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

篇1

关键词 工程管理 毕业设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7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last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go to work before an important practice, its teaching qualit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graduates,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wever,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and key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opo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preparatory work,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up guidance mode, set up new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pus, teaching platfor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management, improv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ion desig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 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c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

(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

(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 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

(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 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 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

(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

(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 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

(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 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

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践系统相对应。

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 结语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4页)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民.工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管理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68-68.

篇2

关键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94-02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阶段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接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学资源趋于紧张,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实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一个实用的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应该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较好方法。

一、毕业设计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在是否做毕业设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往届论文质量的调查中,存在着以下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一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实施过程监督力度不足、职责不清;三是教师立题论文题目及内容不恰当;四是硬件实验条件所限;五是存在抄袭现象;六是论文内容缺少突破和创新;七是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薄弱;八是指导教师督导不力;九是论文格式、结构、标准不够详细;十是与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十一是考研复试、就业压力等导致时间不够;十二是实习单位不能够提供有力支持;十三是一些学生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熟悉、掌握软硬件工具,导致学生真正进行软硬件功能设计的时间不足,致使无法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因此,实行对毕业设计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全过程的监督,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该是必要的途径。

二、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流程

多数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始,从实际操作上考虑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开始阶段,学院教务办进行时间节点管理,确定如提交题目、学生选题、提交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抽签、学生提交论文、指导教师评分等重要阶段的时间节点,并以公告形式给出立题通知、立题阶段的流程,校外做毕业设计学生需准备的材料等,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维护工作。

2.资格审核阶段,学院教务办审核毕业生的答辩资格,并导入相应的数据库。学院同时确定具有资格的指导教师队伍。

3.出题审题阶段,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节点内给出题目及课题介绍、题目类型等的相应说明。系统提供功能,查询三年之内的重复题目。系统还提供手动审核功能,确定题目是否适合。在教师立题环节中,系统限定网上提交题目的数量、时间,教师提交的题目需要进行三级审核且都合格,才能作为有效题目在学生网上选题时被开放或公开。立题的时间节点为两周左右。

4.选题阶段,学生网上选题采取互动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选择,每人只能选一题,但可以选择多次。如果所选题被指导教师确认同意,则无权再选择其他题目。学生还可以自报题目,申请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课题。师生双向选择结束后,对未竞选上的学生学院负责人进行调剂。选题工作结束后网上公布选题结果,同时公示在选题结束至开题之间要做的主要工作内容。系统要提供各类信息的汇总、下载等。

5.开题阶段,指导教师在确定所指导的学生后,要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包括要完成的任务、基本要求等。指导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并填写评语,不合格的重新提交。答辩组最后提交学生的开题分数,对前期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教师或学生,中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校外选题要求必须在返校后统一开题。至此,前期工作全部结束。

6.中期检查阶段,学生填写中期报告提交指导教师审核,指导教师审核中期报告,并给出分数。学生网上抽签,学院分组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在评阅中期报告时,要对设计的工作进度、工作态度、完成质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考核。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答辩组重点检查内容包括:设计内容是否与毕业设计题目相符,是否出现偏离题目的情况;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没有充分理解;学生对设计的概念、技术等是否完全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是否符合毕业设计开题的计划,是否有拖后的情况;已完成的设计部分的工作质量是否达标;课题难度与学生能力是否相符,是否有可能出现无法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教师和学生是否做到按时在固定地点进行答疑。

7.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学生提交论文,指导教师审核论文并提交给答辩小组,同时给出论文最后的分数和评语,答辩小组抽阅论文组织答辩并评定成绩。开题和中期的分数记入到最后的总成绩。答辩后毕业论文、题目等各种资料归档。

三、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构建基于web的信息化系统,旨在对于毕业设计的全流程提供支持,以解决教师、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流程复杂、工作量大的问题。系统从教务员、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等四个用户角色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业务范畴出发,根据各自在毕业设计立题、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答辩以及公共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通过开发与之相对应的系统功能来实现网上业务,辅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系统功能设计。根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流程要实现的业务的管理要求,该系统从信息管理、时间节点管理、立题管理、选题管理、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答辩管理等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立题管理模块包括的主要子功能有维护课题、评阅课题、基层审核、领导小组审核、课题信息汇总、专家给教师留言等。选题管理模块包括的子功能有选题学生、分配课题、选题信息汇总、我给学生留言、我的历史留言、学生给我的留言等。开题管理模块包括的子功能有下达任务书、评阅任务书、审核任务书、开题准备检查、开题时间地点、评阅开题报告、基层审核开题报告、导出开题报告、查看专家留言等。中期管理模块包含的子功能有评阅学生中期报告、中期答辩时间地点、随机抽取中期答辩学生、下载学生中期答辩资料、查看中期答辩成绩、录入成绩等。答辩管理模块包含的子功能有答辩时间地点管理、审核论文、填写评语及打分、下载学生答辩资料、指导教师评分表管理、论文抽查、答辩信息汇总等。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本系统,采用SQLServar200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经过对需求的研究,下面给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设计。其中包含管理员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毕业设计题目表、历史题目信息表、题目分配表等12张表。其中毕业设计题目表的部分数据项有ID号、教师姓名、教师编号、题目名称、学生人数、题目要求、题目是否符合要求标志等。题目分配表的数据项有学号、姓名、题目名称、指导教师编号、指导教师姓名、学生电话、学生邮箱、年级、是否校外做毕业设计标记、开题成绩、中期成绩、答辩成绩、指导教师成绩等。教师信息表存放教师的信息,基本信息从人事部门提取,学生信息表存放学生的基本信息。历史题目信息表存放每年答辩后的全部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信息,其余表的信息存放任务书、中期报告、开题报告、资讯、通知等相关资料信息在此不再赘述。

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实施,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指导、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给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篇3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3.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篇4

关键词:CDIO理论;工科类专业;毕业环节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43-02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工科学院毕业环节也是完善本科生工程实践的重要教育过程。在当前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的形势上,如何做好毕业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强化中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CDIO所包含的“构想—设计—实施—操作”4个过程[1],给出了我们清晰的指导工作。

一、目标的制定

高校毕业环节的培养目标是工科专业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所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2]。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工程设计或专题研究,综合运用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科技人员)的综合训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调查研究、查阅文件、撰写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及工程设计绘图的能力。具有熟悉并掌握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方针政策、标准规范;以培养工程师(科技人员)基本素质。

二、做好中间环节的设计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学校要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实现这一目标,如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安排、学院毕业环节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进行校外毕业实习或设计的组织与安排等相关的执行政策与决定,作为二级学院要贯通上级部门政策同时理顺系部与教师工作,做好整个毕业环节的设计。

(一)成立本院毕业环节相关组织领导小组

针对每一届毕业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成立毕业环节相关组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督导组。其中领导小组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全院毕业环节工作,决定毕业环节中重大事项;工作小组负责学院毕业环节具体工作管理,落实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环节管理的规定和要求。督导组负责学院毕业环节质量把关,各阶段提交资料的检查、审核,向学院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二)阶段性工作的设计

为保证毕业环节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毕业环节阶段性工作安排是非常必要的,从第七学期开始依据本院情况,安排各环节工作内容、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内容包含选题—师生双选—任务书下达—前期工作的布置—实习环节—毕业环节—校外实习有关事宜—优秀团队的培育工作—评语答辩—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等工作。

三、实施与操作

(一)制定相关毕业环节的管理规定

作为二级学院要完成本院或本系毕业设计(论文)任务,而且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做好中间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制定相关毕业环节的管理规定尤为重要。如选题的方向与安排,不合格毕业设计(论文)规定、毕业生毕业环节实习管理的规定、毕业生毕业环节实验室教室使用管理规定、毕业生在校外开展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选的评定办法、评定本科十佳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方法、培育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的决定、关于往届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借阅管理的规定等等一系列的规定,严格执行,把控中间环节,保证毕业环节正常有序的进行。

(二)编制各专业方向性内容要求,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针对以往毕业设计(论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同专业同类型题目大小不等、完成的内容达不到题目的基本要求、同类型题目完成的内容程度不同、教师在任务书中给定的任务量不确定、相同类型题目不同指导教师完成的内容不同等等诸多问题出现,同时考虑到教师学有专长,不可能对本专业所有方向面面精通。根据以上情况,我院请各专业负责人针对各自专业的几大方向,如环境工程的三个方向“水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道路桥梁设计”“岩土工程”“工程召投标与概预算”。指定各专业组织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参考专业指导委员会相关要求编写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性文本资料;编写出相关方向需要完成的内容,以满足本专业所有教师指导该方向毕业设计(论文)所需。一方面便于教师确定题目和编写任务书;另一方面也给出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和评阅,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同时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完善。

(三)多方位培训,提高指导教师工程水平

近年来高校科研任务加重,引进青年教师过于偏重学历,而工程实践性不足。本科生要求工程性设计类题目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完成某一个专业所有方向的设计,特别是工程设计类题目对于青年教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关;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高工进行整体的集中培训,从各类工程工艺流程识图、到制图再到专业绘图等几大方面培训;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到设计院进行学习工程设计与实际工程培训。都是有效提高教师工程经验的良好措施。

另一个方面,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如任务书规范性编写,从完成内容、工程背景、参考文献与专业规范工具书的有效应用、任务书时间段的合理安排等多个方面一一指导;如开题报告从研究内容、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应该如何指导。避免学生将研究性题目的开题报告写成实验药品、研究路线写成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同、研究方法又写成研究内容或者复制老师的原版任务书中的方程式等等很多雷同现象的发生。

(四)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团队的培育

为深化教学改革,激励教师的主动指导作用和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真正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的作用,特制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培育管理办法。对于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每届培育院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按照专业确定。具体产生由各专业老师申报、专家初评,最后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进行重点培育。对于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每届培育院级团队的数量不限,由各专业老师自由申报、专家初评,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进行重点培育中间检查,最后学院单独组织团队答辩。每年上报校级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数量从列入院培育的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中优选产生。在此过程中学院对院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培育的给予相关的资金资助。

(五)做好中间环节的过程检查与控制

毕业环节通常在第八学期进行,由于工程类专业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人员增加,学生为了就业需要,实际上在外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不定数因素存在,而由于近年来的扩招,教师或实验室无法满足学生一人一座需求,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专业不同,指导教师不同,学生重视程度不同,对待毕业环节的态度不同,导致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内容深浅不一。所以中间环节的检查很重要,学院从阶段安排到前期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中期环节检查,不定期抽查,校外学生返校检查,安排专门负责实践环节的各系正副主任进行检查,定期写检查工作汇报,学院从中发现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监督督促学生按照时间完成任务。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四、结论

本文应用CDIO“构想—设计—实施—操作”的理论,指导工科类毕业环节的“目标的制定—中间环节的设计—实施与操作”的工作,保障了毕业环节的有序进行与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过程支持;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14-04

1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目前,由于学校合并、搬迁、多校区、教师居住分散、师生相距远等现状,给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管之间的沟通带来许多不便,给教学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增加了难度、影响了效果。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备受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仍停留在人工阶段,存在着很多弊端。如中原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教研室和系的两级审批制度,过程大体如下:老师申报、教研室审批、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设计题目介绍、组织学生申报、老师选择申报自己题目的学生、对落选的学生组织进行第二次申报。在毕业设计尾声的毕业答辩中,需组织学生申报公开答辩、通知公开答辩安排、小组答辩教师分组、小组答辩学生分组等。该过程的人工管理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 整个过程繁琐、涉及人员多。计算机科学系的指导老师分布在全系三个教研室和系里三个办公室,外加学院其他部门、校外一些毕业设计基地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一个教研室操作整个环节,难度越来越大。如通知所有指导教师很不方便;寻找指导教师的公共空余时间给学生介绍题目几乎不可行;通知校外学生很不方便;学生选题需要多次调整,容易造成遗漏、错误;师生交流不方便;不能很好地控制进度等。故人工管理往往会使毕业设计环节陷入混乱。

(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寻求毕业设计多元化途径势在必行。计算机科学系提倡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为保证校外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校外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学生申请手续发传真到系,经系和教研室两级审批后,向学生确认。由于学生时间不同步,该工作往往持续时间长,工作非常繁琐,耗费大量管理人员的时间。

(3) 对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须配备校外校内量为指导教师,两位教师无法沟通,校外指导教师不了解学校的要求和规定,校内指导教师的要求和通知等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到达校外学生。造成校外毕业设计监管不力甚至失控的情况。

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毕业设计环节备受重视,原有人工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寻求一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以解决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利用网络的跨越时空的优势,探索出一套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工作搬上网络,让学生、老师、审批领导、管理人员等能同时面对同一环境,进行高透明度、高效率、高效能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这一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质量。为落实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配套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本文将通过该系统来介绍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所有参与人员的需求为系统的功能需求,图1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系统用户分为:学生用户、指导教师用户、领导(教研室主任用户、系主任用户、审批专家用户)、管理员用户。系统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分配相应权限,设置不同的功能。

(1) 学生用户功能:选择申报题目;查看审批表、任务书;汇报进度(可上传程序);留言;资料归档;论文评阅;公开答辩申请(由教研室主任选定候选人,系领导确认);请假(指导教师同意后,打印,交系里审批备案)。

(2) 指导教师用户功能:①毕业设计题目申请。审批前教师可对自己提交的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审批后学生即可申报其课题。②教师选择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申请理由从申报学生中进行选择。③由教研室主任确认教师选定的学生。确认后,学生不能再申请,教师也不能再修改,但教研室主任有权修改和调整学生。④学生确定后,教师可以填写任务书。⑤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支持教师检查学生进度;批准学生请假;回复学生留言;检查论文、译文、文献综述(可反馈意见);支持师生双向留言。⑥检查学生最后上传的各种资料。⑦打印各种表格(审批表、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清单、学生申报表等)、资料归档。

(3) 教研室主任用户:除普通教师的功能外,增加以下功能:确认学生选题,修改学生选题,通知,文件(规范、模版、要求等),确认公开答辩人选。

(4) 系主任:除普通教师的功能外,增加:审批题目(当不批准时,需要填写审批意见,批准后有权修改审批表),批准公开答辩人选,通知,文件。

(5) 其他功能:毕业设计题目;打印各种表格(审批表、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清单、学生申报表等);各种计算、统计和总结;资料归档。

3数据存储设计

本系统也是一个毕业设计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学生信息、毕业设计选题审批表、任务书、系统参数、学生申请表、进度汇报表、留言、评阅表、资料归档表、请假表、公开答辩申请表、公告、通知、文件表在内的各种数据字典和模板。所建立的主要数据库表及其结构设计如表1~表13所示。

4主要功能模块

4.1用户登录模块

系统用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类,具有不同权限,分别登录。教师用户中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批专家身份及其权限由管理员设置。

4.2普通教师模块

教师可以在教师操作主界面中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工作。点击“题目申请”按钮,进入毕业设计题目申请功能(如图2a所示),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课题审批表,提交系统待审批。经领导批准后,该课题即可被学生选择,教师可以挑选报名的学生,实现双向选择(如图2b所示)。教师在此还可完成任务书的添加、对学生的指导、学生进度的检查、留言、论文的评阅等功能。

4.3高级功能模块

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或审批专家的主界面中除具有普通教师功能外还具有“高级功能”按钮,对应其高权限功能,如图3所示。在此,审批专家可以对教师申请的课题进行审批,并提出意见;可以确定参加公开答辩的学生;可以打印报表等。教研室主任可以对师生的双向选择结果予以确认。

4.4学生模块

在学生主界面,学生首先要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否则不能进入其他功能。选择题目界面如图4所示。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课题,但当某个题目选择的人数超过规定人数时,不能被学生再选择,题目变成红色。题目为棕红色表示已经达到题目要求的人数,但未超过3个,提醒学生该题目已有较多人选择。

学生选择课题时可输入其申报理由,如现有基础、兴趣等供指导教师参考。学生选完题目后,经教师选择确认、教研室审批后,才最终生效。这时,学生就可以点击其他功能,进入毕业设计过程,如查看任务书、汇报进度、查看留言、提交论文、提交公开答辩申请、上传资料等。

5系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作用

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实践表明,本系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执行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

(1) 将毕业设计过程由多次反复的局部循环过程变为线性过程,简化了过程操作和管理。

(2) 形成毕业设计过程的闭环管理:各阶段工作均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如审批信息、学生的评议信息,甚至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的想法,有助于教师提出更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课题、改进指导质量。各级领导的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3) 对毕业设计题目自动:在本届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三届毕业设计题目中,杜绝了多年重复题目不断的现象。

(4) 对毕业设计环节自动总结:根据学生评议和各项统计信息,生成从题目涉及的技术分布、所用语言和工具情况、指导教师结构、毕业设计执行过程情况、学生对教师和题目的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5) 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并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彻底杜绝了人工管理的资料不完整和严重不一致的现象。

5结束语

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教研项目成果形式出现的毕业设计过程支持和管理系统,已成功地在中原工学院计算机系应用三届,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如题目申报、学生选报、领导审批等发挥了作用,对师生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发挥着有效的支持作用。系统有效解决了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时空问题、交互问题、信息反馈问题、实时监控问题、资料归档问题等。从使用结果来看,确实方便了用户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效能、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鲁保富.论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1):91-94.

[2] 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4-85.

[3] 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4] 刘健.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10):110-113.

篇6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在最后一学期,一些工作还没有落实的同学比较着急,把找工作放在第一位,白天忙于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会,就晚上或周末抽点时间来应付一下毕业设计。落实工作的同学则急于参加公司的实习,一来可以早点熟悉环境,二来也可以增加点收入。而目前高校一般把就业放在第一位,指导教师也是采取默许的态度。还有就是学生从往年毕业生那边获得的信息就是毕业设计都能通过,有了这个保底的心里,一些学生根本就不当回事。本人了解到有些学生毕业设计只花了几天草草完成,论文的质量怎么可能高。

(2)学校的政策法规落实不不到位

各高校管理部门都很重视毕业设计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教务处从选题、过程监控、答辩、论文格式都制定了详细的规范,同时也提出毕业设计不过关不能拿到毕业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没有落实到位。一些质量低劣的毕业论文也最终蒙混过关,因为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而没有拿到毕业证的少之又少。这也给了学生的一些侥幸心理,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大打折扣。

(3)毕业设计的选题过于陈旧

更为重要的是,一下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也不够重视。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陈年老题”,多年来题目基本没变,有些为了应付学校的规定,也只在表面上进行修改,内容换汤不换药,指导教师倒是轻松了,可学生不感兴趣,自然也就敷衍了事,以通过为原则。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借用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结果,抄袭论文的现象就比较普遍。本文探讨将毕业设计和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从科研项目里选取毕业设计的题目。并结合笔者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此方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2从科研项目中选题来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决定毕业设计好坏的关键,是毕业设计能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从科研项目中选题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有很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一般来说,科研项目难度比较大,实现的周期长,要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这要求指导教师精心规划、合理安排。同时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指导,下面是笔者在根据指导毕业设计的所采用的几点方法,希望对以后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2.1因材施教,科学选题

在确定题目之前,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以及基础情况进行题目分配,难度搭配,对于基础比较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并担任小组的组长,毕业设计的目标就是评优。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选取相对容易的题目。笔者近些年来从事的科研项目是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技术SCR系统的研究。SCR系统包括SCR喷射系统和催化转换系统以及系统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而喷射系统的功能是往排气管内喷射定量的雾化良好尿素水溶液,包括尿素供给泵和尿素喷嘴,尿素溶液雾化有压缩空气辅助雾化和无空气辅助雾化两种形式。而喷射系统完成后,需要对喷射系统的进行性能及可靠性试验,目前国内并没有现成的试验平台。根据项目的内容,本人将整个研究项目分成6个毕业设计的题目:

(1)柴油机SCR喷射系统总体方案及结构设计;

(2)气动辅助SCR喷射系统总体方案及尿素泵结构设计;

(3)无气动辅助SCR系统总体方案及尿素喷嘴结构设计设计;

(4)柴油机后处理SCR喷射系统性能试验台的设计;

(5)柴油机后处理SCR喷射系统可靠性试验台的设计;

(6)尿素水溶液气体辅助雾化技术的研究这几个题目互相关联,又不重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学习整个SCR系统的知识,增大知识面,同时聚焦到自己的研究内容,提高毕业设计的深度。第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最广,难度自然也最高,笔者安排保研的学生完成这个课题,该学生基础较好,以后研究生期间也是沿着该课题继续研究,毕业设计的研究可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无缝对接。

2.2定期检查,学术交流

毕业设计课题分配定下来以后,安排学生独立查阅资料,一般要求在寒假完成。第二学期开学后学生对自己毕业设计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开题前的准备,由指导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将科研项目的背景、研究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经过这个阶段,学生从对课题的一无所知到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面将将舞台交给学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一般是一周一次,每次3个同学汇报半个月来得工作进展,同时展开讨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但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的作用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对后面的工作进行布置。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本人都参与其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本人特别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制定了定期检查制度,对每个学生安排的任务,都明确制定检查计划,包括查阅的参考资料,制定的设计方案、试验操作、数据处理,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2.3相互把关,严控质量

学生完成初稿以后,先自行进行修改,首先要求格式工整,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进行修改,当然有些学生也拿不准,拿不准的内容拿到会上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这个阶段的,毕业论文基本成型了,然后指导教师进行集中论文修改,一对一的进行改进。笔者严格控制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论文结构、逻辑性、试验数据、论文书写各个环节都仔细检查,需要修改的地方都要有充足的理由,让学生心服口服进行修改。其实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得很充分,这个时候倒比较轻松。进过二年的实践,该方法效果非常好,特别是保研的学生,由于已经确定本人为硕士生指导教师,等于说提前了两年进入项目,这样从事硕士研究课题时更容易入手,对指导老师来说也能减轻压力。并且由于笔者在进行试验时也叫学生全程参与或进行观摩,他们对整个产品的研发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由于学生对整个研发过程都很清楚,答辩的时候回答问题都比较准确,给答辩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由于论文内容新颖、结构清晰,其中很多被推荐参评学校的优秀论文。毕业设计完成后座谈会上同学们反馈这几个月时间没有白费,不仅学习了最前沿的知识,还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训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也更有自信。他们都自信的表示,到工作岗位上去无需担心主管分配自己的任务己不会,通过毕业设计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毕业设计也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这些书上都没有现成的,自己的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一步一步的完成了。通过从科研项目选题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参与兴趣很高,同学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的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企业协作平台 JSP SQL Server数据库

当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系统集成协同管理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真正进入了全面的自动化处理和协同化作业管理阶段(韩永和李金会,2008)。在这一阶段,企业应该选定统一的数据库中心、数据管理体系和应用管理软件平台,统一数据和流程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IT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在这一阶段,施工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施工生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各个软件系统将集成、整合,为企业构建完整的数据统计分析体系和高效的业务运作管理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了传统单机软件和松散集成的软件系统中那种各个模块之间数据和流程被机械分离的情况,摆脱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信息孤岛”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实时信息共享与交互,对施工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其应用将跨越多组织、多部门、多项目和多管理职能,将各个管理范畴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将业务数据有效科学地进行规划管理,真正达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效果。

一、本系统采用的架构和主要技术

(一)架构概述

本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服务器采用著名的web服务器端软件apache,该http服务器有着良好的跨平台性和安全性,可以运行在包括windows、linux、mac等操作系统上。用户客户端使用各种浏览器都能够进行正常的浏览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程序和路径相关的要考虑到不同的操作系统的文件目录结构。

(二)主要技术分析

1.SQL server

SQL Server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以Transact-SQL作为它的数据库查询和编程语言。T-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一种,支持ANSI SQL-92标准。

SQL Server 采用二级安全验证、登录验证及数据库用户账号和角色的许可验证。SQL Server 支持两种身份验证模式:Windows NT身份验证和SQL Server 身份验证。7.0版本支持多种类型的角色,"角色"概念的引入方便了权限的管理,也使权限的分配更加灵活。

2.JSP

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和许多公司参与共同创建的一种使软件开发者可以响应客户端请求,而动态生成HTML、XML或其他格式文档的Web网页的技术标准。JSP技术是以Java语言作为脚本语言的,JSP网页为整个服务器端的Java库单元提供了一个接口来服务于HTTP的应用程序。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网页还能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存在于服务端的资源的应用逻辑。

二、系统的设计

三、系统的具体实现

四、系统的测试

任何开发过程都免不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完善系统,多种测试并举的方式被采用,这样能更好地测试出本系统的性能。所以有必要进行软件测试。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式:

功能测试:通过这个测试主要测试出软件的功能是否与预期的一样;

手动测试:测试能够进行手动的项,例如输入数据项、点击按钮等;

黑盒测试:查看输出的结果是在测试输入之后才能进行。

最后的测试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必须进行的,在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测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不可少,不能偷工减料。这是一个不明而喻的道理――那就是测试过程集中于软件的内部逻辑保证所有语句都测试到。一个系统需要经过多次重复的测试之后才能实现其功能,并保证定义好的输入能够产生与预期结果相同的输出,而且还要在本系统中限制功能和时间。

五、结语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整个网站功能与数据流程的总体设计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后面的开发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合理的分析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合理分析数据之间的流程和关系,并将功能模块的分析和数据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将总体设计这份前期工作做好了,后期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开发工作一旦进行到后期,无论怎样通过测试和补漏洞,都会无济于事。

总之,这次毕业设计工作不仅锻炼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

参考文献:

[1]Java解惑.[美]Joshua Bloch,Neal Gafter著.陈昊鹏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本科生;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一项必不可少的责任。然而,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受诸多办学条件制约,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各个高校为改变这种现状,都大力开展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校也积极开展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P,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ject)、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综合能力。目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只重视成绩和分数,以便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或好的出国成绩,缺乏创新思维;被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泯灭了创新的欲望,缺乏创新的兴趣;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只是牢骚满腹,缺乏行动的信心和毅力;创新实践活动中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甚至个别学生功利思想太重,不是真正在创新能力上加以锻炼和提高,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参与这类活动获得求学深造或出国的贴金招牌;在参与创新实践中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等。

通过对学生接触了解来看,尽管存在着上述不足,但大多数学生总体上对创新实践活动是愿意积极参与的,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方式,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技能,其创新能力是能够大幅度提高的。相反,若不积极地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改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甚至消失,成为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

尽管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倡导研究性实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培训活动,但由于实验设备条件、参赛人员限制等因素,使得能够参与培训和参赛的学生人数不多,造成往往各类比赛都是同一批人参加的局面。

3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针对上述各方面的不足, 除了适当增加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爱好,树立自信心,尊重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兴趣和自信心是创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 注重对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掌握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

当前知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点对于IT领域更是如此。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3) 以项目为主线,贯穿专业教学,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以实际课题为主线贯穿专业教学,改变以课本和考试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大学项目(project)的思想,把多个课程设计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设计成一些大的项目,把一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数个学生组合起来,经过几门功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大项目,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开发项目的能力。

针对于毕业设计时间缩短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缩水的问题,可以让毕业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角色,鼓励学生从实习单位/应聘单位或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题目,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尽早熟悉相关的资料,利用业余时间挖掘自己的潜能。对提前参加了科研项目、创新实践和各类竞赛的学生,鼓励在其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 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以研发、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只会教书、不做科研,自己都没有研究、开发经验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和能力,才可能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做到结合实际、信手拈来、举例生动;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重多实践技能培养中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解决方案丰富合理。在授课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介绍当前学科中的热点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多采用提问式的讲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

4我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通过修订教学计划,设置专业套餐,将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多学期的不间断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将课程学习、验证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验与科研需求相贯穿,以科研需求带动学生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 开设“计算机学科前沿”课程,全面普及本专业学科前沿技术讲座,使大学生对本专业发展方向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开办教授讲坛,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进行学术讲座,让本科生对各个研究热点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大学生以兴趣小组形式参与到科研实践中。

(3) 鼓励和要求科研一线的博导、教授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团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2006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开展了SRTP计划,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对这类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条件上的支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都组织一批密切结合科研的实际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本科生加入由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作为博士、硕士生的助手,在学长的辅导下,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让本科生有了参与科研的切身体验,增强了他们的相关学术领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研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和责任心。许多学生从中低年级开始就获得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有多名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在核心学术期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例如,本研究团队在2007~2008年所指导的4个SRTP团队,除了较圆满地完成科研计划、实现演示系统或软件外,每个SRTP团队的本科生都在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学术会议等不同场合发表了学术论文,并与博士生一起申请发明专利2项。

通过SRTP的锻炼,还可以从中选择优秀的本科生团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或将部分SRTP科研工作延续到毕业设计中,使得部分本科生在1~2年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某项学术领域及科研课题有较为深入和持久的专注和研究,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例如,经过上述多个阶段的培养锻炼,本研究团队指导的多位本科生申请到出国留学奖学金,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也能够很快地进入各自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创新能力、编程实践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

5小结

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我们通过开展以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将大学生早日引入实际科研项目。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对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肇夏,屈波,刘拓.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高教研究,2003(5):48-49.

[2] 秦春波.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9-190.

[3] 袁励红. 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2008(2):41-42.

[4] 李越,孙枕戈.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35-40.

[5] 刘尧猛,陈军. 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7-19.

Discus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for Computer Specialty Students

PENG Qiang, YANG Yan, ZHANG Cui-f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篇9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各单位需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岗位一般专业性要求高,实践动手能力强。而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经费、场地、设备、体制、机制等原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教、学、做”分离的现象。学生往往仅限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关于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实际问题的处理方面的实践极度缺乏,甚至为零。因此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往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2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科研项目模式带动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科研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之中,才可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模式、机制等问题,正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上,国内一些学者和多所高校都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性实践。如张亮峰、曾永卫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分为常规模式和高级模式两种,其中常规模式可以分为自主式,外向式和委培式;高级模式包括联合式、项目式和共建式。石火学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明治”模式和“交替型”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联合建和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多个产学研教育平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高校类型,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地域环境其面临的问题亦不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工作,如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等。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环境工程专业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同时还是多学科集合的专业,环境相关的企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环境处理技术、自动控制、土建施工、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安排实习实践的学时较短(3周),在短时间内企业很难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训练,同时企业的相关工作往往是以环保项目的形式体现,而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学生进入企业很难介入实际工作,也因实习时间短,企业也不大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即使接收了也没办法安排学生真正意义的实习,使得学生的生产实习变成了完成学分的一种形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能力就成了务虚的模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从而也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环境工程专业以科研项目源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套适合于环境工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3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科研项目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及其作用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的选取与设置首先必须强调创新性。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求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创造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培养的创新实践能力将会成为他们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财富,是他们未来职场竞争的原动力。我国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在承担教书育人责任的基础上,还要求承担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此类高校会有较多的科研团队参与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例如来自国家基金委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来自科技部的科技攻关项目;来自企业委托解决企业生产设计过程中的难题的企业合作项目等等。不管那一类项目,都需要经过主持人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公示等环节。只有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项目才能最终立项。而且这些项目都有非常明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思路十分清晰明确。从这些创新性、可行性有所保障的科研项目中衍生出一些小课题作为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的组成及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课题申请状况,我们将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的基本途径分为以下四类:

3.1理论研究类:强化学生学科知识体系

以国家级及省厅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代表的基础理论研究类项目是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这类项目通常针对具体的目标,有较强的原理性新知识的创新,代表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将总项目划分出不同的子项目,提炼出一个研究点,让学生以参加科研项目的形式进入研究小组。由于理论研究类课题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入,就要求学生自己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不熟悉或不了解的知识点,在要完成项目的动力推动下,项目组成员会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来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研究的实施方案也是在学生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可以保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项目研究的实施过程全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项目研究过程通常会涉及很多环境分析、环境监测类的实验及大型仪器操作,因此通过项目参与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如此,项目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导致实验失败的问题,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综合运用自己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从项目的整个参与过程看,基础研究类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学科知识体系,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工程应用类: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与理论研究类项目不同,工程应用类项目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公关项目为代表的工程应用类研究项目一般是各行业中急需发展的创新性项目,代表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技术难度比较高。科技公关项目的工作环节一般有技术应用,评价分析,试验鉴定、实践效果,总结备案等工作过程。这类项目的研究模式一般是研究试验、鉴定、实验、投入实践应用,强调项目成果的最终应用。将科技攻关项目作为大学生创新培养项目的课题来源,可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很好的结合起来。从我院学生参与市级及区级科技公关项目的效果看,科技公关项目明显的激发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情。高校长期的理论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厌烦了这种学习模式。而科技公关项目恰恰可以称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纽带。以笔者所在课题组的所承担的一项科技公关项目为例。由于本项目涉及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因此在学院范围创新项目时,明确指出了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成果应用要求,并特别要求项目成员需是大三以上年级的学生。项目启动后,项目组成员紧围绕自己的研究任务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制定方案。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去工程现场对水处理的构筑物及相关工艺进行调试,并采集样品进行分析检测。整个团队计划周全,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不仅较好的完成了相关的任务,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和见解也十分具有参考性和创新性。可见科技开发项目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3学生自主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新项目包括校级、省级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华工论文(设计)竞赛等。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生为项目主持人及项目组成员身份全程参与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每年都有一批学生申报或参与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组成员组成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从中择优推荐上报,最终形成多年级,多专业的成员梯队。与其它研究项目不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项目主持人和项目成员的双重身份下,除了要做好项目研究的实验工作,还要负责项目的申报,项目过程实施,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结题等多项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提前练兵。此外,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生在二年级,三年级甚至是一年级就开始走进实验室。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是3年级学生,可以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设计相结合,争取到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安排大四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活动,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之间的时间冲突。3.4企业合作类: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高校科研工作中,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通常要解决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难题,项目的最终结果是要求解决问题。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横向课题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主要是在三废治理基础上的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仪器设备设计、节能降耗,监测分析等等,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将这类项目以毕业论文选题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能较好的将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我院企业合作类项目通常采用双导师制,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去研究。甚至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全部在企事业单位完成,从而真正的解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具体应用起来。企事业单位合作类项目可以以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开展相关的研究直接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可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成就感。

4总结和展望

篇10

1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缺乏是地方高校建筑教育的显著弱点。(1)硬件条件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都缺乏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使得其建筑学教学场地、设备等各项条件跟不上,对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2)软件力量薄弱:一是师资数量不足,有的学校师生比甚至达到了1∶20以上;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够高,缺少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和高精端人才这样的领头羊,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较少;三是科研水平明显滞后,特别是在围绕服务地域性经济发展、解决建筑专业技术难题、形成实用性技术等方面做的很少。

2建筑执业制度的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建筑学专业率先推行执业制度,它包括4项内容:教育评估、职业训练、注册考试和注册管理。“1992年,我国开始开展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对通过专业评估的高校毕业生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而对未通过评估的则颁发工学学士学位,以此作为对专业办学的师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行业认可。”[3]截止2008年,全国通过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高校仅为38所。1995年,我国开始进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并以注册建筑师资格作为图纸把关的标准,以设计院拥有的注册建筑师人数作为设计院资质的评判标准。注册建筑师也因此一证难求。可以看出,执业制度与专业的办学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评估是对建筑学专业办学水平的直接检验,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通过注册建筑师考试则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后续标准,是高校办学效果的现实考量。执业制度对专业发展如此重要,然而综观这十几年来的注册建筑师考试,可以发现我国建筑学专业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

2.1课程体系不足

目前注册考试中的一些科目,比如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设计业务管理等,在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并未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2技术课不深入

根据注册建筑师的要求,建筑师应该对建筑材料、结构、设备、施工等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具有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可以在工作中协调各专业相互配合,是具有较全面素质的项目负责人。而在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建筑教育中,建筑技术课的课时少,各技术课程之间联系弱,且技术与设计脱节,学生很难在五年之内形成全面系统的技术概念,这使得技术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2.3设计课重形式、轻功能

根据注册建筑师的要求,设计者应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这些事关建筑设计方案全局的设计矛盾。而考试正暴露出设计者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全局来处理各种设计矛盾。目前在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往往对建筑形式、外观和表现手法过分追求,而对各种技术性问题则考虑不多,建筑设计不够完整和深入,对正常的设计思维过程的顺序与方法有所影响。学生很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功能、重效果轻逻辑的思想。作为外来学科,几十年来,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的是西方古典学院派体系,现在执业制度出现了,它必须走向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从传统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走向合格的职业建筑师人才培养。执业制度的推行正是一个契机,地方高校可以在建筑学专业领域内进行一场教育的变革,寻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以执业制度为引导的专业教育之路。这也正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差异性发展,形成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

3以执业制度为要求对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办学进行调整

3.1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执业制度为指导,专业办学的目标应当与注册建筑师职业教育接轨,与社会需求、就业需求接轨。应针对教学培养内容中的不足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建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基本的美学素养,能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方案设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相关科学知识,具有完整的技术概念;了解建筑学相关学科知识,具备项目策划、开发管理等多种相关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建筑学专业设计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地方的,主要为地方的高等或中等层次的建筑设计单位和规划部门输送人才。

3.2建筑设计课程的调整

建筑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直接决定学生设计能力的高低,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设计课中,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都被涉及,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各种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针对注册建筑师强调全局性处理设计矛盾的要求,在设计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把握住三点:(1)强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比例及尺度感,能顺畅的处理流线,具有形体处理的基本美学素质。(2)培养科学的设计观。应认识到建筑学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建筑设计应该是功能、技术、美学在特定条件下的结合,虽有主次,却不应偏废任何一方。不应把建筑设计当作纯粹的艺术创作,防止把形式放在第一位,而造成功能和技术的缺失,损害了建筑设计的完整性。(3)注意设计课和技术课的结合。建筑设计课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结构设计、构造设计、水暖电设计等内容,使设计内容与技术内容整合,发挥技术的实际用途。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必须请结构、设备等专业技术课教师给予点评。让建筑设计方案不仅可看,而且可行。

3.3课程体系的完善

根据注册考试科目适当增设相应的课程,如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建筑法规等课程。以注册考试的内容完善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3.4加大技术课程比重对照注册建筑师考试之中的建筑材料、设备、结构、施工等科目,在本科教学内容、侧重面、要求、深度等方面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增加技术课课时,形成完整的技术课体系。

3.5实践环节加强

建筑学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极其重要,应围绕职业建筑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保证每学年都有足够学时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很好的转化为实际。还可以采用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建筑设计竞赛、投标等,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加强能力的锻炼。强化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两大实践环节,通过综合性、职业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完善职业素养。

3.6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提供保障

“所谓‘双师型’师资,指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行业职业能力和将这一能力应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4]在专业定位于面向执业制度、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然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一方面应该增加校内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通过参与各类学术交流、项目实践,使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和科研实践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时,也应该向具有执业资格的高水平人才倾斜,充实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在本地实力较强的设计院聘请一些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的建筑师作为客座教授,与他们进行科研课题合作或联合指导学生。只有建立了一支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行业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为面向执业制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