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年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年农业发展

篇1

面对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改革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持久动力,要积极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制度、科技创新。

推进理念创新。将农业发展目标从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减少农产品库存;将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通过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供给,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转变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供给,着力补足短板,减少和避免过度供应。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由依靠单纯的农业发展,向依靠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转变,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虽然以种养为主狭义的农业生产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较小,但以农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链,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推进制度创新。一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经营权流转。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因此,应推动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将土地流转给有能力有意愿经营的主体。通过土地确权,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降低经营者用地成本。二是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农地租赁、农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形式,使农民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合作社的分红,从而既保护农民的已有利益,又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流转不能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和比例,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推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土地流转加快的背景下,完善补贴方式,使财政补贴真正让种粮的农民和经营者受益。推进粮食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变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促进粮食价格和产量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

推进科技创新。突出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驱动和引领作用。突破一些具有共性的关键性技术难关,为中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使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坚持经济合理、技术适用、利于推广的原则,发展现代种业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运和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等适用技术。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节约成本。

二、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供需高水平均衡

当前,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仍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低,约占劳动力总数30%的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只占GDP的9%;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只占2%的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占GDP的2%。二是不少农产品价格遭遇“天花板”,国内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并且农业生产经营成本还在上升。三是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四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深,虽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但付出了很高的自然环境代价,从而使这种产能难以持续。因此,要推动协调发展,通过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补齐农业短板。

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针对农产品供需错位,数量有余,质量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粮食、棉花等产品过剩,特色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高、中端产品供给,使农产品供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食品安全贯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利用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

实施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树立大粮食、大食物观念,提高粮食产能,注重食物安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确保口粮安全前提下,引导“粮改经”“粮改饲”,支持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果蔬、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共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目标,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由于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所受到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对农业绿色发展构成了双重约束。此外,农业绿色发展还面临农业生产主体目标与国家目标不一致以及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不规范等问题。为此,要将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

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减少污染,节约保护资源,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一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全面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技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减少面源污染;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动水权分配、水价形成、节水激励改革。三是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减轻粮食库存仓储压力。利用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以利于耕地休养生息、保持地力和减轻过大的粮食库存压力,缓解粮食供求矛盾。四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和安全等级认证体系,解决生态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二维码、检测室等手段,倒逼产品提质。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导向,调整与农业污染和食品质量问题相关的投入品与产出品所形成的利益关系。

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要通过生态风险评估机制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生产链条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防控;通过建立严格的生态安全准入制度,对农业生产主体及农业经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供给侧改革空间

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发展已经深度融入了国际市场。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强对全球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的分析,在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上,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搞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建立有关农业“走出去”完备的信息服务平台,借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国际产能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外较丰厚的土地资源,弥补国内土地资源的不足和降低用地成本。在确保国内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和市场来保障粮食供给,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库存。

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技术、经验、设备等优势,参与国际农业开发。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实体到国外进行农业直接投资、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积极参与到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农业合作水平。为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农业对外合作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在境外的前期考察、风险评估等活动。鼓励各类企业、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

加快农业“引进来”。加大农业引智引技力度,引进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境外农林牧渔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装备及良种繁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关键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与专利。充分利用世界优秀人才和现代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弥补农业短板。

五、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各地区、各群体的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远低于城镇居民。必须坚持共享发展,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

篇2

一是增长速度企稳回升。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低开低走、逐步企稳回升的态势。1~6月,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1%,比1~5月回升0.3个百分点,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基本持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945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1~5月上升0.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工业3.8个百分点。

二是经营效益有所好转。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810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6.5%,比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1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效果显现。

三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涉及主食加工的速冻食品、米/面制品、豆制品制造和蔬菜加工等行业普遍处在10%~17%较高增长区间;蜜饯、固体饮料、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等行业增速也均超过10%。这些行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篇3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协调路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1.2推动农业综合能力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构建绿色农业新蓝图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路径

2.1融合发展理念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2拓展农业服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3构建新型推广体系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对“互联网+”这一发展理念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传播农机技术,在网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扩展农机技术推广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4

关键词 大农业;健康产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来,诸多地产、煤炭、能源、金融、医药、IT、建材等原来投资回报较高的产业纷纷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惜,将农业与健康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企业家财富的积累已经变成纯粹数字的变化,不必再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整体上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时候,农业和健康产业必然受到不差钱、追求人生价值的企业家的追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也是企业自我升级的必然[1]。

1.2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相互融合

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情况显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东阿阿胶、仲景药业、江中制药等作为医药企业,近年纷纷向食品发力,继而做基地,将健康的产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着产业链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俨然是个农业企业。

2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合的聚焦点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费者对监管者放心,企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发现的是疑似问题,也会将所有产品召回,基本实现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国大农业、大健康时代大幕即将拉开,对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实现改正。

2.1 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消耗的粮食量巨大,而当前食品供应商大多呈现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工艺难以符合安全标准,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此外,城市废弃物和工业“三废”的大量随意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种养殖源头的水、气、土等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2-3]。

2.2 人为影响

我国农业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果蔬实行反季节生产,药物残留加剧;通过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违背了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贩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中人为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

2.3 食品检测监督的技术难题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及酶制剂技术等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中,但这类食品是否安全及应用的风险如何一直争议不断。此外,由于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监督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等方面[4-5]。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未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应趋向于公正性、专业化和独立性,应以外部环境作为改革的动力,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6-9]。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2] 任秀峰.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当代农村财经,2014(1):34-35.

[3]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4]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5]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6] 乔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5-48.

[7]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篇5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篇6

近年来,西夏区党委、政府充分依托本区特有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其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2011年3月西夏区喜获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称号。

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制定出《西夏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三大区域和五种类型。

三大区域为镇北堡镇芦花地区现代农业观光和适水产业区、201省道沿线两侧多功能服务区、贺兰山东麓休闲度假区。五种类型:一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服务的生态观光型;二是依托原有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园区,建造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的休闲度假型;三是依托原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增进对特色产品了解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风俗吸引游客,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型。

资金扶持,项目带动

一是近年来争取上级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镇北堡生态旅游小城镇和兴泾镇回族风情小城镇建设,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争取和实施了贺兰山东麓封山育林、防沙林等生态绿化项目,加快沿山经果林产业长廊建设,总量达到2.2万亩;三是争取日元项目对201省道沿线休闲农业景点生态环境和矿区环境进行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治理面积5000亩,植树15万棵,园区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四是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园区建设,2009年为红柳湾山庄争取外债资金3000万元,建成葡萄园3000亩;五是争取政府支持,完善道路设施,2009年争取自治区交通厅项目资金,修建园区道路9.6公里,完善了道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广泛招商,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参与休闲农业建设

近年来累计吸引民营企业投资、个人股份制投资3000多万元,扶持休闲企业发展。为创新发展理念,西夏区区委、政府组织企业负责人到区外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并以宽松优惠的招商政策,鼓励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全区上下形成了“树良好旅游形象,创良好旅游环境”的氛围。

政策扶持,打造品牌

为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西夏区从休闲企业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助推产业发展;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红柳湾山庄、瑞德森生态农庄等8个示范项目进行了扶持。培训从业人员45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消防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提

转贴于

篇7

【关键词】低碳农业 农村 工业化 发展

一、低碳农业的发展前景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一般来讲,人们只把“低碳经济”看成工业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似乎与农业发展无关。

但是,低碳农业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和根本保证【2】。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正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农业是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

因此,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基本思路,将会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低碳农业将面临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的低碳农业模式的优越性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证明。但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匹配的条件不足,在农村推广过程中受到了我国地理、生产习惯、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1.低碳农业发展遭遇技术瓶颈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却面临着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断层、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我国人口的迅速猛增伴随着粮食的大量需求

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初步改善了我国土地短缺与粮食需求量大的矛盾,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进程。但如何更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在拓展生物生长空间的同时提高出产效益,同样是未来农业面的又一挑战。

3.规模化低碳农业发展面临困难

以小农分布为特征的农业影响低碳农业的规模发展。我国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等的因素,缺乏统一组织与支持,从而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

4.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投资往往偏重于江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而对农业水利工程倾斜不足。多数地方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尽完备,缺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尴尬境地。

5.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发展与保护相矛盾

以农业化肥使用为例,化肥的使用已形成了农民们惯性思维,大量的石化产品使用造成土地结块、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循环使用,不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和高产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6.农民的生态意识不高

农民生态意识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行低碳农业的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生态意识普及低碳农业常识,让低碳农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低碳农业。

三、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的低碳生态转变,这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要求

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₂、CH4 和N2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4】。农业生产系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工业化进一步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2.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以农业开发为基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又符合我国土地“小、碎、散”的特点。

3.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低碳农业是为解救生态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费量,实现农业低碳生产。使高产与低碳切实结合起来,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实现农业低碳化关键在于投入低碳化与产出低碳化,包括缓控释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采用绿色种植、绿色加工,推进低碳农业的蓬勃发展。

综上,低碳农业的发展之路是艰难曲折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低碳农业又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低碳农业的“ 三低、节约、高效、安全”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郑艳,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M]./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明贤.“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笔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4.

篇8

1.1设施农业发展较快,但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设施农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余杭区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9.43万千瓦;大棚设施面积1.72万亩;节水灌溉设施366套;冷藏保鲜设施库容积3.2万立方;水稻工厂化育秧能力3万亩以上。但从总体上看,设施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如智能化大棚只有800亩,占大棚总面积的4.6%。喷滴灌面积只有2445亩,所占比例甚微。在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上,很大程度上还仍依靠经验,与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2设施农业的经营效益较高,但仍属弱势产业

据调查统计,应用设施栽培的蔬菜、水果增产幅度在10%以上。设施栽培草莓平均亩产值1万元左右,大棚蔬菜产值1~1.4万元,大棚西瓜产值0.8万元以上,设施种植业平均利润达0.4~1万元/亩,是传统种植业利润的4~10倍,凸显了设施农业的优势。但全区设施农业规模较小,产品市场不稳定。全区收割机仅有150台,且收割利润很低。

1.3设施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服务面积不大

近年来,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以农机为例,全区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拥有各类农机具246套,各类作业面积总计达6万亩以上。但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够广,作业面积主要在粮田(占7%),其它产业尚未涉及。就合作社本身而言,结构松散,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运作管理不够规范。

1.4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仍是杯水车薪

余杭区曾于2006~2008年安排资金300万元,对大棚设施进行补助。2010年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余杭区设施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安排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补助范围涵盖基础设施,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装备等。其中大棚设施补助300万元,农机设施补助1000万元,杭州宇航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设施项目扶持630万元。由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设施配套及农机装备等方面初始投入较大,政府虽然作了较大的努力,但这些补助资金对全区设施农业发展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与“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余杭区除新迪国际、森和种业、华立农业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企业外,因受资金的制约,总体建设规模和设备技术的投入还相当不足,发展势头缓慢。

2余杭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1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推进省力化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民转移就业进程的加快,农业功能区、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省力化农业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当然是首打其冲。如收割机节省了割稻、打稻,筛谷三个过程,是人工效率的20倍。农业机械化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速发展。

2.2大力实施喷滴灌设施工程,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喷滴灌设施不仅喷洒均匀,而且土地滋润力度易控制,节约用水,能促进农业丰产丰收。面对环境恶化、水污染加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实际,发展喷滴灌设施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余杭区仅在几个花卉和果业园区中应用喷滴灌设施,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将喷滴灌大力推广到茶叶、蔬菜、花卉苗木、水果业的功能区、示范园区中去,喷滴灌发展前途广阔。

2.3大力实施高性能大棚工程,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余杭区的大棚设施中,智能大棚的比例较小。毛竹大棚易损易坏,抗台能力差。钢管大棚抗逆能力有所加强,但调控能力不强。而智能化大棚不仅抗逆能力强,更具有控温、通风、遮阳、微灌的优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园区、农业功能区中示范推广高性能大棚,是实现精准农业,精品农业的重要措施。要通过政策引导,对发展钢管大棚实行适当扶持,对发展智能化大棚重点扶持。通过大棚设施的增加,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反季节农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2.4大力实施农技培训工程,推进技能化农民的培育

设施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其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而发展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必须在立足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训工作要根据余杭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需求相结合、与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培训,把传统农民培养成技能农民,为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篇9

通过学习,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潍坊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在于他们有“四个好”:

一是有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务实肯干的村级班子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市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担任该村村支部书记35年来,为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不顾重病在身,几上东北学棚蔬菜技术,并带领17名党员干部自担风险先搞实验、做示范,成功地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成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创始人,改变了山东农业,引发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王乐义的身上体现了村支书实干的精神,对新技术的渴求和敢干、敢闯的魄力。

二是有一个好的氛围。老百姓始终是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和主角。从89年到现在,市已发展了35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参与的老百姓占全市农业人口的80%左右。成功开创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百姓参与的发展模式。

三是有一个好的机制。潍坊完善的农业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潍坊既注重科技耕作、设施农业发展,更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供销于一体的运行机制。在潍坊,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多、分布广,让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结合,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四是有一个好的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不是朝夕之事,潍坊历届党委政府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打造了以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等。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不仅为潍坊农产品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口碑,更为老百姓增收畅通了渠道、奠定了基础。

二、四点做法

学习归来,镇党委、政府主动找差距、理思路、添措施,充分发挥已有优势,运用潍坊好的经验做法,着力从四个方面全力推进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思路引。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找准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第一,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力建好“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吸引更多的外地优秀业主到投资发展。第二,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害化农业。第三,用市场的手段推进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破解农产品的营销难题,减少中间成本,提高农户效益。

二是政府帮。镇党委、政府创新举措,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第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利用“一事一议”的奖补政策,积极整合涉农项目,重点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水、电、路等问题。第二,结合“挂包帮”活动,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部分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第三,全镇干部职工努力当好业主的“警察”、“保姆”,用服务与真情吸引业主。

三是榜样带。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要求,重点抓好示范片建设,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第一,结合“产业提升年”活动,以“两场、两园、五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柏木村、高坝村、东沟村、富平村发展西瓜种植十五户、无土栽培蔬菜三户、机械化粮油生产三户。第二,走“业主+协会+农户”之路,让老百姓在现代农业上大胆发展、放心发展,促进老百姓增收。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邀请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效益。第四,大力推行“土地小集中”,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降低发展成本。

篇10

一、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农业经济主要为粮食、茶叶等传统农作物种植,辅以苗木、烟叶种植及牲畜养殖,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大户的生产经营上。

1、粮食种植。主要为双季水稻和小麦,其中,双季稻毛收入约2200元/亩,纯收入约1000元/亩,小麦亩产可达1000斤/亩,纯收入约600元/亩。种粮大户有:村熊旺生150亩、钱村杨有全280亩,汤村李永彬150亩。

2、茶叶种植。茶叶正常情况每年机采三季,茶农不生产干茶,只买鲜叶,产量约600斤/亩/季,鲜叶价格约0.6元/斤,正常情况下毛收入1000元/亩,纯收入200元/亩。种茶大户有村曾浩110亩,郎能信100亩,洪义文350亩,李五四、郎能进合伙280亩。

3、烟叶种植。2014年度,共种植烟叶900多亩,纯收入可达4000元/亩。种烟大户有村李水生15亩,钱村李春水380亩,汤村徐造国60亩。

4、苗木种植。苗木种植主要是苗木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值约60万元。

5、牲畜养殖:主要是村养羊专业合作社,每年养羊170只左右,2014年养羊纯收入12万元。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小农意识强。此次调研,我们选择参与座谈的对象均为各村农业生产大户,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但在实际调研座谈的过程中,他们最关注的还是眼前的利益,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非常严重,缺少长期谋划和创新的想法。

2、土地流转难。目前,种田大户承包政府国有水田和普通农户的散田,绝大部分签订的是只有一年期限的承包合同,这大大增加了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今年是你种,明年就可能是别人种,所以种田大户们都不敢在承包田块上投入过多,每年都是维持现状、得过且过,土质得不到改良,产量提高难,长期规划实施难度大,从而限制了农业种植的扩大发展和提质增效。

3、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青壮年弃农进城务工,留守农村发展农业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多为老弱病残,他们的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意识不强,在农业发展上思想相对保守,缺少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这也会增加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项目实施的难度。

4、市场风险。粮食有保护价格,烟叶是按计划种植,市场风险相对较小,但茶叶和苗木产业的市场风险就相对较高。近年来,茶叶行情不高,加上茶叶本身品质低,人工费又不断上涨,茶叶种植的利润也不断降低。据参与调研的农业大户一致反映,目前茶叶在主要农作物中,效益是最差的,前景不容乐观。

5、政策制约。烟叶种植,效益可观,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但自“调烟”政策出台后,2015年的种烟指标仅为800亩,以后还有可能减少,烟农们想扩大生产已经没有可能。

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型农机具的增加,多处机耕路需要拓宽重新铺垫,部分水渠年久失修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便。

7、宣传力度小。苗木合作社负责人反映,几笔生意均因合作社位置偏僻而失之交臂,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告宣传不够,外来客户很难知道的苗木基地,部分客户还会被318国道边的总场苗木公司拦截。

8、管理不到位。水产养殖合作社,2009年成立,2010年创市示范合作社,2011年创市标准研制基地,2013年创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可谓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合伙人思想不统一,管理上松散混乱,实际上该合作社已经停止运转。

三、农业发展建议

1、加强农民尤其是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培训,包括思想引导、技术指导、实地考察等,解放思想,增强本领。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在农业生产上有所作为。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应地制宜制定相关规则,正确指导经营户与农户签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签订多年的流转合同,让经营户便于规划,敢于投资。

3、根据农业资源状况,积极引进一两个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培育基地,树立品牌,走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引领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