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学科特点

篇1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篇2

关键词:非星级旅店;问卷;顾客;社会统计学

一、研究背景

作为现代住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星级住宿业承担着旅游接待的重要职能,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非星级住宿业成长迅速,规模不断壮大,经营方式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在旅行、商务等过程中的住宿青睐。同时,在非星级住宿机构的装饰风格、设施设备、产品功能、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对市场进行定位和划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样非星级旅店也不例外。本文选取非星级旅店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的获取

为全面掌握成都市非星级旅店顾客社会统计学特征,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证调研等方法。在问卷发放过程中,按照全市非星级住宿业分布进行抽样,对成都市一圈层、二圈层、三圈层的1500余名非星级住宿机构的顾客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387份,经检查剔除重要信息回答不完全、回答内容完全相同、抗议性回答等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分别为1128份,有效率分别为81.3%。

三、数据分析

1.被访顾客社会统计学特征统计分析

被访顾客社会统计学特征是住宿机构在营销工作中进行市场划分的重要标准。本次被访顾客社会统计学特征如表3-1所示。就受访顾客性别而言,男性(52.1%)顾客略高于女性(47.9%);年龄结构方面,受访顾客年龄集中在19到40岁,占比高达79.3%,18岁以下(3.5%)和61岁及以上(1.4%)占比均不足5%;文化程度方面,拥有大专(31.5%)和本科(35.4%)学历的顾客最多,其次是中专(高中)学历(23.1%),初中及以下学历和硕士及以上学历均在5%左右;就受访顾客的职业而言,各职业则分布比较均匀,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的顾客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23.9%和22.5%,学生顾客其次,占比为15.8%,其余职业占比则相对较少;受访顾客年住宿次数方面,次数与频率呈现反比例趋势,即年入住次数越多的特征,所占比重越少,受访顾客年住宿率主要集中在1到5次,占比高达74.1%。

2.被访顾客住前行为特征分析

顾客住前行为特征分析对于住宿机构对外宣传、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有着重要作用。本次被访顾客住前行为特征分析如表所示。就受访顾客住宿原因而言,分布相对均匀,干净整洁、方便安全、物美价廉所占比重分别为24.6%、30.4%、30.8%,服务可靠所占比重则仅有11.9%;住宿时间方面,打算住宿1晚和2晚的占绝大多数,占总比重的84.7%,其次为3晚的,占比为11.7%,打算住宿4晚的所占比重不足5%;住宿目的方面,选择休闲目的的顾客最多,占比达44.2%,其次是商务会议和探亲访友,分别为22.4%和24.3%。

3.顾客满意度住后行为特征观察变量的统计分析

篇3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技能变化

研究组所有学生均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计划。2004级学生病情评估或适应证选择的正确率由67.5%(54/80)上升至88.8%(71/80),诊疗方案的正确率由43.8%(35/80)上升至85.0%(68/80),操作熟练、技术要领准确的比例由16.3%(13/80)上升至78.8%(63/80),见表1。统计学分析提示PBL教学后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明显提高。部分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发现急诊医学学科特色,对专业特点引起共鸣,但学生之间差异较大。

2.2考核成绩

研究组2003级、2004级学生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2年间考核成绩无明显差异,见表2。研究组学生考核合格率(>60分)100%(160/160)与对照组96.9%(155/160)无差异(χ2=3.251,P=0.071),优良率(>8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研究组学生对所采用PBL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四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LBL教学组。见表4。3讨论PBL教学是以问题讨论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评估体系科学,能准确评估教学绩效[1]。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体系中一门涵盖多个专业领域的新兴学科,目前尚有不少院校未将其设为必修课程,急危重症的教学多依附于内外妇儿科教学。采用LBL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满足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体系,热衷专科疾病的局部处理,忽视急诊患者全身情况的把握,不能自觉地从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出发,对患者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多数学生不能接触到院前急救等反映学科特色的环节[2-3]。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既已掌握的医学知识,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问题讨论,重新建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与临床技能,符合多专业交叉综合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4]。王长远等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将PBL教学引入急诊教学的初步探索实践表明:该模式是实现传授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形成具有急诊医学特点的逻辑思维的一种优质高效的教学手段。课程评估结果显示PBL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明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反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针对性差、交互性差,即使安排了急诊科实习及专题讲座,学生也很难把握实践机会,在短时间内掌握学科特点,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本文来自于《浙江医学教育》杂志。浙江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篇4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特色;培养模式

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是一门工程型的新兴交叉学科,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公司金融、投资银行与证券投资业务等多种创新型金融业务而迅速发展。金融工程学标志着传统金融学走向了产品化和工程化,成为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

一、金融工程课程体系产生于引入的宏观认识

金融工程最初的狭义定义是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金融工程研究领域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如下层次:对创新型金融产品与工具的研发;设计开发新的金融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各层次由浅入深,展现了递进的三个层次。各层次对应实例表现如下:第一层次包括对银行账户、共同基金,以及面向企业的期货、期权,可转换债券、新型优先股等给予创新型设计;第二层次包括银行金融制度等的再设计;第三层次包括创新企业融资结构,新型现金流管理策略的给出等。金融工程学创始人之一的约翰・马歇尔,曾任全美金融工程师协会执行主席,从实务角度也对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概括。其认为应包括如下四方面,即证券及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公司理财和风险管理。在特定条件下,传统型金融工具往往难以迎合公司兼并、收购等特定融资需求,其亟需金融工程师为其设计出能够恰当解决问题的融资方案。在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主要目标是开发各种套利交易策略,涉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金融工具、法律法规和税率等多方面,包括纯套利性质交易策略和准套利性质的交易策略。其是将高风险投资工具转化为低风险投资工具的系统,包括开发“高收益”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及正向回购和反向回购协议等。金融工程所对应的风险管理强调,将多种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组合,以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即根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并测度,继而利用已有的金融工具构造出降低或规避风险的方案。

二、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学科特色比较

1.设在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1)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是把金融工程硕士设置在工程学院培养的代表性学校。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位居北美金融工程专业第二,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工程运用专业位居北美金融工程专业第九。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由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由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专业设置中,我们了解到,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是该校进行培养的特点,该校所毕业的学生应具备在银行、证券及金融投资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从事相关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其学生必须掌握七门必修课程(金融工程随机模型、金融工程统计工具、金融基础原理、金融工程最优化、蒙特卡洛方法、资产定价与投资、连续时间序列),并将把统计学知识与工程学知识统一起来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要点。

2.对于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培养课程,是因为在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被一些学校安排在数学或统计学院进行讲授。此种模式的代表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等。通过分析上述几所排名前列学校的情况,我们发现,此种模式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康乃尔大学出版了《Mathematical Finance》,是金融工程学领域的第一个学术期刊;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金融工程相关研究成果也位于此研究领域中的领先位置。为此,培养金融工程领域中的专业学术型人才,是将金融工程专业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进行模式的一大鲜明特色。在该培养模式下,未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而且所毕业的学生还将获得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芝加哥大学的金融数学硕士课程设置中对数学成绩的要求很高,而且学习难度也较大,其侧重于对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具体来讲,该校此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与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分析与金融模拟等。培养既能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对金融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又能以此对衍生产品进行设计和定价的能力。

3.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纵观排名于北美金融工程专业前20的学校,将金融工程专业设在金融学院进行硕士培养的学校,仅此一家。不仅如此,Hass商学院还是全美商学院主导下惟一提供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相比较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而言,Hass商学院授予的是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较前者来讲,更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其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经济金融领域中实用性质较强的课程中,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分析、金融创新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被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在内。此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要求国内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排名靠前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后发现:首先,美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集中于硕士培养,而现阶段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本科阶段,目标是金融工程本科人才,为此,美国模式对于我们来讲存在较大差异性,不适宜直接照搬。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的资本市场,往往层次感并不是很清晰、市场产品不能呈现多元化与多样性,在法律监管、技术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这使得有效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这些金融工程研究所依附的基本理论并不能实现在我国的充分使用。目前,国内诸多大学均在结合本校的综合优势,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力求培养出金融工程人才。经济类学校教学的缺陷是,在工程教学上并无优势。一般有着金融经济理论和工商管理的基础和优势。因此,财经类大学开办金融工程专业如何展现出自身特点?所培养出的毕业学生如何在工作领域中与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竞争?财经类学校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何在?这都是我们一直在要探索、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适应市场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是我们的立足点。

真正适应我国情况的金融工程课程体系是,一方面以立足我国国情的实务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会不断被丰富发展,在完全成熟规范之后仍需数理性较强的研究作为支撑,因此还需在应用性金融工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定量性的金融工程相关知识。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简史告诉我们,金融理论是支持金融工程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的经济学相关理论、数学定价方法的理论、统计学的数值分析理论、会计学和财务分析的理论、金融与法学理论和税收策划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也正在向金融领域渗透。

因此,金融工程学科的建设应该以金融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为基础,借鉴工程论的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所以,对于财经类大学培养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具体包括:造就能够拥有广泛而扎实的经济学与金融学基本知识,数学知识背景适度,能够运用多种计算机模拟测算技术熟练地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建模模拟的金融工程应用人才。

三、财经类院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1.设立院与院,系与系,甚至院与系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金融工程学本身就属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的特点明显强于其他学科,其要求各个学校在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需要在相关院系之间尽可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以共同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其中,尤其以将管理学院的管理特色和金融学院的金融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为亮点。

2.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制订规划。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与实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故而,灵活多样应该是其课程设计的一大特色,以保证其前沿性与持续性。课程制订规划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如下三方面:①结合金融工程的学科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制订出体现学校培养特点的金融工程课程体系;②基于现实中一系列客观金融实际,以及实践课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③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给予一定数目的,能够涵盖全学科的广泛的选修课程体系。

3.实施课堂教学与试验、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性的金融工程学,应对其给予实验与实践的高度重视,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的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课堂讲授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模式,其更多强调的是学习的抽象性,对问题思考的垂直化,对确定性的追求,个体工作的独自性等。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训练。结合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更多地开展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与金融实务教学是实验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特点。

4.强调团队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结合是试验与实践教学采用较多的方法。可以按照实际项目或某个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学科教师进行辅导。学生们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从中掌握相关知识,并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会分工协调,团队合作。

5.提倡不同层次之间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注意将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注重将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进行衔接。其应是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人才。为此,在本科培养阶段,应强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并将理论实践结合对接点的识别作为重要的培养点,继而培养学生对金融工程方法、理念、意识的认知。这些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的主体任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如何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是培养中所对应的重点。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强调提升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应的重点。

总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相应地,金融工程教学科研工作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借鉴、思考、创新和合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发展金融工程学科,才能培育出好的金融工程人才。

篇5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科研分类评价 研究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4;G463 文献标识码:A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发展定位

1999年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经教育部批准,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制等方式组建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他们因组建时间短,实施本科教育的历史不长,而且多分布在地级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常被人们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到2016年我国新设置的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有543所,大约占到本科院校的45%。如果把独立学院也包含进去,就是684所,已经是超过本科院校的50%,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的发展定位目前也已经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的共识。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研究中指出: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高水平职业性技术本科,但目前因现行制度的制约发展还欠成熟;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是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应主要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需要应用型的科研为支撑,为此也需要一系列与之匹配的科研管理措施。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办学实力不强,很多学校办学中存在着发展定位和管理措施相矛盾的情况,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标准与学校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尤为凸显。

2.当前科研评价方式与应用型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

2.1盲目追求项目层次与论文级别,对应用型研究缺乏有效的激励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虽然确立了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但是科研政策制定和评价过程中却背道而驰,根本没有体现对应用型研究的激励。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评价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项目的立项级别,把立项作为判断科研价值的标准,而不看项目是不是能支撑学校的应用型学科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对立地的应用型研究激励太少;二是盲目崇拜论文级别,很多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基本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思路构建,评价指标中对SCI论文和核心期刊盲目崇拜,使得许多老师沦为论文机器,而不管成果对学校应用型发展有没有支撑作用。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SCI论文数量几乎成了同类高校间攀比的主要内容。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不符合应用型本科发展定位,也没有体现对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激励。

2.2科研评价标准分类不合理,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关注不够

高校里不同的学科的科研规律以及成果产出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应用型科研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比如工科类的学科在专利申请、横向课题经费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而这些评价指标对文史哲以及艺术学科明显不利;在高层次以及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文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又明显比英语、建筑学、设计学等学科占有优势。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尽管当前大多学校采用了人文和理工二分型的评价标准,但是对评价内容和指标总体设计仍以理工类学科为标准,对文、理、工、农、医等等不同学科研究规律与科研成果特点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导致有些学科取得具有学科特点的科研成果不被学校承认,无法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量,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2.3科研考核与教师岗位设置两张皮,不能适应高校应用型发展需求

引导高校教师分类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有些学校虽然把教师的岗位设置为科研类、教学科研类、教学类、社会服务类,但是科研考核标准与教师岗位设置仍是两张皮,现有的考评体系和标准仍以科研数量为中心,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岗位的教师,对不同岗位类型教师考核仅仅在是在量上做了极小的区分,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没有很好地体现不同岗位类型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各种岗位类别设置数量的比例也不合理,没能起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目的,不能适应应用型发展需要。科研考核与教师岗位设置两张皮的现象,使得擅长做应用研究的,为了论文和课题级别在被逼着申报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基础研究文章;擅长教学的人,也必须被迫完成一定的科研分值;一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工作不被认可。

3.基于应用型发展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

3.1基于研究分类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

科学研究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的探索过程,根据其性质、特点,一般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基础研究是对新知识、新理论、新原理的探索,以科学发现为主要任务,一般没有特定的实用目的,成果形式主要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但是研究周期较长,成功率小。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应用研究的任务是技术发明,主要成果形式为专利、论文、原理模型等,成果是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结合,研究周期中等,成功率较小。开发研究又称技术开发,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它以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主要成果形式为设计图、样品、论证报告等影响特定的技术生产领域,具有实用价值,成功率大。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考核评价政策应该体现对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鼓励的倾向,应该体现从自发研究到有目的引导教师从事应用型研究。在科研发展中要充分P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学校所占的比例,在政策制定上要体现对教师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有效激励。在科研评价中要体现对发明专利、论证报告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的权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多属于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在科研考核评价中还应该把教学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鼓励老师从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学术的研究。

3.2关注不同学科门类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

大学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的特色和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和发展。不同学科在科研特点,与成果产出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科研评价中一定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科发展,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应用型科研活动。因此,第一,要进一步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考核的分类。在学科评价标准分类上可以参照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学科分类进行细分:类别一: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类别二: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类别三:理学、工学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类别四:农学门类;类别五:医学门类;类别六:管理学门类、统计学学科;类别七:艺术学门类;类别八:体育学学科;类别九: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议在此基础上把理学和工学拆分。因为理学和工学在科研方式和成果产出方面仍有很大的不同。第二,对每一组学科类别,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设定考核指标和内容。比如,每一类别的核心期刊确定和课题级别确定,以及成果考核的内容确定。第三,不要片面理解应用型,教条的对不同学科盲目要求体现应用,对文学、理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基础学科的评价指标仍要兼顾学科研究的特点。

3.3关注教师岗位类型的科研分类评价

当前高校对不同岗位类型类型教师大多采用同质化的绩效评价模式,这已无法适应当前国家人事体制改革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确立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需要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定位于应用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同样需要构建关注教师岗位类型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首先,教师不同岗位类型的设置比例要凸显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点。一般高校的教师岗位可以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与推广型四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以教学型岗位为主,再就是社会服务推广型,对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根据学校学科基础适当设置。其次,对不同岗位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凸显学校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千万不能仍然以科研指标为核心。对教学岗要强调教学学术的研究和教学业绩的考核;对社会服务岗的教师,要突出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和取得业绩;科研和教学科研型岗位在考核指标方面要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为学校应用型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R].成都:成都工业学院,2016- 10- 30.

[2] 潘懋元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 18.

[3] 陈益升.科学研究的类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2):34- 35.

[4] 李裕琢.论高校科研评价的缺陷及其完善[J] .教育探索,2015,(8):60- 64.

篇6

关键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价值管理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

5、赵耀文,价值工程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基于高校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研究,《价值工程》,2008,№.4

篇7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护理专业;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11-03

医学统计学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物医学现象和医学理论的内在客观规律,贯穿于医学研究的整个过程[1]。学习医学统计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分析结果,是医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和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因此医学统计学逐渐成为护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对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及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态度、教学感受和学习意见,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刚完成医学统计学系统教育的187名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统计学》(第6版),理论课授课20学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t检验、χ2检验等,配套计算器实习16个学时。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及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在187名被调查对象中,56.68%高中主修文科,43.32%主修理科,普遍认为自己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偏差,详见表1。

在学科特点的回答中,超过一半以上(56.68%)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抽象难懂;但大部分学生(69.52%)对于该课程还是呈现肯定态度,认为相关知识点对将来有帮助,可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也有一部分学生(30.48%)认为该课程对于护理专业来说没有帮助甚至不知道学习该门课程有什么作用,因此在学习该课程主要目的回答中,43.32%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其他,详见表2。

2.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感受。在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感受方面,61.4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上课听不懂(59.36%),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54.55%),数学基础不好(46.52%),没有兴趣(38.5%)等,其中认为参数估计(56.68%)、假设检验(56.15%)、t检验(62.03%)、χ2检验(53.48%)这些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仅有20.32%的学生认为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在t学统计学的授课感受方面,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这一观点,44.38%表示赞成,26.20%表示中立,大部分学生(75.4%)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偏少,不足以支撑将来的实践应用,详见表3。

3.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建议。调查显示,仅有66.85%的学生对教师使用板

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在更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回答中,选择结合实际案例师生共同分析的有70.05%、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56.68%、参与统计调查的有47.59%、小组讨论的有39.57%、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83%。说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学生更希望课堂活跃,多方互动,参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考核方式而言,大部分学生(65.24%)认为应该增加平时和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更加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而不是一味看重考试成绩。

三、讨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总体表现出肯定态度。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和实际性较强,涉及大量数学公式、抽象概念和复杂内容,对于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学习信心明显不足。加上对统计学价值的认识缺乏,未能深刻了解统计的用途,导致学生对统计的兴趣不大,缺乏学习主动性,造成学习过程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甚至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取得学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造成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存在如此“距离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护理专业融合不够。传统统计学教学比较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讲授和运用公式计算能力的训练,忽略对学生统计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碰到实际医学问题时无从下手。而且无护理专业专用的统计学教材,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国家统编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材,该教材缺乏相关护理研究实例的展示,无法达到专业化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也和其他专业相似,跟护理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介绍较少,导致学生在护理工作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3-5]。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国内大多数护理院系开设了该课程[6],但只设置这一门课程,缺少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撑,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7]。加上该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大量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讲解,学生缺乏探索精神,认为所学的就是全部,使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三是教W方法落后,考核内容方式陈旧。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过程,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大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考前短期突击强化知识点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设计,缺乏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客观真实的评价,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本专业的应用价值,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迫切要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群。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具备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医学科研问题[7]。对护理专业学生统计思维模式和从事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引进科研设计课程,结合SPSS统计分析课程,构建以医学统计学为核心的课程群,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并重。

选择适宜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护理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结合护理专业知识构架,选择适宜的统计学教材进行授课或者编写适合护理专业的辅助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建立包括基本统计方法、高级统计方法、科研设计、统计软件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介绍与护理专业息息相关的统计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还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教学,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式、网络化、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已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案例导向型教学[8,9],即用护理专业典型案例引出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处理方法选择,使用软件实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结果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使用sakai网络平善本课程网络资源(课件、教案、视频、图片、作业等),实现网络授课、答疑、提交作业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除此之外,增加课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申报国家、省或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发生相对的变化。考试内容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技能考核(科研实践、上机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考试形式除了卷面之外,还采用上机操作、调研报告、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成绩根据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实践过程中提交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期末卷面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目前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培养的质量,应对护理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睿,吴美京,等.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杂志,2011,(12):73-74.

[3]安胜利,郭萃.《护理学报》作者所投论文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分析[J].护理学报,2013,(01):8-11.

[4]李亚琴,寇丽红,等.护理论文中常见等级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分析[J].护理研究,2013,(36):4224-4225.

[5]徐婉,陈莉,等.综合性医院护理工作中医学统计学的应用现状分析[M].甘肃医药,2014:952-954.

[6]张立颖,李亚洁,等.国内15所护理院系开设护理科研及相关课程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293-295.

[7]孙亚林,贺佳,等.构建《医学统计学》课程群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66-1168.

[8]马洪林,王良君,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法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9-21.

[9]王培源,范万峰,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实施与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1,(28):148-15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Statistics for Nursing Specialty Based on Questionnaire

ZHANG Li-ju,ZHANG Na,LU Yan-xin

(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Guangdong 519041,China)

篇8

1.深圳市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 518106;2.深圳市光明新区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 51810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类大学生与经济学院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使用情况的差别,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展促进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某医学院校预医和临床专业以及经济学院学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进行抗生素认知和使用的情况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结果 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尚存在很多误区,不同专业对抗生素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情况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抗生素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的认知,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现象。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学生;抗生素;认知;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59-04

抗生素治疗范围较广,对于多种疾病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种类较多,临床不合理的应用现象也较普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大量耐药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国外关于公众抗生素知识掌握和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已经在荷兰、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展开[1-4]。我国是抗生素的使用和生产大国,人均年消费量为138 g左右,而美国为13 g,每年我国使用抗生素的费用占医疗费用的30%~40%,居所有药物之首[5]。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掌握正确的抗生素知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改善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至关重要。因此为了解广东某医学院校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对预防医学(以下简称预医)、临床医学 (以下简称临床)和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进行现场调查。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群,共对广东某医学院校预医、临床以及经济学专业71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抗生素知识及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阅读有关资料,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抗生素的基本认识;抗生素的日常使用情况;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的看法等。根据专业课上相关知识由论文组6人组成调查组,以进班和宿舍等方式,让在校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1.83%。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19.0录入数据,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用频数(相对数)表示,利用χ2 检验进行多类别、多组别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有效问卷652份,其中男生268人,女生384人,城市(城镇)户口284人,农村户口365人。医学类学生513人,非医学类学生139人,共调查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其中大一149人,大三331人,大四及以上有178人。预医专业301人,临床212人,经济学139人。

2.2 基本知识认识情况

2.2.1 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在性别与户口分类上的差别分析 结果显示:对抗生素的认识在性别和户口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2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情况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抗生素基本知识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数据显示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阿莫西林是抗生素”、“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抗生素联用效果更好” 、“抗生素不能退热”、“机体产生耐药或存在细菌耐药”的问题上3个专业的学生选择分布不完全相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表2)。

通过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的比较,对有统计学的意义的问题在不同专业之间进行了对比。(表3)。

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的回答情况来看,对“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预医和临床专业学生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预医、临床分别与经济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抗生素不能退热”、“机体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问题上预医和经济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和预医、临床和经济学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而“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问题上3个专业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2.3 使用认知情况

对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在已有的抗生素知识的基础上对其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表4)。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抗生素为常备药”、“半年中有不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经历”、“咳嗽时不使用抗生素”、“非化脓性咽炎不使用抗生素”、“症状停止后不马上停药”的问题上3个专业的学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不同,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表5)。

“抗生素为常备药”方面是临床和预医、临床和经济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医和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半年中有不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经历”、“咳嗽时不使用抗生素”预医和临床、预医与经济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与经济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化脓性咽炎时不使用抗生素”、“症状消失后不马上停药”问题上则是临床与预医、临床与经济学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和统计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4 问卷中的多项选择题分析

针对问卷中有些多项选择题,3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选择不同。以上数据显示,3个专业的学生在抗生素作用原理中较多人选择“抗生素可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有些抗生素能同时抑制和杀灭很多细菌,有些则只能对某类病菌发挥作用”(57.8%、53%、57.3%);而滥用抗生素危害内容里选择细菌耐药的人数仅为26.5%、24.8%、21.1%;在抗生素获取途径方面3个专业仅65.7%、61.8%、59.6%的学生选择凭医院处方获得抗生素;在抗生素知识获取途径中,学校教育仍占较大比例(表6)。

3 讨论

3.1 抗生素基本知识了解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本校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对抗生素使用的随意性较大、错误认识较多。在中国近200万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就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6-7];而且我国每年有8万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病原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基本认知情况在不同户口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差别主要体现着在专业的区别上。医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抗生素的专业知识,所以医学生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和使用认识方面有所差别。

3.2 在抗生素的使用认知方面

可见在缺乏权威性知识的教育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在未知是否为细菌所致疾病的情况下购买抗生素,而我国各大城市的医院、药店鳞次栉比,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有很大一部分部门仍为了不正当利益而随意销售抗生素类药物的情况[6]。并有可能因此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学生家中或者宿舍中常备抗生素,而在下次有类似症状的时候都会自行服药,而这也是乱用药和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一大隐患。由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却也不是不同专业课上设计的内容,学生平时除了上课摄取知识以外并没有去更多地了解抗生素的知识,就课上知识的权威性而言,说明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医学知识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缺,与调查发现的获取抗生素知识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在3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分布是不同的可以看出。而在药店购买或是自行购买的抗生素使用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还是会先看说明书再用药。因为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抗生素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买到[9-11],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到药店买到抗生素的学生也不再少数(21.6%、34.9%、24.5%),因为这种“方便快捷”的自我治疗的办法让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滥用的现象变得日益严重。从调查数据显示出,医学专业的学生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疾病的自行先处理方面显得较自信,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倾向更认同自己的专业,学习态度更积极,成就感更高,这可能与医学的学科特点有关,医学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操作性也更强,所学知识直接与他们的将来从事的职业相联系,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13]。

4 结语

健康教育是预防抗生素滥用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之一[14]。政府及相关民间组织应及时、大量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如健康教育讲座、医疗卫生服务进校园活动;学校方面应注重相关医学知识的取舍,不断改进医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外知识学习活动、抗生知识竞赛等等,尽早培养起不同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用药知识融进教学课堂,多以群体的形式参加,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以增强在校大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将抗生素的知识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教育,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 Cals JW, Boumans D, Lardinois RJ, et al. Public beliefs on antibiotics and respiretory tract infections: an internet-based questionnaire study[J].Br J GenPract,2007,57(545):942-947.

[2] McNulty CA, Boyle P, Nichols T, et al. Don&acute;t wear me out the public&acute;s knowledge of an d attitudes to antibiotic use [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7,59(4):727-738.

[3] VandenEng J, Marcus R, Hadler JL, et al. Consumer attitudes and use of antibiotics [J].Emerg Infect Dis,2003(9):1128-1135.

[4] Andr$ M, Vernby A, Berg J, et al. A survey of public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related to antibiotic use and resistance in Sweden [J].JAntimicrob Chemother, 2010,65(6):1292-1296.

[5] 雷世鑫,高芸,杨亮.大一医学生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9):662-664.

[6] 邱家学,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2006,27(12):555-556.

[7] 马萍.从门诊处方看医院用药误区[J].中原医刊,2005,6(12):47-48.

[8] 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28-130.

[9] Rahal K,Wang F,Schindlec L,el al.Reports on surverllence of an2timirobial resiance in individual countries[J].Clin Infect Dis,1997,24(1):169-175.

[10] Woff MF.Use and misuse of antibiotics in Lantin America[J].Clin In2fect Dis,1993,17(2):346-351.

[11] Okeke I,Lamikanra A.Qua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etracycline cap2sules in a nigecian semi-urban community[J].Internal J AntimicrobialAgents,1995,(5):245-250.

[12] 陈强,张占坡,李玉梅,等.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调查[N].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72):90-93.

[13] 吴红顺,连榕,庄永金.医学院校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6-13.

篇9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朝鲜族 大学生 心理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86-01

幸福,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从古至今,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近年来,国外在幸福感的研究上呈现出繁荣的状况,主要有以“快乐论”为基础的主观幸福感(SWB)和以“实现论”为基础的心理幸福感(PWB)。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现状及人口统计变量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一、研究过程

研究被试:选取延边大学朝鲜族本科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7份,有效问卷612份(大一163份、大二160份、大三156份、大四133份,其中男生共254人、女生共358人,文科共300人、理科共312人),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98%。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回收的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

研究工具:采用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包括良好关系、独立自主、环境控制等6个维度,共84个项目,采用六级评分。本研究中量表的Alpha系数为0.95。

二、研究结果

(一)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现状

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各维度的平均分水平均超过50分,与其他维度相比,良好关系维度(M=59.71)和个人成长维度(M=60.64)得分最高,而自我接纳维度(M=53.57)和独立自主维度(M=51.20)得分最低。可见,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特点。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为了了解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等)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

1.性别的差异性检验

结果表明,在PWB总分(t=2.81,P

2.学科的差异性检验

数据显示,除了独立自主(t=1.58)外,心理幸福感的其他方面在学科上均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即朝鲜族文科生在自我接纳、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生活目标、个人成长以及PWB总分上均表现出比朝鲜族理科生幸福感水平高,但在独立自主上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幸福感水平相当。

3.年级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了解年级对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对年级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但结果并没有发现心理幸福感的各维度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也可以说是在年龄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朝鲜族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相当。

三、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自我同一性已进入整合期,对于自我的认识较为准确,且延边大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背景使得朝鲜族大学生在入学初,并未感到特别困难的社会文化适应,而之后的就业选择也由于其语言优势而较为顺利。因此,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较高。

Ryff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年龄阶段女性的良好关系得分都比男性高,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朝鲜族传统的家庭类型多为男主外女主内,朝鲜族男生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观念”会在男女平等的信息化时代受到冲击,使其幸福感水平低于朝鲜族女生。而女性自身细腻、坚韧、隐忍的性格特点也决定了其不但能体到会自己身心的变化和发展,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使得女性在心理幸福感水平要好于男性。

有研究发现,在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等方面,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本研究结果亦如此。文理科学科特点不同,文科偏重人文社会类教育,要求有很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而理科生偏重自然科学教育,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特别是朝鲜族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这可能是朝鲜族文理科生在心理幸福感水平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国内外研究发现,心理幸福感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被试多在20~22岁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自我实现及潜能的激发有着更多的期待和实现机会,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自我实现需要,比如低年级可能更多表现为对独立自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实现,而高年级则更多表现为生活目标、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实现,但并不会随着年级(年龄)增长而产生较大差异。

心理幸福感是个体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提高朝鲜族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幸福感水平,不但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对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