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体育路径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身体育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身体育路径

篇1

摘 要 目前,抚顺市积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各项精神,力求更好更快的发展社区体育,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但是,各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本文试图就目前抚顺市顺城区将军街道三大社区健身路径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社区体育开展的相关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进而促进社区体育更加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 全民健身 路径设置 社区体育开展 影响

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城市社区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以及体育人口的数量。所以,1997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1996年度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决定将体育彩票公益金(国家体委提存部分)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城市社区,有步骤地分配建设一批群众健身活动场所设施。从1996年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7年,我国的全民健身路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精细几个跨越式的转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抚顺市顺城区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辑安社区、亦工社区、环卫社区)的健身路径设置与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及问卷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抚顺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图书馆电子检索等多种渠道查阅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统计学、健身路径和社区体育开展现状等方面的教材与学术专著。依据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实地测量法

到社区内进行实地观察,更贴切的了解社区内健身路径设置现状以及社区居民的具体活动情况。

3.访谈法

在亲自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抚顺市顺城区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的部分社区居民进行访问,较为详细地了解他们对社区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及其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3,对所有回收的有效问卷和资料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为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指标。

5.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8%,回收率和有效率均在95%以上,符合本研究需求。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的年龄特征

社区健身路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据调查,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约占总数的67%,其次为14岁以下的少年,约占总数的20%,参与最少的为15~44岁的青年人,仅占总数的13%。可见,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利用健身路径最为频繁的群体。

(二)居民对健身路径的了解

据调查,利用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的居民,99%不知道“社区健身路径”这一称谓,而且15.7%的居民认为健身路径主要是政府依靠体育彩票的公益金提供的,17.4%的居民认为是由街道办事处筹资的,12.4%的居民认为健身路径主要是企业赞助的,54.5%的居民不知道健身路径的资金由来。

(三)将军街道三大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情况

1.社区健身路径的种类

我国社区健身路径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力量型、平衡型、运动型、柔韧型以及趣味型,其中每种类型包括很多种路径,具体情况见表1:

据调查,在每个社区中,每种类型的路径在不同社区中安装的件数不同,具体情况见图2。所调查的社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趣味型健身路径,力量型次之,其次为柔韧型、平衡型,运动型健身路径最少,可能原因是:趣味型健身路径更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健身欲望,而运动型健身路径运动型健身路径难度偏大,不适于老年人和儿童进行锻炼,且健身路径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和儿童居多,所以这种路径的安排方式,正好迎合了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开展。另外,据调查,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中健身路径的种类偏少,不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2.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数量和人均占有量

社区健身路径中,影响居民参与热情的因素中,除了路径的种类还包括健身路径的数量,因此,本文对被调查的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和人均占有量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辑安社区健身路径的人均占有量0.006个,亦工社区健身路径的人均占有量0.005个,环卫社区健身路径的人均占有量为0.005个,可以看出,社区内健身路径的数量偏少,当晨练或者晚练的人过多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社区健身路径的安置情况

社区健身路径的位置和分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积极性。根据《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19272一2003)中规定:“器材距各类办公楼房、居民住宅及各类楼堂馆所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5m。”被调查社区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三大社区的健身路径均存在位置不合理的现象,距离居民楼过近,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据调查,居民每次从家里到社区健身路径锻炼点的时间大多集中在1~10min,被调查对象对健身路径锻炼点的分布比较满意。

(四)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

1.健身路径利用情况

据调查,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居民都会利用社区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大致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三大社区的居民利用健身路径的情况不容乐观。

另外,据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的时段大约集中在早晨6:00~9:00和晚上4:00~7:00,晚练的人数要明显比晨练的人数多,晨练的人群大多以4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而晚练的人群比较复杂。

2.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开展体育活动

(1)活动形式

据调查,社区居民利用健身路径进行活动的方式多为自发的参与,而且三大社区未曾利用健身路径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2)活动频度

居民每周利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次数分布如图4所示:

图4可以看出,每周利用健身路径进行身体锻炼的居民中,每周一到两次的占总数的28%人,每周三次以上的占总数的18%人,反映出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利用的频率较低。

(五)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损坏及管理

社区健身路径作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有力手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参与热情。

由图5可知,在参与调查的居民中,对社区的管理现状满意的居民占总数的92.7%,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居民占总数的7.3%,据调查,被损坏的健身路径数量大约为1~2件,但是被损坏的健身路径大约经过1~7天的时间就会很快的被完善。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的管理还是比较完善的,间接地促进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的参与积极性,促进社区体育的稳步发展。

(六)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

三大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居民对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如图6所示:

由图6所示,居民对社区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情况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22.7%,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27.9%,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49.4%,所以,总的来说,居民对三大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情况的满意程度不高,设置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的健身路径安放点分布较均匀,但种类不足,数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2.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的认识不足,利用频率较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将军街道的三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路径设置的缺陷,严重制约社区体育的发展。

(二)建议

1.社区应使每一个社区居民了解健身路径的具体情况,包括使用价值、安全隐患等,促使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2.社区安装健身路径时,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分布以及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社区居民进行初步的定位,安装充足且适合的健身路径。

3.社区应该充分的利用健身路径组织个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不经常锻炼的人群积极参与,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每个社区中应该适当的增加3~5名专业的指导人员。

参考文献:

[1] 姜莹莹.城市社区健身路径工程使用评价[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2]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

篇2

摘 要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新时期党的一名领导干部,要时刻听从党的指挥,认真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上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切实做到“深学”、“细照”、“笃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 弘扬 焦裕禄 精神 践行 “三严三实” 教育

当前,按照中央要求,正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教育。作为一名煤炭企业工会组织的领导干部,我一定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与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自觉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贯穿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一、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深学”

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并随着时展而赋予新的内涵,但其实质从未改变,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一点一滴地深学焦裕禄的事迹,一字一句的学习焦裕禄的言论,以思促学、以考促学,真正做到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是探求就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做到心中始终装着职工群众,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深学”。深学就是对照焦裕禄精神,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把学习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各级会议有关“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安排部署。深刻理解其精髓实质,加强党性修养,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增强实干精神,学习和党的纪律规定,学习工会专业知识,学习如何做好工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不骄傲、不自满,虚心学习借鉴全国模范工会组织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创新煤炭企业工会工作。

二、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细照”

当前,全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焦裕禄精神体现了“三严三实”的本质要求,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就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做到“细照”。细照就是要把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榜样,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首先要照一照修身严不严的问题。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境界是否高尚,是否拥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否敢于担当责任、直面矛盾,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通过细照,发现自身差距,通过学习先进,迎头赶上。总之,是要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其次要照一照用权实不实的问题。看一看自己是否是在按规则、按制度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用权的出发点是否是坚持了用权为民这一宗旨,是否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用权上是否做到了遵守党纪国法、为政清廉,是否做到了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用权;其三要照一照纪律严不严的问题。做到手握戒尺,心存敬畏,不失节,不逾矩,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经得起职工群众监督。通过深入查摆自己在修身、用权、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边学边查边改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逐条梳理、逐条整改,坚决扫除思想障碍,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进一步坚定群众立场,大力弘扬新风正气,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工会工作上台阶。

篇3

作者:柴世超 马海畅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比重较大,解决好广大农民参与全民健身难题,也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早在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群众体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这也为农村发展健身路径工程奠定了法律基础,紧接着1996年广州市体委、体育科学会根据我国国情,在吸取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以下简称“路径”)并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投入使用。

16年来“路径”作为集公益性、健身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健身形式,对我国全民户外健身活动的开展和大众健身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健身路径工程提供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尤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健身追求强烈,这为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健身路径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参加健身的重要途径,将是探索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切实有效方法,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建身路径工程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居民对参加一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强烈需求。并且具有投资小,占地少,普遍性强、趣味性多等特点,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健身需求。

健身路径工程是探索新型农村体育发展体系的主要步骤。笔者认为健身路径工程项目应遵循“实践需要与理论指导并举、实践需要与创新开展结合、实践需要与全面参与共进”的实践需要理念,发展该工程要一点带线,一线促面,搞好试点,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敢于打破形式口号”高于“实践行动”的旧的发展格局,并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为全面推广新形势下发展健身路径工程引领航向。健身路径工程是探索发展新型农村体育健身体系的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状况也随之改善,农民的身体素质本应得到提高,但根据卫生部近几年对我国农村农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发现,我国农民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特别是农民中“三高”的人群不断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充分说明农村的走、跑、球类、武术等原始的基本健身方式受场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已不能满足农民健身强体的需要。发展新形势下健身路径工程将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锻炼场所和器械,在很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在农村体育场地的不足,其具有的全民性、普及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色,是其必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探索发展和建立新型农村健身体系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方向。

通过发展健身路径工程,增强农民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健身路径这个有型载体无疑将是强健中华体魄的里程碑,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的新途径,是从新农村建设课程设置改革、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入手,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以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质健康为根本,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农村体育的蓬勃发展为目的,坚持特色,发扬创新,探索以实践促发展的新型农村居民健身体系。从健身路径工程和新农选材的良好效果几年来,训练和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科学的选材。但现今的选材和以往又有所不同,特别是95后运动员的选材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及心理、生理特点和文化知识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系统的选材方法。

篇4

关键词:蚌埠市 社区 健身路径认知情况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4-0044-03

“全民健身路径”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载体之一,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发到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持续发展,蚌埠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健身广场、城市广场、景观健身路径及利用健身路径健身的人群随处可见。为了进一步促使社区健身路径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通过蚌埠市社区居民健身路径认知调查,探寻影响健身路径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势在毖行。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蚌埠市现辖4个市辖区(淮上区、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包括19个街道,6个镇,6个乡,115个居民社区,总人口90万。本文仅在4个市辖区的1 15个居民社区中抽取22个社区所属的健身路径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22个健身路径场地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进行实地考察。

1.2研究方法 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相关原理,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健身路径点多次实地考察,对问卷不断修正、改进,最终确定了淮南市社区居民健身路径认知情况调查的基本内容。

1.2.2问卷发放对象抽样

文中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法,根据市体育局群体处提供的淮南市健身路径分布一览表,按照各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安装点的类别,充分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在4个市辖区中抽取22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淮上区5个、蚌山区7个、禹会区5个、龙子湖区5个。

1.2.3问卷回收

为了使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淮南市社区居民健身路径认知与使用满意度的整体特征,根据既定的样本数量随机抽取社区,对在健身路径点锻炼的居民和未在路径中活动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89份,回收问卷440份,其中有效问卷416份,问卷回收率90%,问卷有效率85%,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1.2.4问卷效度检验

本研究问卷效度使用了专家评定法,请教了10位在高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和5位市体育局群体处的管理人员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定,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问卷设计总体合理,区分度适中,专家反馈的问卷效度为有效,达到了科研标准。专家评定结果如表1所示。

1.2.5问卷信度检验

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在调查中采用重测法,随机抽取了五个市辖区使用健身路径健身的40位社区居民进行再次调查,两次调查时问问隔26天,再次调查的稳定系数R为0.846,相关性较明显。因此,调查问卷调查指标体系可靠,据此所得的调查结果可信。

2 研究结果分析

2.1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认识

体育锻炼的主观认知是指人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念对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对身体带来的影响的主观评价[1]。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主观认知包括对锻炼方式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及对体育健身情感等方面的感受。通过对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主观认知的调查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反映出社区健身路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透射出对体育锻炼认识的不同与健身路径使用的关系。

图1数据显示,受调查的416人中有265人(占样本总数的63.7%)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78人(占样本总数的18.8%)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只有18人(占样本总数的4.3%)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研究结果表明,淮南市全民健身的普及已取得一定成果,绝大多数居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 2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的动机分析

图2显示,蚌埠市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在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以“强身健体”为首要动机的有180人,占样本总量的43.3%;以“休闲娱乐”为首要动机的有114人,占样本总量的27.4%;以“减肥治病”为首要动机的有78人,占样本总量的18.75%;以“人际交往”为首要动机的有25人,占样本总量的6%;以“其它”为首要动机的有19人,仅占样本总量的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30多年里,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生活的质量。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人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并付诸实践,如图2所示,有近一半的健身路径使用者以强身健体为首要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调查显示有27.4%的健身路径使用者选择通过健身路径的活动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反映出健身路径对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选择以“减肥治病”为首要动机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18.75%,其中大多是女性及中老年人。蚌埠市作为老工业城市、皖北中心城市,在经历转型发展的阵痛的同时也面临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市区中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时间和人数一直在逐年增多,许多老年人到公共场所的健身路径进行锻炼除了健身以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交友,6%的样本总量占比会在未来逐渐增加。

2.3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凋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总体差别较大,许多健身爱好者并不准确知道自己每天使用的健身路径的正确锻炼方法。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健身者在使用健身路径前没有了解健身路径的具体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时也没有注意健身器材标志牌的相关说明。客观上可能因为部分器材的标牌说明较为简单(只有名称、功能),甚至出现破损、脱落、失修。

图3显示健身路径使用者不了解器材使用方法与其价值功能者竟然占到样本总数的24%,只有28%的使用者了解健身路径器材的锻炼方法及价值功能,48%的使用者只是部分了解。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各种健身器材才能真正实现器材的价值功能,否则将会产生安全隐患,影响健身路径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提高社区居民掌握健身路径器材正确锻炼方法的总体水平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2.4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方法掌握来源分析

取得良好健身效果的基础是要掌握正确的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方法,进一步调查发现健身者掌握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方法的来源主要有:专业人员指导、器械标牌说明、锻炼同伴指导、模仿别人。图4数据显示,健身路径使用者掌握正确使用器材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别人、器械标牌说明、锻炼同伴指导,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6%、2 0%:、19%。另外,还有占样本总数29%的健身路径使用者根本不知道相关器械的使用方法,只是随意练习,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无法实现健身效果,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身心损害。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器材的使用说明较粗糙,部分器材损毁、脱落的标牌说明没有及时修复、补充;第二,专业指导员的相关待遇较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指导员数量较少。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结合锻炼者对健身路径的认知分析,健身路径使用效果不高的原因有:健身者健身意识淡薄、锻炼强度不够、不能长期坚持;缺少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健身者没有掌握科学使用健身路径的方法,只是模仿同伴或随意锻炼。

3.2建议

调查显示对健身路径科学使用方法的缺失是导致健身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适当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劳动报酬,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中的作用,使健身者掌握正确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健身效果,确保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另外,加强健康意识的宣传,营造积极进取的健身文化氛围,也是提高全民健身理念、增强全民体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23-24.

[2]李亚楠,张杰,李海峰.实施灵敏素质路径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体育文学刊,2011(5):104-107.

[3]任续飞.全民健身计划下沈阳市中老年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状况的剖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0(4):13-16。

[4]李忠梅,西,肖谋远,曹晓蓉.成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组织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5):34-36.

On the Cognition of Community Fitness Path in Bengbu City

篇5

大众广播体操,简称广播操,是徒手体操的一种,将成套徒手体操配上乐曲的身体操练。广播操一般有8~10节,包括头部、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各部分转动、摆动、屈伸、跳跃,以及呼吸调整等动作。特点是简单、易学、易做,不受场地条件限制,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都适用,是适合广大群众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

每节体操对机体的主要骨骼、关节和肌肉等部位都具有合理或专一的刺激,可较全面地促进人体各部位的合理运动,到达提高机体机能的目的。全套体操对人体产生的运动负荷由低到高,满足机体的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同时,锻炼者可视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幅度,以适度降低运动负荷。每节操的即刻心率在100~130次/分之间,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较适宜的刺激,运动后4~5分钟脉搏可恢复到接近安静水平。

健步运动

走为百练之祖,坚持参加健步运动能促进和增进健康,预防慢性疾病。建议锻炼的频率以4~5次/周为宜;运动量和强度应由小到大,健步运动中保持正确姿势,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步幅较普通步行稍大,步频稍快,呼吸自然有节律。应尽量选择户外空气清新、环境幽雅、车辆稀少处锻炼,在上午和傍晚有日照的时间锻炼为宜,恶劣天气不宜锻炼。

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健身活动,它起源于农民的劳动生活,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成为大众特别喜欢的健身方法。

秧歌具有娱乐性,还有健身功效,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和甩肩。一步1拍,以4拍为一组,前3拍向前行走,后1拍退后一步,还可以做交叉步的前进或后退。以集体练为多,可以围成圈或排成一路纵队,有条件的可以持表演扇和穿戏装等。扭秧歌在音乐伴奏下,富有情趣,易学易练,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防止腰腿痛,改善心理状态,达到健身的目的。

健身路径的锻炼

健身路径是由不同器械组成系统的锻炼方法。健身路径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已达百万,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可提高力量、弹跳、灵敏度等身体素质。由于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的不同,在进行健身路径锻炼时应合理选择锻炼方法,依据体质和健康状况等将锻炼者划分为5种类型,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一、对健身路径做出与自己相符合的选择

1.健康型指身体健壮,有较强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欲望,并能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者。此类人群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个运动项目作为健身手段,常用综合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和间歇练习法等进行有计划的锻炼。

2.一般型指身体不太强壮,但无疾病,体质一般者。这类人群占大多数,往往认为自己无疾病,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恒心。此类人群应选择对增加体质有实效、形式活泼、能激发锻炼兴趣的项目和方法,用综合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锻炼较好。

3.体弱型指体弱多病的人,为增强体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可采用慢跑、定量步行、太极拳、气功等方法进行锻炼。宜选用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进行力所能及的锻炼。

4.肥胖型指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锻炼目的多为减肥,要选择长时间、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锻炼时间1~1.5小时/次。选择5 000米以上的跑步、散步、交谊舞、迪斯科、自行车、太极拳等,配合肌力训练、柔韧训练、科学饮食,才能达到最佳减肥效果。一般采用重复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

5. 偏瘦型指体重低于正常指标的人,通过锻炼使自己壮实、丰满,可选择举重、体操、健美运动等项目,长期坚持,选择适宜负荷刺激肌肉,使之健壮,进而拥有匀称健康的体形,多采用重复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

二、根据目的选择健身器械

跑步机适合增强心血管机能;单杠、吊环有助于增强上肢力量;腰腹训练器、仰卧起坐平台等可以增强腰腹肌力量;蹬踏器可增强下肢力量;压腿器、肋木等增强柔韧性;平衡木增强平衡协调能力。

没有使用过健身路径的锻炼者,要看明白器械上的标牌说明,对器械的功能、使用方法、运动数量以及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一般情况每次锻炼可以选3~5种器械,每次锻炼最好要选择增强心血管机能的练习器械以及增强上、下肢和腰腹力量的器械,再选择自己想增强部位的器械。

三、掌握运动量

1.确定每种器械练习次数、时间等。经常锻炼的人,可测试一下每个器械的每个动作最多能做多少次,以后练习可以做最多次数的60%左右。不经常锻炼的人,需循序渐进地增加。

篇6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1]合理的公共体育设施运行机制能有效的改善体育设施服务效率与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同时还能带动居民的消费体制,促进就业。[2]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3]而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4]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至关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以楚雄市城区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期刊数据、文献数据库检索出近期国内外期刊发表过的有关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科研成果,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该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有效性,以楚雄市城区为范围,对其相关人员进行问卷发放,共发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100%。

1.2.3实地访谈法。实地走访了是文体局、州体育馆、企业单位、部分学校和居民小区等地的主管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针对楚雄市城区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现状、管理、在职人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整个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相关数据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对所有调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各选项所占比例。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楚雄市城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的供给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与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我国城市规范化的扩大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完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娱乐设施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成为城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数据分析,在所调查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现状中,据文体局工作人员得知居民小区、公园、广场的健身路径也将近80处,配置比例达到46.2%,除了建设规划比较早和住房改造过的一些地方没有配置,近年来刚刚建起的小区基本上都配备有健身路径,小区花园等。所有大小场馆中,所占比例较多的是室外篮球场,也达到了30.1%,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相继配备了篮球场,网球场的配备则是单位上的占大多数,比率在所有公共设施中占11.2%,但室内场地则严重不足,乒乓球和羽毛球馆相对较少。

2.2现阶段楚雄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现状

2.2.1使用公共体育设施人群的结构分析

表1 楚雄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性别、年龄结构(N=191)

性别年龄 男女总数比例排位

16岁以下1121.0%6

16-25岁42246634.6%1

26-45岁28204830.4%2

46-55岁20204020.9%3

从性别、年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当中,男性较女性多一点,而年龄段则是主要集中在16-45岁之间的人群较多,本次调查主要的针对人群不是学生,所以在这次的调查结果中16岁以下的所占比例最少,而46-55岁这个年龄段女性要比男性多说明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存在差异,应该予以激发。

表2 楚雄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情况(N=191)

性别项目 男女频数百分比排位

散步737214575.9%1

篮球2916453.6%2

乒乓球125178.9%8

舞蹈1262714.1%4

太极拳124168.4%9

器械类117189.4%7

从居民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来看,75.9%的人都愿意出门散步,其次参与人数最多的是篮球和羽毛球项目,舞蹈大多是女性群体的首选,篮球项目则是很多男性的爱好,参加乒乓球的人为数不多,太极拳和器械类活动也是市民的锻炼项目,只是参与人数不是太多。

表3 楚雄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情况(N=191)

选项频数百分比排位

收费体育馆3317.3%4

固定体育室内活动中心3417.8%3

公园、广场13972.8%1

健身路径6333%2

健身房、俱乐部3015.7%5

公园、广场、健身路径属于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而收费体育馆、健身房、俱乐部和固定体育室内活动中心有偿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根据表8对市民的调查情况反映:比起收费的体育场馆,市民更愿意选择免费开放的公园、广场和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只有少数的人愿意都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消费,由此可以看出居民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比较薄弱。

2.2.2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

据文体局的工作人员反映,整个楚雄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将近200多个,而等级大多停留在二级,只有少数人是一级、国家级。公共体育设施场所一般都配备有社区管理员,除了一些企业单位自行管理外,居民社区也是由社区委员和居民自行管理。不过还存在一些公共体育设施承包私人盈率的现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设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反映无人管理,无人修,居民的消费水平有待提高,低收入群体见多,消费观念也有待转变,体育消费人群较少,使得场馆利用率降低。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数量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健身热情。居民对楚雄市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一般,说明楚雄市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大问题。

3.2建议

(1)合理规划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的需求;(2)完善体育设施管理制度、(3)发挥体育娱乐设施的多功能,发挥其利用价值;(4)有针对性的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根据他们的健身需求提供相应的健身场地,建设更多适合于老年群体或少年儿童的设施体系;(5)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视,加大投资与监管力度。(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章苗英.关于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若干问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4)

[2] 张祺 刘钰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0(10)

[3] 申培新 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

篇7

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可以这样定义: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健美操教学形式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健美操教学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1)健美操教学作为一种手段,采用有组织的、运动的教学活动,传授生活技能,锻炼学生身体及心理,提高运动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使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2)健美操教学以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团队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养成遵守规范习惯,发展人际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培养社会角色。(3)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建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念。

2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问题

健美操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传统健美操教学中,老师都倾向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上课只要是学健美操套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健身兴趣,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将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健美操教学中无疑会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就是将健美操教学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将社会需要的能力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课堂教学认识不到位,体育校内外的体育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确,很多认为体育只是在教学课堂和学校内进行的,对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健美操亦是如此。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际的应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健身积极性。

3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路径

3.1路径一:在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体育老师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各兴趣、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抱着敷衍和应付的态度,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大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近期的教学目标与远期的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场所。

3.2路径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体现的程序性知识和基本能力,它是由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和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一般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首先要利用网络的各种平台,通过微课等视频的拍摄,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知。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在进行高职院校微课比赛,也有极小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参与到微课比赛中。但是在极少数的参加微课比赛的高职院校体育老师中,很少将微课用于学生,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微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所以要积极鼓励广大健美操老师进行微课制作,并用于教学。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评、互评,通过现代工具进行交往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有专家曾经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很多采用讨论、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中国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很明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存在很大不同。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健美操老师大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上课,老师先教动作,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有些老师安排分组练习,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对“交往”的引导。笔者认为,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交流需要,他们需要友谊、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在95后又非常具有个性,“惟我独尊”、因此,老师必须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可以肯定的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提倡,对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高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学中要提倡交往教学。交往教学是在遵循主动性、激励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原则之下,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由团队内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团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如互查、竞赛等,实现成果互享。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交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促进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最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3路径三:建立健美操教学的社会课堂,推进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发展

篇8

关键词:12分钟跑 教学实践 路径选择

1.高校12分钟跑教学实践的发展现状

美国学者库珀博士提出的12分钟跑,是目前国际上颇为盛行的一种有氧耐力测试方法。由于12 min跑测试简单易行,并且锻炼效果好,因此八十年代以后就逐渐被我国许多高校体育课程所采用。

目前许多高校都把12分钟跑测试作为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考试项目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12分钟跑主要被作为考核学生耐力素质的一种手段,相当多的学生误认为12分钟跑就是令他们相当惧怕的高强度的全力测试跑。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自觉运用12分钟跑的方法进行日常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盲目地追求考试成绩违背了12分钟跑健康愉悦健身的初衷,同时以这样高强度的全力跑作为平时的健身有氧锻炼亦是不恰当的,因此12 min跑虽然在高校中普遍推广和被采纳,但其教学实践模式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2.高校实施12分钟跑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体育地位的逐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也随着学校重视度的提高而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12分钟跑运动既是一个公认的体能测验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体能锻炼项目,而且它可以不受体育场地器材的制约。因此,12分钟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显得意义深远。然而,12分钟跑教学在很多学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问题也是客观的、必然的。具体体现在:

2.1教学目标单一

高校在引入12分钟跑做为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的是看重其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和测试简单,其核心仍是放在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标准上。这不仅使12分钟跑教学蒙上了一层应试的面纱,也使教学达不到本身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为了应试的需要不得不花大力气采用训练式的练习,而带着这样目标的练习,本身就违背了其教学的初衷。

2.2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高校普遍将12分钟跑练习的时间安排在固定的大一、大二的第二学期,教师及学生以应对体育教学的学期考核,12分钟跑往往是随堂采用学生分组或不分组在跑道上来进行练习。为此,教师的目标单一,教学手段也仅是为了学生的考核,核心没有放在对学生12分钟跑教学组织与方法的设计,学生就很难真正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身有氧运动。

2.3考核方式粗糙

目前高校12分钟跑测试方法一般采用在田径场每隔10米或50米设一个标志杆来计算。这种方法虽然能简便的计算出每个人的跑距,但标准未必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考核缺乏严谨性以及整体管理,甚至有的教师根本用目视进行计算,学生作弊时有发生。

3.提升高校12分钟跑教学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3.1明确教学目标

12分钟跑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健身跑的兴趣,让学生从理论上懂得慢跑对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教材、课堂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应逐步达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下的有机统一。通过考核使学生在促进身心健康和技能提高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在心理和生理上健康成长。

3.2 拓展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体现了高校的教学形式,通过查阅的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的12分钟跑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在一、二年级,由于在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因此没有12分钟跑教学。由于在时空纵向上多数是集中安排在第二和四学期进行集中学习和锻炼,因此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同时在,在横向上缺乏分阶段分学期分类型进行培养锻炼的系统性与合理布局。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高校应主要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时间与学习空间受限制问题。建立健全课堂质量评价指标,使体育教学目标与健身理念有机的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3.4丰富测试手段

制定测试标准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和跑步能力综合制定,通过跟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寻找解决影响学生的耐力及心肺功能的原因。从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剖析,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12分钟跑测试要求及测试标准。在体育考核的过程中应进行集中式考核,建立考核小组、制定考核规定,杜绝教师随堂考试的普遍性。

3.5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监控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制订体育课堂12分钟跑教学与训练模块,完善教学计划。建立12分钟跑测试方法的监控指标,解决教师课堂考核的随意性。透明学生考试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性。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体质健康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6 建立健康卡片

12分钟跑属于运动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它可避免或减轻生理痛苦,它作为一种测量手段,非常可取,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锻炼方法。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往往使学生在考核时为了成绩而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肺器官的负荷,所以为了受试者的健康应该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原发器质性的疾病,如“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的学生进行特殊处理或备案,突发疾病如“受伤”、“感冒”等的学生应推迟进行考试。

4.结语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是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最首要的职责。

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建设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因此我们应不断积极的探索12分钟跑创新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教学的新路径、构建12分钟跑的评价体系,为优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建设理念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宇. 普通高校开展12分钟跑教学的改革设想[J].考试周刊2007/07 2

[2]朱继华.12分钟跑是提高大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手段[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3]黄滨论.12分钟跑测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体育科技,2000年第6期

篇9

“作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入到这样的公益活动中,就是要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让百姓健身更健康更科学,引导百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让百姓对于我们这一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的百姓投入到科学、有效的健身中。活动现场百姓积极参与健身,寻求科学健身的需求,让我们非常开心。现在大家不只是要健身,而且是科学健身。”参加活动的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刘宁说。

随着广大群众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体育运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为健康而运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当天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太极FIT、搏击课程、健身知识讲座,以及动感单车竞赛、划水机体验、平板支撑持久赛等社区百姓互动节目。 职业健身教练指导百姓使用器械

“里约奥运会上的赛艇项目和这个很像。体验起来,阻力适中还可以接受,身体从手到腰再到腿,自上而下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骑单车一定要注意节奏,否则没有效果。”现场,36岁的章凡亲身体验了一把划水机。“现在国家在讲‘健康中国’嘛,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为国争光,赛场下的我们也要科学健身。”

随着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承办权花落陕西,也让越来越多的百姓走进体育,希望通过参加群众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据悉,陕西省体育局通过举办此次全民健身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职业健身教练带到社区,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开展体育健身运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健身活动,最终达到“体育惠民”的目标。

篇10

关键词: 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服务需求;国民体质监测;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 G 8005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4029207文献标志码: A

“十二五”期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全面把握北京市“十二五”末期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和需求状况,同时也为科学制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北京市体育局与首都体育学院第3度联手,于2014年底开展了大规模的北京市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市区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调查》《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和服务需求现状调查》《北京市区(县)体育社会组织现状调查》《北京市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状况调查》《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调查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和服务需求现状调查”是北京市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专题调查在借鉴和参考前2次调查内容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调查的内容,引入了专业调查机构,改进了调查的方法,弥补了之前调查的不足,推动北京市群众体育调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16个区县、2个经济开发区居民以街道、乡镇为抽样框进行了随机抽样和入户问卷调查,共抽取样本量3 316个。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描述,并进行卡方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以北京市16~70岁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和服务需求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按照PPS的方法分配样本量。首先进行分层。将北京市16个区县及经济开发区、燕山划分为第1层。划分标准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由于核心城6区的人口以城镇居民为主(占97%),此区域只抽取城区的城镇居民。其他10区县,除要执行城镇样本外,还要执行乡村样本。我们按照城镇和乡村人口的实际比例进行抽样设计,分2个阶段进行抽样。第1阶段抽样:按照北京市统计局2013年末各区县人口规模数据,确定各个区县的城区和乡村抽样样本量;第2阶段抽样:城区和乡村分开进行样本抽样。城区样本的选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委会名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乡村样本的选取,根据区县的行政村列表,随机抽取区县下辖的行政村。本次调查共完成样本量3 316个,其中12份问卷中的学历变量有误被删除,有效样本3 304个(见表1)。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基本情况分析

北京市2013年统计年鉴中16~70岁户籍人口1 038万4 000人,7~70岁户籍人口1 095万2 000人,北京市16~70岁体育人口百分比为37.20%,如果将正常上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计为当然体育人口,北京市7~70岁体育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49.8%,比2008年的49.1%[1]增长了0.7%。由表2可见:15年来北京市3次现状调查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体育人口的百分比逐次增高;近1年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百分比逐次减少,从近1/3下降到约1/5居民,下降的幅度逐次加大。

2.1.1北京市不同性别居民体育参与情况

对北京市不同性别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研究发现,性别与体育活动参与处于临界显著(Pearson chi2(2) =5.818,P

2.1.2北京市不同年龄段居民体育参与情况

北京市16~20岁的体育人口占39.51%,20~29岁的体育人口占24.70%,30~39岁体育人口占32.30%,40~49岁体育人口占36.70%,50~59岁的体育人口占47.68%,60~69岁的体育人口占46.67%。由图1可见,北京市16~20岁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较高,20~29岁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最低,30~59岁3个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逐段提高,60~70岁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略有下降。该结论与国家《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的结论“20~69岁人群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逐步上升的总体趋势”相近[2]。

2.1.3北京市居住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情况

对居住在北京市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研究发现,居民居住的社区类型与体育活动参与相关,Pearson chi2(2)=32.71,P=0.001

2.1.4北京市不同学历居民体育参与情况

对北京市不同学历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研究发现,学历与体育活动参与显著相关,Pearson chi2(4)=21.64,P

2.2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分析

2.2.1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分析

由图3可见,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前3位的动机是:增强体力与健康占31.80%,消遣娱乐占20.23%,防病治病占18.31%。与2008年调查的前2位动机相同,第3位防病治病取代了提高运动能力[3]。男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有差异,男性偏重提高运动技能、技巧类,女性偏重美容、减肥与塑身类和健美类。

2.2.2引导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在对北京市居民受哪些因素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如图4所示,占据前3位的因素分别是:受同事或朋友影响占30.91%,受家庭成员影响占24.82%,受体育新闻及电视转播或体育广播影响占14.47%。男女无显著性差异。

2.2.3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项目参与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参与率最高的体育活动项目是健步走,占24.29%,其次是跑步,占12.84%,第三是健身路径,占11.79%。健步走超出第2位跑步近1倍。羽毛球、排舞、骑车、乒乓球、门球排4~8位。男、女在跑步、篮球、足球、力量练习和排舞、健美操、舞蹈、瑜伽等项目选择上有显著差异。

2.2.4北京市居民最希望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分析

健步走、跑步、羽毛球、健身路径、广场舞、游泳是北京市居民最希望参加的6种体育活动项目。男性与女性在最希望参加的项目选择上无显著差异,但男性居民对力量练习、跑步、骑车、乒乓球、健身路径的选择多于女性,这类运动基本属于个人类型的体育活动。女性居民对舞蹈类、瑜伽、健美操、健步走、羽毛球、广场舞的选择多于男性,这类项目基本属于群体型的体育活动(如图3、图4所示)。

2.2.5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方式分析

由图6可见,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方式为个人锻炼形式最多,占41.36%,和朋友一起锻炼占32.14%,和家人一起占20.39%。女性偏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男性偏重个人锻炼。前3位排序与全国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相同[2];但与本市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前2位排序相同,第3位和家人一起锻炼取代了参加社区活动;个人锻炼的比例由2008年的67.7%下降到了41.36%[3]。

2.2.6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时间段分析

1)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分布。

北京市居民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排位第一的是18点以后,占57.28%,其次是9点之前,占32.87%,其他时间段比例极小,晚晨练特点明显。这一结果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一致。

2)周末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由图7可见,北京市居民周末18点以后和9点之前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与工作日相同。不同的是14:01至18:00,占到了9.24%,说明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周末比非周末的选择性更大。周末和非周末女性18点以后锻炼的比例都明显多于男性,周末男性下午锻炼的比例明显多于女性(如图8所示)。

2.2.7北京市居民体育活动中断状况分析

1)中断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年龄。

有10.32%的北京市居民中断过体育活动,中断时间平均为2.44年。男性北京市居民平均中断时间为2.46年,女性北京市居民平均中断时间为2.43年,女性与男性居民中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居民平均中断的年龄为40.3岁,区间为23到57岁。女性居民由60岁向20岁过渡。男性随着学历的升高,中断的平均年龄呈波浪型,先由40岁提高到50岁,再降到40岁以下(如图9所示)。

2)中断体育活动的原因。

由图10可见,北京市居民中断体育活动前3位的原因是,工作忙占27.55%,家务忙占20.21%,生病占13.77%。女性前6位中断原因中,家务忙、惰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中断锻炼受场地影响较大(如图11所示)。

2.2.8北京市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对非体育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制约北京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居于首位的是工作忙、没时间,其次是没兴趣,第三是惰性(如图12所示)。该排序与《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30.6%,其他依次是“没兴趣”“惰性”等[2]的排序相同。北京市男性居民认为身体很好、不用参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居民认为家务忙、没时间参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余无差异(如图13所示)。

2.3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选择

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较为集中的6大场所是:住宅小区空地,占31.2%;公园,占29.9%;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占27.8%;自然区域,占18.2%;公路旁,占17.0%;广场,占16.3%(见表6)。居住区周围的场所和公园更受体育活动者的青睐。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最多,但使用的人数仅占0.7%,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使用还有很大的潜力。

2.4北京市居民体育健身服务使用、需求和满意度分析

由表7可见,北京市16~70岁居民2014年各类体育服务的使用比例依次为体育活动场地(占81.1%)、科学健身知识或健身活动信息(占35.9%)、体质测量与评定(占18.4%)、体育健身组织(占17.6%)、大众体育比赛或者展示活动(占12.1%)、体育活动项目指导(占8.4%)。目前,体育服务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能力处于中上水平,接近基本能够满足,各项体育健身服务间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8可见,北京市居民对体育健身服务的首要需求前3位依次为体育活动场地、体质测量与评定、体育健身组织,次要需求依次为体育健身组织、体育活动场地、科学健身信息。上述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场地依然是体育健身服务的主要内容。将体质监测服务作为首要需求的被访者人数远高于体育活动场地之外的其他服务,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城乡居民日益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导致体质监测需求的释放。体育健身组织在首要需求中的比例为9.0%,但在次要需求中占比最高(占22.1%),提示在满足基本健身条件后,发展培育体育健身组织是提升体育服务质量的关键步骤。

2.5体育健身服务分项需求分析

2.5.1体育活动场地的使用与需求

由表9可见,北京城乡居民经常使用的前6类体育场地依次为:住宅小区空地(占31.2%)、公园(占29.9%)、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占27.8%)、自然区域(占18.2%)、公路旁(占17.0%)、广场(占16.3%);希望增加的前6类体育场地依次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占43.6%)、公园(占35.5%)、住宅小区空地(占29.5%)、公共体育场馆(占29.4%)、自然区域(占24.5%)、健身

会所(占20.5%)。希望今后增加的体育活动场地类型前5类依次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公园、公共体育场馆、住宅小区空地、自然区域。

住宅小区体育场馆、公园、自然区域的使用比例和希望增加比例均较高,且希望增加比例明显高于现有使用比例,说明这类场地在满足市民健身活动场地需求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建议稳步增加住宅小区体育场馆、公园、自然区域体育活动场地的供给。

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目前使用比例较低,但希望增加比例远高于使用比例,说明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应重点投入资源,增加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单位体育场馆的供给。

住宅小区空地、广场希望增加比例略低,但具有较高的使用比例。可以预期,随着其他3类体育活动场地供给的增加,使用这类场地的健身者会进一步减少。

2.5.2参加体育健身组织与组织需求状况

体育健身组织是除了体育活动场地、国民体质监测之外需求较大的体育健身服务。见表10,参加人数较多的组织类型依次为社区自发组织(182人,占5.5%)、由社区发起的组织(155人,占4.7%)、由单位发起的组织(130人,占3.9%)、社区单位之外的自发组织(118人,占3.6%)、单位的自发组织(72人,占2.2%)。希望增加和改善的体育健身组织依次为社区的自发组织(857人,占25.8%)、由社区发起的组织(842人,占25.4%)、由单位发起的组织(395人,占11.9%)。此外,被访者对体育部门(协会)推动健身组织有较高的期望,10.1%的被访者(336人)希望增加和改善体育部门(协会)的健身组织。可见,社区和单位是市民参加体育组织的主要载体,社会与商业健身组织成为有益补充,众多被访者希望增加体育部门(协会)在健身组织中的作用。

在592名参加了体育健身组织的被访者中,335人(占57.6%)清晰地描述了所参加体育健身组织的名称或运动项目。被访者参加的健身组织共计开展约22个体育健身项目。见表11,开展多个健身项目的综合性健身团队的占比最高(100个,占29.9%)。开展单项活动的健身组织中,数量排在前9的依次为广场舞蹈队(63个,占18.8%),羽毛球(22个,占6.6%),乒乓球(14个,占4.2%),健步走(12个,占3.6%),登山(12个,占3.6%),健身操(12个,占3.6%),太极(12个,占3.6%),足球(9个,占2.7%)。323人(占55.4%)认为自己参加的健身组织需要政府支持,希望获得支持的类型依次为资金支持(140人,占39.8%)、场地支持(110人,占31.2%)、政策支持(45人,占12.8%)、人员培训(19人,占5.4%)。

参加了体育健身组织的被访者中,55.4%的被访者希望所在的组织获得政府的支持。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为资金和场地。

被访者最希望增加和改善的体育健身组织类型依次为社区的自发组织、由社区发起的组织、单位发起的体育健身组织、由体育部门发起的健身组织。相比被访者目前参加组织的百分比分布,差距较大,即最希望增加改善的组织类型为由社区发起的组织和由体育部门发起的组织。

2.5.3大众体育赛事、展示活动的参与和需求

12.1%的被访者在近1年参加了1次及以上的大众体育比赛或展示活动。比赛或展示活动的主要组织部门依次为社区/(村)委会、单位、体育协会、体育行政部门、草根体育组织。更多的45~70岁女性被访者参加由社区/(村)居委会组织的大众体育比赛。更多的16~44岁男性城镇被访者参加单位组织的大众体育比赛。被访者对周边大众体育比赛或展示活动满足健身需求的评价在一般到基本能满足之间(M=3.53);被访者最希望由社区/(村)居委会组织大众体育比赛或展示活动,其次为单位、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

2.5.4国民体质监测、健身知识和活动信息服务与需求

18.4%的被访者在过去一年参加了体质测量和评定。被访者今后希望增加的体质测量和评定项目前4项依次为:骨密度、亚健康、动脉硬化、心肺功能。

35.9%的被访者在过去一年关注过健身知识、健身活动信息。电视是被访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其他的信息途径依次为纸质报刊、网站、社区宣传、自媒体(微信、微博等)。45~70岁的中老年更加倾向于通过电视、社区宣传这类传统传播方式获取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活动信息;16~34岁的青年人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站、自媒体这样的网络传播方式获取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活动信息。农村被访者更加倾向于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女性被访者更加倾向于通过社区宣传获取信息,男性城镇被访者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站获取信息。希望增加的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活动信息途径依次为电视、社区宣传和网站。目前,最需要增加的是通过社区宣传、讲座、专业人士指导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信息。

2.5.5体育活动项目指导服务与需求

8.4%的被访者在近1年接受过体育活动项目指导。被访者接受指导最多的5个项目为游泳(占15.5%)、跑步(占15.4%)、篮球(占12.9%)、羽毛球(占12.5%)和瑜伽(占11.4%)。更多的16~24岁的被访者、更多的农村被访者获得体育教师的指导;更多的25~34岁、35~44岁的被访者选择通过专业教练、健身教练获取体育活动项目的指导;更多的45~59岁、60~70岁的被访者选择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取体育活动项目的指导。此外,25~34岁、35~44岁的被访者还倾向于付费获取体育活动项目的指导,城镇被访者比农村被访者更加倾向于付费获取指导。

除了已经接受指导的项目,最希望在今后接受指导的5个体育活动项目依次为游泳(占19.6%)、羽毛球(占9.7%)、乒乓球(占8.2%)、健步走(占6.9%)和健美操(占6.8%)。在近1年没有接受过体育活动项目指导的被访者中(M=3041),22.2%的被访者希望在今后获得体育活动项目的指导。

3结论

1)2014年北京市16~70岁居民体育人口为37.2%,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达20.07%,接近1/5。将在校生计为当然体育人口,北京市7~70岁居民体育人口为49.8%,比较2001年、2008年、2014年北京市3次现状调查结果,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体育人口的百分比逐次增高,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百分比逐次减少,从近1/3下降到约1/5居民,下降的幅度逐次加大。

2)北京市女性居民体育人口高于男性1.42百分点,16~20岁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较高,20~29岁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最低,30~59岁3个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逐段提高,60~70岁年龄段体育人口百分比略有下降。该结论与国家《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结论相近。

3)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前3位动机是,增强体力与健康、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参加体育活动的前8位内容是健步走、跑步、健身路径、羽毛球、排舞、骑车、乒乓球、门球,前2类体育活动与全国相同,都是场地设施依赖程度低、体育技能要求低、体育装备要求低的“三低”项目。北京市居民最希望参加健步走、跑步、羽毛球、健身路径、广场舞和游泳,应扩大受欢迎的专项体育活动场地的供给。

4)同事或朋友影响、家庭成员影响、体育新闻及电视转播或体育广播影响等是引导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工作忙没时间、缺乏兴趣、惰性等主观原因是制约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前3位原因。工作忙、家务忙、生病是居民中断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5)北京市居民前3项体育服务需求排序为体育活动场地、体育健身组织、国民体质监测。首要体育服务需求排序为体育活动场地、国民体质监测、体育健身组织、科学健身信息、体育技能指导、大众体育比赛。国民体质监测已上升到首要体育服务需求的第2位。

6)北京市居民首要体育需求的选择性差异较大。近1年参加了体育活动的居民更倾向于将体育活动场地作为首要需求;45~70岁城镇近1年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更加倾向于将国民体质监测作为首要需求;25~44岁的居民更加倾向于将体育健身组织作为首要需求;16~24岁的居民更加倾向于将体育技能指导作为首要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凯珍,李丽莉,李相如.北京市第2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