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信贷供给;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不断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等形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农业产业集群是将产业集群理论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规模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仍不健全、资金供应不足,甚至很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大片的金融空白。嘉兴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市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农业发展中各个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以及具体需要何种类型金融产品的调查,能更好地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背景
1.嘉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成效明显
嘉兴市的农业发展成熟,基础好,潜力大,具有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清晰。其中,畜牧、蚕桑、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优水产品、优质水果和优势特色食用菌等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区域格局基本确立。嘉兴市在地域上基本形成了以嘉善县、南湖区、海盐县、平湖市为主的生猪养殖集聚区,以海宁市、桐乡市为主的茧丝绸产业区,以嘉善县、南湖区、平湖市交界处为中心的东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区等。这些成熟的农业集群,便于分析农业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的共性,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供应链金融现状的资料,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2.当前金融支持农业新发展形式尚存在升级空间
嘉兴现代农业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迈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步,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但客观分析嘉兴农业现状,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仍存在以下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低下;大部分农产品在市场分级、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要求尚存在很大的距离,难以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农业企业的调查结果
在对农业企业发放的问卷中,共发放30份,实际有效回收25份。这其中包括了嘉兴的龙头及大、中、小型各个层次的企业。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方式。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率相比于债券等筹资方式,比较稳定。在影响农业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选择中,选择企业规模的占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向银行贷款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大部分选择了缺乏有效担保。说明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效的担保,而有效的担保则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在进行筹融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固定资产的抵押和有效的担保,从而对企业的筹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企业注意方面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选择银行时更加注重的是效率,由于银行的审判时间影响了企业的一些决策方向,所以获得资金过程的时间越短越能够得到企业的欢迎。在各个金融机构当中,能够获得的贷款的金额十分接近而且利息率相差也不会很大,所以放贷速度更加成为了主要的选择因素。
问卷反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或者采用除商业银行的方式进行筹融资,其他的筹融资的方式的宣传力度有限,是企业拘泥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形式中,降低了市场中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效率。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以及法规已经比较完善,所以能够得到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其他的筹融资方式还需要完善其法律法规。
在选择农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企业希望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放宽贷款的条件,同样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改善融资、担保体系来使企业能够更轻松、更多地贷到款。
(二)对个体农户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中,个体农户的家庭人口数约为3.2人,其中在外务工人数为1.8人,平均每户有耕地面积0.945亩。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为14365元,其中涉农收入为5315元,务工收入为9049元,总支出约为7811元。在农户的收入形式中工资收入占到了63%,超过了涉农收入。在调查的农户中,大多数家庭只是将农业生产当作副业。除去家庭中未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家庭中主要的人都基本在从事在第二、三产业的工作。
在调查人群中,约有89%的人有银行贷款的需求,但只有37%的人得到了当地银行的满足。在2010年至2012年中,有21%的人得到了银行信贷。个体农户基本都存在着资金的短缺,主要是以短期且小额的贷款需求为主。
在2010年至2012年中获得的信贷有81%属于农村信用社,7%属于农业银行,2%属于邮政储蓄银行,8%属于村镇银行,1%属于小额贷款公司,1%属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的担保抵押方式中,有8%是凭自己信用贷款,14%是找人担保,73%是以房产抵押,3%是以存单、国债等质押,还有2%是其他的方式。在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中,农户倾向于农村信用社,并且主要是用房产和担保人以及个人信用为主,最多的是房产。相对于企业,银行贷给个体农户的风险要大上许多,所以基本上只接受固定资产质押的方式,这样在个体农户需要再次进行贷款时,就缺少了有效抵押物。而即使获得的信贷资金89.29%投向于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支付医疗费等生活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农户用于农业再生产的比例十分有限。
在需要多少资金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要求的问题中,农户需要的资金额度在各个层次都有,但主要是小额贷款。个体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一些生活过程中,小额资金的周转,所以只需要满足个体农户的小额贷款的质押、信用评级问题就能大大地满足农户的需求。
在向他人借贷的借贷利率调查中,有20%是在10%以下的利率,有26%是在10%到15%的利率,有46%是在15%到20%的利率,有7%是在20%到30%的利率,有2%是在30%以上的利率。在民间的借贷中,利率分布主要是集中在15%到20%,并且在各个层次的利率都有,相比银行给出的利息率,民间的更加高一些。所以若银行能够解决个体农户借贷的风险控制的问题,农户就会倾向于选择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贷款。
(三)对银行的调查结果
在对银行的调查中,有近40%的银行针对农业(的贷款占其贷款的发放总量比重超过50%。截至2012年3月末,浦发银行的总资产达到1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亿元。在发放的全部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82%,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农业贷款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较高。
农业信贷并不是十分方便,农户贷款仍有门槛限制。银行拒绝贷款给农业企业或个人的原因可以看出,如果能够解决在贷款过程中,控制风险降低坏账率,银行还是愿意借款给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信用评级和担保物上,若能够有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则银行能够放心地借给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群,若能够开发出多种担保形式和担保物,则能给更多的企业和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的机会。
在调查中大多数银行表示希望通过农业信贷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银行能够提供较低盈利贷款,说明还有大量的款项并没有贷出,需要有更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农业通过集群发展的形式,降低农业本身存在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盈利率,相信银行会十分愿意借给这些更低风险的农业产业,从而实现双赢。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嘉兴从2004年就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消除,体制政策制约已成为嘉兴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瓶颈”。
2.嘉兴市农业担保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正常运作的农业担保机构各县、市、区平均还不到一家,这与幅员辽阔的农村市场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显然不相适应。
3.商业银行收益低,难度大,服务不到位
对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农业类贷款企业规模小,难度大,风险大,收益低。因此,专业人员配置极少,贷款品种设计、业务模式研究等方面重视不够,服务不到位,这也是导致农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因素。
(二)从企业角度看
1.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有效抵押资产少
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仅有300家,且大部分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总体上规模较小,创品牌能力不足,辐射面不宽,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2.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贷款风险高
农业中小企业,多是从事与农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相关的业态类型,与立地条件联系密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产业要素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多变性及不可控性决定了农业中小企业贷款较其他行业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和高风险性。
(三)从农民角度看
1.农民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品
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而缺乏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这是金融机构不予放贷的主要原因。另外,从银行贷款,要办理抵押,不仅环节多、手续繁,而且费用大,需要去公证部门公证,登记费、鉴证费、评估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相加,增加了农民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
2.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农村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经营形式,导致生产规模小、可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资产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少产业支撑,负债能力低。
五、对农业借贷机制的对策研究及优化设计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
嘉兴地区农业发达且嘉兴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往的嘉兴市政府的政策中,政府注重的往往是直接对农民的补助,虽然这样对农民的生活同样有所改善,但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和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要低于支持高收益产业,因此,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鼓励他们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对金融机构开发的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金融服务网点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
(二)金融机构调整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政策
农业企业发展呈现特色化、区域化、集中化的趋势,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特色产业研究,加强与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金融业务整体合作,对企业信贷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嘉兴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为桑蚕、鸡鸭生猪等牲畜等,并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区的集群特征。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这点,对不同的行业设立不同的信贷政策。例如,针对桑蚕业可以创造用桑蚕的半成品、成品等作为质押物,从而可以增加贷款的可能性。
(三)加大农业小微企业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对市场需求、金融产品与同业比较研究
一是要针对农业微小企业客户贷款金额小、时间急、期限短、频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投放效率,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环境下新的有效抵押方式。二是要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对龙头企业信贷产品进行完善。三是要针对农村商业的特点,积极推行符合县域商业流通现状的商业信贷产品,创新符合商业银行控险要求的贷款方式。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2
我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 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 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 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 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8-05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现代化以农民为主体,以新的生产方式为纽带。它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业占主导地位,但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后,农业现代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到逐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到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纷纷涌入第二、三产业。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
各地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过程中,大都基于本地实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较早的地区之一。当前,又迎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发展农村经济更具有现实意义。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地实现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全省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决定不同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比较突出的是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这些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1.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洛阳市是农业大市,农区面积广,农业人口比重大;山区面积大,自然景观多,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县区、乡镇之间的基本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洛阳市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洛阳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省出来的土地,通过复耕、租赁、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效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如,石井乡建成5个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的农村社区,实现了全乡农民的集中居住,同时利用龙潭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引导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农家乐、开店经营当地土特产,或在景区管理服务企业务工,有效促进了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
2.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许昌市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再造和提升高效农业是许昌市的主要做法。按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高效的思路,通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抓龙头、重特色、创品牌、上规模、成集群,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如,长葛市古佛寺村规划690亩连片土地,其中3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提供给大型面食加工企业的高筋小麦,剩余的300多亩土地以出租和入股的方式,交给农业高科技企业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所得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鄢陵县的花木产业独具优势,该县陈化店镇明义村规划900多亩土地,用于满足该镇花木产业的用地需求,实现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许昌市近郊的农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保护、观赏休闲、体验、游乐、健身、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
3.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舞钢市统筹考虑城乡产业规划,坚持产业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根据舞钢市的钢铁、矿产等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全市17个村因地制宜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制造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政府分类指导、政策捆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全民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态势。舞钢市靠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成倍增长的目标。在产业构建过程中,注重配套安排创业就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开辟农民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4.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巩义市以乡镇为主体,依托或围绕乡镇主导工业企业,构建农村的产业支撑。如,竹林镇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竹林镇共有7个行政村,人口达2万人,现有总面积27平方公里。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竹林镇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了耐火材料厂、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在不断提升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目前,竹林镇已拥有82家工商企业、1家上市公司。该镇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由镇财政出资,并为在企业就业的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同等待遇的企业福利。居民应缴纳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由镇政府财政承担,投资580万元建设竹林卫生院,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区域内工业的发展,使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和有效增收,为农民集中居住和节约土地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竹林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长寿山旅游景点,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在规划设计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公共服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支撑,其产业方面的研究论证、规划布局、培育发展还远远不够。¨。从四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在实践中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定位、土地利用、配套改革、基层组织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乡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产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总之,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尊重经济和社会规律,盲目建设。三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四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二、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选择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比较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可以为农村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产业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收入来源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拉大的变化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经济原因在于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落后。通过对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动态演变和基本来源进行对比,有利于提出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表1可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中工薪收入一直占绝大部分,近年来高达68.34%,而经营性净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占比较低,近几年来的平均占比为6.32%,城镇居民的经营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和零售业、服务业等。
从表2可看出,来源于第一产业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中比重较大,平均占59.32%,而在第二、三产业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平均只有32.91%,低于城镇居民3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看,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出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之和。
从城乡收入差距及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可看出,城镇居民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收益比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益要高得多,说明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症结在于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太小,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式高效发展,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比较
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普遍比西部地区高,最高的上海,达68.72%,最低的新疆,仅占11.98%,两者差50多个百分点。
从不同区域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看,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上海,仅占4.22%,最高的为新疆,占78.62%,相差近75个百分点,这说明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在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村产业发展与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民将从传统式村落散居和粗放式分散生产向集中居住和集约生产转变,这就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的解决对策在于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规划
一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培养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贸则商贸、宜旅游则旅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产业,全面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三是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促进和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尤其是我国农业人口占相当大比重,面临着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双重任务。因此,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科技成果支持农业,引进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粗放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为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为动力,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扩大规模,拉长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不断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群)。突出地域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借助区域特色农业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这类产业既有利于整合和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农村在耕作和生产方式、居住和生活方式、交通通讯方式及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由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
(三)大力推动非农产业发展
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要素构成、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着力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产能、人力、文化等方面优势,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体,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四)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产业发展依赖于农村人才资源和具备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培训农民,逐步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扩大农村需求,激活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农村附近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民现有耕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由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农村内服务业优先由当地农民经营,让有特长、有资金、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小微企业,从而取得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娟,李胜茹.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7(9):16-18.
[2]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产业支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86-188.
[3]赵雅安.新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文化建设[J].中州学刊,1994(4):23-26.
篇4
1.1土地资源大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产业化;发展
1农业经济增长的概述
我们常说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农业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一是增加农业积累,二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经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如优良品种选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建设等计划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实现脱贫攻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之下,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快。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使一部分以粮食为主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精品水果、换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受土地流转影响,规模化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的耕地比较分散,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农村多数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受政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2.2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每个领域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面临就业形势的压力,招录的基层农业服务员都没有限制专业,一部分人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和专业类别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局面,致使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山区农业,部分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产业路,机耕道少,路网难配套,机械耕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市场,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发展农业经济相当困难。
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产业规模化。把当地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即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势,也可实行农户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利用,统一生产标准,抱团拓展市场,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实行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入股分红”发展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可按照“3115”模式分配,即:30%分配给农户,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风险金、50%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所占利益可再分配给农户)。这样既能发展农业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空壳村,多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精心培育良种,在农村已经种植精品水果、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定和建好良种繁育基地,采取引进和自育的方法,增多繁育品种和提高繁育品种质量。二是要建好基地,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建好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三是办好龙头企业,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办好龙头企业,着重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出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延长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好规划,、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坚持标准,使农业市场建设按计划、分步骤、郜标准地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和形成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整体系;其次要在各类市场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高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加大市场经济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农民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民对推动的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加公司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五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更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二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四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及市场管理,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
3.6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篇6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县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蚕桑、食用菌、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两用林、中药材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面积2.8万亩;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民从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达42.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主导产业散乱。第一,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各个产业2007年的产值基本在1亿-2亿之间,其中蚕桑产业年产值是0.81亿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是1.62亿元,茶叶产业的产值是1.41亿元,最大的畜牧产业,2007年产值也只有2.26亿元。第二,市场影响力不够。一方面是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业的“均得利”,也仅仅是省著名商标。另一方面像茶叶产业品牌太多,共有十几个品牌,但没有一个品牌在全国,甚至在全省有影响力。第三,主导产业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导作用。比如中药材产业,笋竹两用林等产业,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农产品深加工滞后。一方面,本县农业产业缺乏深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规模都比较小,起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如全县12家茶厂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业日产量也只有几百公斤。
3、产业发展资金缺乏。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2007年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仅有300万元,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资金投入差距很大。二是贷款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产业发展都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由于抵押担保和信贷规模等问题,缺乏金融部门的支持。
4、农业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管理技术人员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管人与管事脱节现象;农业部门、乡镇政府缺乏技术人员,有的产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影响对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农民的收益,从而影响产业的提升。
5、产业用地制约多。第一是缺少规划,目前农业产业用地管理无序,出现“农民想批,土地部门不敢批;发生乱搭建,土地部门不好管”的现象;第二是土地指标制约,目前整个用地指标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项目得不到扩大,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须着力做好几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要通盘考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倡发展生产成本低,适宜全县普通农户种养的产业。继续扩大蚕桑规模,解决集中连片问题;整合茶叶品牌,打响“仙都笋峰”牌子;培育畜禽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稳定菌业生产,着力开发多菌种,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笋竹潜力,增加产业效益;提升蔬果档次,解决深加工问题;弘扬传统特色产业,如黄花菜、土索面、蕃莳片等一些传统农产品,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一定要注意保护。
(二)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农业产业只有规模发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场效应和效益,必须改变我县“零星、分散”的现状。因此,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切实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的问题。
(三)尽快出台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产业发展要紧紧依靠标准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出台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提高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他们的生产要素制约问题,尤其要优先解决他们项目发展用地。比如茧丝绸的中心茧库用地。
(五)建立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农产品加工对空气和水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中加工区,以优化农产品加工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
篇7
关键词 新生态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05-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ar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accelerating change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rapidly rising demand for processed food,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rms of its scale,standard and organization. The new eco-agriculture begins to flouris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ighly processed products from them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eco-agricultural chain brings more and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agriculture and extension of its industrial chain have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new eco-agricultural chai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development,describe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oday's situation,and provided actual cases to analyse and elaborate on all the aspects of new eco-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eco-agriculture;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hain;industrial development;strategy
1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内涵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种类,从初级农产品开始,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与初级农产品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实际的生产中,农产品产业链体现在具体的不同农产品方面。农产品相关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主要是由农产品的生物特征和经济特性来决定的。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其具有自身特点。新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使用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方法,生产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生产从简单的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产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只要将培育农业产业链条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让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那么农村经济发展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2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利用科技对山区农村开展培育,进行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旨在增加其利润空间,建立有机品牌,运用实体店,O2O线上线下的营销,CRM客户管理维护销售体系。同时促及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激发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生命力[1-2]。
2.2 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打破以往农产品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状况,建立全新的生产加工环节,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利润空间。例如将初级农产品在当地的企业制成果蔬汁或者提取其营养素制成保健品、药品。对于家禽水产类进行屠杀,制成有机熟食,采用新型的销售模式,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采用O2O线上销售线下消费的有机结合对于易腐产品利用冷链运输网,CRM客户管理体系实现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将已有客户转化为忠实客户。最终使农民在生产和加工的环节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3 项目内部条件分析
3.1 项目的资源
3.1.1 人力资源。目前农业类高等院校院校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主要以80、90后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持有前沿的科研技术,可以源源不断为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注入生命力[3]。
3.1.2 土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样。结合当地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制定发展方案,不论是海拔较高、地势复杂的西部地区,还是东西过渡的中部地区,抑或是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水汽丰富、地势较为平缓的东部地区都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生产的农业产品。
3.2 项目核心创新点
一是在原有的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成即食食品、保健品等,使农副产品的利润最大化。二是将科学技术引入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中,打造绿色有机的农产品食品链条,建设新生态农业产业。三是具备品牌意识,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品牌的力量,从单纯的农产品原料供给变为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建设地域性品牌。四是打破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运用新兴的营销方式,采用O2O,将实体店销售与网络购买结合起来,运用线上销售和线下消费,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五是CRM客户管理体系稳定销售对象。运用冷链物流等现代科技克服长途运输的弊端。六是利用当地农业产业来推动第二、三产业,如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开设农家乐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项目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初级农产品被加工,产品的外部特征和物化特征发生改变,功能增加、作用增大,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最终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同样投入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4-5]。
4.1.2 增加就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于解决结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1.3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模式的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贸工农产业链构建是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具体落实和贯彻,对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4.2 劣势
4.2.1 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链条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品产业链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从具体产业链条来看,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对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都有影响,不同产品的产业链条不同。
4.2.2 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链接并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充分,常常会出现前一环节的产品与后一环节的需要不适应,即一方面产业过剩,而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2.3 信息滞后影响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市场信息十分滞后,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凸显,农产品产业链无法延伸。可能会间断,更有可能停滞发展。
4.3 机会
4.3.1 消费拉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GDP不断上升,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2 政策推动。中央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4.3.3 现代农业带动。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农业逐渐推进,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3.4 科技驱动。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助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程、酵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发展农业品加工技术提供了重要条件。
4.4 威胁
4.4.1 从产品质量上看。从农产品的种类来看,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收获后经过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加工效率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农贸市场交易的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普通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普遍存在但仅仅是粗加工,加工效率低,低产品附加值现象屡见不鲜。
4.4.2 从产品意识上看。在现实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农产品很少进行包装,特色农产品品牌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少。
4.4.3 从价格策略上看。农产品分类非常粗,大多以统一价格进行销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一是商品意识差,没有市场营销的理念,不能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二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环节过多,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
4.4.4 从交易方式上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以销地产地,批发市场较小,规模小且不集中,这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传统的现货交易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新兴的交易方式还没有普遍运用[6-7]。
4.4.5 粗放型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在效益农业发展各要素中,大部分农民经营规划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较窄、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差、经营管理粗糙,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
5 项目的目标
5.1 预期成果
作为新时期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其延伸的产业会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创办有机绿色农业,延长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传统的分散式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向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转变。采用新型的销售渠道,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销售体系,运用现代运输技术保证产品品质优良和食用安全,减少产业链上的损失,利用现代化管理体系保证农产品销售的稳定。
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会增设岗位,带动就业,推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促使当地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新生态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
5.2 战略目标
对山区资源土地进行集约开发,将现代科技运用于农产品的有机绿色种植和养殖。研究主要是关注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果蔬制成果汁,家禽水产类制成有机熟食,利用冷链物流网,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在国内销售的基础下面向国外市场,克服以往农产品初级收购所带来的利润低下、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的弊端;将科学技术与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冷链克服运输弊端;树立品牌意识,将本地农产品生产作为特色产业,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利用新型销售模式,打破以往被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造成销售受限的弊端;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6 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天津蓟县的“一村一品”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
6.1 典例地区背景概述
天津市蓟县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条是典型的生产部门延伸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户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毗邻北京,交通通达度高、通讯便利、物产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于属于燕山山脉,北部群山包围,景色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优势:境内50%的土地为山地和丘陵,且地下水源充足,地势北高南低,是个半山区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且各种指数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以及标准,是进行有机绿色食品研究和开发的最佳地段。
近年来蓟县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抓好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的生产,对产品生产能进行全质量控制,创出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蓟县的生态农业链的发展路径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和再加工的产业群,继而促进了下游的农产品加工、配送、销售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而使得效益最大化,增加附加值。
目前蓟县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渠道不断扩大,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使企业不断壮大,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6.2 莹丽酸枣汁
莹丽牌果蔬汁是蓟县近几年迅速发展和扩大规模的代表,是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优秀代表,其经营模式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其属于天津市蓟县隆兴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蓟县北部山区的千年古镇――下营镇。2001年建厂,占地1.67 hm2。现有水果罐头、果蔬汁饮料加工生产线2条,可加工生产野生酸枣汁、鲜桃汁、草莓汁、苹果醋、山楂醋等多种果蔬汁饮料,年综合加工能力1万t。
6.2.1 企业介绍。莹丽牌野生酸枣汁为公司的主导产品,现已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长春、唐山、包头等城市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酸枣汁饮料刚一面市就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并且在2008年首届天津市食博会上荣获“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称号。
笔者亲自实地考察,公司所在地无任何污染,紧邻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基地,以优质的山泉水为生产水源。公司拥有与生产加工相配套的先进的检测,能够进行理化、重金属、微生物相关检测。
6.2.2 企业与农户链接的重要模式。企业与农户链接,不仅只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6.2.3 企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公司建设在原材料产地,且部分由农民收购进行产品再加工,部分则由自己生产加工,这样就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与企业的利益。企业为达到效益最大化会将农产品产业链延长到最大,充分发挥农产品本身的最大价值,尽可能地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使得农业产业模式不断进行优化。
6.3 蓟县农业产业链发展劣势
6.3.1 人才队伍薄弱。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是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拥有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蓟县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基本条件。而蓟县人才队伍薄弱。
6.3.2 资金短缺。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投资的多少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相比,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和专业生产设备的投资建设。资金短缺也是制约蓟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3.3 科技开发能力较弱。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形式,发展它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就拿蓟县的有机小杂粮来说,就必须在科学育种、管理、包装等工序加以控制。从现状来看,蓟县的科技开发能力还不强。一方面,蓟县县域内没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也很少;另一方面,蓟县产业链深加工的自主研发能力受人才、设备的约束。
6.3.4 农业产业链技术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会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产品质量和可能性较差,因此技术性能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偏差,整合的难度大,生产的满足程度会有所降低。
6.4 以蓟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自主开发新产品与开拓销售渠道
6.4.1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包括野蘑酱、苹果醋、蓝莓汁、柿饼、山楂果脯制品、枣夹核桃等产品。蓟县盛产蓝莓、核桃、苹果、山楂等农产品,但此类农产品在初级层面上直销市场,产品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增加多少,如果销售信息不通畅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变化,很容易导致丰产后的滞销,例如2015年冬季的蓟县苹果滞销。但是如果进行生产链的延长,加工成苹果醋等产品,会大大增加产品本身的价值,会相应地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应。
6.4.2 开拓销售渠道。深加工后的有机农产品销售方向及销售渠道分别是超市、专卖店、礼品市场、网络销售、餐饮行业及出口业务。一是超市和专卖店。超市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主要渠道,发展前景良好。在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许多有机农业品牌设有专门的销售柜台。二是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是有机农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这些作为礼品的有机农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专门包装,主要通过直销或专门的分销网销售。三是电子商务助力有机农产品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借助其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有机农产品的营销出现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已很好地运用到农业产品的销售中,网络销售已经占总收入很大的一部分。四是开设直营店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以建设直营店的方式来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不仅可以延伸到产业链的终端,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还可以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五是进驻餐饮行业。可以瞄准消费者前沿的饮食动态,进入各大餐饮行业进行销售,突出原生态、有机、健康的深加工农产品食品理念,打造健康的饮食需求理念,在餐饮行业会发掘出很大的潜力。六是进行出口贸易。要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前沿,可以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饮食爱好及食品要求生产相应的优质农产品,从而进行出口贸易拓宽销售渠道。
7 项目的未来前景
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目前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由此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从饮食层面来看,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中逐步寻找符合自身选择要求的产品。其中农产品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它的挑选标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已不满足于初级农产品,更加青睐健康、天然深加工的美味农产品。
商品的供需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此也亦是如此。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市场就会进行生产,而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和对于精通农业技术类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多,未来市场深加工的农产品数量、质量也会不断增长和提高。新生态农业生产链延伸的未来前景及未来消费市场会在发展中不断地成长与壮大。
8 参考文献
[1] 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2] 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3] 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4] 张则岭.O2O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技术,2014(12):111-114.
[5] 孙向军.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篇8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泸西县午街铺镇紧紧围绕全县建设12066.67hm2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以巩固粮油、做大蔬菜、做强水果、做优特色、完善基础的农业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午街铺镇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市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泸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午街铺镇立足资源优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切合午街铺镇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1.1以支柱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泸西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午街铺镇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弥泸师”公路沿线为主轴,发展高原特色水果,以普泽、雨洒、绿峨为侧翼发展蔬菜产业。
1.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抓实产业发展
在水果产业发展中,紧紧围绕“弥泸师”公路沿线6666.67hm2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现有水果基地建设基础上,积极争取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产业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适宜种植区新发展水果种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3866.67hm2,其中挂果面积2193.33hm2,产量45560t,产值9110.6万元。在蔬菜产业发展上,依托泸西天露果蔬公司和泸西兴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其种植大户在大水塘、普泽、百菊、习甲等村小组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适度发展蔬菜规模种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7386.67hm2(次),产量2.76万t,产值3255万元。在生物产业发展上,结合实际,加强引导,全镇种植除虫菊13.33hm2,产值17万元;种植灯盏花266.67hm2,产值360万元;种植万寿菊53.33hm2,收购鲜花700t,实现产值63万元。果园内套芋头模式面积80hm2,产量1200t,产值192万元。在畜牧产业发展上,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紧抓泸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美丽家园建设、南盘江沿岸扶贫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实现“果园种草牧草养畜畜粪发酵沼液还田”的良性循环,全镇实施果园套种优质牧草666.67hm2,大牲畜存栏2.25万头,生猪存栏8.75万头,山羊存栏2.83万只,家禽存笼26.12万羽。生猪出栏7.9万头,相比上年同期增加1400头,增长1.8%;肉牛出栏3900头,肉羊出栏1.05万只,家禽出笼15.2万羽。
1.3以深化改革为手段,稳步推进经营权抵押贷款
在“泸果通”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经营权抵押贷款,切实解决新型主体融资难问题,截至目前,共核发水果权证456本,发放“泸果通”抵押货款164.5万元,贷款范围覆盖山林、凤午、水塘、河外、大水塘、普泽等村委会。
1.4以科技培训为抓手,提业发展技术保障
根据产业的发展,立足特色,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的方式抓好主推技术的培训,重点培训高原梨配套栽培技术、万寿菊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幼龄果园套种优质牧草种植技术等内容,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技术保障。2015年组织开展科技培训15期,计1.2万户2.16万人次。
2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与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午街铺镇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水库、沟渠、道路的老化现象严重,难于抵抗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2010年连续三年的特大干旱造成境内大部分小坝塘干涸,农业大面积受灾,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的状况,凸显了午街铺镇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需要的差距。
2.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由于午街铺镇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整体还处于散、小、弱状态,难以带动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优势不突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普通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和品牌产品少,难以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2.3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县、乡镇因财政力量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商业银行为保证效益防范风险,对农户、涉农企业的贷款条件较为严格,贷款难的问题始终困扰农户,而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因积累能力低下一般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资金,发展资金不足限制了午街铺镇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2.4产量和品质波动较大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致使农业产业在生长周期内经常会受到干旱、冰雹、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造成长势不好,降低了产量和品质,影响农户收入,影响了产业发展。
2.5农业科技推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午街铺镇农科站人员少,工作量大,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形成了标准化生产等重点环节技术严重缺乏,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延缓了产业的发展。
2.6农户主动意识不强,主体地位缺失
由于部分农民对农业政策理解不到位,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科技文化水平低等,导致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认识还不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集中连片发展时,不按科技人员指导的技术要求进行种植,轻种植、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在产业培植上持观望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建设、管理、效益和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3发展对策
3.1夯实基础,完善产业基地配套设施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要求,切实加大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整合全镇各单位项目资金,积极争取水利主管部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升防洪抗旱能力,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完善基地内水、电、路等设施,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冷库等服务设施,以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优秀农业企业入驻午街铺镇,不断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3.2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全镇实际,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土地分红的形式,将土地向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中。发挥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午街镇农业品牌,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发展。
3.3培植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带动效应
目前,大部分农民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品种单一、规模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效益,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规模优势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既能解决市场信息难传递、集约化经营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难对接的矛盾,又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还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3.4推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农业品牌化
针对全镇现有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水果、蔬菜、番茄等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协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强化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营造学科技、用科技、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夯实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三是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深入推进科技进村入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
作者:张秀峰 单位:泸西县午街铺镇农科站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业;农业产业化;困境;出路
近些年来,井冈山市较好地依托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营改革的推动作用,加快了井冈山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的成效较为显著。但与全国农业先进地区相比,井冈山农业依然面临着农业技术水平偏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1井冈山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1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培育难
传统的、不计成本的自给自足型小农产业对劳动经营者素质要求不高,但以现代农业为基本特征的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与经营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同时承受技术、自然气候和价格三重风险的影响,光农产品价格风险来说,其变动如同“股价”,幅度巨大,在没有农业补贴与扶持政策的情况下,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犹如“炒股”一般“九亏一赚”!近些年来,受非农产业就业需求旺盛的影响,井冈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流向非农产业(外出或在本市瓷业产业务工),农业劳动者以“3861部队”(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劳动者素质低下,他们既不懂技术也不善经营,要他们在农业中创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1.2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
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是针对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而采取的扶持政策,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而我国的惠农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已规划好的农业发展项目的有限扶持上,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各类形态的农业生产主体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规划的农业生产项目上,以提高农业项目的成功率,增加农业有效供给,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最终实现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目的。实践证明,被扶持的农业产业往往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农业领域,其投入产出周期相对较长,所需投入资金也比较多。农业产业发展也素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但这些年来,井冈山的农业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农民的积极性又未有效唤醒,导致很有希望的特色化农业项目“胎死腹中”。例如,井冈山前些年发展的油茶产业没有很好坚持下来甚是可惜。油茶产业的“虎头蛇尾”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农民得了“近视眼”,没看到“就在不远处”的效益和前景,继续投入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二是政府得了“远视眼”,高估了“眼皮底下”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过早地中止了油茶产业养护的扶持政策。
1.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跟踪服务不能有效组织
从现实情况看,井冈山农业技术资源无序分散在5~6家涉农部门单位,人浮于事,部门单位间难以形成联动,没能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于“三农”工作机制。结果,农民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只好自己“摸石头过河”,在自以为“熟悉”的农业上摔跤也就在所难免,导致农业产业项目失败率居高不下。
2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2.1建立井冈山农业“智库”或农业(本土和市外)专家“点将台”制度,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三大要素可以概括为:“一靠科技、二靠政策、三靠投入”,农业科技是第一位的推动因素。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关键是要实现农业人才的“高效利用”。根据井冈山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收集本土和市外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信息,建立井冈山农业“智库”或农业专家“点将台”制度,需要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立马“点将出征”。
2.2注重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已确定的适合于井冈山发展的农业产业重大特色项目(如“两茶一竹”)的扶持政策要坚持5~10年,要竭力做到“帮忙帮到底,不成不撤离”,激发广大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避免因产业失败造成国家和纳税人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让惠农财政资金确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实提高产业项目成功率。
2.3以市级和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加大农业产业科技和经营主体“双创新“工作,切实转变井冈山农业增长方式
篇10
县、乡政府及产业化业务主管部门,要扎实地做好宣传工作。不能让中心村“承包”宣传工作,要根据大盘棋、造大船乃至建舰母的理念来合理布局与安排,绝非随心所欲地定位主导产业,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市场基础。引导本区域内农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不同的中心村适应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哪些环节,应认真加以剖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一个中心村就是一个“器官”,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协调一致。发展的根基要放在农业上,“非粮化”及“非农化”的农村产业现象,会逐步让农民损失最基本的利益保障。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要领是让农民走上强身健体之路,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什么是产业”、“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内容,如农村俗话中“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大田去小坝,农业实行机械化”等,能有效地让农民理解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规划好、部署好
规划是先导,投入是基础,操作是关健,体制机制是保障。因地制宜地做好中心村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理清思路、设计发展路径的基础工作。因此,要从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有利于农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综合利用,最终有利于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完善品牌建设,带领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条件,科学制定中心村产业发展方案。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示范好、管理好
加强中心村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田间作物管理,积累数据,科学种植,推广有序。绝不能贪大求洋,过分地标新立异,一定要立足根本,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在农民乐于接收,易于操作的生产方式上加以转变。特别是已经定位“一村一品”的中心村,在经营项目上要更上一层楼,努力建立完整产业链,并适度延伸,生产规模化、市场化、营养化和品牌化的安全农产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起步的示范基地,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确保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3]。
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对接好、服务好
国家鼓励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但就中心村而言,不可能所有类型的经营主体都要培育,无论是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发展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发展阶段、土地集中规模、产业形成基础等方面来明确中心村对接的方向与培育的经营主体。同时为经营主体开展实质,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对难以培育经营主体的中心村,要加强农业招商工作,与各大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发展基地农业。还可适度引导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进入中心村的产业经营中,带动农户以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加强连接,从而带动中心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4-6]。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流转好、流通好
农户承包地的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加强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的土地流转,是中心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工作,是采取合同租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利润返还等经营方式,还是以自然村为基础或以中心村为基础开展土地流转,认真分析土地结构,劳动力结构,居民居住现状与土地可整合的结构,要与中心村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特别是利用现行的三农政策,有效地破解农村一户多宅的现象,使农户的老宅基地、现有空白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置性工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县、乡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加强县域农产品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从根本上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建设。中心村要与县域规划保持高度一致,无缝对接,通过各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加入或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确保农产品安全有序流通。
6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指导好、培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