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地方经济;现状;工作构想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现状
1.审计内容标准未统一。虽然中央和部分省市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颁布了相关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意见,但这些指南、意见存在着一个“通病”――重宏观描述,极少有针对定量指标进行具体化、明确化的规定,因而在实践中,也难以为审计人员提供统一规范的审计操作指引。由于没有统一化、规范化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所以在面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时,审计工作就会陷入“审什么、怎么审、评什么、怎么评”的难题之中。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是“人”,审计项目涵盖政策执行、财务管理、经济决算、绩效考核、推动科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由此确定“审什么、怎么审”的统一标准,成为改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首要问题。
2.未遵循先审后离原则。政府及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先审后离。但现实中,部分地方对此规定置若罔闻,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及其成果的利用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即,对领导干部调动、晋升或调整,以人动为先,之后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已调职到岗,组织部门才下达审计委托书,委托审计部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此时已然“人去楼空”,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作用有限。此外,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单位的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作出处罚决定后,由于此次审计是在前任干部离任后进行,使得现任接班领导拒绝接受处罚,认为违规行为是对前任领导的审计,与自身无关,进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审计结果利用率不足。近年来,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成为强化地方经济实力,监督约束地方领导干部的有效管理机制。但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方面,尤其是在地方领导干部的选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地说,一是审计结果利用率偏低,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导致用人机制和审计制度严重脱节。二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即便审计项目齐备、审计结果客观,但缺乏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审计结果难以切实运用。
二、改善地方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若干建议
1.健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体系。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猎面广而深,因而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业务能力。基于前述可知,由于缺乏统一化、规范化的审计标准,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同一审计对象,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审计结果,进而导致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对此,建立健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体系迫在眉睫。具体地说,首先需要国家政府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适合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分类型、分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引,从总体上和类型上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细化的规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审计部门,也应响应政府号召,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操作性、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审计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能够在统一规范准则和实务指南下实现审计重点突出、审计质量提高的工作目标。
2.切实改变“先离后审”的错误局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多学者和审计人员都提出了应对方案,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性很强,涵盖的内容很广,要纠正“先离后审”的错误局面,首先应加大任中审计调查力度,通过调查走访、实地勘验、群众举报等形式开展审计调查,尽快找准疑点、弱点,找准审计工作的突破口,减少审计工作中的迂回和反复,最大程度避免“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是“边离边审”等现象。其次,整合各类资源,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财政审计、效益审计、专项审计、投资审计等项目进行整合,与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进行整合,通盘考虑、同步进行,一审多用、一审多果,形成以专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为主、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审计格局,确保在干部换届等特殊r期的审计支撑。
3.科学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能的高低,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得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将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予以公开,以起到警示、教育和制约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同时也发挥对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的表彰和宣传作用,进而带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会计管理;信息化
一、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为会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带来的新问题
信息化的不断实施给企业管理发展带来了更多发现风险、分析风险和解决风险的方法和理念,让企业能够更加精确地找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企业的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实现有机结合并能够将其用来作为新的风险防范工具,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发生错弊现象,促进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够更加健康的进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
(二)网络普及应用带来会计管理的风险
当今社会,网络发展速度迅猛,已经渗透和普及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网络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集成管理工作上,网络在企业的各个方面逐渐被广泛运用。不但是本地部门,网络也能够把异地分支部门进行连接。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的特性,企业的各项机密信息也有可能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被泄露。而会计信息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网络病毒的侵扰,并且内部人员的非法访问有着很高的成功率,一旦信息泄露将导致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合理建议
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在结构上较为完整,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已经明显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继续沿用老的会计管理工作方法已经无法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切合,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因此,必须要在原有的完善的管理体系上建立起新型的会计管理体系,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重要的内部监督部门,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企业必须要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及时向企业管理部门作出反应和报告,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及时制定方法解决问题,进而防止内部控制产生失控的现象,促进企业实现控制目标。
同时,在信息环境下必须要强化主要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否做的到位、评价是否客观准确也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各项决策的制定,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所以,审计人员需要从客观的审计角度出发,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用客观准确的事实依据来制定公证的评价尺度。统一评价的标准,对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从单位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化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内部控制。
(二)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做好日常的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会计系统进一步进行完善,充分发挥账务处理的权限,尤其是在电算化环境下,必须要明确和界定责任,对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
其次,企业应该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让各部门、岗位、员工都能够各司其职,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强化实物接触保护制度以及内部稽核制度。
再次,对各项工作目标进行科学制定,对控制标准作出衡量,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定期的考核,让员工能够有目标和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以促进完成预期的目标。
(三)提高对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控制
要对计算机系统控制加强管理,优化会计管理系统,对会计部门的实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保障会计软件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以避免外界的入侵和干扰。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及时找到和发现问题,对系统进入权限进行设置,做好机密信息的保密工作。同时,要设置专门的系统维护管理岗位,以便于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改进。不定时的对系统软件进行维护和更新,让会计系统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当中。
(四)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管理
1、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各项软件以及使用资料等都应该被当做会计档案来保存;在还未能打印成书面资料的时候应该把会计数据进行妥善的储存和保管,及时备份相应的资料,各种记账的凭证、分类的账本、和各种日记账都应该及时打印输出,并且按照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相关要求对账簿报表进行打印。
2、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相关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办法。要用优质的磁盘等存储设备对会计档案进行储存以及备份,而档案数据的备用盘需要和储存盘进行分开保存;对存储设备做好防腐、防尘等保护工作;要对各种数据档案进行编号,并且要标注好文档的内容和时间等,制作档案管理的文件卡片。
3、建立信息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需要会计档案数据进行定期的备份,并设立相关的查询登记表,将备份的时间、数据以及数量等进行明确的标注;与此同时,由于存储设备所存在的特殊性质,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必需的检查和复制工作等,以防止信息遗漏或者损坏。
4、建立信息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信息化的会计档案的各种内容要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如果是常见的普通数据,那么可以在全公司进行大范围的共享和使用;而如果是单位机密的相关文件信息等只能提供给相关的人员查看和使用;而数据结构文件以及程序文件等只能由主管人员或者是程序的设计人员使用。设置这样的权限,使得电子档案信息更具安全性,避免了人为修改的可能。
(五)健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委派制建设
会计委派制是传统的会计管理中的一项优秀管理方法,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会计委派制就更应该发挥出它的有力作用。就目前我国企业而言,财务责任人在企业监管方面的工作并不全面。现行的财务负责人制度在财务监管方面涉及到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在参股企业延伸监管方面缺乏必要的具体规定。在企业财务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对监管的权限容易产生偏差。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委派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财务委派负责人需要从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履行各类职责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财务负责人在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称职的财务负责人,必须要具备相关的素质,才能够真正满足这一岗位的需求。必须要具备专业和熟练的业务知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对财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形势也给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使命,同时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财务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工作中具有强有力的责任感,乐于学习,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坚定自律,保持高度的警惕,敢于去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其次,财务负责人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经验和熟练的专业知识,对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需要熟记在心,拥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会计委派人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力和掌握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便于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最后,财务负责人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善于协调,尤其是在日益发展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更是要求财务负责人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财务负责人的监管作用得以真正实现。(作者单位:浦项(大连)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谷文辉.电算化会计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2]徐华.浅析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篇3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16-02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
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
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本文是河北师范大学校本研究项目(S2015XB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万钢.要坚决杜绝科研经费管理出现问题.新华网,2013.10.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