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篇1

一、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省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省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三、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8%—22%,增产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4%,节水23%—30%,增产35%—40%。

四、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五、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篇2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意义;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但目前,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土壤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重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类宝贵的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全面地、持续地和协调地供给植物以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1.2 肥料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有限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的农业发展现状,施用化肥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土壤肥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科学施肥和过度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而且,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养分缺失。主要表现为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都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2.3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施肥比例不均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不均匀。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3 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

当前土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是保护耕地应用的重要措施。此外,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加强耕地资源的研究等都是解决目前土壤有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3.2 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对土壤肥料的有效应用的准确监测,可以实现对土壤肥料应用情况的准确把握。土壤肥料的有效监测手段有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等,该网络能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3.3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其中,菌肥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篇3

关键词: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养地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0

农业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特殊的生产资料。收成乡是一个农业乡,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药、化肥、地膜大量投入使用,虽大幅提高了土壤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但不同程度的污染了r田土壤,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持续生产性能逐步减弱。因此,要想确保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保护农田土壤,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迫在眉睫。

1 农田土壤肥力现状

1.1 重用轻养,土壤瘠薄

近几年,随着“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虽不断调优,土壤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实现最大化,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对土壤肥力的培养熟视无睹,土壤得不到耕作休息,有机肥投入少,甚至不投入,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消耗殆尽,土壤瘠薄。

1.2 忽视轮作倒茬,土壤养分失衡

没有系统完整的轮作倒茬制度,只考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同一地块同一作物连年种,间作套种面积不断加大,净是耗地作物,养地作物面积不断减少,绿肥种植几乎没有,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缺素严重。土壤除春播前浅耕外,生长期一般不进行中耕,收获后更不秋翻灭茬,不少地块板茬越冬,僵硬板结,起不到熟化土壤、蓄积雨雪水,提高肥力的作用,地力匮乏。

1.3 重化肥轻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作物整个生产周期中,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甚至不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日益锐减,土壤易板结,结构差,缓冲性能减弱,通透性变差,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持续生产性能逐渐下降,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投入产出效益降低,成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几点养地建议

2.1 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着眼长远

坚持每年邀请专家对乡村两级干部及科技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村科技助理员,发挥他们的作用,深入村户,调查分析,发现科学施肥正面典型和盲目施肥反面典型,实实在在地安排有机肥实验,总结出适合收成乡科学施肥参数,不断优化配方施肥方案,促使全乡农户改变不良施肥习惯,彻底摆脱掠夺式生产现象。

2.2 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

俗话说:“茬口顺,顶上粪”。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是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增产增收的主要措施,可以调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使各种作物均衡利用土壤养分,防止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减轻病虫草危害,培肥地力。因此,建议广大乡村两级干部及农民群众要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将收成乡农业生态条件转向良性循环,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坚持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做到二者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不仅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而且能利用有机肥料养分全面、微生物分解过程中生成分泌酶,腐殖质,增加有益菌和土壤微生物及种群,调节土壤物质和进行能量转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孔隙度、通透交换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抗逆性,以及提高土壤难溶性磷的有效性的作用,改良土壤达到养地的目的。有机肥料施用应注意:有机肥腐熟后施用。只有腐熟的有机肥才有显著改良土壤性质的作用,避免滋生杂草,传播病菌、虫卵,引起烧苗等;有机肥秋施比春施好。面对民勤县水资源不足制约培肥改土的现实,引导农民有机肥春施改为秋施。秋施有机肥深浅适宜,与土壤充分混合,微生物活动旺盛,使有机肥有充分时间进一步腐熟,提高肥料的有效成分,改良土壤效果好,同时可防止因肥料腐熟程度差而造成烧苗;相比较,春施肥肥料入土浅,早春温度低,土壤干燥,因肥料再腐熟,易与农作物争水争肥而造成烧苗。据收成乡生产实际,10月上中旬,结合秋翻灭茬,施用优质有机肥。过早由于气温过高,土壤微生物活动强烈,易使有效氮分解挥发不利于保肥。过晚由于土壤开始冻结土肥难融,土壤墒情差,影响第2年生产。据实验,高温堆肥春施改为秋施,增产1.5%~10.8%。

3 结束语

农田土壤有机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持续生产性能堪忧,全乡干部、农民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田土壤,培肥地力,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越红.浅谈农田土壤板结化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篇4

关键词: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农业;对策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行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生产足够的食物与其他农副产品,以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对于山东这个农业大省来讲,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影响着本省未来几十年经济走势及在全国的地位,也关系到全省人民生活的改善。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因子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层面,对山东省建国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了预测,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省的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分析

(一)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建国以来,山东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式下降,人口总量线性增加。据统计,2008年底的总人口已达到9400多万。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早在2006年,山东有65岁及以上者达到917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占人口总数的9.93%。国际上常把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称为老龄化,可见,山东目前早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山东省面临着庞大的人口数量与老龄化结构带来的双重压力。

(二)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耕地人口密度指数增长

总体来说,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山东的耕地数量在不断减少。截至2007年,山东耕地面积11572077公顷,平均递减率0.2102%。从总体上讲,山东省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由于人口与耕地变化趋势相逆,导致耕地人口密度呈指数增长趋势。但是山东省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来控制耕地持续减少的状况,并取得了2003、2004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可喜成绩。必须把保护耕地和控制有机结合来着手解决问题。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以1949年的数据为基期水平,计算出1952-2007年人口、粮食、耕地的指数,公式为:

C■=■×100-100 ①

式中,C■为i项指标的指数,C■为i项指标的报告期水平,C■为i项指标的固定基期水平。

通过计算,可以从绝对量上看出耕地面积在1978-2007年一直持续下降,耕地面积大面积减少,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开始采取措施扭转了下降趋势,并于同年起耕地面积有所上升。但是粮食播种面积一直在下滑,这也会影响到山东省粮食供应的安全。另外,可耕地面积指数总体上呈负增长趋势,说明耕地持续减少。人口指数平稳增长,系统的人口压力持续增大。粮食指数总体上波动式增长,但是2000-2002年,粮食总产量却连续出现负增长。统计表明,199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增减波动变化,最近2004-2007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较上一个5年平均产量减少620.58万吨。尽管粮食单产增幅很大,粮食总产增长,但因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仍然不足,尤其最近几年恰好位于人均375kg-400kg的合理范围,且有波动,粮食供应安全不容忽视。自2000年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快速下滑势头,到2007年比1996年降低22.74%。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由于近几年山东省采取对小麦等农作物种植补贴等支农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热情,扭转了粮食种植持续下滑的趋势。

(四)人口-耕地-粮食系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山东省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人口增长、城市及工业的发展使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的粮食生产压力增大。这种压力的积累效应,将使农业生态系统濒临系统相悖的边缘。如果说当前状态尚不足以为戒的话,按传统模式发展下去系统的演进状态将令人触目惊心。山东省为改变现状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并不等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本文以数学模型预测未来该系统的不可持续状态,以示警戒。

二、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因子预测

依据预测理论,在满足样本需求的数据系列中,系统因子的数据系列本身隐藏着系统的发展规律;并且,在某系统的各因子的发展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各因子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预测的。山东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统计数据满足系统预测需要的小样本需求,可以构建预测模型。

(一)预测模型的构建

1、人口增长模型

计算发现,山东省1953-2007年人口的倒数一阶差分环比近似为1。依据预测理论,可用logistic曲线模型进行预测。利用三和法初步确定山东省人口增长上限为12090。84万人,建立山东省人口logistic曲线预测模型为:

Pt=1/(1/12090.084+0.00012447* 0.96776756t) R2=0.991②

式中,t为年份序号(令1953年为初始年t0,即t0=0)。

2、耕地数量变化模型

客观反映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的客观规律的影响,以1953-2006年的耕地统计资料作为样本数据,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通过比较分析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优于其他的模型,

因此,构建出耕地Ct的三次曲线预测模型为:

Ct=6806.030-42.2645*t+1.4799*t2+0.1505*t3R2=0.909③

式中,t为年份序号,其中t=-13,-12,-11,…,0,1,2,3,…13,14,…。

3、粮食单产变化模型

为了适应绿色、有机、环保的要求,不能过多地使用农药与化肥。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大大增加,粮食增产理论上存在上限,因此选择logistic 模型进行预测。采用三和法确定粮食单产上限为9472.11千克/公顷。建立粮食单产Gt的logistic 曲线预测模型为:Gt=1/(1/9472.114+0.0011872*0.9418567t),t年同式②。

(二)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因子预测结果及分析

如果按照最近两年(2006-2007)的现有的发展模式,依据上述模型,可以预测山东省2005-2015年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发展态势(见表1)。从预测结果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山东省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将成为将比前几年有所缓和,但是如果按照1999-2002年的形势发展,山东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将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口数量进一步增加,人口问题复杂化、多样化

由表1可知,到2010年,山东省人口将增长到9809.26人,2015年10097.08人。尽管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过高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伴随而产生的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人口迁移等问题将日益突出,人口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2、耕地安全问题不可小觑,生态安全问题亦将不可忽视

从预测结果看,虽然耕地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这仅仅是在2003-2004年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的预测结果。山东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本来就少,如果今后几年仍保持2002年以前形势,耕地安全问题将会愈加严峻。如果耕地不断持续减少,按现行粮食增产模式,对耕地的高产出要求高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将使耕地遭受严重的污染。灌溉面积的增加使得农田需水总量增加,但由于水资源的稀缺,必然依靠污水浇灌来满足扩大的需水量,因此,农业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进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富集,进一步威胁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安全问题将不可忽视。

3、粮食产需差距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化

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隐形消费需求也持续增长。山东省最近几年粮食总产量出现下滑,如果按照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提出的基本小康社会(20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91kg、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437kg的食物安全目标计算,2010年山东省将会出现粮食缺口。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粮食安全将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人口-耕地-粮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对于山东省而言,为了谋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实行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提高粮食单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多管齐下的方略。

(一)从人口数量、结构及质量等多方面减轻人口压力

人口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人口数量有多大,而是在于人口的结构、质量与对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然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会加剧其经济不发达的程度。对山东省而言,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维持低生育水平依然是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应充分认识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急迫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实现21世纪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与提高耕地质量并行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先决条件。保护耕地、提高地力,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山东省应该探索使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有效解决的新路子,切实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建立健全保护耕地的地方法规和制度,强化公民节约土地的意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采取土地整治综合措施,加速中低产田和新垦、复垦土地进行因地制宜地改,同时大力开发“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投资,提高粮食单产

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农业优质新品种开发技术的研究和资金供给。要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人才吸引力支持。今后应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资,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如积极推行“种子工程”,使农业生产实现良种化。

(四)发展阳光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阳光农业就是以物理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保持作物稳产、增产,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实现农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加强环境教育,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政策;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

(五)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篇5

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区域性,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正确评价能制定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方法。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应的农业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保证自然环境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仅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发展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不仅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新技术。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的发展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垦殖比较严重,部分植被已经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质量变差;东部地区的森林损失率较高,生态功能正在退化;中部地区的农业长期得不到耕作,土壤的肥力正在下降;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2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农业和传统农业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合理应用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2.1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整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其是农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盈利,可以更好地投资到农业生产中,促使投资有更好的产出,在农业技术的选择方面应该实现自我的维持和积累。

2.2资源减量投入

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资源减量投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在自然界获取对应的耕地等生产资料,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减量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的减量投入实际上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资源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最大限度上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保证资源得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杜绝浪费资源,对于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保证资源最大化。

2.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目的是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促使农业生产区域的大气、土壤、地表以及地下水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做到协调统一。

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方面可以达到协调和统一。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和目标,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积极探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大力?l展乡镇企业,对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分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是加强污染的治理力度,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企业和产业进行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节省资源、降低能耗,不断改善环境。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对耕地加强保护,增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促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五是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相互协调和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依照吉林省的人口规模、环境状况、资源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从1978年的18.01%增加到2020年的62.02%。但是,由于城乡内部结构的长期影响,农村就业机会枯竭、不平衡,社区和工业结构就会出现不平衡。农业是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称,存在滞销风险

我国农业经济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农产品销售受阻。政府和市场可以组织从农产品销售受到严重限制的地区购买农产品,以避免农民遭受损失。但是,由于财政和其他原因,不可能完全解决该地区滞销的所有农产品,这给该地区一些农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同时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1.2生产效率低下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操作人员,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我国现有的生产模式规模经营水平较低,在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通过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等方式大规模扩张土地,不利于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农业经济结构合理性差

由于经济作物的经济收益较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却不断压缩,此外,部分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时没有考虑当地情况,导致种植收入与预期不符。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重视农业发展,建立多样化的生产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工业和互联网产业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国政府需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制定支持农业的政策,并积极提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改变一成不变的农业结构,巩固不同的农业产业,形成周期性的产业链。此外,旅游业和农业生产可以结合起来,作为综合发展的一部分。

2.2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对农业经营者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了解现代技术。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实现农业、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3完善农业发展制度

3.1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计划

农业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市场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政策、农业财政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缩小了国内外农业的差距,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完善行为准则

部分农民仍然保持不良的生产习惯,常见的问题包括化学品和农药的滥用,这将导致土壤污染和作物质量恶化。空气污染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行为准则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约束此类行为,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目标。

篇7

关键词:农业统计;困境;职能;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逐渐向前,尤其是当前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真实反映农村经济面貌的农业统计工作作用巨大。农业统计工作将为统计系统的体系化建设与完善提供经验,也将为上层机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农业统计工作将通过其自身工作机制的完善、体制建设的健全以及工作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进程添砖加瓦,也将为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决策论据。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意义重大;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也正是本文探讨的价值所在。

一、农业统计工作内容及意义

农业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土地使用分类统计、农村农业人口统计、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与播种面积统计、养殖畜牧业统计以及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统计。可以看出,农业统计工作立足于农村与农业经济,服务于上层建筑对农业发展的决策。就农业统计工作的意义来看,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农业统计就成为国民经济统计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出现的新变化开始作用于经济,为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我国现代化经济实体的真实面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形势,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多经济主体问题,农村全面发展问题,无一不给原有的农业统计工作带来新问题与冲击,这就要求监测与记录农村经济状况的农业统计工作面临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条件下,通过农业统计工作还原农村经济的真实面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充分的决策论据。

二、做好农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统计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因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频繁变动导致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以及难以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变化,实现对三农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本文提出需要全面建设与健全农业统计工作体系,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农业统计工作方法,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统计工作的技术性与复杂性并不高,只要有科学完善的工作流程就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执行。但是,农业统计工作深入农村,基层工作的烦琐程度高而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通过进一步的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容易导致农业统计数据连续性的缺失,从而影响农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仍是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的科学工作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农业统计工作执行。

(二)积极探索体制建设,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是统计工作长久的工作重心。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有人为也有客观因素。人为原因诸如各级地方政府对政绩的渴求而竞相“攀比”,造成了农业统计数据的失真。因此,农业统计工作亟待进行体制上的建设,保证统计工作能够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避免受到相关政府部门为体现政绩而浮夸农业统计数据的影响,所以当前的“分级”管理模式需要在统计机关部门全面贯彻“垂直”模式。同时,需要加强相关统计法规制度的建设,维护农业统计数据保持独立性的可持续性,通过必要的严肃举措惩处影响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个人或行为。

(三)加强科学调研,全面反映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针对农村经济频繁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各级统计机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的统计调研方法,如贯彻科学的抽样调查工作,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增强农业统计工作为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的机动性;如针对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定期进行调研保持多经济主体样本的可得性,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样本更新,防止样本老化对政策决策统计数据论据的真实性。

三、结语

本文基于实现农业统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基于当前农业统计工作现状与困境,发现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将有助于农业统计工作履行其本职工作职能,促使农业统计工作践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分析后,提出需要全面建设与健全农业统计工作体系,从体制建设方面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从统计工作科学化流程化设计保证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从统计工作的方法科学化加强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乐水芬.论如何搞好农业统计工作及其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230.

[2] 杨娜.中国农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 周学军.当前农业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J].浙江统计,2008(08):25-26.

[4] 蔡硕聪.乡镇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07):216.

篇8

关键词:耕作制度;概念;技术内容;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03-1

1 现代耕作制度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1 土地资源减少、退化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大量损失,近年来,因各类建设,例如修建楼房、办公场所、企业厂矿用地、修建铁道、公路、桥梁等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使我国的土地逐年减少,耕地质量退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原来土地较肥沃的东北黑土带,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黑土层逐年变薄。据有关资料统计,黑土带平均每年流失0.3~1厘米厚的黑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已从5%~8%下降到1%~2%,地力明显减退。此外,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余万亩。

1.2 水土流失,污染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约135万平方公里,60年来,虽然逐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但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且还以每年100余万公顷的面积增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为了生存而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由于过度开发资源,造成了资源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1.3 土地荒漠化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168万平方公里。从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在加快,面积在扩大。虽然我国不断治理沙化土地,但由于人为活动的强度过大,实际上治理沙化面积小于退化面。受沙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2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技术内容

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每年都多次发生了“沙尘暴”,沙尘暴过后,有很多耕地被毁坏,森林植被被破坏,更重要的是土地的沙漠化和气候恶化,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加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耕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农业载畜能力不足,发展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实施保护性耕作,使秸秆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因此,重视植树种草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保护性耕作研究,最终遏制了沙尘暴。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面,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

免耕或少耕的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田间作业,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残茬覆盖率不小于30%,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播种质量。其主要技术实质是通过残茬覆盖地表和简化耕作,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护环境和资源。实行秸秆机械还田,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民自己已经认识到秸秆还田比焚烧利大于弊,对土壤肥力、水土保持有好处。

3 改革耕作方式,提高农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水为核心的少耕、免耕、覆盖、轮作和机械结合的耕作技术新体系。实施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出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效益:社会效益。减少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减少风蚀(农田杨沙)、抑制沙尘暴;不焚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经济效益。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15%~17%;减少作业工序,降低单位面积作业成本10%~15%;增加农民收入20%~30%;生态效益。增加休闲期贮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节约水量源;增加土壤肥有机质含量提高0.03%,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提高;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孔隙(含水孔隙)增加。

4 对保护性耕作的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这项新技术,把保护性耕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要安排一名领导亲自抓此项工作,农业、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农村基层村、社,做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项工作,要及时组织抓好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通过现场会,推动全省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开展。

2.将保护性耕作作为我省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尽快建立和实施《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并将其列为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规划的重要内容,重点探索和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篇9

关键词:林业理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1 现代林业的理论发展

1.1 森林多功能论

森林多功能理论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早,于19世纪60、70年代提出。对于国家或地区而言,林业资源具有多功能的作用,而林业部门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合理选择一个主导性作用,进而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开展森林营造工作,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的进步[1]。

1.2 林业分工论

林业分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美国为代表,是林业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彰显森林多效益主导的思想理念。在国家发展中,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具有一定的自然潜力、经济潜力,而潜力的大小主要由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决定。

1.3 生态林业论

生态林业理论最早由我国生态学家所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态学家在生态农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林业理论,将生态学、经济学知识内容有机结合,以构建良好的林业生产体系系统,能够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1.4 林业可持续发展论

随着林业理论的快速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论尤为重要,它能够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便利。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作用下,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注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缓解,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长短期利益需求。

2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要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林业部门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为公益林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使其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公益林管理者提供重要的管理依据,使之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另外,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可以增强相关人员对公益林的保护意识,加大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病虫害管理。对于公益林发展而言,病虫害是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加强病虫害防治,才能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防火管理,以规避火灾隐患。基于此,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得以强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经营。

2.2 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而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公益林发展建设中,林业部门应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特征具有多样化,且不同区域的地形条件具有差异性,要求林业部门在建设与发展公益林时,结合地区地形因素,以发挥地区森林资源的优势。其次,根据地区环境因素对森林进行科学规划,使公益林建设中的树种满足地区环境,以达到长势优良的目的。

2.3 注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确保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实现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林业部门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营造,以达到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我国以丘陵地区居多,其植被相对较少,而乱砍滥伐现象普遍存在,对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威胁,所以,应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营造。首先,在发展公益林过程中,合理搭配乔灌木,既能满足人们砍伐的需求,又能避免地区环境遭受破坏。其次,建设公益林时,尽可能选择生长速度快和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助于加快公益林的发展建设。最后,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进行严格地检疫,避免携带病虫害影响地区的生态平衡。

2.4 及时补充公益林

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林的规划主要是从传统林业而得以延续,但人类社会活动的频繁发生,使公益林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林业部门有必要及时补充公益林,对其进行补植,重造公益林。在该过程中,林业部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合理营造公益林。首先,合理地砍伐老化的树,并植入新树苗,保证公益林的年轻态。其次,在补充公益林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而进行混合种植,有助于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 结论

现阶段,林业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为林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公益林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阻碍其可持续经营发展进程。对此,有关部门人员有必要针对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加快公益林建设,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确保生态平衡。

篇10

关键词: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新疆

作为自然资源的耕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与否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粗放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又在强大的人口压力下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新疆现己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以及国家优质棉花和粮油的生产基地。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组合良好,是世界上尚未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宝库之一。在棉花、粮食、油料、畜牧业、能源和原材料等产业开发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资源接替区,并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新疆的经济活动是以绿洲为单元的,是新疆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获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虽然绿洲面积仅占全国土总面积的3.73%,但未来有水源保证的情况下新疆耕地资源量占全国耕地储备量四分之一。因此,在如何使新疆耕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且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上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新疆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年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除了2002年和2003年两年外,呈现出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331.07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412.46万公顷,年平均增长率为2.22%,2003-2008年耕地面积稳步增长。主要原因是1997年以来在国家大力保护耕地政策指导下,新疆实施棉花基地建设战略,加大了土地开发力度,使得新疆耕地面积增长。

二、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一)耕地面积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构建

1、指标选取

本文将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分为自然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和经济评级指标三大类,每个下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若干能够反映系统状况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2、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先让专家对每个子指标打分,然后应用AHP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求出其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指标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本文采用的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单位,这可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要对它们进行无量钢化处理,使其波动范围缩小到0和1之间。具体方法如下:

其中,X'j为指标的量化指标值,Xj为指标的实际值,Zj为指标的目标值,对由于目标值的标准取1。

4、耕地面积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Y为综合评价值,Xj为单项指标的实际值,Zj为某单项指标的目标值,rj为某个指标在层次下的权重。

综合评价值Y值介于0-1之间,其值越高表明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越高阶段。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综合评价值小于0.30为前期阶段;综合评价值在0.30-0.60为初期阶段;综合评价值在0.60-0.85为基础阶段;综合评价值大于等于0.85为持续阶段。

(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分析

本文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先建立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目标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其次选取新疆2006-2008年的自然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数据,根据正指标、逆指标不同,利用公式①和②对其进行数据无量钢化处理。最后利用公式③计算出新疆历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估值,其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参照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处于基础阶段,综合评估值都大于0.70。从三年综合评估值来看,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太稳定,虽然2007年的综合评估值比上年有所提高,但到2008年时又出现了下降。在此期间尽管社会因素指标的实现率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复种比例、粮食单位产量等自然因素与公顷农机总动力、非农人口比重、科技投入量占财政支出比例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估值的下降。非农人口比重对综合估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和新疆人口间的矛盾性。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用地需求增大,大量的工厂、商业用地侵占了大量耕地,此外由于监管的疏漏,使得一些原本严格控制的耕地也流入了第二、第三产业用地。如违法占地、占优补次屡有发生。伴随经济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导向下的农业资源配置引起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为了提高效益、增加收益、增强竞争力,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场需求导向的作用下不断深入,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多样化转变。另一方面,新疆虽然幅员辽阔,但是由于其地质特征决定了其适合人类居住生产活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从而就存在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有限耕地资源间的矛盾。总体来看,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离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本文提出几项政策建议: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加大科学技术投入;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如农机,水利设施等);三是转变耕地利用方式,做到适地适种,从而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单位产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09.

2、杨德刚.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