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定义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责任审计定义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责任审计;探讨

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中经济责任和责任审计已愈加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这为明确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责任是指主要以资金作为责任标的,从产生的原由分类,可以划分为约定经济责任和法定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是否履行经济责任的审查。它的目的是为国家相关监察机构审查提供依据。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的定义在前言中已经提到,此处不再赘述。下面补充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是: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委托,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财务收入和支出的可靠性、合法性和效率性以及领导层有没有肩负起经济责任、是否遵纪守法所做出的监督和评定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入和支出审计的深层次化,具体体现在思路和成果上。

(二)事业单位领导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

依据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特征,领导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主要有:

1.审查经济任务的完成状况

主要考察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是否符合规范,有无盲目预算和夸大预算。其考察指标有: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费用自我供给率、投入的人员费用占总费用的比率、公务费占全部费用的比率、社会效益等等。

2.审查收入和支出活动是否具备可靠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在该类审查中,重点考察:财政津贴的发放是否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拨付;各类收入是否经过有审批权限的机构审批,并依照标准进行审批;业务性收入是否与服务性收入分开账目进行核算等等。

3.审查资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在该类审查中,重点考察:事业单位管理资产的人员在任职期内和任期结束时债务的权利和义务;审查账面信息和实际信息是否相符合。另外,考察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有效。

4.审查内控制度是否完善

该审查环节是审查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高效、贯彻是否彻底。另外,考察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是否得到了强化,从而规避内控风险、提升资金利用率。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程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相关审计部门审计完成的。一旦审计汇报结果、审计建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出炉”,则宣告审计的完成。其步骤为:

(一)制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部门在接受委托后,应依据审计工作准则制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汇报方法、分工合作、问题处置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

(二)审计前进行调察

该环节要求事业单位对财务归属问题、机构建设、人员编排做出说明并拿出报告并说明职业范围或运营范围。另外,应出示银行账户、会计报告等相关的原始报告及电子财会信息表。

(三)审计通知书的传送

审计机构应在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前三天向事业单位传送审计通知书,并抄录审计通知书给事业单位的管理人。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进行阶段

该阶段包括的内容有:搜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材料并且要求事业单位出具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汇报资料。另外,还应收集重要的经济策划的记录材料。

(五)草拟审计报告并征询被审计事业单位的建议

审计告一段落后,由审计单位负责草拟审计报告,并综合事业单位领导的建议,必要时对审计报告进行整改。

(六)审计结果报告的出炉

审计机构依据审计结果制作审计结果报告,并上交省市或国家审计机关。另外,还应抄录一份审计结果报告给事业单位的领导层。

三、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

(一)领导层的内控评价方法

内控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通过问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检查内控文件。另外,通过观察被审计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确定评价方法。因此,通过观测不同的工作环节和整个工作体系,可以明确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制是否完善、是否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实质性的检测办法

实质性检测的一般办法有:通过基本的财务审计,结合具体的会计审计目的,对不一样的审计目标采取不同的审计办法。该类审计测试办法的内容包含:对经营业务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进行审计、对会计账目的完整度进行审计并对财会账目的可靠性进行审计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领导层应肩负起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全力配合,从而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程度。要做到该点,寄希望于审计部门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监管、财务机构与审计部门应通力合作,并且多交流多沟通。审计部门在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有力协助下审查财会材料,而监管部门则查阅百姓的意见薄做到内部检查外部抽调。另外,审计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执法技能、完善服务态度。秉承谨慎、公平、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和服务态度,帮助事业单位规避风险。对于审计过程中实证不足、评定标准不明确的情况,审计单位应只作披露而不作评定,进而有效规避因得到的证据不足引起的审计风险。相信在事业单位和审计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会进一步强调承担经济责任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霍怀功.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评价体系[J].交通财会,2012,(8):52-55.

[2]徐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J].民营科技,2010,(10):34,33.

篇2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篇3

关键词:烟草商业县局(营销部);局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内部审计协会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等。

二、开展县局局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文件(国烟审〔2014〕104号)《烟草行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烟草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烟草行业直属各企事业单位(含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卷烟生产企业及县级局(分公司、营销部)等非法人独立核算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等。文件规定要开展县局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

三、安徽省烟草公司县烟草专卖局的职能

安徽省烟草公司安庆市公司于2004年元月一日正式取消下辖8个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以安庆市烟草公司为经营单位,县烟草专卖局为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主体,承担着辖区内烟草行业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市场监管、打假打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等职责,在县局下设营销部,作为县局的一个部门,营销部承担了辖区内零售户的客户服务工作,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服务、品牌宣传、市场分析等工作。作为县局的负责人主要承担了辖区内专卖监管、客户服务、资产受托保管、所在单位安全等责任。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而在烟草行业在取得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后,县烟草局的财务开支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全市只有一个卷烟仓库,由配送中心统一分拣打码,配送到户,销售收入全部入市局(公司)账户,货款与销售核对由市局(公司)进行,县烟草局只负责客户服务。县局的日常零星开支在备用金范围内(一般不超过五万元)支付,其他费用支出均到市局(公司)核报,市局(公司)转账支付。县局局长的财务收支权限基本没有。在这种模式下,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是指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是无法开展的,对于如何开展县级局(营销部)局长(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首先了解县级局负责人管辖权限,并依据市级局(公司)所赋予的权限范围,再进行审计评价。基于县局局长的职责,县局局长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为:任期经营目标完成、专卖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廉政建设等内容。

五、审计具体内容和方法

(一)任期经营目标完成审计

查阅相关制度、工作日志及会议记录等,是否做到对卷烟市场信息的监测,实时把握卷烟销量、库存和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检查任期内市局(公司)下达的各项卷烟经营业绩指标(如销量增幅、重点品牌等)完成情况。销量等完成情况以及业务预算是否有效执行;查看相关资料,检查有无跨区销售行为,有无虚拟客户、拆单分摊等任何形式的套购卷烟行为,是否存在捆绑或变相捆绑销售以及任何形势的强买强卖行为等。

(二)专卖管理审计

专卖管理作为县局(营销部)主要职能,是审计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要审计内容:1. 零售许可证件管理。查阅被审计单位专卖许可证管理相关规定,审查是否与专卖相关法规及上级文件政策相符;抽查一定数量的专卖许可证,通过审阅办理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审查专卖许可证办理是否符合规定。2. 案件审理。抽查一定数量的案卷,审查专卖案件适用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的合理性;查看是否存在异常现象。3. 专卖罚没财物的管理。查看专卖罚没物品盘点表或相关资料,确认企业是否定期盘点,查看专卖罚没物品仓库,暂扣烟与罚没烟是否分开存放,真、假卷烟是否分开存放;抽盘罚没物品实物,审查罚没物品实物与台账记录是否相符;审查涉案物品变卖依据、处理程序是否合规;审查罚没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有无截留、挪用、坐支现象;罚没卷烟的处理是否合规;审查涉案物品销毁依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4. 审查举报费、专卖协同办案费的列支手续;审查专卖办案经费和打假经费列支的适当性。5. 市场监管。查阅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了解制度建立情况,抽查相关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查看是否建立并执行相关政法联席会议、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是否定期组织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真假卷烟识别等专题宣传活动;是否建立12313举报电话台账,处理、反馈材料归档完整齐全。检查是否按照省局、市局相关制度要求做好市场检查、市场分析工作。6. 内部监管。检查县局专卖内部监管工作是否执行省局、市局专卖内管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监管范围是否包括对卷烟经营和工业企业促销的监管。检查监管对象是否明确、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详实。重点关注内部监管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报告、处理及整改情况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三)资产管理审计

县局作为市局(公司)资产受托管理者,承担着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责任。主要审计资产配置是否按照市局(公司)的定额执行;资产采购是否纳入年度预算;资产的保管是否得当;资产处置程序是否符合市局(公司)规定;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形成盘点记录,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盘点,确定固定资产是否账实相符;查看出租固定资产合同或协议,租金确定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能够及时足额收取租金并将租金及时上交市公司财务。

(四)预算(定额)管理审计

了解县局预算管理职责和权限,审查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是否符合制度规定;重点关注有无预算外开支和超预算开支情况;结合市局(公司)预算,分析任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查阅财务凭证或询问方式,检查是否存在延期报销费用情况。

(五)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及“八项规定”贯彻情况审计

1. 审计任期内“三重一大”执行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规定;有关决策的执行是否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过程监管,其结果是否存在经济纠纷或遗留问题,是否存在给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现象。2. 检查任期内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是否存在办公用房超面积情况;是否存在车辆配置和使用不符合规定情况;是否存在公款旅游等不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是否存在延期报销招待费。

(六)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相关规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职务消费及廉洁从业规定遵守情况

结合相关审计内容,审查审计期间内,有无以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相关规定的行为;被审计责任人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检查任期内企业各种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调阅各种审计报告,整理问题点及意见建议,逐条对照确认整改落实情况。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及企业内部制度,查看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合规性和廉洁从业情况。

篇4

关键词:投资项目后评价 审计 经济责任

一、投资项目后评价介绍

(一)什么是投资项目后评价

投资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完成后,对投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投资项目实践的检查和总结,确定投资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现实;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二)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投资项目后评价分项目目标评价、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项目影响评价、项目持续性评价四部分。项目目标后评价主要是评定项目立项时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项目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进行分析评价。项目效益后评价即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包括项目资产及负债状况、项目财务效益情况、项目财务效益指标分析和项目经济效益变化的主要原因等。项目影响后评价主要有经济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影响后评价。项目持续性后评价是指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全部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投资项目后评价成果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中的可行性

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包括了领导干部的重大经济决策、企业经济管理状况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近几年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情况逐渐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关注的重点,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的评价成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项目决策职责,承担项目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责任的依据。

从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定义和内容可以看出,项目后评价能够确定项目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并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活动成绩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比较公正地、客观地确定项目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工作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其成果与经济责任审计中有关投资项目审计的要求是相符的。因此利用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相关指标或结论评价领导干部在投资项目决策上的经济责任是可行。

三、投资项目后评价在领导干部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一)将复核后的投资项目后评价中的相关指标数据引入审计报告中,形成经济责任评价的证据支撑

对于投资效果差或者投资失败的项目,要对这些项目的后评价报告中有关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的数据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将对比数据或指标引入审计报告,形成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支撑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评判。

(二)利用已完成的项目后评价报告结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根据项目后评价结论对于项目成功度评定为不成功或失败的项目,要查看有项目有关的会议纪要、决策会议记录,调查项目决策时是否遵循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

对于未遵循相关决策规则而由个人擅自决定的该类项目,被审计对象要评定承担决策失败的直接责任。对于遵循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的该类项目,被审计对象要评定承担决策失误的主管责任。

对于项目后评价中项目成功度评定为部分成功的项目,要区别不同项目。对于效益评价好而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差的经营性投资项目以及社会效益评价好而环境效益评价差的非经营性投资项目,就应当按照前述决策责任的认定原则,评定被审计对象承担相应的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

(三)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后评价项目相关指标的应用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能部分投资项目的后评价工作还未完成。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对象其单位所处行业的实际情况,针对项目的立项、概算、设计、施工、终验、项目投产后等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套用计算正在进行的项目后评价中反映投资项目效益优劣的各项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项目实施后带来的收益结合项目收益期限与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进行对比,评判项目成败优劣。对于失败或部分目标未实现的项目,根据前述领导干部责任评定原则,评价其应承担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

四、利用投资项目后评价进行经济责任评价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分清前任与现任的责任。对于前任领导干部决策、现任领导干部在职时实施并且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建设过程存在重大违规的项目,要仔细研究项目后评价报告,分清是由于前任决策造成的,还是由于现任领导实施过程中因管理不当或随意变更造成。属于后者的,如被审计对象授意、指示、强令下属人员违反项目建设管理法规造成项目失败的应当评定被审计对象承担直接责任,除此而外应评定被审计对象承担主管责任。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0 引言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如此,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1 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1.1 审计性质不十分明确 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政府审计的延伸)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1.2 审计的范围有限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1.3 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虽然审计工作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和深层次发展,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3.1 内部审计成立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1.3.2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兼顾中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逐步向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靠拢。纵向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横向看,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1.3.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国内部审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微观的查错防弊向宏观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从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由防护性的监督、保证职能向预测、咨询的价值增值和服务职能转变。这些先进的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讨论较多,但在实务界有些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未曾涉及或涉及甚浅,内部审计还处在查处错误阶段,对错误事项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尚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比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转贴于

1.3.4 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益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多种形式,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掌握硬件知识,又要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就目前为止,多数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计算机审计软件由于开发标准不一,功能不完整,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2 如何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2.1 明确审计的性质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2 改进审计方法

2.2.1 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2.2.2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赋予了审计的监督保证职能。从监督职能看,笔者认为审计目的不是查处人,而是教育人、服务人,是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借鉴国家审计通报的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年度审计通报制度,作为职代会的一项内容,同时实行内部审计结果与各单位考核挂钩的办法。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对发挥内审作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性应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2.2.3 经济责任审计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监督形式,因此,应改变目前“先任后审”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人事制度的衔接,按照中央“两办”和“五部委”文件精神,实行“先审后任、先审后升”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考核干部履行责任的手段,增强干部在岗在职的责任性和约束性。

篇6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风险管理审计是对传统审计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各企业都在尝试推行风险管理审计,将内部审计自身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1.风险:《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风险定义为,对实现目标有影响的事件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其衡量结果是后果和不确定性。

2.风险的特征:不确定性、未来性、目标性和双面性。

3.风险的种类:《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企业的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要求企业辨别出对战略和经营目标影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进行重点管理。

4.风险管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风险管理是围绕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在公司管理中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推行风险管理流程,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可行的、合理的保证。

5.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使企业的目标实现的更好;三是在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同时,使企业的目标实现的更好。

二、传统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从传统的内部审计看,其审计范围大多局限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并且这两项审计工作还只是单纯的查错防弊,且均是事后审计,很难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不明显。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基本是干部新的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干部管理部门才下达“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根本做不到先审后离,如果离任干部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和失职,审计结论不会对其造成任何影响,审计工作成了走过场,审计结论不能真正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

财务收支审计是笔者所在公司前些年开展较多的一项审计项目,原则上每年对下属的十几个分支机构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但也仅仅局限于账务处理是否合理、有无错账等查错审计方面,基本都是一些会计核算问题,提出的问题也都是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合法性问题。与通过审计结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笔者所在的公司,传统的审计过程均是从制度审核入手,问卷式的内控调查方式不痛不痒,可有可无,回答的严丝合缝,反映的表象是管理严谨;而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有令不止,有度不行。通过制度审核往往只是了解了企业的基本管理情况,实际审核时,仍然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按业务的发生顺序进行审计,往往就是一些报表数据的统计工作。审计结束后,只是提些不大不小的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义不大,所以审计的结果也不能够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相反却引起各个相关部门的抵触情绪。长期下来,势必造成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低下,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不得不改,却又应付了事,整改不到位,推进困难。

三、尝试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它注重的是风险预知,风险管控,弱化了循序渐进的审计模式,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笔者所在的公司2010年进行了重组,按照新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每年需开展风险信息搜集及评估工作,并编制全面分风险管理报告。依照风险类别,审计部门尝试组织公司管理层、中干层和普通技职人员进行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填列、收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排序。结合公司的实际状况,经管理层评估,确定公司的十项重大风险,见下表。

针对十大风险,审计部门组织各风险相关部门分别制定了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如:

(一)针对现金流风险,其管理策略为:通过资金预算管理、融资渠道拓宽、资金及时回笼、资产清理盘活等策略的实施,确保公司科研生产正常进行。

其解决方案:1.加速货币资金的回笼。杜绝增加并逐步减小应收账款余额;加强陈欠款的清理;多渠道帮助经销商融资,缩短回款时间;逐步完善经销商信用等级评价。

2.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执行年度收支预算制度,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执行货币资金的授权审批制度;重新划定对供应商的付款原则,增强供应商信心,防止供货中断。

3.增强外部融资能力。充分利用大集团提供担保的平台及信息网络,增强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随时关注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掌握宏观调控方向,调整信贷比例。

4.清理盘活资产。提高资产运营能力、清理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针对成本费用风险,制定的财务成本管理策略为:借助于集团公司本年度“成本领先”工程的开展,通过降低单车成本、优化车型配置、降低单车废品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制定的财务成本解决方案为:事前:制定年度成本费用预算指标;事中:严格按成本费用预算指标予以控制;事后: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若实际与预算存在差异,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制定的采购成本管理策略为:不同公司同类车型产品价格还原配置后价格对标;同类产品还原配置后价格对标;精准价格基准核算模型。

制定的采购成本解决方案:事前:二严,严格要求按价格审定流程执行,严把价格审定关;事中:三查,抽查价格审定情况,详查价格审定情况,追查有反馈价格的情况;事后:三分析,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分析杜绝再出问题的解决方式。

审计部门通过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风险管理调查、相关培训,将十大风险分解为58项具体风险,以“问题跟踪表”的方式落实到责任单位,并要求各单位提出管控措施。2010年成立《风险管理及审计委员会》后,明确了“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定期召开了风险管理会议,初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增强了公司全体员工对风险防范的意识,更使风险管理成为一种理念,而且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完善,增强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升了风险规避的能力。

四、开展专项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要考虑公司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的各种风险,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从历史上曾出现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入手,选择适合的审计项目,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通过对存在风险的辨析,将抽象的风险概念具体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事件。

通过审前调查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资本情况,围绕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方案,确定重点审计内容,以便从具体的管理情况入手开展审计活动,使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企业重点、热点问题展开,将审计问题提升到经营层面和决策层面的高度。

篇7

一、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工作中行政指导的定义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说明、提醒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根据行政相对人的意愿,引导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有效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它是一种柔性管理行为。

国家审计工作中的行政指导,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基于国家审计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省、市的有关规定而作出的,通过预警、劝勉、提示、警示、纠错、回访等指导方式寻求被审计单位同意或者协助,旨在引导被审计单位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以实现审计监督目的的一种行政行为。

(二)、国家审计运用行政指导的依据

在国家审计中引入行政指导方式并不是审计机关和执法人员主观随意提出的,而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并结合实际需要采行的。《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实施纲要第九条也明确提出:在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方式的作用。可见,积极采用、优先适用柔性的行政指导管理方式,是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原意。

(三)、国家审计运用行政指导的作用

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推进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树立审计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积极行政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符合审计职能转变的需要。通过调查、评价、建议等手段,审计职能从监督转向多方位的服务,在推动制度建设、促进行业发展、完善宏观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审计依法行政工作的同时,行政指导以柔性、灵活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以往刚性的执法手段进行补充愈显重要。通过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柔性管理作用,由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行政管理转变,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是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除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外,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都是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对象。执法工作中通过具体化的行政指导措施实现柔性管理理念,实现刚柔相济的审计监督执法,有利于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方式及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方式

通过对原行政执法中零星、不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国家审计工作中逐步探索出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行政指导方式。一般来说,包括行政监管预警、行政监管劝勉、执法事项提示、轻微违法警示、违法行为纠错、重大案件回访等方式。

1、行政监管预警。遵循预防教育与制止查处相结合,审计执法与群众举报相结合,部门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巡查等方式,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审计人员应当就发现的违法行为对被审计单位发出预警。发出预警可采取问题通报和审计建议书等格式,也可采取口头形式。

2、行政监管劝勉。主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因内部制度缺失、疏于管理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约见其相关负责人或其他责任人员进行谈话劝勉等方式,督促其完善制度、整改自身存在问题,以防止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劝勉情况应进行书面记录,内容包括约见时间、地点、当事人姓名、劝勉谈话内容、当事人意见、建议等。

3、执法事项提示。根据对群众举报投诉情况和日常执法数据的分析,在某一违法行为易发时段到来之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采取集中或者个别提示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审计机关各项监管要求,提示、引导、督促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加强自律,尽可能减少违法行为发生。执法事项提示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采取集中或者个别提示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审计机关各项监管要求。

4、轻微违法警示。对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违法违规行为,采用行政告诫、警示方式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立即自行纠正,而不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并告知其相关的法律规范和要求。行政告诫、警示方式可采用审计建议函等形式。实施轻微违规警示后,审计机关应当了解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必要时,要求被审计对象以书面形式予以反馈。

5、违法行为行政纠错。在审计处理、处罚过程中应同时责令被处理、处罚对象停止和改正违法行为,并告知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改正违法行为的措施,防止违法后果进一步扩大,引导其自觉守法。

6、审计项目回访。在依法实施审计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后,应对已受到处理处罚的被审计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违规违法行为改正情况,督促、指导被审计单位改正违法行为,防止违法反复。同时结合廉政监督回访,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审计执法效果。

(二)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审计机关应当在法定职责与职能范围内实施行政指导,所实施的指导行为不应违背法律精神、原则和规定或者国家相关政策。同时,审计机关要考虑到被审计对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对象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2、必要性和正当性原则。审计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职能时,应当优先选择采取柔性管理方式,运用行政指导,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在客观依据不存在时,审计机关不能为规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实施行政指导。审计机关通过说理过程向被审计对象展示行政指导的正当性,期望被审计对象尽可能接受行政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的主动配合。

3、公平性和公开性原则。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双向互动方式,交换行政管理意见,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相关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被审计对象应当实施相同或者类似的行政指导。审计机关实施行政指导,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4、自愿性和灵活性原则。审计机关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被审计对象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被审计对象拒绝接受行政指导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审计机关应当灵活实施行政指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

三、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行政指导的主要内容

审计部门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审计机关法定职权内,结合当地审计执法工作实际综合实施行政指导。根据已有的审计指导实践,至少在以下领域可广泛适用行政指导方式:

(一)在深化财政预决算审计中加强审计行政指导。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以全局的眼光来审视当地财政资金运行的质量及效益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加强审计行政指导;注重财政资金的绩效分析,重点关注对民生、环保、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学的分析性评价和建议,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二)在民生审计中加强审计行政指导。关注民生项目开展情况,严格把握“审为国家,计为人民”的原则,把民生资金审计和重大民生工程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实行全覆盖审计。严肃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加强审计行政指导,规范各项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提高资金效益。

篇8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2004年教育部为规范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行为,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在高校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第四条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在第四条的基础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解释“本规定所称教育行政部门,是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根据此工作规定的要求,各大高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行内部设计制度,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逐渐重视内部审计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及有效性的审查,从而达到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发现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和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意见,高校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切实保证内设机构的独立性,明?_内审的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推进结果公开。

高校的内审范围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及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内控制度设计、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内控制度组织执行情况审计,评估风险,加强风险防控;三公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及资产管理审计,关注重点领域,保证资金资产安全等。在以上基础上还可以再扩大审计范围,例如: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运用;重大项目跟踪审计,保证重大项目及时高效的完成;专项审计,根据需要,就高效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及时纠正处理。

全面的内部审计范围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审作用,准确评价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活动,为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高校内部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审查预算编制与执行,提高预算科学性

高校预算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体计划,是高校发展目标的直接反映,体现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预算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部分。预算编制是指高校根据主管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要求,并分析结合近年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充分考虑以前年度预算结余,经过“二上”“二下”,最终确定当年预算。

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对高校整个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重点关注预算调整、追加与预算超支情况。审计应从预算编制为切入点,审查预算编制整体是否科学合理,方法是否有效,范围是否全面,依据是否可靠,项目是否规范,有无重复遗漏,程序是否合法。预算执行情况,则可以从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两方面入手,审查各项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非税,实行统一管理核算,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收入依据不足的情况;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支出无预算或有预算无开支的情况,是否存在各项预算资金之间相互挪用等等情况。对调整预算和追加预算的情况要特别留意,分析其产生原因,关注其审批程序,着重其调整和追加的合理性。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有针对性的完善高校预算不足方面,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风险,例如教学质量风险,教学质量不高,培养的毕业生无竞争力,就业困难;财务风险,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于资金链断裂;人力资源风险,人才流失,发展难以为继等。为应对此类风险,应建立内控制度,并保障内控制度的落实,以达到控制风险,保证高校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又是监督内控制度建立及实施的有效手段。在审计过程中,要分析内控制度的设立是否符合本校发展的实际,又要关注已经设立的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具体来说,审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控制,审查各类事项是否有规定的流程,办理该事项是否按流程办理以及该流程是否合理等;二是内部会计控制,根据财经法规、相关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结合本校有关文件制度审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违纪违规情况出现;三是内部资产控制,根据国有资产有关管理规定以及本校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审查国有资产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在审计的指导下,寻找到内控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防范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规范财务收支,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的特殊性要求高校需要保证收支两条线,收支分离,不可混淆。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收支管理上来看,收入存在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不明确,票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支出存在财务把关不严,票据审核不严谨,甚至存在套取财政资金等情况。从整个学校的发展来看,财务收支管理不规范是高校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表象,从长远上来说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的前进势头,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壮大。

高校内部审计首先要明确高校收取的各项费用是否有依据,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各种文件对各项应收费的项目进行收费,杜绝多收、乱收、少收等情况的出现,并关注高校收取的费用是否及时上缴财政。其次要明确支出的真实性、合理合法性,根据高校自行制定的报账管理办法审查各项费用的报销是否真实合理,佐证材料是否完善,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是否到位等。其中,审计需要重点关注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督促完成三公经费逐年递减的要求。

(四)规范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研课题经费也是高校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的发展,科研课题数量和?费总额也随之增长,但是各大高校对于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却仍旧停滞不前,导致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

高校内部审计从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真实性、效益性三方面入手,致力于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评审内部控制,指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经费支出、成本核算管理规定,是否有科研成果社会及经济效益考评机制等;评审真实性,指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套取资金的现象发生;评审效益性,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着重分析科研成本,二是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效益。根据审计结果,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合理运用科研成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五)加强资产管理,保证资产安全

高校资产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教职工及学生日常教学办公所需资产,还包括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而如今很多高校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现象,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未能连通财务管理软件,导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不相符的情况出现。这不仅反映出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欠缺,也是内控薄弱的表现。

篇9

海口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办法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结果公开行为,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海南省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审计机关向社会或在一定范围公开审计结果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是指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以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审计结论办理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建议整改的情况。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公开,是指市审计机关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会议、专门刊物等方式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公布审计结果。

第五条 审计结果公开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

(二)市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

(三)有关行业或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

(四)任期经济责任、重大建设项目或其他重要事项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结果;

(五)市人民政府交办或上级审计机关授权的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

(六)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社会关注的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

(七)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审计结果;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公开时,被审计单位已经整改的,应当同时公布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六条 市审计机关公开审计结果,应当采用下列形式:

(一)通过海口晚报和海口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论的办理情况;

(二)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海口市人民政府网站,以新闻形式摘发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论的办理情况;

(三)通过新闻会,审计工作计划、重大专项审计方案、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办理情况;

(四)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等内部刊物,公布年度计划中重要项目的审计结果;

(五)其他适当的形式。

第七条 公开审计结果应当履行下列审批程序:

(一)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在向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中说明公开的内容及形式,经过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开;

(二)向市人民政府呈报的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在呈送的报告中说明公开的内容及形式,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开;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市人民政府交办、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征得委托或交办、授权审计部门的同意;

(四)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社会关注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经市政府批准同意;

(五)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中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和相关司法机关的同意;

(六)其他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需要公开的,由市审计机关通过专门会议决定。

第八条 公开审计结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审计结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

(二)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相关审计结论性文书已经生效;

(三)保守国家秘密、被审计单位和相关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九条 被审计单位或者相关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的,市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核实,再予公开。

第十条 市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审计结果公开规定的,由主管机关或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审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审计的详细定义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审计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公认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引用的是 美国会计学会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

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是审计的对象,也就是审计的内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代表着被审单位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及经济现象(如会计资料)的真实公允性的一种看法。本书第四章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收集和评估证据

证据是审计人员用来确定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及经济现象真实公允性的各种形式的凭据。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审计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鉴定、综合和利用审计证据的过程。

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不偏不倚,实事求是,这是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只有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作出审计结论、报告审计结果,才能达到审计目标,也才能使审计工作令审计意见的利害关系人信服。

篇10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

根据近年审计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从管理审计的辅助手段上来说,它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外延来看,管理审计又是相对于经营审计的一种认知。对企业而言,经营讲的是市场,管理讲的是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审计又可以称之为效率审计。

1.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管理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包括生产、安全、财务、计划、物资、合同、人事、后勤服务等。这些内容是否都是管理审计的范围呢?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环境和后勤服务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那么,一项管理审计是不是要涉及到所有经济管理内容呢?当然不是,管理审计的内容要视该项审计的目的而定,与该项审计目的无关的管理内容则不必涉及。

2.管理审计是一种监督、检查、评价及深入剖析的活动。管理审计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管理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监督活动,它是一种深入地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没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解剖,不能称之为管理审计。由管理审计深入解剖的特性伸展开来,我们可以认定,不需要进行深入解剖的审计活动也不能称之为管理审计。虽然某些审计活动具有管理审计的一些特点,如某单位现金短缺1000元,经过初步审计了解,是由于出纳员粗心大意而导致了现金丢失(假设该单位现金内控制度非常健全,这只是一种偶然或意外)。这是一种简单的审计活动,不需要深入解剖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只能称之为审计调查。

3.从审计辅助手段上来说,管理审计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如果从审计方法和手段上对审计活动进行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更多地借助于财务账薄等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接触的多为财务人员,并只就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或会计报表的内容是否公允发表意见。而管理审计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借助财务资料的同时,也较多地借助于财务账薄以外的资料,有时完全可以摆脱财务账薄,审计人员接触较多的为财务以外的人员。管理审计表达的是一种改进管理方式的意见。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审计要向管理审计发展,便是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过渡和延伸。

4.相对于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是一种认知。经营管理一词概括了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可以把审计活动分为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相比较而言,经营审计是一种难度更高的审计活动。因为它研究的是企业的营销策略,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是无法得出审计结论的。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区别在于,管理审计更多的是研究挖潜增效的问题,而经营审计则是研究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

5.管理审计与其它审计活动的联系。管理审计与基本建设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有所不同,但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管理审计蕴含在这些审计项目之中。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便包括管理审计的内容,需要对离任人任期内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揭示离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及责任。又如内部控制审计,它是管理审计的一种,它的切入点是从管理制度和管理环节入手,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审计即管理控制审计,因为管理应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某些审计活动最终也可能演变为管理审计,如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它初始阶段更多的是从降低物资采购价格入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如审计人员发现发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这一现象集中到某一类或某几类物资时,便可针对这几类物资的采购实施管理审计。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审计,我们还需要掌握管理审计的方法。这才是我们研究管理审计的目的。管理审计的具体方法很多,包括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在这里,笔者不想谈管理审计的具体方法,而是要说清楚管理审计的总体方法。笔者认为,开展管理审计,审计人员首先应形成思考模型,其次才考虑具体方法问题。

(一)思考模型的建立

在开展管理审计前,只有对管理审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充分考虑审计效果、审计技术及审计风险等因素,才能搞好管理审计。所谓思考模型,是指审计人员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笔者的实践,管理审计的思考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树立管理审计是一种管理效率及控制审计的理念考虑将要开展的管理审计项目对本企业所产生的效果考虑将要开展的管理审计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考虑审计方法

(二)审计方法

1.“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果因分析法”则正好相反,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果分析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审计内容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审计所需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果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溯果撷因,方法简便,需要时间较短,不足之处是审计过程容易以点带面,内容不够全面。究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这要视具体的审计情况和审计目的而定。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线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便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分析法”。

2.“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如果一个窗帘由两幅组成,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我们从中间拉开,眼前便会迅速地明亮起来。这种拉窗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审计中,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例如,某项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已知该项工程成本过高。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购成本过高。依此判断,审计人员便可向“左”追寻材料采购过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过抽查票据的方式,具体验证材料采购成本是否真的过高。如果向“右”的结果验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向“左”的工作业已完成,此项管理审计便可初步结束。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迟滞审计工作进度。因此,运用该审计方法,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

3.“遵循性”审计法与“思维创新”审计法。“遵循性”审计法是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做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则相反,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举例来说,企业临时用工问题,按照国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维方式,企业临时用工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企本身已经存在冗员。按照“遵循性”审计法,就会否定企业临时用工的做法。但我们如果采用“思维创新”法,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由于临时用工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用国有企业闲置职工,而这种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偿临时工用工成本的话,用临时工也未尝不可。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因循守旧,死抱框框。否则,审计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

4.“解剖麻雀”审计法与“高屋建瓴”审计法。强调管理审计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剖,并不是说管理审计要一味地在“微观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之后,审计人员还要“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微观”进行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屋建瓴”审计法。通常所说的“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是这个道理。“解剖麻雀”法停留在“微观”层次,“高屋建瓴”审计法则提高到“宏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没有微观只有宏观是不可能的,同样只有微观没有宏观也是不行的,站在微观和站在宏观的角度所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如一个集团公司,内部有许多子公司,某一个子公司车辆需要进行修理,经过考察,委托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进行修理,比集团公司内部其他公司的价格要低得多。如果站在这个子公司“微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出用外部单位进行修理的结论,但如果站在集团公司这个“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从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出发,又会得出用集团公司其他子公司进行修理的结论。可见,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