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篇1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培养途径

一、引言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是体教专业大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为未来从事的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学改革的深

入,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新的挑战,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新变化,培养途径需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

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综合能力,主要包括:

1.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

(1)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文件、组织教材教法、语言表达、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处理偶发事件、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的能力);(2)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制订训练计划、科学选材、临场指导训练、合理训练方法的能力);(3)从事课外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裁判、运动会的编排、一般医务监督、制订运动处方);(4)体育科研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必备的专业能力

(1)品德教育的能力;(2)持续学习的能力;(3)创新能力;(4)实习实践的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担任社会指导员的能力;(8)掌握外语与运用多媒体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等。

三、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剖析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很重要,其中道德修养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必备条件。师德是否纯洁高尚,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品德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师素质。

其次,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体教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未来的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不能简单满足和局限于今天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应特别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强调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

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人才能力的培养上,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的理念为目标。

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校并非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提升师德最关键的途径是自我修养,开展法制宣传讲座,提高道德意识。邀请师德典范者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讨论会,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引领作用。

2.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培养终生学习的观念。例如,经常在课堂上开展相关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校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通过权威效应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模拟职场大赛让新生认识到以后竞争的激励与残酷,让学生树立必须学习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努力创新钻研,使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研读、讨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技巧,以熟悉、掌握教学模式或技巧的基础。互相鼓励,给予队友最大的支持。为了促进队员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仍需来自队友提供的适度的鼓励、协助、教学观察和回馈。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墨守成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5.体育社会指导员能力的培养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倡,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体育锻炼的行列,这也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去社区为体育锻炼的群众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到青少年俱乐部协助教练员完

成训练与比赛的任务,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设计健身计划。

6.适应教学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成为教师以后,无论是分配到条件多么艰苦的地方,都要能够临危不惧、胸有成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实习实训时,教师只给予教学上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挖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高适应能力。

五、结论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除了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外,应重点突出品德教育的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学习与合作能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社会竞争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要采用多种途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典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篇2

摘 要 对于竞技跆拳道而言,核心竞技能力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竞技运动的规则相应改变,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与改善。因此,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转变,本文试对跆拳运动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制胜对策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今后的跆拳道竞技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核心竞争能力 制胜对策 竞技跆拳运动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早期由朝鲜三国时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来,是韩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拳击术,于2000年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其竞技比赛的类目诸多,作为竞技运动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跆拳运动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竞技运动规则相应改变,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与改善。因此,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转变,研究竞技跆拳运动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制胜对策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只有“正确的处理好核心竞技能力与整体竞技能力的关系,以核心竞技能力推动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才能取得竞技比赛决定性的胜利[1]。”

一、竞技跆拳运动核心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

“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站能、心能和智能这5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竞技能力因子[2]。”要想把握竞技跆拳运动的核心竞技能力,就要先了解竞技跆拳运动的项目特征。

竞技跆拳运动的主要技术动作集中在腿部,拳法仅起到辅助作用,在跆拳道中,腿法主要为前踢、横踢、侧踢、后旋踢、下劈等,其中,在竞技比赛中运用情况最多且最易得分的为横踢、前踢、跳踢,这是因为这几种腿法具有高度的快捷灵敏性,由此可见,跆拳道的攻击讲求“迅猛”,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腿法落空,竞技运动员要能够对时间与空间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如果对距离的把握不准,就很难进行攻击和防守,只有“快、准、稳、狠”,跆拳运动员才能以极强的反应力实现躲避和进攻,才能在比赛中尽可能地获取分数。所以,跆拳道的核心竞技能力便是智能、技能、体能、心能这四要素的综合构成。

(一)竞技跆拳道的w能特征

体能是跆拳道技能能够纵情发挥的前提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保障,竞技跆拳道将很难达到优异的效果。体能不仅仅是指身体机能,也包括了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形态与运动素质。诚如举重、游泳等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要求一样,跆拳道竞技运动也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比较具体的规定。首先,运动员应身材较高、下肢较长,体态轻盈,脂肪含量较低,具有足够发达的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这样其才可以在比赛中做到准确攻击对方的头部等有效位置。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对运动员而言同样关键,身体机能可以保障其竞技坚持的时长,运动素质保障其灵敏性、反应力、柔韧性,使其可以准确攻击和闪避。

(二)竞技跆拳道的智能特征

有人认为竞技跆拳道运动不需要智能,只要身体素质好便可,这是思想上的谬误,智能是竞技跆拳道比赛的核心能力,只有对整场比赛局势有着良好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敏锐地感知着对手的举动,才能够准确、迅速、有效地采取对应策略,达到攻击或防范的目的。

(三)竞技跆拳道的心能特征

心能主要是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竞技场上,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有效发挥自身身体潜能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因对胜利的过度渴望或对对手的担忧恐惧而造成严重的紧张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其技术水平,使其不能够正常地、专注地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自身的最优潜质。

竞技跆拳运动需要运动员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在比赛中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对抗,如果稍有松懈、慌乱、屈服,就会立刻暴露出破绽,被对手击败。一名优秀的竞技跆拳运动员应该意志坚定、心智明晰、精力专注。

(四)竞技跆拳道的技能特征

跆拳道技能不仅是运动员的自身技术水平,也是其对于各种腿法的领悟理解能力,这样其才可以将有限的腿法、拳法组合成一种具有复合性的技能系统,配合着对方的攻击或防范得以施展。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能,对各项技能的特点熟烂于心,才能找出对手的破绽与失误力求有效分数。可以说,技能是跆拳道运动员的最为核心的竞技能力,技能水平越高,其心能、智能也就更加完善成熟,才能更好地驾驭比赛。

二、竞技跆拳运动的制胜对策

竞技跆拳运动的制胜对策是根据其核心竞技能力因素构成分析而出的,首先选拔合适的具有可塑性的运动员,综合考虑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心理素质等,对于突出者进行重点培训,使其能够不断地成长。其次是有所针对地训练运动员,通过一些负荷运动、专项训练借以加强其体能,通过模拟对打练习提高其心智能力。只有不断地查漏补缺,发现自身不足加以强化,运动员的各项能力才会有所增进。

三、结论

只有正确地把握核心竞技能力与竞技跆拳运动之间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策略,赢得胜利,加强核心竞技能力不仅是跆拳运动的制胜关键,还是跆拳运动的灵魂,不断完善自身的核心竞技能力,是一名出色跆拳运动员的价值实现要求,是其尊重跆拳竞技运动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系统性;皮球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116-03

An Analysis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Establishment of Ball Theory

LI Yan, DONG Yunzhen, LI Ke

(P. E. School,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thletes’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is ne of the main steps for athletes’ mode training. Although the present structu re model of athletic capacity has been studi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re 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The new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and cha os, has shown such advantages as integrity, visuality, dynamic and fuzzification , which has interpreted its features and changes, and has compensated the defect 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mode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 re; systematization; ball theory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 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作 为生产运 动成绩的运动训练过程,其核心任务便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故竞技能力在运动 训练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国内 外许多训练学学者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比如“木桶理论模型”、“双子模型”、“胶泥理论模型”、“合金理论模型 ”等等,这些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竞技能力的内涵和要义,填补了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空白, 有力推动了运动训练实践研究的发展。同时,上述研究也存在了不足和缺点,因此本文以模 型的系统性特点为切入点,对现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建立新的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以求教于专家。

1 现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梳理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研究竞技能力,运动训练学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如“木桶 理论”、“合金理论”、“双子模型”等,但是对这些构建的模型,学者们存在很大的争议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商榷。本文以系统论为切入点,尝试性提出一种新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因此,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对现有的理论模型进行简单地梳理和评价。

木桶理论强调竞技能力的全面性[2],过分专注于竞技能力构成中“短板”的 作用,而 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没有能够准确的解释竞技能力各要 素之间存在的动态的,可迁移的互补关系[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桶中的“短板”在决定木桶容量大小时单 独起到决 定性作用,而在竞技运动过程中,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都是通过整体展现的,每个要素不可 能单独对竞技能力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无论“长板”或“短板”都是靠影响其他 “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整体的容积。这是以往研究中被遗漏的地方。同时,竞技能力结构作 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内涵,而木桶理论忽视了桶内水质的发展变化,因为不论是木桶 的长板也好,短板也好,仅是系统的外部构成,而桶内水质的变化才能突出系统的本质特性 。

合金理论[4]主要强调了人体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 加,而是 类似于合金,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它由竞技能力 整体出发,突出地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从这点来看它要优于木桶理论。但“合金理 论”却忽视了运动竞技能力的生物性能,并非金属或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应该具有动态 性和开放性。而合金是一次成型,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内的自复制、自同化、自催 化、自反馈。因此,“合金理论”模型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系统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无法直观地体现出竞技能力在时空转换中的变化特点,表现出刚性太强的缺 点,故不宜用其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

胶泥模型理论和积木模型理论是田麦久博士在木桶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竞技能力的深入 探讨研究。胶泥理论的提出是考虑到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 可迁移性,即胶泥理论是尝试描述各因素之间整合后的融合。熊焰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5] 。笔者认为,这种融合表现出来的只是胶泥之间简单的渗透和移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并 不符合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系统的命题。积木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 效应的直观展示[6],但是其直观表现是积木的简单叠加,没有以系统的角度去解 释竞技能力。

双子模型理论[6]是田麦久博士将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合二为一而提 出来,体 现出了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效能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因素的转移与补偿,以尝试 完善木桶理论的不足。但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简化研究问题,突出本质,而用两个互补模型来 解释竞技能力,形式上过于复杂。况且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积木模型并不能从本质上解释竞 技能力的状态变化。

综上所知,现有的模型理论在解释竞技能力结构的系统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理论模 型虽然具备系统的部分特点和要素,但不符合人体系统的特点,不能体现系统的演化过程, 缺乏动态性和开放性,有的理论模型完全缺失了系统的特点和要素,当然就无法从系统的角 度完整地描述竞技能力结构。

2 现有模型理论的完善与补充――皮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1 皮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一般认为,整体性、 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是系统有三 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 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从实际情形来看,任何系 统都必须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 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 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 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 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 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7]。

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的、多维系统,其形式结构特征表现为“非加和性,各子因素是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非简单的叠加”,在竞技能力系统演化过程中有“自组织、自同构 、自催化、自反馈等几种普遍形态,在竞技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内随机性、局部不稳定性 的变化规律”[5,8]。因此,在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模型的 系统性特 征,即模型的整体性、模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 竞技能力作为人体运动特征表现,该模型应该具有开放性,而非封闭性。

2.1.2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混沌理 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 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 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 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 来[9]。

由于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训练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 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人体 竞技能力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 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运动训练的成效或运动训练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 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运动训练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 扩大训练效果。

2.2 皮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皮球理论模型”以人的生物体特征为基础,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遵循系统性特征,并 参照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于抽象而成的竞技能力 结构模型,是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外形是由五瓣组成,分别代表竞技能力的五个 要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力,这五个球瓣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球体 ,每一要素在球体内部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图1)。

该模型的特点是任何要素发生变化均可通过皮球弹性的变化来代表,在外部空间即表示 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变化。同时,该模型不是封闭的系统,皮球可以通过气门与外界发生 联系,具有开放性,因此,该模型完全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

皮球模型的建立,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竞技能力结构的特征和变化, 弥补了以前模型的片面和缺陷,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丰富 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内容。其次,通过模型的建立,以简便直观的方式展现竞技能 力结构,更有利于在实施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通过竞技能力结构特点 的变化进行预测,以便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3 皮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皮球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与以往模型相比,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势特 征:

2.3.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特征是系统论最显著的特点。以往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都很好地强调其整体性特 征,但也存在缺陷。如“合金理论”模型强调了以系统论的整体性特征为出发点,但系统的 整体性是以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为保证的,“合金理论”仅强调了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却回避了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相应 的输入和输出[10]。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有各要素紧密结合的 形成的具 有一定弹性的球体,又有气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正如竞技能力 的各构成要素体、技、战、心、智一样,在运动训练的引导过程下,使这一整体不断发生着 深刻的变化,同时通过信息的反馈作用,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进行信息的互换来影响 自身的竞技能力状态。因此,皮球理论模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 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达到全面地、最佳地解决问题的目 的。

2.3.2 直观性和动态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性特征 ,这也是以往模型没有解决的问题。皮球模型以皮球这种具有一定空间立体形态的模型作为 竞技能力的体现。皮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皮球弹性的变化来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 员在比赛过程中或者训练周期中竞技能力总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水平提高,则皮球弹性变大,可以弹得更高,反之,某一阶段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则皮 球弹性变小,皮球的弹起高度下降。因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及比赛时竞技能力水 平的提高或下降,都可以通过皮球模型的弹性变化直观体现出来。

同时,这种动态性还可以反映竞技能力与竞赛环境的互动关系。所谓的竞赛环境,这里 特指施加于该模型的外在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皮球模型反应越 强烈,即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模型所承受的范围,模型就会爆裂,即竞技 能力的结构遭到破坏,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图2)。

2.3.3 混沌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混沌性特征是基于混沌理论提出来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存在 着混沌状态,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期的结果。刘大庆博士的研究表明,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 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11]。但这种补偿 作用同样具有不 确定性,心理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以及体能会有何影响?竞技能力各 要素之间到底是怎样发生相互联系?这里面存在着“黑箱现象”,许多问题很难有明确地解 释。另外,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等都会对其产生影 响,而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皮球理论模型正好以其内部的封闭型和不可视 性来体现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混沌性特征。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混沌性并非没 有规律可言,否则根本谈不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把握运动员的训练信 息和行为功能的变化进行科学掌控。

3 结 论

在理论研究中,模型的意义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应将现实训练中新鲜信息注入模型予以 理解、解释,使模型不断更新,并以更新后的模型继续关照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以实现 二者动态开放式的反馈、互动。以往的模型在某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变 化问题,但是无法从系统的角度整体、全面地分析。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不可否认,皮球理论模型毕竟只是一次探讨性的研究,给大家以启示,并不能全面地解 释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另外,任何一个模型的提出只是对一种理论的朦胧预期,要真正达 到目标,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上问题,即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这一过程必将是一个充满 争论和质疑的过程。我们也期待在不断的争论和修正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竞技能力的本质 和内涵,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

[2] [日]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3] 田麦久,刘大庆,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 学,2007,27(7):3-6.

[4] 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1-4.

[5] 熊焰,孔祥宁,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5 5-57.

[6]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145 -148.

[7] baike.省略/view/62521.htm.

[8] 郑念军,刘新民,刘兴,等.竞技能力新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1-53 .

[9] baike.省略/view/38935.htm.

篇4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现状月 构建

一、什么是体育隐蔽性课程

对隐蔽课程的解释,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多种定义,如:有学者把隐性课程看作“第三类课程”,即“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非计划的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综合起来,目前基本上统一为:隐蔽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试将体育隐蔽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对来说,传统体育是以技击、保健养生、娱乐表演为基本表现形式,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与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竞技体育活动。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直接的体育教育方式而体育隐蔽课程是间接的方式呈现。

二、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要使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得以现实,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和构成要素。从定义的解释来看,体育隐蔽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将其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1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学校内部的各种隐性的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2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也更为抽象。主要由实体性精神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地理位置、时间空间)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自然、社会、文化)构成,它对师生的在体育锻炼的理念、心理活动和行为,以至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力。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以各种竞赛场面和技战术练习中的和谐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校园体育比赛,参加者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受规则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这种大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它所形成的体育氛围和环境、集体舆论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对于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体育隐蔽性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现状

3.1物质文化要素。结果表明,上课时教师对场地的布置不满意的为54%;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占41%;认为体育场馆不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者占61%;对体育场地绿化不满意者占65%;对体育教学环境不满意者占59%;对上课所用器械不满意者占38%;。由此可见,在如沅江市一样的中小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现象。另外,中小学场地设施成人化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些学校为了求形象、达标准、迎检查、撑面子,尽管“让中羞涩”,还是要把本就非常有限的体育经费大都用于购置“标准化”、“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建设一些华而不实的体育场馆,而对于既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众多体育兴趣而且也易为学生所接受,又适合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现状的设施。

3.2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品质状况等体育文化。

3.2.1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师生关系是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值得我们研究。在学校里,其他学科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无法兼顾道德教育。跟据在学校学生中随机对300名学生的访谈调查,学生主要通过课外活动及体育课进行交往。

3.2.2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堂社会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既有个体练习的行为,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练习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想、情感、技术、知识等多种信息的交流。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为使团体获胜,同学们往往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勉励。

3.2.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人际交往。由于依赖性,保守性严重限制了学生有关能力的发展,常造成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气氛紧张,师生之间的情感缺少共鸣。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创新,抑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3.2.4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人际交往。一般学校都按行政分班,特别是在高三,由于文理班男女人数不均,常造成一位老师只上20几位男生,另一位老师就得上70几个女生的现象。而在班级进行分组练习时,教师为了方便,省时间,通常按小组、高矮分,按这种方式分组:一、一味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的个体差异, 导致体能好的学生产生饥饿感,体能低的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这不光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严重失误。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3.2.5师生比例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在普通中学,一般师生比例为1:40,更甚者1:50或1:60,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为:它的教学场所多为室外,上课时受到的外界干扰要比室内课大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加以体育课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教师难免顾此失彼。教师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维持课堂纪律,调动队伍,注意安全性方面,难有余力顾及到学生的想法,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更为重要的方面。教师无法发挥其上课的特点,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得以挖掘。

3.2.6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状况。中小学体育传统文化的形成状况差的占40%;体育传统与气氛对体育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的仅占23%;75%的学校对举办体育节的作用认识不足;学校宣传体育较好的只占32%;65%的学校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做的不够好;近一半的学校体育教师对上体育课时学生的着装没有做要求。

3.2.7体育教师的品质状况。体育教师的品质是体育隐蔽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的顺序是:高度的热心和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技术全面知识丰富,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能以严肃、平静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耐心。以上品质除“技术全面、知识丰富是教师专业能力外,其他都属于职业修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理,更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注重个人修养。

四、结论

4.1小学体育隐蔽课程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

4.2小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还比较欠缺。

4.3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上还认识不够清楚。

4.4体育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格品质。

4.5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2]杨铁黎.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M]

[3]邹渝.论高校隐蔽课程[J]

篇5

在有些交换场地的比赛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观众为更好地近距离观看自己喜爱的队伍并为其呐喊助威,也会出现伴随着比赛双方运动员交换场地,改变自己观看位置的现象。2012伦敦奥运会也首次提出了“社交奥运”的概念。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社交网络全面融入伦敦奥运会,不仅成为运动员与粉丝互动的平台,还变成公众参与奥运的全新渠道。营销人员、体育迷、运动员都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表达观点,借助社交媒体鼓励各方人员的信息互动,使得这届奥运成为首届、真正的“社交奥运”。这一全新理念对互动观演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对体育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功能需求。

2.互动观演模式的发展历程与从属界定

“观演关系”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时代的“观众和演员完全分开”发展到了阿尔托以强烈的舞台效果刺激观众,追求“真实刺激”感官效果的残酷剧场。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观演分离”、“观演有限接触”、“观演有限参与”、“观演结合”等多个模式。互动观演模式应从属于“观演有限接触”这一模式,即竞技比赛中运动员主动突破了“观演”的界线,运用行动或语言影响观众,同时观众也给与一定的回应。这种观演关系的主动方是运动员,观众是完全接受的被动方,观众反应并不是竞技比赛的主要部分,只能反作用于运动员,更好地促进运动员竞技发挥。

3.互动观演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存在条件

在体育建筑中运动员的比赛是互动观演模式的中心核心要素,观演模式的开展都围绕着运动员的竞技比赛进行。这也是互动观演关系成立的一个前提。观众的观看不是竞技比赛的核心要素,但它是与竞技比赛同样重要的接受活动,是构成要素。缺少观众,竞技比赛就是不完整的。同时在竞技比赛和观众之间还要存在一定的距离要素,适当的距离既可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的比赛空间,不受观众的干扰影响,又可以保证运动员和观众在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中不会因距离过远而发生信息流失。要实现这个互动的过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适当的互动距离。不同的竞技比赛需要建立不同的观演关系,而不同的观演关系又需要不同的观赏距离来支撑主体运动员的比赛。最佳设计为不影响运动员竞技比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拉近运动员和观众的距离。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常用设计办法有设置缓冲带、布置交通沟、运动员和观众流线分离等。

要有畅通的联系渠道。信息的传递需要简洁、快速、不失真的渠道。运动员的信息传递到现场观众一般都是用声音、语言、肢体动作所表达的,需要音响、现场屏幕等放大设备转递到广大观众;而观众传达给运动员的信息渠道则比较简陋,只能通过呐喊、口哨、乐器、挥舞旗帜、衣着化妆等手段进行表达,至于信息的传达度,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要有反应的变化空间。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想表达自己还受诸多物理空间所限制的,想向观众索要助威引起共鸣,但场地空间太大声音不能达到,用肢体语言表达信息又有限。观众为追逐运动场上的偶像,希望能尽可能的靠近运动员为其呐喊打气助威,但观众席座席为固定座席,不能随之移动。这一需求也促进了能随运动员比赛变化而移动的观赏座席的出现。要有良性的反馈循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所传递的信息有些是单方面通过电视信号等技术手段传递给观众的,如电视机前的观众。但场外观众的反应不能及时的反馈给运动员,造成了运动员的孤单失落感,从而影响比赛成绩。所以建立良性的反馈循环,能使运动员和观众双方面都得以信心满满、热情高涨,使运动员进入最佳比赛状态,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同时也使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提高观众的心理满足程度。

4.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应对策略与具体手法

从单纯的重视竞技场上的比赛,到比赛时关照观众,再到重视观众,甚至让观众成为竞技比赛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观演模式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这些变化对体育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客观上也促动了体育建筑的不断发展与功能创新。

4.1比赛场地多能化

场地是体育设施的灵魂,对场地的可动性进行技术研究是探究核心问题、直击主要矛盾的必由途径。

4.1.1大小改变

体育比赛场地的大小变换是发生次数最频繁、最容易被人们看到的变化。为满足不同比赛的需求,容纳更多的比赛内容,有充分的空间让运动员和观众更好地互动,一般情况下,场地大小有如下变化。比赛场地整体扩大:利用不同比赛场地的大小差异空间作为运动员与观众互动的环道。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可以从固定的中层看台和高看台下移出或缩进15米,在足球或橄榄球比赛时,移动看台可拉出放置在跑道上以容纳更多的观众。在田径比赛时,移动看台可后退15米,部分缩进到移动看台的下面。比赛场地结合扩大:利用正式比赛场地旁的训练场地、舞台、活动房等,采用可动隔断、移墙等方式,把两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结合为一个大空间。黑河市体育馆,对场地布置采取了横向摆放,训练馆位于场地长向的一端,之间隔以可动的幕布,既可以在需要时把场地扩大到极限,又可以根据建设者的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入口层的座席进行取舍,有着更强的可变灵活性。

4.1.2升降运动

有些观赏性较强的比赛和表演,如职业格斗、演唱会等,为创造一定的比赛和表演氛围,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迫切需要场地能随着比赛或演出的进程而进行变化。当体育场馆内存在固定看台时,固定看台的视点是确定的、不能再改变的,可以满足场地减小时的视线要求而在场地扩大时,设计视点也随之向外扩大,只能采用预留地坑、场地下内置液压设备,使比赛场地或舞台能向上缓慢移动,以提升视点,满足固定看台观众通视的要求。GMP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概念设计方案,是大规模使用液压机进行场地升降的一个较好的例子。液压式升降场地不但被广泛地利用在固定的场地上,在日本福冈体育馆还通过对游泳馆池底进行液压升降,完成游泳馆到体育馆之间的转换。

4.1.3平缓转动

随着“旋转舞台”、“旋转餐厅”等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使整个竞技比赛场地的平缓转动也成为可能。通过场地下的曲线滑轨和电动小滑车的应用,整个比赛场地可以围绕着比赛场地的圆心做缓慢地水平转动,实现运动员在交换场地时把场地缓慢转动到自己的观众方,无需观众离开座位就可以缩减运动员和观众间的互动距离,实现观众最大限度接近运动员的需求。

4.1.4水平移动

小规模的比赛可以利用大场地进行水平移动式的比赛。竞技比赛的场地,可以根据比赛的输赢情况向不同观众的拉拉队不断靠近,比分领先的越多,向本方观众靠近的距离越近,就更能促动观众和运动员的观演热情,从而促使运动员发挥出最好的成绩。比赛场地的大小改变、升降、转动、移动等也不是单一的、非此即彼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简单运动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复杂运动,进而使比赛场地的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能为互动观演模式的需求提供各种崭新的、突破性的建筑支持。

4.2观众座席灵活化

大多数竞技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对场地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任何移动,要实现连续、多角度、三维的互动观演效果只能靠观众坐席的移动来实现。

4.2.1可伸缩

可伸缩的座席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其动力方式有人力和电力两种。座席每组一般都是矩形的,利用每排之间的高差把较低的一排收到较高一排的下面,排排层叠,最后收成宽0.8米的一排,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目的。这种可伸缩的可动座席一般在展开后都有自锁装置,防止自行收缩和滑动。按照座椅的摆放位置分又分前置和后置式两种。

4.2.2可平动

在中小型体育场馆中,因体育场馆规模较小,观众席都是平行于比赛场地矩形布置的,而观众的视线都是指向场地方向,因此角部的观众座席视觉舒适性差。解决办法是把观众的椅子改为可沿中轴线自由旋转的椅子,使观众通过椅子的旋转把坐姿调整到与视线基本一致的方向上。另在楼座的前部区域,在观众疏散出口前部的二到四排观众座席,可以设计为可平动的观众座席,设置轨道和履带,前后循环移动,这就实现了观众位置的均好性,能先后体验到左部、中间、右部观看感受。这种方法也可以随着运动员交换场地而改变位置,使观众一直近距离同步尾随运动员,实现与运动员的互动(图4)。

4.2.3可旋转

在大中型体育场馆中,为较好地解决矩形场地和圆形视线之间的矛盾,观众座席都布置为圆形或由圆弧拼合的椭圆形,这样就使某排整个等高的观众座席围绕场地旋转成为可能。可旋转观众座席可以根据运动员与观众的互动程度改变,可根据比赛的紧张程度调整旋转的速度,观众座席时左时右、时快时慢,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感活动体验。

4.2.4可升降

可升降的观众座席是为了适应不同大小场地的需求,利用液压机械等改变座席的高低,进而避免观众视线遮挡,实现观众席前低后高的需求。局部单体气压升降是平拉加长型可动看台在进行竞技比赛和舞台表演转换时,把每排的第二个座席通过单体气压的方式进行升降,以实现不被第一排遮挡的目的。整体单元液压升降是普通座席在进行大小不同的竞技比赛切换时,如排球和手球之间转换,为实现前低后高前后视线不遮挡,把每排座席作为一个升降单元单独进行高低控制。全部个体零散升降是体育场馆内所有观众座席都以液压的方式进行电动升降,每个座席与周围其它座席不发生联系,可以独立控制进行升降。局部履带移动升降是把普通座席的某一通长连续部分作为可移动单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移动路径穿梭移动在不同的排数上,从而实现近低远高的移动方式。

4.2.5可悬挂

可悬挂的观众座席是利用30度有效视觉角度范围外的空间,通过悬挂在屋盖下的方式布置观众座席。国内最早由同济大学钱峰教授提出,在实际建筑实践中还没有应用。这种布置方式能减小观众视距,在相同的观众数量下减小体育建筑的跨度,从而极大地缩减了造价,有着可观的经济性。但在安全疏散、结构荷载、交通方式等方面技术还不成熟,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4.3信息表达多样化

要完成运动员与观众两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有限的信息表达途径会造成传达不畅或信息失真,所以扩充信息传播途径和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考虑要素。

4.4组织过程互动化

从行为建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欲望、情绪等组织行为活动需求是人们的核心需求,而设计所提供的空间、建筑及环境只是用来满足其行为心理要求的必要外在条件。正确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完善竞技比赛互动观演模式的组织行为设计,最终都会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得以外在的物化体现。

5.互动观演的理想化设计与对未来展望

2012年伦敦奥运会鞍马比赛的电视转播中,跨时代地使用了三维“全息再现”的电脑技术,在运动员腾空做动作的瞬间,数十个摄像机固定好位置同时拍摄,再通过电脑合成,使观看者能多角度、全方位、可选择的观看运动员的空中姿态。随着“全息再现”、“鹰眼”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未来比赛与观看互动观演模式的呈现完全可以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表达。随着比赛场地的完全可动、观众坐席的自由移动和内场界面的信息化,观众可以坐在包厢里选择任意角度、任意距离、任意快慢的欣赏比赛,甚至将来“三维全息再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突破,观众可以无限地拉近与运动员的距离,“面对面、肩并肩”地真实体验运动员的现场感受。即使不能如此近距离给运动员呐喊助威,观众也可以控制场内特定区域的音响系统和电子屏幕来进行个人情感表达,实现个人信息传递的最大化,完成与现场比赛运动员的良好互动。

篇6

关键词: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31-04

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作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是在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投资而形成的。市场经济的逻辑力量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有限的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本运营,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涉及运动员归属及权益分配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愈加激烈,研究并厘清市场经济下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投资等问题尤为重要,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运动员人力资本概念与内涵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要素不断向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渗透,运动员培养、参赛、保障和再就业等问题也逐渐转移到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运动员竞技能力资本作为其参与市场交换的核心资本也逐渐凸现出市场价值。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经济运行中人的自身价值,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人力资本就是指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凝聚在运动员身体上的专业体育技能是通过对人的体育天赋进行投资培训而形成的,同时这种技能使投资者能够得到一定的收益回报。因此,运动员的专业体育技能才能称为“资本”,而且是一种资本存量。

结合运动员职业特点和劳动属性,本文认为运动员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对运动员的体育天赋进行投资,形成的凝聚在运动员身上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健康、技能、知识、心理、声誉等因素的价值存量。简单地说,运动员人力资本就是指通过对人的体育天赋进行投资培训而形成的专项体育技能,属于技能型人力资本范畴。运动员人力资本主要内涵是凝结在运动员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其本质是运动员从事体育生产活动的劳动能力,由运动员劳动力的转化而来,直接表现形式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人身依附性是运动员人力资本区别于其它任何资本最本质的特征。

2 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

运动员是专门从事某个项目运动训练和竞赛的从业人员,参加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运动员最基本的、唯一的劳动形式,也是运动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作为生活来源的主要方式。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是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为核心的劳动能力是形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自然基础和根源,而多年坚持不断的投资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而且这种投资只有作用于合适的载体才能形成高级劳动力进而转化为运动员人力资本。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是运动员所具有的能够带来现期和未来收益的存在于人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的投入存量的投资过程,是投资者、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等各类投入主体共同活动过程,是在给定约束下人力资本载体与各类主体的互动回应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特定运行规律和实现机制,其中包括: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教育制度、训练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意识形态、运动员的价值观和回应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等。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网”,这是通过国家强制性制度的安排,运用行政手段在教育系统以外形成了一个从事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改革开放后,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为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当代竞技体育已经由运动员和教练员构成的单一参赛系统发展到众多人员高度合作的复杂系统,现阶段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由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等投资主体,国家、俱乐部、学校等管理组织,教练员、教师等教育者和运动员等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是多元化投资的结果,在其价值存量长期递增过程中各投资主体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生产性要素,特别是运动员自身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劳动、大量的心理成本以及高昂的机会成本等。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除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努力外,还有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信息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的通力合作,他们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训练的场地、设备、材料、服装等物质条件以及直接用于运动员的饮食、营养、卫生等生话消费品则是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3 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3.1人力资本投资投资是重要的经济活动现象,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是靠后天获得的,其获得途径即是人力资本投资。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等活动,对个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资本或实物投入,提高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的存量水平,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本一方面是投资的产物,没有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各类人力资本就无法形成;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不是目的,其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人力资本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内容,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劳动力。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在人的简单劳动力基础上形成的复杂劳动力,人的高级的复杂劳动力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培训和各种社会实践后获得的,人力资本的直接投资对象就是人的简单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一般可以归纳为:教育投资、培训及“干中学”投资、迁移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和情感投资等。

3.2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要素分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存量不仅包括体能、技能、知识、心理等训练学要素,还包括声誉、影响力等社会学要素,而其核心要素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专项竞技能力。与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一样,运动员人力资本各价值构成要素的获得和提升,也是投资者、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等各类投资主体以特定的活动方式共同进行的一系列投资过程。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动员培养体系及培养方式,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要素主要有教育投资、训练投资、比赛投资和情感

投资。

3.2.1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投资,可以带给人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通过教育积累所形成的知识已成为人的一个部分,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生产。_5]长期以来,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下,我国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我国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大多都是在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系统中进行的,即运动员就读的各级各类少体校、业余体校、体育中专、专业体校等是其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我国专业运动员职业发展环境过于封闭,在役期间承担了大量的训练和比赛任务,失去了许多本该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机会,运动员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运动员基础教育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高,降低了整个运动员群体的职业效能感和就业期望值。

众所周知,教育在人的文化学习、道德修养、个性塑造和社会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各级各类体校中存在着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重训练而轻教育、教学管理及质量低下、学习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专业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特别在市场经济下随着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我国专业运动员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使运动员对运动员职业的自我评价下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时间较长,一般长达十几年,但其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投资质量与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约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存量攀升的瓶颈。

3.2.2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训练投资运动员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劳动能力――专项竞技能力,专项竞技能力也是构成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的核心要素。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高水平的专项竞技能力,形成高水平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投资主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训练和比赛等途径,针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和心理等要素进行了长期而大量的训练投资,全面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使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存量不断攀升。系统训练是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专业运动员成才大多需要十多年的系统训练,而这一系统化训练过程也就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培训投资过程。运动员人力资本训练投资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投资。

运动员的体能是形成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长期的体能训练投资目的在于增进运动员健康,改善其身体形态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为形成高品级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奠定基础。技能训练投资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大多数运动项目,专业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主要由其掌握的技能来体现。运动智能和心理训练也是运动员人力资本训练投资不可或缺的内容,越是世界顶尖级的高水平运动员,其丰富的比赛经验和稳定而成熟的心理素质往往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射击决赛中,都因最后一枪出现重大失误而痛失金牌,这一案例表明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在比赛关键时刻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运动训练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生理、心理全方位改造的复杂系统。在我国专业运动员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训练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运动员自身及其家庭、各级教练员与相关工作人员对运动员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和攀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因此以提升专业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为直接目的的训练投资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核心投资要素。

3.2.3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比赛投资比赛是运动员训练成果的检验,也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投资获得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比赛投资是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环节,比赛能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增长,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参加比赛也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比赛不仅可以检验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效果和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水平,而且运动员劳动的生产性也只有在比赛中才能得以体现,因为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就是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竞技能力,在为观众呈现精彩纷呈比赛的同时,全力以赴获取比赛胜利或争取较好的比赛名次,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同时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市场经济下比赛投资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投资比例较大。在各投资方中,运动队的参赛投资是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直接投资,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战比赛提升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存量。比赛组织方和赞助方的比赛投资则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间接投资,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体育竞赛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以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虽然各比赛投资方投资目的不同,但比赛过程对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积累和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使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参赛水平提高,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等无形资产价值提升。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比赛投资除了运动员自身的人力投资外几乎全部由国家承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效益和政治需要。在市场经济下,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比赛投资目的趋向多元化,投资目的既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比赛的主办、赞助方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国家投资的社会效益和政治需要等。

3.2.4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情感投资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情感的投资是不可忽略的要素,人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高级生物,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程度。运动员人力资本效能及其发挥程度完全由运动员控制,在现实生活中,运动员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制,否则就会造成其生产能力降低。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投资有助于加快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不良的消极的情感投资会抑制或减缓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在我国“三级训练网”的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下,各投资主体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行了长期的情感投入,特别是教练员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他们不仅负责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而且还照顾运动员的生活、教育和成长等各个方面,多年的学习、训练生活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形成了父子、母子般的感情。我国教练员的这种情感投资不同于学校教育中的师生感情,也不同于国外运动员和教练员金钱雇佣关系,而是在我国特殊的运动员培养、训练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情感投资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投资要素。

4 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及其投入分析

改革开放后,社会力量开始介入我国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市场竞争性要素不断向竞技体育领域渗透,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趋于多元化。随着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

化进程的加快,运动员纵向和横向流动增多,投资主体不断更替,使得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更为复杂。即使是现在的职业运动员,在其步人职业化队伍前大多都在少体校经过了一定时间段的早期训练,接受了国家的培养,而后来再步入职业化队伍后的训练和竞赛,又是所在的企业或职业俱乐部进行投资和培养,其整个运动生涯体现出多元投资的事实。我国专业运动员是由国家培养、政府管理为主的隶属于各省、区、市体育管理部门或体育事业单位以及军队、各行业协会的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由国家培养,这个提法只是说明了负责培养运动员的主体是国家,并没有否认家庭、个人以及其它投资主体对运动员的投资。

由于运动员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各投资主体不同程度的参与投资,使得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非常复杂,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也是多元化投资的结果,在其价值存量长期递增过程中各投资主体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生产性要素。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运动员家庭和个人,总体上可分为国家、私有企业和个人三大类投资主体。这些投资主体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层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投资的客体就是运动员本身。图1是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各投资主体及其投人要素结构图。

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下,国家在培养运动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资数额巨大,投资面广,在投资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国家投资主体,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的行业体协、各相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部门。国家投资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出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其投入风险不高。投资的机会成本被全社会共同承担,投资优势明显。但是国家投资运动员投入和产出效率不高,并且排斥和阻碍社会资本的投入,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私有企业投资主体主要包括进行了运动员培养投资的各类私有性质的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以及各种私立运动学校等,与国家和个人投资主体相比,私有企业主体对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小、形式单一,投资效率高,由于投资过程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投资机会成本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私有企业投资运动员是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有力补充,社会资本和私有资本投资运动员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拓宽了我国运动员培养渠道,使我国运动员投资和培养趋于多元化。

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中,运动员自身既是投资的主体,又是投资的对象或客体。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个人投资主体包括运动员的家庭和运动员自身,其中运动员自身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决定性投资主体,在所有投资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追求金牌为最高目标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诉求下,我国运动员为了不断提升其人力资本各要素的价值存量,要长期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负荷。个人投资主体既有时间和劳动的投入,又有物质和精神的投入,投资风险大,并承担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和极大的心理压力。

篇7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

[3]高云,唐艳婕.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7-339.

篇8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运动训练理论;思维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7-0141-04

Sports Training TheoryBased on ComplexityScience

DU ChangLiang1,LIShao d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Jiangsu China;

2.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ComplexityScience changes people's mode of thinking with aNew theore tical framework and way of thinking. As aSubSystem ofSportScience,Sports t r aining theoryNeeds the knowledge of complexityScience toSolve problems inSpo rts training. This paperStates theSix important features of complexityByyzing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complexityScience, and carries out aNumberof pro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c examples inSports training theory r esearch through the complexityScience.

Key words: complexityScience;Sports training theory; thinking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对现实事物的深刻洞察和揭示,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1]。

运动训练学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的复杂性要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知识来 解决运动训练中的难题。当前运动训练理论最突出问题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其导致了运动训 练理论研究与运动训练实际存在严重脱节,尽管国家在理论研究中投入不菲,但在现实中出现的实践困惑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理论研究者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复杂性 的认识不够有直接关系。当运动训练领域出现用简单性思维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思维方式本身出了问题,不妨尝试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寻摆脱困境的 出路。运动训练学本身即是复杂性思维的研究对象,而非独立于复杂性思维视野之外。运动 训练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以现实的训练实践为基础,也需要有一个新的观察、审视、思辨 、论解的角度。复杂性思维从“整体”或“系统”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把握运动训练 、认识运动训练及反思运动训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思维视角[2]。

1复杂性科学与其主要特征

1.1复杂性科学的词义解析

“复杂性”来源于形容词“复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复杂”一词的意思为“(事 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3]。“复杂(complex)”的词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指事物的 组成杂而多;二是指难于理解和解释,不容易处理,不清楚。“复杂性(complexiyt)”则是 指“复杂”的性质或状态。“复杂性指事物的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性,事物组成要素 之间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的整体行为和演化[4]。”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交叉学科,它以研究自然、社会的复杂性和复杂 系统为核心,并揭示其运作、演变规律的科学。复杂性科学并非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新分支, 也不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另一门科学,而是作为科学演化系统的一种形态,昭 示着一种与未来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虽然复杂性科学自产生至今,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快速发 展,但对于复杂性科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复杂性科学“如 此之新,其范围又如此之广,以至于还无人完全知晓如何确切地定义它,甚至还不知道它的 边界何在[5]。”

尽管准确定义“复杂性科学”比较困难,但纵观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实践会发现:复杂性科学表达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打破了以线性、简化、还原思维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思维方式, 是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复杂性问题具有多层次、多因素、多变性、相互作用等特征,复杂 性现象都是非线性现象,每个复杂性问题都拥有一个有许多自由度的元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系统内部有多种多样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各子系统之 间,以及系统与系统运行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祸合作用。

1.2复杂性科学的主要特征

1.2.1整体性

整体和部分具有多义性,在复杂性科学中,涉及最多的是具有组成结构的“整体和部分”。复杂性科学把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即每个组成不能代替整体, 每个层次的局部不能说明整体,低层次的规律不能说明高层次的规律。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 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每一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它单元的影响,并会引起其它 单元的变化。复杂性科学研究将复杂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虽然为了分析的方便,有时也将 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子系统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但认为对各因素、各层次的分 析研究不能取代对整体的研究,整体的性状也不会在整体中体现出来。复杂性科学并不将系 统整体看作是其各子系统性质的简单相加,而将整体看作是各功能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突现 的结果,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各子系统的性质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1.2.2 非线性

线性和非线性最早是数学概念,具有明确的定义。所谓线性或非线性,在数学中表示的是一 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表示为一种数学表达式或模型等。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 外在特征,是与线性相对而言的。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上 呈直线,而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不成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复杂系统由多要素、 多层次共同组成,且各要素彼此影响、相互祸合,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对其它变量乃至整个复杂系统都有着不成比例的、巨大的影响,而正是由于这些非线性问题的存在,才使得复杂 系统处理起来相当棘手。近代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受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限制,在处理复 杂事物的时候,总是力求简化,或略去一些次要因素,或是把复杂系统分解为一些简单系统 ,以求得问题的近似解决,这种处理方法就是线性化。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当要求 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线性方法就显露出其局限性, 非线性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2.3混沌性

混沌是指出现于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随机行为,这种随机性是非线性系统自身 固有的,不受外部随机因素的驱动。混沌现象的根本特征是系统的运动对初始状态具有敏感 性,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系统终态。复杂科学告诉我们,在组织运行 过程中,某些因素具有最初敏感性,这些因素随着组织的运行过程慢慢成长,不易为人们所 察觉,但很可能是组织系统崩溃的原因。许多现象都是非线性的,从传统意义上我们无法预测它们,因为任意小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后果。混沌效应来自它对初始 条件的极端敏感性,正是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人类不但至今还无法做到更好地预测, 也无法终极地对这个混沌世界完全认识。

1.2.4 开放性

魏宏森教授认为:“从系统的构成和与环境的关系上来看,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系 统与环境不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反之则为开放系统。”[6]。 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没有这种交换,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不 可能的。只有把自己保持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的状态下,系统才具有保持自身动态稳定的能力,任何一种复杂系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也只有在 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和生存,封闭就是死亡。

1.2.5动态性

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动态性说明系统随着时间而变化,经过 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阶段和不 同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涌现独特的整体行为与特征。动态性是产生系统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复杂系统总是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 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系统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 。系统的变化不但受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不同 的时间、地点而变化,表现出不可还原的特性。

2运动训练理论的复杂性

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理论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它们涉及到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社会、家 庭、自然、文化等各种各样的联系,也涉及到与内部的人的精神、思想的联系,这些要素及其联系在复杂性科学看来,都具有复杂性特点,且贯穿运动训练过程始终,从而影响运动训 练的实际效果。

运动训练是以“人”为主要核心的活动,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由于其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性,使运动训练过程呈现出复杂的情景,这些复杂的情景 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及训练的主体(人)是一个整体,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 的主体(人)有着很强的自组织能力,运动训练系统内外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发生是复杂 的,运动训练本身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显然,运动训练本身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复杂性 的系统要用复杂性的方法来处理”,再沿袭线性、还原、封闭、静态的简单性思维方式显然 是不适宜的。运动训练新范式的形成,不仅需要我们以现实的运动训练为基础,更需要有一个新的观察、审视、思辨、诠解的角度[2]。

运动训练是一种较之其它领域、其它体育学科领域更为复杂的领域,运动训练理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

2.1运动训练的非线性

运动训练是多维、交错、复杂的系统,包含着多种因素(或变量),是许多隐性因素与教练员 、运动员、训练计划等显性因素交织着的充满活力的复杂系统。这些因素(或变量)之间不是 简单的径直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方式。非线性思维还揭 示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介入运动训练不可逆转,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在训练领域 内的投射,运动训练学将建立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会有更多新近发生的经典案例(博尔特) 被引入训练理论研究。

2.2运动训练的整体性

对于运动训练这个复杂系统而言,整体功能或是大于或是小于部分之和,而不会恰好等于部分之和。一味追求某个单项或局部的发展并使之最优化,认为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 会迎刃而解,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影响和损害其他问题的发展,造成系统的整体功能下滑。整体思维关注的并非“单项最佳”而是“整体最优”,运动训练不应该是“木桶理论”中最 短的一块木板。

2.3运动训练的系统性

复杂性视野中的运动训练研究应把训练视为一个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 统中去,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训练的分析、理解和认识。训练决不是纯粹的训练问题 ,也不仅仅是各元素的简单堆积。我们应当把训练放到自然、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复杂系统中进行综合而系统的考察,分析它们的关系,在大背景下探索训练的规律、观点和方法。从复杂性思维视角来看,复杂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它们之间的因 果关系也不是单向的链条,而是复杂的因果关系之网。系统各部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系 统整体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整体特性。面对训练现象的复杂性,任何 一个学科只能解决某一局部问题,只有多学科的深入研究才可能解决整体问题。因此,在进 行训练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实现主要目标的具体的、特定的措施,还要尽可能地考虑这些措 施对系统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加强多学科的共同操作,包括训练学各相近学科:运动 生理、生化、解剖、遗传、组织、生物力学等;也包括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并注意适当借助、吸收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方法,把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多元整合的思维格局,将完整的复杂事物作为研究对象。

2.4运动训练的开放性

开放性思维从有机观点出发,强调系统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坚持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定义、描述和认识。运动训练只有处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让训练对象在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下,有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才能够自组织地形成高度有序的创新 结构。运动训练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时刻与其运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 能量的交换。

2.5运动训练的生成性

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造中,这种演化和创造(而不是模仿与复制)使训练过程具有丰富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之丰富使得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变得不可确 定。对于运动训练复杂系统而言,任何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通过叠加作用都会引起结果的巨 大不同,而且不可预测(蝴蝶效应)。运动训练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无法排斥偶然、个案、情境,动态变化将成为训练的基本特征[2]。

2.6运动训练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时时刻刻在运动着、发展着。运动训练系统包含了人员要 素(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内容要素、训练方法要素和训练环境要素等。其中虽然某些要素 呈现静态的性质,但是,其核心人员要素是动态的,从而导致整个训练系统呈现动态性。

3 应用复杂性科学方法对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一些经典命题的解释

3.1竞技状态的方法论认识

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而训练周期理论最重要的支 撑依据就是竞技状态周期性阶段变化的规律,即竞技状态需经过“获得”、“保持”、“消 失”三个阶段,相应地把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与其相对应。 同时,马特维耶夫又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的 具体要求。虽然,以后的哈雷、凯里舍夫、普拉托诺夫、葛欧瑟、博姆帕等均在他们的运动 训练学专著中,对训练周期以及竞技状态问题有过阐述,但是马特维耶夫的将竞技状态作为 训练周期划分的思想无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方法论意义上的简单性,也被称为简化。马特维耶夫对竞技状态理论的研究主要依赖的是简 单性思想,他将运动成绩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训练参数进行科学抽象,抓住影响运动成绩 变化主要的周期性特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关系、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矛盾、竞技状态周期 性阶段变化规律与训练过程各时期的吻合,舍去次要的无关大局的细节,从而突出了训练周 期的本质。在训练周期理论成功地应用于训练实践的几十年中,充分显示出该理论对训练过 程的解释力与预言力的普适性规律,同时也实证了简单性范式方法论的有效性。

同时,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对竞技状态方法论进行思考,目的不仅仅在于应对竞技状态理论 所面对的复杂性问题,而更在于揭示一个新的取向。因为复杂性科学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科学范式的改变,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范式。

如:竞技状态系统结构复杂性所表现出的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其系统构成要素多 且具有多层次性和非均匀性。不同层次的要素不仅有各不相同的结构,而且有各不相同的特 征,同层次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不同层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大不相同的 性状。多样性既是竞技状态各子系统要素间以及与其环境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竞技状态 系统呈现多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多样性是复杂性存在的基础,同时复杂性也增加了多样性。 例如,构成竞技状态要素之一的灵敏性,不仅取决于判断和知觉因素,诸如,总体视觉判断 、预判、模式认知、环境整体认知等;而且还取决于变向速度,而变向速度又决定于脚的位 置、变速时的步伐调节、身体倾斜和姿势等技术因素,以及力量、功率、反应力量等腿部的 肌肉素质等。

3.2竞技能力的整体性理解

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竞技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一 直是热点问题,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木桶理论、合金理论、积木理 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胶泥理论、复合素质理论、 双子模型和竞技能力三层次结构理论。

我们先用还原方法来理解: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 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在竞技能力系统中,5大要素分别又包 含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下面又有许多子要素,而且每一层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比如体能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4个要素;战术能力则包含战术 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6个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虽然都是依托于人体运动而存在的不同系统,但是属性是不相同的。所以,竞技能力也是一个复杂系统,竞技能力复杂结构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非衡性,各个子系统所占有的空间份额是不 相等的;竞技能力结构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复杂度,功能的大小与系统复杂度的大小相关。因此,我们会明显发现“木桶理论”等的解释是机械化的竞技能力结构。这也说明还原 是一种完善的研究方法,研究各组分的关系足以推导、解释整体的性质。但这并不是说还原主义总是必要的。对训练学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整体性。

复杂系统是有人参与的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双重特点。作为自然系统,系统具有内部的自组织现象;作为人造系统,外界可以对其实施有目的的调节管理活动。这种遵从 一定准则的、有目的的调节活动就是复合系统的协调,是围绕系统的发展目标对子系统之间 或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调节,使系统结构内部有机和谐地结合,促使功能达到最大 化。一般而言,复杂系统的不协调是绝对的,协调是相对的。所以,要使竞技能力功能发挥最大,必须使复合度达到最大值,才能使结构内外协调一致。在竞技能力系统中,首先存在着组织与自组织现象。比如体能子系统各组成要素既具有自然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又具有人工系统的组织作用;既存在着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的自然增长和提高,也存在着人为促进其发展的可能,其中人为改善和提高可能性是训练的 前提;其次,竞技能力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属性、功能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 各子系统之间某种功能相互融合和互补,并且相互关联耦合成一种全新的整体效应,即竞技 能力内部各子系统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的功能超出各要素功能总和。训练复杂系统的多层面性,决定了单一运用其一种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当前,理 论研究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还原论层面,忽视体育外部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相互锁定、动态转 换、共同生成,没有把训练作为一个复杂的活动整体去认识和研究。这种研究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忽略了复杂系统的若干重要特征和特征变量,完全排除了随机因素、 次要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对体育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复杂的现象的分离。因此,复 杂性思维视野下的训练研究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做到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 宏 观分析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总而言之,一定要倡导还原论与整体论的有机 结合[2]。

3.3 生物科学的介入

随着运动生理、生化、解剖、遗传、组织、生物力学等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切入、融合到运动训练的微观层面与中、宏观操作实践层面,去解释、阐明、影响与作用于运动训练,体育 生物科学也就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

生物科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生物体的每一个层次都拥有特定的行为或性质。这类行为或 性质不存在于构成它的组成成分里,而是由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它的特征十分明 显,比如整体比它的部分之和更大(研究复杂性系统的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涌现”)。 生 物科学的涌现是属于非线性的,即不能通过简单地叠加构成成分的行为推导出系统的行为。 此外,系统组成部分的微小改变常常会被迅速放大并导致系统状态的改变。

人体生物学的适应理论指出:人体不仅有肌肉骨骼,而且还有器官、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其运动技能的形成十分复杂。分析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得失,仅仅从训练时间、运动量、乳酸能等一些局部的物理量指标来检查训练效果,或仅从教练员的主观经验及逻辑推演的角 度来总结运动员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不少研究者和教练至今没有认识到,长期困扰我们的”训练与实战脱节”的顽症,其深层次问题就在于此。大量的实践和教训告诉我们,在训练 过程中把神经系统的训练与肌肉骨骼的训练截然分开,是导致训练质量和效益低下的重要原 因[7]。

4 结束语

复杂性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科学,本身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因此我们只是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上对复杂性科学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方面进行粗线条的探讨,希望能因此借助复杂性科学,为提高运动训练实效提供新视角。关于复杂性科学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还需要今后继续努力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戴汝为.关于“复杂性”的研究――一门21世纪的科学、前沿与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2-207.

[2] 杜长亮.复杂视角中的运动训练理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34.

[3] 冯契.哲学大词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344.

[4] 成思危.复杂性科学探索[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142.

[5] 霍根著,孙雍军,等译.科学的终结[M].北京:远方出版社,1997:287.

篇9

关键词:网球 体能训练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网球技战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体能水平在比赛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如何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高强度的比赛中具备良好的体能优势呢?这就是当代网球指导教师和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它突出对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1.网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构成要素

现代网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专项速度、整体力量、运动耐力和心理机能等四大方面。

2.现代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2.1优良的体能是充分发挥网球技战术的基础

目前来看,世界顶级选手对体能训练非常重视,没有好的体能水平,就不可能很好发挥技战术水平,更不会取得好成绩,体能训练已成为优秀选手的共识。

2.2优良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训练就是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负荷刺激,进行生物学改造的过程。负荷刺激的结果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导致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的改善,从而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得到提高[1]。生理学研究指出:一定范围内负荷越大,刺激越深,体能提高也越快。当一个时期的负荷量达到一定高度时,需要提高负荷强度来提高专项水平;当负荷强度达到机体最大承受能力时,又需要在负荷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使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出现螺旋上升态势。竞技运动的发展史证明,运动负荷和体能训练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体能水平是球员技术风格、战术作风、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更是网球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

3.对网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体能训练应遵循刺激――适应的基本理论负荷刺激与机能适应是运动员体能提高的机制

运动员应努力使自己机能系统的功能适应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的特殊要求。人体机能系统的适应程度越高,则运动体能水平越高,这一适应的实现是运动员长期训练的结果。所谓“训练适应”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负荷和外界环境长期刺激的作用下,人体器官和系统所产生的结构与机能改善[2]。这种机能改善能满足激烈比赛所需要的体能体力,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提高――再刺激――再反应达到新的适应和提高的规律变化。

3.2体能训练应明确力量训练是基础和保证肌肉力量是运动动力的源泉,是完成竞技任务和实现竞技目标的前提

日益激烈的现代网球运动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运动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进行大负荷训练,提高体能水平,掌握和运用技术是不可能的。力量素质是网球运动员专项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但是,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训练方法单一的缺陷,力量训练的方法除了杠铃以外还可以采用许多其他的方法,如多级跳、单足跳、蛙跳、障碍跳、台阶跳、跳深跳等大强度的跳跃。这些练习与我们的网球专项十分接近,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地采用了,我们教练员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这些方法。

3.3 体能训练应主张以速度训练为核心内容

速度是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应,是网球运动员高质量完成改防技术的前提与条件,所以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以专项速度为核心设计、启动速度、加速跑速度为训练内容,速度和耐力是网球运动员速度的重点,因为网球场场地小,所以在速度训练时要侧重于速度力量、髋、膝、踝关节的爆发力。

3.4体能训练要注重系统性、计划性

体能训练不能搞突击,不可能一劳永逸。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必须按计划系统地进行全年和多年体能训练。机能能力和运动素质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逐渐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要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体能训练不是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要不断的改变训练手段和提高负荷的量和强度,形成一年比一年提高的系统训练规划。

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表明,良好的专项技术体能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术、战术、承受大负荷训练、高强度比赛、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

因此,只有在日常的训练中科学、系统、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能在激烈、高强度对抗的网球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战术,占据体能优势,并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李之文.体能与体质概念的区别[J].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孙民治.网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海洋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7-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开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之一,理应在海洋领域大展宏图。纵观世界海洋体育发展状况,我国目前与西方各国比较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帆船、赛艇与沙排等竞技项目上也有斩金夺银的表现,但毕竟是“举国体制”带来的结果,国人海洋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拥有300万km2海洋面积和18 000 km陆地海岸线以及6 500多个岛屿的海洋体育资源尚待开发。为此,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是当前文化兴国应有之义。

1 关于海洋体育的定义

鲍明晓[1]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黄文浪[2]认为:“海洋体育是以提升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及环境开展的,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原生态、亲自然、高参与、深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滕海颖[3]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具有生态性、娱乐休闲性和海洋特色的体育运动。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东西。”[4]所谓生命索取,是人类自身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与生命之间保持的相对稳定,即打破低层次需求跃入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开始追求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目标,加上闲暇时间增多、科技与经济水平提升等多因素连锁反应,致使带有原始体育基因的海洋劳动、游戏、祭祀等社会活动形态逐步演化成当代海洋体育活动;强调海洋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进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核心价值观,对于健康不仅要从生物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会的能力;突出海洋体育的空间性特点,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海洋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海滩、海面上,但从开放的、立体的视角观察海洋体育活动,其区域空间应拓展为海上(中、底)、海滩、海岛(礁)、海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相辅相成的海上体育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体育的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海洋体育也应视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此,本文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梳理海洋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应包涵自然环境、时间、设施、经费、人员与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它对海洋体育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过体育组织起作用。制度是一个动态因素,它与活动、组织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形成海洋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2.1 文化与海洋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5]。分析200多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从何角度审视都带有趋同性。首先,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随意的意识建构,而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再则,文化是人类适应、联系环境过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造体现。了解文化属性是认识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即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来看待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关系。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陆地文化提出的,从进化论观点解释,原始生命诞生于海洋,陆地生命包括人类都是海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就历史根源与逻辑起点来看,海洋是陆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拥有文化属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态环境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个性。比较众多专家对海洋文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较为认同曲金良先生[6]的说法: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2 体育文化与海洋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据文化的相关定义而引申,从文化的普遍性过渡到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存有类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卢元镇[7]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同属文化空间中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与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泛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生态相互作用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表现出一种数学逻辑,即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3 海洋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

3.1 海洋体育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