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概况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计概况

篇1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计;框剪结构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方法的不断发展,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常常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然而对一个结构工程师来说,概念设计比精确计算对确保结构安全可靠及使用功能方面更为重要。概念设计[1]是从结构的宏观整体出发,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处理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等,以达到合理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

1 结构总体概念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阶段,应积极配合建筑专业并依据已有的结构总体设计原则和概念,处理好结构方案、材料选型和细部构造等问题。

1.1 结构方案的合理选取

灾难调查和事故分析表明:结构方案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关规范规定,选择结构方案[3]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1 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构件形式和平面布置,结构传力途径应简洁、明确,竖向构件宜连续贯通、对齐

1.1.2 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宜均匀、连续

1.2 建筑材料选型及细部构造

为了满足建筑的空间使用要求,在框架体系中需要设置各式各样的填充墙体。填充墙体材料的种类很多,但应尽可能选用轻质的墙体材料。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建筑物不但要满足使用的功能要求,还要以漂亮的外形展示给人们,这就需要在已有结构构件的相应部位增加细部构造。结构设计中为保证细部构造的安全稳固通常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细部构造与主体结构构件要有可靠的连接并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2)应考虑细部构造变形对主体结构构件产生的影响。

2 框-剪结构概念设计的应用

2.1 框-剪结构设计的原则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部分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因其结构布置灵活,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这种结构形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框剪结构由于剪力墙与框架相互作用,框架部分与纯框结构相比受力状态差异较大,其在地震中的破坏模式也比较复杂。因此,在设计初期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1 结构体系应具有合理的抗侧刚度

为发挥框剪结构体系的优越性,剪力墙与框架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重应当力求合理。剪力墙布置过多会造成结构整体抗侧刚度过大而使得变形能力太差,容易造成局部受损乃至整体破坏;若剪力墙布置过少会造成结构整体过柔虽然具有较好的减震耗能作用,但是易产生过大变形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倾覆,因为此时的结构体系已偏向于纯框架,丧失了两者协调工作的效能。

2.1.2 结构体系应有多道抗震防线

框剪结构是具有多道防线和良好性能的抗震结构,其中剪力墙既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又是第一道抗震防线。相关规范规定:剪力墙承受的结构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应小于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同时,任一层框架部分按框架和墙协同工作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框架各层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5倍两者的较小值,这是发挥第二道防线的抗侧力作用。

2.1.4 强结点和强锚固

对于框剪结构这样的复杂体系,结点的复杂性难于预测和控制,即使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但因结点的普遍存在,力的传递往往不能畅通而出现集中甚至中断,破坏由此而发生,因此做强结点和可靠锚固是设计人员的追求。

2.2 框-剪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2.2.1 剪力墙的合理布置[4]

框剪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剪力墙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侧向刚度不宜过大。框剪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不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构造和受力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2.2.2 设备夹层部分模型的处理

工程实际中,为了满足设备的使用要求,在楼层间要设置局部夹层[2]。由于软件建模时无法实现在楼层间形成楼板,我们通常把夹层楼板的荷载导算到夹层梁上,让其参与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计算。

3 工程实例分析

某项目情况:主楼部分12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下设三层地下车库。其中在第二层的层间有设备夹层,第一层的层高是5.4m,第二层的层高是4.8m,其他层为4.0m。该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性类别为乙类,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取值。

3.1 人防地下室及基础设计

本工程为三层地下室,人防部分设于地下三层,设3个防护单元,平时为汽车库,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所。进入人防地下室的车道出入口战时封堵,不做战时主要出口。根据工程地质报告及结构布置特点,由于地下室埋置较深,需要做抗浮设计,设计时采用永久性抗浮锚杆。

3.2 地上部分结构设计

3.2.1 结构体系

1)剪力墙的布置:遵从概念设计的原则,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剪力墙的布置很难达到规则、对称的效果,只能在楼、电梯间增设剪力墙,各自形成局部小筒体,然后在建筑两端各增设两片剪力墙,这样同时也可以满足建筑使用上的要求。

2)框架梁、柱的布置:为满足建筑的空间使用要求,两端第一跨不允许布置框架柱。通过研究,只能布置大跨度斜向的框架梁。另外,屋面层有覆土,还有各类的风机基础,考虑到荷载比较大,而且分布范围比较广,因此,整个屋面采用井字梁的结构布置形式。

3)连梁刚度:剪力墙与框架柱间的梁应设计成强连梁,加强框架与墙的整体作用,从而缓解由于剪力墙中断而造成的与剪力墙相连的框架柱内力的突变。其他情况的联肢墙宜设计成弱连梁。

3.2.2 框架部分配筋要点

1)梁的钢筋在尽端是锚入柱的,大跨斜梁应尽可能选择大直径单排配筋的形式,这是为了避免与该梁相交的其他梁的钢筋锚固冲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施工。

2)本工程第二层的层间存在设备夹层。虽为局部夹层,但在地震作用下该部分属于相对薄弱部位,因此夹层楼板周边的框架柱变形能力需要提高,箍筋全高范围加密;其他柱箍筋加密情况均按规范要求进行。

4 结语

建筑结构理论博大精深,概念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先导将成为今后设计界的主流思想。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58-129.

[2] 刘喜平.框架-核心筒高层结构设置加强层问题的探讨[J].西北水利发电,2005(3).

篇2

关键词:多层建筑结构设计框架结构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由于具有结构传力明确、结构灵活、整体性强、抗震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虽然,其结构形式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设计时若考虑不周全、不仔细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给建筑工程的建设造成不良的影响,有些错误甚至会给建筑结构的安全造成影响,

一、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框架结构问题及处理措施

1、独立基础设计荷载取值问题

多层框架房屋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另一种情况是。在设计独立基础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外荷载(柱脚内力设计值)只取轴力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无剪力设计值。或者甚至只取轴力设计值。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设计尺寸偏小,配筋偏少。影响基础本身和上部结构的安全。

2、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其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一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 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7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一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一输入,拉粱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3、基础拉粱设计问题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一般说来,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基础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宽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20~l/30,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l/12~1/18。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 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Ⅱ 14,配筋不得小于Ⅰ 8~ 200。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加大,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

4、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的选取问题

《抗震规范》第3.6.6.4条指出,所有的计算机计算结果,都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主要是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弹性层间位移(包括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时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为了分析判断计算机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填写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程序总信息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1)结构的抗震等级

在工程设计中,多数房屋建筑按其抗震设防分类属于丙类建筑,如民用住宅、办公楼及一般工业建筑等。其抗震等级可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按《抗震规范》表6.1.2确定,而对于电讯、交通、能源、消防和医疗等类建筑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大型零售商场等公共建筑,首先,应当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fGB50223-2004)确定其中哪些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对于乙、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对于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所谓抗震措施,在这里主要体现为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由《抗震规范》表6.1.2确定其抗震等级,当7度地区的乙类建筑的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还应采取比一级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如:某7度地震区城市的一个大型零售商场和一个三级医院的门诊楼本属乙类建筑,但设计人员错当成丙类建筑来设计,使建设物的抗震能力大为降低,不得不对设计计算作重大修改。

(2)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对于多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三时,宜取3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 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属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采用总刚分析,且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得更多。《抗震规范》中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SATWE等电算程序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有人员不大重视电算程序使用手册的应用,选取振型数时比较随意,这是应当改进的,此外,由耦联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联计算得来的数值。仅当结构存在明显扭转时才采用耦联计算,但在必要时应补充非耦联计算。

(3)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框架结构及框架一抗震墙等结构中。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结构显得不安全,所以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若折减系数取得过大也是不妥当的。对于框架结构来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 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 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模型问题

目前常用的框架结构空间分析计算软件都是以整幢楼的梁、柱整体参加工作进行计算分析的。对部分梁而言,尽管相交梁截面尺寸不同,相互之间却不存在主、次梁关系,设计人员在绘制施工图时,应注意配筋形式与受力分析相匹配。框架结构经空间分析程序电算,所有按主梁输入模型的梁是整体工作的,部分梁将产生扭转问题。一些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虽已调整梁的抗扭刚度,但计算出来框架边梁扭矩筋仍很大,因程序不计楼板对梁的约束作用(即实际扭矩计算值那么大),实际受力与计算模型不符,可把次梁支座改为铰支座,并配以构造处理。

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层建筑设计规范中,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 级高度的建筑。因此,结构工程师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 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 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结构工程师的高度重视。

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因此,嵌固端既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 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扩初设计深度;建筑设计;作用

施工图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细部设计""设计完成度"和"设计精度"等词频繁出现在建筑业中,设计深度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1]。一般而言,建筑设计的深度要求不受设计工艺技术所影响,而是与人类物质活动需求相适应,其仅仅只是设计分工的细化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日趋条理化。

一、扩初设计深度概述

(一)内容

对于初步设计阶段而言,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算书、相关专业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说明书,并且编排的顺序为封面、扉页、设计文件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以及工程概算书。一般封面应将编制日期、编制单位和项目的名称加以注明;扉页上应将编制单位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工程总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加以明确标注。对于设计说明书而言,其应包含各个专业的设计说明和设计总说明,其中各个专业的设计说明应包括材料表和主要设备,可将其附在设计图纸或设计说明书中,并需要将相关专业的详细指标和标注加以注明。而设计总说明应明确标注人防、节能、消防、园林绿化、交通、设计指导思想和特点、设计规模和范围、工程概况、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相关的文件和法规等相关内容;职业健康、劳动保护和环保等相关标准和原则;抗震设防、结构选型、生产工艺流程、外部市政条件、电气系统和设备的用量组成与标准、室内外装修等内容[2]。此外,设计图纸需要含有全部的专业内容,其深度应与直接指导施工的相关标准基本一致;工程概算书则应将水泥和钢材等主要材料表、其他工程与费用概算书、各单位工程概算书、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总概算表以及编制说明(建筑范围和规模、工程概况、编制依据等)等加以标注说明。

(二)重要性

建筑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办理工程建设的相关手续时需使用方案设计文件,而施工中的重要依据则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因此政府的相关部分以及建筑单位往往都只对施工图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加以高度重视,但是严重忽视了初步设计,导致初步设计工作难以顺利实施,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而扩充初步设计深度十分之必要。

二、扩初设计深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扩初设计深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程概算书深度扩充的作用;二是设计图纸深度扩充的作用;三是设计说明书深度扩充的作用。

(一)工程概算书方面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把控的重要部分就是工程概算书,其不仅会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对工程投资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对工程概算书的深度加以扩充,主要就是保证工程概算书能够将设计内容进行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并要求工程项目在编制过程中能够对所在地的物价水平加以真实地反映,避免编制过程出现重复和漏项现象[3]。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建设单位在控制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往往只利用工作量的增加以及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的卡死等方式对施工阶段的造价加以控制,而对项目前期工程概算工作加以忽视,这样难以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设计阶段作为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初步设计阶段能够对建筑设计的标准、方法以及重大技术问题等加以确定,以此来控制工程造价,因此扩充工程概算书的深度将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审查作为有效控制工程项目造价的重要环节,其必须要结合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以现有的设备材料价格和概算定额为依据进行编制。这样才能对建筑项目投资构成和数量加以全面完整反映,合理确定工程项目的造价,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投资规模,促进设计概算编制准确性的提升。

(二)设计图纸方面

对于建筑设计的初步设计阶段而言,设计图纸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最终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出图。对设计图纸的深度加以扩充,其必须要尽可能深化完善初步设计的图纸,使其能够对施工进行直接的指导,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各专业图纸之间的冲突以及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建筑设计施工图,协调好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有效促进施工图设计阶段时间的减少。同时,在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应积极修改项目局部功能的变更意见,从而减少施工图修改和设计工作的系统化和繁重性[4]。此外,对设计图纸的深化加以扩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概算书的是计划和细化,有利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加以有效控制,促进建筑设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设计说明书方面

设计说明书作为建筑初步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方向,其不仅能够基本定型设计内容,并且其深度能够对建筑工程后续工作的细化度和连贯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设计说明书而言,对其设计深度加以扩充,主要就是尽可能细化初步设计,需要对抗震等级、结构选型、施工工艺、地质情况、工程概况和设计依据等基本参数和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还应详细说明劳动安全卫生、环保、人防、节能、消防、智能、热能动力、通风、空调、采暖、弱电、强电、给水排水、结构、建筑等方面的相关参数指标、设计标准和设计思路[5]。这样才能让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具体而明确的了解,并且相关单位和部分在审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初步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便于补充和完善相关的设计。

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只重视施工图设计和方案设计,而严重忽视其初步设计阶段,导致建筑品质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有效扩充初步设计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充初步设计深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设计经验的丰富性以及设计周期的充足性,充分发挥出工程概算书、设计图纸以及设计说明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便于工程相关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改进目标,全面认识到扩初设计深度的重要性,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环境与建筑的高度契合,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芸. 建筑各阶段设计深度[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260+169.

[2]李志,王顺勇. 浅谈扩初设计深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 科技风,2010,21:151.

[3]黄志翔. 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2011,21:65+67.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119-02

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建筑中,优良的防震体系能够在灾难来临时切实保护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财产损失。然而当今社会中防震设计不合格的建筑比比皆是,表面虽有一套健全的防震体系,但当地震灾害真正来临时,能经受住考验的建筑少之又少。因此提高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迫在眉睫。

1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况

1.1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中最无法预料的,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加入防震设计,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十分必要。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建筑防震设计的基础,二者共同决定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包括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两部分,理论设计趋于具体化、精细化,是指设计师根据建筑的高度、面积以及材料的受力性能等各方面因素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并计算出能作为施工标准的精确数值,从而使建筑在理论上达到最优的抗震效果。而概念设计则是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其它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相关经验,从各个结构之间的破坏机理等方面出发,对常见的破坏现象进行预防设计,从而减小建筑被破坏的可能性。在整个建筑的结构设计中,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相辅相成,共同为建筑的安全性能保驾护航,在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中的防震设计,能从多方面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1.2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现状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对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各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然而,高层建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建筑设计中的防震设计不达标。地震灾害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高层建筑间的地震具有突发性,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使房屋坍塌,通讯中断,生命线管道泄露。因此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高层建筑中的人员难以迅速逃离危险区域,只能躲到相对隐蔽安全的地方,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合理的结构布置和适当的结构材料,设计出有利的房屋体型,以供避难者藏身。毫无疑问,一个健全的抗震体系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某些企业或者单位为了缩减成本,经常偷工减料,使得抗震设备规格不达标,导致后期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分析建筑中抗震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3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震发生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许多管理人员对于抗震设计工作并没有过多关注,甚至有些单位不愿意在抗震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聘请一些非专业的人员从事抗震设计管理工作,没有承担起管理责任,在地震发生时无法采取专业的手段应对,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比如地震发生时,相关人员如不能正确引导,人们无法安全疏散,这时抗震体系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可能由于人群的慌忙逃离而导致更多人员无法逃生,造成更大损失。高层建筑楼层较高,这给整体救援增加了难度,而且高层建筑坍塌较快,如果发生地震,由于相关通道没有减震结构,灾情会更加严重,迅速达到不可控制的后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损失就能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除此之外,一个健全的防震管理体系,能在灾害发生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然而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建筑本身的特点,一味地照搬照抄其它建筑的抗震设计,虽然形式上看得过去,却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必要。

2加强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2.1强化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水平

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要在建筑设计上做出足够的努力。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单位应尽量组建专业的设计团队,聘请有足够从事该工作经验的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设计,提高可靠性。同时,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相信理论数值,可以借鉴相关建筑的成功经验,但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脱离实际情况,避免设计中出现毫无实用价值的假大空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和准则,杜绝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就需要企业或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责权明确,赏罚分明,确保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加强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质量控制,大力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更加完善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

2.2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专业人员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的抗震设计质量,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有些人员在施工时不能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使用未经检验的抗震设备和材料等。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出现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这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之所以工人的专业水平较低,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施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相关企业的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计划;机制运行不彻底,在现有的培训实践中,对各环节的操作原则、规范执行等把握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水平。由此看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建筑抗震管理质量。而提高工人技能的关键就是要落实计划,严格组织安排好施工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并把职业道德标准真正运用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

2.3完善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管理体系

完善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管理制度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对高层建筑的损害、提高高层建筑安全指数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一个优质的抗震质量控制体系,能对抗震设计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能立即采取针对措施,发挥指导性作用,促进抗震设计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的良性发展。在质量控制体制建立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抗震设计方式,让具有相关控制管理经验的人士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确保建立的制度能够合理有效的实施。制度要包括的最基本的责权明确,确保每个人每个部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以保证工作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与此同时,抗震质量控制体系还应包括安全、环保等相关方面的规定,这不仅能使企业向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水平,将建筑结构设计更完美的融合在抗震设计理念中,充分发挥其在抗震建筑设计中的基础作用。

3结语

篇5

关键字: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意见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今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对建筑专业设计人员的执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民用建筑的设计周期不断压缩,此外,建筑设计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以下几方面当前常见的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问题加以分析。

1 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常见问题

在建筑设计说明中,对建筑设计依据、建筑工程概况、建筑工程设计要点、建筑节能设计、人防工程设计、建筑消防设计、无障碍设计以及汽车库设计等的表述中,因对规范概念理解不透彻、模糊或不能形成相同信息,在相关图纸中的关联思维模式上造成多处表述矛盾,若在施工图设计出图阶段不能严格把关,就会把问题带到施工图审查甚至施工中去,不仅给建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给后期工程验收留下更多的安全隐患。

1.1 民用建筑工程概况

建筑工程概况中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建筑高度、阳台建筑面积概念模糊。

1.1.1 建筑高度。关于建筑高度的计算,在设计中经常会出现漏算室内外高差或者多加女儿墙高度的情形。通常情况下,无论多层还是高层建筑,其建筑高度都应为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1.1.2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只有高层建筑才划分建筑分类,一类高层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对于多层建筑而言,耐火等级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4个等级,对应规定了不同耐火等级的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1.2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要点

屋面和地下工程防水设计达不到设防等级要求,说明中的防水材料与工程做法、墙身详图不一致。因《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4.8.1条规定“地下工程种植顶板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2007)3.0.7条规定种植屋面最上道防水层必须采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故更应特别注意种植屋面的防水设计。

1.3 民用建筑环保设计

在环保设计中,相关人员并没有对所使用的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放射性指标限量、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的有毒物质散发量作出明确要求。建筑环保设计应依据《住宅建筑规范》(GB5 0368―2005)7.4.1条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来执行。同时,民用建筑环保设计中极易被忽略的是如果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氡的浓度测定结果在20 000 Bq/m3到30 000 Bq/m3之间,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在0.05 Bq/m2・s与0.1 Bq/m2・s之间时,必须要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

1.4 民用建筑汽车库的设计

在进行民用建筑汽车库的设计时,要确保汽车库应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进行设计,设计中常出现以下问题:1)地下车库出入口距道路红线不足7.50 m。《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5.2.4条有明确规定,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7.50 m安全距离。2)汽车库内通车道的最大纵向坡度超《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表4.1.7的规定。设计时应考虑到安全和驾驶员的心理影响、汽车爬坡能力和刹车能力。

1.5 民用建筑的无障碍设计

民用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其目的是为了给城市创建一个无障碍的环境,从而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并能够确保给行动不便者可以方便、快捷、安全地使用建筑物。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对于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民用建筑应该对建筑入口、候梯厅、入口平台、公共走道以及无障碍住房等进行有效的无障碍设计,从而确保施工质量,有数据表明,以往的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常常遗漏无障碍住房的设计,从而影响到整体的设计效果。

2对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2.1 提高经营者及设计者的素质。

企业要有质量、安全、规范意识,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保障,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经营者要始终保持清醒,切不可只重视经营而忽视质量,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时间情况,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排除干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既要抓住设计质量,同时也要抓住市场经营,两者相互协调统一,才能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设计者而言,若想在社会上长久地立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国家现行版本的建筑施工图设计规范、法规等。

2.2 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和监督体系。

要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强建筑方案的审定及批阅,建筑方案直接关系到其他专业方案的好坏。建筑方案必须符合国家现行规范以及相关的强制性条文规定的要求,使建筑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趋于合理和完善。

2.3 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要坚持节能原则,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窗墙比,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作恰当地调整,选择合适的节能材料等;施工图的设计必须细致,严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要求的提高,施工图设计需适当增加建筑保温隔热层的位置示意图。

2.4 加大力度管理勘察设计质量。

针对以往勘察设计质量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措施如下:首先要大力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要充分调动勘察设计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其提供宽松的政策以及舒适的的工作环境。其次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勘察设计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的市场竞争环境。再者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企业、中介以及政府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设计风险社会化的目的, 并进一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定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最后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标准规范方面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3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一些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着各种问题,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减少施工图设计的疏忽和漏洞,完善建筑施工图。民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不仅要注重立面效果,而且要注重经济性、实用性及安全性,还应该结合节能环保以及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我们要树立并强化质量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设计者的素质、技术和水平,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设计,才能使民用建筑施工图更加完善。

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用建筑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其施工图的设计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因为,民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把好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这一关,确保所设计的施工图纸符合相关标准,将各种施工安全隐患消灭在施工之前,并能够有效地指导施工。从而提高民用建筑的施工效率,并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施工单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梁锐,铁翰. 住宅建筑施工图审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建筑知识, 2009,(02) .

[2] 李辉, 胡楠. 论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建议[J]. 建筑知识, 2010,(S2) .

[3] 王继文, 张洪涛. 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依据[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02) .

[4] 董传先. 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建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J]. 吉林勘察设计, 2008,(Z1) .

篇6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设计;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为城市居民建造出个性、特色的城市建筑,以满足人们居住的不同要求。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因此,不仅需要设计人员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而且需要合理科学的设计软件加以辅助,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作品。

1 BIM技术概述

建筑数字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为BIM)是近年来在建筑设计行业中新兴的一种工程数字化设计方式,通过整体虚拟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全方位、全方面的土建设计及相关检测、管网控制等工作。涉及领域越发广泛,目前大量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等的数字化管理工作,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采用BIM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设计阶段的协同设计,施工阶段的建造全过程一体化和运营阶段对建筑物的智能化维护和设施管理,同时打破从业主到设计、施工运营之间的隔阂和界限,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工程风险及浪费。

2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场地分析

在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场地的一些信息往往是影响设计的决策性因素,通常需要通过对场地的分析来 对环境现状、建后交通流量、景观规划等各种因素进行评定与分析,也通过对场地的分析来确定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建立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的过程。可是传统的场地分析有着许多的弊端,例如主观因素过重,大量数据处理迟缓,定量分析不足等,但是BIM的引入给了场地分析新的可能,通过BIM技术虚拟成型,可迅速得出数据以支持设计,可以帮助新建项目做出最理想的建筑布局、场地规划等.

2.2 方案辅助设计

B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模型本身不光带有信息,而且可以对信息的改变做出相应的反馈,所以带来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参数化设计,通过在方案设计中BIM的应用,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比传统的建筑方案设计模式,BIM的介入可以让设计更加的多元化,逻辑性也更强,对于复杂的建筑形体以及表皮,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参数的改变可以对建筑的形态进行参数化改变,列出不同形态的方案进行性能分析以及设计对比,选择最优的方案进行深化,可以更好地完成建筑方案设计。

2.3 可视化设计

可视化设计是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其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过程中时时观察,以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②设计展示阶段为投资方做更全面、更生动、更加有互动性的展示,相对于静态效果图更有说服力。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通过BIM技术,在整个设计阶段都在建筑效果可视化下进行的设计,对于建筑外形以及空间效果方面都可以进行时时观察,对于方案设计中的缺陷都可以及时的发现。

3 实例应用分析

3.1 项目概况

某公园展馆,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由于BIM技术的使用,在设计阶段就对设计进行了建筑可持续性的优化,以打造出成绿色生态低碳建筑,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2 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其应用的前提,通过对公园展馆的BIM构建,了解到BIM介入到设计中可以提高信息的集成程度,而且较为符合设计师的设计习惯,在信息的使用上较传统设计模式更为自然,设计中输入的信息可以直接提取用于建筑性能分析,建筑效果表达甚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满足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技术要求。建筑信息模型分为建筑模型、结构模型与设备模型,在公园展馆项目中也通过此系统将总体模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不同专业的设计师进行构建,然后通过链接或者连接服务器的方式进行组合协作,最终构建出展馆全专业建筑信息模型。

3.3 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3.1 可视化设计

在完成了展馆项目整体BIM模型的建立后,将睡莲博物馆BIM模型导入到可视化软件lumion进行漫游动画制作。通过lumion动画制作,建筑外观及室内效果都得到较为理想的呈现,而且更接近于实际建起来的建筑效果,让业主方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此项目的全面的形象以及使用的感觉。另外,通过直接使用lumion进行建筑观察,可以让业主方获得更加具有交互性的感受。

3.3.2 协同设计

在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中,协同设计有两种模式:使用链接文件进行模型整合; 通过Revit中的协作功能在网络上进行协作设计。在公园展馆项目中,我们进行了协同设计的尝试,使用的是第一种协作模式:使用链接文件进行模型整合,将整体模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分给不同设计人员来建模,再将模型通过链接的方式进行整合。公园展馆通过文件链接的方法进行设计协作的模型,在此项目中将整体模型分为八个部分:一层给排水模型、一层暖通模型、二层给排水模型、二层暖通模型、幕墙系统模型、墙门窗模型、场地模型以及结构模型,通过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生各部分的模型文件,然后通过链接的方式组合到一个模型中. 随着建筑工程复杂性的增加,跨学科的合作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在二维CAD时代,协作设计缺少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但建筑信息模型为传统建筑工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协作平台,如结构工程师改变柱的尺寸时,建筑模型中的柱也会立即更新,而且建筑信息模型还为不同的生产部门,甚至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协作平台。

3.3.3 碰撞检查

在公园展馆项目中进行了碰撞检查的试验,通过将BIM模型导入到Navisworks(Autodesk公司出的一款可视化和仿真,分析多种格式的三维设计模型的软件)进行碰撞检测。在此软件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测试:①通过漫游功能通过观察进行碰撞检查;②通过软件自带的功能进行自动的碰撞检查。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在项目中对碰撞进行检查,通过软件功能得出的碰撞并不全是施工中一定会出现的,所以需要在所有结果中进行筛选,得出真正需要的碰撞位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当中,时常会碰到很多二维设计图纸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建筑设计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但BIM的出现就大大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行业发展中一定要重视BIM 的运用,以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和安全性,创造出一个设计创新、符合城市整体规划以及人们审美观点的建筑。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住宅建筑;绿色节能设计;思考

建筑进行生态节能设计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住宅建筑方向。据有关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占用了欧盟成员国总能源的40%,而住宅类建筑能耗占据其中的63%。作为以住宅类建筑为主要建筑业的国家,我们必须摒弃高耗能高污染的旧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的绿色建筑还处在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研究能源、使用新技术,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

1 绿色建筑的概况

建筑设计是一门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科,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人文环境问题,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问题,并将这些要素与建筑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使其构成相互统一的整体,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1.1 绿色建筑设计的含义

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在整个建筑的全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资源最大的利用率,尽可能以较少的资源和较低的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的价值,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健康、高效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达到统一的目的。

1.2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1.2.1 和谐发展

建筑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实物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建筑物建设中,必须将自然因素考虑到其中,并将其融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使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并达到平衡的状态。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人文因素,因地制宜以本地的文化为主线,充分的运用原材料和建筑资源,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1.2.2 健康舒适

建筑的最大功能就是居住,这是建筑物特有的价值。建筑物主要是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功能。充分的利用好有限的资源,解决好采光、通风、换气、采暖、降温以及污染处理等问题,为居住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空间。

1.2.3 合理利用

我国的建筑业普遍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率现象,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及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时,必须采取最佳的方案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消耗较高的能源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在水、电、取暖、制冷等高能耗环节,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在设计环节,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风力发电等装置,以充分利用自然界中天然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材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发展绿色住宅建筑的必要性

一是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一般讲,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最难推动,最难取得成效。二是对我们国家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任务迫切,年均建筑量世界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三是我们当前已能感受到在石油、水、土地、林业等资源上不足的影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l6亩,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尘暴频发。

3 绿色住宅建筑的设计策略

3.1 合理的布局

建筑的总体布局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住宅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整个居住区是否绿色节能的关键。适宜的外部微观小气候条件能使居住区更舒适更健康。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周围的生态环境及其人文环境、地理气候条件选择建筑类型,确定建筑主体朝向,主要出入口位置,交通流线分布等。比如根据建设用地合理的人口容量,确定科学的人均面积,节省土地资源;充分避开冬季主导方向,利用夏季主导方向自然通风。调整合理的日照间距,充分利用冬季日照,避免西晒眩光。结合绿化与消防要求合理布置交通流线,减少土地开挖与绿地硬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停车系统,结合居住区特点采用半地下阳光车库,下沉式中庭,天窗,天井等手法自然采光与通风。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居住区的配套设施与主要出入口位置。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便捷的交通功能可减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的距离,减少交通能耗,降低能源消耗对空气的污染。设备房以及设备综合管线等设置在住宅总体布局规划设计时也不可忽略。利用地下室无法设置停车位的空间设置设备房,减少设备管线布置距离,提高地下室使用率,降低管线热损失。

3.2建筑单体

3.2.1 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能耗问题。当建筑物的性能不能达到最佳状态时,冬季室内的热量就会随着围护结构随意散失,给供暖带来严重的负担;夏季的热量会随着围护结构徘徊在室内,给房屋制冷带来重负。在设计时,要有效的对外墙进行控制,采用合理的措施降低墙体的传热性能,避免热桥效应,使主体结构得到维护,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2.2 门窗与遮阳

住宅建筑中要把门窗作为设计的重点,门窗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过多的太阳光透过窗口进入室内,可以导致室内温度的升高。节能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窗地比范围。设计中应利用节能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控制好开窗比例。对于太阳光的直接辐射和眩光,可以结合建筑造型与立体绿化,利用建筑已有的功能构件或装饰构件设置遮阳。

3.2.3 户型设计

建筑的总体布局已决定了室外自然风的引入,而室内房间格局则影响着自然风的利用率。因此户型的设计讲究南北通透,尽量每个房间能有效通风。具体设计措施一是保证每个房间有两个通风口,二是门窗位置和大小的设置能使空气对流;三是室内交通组织流畅,避免转角墙,隔断等对风流的阻碍。除此之外,在后期的装修中,采用双层纱门,百页门借用公共走廊通风,也能达到有效的调节室内风环境的目的。

3.3 绿色节能技术

绿色住宅建筑理念不仅要满足建筑功能绿色舒适的要求,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建筑本身并不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能源的利用。因此建筑设计中应综合利用有效的节能技术措施实现主动节约能源。例如,使用太阳能设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能,为住宅热水系统有效节约能耗;结合建筑造型采用low-e玻璃,大大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收集屋面雨水实现中水冲洗厕所或浇灌草坪;分质供水,使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垃圾处理上,对有机垃圾进行处理,实现资源循环使用,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建筑资源浪费及不合理开发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建筑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如何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当前建筑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新的绿色建筑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机,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石孟良,谢志平.用生态完善形态的建筑创作新理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1).

[2]高鹏.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

[3]唐京华.浅析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1,(01).

[4]谢仰坤.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刍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12).

篇8

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甚至是寺观园林中,建筑物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而且类别丰富,变化多端,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集散地,这些建筑物也因其设计的匠心巧构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现代园林中建筑所占的比重需要大量地减少,但对各类建筑的单体仍要仔细观察和研究它的功能、艺术效果、位置、比例关系,与四周的环境协调统一等。因此这些园林建筑设计必须要在不断的时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传承、并且保证其发展这才是设计者和研究者对园林建筑艺术的贡献。本文立足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研究,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于为园林建筑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传承;发展;创新

1园林建筑的概况

园林建筑以独、特、新、奇吸引人们的目光,无论是古典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园林建筑,都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亮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被置于重要之地,支撑景观的中心,起至关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建筑是在园林景观中人类智慧的结晶,依靠人的创造力与园林中的其他景观相呼应、相搭配,技能做其他景观的陪衬又能做其中的焦点,并使园林景物更为典型和突出。与园林中其他设计元素相比园林建筑经过人力床在出来,人为的意味更浓重,。建筑在园林中就是人工创造的具体表现,园林建筑的大小、式样、多少、色彩、形状等的处理,都是依据园林整体设计的风格而定,恰当的园林建筑不仅可以使园林增色许多,而且并更使园林更有意境。而这样的创作意境的风格或是淡雅,或是幽静,或是简单,或是豪华都主要取决于园林建筑的淡装与浓抹的不同处理。园林建筑是为了与其他景观相呼应的,因此,不能单独存在[1]。

2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因其在园林中与景观相搭配因此与其他建筑在建筑类型和建筑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总结起来园林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园林建筑是按照总体布局,进行建设的,因此十分重视主次顺序和相互之间的搭配,或是在固定的轴线上,高低错落的安排,或是在自由的空间里任意地穿插据可达到美化整体又独具风格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符合景观创造的具体要求。(2)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必须与园林环境相契合。园林建筑物的设计也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能体现建筑特色又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巧妙地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无缝连接在一起。(3)园林建筑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造型美观,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的美观,相比其他建筑物有时可以不重视其实用性,甚至是缺少实用性,只要再起造型上能够表达设计者的总体设计,将意境美表达出来别,将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深远意义传承下来,或是创造出更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即可。(4)园林建筑的又一特点就是强调鲜明的色彩和精巧的装饰。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大多数的园林建筑都有着鲜明的色彩。尤其是北京古典园林建筑鲜艳的色彩就是他的特殊之处。现代园林建筑往往以轻快、明朗的色彩为主要代表,能够将园林整体构造与轻巧、简洁、活泼的园林建筑结合在一起。装饰生动、精巧才是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相比高层或多层实用性建筑而言洞门、漏窗、空廊、花格、等的应用更为多样,装饰更为细致[2]。

3传统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

3.1园林的设计思想的传承园林建筑设计可谓是从古传承至今,这样的传承首先是思想的传承,中古古代从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思想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这样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也从人们的知识传承中得以流传,也同样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思想的传承不会掺杂时代的设计风格,知识力求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心态影响着设计的风格和设计的理念。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符合社会的,不符合发展的思想已经被时代所摒弃能够传承下来的就一定是人们需要或是值得坚持的信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就是园林建筑设计不可丢弃的必须传承的思想理念。

3.2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古典园林设计经过时间的演变和历史的变迁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建筑的独特,更多的是设计手法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给其带来的深渊已经。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对意境表达、元素搭配、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表现都是值得人们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3]。

4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

4.1紧跟时代步伐,大胆使用新技术现代景观设计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的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与之俱进中跨越和发展。技术的运用是时展带给我们的大胆尝试。经过时间的积累园林建筑技术也不断地更新,设计不断进步就是依托于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4.2不断打破局限,勇于开拓新领域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并且要对其独有的风格特点进行不断的研究的,但我们却不能一味地崇拜经典,然后固步自封,然后单一地模仿和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已有园林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而是打破古典园林建筑的局限,因地制宜勇于开拓出新的园林建筑设计领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要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领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精新时代的新元素加入到园林建筑设计当中,丰富人们的设计理念,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欣赏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彩的公共区域,提高娱乐场所的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瑞,冯娟.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15.

[2]张娟娟,何方.我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江西建材,2015,(11):15.

篇9

【关键词】 住宅 地下储藏室 通风 防排烟

近年来,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相当一部分的住宅项目建有地下储藏室、地下车库。许多初入设计行业的人员,对于地下储藏室的通风及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把握不准,下面就以一实际工程简要阐述一下设计过程。

本工程为山东省滨州市某小区住宅楼,建筑概况为地下两层,地上十七层加阁楼层,地下一层为全地下储藏室,地下二层为车库。地下一层单元平面图如下: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692m2,共两个单元,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中间走道处设甲级防火门,地下二层及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的通风、防排烟系统在此不做论述。

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地下水位高,地下建筑的室内湿度相对比较大,需要设置机械排风来排除余湿,通风换气次数按5次/小时计算。《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第8.4.1.4规定: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需要设置机械排烟,同时本工程内走廊长度超过20米。排烟风机排烟量按照内走道及最大一个储藏室的面积和乘以60m3/m2计算,通风、排烟合用一个系统,选用双速风机,排烟口距最远点不超过30m。为节约房间,风机吊装于走廊顶棚下的专用空间内,周围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小时的不燃烧体包围。最终计算得风机风量7200/5000m3/h,排风排烟口选用单层百叶风口。为节约成本,在方案设计阶段,向建筑专业提出增加自然补风口,避免采用机械补风。最终图纸如下:

通过做这个工程得出一下几点体会,在做类似工程的时候,考虑到节约建设成本,补风系统尽量采用自然补风,在方案阶段就应该向建筑专业提出条件,选择合适位置增加自然补风井,补风量按照不小于排风、排烟量的50%考虑(《高规》8.4.12条规定)。有些同志认为住宅储藏室属于人员不经常停留,同时要求建筑专业注明是戊类储藏室(储藏不燃烧物品),这样就可以不做机械排风、排烟,本人认为实为不妥,住户的个人素质有高有低,很难保证禁止每户不存放一些旧书旧报废纸箱等物品,因此对于总面积超出200m2 的储藏室应该考虑排烟,可以结合通风,合用一个系统,平时风机低速(亦可高速)排风,火灾时高速排烟。

参考文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单体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jinjiang city residential project all the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uthor from planning to single building design of each asp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llag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 shall take, the function, the form of the new three basic elements, puts forward the high-quality goods consciousness, create fine residential area of new concep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singl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武汉万锦江城由武汉荣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用地位于武汉市汉口东北部的后湖地区,属江岸区范围,处于二环线和三环线之间。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10844m²,净用地面积92347.16㎡,总建筑面积332843.08㎡,计容建筑面积277041.02㎡,容积率3.0。项目的整体规划包含了高层住宅和商业风情街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武汉市江岸区集居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楼盘。

小区建筑设计思考

本项目规划尊重周边环境,充分营造内部景观,有效规避了周边不利条件。通过简洁明了的建筑布局、丰富多彩的小区内庭院景观,力求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园式休闲乐居,引领时尚潮流。住宅部分:

对建筑布局延续城市肌理,注重区域的整体协调,将线性布局作为布局模式的母题,以水景大花园为中心,通过局部扭转,灵活设置线性排布方向,争取住宅最好的朝向,享有最大化的可视景观,提高住宅品质。

商业部分:

遵循区域总体规划,东侧商业结合小区入口,在人流集中区域设置广场节点,售楼处结合商业广场设置,便于开盘销售及日后运营,售楼结束又可当小型集中商业出售。西侧商业摒弃传统、固有的沿街商铺形式,采用独立内街、景观步行广场与城市绿化隔离带严格分开,同时通透、互动、开放、高低错落及赋有时尚的精品ARTDECO形式让商业内街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通过一定尺度的退让,形成一个连续的商业绿化广场与周边商业相呼应,共同打造精品都市商业形象。

在本项目规划设计上,筑造一个品质卓越的园林式住宅小区是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强调整体性的建筑布局,突出住宅产品的个性,营造精致住区的环境品质,构建复合性城市园林社区,高效的交通体系,实现调整低成本启动项目,提升建筑的附加值。

采取以人为核心住宅建筑设计方案,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对本小区住宅的设计上重点要考虑居住者的适用性,同时要求设计满足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为居住者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对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从而有效地确保住宅中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入户设置过渡空间避免开门见厅,对于起居室尽量减少卧室门数量,卫生间不向厅房方向开门等已受到用户的认可。在住宅楼栋内设置交往空间是增进邻里生活融洽、创造舒适环境的重要手段,能为居民增添情意、温暖、祥和的大家庭气氛。

根据住宅小区住户的不同心理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依靠场地环境设计造景,对一些户型做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如局部增加或减少一些面积,或者在转角部位有选择地增删转角观景台等等。结合整个小区环境设计,创造和谐的造型风格、协调的材饰色韵去适应环境,尽量使人工因素揉和到自然环境中去。整个创作初衷,既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又超前考虑人们将来的生活模式,追求健康、舒适、生态的住宅户型,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同时合理确定本小区中的住宅套型标准居住空间要求,既坚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又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对不同家庭结构均采取兼顾,设计成具有适应性较强的住宅套型结构。住宅标准及套型结构更替周期也随之缩短。一方面要提高了住宅套型标准及改善套型结构,另一方面又推广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体系。提倡了“大厅小卧”的设计方向,并逐渐过渡到“双厅小卧”的套型模式。

在环境及交通组织的设计上,本项目

利用形态自由的水景串联起局部的绿地节点,成为空间序列的引导,形成收放自如,层次变化分明的景观空间。水、绿地、栈道共同组成一个丰富多彩,具有水岸风情的栖居之地。大尺度的入口广场彰显尊贵、大气,利用景观树廊序列的引导,将景观轴线和广场轴线合二为一,将视线引入中央水景大花园,将最好的景观界面展现出来。本项目用地较规整平坦,建筑产品较纯粹,采用了简洁明了的交通组织方式。

小区建筑设计手法及其实践

对小区中的各个建筑单体充分体现出小区的整体规划意图,在单体建筑设计手法上采用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的人居模式,通过以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贯彻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从而有机地落实“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的密切关系,让私有环境成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上充分重视文化内涵,使人文精神从户型设计、室内空间、社区环境设计等全方位融入建筑,突出富于人性的空间理念和重亲情的空间感受。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及其构思,为此本小区的建筑设计上主要采取的设计措施如下:

(1)对于住宅单体的户型设计。住宅设计中所有户型均充分利用景观面,每户均有良好视野,环境舒适。高层住宅设计均为南向,多数采用大面宽小进深方式,充分吸纳外界阳光及美景。赠送面积大成为户型设计的亮点,将室外绿化有机地组织于住宅的景观视线中,有效地改善了居室的生活环境质量。

(2)在建筑空间处理上的设计。对于本小区的住宅单体普遍采用平顶形式,形体亲切宜人,色彩淡雅;大面积的挑窗营造出了视野开阔、空间丰富的室内氛围;住宅区总体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 连续自由的曲线将之串联成一个个有机组团,凸显出优美的韵律感。

(3)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设计。对建筑立面设计采用建筑造型为art-deco风格,注重建筑的群体感。采用摩登的形体又赋予古老,高贵的气质,代表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高层建筑抓住长向布局的特点,选择色彩突出竖向的挺拔感与次序感,顶部加强收顶处理,用玻璃和石材的对比突出稳重,整体形象气质典雅,俊朗而又秀美。地下车库设计注重高效、便捷。结合场地的竖向标高与周边道路的关系,采用10%的坡道将场地道路与车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结论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对小区建筑设计理解及其思考,通过结合小区的设计实例,探讨小区建筑设计上的思路及其手法,对本小区的单体建筑设计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演绎了传统的自然生活模式;从总体布局、交通、绿化景观以及户型设计、空间处理、立面造型等方面均紧扣设计理念,力求表现适合现代的传统居住模式,回归自然的都市生活,有效地为居住者实现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的同时又满足其对自然山水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观[J].城市规划,2007,(2)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