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应该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小康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二项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标,十六大报告对“个面小康”的解释是惠及十儿亿人的小康,日前我困农民占个困总人日的}o%以上,如果农村小实现小康,就小会有个面小康日标的实现,所以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困苹命建设和改苹的根木问题)实现现代化日标,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小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t<,小断提高农民产卜活水平)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在于:一方面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尽快提高j’大农村、农民的科技素质,_另一方面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承担起为农业、农村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其它职业培训学校(机构)为农村人日转岗、转移提供就业培训,为个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wwW.133229.COm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三农村人日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一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来抓。
篇2
关键词 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58-02
低碳循环农业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先进的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使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系统中多级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碳农业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低碳农业经济的载体,是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低碳农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农业,即所谓的“三低一高”农业[1]。
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西南部,是高淳县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原为水阳江的过水性湖泊,官溪河建杨家湾节制闸后,转变为相对封闭的水库型湖泊,湖底高程5.5~6.5 m。当固城湖达到正常水位8.0 m时,湖泊面积24.5 km2,平均水深1.56 m,蓄水量3 800万m3。20世纪90年代以前,固城湖水质为Ⅱ类水标准,水体营养贫乏。近年来,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质为Ⅳ类,水体达轻度富营养状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直接导致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污染逐渐加剧,对农业活动污染治理亟需加强。在湖区,由于化肥和农药的滥施滥用,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加之过度围网养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库,为湖库提供了营养物质[3]。
在固城湖生态区进行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势在必行,吸取同类湖区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根据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特点,提出以下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期望进一步探索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模式。
1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影响固城湖水质,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1 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1.2 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图1)。
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达到回用要求,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节水效果明显,并提高池塘产量25%,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实现截污减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共同构建绿色屏障,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2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2.1 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沟,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将其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有效处理淤泥,还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农业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够培肥地力,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
3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3.1 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污染,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3 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图3)[6]。
4 结论
研究针对固城湖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最美乡村建设进行了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一批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将可在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推行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5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78-180.
[2]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3-294.
[3] 于忠华,黄文钰,舒金华.南京市主要湖库水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37-39.
[4] 黄亦武,赵富山,吴建明.把脉高淳螃蟹产业发展[J].江苏农业经济,2009(8):43-45.
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昌盛为中心,以普及农业提高前辈技能和非农财产技艺为重点,执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指导培训与技艺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采取培训技能主干、培育专业强人、培养示范典型、建立推行基地、普及科技效果等办法,经过办班培训、集中讲座、光盘学习、田间指导、技能承包、观赏学习等方式,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具体提高全市农业科技程度和农民科技文明本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法,为加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建立供应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目的任务
全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分市、县、乡三级开展。
市级培训活动共举行短期培训班80期次,开展基层巡回讲座520场次,制造电视专题节目、讲座75期次,制造发放光盘12000张,制造收集专题节目、信息、常识150期次;县级培训活动共举行短期培训班440期次,开展基层巡回讲座5300场次,制造电视专题节目、讲座550期次,制发光盘106000张,开展乡村劳动力阳光培训960期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艺培训22期次,组织观赏学习109次;乡级培训活动对比市、县级培训活动由各地辨别确定目的任务。全市累计培训农民到达100万人次。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首要包括:基层农业技能人员、乡村基层党员干部、乡村财政人员、农民、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治理人员、农民专业协作组织治理人员等。
四、培训内容
全市百万农民大培训,要着眼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着力于农业生产技能程度、非农财产技艺、运营治理理念、信息获取手段和市场掌握才能不时提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培育提高前辈的农业运营治理理念。量体裁衣,因情制宜,增强指导,积极扶持,努力推进农业规划化、规范化、集约化、生态化、特征化、品牌化、专业化运营。二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进行培训。围绕农业品牌创新工程,抓好品牌农业、规范化生产、三品一标、农产物安全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设备农业拓展工程,抓好提高前辈合用农业维护地设备建立、设备蔬菜技能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生态农业推行工程,抓好生态农业、轮回农业、沼气建立、秸秆气化、太阳能应用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农业生产前提改善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地盘整治、中低产田革新、高规范农田建立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地盘流转加快工程,抓好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政策律例、机制形式、发展偏向、规划运营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农业乡村严重工程项目开展培训,共同农机补助、农产物监测系统建立、沼气工程等项目标施行,抓农机运用和维修、沼气生产工及沼气物管员、基层监测员培训,为严重项目标施行供应人才保证。三是推行提高前辈的农业生产技能配备。围绕农业服务系统发展开展培训,抓好基层农技推行人员、村级农业技能推行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常识更新培训,为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供应人才支撑。围绕优势农产物和主导财产开展适用技能培训,以保证首要农产物有用供应和添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抓优秀种类、技能的引进推行,结合农时时节,采取各类方式,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才能和运营程度,培育一批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
(二)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宣传统筹城乡发展的严重意义和各级党委、县政府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办法,包括乡村宅基地流转、乡村承包地治理、农民进城落户等方面。重点增强农民非农财产技艺培训,大力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围绕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增强乡村劳动力二三财产职业技艺培训,开展乡村劳动力自立创业才能培训,积极指导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财产转移,鼓舞乡村劳动力到外埠务工、创业,推进乡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三)乡村综合配套变革。深化乡村产权准则变革(乡村集体地盘一切权、集体建立用地运用权、乡村林权、乡村地盘及果树承包运营权、乡村房子一切权等确权颁证工作)、乡村地盘股份协作制、乡村社区资产股份协作制、乡村资金合作协作社、乡村集体财富积聚机制、基层民主治理与创新等方面政策办法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看法,推进乡村综合配套变革,加速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
(四)新民居建立。大力宣传新民居建立的严重意义和各级党委、县政府推进新民居建立的各项政策、办法。宣传各级新民居建立的规划、方案和各类新民居建立的形式、典型。鼓舞指导广阔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新民居建立。
(五)农业财产化运营。围绕龙头企业提拔和农产物加工业强大,抓好农业财产化运营、农民专业协作社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物加工业发展、各级扶持政策、龙头带举措用、好处联合机制、农产物基地建立、打造财产链经济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
五、培训方式
(一)举行培训班。举行短期培训班,就单项专业常识、专业技能进行系统培训,让受训人员做到结实把握、纯熟运用。
(二)开展基层巡回讲座。在县、乡、村举行专题常识讲座,让受训人员把握常识要点和技能方法。
(三)创办电视专栏。在市、县电视台创办农民科技培训专栏,制造科技讲座、信息传达、典型示范、产物宣传等相关专题节目,扩展农业科技普及范围。
(四)光盘教育。市、县两级购置、制造光盘,下发到村和重点农户,经过观看光盘让受训人员把握相关常识和技能。
(五)现代长途培训。应用党建网、乡村党员干部现代长途教育网、城乡一体化网、农业信息网等收集,制造专题节目,相关信息、常识,到达培训目标。
(六)播送板报。首要应用村级播送和板报,结合本地主导财产,结合农时时节,有针对性地播放、登载相关常识和技能,提高本地农民科技本质和农业生产科技程度。
(七)典型示范。围绕培训内容,在各个方面大力培养典型,充分发扬典型带举措用。积极指导已有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成功典型参加全市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师资力气。还市、县、乡、村围绕相关财产,在栽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积极培养典型,依托典型带动,充分调动广阔农民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热情和积极性。
(八)大篷车活动培训服务。市、县、乡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公开服务德律风,为广阔农民供应德律风征询和上门服务。
(九)现场指导。市、县、乡各级农业主管部分,布置农业技能人员或延聘农业专家深化田间地头,为广阔农民开展现场技能指导。
(十)技能承包。市、县、乡各级农业主管部分,布置农业技能人员或延聘农业专家,对栽种、养殖等重点场(户)开展技能承包服务。
(十一)观赏学习。县、乡、村三级要组织村干部、农民、龙头企业治理人员、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兴办人员比及周边提高前辈典型观赏学习,坦荡眼界、拓宽思绪、灵通讯息,学习新理念、新形式、新技能。
六、时间布置
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一)预备阶段(2012年11月20日—2012年11月30日)。具体做好各项预备工作,包括制订方案、成立组织、制造方案、布置课程、组织师资、购制材料、确定场地等。
(二)培训阶段。(2012年12月1日—2013年5月15日)。市、乡、村各级具体开展各类方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16日—2013年5月31日)。具体总结培训阶段开展的工作、获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收成的经历以及对今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计划和建议。
七、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密共同,构成工作合力。各单位之间要增强联络与协作,特殊要增强与新闻媒体和四家收集的联络与协作,构成强壮的宣传培训气氛和收集掩盖格式。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政府农办)要做好科技培训活动各项详细工作的协调组织。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分也要成立响应的指导组织和做事机构,组织开展好全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
(二)增强责任落实。各级各有关部分要坚持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目的责任制,层层分化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各县(市)区要依照《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施行方案》中的目的任务(任务分化表附后),制订具体详细的施行方案和培训方案。市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照《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施行方案》中的目的任务(任务分化表附后),制订详细培训方案。各级各单位施行方案和培训方案于12月10日前,报市指导小组办公室。
(三)增强宣传发起。各级宣传部分、新闻单位要做好宣传发起工作,大力宣传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主要效果,宣传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严重意义,宣传提高前辈科技典型和工作典型,努力营建广阔农民群众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传科技的浓重气氛。
篇4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治理
中图分类号:Z822.3 文献标识码:Z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4801
正文:农村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发展速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地政府遵循这一政策,并将相关环境保护条例落实到工作中。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怎样对症下药,怎样将农村环境问题真正地解决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的。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一直不太重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且带有农村的特点。
首先,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大部分是由农业种植过程带来的农药等化学污染。农村的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经济作物以及粮食的种植,在进行作物耕种过程中,农民需要针对不同的作物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选择相应的农药来帮助杀虫或者施肥等,这些农药在喷洒过后,会随着雨水或者直接流入土壤里面,导致化学物污染。
其次,农村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到农业大棚,农业大棚的塑料薄膜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中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农业大棚是农民用来培育一些经济作物的场所,而农业大棚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色薄膜,这些白色薄膜能够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确保作物在棚内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另外,在处理这些薄膜时,农民没有固定的处理场所,因此,在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白色垃圾。
最后,农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养殖牲畜,牲畜养殖过程中会带来废水、粪便的污染。牲畜养殖是农民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一方面,牲畜能够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在进行牲畜养殖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就业。但牲畜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就笔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一头牛所能产生的废水量超过二十几个成年人排放废水的总量,另外,牲畜的粪便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与工业废弃物相比,牲畜粪便的年产量是工业废弃物的两倍还多。这些牲畜带来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污染的严重性。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活垃圾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废弃物处理时,农村居民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废弃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到位
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地方进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能够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确保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不重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以及所能收到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并没有过大的投入和重视。另外,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到目前的集约式,同时,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一方面,乡镇企业并没有对废水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进行使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受创。
(三)城市的环境污染逐渐地向农村蔓延
城市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城市废水等都会随着大气运动等直接影响到乡村,其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破坏乡村耕地,使农村的环境承受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后期农村环境治理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比较落后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中,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农业垃圾较多,同时,农业垃圾的处理也没有适当的技术来进行,导致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需要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状况的环境治理政策。环境治理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来看,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政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能够带动乡镇部门相关工作措施的出台,并且在进行政策的落实时,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有关政策对不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并处以罚款。
第二,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促进农民增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农村居民发挥主体作用,环境污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因此,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的培训能够促使农村村民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同时,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控制乡镇企业废弃物的排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四,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因此,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较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不仅能够更好的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更能够将农村环境压力适当的降低,另外,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对于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十分有利。
第五,政府需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体系。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减少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需要相关机构建立起一支合格的管理队伍,更加需要相关机构能够结合农村的特点对环境污染的产生源头进行针对性的治理。
第六,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制措施。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需要体系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法律的监管。环境污染治理法和相应的保护法等都能够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虽然没有城市环境污染那样严重,但是从具体的环境污染境况来看,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原则,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的治理进程,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3)
[2] 苏玉,蔡佳亮,汪杰,李国富.黄艺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
[3] 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4)
[4] 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
[5] 牛春生.浅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篇5
关键词:农业问题的实质;现代农业的含义;北洸乡规划;乡村治理结构改革;土地集中
1前言
1.1北洸乡南部的概况
当前正值初夏,走进北洸乡中南部,尤其是南环路以南的井神、三台、北张、南张、白城等村,果树林立,满眼都是绿色,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没有一家污染企业,被誉为天然氧吧,是度假、休闲、旅游、疗养、娱乐、果园参观调查研究的理想之地。桃、梨、红枣、苹果、山楂、核桃等水果干果应有尽有,并以村为单位,集中分布,形成各自的特色。比如:井神的仙桃、白城的苹果、三台的酥梨、北张南张的红枣等,均在太谷县非常有名。而且品质优良,口感面貌俱佳。可以说这几个村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导向的现代绿色高效农业的条件与基础。
1.2北洸乡南部存在的问题
然而现在这几个村现状如何呢?随着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的急剧下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上述五村,果树疏于管理,病虫害严重发生并呈现失控态势,农业产出锐减,总体经济实力迅速下降,外出打工人员增多。集体财产卖完或流失掉,农业税免除,村委会入不敷出,外债剧增,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加大,村委会普遍失去对村民的组织力、控制力和号召力。村庄管理无序,卫生环境恶化。村庄整体的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这五个村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到底问题的实质出在哪儿呢?在全县有没有普遍性呢?面对问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如何做呢?未来的农村经济基础即农业应当如何发展呢?怎样找准有效的切入点呢?切入点又在哪儿呢?下面就结合实地问题调查研究和北洸乡的发展规划就以上问题做简要分析,重点就旅游导向的绿色现代高效农药谈谈核心问题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2、农业问题与实质
2.1农业中的问题
不论走到哪儿的农村,老百姓都会反映甚至抱怨:“现在种地越来越不行了”。其实这是传统农业效益急剧下降的“通俗说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并占据社会主要位置,传统农业因其弱质性而下滑甚至衰退是必然的历史现象(但要注意下滑和衰退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此便引发了很多问题:
2.2农业问题的实质分析
2.2.1问题的农村形势总体分析
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下滑,工商业和服务业收入多于农业收入,导致“种地明显不如打工”,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是由工商业决定的,必然导致没有工商企业的传统农村的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下滑。
2.2.2农业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
农业效益相对下降,种地明显不如打工导致大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被迫或主动外出打工,农业疏于管理,特别是病虫害本来是个细心活,原来借助于细心管理而能有效防治的病虫害现在因不能耐心防治而重新大规模爆发,加上环境异常和气候变暖引起的新的病虫害集中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效益的下滑。
2.2.3农业问题的乡村治理变化
当农业相对效益下降到一定程度,传统农业效益跌到极致,工商业成为税收的主要税种,农业税必然要被取消。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农业税应当要被取消,但这却使农业村庄丧失全部“税源”,沦为完全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行政管理单位”,并且这个单位处于行政管理的最底层,转移支付不可能全部支付到位。中间克扣盘剥挪用难以避免,但村庄的开支消费价格是由全社会决定的,说的通俗点就是“给不了100万的钱,却要修100万的路”、于是外债内债必然产生。有债务的地方必然产生严重的矛盾,尤其是内债势必增大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
2.2.3农业问题的政策基础
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传统农业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但从那时伴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瓦解,集体或村委会逐渐失去对村民的号召力、控制力与组织力,传统农业效益的下滑使原来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治理的机制逐渐瓦解。
单干的片面坚持,集体的瓦解,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扩张,使农村集体公共团结价值和精神崩溃,使现在的农民很难用合作互助的形式去共同发展。
2.2.4农业问题的实质概括
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全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时。我们的农业怎样达到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若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平均水平,就是现代高效农业,也就意味着有了现代乡村的经济基础,具备现代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和能力,就不会产生上述问题或上述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若我们的农业达不到经济各行业总体上的平均水平,就会被逼迫或被强制走向现代农业,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病虫害增多、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一盘散沙,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变差升至不可控,集体号召力组织力控制力空化,而这些问题阻止了人们有效快速走向现代农业的步伐,甚至使内向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和能力丧失,又将加剧农业效益的下降。
总之,包含上述五村在内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的本源在于传统农业效益加剧衰退,经济基础逐步瓦解,引起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且反过来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
3、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3.1现代农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3.2现代农业的特征
结合实际概括一下:现代农业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3.2.1高效化,
高效化,包括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和传统农业相比,产量有大幅度增加,品质(包括外观色泽形状个头,内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改善,特别是经济效益要像上文所说的那样,达到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若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平均水平,就是现代高效农业。
3.2.2技术化,
技术化,不论机械技术,还是生物技术,都应得到普遍而又因地而异的应用,成为稳产高产,实现高效化的根本力量。
3.2.3新型农民化
新型农民化,指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要塑造新型农民,能操作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能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包括育种和生物技术。
3.2.4生产组织化
生产组织化,指合作社普遍建立并走向联合,成为农民经济生产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参与培训学习,高效标准管理生产活动。要求合作社:内部民主规范管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原则组合自成立合作社,农资产品统购统销,关心社区共同发展与社会文化事业,重视教育培训,
3.2.5规模化或立体化
生产宜规模化则规模化,机械化则机械化,宜立体化则立体化,生物化则生物化。人少地多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靠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赚取接近或超过经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可以根据自己资源劣势在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发展立体生物农业,靠提高单位耕地产量赚取或超过经济各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
3.2.6产业化
未来的农业及现代化的农业不能因农业而农业,而要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总之要有相关的非农产业的产业引导带动。
3.2.7标准化
管理统一标准化,即在合作社的组织下按照市场和技术的要求科学统一标准管理,以确保产出高产标准优质安全的产品。
3.2.8绿色生态化
克服传统集约型农业的弊端,即减少直至不使用农药,转向靠生物措施保产增产,减少化学药剂肥料的使用,达到既高产高效,又安全无公害,还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目的。
4、北洸乡五村的选择及规划建议
4.1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原因与要求
4.1.1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结合北洸乡的实际和现代农业的共同基本特征,应确定生态旅游导向的标准化、合作化、高效化、立体化的适度规模的绿色农业(具体到上述五村就是林果业)。
4.1.2北洸乡农业发展以旅游导向的原因
应当是旅游导向的现代农业,理由包括:(1)、北洸乡没有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国家已紧缩土地政策,严守是十八亩耕地的红线,不会轻易批准工商企业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工商企业用地。环保环保力度,严格查封污染企业。在这样“一不准占地,二不准冒烟”的条件下,再加上招商引资不好引进,靠工商企业带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不现实。(2)北洸乡有发展旅游的条件,没有污染企业,这儿天是蓝的,地是绿的,享有天然氧吧的美称;苹果、梨、杏、梨、枣、桃等应有尽有,田园风光优美,果品香甜可口,适宜发展包括采摘、观光度假在内的大生态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引导林果产业的发展。而且人文景观又非常众多,比如三多堂、圣果观等。如果发展工商业,包括林果加工产业,必然破坏这儿难得的自然美景,不见得核算。总之发展生态旅游,既符合现实政策要求,又符合长远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和北洸乡南部林果产业五村的产业特点相衔接。
4.1.3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标准化要求
标准化是为了克服产品品质杂乱差和生产管理上的混乱等问题,走向标准化定位,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销售。
4.1.4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合作化要求
合作化指农民生产普遍建立或组织合作社,克服一盘散沙的状态,全面有效整合农村自然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在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下统一严格管理,标准化生产,建立合作社内部完备的产供销的分工体系,并走向专业化。
4.1.5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高效化要求
高效化是根本目标,改变目前低效甚至衰败的境况,实现数量、品质和最终经济效益的飞跃,产量在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支撑下大幅提升,不断再上新台阶;品质(包括外观色泽个头形状,内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改善,不断满足变化的市场的需求,适应人们的营养消费要求。
4.1.6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立体化要求
立体化或适度规模是在考虑到现实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走有中国特色或有太谷特色的规模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农场化农业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只能走适度规模农业或立体农业,往空中发展,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单位收益率。
4.1.7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绿色化要求
绿色是我们走向未来,在未来农业格局中占据优势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对食品选择注重安全的必然选择。
4.2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注意事项
但请注意,以旅游为产业导向并不意味着离开旅游就不能搞现代农业,针对农业本身,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仍然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我们应当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综合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据主导作用,旅游业引导,引导规范现代农业的发展。
4.3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具体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县委县政府和北洸乡党委政府,确定北洸乡井神、三台、白城、南张、北张为生态旅游引导的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高效林果产业大协作区,具体确定井神为现代高效绿色仙桃基地和桃园旅游区,三台为现代高效绿色酥梨基地和山村文化风俗自然景观旅游区,白城为现代绿色高效苹果和果园采摘基地,北南张为优质红枣和枣园旅游,并打通连接五村的旅游交通大动脉,改进优化田园风光,形成从桃、到苹果梨、再到红枣不间断的果品供应基地,和相应的连续旅游项目。建议在井神靠近太井路的两侧建立标准优质桃园基地,三台建立高效绿色规模画的酥梨园区,进一步优化升级南北张旅游资源和条件,加紧资源整合,克服制约生态旅游基地良性运行发展的因素,做好群众工作,扩大合作社农民的份额,并使之成为农民自己发展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5、发展现代农业核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上面的论述只是规划或设想,而要真正落实,就要首先解决麻烦的农村政治社会问题,欲解决农村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要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并夯实经济基础和调整农村资源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两个方向着手,形成科学统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及规划,建立合作创业的社会政治关系,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建设现代乡村经济社会的大系统工程,两者只要有一个方面做的不到位或被忽视,都将使这一系统举步维艰。具体建议如下:
5.1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建立新的高效的乡村治理结构体制,包括乡镇治理结构或体制,和村治理结构或体制。改变或超越现代的治理状态、
5.1.1建立建设现代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模式、办法与制度
建议选择几个村比如上述北洸乡的五个村,在现有基础上特别是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建设现代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模式、办法与制度,中国的农村必须也应当自治,但仅有村民自治尤其是现在这种状态的自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加剧问题的产生。可以委托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山西省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也在山西农业大学)选择一些村庄做试点,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组织部门、民政部门配合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结合大学生村官制度和合作社的建立推广及高效建设管理,研究制定和试验超越现实村庄治理结构和状态的村庄治理结构模式制度。现代村庄治理模式的研究试验和实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我们太谷县都是空白,但这很关键,不解决村庄治理问题,不超越现代乡村的整理格局和状态,我们的现代农业目标永远是空谈。离开高效稳定成熟的村庄治理,我们的现代农业即便能搞起来,但绝对不具有普适性。
5.1.2乡镇政府整顿改革管理体制、结构和行为
乡镇政府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组织化等客观要求,整顿改革管理体制、结构和行为。依据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其中最核心的是农民的组织化,还有就是组织化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养、文化建设等。围绕组织化,乡镇政府所需要的职能、人员、机构将会增多并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政府应当发挥组织领导服务协调的作用,统筹全乡镇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管理及技术信息服务,实际上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不是或最好不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管理,而最好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形式模式多样,但共同的模式框架是:切实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基本原则和“自愿加入推出,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统购统销、互助合作、教育培训、关心社区”等管理运行原则,鼓励支持群众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但尽可能地少而精,少而大。之后按照自下而上民主的原则在乡镇政府成立各专业合作社的联社,最后再成立综合性的大合作社联社,用以统筹协调规划资源,组织管理生产,扩大组织队伍和生产规模,增强组织力量。客观上,各村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也只能在乡镇里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联合。
未来的乡镇政府、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熟推进时的乡镇政府最大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不是乡计生办、派出所等,而是合作社联社。经过民主程序,自下而上选举产生合作社联社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统筹全乡及整个社会的资金技术政策信息销售等资源,协调制定和实施规划。下设畜牧养殖、林果、蔬菜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联社,并有相应的理事会,在大合作社的指导或领导下直接具体组织管理本类型合作社的运行发展。大合作社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有相应的监督、财务、人事、技术、办公室等机构。若这样设计并执行操作,可以想象到时乡镇机构有多“庞大”,职能、机构、人员有多少。不过这跟以前大部一样,以前的乡镇机构庞大臃肿本质上是在“执行上级命令任务,掠夺乡村资源”,而没有组织乡村建设发展。而未来以合作社为中心的乡镇机构及其“膨大”是在“自下而上民主”的原则基础上,为了增强乡村自我建设建设能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独立发展而需要的。
5.2土地集中问题:
农业规划首先依赖土地、受土地的影响最大,要发展现代林果产业,肯定是发展生态绿色高效、集中连片成规模的林果业,这就要求首先解决土地问题,在现在的既有的土地格局下,如何奠定发展高效益上规模的林果产业的土地基础。
土地集中可能有两种方式:
5.2.1土地集中的“流转模式”
第一种方式是:集体收回相应数量的土地,给予所有者一定补偿,之后做统一规划,再以科学合理的便于林果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式承包给村民,这需要乡政府甚至县政府的大动作、大规划、大投资,就像白城的大棚设施农业一样。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由外向内推动农民加入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需要政府精力和资金的巨大投入,效果快,但短时间内不具有可复制性,且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建设滞后,他的动力仅仅在于政府财政。
5.2.2土地集中的“合作模式”
村庄或农民自己内部调整土地资源,比如,在村里选择一片有一定基础的适合发展现代林果产业的土地,对相关技术、市场、品种、自然条件、结构等做好评估,并做好做细规划,提前就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等系统的配套工作做好,组织成立针对林果产业发展项目、针对相关群众的合作社,然后通过耐心的群众工作说服相关群众加入合作社。当然还需要一个强力高效廉洁的项目发展领导机构。这种内向的自我调整方式见效慢,面临的难题非常多,需要村庄自身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需要全村村民的团结互助谅解,是对全村团结精神的考验。这种方式具有变革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成功,整个村庄将产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开始建立,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社会关系形成,相应的文化组织建设同时也在推进,于是一个现代化的社区出现,新农村建设完成目标。还将对周围村庄和社区产生冲击力,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榜样。
5.3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建议
因此建议,对以上五村尤其是井神村、三台村进行林果产业土地和自然条件的考察评估,确定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地块,并制定详细规划,再一步步地往前推进,也就是用第二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不过这种方式对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村委会、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领导要求特别高,因为内向型的资源整合需要耗费组织者巨大的精力时间,有时需要大领导出面坐群众工作,压住“阵脚”。
而围绕土地、甚至围绕整个项目更加详细的规划需要在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制定。
总之,我们发展旅游导向的现代农业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包括社会关系整合、土地资源整合,经济资源整合、技术资源整合、这都需要首先确定群众可以接受的并充分信任的社会治理结构及建立在现实国情、土地制度基础上的土地整合方式。然后再考虑具体规划和设计。
6、结束语
改变现在农业发展的困境,发在现代农业,需要对问题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要抓住核心与关键问题,要考虑到社会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要切实做到“以人文本”,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沛著《农村社会发展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2、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一版
3、陆学艺著《“三农问题”读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篇6
关键词:政府;现代农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21-02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证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既需要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离不开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
白山市不是粮食主产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境内森林覆盖率76%。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繁衍生息条件,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故乡。境内野生动物300多种,野生植物2 300多种,其中人参、灵芝、高山红景天、五加参、天麻、月见草等药用植物900多种,蕨菜、木耳、松籽、蘑菇、薇菜等野生食用植物200多种。经济植物以人参最为著名,人工种植园参历史有三百多年,是全国重要的人参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野山参和园参年产量均居中国首位。丰富的特产资源造就了一批“名乡”,抚松县被国家评为“中国人参之乡”,靖宇县被评为“中国西洋参之乡”和“中国长白山矿泉城”,浑江区被评为“中国林蛙之乡”,临江市被评为“中国红景天之乡”。
白山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特色兴市,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美丽宜居乡村的思路,“完善政策,建立制度,并致力于公共投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比较优势,提高生产率和市场效率。”[1]具体讲,白山市各级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专门的特点,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具有公共性,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投入;二是其投入高而回报率较低。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要做到:“农业产业布局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就建设到哪里。”
要想富,先修路。阻碍白山农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是落后的农村公路。近年来,白山市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到2015年末,已经有457个行政村修通了水泥(沥青)路。基本实现“村村通”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谐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政府要做的第二项基础工作就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白山境内有鸭绿江、松花江和浑江三条水系,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但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欠账较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要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推进浑江干流防洪工程、鸭绿江界河防洪工程等重点流域、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加强抗旱水源工程数量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西北岔水利枢纽工程、青龙河水利枢纽工程、二道松江河水利枢纽工程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灌区建设及节水技术改造,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以电代燃和小水电建设,规划新建续建电站;实施以松花江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
二、推进创新工作
一是农业结构创新。白山农业的优势在资源,资源的优势在特色,特业强则农业强。要立足白山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科学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合理规划参、蛙、菌、药、菜、牧、果、蜂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具有白山区域特征的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屯,全力推进长白山道地药材、林蛙、山野菜、北五味子、蓝莓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现代生态效益型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二是装备创新。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为重点,加强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农业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场(小区)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开展畜禽类污染处理及沼气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生猪全自动给料系统、畜禽自动控温及排风系统等设备和设施,不断提高畜禽养殖规范化、无害化水平。紧密结合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实际,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认真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化种植水平。全面普及人参标准化生产、林蛙规范化养殖、食用菌规范化栽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等20项技术。三是科技创新。积极与吉大、东北师大等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合作,加快推动参、蛙、菌、药、菜、牧、果、蜂产业板块新产品开发。做好做足“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新文章,积极为企业搭建新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加速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全产业发展链条。
三、加大支持力度
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财政和政策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规划、管理、统筹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持。一要高起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村屯特色,符合农民意愿,既要注重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建设风格、建设标准。二要高效能管理。要坚持“治”和“制”双管齐下,在加大农村综合整治的同时,加强村规民约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件”和“软件”都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探索创建村干部街路卫生环境包保责任,调动农民主力军作用,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三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政府职能必须由组织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这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服务过程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由生产服务向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方位拓展。近些年来,白山市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了人参、食用菌、山野菜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产品服务体系并重点打造了农业现代化服务平台。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在这一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诚信、竞争等交易原则,构建以白山特色系列农产品为主要品种的电子交易,提供信息咨询、中介、储运配送等相关配套服务。从流通领域入手,调整产、运、销、需等产业链各方利益,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产品交易成本,引领商品行业新的增长点,形成规范有序的商品市场秩序。不仅有效保障了商品行业和白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商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定价话语权,而且带动省内商品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农产品依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和现代电子商务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网络安全产品,并配套高度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构成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网上交易系统。该系统与银行结算系统、信息系统、异地交易系统,构成了完整、集中、高效、快捷的网上交易结算、交收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五、注重龙头企业引导示范
龙头企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它代表着区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把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关键环节,注重发现和培育既体现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带动效应的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现代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从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何,关键看这个地方有多少个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般采取“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带动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兼顾企业和农民利益。几年来,白山市先后建立了抚松、靖宇、长白、江源四大人参产业园区和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6个产业化园区,培育了15个特色乡镇,70个专业村,650个特色产业示范大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企业6户,省级休闲农业企业39户[2]。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秉承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坚持“建设大基地、挖掘大文化、实现大循环、促进大发展”的发展战略,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挖掘长白山菇菌文化,打造东北菌业强市。达到品种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品牌化、基地园区化、园区工厂化和产业循环化。成为沃尔玛、康师傅原料专供基地,提供就业岗位400人,辐射带动示范农户900户[3]。其意义是,不仅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而且通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着力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化升级,以绿色有机食品――食用菌为方向,彻底改变地域经济的增长模式。
总之,在现代农业涉及多个方面和诸多环节,其关键在于统筹发展城乡经济,涉及城乡一体化、美丽宜居乡村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客.最新三农与农民增收领导干部读本[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14.
篇7
(一)湖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必要性
在湖州农业发展水平依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情况下,湖州提出发展品质农业的战略有其主客观原因。首先,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受国内、国外农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总产值已经低于全国GDP的10%,并且这个比例会越来越低。占全国人口近50%的中国农民与国外粮食大鳄争抢这不到10%的蛋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出口市场则由于越来越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而使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消费理念也发生变化,更注重消费的质量。刘易斯拐点到来导致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加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而中国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频繁爆发,各种动物疾病的传播,农村水、土壤、空气污染的加重,都要求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其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是基于湖州的区位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的战略决策。相对于中国内地其他农业大市,湖州处于长三角中心,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比较高,只能发展技术、资本密集的高附加值精细农业。而比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也决定了湖州应该主要发展鲜活、绿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再次,发展品质农业是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要求。当前湖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跃居全国前列,但由于资源约束,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继续走外延式扩张的农业发展道路已不可行,只有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走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之路,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充分发掘湖州的生态优势,才能不断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正外部性,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发展品质农业是品牌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品牌农业运动的开展对湖州农业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单线推进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只关注品牌、品质的创立,忽视发掘其他竞争优势,并忽视品牌与生态的协调,导致动力不足。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推进速度趋缓。美丽乡村建设很好地整合了生态保护与品牌创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乡村服务业取得了很好效果,但这种模式具有地域局限性,在生态容量比较大的安吉没有问题,但移植到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吴兴区、南浔区可能就不太合适。只有充分认识品牌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各地发展潜力,我们才能把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二)湖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可行性
作为历史悠久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湖州具有悠久的品质农业传统,也具有发展品质农业的现实基础。首先,湖州具有悠久的品质农业传承。自唐代以来,太湖流域就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湖州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物产富饶,手工业发达,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南浔辑里丝曾经享誉世界,是丝中极品;善琏镇湖笔因其做工精湛,天下闻名;双林镇的凌娟因其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行销天下。其他地方特产如菱湖湖羊、安吉白茶、长兴紫笋、太湖三白,都小有名气。正是由于品质农业的发展才造就了南浔、善琏、新市等古镇的繁荣,为湖州近代工业积累了资本。其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已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湖州地处长三角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带,巨大的农业需求市场、高品质的消费群体,使湖州农业商品率比较高,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比较早,特别是品牌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当前,湖州各区县已经涌现出大批的品质农业典范,如安吉的竹产业、白茶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德清的块状农业如青虾养殖,稻鳖共生,裸心谷高端休闲旅游业;吴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淡水鱼养殖;南浔大虹桥湖羊、鲈鱼产业;长兴的茶叶、杨梅和葡萄产业,都是品质农业发展的代表。再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区位、资源优势。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周边是上海、杭州,苏州等富裕的大中城市,市场容量比较大,居民消费品位比较高,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湖州离宁波港、上海港、萧山机场和浦东机场都比较近,有利于发展高品质的出口农业。湖州自古人文荟萃,重视教育,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地处太湖之滨,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生态优良,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长三角地区高校密集,知名高校众多,可以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先天条件。最后,后发优势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机遇。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是浙江省比较富裕地区,但改革开放后,由于沿海地区占据地利之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工业化速度比较快,湖州逐步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但这种落后具有相对性,湖州乡镇企业相对浙江沿海的滞后发展,使湖州避免了乡镇企业对环境的过度污染,保存了湖州的青山绿水,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机遇。在后工业时代,湖州工业的相对落后由劣势变成了优势,可以不必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直接发展品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现状
其一,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思想基础。早在多年以前,湖州已经认识到湖州农业发展必须立足长三角大市场、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走湖州特色农业之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湖州市先后提出了特色农业、品质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口号。无论是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思路,都是品质农业思想在湖州不同阶段的体现。其二,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组织基础。湖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引进,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风险分担,农村合作提供各种服务。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湖州各地,有效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加速了新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湖州农业的竞争力。以公司、大户为主体的各种农业生产主体茁壮成长,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多赢目标。以“1+1+N”模式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使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为湖州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三,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政府的合理规划,湖州的水利设施已经比较完善,道路畅通,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大棚设施、自动化控制设备、滴灌设备、无土栽培设备、土壤肥力检测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等都被大量使用。吴兴区还率先引进浙江第一架无人喷洒农药飞机,为品质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湖州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高端品质农业、农业休闲旅游、养老地产提供了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其四,湖州品质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技术引进和与省内外相关农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湖州的农业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吴兴区八里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广泛采用各种现代技术,如信息收集与控制技术,滴灌技术,管道输肥、输药技术,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兴的高品质水果种植技术、南浔的淡水鱼养殖技术、德清欧舒曼珍珠加工技术、安吉的竹制品加工技术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湖州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清溪的稻鳖共生技术,明峰的玉米、湖羊循环经济模式,大虹桥的粮食、酿酒、湖羊循环经济模式,都为湖州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五,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经过多年的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后,农民已经尝到品质农业的甜头,认识到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走规模化、品质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品质,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湖州农民来说,发展品质农业不仅仅是政府的期望,更是农民自发的迫切要求。其六,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经过30多年的经营,湖州在原有品牌基础上,创立了很多农产品新品牌,如安吉白茶、安吉冬笋,德清的“水精灵”青虾、“清溪”花鳖、“莫干山”黄芽、“欧诗漫”珍珠系列产品,长兴的紫笋茶、漾荡牌“河蟹”,吴兴区的湖羊、太湖蟹、太湖银鱼,南浔的陈邑加州鲈鱼等,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打下良好品牌基础。
(二)湖州品质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区域协调,同质竞争激烈。湖州地形多样,各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不同,决定了两区三县具有不同的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应该采取不同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山区比较多的长兴,不可能与平原辽阔、河网纵横的吴兴、南浔一样发展规模化的普通设施农业和水产业,而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样,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也难以移植到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吴兴、南浔。只有立足于各地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才能充分发掘各地的农业潜力,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二,政府职能不到位或错位,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全能政府的理念下,政府一方面严重越位,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过度干预、扭曲市场,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比如人为过快地推动合作社发展,造成大量僵尸合作社的存在,对税费、农业补贴政策的滥用,造成不公平竞争,甚至劣胜优汰。另一方面,政府的服务意识不足,功能缺位,如农业保险率低,覆盖面不足,对生态保护不力,市场监管漏洞较大,信息提供不及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创新产业扶植、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等,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低效。其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待遇有待提高。湖州市农业发展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在产业结构中农业仍处于次要地位。农业地位的尴尬也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地位尴尬,他们不仅编制难以解决,待遇低下,而且饱受歧视,经费短缺,导致无法有效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技术是品质农业的核心,没有技术进步,品质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大力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这个中间环节,以有效转化和推广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因此,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衔接与推广,影响品质农业的发展。其四,农业主体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培育。湖州工业比较发达,农民的非农化就业非常普遍,老人农业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这种现状使家庭农场在湖州的发展受限:一是受劳动力匮乏限制,二是受规模经济影响,三是设施农业投资大,非一般农户可以承受。这样,公司主导的龙头企业经营模式可能比较合适,它能够通过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公司雄厚的资金使他们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循环农业,突破规模与资金瓶颈。但在大力发展公司主导的龙头企业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平衡分配,在土地流转中使农民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只有进一步壮大公司主导的现代农业主体,品质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其五,农业支持资金不足,农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品质农业要求规范化的生产程、标准化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在品牌被认同之前,可能会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这就要求政府对品质农业试验进行充分的扶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引进的外部性,还是现代机械化的规模效应,都要求政府提供协调,使外部性内部化,机械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品牌的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产业化与环境保护矛盾的解决,都需要政府的作为。当前农民合作的规模还太小,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降低运营成本,导致很多合作社难以维持下去,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协调以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三、进一步推进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强地区协调,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品质农业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各地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安吉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竹产业,重点发展各种基于生态的旅游业、养生产业,发掘养老地产机会。德清在块状农业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精品农业之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把自己打造成杭州的菜篮子。长兴的蔬菜、水果产业已经小有名气,湖蟹、湖羊养殖规模已经超过吴兴区,应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品质,走生态农业之路。吴兴区与南浔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平整,水、热自然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经济,把自己打造成上海主要的菜篮子。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才能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减少政府对农业的不当干预,比如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对农民合作的过度干预,对土地流转的直接干预,对农业补贴、农业评奖的直接参与,前者应该交由市场决定,后者应该交由专业组织评定。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监管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前者如产品质量的监控、农业品牌的保护、市场秩序的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保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后者如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服务,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明晰化的土地权力,契约的保护等等。只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才能为品质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其三,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根据三次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才能大幅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引导他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三产,发掘农业内部增值潜力。在各种农业生产模式中,石油农业和设施农业对生态的负面影响都很大,绿色农业只关注小生态环境,只有循环农业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湖州已经基本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态保护对于保障民众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国内其他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继续推广、开发循环农业,使湖州早日进入生态农业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赶超。其四,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实现科技兴农。湖州要发展品质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但湖州只有一所普通高校,不能满足湖州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必须积极地借助外部力量,如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甚至向台湾地区,荷兰等农业技术发达的地区引进技术。外部技术引进和推广需要一个中介,也有一个适应性问题,这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批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只有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在“1+1+N”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提高湖州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其五,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人才在农业发展中居于第一位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本文来自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篇8
测土配方施肥已覆盖全市35个农业区县,建立了主要作物分区域、分地形的测土配方施肥查询数据库,部分乡镇和化肥经销点建立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触摸屏”查询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指导方案,根据推荐方案选肥、配肥、施肥,做到“照方抓药,依方施肥”,使农作物吃上了“营养套餐”。2012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到3275万亩,涉及农户567万户,形成肥料配方415个,全市配方肥施用总量达到51万多吨,减少不合理施肥3.19万吨。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使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栽培面积增加,农家粪肥、尤其是大型养殖场粪便利用率提高,化肥用量结构明显改善,提高了土壤肥力,既减少化肥流失、降低农村面源污染,又提高了作物品质,保证了农产品安全。
(一)启动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意见,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2~3亿元,打造90万亩的国内最大河道式天然渔场,带动全市160万亩宜渔水库水面发展生态养殖,有助于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建,遏制因水流减缓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
(二)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定了《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标准》等农业行业标准3项、农业地方标准24项;开展了9个蔬菜标准园、24个水果茶叶标准园、4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2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创建活动。实施了丰都全国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和开县、潼南两个市级农业标准实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强农化投入品监管,全面禁止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2012年新认证“三品一标”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2012年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防治工作。
(三)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农村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已在全市327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户家庭、农田垃圾回收与利用,已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95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18套及其配套管网1062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36万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万吨/日;建设垃圾收运处理设施5.16万套,新增垃圾处理量785吨/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333个,新增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能力938吨/日。
二、当前重庆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
(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三、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七)加大对农村沼气和农村环境治理扶持力度农村沼气兼具农村能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功效,是当前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的最费省效宏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继续参照2010年农村沼气项目市级配套按400元/户的标准落实,切实提高农户建设积极性。将“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篇10
摘要:财政支农投入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及其环保效应的调查,分析了制约湖南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应发挥的因素,探索了加强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用发挥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农投入;农业生态环境;经济手段
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实现“五个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手段是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财政支农投入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且不可替代的影响,并在促进农业永续发展过程中担负重要使命。
一、现行湖南财政支农投入及其环保效应分析
1.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现状分析
从绝对数额上看,2007年至2012年6年间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从125.92亿元增加到447.74亿元,增加了321.82亿元,年平均增长53.64亿元,与此同时,湖南省农业GDP 也呈现绝对增长的趋势,从1626.48亿元增加到3004.21亿元,如图一所示。在湖南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随着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也随之增加,这些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物种资源保护、耕地地力保护、草原草场保护、渔业及水域保护、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相对数额上看,同其他主要财政支出项目相比,做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如图二所示。虽然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的9.28%增加到2012年的10.87%,但近几年该比重呈现明显下降,特别是2010 年较2009 年下降了4.86%,这无疑会使财政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相对比重降低。另外,从图二中也明显可以看出,湖南省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2012年较2007年增加了606.76亿元,年平均增长101.13亿元,这对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加快农业技术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加强湖南农业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永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湖南财政支农投入的环保效应
从湖南近些年来财政支农投入的实施情况来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效应正日趋明显。首先,农业自然资源得到保护,强化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总数增加;积极开展退耕还林,提高林地保土、蓄水能力;全面保护农业野生动植物,确保生物多样性。其次,农村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药肥料综合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新建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发酵处理池、新建农业投入品固体废弃物收集池;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秸杆机收还田,综合处理和利用禽畜粪便,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净化,分户或联户设置垃圾收集设施;以村为单位,统一建设乡村物业综合管理站,分类清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作物秸秆;以户为基础,配套建设单户或联户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沼气池,消除农村污染源。
但与此同时,湖南农业生态环境中一些仍然存在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比如,据湖南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湖南人均耕地为0.06公顷,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9.2%,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相当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有部分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已影响正常耕种。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使用化肥、薄膜、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现象也较突出。据2013年湖南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7-2012年间湖南省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9.63%,同期农药的使用量也增加了12.74%,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使土壤、水、大气等资源受到污染,造成耕地、水体质量大幅下降,酸雨迅速增加,薄膜的使用量在短短6年间增加了16.91%,地膜残留物严重破坏了土地的理化性能和土质,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二、制约湖南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应发挥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尽管湖南省各级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投入也逐年增加,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应该看到所实行的财政支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支农投入的比重低
尽管2007年到2012年间,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绝对数量增加了4倍多,但其总额占湖南省财政支出总额不足11%,相对于一般公共服务、教科文卫、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支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财政支农投入除了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外,还需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倾斜,因此造成财政对农业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不足,制约着全省自然资源的保护、环境质量的改善。
2.农业补贴结构及方式不合理
从各国农业补贴的范围来看,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通常是多种类、多环节的,不仅涉及水土保持、禽畜保护、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方面,同时还包括农药、农机、农膜、化肥等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补贴项目,但另一方面这些项目又可能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而从湖南省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主要支出是化肥价差补贴,虽然数量上有下降趋势,但幅度不大。另外,2004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了直接补贴政策,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流通渠道间接补贴方式,转为直接惠及农民。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由于存在补贴价格、补贴对象难定等困难,使得直补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效率大打折扣。
3.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农业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来源,但从目前湖南的实际来看,几乎全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县乡(镇)对此投入“有心无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县乡(镇)两级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级次中最为困难的两级,根本无力承担本地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相应支出;另一方面,驱动其他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的机制没有形成,事后的优惠措施根本无法调动乡镇企业等主体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4.资金分散使用、缺乏监督
湖南省在财政支农资金不足的前提下,专项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偏低。同时,资金的管理部门较多,比如,涉及到乡村清洁工程的多种专项资金,至少包括农业、卫生、交通、水利等部门在众多项目上分散使用;除此之外还存在缺乏监督的情况,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挪用、错用等以假乱真、以虚充实的现象。
三、加强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用发挥的对策
1.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
根据湖南农业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应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需要加大,增加财政支农的投入,进而保证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论中央还是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应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与此同时省级财政还要继续增加投入力度,主要支持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广新型垃圾处理模式,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等。
2.优化财政支农的投资结构
财政资金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财政就要“大包大揽”,只能“有所不为而有所为”。在财政支农资金有限,财政对农业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既定的前提下,就应该将有限的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效应。凡外部效应大的项目,财政就应对其投资;而属于微观主体能够直接受益的项目,就应引导社会资金流入,财政无需对其投资。因此,按照这样的原则,湖南当前财政支农特别是支持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应集中突破三个方面,即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转变农业补贴方式
目前湖南省大部分农业扶持资金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等直接补贴领域,当务之急应该调整财政直补的重心。首先,加大农业生态环境补贴,避免以往一味追求农业产量而大量投入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的现象,以期引导农民主动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渔还湖等;其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的现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最后,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如因地制宜地开展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免费培训等,实现农业高效、环保的双效目标。
4.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
湖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环境金融产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投资的优惠政策,引导银行、企业和社会投资;及时公布环境保护投资治理工程、环保技术需求等,完善有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关键是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体制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运用诸如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事前激励的政策措施,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向农业环保领域流动。
5.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引导,以统筹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的资金整合模式,统筹协调,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同时,鼓励政府采购,对符合绿色消费标准或取得绿色产品标志的农产品鼓励政府进行绿色采购,既可以节省政府支出,又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8-2013[Z].中国统计出版社.
[2]湖南省人均耕地仅0.9亩,耕地保护形势严峻.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2014-3-6.
[3]范东君.财政支农投入增加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1).
[4]肖顺勇“乡村清洁工程”的主要内容[J].湖南农业,2007(5).
[5]湖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hunan.gov.cn,2013-1-21.
[6]于海.基于生态约束谈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环保责任[J].经济前沿,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