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在的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吉祥文化;现代茶具;创新应用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而且促使消费者精神上的要求也开始偏向更高标准。古香古色的茶具在人们生活中不再是单一的饮品用具,反而成为消费者地位身份以及品位的象征,其作用举足若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茶具选择上,在要求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多关注其彰显的精神寓意。所以研究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为焦点的文化创意在现代茶具中的应用,对于茶具产品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我国的传统吉祥文化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进而随着人类生命的延续、社会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深深植根于中国劳动人民心中的图腾文化就是传统吉祥文化的一种,并延续至今。因为“吉祥”二字所具有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体现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祝福。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吉祥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怀。类似于“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吉祥文化不胜枚举。
我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多样,各类动、植物都是传达吉祥如意的物质载体。诸如龙凤、龟鹤、鹿象,以及松竹、茱萸等都承载了先人们的美好精神寄托。表现形式多是以图案、几何形式出现的吉祥纹样,虽形式不一,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未来追求的美好愿望。这些用来表达吉祥文化元素的图案,多采用谐音、寓意和符号等表现手法,摒弃了对其自然属性的真实摹写,突出强调理性观念的形体背后所具有得象征寓意。
2 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茶具设计中的表现
毋庸置疑,将具有吉祥文化内涵的元素,通过创造者的匠心融入茶具设计中,有利于提升我国茶艺文化的精神品位,让茶具散发出浓烈的文化底蕴并促进其交流与发展。在茶具设计中融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需要以传统文化土壤为创作基础,通过形态、色彩、装饰、工艺等因素的浑然天成使其具备吉祥文化寓意的气质。
2.1 形态体现
所谓形态即产品形式美的直观体现,是产品物质本身的一种视觉外化。所有产品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形态的曲直变化、形体比例,以及尺度均衡而产生一种符合消费者审美法则的氛围。并且能够传达出产品所想要表达的信息,使消费者产生如轻松、愉悦、神秘、舒服等心理感受。所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可以考虑茶具的造型形态。选择寓意喜庆祥和如“荷花”“鸳鸯”以及生肖等元素进行创作,采用仿生学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形似或者意向的引申,将所选元素融入茶具的设计之中重塑,使其兼备功能性与艺术性,符合消费者追求实用性和对精神文化的渴望于一身的心理需求。如工艺美术大师蒋新安老师创作的紫砂壶系列,以生肖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一件以生肖之猪为造型的紫砂壶,壶身腹部如猪肚一样微微鼓起,壶尾缱绻如同猪尾,整体气韵和谐自然,加上盖上的小猪作为壶钮,倍感憨厚可爱。
2.2 装饰体现
现代茶具设计在外观装饰上,不乏通过图案装饰来达到吸引消费者目的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多变,有运用吉祥元素的直接表达,也有运用其纹理效果的抽象表现。但其共同作用都在于通过装饰纹样展现出对象物体的形象美和内涵美。吉祥文化元素以图案形式融入茶具设计中,提升了装饰效果,并使其具备一定的美学基础,实现装饰功能和寓意功能的统一。此外一般吉祥文化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中都会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目的在于让消费者更加直接地感受产品所传达的用意。
2.3 色彩体现
色彩作为产品语意的形式语言之一,在设计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深刻而不容小觑的。较之于产品的造型,产品色彩具有更深刻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不同的色彩表情也会带给消费者的不一样的心理情感,比如紫色的神秘,高雅,蓝色的冷漠理智,或者是红色的热情奔放等等。善于掌握色彩情感的规律,精确把握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暗示作用,并能选择具有启发性的色彩形象灵活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有利于消费者对产品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和关注,产生主动的消费心理活动。不言而喻,色彩在现代茶具设计当中的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把象征着喜庆吉祥寓意的红色作为茶具设计主色调,与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现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便不谋而合。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红火,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和对美好理想的浓烈渴望,更有利于提升茶具作为礼品的商业价值。
3 现代茶具设计对传统吉祥文化的借鉴意义
传统吉祥文化元素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传承至今,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信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下,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应该更多的投入文化创意的概念,而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在遵循产品设计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取其精华,把握时代的特征,在充分挖掘传统吉祥文化和对传统茶具研究的基础上融入现在的创新技术与设计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消费观和审美情趣的茶具设计。
产品设计不是单一的针对某种物体的创造,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功能性是产品存在的前提。任何产品也不是单一的存在,它的使用场所和周围的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以传统吉祥文化元素作为切入点,如何在现代茶具设计中处理好物―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需要融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现代茶具设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茶具的造型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它的创作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材料、工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茶具由构思到具体实现的可行性。现代茶具的设计在强调产品造型美学的同时也必须强调要注意先进科技的融入,注意机械设计与手工技艺融合,实现工艺美与技术美的结合。
其次,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即适应现在快节奏化生活方式。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与人的联系密切。其造型,工艺,功能对人们的生活标准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生活方式快节奏,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自然对产品的设计也会有新的很高要求,首先最主要的是对所使用的产品能简洁、有效、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是产品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与人产生交互娱乐的作用。茶具设计要做的就是,它本身不仅仅只是茶具,更是人们生活中以茶会友的纽带,其舒适性和娱乐性十分重要。
茶具设计在交互设计上的表现,主要在于满足用户的情感化需求。要求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符合人机适应性。所以在表现茶具的个性时,要更注意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考虑茶壶在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把手端拿的舒适性,是否能够稳拿稳放,壶把手能否利于倒茶,壶盖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滑落,茶具的容量要适中,壶的耐热与耐寒性要好,以防止因为冷热不均造成的破坏等等。在茶具的整体设计上还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握”“端”“提”“拿”等手部特征以及“喝”的嘴部习惯。能够在注重整体的同时,考虑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节部分的设计,如把手的弧度、壶身的倾斜度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对茶具的特殊要求等,使其兼具细节之美。
最后,要实现节约、可持续化发展的大趋势,现代茶具设计要体现绿色、环保。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反映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人合一的敬畏,这与绿色设计提倡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契合。所以茶具设计要考虑资源合理与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使用绿色材料,做到加工工艺的环保。
4 结语
在工业化大发展的今天,适应工业化进程的批量化生产已经开始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摒弃,而以个性化和小众为趋势的设计则开始异军突起,并深得追求精神领域自由的消费者喜爱。所以如何在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取舍,在平民大众和曲高和寡之间进行探索,从而创造出形神兼备是茶具设计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现代茶具设计讲究功能性与艺术审美趣味的统一。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茶具不仅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更能使消费者的心理情感在品茶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传达出茶文化高山流水般的气韵神味。所以,把传统的吉祥文化作为设计师匠心独运的灵感来源,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茶具的设计之中,对于创造极具人性化的茶具,推动茶文化的持续向前发展,必然具有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祁小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2] 饶恒.基于系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茶具系统设计研究[J].
[3]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
[5]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 于昕.文化创意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篇2
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的基础。若要准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并将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差异充分结合,进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英语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发展,还能够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学生而言,若要全面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英语学习将成为无本之源。因此,若要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英语词汇教学;而若要推动英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表现
(一)文化比较中的词汇空缺词汇空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十分普遍,我们在阅读或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例如,汉语中的词汇“阴阳”,在英语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与哲学思想存在差异。当然,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很少涉及,例如punk、hippie,即使有时被译成汉语,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另外,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还存在很多习语,能够鲜明地反映中西方在处世哲学方面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奉行“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而治”等处世哲学。但西方国家常用的习语则是:Illtryagain、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词汇空缺都会对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将“望子成龙”翻译为wishtheirsonscanbecomedrag-ons;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的怪物,这显然不符合表达意向。
(二)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种事物会带给人不同的想象,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内涵。例如,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专用的颜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还寓意“吉利”。此外,“黄”也喻指“落空”,例如“这件事黄了”即是指事情失败了。而在现代汉语语境中“黄色”也常常指“低级趣味”的事物,例如“黄色书籍”。但在英语语境下yellowbook却是指政府报告。可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yellow通常寓意光荣、严肃、智慧和正义。当然,在特殊的英语语境中yellow有时还有“懦弱、嫉妒”的含义。例如yellowdog就是指“胆小鬼”。除此之外,cat(猫)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感彩也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例如说一个亲近的人十分贪嘴时,常将其称为“馋猫”;但在英语中,“cat”却时常喻指“心怀不轨的女人”。
(三)文化内涵部分相同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但同时在其他方面又会引发共同联想,即词汇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部分相同”的现象。例如,owl(猫头鹰)在中西文化中都让人联想到“死亡、不吉利、凶兆”,但西方人却也将owl视为一种吉祥的鸟类,赋予其“智慧”的含义。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rose)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西方undertherose却是“保持沉默”的意思,同时,若在会议桌子上摆放玫瑰,就表示希望与会人员保守秘密。而在汉语中,人们也常用“带刺的玫瑰”喻指那些美丽却难以亲近的女孩。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一)根据语言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旧词新义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有些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产生新的含义。此外,人们为了特定的表达需求还会创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词汇。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新生词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例如“blog”在现代社会多指“博客”,但其原意是指“校工”或“打败”。此外,“log”原本并没有“日志”的意思,其原意是“原木”,去掉树叶的树干;由于古代的航海人员经常用log做桅杆,且在出海时在上面记录航海历程与速度、时间等内容,因此就产生了log-book,即“航海日志”,Log也随之衍生出“日志”的意思。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究词汇的发展,从变化的角度探寻词汇的新义。
(二)运用宗教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宗教神话故事能够有效地丰富英语词汇的内涵,一些宗教故事中的句子、短语、人物等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与之相关的词汇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例如在学习“Adam’sapple”一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圣经》旧约中的故事:上帝告诉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可以随意采摘水果,但永远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但后来夏娃经不住诱惑采摘了树上的果子给亚当,亚当在吃果子时十分恐惧,导致一块果脯卡在喉咙中间,形成了“喉结”。学生根据这则神话故事便可以准确推断这个词汇的含义为“喉结”。
(三)通过文化导入弥补词汇空缺词汇空缺主要缘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不同,一些习俗、人物、事物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陌生,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词汇空白。由于中西方民族在传统习俗、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虽然英语与汉语都具有丰富的词汇,但仍然存在语义不对等的现象。例如在翻译句子“Heworethemonkeysuits”时,若将“monkeysuit”翻译为“猴子的衣服”,就会产生误译现象。其实,以前美国有一些杂耍艺人时常边奏乐边要求猴子做动作吸引路人,由于猴子身上的衣服与美国军装有相似之处,故也用monkeysuits指代“军装”。因此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词汇的相关背景,进而了解词汇的实际含义,以弥补词汇空缺。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表达手法、新词汇层出不穷,一些词汇还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英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并研究这些词汇的含义。例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发展,couchpotato(电视迷)、mousepotato(电脑迷)等词汇相继问世。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都会引起词汇的演变,因此,教师应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关注新词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词义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词汇。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若要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师就必须树立文化意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文化知识准确判断词汇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凌玉玲.探究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7(1).
[2]陆国飞.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词汇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3]陈莉.浅析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4]刘丽萍.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法———从词汇学、语体学、语用学角度谈词汇教[J].山东外语教学,1999(1).
篇3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影响
茶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习俗、思想哲理等精髓,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充分融合,显现出不可阻挡的迷人魅力,在服装的图案、样式、面料、款型、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充分渗透茶文化之中的茶义、茶韵、茶情,更好地将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渗透到服装设计之中,向世人展现中国元素的风采。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廓型、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其加以探究。可以将茶文化元素的独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使其在气韵生动的茶香茶色之中,为服装设计注入全新的创作灵感。如:龙井茶的清汤绿叶之姿,突显出其形态的柔美与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意韵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诗、茶画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透过服装的面料、色彩等,将茶文化元素的笔墨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使人们在欣赏服饰之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哲理思想内涵。同时,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留白”的设计手法,使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文化在疏密错落之间,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颖姿态,在虚实对比的留白空间之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理念融合与渗透。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与服饰的协调搭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风格与服装设计场合的协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装穿着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场合,保持茶文化与服装设计的一致性。当茶文化元素渗入服装设计的理念之中,服装的面料主要是传统的棉、麻为主,使用纺织、印染、针织等技法,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统一性,体现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与环保服饰设计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观传递出茶文化的随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环保服饰设计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与优雅。同时,还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泽与服饰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装设计的色彩格律、明度与茶文化环境相搭配,可以运用茶的不同色泽变化,营造出服饰的不同视觉效果,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文化深邃内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饰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茶文化语言和创新设计理念。
2.2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精神互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内容,要显现出其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如:盘口、青砖、传统木器、瓷器等,为服饰设计创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极好地诠释和解读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清秀与优雅,在服饰设计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创新运用,将青花瓷文化元素与服装的廓型相协调,使茶文化与服饰融合为一体,彰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脉络,显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如:还可以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之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饰审美表达方式,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新颖的样式,赋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风范。如:服饰中的宽博廓型可以体现出休闲惬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泽也凝练出令人神往的诗意和神韵。
2.3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方式,完美地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饰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将传统缝制工艺蜡染、扎染、编织、手绘等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中国服饰文化和传统茶文化的链接,从而创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传统茶服品牌,扬名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内蕴的精神和品性,映衬出服饰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充分融合的设计方向中,让中国茶服引领国际时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花.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5(10):272.
[3]焦乐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84-86.
篇4
【关键词】商贸英语 文化差异 不对等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84-0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好比是暹罗双胞胎(Siamese Twins),即一种共生共长、难以分离的关系。这是因为,所谓的暹罗双胞胎就是一对生活在医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连体孪生兄弟,即出生时因肺部连在一起而终生这样相伴生活的Eng and Chang。语言和文化就像这对暹罗双胞胎一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共生共长。文化不仅是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的大脑的产物,它通过语言传播、维系和发展。它承载着文化,最集中地体现着文化的精神。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轨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言就是文化,文化也就是语言!语言的翻译既有艺术之美,也有科学之真,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求善、求真、求美。因此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刘法公教授曾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提出商务英语翻译应遵守“忠实(faithfulness)、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cy)”的原则,提出“信息等值,概念表达准确,数码与单位精确,概念与术语保持统一的要求”。[8]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的词句,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东西方由于种族渊源、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构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体系,从而人们的观念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语言表达等也大相径庭。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慎重,以免出现“文化冲突”。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对待事物认识方面的文化差异
1.品名的翻译
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命名上。作为许多出口的中国特产,基本都有了固定的英语译名。这些翻译译名已约定俗成,若译者随便“硬译”,必然物名分家,如:清凉油是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 or qin liang oil,风油精是medicated oil,而不是feng you jing。另外还有“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牙菜”。再者,汉语中的“红糖”翻译成英语是“brown sugar”,为什么“红糖”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棕了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红糖冲泡后糖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红与棕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红与棕之分便不足为奇了。因此,我们在翻译相关的品名时,一定要谨慎,以免给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商标的翻译
商标在产品销售中起到重要的广告作用。驰名商标在消费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商标用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 P&G(Protector and gamble)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20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10大类近3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中国名字都是广泛的调研之后产生的。现在无论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兰油,亦或是 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Pampers帮宝适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下面几例商标的翻译,更体现了两种文化差异。
(1)金鸡牌闹钟――Golden Cock Alarm Clock
(2)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 Battery
(3)红星牌电扇――Red Star Electric Fan
作为商标,以上3例商标翻译没有符合英国国家的文化习俗,更没有体现商标所应具备的富有创意、内涵的特点。例1,“金鸡”在汉语中,可联想到晨鸡报晓,实为妙语,但在英语中cock是下流话,属禁忌语,应改为rooster。例2,“白象”在汉语中意念不错,可理解为“力量巨大”,但“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是指“大而无用的东西”,想必消费者不会去买那种无用的东西。例3,“红色”在汉语中当然是一种吉祥的颜色,但“red”在英语中象征暴力、流血,消费者会对这样的电扇望而却步。再如我国生产的“紫罗兰”男装,若用Pansy(紫罗兰)作为商标,则在英语国家销路不会太好,因为Pansy这个单词指的是“女性化的男人”。
3.广告设计的翻译
广告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广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异造成的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的效果,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在美国,一则广告的口号可以出现“don’t spend a penny until you’ve tried”(试用前别花一分钱)这样的用语;而在英国,就不能采用这样的广告口号,因为“spend a penny”相当于“got to see a man about a dog”(轻视某人)。在商务活动中,一个小小的广告误译,就会使企业受到巨大损失。曾有一家公司在国内的广告中宣传:“请在你的餐桌上使用最好的餐巾。”广告效果甚佳。于是,当他们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时,原封不动地使用了这则广告,在英国却引出了笑话。在英国人眼中,美国人讲得不是真正的英语,而是美国式的英语。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使用不同的习惯语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英国英语中,餐巾一词是“serviette”,而美国英语中的餐巾“napkin”一词,在英国英语中是“尿布”的意思。这家公司不知不觉把其产品宣传为“请在你的餐桌上用最好的尿布”。自然,其销售额是无甚指望了。因此,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十分注意语言的文化差异。还有一则这样的广告词:“欢迎来到天涯海角。”在对外宣传英译时曾经这样翻译:“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在不负责任的译者笔下成了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或“大难临头”,谁还会来旅游?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 Singapore, 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可想此台灯的销路。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词语概念的文化调停与谴词造句的文化重组
词语的意义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并与其存在的文化息息相关。语境不同,词汇的意义也有差别。如“joint venture”在一般经贸合同中指“合资企业”,而具体到招投标合同中,指多个投标人为了满足招标人提出的条件暂时结成的联营体常译为“联营体牵头公司的名称”。“Turnkey Contract”通常指“整套承包(合同)”,而具体到招投标合同中,指的是“总包(交钥匙)工程招标文件”。
此外,现代英语中一词多译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汉译时如果不懂专业,随意去选择词义或照搬字面意思,其结果不但使译文失去原文的规范性,也会使译文令人费解,使读者不得其意。例如: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 10,000 pieces.
如果订货超过一万件,我方将给予你公司一个特别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
出口商如果急需用这笔钱,他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拿去贴现银行贴现。
(3)Exchange dealers only work with these differences, i.e. with premium and discount, expressed in decimal points, between the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外汇经纪人只赚取这些差额,即利用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差价,以小数点表示的贴水和升水。
以上三例中都有discount一词,但分别用于不同的专业,即表达三个不同的意思。外贸业务中表示“折扣”,银行业务中表示“贴现”,而外汇业务中表示“贴水”。
四、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
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
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 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3.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醒吾.经贸英语口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李 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 王学文.新编经贸口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5 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 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2
篇5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 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 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是“火”与“血”的同义, 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 morning! ”,祝愿时说:“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绥化师专学报,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篇6
餐饮礼仪 饮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篇7
茶艺师是现代兴起的一个职业,专指那些对茶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精通于茶艺的表演,同时对于其服务、管理技能者方面的素质也很高的一种专职人员。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一张茶几、一套茶具就是她们用于表演的全部的道具,而那小小的茶席就是她们要展示自己的舞台,舞台虽小,可内涵很大,一个专业的茶艺师,本身的举手投足就可以表现茶的韵味,而其自身气质与茶给人带来的感觉也是非常相似,浑然天成。茶艺是茶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茶文化精髓的体现,而茶艺师对于茶文化的理性理解要高于一般人很多
二、茶艺师对于贵州茶文化的理性认识
贵州是一个盛产名茶的地方,以绿茶见长。“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叶专著《茶经》里说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这文章中的地点对照到现在的地图其实就是在贵州界内。“茶圣”陆羽是一个嗜茶如命的人,一生中爱茶、研究茶、精于茶道,而其所著《茶经》就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的著作,这本书和这个人给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茶文化的体现往往就是从茶艺上体现的,不同的名族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茶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省,在贵州省内的少数民族种数多达28个,在全国范围来说算是一个很大的了。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而贵州一些有名的地方名茶和古代进贡的“贡茶”都是出自于少数民族之手,如历史上很出名的“镇远天印茶”其实就是产自于贵州的黔东天印山区。少数民族虽然跟着社会在发展,但是再传统工艺上还是保留着最原始的手法,因此经过多年的变迁,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不但被传承下来了,而且还更加的丰富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其传承具有历史性,可以通过了解各个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而了解这个地区的发展;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区性,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所特产的茶,而又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的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包含了茶道和茶艺两种,茶道是一种精神,即使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茶文化发展,茶道也没有其明确的定义,因为这是每个茶独特的气质;茶艺即为泡茶的艺术,很多地方泡茶的方法都不同,而现在外行人对茶艺的理解仅仅为备具、赏茶、洁具、置茶、温润泡、冲泡、奉茶、品饮这八个茶艺表演步骤,而作为一个真正的茶艺师,其对茶艺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茶艺表演的上面,而是里面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贵州产绿茶,绿茶的其实跟别的茶不一样,其为凉性茶,因此冲泡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为80~85摄氏度,在冲泡时茶叶也不宜放太多,这样才能将绿茶的本质发挥到极致。绿茶在茶艺表演中是按照常规的步骤对于茶叶进行冲泡的,其实在贵州的地方习俗中,还有很多关于绿茶的吃法,这也就是茶艺师对于贵州茶文化的理性认识之一。绿茶的吃法很多,在贵州有名的有“罐罐茶”,这是在贵州一个非常独特的吃茶方法,如果你要到石阡仡佬家庭作客,他们一定会用这个茶来招待你的。罐罐茶的用具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选用的是本地的土茶罐,水也是山泉水。当地人最喜欢的就是闲时烤上一壶茶,边烤火边聊天,时不时喝上几口茶、吃几口馍馍,生活怡然自得,气氛其乐融融的。“擂茶”在吃茶中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般存在与客家人中。擂茶是需要人用擂棍在擂钵中捣制的,在捣制绿茶的同时,还会在里面加入到芝麻、花生仁、草药等,这样等到成为了碎泥,茶便算好了,然后过滤、煮茶,这个茶的茶香是非常的浓郁、绵长的。在黔东的侗族最喜欢的还是“煮油茶”,除了他们之外,贵州很多民族都喜欢吃“油茶”,在当地还有一个顺口溜,意思就是吃一碗“油茶”一天都有劲,没有吃的,就一点精神都没有。作为一个茶艺师,不仅仅是做好茶艺表演,同时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茶文化,茶文化其实也就是对于这个地方、民族的认识。
篇8
说起茶,总会说起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底怎样在快节奏的城市生存,又怎样通过商业的手段进行完美的诠释,似乎成了每个茶馆都面临的问题。于是,会有一些专做文化的茶馆,只针对业内资深品茗者经营着;也有一些茶饮店,茶做成了街头快销饮品。文化和商业到底怎样融为一体,我在春水堂找到了答案。
对春水堂的好印象从接触它的市场部经理开始,这位名叫郁琪的台湾女子身着改良式旗袍上衣,头发松松地挽上一个髻,远远地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没有跟任何人交谈,嘴角却一直轻轻上扬,挂着轻松的微笑。跟她聊天时,也像是被带入了一个清幽曼妙的茶园,有一股清新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很是舒适。谈起如何在商业氛围中做好茶文化这个问题,她一开口就是轻松却很实在的一句话:“无论如何,也要让大家先爱上茶再说”,说完便自嘲地笑了。
这句话在春水堂的店铺经营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从店铺位置上看,选择热闹非凡的地铁站出口保证了商业上需求的人流量,推门却又有恍如隔世的清幽,逛街累了或者朋友相约小聚,这里都是不错的选择,前一秒还是轰隆拥挤的地铁,后一秒就跌进清静儒雅的茶文化氛围了。
在店内装潢和布置上,看得出经营者花足了巧心思,进门处的屏风上印有春水堂从1983年开创到现在的二十几个年头里所坚持的专业和实力,那些关于茶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让我们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就领略到了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屏风前是一张长桌,桌上的花总是应季节变换而改变花色,市场部经理郁琪就经常到店里来,在这张桌子上展示自己插花的娴熟技艺,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互动顾客,听着客人们轻轻的赞叹声,呼吸着清新淡雅的花香,一瞬间,就爱上了这里。再走进店内,就是一条长长的吧台了,茶馆里设吧台,还是头次见到,我们可以想象坐在高脚椅上品尝茶味的优雅和高调,生活在上海的女人连品茶都多了几分时尚感觉。再看店里的其它位子,摆放也很温馨,L形的格局可以让每个人享受到充分的私密空间,靠窗的位子更是适合一个人的世界,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清静思考。如果不经意间抬头,能看到古色古香的红灯笼和妩媚的藤蔓缠绕在一起。不论是墙壁还是桌椅,还是品茶之人,都被灯笼散发出的微红的光照得有那么点暧昧,既古典又现代的韵味搭配是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点突兀,反而连自己都很和谐地融入这氛围了。同行的朋友有很多人喜欢这里的墙纸和玄关,暗纹浅黄色的墙纸给人带来安静祥和的感觉,玄关很奇妙,整个墙壁是黑底玻璃,会像夜空一样透出点点星光,令人遐想,不喜欢窗边位置的朋友们,坐在玄关下面的位子,正是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杯茶、一份茶点、一本书,就这样整个下午过去了。
篇9
关键词:黑茶;品牌;包装设计;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叶之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诗经・尔雅》中记载,“,苦荼”(“茶”字在中唐之前通常都写作“荼”),算起来,俱进也有近3000余年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茶是随着我国历史的绵延而不断流传。茶文化也属于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而陆羽也被认为中国历史上茶道的奠基人。这部划时代的专著茶的生产历史再到饮茶的极艺、茶道原理等进行了综合的论述。《茶经》的出现使得茶成为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刘禹锡在他的《尝茶》中写道,“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体现了古代茶文化对各个阶层人士的影响。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种之一,极具特色,主要产于两湖、关系、四川、云南等地。按照产地,将黑茶氛围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五类。
黑茶成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包装”。包装设计有以下几点功能:
第一,刺激功能。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候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商品的外包装。包装是否独特、是否新颖、是否透出文化内涵,决定了茶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第二,享受功能。众所周知,人们对美的东西是十分向往的。每个人对美都有独特的体会。好的包装就是要将大众的共同审美情趣展现在包装上。还有一些黑茶的外包装审美角度独特,但是一些对茶文化比较熟悉的消费者便会被这种外包装吸引,进而购买。
第三,宣传功能。这一点自无须赘述。包装上的色彩、文字、相关的说明成为了广告的形式,让消费者能够了解此种茶品,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便于消费者进行口碑宣传和以后的购买。
当然,包装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受众传递悠久的茶文化。湖南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相传是张良所造,故称“张良薄片”。汉代时期,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而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沿革,直到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再到现在的兴盛,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因此,我们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将湖南黑茶的悠久文化表现出来。以下我们以湖南黑茶的几个种类为代表,透过品牌包装设计看个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湘尖茶”包装设计文化的体现
1.1 “湘尖茶”包装国画的运用
“此物清高世莫知”。茶秉承天地清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每天生活在一种快节奏中。在百忙之余品茶,能够帮助人暂时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舒缓压力。运用国画作为包装,则能够恰到好处地、精准地烘托出“清高”的氛围。中国国画承载着我国灿烂的文化元素,它物我交融,寄情于景。国画所体现的超脱境界同茶文化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相得益彰。黑茶包装设计运用国画作为元素,既能弘扬民族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现在一些普洱商家都充分利用国画作为包装设计。比如,“湘尖一号”的一款外包装是两名古代的名士席地而坐,以石桌为茶台,背景颜色以古铜色为主,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样的包装体现出了古代名流“风雅”的精神。给人的感觉,则是两位名士饮茶中以超然的心态闲谈。这正是现在“忙碌的”的社会人追求的一种心态。
1.2 诗、词、古语同书法同色调的搭配
古诗词和书法在茶文化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宝藏中,诗、词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分量。诗词结合书法的运用,既能够承载茶文化的内涵,也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古韵古香。例如,一款“湘尖二号”的外包装色调以柔和的橙黄为主,配以陆羽《茶经・茶源》的一部分内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陆羽《茶经》之语让人深切感受到湘尖茶的悠久历史。外表的主色调,让人联想到茶在沏好之后倒入杯中的那种情景。
正是书法文化同茶文化这种难以割裂的关系,让很多包装设计者利用不同的书法形式去展示,并配以合适的色泽,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通过包装,既能感受到湘尖茶历尽沧桑之感,又能感受到现代化的元素。
2 茯砖茶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
茯砖茶于1860年前问世,早期称“湖茶”。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
一款茯砖茶的外包装以暗红色为底,其logo以黑色为底,金色的字。其他介绍的字也为金色。这样的一种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湖湘文化”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中。具体来讲,湖南文化应算是楚文化的继承者。茯砖茶的包装渗透着古代楚文化的那种浪漫情怀。此外,相传,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红色体现着古代楚人的一种“崇火”意识,而今,红色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茯砖茶以金色、银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调包装。金色和银色具有很强的反光能力,在不同的光影作用下,人们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金色、银色带来的冲击力。同时,这样的包装也体现了茯砖茶自身的华丽与尊贵,彰显出了茯砖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色的包装能够给人产生一种淡雅的感觉,同时能够反映出湖南文化特有的一种包容之气。黑色的包装似乎为了映衬茯砖茶的属种,也体现了它厚重的品质。
其实,对于定位在茶的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我们不要只局限在平面视觉效果的设计上,也不一定非得用中国画、砖刻图形和壁画等传统图形来表现,可以从包装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事实上,黑茶的包装不仅仅体现在平面的包装设计上,同时造型上的创新,也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比如,有些黑茶的形体包装模仿古代的茶器、乐器等,并附上这些器具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并采用恰当的色彩加以渲染来表现历史深度。这样的设计,便融合图形、文字、色泽三位一体。看到这样的包装,仿佛是在观摩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带人穿越到当时的历史空间中,感受古人与茶发生的故事。
湖南黑茶历史悠久,每一种茶都承载着它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实际上,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大提升,现代的人们似乎对茶文化逐渐淡漠。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在如此激烈的茶业竞争市场,现在的茶叶包装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包装过度,损伤了茶的高雅品质。因此,现代的茶包装要以文化为本位,包装设计要彰显茶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茶的独特魅力。创新黑茶包装,不仅仅可以提高茶的销量,还能够提高提高整体品质和形象,才能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只有这样,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查俊锋,尹寒.茶文化与茶具[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
[3] 孙仲威.古茶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4] 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篇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已逐渐向新媒体转变。作为一种新的营销宣传手段,新媒体不仅有效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而且也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旅游模式,营销仍相对滞后,在如此境况下,若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能积极适应时展,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将能更好地发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茶文化旅游指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以茶文化以及衍生艺术形式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将了解、欣赏茶文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让旅游者在获得不同精神文化体验的同时,通过消费带动茶文化旅游区经济增长。这种旅游不仅能使人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同时也能使人们增加内涵。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两者融合所形成的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新媒体能够用丰富的传播形式,最快地将信息传播出去,满足受众群体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信息容量更大、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增加迅速,尤其是手机网络用户不断增长,使新媒体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此外,新媒体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较,可以通过微电影、游戏广告植入等方式宣传旅游目的地产品,新媒体营销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在宣传内容上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仅使营销方式显得更为柔软与委婉,而且增加了游客对宣传信息的好感;同时,这种相对隐蔽及多样化的方式,往往也具有更强的渗透能力。最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了信息广泛传播与互动,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之中,这时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新媒体营销优势
(一)营销效果更加显著
首先,与传统营销相比较,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可以互动,旅游经营商可以随时接受游客的反馈意见,并从意见中分析游客的喜恶,及时进行更改,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使旅游宣传更贴近游客口味,做到个性宣传,精准营销,提高了营销的效果。其次,新媒体营销不再像传统媒体营销那样只是直白的文字宣传广告,而是将视频、图片等植入这些宣传广告中,使宣传广告更生动,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减少了传统媒体宣传的单调性和乏味性,增加了消费者的浏览热情和参与感,提高了宣传效果。最后,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而传统的旅游营销通常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具有时间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很大地降低了营销效果。而新媒体传播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特性,游客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了营销效果。
(二)营销范围更加广泛
2016年6月1日,MaryMeeker了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从2008年的不到15亿发展到2015年的32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就有25亿。随着手机用户增加,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传统的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那样有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快速向外推送营销信息。与此同时,游客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营销方式由过去的旅游企业主动投放变成了现在的游客主动查询,从而打破了市场壁垒,开阔了市场的广度。
(三)营销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沟通
新媒体营销是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平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因此,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的营销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互动性,可以使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进行双向互动,并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双向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双向沟通可以获得更多游客的反馈,抓住更多的潜在游客,并将其发展为目标客户。
(四)营销成本较低
传统营销在营销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都要求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密切结合,旅游企业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营销策划和广告策划等。这样一来,团队中营销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营销效果,无形中就会增加营销费用,也就直接造成营销成本增加。而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费用近乎等于零,企业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免费平台等新方式进行营销,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
三、我国茶文化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持
目前,一方面,我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开发层次较浅,茶文化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形式只局限于品茶、观看茶艺表演、购买茶产品等,导致游客不能深入地体会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使茶文化旅游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经营商眼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中长期的营销规划,使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极具影响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再加之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基本借助于传统媒介进行品牌推广,品牌推广方式落后,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二)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营销理念落后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尽管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已经意识到新媒体营销的优势,也渐渐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但对新媒体营销的主动性不够重视,导致营销方式落后。茶文化旅游营销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观看茶艺表演、品茶、购买茶产品等,没有体现茶文化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且大多数营销内容更新滞后,给游客造成困扰,导致营销效果不佳。
四、新媒体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营销对策
(一)针对旅游者需求实时更新茶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向个性化、自主化转变,此时单一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加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逐渐增多,旅游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分析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积极更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获得好的口碑。
(二)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都会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旅游信息。他们通过对知名网络社区中的旅游板块进行归纳分析,参考他人对该旅游产品的评价来制订自己的旅游计划。因此,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网站,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实现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和营销,让人们更加了解茶文化旅游,并吸引其观光游览,增加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微信用户大幅度增长。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手机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人们迅速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社区来实现文字、图片传播,并用其来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这样潜在的茶文化旅游者可以通过微信获得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可以有效传播茶文化。由此可见,运用微信平台不仅能实现茶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和营销,而且能有效提升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地植入广告,或者在视频网站通过创意广告征集的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在传播方面有着信息广、及时性,参与互动性强等优势。运用茶文化网络视频可以将游客在茶文化旅游中的活动情况录制下来,经过编辑和制作上传到知名视频网站,让潜在的游客看到以往游客的真实旅游情况,从而吸引潜在游客。
(三)注重茶文化旅游新媒体平台人员的技术培养
目前,许多APP和公众号初期的运营管理都由专业的技术公司完成,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业务并不熟悉,造成平台投入使用后茶文化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茶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公司来完成,而且茶文化旅游经营者也应该积极参与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运行管理之中,同时,茶文化旅游经营行业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四)加强茶文化旅游新媒体营销的服务建设
与传统营销相比较,新媒体营销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茶文化经营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的同时,不仅要发挥这些媒体的平台作用,也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功能。茶文化经营者一定要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时代营销的思维和习惯定势,把与潜在旅游者的互动纳入新媒体营销中,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潜在旅游者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了解潜在旅游者的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茶文化旅游应围绕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五)新媒体营销效果评测及优化管理
为保证茶文化旅游在各种媒体上的良好形象,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应及时调查并跟踪游客在网络上对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评论、反馈,及时采纳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及产品等方面的各种建议,不断对管理进行优化,使茶文化旅游服务更贴心,项目更加丰富,产品更适合游客,尽力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游客满意度。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