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核心手段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的核心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opac web2.0系统;读者手机短信提醒的功能
1.引言
OPAC web2.0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系统(下面称为OPAC)的应用和推广,为图书馆读者带来不少的便利,也减少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许多手工劳动。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是一项承上启下的工作,凡是读者到馆借书大都须要经过登录OPAC后才能找到图书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的还书操作也必须经过OPAC来完成,因此,OPAC程序的速度不但影响读者查找图书的进程,也影响着图书是否及时入馆并与读者见面。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OPAC这种高效节省的管理模式已广泛引进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并成为当今图书馆界普遍使用的软件。但是俗语说“金无足赤”,再完善的软件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而这不完善之处却又使用者带来不少的麻烦。OPAC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于:当读者借阅书籍、预约成功或推荐新书成功后,没有更为方便的方法提醒读者其借阅的图书即将到期、预约的图书已经到馆、所推荐的新书已经上架等等,所以OPAC的某些功能——读者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必须优化,从而达到以最佳的服务来服务读者。尤如某学者所言,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其基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图书馆要体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宗旨[1]。既然如此,优化OPAC的功能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合理优化OPAC系统中的读者手机短信提醒功能,解决读者必须经过经常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才能知道已借书籍何时到期,预约图书和新书推荐何时到馆情况等重复操作而造成的费工误事的问题,在减少读者因误时而造成还书时必须先交一定的滞纳金后才有资格借阅其它书籍的同时,又能让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的流通渠道畅通,以最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是每个图书馆技术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2.图书馆OPAC的现状
2.1 借书成功流程
当前如广西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借阅流程一般情况是,先登录OPAC web2.0馆藏书目查询系统查找图书的相关信息,如书名、出版年,作者等,最主要的是要找到欲借图书的索书号及该书所陈列的位置,以便到所在位置取书到服务总台借阅。借阅图书成功后,该图书的应还日期就会出现在读者信息查询系统模块中。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读者借书成功后,如果经常登录OPAC的读者服务系统,了解所借图书的数目和应还日期,并如期把图书归还图书馆,那么图书的流通渠道就畅通,读者也不必交缴冤枉钱,其他急需的读者也能及时借到此书。
2.2 新书推荐流程
大多数读者非常关心图书馆工作。当他们发现有储藏价值的新书或急需某种图书而图书馆没有该馆藏时,往往通过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推荐给图书馆,由图书馆订购此类新书。但是,至于新书何时到馆上架,读者只能经常登录OPAC的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才能第一时间知晓。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2.3 图书预约流程
图书馆的纸质图书都有库本,绝大部分图书存有流通复本。库本图书只允许读者在所存库室查阅,只有流通复本才可以借出所存库室乃至读者方便阅读的场所。如果在OPAC查到该书已由本馆借出,已无图书可借,而读者又十分需要此书来阅读,只能通过预约此书来借阅。如果预约成功,图书到馆后,预约者优先获得借阅权。但如果想知道预约图书到馆的时间,读者必须经常登录OPAC的读者服务登录系统。图3即为预约图书流程。
图3 预约图书流程
上面三个流程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对读者而言,读者需要了解相关的信息,必须得经常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查看,归还图书误时还得缴纳一定的滞纳金,如果读者借不到图书又无法查到某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对图书馆而言,也不符合必须优化读者服务的业务流程的需要,必将严重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影响读者对本馆资源的利用。
为适应图书图书馆OPAC自动化的发展,提升工作效率,有必要增加新的功能,并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登录系统”业务流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读者服务登录系统”中的借还图书、推荐新书和预约图书的流程如图4所示:
和预约图书的流程
和前面的流程相比,在系统中增加了新的手机短信提醒模块,就免除了读者务必隔三差五的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查看信息的烦恼,在没有达到每人拥有一台电脑的现阶段,读者每登录一次“读者服务登录系统”,就得跑一次图书馆,费时耗力。有了手机短信提醒功能,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收到信息,为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处理相关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读者的经济负担,整个流程得到优化,效率提升,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借还图书、推荐新书和预约图书的设计流程和思路
基于一切为了读者的原则,针对方便读者使用的要求,在不改动原有OPAC书目查询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增加了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提出了借还图书、推荐新书和预约图书实现的流程和思路,如图5所示:
实现思路和流程
当读者借阅图书、预约图书或推荐新书成功后,读者可以通过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和提醒“手机短信提醒”服务两种方法获悉图书应还日期、预约图书到馆时间及新书上架的日程。此种功能的实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服务个性化的要求,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使图书馆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4.手机短信提醒功能的具体实现
手机短信提醒是读者已经借阅的图书即将到期、或者已经预约的图书馆已经到馆或者是读者向图书馆推荐的新书已经到馆上架,读者所使用的手机服务运营商通过短信提醒读者相关的信息以便读者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可以省去读者反复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工作环节,进而缩短了旧书的上架周期,也畅通了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书的流通渠道,提高纸质图书的利用率。
4.1 手机短信提醒模块应用界面的设计
用户界面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它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在设计手机短信提醒模块应用界面时引入用户智慧,将用户的思想与馆藏资源联系起来,产生良性互动,实现共赢[2]。手机短信提醒用户界面如图6所示:
手机短信提醒功能用的户界面主要由导航选择区也叫功能模块区、个人信息区和结果显示区组成。导航选择区置于左上角,结果显示区位于中间,其内容包括参数设定和功能按键等。当读者点击导航选择区的“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时,结果显示区就会出现“开通手机提醒”或“关闭手机提醒”功能。如果读者选择“开通手机提醒”功能,输入手机号码后并“提交”后,手机号码就已经被绑定,如果号码输入有误,还可以更改。当不需要该功能的时候,可以“关闭手机提醒”。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4.2 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应用的实施设想
如果手机提醒功能的应用能实施,将会给读者、给工作人员乃至图书馆都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开通手机短信功能,必须协调好以下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①首先要处理好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要保护好读者的信息,不泄露读者的手机号码,让读者放心。
②要处理好图书馆与手机短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手机短信都必须经过手机运营商的运作才能实现,所以图书馆应与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密切合作,确保短信发送准确无误。
③更要处理好图书馆与学校、学校与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的关系。因为手机短信运营商不可能免费帮助图书馆发送短信,图书馆的经费又非常有限,难以划出一部分的经费来支付这些短信的费用;如果由读者来支付,虽然一学期就那么两三次,也就是两三角的钱,远比超期几天所付的滞纳金少,可是由于心理作用,短时间内读者还是不太愿意支付这几角的钱,他或许选择经常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来了解相关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由学校调拨专门的经费,既然学校的经费是为了服务学生,那么这笔开销也就名证言顺了。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账户,这个账户内保存着每位在校生的信息。只要图书馆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图书馆规定的读者该归还图书馆书籍的日子前几天向某一读者发出提醒图书即将到期的信息,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的系统就会自动地从学校的专门账户中扣除该短信的费用。至于每条短信的费用,学校可以与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共同协商,价格应该比平常短信服务费用便宜才比较合理。还可以争取短信运营商的免费支持,因为这些短信的费用并不高,短信运营商每拉到一个客户的收益要比短信的费用不知多多少倍,只要运营商免费赞助手机短信提醒功能,也相当于为他们做广告宣传,他们将会争取到很多学生客源,而这些客源又是非常强的电话、短信和手机网络消费群体。
④还应该处理好学校与学生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经常变换手机号码,如果读者的绑定手机号码与账户中的号码有误,营运公司划不出来信息费,必然会影响到以后的正常运转,所以学校的账户中应有一个学生能修改电话号码的入口,以便始终保持收到短信的学生读者的手机号码与被扣账户中读者的号码及姓名一致。
5.结语
OPAC web2.0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系统通过增加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模块,使图书馆的读者个性化服务不断优化。采用手机短信提醒功能省去了原有的读者反复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来查阅所需信息的环节,不仅能提高借阅图书成功的速度,缩短图书流通的周期,更重要的是满足读者及时借阅图书的要求。但是在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开发过程中,开发思路必需严谨,逻辑清晰,并与读者反复讨论和沟通,明确读者的需求,开发出简单易操作的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操作简便,所需费用不高,而且,OPAC Web2.0便于读者使用,体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读者的参与性的特性也更加鲜明[3]。因此,OPAC web2.0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系统的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在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具有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赵小娟.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与发展[J].现代情报,2003(8):94-96.
篇2
摘 要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借助表面肌电学,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徒手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区域主要肌群的动员特征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完善摔跤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提供理论支撑,为运动队提供科学而直接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中利用表面肌电学分析了摔跤运动员在徒手状态下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区域的肌群激活程度、激活特征、贡献程度等情况。
关键词 古典式摔跤 夹颈背 核心力量 肌电
一、前言
男子古典式摔跤属于徒手对抗性项目,核心力量对技术动作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其核心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但是,由于受到检测仪器的限制,人们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各主要肌群力量发展情况的认识还较模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该项目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设备的引入,针对该项目力量水平测试的研究开始起步,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针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技术动作使用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进行分析、研究,为优化核心区域肌群的训练手段提供理论支撑,为运动队提供可靠、科学而直接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古典式摔跤项目常用的夹颈背技术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通过查阅与核心力量训练、摔跤项目的体能、力量训练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检索学术期刊数据库,了解国内外对核心力量训练及摔跤运动的研究现状。
2.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法。采用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测试躯干左右双侧的14块肌肉,分别为:斜方肌中段、背阔肌、竖脊肌腰椎段和竖脊肌胸椎段、腹直肌上段和下段、腹外斜肌等腹背肌群。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徒手使用夹颈背过程中,核心区域各个肌群的放电情况:核心区域的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胸椎段及腰椎段、腹外斜肌、腹直肌等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从一个完整技术动作的使用周期来看,斜方肌、背阔肌的特性是激活程度大,持续时间长,在该动作使用过程中斜方肌、背阔肌从始至终一直在持续做功。竖脊肌的激活程度较小。从腹直肌的振幅情况分析,其做功时间比较短,只在该动作的特定时间里做功。
在徒手夹颈背动作中,参与做功的各个肌群中激活程度最高的是竖脊肌,达到了129.46%,其次是背阔肌,激活程度是110.64%。另外,斜方肌的激活程度达到了97.31%。从核心区域各个肌群的激活程度来看,背阔肌、竖脊肌、斜方肌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其它肌肉。而造成斜方肌的左右两块肌肉的激活程度相差较大的原因是在使用夹颈背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翻腰动作,而且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在翻腰的过程中一侧肌肉快速主动做功,而另一侧的腹外斜肌是被动做功,所以左右两边的激活程度差异性较大。
通过图3可以看出,在徒手夹颈背动作中,核心区域各肌肉对该技术动作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贡献程度最大的是斜方肌,达到了17.30%,其次是竖脊肌的胸椎段与腰椎段,贡献度分别是15.00%、12.85%,以及背阔肌,贡献程度达到11.78%。这几块肌肉对夹颈背技术的使用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是夹颈背动作发力做功的主要肌群。
四、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表面肌电测试手段较直观地证明了在男子古典式摔跤中常用的夹颈背技术的核心区域肌肉用力特征,为科学实施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男子摔跤运动员在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肌肉的激活特征、激活程度、贡献程度等差别比较大,所以建议在练习夹颈背技术的专项力量时,应以贡献程度、激活程度比较大的斜方肌为、背阔肌竖脊肌等肌肉为主。
参考文献:
[1] 何建伟,赵广高.核心力量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4:403-404.
[2] 陈小平,徐权,黎涌明.“核心力量”和力量训练刍议[J].体育科学.2011.4:38-41.
[3] 杜震城.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学,2007.28.6.
[4] 陈方灿.浅谈国外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10:95-96.
[5] 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30.8:1119-1121,1131.
[6] 王卫星,李肖海.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1131.
[7] 郭波,吕季东,龙跃玉等.男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腰背肌力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51-53.
[8] 黎涌明.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20-26.
篇3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训练法和试验法及数理统计法,针对某中学青少年脊柱形态的变化分析、研究。金相奎等采用仰卧背部垫枕、坐位仰靠、仰卧两头翘等体育康复手段对处于普通脊柱弯曲的青少年进行矫正实验。上述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可能对身体姿态产生良好影响,但是针对身体姿势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期的实证研究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脊柱形态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社会是一个以个人素质文化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还包括健美的体型和身体姿态。
二、核心力量定义及研究现状(方法)
核心力量的定义最早来源于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而且在青少年运动中起到矫正身体姿势作用,是人体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发力源”。
根据核心中心肌群的特性及系统训练产生的作用,颈前曲与身高呈低度正相,指出在青少年教育中要重视对身材高的学生身体姿势为初始阶段的教育与训练,目的是控制身体的核心肌群力度以及矫正身体姿势,一般是1到2周做一次练习测试。
三、体育运动对脊柱形态(定义)影响研究
脊柱形态是身体姿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脊柱与体育运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仰卧背部垫枕、坐位仰靠、仰卧两头翘等体育康复手段对处于普通脊柱弯曲的青少年进行矫正实验,获得一定的效果。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青少年进行脊柱形态的测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网上输入关键词。
2.专家访谈法:确定研究的测试指标、测试方法、测试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试验法: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青少年为试验对象。
4.训练方法:开学第1、2周,从40名中筛选出颈前曲大于4.8cm的颈前曲过大者20名作为研究对象,该方法分为:(1)寝室内练习方法:每天起床做仰卧背部垫枕3min,仰卧两头翘3min(在床上仰卧,十指交叉于枕部,做静力性背弓两头跷),提踵直腿立2min(两手叉腰,挺胸,绷腿提踵)。(2)教室内练习方法:利用课间休息做3min坐位仰靠(十指交叉抱于枕部,头用力后仰,使背部垫靠在椅子上缘),再做2min拉臂推背动作(受试者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协助者一手握交叉在手上),在13周的训练阶段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第15周进行实验后的测试,测试指标与方法同实验前。
五、结果和分析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颈前曲过大原因的分析
颈前曲过大同时也伴随着胸后曲的过大,颈前曲与胸后曲综合反应是体现在脊柱弯曲过大,发生颈前曲过大的原因并不是由脊椎的12个椎骨发生了异变,而是由连接固定软组织发生了渐进性的适应性改变的。
(二)对颈前曲过大青少年脊柱弯曲矫正效果分析
通过对20名颈前曲过大的青少年实施13周的体育康复矫正训练,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正常发育期其脊柱弯曲异常者也可以通过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训练,而得到一定的矫正改善,并且在13周的体育康复矫正时间里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三)对腰前曲、肺活量、胸围的实验前后差值的分析
实验前腰前曲的均值为3.93cm,很接近正常范围2.0cm~5.0cm的中值4.0cm。样品的变异范围在1.1cm~5.2cm之间,腰前曲超过5.0cm这一正常范围的上限的有4例,占样本总量的13.1%,说明颈前曲过大同时伴随腰前曲过大者的比例不是高。本抽样显示样本的8.5%都是纯属于的颈前曲过大。
实验后腰前曲的均值为3.82cm,差值的均值为-0.2cm,差异的显著特征检验显示P>0.05,说明13周脊柱弯曲康复矫正法对腰前曲的影响不大。
实验后肺活量虽然平均增加了76mL,但显著性检验显示表明P
实验后胸围的平均值增加了0.21cm,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说明13周的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法对胸围的影响不是很大。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名颈前曲过大青少年经过13周的体育健康康复矫正训练,腰前屈和颈前曲平均减少了0.86cm。其中有11名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占样本总量的52.3%,说明在13周体育健康康复矫正中,说明青少年不规范坐立及行走姿势通过脊柱弯曲体育健康康复矫正训练,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金相奎.大学生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效果的观察[J].大连大学学报.2006.8.
[2] 王珍武.大学生脊柱前后弯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8.12.
[3] 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
篇4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体育舞蹈稳定性教学
随着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逐步兴起,专家学者对“核心”和“核心力量”这两个词语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对于核心,我国学者陈小平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其是人体的躯干部位,对于人体来说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力量的概念则来源于核心稳定性,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核心部位为四肢的运动提供一个支点,让上下肢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也就是核心力量。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的作用研究
1.有助于锻炼人体机能。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人体机能保持平衡。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有可能处于不平衡状态。运动开始之前,人的身体会根据运动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姿态调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姿势协调对运动的干扰。核心力量的训练对于提高人体机能的平衡性有一定帮助,并且在体育舞蹈这种快速多变的运动中,旋转、快速移动重心等变化都需要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来维持,核心力量的训练不仅可以稳定运动员的重心,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保持运动中躯干位置不改变。2.有助于控制身体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来说,主要是在提高腰腹、髋关节这两项核心部位能力上面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在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得以适当的放松,张弛有度,在完成不同类型的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完成同一种类型的动作的时候,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控制肌肉力量的大小,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有助于提高肌肉质量,增加肌肉协调性。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增强肌肉协调的能力。在体育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和运动员都因为肌肉过大,影响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形态美的展现。而通过适当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运动员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并且找到支撑点,保持其稳定性。不仅仅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同时还能够使得舞蹈具有一定的形态美,让观众能够得到视觉享受。
二、结合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教学的建议
1.加大对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基于上述核心力量训练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的作用,加大对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在安排一些基础的体育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素质和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力量训练,保证体育运动员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保持平衡性与稳定性。在新时期,体育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完善来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自身的稳定性与平衡性。2.加强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系统研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相关的系统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并针对不同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最合适的训练方案,使核心力量训练收到最好的效果;制定科学的训练内容,不断完善体育舞蹈训练,通过探索为体育舞蹈教学提供具有科学性的依据。当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的教师根本不了解核心力量训练是什么,即使了解也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运用核心力量训练使体育舞蹈教学的效率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重视自己的教学以外,还要注重自己的科研工作,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教学测试,了解当前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核心力量训练的优势加强对体育舞蹈教学的系统研究。3.加大学生的耐力训练难度。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耐力训练。所谓力量耐力,是指学生的肌肉在长期的工作状态下保持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同时保证肌肉工作效率不降低的一种运动能力,体现着耐力与力量协调配合。体育舞蹈的训练和表演通常都需要运动员长时间地消耗自己的体力,这对运动员的耐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耐力训练。通过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设计,将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落到实处,由浅及深,不断加大训练的难度,使学生的专项耐力素质快速提升。通过减少休息的次数,加大负荷量,保证学生的耐力训练效果,确保运动员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组耐力训练,使学生的耐力训练得到最好的成效。4.加强静力性力量训练。体育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生的静力力量训练。所谓静力性力量训练,也就是训练时肢体静止不动或不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肌肉长度也不发生变化却处于紧张用力状态。其在体育舞蹈教学和表演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保证运动员体育舞蹈表演完成的技术质量。很多体育舞蹈运动员都无法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主要原因是动作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不够,使得表演过程中出现差错。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静力力量训练。对于一些高难度、有技术含量的动作和姿势,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增强稳定性,延长保持的时间。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训练的时长,由少到多,但是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佳,使学生的训练更为高效。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全球教学 发展起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概念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2014年,《人民日报》曾开出专栏解读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其他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建立在学科之上。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平台上构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更多地强调个人学科修养和对家、国的关爱,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社会公认价值观的培养,正能量的引导。当代众多教育家和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界定。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基础。不仅注重学科的基础。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基础需求。这就使得核心素养更加具有发展动态的特性,而李小建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具有共性的认知、思辨、判断等认知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和交往等非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界在对本世纪世界和我国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后,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断论证。提出了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素养,具体包括提取与批判思维的形成。解决不同情境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待传统事物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其次,是指信息化素养,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对信息的处理和把握程度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具体包括媒体素养、数字处理素养、通信发展技术等;最后,是具有良好的职业和生活素养。具体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构建“核心素养”的垒球教学课堂
1.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提炼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高效n堂基础之上。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则是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要想构建具有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课堂,必须从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这方面人手。高校的垒球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垒球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通过垒球运动还要塑造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具有一定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这使得高校的垒球教学目标不再是一维目标。而是呈现出三维多级目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整合最优秀的垒球教育资源。并对其加工提炼,形成课堂的核心内容。这些资源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还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2.形成“大”体育与“微”课堂
要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上的偏颇。当学生和家长提及体育教学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将其看作课余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完全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大”体育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基础之上。
田麦久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报告会上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桥梁,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理念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在有限课时的垒球教学中,实现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根本变化。需要高校垒球教师结合垒球运动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体育和“微”课堂的统一与整合。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特色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继素质教育理念后的教育界的又一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凝练与升华。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完善。高校垒球教学采用“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必然就需要构建具有这种理论导向的特色课堂。而特色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特色的教学内容。高校垒球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大学体育教学接轨,同时还要立足高校教育的本身特点。重新构建高校垒球教学标准。此外,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在垒球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活动、课外俱乐部等平台,吸收最为优秀的垒球资源,采用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形成最佳的教育资源。不断将体育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增强高校学生“大”体育的观念,形成特色垒球教学课堂。
4.强化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社会基础实用建设人才。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学科,应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垒球教学增强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步人工作岗位奠定身心基础。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篇6
摘 要 铅球是速度力量性的项目。力量素质是铅球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力量训练在铅球运动员的整个训练中占很重要的位置。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铅球运动员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力量训练,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力量素质对铅球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几种重要的训练方法,提高铅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而提高铅球运动员的成绩,在进行训练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方法,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为教练员的训练提供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 铅球运动员 力量训练 手段
一、概念阐述
铅球是速度力量性的项目。力量素质是铅球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力量训练在铅球运动员的整个训练中占很重要的位置。规则规定,铅球运动员必须在2.135米直径的投掷圈内完成推铅球的技术动作,这就限定了运动员推铅球时的加速距离。正常情况下,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加速距离只有两米多。根据力学的原理,铅球从静止状态到具有一定的速度,加速距离越短,铅球所需的推力就越大。若要获得优异的成绩,运动员必须提高作用在铅球上的力量,使铅球能够在一定的加速距离内达到最大的速度,这就要求运动员本身需要具备很大的力量。在具有很大的力量后,再通过合理的推铅球技术,就能够把铅球推的更远。这样,对优秀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要求就比较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铅球运动员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力量训练,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根据推铅球项目特点、技术特点、所需要的力量以及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对铅球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力量训练,使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达到较高水平。力量素质的提高,能为铅球运动员获得优秀的成绩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现状分析
力量训练是通过多组多次有节奏的负重练习,通过练习来达到改善肌肉群的耐力、形状和力量的运动方式。不同的组数、次数的负重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1]。
对于投掷铅球的力量训练,很多专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的教练人员更强调对肌肉的块头进行训练,他们认为投掷运动员的成绩和肌肉的发达程度有关,根据这一理论美国的运动员也取得过一些好的成绩[2],如麦克威克斯、奥尔特、布良奥尔德、杰尔西维斯特尔、德维路特和尼尔森等。在最近几年,发现很多运动员肌肉块头虽然很大,但是成绩却不是很优秀。于是欧洲的一些专家提出了新的训练思想,德国的体育博士汉斯·皮特诺菲尔专家提出,投掷铅球的运动员应该首先集中提高爆发力,在铅球项目中,这些训练是基于预先拉长肌肉和利用贮存能源为原则的。经过他的研究表明,铅球项目在速度和力量之间需要一种协调适宜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提高成绩[3]。
三、力量训练的分类、主要手段和注意事项
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从训练方式上可分为:一般力量训练、专门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以及新型的一种训练手段核心力量训练。
在以上四种力量训练中,一般力量训练是基础;专门力量训练是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之间的过渡;专项力量训练是最重要的,专项力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铅球运动员的成绩;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核心关节稳定性逐渐过渡到与专项技术动作相结合。
(一)一般力量训练
一般力量训练是指人体整个肌肉系统完成任何动作所需的基础力量的训练[4]。内容主要包括腰力、腿蹬力、上肢力量及手腕屈力。完成铅球投掷技术动作的目的是把投掷所需要的力量有效连接起来连贯用力,并将这些力量合成共同方向上的力,然后作用在铅球上面,将铅球推出。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铅球属于重器械运动,没有很强的力量很难规范地完成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实际上,一般力量比较大的运动员,能够轻松完成合理的技术动作,所以说一般力量训练是最基础的力量训练。
1.一般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和器械
首先来介绍一下一般力量训练的手段和采用的器械(见表1,表2,表3):
对于发展上肢力量来说,负重练习一般采用哑铃、壶铃、杠铃和联合器械,技术动作必须规范,如做卧推练习,卧推练习很多人都会做,但不是每个人做卧推时能够做规范,做卧推时要掌握好两手之间的距离,练习用力方向要与掷铅球的出手方向一致。进行一般训练时,要尽量与实际技术动作联系起来,这样练习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躯干部分的力量训练在很多投掷项目中都很重要,躯干部分的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躯干力量,同时也是为了发展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和躯干的爆发力,掷铅球时全身的协调用力很重要,所以发展躯干部分的力量训练是一般力量训练的重点。发展躯干力量还需要注意各个相关肌肉群全面协调发展。
下肢力量的训练多以半蹲和全蹲的练习方式为主要的手段,这两种手段的练习需要相互结合。铅球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很重要,它是投掷铅球时发力的起始点,不仅对力量要求很高,对速度要求也很高。掷铅球时,身体以半蹲为主,所以要增加半蹲的训练次数,训练半蹲时要注意膝关节弯曲的角度,还要尽量使半蹲的屈伸方向与推铅球时下肢发力的方向一致,这样训练的结果才会更有效。全蹲的训练方法属于大幅度的训练,能够让肌肉充分的伸展和收缩。从而有效的增加肌肉力量。
2.一般力量训练的安排
一般力量训练是基础的力量练习,在对运动员安排训练进度时,要尽量每次训练课都安排一些一般力量的训练。在进行一般力量训练时,对身体主要肌群要采用隔日训练的方法。根据人体生理的特点,进行一次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后,肌肉恢复的时间大约是2-3天左右。因此可以根据超量恢复的原则,通过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使力量素质得到提高。所以,合理的安排训练节奏是很必要的。国内外优秀的铅球运动员训练经验表明,如果同一部位的大肌肉群隔日训练,对于力量的提高是很合适的。
(二)专门力量训练
专门力量训练是指练习动作与专项技术动作有某些相似的力量训练。国外称专门力量是基础力量和专项力量的中间过渡性力量,专门力量是一般力量很好的转换。有些运动员一般力量很大,但是成绩与一般力量相同的运动员比却要低,这就是因为一般力量没有很好的转变为专项力量,同样也可以说专门力量较差,所以专门力量的训练是铅球运动员必不可少的训练。
1.专门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和器械
表4中的训练手段是非常有用的训练手段,这些训练手段不仅可以发展某些专门力量,同时还有助于改进专项的技术动作。
专门力量的训练手段在技术动作上与推铅球的专项技术动作很相似。所以在做专门力量训练时,要尽量地与专项技术中的某些环节相联系,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才能更好地把专门力量训练的效果运用到专项技术中去。
2.专门力量训练的安排
专门力量的训练安排如果以一周训练六天来计算,那么每周就需要训练2—3次[5]。专门力量训练所要求的运动强度比较大,身体局部练习负荷比较重,因此在训练完以后,运动员会感到很疲惫,所以每周2—3次比较合适,训练的次数和组数都不能太多,这样才能保证不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如果训练强度过大或频率过多,那么在训练周期后面几天运动员身体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应,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后面的训练。所以专门力量训练的安排和强度应适度。
(三)专项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训练是指严格符合专项的技术要求而表现出的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是整个力量训练中最重要的力量训练[6],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门力量训练所取得的效果都需要通过专项成绩来表现,所以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始终是最重要的力量训练。
1.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和器械
轻重器械交替组合的练习是最接近实际的专项力量训练,以大小球训练为例,小球是指小于标准球(7.26kg)的铅球,大球需要比标准球重,一般用8kg的铅球。练推小球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有利于发展速度力量,有利于形成正确掷铅球技术的动力定型。练推大球则可全面地发展专项力量,使运动员更好的运用专项力量,从而发挥出不断增长的专项力量,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用重铅球的投掷成绩作为衡量专项力量水平高低的参照。
专项力量是影响铅球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但专项力量的发挥需要通过正确的专项技术,掌握正确的专项技术对身体其他方面的素质(如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速度素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发展身体其他方面的素质[7]。
2.专项力量训练的安排
一般每次训练课都要安排一些专项力量的训练,专项力量训练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后面,这样有利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将专项力量和其他力量素质相结合,从而能够提高整体的训练效果。在进行比赛前,应该有专门的时间来发展专项力量,在这段专门的时间内要尽量使专项力量提高到一定水平。赛前专项力量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比赛前的4—6周,这样才能使运动员更好地运用专项力量在比赛中提高成绩。
(四)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做功能训练或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对核心肌群的确定上,国外的一些专家也略有不同,Ian Hasegawa 认为,核心肌群有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Travis Brown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Paul J. Goodman认为LPH(limbo-pelvic-hip)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都是核心肌肉。从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纳出:核心肌群通常上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人体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目的在于提高躯干的稳定性。
1.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和器械
(1)稳定状态下的徒手练习: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这类练习有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可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练习两类,英国朴茨茅斯大学Kelly L. Park house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了6周静力性和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对比研究,发现动力性练习对提高运动员的核心部位关节稳定性效果更显著,但两种练习对提高受试者动态表现效果都不显著,建议采用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时要提高动作速度[8]。
(2)非稳定状态下的练习:这种练习需要借助一些器械来制造不稳定的状态,例如瑞士球、平衡板、悬吊绳、海绵垫、气枕等,例如利用瑞士球进行练习的动作:单脚踩在上的前弓步、双腿跪在球上或站在球上、双脚撑球左右旋髋拉球、仰卧双脚拉球挺髋等;利用悬吊绳进行练习的动作:侧卧挺髋、仰桥、双脚固定的俯桥、双臂支撑收腿屈髋等。在借助器械制造不稳定的状态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要注意动作的安全性,虽然这时设计的动作是发展某部位的肌肉,但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出于保护的本能,可能调用更多的肌群参与动作,此时运动员要顺从这种保护本能,避免运动损伤。核心肌群是许多肌群的集合,在实际训练中很难将某部位肌肉单独分离出来。
2.核心力量训练的安排
核心力量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以增强核心部位关节稳定性为主要目的,后期要与专项技术动作相结合。核心力量训练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核心力量训练,例如:针对性原则、技能迁移原则。另外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切忌对脊柱进行持续的、大角度的牵拉[9]。
(五)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力量训练中首先需要要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要尽量与专项技术相结合进行训练,身体各部位的相关肌群要协调发展,不能在发展时留下欠缺的地方。在训练的安排上要一般力量、专门力量、专项力量和核心力量四种训练方式有机结合地进行安排,不能只重视其中的一项而忽略其他几项训练,因为这几种力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训练方法上要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的,合理安排各种力量训练。不能过于单一的进行训练,使运动员失去兴趣,降低训练效果[10]。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力量素质对铅球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几种重要的训练方法,提高铅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而提高铅球运动员的成绩,在进行训练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方法,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
(二)建议
1.铅球运动作为速度力量性的项目,力量素质是这项运动的基础,提高铅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对提高比赛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希望教练员更加重视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2.在制定铅球运动员训练计划时,要注意多种力量训练方法相结合,训练安排要合理,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3.在进行专项力量的训练时,要先以轻器械进行技术的动力定型,然后通过重器械加以适应。
4.力量训练中的技术动作要规范合理,要尽量与专项技术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铅球运动员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 ] 阐福林.优秀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2(2).
[2] 许斌.浅谈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4).
[3] 马永峰.男子铅球运动专项力量训练之我见.辽宁体育科技.1996.4.
[4] 李琳.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湖北体育科技.1995.2.
[5] 王保成.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6] 吕新颖.南昌市投掷运动员专项投掷能力的强力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7] 南仲喜,等.田径运动速度力量训练理论及方法控讨.体育科学.2003(3).
[8] 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66-68.
篇7
摘 要 身体功能训练概念最早起源于康复健身领域,是从美国引进过来的,身体功能训练是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多学科的运动训练学。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育教育有所不同,按照人体功能解剖的结构理论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创编一系列的动作模式并经过大量系统的训练来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控制能力,同时增强核心肌肉群力量,提高体能,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功能的筛查、动作准备、运动链训练、核心力量和恢复再生等检测与训练。在实践与应用中要不断更新训练理念,全面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 身体功能训练 研究现状 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10多年来,在现代科技革命、人才资源竞争全球化和竞技体育商业化浪潮的整体大背景下,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高水平职业体育运动队中,广泛运用身体功能训练的方法,在运动损伤预防、训练效率提高、竞技能力提升及运动寿命延长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形成了与时俱进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为代表的身体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已经相当完备和成熟,成为当前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刚开始,我国引入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随着对此逐渐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现在身体功能训练是既有对人体整体的训练,也有局部的训练,是在对运动员身体技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人体动作效率,预防伤病及促进康复,进而达到完成训练任务、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而近几年我国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才刚起步,其系统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普及与提高。
二、身体功能训练的要素及内容体系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要素
1.重视整体训练;2.重视多方位训练;3.强调身体姿态控制;4.强调肌肉整体平衡;5.强调肌肉功能最优化;6.强化神经控制训练;7.重视拉伸-缩短模式训练。
(二)功能性训练内容体系
1.核心区训练。核心区训练是渐进性身体训练计划实现的基础。
2.平衡性训练。平衡性训练是提高神经肌肉控制效率为目的的、系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增强式训练。在体能训练计划中应重视身体整体部位的增强式训练。
4.速度、柔韧性以及反应训练。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提高速度、变向能力、反应时间。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进展
(一)我国竞技体育中功能训练的实践
王雄等对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进行了研究,专家对11个项目的181名中国队运动员进行了首次功能动作筛查测试;闫琪等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对提高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爆发力进行实证研究;张英波等对软组织延展性练习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等。
(二)再生训练的迁入与应用
再生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恢复训练手段,是身体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伦敦奥运会备战期间,我国许多项目的国家队引入了再生训练,实践证明其在预防伤病和康复训练方面效果显著。
(三)身体功能训练对预防军事训练伤的作用
通过对近几年部队军事训练伤现状的分析,在身体功能训练原有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的视角,运用功能动作筛查,核心力量训练以及动态拉伸训练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事训练的效果,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可能性。
(四)北京中学生课间操变身“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2014年5月,北京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学生课间操展示“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成果。训练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天气恶劣与否,都能落实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英波.运动功能训练前沿实践[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4).
[2] 王.体育视域下的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J].青少年体育.2014(9).
[3] 张有明,庄建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8).
[4] 程红艳,李瑞洗.新理念下的体能训练方式――身体功能训练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6).
[5] 宇辑.功能训练相关研究及实践结果[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4):21-23.
[6] 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3-76.
[7] 魏婷婷.身体功能训练中再生训练的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3.
篇8
摘 要 在竞技运动越来越激烈的运动时期,对每项运动的要求以及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要求也在增加;然而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核心部位的力量以及控制身体稳定平衡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来综述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核心力量训练能使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得以协调发展。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训练方法
随着人类学科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运动领域也逐渐的加深了研究。使人体运动更倾向于科学性、合理性,人体运动都以发展人体健康为中心来锻炼身体;其中核心力量训练则是被广泛应用与竞技领域和医疗康复领域。核心力量训练在目标、方法和手段上非常强调力量的链接和传递。重视力量柔韧和协调能力的结合;核心肌肉群在身体作用中担负着稳定身体重心、传导力量等,也是动作发力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是有利于肢体力量有效传递的。
当代,常用的核心训练的模式和方法,其内在的供能特征还不清晰。其他核心力量训练在运动速度、肌肉的协调用力还有节奏上缺乏研究以及实践检验,并不能满足竞技专项的发展要求。其中技能类项目核心力量训练发展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最大力量等方面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
一、核心区域
核心是指膈肌―盆底肌间的区域,即“腰椎―骨盆―髋关节”构成的关节组织联合体,囊括附骨骼、肌腱、肌肉与韧带等组织,核心是核心区域的简称[1]。
二、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其概念始于人体脊柱的解剖和生理特征,而所谓“核心”是指人体躯干的中间环节,主要区域包括肩关节以下,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括29块肌肉。在四肢活动过程中,核心部位对力量传递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并对各种运动的姿势以及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的实施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2]。
三、核心力量的发展
核心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发力源”,核心力量训练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1.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理解模糊;2.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认识不清;3.缺乏核心力量训练的指导人员。
(二)成长阶段
1.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进一步细化;2.核心力量训练工作更具有程序化;3.核心力量训练在国家运动队的广泛应用。
核心力量训练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尤其注重核心部位的小肌群的训练,以培养运动员在运动中核心稳定性的控制能力,它对增强各种力量之间的传递、各大小肌肉群的传递协调和整合运动技能的特点,体现了全身多维度的整体性,多肌群同时参与运动的新理念。
四、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材的单人训练
主要有仰桥、腿臂交叉两头起、卧挺髋、单臂俯卧撑控腹等。
五、利用简单的器械进行的训练
主要有瑜伽球、杠铃、哑铃等辅助器材帮助训练。(一)利用综合型器材进行的训练;(二)各种普拉提练习形成(利用大脑思想意念去控制身体的动作);(三)两个人共同参与的练习;(四)在同伴的协同帮助下进行的练习;(五)眼睛睁开和闭合状态下的多种站立练习。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为运动技术完成提供稳定支持,传递与控制人体近远端肌肉用力,降低运动能量消耗及提高运动效率及预防运动损伤,核心力量与振动力量是功能性力量的范畴及训练形式,生理基础与训练指向相同,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优势互补,依据运动项目与训练任务科学安排两者负荷比例及时序;核心力量训练遵循专项化,动态非稳定性等要求,训练内容与方式需要科学缜密的设计与验证。
六、结论
现在的竞赛项目训练中已逐渐重视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加强了对运动员核心区的锻炼。竞技体育的不断进步发展,从而推进了对训练方法手段革新的需求,其中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新兴训练方法。但是现在的核心力量训练不完善有许多竞技项目的训练要求还不能达到;对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也才起步,有许多具体训练方法未曾发现并加以研究。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并实践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张春合,蔡端伟.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理性思考――基于专项竞技能力形成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3.20(1).
篇9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重职业技能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重理论知识的双重影响下,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秉承两者各自的优点,为社会输送既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又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与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的内涵不谋而合。
1.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具有全程性
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始终,决定着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统一。通过课程安排,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内对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素养等方面“预实习化”,从而在实习阶段内能够有效的实现专业能力“预社会化”,依托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有形、无形结合,已达到高效能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学校的教学定位、教学方针、教学质量也能够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得到反馈与检验,为实习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提供空间。
2.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具有系统性
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要求在每一个学期,按照“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化。根据表1社会体育实习教学环节表,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通过实习讲座、认识性社会实践、工作性社会实践、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体育综合强化训练为主等手段将实习教育渗透入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早期的观摩、到中期的预实习、后期的实践反思,层层递进,逐步提高,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阶段性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能力,促成其专业自主能力的形成。
3.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具有多样性
具体表现在其“以分小组实习为主,以集中实习为辅”的实习形式上“。分小组实习”可以理解为学校规定实习起止时间,以3~5人志趣相投的实习生为单位,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实习模式,这不仅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实习方式,实际上也是个性化的实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的实习模式。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招生生源相对集中在10个省份,且大部分集中在太原市、大同市、桂林市、柳州市等21个城市,为“分小组实习”的建立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变被动接受安排为主动出击,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通过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家长的力量,帮助学生完成实习教学工作,甚至就业工作。另外,针对部分实习生就业意识不明确,或暂时找不到相关实习单位的学生,依靠学校的力量把他们集中起来,在学校周边城市的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以分小组实习为主,以集中实习为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实现与社会这个“第二课堂”的能量互换。
4.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表2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成表可以得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类课程。学生在必修各类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修部分课程,以拓展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从专业性质角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使学生能够胜任组织开展社会休闲体育运动和健身健美运动方面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成为从事体育休闲和健身指导教练等体育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具有反思性对于学生而言,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就是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价值判断、自我反思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不断认识、实践、反思最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对于学校而言,通过不同的实习反馈,专业实习将反作用于专业课程。专业实习模式与社会就业需求是否存在偏差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出课程设置是否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反作用于教学和课程设置,为进一步完善实习模式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的效果
1.有利于“专业化、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
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充分利用实习资源,满足实习需要,提高实习质量,从而推动学生就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北航北海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可以得出,学生实习期间从事体育行业的人数越多,毕业时从事体育行业的机会就越大,并且成正比分布。为了便于让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行业中实习,就需要建立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分小组实习为主,以集中实习为辅”的实习模式,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的相融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有利于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分小组实习为主,以集中实习为辅”的实习模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实习范围,同时减轻了实习单位的压力,有利于不同的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对体育俱乐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掌握具体新的技术和技能。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点,实习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被实习单位优先选择,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以“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实习模式通过科学合理构建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将社会体育专业与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具备“理论思维与动手能力兼备”的实践者,有效拓宽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就业率。北航北海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我校各专业排名第一,就业率在96%以上。
三、结语
篇10
摘 要 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舞蹈啦啦操专项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将核心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运用到运动员的训练中,进行为期三个阶段、十二周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的成绩和运动素质,为改善舞蹈啦啦操运动员运动素质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舞蹈啦啦操 运动技能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舞蹈啦啦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20人为实验对象,分A、B两组,一组10人,其中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二、结果与分析
舞蹈啦啦操传统的训练主要是腰肌、腹肌和背肌力量的练习为主,主要训练的是浅层的表面大肌肉,忽略了深层小肌肉的刺激。但是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中小肌肉对身体的稳定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舞蹈啦啦操项目特点,正需要核心力量训练对其队员进行综合的训练,从而在竞技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舞蹈啦啦操运动员在完成操化、难度和过度连接的过程中,身体素质中的躯干力量非常重要,背部力量、腰腹部力量和臀部力量为组成躯干力量的重要因素。我们选取仰卧两头起、俯卧撑、俯卧两头起和双腿高踢腿这四个最能体现这部分肌肉力量能力的动作作为测试指标,看运动员在实验前后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
由表3可以看出,在经过三个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的标准差却小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成绩的稳定性要优于对照组)。经过t检验,p
运动员必须具备足够的核心力量,才能使力量和速度配合合理的技术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啦啦操力量练习最常用的就是对抗阻力练习法,而核心力量练习强调的是一种不平衡的条件下的抗阻练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舞蹈啦啦操运动员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后,舞蹈啦啦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运动员在操化、连接尤其是难度动作中,强大的躯干力量使其快速的协调四肢进行运动从而节省了运动员的体能消耗。
2.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腰腹力量训练能更快、更全面、更大幅度地提高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核心力量训练有效促使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的能力提升。
(二)建议
1.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可增设瑞士球等不平衡状态的器械,训练运动员的稳定性。将传统性训练与核心训练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长期训练。
2.核心力量训练对于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完成有了保证,身体发力得到控制,运动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在日后的训练中,重点探索核心训练适合舞蹈啦啦操项目运动特点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