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篇1

何为设计之美呢?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转贴于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阴运而生,这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篇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节能创新型社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8-01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一)定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现代主义建筑相背离的建筑总称。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等建筑大师为代表。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即在建筑中追求自由性与多元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二)发展现状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三)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不足

1、设计理念肤浅

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只是片面的、肤浅的采用后现代主义元素。如西洋风格的建筑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民族风格的建筑无论大小、规模,都采用白墙灰瓦、翘檐瑞兽。这些与建筑本身毫不统一的风格装饰会使建筑看起来庸俗、低劣。

2、设计规模浪费

许多大型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上盲目追求形式,设计规模庞大,一味地追求形式,空间设计上存在大量死角,一方面建筑面积庞大;另一方面内部规划不当,使用面积不足。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节能创新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节能创新型社会定义

节能创新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节能创新型社会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同样有着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筑的节能标准要有所加强;土地资源浪费减少;建筑成本要有效控制。

三、节能创新型社会中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

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抛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理性同时,要注重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设计。当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它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互相融合。

(二)风格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信息、文化、经济的交流,国际化趋势必然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表现为建筑地域性加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视觉上的独特性与协调性

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已有建筑和谐共处。一方面应当注意保护旧城及历史名地,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倡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性和奇异性。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四)文化上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设计师大量运用“符号”、“变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的理念,尝试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在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我们既要衔接历史,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五)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偏爱抽象的几何造型,这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设计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才是其灵魂。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决定建筑的命运。通过抽象性思维方式,从思想上启发设计师,极大的激发起创作的活力和潜力。

篇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思想精髓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00-0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

真正的建筑美学新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并于六、七十年代开始劲吹的、经过“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的探索,到现代主义后期,无论是建筑实践还是建筑理论,都在酝酿着对原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超越“这种超越最典划的实例便是”1955年落成的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创作的朗香教堂门这与他的二十年代《走向新建筑》的理论主张迥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正如吴焕加教授所指出的,“勒・柯布西耶二战之后建筑风格上的变化正是表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艺术价值观。概括地说,可以认为勒氏从当年的崇尚机器美学转而赞赏手工劳作之美;从显示现代化派头转而追求古风和原始情调;从主张清晰表达转而爱好浑沌模糊,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这些显然是十分重大的风格变化、美学观念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观的变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吴焕加先生曾概括出五个主要方面:

(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号召建筑师要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结合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创作实例,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的分析,我们可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所刻留的工业化社会的时代烙印、工业化发展时期,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

四、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研究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首先是在色彩。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产品的包装、工业产品、广告宣传、电视节目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色彩,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了,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极力反叛标志着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开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声名雀起之日,正是解构主义建筑美学粉墨登场之时,与解构主义建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否弃相伴,新现代主义美学和高技派美学又从现代主义美学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它既显示出当代西方美学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又反映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在开掘建筑审美意义上的巨大贡献和努力,是值得肯定和永远珍视的。

篇4

1.1波普设计的产生波普艺术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在60、70年代盛行一时。波普艺术表明的是后现代的一种文化态度,它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波普艺术产生之前,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是分明的,绘画与其他姊妹艺术也很少发生关系,艺术家追求的是纯而又纯的绘画,波普艺术则试图打破这种格局,消解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分别,取消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1.2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使艺术脱离原来高雅的外衣和为贵族专享的特性。波普艺术意味着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完结,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波普是现代的,但是它的消费性和符号又是后现代的,正如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1.3波普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重要性波普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创作中个体主体的确立。设计师和艺术家以个体生命的体验取代了任何形式的集体模式,加深和拓展了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现实感和深度。其次,强化了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色彩、材料等在艺术设计中不再仅仅是承载意义的形式和工具,而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想象力、创造力与生存交锋的重要事实。再次,对影响艺术的文化背景和不同阶层文化的关注,开阔了设计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使艺术设计进一步实现了由“艺术性”到“文化性”的升华。波普不仅是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和设计潮流,更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波普艺术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2波普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1意大利广场建筑的波普艺术结合是与历史上的波普艺术同出一源的,或者说是流行艺术在建筑领域里的反映。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是波普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的经典案例,主要运用到了多元拼贴的手法。广场柱廊的柱子用多种不同材料(不锈钢片、水泥、瓷片、镜面、氖光灯管等)替代石头柱身,用霓虹灯取代科林斯式柱头上的圆球,甚至在拱的上方塑了两张大师本人的面具,水从其口中喷出,使其好像是神话中在罗马喷泉中的野兽一样。在色彩上,摩尔将古典主义和美国的通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古典建筑词汇的感严被其周身鲜艳的色彩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戏剧性地消解,娱乐挤走了严肃,意大利广场有剧院式的效果,创造了欢乐的气氛,张扬了快乐的主题。在商业气息的表达上,这位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则在不同的罗马柱式上运用了大量商业味极浓的霓虹灯,夜晚,这里呈现出快乐、浪漫和商业化的氛围,吸引了大批居民和游客的驻足。波普建筑的另一商业化表现是运用明亮、艳俗甚至刺眼的“原色调”来引人注目和标新立异。

2.2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矶崎新设计的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建筑造型生动活泼,色彩绮丽斑驳。这座建筑物的主体是蓝白相间的长条形的4层办公楼,横跨于水池之上。建筑中部体形穿插错动,围绕着一个扭曲的锥状塔楼布置。塔楼周身施以粉红和淡绿的色彩,绿色块上并有深蓝色的斜向分格线。塔楼顶部露天,有一个带有指针的鲜黄的顶冠,塔楼内壁有时间刻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日暑。一个深蓝色的方形体块穿过塔楼,在塔楼上形成斜线。主体建筑前有一个深棕色的方形体块,建筑物的主入口部分即在这里,入口是一个伸出的米老鼠耳朵的造型,十分活泼。(图2)在色彩上,建筑周身色彩明艳富丽,立面颜色丰富多彩,色彩纯度高。整个建筑形象非常卡通化,有一种欢乐的气氛,给人带来无穷的喜悦,成为对孩子和成人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商业气息的表达上,运用到了波普艺术的浅显明晰、简单快乐。这种解析式的造型与艳丽的色彩来引人驻足,营造了很好的游览氛围。

3结语

篇5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信息革命的产物,它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在绘画上,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抛弃传统绘画的写实主义,创造了独立于客观自然状态之外的抽象艺术;杜尚则将其思想推进发展,彻底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认为思想本身就是艺术。之后,波普艺术的流行、解构主义的热潮及超现实绘画、新绘画的多方面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时装上得到充分表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朋克们在清一色的黑皮茄克上随心所欲地装饰闪闪发光的别针、铆钉、拉链、锁链和刮脸刀片,嬉皮士们则留着刺猬状的短发在节奏激烈的摇滚乐中狂舞,街头时装与社会风潮相呼应。“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是当时指导着装打扮的名言,高级女装也由此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时装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时装发展到今天,体现了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精神,它在背弃传统的同时,坚决反对提出一个新的思想和秩序取而代之,有意识地不确定自己的身份。后现代主义时装大致有四大特征:

一、延续性。 既对抗它的前身――经典传统,又反对有一个特定的新的概念标准,这种混浊性使其跨越了高雅与大众化的疆界,并有意游戏于这种分界之间。在后现代主义时装作品中既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子(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又完全是崭新的形象。

二、广泛性。后现代主义跨越国家和学科界限,从建筑学到艺术、音乐、文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几乎都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时装的设计理念、灵感与视野具有全球性的广泛空间。

三、包容性。后现代主义时装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自然、历史、社会、未来及今天的所有时装形态都被包容进来。

四、不定性。后现代主义的急先锋索特萨斯认为“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 。后现代主义时装的模糊性、多元性以及意义上的混合、夸张、幽默与消费主义等特点被描绘成重大文化变革的一种预警信号。

后现代主义时装的设计大师

英国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1941――)性格怪僻,设计风格独特,常带有特迪青年风貌和朋克风貌。她和社会名流麦克拉伦在伦敦国王大街开设第一家服饰店。歪斜的楼梯、粗野放荡的情调、店名频繁更换,由于一些服装使得穿着者看上去更像可怕的屠杀受难者,或是一批惊奇、兴奋和心甘情愿的牺牲品,不少人将她视为颓废派艺术家和自甘堕落者。1982年她开设第二家服饰店,经销朋克青年喜欢的化妆品和奇装异服。80年代后推出“新浪漫主义”和“海盗风貌”,如内衣外穿、有吊袜带的西短裤、带葡萄叶的紧身衬裤、无上衣的撑架裙等奇装异服。韦斯特伍德将逆反设计思想渗入时尚,把现实的丑陋和阴暗面暴露出来,从而迅速成为世界时装的主题。

日本设计师 高田贤三(1940――)在石油危机的日子里,他适时地为正在扬弃和否定自己传统的欧洲青年消费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如女装上衣采用男式夜礼服,裙子采用包缠形式等。他说:“我喜欢直线所具有的大气和大方,面料无论冬夏都使用棉织物,而且不要里子,把鲜艳的原色组合在一起,自然花纹与条纹、格子纹自由地搭配―――我喜欢把许多不同的东西混合在一起……我的设计、我的事业从这里出发。”

法国设计师 珍・保尔・戈尔捷(1952――)以奇异怪绝的设计风格著称,并以摇滚舞星、通俗音乐学者、手工艺泰斗三项美名集于一身而闻名于世。在首次个人会上推出令人惊叹的“先锋派”系列,他让模特儿穿上表现粗狂的超短男式皮茄克,配以显示娴雅女性感的芭蕾舞短裙,内衬古朴轻柔的长裙,腰系层层绸带。此外,他还专门设计了内衣外穿的式样,尽管与当时潮流相悖,却在数年后风靡欧洲;在与日本成衣商合作时,创作出臀部半露的红色天鹅绒内裤和男女都可穿着的战壕服等。至80年代,他已成为巴黎最有影响的新一代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型设计师。他有着顽童般的叛逆心理,常以流浪汉、妇女的荒诞和邋 遢行为作为构思背景,而没有一味跟随法国的设计思想。1990年8月推出整个后背的男式女装之后,又于1992年10月了一套女装,这一新时代的“皇帝新衣”,实践了彻底的“女性复归”;同时另一套男装“头发裙装”―――身着波浪金发裙的父子,表述着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近几年,戈尔捷常将科技感很强的材料运用到服装设计中,造型创意十足。

法国设计师 克里斯丁・拉克鲁瓦(1951――)他的女装设计风格充满着飘忽不定的幻想色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今日价值万元的女装,几个月后也许会变得一文不值,今天的赞扬又可能变成明天的反对。” 1990年他推出金字塔型外轮廓的女装,其超短裙和羊绒混纺大衣同色、同质、齐长,加之几处黄金色点缀,使女装的整体效果新奇、婀娜。不断变化的时尚,是他永恒的追求。

篇6

引言

现代符号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在本世纪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的符号学家皮尔斯几乎在同时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其后,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和其得意门生――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将符号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人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艺术是解释人类经验的特殊符号,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明”。从而为符号学美学――文艺符号学奠定了基础。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当代著名文艺科学家罗兰・ 巴特最终把符号学原理全面推延到一切当代文化的领域。罗兰・ 巴特认为“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既然是一种语言,那么自然可以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各种文化艺术现象了。

建筑符号学的出现

在西方文化意识认知基础上,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学、诗歌、美术等艺术作品相类似,文艺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引入了建筑领域,而后在一批学者(如意大利语言学家艾柯,美国建筑理论家詹克斯以及建筑师文丘里、纽约五人组等)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建筑符号学的基本构架。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把符号学引入建筑对话不仅有其现实性,而且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目光转向人类创造建筑文化的体验形式,而非作为客体的建筑物,它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真正需要探求的世界。

符号学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人类对符号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譬如古埃及金字塔对几何型符号的运用,西方折衷主义对古典柱式(即历史性符号)的推崇等等。而将符号学理论全面深入的应用于建筑创作还是在本世纪70年代,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等建筑学派都或多或少的涉足于符号学理论领域,其中尤以起源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为甚。

著名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学由符构学(符号的组成),符义学(符号的意义)及符用学(符号的起源、应用、效应)三部分组成。而新现代主义建筑家彼得・埃森曼的符构探索,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迈克尔・格雷夫斯对建筑符义的研究以及新理性主义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对建筑语意起源、效应的关注恰好可与以上的莫里斯符号学理论相对应。以下结合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与各建筑流派作品简要论述符号学在当代建筑领域的运用。

1.彼得・埃森曼的符构探索

作为纽约五人组的主要成员埃森曼在建筑符构上的研究和探索引起了整个建筑界的关注。他将建筑造型设计当作与外界事物毫不相干的纯符构系统,以探索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在其代表作“住宅二号”中,埃森曼抛开了传统的平、立、剖面设计方法,也没在外部形式上花功夫,而是和语言学一样把线、面、体确定成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再由建筑的深层结构,通过特定的转换法则形成建筑的表层结构。这样,人们可以明了建筑外形的生成过程,对建筑空间有更丰富、更准确的认识。他这种强调设计过程的类似纯数学的研究虽然很难被一般人接受,但对当代建筑理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迈克尔・格雷夫斯对建筑符义的研究

同为纽约五人组成员的格雷夫斯的建筑作品虽然常给人一种儿童搭积木的感觉,但与那些简单堆砌古典建筑符号的自称为后现代的建筑师不同,却与埃森曼一样,借助现代学派的一般认识,来解决建立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建筑构成问题。他的作品强调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统一,对于他的代表作波特兰大厦人们通常认为是对古典主义的异化,但无论是竖向的还是横向的立面三段式,以及每组六条的12条混凝土外墙壁柱与一块浅红色拱心石形状的色块,组成的巨大的柱式象征的表情图形,都是建筑师按两个一对的系统作解释的理论基础上实现的。只是在绘制的图纸与实际建筑之间的差别,是普通人难以洞悉的。与埃森曼所不同,格雷夫斯的作品不仅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而且能与其他建筑师以及对特定的建筑艺术语言很关心的人,在符号代码的深层意义上产生共鸣。因此,格雷夫斯“可以称得上后现代主义的化身。”

3. 新理性主义与符号学

同后现代主义一样,新理性主义也诞生与20世纪60年代,针对已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主张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新理性主义追求历史根本的语意来源,透过理性了解建筑本质的语构手法,这显然比某些运用历史素材拼凑建筑的手法寓意更加深刻。其代表人物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的建筑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是现代与传统的中和。与波特兰大厦绘出许多历史遗墨,但孤立的处于其环境中的情况不同。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有着丰富的古典人文气息,浓厚的本土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罗西备受现代教育的大脑――理性与情感、传统与现代应该是相融的。其作品往往只在大轮廓上仿效传统建筑,师其大意。如他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世界剧院”,在充满古典韵味的水城威尼斯的运河上那么引人侧目,但同时又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和谐统一的。罗西的建筑不仅是对建筑符号的起源研究,同时关注符号的应用、效应,进一步体现了符用学的含义,关注人类行为学方面的符号作用。

结语

我们应该看到,符号美学在建筑创造中的应用虽没有脱离建筑学科中亘古以来的关于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的对比关系,但却使这一矛盾开始淡化了,并为建筑设计思路的扩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探索建筑设计的新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建筑工作者学习和探究。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发展方向

建筑与人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人类生活及意识形态决定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形态。简单的讲,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下是笔者对建筑设计风格及其发展方向做出的论述,愿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人文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依据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从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二、建筑设计的方法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是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建筑设计的方法主要分为六种:(1)平面功能(流线)法(2)构图法(3)结构法(4)符号象征法(5)建筑沿革法(6)综合法,这六种方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是以上五种方法的综合。三、建筑设计风格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 现代主义风格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 生态伦理风格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4 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艺术探索风格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四、发展方向

1、建筑设计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以框架结构为主

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据统计,人们对住宅极为迫切的要求就是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等等。

篇8

关键词:消费主义;建筑;创意;批判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believe that consumerism has given this society has brought many untrue alienation consumer society is not the enemy of mankind,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into symbolic pursuit, but also inspire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society.

Key words: consumerism; building; creative; critical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消费社会

1.1 消费社会的提出

什么是消费社会呢? “消费社会”思想的奠基人,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即是一个被物所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这个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本体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当代社会已经成了符号与符号系统所统治的社会。社会由仿真品的时代,到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时代,再到今天的以仿真主导的符号垄断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不再仅是商品,更为主要的是生产符号,对商品本身进行仿真,符号继续不断繁殖,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与仿真的世界,再也看不到商品的“真”,看到的全是虚假不真实的符号,于是失去对真实的体验。

2. 建筑与消费社会

2.1 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消费社会

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直接反应着这个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消费社会的产生与兴起也主导着现代建筑的演变。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于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时代,其核心理念还是对其本质功能的追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而随着生产力获得相对解放的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产品的物质特性与功能等实用价值,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其功能背后的符号区分与差异的系统上。

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转变并不是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但是不久,通过其他艺术方面的影响,逐步转移到建筑之上,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张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因为其理念是与消费社会生产符号的系统相驳的。建筑艺术急需产生突变,以适应这个新形态的社会要求。

消费社会理论的成型是在六七十年代,现代主义统治下的建筑在得到这一理论有力支持后,也在同一年代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符号缺失的一种重置与补充。

在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的之一路斯的作品斯坦纳住宅中,其表露的是对功能与形体本质的追求,而其对于装饰以及其背后的符号则是否定态度,而在后现代主义开创者文丘里的母亲之家里,却表露的是对装饰特别是符号象征的追求,以致功能和形体在此变为了第二性。

2.2 消费语境下的三个主导词

下面我们需要抛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的历史名词框架的局限,以全新的视角来看消费语境下的现代建筑以及消费社会对建筑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消费语境下,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三个主导词。

1. 附魅后的“现代”

“现代”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 1500 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现代主义的含义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MODERN”一词的原义本身是没有时间的限制,1500年后的任何时间都是现代。而“现代主义”这个词则被限定用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抽象的艺术观。作为时间的MODERN囊括现代主义,但不全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现代主义艺术新风格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概念中,其“现代”一词的符号含义表示的是一种与过去决裂,进行功能和形式创新的企图,是在MODERN原义基础上的第一次标志性符号化。而在消费社会语境的压力下,“现代”一词在“现代主义”中的一次符号化后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符号化——象征性变异。于是消费语境下谈到的“现代”已经等同于“好并先进”,已经被最高程度的抽象化。人们不了解其本义,不清楚其一次符号化后的引申义,而只知道二次符号化后的抽象的积极含义。在此,消费语境主动给“现代”一词进行附魅,本义原真性已经被深埋,通过媒介生产——符号繁殖仿真并重构,使“现代”变为自己的宠儿,“好并先进”的同义。

这样一来,在消费社会的强大符号效应与仿真面前,大众乃至相当多的专业人士无法分清“现代主义”与“好并先进”的区别,并盲目地拥抱现代主义,赞歌四起,在一段时期内建筑艺术缺失了作为艺术精髓的批判性。

2. “驯化者”被“被驯化者”的反向驯化:

在消费社会里,存在一种隐蔽性很强的驯化机制。建筑作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消费的场所,是这种隐蔽性下的驯化机制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并对人们进行强制性消费驯化。以购物中心为例,功能空间与商品销售点进行有策略的摆放,比如越是经常性购买的东西反而越在深处,需要先经过一些非常用品或者奢侈品的柜前,对消费者进行强制性的消费驯化。同时还设法使贩卖空间与各种娱乐场所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消费气氛,这一气氛成为了激励消费者消费多余产品的有效方式。潜在消费者被建筑进行强制性消费驯化的同时,建筑也在潜在消费者的驯化过程中被反向驯化,即“驯化者”被“被驯化者”的反向驯化。

简而言之,就是建筑在产生强制性驯化机制的同时,自己也被这套机制所限定,从而产生表面自由与个性,本质是强制性驯化带来的同质化。

所谓消费语境下的“驯化者”的同质化就是其符号的能指多样,所指相似,并且日益趋同。表观的符号能指自由,个性,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进行仿真,而其所指却类似,甚至一样,这些都是在消费驯化过程中被强制性体系预先安排好的。

在中国,现代购物中心建筑设计上,比如家乐福与易初莲花,从外表看,通过各种媒介,

包括文字、数码、声音的符号都不一样,形态各异,但仔细思索,这两者购物中心的平面布置,功能区划,室内空间形象,乃至售货柜台的具体售货内容的地点与位置都是趋同的。那些多样的外表符号只用来区别公司属性。当美女与商人混入建筑艺术之中,建筑就不再是艺术了。其一切貌似艺术创作的努力却失去了艺术本身的纯洁,而沦落为“仿真”的艺术,其核心早已同质化。

篇9

关键词:现代主义 功能 简约 理性 科技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ist arose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mplied with the need of the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socialist center thought to the world, affect the world industry for decades, and 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style". This kind of style to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influence is deeply roote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Chinese design and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the design activity.

Keywords: modern socialist function contracted r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回顾2008北京奥运会,相信“鸟巢”“水立方”的几何造型风格是再熟悉不过了。其简约而又流畅的造型设计正是当今“国际主义”风格完美呈现,是现代主义对当代设计影响的最好说服力。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简约的具有现代、国际性的建筑,或正在使用一些工厂批量生产的家居产品,甚至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所有这一切都是现代主义对当代设计产生不容置疑的影响。从现代主义的产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盒子式建筑随处可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短短三十年时间里最大程度的吸收了西方差不多百年所谓“现代”的设计风格,钢筋、混泥土成为我们看到的最多建筑特色。到上个世纪末,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设计师们开始对主流设计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思考与挑战。

1 关于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迅速,新的设备、机械、工具不断被发明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飞速的工业技术发展,同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新的商业海报、广告、书籍大量涌现,公共标志、公共传播媒介也与日俱增,必须有新的设计方式出现,来解决新的问题,来为现代社会服务,现代设计的出现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对于现代主义的设计影响最为深远的要算立体主义了。它源于法国印象画派的赛尚,他在1900年前后,开始探索绘画的真理,他追求画面各部分的动态关系,这种探索影响了毕加索和布拉克,进而产生了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影响到欧美许多国家,它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这个特征在荷兰、苏联和德国得到更加理性的发展,这种发展造成对平面结构的分析和组合,而且把这种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纵横的结合规律,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探索,在风格派运动、构成主义和包豪斯设计学院中发扬光大,在形式上促成了现代主义的产生。

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强行关闭,大批设计师流亡美国,现代主义的发展中心转移到美国,依托美国强大的经济背景,把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带到全世界,影响世界设计界数十年,并形成一股“国际风格”。这种风格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形成一种垄断性风格。

2 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不说,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是当代中国设计主要追随的设计风格。

2.1 强调功能

现代主义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工业时代的大众对于功能上好的产品的渴求,而工业化为这种渴求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此之前,设计是上流社会的专利,设计是专为讨好贵族而作的花哨玩意。到20世纪20年代的包豪斯,明确提出了“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设计应面向大众而不是权贵的思想”,这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平民化的设计思想。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格罗佩斯一直希望他的设计能够为广大的人民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少数权贵服务。他之所以在设计上采用简单的没有装饰的设计,是考虑到造价低廉的问题。他希望能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使人人都能享有设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极其需要这种设计思想。现代主义下所谓的现代扩张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30年里,具有典型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建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同时又侵蚀了中国几千年发展的文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单单是功能的满足已经不是人们需求,如在家装领域“轻装修,重装饰”已经在老百姓中形成新的观念,功能第一的地位将接受新挑战。

2.2 主张简约

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贡献在于提出“少即是多”的思想,倡导简约之美。现代主义认为,产品的美,不在于华而不实的装饰,而在于产品自身的造型、比例、结构、色彩、质地和光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提出了少则多的原则和立场,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正是在这样一个“少即是多”思想的影响下,当代设计大都继续保持着这种简约而大胆的设计风格并曾一度被发挥到淋漓尽致。这种思想在平面领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格,他能减少视觉干扰元素,简单清晰的诉求设计主题。这种简约风格成为现代感的标志性风格。

简约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美学风格,体现了工业时代的效率与理性,更重要的是,它剔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为产品节省了材料和工时,更好的体现了功能。对当今这样一个资源不足,人民尚不十分富裕的社会来说,大力倡导简约之美,是有其合理性的。但由于现代主义主张与传统决裂,过分强调功能性,从而抹杀了设计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形成千人一面的“国际风格”。中国是严重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国家之一,具有“国际风格”的设计比比皆是。几乎整个中国的大中型城市,都是这样的建筑设计风格,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大都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高楼大厦。如中国平面设计,在面对这种国际主义风格横扫全国的时候,各大设计都如出一则。虽然能简明诶要的诉求信息,但没有自身特色,对品牌的推广极其不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这种单纯的点线面构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品牌形象的推广和延伸。

2.3 注重理性

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就是指将设计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尽可望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与感性因素,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理性主义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几何形,因此几何形在现代主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现代设计中广泛应用。几何形体和简洁抽象的色彩来概括客观对象也是当时现代艺术追求的,其中,比较典型的由荷兰的“风格派”和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信奉净化了的美学,即在设计上采用黑、自、灰等中性色和红、黄、蓝三原色,风格派在造型上严格遵循几何式,并且把几何外形与机械化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追求机械化的严格和准确。

这种过于理性美的追求,极端的几何风格的广泛适用,如玻璃盒子式的摩天大楼,六面体的家具,各种几何化的产品… …造成了一种现实社会的冷漠感,呆板、单调、缺乏人情味成为这个时代的印记。现代主义在形式上的几何化倾向是它在六十年代后遭受众多批判的最重要的原因。于是,许多设计师正在寻找新的设计出路,众所周知的北京西车站,现代风格的盒式大楼加上具有中国明清特色的琉璃瓦屋顶,在当时受到众多指责和批评,被指为当今设计的败笔。现在看来还不如说是对现代主义的理性思考,当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现代主义进行挑战,而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也正在努力寻找一个好的设计办法,对当时而言只是没找到最佳的设计罢了。

同时理性主义提出设计是“技”与“艺”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家具技术的设计师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现代家具,一个不懂工程与技术的设计师能设计出高品质的汽车,从这个角度上讲,设计需要理性精神。在包豪斯把车间操作与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能。甚至这种方法至今被使用在当代中国设计学科建设之中,成为当代设计院校设计教学实践的方向,理性人才的培养也必将长期影响中国当代的设计。

2.4 应用科技

现代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与现代主义之前的形形的折衷主义,历史主义不同,现代主义没有丝毫怀旧的情绪,相反,极力主张设计应完全采用现代材料,努力探索新技术,把现代材料与现代技术融入设计中,探索新时代的设计语言,自1851年伦敦博览会出现“水晶宫”建筑以来,建筑界越来越倾向于新材料、新造型和新的建筑方法,特别是拼装式建筑方法。的确,纵观人类历史,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对设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以后,科技飞速发展,才有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产品和艺术设计。

钢筋混泥土和玻璃等直接传递了现代设计的语言,虽然这些材料的重复使用,让人感觉冷漠、没有人情味,但是新材料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让设计变得多样化。当代中国随着经济建设发展,新材料不断使用和发展,如何利用新材料,如何保持中国特色成为当代中国设计师们的责任。

3 结 语

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物质世界,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到服装设计、平面设计都受到现代主义深刻的影响,其设计原则对当代设计进一步发展将提供重要的借鉴。现代主义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少设计家认为现代主义设计在70年代末已经走到了终点,并引发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但仍有部分设计师根据新的要求按现代主义设计形式进行设计。

现代主义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的发展时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机器大生产,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成为时展的主流。这种以一元代替多元,以国际式代替民族式的设计方式在当代世界已经行不通。事实上,波普运动、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都是在这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做出了修正。随着当代设计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不能否定现代主义的存在,现代主义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不断的被丰富、发展着,他的核心思想仍将继续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视觉文脉;继承;创新

一、中国当代建筑的基本概况

自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满身伤痛地进了以西方社会形态为楷模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思潮的强烈冲击,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强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建筑将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与之随后的法国大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工业化、机械化以及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城市住宅,新厂房,以及大量的公共建筑,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所形成的人本主义精神更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以及现代主义运动,那么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在欧洲兴起的。但从20世纪中期随着战后西方特别是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革命的成功所带来的丰厚成果,人们的视角已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功能上,现代主义建筑表现的“理性”以及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的所谓国际主义风格受到了社会的批判。“后现代建筑”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此后,新古典主、先锋派、解构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等多种建筑思想也相继登台,此起彼伏,形成了当今世界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格局。而在中国,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国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同时进入冲破了中国建筑的。然而,这一时期对西方建筑设计的学习还不是很全面,部分建筑师只是借用一些外来的建筑理论片断和形式片断作为设计的理论支持。比如从美国生搬硬套的引进了“后现代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晚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且它是以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为目的出现的,所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更具有时代精神是当时很多建筑师存在的一个误区。这也导致了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脚步较为迟缓。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十几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当代建筑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人们在充分享受工业文明带来成果的同时,也盲目追随着西方消费主义。以追求新意、另类为时尚,结构奇特,功能混乱,不考虑造价和资源的节约,许多设计师无暇顾及建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导致建筑徒有外表,没有灵魂。这种荒谬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也是随处可见,这样的建筑没有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已经不能称之为文化的载体。因此,中国当代建筑不能作为一个追随者跟在西方的身后,而应当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属于中国当代建筑自己的道路。

二、视觉文脉

1.文脉。“文脉”就像“文化”一样,是一个人们极为熟悉的词语,谁都明白却难以表达清楚的一个概念,因为在不同的领域其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和侧重点。在语言学中,所谓“文脉”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个事物在实践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在设计领域,更多的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上的承启关系。由此可见,设计中的文脉便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承前启后的关系,是历史和现代的融合和统一。关于建筑设计,维特鲁威所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写到,建筑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坚固、实用、美观。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设计也被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因为,好的设计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精神功能,达到此效果的途径很多,无论是通过其视觉效果,还是通过其附加功能,亦或是通过其具有某种含义的象征性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然而,这正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2.视觉文脉。有人曾将文脉分为形式文脉、视觉文脉和人的文脉三大类。形式文脉通过自然或人工的形态、光线,以及相应的组合原则、空间位置坐标、时间过程等去表达;视觉文脉则通过视觉的远、中、近距离,以及人通过视觉作用所反射的感觉、移情作用及最后所引起的共鸣等来体现;而人的文脉则是这一系列元素和因素的综合体所营造的一种状态和效果。然而,形式文脉和视觉文脉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视觉感受是通过形式语言来反映的一种视觉感受;而人的文脉同时包含了民族文脉,即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语言。关于视觉文脉,没有确切的定义。笔者理解为:空间中的视觉元素,即形态、色彩、比例、尺度、投影等,所体现的文化脉络。比如,传统的中式设计,园林以及内部的建筑或者家具等,其视觉元素所体现的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以不同的设计都表达着其不同的地域或者时代的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了其文化特点,而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决定了人的思想差异,人的思想最终决定了各方面设计的视觉外貌,反过来,视觉外貌又反映了其文化脉络。

三、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脉

1.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在当代转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那么当代建筑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寻求视觉文脉可以说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建筑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开始对体现地域性、文化性的建筑道路进行探索。要在当代建筑中合理的运用传统建筑艺术,最主要的还是要回归传统,只有从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从本质上重新寻求本民族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契合点,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中凝聚着许多建筑艺术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但当代多数建筑师只注重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形式,而忽略了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建筑空间和形态的研究,往往将这种经验简单套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中,缺乏借鉴和再升华,由于没能做到取其意而忘其形,所以很难创造出有新生命力的建筑。就近年来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它选择以一个抽象的斗拱迭折来表达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此建筑理论界褒贬争议较大,也就如何开拓性地继承传统建筑艺术开展积极地思考。此外,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环境,如气候条件、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林木植被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建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2.案例分析。我国传统建筑在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中遭到重大破坏,但是在新建建筑中,也有一些视觉外貌与文化内涵良好结合的典范。例如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式四合院工程,他把围合成院子的平方改成多层,传统的坡屋顶被简化成简单的几何体,点缀上红色的装饰,建筑依然是北京的味道,但却更加现代实用;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中国黑”花岗岩以及玻璃等材料塑造出富有现代感的飞檐翘角,整体风格体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中国现代的商业建筑也有一些利用传统建筑符号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并具有时代性的建筑。贝律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探索了一条整合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功能的道路。北京香山饭店实现了贝律铭先生为中国设计的梦想,他希望在中国的传统中能够找到有价值的理念,这座饭店位于北京西山旅游胜地香山公园内,清朝时期这里是皇家园林。这栋建筑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有292间客房,分为5个翼楼,各翼楼均不高于4层,通过一系列庭院组织起来。建筑采用白色墙面,装饰灰砖图案,窗子有灰色的边框,并且部分窗有花格,建筑采用白色和灰色为主色调,表现出粉墙黛瓦的中国江南风情。月洞门,四瓣弧形、扇形、菱形的窗都是传统中国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符号。“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池塘、假山也是传统中国园林的标志。贝律铭先生在建筑中还运用了灯笼这个符号,把灯笼的原型抽取变形,运用到入口牌坊、门牌、柱头等地方,墙面上也有连续的方形“灯笼”,两行规矩的布置,每一列都像是两个串起的灯笼,把窗户的形体融合进去。室内的设计也运用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色彩上与室外一致,使得室内外和谐统一。香山饭店没有采用中国式的大屋顶,而是用中国式的空间理念和立面形式通过现代技术、材料表达出来,它称得上是一座处理非常到位的现代建筑,这个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探索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商业建筑,它带给观者柔和的视觉感受,但“现代化”的传统符号使其具有很高的辨识度。置身建筑内外环境中,能够使人产生场所感。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亲切的,是本土的;在外国人看来,它是特别的。这些感受都可能成为人们入住这个酒店的因素。

四、结论

建筑设计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哲学、艺术、技术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引以为自傲的国家和民族,其建筑是不会一味地炫耀外形,更不会以高的,大的,华丽的形象作为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不在于其外在规模,而在于其内含的精神。当代中国的建筑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体验并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建筑艺术文化,重视视觉文脉在该方面的研究发展,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变化规律运用到我们当代建筑的设计中。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理应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把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到当代建筑中是当代建筑表达地域性、文化性的一种有效手法。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造型、材质、纹样等可以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意义的意向象征也可以抽象成为符号,运用到设计中,体现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脉的体现,利用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一个初步的探索,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未来中国建筑的文脉传承中,我们首先要保护好珍贵的古建筑遗迹,同时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从而延续建筑的文脉,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韵味但又能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在欣欣向荣的社会发展中,设计出有强大建筑理论支持的、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建筑作品,以促进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徳.设计美学[M].第二版.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吴卉.走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思考[D].天津大学,2008.

[4]王丽.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J].辽宁科技大学,2009,(8).

[5]于建辉.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视觉文脉的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