物流园区”。该园区已经形成规模,成为沈北乃至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增长重要支点,同时也大大的推动了沈阳的农业发展。
多中心。沈阳目前农产品物流中心有:(1)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其交易以农产品物流带动农产品交易,形成区域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2)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总投资150亿元,主营产品为粮油、水产、海鲜、蔬菜、水果、禽类、肉类等。成为沈阳市城乡农产品配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3)明廉农副水产品物流中心。已成为以熟食冻品、蔬菜、水产为主,并集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物流中心。(4)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由沈阳市第一粮库和沈阳粮食批发市场合并而成。是集自动化仓储、物流配送、产品深加工、包装、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粮食专业物流中心。(5)地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大东区东贸路地区,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此外,农产品物流在(6)新民物流中心、(7)康平物流中心、(8)中储物流中心等3个中心也占有重要比例。(9)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位于于洪区西北部,打造成为沈阳最大的有机蔬菜基地和花卉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和交易市场。
沈阳在物流网络的布局上向物流集中发展区聚集,将聚集区发展成为沈阳城乡物流的节点,从而构成了沈阳城乡物流体系结构。沈阳划定的多个物流中心,有助于物流业集中发展,实现产业聚集、功能集成、经营集约,农产品的城乡配送体系更为完善和专业。
2.2 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一方面,沈阳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初具规模,如以沈阳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一些物流企业自主开发、购入或租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GPS系统、条码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专门从事农产品交易的网站非常少,如沈阳塔湾北行农贸市场、沈阳绿康百源生鲜农产品网站,功能较为单一,利用率不高。由于物流配送中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使得沈阳城乡物流的信息渠道没有达到畅通,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沈阳“胡萝卜第一村”沈北新区尹家乡,连续遭遇2次大规模滞销,2015年尤为严重,全村共滞销2000多万斤胡萝卜。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导致缺乏竞争力。
2.3 冷链设施的使用现状
目前,沈阳冷藏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不大,还未形成体系。从冷库和车辆来看,沈阳现有的设备数量不多、功能不全、服务范围小。沈阳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而且大多数为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箱,而规范的保温式冷藏、保鲜车缺乏,冷藏卡车更是严重不足。目前,沈阳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约为10%,80%-90%左右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禽肉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至多上面用一块塑料布或帆布遮盖。
沈阳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提供有效的低温冷藏保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较大,导致物流成本升高。
3 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乡物流网络布局有待完善
目前,沈阳城乡物流网络呈“一园,多中心”,布局相对合理,但仍需完善。由于沈阳城区较大,若能发展多个专业农产品的物流园区,并且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趋于均匀,将会大幅度提高城乡物流配送的效率。
3.2 物流企业发展不平衡
沈阳市城乡物流配送企业多是由一些运输公司、仓储企业、零售批发企业发展而成,较为分散,合作协调较差,无法形成合力致使城乡物流配送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城乡物流配送企业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企业功能单一。因此,需对规模较小的城乡物流配送企业进行整合,注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提高,形成特色,提高配送效率和质量。
3.3 行业缺少物流高级管理人才
传统思想认为,从事物流专业的人员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和高深的知识,所以导致目前的许多物流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和素质普遍不高。而且高校物流专业开办较晚,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发展沈阳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议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沈阳市各大物流园区以及物流中心多建在交通枢纽位置,选址较理想。提高城乡物流的配送效率,一是,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要把多种运输形式统一起来,使各种运输方式很好衔接与配合,建设统一的管理系统。整合物流资源、合理分配资源,使其效用最大化,以降低物流成本,获取城乡物流的最优的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园区运营成本。政府应给进驻物流园区的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政策,使物流园区取得更快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用。三是,提高对物流业行业发展的认识,培养高级人才。四是,政府要组织和宣传先进理念,改变对物流业的传统认识。学习国外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沈阳城乡物流统筹发展。
4.2 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城乡智慧物流
一是,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应积极鼓励乡村服务站与电商进行对接,推进农村地区公共取送点的建设。积极引导农村物流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大力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应用水平。
二是,加强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与价格的剧烈波动。必须建设城乡物流信息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通过网上预定产品、网络销售等方式,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城乡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是,.打造“城乡智慧物流”。在消除城乡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设备、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下,物流业落后,抓住国家变革和信息技术的机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创造“智慧城乡物流”。
4.3 完善城乡物流对接,打通最后一公里
城乡对接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农村的最初一公里,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快这一“难题”的解决。一是,加快通行证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法规,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企业配送车辆和交通的限制,以及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等,以提高快递车辆的配送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配送管理体系,统一规划城乡配送节点。三是,创新模式,发展共同配送。科学规划配送网络布局、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行业资源整合与业务延伸,鼓励末端配送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郭伟.谈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21):124-126.
[2]董忠敏.沈阳地区物流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8,(15):110-111.
[3]尹洁,李艳.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影响及其矫治――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理论导刊,2011,(11):73-74.
[4]王之泰.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