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技术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云计算在改变图书馆管理模式、服务模式、节省开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云计算技术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挑战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1安全问题网络安全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黑客、病毒、木马等威胁着网络安全和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尽管云计算服务商提供安全保障,图书馆自身配备有网络维护人员与杀毒软件,但是安全问题依旧是图书馆所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互联网大环境不安全。云计算是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云计算安全、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而威胁互联安全的因素并未消除。其次,云计算服务商自身的安全性。云计算服务商自身的运营状况是其安全性的直接体现,因此这是图书馆与其签订协议时首要考察的内容,否则,会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后,图书馆自身的安全意识。图书馆维护人员往往会在维护系统时掉以轻心,自以为安装有各种各样的软件就可以抵御威胁,这样的心理容易为木马、黑客等提供侵入空隙,最终造成图书馆数据库的崩溃。
2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图书馆在将资源上传到云计算服务平台上时,应该充分注意资源配置的问题。为了保证图书馆资源的安全,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图书馆显然不能将全部的资源都上传在云端,需要做一些常规的、必要的数据备份,即使云计算服务平台受损或出现问题时,不影响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应该对自己现有的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决定哪些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让云计算服务商托管,哪些数据必须在图书馆保存。云计算模式与图书馆现有模式相结合,一方面保证了重要资源的安全性与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实现数据的共享性。
3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产生就已经存在,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图书馆与云计算服务商签订协议之后,将原有的一切资源交归云计算服务商进行管理,读者可以从云库中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然而,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希望自己上传到云端的资源归自己控制,其他人不得私自使用或修改。然而,云计算服务商往往在提供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资源以数据整合、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的名义使其实现合法化,侵害了提供者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云计算服务商可能会将图书馆托管的资源公开,本属于图书馆、图书馆会员的使用资源,同时也成为别人的资源,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知识产权,而且使得图书馆资料失去了商业价值。知识产权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云计算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空白,需要法律部门加快立法脚步,保护知识产权。
4标准问题
目前,云计算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实现方式。图书馆有自由选择云计算服务商的权利,在签署协议之后,图书馆会将数据托管于该服务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图书馆想要将数据转移到其他云计算平台时,需要支付昂贵的迁移费用,一方面给图书馆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资源的转移弹性。由于不同图书馆所使用的设备、系统存在差别,以及不同的云计算服务商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自己的云库,双方的差异降低了数据转移的可操作性,难以实现“零成本”的转换。因此,不同的云计算服务商需要在建立共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云计算的发展,打消图书馆在使用云计算技术之后转移成本高的顾虑。
5管理问题
一方面由于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管理在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工作流程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两个原因促使图书馆管理体系应顺应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图书馆依照旧的管理模式管理,必定会在人员配置、数据管理、系统维护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图书馆管理改革,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优化配置,也才能促使图书馆管理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有效、高效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图书馆管理应对云计算挑战的对策
云计算环境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并促进图书馆管理的高效性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1加强云计算标准的制定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降低了云计算服务商之间的联系,使得图书馆“零成本”转移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云计算标准,才能促进云计算与图书馆管理更好地融合。从图书馆来看,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现有的资金、技术、资源、人员优势,积极参与到统一标准的制定中,更清楚地了解云计算服务商的资源放在何处、安全性如何等,为将来二者的融合、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从云计算服务商来看,各服务平台应该成立云计算标准制定协会,使得协会所制定的标准由协会成员向非协会成员推广,进而在不断地改进中形成统一的标准。从政府角度看,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大力扶持相关企业,进而提升我国的云计算实力。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加快我国云计算统一标准的制定进程。
2加强云计算环境下的法律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健全的法律是云计算环境下维护图书馆数据安全性与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的有力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了解云计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云计算环境下违法犯罪的特点,一方面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建设,另一方面制定出针对不同利益主体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权益保护法,使得制定出的法律更具有针对性。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云计算与图书馆管理相融合的必然性,在这一趋势下,图书馆应该对云计算的特点、运营及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系统地了解与分析,思考云计算环境下应该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及其他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做到未雨绸缪。此外,成立云计算行业协会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业协会要有自己的规范条款,各企业之间相互监督,共同遵守行业规范,促进云技术产业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使一切行为都有法可依。
3改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
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工作流程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图书馆应该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弱化图书馆的管理功能,强化服务功能。一方面,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主要通过网络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人员可以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读者建立个人图书馆,方便读者。另一方面,云计算时代会将一大批人从传统的工作流程中解放出来,使得图书馆人员有时间、有精力为读者提供服务,为图书馆的发展出谋划策。
4研究实际案例图书馆管理与云技术的融合
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建设、标准制定的层面上,应该将这些标准与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就目前来看,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还较少,我们需要从典型的案例中分析、研究,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云计算技术的认识,从而加快云计算技术与图书馆管理融合的步伐,如亚马逊API、SaaS托管平台等。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 :管理设备计算机技 术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企 业 设 备 是 现 代 化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中所不 能 缺 少 的 重 要 生 产 经 营 工 具 , 如 办 公 设备 、 生 产 设 备 等等 。 虽 然 设 备 在 企 业 生产 经营 活 动 中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地 位 , 但 是 目前国内 企 业 对 于 企 业 的 设 备 管理 还 存 在 许 多问 题 , 如 设 备 虽 然 是 信 息 化 的 、 网 络 化 的 ,但 是 管 理 方 式 却还 是 较 为 传 统 的 、 人 工 化的 , 比如 纯 人 工 的 日常 维 护 、 纯 人 工 的数 据记 录 、 纸 质的 设 备 使 用 及 资 料 档案 管 理 等 ,这些传统的设备 管理 方式 不仅给设备管理工 作 水 平 提 升 形 成 阻 碍 , 同 时 也 不 能 最 大限 度 的 发挥 设备 所 应 有 的 生 产 价 值 及 经 济价 值 , 同 时 也 耗 费 了大 量 的人 力 、 物 力 以 及财 力 。 所 以 为 了 最 大 限 度 的 改 善 企 业 设 备管 理 工 作 中 的 传 统 与 陈 旧 , 就 必 须 积 极 思考 计算 机 技 术 在 企 业 设 备 管 理 工 作 中 的具体 应 用 , 从 而 发 挥 出 设 备 最大 价 值 , 促 进 企业 进 一 步 发 展 与 提 升 。
一、设备 管理工作 中计算机技 术的突 出作用
现 代 化 的 企 业 管 理 离 不 开 信 息 化 、 技术 化 的 管 理 方 式 与 手段 , 尤 其 是 在 当今 信息 技 术 大 爆 炸 的 时 代 , 计 算 机 技 术 在 企 业管 理 工 作 中的 地 位 日益 突 出 , 尤 其 是 在 设备 管 理 工 作 中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运 用 计 算 机 技 术 从 事 企 业 的设 备 管 理 工作不 仅 能 够 极 大 的 解 放 劳 动 力 , 同 时 计 算 机所 具 备 的 精 密 性 、 稳 定 性 也 能 够 在 设 备 管理 工 作 中 发 挥 更 好 的 监 督 管 理 作 用 。 计 算机 技 术 在 设 备 管 理 工 作 中 的具 体 作 用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首 先 , 计 算 机 技 术 在 信 息 的 收 集 、 整理 、 分析 、 储 存 等 方 面 的 工 作 能 力远 远 高 于一般 人 工 操 作 , 能 够 充 分 实 现 企 业 设 备 管理 的 全 面 自动 化 , 同时 通 过 及 时 的 数 据 采样 、分 析, 能 够 及 时 了 解 设 备 的作 业 运 行 情况 , 从 而 为 及 时 维 护 、及时 检修 提 供 了更 为科 学 的 数 据 支 持 。
其 次 , 计 算 机 技 术 应 用 于 企 业 的 设 备管 理 工 作 中 能够 为企 业 节 省 大 量 的 设 备 管理 人 力 、 物 力 投 入 以 及 资 金 投入 。 降 低 企 业的 总 体 生 产 经 营 成 本 , 提 升 企 业 的 生 产 经营 效 益 。 同时 也 能 够 为 企 业 进 一 步 购 置 新设 备 提 供 科 学 的 数 据 分 析 支 持 , 帮 助 企 业寻找到更适应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求的设备 。 而且在国外 , 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 工作 中 的 应 用 已 经 相 当普 及 , 国 内 企 业 积 极的 将 计 算 机 技 术 应 用 于 管 理 工 作 当 中也 能够 更 好 的 实 现 与 国 际 接 轨 。 而 且 计 算 机 技术 在 进 行 企业 设备 管理 工作 中也 不 仅 仅 只针 对 设 备 本 身 进 行 管 理 , 它 同 时 能 够 提 升企 业 内部 各部 门之 间 的数 据 传 输 效 率 及 沟通 联 系的 时 效 性 , 从 而 促 进 企 业 的 全 面 发展 , 帮 助 企 业 实 现 远 景 发 展 目标 。
二、设备 管理 工作 中计 算 机 技术的具体应用
2 . 1前期建设
计 算 机 技 术 想 要 应 用于 具 体 的 企 业 设备 管 理 工 作 当 中 , 前 期 的 建 设 与 准 备 必 不可 少 。 在 前 期 准 备 工 作 当 中 , 最 重 要 的 就 是要 建 立 于 企 业 自身 设 备 相 关 的 信 息 数 据库 , 这 样 才 能 确 保 管 理 工 作 的 有 效 性 与 科学 性 。 数 据 库 建 设 首 先 需 要 进 行 基 础 的 设计 与 构 成 建 设 , 只有 搭 建 一 个 科 学 的 、 合 理的 、 自动 化 的信 息 数 据 库 系统 , 才 能 让 计 算机 技 术 发 挥 出 自己 的 作 用 。 其 次 是 要 在 计算 机 管 理 系 统 中 重 视 对 数 据 的 有 效 及 时 处理 , 提升 数 据 的独 立 性 与 科 学 性 , 有 效 收 集与 归 类 各 项 数 据 , 方 便 技 术 人 员 的 提 取 与查 询 。
2 . 2各 项工作跟 进
在 前 期 建 设 准 备 工 作 就 绪 之 后 , 就 可以 正 式 应 用 于企 业 设 备 管 理具 体 工 作 当 中了 , 但 是 随 着 信 息 化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 与 深化 , 企 业 的 计 算 机 管 理 技 术 也 要 不 断 的 创新 与 改 进 , 所 以 企 业 想 要 最 大 限度 的 发 挥计 算机 技术 在企 业 设 备 管 理 工 作 中 的积 极作 用 , 还 需 要 认 真 做好 各项 工作 。 要 不 断 加强 计 算 机 管 理 系 统 建 设 , 要 根 据 企 业 设 备的 具 体 运 作 情 况 以 及 企 业 发 展规 划 , 对 计算 机 管 理 系统 的 数 据 库 进 行 及 时 更 新 , 同时 要 不 断加 强计 算 机 系统 的 操 作 性 与 科 学性 , 以 及 不 断 提 升 计 算 机 管 理 制 度 先 进 性水 平 和 设 备 管 理 制 度先 进 性 水 平 , 保 证 计算 机 系 统 及 数 据 库 一 直 处 于 最 可 靠 状 态 。
其 次 是 加 强 对 计 算 机 管 理 技 术 的 跟 踪监 测 与 成 果 考 核 , 建 立 专 门针 对 计 算 机 系统 运 作 管 理 的 管 理 监 测 小 组 , 定 期 对 处 于计 算 机 技 术 管 理 之 下 的 企 业 设 备 进 行 各 项检 测 与 抽 查 , 及 时 发 现 管 理 工 作 中的 问 题与 漏 洞 , 从 而 不 断 调 整 计 算 机 管 理 系统 的管理程 序与管理内容 。
最 后是 要加 强 对 专 门 化 的 计 算 机 技 术操作人 员的培养与引进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离 不开 具 体 的操 作 人 员 , 再 先 进 的 系统 如 果没 有 合 格 的 工 作 人 员进行 操作 也无 法 发挥自己的价值。 所以企业在关注计算机管理系统 的 改 革提 升 的 同 时 更应 该关 注 技 术 人 员队伍 建 设 。 企 业要 加 大对 兼具 管理 技能 与 计算 机 操 作 技 能 的 复 合型 管 理 人 员的 引进 与培 养 , 要 加 大 优 秀 人 才 引进 力度 , 提 升 专 业人才 的 工资 福 利 待遇 水平 。 对于 企 业现 役 管理人 员 , 要 提 供 更 多再 深 造 的学 习机 会 , 组织 员工 参加 培 训 与教 育活 动 。 同时 为 了更 好的提 升 技 术 人 员队 伍 的 工 作 能 力 与 工 作 积极 性 , 企 业 应该 不 断为 他 们 创造 更好 的 发展空 间 与发 展 条件 。 只有 人 才与 系 统 的双 重到位 , 才能 切 实推 进 计算 机 技术 在 企业 设 备管理 工 作 中的 应 用 力 度 。
2. 3建 立配 套的 信息与服 务反馈机制
在计算机管理系统运作过程 中也会 出现 这 样 或 者 那 样 的 问 题 , 所 以 建 立 于 管 理系统 相 配 套 的 信 息 与服 务 反馈 机 制 非 常 必要 。 反 馈 系 统 能 够 很 好 的 针 对 计 算 机 管 理工 作 动 态 、 管 理 工 作 效 果 以 及 在 管 理 工 作中出 现 的 系 统 无法 自行 解 决 的 问 题 进 行 及时 反 馈 , 反 馈 系 统 与 计 算 机 操 作 系 统 终 端相 连 接 , 方 便 将 信 息 与服 务 反 馈 数 据 在 第一时 间 内 传 回工 作 人 员 电 脑 终 端 当 中 , 这样 能 够 方便 工作 人 员对 计 算 机 管 理 系 统 以及 企 业 设 备 等 各方 面 的信 息 资 料 进 行 前 面及 时 的把 握 , 从 而 更 好 的 操 作 计 算 机 系 统进 行 设 备 管 理 , 将 计 算 机 技 术 在 设 备 管 理工 作 中的 规 范 化 、 科 学 化 以 及 及 时 性 发 挥到 最 大 值 。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信息管理 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与其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逐步进入到企业的项目管理当中,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很好地应用在信息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的特点,为自己的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信息传递,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项目工程信息传递质量,增加其安全性,增强保障,降低了信息管理成本,即相应地提高了项目工程的利润,使企业更好地立足于市场。
一、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面临的机遇越来越多,同样也有挑战。如何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它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1、时展的需要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市场环境的扩大,企业面临的信息和数据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帮助企业从复杂的数据中发现机遇,帮助企业快速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在企业项目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会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企业发展障碍,最终帮助企业做出决策,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企业发展的需要
如今,企业的发展环境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如何帮助企业占有一席之地,成了每家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过多的努力,例如:进一步扩大市场,引进先进的技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高薪聘请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等等。可是在项目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还是忽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自身的优势,例如:成本低,效率高等等,为了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主动,企业需要不断的强化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3、信息数据管理的需要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信息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命运”。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机遇,可是如何获得机遇呢,这就需要加大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时机。正是因为这样,为了更好的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加大对数据信息的分析,项目信息的管理会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进而在市场环境中争取主动,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是如何应用的
1、建立企业外部的项目工程信息管理网站
要建立项目工程信息管理这样一个网站主要就是指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型网络交流平台,使应用这个平台的人可以在网站内对各种项目信息相关的资料进行查询,这个平台的相关人员还可以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流,从而实现项目工程市场的一体化管理。还有,这个项目工程管理网站的建立对扩大项目工程市场和工程项目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2、建立企业内部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模块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进程中,项目工程的建设增多,在一些大型的项目工程中,项目工程管理已经成为一项繁琐、庞大的任务,原始的纸质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项目工程管理的需求了,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运用到项目工程管理中成为必然的要求。项目信息管理对项目工程中的信息有效地、系统的保存,为以后项目工程管理人员获取有效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为专门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分门别类的对各类信息进行保存,形成不同的信息管理模块,这此信息工程管理模块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得以传递,实现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进行交流的可能,同时各个工作部门的人员还可以对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网络信息传递在运用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有了项目信息管理信息传递在网络上进行,省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其优势得到工作人员的普遍认可。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至今为止,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注意地方
1、硬件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项目的时候,要想实现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投入,像是购买计算机、电缆、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安装设施等。但是计算机运用技术在项目管理中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基础。实际情况表明,现在的项目管理团队一般会在硬件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资金的投入,因为不仅他们能够看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项目管理的实际效用,而且在硬件上的投入在对于项目形象和各种样式的检查、评比上比较占优势。
2、软件方面的问题
找到一个合适自身项目管理的软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市场上虽然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软件,但是因为从功能到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不能够完全的适用于某个项目、一般情况下,一个综合性的完备的项目管理软件是工程项目的主要选择。
3、项目管理人员中的问题
项目管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成功还是要依靠于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使用还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技术,而且现在普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现在能够在项目管理中进行熟练操作和使用的人并不多,所以对项目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项目信息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相应产生大量的信息,这此信息可能包括项目合同、设计图纸、报告等等,对这此信息的整合保证了项目工作的正常运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运用后,项目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得以建立,各类信息得到统一的处理,然后工作人员将这此信息公布到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上,与项目相关的人员都可以轻松的获取这此信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在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上还可以运用网页的形式将信息集合起来,与工程相关的人员可以直接对网页进行点击,从而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大大减少了项目信息管理的工作量,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全方位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后,项目信息公共信息管理交流平台的建立,使管理工作变得有条不紊,项目工作者通过对项目的全程监控可以得到更多更全面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对各个子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对决策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项目中的设计、造价、人员、材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控制,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讯手段,促进了交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供了便捷的通讯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下,项目相关人员实现了无障碍的交流,对项目的顺利展开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后,项目相关人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得到加快。
4、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应用之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也相应得以建立。项目参与人员可以在系统中更加方便的得到信息,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这一系统的建立也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项目负责人在系统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帮助解决项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项目中各类资源的实行得到有效的控制,项目管理软件的出现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项目管理软件计算出每种资源在每人可以为大家提供信息的时间,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报警装置就会启动,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体现。
结束语
现在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十分的迅速,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种形势一定会在改变和提高传统的建筑行业上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改变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作业方法上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断地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身水平,渐渐与国际接轨,也为能够同国际间的大企业进行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琪.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2011.08.
[2]管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项目信息管理问题刍议[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10).
篇4
【关键词】有效数字;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算术平均值;累积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是后续实验课的基础。这门课程首先介绍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有效数字的运算,在许多实验教材中,对有效数字运算仅仅给出运算规则、结论性的规则,没有告诉初学者规则之所以然;而且,有的文献谈及有效数字运算过程中对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修约到第几位数尽不相同、甚至不修约[1],运算结果保留几位有效位数说法不统一[2],使得初学者难以理解,容易混淆,不便记忆。本文通过列举实例讨论有效数字运算几个规则。
1 几个基本概念和结论
(1)对于一组测量数据,其结果可疑数字所在位数越高不确定度越大。
(2)对于一组测量数据,其结果有效数字位数越多相对不确定度越小。
(3)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由不确定度来确定,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一般要与不确定度的最后一位取齐。
(4)当不确定度的首位数字≤3,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可取两位;当首位数字大于3时,可只取一位有效数字[3]。
(5)间接测量量合成不确定度的两个计算公式:
间接测量量N=f(x■,x■,…,x■),其中x■,x■,…,x■为若干直接测量量。则:
U■(N)=■,i=1,2,…,n(1)
E■(N)=■=■,i=1,2,…,n(2)
2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间接测量结果的得出必须经过有效数字的运算,运算结果中保留的有效数字位数,应当以不确定度传递公式来决定。如果在实验中没有进行不确定度的估算,最后结果的有效位数由算式中不确定度最大的分项来确定。按照有效数字的定义,有效数字最后一位是不确定度所在的位置,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假定所有的数据最后一位都有1的不确定性。
2.1 加减法运算规则
加减运算,以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中末位数量级最高的量为准,其余各分量在运算过程中均比它的末位多留一位,运算结果与它取齐。
例1 N=x■-x■+x■+x■,其中x■=71.3cm,x■=0.753cm,x■=6.262cm,x■=271cm,求N。
在x■、x■、x■、x■中,x■的末位数量级最高(在个位上)、不确定度最大,可知N的合成不确定度U■(N)≥1cm,于是,在运算过程中其它各数保留到十分位,运算结果与D取齐。即
N=71.3-0.8+6.3+271=347.8=348cm
如果先把其余各分量与末位数量级最高的量取齐,运算结果是:
N=71-1+6+271=347cm
显然,舍去的比进入的大,运算结果变小了,因此,在加减运算过程中其余各分量均比末位数量级最高的量多留一位,运算结果与它取齐。
2.2 乘除法规则
乘除运算,以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分量为准,在运算过程中其余各分量(包括常数和无理数)比该量多留一位,运算结果也比该分量多留一位。
文献[2]中说到“若结果的第一位数的数值大于有效数字最少的分量的第一位数的数值,就只需取与这个有效数字最少的分量的位数相同;如果结果的第一位数的数值小于有效数字最少的分量的第一位数的数值,就需比这个有效数字最少的分量多留一位”。在计算机和计算器普及的今天,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做任何区分没有必要。笔者认为:“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比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分量多留一位”是比较保险的,不必再做任何区分了。
例2 N=■,其中,x■=39.5,x■=4.08437,x■=0.0013,x■=867.8,求N。
x■、x■、x■、x■中x■的有效数字位数最少,有两位,相对不确定度最大,则在运算过程中其余各分量及结果取三位,有:
N=■=2.41×10■
因为N合成不确定度
E■=■=0.079,U■(N)=NE■=2.41×10■×0.078=0.19×10■
结果写成:N=(2.41±0.19)×10■。
例3 v=■=2.146
因为v的合成不确定度E■=■=0.0025,U■(v)=vE■=2.146×0.0025=0.005
结果写成:v=2.146±0.005
从例2和例3可以看出,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比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分量多留一位比较保险。
2.3 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直接测量,其算术平均值的精确度与各测得值的精确度相同,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例4.用千分尺测量钢球的直径10次,数据如下:
di/mm: 11.998, 12.005, 11.998, 12.003, 11.997, 11.995, 12.005, 12.003, 12.000, 12.002。d算术平均值d=12.001mm。如果写成d=12.006mm,无意中提高了仪器的精确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千分尺的不确定度就在千分位。
2.4 对于累积法测量一个物理量的值,其精确度与累积量的精确度相同,有效位数可能会减少
例5.用秒表测量三线摆的周期,首先测得三线摆扭摆30个周期的总时间t=54.48s,则三线摆的扭摆周期T=1.82s,同样,不能写成T=1.816s,因为秒表的不确定度就在百分位。
3 结论
加减运算,以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中末位数量级最高的量为准,其余各分量在运算过程中均比它的末位多留一位,运算结果与它取齐。
乘除运算,以参与运算的各分量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分量为准,在运算过程中其余各分量(包括常数和无理数)比该量多留一位,运算结果也比该分量多留一位。
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直接测量,其算术平均值的精确度与各测得值的精确度相同,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对于累积法测量一个物理量的值,其精确度与累积量的精确度相同,有效位数可能会减少。(下转第266页)
【参考文献】
[1]孙红贵,朴影.张建华.有效数字及其运算[N].嘉兴学院学报,2005,17(6).
篇5
【关键词】云计算;医院;信息化建设;云存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技术和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医院的发展使得医院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医院日常运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医疗体系的改革和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此外,国家鼓励医院积极改进自身管理体系,加强先进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云计算技术被应用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之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医院信息系统与云计算的结合。但是,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并不是十分成熟,如何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合理应用云存储等技术,实现智能的医院管理,成为目前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云计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之中,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本文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发展情况,可以为现阶段的云计算应用实践提供指导,为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此外,以往研究大多针对系统和平台设计,本文以研究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最新应用发展情况为主要目标,可以补充现有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云计算技术与医院信息化结合的应用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JohnMocarthy提出云计算的思想。他认为,计算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一种能够公用的基础设施。这样的表述也意味着计算会成为一种能够流通的商品[1]。2006年,亚马逊最早提出了弹性计算云的服务。到了2006年8月份,谷歌正式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学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微软、IBM、亚马逊、云计英特尔等国际知名大型公司纷纷推出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国外对于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行政管理功能的开发,第二阶段是医疗信息处理领域的技术开发,第三个阶段是各种云计算技术的整合、系统的智能化(CruzA.M.,DenisE.R.,2000)[2]。我国的云计算研究起步较晚,经历了独立单机的应用研究阶段,以及模块式阶段,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系统发展的阶段(刘英,2009)[3]。
2.1云计算技术推进医院信息化的可行性研究综述
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帮助实现医院信息化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基础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架构层面以及相对应的内部层次结构(许敏,2014;马锡坤、韩雄,2014;姚琴,2015)[4]。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云计算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医院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医院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要对医院职工进行管理和协调。这样的背景下,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之中,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还能够通过虚拟化的手段来实现服务于沟通(张力,2015;高天,2013)[5]。从外部架构上来说,提供云计算技术的厂商实质上是为医院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虚拟化服务设施,而医院根据自身需求的特点在这个云平台上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整合以及整体的动态管理。而内部构架层面,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就是将服务模式进行一个重新构造,进而保证该平台上亿元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总之,研究表明,云计算的发展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能够高效整合医院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架构,能够通过云数据处理中心和各种具体应用来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最终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
2.2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心的应用研究综述
依托于云计算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心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该领域,学者们的思路和想法集中在对原有设备和服务器进行必要的虚拟化,进而搭建起一个一体化的云计算平台[6]。在构建云计算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平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基本途径。第一个是将原有的高配置服务器,通过分割虚拟化来切成小型的服务器,这些小型的服务器具备各自特定独立的功能。另一个途径是指把医院之前拥有的低配的独立服务器整合起来,通过虚拟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型服务器群,这样可以帮助实现比以前更为强大的功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核心技术就是各种利用虚拟化的应用技术,如果从服务器的技术层面上去理解这个核心,其意义在于IAAS基础设施的应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虚拟化的具体操作对象就是CPU以及IO、内存[7]。在实际操作中,多个服务器之间的资源在云端进行整合,然后由统一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后端通过虚拟存储设备保证云端数据的调取和分配。一般采用SNA结构来构建数据的存储端,以此来保证该架构的功能稳定。
2.3桌面云终端技术的相关研究综述
因为医院在信息维护方面的工作需要以及管理人员对数据获取便利度的要求,桌面云终端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该技术是目前云计算技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技术,充满发展活力。桌面云终端技术很容易被医院接受和吸收[8]。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后台硬件的“云”化搭建医院基础设施平台。在PC移动端可以进行各项登录和使用操作。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要对后台的云存储进行可靠的加密处理,保证信息安全。该技术使用最广泛的模式是VDI虚拟桌面模式,该技术采用的手段是对多台服务器进行并行处理,或者做冗余配置。桌面云终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安全性,还可以提高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减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并且,桌面云终端所要求的技术门槛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这十分有利于医院工作的信息化改革。
2.4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综述
目前,云计算在医院中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点。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方面的进步支撑下,云平台的虚拟化搭建以及桌面终端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平台逐步形成。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如何利用云计算建设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并且探索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姚青岭,2011;石晓静,2013;孙中海,2014)[9]。以区域为核心,依靠云计算技术搭建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可以丰富医院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有利于患者进行跨省治疗。并且,在这样的云服务平台支撑之下,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共享查询相关健康信息,并且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云计算应用在区域范围内,最大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区域整体联动性。在云计算的运作机制下构建IAAS数据中心,把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统一收集存储在一个大的资源池中,然后在这个数据中心之上建成SAAS云软件,最后构建PAAS云计算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区域间的资源联动(侯佳音,2016)[10]。对于医院而言,利用云计算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云计算平台,其实就是在医院之间建设共享平台。这样有利于患者资料和就诊历史的获取,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有利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
2.5技术手段与研究成果评价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发现,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普遍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具体的技术手段,但是这些手段和方式基本上都属于定性的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小部分学者研究了具体云计算平台的搭建,在此研究中使用了定量的方法。但是从学界研究的整体上来看,使用定性方法多于定量研究方法,这是目前成果的一个不足之处。因为只有从技术的角度以及定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才能够为医院工作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目前,云计算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公认的标准、缺乏整体管理等,这些都是学者正在研究和希望解决的方面。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显现出扩大集群规模的趋势,并且将来会趋向于更加完善的虚拟化服务器集群的构建。云计算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是要逐步提高依托云计算技术的医院信息平台的整体系统性能,提升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解决云计算的标准问题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与物联网的发展相结合的倾向,未来或实现一个全面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3结语
篇6
[关键词] 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0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1- 02
如今,云计算技术逐渐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多应用领域中备受推崇,这都是因为云计算技术拥有很多其他技术所未拥有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中,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运算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主要探讨云计算网络技术将推广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从而会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水平带来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分析了云计算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 云计算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概述
云计算这个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云计算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并认识该技术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1 云计算技术的定义及概述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并在各行业中应用,从而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生态链。云计算主要由3层架构组成:顶层应用程序层、中间平台层、底层基础设施层。顶层就是通过集中的数据中心向用户提供所需要具有弹性的计算、存储和应用程序等一些服务;中间层是一个互联网规模的软件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而底层是通过IP网络进行链接的、大规模的、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1.2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概述
我们所认识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指开放信息资源供人们共同使用,主要包含的有两个层面的含义:①指从我们现在已有的信息资源而言,是通过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资源,从而可以使人们最高效地利用这些已有的信息资源,然后协调资源分布共享,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②是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所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资源共享管理的目的。
2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应用的新发展
云计算技术中引用了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效用技术等新方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云集算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的应用特点及其发展的方向。
2.1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的内涵
利用云计算技术主要是为了达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也称为云共享。我们使用云计算技术共享的资源称为云资源,通过云共享的方式将云资源供给用户使用,并进行合理的资源共享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信息资源,其中包含了软件资源、硬件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开发管理人员等众多因素。还有就是云资源是与云计算技术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而计算机资源和网络资源就是云资源的基础,保证基础资源的完善,可以使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更加广阔。
2.2 云计算在应用时所具有的特征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用户电脑的成本和资源,使用户可以以廉价的方式获得与其他方式相同的功能效用。并且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时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动态性、可扩展性的特点,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还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从云计算提供商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系统地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在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虚拟化服务器,可大大减少了服务器的数量。这意味着更少的空间、更少的成本、更少的电能和更少的污染。
2.3 云计算在应用中的服务形式
根据上文中提出云计算的3层架构,结合目前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及其相应功能,可以分为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3种方式。要根据在信息资源共享中所需要的不同功能,进一步选取对应的服务形式,这样使云计算技术能够最高效地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并且目前云计算共享服务致力于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在更广泛的空间里相互共享云资源,为更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3 云计算技术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变革与影响
科技创新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是一种革新,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并迅速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领域中,也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
基于云计算平台,该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一个实时动态的信息资源,并利用云计算技术,把互联网即时出现的消息利用起来,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并且通过网络连接可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分布在各个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或虚拟资源;它同时采用了效用计算使用的定制、计量、租用的商业模式,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剩余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资源,提高了共享的效率。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开辟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领域,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云计算相关的技术服务,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发展完善的条件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云计算服务时代,云端会为我们做好存储以及部分处理工作,在完善的云计算技术系统下,我们只要能够连接上网络端口设备,就无须担心信息资源无法获取,更不用担心信息资料的安全性,体现出了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云计算技术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发展,它致力于在更自由的云环境中、在更广泛的空间里相互共享云资源,为更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知识技术服务,更方便人们的生活,这些新技术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虽然目前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方案还不成熟,但是只要我们积极思考探讨出贴近事实的构想,利用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未来一定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文静,邓仲华.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9(8).
[2]张鼐.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
篇7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建设;策略
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普遍应用,促使我们进入到了信息经济时代;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云计算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如今,云计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来促使企业的发展,对于很多繁杂的工作,都可以起到简化的作用。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云计算技术非常适合。具体来讲,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是投资成本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云计算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比如不需要较高的先期成本,还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来便捷的进行扩展和升级,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效果。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可以结合需求来进行,付费也比较方便,那么就节省了大笔的开支,比如电力、服务器、机房。
二是云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通过云服务来获取信息,不会受到时间以及地点因素的限制,并且对于终端设备也没有要求,只需要可以连接到互联网即可。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企业开展工作也比较的方便,只需要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陆上去即可。
三是云计算技术对于人才需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企业在应用软件方面是不需要雇佣技术顾问或者相应的技术人员来对其进行维护,因为这些软件都在提供商的服务端内运行,有效缓解了人才需求;如果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需要自己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其进行维护,这些问题的处理都由服务提供商的相关维护人员完成即可。
四是投资回报可以得到提高:通过租用云计算技术,企业的业务效率和工作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反馈速度也可以得到提高,这样在传播以及推广方面就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实现综合竞争力提高的目的。
2、云计算技术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是综合分析企业的业务需求:首先要对企业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方可以对云战略进行良好部署;因此,IT服务商需要对企业业务部门的需求充分把握,针对业务中存在以及潜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获得企业相关高层领导的支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够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将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科学建设,然后结合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来对企业信息化架构进行合理设计,综合考虑本企业的IT环境,明确自己是否需要利用云计算,需要利用云计算的哪些业务,对云的构建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可以是私有云,也可以是混合云,或者是公共云。总之,在分析企业信息化系统需求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比如经营规模、发展战略以及组织架构等,在做系统开发书时,需要进行准确的表述,有完善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来选择最为合适的项目实施方案。
二是对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依据企业需求,来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云计算技术,更好的设计和开发软件平台的应用产品,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对企业软件产品设计以及开发成本进行适当降低,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分项目进行详细分解,对云技术进行合理选择。
三是对云部署进行完善:要想将云部署全面实施下去,就需要结合确定下来的实施方案来合理部署相关的计算资源,比如硬件、软件等等,将全面管理工作落实下去,对服务系统进行构建和完善。其次,在云部署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那么就需要设置科学的衡量指标,一般依靠的是成本以及客户满意度。然后,对人员计划进行合理制定,对于私有云来讲,需要由相关的云专家来进行构建和管理,对于云交付需要的东西由相关的云服务商客户精力来提供,IT厂商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有着十分重大的任务,需要培训企业人员,保证能够正常使用,同时,还需要保证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都是科学和符合要求的,比如商务信息、管理咨询等,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进行净化和完善。
四是完善云计算系统: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将连续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提供的都是可用的服务,并且还需要对云计算进行深入的挖掘,以便将更多的新价值提供给企业,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和漏洞,来对云计算平台中的服务产品进行完善。接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反馈意见和企业发展中更多的需求,来制定专门的方案进行解决和改善。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云计算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和人力时间成本,比如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都不需要构建,可以及时有效的享受到相关服务,比如IT服务、应用、数据等。同时,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和壮大。本文简要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新良.云计算在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2(25):123-125.
篇8
【关键词】云计算 企业资源规划 大数据 信息技术
一、云计算概述
(一)概念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计算方式提供给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共享的软件信息、资源。云计算简单的说就是由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大型计算进行数据存储、运算,网上全体用户共享计算机软、硬件等计算资源,对数据资源实施配置、安装及维护等服务资源。
(二)应用原理及形式
通过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分布计算,不采用远程服务器及非本地计算机,实现将企业的资源切换至需要的应用上,依据需求进行计算机的访问和存储。这与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电厂集中供电模式相类似,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以作为商品像水电、煤气一般进行流通。不同的是,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形式有三种:SaaS、PaaS、laaS。简单的说,SaaS是提供给用户访问应用的客户端或Web界面;PaaS是提供用户中间部署界面或数据库连接串或应用的部署管理界面;laaS则是提供用户远程的登陆中断界面(虚拟服务器)或Web Service接口(云存储)。
二、ERP发展概述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ERP的发展理论由传统的四阶段论发展为五阶段论。传统的四阶段发展论认为,ERP最初的原型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物料需求管理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它是约瑟夫·奥利佛博士提出并总结出的,较好地解决了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中的难题,即按时按量得到所需要的物料,因此被称作基本的MRP。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的MRP发展为闭环MRP,相比基本的MRP,闭环MRP理论增加了对能力的约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生产管理专家奥列弗·怀特提出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为了与传统的物料需求管理MRP区分开,所以将其命名为MRP-II。MRP-II除了供应链管理之外,还集成了财务管理,便于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计划。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便是我们所熟知的ERP时代,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Garter Group Inc.咨询公司于1990年提出,它与MRP-II相比最大的进步是与Internet的发展相结合,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效。ERP发展五阶段理论则是在传统的这四个阶段之后,又加上了A ERP或者成为iERP阶段。即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与Internet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三、ERP系统的局限性
虽然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相比较之前的MRP-II系统在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当前IT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内外部日常经营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承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数据和大数据,最初基于Internet B/S架构的ERP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以下几个局限:
(1)无法很好地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基于Internet B/S架构的ERP软件系统虽然能够更好地集成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企业日常管理,但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显得十分不足。
(2)ERP软件系统缺少决策机制。当前的ERP软件系统只能完成企业经营信息化中的管理信息化,并不能完成决策的信息化。这是因为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传统的ERP系统甚至都不能实现数据的时效性,更不用说在大数据和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分析和决策的信息化。
四、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
云计算技术自身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和超低成本,以及节能环保的独特商业特性,让目前发展受限的ERP行业看到了希望。当前ERP系统不但花费高,成功率低,数据处理能力也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据IDC的统计,2011年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积极向云计算演进,Gartner也预计云计算市场将于2013年增加到81亿美元,基于云计算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不仅能够很好的支持电子商务,而且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处理其所面临的大数据和结构信息,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决策。除此之外,企业无需为了构建自身的ERP系统而花费巨资购买必要的硬件和基础设施,仅需通过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交纳租金便可以使用计算能力超强的ERP系统服务。这使得ERP不再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专属,还让广大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成为了可能。
五、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成本低、耗能低,有效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能够很好的解决ERP系统的局限性,使ERP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是ERP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宫达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J].科技资讯,2012,(18).
[2]李宗鹏.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篇9
1 文献统计数据及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云计算+档案”、 “云技术+档案”和“云档案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3-12),删除其中新闻报道性和重复性的论文后,共检索出78篇论文。
1.1 时间分布。这78篇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档案学界对云计算的研究始于2009年,2009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3年掀起一个较小的研究(2013年发表相关论文共33 篇),但是依据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尚未出版云计算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著作。
1.2 主题分布。上述78篇论文,其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介绍云计算的概念、特点、优势,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及对策等)、具体应用(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运用,如备份、整合与共享、利用与服务、云档案馆等)、系统和平台构建(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和服务平台架构、服务模式等)和应用的安全性。78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表2: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目前档案界对云计算的理论和应用设想方面的研究占主导,分别占全部论文的43.6%和44.9%。但是,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论文只有5篇,对于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云”并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1.3 作者机构分布。各研究主题的作者机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78篇研究论文作者中有22篇来自高等院校的档案院系,占全部论文的28.2%。26篇论文作者来自其他机构,约占33.3%,其他机构包括高校除档案院系和档案馆室的其他院系和部门、事业单位、军队档案馆等。从表中数据看,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倾向于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应用,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和云计算在人力资源档案、会计档案、健康档案等领域的应用与实现。
2 主题分析
2.1 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田雷提出:“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了IT服务的一种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租用或免费获取所需服务。”他还提出目前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2]。黄正鸿认为,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互联网和内部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其特点可以归纳为:资源池;按需、自助;快速弹性;广泛的网络访问;可度量的服务[3]。陈康明认为,云计算是基于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已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络的服务信息共享模式。云计算的特点是:数据存储更加可靠、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先进技术理念带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4]。
2.2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刘永提出,云存储在技术、管理和经济上已经具备了数字档案存储的基本条件。云存储技术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网格技术、集群应用等技术的集成,后三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逐渐成熟。云存储将分散在各地的数字信息集中存储,各档案馆(室)可以根据需求来申请适当的存储空间,降低了资金投入[5]。朱悦华、何丽萍、丁建萍认为,云计算时代“云档案”的实现具有较为完备的云计算理论基础、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条件、较为低廉的云计算经济成本和较为完善的云计算实践环境[6]。
2.3 云计算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文杰提出了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应用中的四大优势:确保档案服务器的可靠运行,降低服务器的出错概率;降低相关的维护费用;扩展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丰富的终端设备[7]。彭小芹、程结晶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提出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优势,即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诸多技术的集合体;经济效益;个性化;以用户服务为中心[8]。祝庆轩、桑毓域、方昀提出了云档案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统一全国各地区档案工作标准;有利于节省软硬件投资;有利于减少对计算机人才的依赖[9]。
2.4 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黄正鸿提出云计算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标准问题、版权纠纷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用户使用习惯问题等[10]。陈康明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首先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其次是执行的国际标准问题。对策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安全监测环节和相关技术;制定监督和管理机制[11]。文杰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的选择问题;协议和接口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对策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云计算标准;提供基础建设的统一监控、管理和控制;加强安全检测[12]。
2.5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设想
2.5.1 云计算在档案存储、共享与服务中的应用设想。田雷提出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整合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部署“云计算”环境,向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13]。陶水龙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云备份和多套多地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存放策略,建立了云备份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14]。吕元智提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云服务平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云”[15]。祝庆轩、桑毓域等提出档案馆馆际云服务,将档案馆电子文件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档案馆“虚拟资源池”[16]。卞昭玲、李俐颍等提出通过云存储解决档案信息的存储、档案信息的收集问题,同时可以共享档案信息 [17]。
2.5.2 云计算在专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廖玉玲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建设工程档案全过程监管模式的系统方案[18]。刘振鹏、卞昭玲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19]。邓岚提出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综合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并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灾害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和障碍[20]。
2.6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平台构建。程春雨提出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应采用两级部署方式,分别部署在中央云中心和5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央云中心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门户网站;省节点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省节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基础工具包软件[21]。程结晶提出要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来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请求认证服务、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和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22]。郑光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档案利用系统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云平台管理系统及开放数字档案利用门户设计方案[23]。蔡学美提出云计算数字档案馆系统主要是由云计算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程序、数字管理节点、计算机专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公用和私有的硬件设施等构成[24]。朱悦华、何丽萍等提出构建“云档案”资源共享系统,其系统理论模型由资源层、管理中间件层和服务层等三层构成[25]。
2.7 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徐华、薛四新等提出云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防御系统、监控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通过安全法规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来保证[26]。崔海莉、张惠达提出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入云的基础设施上,服务中断、数据失真、敏感信息泄露是可能遭遇的技术风险,组织策略、准入退出机制是可能遭遇的管理风险[27]。
3 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首先,研究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当前对于云计算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多,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其具体应用的研究较少。78篇论文中只有5篇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方式。应用设想相关论文仅仅止步于“设想”,对具体应用及如何实现其应用轻描淡写,缺乏技术因素。
其次,研究缺乏实践基础。相对于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实现,传说中的云档案馆、档案云尚未付诸实施,对于云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没有实际调研,因此,大多数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3.2 展望
3.2.1 研究内容。首先,对云计算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档案资源的共享与服务。云计算的精神内核在于资源的共享。在全新的云计算模式下,研究者应站在整个国家档案资源共享和利用的角度谋划“云”,探寻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更加科学地整合和共享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并向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其次,适当扩展研究内容,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例如,云计算环境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是否发生变化?云计算在档案部门有效应用应具备哪些条件?“云”之间如何交互协同?云计算的行业标准研究等。最后,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应更注重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技术实现。
篇10
1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内涵解析
1.1大数据及其内涵
大数据的出现不是突然的,它是IT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依托于以下驱动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支撑;数据开放运动与数据民主化;挖掘复杂社会网络资本价值等。从这个角度讲,各类数据技术和数据模式的出现与深度应用,使大数据具有了较强的经济和社会驱动力。
1.1.1大数据是庞大的多源数据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人交互、人机交互频率越来越高,会经常爆炸性地产生不可估量的海量信息。其中,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充斥在网络空间中,彼此异构交织、交互影响[3]。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被动开启,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新现象。在大数据场域中,信息多源、实时流动、彼此交互,在互联网络和移动即时通信等工具的作用下,数据之间的时空障碍被打破,各个领域数据集之间产生大量交集,数据的深度跨域关联性更强,是一种突破性极强的经济与技术力量。
1.1.2大数据颠覆了传统生产关系。作为自然资源、经济资产与市场商品的共生体,大数据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在当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整个过程都处于数据的包围之中,使得大数据彰显出明显的生产优势,社会发展的各个产业都可能在这一新的生产力的作用下发生重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改写和部分颠覆了传统经济理论。这是因为:大数据虽然价值密度较低,但是通过数据挖掘、数据抓取等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海量数据中获取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而在经过对数据的处理、整合与分析,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经济社会的进步会产生深远影响。
1.2云计算技术解析
作为一种通过互联的虚拟计算机集成的并行与分布式系统,云计算能够按照服务提供商和用户间的服务等级协议,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计算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不但希望将相关信息资料等储存在互联网中,更希望能够通过信息获取或信息共享的方式,使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借助个人计算机终端,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料[4]。作为基于互联网构建的一种全新计算方式,云计算能够将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与个性化信息借助“云存储器”按照需要提供给使用者,实现信息资源“一对多”“多对一”的映射和共享。这种依据“按需服务”理念设计、借助大型综合数据库与海量的互联计算机程序开发出来的计算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与计算能力,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安全高效的信息服务。目前,一些大型公司,如亚马孙、微软等,都提供了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平台,虽然具有较强的商业性特征,但为研究云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5]。
2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的特点与“云管理”的应用价值
2.1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的特点
在大数据计算技术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图书信息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信息服务移动性、信息资源声像同步性以及信息检索便捷性的特征,体现在:①与传统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相比,以大数据计算技术为载体的高校图书信息管理工作更加直观、具体,音视频资源更加丰富,对用户有更明显的吸引力,这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层次大有裨益。②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高校图书信息管理之中,改变了以往的信息检索方式,显著提升了检索效率。而在信息服务层面上,基于大数据建立的高校图书馆突破了服务对象的数量局限,提高了服务读者信息需求的水平。③基于大数据的移动终端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在更为深层次领域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④以大数据计算技术为依托,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向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其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不但能加强和用户之间的关联,还能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⑤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管理时,能够将其馆藏资源依据用户信息需求进行加工和整理,这对读者更便捷地查阅各类信息资源提供了帮助。
2.2“云管理”的应用价值
将云计算技术引入高校图书信息管理中,势必会引起显著变革,不但能提高图书信息服务的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6]。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由于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更为广阔的(移动)互联网资源相连,可以说无限扩大了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无论是信息业务支持系统还是信息资源的访问,都能借助云计算完成。②基于云计算的信息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的成本,提供信息服务绩效。③在云计算背景下,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已经突破了原有局限,他们能够借助传统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对高校图书馆存储于“云端”的信息资源进行访问、检索、下载,极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
陈淑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云管理”策略研究
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云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3.1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云管理”的机遇
3.1.1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正在发生深度变革,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极大方便——通过创新服务不断改善用户的信息体验。在大数据背景下,有关信息资源的竞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对信息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这些信息资源代表着优势和资本;另一方面,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框架中的信息管理已经突破了基于信息数量和范围的考虑,对信息资源服务的数字化、知识化以及信息数据的分析和组织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类社会的竞争也演变成了基于知识的创新力竞争[7]。对任何产品、服务来说,其最大价值的判断标准变成了信息和知识的含量。因此,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高校图书信息管理领域,能够为提高信息产品的信息化、知识化提供更多保障,也能够发掘隐藏在信息表象背后的本质,而使高校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3.1.2在大数据背景下,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管理结合,能够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即“云管理”。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计算技术的影响下,将越来越多的云计算思想应用到图书信息管理之中,通过云技术改善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图书信息的“云管理”体系之中,高校图书馆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甚至付费资源也能够被集成到系统之中;能够把各项数据存储在云存储服务器之中,不必为此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消减图书馆独立建设数据仓储的费用,还能提高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云计算框架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开放性、共享性理念更为突出,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将更为频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也不断扩展。
3.2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云管理”的挑战
3.2.1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市场发展快速,基于信息展开的竞争越来越多,影响范围和深度越来越大。以此为背景,大量信息服务机构相继涌现,图书馆已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公共媒介还是自媒体都能在即时通信工具和开放式的搜索服务中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借助高校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用户转向了其他媒介,在这些媒介中,用户能够轻易寻找到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8]。在这一平台之上,用户能够获取海量信息,并借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信息使用效用,这些是一些发展滞后的高校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在云计算技术的影响下,市场经济对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也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信息内容、信息使用成本等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主题跟踪服务、竞争情报等概念开始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如果高校图书馆不能深入其中,将会不断流失用户,拉低信息服务水平。
3.2.2以大数据为背景,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效率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图书馆的云信息管理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自建信息资源贫乏的情况。比如:一些高校信息建设重点与学科设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馆藏信息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难以与大数据的要求相匹配。这是因为,一些高校图书馆未能对其学科信息进行全面建设,即便其拥有属于自己的数据库,门类也较为齐全,但因其在自建数据库方面投入较少,多以共建项目或购买为主[9]。因此,即使受到了大数据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冲击,这些高校的信息服务还是集中在目录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库等方面,较少有高校能借此向用户提供独具特色的云信息管理服务。
4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云管理”的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方式和内容都相应做出了转变[10]。在大数据背景下,将云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之中,能将大量的书目资源、读者资源和流通数据以及全文数据等放置到“云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共用服务,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
4.1通过合作构建大数据技术推广和应用体系
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以大量调研为基础,制订和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技术相适应的规划方案,再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确保建设过程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同时保证系统的可行性与可扩展性。其中一个可供借鉴的经验是,要与国内外一些知名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取得合作,在合作开发的基础上,构建属于高校自身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或者以此为平台,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购买过来的云管理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需求,对用户的信息诉求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还需制订与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行业标准与制度性安排,以解决数据格式和软件接口不兼容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2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多样化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
对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其存在的目的除了要向用户提供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外,还要为用户营造一个信息交流的空间与氛围。为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按照用户需求和自身专业背景与兴趣,搭建能够进行无限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属于核心技术,能够将协同工作、信息和交流信息等集合在一起,在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图书馆的运行绩效。同时,这一平台的搭建还应体现前瞻性的要求,体现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用户能够借助信息云管理体系,学习知识并创造知识。
4.3突破现有障碍,构建高效的图书信息云管理系统
在构建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时,将“云计算”应用其中,首先要确定其主要服务对象。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要特别注重系统界面的易用性和友好性,做到让终端用户一目了然,在使用该系统时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信息阅览和检索,以此消减对系统的学习成本,提高操作性能。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读者,使之能够迅速了解与使用图书馆的云管理系统,并将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普及,以满足用户在新形势下的图书信息需求。当然,在读者终端方面,还应突破图书馆局域网的局限,保证用户终端能通过个人电脑、手机、智能通信工具等与“云端”相连,使其在网内和网外都能对图书信息云管理系统进行访问。
参考文献: