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体育运动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体育运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体育运动

篇1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趣味化

学生有着好动、爱新鲜的天性、最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变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短跑中的途中跑练习时,全班分成四至六组,用接力赛的办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热烈的教学气氛。再如,在长跑的途中跑练习中,用超越跑的形式,教师在旁边鼓励、提示,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可带领学生利用学校操场的现有条件,钻双杠、跳沙坑、摸篮板等,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根据学生差别,组成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例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这样分组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相互探讨、相互协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这样满足了学生的意愿,在体育活动中更能相互帮助,学习气氛更加和谐。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学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应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新授课中更应该注意,要多做一些辅练习。例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先在体操垫上做一下低头、团身、抱膝等滚动动作,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堂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再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例如,学习山羊的屈腿腾越时,要针对不同的体质情况来要求,对素质差的要降低标准,这样让不同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顽强的品格;竞技意识;形式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能只注重营养的补给,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是他们能形成坚强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所以,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更应该受到重视。初中的体育课包括特定的内容、形式、规则和要求,开设体育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通过体育锻炼来训练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然而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竞技运动最受同学们的欢迎,通过竞技这种形式,不仅能培养初中生的竞争意识,也能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但是,竞技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成了初中体育老师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下是一些有关于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竞技体育的经验。

一、竞技活动的主要特点

1.趣味性和娱乐性

竞技活动本身是为了在同学们疲惫的学习过程中让大家放松身心的,所以,竞技活动最早是在玩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使用新颖的体育活动形式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使大家乐于学习体育,将体育课的学习当做是一种游戏的过程,使同学们在真正受益的前提下获得情绪上满足。同时,在这样自在的课堂上,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活跃度。

2.竞技性

各种体育活动的发展都源于它的这一特性:竞技性。就是因为有了竞技性,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热爱它,不断训练去寻求新的突破,而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更应该加入竞技的元素,一方面是因为有了竞争才会使体育活动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过竞技,可以很快激发大家的学习欲望,振奋学生的斗志。而以比赛形式为主的体育活动,需要同学们用心观察和分析,并尽快做出判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培养了学生的竞技意识。

3.团队性

体育精神除了包括竞技精神以外,还包括团队精神,也是大家所说的团队意识。竞技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竞技难免让学生感到孤立无援,这样对于体育教学并非好事,竞技只是为了让大家锻炼身体,培养坚韧的人格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并不是只为了赢得第一名,而且,也有很多的竞技比赛是团队性质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共同努力来获得成功。而这种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大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往往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4.公平性

体育竞技之所以称作竞技,它区别于一般活动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本身所带有的规则性和公平性。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裁判的教师更应该秉持公正的原则,将课堂上的活动都规则化、公平化,让学生也能更加认真地对待体育课堂。

二、体育竞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竞技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在体育课开始时,一般会安排一些热身项目,但是,通常的体育教学中热身运动都相对乏味,使得学生的执行力不足,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剧烈运动之前的热身对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技形式的小活动来激起大家的热情,是同学们既能热身又能有上课的激情。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传接球”比赛、“蛙跳”比赛、“贴人”比赛等,最终评出前三名,给予加分。通过这样的游戏,锻炼了大家反应能力的同时,也让大家身体各部位舒展开了,对进行下面的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2.体育竞技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喜欢体育课,并且有个很好的心理状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到技能,而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竞技类的游戏,进行更高效的体育教学,比如,在进行篮球投球技术的教学中,使两人一组,每人轮流投球和阻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谁进的球多,进一个球加两分,若是三分球就加三分,而且还根据大家的投球姿势分别给予加分,姿势标准多加一分,最后看谁的得分最高,得分低的则要多加练习。这样就能很容易就让同学们掌握投球的技巧,并且将其运用于实战。在篮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传球接力赛,短时间的篮球比赛等使技能的学习游戏化。总之,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竞技游戏来充实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有意识得自主地投入体育锻炼中去。

3.体育竞技在课堂尾声时的应用

体育课即将结束之时,学生们很多都消耗了很多的体能,产生了很强烈的疲惫感,这时候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会有所下降,这时,教师就应该采用一些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措施来维持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做一些运动舒缓一下疲惫的肌肉,而背人游戏、两人一足游戏等这些低能量消耗的小竞技游戏就可以作为放松运动的首选,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放松身体关节的体操动作和一些跟运动有关的智力竞赛游戏,让学生的身体器官能逐渐放松,也让大家开心地结束一节体育课,轻松地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竞技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树立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主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需要的技能。同时,在竞技中锻炼学生坚韧、勇于拼搏的性格,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从体育课中受益,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亮.浅谈如何运用竞技知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2(30):46.

篇3

一、运动性晕厥及其表现

运动性晕厥是指发生大强度的训练或激烈的比赛中或比赛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晕厥时表现为病人失去知觉,突然昏倒。昏倒前,病人全身软弱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昏倒后,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脉搏细而弱,血压降低,呼吸缓慢。轻度晕厥,一般在昏倒后不久由于脑部缺血缓解,能很快恢复知觉,醒后仍有头昏,全身无力等表现。

二、运动性晕厥发病原因

1.剧烈运动后立即停止或蹲下休息后突然站立。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有节奏收缩和舒张,对肌肉内的血管产生“唧筒作用”,推动血液顺利回心。如果运动后突然停下来或蹲下,下肢肌肉内毛细血管和静脉血管失去肌肉收缩对其产生的挤压作用,另外,由于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的影响,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不能迅速流回心脏,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血输出量突然减少,造成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暂时性脑贫血,而出现运动性晕厥。

2.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身体状态不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心肌因此增厚,心肌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收缩力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保证运动时和运动后的血液供应。而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心肺功能大大低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由于心肌相对薄弱,心缩力较弱,每博输出量少;加之剧烈运动,大量血液流向运动器官,造成大脑暂时缺氧。因此容易引发运动性晕厥。

3.运动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从安静状态到剧烈运动,人体各器官、系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正是起到这个过程的桥梁作用。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体代谢水平提高,体温上升,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速度,增加肌肉中氧和血的供应,还可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使心肺等器官顺利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心肺功能还未达到运动所需要的水平,就参加强度较大或较剧烈的运动项目,此时心输出血量较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运动性晕厥。

4.对运动负荷不适应。运动性晕厥常见于中长跑项目中。由于中长跑持续运动时间较长,运动量较大,体内能量物质消耗多,大量血液流入腿部供肌肉运动,造成大脑供氧、供血不足。另外,长时间运动体内糖元大量消耗,血液中糖元含量大大减少。当血糖含量低于50-60毫克%,就会因低血糖引发运动性晕厥。

5.精神和心理状态不良。运动员心理素质不佳,赛前压力过大,精神过分紧张或见到别人受重伤、出血等现象而受惊等,由于神经反射使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急性广泛的周围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随之减少,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运动性晕厥。

6.胸内和肺内压增加。举重者做大量挺举时,由于胸腔及肺内压突然剧增,造成回心血量减少,致使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造成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引起运动性晕厥。

三、运动性晕厥的发病机理

1.心源性晕厥。是比较危险但又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晕厥,可发生在足球、篮球、长跑等各项运动中。发作与无关,有心悸、胸痛、面色苍白、大汗,有时伴有紫绀、呼吸困难、颈静脉扩张,心率、心律、心音和心电图多有异常表现。主要因为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生心肌缺血。运动时可激发,安静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障碍,脑组织供血不足,引起晕厥。

2.性低血压晕厥。又叫重力性休克性晕厥,多见于径赛运动员,尤以短跑、中长跑为多见,有时自行车和竞走运动员也可见到。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外周组织内的血管大量扩张,血流量比安静时增加多倍,这时依靠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胸腔负压的吸引作用,血液得以返回心脏,当运动者突然终止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作用骤然停止,使大量血液聚积在下肢,造成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而心搏击量减少,脑供血急剧减少而造成晕厥。

3.迷走反射性晕厥。主要是由于大赛前情绪过于紧张激动,或竞赛中遭遇伤痛,或强烈的精神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而激发短暂的内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眩晕、出汗、恶心、面色苍白、肢体发软等症状,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此种晕厥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后自然苏醒。

4.低血糖性晕厥。也是运动性晕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人体运动主要消耗体内糖原储备转化为运动的能量,如果储备不足,容易在长时间剧烈运动后糖原耗竭,血糖便会下降。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水平下降都可出现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和胃上腺素释放增加的症状,开始表现为饥饿感、无力、恶心、头晕等,因为脑组织自身没有糖原储备,对血糖下降极为敏感。如未能及时补糖,可影响到脑组织的能量供应,造成脑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晕厥。

四、运动性晕厥的预防

1.加强运动性晕厥预防知识教育。体育教师应经常在学生中和训练现场适时进行运动中常见伤病的防护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运动性晕厥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其发生规律,了解其发生原因和生理机制,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预防和简单处理运动中发生晕厥的技能。

2.因人而宜合理安排运动量。应了解学生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情况,坚持科学锻炼的原则,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运动项目,从而避免发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运动性疾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严重贫血和低血糖及缺乏体育锻炼者,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应选择一些运动负荷小的有氧运动;对刚刚参加体育锻炼或因故中止锻炼一段时间又恢复锻炼者,在运动负荷的选择上,要从小活动量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疾病恢复期者参加锻炼时必须按照运动处方进行;对发生过晕厥的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避免再发生运动性晕厥。

3.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前应做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活动量以全身微出汗为宜,使身体各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保证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工作;而且能通过肌肉活动起到提前热身的作用,使人体尽快进入运动状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起的内脏器官机能不能很快适应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所产生的供氧、供血不足等副作用,对预防运动性晕厥有重要的意义。

4.重视剧烈运动后的整理放松活动。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对防止运动性晕厥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剧烈运动时,身体中大量的血液流到四肢的肌肉中去,如果骤然停止运动,流向肌肉的血液就会较长时间地滞留在肌肉内,使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因此而降低,出现暂时性脑贫血,而产生运动性晕厥。所以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站立不动,而应继续慢跑并调整呼吸,然后做一些伸展运动。

5.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血管系统运动机能水平。体育锻炼时心率适当增加,血流量增大,促使全身血流量改善,日久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心肌发达增厚,心肌收缩力加强。这样在剧烈运动时,一个健康有力的心脏就能适应机体供血、供氧的需要,保证运动时大脑不会因缺氧、缺血而引起运动性晕厥。

五、运动性晕厥的处理

1.如出现因大脑缺氧、缺血及“重力性休克”引起的运动性晕厥,应使患者平卧或头部稍低位,安静、保暖、松解衣领腰带,用热毛巾擦脸,自小腿向大腿做重推摩和全手揉捏。针刺或掐点人中、百会、合谷、涌泉等穴位或嗅闻氨水。如有呕吐,宜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如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

2.对血糖降低引起的运动性晕厥,应迅速使其平卧并注意保暖。反应较轻者,可饮用热糖水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通过休息和补充糖份,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对较重者,可掐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必要时可用50%葡萄糖200-100毫升加维生素C1.0克静脉注射。

3.对晕厥原因一时难以查清的患者,除采取前面提到的一般处理方法外,如晕厥后昏迷不醒或伴瞳孔两侧大小不等、半身麻木,则应考虑其可能有脑部病变;而患者发作时脉搏极不规则者,则有可能为心源性晕厥,应立即将其送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重力休克 预防处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21-02

当代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运动缺乏的通病,受此影响身体的耐力素质及力量素质均有欠佳的表现,进行一些上强度的运动项目,如800/1000m跑、50m疾跑,甚至持续跳健美操5-6min都会显得力不从心,发生重力休克症状。过去20年前,《运动训练学》将150-180次/min(25-30次/10s)、180-220次/min(30-37次/10s)称为“大强度”、“超大强度”运动状态,身体正常的青少年学生在此强度状态下工作4-5min是很普遍、很一般的;现在则不然,这一强度标准在明显下降,学生们持续工作的能力也下降了。笔者认为,学生运动不足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文化课业过重等,而应是当代人生活存在的状态的改变――电脑、电视、手机、交通工具等的普遍应用和改善,营养过剩等问题这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抵制人体运动能力、健康水平标准下降趋势的唯一要点就是加强身体运动锻炼,体育教学训练中加强项目内容和技术方法的改革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基于此,研究并让学生了解与重力休克相关的知识,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重力休克简介

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身体动作而引起的晕厥称为重力休克。人在运动时,外周组织内的血管大量扩张,血流量会比安静时增加很多倍,这是依靠运动器官(尤其下肢)的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以及胸腔负压的吸引作用;使得血液得以返回心脏。当运动者突然终止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作用骤然停止,使大量血液聚积在下肢(潴留),就造成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而心搏出量减少,大脑的供血量急剧减少,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造成晕厥。

(一)人体与重力休克相关联的器官系统包括心血管循环系统、肺呼吸系统、肌肉运动系统及大脑神经系统。

1.循环系统(心肌的泵血能力、血管畅通程度)

与先天遗传、后天调养、锻炼有关,状态好者发生几率低,抵御阈值高。

2.呼吸系统(呼吸、氧、CO2交换效率)

因剧烈运动使体内血氧饱和度失衡、呼吸技能是控制调节其平衡的主体、后天锻炼、技巧性很重要。效率高者发生几率低。

3.肌肉缩舒的泵回血(外周向心脏)能力

重力休克所说的“重力”即指血液向外、下潴留于肌肉形成回流不畅,于此肌肉力量是问题焦点,其强弱是与遗传有关,但更依赖于后天的运动锻炼,尤其青少年时期可塑性极大。

4.由于心脏向大脑供血(氧)不足,这种状态持续数秒钟就会使中枢神经进入到低代谢水平状态(有个体差异,但一般人坚持无法超过10s),此时人的意识是迷迷糊糊的,表现就是晕厥。必须赶快恢复,此恢复包括供血(心脏)、供氧(呼吸)、意识(大脑正常工作)三方面的恢复,不然会直接危及生命。在《急诊医学》范畴称之为:心、肺、脑复苏。

(二)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重力休克表现分析

1.专项准备活动不足

此类表现最为普遍。在中长跑训练或测试时,许多学生在做热身运动时仅只做关节操而不愿预跑(包括慢跑、加速跑等),认为会过早消耗体力而影响成绩,孰不知心肺功能预热不足极有可能造成重力休克。

2.忽略了放松整理运动

某次学校组织啦啦操舞竞赛,一初二女生赛后没有好好放松(甚至连绷腿、护腕、腰带都没脱)就蹲在场地边观看下几组的比赛,给好伙伴鼓劲加油,约10min后,突然一站起身来,就发生了晕厥、脸色煞白、冷汗直冒等重力休克症状。

3.饥饿性低血糖

某高一男生在测试1000m跑后发生休克,表现为脉象虚弱,脸色、嘴唇均泛白,经饮用一些甜饮料后缓解。笔者询问他:“你是不是没吃早餐?”“吃了,跟平常一样吃二两粉,但又饿了。”确实,该男生瘦高个,近1.8m的个头,但体重不足60kg,早上7点多吃的早餐,11点跑步测试,进食的早餐应该已消化得差不多了。血糖低、能量不足,这是显而易见的。

4.大强度项目训练或测试时,身体状况不佳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感冒、胃肠炎腹泻或女生生理期等)时,不愿报告,勉强参加,则很容易发生休克。

二、运动性重力休克的预防处置

(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有义务教育所有学生执持一种敬畏生命、尊重爱惜自己身体的基本态度,养成经常观察评价日常生活中诸如睡眠、饮食、情绪(精神饱满程度)及疾病等方面情况。这种观察包含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以及学生对自身的了解三个方面。在进行大程度项目训练或测试时,若感觉身体不佳,应取消或减量(或减强度)进行,杜绝带病作业。

那么如何完成一些刚性的教学目标任务――比如800/1000m跑的目标任务呢?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普通考试,“达标”固然重要,但学生个体的参与过程和进步超越更为重要。例如,某学生原本800m都跑不下来,通过教学训练能够持续慢跑2km;又例如,某学生原800m跑成绩为6min,通过教学训练成绩达到5min(达标成绩4min23s,仍未达标),有进步提高就应充分肯定给予合格评价。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模式,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之上。使所有学生“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懈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认真充分的专项热身运动

大强度运动对身体刺激影响最主要为人的心、肺等器官,因此,做针对性的心肺“预热”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简单地说,就是在做准备活动时要有让脉搏频率、呼吸频率迅速加快的动作内容,如20-30m加速跑×3组(间歇1min),或10s原地高抬腿跑×3组(间歇1min),使脉搏频率达到或接近180次/min(30次/10s);呼吸频率30次/min以上,之后间歇休息3-5min,让呼吸基本匀平,脉搏降至120次/min(20次/10s)左右,再开始主干强度项目训练测试,如此呼吸,循环系统才可获得有效的“预热”,以“渐进”的方式投入大程度运动,此时心肺功能状态最佳,既可获得好成绩,又能有效预防意外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在规定的休息期未能使脉搏正常恢复,应延长休息期(如放在下一组进行),若超过10min脉搏仍居高不降(≥25次/10s),则极可能显示当时心功状态不佳,取消训练或测试是必须的,不应冒险。由此看来,体育教师组织安排临场的脉搏测试观察非常重要。

(三)不可或缺的放松整理活动

以“渐退”的方式完成结束运动,是大程度项目训练测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可包括:

1.放松走1-2min(约50-100m);

2.俯身屈膝,两手撑住膝盖低头深呼吸(使胸部、腹部的呼吸肌群尽量放松)1-2min;

3.结合深长呼吸的摆腿摆臂动作(摆腿高于腰、摆臂高于头)1-2min。

花3-5min时间进行放松整理活动之后,教师应集合小结,观察每位学生均基本恢复正常之后,才能解散下课。

(四)发生休克症状的处置

1.转移患者至阴凉通风环境,放松身体(解除领带、文胸、腰带、鞋子等),并迅速诊断脉搏、呼吸、知觉状况,一边操作还应不间断大声与患者说话沟通,以保持其知觉清醒;如发现患者知觉丧失、脉搏呼吸骤停,应立即报告120并采取CPR(心肺复苏)技术介入,包括心前区按压及嘴对嘴人工呼吸技术,如不懂技术方法,可电话联系120专业人员,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急救。千万别在等待120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不作为,不处置。

2.架扶或者背负患者,使其被动运动。是一种排除潴留,缓解休克的有效方法,还要求施术者不断与患者说话沟通,鼓励其坚持。前文所述,那位因跳啦啦操休克的女生,笔者在背负其往200m开外的校医务室疾奔,行至大半就听到她说:“老师,轻点,我好了。”到达医务室喝了杯凉开水,一检查脉搏、血压均已恢复正常(75次/min,108/65mmHg),事后回想起来,觉得这与笔者背着走,使其身体获得有节奏且有一定力度地颠动(被动运动)很有关联。

3.水分、糖、盐等能量补充。大多数重力休克症状均伴有能量耗竭现象,表现为虚弱乏力、脸色嘴唇泛白、冒出冷汗,甚至恶心欲呕,在呼吸、脉搏相对平复之后,给予一定水分或糖水、盐水的饮用补充是很有必要的。体内能量、电解质平衡稳定后,休克现象可迅速缓解。呕吐不要紧,应鼓励患者,吐出来,漱漱口,接着再喝。教师应备水于课堂并嘱咐学生备水,此是卫生常识。

4.休克无法在课堂上解除,需要迅速转院处置;休克在课堂上解决了,仍应嘱咐学生陪伴患者往校医务室作必要的检查,遵从医生的意见,对近期的日常生活作息进行合理调整。

“健康第一”、“安全第一”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对运动性重力休克等运动性疾患的观察研究并且不断积累完善处置的技术方法,应当是体育教师分内的职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者坦然面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兰兰. 耐力素质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3]于学忠. 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运动 运动伤害 实用医学处理 预防

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喜爱的文体之一,但同时体育运动是高风险活动之一,加上我校高职学生人数多,年龄偏小,平时大多娇生惯养,与本科、大专生相比较而言,自身身体素质较差,而且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纪律和自觉性也较差。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如果运动不当或不小心,更容易受伤,本人根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初探,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体育活动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常见运动损伤一般急救手段

1.急救包扎: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伤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度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黏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一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

2.止血法: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2] 。

绷带加压包扎法:用数层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指压法: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方,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

3.冷敷法、热疗: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温度,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控制神经的感觉,具有止血、镇痛、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伤后立即使用,冷敷后应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冷敷时一般使用冰袋或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作伤部冷敷越20min;如条件限制,也可用冷水毛巾置于伤部,2~3min更换一次 [3] 。

热疗:受伤后24~48小时后,可实施热敷。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的治疗。热疗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它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痉挛,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肿、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热敷时一般采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天1~2次,每次20~30min。毛巾无热感时要立即更换,热敷的温度要适当,以防发生烫伤。红外线照射治疗时,先把红外线预热2~5min,然后把红外线灯移向伤部的上方或侧方,灯距一般为30~50cm,照射剂量以伤员有舒适热感、皮肤出现桃红色均匀红斑为度。如伤员自觉温度过高时要适当增大灯距,汗液应擦去。每天1~2次,每次15~30min。

4.骨折固定方法:

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在胸前 [4] 。

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带宽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

腰椎骨折: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员身旁,有数人协力轻轻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并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时,伤员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

5.人工呼吸急救方法: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是,学生本身有重大隐形疾病,而又突然剧烈运动,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脏挤压,两者操作频率之比1:4。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必须做到行动迅速,争分夺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虽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较少,但在群众性游泳中发生溺水却非少见。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是非常必要的。

口对口吹气法: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打开口腔并盖上一层纱布。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吹完气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 [5] 。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处理方法

1.擦伤:擦伤是皮肤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肤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创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涂抹红汞或紫药水,待干即可,勿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涂抹;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以免皮肤干裂而影响关节运动,

2.撕裂伤:皮肤撕裂伤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缝合,必要时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篇6

摘 要:通过对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作用概述,对班主任在进行管理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班主任的工作,阐明班主任的重要性,明确班主任的职责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运动学校;初中班主任;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1 前言

对班级的管理是组织活动的一个过程,其中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而管理者就是班级的班主任。那么体育运动学校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要如何进行?已成为多数体育运动学校初中班主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经过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给体育运动学校的初中班主任一些参考。

2 在学生进行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所起到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学校初中班级管理当中,班主任有着组织作用、协调作用、培养作用以及引导作用。

2.1 班主任的组织作用

我们知道,运动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偏差,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更有效的对学生实施教学活动,需要有一个领导者来组织班级的活动,这样就产生了班级组织,一个较好的班集体的形成,仅靠班主任一人的微薄之力肯定是不行的,而这个时候就要看班主任怎样发挥班级组织的作用了。班主任可以在班里将学生全部组织起来,再选择或培养有威信或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班干部,特别是那些曾经或者正在各自的专项训练中担任队长的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威信和管理能力,培养他们从管理队伍到管理班级的角色转换,引导班干部发挥公信力和管理能力;经过不断的锻炼和培养,使班干部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

2.2班主任的协调作用

一名体育运动学校的初中生,要想从各个方面都能够健康发展,始终都不能离开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协作,而作为体育运动学校初中的班主任一定要起到协调、沟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的良好作用,这其中还包括协调对班级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配合,特别是当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时,班主任更要发挥协调作用,争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力量的关心与支持;还要对班级全体班干部和作为群众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各种社会组织,学校组织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庭,教师与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这种对学生教育的力量越大,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也就更显著。

2.3班主任的培养作用

对初中生进行不断的引导,让他们具有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过,班主的任培养作用也很重要。教师不单只是传授知识的人,他还要通过自身给学生以言传、以身教,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去感化并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体育生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中,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更善于培养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而把他们一竿子打死,不要学生犯一次错误就把他“看死”,这样常常会让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要给学生充分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学生干部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2.4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学生主体是否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班主任引导过程的好或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同时还要认清自己,要用精神力量对自己进行约束,辅导学生进行实践与理性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素质。其实,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教师良好的引导,原因是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不善于学习或者是学习没兴趣的,长期的运动训练让他们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果敢的性格,这种性格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引导好了对学生今后的前途良好的辅助作用,没有引导好则可能会使学生以后铸成大错,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发挥主体性,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3 初中班主任管理当中普面临的问题

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3.1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初中生普遍具有叛逆心理,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的变化也在不断的改变,青春期叛逆的心理有时非常严重,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表现更加突出,最直接的表现是对老师的教导不当回事,或者对着干,对同学间出现的矛盾通常使用武力解决。例如打架斗殴、酗酒、甚至吸毒等,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3.2 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较大的程度上对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制约,初中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环境、科目的难度、生活节奏不断的增强,使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觉性变差,厌学的心理表现明显,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强,现在的体育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就更差,大部分都是学习没兴趣、文化成绩差,“学习一条虫,训练一条龙的学生”。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初中生还存有对学习反感的心理,班主任的管教如果不够严格和细心,很容易使初中生的学习没有目标。

3.3学生普遍缺乏集体主义感

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问题是初中生集体主义感的缺乏,体育生在这方面也不例外。而且更为严重,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学校教育这方面因为学校缺少大型集体活动的组织,学生在同学之间的相处以及同班主任的相处时,只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意识到集体的意义,体育生原本应该是性格开朗、集体荣辱感很强的一个团体,因为很多体育项目都是讲求团结协作的,但这也仅仅体现在竞技体育项目上,一但学生不是在训练场或者赛场,回到班级的大家庭中集体主义感就打回原形,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现在独生子女多,这些人在童年期大都处在家长的监管当中,父母通常都不主张自己的子女接触陌生人,而且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生活环境的相对独立,更加造就了现今中学生难于融入集体的现象。

3.4学生缺乏自律能力

现在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不受约束,缺乏自律的能力。初中生较差的自律能力,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陷入了一种困境。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初中生都没有自觉进行学习的习惯,他们的学习要靠教师的指导、督促以及检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主要还是以传授的方式,致使学生形成了较差的自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4 对策

4.1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

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的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是班主任管理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规律,锻炼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促使初中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来说,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主要方法是协调好学生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例如:体育学校的学生学生由于早上和下午要出操训练,这势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偏差,学习成绩差又会让学生产生“我比较笨,我学不会” 的不良心理,导致学生厌学,也就更没心上课,从而进入到学习差—不想学—学习更差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班主任应该善于开导学生,消除学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认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建立学生健康的心理导向,从而促使学生力争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其次,要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积极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业余的生活变得丰富,寓教于乐。再次,教师还要在课上或课余和学生形成互动,增强班主任和学生、班主任和教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业训班的学生由于受到训练的影响,与教师的交流相对较少,而和教练的交流则较为丰富,班主任可以经常通过教练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愉快和轻松的环境中逐渐努力的学习,变得积极进取。

4.2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这是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尽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变直观的内容,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例如:在上体育课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的让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来做“老师”,进行教学体验。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班主任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出优秀班干部,重视建设班里的班委会,用合作小组的方式展开对其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班干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逐步形成有组织且有纪律的集体,在好的班风带动学生去自主学习,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团结,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4.3 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多样的集体活动对初中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很有利。在班主任的管理中,团队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运动中从来不缺少团队意识,但在一个班级中要将多个小团队培养成一个大集体则需要班主任的智慧和耐心。体育运动学校中每一个班都是由不同训练队的队员组成的,队与队之间的意识较强,班集体的意识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要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可以借用经常更换座位来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团队意识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主任的教学当中,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对全班的管理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课堂上还可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经过相互合作来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班级的团体性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开展“三人二足、五人二足及多人二足”趣味运动、集体“网鱼” 等活动,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整个班级的团队意识。

4.4 班主任在管理中要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

班主任要适时的引入竞争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竞争机制在体育学校的学生中是较为突出的,例如:学生争取比赛的出线权,争取优异的比赛成绩、争取学校的评优和贡献奖等;为了发挥竞争的良好作用,要发展学生互相进行监督的机制,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如:在班干部的竞选和各类评优、评先进等活动中,班主任可制定相应的条件,在班会上讨论通过后让学生演讲,公平竞争,并最终得出人选。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大力宣传本班人员在整个年级中所占的优势,特别是本班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对本班寄予的厚望,对班里任课教师的优秀人品以及教学的业绩进行宣传,使初中生能够由衷的感觉到安慰与自豪,并逐步使学生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增强,经过长时期的渗透,就能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并能够促进学生团结、进取,勤奋的学习,促进学生与班集体的共同进步。

5 结语

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与普通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有较大的差别:其一,学生的管理受班主任和教练的双重管理,班级管理工作有着长期性与复杂性。其二,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由于学训结合的实际情况,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在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时,班主任的工作需要做到更加细致和周到!其三,学生由于受体育训练的影响,性格普遍较“粗暴”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并能承受学生一些不良言行的打击。总之,要取得较好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效果需要根据本班级的实际状况,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要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班风。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香.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

[2] 陈希艳,刘爱云.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1)

[3] 朱文学.班主任专业能力:目标与策略[J]. 人民教育,2011(12)

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初中学生;体育活动

一、研究目的

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晨跑、课间操等。二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认真严谨的调查和分析,充分把握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各种不足之处,努力改正,使该校的体育活动更加切合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养成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充分的锻炼好自己的身体。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该校(农村)初中学生共1360人,按照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三组学生共407人为调查对象。采取了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一组为初中一年级学生142人,问卷70人,访谈72人。二组为初中二年级学生138人。问卷69人,访谈69人。三组为初中三年级学生127人,问卷64人,访谈63人,在研究中还进行了集体座谈,个别访谈,比较分析,查看了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目前,全国各地基本都实行了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的举措,初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多大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并且直接关系着他们能否升学的问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关系着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能否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

1.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情况。该校共有学生1360人,男生746人,女生614人,有三个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有专职的体育教师3人。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从周一至周五,体育课每班每周共两节。晨跑,每天早上各班集中统一跑步,时间20分钟。课间操每天早上第二节课后全校统一做操,时间4至5分钟。下午第三节课后初一、初二学生除外,初三年级统一跑步,限一定时间及强度(每次15分钟以上,每次跑步均能出汗并感到呼吸困难)之后,进行专项练习,时间20分钟。从周一至周五全校每班都有2节体育课共90分钟,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40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初三年级的学生每天60分钟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该条例1990年颁布时,学生在校时间为6天,也就是说每周能保证学生6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现在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在校时间只有5天,比以前每周就少了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只有初三年级的学生在校时每人每天能保证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初一、初二的学生就不足1小时,总的来说体育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2.学生周一至周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无疑是有利的。由于学生在体育课内有了一定的时间和强度的体育活动,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没有了时间、强度限制。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初三年级学生体育活动频率大于初二、初一的学生。调查显示,周一至周五,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课外体育活动5次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百分比分别为38%、49%、53%,有一小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明显不够,活动内容较简单。

3.学生双休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在407名被调查者中。周六、周日两天中25%的学生活动1次,18%的学生活动2次,10%的学生活动3次,8%的学生活动4次,39%的学生两天中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由于该校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限制,同时还与双休日其它活动(学习、交友、家务劳动及其它娱乐活动)较多有关。导致了双休日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及参加活动学生较少。

(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该校校园占地29亩,其中体育活动场地设有一个200米跑道的足球场,三个篮球场,四个水泥块乒乓球桌。从周一至周五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可见,学生多、场地有限是限制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学生回到家后,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那里的体育活动场所就更不如学校了。

1.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总体情况。在调查问卷所列10项体育活动项目中,初一年级男女生经常(喜欢)参加的项目分别是乒乓球、游戏、跳绳;初二年级男女生分别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初三年级男女生分别为田径、篮球、乒乓球。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多的是参加一些竞争性小,并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这也反映出男女生体育需求方面的差异。

近几年中,由于初中升高中,学生要加试体育,学生不 得不把更多的兴趣爱好抛弃,把目光转移到球类、田径等项目上来。调查中还发现,虽然中长跑等项目被列为考试项目,但是,学生的有氧耐力方面的成绩和前几年相比成下降趋势。有氧耐力是一切运动的基础。由此看来,在采取措施发展学生体育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

2.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该校初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中表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分别是65%和54%,男生高于女生。学生从主观上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得益于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地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地在学校中宣传体育与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学到了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以上调查显示,客观条件是制约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1.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在组织前就把场地、器材有组织、有计划、目的的充分考虑进去,所以场地、器材不足不是影响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不足等客观条件是影响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学生多、场地少、缺器材是影响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儿课外体育活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

2.课业负担重使学生缺少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作业功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功课作业的分量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调查显示,在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认为作业功课压力大,有一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除课业负担重外,还有其它一些客观原因。

3.双休日体育活动受限。调查显示,双休日只有8%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更多的学生用较多时间去做作业或复习功课。双休日,课业压力仍然是阻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有些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基本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受场地、课业、家务等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该校(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有97%的学生参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人数逐渐减少。有5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的学生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要想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学校的多方面的力量,来改善和扩充学校的体育设施,同时,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想办法、动脑筋、多做引导,让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2.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后,该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重视,但是,场地器材短缺和学习负担过重等外在客观条件是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把增强青少年儿童体魄放在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不断完善有关制度,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得到制度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规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该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把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4.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把社会公益体育搞好。

参考文献

[1] 柳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2):4-7.

篇8

[关键词] 个体量化运动处方;心理干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抑郁症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037-03

2型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其患病率正不断上升。2型糖尿病常给患者带来多种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带来巨大的精神折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比率高达59%~100%[1]。抑郁症状对患者糖尿病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伴发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前、餐后血糖明显控制不良,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降低。因此,血糖控制及改善其抑郁症状对合并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十分必要。本文拟探讨个体量化运动处方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昌市第三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其诊断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相关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6.4±3.40)岁;个体量化运动疗法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2±3.20)岁;联合组40例,男性1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7.4±2.20)岁。3组病程为6个月~13年,平均(6.8±2.8)年,3组性别、民族、文化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个体运动疗法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体量化运动处方疗法,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体量化运动处方及心理干预,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1.2.1 个体量化运动处方 根据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研究组设计开发的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4.2级为运动模板,每个处方均分为3个部分:热身运动、主体运动和整理运动,心率由弱至强,达到一定条件后(即最大运动心率数=220-年龄的60%~70%),再逐渐进行全身放松调理,并伴以深呼吸,使心率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时的水平。处方运动多选择在餐后1 h进行,尤以晚餐后1 h最佳。广西的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属于中等强度以下的有氧运动范围,以低阻力、高重复性、低负重、伴有优美音乐的运动为主[2],并配有量化运动处方的光盘,并指导和培训患者根据光盘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达到处方所要求的时间、强度及量的目标,并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和加以监督。每周电话随访患者的运动情况。

1.2.2 心理干预 住院期间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想法;通过对疾病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来消除患者的担心及顾虑,消除患者的悲观和失望情绪,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及人际交往训练等心理治疗;出院后每个月随访,对症状有所改善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嘉奖及鼓励。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3]对患者进行情绪评估,测评由专职人员严格按照量表测评规定完成。SAS>50分表明存在焦虑状态,SDS≥50分表明存在抑郁状态。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SDS、SAS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SDS、S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表1 3组治疗前后SDS评分的比较(分,x±s)

与治疗前比较,*P

表2 3组SAS评分的比较(分,x±s)

与治疗前比较,*P

2.2 3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

表3 3组空腹血糖水平的比较 (mmol/L,x±s)

与治疗前比较,*P

表4 3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糖尿病病程漫长,治疗方法复杂,常常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从而诱发心理障碍[4],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又可引起体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应激性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5]。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比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以上[6],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因素有关。在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事实,否认患病,拒绝接受治疗。患者一旦被确诊,有的患者就出现孤独无助感,从而情绪低落,治疗态度消极。有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预后,惧怕死亡。有些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认为无药可救,自暴自弃等。现在临床常采用药物、心理干预等治疗为主,寻找更好的血糖控制方法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个体量化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7]。本研究中个体量化运动疗法组SDS、SAS评分及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黄雪芳,宋磊,李铁军.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49-151.

[2] 陈青云,薛桂月,陈莹.糖尿病运动量化处方的设计及创新[J].体育科技,2008,29(2):57-61.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4] 刘智平,彭富琴,刘秀蓉.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2,5(31):440.

[5] 刘克嘉,邬勒娥.应激与应激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3.

[6] 姚静.糖尿病患者中的抑郁问题[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28(4):199-203.

[7] 孙静敏.糖尿病治疗中运动干预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1):31.

篇9

一、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理念的转变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准备一般性中学生比赛,地区局限性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代表学校赛出水平,为学校争光、为自己争光,为以后升学打下基础,因此造成学生的课余训练压力很大。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落实,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指导思想的转变,在为比赛服务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享受课余体育训练带来的乐趣,规范了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思路。

(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转变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存在很大的地区局限性,地区性的运动竞赛项目决定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中学出现训练项目单一、训练不系统、体育成绩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大部分地区中学只开设田径、篮球等易操作项目。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性给课余体育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学体育设施的完善,也促使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在校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中学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体育项目。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保证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时间

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落实的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首先要求学校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因此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始以前,基层中学的活动课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延长,活动课时间达到45分钟至1小时,基层中学教练不用再为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而烦恼。

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时间的固定,基层教练可根据实际比赛情况更加合理地安排体育特长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高效的体育训练课。同时,训练时间的增多,也加长了学生训练周期的变化,促使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期性更合理,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特长生今后的成绩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障。

(四)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落实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计划一般依据地区比赛周期而制定,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前,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造成训练时间紧张,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都是短期的,都是在赛前使用,比赛后的训练一般都停滞或者不系统。为确保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短期的训练计划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强度、密度往往超过学生自身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应付一般性比赛,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之后,发展空间不大,高水平学生出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运动规律。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锻炼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应该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肌肉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根据地区比赛周期,针对参加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体育竞技发展规律的长期训练计划,确保对学生健康负责以及日后运动成绩的不断提升。

在实际生活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因此要严格执行科学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与要求。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参与锻炼的人数多,对于课余训练选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前因怕参加体育训练耽误学习,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不愿参加课余训练,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学生放下课业包袱,引导学生发扬不怕苦累的精神,在全体中学生参与的感召下,学生的锻炼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更多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意识到在课余体育训练队能更好地发展。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范围更广泛,以前需要教师重点做工作,现在是学生自己找教师要求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带给学生尝试不同项目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中学体育训练队科学选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在教练督促之下,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训练。参加训练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长,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体校或专业训练队,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应付比赛,或者迫于升学压力而参加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训练自主性,学生完全从兴趣出发,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增强。在实际训练中,师生完全是在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从而也带动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上主动性增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阳光、健康”的理念,在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课余体育训练的竞赛机制对阳光体育运动效果具有检验性,通过课余体育竞赛检验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锻炼效果。

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中学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校为单位定期组织面对全体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以检验学生参加锻炼的效果,确保阳光体育的真正落实。

三、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近几年体质健康调查说明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大国,但不属于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必须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篇10

一、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一)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

相比其他学科的学习,体育运动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在整个教学活动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大脑思维和身体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标准、成功地完成动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的有益作用,达到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因此,生理因素是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一大因素。不同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同,且都有一定限度,运动负荷过量会对学生造成运动损伤,进一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体能状况,惯性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和抵御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女生在生理期不适合做较激烈的快跑、球类运动等,而一些学生本身身体素质的确不好或是伴有一些疾病,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和程度,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心理因素

如今,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小在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和宠爱之下成长,几乎不进行“累人”的活动,且很容易形成浓厚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能正视自己。因而在课程上学习“可有可无”的体育运动时,学生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体育运动,怕苦怕累,在老师让进行自行练习时偷懒甚至逃课。

与此相对应的,一部分学生则是因自卑心理造成了体育运动的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或是因为自身身体条件不够优秀,害怕自己不能把动作做到位而惹来同学的嘲笑;或是因为学生因来自较偏僻地区的中学,没有接触过中专学校里的一些体育器材或场地而感到自卑;或是因为中学以学习文化课为重中之重,体育运动进行地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初中和中专体育运动学习脱节,因而产生心理障碍不愿意去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

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特殊,他们之前可能十分喜欢热爱某项体育运动,但因曾经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生理或心理的伤害,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抵抗心理,长时间则会导致心理障碍。

更为普遍的心理因素则体现在学生没有足够坚定强大的意志品质,对稍有难度的体育运动的危险性过分夸大,如摔跤、柔道、武术等,过大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不敢尝试进一步的深入,如此恶性循环下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客观条件的影响

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在室外或特殊场地进行。在室外或特殊场地进行,天气、场地、体育运动器材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体育运动的开展。良好的运动环境不仅是保障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不受意外伤害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开展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如何克服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

(一)培养和端正学生学习目的及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解决学生体育运动障碍的第一步。老师应改变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氛围,通过轻松而有趣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端正的学习动机,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和乐趣,为培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奠定基础。

(二)加强体育理论学习,科学制定运动负荷

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小接触的体育运动学习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产生误解,并发展为心理障碍。因此,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安排定量的体育理论学习、安全和保健教育,让学生能大体了解各类体育运动所属范围的划分,学习如何在不同年龄段和学习时期、不同的场合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心态。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造成学生机能损伤。

(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自我意识

对于上述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学生,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及时给予心理帮助,最好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教育。老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在合适的时机,针对其特殊的个性心理特点,疏导学生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意志,激发或唤醒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产生积极影响。

(四)改善客观条件,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增设一些必要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增进体育设备和器材,为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硬件基础;定期检查、维修场地、设施及器材,排除潜在安全隐患,最大程度降低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此外,学校还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进修专业知识及与心理健康有关专业知识的机会,能预防、更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