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小,生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小。财政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96年以来,全省财政农业支出总额除2003年、2007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年整体上呈增长态势。1996年到2009年,贵州省财政农业投入总计905.6亿元,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条件下,2009年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近13倍。
从数据上看,农业对地区经济的生产总值贡献度在三次产业中相对较小,2010年仅为
13.7%,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39.2%)、第三产业(47.1%)。在农业总产值中,生产型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仅为51.25亿元,所占比重仅为0.052%。说明虽经多年持续投入和发展,但是生产业发展仍然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二)农业生产业经营户比重低。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642.42万户,生产经营单位7418个。农村常住户中农作物种植业常住户比重非常高,达到94.42%,说明我省农村常住户仍以农作物种植业为主要经营对象,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农村常住户占我省农村常住户几乎为0,只有0.03%,这说明我省农村常住户很少有经营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而且这个比例远低于全国0.25%的平均水平。说明我省农户经营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很少,而且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也偏少。农户的多种经营偏少,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且功能不断弱化。截止2005年末,贵州省全省基层金融机构数比2000年末减少了近1528个,从业人员减少了4877人,撤并的机构和裁减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下。近年来,农业银行贷款也开始向大中城市集中,发放在农村的贷款也主要集中于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仅仅限制在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等流通领域,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安排支持资金。农村信用社虽然已经成为支持“三农”经济的主力军,但从数据看,截止2005年末,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也只占到全省贷款余额的12%,支农资金的匮乏可见一斑。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现,信息化建设滞后。截止2009年,贵州电信农村电话网络容量已超过170万门,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约110万(不含小灵通用户)。“十五”期间,贵州电信积极推进村通工程,建成并开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4万个,村通比例从2000年初的22.8%提高到目前的72.07%。其中,2005年投入资金3.9亿元,新增设备容量50万门,新开通行政村761个。同时,贵州电信积极开展“宽带到乡镇”工程,去年全省所有1452个乡镇和2600多个村已开通电信宽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上,贵州省仍然处于物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的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还是相当的落后。
(五)物流行业发展滞后,体系不健全。贵州省物流产业与全国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流实物量规模较小,贵州货运周转量主要还是靠铁路实现,公路、水运的比重都极低,至于民航,量就更少,以至于统计年鉴中不得不把全国通用的亿吨改为贵州的统计单位改为万吨;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处于“规模小、资本少、分散化、技术落后、导致物流业在物流市场上难以同大型物流企业竞争,迫使许多物流企业仍旧采用比较原始的运输方式、信息传递途径和成本控制方法,这大大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物流需求不足,贵州目前物流产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拉出去的是各类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后又高价进入贵州市场。需求结构仍以农产品、工业原料和能源输出以及日用消费品的输入为主。
(六)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定位宽,经费少、人员缺、机构不健全、服务供求错位。据农业部资料显示,目前在贵州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自有办公用房仅50%,且大数建于 20世纪 60、70 年代。乡镇农技站有 59%无办公电话,90%的乡镇站无办公微机、无电视及播放等培训设备,无交通工具,以及病虫害测报、防治和土壤检测等基本设备。办公及推广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机构效能的发挥。虽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镇站建设专项,但由于资金量小、建设规模小、速度慢,全省还有近1300个乡镇站亟待建设。虽然各级财政预算中都反映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贵州省农业科技投入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近年,全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2%左右,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全省所有乡镇农技机构的人头和办公经费都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但是经费基数低, 平均每人每年办公经费 800 元左右。此外,全省还有29 个县(市、 区)没有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业务推广经费。另外,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生活待遇低,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尚未落实,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七)农业保险需求旺盛,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贵州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省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数以万计,例如在2008年初的特大凝冻灾害中,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068万亩,受冻死亡畜禽228.94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近60亿元。2009--2010年,贵州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渐萎缩,保险保障范围和险种数量逐渐减久近三年来,贵州农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2亿元,累计经营亏损高达2500多万元,大大超出贵州农险经办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2009年开办农险品种下降为5个,保费总收入5457.9万元,同比下降23.81%,赔款达8725.5万元;其中,累计承保能繁母猪40余万头,保费收入5306.6万元,同比下降18.48%0 2010年I-5月,贵州农险形势更为严峻,开办农险品种下降为2个,保费总收入537.4万元,同比下降90%,赔款达1021.9万元。
二、促进贵州生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建议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就是生产业。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只把生产业视作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部门,而忽视了农业同样也需要生产业。目前,我省农业还比较落后,但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发展服务农业的生产业可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科学确定职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农业生产,是公益性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农业生产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其生产和供给,更应注意借助企业或市场的力量。例如: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和预测预报、面向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重大技术推广等必须由公共农业生产机构提供;有些农业生产,只是对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的农户群体具有公益性,理应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或龙头企业来提供;有些农业生产,特别是个性化、高端化的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属性,不宜纳入公共农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范围,由农业生产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或其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组织来提供,往往更具效率,更容易降低成本、增加供给并实现供求对接。
(二)结合实施区域层面,加强农业生产业能力建设。要结合实施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突出加强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的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各类示范典型等参与项目运作,增强服务能力;优先支持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科技服务、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农业要素市场服务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产后处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设施建设等,并加大投入力度。鉴于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因素多,以及通过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仍有很大潜力,实施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应像实施财政系统的项目一样,单列配套工作经费和引导示范资金,为促进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提供回旋空间。
(三) 完善农业生产业的投入支持和税费优惠,创新支持方式。增加各级政府服务业引导资金和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对农业生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通过定比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以下方面: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面向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的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面向其带头人的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优先支持支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生产机构的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以及业态和经营方式创新。四是优先引导农民合作社等中介服务机构、示范户等示范典型、农民经纪人之间加强合作,协力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
(四)瞄准薄弱生产供给环节.努力扩大惠及面。为了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当前优化生产供给,应将重点放到优化经营管理指导服务和金融服务(融资服务)上,无论是政府提供的,还是市场化的生产,情况都应如此。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政府对行业协会或商会发展的支持,引导市场化的会展服务增加供给,重点引导这些生产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惠及面。
(五)强化新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贵州农业现代农业需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综合融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服务,如精准农业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便携式田间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形成完善的农业新技术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服务平台,构建“横向到边( 政府—产业—企业联盟—科研院所) 、纵向到底( 集团—公司—车间) ”的立体农业科研平台体系,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开发应用智能化实物电子标签,实现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引导、激发或培育产需求。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对市场化生产的需求,弱于对政府提供生产的需求。但农村中小企业对政府提供生产的需求仅为中等偏上。因此,鉴于生产对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采取试点、试验、示范等方式,引导、激发或培育生产需求是重要的。甚至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消费商务服务和会展服务等方式,更好地凝聚生产需求,特别是公共平台服务、商务服务等需求。农村生产需求更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政府提供服务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引导和鼓励农村克服对政府提供服务的过度依赖情绪,实现自立自强,也有利于培育农村的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_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2.汪建丰 刘俊威.中国农业生产业发展差距研究_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1(11).
3. 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生产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J].城市经济,2011(4)
4.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5.曾国平,苏宏.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与区域协调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9)
篇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历史特点;问题;对策;福建福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近年来,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使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了茶业、果蔬、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农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优化,多项规模农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全省前茅。为了提高福安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 福安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历史特点
福安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00万hm2,其中生态茶园6 666.67 hm2。葡萄种植面积3 33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 666.67 hm2,仅赛岐镇象环、苏阳连片设施葡萄就达到666.67 hm2,形成了“万亩设施葡萄带”。此外,还种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龙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脐橙近666.67 hm2,农业产业呈现种养加多元化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局面。
纵观福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几次关键的历史转变阶段,如19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农业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温饱,其产业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麦;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发展经济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两水(水果、水产)、两菇(蘑菇、香菇)、两茶(茶叶、油茶)、两竹(绿竹、毛竹)”,建立水果、水产、蘑菇、香菇、茶叶、油茶、绿竹、毛竹基地,全面推进8个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取得实效,把福安市农业产业推向一个历史的鼎盛时期,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农业生产则更胜一筹,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福安市农业生产从温饱型转为以品质优良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型农业,顺应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福安农业发展实际,是实现福安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1]。
2 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安市农业投入逐步与市场成功对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品滞销比较严重,还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2.1 财政农业支出不稳定,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少
从2014 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4 1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福安农业产业发展。但从2001―2012年财政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来看,虽然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结构上分析,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少,且不够稳定。如就福安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来看,2014―2016年分别是269万元(其中省上160万元)、129万元(其中省厅40万元)、121万元(其中省厅5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投入较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发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4家(省级10家、宁德市级36家),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农业企业的30%;从事京东、当当、天猫、淘宝等网络经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2 000多人,年销售逾8 000 t,产值逾4亿元,电子商务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如芙蓉李产业,3 000 hm2的芙蓉李产品,原来仅靠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个企业加工,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造成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产,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在生产加工;由于企业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鲜果仅靠民众自已加工李干,自营自销,效益低下;另外还有政府财政投资较多的葡萄产业,2016年在晓阳、松罗、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区也已出现滞销现象,许多种植大户葡萄鲜果烂熟在田里;穆阳水蜜桃面积在666.67 hm2时产品非常热销,价格很好,现在发展到1 333.33 hm2,几乎全部靠鲜销,穆阳水蜜桃鲜果难贮运,因此市场需求与产品需求量已经成为问题。此外,近666.67 hm2脐橙也存在类似情况,其鲜果农历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场上售价3元/kg;溪潭芹洋一带桔柚严重滞销,后来只能通过媒体促销。
2.3 缺乏农业科技与市场嫁接平台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存在“重项目、轻市场,重研究、轻效益;生产与科研项目结合不紧”的现象[2-3]。政府部门往往是依据行政目标对具有政绩效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农民或农业企业则倾向于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这使得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或者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2.4 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
虽然福安市每年会下拨一定的金额用于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但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农产品品牌一是申请多,宣传少,造成品牌知晓率低,市场效应低;二是企业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产生市场效应。
3 进一步推进福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百业之基、安定之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观念,加大基础性农业科研投入,实施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保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后劲。
3.1 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是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在预算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将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贯穿其中,适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以政府为引导的无偿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引导农业产业,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其次是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通过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贴息降低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少量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建设上来[4]。
3.2 依托龙头建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福安的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福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5]。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带动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持续拓展壮大。因地制宜,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建立连片百亩以上的示范点及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化生产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现了不少科技创新技术,如19世纪60年代的银耳栽培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的茶叶新品种选育和对虾养殖技术创新、穆阳水蜜桃的品种提纯复壮、“八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的弹涂鱼养殖技术创新等,带动了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一是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示范园区为“样板”和“基地”,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姻,推行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扩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制约福安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很难起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的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选择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7-8]。二是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为了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踊跃参加省部级组织的各类农业推介会、展销会和博览会,市政府必须增加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农业品牌创建奖励资金,支持农企争创各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市农业领域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4件、省著名商标18件、省名牌农产品10多种、“三品一标”企业33家49个产品,潭头芙蓉李获全国优质果评比金奖。围绕福安市国字号品牌,继续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如“坦洋工夫”“穆阳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脐橙”“苏阳杨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
3.5 抓创新、转方式,推动农产品社会化经营
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企业提质工程,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企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果蔬保鲜、精深加工及营销配送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9]。另一方面,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目前,电商已成为福安市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为了扩大覆盖面,减少流通成本,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把信息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领农产品探索现代营销新模式[10]。
4 参考文献
[1] 金敏.立足优势 凸显特色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J].海峡通讯,2015(8):30-31.
[2] 汤旖G.加强政府引导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辽宁经济,2011(8):44-46.
[3] 巴瑞苹.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3-305.
[5]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与策略设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9.
[8] 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52-54.
篇3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清远市,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和区域生产不够明显[1]。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成为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学科。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规范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现将各种论述归纳如下:
第一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即: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导向是市场,基础为广大农户,依据为加工企业,手段为科技服务,把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通过联结各个环节,使它们成为一个的产业体系,最后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地经营。
第二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专业市场带领农业龙头企业,而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基地,最后基地联接农户的形式,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制,对农业产业系列化的主要产业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依靠龙头企业建设起来,或者以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建设。它一个是综合性产业集团,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和教育、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在保障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产业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得经营体制,有如下基本特征: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企业化。产业一体化是关键,生产专业化是基础,产品商业化是前提,布局区域化是条件,服务社会化是重要特征,管理企业化是成熟标志[2]。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是增加产业,减少消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提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
2.1.1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清远市建立完善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农民有稳定经济收入。2009年末,全市有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9个,包括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个,比2008年增加14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个。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的76.1%。
2.1.2建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
清远市继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两大调整”战略和“一乡一品”活动,围绕“特色+绿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保持健康发展趋势,建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到2009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560个,比2008年增加39个,涉及种植面积58.2万亩,养畜量156万头,养禽量3362万只。
2.1.3创建前景看好的知名品牌
清远市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对品牌、名牌企业给予奖励,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资金,进一步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至今年6月止,累计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16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21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将于今年起启动;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
2.1.4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清远市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形成合作社引领农户抱团拓展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去年完成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33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27个)。
2.1.5农村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2009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2009年清远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此外,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6亿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4.0亿元,增长1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6亿元,增长17.4%。
2.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目前,天柱县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主要有粮食类(优质米、普米、粉条、面条、糕点、甜饼、薯类食品等)、油料类(茶油、菜油等)、豆类(干豆腐、水豆腐、发豆腐等)酒类(葡萄酒、高粱酒等)、肉类(烟狗肉、腊猪肉、香肠等)辣椒类(干辣椒、酸辣椒、油辣椒、辣子鸡)等、中药类(中药、中药饮片、中药养生组合等)、竹木材类(竹器、木板、房屋建材、家具)、鱼类(腌鱼、干鱼)、蜂蜜、蜜饯等。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主要有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老本家具有限责任公司等近二十多家企业,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3.36亿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按照省、州文件规定和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办法有关要求指导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其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并指导申报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如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扬扬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柱县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企业做大做强设定目标和方向。现正在培育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2.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引导工作
引企业通过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论证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论证,指导注册农产品商标,以拓展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如: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黔丰保”、“天质米”,并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天柱县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十万杉”,并开展“有机产品”认证,贵州省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山茶油” 商标、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贵丰”。
3.实施农业“三小”工程
通过实施农业“三小”工程,对生产经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年终一次性奖励,从而培育了一批小企业、小基地(合作社)和小农场等新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推动了一些农产品加工小企业的向前发展。如:天柱县“茂源”竹器加工厂、天柱县大塘村竹器加工厂、天柱县侗家葡萄酒坊、天柱县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4.发展电子商务业
我县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商业务,大力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免费展示农产品,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销售信息,以拓展我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创造条件。如: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东方蜜蜂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资金紧缺、规模难以扩大
我县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每年所创造的利润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家庭各项支出后剩余不多,发展资金紧缺,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一些企业难以达到申办农产品中工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模及必备的条件,更不可能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了。如:天柱县原粮白酒厂、天柱县侗家葡萄酒坊等。
2.人才缺乏,管理跟不上
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聘得到了技术、生产、销售方面的人才,但很难吸收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聘请的会计人员只为企业记帐和完成有关部门所需提供的各种报表,基本不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主需同时抓技术、生产、销售和管理等诸多事项,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状况,致使企业发展潜力难以挖掘。
3.加工原料不足、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由于本地农产品加工原料供给不足,企业只能从外省采购原料,导到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如贵州贵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贵丰”牌辣子鸡,风味鱼仔,风味豆豉,豆豉肉丝,牛肉丁,香五仁、油辣椒;豆豉辣子鸡,五仁辣子鸡、油豆豉、酸辣椒等产品20多个品种,现拥有加工干辣椒和生辣椒的生产线各1条,可日加工农产品超10吨,但因我县目前没有足够规模和与之相匹配的辣椒基地,企业只能去河南、河北等地采购干辣椒、因我县目前没有家禽屠宰场及配套的冷冻库设施,企业只能去福建等地采购经严格检验取家得合格证的冷库鸡;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中药饮片生产线和保健食品生产线各1条,可日加工产品超10吨,由于我县目前没有足够规模的中药材基地,企业只能面向全国各地订购中药材。
4.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较慢
目前,我县还没有出台从实质上能够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的优惠政策,微型企业政策和农业“三小”工程的实施对确实对小型的种植、养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成本大、利润薄、经营收入超500万元的加工企业来说尤如盛夏飞毛雨,微乎其微。
四、政策建议
1.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对确实能带动农户发展种植或养殖产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育。如根据企业需要支持企业建立(或全县统一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家禽屠宰场及配套的冷冻库设施等。
2.建议各级财政设立一定的农业企业发展滚动基金。一是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发展种植业生产基地或养殖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二是对农产品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地、产品论证和注册商标和的农产加工龙头企业实行按比例补贴(或奖励);三是对农业投资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50%的低息放货,放货的资金实行到期收回,滚动使用。
3.建议各级政府或有关业务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要配备适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专业经营管人才,以指导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并引导其逐步提升为县、州级、省极乃至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监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范运行,并监督和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国家扶持资金的规范使用与专项专用。
篇5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结合带来一系列问题,也迎来了以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分工细化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机遇。本文在四元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和农村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产业发展进行探索,最终提出了发展城市生活服务业和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四元结构;经济转型;劳动力转移;产业发展
0 引言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结合,具体体现在相关的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拉大了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目前关于经济转型中城乡差距和城市二元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本文以四元结构的划分和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局势为背景,引出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机遇。
1 产业机遇初探
1.1 经济转型期间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经济技术转型。信息和通信技术普及;生产环节越发规模化和专业化;消费需求的差异化日益明显。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力优势有所降低。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所面临的一边是居高不下的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边是日益增多的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适度增加社会保障的供应也许能从短期内缓解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但长期而言,不但会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养成依赖,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农村内部,情况有所不同。农村土地流转的扩大与规模经营的发展在增加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大了外出打工人口的流动风险。如果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长期内不能充分满足这类就业人口的需求,再加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后,这部分转移人口就成为了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当他们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时,却没有土地供他们耕作。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增大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性。
1.2 人口老龄化的有利形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未富先老”的状况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心理问题、养老金空账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等。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另一面却是由问题衍生而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我国老龄产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呈现诸多不足,表现为:供需脱节,产销不对路,与市场化、产业化尚有一定距离;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基础的为老服务产业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老龄产业在低水平上徘徊等。所以,怎样使政府规划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1.3 城市分工细化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人口转移
经济增长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分工向精细化发展,这一点在城市内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抬升了在岗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使越来越多人更愿意花费低于自己时间成本的价格购买某项服务。
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除了做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多元化扩展之外,还会面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为了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化解历史包袱,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总规模为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尽管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当地政府发展困境,但长远来看,如何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和当地产业的发展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2 相关产业发展建议
2.1 城市服务业
老龄化的到来和城市生活时间成本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日益增强。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增加和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劳动力的增多,发展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服务业可以作为吸纳转移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诸如城市高质量服务业、社会机构、老龄化产业及其相关的金融、生活和心理类服务业都是可以拓展的对象。据201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统计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为59.9万人,占总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仅为0.416%。可见城市居民生活类服务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因土地流转面积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不断增长而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农业部门的土地流转加速,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和农业工业化生产,使得大量农业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村非农业部门发展落后,对相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规范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以西方工业化为参照系的工业化、市场化浪潮从中国城市向农村蔓延的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农业的规模化,谨防陷入过度规模化带来农民失业、乡村社区消亡和多样化农业遭到破坏的陷阱。农业自身的发展不能因过度强调生产效率而忽视了农业本身的安全性。小规模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例如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社区支持农业)就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增加农产品自身附加值的方式有很多,而不应局限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3 总结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等状况既是问题也是机遇。城市生活类服务业和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值得扩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政府采取的相关财政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机制应该与产业政策和产业自身发展相结合,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蒂莫·J.海迈莱伊宁和里托斯·海斯卡拉.《社会创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产业、区域和社会的结构调整过程探索》,2011年9月
[2]张建华.《经济转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发展经济学论坛(武汉2006),学术报告
[3]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4]郑秀峰.《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经济经纬,2004年第二期
[5]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2011年11月
篇6
[论文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产业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产业融合;产业枢纽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发展状态而提出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消极影响的日益显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地要求城乡统筹,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因为,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变目前城乡产业分离的现状、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所以,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相关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
产业融合,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出现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预示着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标志着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革命的开始,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革。产业融合为我国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途径。通过城乡产业融合,能够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变革,突破城乡产业分立限制,打破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塑造出新型横向结构,产生边缘、交叉产业,促生新的产业领域,产生新的经济式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聚集并释放出城乡产业内部所具有的潜力,拓展城乡产业的利润空间,可以解决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结构雷同的现象,形成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和农村被作为两个独立的板块,自成体系、自我发展,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一方面,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两者形成明显反差。另一方面,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度不高,城市对农村起不到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产业的相互融合、分工协作、互促共进,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一体化发展。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脆弱,劳动力严重过剩,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工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实行城乡联动,统筹城乡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加强农业还是提高工业或发展服务业,都不可能仅靠城市或农村就能单独完成。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思路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以现代农业理念破解农业难题,以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城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具体措施为以下四点。
1.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从而营造出新的就业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3.城乡产业融合会使城乡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可以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统一的分配格局,使经济要素在城乡产业间进行统筹整合,并以产业链条为主导在区域经济范围内集中配置,使城市产业资本持续投入农业和农村产业,使区域经济资源综合发挥效益,做到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本不足问题。
4.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的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构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城市化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方式要求的产物,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须以产业作为依托,产业转移也必然要推动承接地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又为工业化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市场网络和组织体系。只有根据产业发展来给城市定位、建设城市,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才能使城市充满活力。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结合,构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构筑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将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这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产业、人口的集聚趋势和土地、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在把握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关系中,要把单纯依赖开发区(园区)发展制造业的思路,调整到依靠城市工业功能区和专业镇发展工业、促进产业集聚上来。
(三)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枢纽,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
1.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农副产品加工业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的用途在不断增加,所应用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它的发展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机器制造业为农副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设备,使其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消化过剩的产能。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业有着产业融合的天然属性。
2.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多样性,可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的同构性。各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地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等次、程度、种类,形成自己的最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利用“资源就在手头”这一天然要素的禀赋,大大节省成本。比如,农副产品具有数量大、份量重、易腐烂等性质,在原料产地就地加工,可以减少损耗和运输费用。
篇7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大量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占有,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民增收,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此,在新阶段新形势下,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对农业主导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扶持农业主产区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对目前我市“两翼”地区农村公路特别是产业路通行难的问题,建议市级层面要加大统筹力度,提高补助额度,确保农村公路达到建设等级标准。
二、抓基础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转变思想观念。突出自身发展优势,科学论证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于已经科学论证的主导产业,一定要坚定、坚守、坚持,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要在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一届接着一届干,加强组织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坚持以产业规划指导区域布局。全市各地要根据气候因子、土壤成份、海拔高度等条件,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农民愿意,编制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如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可以发挥山地资源优势,以中药材为主导,大力发展药化工业。建议市级有关部门将中药材规划为渝东南的主导产业,并给予重点扶持。三是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效益农业。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努力降低市场流通成本,让农民在市场销售中分享增值收益。
篇8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9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参与式农村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8] 董晓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0-11911.
篇10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迁徙的过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二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以及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了城镇数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互动、节约能源、生态保护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念,其核心内容为农村与农民,以实现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为目标,并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范围涵盖农民,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手段实现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单纯是城镇人口与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过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等各种民生建设手段实现城乡转变。第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保护。更加注重运用绿色环保、集约智能的科技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基于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建设对产业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要求两方面:在产业布局方面,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要求转变传统的人口由农村单纯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发展农业产业以及符合当地经济情况的产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求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转变,鼓励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入城镇化建设队伍中。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历史过程,不难看出产业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经验同样显示良好的产业支持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由部分失败经验也可以看出,单纯凭借“人造”城区是无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实质是生产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化发展。
审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不难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率的不协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城镇化率大概是其工业化率的两三倍,然而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3.37%,而工业化率约为48.5%,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我国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第二,我国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割裂,由于我国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也向东部发达沿海地区倾斜,非均衡的产业布局政策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度不平衡,产生了东部地区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而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布局。这种极度不平衡的产业布局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鸟式”迁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难度。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生态、集约智能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综合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布局与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影响城镇建设的首要因素,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为其带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两部分,针对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1、构建全面均衡的产业发展布局,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上文提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民,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民收入的多少;农民就业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就成为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提出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通过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指根据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农业生产实行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模式。根据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地将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将农村传统的半自然经济状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以及规模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建立以城带乡的模式,建立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以及城镇化。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体制障碍,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历史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这种单独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期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只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转移的格局,使得农业生产力低下,给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阻力。
农村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金额,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秀的资本技术投入我国农业经济当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以及资本支持;以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投入农业经济技术的开发研究当中,加大政府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业部门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积极投入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寻找投资回报率高、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并根据当地特色产品努力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加强农业生产企业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最后,农民应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认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参与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设当中。
2、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机构,推动城镇建设步伐
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建设要求以绿色、智能、集约的生产方式进行城镇建设。这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要以绿色环保节能的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以最低的环境资源代价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要加大对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绿色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以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从事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发展,大力扶植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对高新技术的科研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普惠金融的时代要求,构建惠及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发掘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以绿色低碳为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解决能源危机的产生。
其次,注重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加强生态宜居工程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要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为目标,积极开发运用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损耗。在城市工程建设当中,注重运用节能环保材料,如通过屋顶绿化等生态工程方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在城市市政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地、水等资源的合理集约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集约型城市,建立一个紧凑型的社会,逐步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朱桢博、李嘉林:西南地区小城镇产业规划分析[J].山西建筑,2012(28).
[2]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4).
- 上一篇:保险理赔工作总结与计划
- 下一篇:医药品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