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未来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未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门户模式已经式微,从雅虎创立到如今的互联网媒体,其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门户时代、搜索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新浪微博以“中国首家社交媒体”为标签赴美上市,需要重新思考未来。
微博还能照耀新浪多少?当然,这不仅是新浪的问题,也是所有媒体人的问题。
最好的时光,还是最后的好时光?
2014年4月17日,新浪网旗下微博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WB。微博此次共发行了1680万美国存托股(ADS),定价为17美元/ ADS,每ADS代表1股微博的普通股,新浪微博上市约融资2.86亿美元。
上市首日,新浪微博以16.27美元低开,收盘价格为20.24美元,涨幅为19.06%。对于担心“新浪微博上市后股价可能下跌”的新浪管理层来说,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场。但与去年上市的去哪儿网、500彩票网、3G门户、58同城等超过100%的涨幅相比,新浪微博上市首日的涨幅很难用漂亮来形容。
同日在纽交所上市的乐居(NY:LEJU)上市首日的表现与新浪微博相仿:发行价定于10美元,以10.8美元开盘,以11.86美元收盘,涨幅约为18.6%。
新浪微博与乐居是今年上市的第三、第四家公司,于4月8日上市的爱康国宾(NASDAQ:KANG)目前股价为13.59美元,已经跌破发行价(14美元),于4月2日上市的达内科技(NASDAQ:TEDU)目前股价为6.74美元,跌破发行价(9美元)。在前两家双双破发的情况下,新浪微博首日的表现多少让人松了一口气。
微博此次无疑为中国科技股上市做了一次测试,有消息称,微博此次在美股价表现,或将成背后“观望者”上市风向标。继新浪微博之后,中国还有阿里巴巴、京东、猎豹、聚美优品等公司在筹备上市,阿里巴巴预计融资超过150亿美元,京东为15亿美元。
微博上市首日表现证明了市场投资对中国概念网络股的热情,也带动了中国概念网络股的联动上涨,母公司新浪上涨了6%以上,优酷土豆上涨3%,人人网上涨3%。
同时也表达一个事实: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潜力的市场。据CNNIC统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6.18亿,将近美国人口的两倍。路透则评论称,微博上市扫除市场对中国科技股价值偏高的担忧。
新浪微博目前的市值约40亿,已超过母公司新浪当前市值37.3亿美元,有分析认为,上市之后,新浪微博将更加独立于母体新浪。“我认为这一直是个艰难的市场,但相对来说,我们取得不错的结果。”曹国伟说,微博上市是新浪的终结,幸运的是,是新浪终结了自己,获得新生。
十五年前的新浪上市,被形容为赶上了“最后的好时光”。新浪之后,搜狐勉强上市,网易流血上市,8848则上市流产;十五年后的微博上市,吸引了全行业的关注:是赶在了最好的时光,还是最后好时光,对于行业意义重大。
微博照耀新浪:
真正受益者是谁?
曾经人们用“微博再造新浪”形容微博的重要性。意思很明显,新浪这家曾经作为中国互联网标志的网站险些沦为二流公司,是微博让新浪重新回到行业巅峰。
新浪于2009年推出微博测试版,引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微博热”,最多时有十余家互联网企业推出微博产品,包括腾讯、搜狐、网易等。经过四年多的激烈竞争,新浪微博的用户规模、活跃度和营收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社交媒体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让微博成为中国的“公共议事厅”,是公众了解和讨论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新浪提供的资料显示,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微博是最早信息的媒体平台,20多天里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8.1亿。
另一个例子则是,文章“出轨门”后的道歉微博互动总量超过400万,直逼奥斯卡“最强合影”在Twitter的转发量。微博同时还是聚集专业人士最多的社会化平台,在大事件中发挥了舆论引导和信息放大的作用。
新浪招股书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60万,是中国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微博上有超过8万个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账号、70多万个个人认证账号和40多万家企业认证账号。
眼球经济曾经是门户时代、搜索时代的商业逻辑,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招股书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微博整体营收达到6750万美元,其中主要为广告,同比增长160.6%,新浪微博201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590万美元。
新浪在探求超越眼球经济的模式。近期,魅族、极路由等多家企业在微博发起售卖活动,通过与一系列厂商的合作,微博“浏览—兴趣—下单—支付—分享”的营销闭环已经成型,新浪希望企业会把客服、CRM方面的预算投入到微博。
微博照耀新浪。以上市首日收盘价计,新浪微博市值约为47亿美元,而新浪市值约为38亿美元,微博市值一举超过了母体公司新浪网。
有分析认为,上市之后,新浪微博将更加独立于母体新浪网。上市当天晚上,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接受采访时表示,微博上市后还是新浪控股的一个子公司,就像新浪网是新浪集团下面的一个子业务,关系不会改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新浪微博的上市能够帮新浪赚一些钱,但长期价值比较有限。“真正的受益者是背后推手阿里。”此次发行前,主要股东当中,新浪持有微博1.4亿股,占股比例77.6%;阿里持有微博3489万股,持股比例为19.3%;完成发行后,新浪持股数量下降为1.15亿,持股比例降为56.9%,阿里则兑现增持微博股份至32%,持股数上升为6513万。
之前,有财报分析,33%微博的收入来自阿里。新浪方面称,面向中小广告主的微博广告产品“粉丝通”以及与阿里合作的“淘宝橱窗”广告对微博广告业务拉动较大。得益于阿里淘宝商家广告产品体系的接入,新浪微博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客户数比上一个季度增长50%。其中,“粉丝通”的中小广告客户数已达1万家。
数据显示,2013年阿里电商业务对新浪微博广告贡献为4913.5万美元,而其全年的广告收入为1.48亿美元,而广告营收在新浪微博总营收的占比超过70%。尽管新浪微博与阿里关系密切,但曹国伟强调,新浪仍是控股股东。
社交再造媒体: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孩子
新浪微博上市的前一天,曾经的新浪微博大V薛蛮子取保候审。新浪微博大V是门户时代,以及门户之前传统媒体时代不可能想象的现象,正是无数大V与他们的粉丝创造了微博,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标志性产品。
这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微博在美国对标的社交媒体Twitter已经于去年11月上市,股价最高时接近75美元,公司估值最高则超过400亿美元。
社交媒体最早需要追溯到2004年:那是互联网泡沫崩盘后的第二次互联网,第一次以“.com”为标签,第二次以“web2.0”为标签。自那以后,“社交思维”成为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web2.0已经产生了两波上市公司,一波是“社交网站”,包括美国的Facebook,中国的人人网,腾讯自2010年后股价迅速上涨,也与社交推动互联网发展有关;第二波则是“社交媒体”,在中国的标志型公司是新浪微博,在美国则是Twitter。
社交还会照耀哪些角落?目前众说纷纭。比如包括张瑞敏、雷军、马云在内的中国企业家在公司管理当中充分利用社交思维,比如小米的论坛开发模式;马云在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时,也是打破科层管理逻辑,建立社交型公司;张瑞敏在公司内部打造“自经体”(自主经营体),意在将海尔打造成一个社交型平台。
社交再造媒体带来了很多结果,比如更多人参与媒体内容的生产,内容生产的权力从机构向个人转移;比如资讯成为普及消费品,非某些阶层的消费品,所有人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激情与狂欢造就新的媒体盛筵。
但是,并不是一切都很美好,全民参与,信息消费普及的同时,导致一个“娱乐至死”的媒体消费趋势:任何重大事件在短时间迅速普及,群众的智慧对这一事件进行各种升级、改版、再造,严肃的东西被消解,一切向娱乐方向发展。
薛蛮子现象就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社交再造媒体跟所有新事物一样,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带来新的问题。
蓝港在线CEO王峰在微博上市当日这样感叹,十五年前,新浪成为中国网络第一门户,而今天的微博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弄潮儿,直面后来者微信的竞争。
王峰说:“从PC门户到移动社交,相隔近乎一代人,岁月流逝,令人感叹。看看谷歌、雅虎与FaceBook的成长历史,就知道长守基业,谈何容易。谁没有老的这一天,但那又怎样。顺势者昌,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孩子吧。”
篇2
以下为霍尔姆斯文章主要内容:
Facebook能否继续保持社交领域的王者地位?企业在社交媒体的大笔投资能否换来更高的回报?企业CEO最终会不会开始发送Twitter消息?下面就是接下来一年社交媒体领域最重要的趋势。
一、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量继续攀升
今年9月份,Facebook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我们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移动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个人电脑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在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在2015年超过有线互联网用户,但是在社交平台,这个转变会来得更早。
对于社交媒体的未来,这意味着什么呢?令移动社交更便捷的网站拥有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像Instagram这样的视觉分享平台,事实上Instagram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Twitter。与此同时,传统网络必须更好地使自己的桌面和移动体验实现差异化,确保移动界面简单实用,加载速度快,同时充分利用GPS、近场通讯等技术,甚至还要充分利用周边地理位置功能。
同时,针对移动平台开发实用的广告技术比以往更加迫切。到目前为止,将广告有效投放到窄小的移动设备屏幕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严重问题,甚至是阿喀琉斯之踵。
二、社交广告继续发展和完善
为了解决移动营收难题,社交网络将在明年探索新的社交广告模式。传统的横幅式广告和侵扰式广告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型的广告,例如Twitter“推广消息”(Promoted Tweets)和“Sponsored Stories”等。这些所谓的本地广告(native ads)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广告,而像是一种内置的、用户选择的另外一则内容。
一些用户对广告侵入自己的屏幕感到非常不满,而本地广告有望使品牌根据客户的喜好与需求联系到他们。在这背后是一种聚合理念,即广告和内容可以相互替代。例如,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渠道向关注者发送Twitter消息。使用分析工具确定哪些消息阅读量最高,进而选择性地扩大这些消息范围,例如发送“推广消息”,进而将内容变成广告,实现更广泛的覆盖范围。
三、国际和小众社交网络实现巨大发展
2013年,北美地区的社交网络用户总数增幅预计仅有4.1%,而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增长率预计高达21.1%,拉丁美洲增长率为12.6%,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长率为23.3%。
大型社交网络将继续大步拓展国际市场,去年Facebook在拉丁美洲的用户数量增长了47%。但本地化的社交网络,尤其是主要依赖于移动用户的社交网络,也将经历长足的进步。例如中国的新浪微博用户数量最近突破4亿,而面世仅两年的微信也拥有了2亿用户。
与此同时,致力于提供更深入、更专一功能、总被大公司忽略的小众社交网络将继续在北美和国际市场经历爆炸式增长。例如,Instagram在被Facebook收购之后,社交媒体流量增长了17319%,而Pinterest流量增长了5124%。
对于品牌和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要想实现覆盖范围最大化,就要与社交网络在北美和全球的发展保持同步。另外对社交媒体管理系统,包括简化监督和发贴的需求也会很大。
四、社交媒体拓展到营销以外的部门
接下来一年,预计企业将更多地接受社交媒体工具,包括内部网络、实时聊天等,将使用范围扩大到熟悉的营销和社区建设以外的领域。这有可能极大提升经济利益。去年,McKinsey出版了一份令人大开眼界的报告,称未被发掘的社交技术在企业市场的价值高达1.3万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来自于办公效率的提升。
我们已经看到,人力资源部门利用社交媒体来简化申请程序,销售团队利用社交媒体培养人脉和监督销售渠道,运营和分销团队则利用社交媒体详细追踪供应链。另外还有HootSuite Conversations等内部网络工具可以使企业共享专业技术。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在大企业的部署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到目前为止,社交网络在企业的部署主要靠基层员工、大型社交媒体和社区经理来推动,但越来越多的CIO(首席信息官)、CEO(首席执行官)和CMO(首席营销官)也将看到社交媒体对于企业的价值,并开始采纳。随着企业顶级管理层自上而下地制定社交媒体战略,社交媒体管理系统也会成为企业办公软件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必备组成部分。
五、大数据继续发展且更易管理
社交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关于客户和购买趋势的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从数据巨头Facebook,到活跃在社交媒体的小型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即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行动和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93%的北美地区企业高管认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数据,他们将失去一部分营收。
数字分析师玛里塔·斯卡菲(Marita Scarfi)解释说:“我们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系统来分析这些海量的社交媒体数据,并将他们连接到消费者与品牌的交汇点。”
接下来一年将出现大量的新软件和工具来完成这些任务。新型社交媒体控制中心将实时追踪多个社交平台的数据,包括Twitter消息、Facebook“赞”,以及用户的情感,进而使企业快速提升用户服务,预测未来的购买趋势,更可以简化内部沟通,提升工作效率。雀巢已经开始利用这些社交数据来提升用户满意度,通用电气则利用这些数据加快电网维护速度,华尔街利用这些数据预测股价走势。
六、社交媒体教育走上正轨
最近《哈佛商业评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利用社交媒体的企业当中,只有12%感觉自己能够有效利用。随着社交媒体在企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想使影响力最大化就越来越需要专业的培训。只知道如何发送Twitter消息或者在Facebook建立好友关系远远不够。预计在2013年,大学将开设更多的社交媒体课程和专门的社交媒体MBA培训。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以及数十所其他高校已经开始了这项探索。
篇3
那么未来的社交网络营销会有那些发展趋势呢?
从泛社交到社群化
泛社交网站流量的大幅下滑有目共睹,在经历了微博等大众社交的繁华之后,人们最渴望的还是小范围的和亲戚朋友等亲密的人之间的沟通。就如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的预测,下一个社交网络的大趋势将是在小群体内分享。
“现在我们以应用来区分社交平台,未来则以社群的属性进行分类。”口碑互联传媒创始人高岩说,“人们将按照兴趣爱好等标签组建自己的社交关系,就某个话题与有着共同语言的其他网友深入交流,形成一个个的群落,就像豆瓣上的小站。”
基于此,垂直类行业开始出现社交性。宣亚数字动力舱总经理陈志杰认为,中介性行业会优先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保险、猎头、房屋中介等:“以提供房地产租售信息服务的安居客为例,它不仅充当着信息的渠道,还提供了一块互动园地。接下来中介公司可能会在上面开设自己的‘淘宝小店’,方便与租客沟通,中介之间业分享信息。”
自媒体也将复制这一趋势。“以前大家觉得,自媒体的内容是信息,现在惊觉,粉丝才是他们的真正内容。”陈志杰感叹。在自媒体人的核心号召下,他的追随者们被圈在一起,组成一个社群。
与大众社交相比,这些小众的社群虽然规模不大,但用户粘度高,商业效果也更强。如果未来他们之间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就可以共同完成一些事请,比如策划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定制一只社群专属的手机……以C2B的力量改变企业的供给关系和产品的组成关系。
陈志杰还提出,音乐、微视频等新形态内容将会崛起。相比现在占据主流的图文内容,微视频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动作、对话、脸部表情、情感互动,真实又直观,所需的技术和流量也尚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Vine和Instagram的兴起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腾讯、新浪、天猫也都在思考如何利用短视频增加用户互动。
技术带来营销革命
“基于社交网络的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未来最明确的趋势。”高岩如是说。这包括三个层面:新社交平台的出现、现有社交平台的完善和周边技术手段的创新。
2006年起专注社交网络营销的他经历了博客、论坛、开心、人人、微博……一众应用的更新迭代潮起潮落,他毫不怀疑,继眼下当红的微信之后,还会出现更加先进的平台。市场营销人们务必擦亮眼睛,保持敏锐的嗅觉。
现有的社交平台则会逐步改进。拿微信来说,10月29日公众平台新版公测,开放语音识别、LBS等九大高级接口,允许更多第三方资源的介入。“这个举动刷新了人们对微信的认识——原来大家觉得它可以做CRM,现在能做的事情更多了。”陈志杰说,“比如把微信变成控制智能家居的中枢平台,用来支付的小型POS机、地图导航……”唯有平台方以融合的心态面对开发者,社交网络营销才能愈发蓬勃兴盛。
技术服务也将在明年大放异彩。“大数据的作用慢慢落地,社交网络营销正从传统的野蛮刷粉、大号代转向基于数据的精细化运营转变。”北京乐享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赵乾坤预言,他们出品的微博管理工具——脉搏网在业内小有名气,能为使用者提供声誉管理、内容推荐、微博追踪等各项服务,帮助企业系统地运营、管理自己的社交媒体。
现在赵乾坤正致力于开发一款打通各个平台的产品:“广告主的客户群分散在不同地方,微博上有一些,微信上有一些,其他媒体上也有,再加上企业内部的会员系统,我们希望把这些数据汇总整合,深刻洞察消费者。比如你购买了一个九阳豆浆机,随后成为这家企业的会员并留下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基于核心算法我们可以将这个会员和他的线上身份匹配,获取他的最新情况,为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策略等一系列环节提供建设性意见。”技术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但社交网络营销不能靠一条腿走路,未来的营销一定是创意和技术的完美融合。
社交与电商结合
经过这两年对社交媒体的持续耕耘,品牌们渐渐不再满足于曝光量等抽象数据,他们希望得到一些更为实际的回报——比如拉动销售,而这份渴望在今年4月底阿里巴巴联姻新浪微博之后越发迫切。
电子商务与SNS的结合向来被认为是一种“靠谱”的发展模式,二者一个解决“赚吆喝”的问题,另一个解决“赚钱”的问题。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衍生模式,社会化电商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介途径,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内容等手段来辅助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通过社交网络上的口碑直接拉动销售,销售再变成二次传播的口碑,如此循环往复。未来社交网络与与电子商务的联结将大有可为。
跨渠道整合营销
信息高速发展、网络不断普及的21世纪,消费者更加理性,游戏规则趋于合理,整合营销传播成为国内营销界炽手可热的的理论。它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于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资讯传达给顾客。其中心思想是以通过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实现促销宣传的低成本化,以高强冲击力形成促销。
篇4
一、社交电视基本阐述
1.社交电视概念的厘清
维基百科中对于“社交电视”是这样定义的:“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援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并包含能够研究电视相关的社交行为、装置及网络。”①社交电视是以技术支撑为基础的一种观看体验和服务,用户在观看电视的同时,可以借助社交平台进行通信、互动或者其他与节目内容相关的社交化行为,而不仅仅是在电视终端上实现社交网站的访问功能。社交电视不局限于电视屏幕,也不局限于一个屏幕,它是可以是跨终端、跨屏幕、跨平台的多屏业务体验。
2.社交化语境下社交电视的特点
对于共享型的传统电视来讲,其本身就有一种社交属性,适合全家人一起边看边讨论,如今要将这种社交属性从“家庭”转移到“屏幕”,是社交电视面临的一大挑战。各种形态社交网站的兴起为社交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交电视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社交网络的繁荣,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发展形态。社交电视从一种单向的广播式传播中彻底解脱出来,使得观众与观众之间,观众与电视台间,观众与内容提供商甚至广告主之间形成一种衔接。
3.社交电视功能与价值
社交电视的社交属性满足了观众对于社交沟通的需求,带给观众全新的观看体验,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对于内容提供商而言,社交电视为内容制作者提供一种全新节目制作思路;对于社交平台来讲,社交电视提供了包括节目互动、即时通信、节目导航在内的多种应用服务的整合;对广告主而言,电视社交平台的开放使得整合互动营销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社交电视在中国的四种模式
1.基于移动终端的APP应用模式
这类应用主要是基于移动客户端,在收看电视内容的同时,实现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实时互动服务。目前,移动端的社交电视APP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应用内自建多功能社区,实现对节目的讨论和评价,如卫视通;第二种是借助微博等第三方社交平台,对电视节目进行分享评论。目前,一些电视台为了保持自身的用户黏度,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社交电视应用。
社交电视在移动APP应用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很多APP有其自身的亮点,比如电视e族的晃一晃截图、网易电视指南实现手机跟电脑之间无缝对接观看的功能,让用户获得全新的使用体验,但是另一方面,社交电视APP应用的同质化倾向过于严重,用户没有形成规模,EPG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且APP开发者由于缺乏对内容等核心资源的掌控,使得其在产业内缺乏话语权,社交电视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并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未来这些APP不仅要满足于成为社交电视的一个服务工具,且必须积极主动地变革以寻求出路,或是与电视台合作,或是与电视终端厂商合作,提高产品和平台覆盖率,培养大规模黏性用户,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电视机构开发的社交互动模式
2012年5月,厦门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清互动平台推出社交电视新功能,在原有互动电视的基础上引入社交元素,让用户可以参与节目内容的投票、评论,并将正在观看的节目信息分享给好友,从而扩大节目影响力。辽宁广播电视台目前正在重点打造辽宁网络电视台的用户服务中心,他们与新浪微博、腾迅微博等国内主流社交网站合作,在观看辽宁网络电视台的节目时,可以邀请好友一起评头论足,从而找到一种全新观看体验。②
除了电视台社交业务的尝试,电视节目也纷纷涉足社交化,比如山东卫视依托新版《水浒传》的热播,推出了“水季”重头戏——集明星、辩论、观众电话参与于一体的现场直播节目《开讲》,观众可以用微博与直播节目进行互动。
电视台虽然有其得天独厚的内容优势和庞大的收视群体,但社交只是一种外在的手段,只有当电视台提供的内容有足够吸引力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长久的双向信息流动机制,才能让社交电视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3.基于电视终端的“一屏两用”模式
“一屏两用”是在电视屏幕上既可以观看电视内容,又可以实现社交功能,这是一种以电视屏幕为中心的交互模式。
目前,海尔已经推出一款名为“卡萨帝”的社交电视,屏幕高宽比达到21:9,实现了个性化的分屏,一屏双用,可以边看电视边上网。
但目前这种“一屏两用”的终端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因为这种模式的社交电视将电视操作和互动操作工具都集成在一个遥控器上,给社交电视的输入带来了一定局限性,很难将社交电视的功能开发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毕竟电视一直以来只是被当作一个单向输出的屏幕,观众只是被动观看接收,而加入社交功能以后观众需要在被动观看的同时主动地去进行社交化活动,观众收视习惯能否被改变,这种创新型终端能否引领未来潮流还有待时间去验证。
4.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频客户端模式
网络电视客户端为了适应社交化的需求,在原有内容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了互动社交功能。相对于传统电视转型社交电视而言,网络电视嵌入社交平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社交网络本身就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其次,用户在电脑屏幕进行社交活动要比在电视屏幕上方便得多。以PPTV为例,PPTV在观看直播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评论、阵营对抗、道具使用等形式来进行人际互动,并且已经实现了包括新浪微博、QQ以及人人网的社区化登陆。
但是,就目前而言,各种网络电视在社交业务的拓展上发展很不均衡,网络电视的客户端本身具有商品属性,用户在对观看的节目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客户端界面广告的干扰,从而影响使用体验。
三、路在何方——社交电视的未来
社交电视发展起来之后,如何围绕它构建起合理的商业模式,如何把社交电视的市场价值挖掘到最大,是目前行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全民互动是未来广电发展必然方向
社交电视比传统电视有更强的信息整合能力,社交化转型后,观众就不再是“后仰式”的收视体验者,而是由“后仰”向“前倾”的姿势转变,以社交网站作为切口主动介入电视节目中去。社交电视必须基于一个大的用户规模才能够发展起来,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将社交电视的价值展现出来。
2.社交电视各方参与力量齐发
社交电视的产业链,包括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等几大环节。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社交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的评价和分享信息,是其下一轮内容组织的重要参考,及时对节目内容或编排进行调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对于平台提供商而言,通过社交平台对节目内容进行交流,可以为平台提供商带来一种新的广告模式,提升社交网站的商业价值。对于终端制造商来讲,积极发展智能电视,开拓电视的社交功能,有助于增强电视终端的品牌竞争力,从而会进一步繁荣和推进整个社交电视市场。
3.信息流动跨终端整合——云模式下的社交电视发展走向
“云计算”概念提出以后,广电基于这一概念提出了“媒体云”的观点。媒体云是利用云计算的研究成果,面向媒体内容加工、整合、运营和服务的综合需求,构建媒体行业集约化的综合运营平台。③借助媒体云,内容提供商可以将内容通过广电网、互联网、通信网等多种网络进行传输,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接收内容进行观看,实现信息流动的跨终端整合。
虽然社交电视目前还处在概念层面,但是它的产生对传统电视内容为王的观点造成了冲击,随着三网融合和云媒体的发展,平台建设逐步取代了内容或渠道的地位,“平台为王”成为社交电视各方参与者的普遍共识,基于平台建设起来的一整套完善的应用和服务,才是电视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文/文/王浩程 张守信 盖 鹏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编选:)
【注释】
①社交电视概念来源于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A%A4%E9%9B%BB%E8%A6%96
篇5
根据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C的观点认为,我们正进入建立在“Web2.0、企业2.0和形成社交企业的合作工具间交叉点”基础之上的“一个企业合作新阶段”。IDC表示,模拟了社交网站功能的社交商务企业将驱动这一发展:人们联系、交谈、分享,并为了实现普遍存在的企业目标而进行在线互动交际。社交商务至关重要的功能包括社交网站的其他耳熟能详的特点:社会书签、博客、微博、投票、分级、订阅、标签以及维基编辑所称的“开放、同步且非结构化的”以人为本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看出,和社交媒体相比,社交商务不仅有助于为客户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新的协作和获取信息的工具。2013年社交商务作为一种新技术营销方式必将是下一个热点,而且我们还能看到它在移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等方面形成新的应用。
社交软件将不会单独存在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知名的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宣布收购了社交分析工具公司Threadsy,据了解,Threadsy公司开发的社交分析工具Swaylo使用户能了解自己在社交网络上所的消息、分享的内容和喜欢的对象得到哪些人,以及多少关注。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图谱,Swaylo可以反映用户的网络活动在社交圈子和社交图谱中的影响。
而据了解,自国内领先的企业微博平台“金蝶微博”()正式以来,在短短的70天时间内已有超过10000家企业客户上线使用,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企业社交网络服务商Yammer同期的发展速度,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社交网络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社交软件的日趋成熟、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各公司正寻求使居于防火墙内外的内部用户和客户都能进行持续的互动。于是,为加强实时合作,活动流、论坛、博客和维基百科日益成为企业社交软件的必备功能。IDC预测,到2014年,包括企业社交软件在内的这一类新兴社交平台市值将达到近20亿美元,5年复合年增长率可达38.2%。
但是IDC认为,“社交软件市场最终将不再作为单独的软件市场而存在,因为社交能力将植入各种应用之中,以便为关系系统提供支持。供应商将开始能植入其他应用的应用,而客户也将需要整合内部应用,从而应对社交能力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改变。”
中小企业迎来社交商务好时机
据博斯咨询公司(BOOZ&Company)对117家公司作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3的受访公司将数字营销开支中5%或更少的部分专门投入到社交媒体。不过在未来三年内,56%的受访公司预计会将数字营销预算中10%或更多的部分投入到社交媒体;更有28%的公司预计这个数字会超过20%。这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社交网络工具与当前业务流程有效整合将有助于开创全新的业务模式。那些踟蹰不前的企业,将会被使用了社交商务技术、转型为社交商务型企业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到脑后。
在对将来的预测当中,2013年被认为是中小企业投身社交商务的好时机。目前中小企业因为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在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交环境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在社交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就是简单地走过场。2013年中小型企业将不断努力,冀图能够更好地评估利用社交媒体挖掘商业机会的投资回报率,积极利用社交工具的中小企业将从中获益。
移动与社交商务融合
移动和社交媒体都将会在2013年更多地与企业级软件融合。根据IDC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6.11亿,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61亿,这标志着移动终端将超过PC成为用户访问互联网时使用最多的终端。企业级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已经从收发邮件和办公自动化,开始拓展到业务类应用的移动化。社交媒体从以面向个人消费者为主逐渐走入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级应用融合,为企业提高协同工作效率、实现社交商务提供了重要平台。移动社交与企业级应用的融合也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电商社会化营销
篇6
收购社交网站,一方面是不少社交网站被曝频陷用户大量流失之困境。
企业社交网站是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难奈的一头雾水,也正是柳暗花明的现实世界。
企业社交网络市场迎来爆发期
今年6月底,微软以12亿美元巨资收购社交网络公司Yammer。这是自去年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Skype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并购交易。藉此,微软将实现向企业用户提供类似于Facebook式的服务。
有别于个人社交网站,成立于2008年的Yammer是一家专门为企业用户提供可创建可沟通网络空间的服务商,用户可以据此免费短消息、分享链接、创建事件,以及其他社交活动,能使企业“容易地将草根运动转变为遍及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计划”。据悉,Yammer拥有超过500万的已认证企业用户。
业界专家称,微软再次大手笔收购,意味着未来企业将是社交化企业,企业社交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八百客副总裁李淼表示,社交网络正日益改变人际交往的方式,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而且正逐渐向企业级市场渗透,由此将会引发企业级管理软件的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用友集团负责企业空间业务的运营部总经理曹运金也认为,微软通过收购Yammer全面进军企业社交领域,是希望实现“office办公软件+企业社交”的融合。
时下许多IT巨头通过并购、控股、合作、自主研发等手段涉猎企业社交网络,企业级SNS正日益成为市场的一大热门。除了微软,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以6 .89亿美元收购社交媒体公司Buddy Media,甲骨文则以3亿美元收购了Buddy Media的竞争对手Vitrue,社交网鼻祖Facebook也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IBM也在努力向其他企业推销其自主开发的社交软件IBMConnections。而在我国,去年国内人才管理Saas公司北森成立国内首个企业社交平台——TITA,金蝶、用友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企业级SNS产品。
盖洛普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全球企业社交网络市场取得了两位数的销售增长,未来一两年,全球企业社交网络市场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AC尼尔森机构调查指出,Facebook是目前美国企业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工具,69%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该网站中拥有一个活跃账户,接下来分别是Twitter(44%)、YouTube(32%)和LinkedIn(23%),Yammer位列第10。
冰火两重天,个人社交网站日益褪色?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水。伴随企业级社交网络的兴起,从有关媒体暴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发源于美国、风光多年的个人社交网络却有貌似衰退的迹象。
Pingdom机构报告显示,美国颇受网民追捧的Myspace、Friendster、Bebo,现在可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仅仅三年时间,Myspace这家曾经的社交网络巨头用户量已从2000万锐减至200万左右。同样,Friendster亦由300万减至10万左右,流失高达98%。去年夏季,Friendster决定不再主打社交网络牌,而将业务转向社交游戏。而Bebo因用户流失95%,已被出售。
同样,国内部分个人SNS社交网站亦是如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多来,国内SNS网站的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增速都在放缓,360圈、蚂蚁网相继倒闭,行业“领先者”千橡国际老总陈一舟坦承“千橡的用户量、营业额首次出现下降”。种种迹象表明,陷入盈利模式瓶颈的SNS网站仍在苦苦破解生存难题,前景并不明朗。
Pingdom机构表示,仅从用户访问量指标看,上述各社交网络流量的下降让人感到“心寒”:用户流失数量剧增,且大多一去不回头。这对于社交网络运营者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Pingdom同时表示,“同祖同宗”,个人社交网络风光不再,似乎也预示着企业级社交网络的未来,如缺乏创意、创新,今后或也难免“各领没几年”的命运。
知名互联网专家项立刚认为,前几年国内“偷菜”、“占车位”很盛行,现在没多少玩家在玩了,目前业界热捧的企业社交网络能红多久,人们心里并没有底。
“谁也不知道未来5年,企业社交网络会是如何?”
因此,有不少业界专家并不看好此次微软收购Yammer,认为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企业社交网站的问题与挑战
据悉,自创立4年以来,约有15%至20%的Yammer免费用户最终转变成付费用户,这反映了Yammer的市场应用价值,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认可Yammer模式。 Gartner调查机构最近对250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约有35%的企业对这种社交化网络服务业务表示“不看好”或“反感”。
何以如此?
欧洲云安全专家公司Panda Security对315家中小型企业的最新调查显示,有33%的公司曾受到来自社交网站的恶意攻击或病毒感染;有23%的公司表示,由于雇员隐私遭到侵犯,导致公司敏感数据丢失;35%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遭到社交网站恶意攻击,使其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Panda的一份年度社交媒体风险指数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小企业对社交网络媒体最关注的问题,包括隐私和数据丢失(74%)、恶意攻击和病毒感染(69%)、员工生产力下降(60%)、名誉损害(50%),以及网络性能及利用问题(29%)。去年国内著名社交网站“人人网”便遭受了名为“JS.Frienren”的蠕虫病毒攻击,并透过用户好友名单扩散,进而窃取了数十万用户资料。
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已成了企业社交网络继续“开疆扩土”的主要障碍,而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商的有效解决办法并不太多。
还有,信息所有权、保密性问题也是制约社交网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社交网络服务商对企业持有的信息数据拥有所有权,企业用户只有使用权,难于确保企业的机密信息不会失去控制。当企业及其员工在社交网络上存放资料(图片、个人简历、新闻或者其他信息)时,网络提供商都会成为这些内容的所有者,而且可以以任意方式使用,有权利管理和改变企业的页面、内容,甚至可能删掉企业页面。而企业要从社交网络上删除、转移这些信息,则难度较大。陷于被动局面的企业用户,对社交网络站可谓“既爱又怕”。
拓展企业社交网络的另外一个制肘就是便捷实用问题。多年来,不管是博客、BBS还是WIKI等应用,只要被整合成企业级的应用,往往成效不大。企业建立这些沟通工具的初衷都是希望员工们可以在这些综合平台上加强交流与工作协同,但最终大多都沦为形式,或成大杂烩,什么都像,又不太像,实际效用不大。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企业社交网络系统不外是OA、CRM等管理软件的变异,与这些网络系统无多大区别,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套外衣、多加几项内容罢了。
以八百客的社交企业平台为例,其号称“已成为集企业微博、即时通讯工具、OA、CRM等企业软件于一体的新一代企业社交管理平台,是对传统办公软件的一次颠覆式改革”,而用友软件“企业空间”最近也正式上线,提出要打造“Facebook+Yammer+ERP”的企业社交网络。然而这或使企业管理系统更为庞大复杂,用起来更累。如今一些企业级社交网络管理系统华而不实、大而不专,甚至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对企业管理升级、改善并无多大帮助。这在Yammer也有这种倾向,值得业界注意。
而一些社交网络服务商也意识到单纯的企业社交和沟通平台的概念相对单薄,没有抓到企业真正的刚性需求,这使市场拓展受限。金蝶微博负责人王天宇说:“未来金蝶微博会往满足企业的刚性需求,例如解决企业内部的协作、资源管控等问题的方向多作努力的。”
篇7
(国内首部社交电商实操之作,全面解读社交电商,讲方法,讲实操,讲技巧)
作者简介
贺关武,陕西铜川人,“我看电商”自媒体联合创始人;深圳晚九点新媒体创始人;电商实战派,自媒体人。出版畅销书《电商,这么玩才有未来》。
内容简介
2015年下半年综合性电商平台已基本稳定,大平台商家出现拥堵,O2O项目遍地开花,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火爆一时的微商出现拐点。传统的营销方式作用越来越小,网络推广成本也越来越高,对于创业者,对于广大草根如何找到突破口,找到自己的客户。
能改变这一切现状的就是社交电商,在未来社交电商会渗透到各个行业,影响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能做好。本书堪称国内首部社交电商之作,全面解读社交电商,讲方法,讲实操,讲技巧,几乎全部覆盖社交电商的各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社交电商该如何玩,做社交电商之前的准备,培养网络社交用户的方法,如何在社交平台促成成交,各大社交电商平台如何运用。
目录
01思维篇:机会随时都会出现
社交电商的趋势/ 2
初步认识国内相关社交平台/ 7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容易/ 10
有情怀必将有人追随/ 12
请教是社交的开始/ 15
网络社交也能发展成为强关系/ 18
中高级人才招聘将被社交网络垄断/ 22
初创企业的发声地/ 26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社交/ 29
每个人都是社交自媒体/ 32
这4种人能够在社交平台中赚钱/ 36
社交中发现潜在需求/ 39
02技能篇:动手照做就对了
你拥有什么,能坚持多久/ 43
因为兴趣走到一起/ 46
社交电商运营策略、技巧与实操
6步让自己的账号变得有价值/ 49
点赞是初步试探/ 53
玩转互动的7个小技巧/ 55
转发分享是传播的开始/ 59
文字、图片、视频怎么玩/ 62
这6点玩转圈子营销/ 65
网络社交中的9大禁忌/ 69
这5招防止落入社交网络的时间陷阱/ 73
03晋级篇:修炼,再次引爆
搜索偏爱/ 77
如何打通二度人脉、三度人脉/ 80
红包用好了才是红包,用不好是毒瘤/ 85
激发粉丝活跃度的6种方法/ 88
优质社群的7个必备条件/ 91
好内容:有争议、有后续/ 95
至少选择4个社交平台/ 98
玩网络社交就是不断埋线索/ 101
1000个忠实粉丝的真正含义/ 103
04实战篇:社交中卖产品、做服务
人就是产品,就是服务/ 106
中小卖家拼的就是人脉/ 109
这3种组团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111
这4招让网络社交也能本地化/ 114
信任的5种方式/ 117
5种直播场景下的传播/ 121
从一个产品开始,一个卖点就好/ 125
搞定官方微博的8个小技巧/ 128
7招让你迅速成为标题党/ 132
能卖出东西的6种好文案/ 136
一定要有奖励措施/ 147
借势营销的5个技巧/ 150
5种免费的赢利模式/ 154
05融合篇:社交电商化,电商社交化
朋友圈怎么玩电商/ 160
微博的快速电商化/ 168
支付宝的社交化/ 177
手机淘宝社交化/ 181
职场社交电商化/ 185
手Q的电商化/ 189
豆瓣的兴趣社交电商化/ 195
陌陌的匿名社交电商化/ 200
后记:
篇8
1.1技术特性
从技术上看,社交媒体表现在媒体丰富度和便捷性更高两个方面。每种媒体的丰富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反馈、多线索、语言变化和个人关注点[3],丰富度高的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用多种线索反映同一个信息、可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多地传达一个人的情感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日趋紧密,可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根据思科的研究,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任意两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呈现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会特性
社交媒体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广泛性和自组织性两个方面。广泛性既有参与的广泛性,又有应用的广泛性。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动辄以亿计海量而活跃的用户数让社交媒体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以往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广泛影响力。在应用方面,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各类应用都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逐渐向这一平台迁移。社交媒体根本上是其作为一个平台,给用户自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微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微信的基础构成单位就是根据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组织起来的朋友圈。用户在其中聊天,自愿贡献内容。圈子的成立、规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组合的圈子构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社会特性。
1.3突显特性
在上述技术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体进一步呈现出各项突显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性化和赋能性。个性化是指当社交媒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社交媒体上各项活动都刻下了深深的个性化烙印。个人的活动圈子、谈话记录和评论、点赞等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其个人的偏好。这构成了系统为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赋能性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Web2.0让很多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之间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从而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应用的爆发,并非事先精心设计,而是从社交媒体使用中突显出来的。可以预期,通过社交媒体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和业态,激发互联网上的创业热情。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于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其突显特性。科研创新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个基本类别,但是更多的、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必然是二者的结合。
2社交媒体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社交媒体首先影响了政产学研体系的核心要素———知识和信息的沟通和合作互动的过程,并以较低的技术门槛让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交往,贡献其专业才能,集体地建立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质是一种嵌入在人们互动之中的、复杂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在社交媒体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显特性的作用下,用户作为重要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网络之中,科研网络主体回归到科研人员本位,对传统合作模式的科研专业性网络进行重构。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带动下,科研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进而提升科研效率。本研究将其归纳为社交媒体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冲击:
(1)重构网络:消费者作为不可忽视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让消费者真正成为未来学家阿•托夫勒所说的“产消者”,消费者作为一极加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通过影响企业与消费之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影响到企业创新全过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自身封闭式的活动,而需要用户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新产品。产品使用者应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的思维,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提出的。以往多数公司只是将此作为一种与公司核心市场无关的边缘活动。但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客户可以创立自己的产消者社区平台,将原本边缘的活动日益成为公开的和主流的活动。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为活跃的生产消费者社群之一,由乐高(Lego)所建立。乐高所推出的“头脑风暴”机器人系列(Lego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编程”的积木,能够组合出用两脚站立走路的真正机器人,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当这项产品在1998年推向市场的时候,不仅吸引了青少年,还有成年爱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给乐高提建议,该公司一开始的反应是威胁要提出法律,结果引起用户群起反抗。最终乐高不得不让步,发展到后来希望主动采纳用户的点子。
(2)网络重心调整:社交媒体构建出更加侧重于科研人员本位的创新网络。在社交媒体下,节点由组织变为个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员本位。这一新型组织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之处在于,以往过于强调组织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兴趣点和积极性。科研人员之间通过自组织,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容易激发出创新。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识分布变得更加分散。“科研人员”不仅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还包括很多科学爱好者。“科学2.0”的出现,被认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模式即将拉开帷幕”[7]。很多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社会过程,依赖于社会互动和沟通[8]。国外科研社交媒体发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等科研网络目前用户数量已经以百万计。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WetWare项目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2005年,该校生物工程专业两名研究生发起了这一项目。它以维基百科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编辑。但学生很快就发现,在这个网站他们所学到的实验技巧(如提取DNA,细胞培养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将其剥离,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网络社区。
(3)改变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体让科研全过程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研管理传统发标、申报、评标、发包、结题和跟踪的流程虽然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社交媒体的支撑下,项目申报、评标等管理活动都可以更加公开。尤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进行跟踪,方便地了解企业在应用科研成果之后产生的绩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国外科研基金机构已经大量应用社交媒体,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运用社交媒体作为开放政府内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众参与和协作的原则,通过各类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网站)研究成果信息、资助机会、招聘信息,并提供两个软件应用Science360(仅供iPad)和Science360radio(供移动终端),内容由NSF所资助的科学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提供。
(4)提升研发效率:社交媒体影响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社交媒体影响了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让各方面有了更广的选择。项目合作本质是一种供需匹配,社交媒体让供需双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多地了解,实现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体是不同领域专家个人为单元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密切的互动、更广泛的接触,从而可以保持全过程的沟通,加快产品研发速度。
3两个科技创新网络的比较
传统科研创新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创新网络形成了两个网络。本文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重要的区别。
3.1两个网络的相近之处
(1)总体目标相同。从总体目标上看,两个网络都是为了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促进更多的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网络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多是自发的,但是其实现创新的目标是始终坚定的,而且其创新资源是来自于社会。
(2)网络核心主体相同。无论是传统还是社交媒体环境中,科研创新最核心的主体都是企业,这是与企业的使命分不开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新获得超出竞争对手的利润,维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其他主体如科研机构、消费者都只能是作为企业的外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知识和思想来源。
(3)网络交换内容相同。尽管创造信息和知识的主体不尽相同,网络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为与创新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的交换。对于企业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筛选功能,与其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最欢迎的,是这一网络中流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3.2两个网络的不同之处
(1)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网络稳固性和开放性两方面。
①网络稳固性:传统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合作表面上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和长期经常会受到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动的影响,中间具有联系的人群也受到个人兴趣和离职的影响而变动,因而具有短期导向。而后者以个人的连接为基础,是真正基于兴趣的自发组织的社交网络圈子,因此连接更加紧密,具有长期导向,网络更加稳固。
②网络开放性:传统科研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由于涉及技术和商业机密,很多研发活动排斥外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2.0倡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网络上予以免费公布。企业的创新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开放性。
(2)从主体上看,包括网络合作主体和主要参与企业类别的不同。
①网络主体特性:传统科研创新网络是机构为合作单位,这其中也不乏个人的交往,但不是重点,合作网络相对比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则以个人合作的基本单位,网络连接较为密集,密度较高。
②参与企业类别:在传统环境下,科研创新体系主要关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实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创新门槛较低,小微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各类企业的参与度更高。
(3)从功能上看,两个网络在合作方式、知识分享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传统科研网络合作和联系大多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由于历史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着重于现有网络合作的加强而非新网络连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体,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网络连接的建立,促进创新。
②知识分享度:在传统科研网络中,知识共享属于组织安排,在圈子内部分享度较高,但对外保持封闭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度相对更高且更开放。
③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环境下,由于知识产权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可能受保护情况更好,但保护过度会限制其影响,最终抑制应用。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式创新,则通过声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发挥影响中更好地得到保护,使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不断涌现。
(4)从创新上看,反映在创新方式和创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创新方式:传统环境下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属于命题作文型,虽然也存在科研人员的自发性,但是与社交媒体环境下众多人员参与,激发出各类自下而上式的创新相比,显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创新效果:鉴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传统网络创新效果不显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发出创新,产生的创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这两个网络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互补。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更适合于观点的汇集,在项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汇集,社交媒体的优势很明显。到了集中攻关阶段,需要形成核心团队,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科研网络优势相对更高。
4启示和建议
篇9
关键词:社交商务
在以往的品牌或者营销案例中,最常看到的就是对企业的如下忠告:企业一定要给客户讲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样产品不但能够卖出去,还能卖出好价钱;企业一定要给投资方讲个“高大上”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以便争取更好的未来……
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情况改变了。给对方讲一个好故事然后得到对方的认同固然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如果能让客户、投资方和企业一道讲故事,让他们主动讲企业的故事,将会给企业带来比以往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什么让企业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如何做客户个性化的体验,如何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未来的商务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运营形式?IBM“社交商务之星”互动坊活动邀请了IBM四大业务负责人,为大家分享了IBM在“社交商务”方面的最新思考和实践。
企业级社交必须切入业务运营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协作解决方案总经理 李贵兴
一说社交很多人的反应就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交流互动。企业级社交肯定要高于这个,无论是微博、微信,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商业价值给企业带来价值,它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没落。
社交商务不是简单地使用社交工具,最重要的把社交的功能切入到企业的商务运行中,这才是IBM所谈到的社交商务。社交商务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是关键。
很多企业都有CRM,但是大多数企业的这些系统并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但当把Social运用到整个平台上就可以对于客户的信息有一个概览。所谓的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如何让内容与社交进行整合。当我们谈社交的时候我们会把内外部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洞察。
智慧的企业将利用新的业务模式来连接、授权、激活人群,共同推动业务的成功。比如我们一定要从业务流程上想到给客户或者员工或者合作伙伴一个性化的体验,然后用分析数据来获得关于客户对产品,和员工对整个公司的洞察。个性化体验、协作、网络、具体的智慧和分析功能,是社交商务平台的关键词。IBM社交商务的重点通过社交的功能切入企业的核心流程,把业务提高,把商务业绩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
IBM基于社交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团队就是CRM,把我们的社交功能结合进CRM叫作Social CRM,CRM可以从中切入进去知道客户在做什么,从而切入到一个关键业务流程里。
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脉联系,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企业级社交。人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客户,我们要了解客户想什么,一个是对内的员工。并且为了帮助企业实现这个理想我们有自己的BVA就是商务价值评估,帮助企业做这个评估,看到它在哪些环节需要进行社交,需要社交协助,最后协助企业实现关键环节的转型,帮助企业走向社交化企业。
“不谈产品,只谈业务场景”
IBM软件集团智慧商务技术总监 杨旭青
首先厘清一下社交商务的概念。IBM说的社交商务一定会带来几大变化:第一,一定要应用社交相关的工具或者平台和工具;第二,社交必须能够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型、业务流程、业务规范的变化,这样社交才真正走进了企业灵魂;第三,必须要有分析,必须基于社交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可以更清晰的洞察社会、洞察市场、洞察客户。社交分析必须有助于你的市场、帮助你进行客户洞察,必须能根据这些结果优化客户流程,优化业务,这个社交才能变成正循环,不断改进。
IBM智慧商务,一定是以客户为中心。很大程度上人慢慢变成了商业核心,所以IBM现在谈的首席执行客户CEC。我们作为个体,很大程度掌握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是我们掌握了他们,而不是他们掌握了我们。我们会买到更有效、更便宜的东西,往往是因为分析出来的数据。在电子商务时代做交易要“从单纯的交易关系到交心的过程”,社交很大程度是给企业提供交心的能力。很多企业说自己有二维码了,有公众账号了,是不是叫参与社交了?我认为不够,这叫使用社交。还有很多人把社交仅当成渠道,在微信、微博上卖东西只是渠道之一,如果不做渠道的整合,变更到业务流程上,效率一定不会提高很多,所以仅把社交当成渠道之一,不及时转型业务规则,社交依旧没用到位。
社交的应用核心不是给客户讲故事,而是客户自己给自己讲故事,大家互相在讲故事。所以你会发现,IBM的业务人员会这样告诉你:我们现在谈业务“不谈产品,只谈业务场景”。
信息在存储、流转、分析、传播中创造价值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企业内容管理总经理 顾世山
社交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企业内到企业外,企业内就是员工之间,企业外就包括大众、经销商、合作伙伴、客户;还有一个维度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内容分化,这个内容涵盖了几个方面的需求。第一个动作是存下来,第二个动作是流转,尤其是在企业之内,在朋友之间可以流转。三是在所储存的信息之内发现、洞察一些共性,演绎出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四是有了内容、有了增值服务之后,怎么方便地给所有的用户或需要访问它的人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去展现它或浏览它。
社交商务其实就是人脉经济,通过相关的工具与解决方案,拥有对社交信息的获得与存储、流转、分析、传播与浏览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商业模型。
社交是每个业务部门必备的能力
篇10
作为地市报从业人员,笔者长期思考着报业尤其是地市报业未来的发展到底路在何方。今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变革,再次坚定了笔者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报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步上数字化道路,而借助“融媒”优势,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这是地市报业探索数字化道路的方向之一。
“融媒”是报业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国内近2000家报纸中,地市报可能是数量最多、势力最弱的一个群体。在上世纪后半叶,电视才刚刚开始成长,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报业竞争尚未白热化,各家地市报还可以借助地利优势,在各自的一方小天地中呼风唤雨,怡然自得。进入21世纪,席卷全席的信息化浪潮同样在中华大地上汹涌澎湃,借助互联网缩短时空的优势,传媒业进入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时代,地市报开展面临着生死攸关的竞争局面。
在报业内部,省级媒体借助集团优势,在各地市排兵布阵,纷纷把战火烧到了地市报家门口,迫使地市报不得不奋起抗争;在报业外部,卫星电视接连落地,央视及以湖南卫视等为代表的地方卫视,在全国风生水起,使得各地报业广告竞争压力倍增。而真正让地市报业感到生存危机的,则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新媒体的接连兴起,年轻读者受众的不断流失让传统报业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威胁。
在此,笔者不想就纸媒与新媒体孰优孰劣、孰长孰短等问题进行辨析。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博客、微博等正势不可挡地充当着另类的传播者――谁也不知道,第N种媒体会是什么形态,又会在何时出现。而关于互联网将对传统媒体造成如何重大冲击的言论,也已经很难再引起一般传媒人的关注。在有关新旧媒体发展前景的大讨论一次又一次尘埃落定之后,包括地市报人在内的多数传统媒体人大多已然明了:新媒体的冲击势不可挡,但传统媒体也不会走向消亡,传媒产业正不断地迈向“融媒时代”,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正与新闻网站、手机报、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着一个又一个横跨多种业态的新型传媒集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在“竞合”中持续前行,共同成长。
事实上,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报业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融媒之路。从最初的报纸电子版到地方新闻网站,再到地方门户网站,以及各地的手机报,直到最新的iPad版本数字报……国内的地市报人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不是画地为牢,与新媒体新技术泾渭分明,走闭关锁国的道路;而是采取“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积极地采用移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且战且进,不断地在“融媒”道路上前行。
不管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如今,绝大多数的地市报业集团已经走上了“融媒”这条不归路。而且,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竞争以及越来越“数字化生存”的年轻受众的需求时,地市报业者注定要在“融媒”之路上越走越远。目前,部分地市报业集团正在不遗余力地申请网络视频许可证等资格,各地报业一个又一个“全媒体”设想也不断出炉。
“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组建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
在2008年于东莞召开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在演讲中就提到:“地市级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区域优势,它不一定在全国或全省做得最好、影响力最大,而只需要在某个区域内是最强大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笔者认为,借助区域优势、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是地市报业集团在“融媒时代”走数字化道路的较好选择之一。
从单纯的新闻传播者,变身“社交平台”,是地市报强化自身存在价值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时代,可供受众选择的新闻源越来越多,报业如果再单纯依靠“内容为王”来求生存,必将越走路越窄。只有向“社交平台”转型,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业才能真正求得生存和发展。
社交是社会人的天然需求之一。在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未因手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产生而联系更为紧密,反而因为城市化、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等因素而导致社会交往日趋复杂和困难。人们之间,不再那样容易彼此互信,不再那么易于交流沟通。城市人之间,隔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有形或无形的栅栏,想要跨过并不那么容易。但是,作为社会人,城市居民又不可能自绝于社会。即使是所谓的宅男宅女,也要跟送外卖的打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本土的、便捷的、可信的社交平台,便成为城市人的最爱。
向“本土强势社交平台”转型,地市报业集团有着水到渠成的天然优势。首先,作为传统主流新闻传播者,地市报纸可以说是本土新闻的最重要提供者,是许多人获取本土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具有吸引本土受众关注的天然磁性;其次,借助融媒之势,地市报业集团所属的地方门户网站正在成为当地市民现实与网络社交的重要平台,是许多网友看本土新闻、对当局施政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再次,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优势,让地市报业集团所提供的本土社交平台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成为本地市民、网友展示自我、发达意见的强大舞台,符合当代人展示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个性需求。
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打造强势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权威性使地市报业集团的社交平台拥有其他网站无可比拟的可信度。地市报业集团大多是以地市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组建的企业,地市机关报在本土的权威性无可替代。在网络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受众天然对本地党报党网有着较高的信任度,这使得地市报业主办的地方门户网站等社交平台,易于被当地市民、网友所接受。一方面,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地域性,使得本土受众倾向于选择它。一是作为地方门户网站等社交平台的主办方,地方报业通过报社、报纸、发行人员、户外广告等各种社交媒介,使自己可见可亲,不会像全国性网站一样虚拟化――虽有其名,但难见其实,较难接触,让人有不真实感;二是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或地方门户网站,地市报业集团易于组织发动、聚合联络当地受众或网友,而“同城交际”正是网络时代人们最为迫切的一种交际需求;三是作为本土传媒集团,地市报业集团拥有最大数量的本土娱乐休闲以及购物消费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加上拥有报纸、地方门户网站等本土影响力最强大的渠道,易于吸引本土市民、网友的关注。
本土强势社交平台是地市报业集团未来盈利增长的基石
目前,多数地方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百分之八九十还是依靠所属各家报纸的广告收入。即使有部分报业集团在不断地实行多元化经营,但也是以亏损居多。究其原因,各地市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往往过于单一,而多元化经营又与主业关联度不大,属于无根之萍,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缺乏优势。
而借助融媒优势打造起来的本土强势社交平台,则有望成为未来地市报业集团盈利增长的重要基石。首先,纸媒数字化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纸媒需要地方门户网站这一平台来维持自身的存在,从而才能够通过或网络新闻收费或在新闻中夹带网络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纸媒的“数字化生存”。其次,网络新闻台已逐步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体,也慢慢成为广告的投放增长点。拥有地方主流报纸、网络视频等融媒优势的地方报业集团本土社交平台,本土网络视频新闻有可能是其未来最大的亮点,在吸引以本土受众为消费者的商家的广告投放上,有较大的优势。再次,社交平台聚集的流量,是地方报业集团拓展多元业务的土壤和根本。有了海量的点击,有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报业集团就拥有了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最大资源。第一,借助地方门户网站的公信力和自办发行的配送网络,地市报业集团有着做本土网购、团购等电子商务的先天优势;第二,地方社交平台聚集的人流量有明显的地域性,消费群体相对集中,易于吸引本土消费群体,可以吸引零售商投放广告,也可以构筑本土消费平台;第三,“传媒+本土+受众”的优势,使得平台易于吸引企业合作,组织各类活动,使品牌资源产生现实收益。
“立体、本土、品牌、延伸”:地市报业集团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的策略选择
地市报业集团如何打造强势的本土社交平台,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融媒,使平台立体化。地市报业集团虽是做报纸出身,但不能囿于纸媒一隅,而应积极主动地“融媒”。打造地方门户网站,开发手机报,为纸媒开发iPad版,开办网络视频,开通官方微博等,都应该是报业集团主动与各类新媒体融合的选择。而借助这些新媒体的受众,纸媒的影响力也将得以拓展。
融媒平台的立体化,并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叠加。而应以纸媒为核心、地方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数字视频为主要辅助、手机报和微博等为拓展延伸,分层次、形成立体结构。
在更深层次上,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立体化,还应该是各种媒体优势的充分整合。譬如,平台应该整合发挥纸媒内容可信度高的优势,地方门户网站的及时性、互动性优势,网络视频的可视性优势等。
2.主动贴近,使平台本土化。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打造强势社交平台的优势,也是根本。因此,必须强化平台的本土性。地市报业集团应该利用集团的融媒优势,通过纸媒、网站、手机报、官方微博等多种传播渠道,加强与本土受众和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强化地市报业集团与本土受众和消费群体的联系紧密,使社交平台更具本土性。在具体运作中,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业务拓展,应该紧紧抓住“服务本土受众和消费者”这一核心,提供更具服务性的消费信息、选择更为便捷的网购服务方式、开发更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游戏等,吸引更多本土受众,服务更多市民生活。
3.积极造势,使平台品牌化。为了吸引广告,传媒人最常对广告主说的一句话是:在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地市报业集团自身。虽然作为地方传统主流媒体,地市报业集团一般都在本土受众心中留有较为深刻的正面印象;但是,如果地市报业因此而觉得不需要再进行自身宣传的话,那就有可能慢慢地为受众所忽略,尤其是越来越年轻化的网络族群。因此,地市报业集团应该通过主办各类活动,加强自身宣传,塑造报业集团作为本土强势社交平台的形象,不断强化平台的品牌,使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上一篇: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方法
- 下一篇:建筑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